新代表培训上的讲稿

时间:2019-05-14 17:3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代表培训上的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代表培训上的讲稿》。

第一篇:新代表培训上的讲稿

加强预算、部门预算、决算审查和执行监督的 实 践 与 思 考

红安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周喜清

一、常用的几个名词

政府预算:是经过国家权力机关批准生效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部门预算:即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是由各部门(预算单位)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同级政府审定后报人大审议通过,反映本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综合财务计划。

政府决算:是政府的年度会计报表,根据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年度预算的最终执行结果编制。

预算的本质:是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保证政府履行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它涉及财政收支的征收、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等方面,涉及聚财、理财的根本理念和根本制度。

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开展的财政活动,实际就是“收入”和“支出”四个字,或者说“收”和“支”两个字。

二、审查和监督的主要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九十九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的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一百零四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

第一百一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八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二)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以及它们执行情况的报告。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十四项)

(五)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建议,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令第21号公布,1995年1月1日施行)

共十一章,七十九条

第一章 总则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包括地方向中央上解的收入数额和中央对地方返还或者给予补助的数额。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指本级预算。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

预算级次:中央、省(区、市)、市、县(区)、乡镇共五级。预算原则:一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二是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三是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四是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

此外: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支出原则;人代会前预算草案全部编制完毕;预算审查应当按照真实、合法、效益和具有预测性的原则;预算的完整性原则;透明度原则;会计年度独立原则;公共财政原则等。

分税制

中央财政: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增值税,消费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三家政策性银行、一些特殊行业企业所得税(铁路等),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增值税(75%中央、25%地方),资源税(大 3

部分为地方,海洋石油资源为中央),证券交易税(97%中央,3%地方),所得税[(企业、个人)60%中央、40%地方]

第二章 预算管理职权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总预算草案的报告;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决定本级预备费的动用;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各部门编制本部门预算、决算草案;按照国家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并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章 预算收支范围

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预算收入包括:

(一)税收收入;

(二)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三)专项收入;

(四)其他收入。

现在:非税收入:专项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基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残疾人就业基金)。

预算支出包括:

(一)经济建设支出;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

(三)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四)国防支出;

(五)各项补贴支出;

(六)其他支出。

现在:

一、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

1、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金融监管等)

2、公共安全(公、检、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国债还本付息支出、转移性支出等)

3、教育

4、科学技术与研究

5、文化体育与传媒

6、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对社保基金补助、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

7、医疗卫生(医疗保障)

8、节能环保

9、城乡社区服务

10、农林水事务(农业)

11、交通运输

12、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13、粮油物资储备及商业服务事务

1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

15、预备费

16、其他支出

二、上解上级支出

三、基金支出

预算收入划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共享收入。

预算支出划分为中央预算支出和地方预算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公共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第四章 预算编制

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

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保证政府公共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其他各类预算支出。

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臵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本级预算草案的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第五章 预算审查和批准

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各级政府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

政府提交预算草案包括预算报告、预算收支表、部门预算。

第六章 预算执行

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负责。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 7

时、足额地上缴国家金库。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各级国库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的拨付。各级国库款的支配权属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

第七章 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是批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第八章 决算

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时间编制。各部门对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应当审核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在规定的期限内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报本级政府审定后,由本级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

第九章 监督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和 8

下级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受询问或者受质询的有关的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各级政府应当在每一预算年度内至少二次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作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一章 附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2006年8月2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国家主席令第五十三号,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五条至第二十一条

第十八条: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二)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三)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四)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的执行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还应当重点审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第十九条:常务委员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5、《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 2008年5月29日由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十四条至二十四条

第十五条:计划、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应当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更的,人民政府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民政府应当编制调整方案,并列明调整的原因、项目、指标或者数额等,于当年的十一月 10

底以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一)计划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指标以及约束性指标变动较大,需要调整的;

(二)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资金需要调减的;

(三)省人民政府预计省级预算收入(支出)总额超过原批准的预算收入(支出)总额百分之三;市、州和县级人民政府预计本级预算收入(支出)总额超过原批准的预算收入(支出)总额一定比例的,具体比例由本级常务委员会决定。

第十六条:预算执行中,动用当年超收收入追加支出,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由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通报情况。年终时,人民政府应当就预算超收收入的使用情况向本级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2006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共七章,五十四条

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

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第四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三、预算审查和监督的原则特点、重要意义

(一)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概念

预算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等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等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实施的监察和督促。这种监督行为贯穿于整个预算的全过程,是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财政至为关键和重要的内容。按法定的监督主体来分,预算监督主要有国家权力机关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三种。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指各级人大 12

及其常委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对本级财政预算及其调整方案、决算进行审查、批准,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人大对预算的审查和批准,既是对重大事项的决定,也是人大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于预算是决算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反映,同时又是下年预算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前后联系,才能做到全过程、高效能监督。

(二)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基本原则

做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要综合运用各种监督形式,把社会普遍关注、影响社会和谐、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着力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有效性,不断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意在监督工作中不越权,重在督促政府规范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具体来讲,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应遵循以下原则:

1、依法监督原则

依法办事是人大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原则。我国预算管理的基本体制是:政府编制预算草案,人大审查和批准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财政部门组织实施预算,各部门、单位执行预算,审计机关按人大批准的预算对预 13

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人大常委会监督预算执行并审查和批准决算。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参与单位多,只有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加强预算管理。这就要求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必须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形式,采取合法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依法规范监督形式,严格执行监督程序,努力增强监督实效,把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政策主导原则

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作为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履行这一职权时,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大局意识、群众意识和政策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要把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又要坚持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监督行为,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3、重点监督原则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是法律层面的、有重点的监督,切不可面面俱到。在不同的阶段,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重点应有所侧重:在预算审查过程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保证预算收支平衡,保障重点支出,规范转移支付上;在预算执行监督中,工作重点应当放在督促政府严格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依法调整预算,合理使用超收收入上;在审批决算时,工作重点应当放在督促被审计单位切实整改和 14

处理审计查出问题上。此外,还可以对社会关注、人民关心的重大项目支出、重要预算执行单位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是否有违反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行为,是否有违法违规、贪污腐败行为,是否有导致预算绩效目标未能实现的渎职失职行为。

4、集体决定原则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形成决议、决定,要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定的原则,按照法定程序,通过会议审议、表决的形式集体行使职权。对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必要时可采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市民听证、网上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特别要注意听取弱势群体的呼声,在审议过程中充分反映他们的正当利益诉求。

(三)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主要特点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无论在性质和具体方式上,都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具体包括:

1、最高权威性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权,直接来自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和授权,从其权力来源和授权主体的地位来分析,它具有最高权威性。

2、专有性

根据法律规定,预算审查监督权是国家权力中的重要权力,15

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专有职权,它不能由其他机关和组织代行,只能由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预算、决算一经批准即产生法律效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因而具有特定的专有性。

3、规范性

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对违反预算管理的行为,也要按照法定范围、方式和程序来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权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任何不依法进行的行为都是无效的。

4、客观性

人大不直接参与预算的具体编制与执行,不受预算部门和单位的影响、制约和干预,因此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具有客观性。

(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意义

代表人民加强人大对预算审查监督,是法律的要求,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权利的重要体现。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民主法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监督从本质上讲是人民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体现。人大对预算及决算进行审查监督,是代表人民对公共资源分配行为的监督。人大监督权力来源于法律,监督行为充分遵照法律,16

监督结果受法律保护。因此,人大对政府预算及决算的审查监督,是民主治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必须不断加强和深化。

2、规范决策程序

预算是现代财政核心,是政府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预算分配决策行为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涉及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避免政府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行政效率,国家权力机关必须对预算分配决策行为的全过程严格监督,并以审议和批准的方式使预算产生法律效力。

3、强化财政监督

根据我国政治体制安排和机构设臵,对地方政府财经活动的监督,目前主要包括4个层次: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二是上级政府的行政监督;三是同级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四是财政部门的内部监督。这四个方面的监督中,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居于最高层次,其他监督行为都应该服从于、服务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是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提升监督效率的必然要求。

4、提高资金效益

政府财政收入全部来源于纳税人创造的财富。政府有义务、有责任把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有利于促进政府预算科学化,提高预算精确度,增强政府预算管理能力。

四、预算审查和监督主要职权

1、县级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审查监督职权

根据预算法第13条、第67条和地方组织法第8条规定,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预算审查批准权,改变或撤销有关预算、决算的决议、决定、命令权,保证预算实施权,预算执行监督权等预算审查监督职权。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审查监督职权(1)预算执行监督权。根据监督法第16条、19条,预算法第13条、67条、68条和审计法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必要时,常委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2)预算调整方案审查批准权。根据监督法第17条和预算法第1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3)决算审查批准权。根据监督法第15条、18条和预算 18

法第1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4)撤销有关预决算的决议、决定、命令权。根据监督法第29条、30条和预算法第1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和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

(5)备案审查权。根据预算法第40条和预算法实施办法第13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下一级政府依照规定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上下级政府之间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以及上解、返还或者补助的具体办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6)立法权。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有关预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有关预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报省、自治区的人民 19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五、人大代表预算审查监督职权与履职方式

(一)人大代表预算审查监督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大代表组成的,因此,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权的行使,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参与。为保障代表的权利,充分发挥代表的作用,有关法律法规对人大代表在预算审查监督中的职权和履职方式也作出了规定:

1、知情权

人大代表的知情权,是指人大代表基于特定的法律身份和地位,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对于国家机关的决策和重要事务以及社会上的重要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知情权是人大代表行使预算审查监督职责的基础。2005年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要为人大代表知情知政提供信息,扩大代表对常委会活动的知情权。此外,为了保证人大代表在预算审查监督过程中的知情权,相关法律法规还明确规定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可以通过视察、调查、持证视察等形式了解相关信息。

2、审议权

根据代表法第8条规定,人大代表有权参加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列入大会议程的有关预算的 20

各项议案和报告;有权被推选或者受邀请列席主席团会议、专门委员会会议,就有关预算审查监督的事项发表意见。

3、询问权

根据代表法第13条规定,人大代表在审议有关预算的议案或者报告时,可以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

4、质询权

根据代表法第14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有关预算的事项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质询案。

5、提案权

根据代表法第9条规定,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有关预算审查监督的议案。

6、表决权

表决权是指人大代表在本级人大会议上,对列入大会审议的有关预算的议案表示赞成、反对或者弃权的一种决定的权利。人大代表行使表决权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参与国家权力行使的一种最集中的体现。

7、建议权

根据代表法第18条和27条规定,各级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预算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预算方面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8、免责权

根据宪法第75条和地方组织法第3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二)人大代表履行预算审查监督职权的方式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会议期间预算审查监督的方式 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履行预算审查监督职权的方式主要有:

(1)听取和审议有关预决算报告。听取和审议报告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行预算审查监督职权的一种基本方式。

(2)表决有关预决算的决议决定。在听取和审议有关预决算报告的基础上,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通过集体权力的行使,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或者决定。

(3)针对有关预算问题的询问和质询。根据地方组织法第29条和监督法第34条的规定,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议有关预决算的议案或者报告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派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主席团和专门委员会对有关预算议案和有关预算报告进行审议时,政府或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4)提出有关预算问题议案。

(5)有关预算的特定问题调查。地方组织法第31条和52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十分之 22

一以上代表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常委会委员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6)提出罢免案和撤职案。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决定任命和批准任命的国家机关组成人员,有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提出罢免案和撤职案。

2、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闭会期间预算审查监督的方式 从法律规定来看,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行预算审查监督职权的方式主要是参与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各项监督活动,包括:

(1)视察。视察主要是通过组织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与人大代表持证分散视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代表在视察期间可以听取被视察单位的情况介绍和群众意见、要求。代表视察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即将审议的财政预决算报告等议题进行,了解有关预决算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预决算的决议、决定贯彻执行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等。

(2)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是在视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专门监督法律实施的工作。每年常委会在征求执法检查计划时,常委会预算工作机构可以对某个预决算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提出 23

执法检查建议。在常委会批准后,组织有关委员、代表开展有执法检查工作。

(3)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的权利,是一项经常性的监督权利。听取、反映人民群众对预决算的意见和要求,也是人大代表的一项义务。人大代表要根据所在选区的预算执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和批评。

六、加强预算及部门预算审查和执行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七、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

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县级财政收入根据口径不同有全口径财政收入、市县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与省级收入、地方税收收入、地方可用财力等指标。就县级财政而言,全口径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市县财政总收入,市县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上划中央与省级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

地方可用财力主要来源为市县财政总收入中留给本级的财政收入(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的地方税收收入)、返还性收入和上级财政对本级财力性转移支付。

县级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和基金支出。

下面以2012年初调整的预算为例,作以简要说明:

一、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42286万元

二、地方可用财力为73321万元

地方税收32263万元+46669万元(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上解上级支出5611万元=73321万元

三、县级财政支出 总支出为122434万元

(一)公共财政支出89057万元(89057万元=73321万元+15736万元)

(二)上解上级支出5611万元

(三)基金支出27766万元

以上就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预算调整、决算审批等预算执行的全过程,作了法律上、实践上、问题探讨上的汇报,力争对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有所裨益,哪怕今天的讲课挂一漏万,只要起到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的作用,我就倍感欣慰。今天的讲课内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对我批评和指正,今天的汇报算是抛砖引玉,耽误各位领导和代表的时间。

最后,请大家共同为人民维护好、看好政府的钱袋子。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媒体运营培训讲稿

大家好,我是毛懿洲,今天培训的内容是关于新媒体运营的。我将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1.什么是新媒体; 2新媒体运营有何技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称之为新,即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因此,从广义上,新媒体是指新形式的媒体,具有相对性。

例如,相对于口语传播,报纸的产生可以称之为新媒体,而到了广播、电视诞生后,电视可以称之为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网络电视、贴吧、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较之于过去的广播、电视,就称之为新媒体;所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博、微信也很快会成为旧的媒体,被别的新媒体所替代。

而在狭义上,新媒体指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时代的一种媒体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如数字电视、电子杂志、新闻移动APP、B站等,都是新媒体。

有人的地方,就有媒体,有媒体的地方就有技术。可以说,新媒体依托于新技术,有新技术就会催生新媒体。新媒体之所以新,在于它能够高效的集合受众,其实媒体的本质是“引流”工具。

这里,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下,在生活中最常用的新媒体应用或工具都有哪些?试想一下,这些新媒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生活离得开这些新媒体工具么? 知晓了新媒体的概念,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媒体运营。

新媒体运营,是通过互联网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知乎、一直播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产品营销的一系列运营手段。

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一系列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精准推送消息,以提高参与度,提高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来达到相应营销目的。要做好新媒体运营,一般而言,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五种最常用到的工具与网站。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有一个不断学习、模仿、练习、总结的过程,新媒体运营也一样。我们

首先要知晓一些学习如何运营新媒体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是应用APP。例如,一个“插坐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专门教你如何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学习的平台。

其次,在写作文章或是编辑图文的时候,可能会需要查找一些文章素材,知道当下最热门的新闻、文章有哪些,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如“搜狗微信”、“爱微帮”等一类的文章素材网站; 第三,如果想要发布的信息、图文具有吸引力,让人赏心悦目,并让阅读者乐意转载分享,我们就必须用一些排版、配图工具对编辑的文章进行排版、美化、设计。例如,我会经常用到135编辑工具进行排版,会到花瓣网、千图网等免费网站搜索自己想要的图片。这里,要强调一下,作为新媒体运营的初学者,一定要有版权意识,我们在百度上搜索的很多网络图片是可能涉及侵权的,对一些小的企业、新媒体平台而言,任意使用网络图片,可能不会带来多大的问题,但如果是知名的大企业,阅读量动不动就100000+的新媒体平台而言,就要小心使用。

最后,对于新媒体运营而言,我们要学会数据分析能力,学会做数据新闻。我们要知道当下大众最关注的话题、网络热点是什么。用户关注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利用“紧抓网络热点”的营销策略,往往会使得新媒体运营工作事半功倍,甚至收获更多。

常用到的数据分析平台,如百度风云榜,新浪微博热搜、新榜、清博指数等。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就可以轻易获晓各类热点榜单,以及做得最好的一些新媒体平台。

那么,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有哪些可借鉴、学习的技巧呢?这里,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六大技巧,掌握了这些小技巧,可以让初学者更快地上手,将一个新媒体平台运营好。第一:明确受众目标,确立自身定位。一个运营者只有清楚自己平台的定位,明确了受众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内容与活动。例如,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主要面向的是学生群体,媒体类平台其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的居民用户,读书类的其受众自然就是一些爱好阅读、喜爱文学的群体,电影类就是面向电影发烧友等。

第二:图文编辑时,要一丝不苟,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可能出错的细节。也许你并不在意,但即便只是一个错字,就可能使得用户对平台内容的精准性、可信度产生怀疑,而取消关注。在图文编辑时,我们要认真对待,不要出现任何明显的错误。如标题太长,遮住了背景图,文章中出现错字或是重复,网络图片的水印没有处理掉、图片模糊等等一些小错误。第三:注重时效性,紧跟网络热点。利用网络热点进行营销,可能是我们新媒体运营最常用

到的一种手段,而且效果可谓十分显著。只要网络热点利用得好,增粉、100000+的阅读量其实都是分分钟的事。例如引爆网络的王宝强马蓉离婚**,王宝强深夜发表离婚申明不过片刻,新浪微博热搜立马被引爆,而接下来的一天,从微博、朋友圈到微信公众号,几乎整个网络都被这一消息给刷屏。有数据显示,仅 8 月 14 日一天,提到「王宝强」的头条号文章就有 10629 篇之多,其中 106 篇阅读量突破 100 万+,而各类文章的总阅读量达到了惊人的 7亿!

第四:建立特色栏目,适当固定内容类型。新媒体平台吸引用户关注并长期支持的动力在于,平台的内容是吸引人的,是用户需要或感兴趣的。因此,在确立平台定位的基础上,要针对受众用户的特点,建立平台的特色栏目。有特色、够有趣,用户自然乐意转载分享。例如,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就设立了夜读等特色栏目;同时,要适当固定平台发布的内容类型以及发布时间,以培养用户的关注习惯。例如一个营销平台的公众号,其内容就主要固定为销售、观察、干货、案例、职场、管理等多个板块,每天发布的内容,都与之相关。另外,还有一个读书号将每天发布的时间固定在早上七点,长期关注的用户就知道每天早上七点进行关注阅读了。

第五:不定期策划线上互动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运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与用户进行良好互动,给予其最佳的体验感。因此,要注重不定期策划线上互动活动。如策划一个线上活动,送电影票,读书活动送热销书,抽奖、砸金蛋等线上小游戏等等,以提高关注用户的活跃度与参与积极性。

第六:定期分析数据,并对运营作相应调整。互联网用户最是善变的,一不高兴就对你取关了。因此,作为一个新媒体运营者,要定期对后台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如阅读习惯、关注人群的属性特征、哪一类图文最受用户欢迎等等,进行总结,写作用户数据报告,并对平台的内容定位做出相应的调整。

讲完了新媒体运营,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做好高校的新媒体运营工作。

高校的新媒体运营,主要是指通过利用学校官方网站、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工具发布重大新闻、通知公告、活动信息等,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对外进行宣传推广,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维护学校的正面形象。新媒体平台是高校连接全体师生、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

第三篇:企业民主管理培训讲稿.(新)doc

企业民主管理培训讲稿

企业民主管理的概念

企业民主管理,是指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民主形式,组织职工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有组织的规范性活动。

企业民主管理的形式

企业民主管理的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和监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

第一讲 职工代表大会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和任务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性质和特征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形式很多,但法律规定的我国企业历史发展形成的民主管理基本形式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其他民主管理都是对职工代表大会这一基本形式的补充。职工代表大会具有以下特征:

1、职工代表大会有法定的权威性。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权力是法律赋予的,具有一定强制力和约束力,从而保证了广大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这种法定的权威性是其他民主管理形式所不具备的。(宪法十六条、十七条、三个条例(1986年9月)“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企业法(1988年4月))。

2、职工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职工代表大会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选举产生的,来自各方面的代表所组成的。这种广泛的群众性和代表性,使它比其他民主管理形式有着更坚实的群众基础。

3、职工代表大会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组织制度和组织体系。职工代表大会把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原则,始终体现着大多数职工的意愿和要求。它有大会主席团、代表团(组)长、专门小组(或专门委员会),有代表团(组)长和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以及成龙配套的各级民主管理网络。企业工会委员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这种系统的网络化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是其他民主管理形式不可比拟的。

(二)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任务以及相关制度

1、根据《企业法》规定,职工代表大会享有以下五项职权:(1)审议建议权。(对企业生产经营重大问题有审议建议权)听取和审议经营者关于企业经营方针、长远规划、计划、基本建设方案、重大技术改造方案、职工培训计划、留用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企业改制方案及执行情况等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审议同意或否决权。(对直接关系职工利益的措施方案,规章制度有审查同意或否决权)审查同意或否决企业的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养老保险、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

(3)审议决定权。(对职工生活福利重大事项有审议决定权)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

(4)评议监督权。(对企业各级行政领导有评议、监督、奖惩和任免建议权)评议、监督企业各级行政领导,提出奖惩和任免的建议。

(5)选举权。(有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决定选举厂长权)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选举厂长,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2、职工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是:

(1)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职工代表大会应积极组织职工,参加企业管理,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行使好民主管理权力。

(2)支持经营者依法行使职权,维护企业经营者生产经营指挥的管理权威。职工代表大会应积极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重大问题的决策,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教育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从事劳动,服从行政统一指挥,遵守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

(3)监督行政领导。职工代表大会应监督和协助企业行政领导,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

(4)教育职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职工代表大会应充分发挥职工自我教育的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强职工队伍的建设。

职工代表大会至少每年召开一次会议。遇到重大事项,经企业经营者、企业工会或三分之一以上职工代表提议,可以召开专题职代会或召开代表组长与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所决定的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在下次职代会上要作出说明,并提请大会确认)。职工人数较少的单位(百人以下),可以通过职工大会的形式实行民主管理。职工大会除了不需要选举职工代表外,其性质、任务、职权和工作程序与职工代表大会相同。

企业工会作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对完成好职代会的各项任务,搞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工会要做好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会议期间的组织工作以及闭会以后大会决议的检查落实和日常民主管理工作。由于工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在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任务基本相同,因此企业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可以结合起来,以便减少机构重叠,工作重复。

3、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 以行政文件下发的有:

(1)平等协商、民主议事制度;

(2)集体合同制度;(职代会定期听取集体合同兑情况的报告)(3)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向职代会作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的报告)

以党委(组)文件下发的有:

(4)民主测评和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民主测评并将民主测评结果向职代会公布)

(5)领导班子廉政建设制度;(听取行政领导廉政建设方面的报告)

(6)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 以工会文件下发的有:(7)职代会实施细则;(8)职工代表责任区制度;(9)职工代表培训制度;

(10)职代会专门工作(小组)委员会工作制度。

二、选好职工代表

1、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

2、按照法律规定享有政治权利的企业职工,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关心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联系群众、如实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的职工,可当选为职工代表。

3、职工代表的比例为职工总数的5%—-25%(20%)。职工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一般不少于30人。代表的名额分配要有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人员。

4、职工代表由工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和其他方面的职工组成,其中工人代表不能少于代表总数的50%,科技人员占代表总数的20%,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0%,先模人物、女职工和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0%。

5、在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时,应邀请有关人员、离退休干部、老工人代表列席会议。列席代表和特邀代表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可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但没有表决权和选举权,不能当选为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和提案

(一)确定职工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

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就是列入大会议程,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的问题。职工代表大会议题应围绕增强企业活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分配制度、职工生活方面以及廉政建设等热点问题来确定。

确定职工代表大会中心议题的一般程序是:

1、会前,企业工会应广泛征求职工代表和职工群众的意见,了解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职工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重大问题。

2、企业工会与经营者协商,并提请党委(组)讨论,形成对大会议题的初步意见。

3、召开职工代表团(组)长和职工代表大会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进行讨论,征求意见。

4、由工会向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提出大会议题的建议,并由预备会议审议通过。

职代会闭会期间,遇有重大事项,经企业经营者、企业工会或三分之一以上职工代表的提议,召开专题职代会,即以该重大事项为议题。

(二)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征集和处理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是提请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处理的方案和建议。这些方案和建议是由职工代表或职工群众提出的,经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小组)审查立案后,成为职工代表大会提案。职工代表大会提案的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改革、技术改造、内部分配、劳动保护、规章制度、生活福利、职工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需要职工代表大会立案处理的重要问题。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内容包括提案的理由、依据(事实、政策)、具体要求和解决办法,并由提案人和附议人署名。

征集和处理职工代表大会提案一般程序是:

1、在作出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决定后,工会或提案工作小组即可发出征集提案的通知,向代表组发放提案表。

2、超过半数代表同意的可作为代表组的集体提案提出,其余的可联名或个人提出。

3、填写《职工代表提案征集表》由职工代表组长收集报企业工会或提案工作小组整理。审查后,结合提案的可行性和提案价值确定是否立案。

4、凡立案的职工代表提案,均有企业领导向职工代表大会做提案解答报告,并由企业工会或提案小组登记编号传递,领导签字,检查催办,立案保存。

5、对职工代表提出的提案,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够立案条件的应退给提案人并予以说明,立案的因条件限制一时不能落实的提案,应向提案人说明情况,答复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天。

6、工会或提案工作小组要对提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在下次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提案的处理和落实情况。

四、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和主席团

1、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

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是在职工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前为大会作好各项准备工作的会议。开好预备会议,可以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由企业工会主持召开,全体职工代表参加。选出大会主席团后,即由大会主席团主持会议,其主要程序是:

(1)选举大会主席团;

(2)由工会主席汇报本届(次)职工代表大会的筹备情况,提出大会议题和议程的建议;

(3)通过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小组)作的代表资格审查情况的报告;

(4)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和议程;(5)决定大会其他有关事项。

为了开好预备会议,应将大会的有关事项先向代表通报。在预备会议上,应让代表充分发表意见,根据需要,也可安排职工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就如何开好职工代表大会统一思想。有些企业提前召开预备会议,并把需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经营者工作报告和其他议案发给代表,以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和酝酿,也便于代表就某些问题进一步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取得更好的效果。

2、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

选举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的程序。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是在预备会议上由全体职工代表选举产生的。其具体程序是:

(1)工会根据《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结合本企业实际,同企业党政领导协商后,提出大会主席团的人数,构成比例等具体方案。

(2)企业工会召开代表团(组)长会议,协商确定大会主席团候选人名单。

(3)将候选人名提交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由全体职工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也可以举手表决通过。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同意方可当选。

根据需要可以从主席团成员中选举生产大会秘书长。秘书长一般由工会主席担任为宜。

根据《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应有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企业的领导干部。其中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超过半数。主席团成员应是本届职工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其人数可根据职工代表多少确定。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不实行常任制。

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的职责。职工代表大会主席团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职工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组织领导,它不能代行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主席团讨论决定问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职工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由大会主席团成员轮流主持。大会主席团的具体职责是:

(1)主持开好大会,领导大会期间的各项工作;(2)研究需要大会通过和决定的事项,草拟大会决议;(3)听取和综合各职工代表团(组)对各项议案的审议意见和建议,对议案进行修改;

(4)主持大会的表决和选举工作;(5)处理大会的其他重要问题。

五、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程序和大会决议

1、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程序

大会主席团要严格按照会议预备会议通过的议程,依照规定的民主程序,认真主持开好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程序是:

(1)大会执行主席核实出席大会的职工代表人数。到会的职工代表超过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二,即可宣布开会,致开幕词。

(2)听取审议经营者工作报告。(3)听取审议财务预决算报告。(4)听取审议工会工作报告。(5)听取审议工会财务报告。(6)听取审议集体合同兑现情况报告。(7)听取审议行政领导班子廉政建设报告。(8)听取审议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的报告。(9)听取审议“厂务公开、民主监督”情况的报告。(10)听取审议有关领导做专题议案的报告(有关方案、措施的实施,规章制度的修改,合同、责任状草案、重大举措的出台)。

(11)听取审议上次职工代表大会决议落实情况报告。(包括职工代表提案落实情况)。

(12)提请大会确认职代会闭会期间所作出的重大决定。(企业工会主席就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职工代表团(组)长和专门小组负责人联席会议所决定的职工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向大会作出说明,提请大会确认)。

(13)听取有关领导述职报告。(14)测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15)选举(企管会成员、招标评委、企业领导人)。(16)各代表组讨论(经营者工作报告、各项议题、各项决议草案和需经大会选举的候选人)。

(17)大会发言(各代表团(组)推出代表发言)。(18)本次职代会提议案解答。(19)公布民主测评结果、选举结果。(20)任命中层干部。(21)签订有关合同、责任状。

(22)表决通过大会各项(方案、制度、决定草案、大会)决议。

(23)致闭幕词,宣布大会结束。

2、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

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经营者工作报告和提交大会的各项议案,经过认真审议后,应当由职工代表大会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可分为单项决议和综合决议。

职工代表大会形成决议的程序主要有:

(1)大会主席团根据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经营者工作报告及其他各项议题进行审议的情况,起草决议草案。

(2)将决议草案交给职工代表团(组)讨论,提出意见。(3)大会主席团集中各代表团(组)讨论的意见做进一步修改。(4)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宣读决议草案,并征求职工代表意见。(5)大会对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职代会建制要达到“三落实、两认可”的标准。即组织落实、职权落实、制度落实,职工认可、党政认可。

第二讲 企业厂务公开

实行厂务公开是广大职工了解企业情况、参与管理的基础。实践证明,厂务公开在保证企业改制顺利进行、促进职工收入公开透明和正常增长、促进劳资协商共建和谐、促进企业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促进企业廉政建设等许多方面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厂务公开也是加快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规范企业运作行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1、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的基本原则

⑪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总的原则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据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开展工作。

⑫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用、注重实效的原则。

⑬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要坚持企业民主管理与企业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⑪企业重大决策及执行情况向职工公开。如企业改制方案及执行情况;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企业的财务计划、投资计划;企业的财务报告、审计报告;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破产、分离分流方案及执行情况;各项消费资金的使用项目和费用开支计划及重大投资项目。

⑫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事项和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向职工公开。如职工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的收缴、提取和使用情况;职工招考骋用、重要岗位调整、下岗分流、人事任免、职称职务晋升的情况;职工工资、资金与劳动报酬方案、职工住房分配方案、工伤待遇落实情况;职工培训计划、劳动保护措施执行情况;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情况;劳动争议处理情况。⑬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向职工公开。如原材料的采购数量、质量价格标准;配件协作厂家选择条件与程序;基建项目、委托加工项目的招标情况;重要合同的审查、签订及履行情况;各分支机构及事业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标准与奖惩办法;质量保证体系及业务标准。

⑭与企业内部党风廉政建设有关的问题向职工公开。如企业领导干部工资(年薪)、奖金、补贴等收入,住房、用车、通讯工具的配备使用,以及旅费支出等情况;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企业领导干部出国出境情况;职代会民主评议、民主测评企业领导干部的标准、程序、结果,干部任用条件、任用程序、任免结果等。

3、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的主要形式 ⑪职工代表大会是厂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⑫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专题职代会、职代会专门工作小组的日常民主管理是厂务公开的主要辅助形式。

⑬企业厂务公开栏、企业情况发布会和企业内部信息网络等形式。

4、建立厂务公开工作的有关制度

⑪“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实施细则; ⑫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制度; ⑬平等协商、民主议事制度; ⑭民主评议和测评领导干部制度; ⑮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报告制度; ⑯领导班子廉政建设制度。

5、厂务公开工作要做到五有: ⑪有工作机构; ⑫有实施细则; ⑬有各项制度; ⑭有规范运作; ⑮有档案材料。

厂务公开实质就是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客观要求。真正实行厂务公开让广大职工了解厂情,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就必将会起到提高透明度、增加信任度、赢得知名度、密切干群关系、形成合力的作用。

第三讲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中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公司化企业已逐步建立了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公司法在第四十五条、第五十二条、第六十八条等条款中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已作了相关的规定。

1、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作用。职工依法参加董事会、监事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选举产生。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由职工(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候选人中应当有工会负责人。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作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候选人。

3、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职责。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董事会、监事会中履行职责时与其他董事、监事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当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监督,应当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职工意见,并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参与决策、监督的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讲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规定》于2004年5月1日起实施,对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签订的原则、内容、程序、监督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对工资集体协商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主要措施、组织领导等作出明确规定。

1、什么叫平等协商、集体合同?

平等协商是指用人单位与职工方就签订集体合同以及其他与劳动关系有关的事项进行平等商谈的行为。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职工方就劳动关系有关事项,通过平等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综合性集体合同的期限一般为三年。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要求一年一签。

2、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应遵循的原则:签订集体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平等合作、协商一致的原则。“合法”要求双方的主体资格必须合法、签约程序合法、合同内容合法。

3、平等协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平等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有关劳动标准与劳动条件的条款。包括劳动报酬、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与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业技能培训、奖惩与裁员等事项。

二是有关集体合同本身的一般性条款。包括集体合同期限,变更、解除、终止的条件,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的协商处理办法等。

三是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它内容。

4、什么是区域、行业集体合同? 区域工会和行业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本区域、行业内用人单位的代表或者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区域、行业集体合同适用于小型企业。

5、什么是专项集体合同? 专项集体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职工方就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与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劳动关系的某项内容, 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应当每年签订一次。女职工25人以上的企业应当签订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矿山、交通、化工、建筑行业的企业应当签订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

6、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要求

用人单位与职工方应当每年就职工工资水平、工资调整办法和工资总收入进行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或者签订集体合同附件。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11月颁布施行)第七条规定:“工资集体协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一)工资协议的期限;(二)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三)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四)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五)工资支付办法;(六)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七)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八)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九)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 用人单位或者职工方可以在协商中提出增长工资的要求:(一)本单位利润增长的;(二)本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三)当地人民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提高的;(四)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的。

用人单位增长工资的,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应当得到增长。

7、如何依法产生协商代表? 一是平等协商的双方协商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3—10名,并各确定一名首席协商代表。双方协商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二是职工方协商代表产生有三种方法。①由本单位工会组织职工推选并公示后产生;②由本单位职代会(职工大会)选举产生。首席协商代表由工会主要负责人担任。三是用人单位协商代表的产生方法。协商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指定。首席代表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担任,或书面委托本单位其他负责人担任。

四是双方可以聘任本单位以外的有关专业人员作为本方协商代表参加协商。但所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协商代表的三分之一。

五是双方可以各自确定候补协商代表1—2名。其产生的程序、任期与协商代表相同。协商代表缺席时,由候补协商代表递补。

8、平等协商代表有哪些保护措施? 协商代表在任期内,用人单位不得单方变更或者解除其劳动合同;其劳动合同期限短于任期的,自动延长至任期期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协商代表在任期内,用人单位不得无故调动其工作岗位和免除职务,降低职级。

9、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需要哪些材料? 《集体合同》(《专项集体合同》)文本需要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报送时需要提供以下材料:(1)《集体合同报审表》;(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3)工会社团法人或工会主席合法资格证明材料;(4)集体合同说明;(5)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6)协商情况记录。

※企业签订集体合同是一项重要制度,在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中占重要地位。它对于理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形成责任共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保证厂长任期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集体合同的内容,掌握签订集体合同的基本原则,积极与企业进行充分的平等协商,是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加强履行合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证。工会组织在这项工作中负有重要责任,要积极推动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1、工会与企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合法;(2)平等合作;(3)协商一致;

(4)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5)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

2、企业工会应就下列涉及职工合法权益事项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

(1)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续订、解除,已订立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履行监督检查;

(2)企业涉及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度和修改;

(3)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工培训及职工文化体育生活;

(4)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5)职工民主管理;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在严格按照程序,企业工会与企业行政平等协商一致的条件下,应该订立单项协议或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是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平等协商订立的书面协议。

集体合同规定的企业劳动标准,不得低于劳动法律、法规和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

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3、集体合同的内容(1)集体合同的内容

①企业劳动标准;(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待遇;职业培训;劳动安全卫生;企业富余职工的安置办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其他经双方商定的事项)。

②集体合同的期限、变更、解除与终止、监督、检查; ③争议处理; ④违约责任;

⑤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2)企业劳动标准

①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分配方式,工资支付办法,工资增减幅度,最低工资,计件工资标准,延长工作时间付酬标准,特殊情况下工资标准等;

②工作时间:包括日工作时间,周工作时间,节假日工作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工作时间,劳动定额的确定,轮班岗位的轮班形式及时间等;

③休息休假:包括日休息时间,周休息日安排,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标准,不能实行标准工时的职工休息休假等;

④保险:包括职工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生育等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的设立项目、资金来源及享受的条件和标准,职工死亡后遗属的待遇和企业补贴或救济等;

⑤福利待遇:包括企业集体福利设施的修建,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职工生活条件和住房的改善,职工补贴和津贴标准,困难职工救济,职工疗养、休养等;

⑥职业培训:包括职工上岗前和工作中的培训,轮岗培训,培训的周期和时间及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等;

⑦劳动安全卫生:包括劳动安全卫生的目标,劳动保护的具体措施,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具体标准和实施项目,新建、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中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配套的内容,有职业危害的岗位作业劳动者的健康检查,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特殊作业的抢险救护办法,以及劳动安全卫生监督检查等;

⑧企业富余职工的安置办法; ⑨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⑩其他经双方商定的事项。

企业集体合同签订后,应及时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备案。同时企业工会应当将集体合同文体、附件及说明报送上一级工会。

第四篇:新媒体运营培训讲稿

大家早上好,我是罗光文,今天培训的内容是关于新媒体运营的。我将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1.什么是新媒体; 2新媒体运营有何技巧; 3.如何做好高校的新媒体运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称之为新,即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因此,从广义上,新媒体是指新形式的媒体,具有相对性。

例如,相对于口语传播,报纸的产生可以称之为新媒体,而到了广播、电视诞生后,电视可以称之为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网络电视、贴吧、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较之于过去的广播、电视,就称之为新媒体;所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博、微信也很快会成为旧的媒体,被别的新媒体所替代。

而在狭义上,新媒体指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时代的一种媒体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如数字电视、电子杂志、新闻移动APP、B站等,都是新媒体。

有人的地方,就有媒体,有媒体的地方就有技术。可以说,新媒体依托于新技术,有新技术就会催生新媒体。新媒体之所以新,在于它能够高效的集合受众,其实媒体的本质是“引流”工具。

这里,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大家可以想一下,在生活中最常用的新媒体应用或工具都有哪些?试想一下,这些新媒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生活离得开这些新媒体工具么? 知晓了新媒体的概念,我们来了解一下新媒体运营。

新媒体运营,是通过互联网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知乎、一直播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产品营销的一系列运营手段。

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一系列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精准推送消息,以提高参与度,提高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来达到相应营销目的。要做好新媒体运营,一般而言,我们必须了解以下五种最常用到的工具与网站。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有一个不断学习、模仿、练习、总结的过程,新媒体运营也一样。我们

首先要知晓一些学习如何运营新媒体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或是应用APP。例如,一个“插坐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专门教你如何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学习的平台。

其次,在写作文章或是编辑图文的时候,可能会需要查找一些文章素材,知道当下最热门的新闻、文章有哪些,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如“搜狗微信”、“爱微帮”等一类的文章素材网站; 第三,如果想要发布的信息、图文具有吸引力,让人赏心悦目,并让阅读者乐意转载分享,我们就必须用一些排版、配图工具对编辑的文章进行排版、美化、设计。例如,我会经常用到135编辑工具进行排版,会到花瓣网、千图网等免费网站搜索自己想要的图片。这里,要强调一下,作为新媒体运营的初学者,一定要有版权意识,我们在百度上搜索的很多网络图片是可能涉及侵权的,对一些小的企业、新媒体平台而言,任意使用网络图片,可能不会带来多大的问题,但如果是知名的大企业,阅读量动不动就100000+的新媒体平台而言,就要小心使用。

最后,对于新媒体运营而言,我们要学会数据分析能力,学会做数据新闻。我们要知道当下大众最关注的话题、网络热点是什么。用户关注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利用“紧抓网络热点”的营销策略,往往会使得新媒体运营工作事半功倍,甚至收获更多。

常用到的数据分析平台,如百度风云榜,新浪微博热搜、新榜、清博指数等。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就可以轻易获晓各类热点榜单,以及做得最好的一些新媒体平台。

那么,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有哪些可借鉴、学习的技巧呢?这里,我主要总结了以下六大技巧,掌握了这些小技巧,可以让初学者更快地上手,将一个新媒体平台运营好。第一:明确受众目标,确立自身定位。一个运营者只有清楚自己平台的定位,明确了受众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内容与活动。例如,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主要面向的是学生群体,媒体类平台其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的居民用户,读书类的其受众自然就是一些爱好阅读、喜爱文学的群体,电影类就是面向电影发烧友等。

第二:图文编辑时,要一丝不苟,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可能出错的细节。也许你并不在意,但即便只是一个错字,就可能使得用户对平台内容的精准性、可信度产生怀疑,而取消关注。在图文编辑时,我们要认真对待,不要出现任何明显的错误。如标题太长,遮住了背景图,文章中出现错字或是重复,网络图片的水印没有处理掉、图片模糊等等一些小错误。第三:注重时效性,紧跟网络热点。利用网络热点进行营销,可能是我们新媒体运营最常用

到的一种手段,而且效果可谓十分显著。只要网络热点利用得好,增粉、100000+的阅读量其实都是分分钟的事。例如引爆网络的王宝强马蓉离婚**,王宝强深夜发表离婚申明不过片刻,新浪微博热搜立马被引爆,而接下来的一天,从微博、朋友圈到微信公众号,几乎整个网络都被这一消息给刷屏。有数据显示,仅 8 月 14 日一天,提到「王宝强」的头条号文章就有 10629 篇之多,其中 106 篇阅读量突破 100 万+,而各类文章的总阅读量达到了惊人的 7亿!

第四:建立特色栏目,适当固定内容类型。新媒体平台吸引用户关注并长期支持的动力在于,平台的内容是吸引人的,是用户需要或感兴趣的。因此,在确立平台定位的基础上,要针对受众用户的特点,建立平台的特色栏目。有特色、够有趣,用户自然乐意转载分享。例如,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就设立了夜读等特色栏目;同时,要适当固定平台发布的内容类型以及发布时间,以培养用户的关注习惯。例如一个营销平台的公众号,其内容就主要固定为销售、观察、干货、案例、职场、管理等多个板块,每天发布的内容,都与之相关。另外,还有一个读书号将每天发布的时间固定在早上七点,长期关注的用户就知道每天早上七点进行关注阅读了。

第五:不定期策划线上互动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运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与用户进行良好互动,给予其最佳的体验感。因此,要注重不定期策划线上互动活动。如策划一个线上活动,送电影票,读书活动送热销书,抽奖、砸金蛋等线上小游戏等等,以提高关注用户的活跃度与参与积极性。

第六:定期分析数据,并对运营作相应调整。互联网用户最是善变的,一不高兴就对你取关了。因此,作为一个新媒体运营者,要定期对后台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如阅读习惯、关注人群的属性特征、哪一类图文最受用户欢迎等等,进行总结,写作用户数据报告,并对平台的内容定位做出相应的调整。

讲完了新媒体运营,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做好高校的新媒体运营工作。

高校的新媒体运营,主要是指通过利用学校官方网站、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工具发布重大新闻、通知公告、活动信息等,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对外进行宣传推广,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维护学校的正面形象。新媒体平台是高校连接全体师生、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

那么,如何运营好高校的新媒体呢?这里主要提供五点策略: 第一:明确受众目标,确立平台定位。

高校新媒体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全体在校师生,其次是校友、关注本校的社会人士,如想考取本校的学生以及家长等„„

内容定位:主要是发布学校重大新闻、活动通知等,各项学校查询服务,以及关于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些趣味文章。

运营目的: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对外宣传,提高学校影响力。

第二:开设校园特色栏目,适当固定部分内容板块。如浙江大学的微信公众号就开设了系列特色栏目,其查询大厅一栏可以查询包括课表、成绩、讲座信息等全部学校查询服务,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的青年之声栏目也受到学校师生的喜爱与关注。因此,可以设置爱悦读、大学生情感驿站等色栏目,并定期发布一些固定板块内容,如学术分享、学霸的日常等。第三:多开展校园线上互动活动。如定期开展校园征文活动,阅读show、寻找校花、校草活动,校园网络歌王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活跃度与参与互动积极性。

第四:坚持原创,借力网络热点。新媒体运营,依然是以内容为王。要坚持提供优质的原创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作力,想象力。同时,要学会借力网络热点,重大节假日,组织与策划平台内容。

第五: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团队。有的人擅长写作,有的人对排版设计独具天赋,有的人爱好摄影、摄像,有的人喜欢视频剪辑。术有所攻,各有所长,团队的力量更强大。所以,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新媒体运营学生队伍。

新媒体运营,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好了,今天的培训内容就到这里,最后,留一个思考题给大家,课后去寻找答案。1.当前,高校新媒体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你对做好高校新媒体运营工作有何想法与建议? 谢谢大家的聆听!

第五篇:新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各位同志大家好: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继1982年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之后,又一个食品卫生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天与各位同志共同学习《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食品安全法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一、首先介绍食品安全法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重点谈一下食品安全这个概念 食品安全要求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所有危险都不存在,起初是一个较为绝对的概念。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绝对安全或者不存在丝毫的危险是很难做到的,食品安全更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广义的概念。一方面,任何一种食品,即使其成分对人体是有益的,或者其毒性极微,如果食用数量过多或食用条件不合适,仍然可能对身体健康引起毒害或损害。譬如,食盐过量会中毒,饮酒过度会伤身。另一方面,一些食品的安全性又是因人而异的。譬如,鱼、虾、蟹类水产品对多数人是安全的;可确实有人吃了这些水产品就会过敏,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评价一种食品或者其成分是否安全,不能单纯地看它内在固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更要紧的是看它是否造成实际危害。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在食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社会已经基 本形成共识,即食品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食品安全法》共十章,一百零四条,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立法寓意深刻。《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监管、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统一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经营者社会责任、食品添加剂监管、食品检验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惩罚性赔偿等一系列法律规定。既强化了地方政府负总责和部门分段监管的原则,更强调和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和责任。不仅体现了对生产经营者严格自律的要求,而且强化了监管执法。

《食品安全法》内容很多,我把它归纳为十个方面来解读:(幻灯片)

1、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第四、五、六条)

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法着重从四个方面作出规定:一是为使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更加顺畅,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第四条)。二是界定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明确对食品安全实施分段监管的体制。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三是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层面,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四是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上级政府所属部门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不过随着下一步国家大部制的改革,这一模式将有部门变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将统归药监部门监管。

2、风险监测和评估(第十一、十三条)

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食源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就是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的科学评估。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规律的深刻认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意味着相关部门应将食品的风险监管关口提前,转变只注重“事先许可、事后抽检、出了事故进行处罚”的传统监管方式,主动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和食品中有害因素进行检测,防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这也是获得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主要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监测。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意味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由注重外在的卫生干净扩展到注重内在因素的无毒无害,更加关注百姓的健康。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第十九、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条)

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政出多门的问题,针对同一种食品,既有国家标准,也有行业标准,如月饼的生产加工,卫生部门有标准,质检部门也有标准,有这些标准往往相互矛盾,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问题。因此,《食品安全法》从统一标准的原则出发,明确规定,只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才有权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括食用农产品的标准也要由卫生部统一制定和发布,不能多头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仅能够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还能够有效杜绝各个执法部门法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食品不断增多,食品标准的升级、更新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4、生产经营者社会责任。

《食品安全法》特别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与此相应,《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一系列制度,把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安全责任一一落到实处:一是明确实行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通过完善准入制度、提高市场门槛,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二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最终达到将那些缺少安全信用的企业驱逐出市场的目的;三是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确保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追查到底;四是建立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防止不安全的食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销售,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

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在《食品安全法》第四章有二十多条,时间关系,我重点解读几条:

第二十八条 是对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的规定。[解读]食品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主要是食品本身含有毒素和食品受到污染。食品污染是指原材料从生长到成熟的过程中,包括从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烹调直到食用前的各个环节,由于各种条件和因素的作用,可能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动植物体内或直接进入食品,使食品的营养价值、卫生质量下降,甚至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解读]禁止生产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用工业酒精兑制的假酒、添加三聚氰胺的婴儿奶粉、部分利欲熏心的食品生产者利用回收食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等,这些食品不符合食品标准,食用后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例:江西南昌部分皮蛋加工厂被曝出使用“工业硫酸铜”腌制皮蛋,硫酸铜里所含的铅、坤等对人体会造成巨大伤害,工业硫酸铜及用非食品原料)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解读]禁止生产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一般而言,要做到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物质含量为零,成本过于高昂,缺乏可操作性,另外人体对这些物质有一定的耐受性。但是这些物质如果过量,就将损害人体健康。具体衡量的标准就是食品安全标准。这些物质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就禁止生产经营。(例:广州发现的湖南镉大米:原因:一方面,采矿企业重金属排污被放任自流地进入土壤农田;另一方面,被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土地继续种植大米,农民没有收到任何来自政府方面的种植禁令。最后,重金属超标的大米进入市场交易。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带来的危害主要是肾脏和骨骼。世界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对肾脏的毒性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2013年中国报道的“镉大米”事件中,镉的含量最高可达每公斤1.005毫克。镉在肾中一旦累积到一定量,就可能损害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为主的肾损害,这虽并不致命,但可能会影响预期寿命。)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解读]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婴幼儿时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基础阶段,专供婴幼儿的食品应适应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婴幼儿本身体质比较虚弱,免疫力较差,非常容易受病毒或细菌感染,而且由于受到体质限制等原因,他们不容易吸收食物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专供婴幼儿的食品应根据年龄及生长发育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专项标准。其他特定人群一般是指患有特殊疾病的人,如糖尿病人,或者身体有某种倾向的人,如易疲劳人群等,根据这些人体质的不同特点,应制定不同的食品标准。如果食品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就不能从食品中摄取足够的养分,针对自身体质食用适合自己的食品。(例:三鹿奶粉事件)篇二:食品安全法宣传培训讲稿 食品安全法宣传培训讲稿

一、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实施之日起已经实施1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这意味着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通过两部法律的对比,站在一名执法人员的角度上,来初步分析一下《食品安全法》一部分的改变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法》总则中,通过法律的级别给了分段管理一个明确的身份和职权范围,除原有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药等部门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前的工作中,无论是食药还是工商,在行使协调的权力时,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上级部门,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力,这个机构的建立,可以避免以前出现的“协调不动”的情况。在《食品安全法》中,不仅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更赋予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的权力。相当一部分监管机构是垂直管理的体系,每年的工作不接受地方政府的考核,这次通

过法律明确了地方政府的职责,使地方政府真正有了行使权力的依据,加大了对垂直管理监管机构的约束力。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在《食品安全法》中也对地方政府及各监管部门不履职或渎职等行为制定了罚则,第一次在食品领域的法律法规内提出了在出现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时,主要负责人应该引咎辞职的法律强制条文,能够尽量避免以前出现的“副职和小兵顶雷,正职安顿家属”的情况。但是在今后工作开展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改革时,一些执法机构不愿意取消垂直管理,在不考虑个人待遇的情况下,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考虑地方经济增长、税收、人口就业等因素时,会对执法部门的工作造成一些阻力,垂直管理这些阻力相对比较小,而归地方管理这些因素体现的就会十分明显。现在,法律增加了政府对监管部门的约束力,那么在没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的时候,如何来保障各监管部门的执法力度呢,如何来确保新的法律不会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伞就成为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二)、《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比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章节是新增的,这个章节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吸取了几次影响极大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教训,把监管前置,及早动手,尽量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这部分的职责基本都在国家各部委手中,可是这部分没有对应的罚则,给人以“刑不上大夫”的感觉,几年前药监系统出现的腐败事件就是出现在生产前的认证环节,如何避免“肥了专家、富了企业、苦了百姓、抓了贪官、毁了系统”的局面再次上演是很关键的,这方面应有更加详尽的细则来补充。

(三)、《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标准的章节里,明确提出了安全标准由卫生部制定,并整合原有各类标准,使以前五花八门的各类标准有了统一的标签,可以说是本次立法中一个亮点。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要求,是食品专业法的核心环节,这部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完善程度会在这当中体现出来。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对食品生产经营提出了要求,和《食品卫生法》第八条相比,《食品安全法》尽管制定了对生产经营过程的要求,但是在这部法律中却没有相应的罚则,使这部分的执法缺乏强制力,呼吁尽快通过制定实施细则来弥补,否则监管在这一块就会成为空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十)项规定: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条规定如果放在体制改革前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按照改革的要求,餐饮服务这一部分的职能由卫生行政部门移交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食品交过去了,但是生活饮用水的监管还在卫生行政部门,那么餐饮业的用水谁来管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由于水被污染从而污染食品造成的事故由谁来处理,这些都是应该尽快协调商定的,否则只会出现推诿的现象。

食品卫生法仅侧重于食品卫生方面,而食品安全法包括食品卫生但是整体更侧重于食品安全,通过各个阶段的控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条生产链的管控,从而保障食品安全。简单归纳为:

1,安全法采用了分段监管的模式,明确了各部门职责; 2,新增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

3、食品卫生法注重的是食品卫生,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安全的提法则更为科学、合理,可以说食品卫生是手段,而食品安全则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4、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新增加了一节,更加详细、规范、具体;

5、《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卫生法》的法律责任制定上来看,《食品安全法》套用了国务院特别规定的模式,提高了处罚的金额底线,提出了了行政处分的级别,并且明确了出现事故后,肇事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一定时限内不得再从事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 6,明确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卫生部门制定,其他部门无权制定。

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解读(“六大亮点”强化全方位管理)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从餐饮业的硬件基本条件、操作过程控制和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提出具体要求,细化了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同时也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加强对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中央厨房的食品安全管理,并对餐厨废弃物、食品添加剂管理等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新要求。根据《规范》,餐饮服务单位须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晨检制度、备案公示制度、餐厨废弃物处置制度和食品安全应急防范制度,加强对有关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例如,应明确规定自制火锅底料、饮料、调味料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向监管部门备案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并在店堂醒目位置或菜单上予以公示。

在餐厨废弃物管理方面,《规范》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将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餐厨废弃物应经由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与处置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并索取其经营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篇三:《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19日 主讲人:李洪波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将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继1982年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之后,又一个食品卫生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关于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原则及总体思路

(一)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

法的修改,又称法的修正,是立法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情势的变化等原因,立法机关对于生效的法律予以部分的变更,包括删除原有内容和补充新的内容。食品安全法是对食品卫生法的全面修订。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时,正确评价现行食品卫生法是做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的前提。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不断改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所造成的。尽管如

此,该法也的确存在一些不足,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公众对食品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问题还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据统计,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立法和加强监管等方面的议案建议累计达3100多人次,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呼声。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导致食物中毒,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资源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等。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和监管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有:一是食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标准中一些指标不够科学。对有关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规范、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质量、重安全,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明确、不严格,对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三是食品检验机构不够规范,责任不够明确。食品检验方法、规程不统一,检验结果不够公正,不合理的检验还时常发生。四是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不规范、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甚至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五是监管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部门间存在职责交叉、权责不明的现象。为了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十分有必要对现行食品卫生制度加以补充、完善,制定食品安全法。

(二)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历程 2004年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第59次常务会议和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要求国务院法制办抓紧组织修改食品卫生法。国务院法制办于2004年7月成立了 由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食品卫生法修改领导小组,组织起草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此后,国务院法制办赴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调研;收集研究了许多国家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多次召开论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对制度设计进行研究、论证;先后6次将征求意见稿送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级政府、有关行业协会以及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征求意见。在反复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并根据修订的内容将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更名为食品安全法草案。2007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该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全国人大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立法,常委会领导多次就食品安全问题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将修改食品卫生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积极介入该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先后六次召开修订食品卫生法座谈会,听取有关议案领衔代表、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赴山东、广东、浙江等地进行调研,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听取各方面意见。2008年5月,全国人**律委员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在京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意见。根据立法工作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经认真研究,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8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审议报告和审议意见。2007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08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自4月20日至5月20日共收到意见11327件。此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分别于2008年8月和10月对该草案进行了二审和三审。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并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三)制定食品安全法把握的原则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提高立法的质量。在食品安全立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掌握食品安全的客观规律,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为出发点,对食品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秩序混乱问题。食品安全法起草工作坚持遵循了三项原则:一是以宪法为依据,注重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法律一经制定和实施,就必须严格执行,并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在修改法律时,还应保持与原有法律法规在内容和效力等方面的衔接。只有保证立法质量,做到科学立法,才能实现、维护好这一点;二是立足国情,坚持民主立法。法的创制过程,实际上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食品安全法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实践性要求很高。事实证明,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比较、反复、交换,能够有力地提高立法质量,也便于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制宣传。三是总结现行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的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有益做法。

(四)制定食品安全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现代法学和行政管理学原理,制定食品安全法在总体思路上重点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成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遵循食品安全监管规律,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食

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运输工具等各有关事项,有针对性地确定有关制度,并建立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等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臵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强化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通过确立制度,引导生产经营者在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重自律,以形成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各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对食品安全分段实施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决策与执行适度分开、相互协调,同时进一步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五是既要加强行政管理,又重视行政责任,既加强行政处罚又重视民事赔偿,建立畅通、便利的消费者权益救济赔偿渠道。任何组织或个人有权检举、控告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监管工作提出意见。因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食品相关产品遭受人身、财产损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二、食品安全法的主要特点 食品安全法在延续食品卫生法行之有效制度的基础上,根据食品安全新形势,从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保证食品安全为主线,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漏洞,在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进行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食品安全工作构筑了新的框架平台。立法重点明确,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了全面妥善的规定,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食品安全法共十章一百零四条,可以归纳为八大特点。

1、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更加科学、有效篇四:《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食品安全法》培训讲稿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19日 主讲人:李洪波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将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这是继1982年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之后,又一个食品卫生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关于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原则及总体思路

(一)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必要性 法的修改,又称法的修正,是立法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情势的变化等原因,立法机关对于生效的法律予以部分的变更,包括删除原有内容和补充新的内容。食品安全法是对食品卫生法的全面修订。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时,正确评价现行食品卫生

法是做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的前提。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不断改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所造成的。尽管如此,该法也的确存在一些不足,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少食品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公众对食品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问题还影响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据统计,十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立法和加强监管等方面的议案建议累计达3100多人次,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呼声。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主要是:微生物污染导致食物中毒,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资源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等。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行有关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和监管体制不够完善,主要有:一是食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标准中一些指标不够科学。对有关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规范、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重质量、重安全,还缺乏有效的制度和机制。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明确、不严格,对生产经

营不安全食品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三是食品检验机构不够规范,责任不够明确。食品检验方法、规程不统一,检验结果不够公正,不合理的检验还时常发生。四是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不规范、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甚至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五是监管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部门间存在职责交叉、权责不明的现象。为了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十分有必要对现行食品卫生制度加以补充、完善,制定食品安全法。

(二)制定食品安全法的历程 2004年7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第59次常务会议和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要求国务院法制办抓紧组织修改食品卫生法。国务院法制办于2004年7月成立了由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食品卫生法修改领导小组,组织起草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此后,国务院法制办赴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地调研;收集研究了许多国家的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多次召开论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对制度设计进行研究、论证;先后6次将征求意见稿送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级政府、有关行业协会以及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征求意见。在反复研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法制办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并 根据修订的内容将食品卫生法修订草案更名为食品安全法草案。2007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该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全国人大一直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立法,常委会领导多次就食品安全问题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将修改食品卫生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积极介入该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先后六次召开修订食品卫生法座谈会,听取有关议案领衔代表、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赴山东、广东、浙江等地进行调研,了解食品安全现状,听取各方面意见。2008年5月,全国人**律委员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在京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家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意见。根据立法工作要求,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经认真研究,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8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审议报告和审议意见。2007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2008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自4月20日至5月20日共收到意见11327件。此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08年8月和10月对该草案进行了二审和三审。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四次审议并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三)制定食品安全法把握的原则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提高立法的质量。在食品安全立法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掌握食品安全的客观规律,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为出发点,对食品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秩序混乱问题。食品安全法起草工作坚持遵循了三项原则:一是以宪法为依据,注重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法律一经制定和实施,就必须严格执行,并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在修改法律时,还应保持与原有法律法规在内容和效力等方面的衔接。只有保证立法质量,做到科学立法,才能实现、维护好这一点;二是立足国情,坚持民主立法。法的创制过程,实际上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过程。食品安全法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实践性要求很高。事实证明,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比较、反复、交换,能够有力地提高立法质量,也便于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制宣传。三是总结现行食品卫生法实施以来的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有益做法。

(四)制定食品安全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现代法学和行政管理学原理,制定食品安全法在总体篇五:《食品安全法》学习讲义

《食品安全法》学习讲义

《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部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法律,也是一部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大法。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离开了食品或食品不安全,都将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危害,因此,食品安全是高于一切的天字号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成为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历来关心和重视食品安全,历时五年制定出台了《食品安全法》,这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即是食品的消费者又是食品安全的监管者,是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人员,因此,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法律,履行好我们的职责,维护好公众的利益,同时也是维护好自己的利益,我们必须首先学好弄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作出了全面规定,内容比较多共有十章一百零四条,如果在这短短的一两个小时里全面学习 是达不到好效果的,而且有些内容与我们的工作职责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所以今天我就针对与我们工作有关的内容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需要明确的概念

1、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如有些中药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如:山楂、桂圆、杏仁、木瓜、牡蛎、大枣、生姜等。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恶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3、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4、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5、保持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贮存的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6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二、食品安全法立法的目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章第一条明确地规定了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

法。具体地说就是为了防止、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食品安全法》立法的目的集中地凸显了“安全”二字,凸显了《食品安全法》的终极目的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社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大大增强了。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频繁发生食品安全事件,例如“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以及多起严重的“问题奶粉事件”等,充分说明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引发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心理恐慌,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例如:去年的“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对于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造成沉重打击,给我国乳制品行业等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旦出现“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这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对中国制造的产品信誉产生连锁性的恶劣影响。

因此,食品安全法把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作为立法的中心主旨。在法律制度设计上主要表现为: 一是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成为制定或者修定食品安全标准,确定食源性疾病控制对策的重要依据。二是坚持预防为主。遵循食品安全监管规律,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对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运输工具等各有关事项,有针对性地确定有关制度,并建立良好生产规范,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建立食品安全事故预防和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是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重自律,以形成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并据此规定了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标签制度和索证索票等制度,同时,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是建立以权责一致为原则,分工明晰、责任明确、权威高效、决策与执行适度分开、相互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监管力度,同时强化行政机关监管不到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五条

第二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

有关行政部门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指国家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采取的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它是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法》第四条在三个层面上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了规定。

第一个层面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第二个层面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承担食品安全协调职责,一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二是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三是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四是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程的制定。五是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六是其他需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综合协调职责的事项。

下载新代表培训上的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代表培训上的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支部上党课新讲稿[五篇材料]

    党支部上党课的新讲稿 党支部上党课的讲稿 同志们: 这次党课的主题是: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推动“**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凝聚奋斗伟力。我主要讲三个方面内容。......

    代表法讲稿

    《代表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简称《代表法》,于1992年4月3 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 2......

    新同事代表培训学习发言[合集]

    新同事代表培训学习发言一年前,我来到这个单位上班,就职前经过一个星期的培训,我作为新人代表对长达一星期培训发表感想。新的起点 新的开始我们新教师是南奥的新鲜血液,通过这......

    培训讲稿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扎实推进河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邓建钦 (2011年1月14日) 30多年前,一场由农民发起的耕地包产到户,一举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30多年后,一场仍然起源于......

    培训讲稿

    广义的信息安全 是指防止信息财产被故意的或偶然的非法授权泄露、更改、破坏或使信息被非法闭幕式辨识、控制保障商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业务的损失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

    培训讲稿

    [培训讲稿]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让语文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新课改,让语文教学在简单朴实中呈现生动与实效。在激情似火,硕果累累的季节里,20......

    培训讲稿

    昌吉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经办相关内容为确保我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根据昌吉市人民政府印发的《昌吉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和《昌吉市新......

    一德四新数学培训讲稿

    一德四新数学培训讲稿 培训时间:2013.12.9 培训地点:图书室 主讲人:张维强 学时:一学时 培训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第一节 数学与数学课程 一、建立正确的现代数学观 《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