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代表法讲稿
《代表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简称《代表法》,于1992年4月3 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2010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代表法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代表法》新增、完善、细化了一些规定,为完善人大制度,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提供了保障。《代表法》是一部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行使代表职权,履行代表义务,发挥代表作用的基本法。同时,《代表法》也为各级人大常委会做好代表工作、保障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了法律依据。
《代表法》共六章,52条。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宗旨和依据】
第二条 【代表的产生、性质、地位和作用】 第三条 【代表的权利】 7项 第四条 【代表的义务】 7项 第五条 【代表执行职务】 第六条 【代表接受监督】
这一章共六条,除了第一条讲的是代表法的立法目的与依据,其他五条都是关于人大代表。
这一章我认为主要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人大代表制度有哪些特点?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现行的人大代表制度概括地说,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各级人大代表都是依法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法定职务,承担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我国目前采用的选举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选举。县、乡镇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是间接选举。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换届时采用差额选举、届中补选时采用等额选举)。
(2)人大代表实行任期制,全国、省、市、县、乡镇人大代表都是五年任期。济阳县各级人大代表:省十二届人大代表3名;市十五届人大代表35名;县十七届人大代表名额为228名,实选226名;镇级人大代表623名,实选617名。
(3)人大代表不脱离各自的生产和工作,实行兼职制;
(4)集体行使国家权力。人民群众把自己的权力委托给了人大代表,这些受人民群众委托的人大代表集合在一起组成了权力机关,并集体行使国家权力。
目前,县级以上人大代表要选举人大常委会,常委会作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集体行使权力,也就是通常说的“集体有权,个人无权”。
2、关于代表执行职务的几个问题 一要处理好参加代表大会与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的关系
代表要认真参加本级人大会议,依法行使代表职权。而闭会期间的活动是参加会议工作的准备和基础,又是会议的继续和延伸。活动和工作是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二要处理好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人大代表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承担一定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都是法定的,不是个人赋予的,也不能被任何人剥夺、被割裂。
三要处理好集体行使权利和发挥代表个人作用的关系。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每个细胞充满活力,代表大会才会有生机、有活力。
3、人大代表接受谁的监督?
具体地讲,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县、乡人大代表由选举他的选区的选民来监督,由选举单位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由选出他的选举单位来监督。
组织开展的县、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工作就是一种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形式。
第二章 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的工作 第七条 【代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第八条 【代表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 第九条 【代表提出和撤回议案】 第十条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宪法修正案】
第十一条 【代表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 第十二条 【代表参加决定和表决通过有关人选】 第十三条 【代表提出询问】 第十四条 【代表提出质询案】 第十五条 【代表提出罢免案】
第十六条 【代表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十七条 【代表参加本级人大表决】
第十八条 【代表在会议期问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本章共12条,从第7条到第18条,是很重要的一章。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有哪些主要职权? 归纳起来,大致有十二项:
1、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权。
2、表决权。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各项表决。
3、审议权。审议列入大会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
4、询问权。在审议列入大会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时,对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有关国家机关的负责人应当根据人大代表的要求,亲自向提问的人大代表作出回答,或者也可以派专门负责有关议案或报告的具体负责人员来回答人大代表的提问。
5、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权。任何一位人大代表都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有关机关、组织答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均是受法定期限约束的,不得无限期拖延,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要严格依法督促。
6、依法提出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职权。指的是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7、有列席有关会议的职权。人大代表列席有关会议,可以分为应邀列席和直接列席两种形式。指的是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以上职权只需人大代表一人而不需其他人大代表附议即可行使的人大代表职权。
下面要说的人大代表的职权是需由人大代表至少一人领衔,一定数量的人附议方可行使的人大代表职权,主要包括:
8、提出议案权。向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领衔必须有十位以上本级人大代表附议,一位乡级人大代表领衔必须有五位以上本级人大代表附议,方可提出议案。否则,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还是不能成立。政协委员提出的称为“提案”
9、质询权。可以依法向大会提出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按照代表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任何一位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领衔,九位以上其他本级人大代表附议,方可提出质询案。否则,人大代表提出的质询案不能成立。
10、罢免权。可以依法提出对本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的罢免案并对其投票表决。
11、选举权。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
12、提出有关职务候选人的职权。按照代表法第十一条并结合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任何一位人大代表领衔,二十九位以上人大代表附议;县级的任何一位人大代表领衔,九位以上人大代表附 议,可以提出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
乡镇级一位人大代表领衔,九位以上的人大代表附议,可以提出本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的候选人。
第三章 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 第十九条 【代表闭会期间活动的组织主体】 第二十条 【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形式】 第二十一条 【代表小组】 第二十二条 【代表视察】 第二十三条 【代表专题调研】
第二十四条 【代表视察、调研报告的处理】 第二十五条 【代表提议临时召集本级人大会议】
第二十六条 【代表列席本级人大有关会议和参加常委会有关活动】 第二十七条 【代表列席原选举单位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 第二十八条 【代表在闭会期间参加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第二十九条 【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三十条 【乡镇级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
本章共12条 从第19条至第30条 需要我们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1、各级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由谁来组织?(第19条)根据代表法规定,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活动由本级人大常委会组织。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受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委托,可以组织本级人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上一级人大代表开展闭会期间的活动。
乡镇人大代表的代表活动由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组织。
2、当前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有哪些形式?(第20条至24条)
其活动方式主要有: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代表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济阳:1个省代表组、2个市代表组、21个县代表组。
近年来济阳县开展的代表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代表法学习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每年4月份,县人大常委会下发关于纪念代表法活动安排意见,开展代表法学习宣传活动。在新济阳报开辟宣传专栏,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知识和代表法的内容、意义。在县电视台开设人大代表风采专栏,宣传我县各级人大代表的履职事迹
二是组织代表开展学习视察活动,增强代表的履职热情。每年年初,指导各代表小组制定全年活动计划。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一年内组织省市代表小组开展集中学习视察活动4次。
三是建章立制,促进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为切实做好代表工作,县人大常委会每届届初制定《代表小组闭会期间活动制度》、《开展评选先进人大代表小组和优秀人大代表活动的意见》、《开展评选代表建议承办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活动的安排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代表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
四是深入开展 “建设幸福美好新济阳、人大代表做模范”主题活 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1、树立人大代表良好形象。
2、立足本职多做贡献。
3、密切与选民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五是指导各代表组建好代表活动室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具体要求,指导两个代表组、各镇(街道)人大建立代表活动室,为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开展代表活动提供了平台。
六是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
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过程中,严格落实了“三项制度”。
1、责任制。县政府确定由县长负总责,常务副县长具体分管,分管县长协调督办。议案由县长签批办理意见、建议由各位分管副县长签批办理意见。各承办单位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由专门人员具体办理。
2、督办制。人代会结束后,对代表们提出的议案、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将议案建议内容、承办单位在新济阳报上进行刊登,接受群众监督。县人大常委会每年专门听取县政府关于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的汇报,并且分管主任带领人事代表室、县政府办公室有关人员对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情况进行调研,对办理进程实地查看,促进了议案建议办理工作的开展。
3、回访制。加强承办单位和代表之间的沟通联系,实行定期回访,及时处理办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及时了解代表的意见,保证办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章 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
第三十一条 【代表言论免责权】
第三十二条 【代表人身自由特殊法律保护】 第三十三条 【代表执行职务的时间保障】 第三十四条 【代表执行职务的物质保障】 第三十五条 【代表活动的经费保障】
第三十六条 【人大常委会与本级人大代表保持联系】 第三十七条 【代表执行职务的组织保障】 第三十八条 【代表知情知政的保障】 第三十九条 【代表参加履职学习】 第四十条 【代表服务机构】 第四十一条 【制发代表证】
第四十二条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
第四十三条 【对少数民族代表执行职务给予帮助和照顾】 第四十四条 【妨碍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的法律责任】
本章共14条,从第31条至第44条。
学习本章要掌握《代表法》为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了哪些保障?
1、政治保障(又称司法保障)
指为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不受干预而享有的司法程序上的特殊权利,主要表现为:
(1)言论免究权(第31条)。这是指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要求一方面要消除顾虑,敢于秉公直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言的准确性,不要随意发表不负责的言论。
(2)人身特别保护权(第32条)
当然,人大代表也应受国家法律的约束,人大代表违犯国家法律也同样要依法追究,不能因为是人大代表就应该比公民特殊此,不能使确有犯 罪的人大代表逃避法律制裁。
(3)行政手段维护权和刑事措施保障权(第44条)
2、时间保障(第33条)
目前,我国的代表大多数是兼职的,这就有一个保障代表从事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时间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会议期间,一般不存在时间保障问题。闭会期间问题则较为突出。
3、物质保障(第34条)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薪制,人大代表的经济来源是其本职工作,而不是代表职务。这就存在一个工资待遇和补贴的问题。
4、经费保障(第35条)
中央9号文件规定,要逐步增加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经费,并将人大代表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保证开展活动的需要,代表活动经费应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5、组织保障(第37条至41条)
《代表法》规定要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同本级人大代表的联系,这是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础,也是发挥代表作用,使之更好地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 对代表的监督
第四十五条 【代表主动接受监督的方式】
第四十六条 【正确处理从事个人职业活动与执行代表职务的关系】 第四十七条 【罢免代表】
第四十八条 【暂时停止执行代表职务】 第四十九条 【代表资格终止的情形】 第五十条 【代表资格终止的程序】 本章共6条,从第45条至第50条
一、人大代表的辞职、监督和罢免
1、代表辞职,指的是代表在任职期间自愿申请终止自己代表职务的行为,在代表任期内有几种原因,可能导致代表辞去职务,如工作调动、因身体原因不能履职或由于违法、失职、引咎辞职等。
自2003年实行县级人大代表辞职制度以来,共有65名县人大代表辞去代表职务。
2、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人民有权监督自己选出的代表,是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每位人大代表都要深刻理解自己权利的来源,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监督的形式可采取听取代表的工作汇报,向代表提出批评、意见等。
3、对人大代表的罢免。一般说来只要代表失去了选民或选举单位的信任,就可以罢免,既可以是代表有违法犯罪行为或工作严重失职,也可以是代表未能很好地履行职责。由于罢免代表是最严厉的监督手段,法律规定了相对严格的程序(一般很慎重)。
二、什么情况下,暂停代表执行代表职务(第48条)
三、什么情况下,代表资格终止(第49条)
7种情况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可制定实施方法】
第五十二条 【施行时间】
本章共2条 从51条至52条 第51条主要说的是制定实施办法。第52条说的是施行时间。
第二篇:学习贯彻《代表法》履行代表职责(讲稿)
学习贯彻《代表法》
履行代表职责(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于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会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代表法》是一部专门调整和规范代表执行职务行为的法律。其核心问题是代表执行职务的问题。各级人大代表执行职务,主要的法
律依据就是《代表法》。
一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人大代表的性质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统一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具体履行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职责。
人大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和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人大代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与决策的作用。二是监督协助作用。三是桥梁纽带作用。四是模范带头作用。
二人大代表的职责
1、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工作
第一,行使审议权
所谓审议权,是指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审查列入本次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的权利。这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监督本级国家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职权,审议权有三个特点:一是只有代表才是权利的主体,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这一权利。二是审议的内容受法律保护,审议中的任何言论均不受法律追究。三是代表有知情权,代表对列入大会议程的议案和所审议事项有权了解询问有关情况,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并答复询问。
第二,行使提案权
所谓提案权,就是指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的权利。提出议案,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议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作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十人联名,乡级人大代表5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所提出《关于尽快建设好义帝陵并对外开放》的议案。
第三,行使选举权
所谓选举权,是指人大代表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提名推荐和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权利。这是人大代表最重要的职权。
第四,行使质询权
所谓质询权,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就某一问题向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部门提出质询,由受质询机关负责答复的权利。代表依法提出的质询案,必须是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这些国家机关负责人失职、渎职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质询案必须书面提出并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质询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受质询的机关必须在会议期间作出答复。
第五,行使罢免权
所谓罢免权,是指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包括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利。这是人大代表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力措施,它体现了一切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的要求。反映出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的制约关系,目的在于促使公职人员奉公守法、忠于职守、防止渎职和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第六,行使表决权
所谓表决权,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上,对本次大会所审议的法律、报告、议案进行最终决定的权利。表决权是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广泛行使的一项基本权利。人大代表的表决行为,既体现了代表们的代表利益和基本志愿,又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集体行使职权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七,行使建议、批评和意见权
所谓建议、批评和意见权,是指人大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评价和建设性看法的权利。是人大代表受人民委托,行使当家作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我们人大代表享有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不同于一般公民,它是基于人大代表这一特殊身份而产生的,因此,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和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人大代表本人。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内容,要坚持反映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一原则,同时还应有具体的要求、设想、计谋和建议,做到一事一议。但涉及解决代表本人及其亲属个人问题的;代转人民群众来信的;属于学术探讨、产品推介的;没有实际内容的等等不应当作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提出。
第八,行使提议权
这里所讲的提议权,不是指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的权力,是专门指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权利。这项权利由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行使。所谓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指国家
第三篇:节约能源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专题讲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07年10月28日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节约能源法》共七章八十七条。1997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节约能源法》,对节约能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快,能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能耗高,能效低的问题突出,已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节能工作形势严峻。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2%,没有完成年初确定的4%的目标。2007年下降327%,虽有进步,也未完成预定目标。要实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困难。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结构,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大,环境难以承受。我们面临能源、环境双重压力,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和用能单位的责任,加大对节能工作的激励和处罚力度。《节约能源法》在法律层面将节约资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这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节约能源法》为我国科学发展再添法律利器,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及环境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下面,着重就政府在节约能源中的责任等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下介绍。
一、明确节能执法主体强化节能法律责任
《节约能源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同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的指导。”
《节约能源法》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用能行为。履行节能监督管理职责不得向监督管理对象收取费用。
《节约能源法》规定了19项法律责任,包括:未按规定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瞒报、伪造、篡改能源统计资料或编造虚假能源统计数据,重点用能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落实整改要求或者整改未达到要求、不按规定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报告内容不实、不按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违反建筑节能的有关标准等方面的法律责任。
二、政府机构被列入节约能源法监管重点
“公共机构应当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带头使用节能产品、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了公共机构在节能方面的义务。
《节约能源法》专设“公共机构节能”一节,明确规定“公共机构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规定公共机构应当制定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能源消费计量和监测管理。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制定本级公共机构的能源消耗定额,财政部门根据该定额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标准。
《节约能源法》还规定,公共机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能源审计,并根据能源审计结果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此外,公共机构采购用能产品、设备,应当优先采购列入节能产品、设备政府采购名录中的产品、设备。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公共机构若违反上述规定,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予通报。
三、严禁“免费能源福利”
该法规定,能源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向本单位职工无偿提供能源,任何单位不得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
《节约能源法》进一步明确,无偿向本单位职工提供能源或者对能源消费实行包费制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该法还规定,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对各类能源的消费实行分类计量和统计,并确保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四、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本法明确规定: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强制性能源效率标准的用能产品、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生产工艺。
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实行淘汰制度。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的目录和实施办法,由国务院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节约能源法》进一步规定:“生产过程中耗能高的产品的生产单位,应当执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用能的生产单位,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限期治理。”
此外,该法还明确,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的用能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
五、将在节能方面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节约能源法》用“激励措施”一章,明确了国家实行促进节能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和政府采购政策,如对列入推广目录的需要支持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实行税收优惠,并通过财政补贴支持节能照明器具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税收政策,健全能源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及其开采利用水平的提高;运用税收等政策,鼓励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进口,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国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产品生产以及节能技术改造等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引导用能单位和个人节能等。
《节约能源法》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中有显著成绩以及检举严重浪费能源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我国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的监管
该法专设“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一节,明确指出: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均为重点用能单位。
《节约能源法》进一步明确了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义务,强化了监督和管理。
本法第五十三条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 3 度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利用状况包括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者报告内容不实的,由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强调,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对重点用能单位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查。对节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节能措施不落实、能源利用效率低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应当开展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用能设备能源效率检测,责令实施能源审计,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限期整改。
重点用能单位是我国的耗能大户。统计显示,2006年,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的922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1.5%。突出抓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对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具有重要意义。
七、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将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内容
该法提出,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将作为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节约能源法》对此加以明确:国家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每年向国务院报告节能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
八、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节约能源法》明确,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该法在“交通运输节能”一节中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出行。国务院有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引导道路、水路、航空运输企业提高运输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规定,国家鼓励开发、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摩托车、铁路机车车辆、船舶和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实行老旧交通运输工具的报废、更新制度。国家 4 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的清洁燃料、石油替代燃料。
《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用于营运。
(二)鼓励在农村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国家鼓励、支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发展小型水力发电,推广节能型的农村住宅和炉灶等,鼓励利用非耕地种植能源植物,大力发展薪炭林等能源林。
该法还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工作,增加对农业和农村节能技术、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推广在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加工储运等方面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鼓励更新和淘汰高耗能的农业机械和渔业船舶。
(三)我国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
“国家实行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本法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企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改进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鼓励、支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节约能源法》在“激励措施”中明确,国家运用税收等政策,鼓励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进口,控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实行有利于节能的价格政策等。
(四)商品房销售应明示节能信息
《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
对于上述应当明示的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对于未明示节能信息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该法第八十条规定,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节能信息作虚假 5 宣传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该法还规定,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应当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不得销售或者使用。
该法还明确要求,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应当实行室内温度控制制度;对实行集中供热的建筑分步骤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的制度;严格控制公用设施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的能耗。
第四篇:学习贯彻《代表法》履行代表职责(讲稿)(精)
学习贯彻《代表法》履行代表职责(讲稿)
学习贯彻《代表法》 履行代表职责(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以下简称《代表法》)于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会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代表法》是一部专门调整和规范代表执行职务行为的法律。其核心问题是代表执行职务的问题。各级人大代表执行职务,主要的法
律依据就是《代表法》。
一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人大代表的性质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人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统一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具体履行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职责。人大代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和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人大代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参与决策的作用。二是监督协助作用。三是桥梁纽带作用。四是模范带头作用。二人大代表的职责
1、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工作 第一,行使审议权
所谓审议权,是指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审查列入本次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的权利。这是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监督本级国家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职权,审议权有三个特点:一是只有代表才是权利的主体,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替代这一权利。二是审议的内容受法律保护,审议中的任何言论均不受法律追究。三是代表有知情权,代表对列入大会议程的议案和所审议事项有权了解询问有关情况,有关部门应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并答复询问。
第二,行使提案权
所谓提案权,就是指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的权利。提出议案,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一项重要职权。议案应当有案由、案据和方案。作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十人联名,乡级人大代表5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所提出《关于尽快建设好义帝陵并对外开放》的议案。第三,行使选举权 所谓选举权,是指人大代表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提名推荐和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权利。这是人大代表最重要的职权。第四,行使质询权
所谓质询权,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就某一问题向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及其所属部门提出质询,由受质询机关负责答复的权利。代表依法提出的质询案,必须是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决定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以及这些国家机关负责人失职、渎职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质询案必须书面提出并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质询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受质询的机关必须在会议期间作出答复。第五,行使罢免权
所谓罢免权,是指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罢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包括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权利。这是人大代表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力措施,它体现了一切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的要求。反映出权力机关与执行机关的制约关系,目的在于促使公职人员奉公守法、忠于职守、防止渎职和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第六,行使表决权
所谓表决权,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上,对本次大会所审议的法律、报告、议案进行最终决定的权利。表决权是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广泛行使的一项基本权利。人大代表的表决行为,既体现了代表们的代表利益和基本志愿,又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集体行使职权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七,行使建议、批评和意见权
所谓建议、批评和意见权,是指人大代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评价和建设性看法的权利。是人大代表受人民委托,行使当家作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我们人大代表享有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不同于一般公民,它是基于人大代表这一特殊身份而产生的,因此,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和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人大代表本人。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内容,要坚持反映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一原则,同时还应有具体的要求、设想、计谋和建议,做到一事一议。但涉及解决代表本人及其亲属个人问题的;代转人民群众来信的;属于学术探讨、产品推介的;没有实际内容的等等不应当作为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提出。
第八,行使提议权
这里所讲的提议权,不是指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的权力,是专门指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的权利。这项权利由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行使。所谓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指国家
权力机关为查证某个重大问题,而依法定程序成立的临时性调查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实施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定调查方式。(以上8大权利是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工作)
2、在闭会期间的活动 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主要有: 第一,代表小组活动
代表小组的活动内容有:学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视察、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协助政府推动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等。第二,代表视察活动
这是代表在闭会期间执行职务的重要方式。视察的内容包括:了解本级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规、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视察的方式主要有:集中视察、专题视察和分散视察。代表可以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并向常委会提交视察报告,反映有关情况。
第三,提议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按照法律规定和惯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遇到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需要召开代表大会作出决定时,经五分之一以上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这种情况应是从下至上一级比一级少。第四,列席有关会议及其它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原选举单位的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应邀参加本级或下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专项调查、立法调研。第五,联系选民
代表应当经常听取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意见,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反映,与此同时,应向选民和原选举单位汇报情况,回答询问。这可采取走访选民、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三)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概括有四大保障:
1、司法保障,指为保障人大代表行使职权不受干预而享有的司法程序上的特殊权利,主要表现为:
(1)言论免究权。这是指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要求一方面要消除顾虑,敢于秉公直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言的准确性,不要随意发表不负责的言论。(2)人身特别保护权
指人大代表享有非经特别许可不受限制人身自由、逮捕或审判的权利,具体包括:①县级以上人大代表非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人大常委会许可,司法机关不能对其实行逮捕、限制人身自由(包括收容审查、行政拘留、搜查等强制措施)或者刑事审判。②如果人大代表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必须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③各级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只限于刑事案件,不包括民事案件的传讯和审判。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如果有的国家机关和组织或个别同法人员不顾法律规定,随意拘禁人大代表、侵犯人大代表的合法权益,人大代表首先应向当事人申明自己的代表身份,尽快与本级人大常委会取得联系,适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然,人大代表也应受国家法律的约束,人大代表违犯国家法律也同样要依法追究,不能因为是人大代表就应该比公民特殊此,不能使确有犯罪的人大代表逃避法律制裁。
(3)行政手段维护权。对拒绝履行义务、阻碍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和对代表进行打击报复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4)刑事措施保障权。《代表法》第39条规定,行为人对人大代表实施暴力、威胁的或对人大代表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都应按《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2、时间保障
目前,我国的代表大多数是兼职的,这就有一个保障代表从事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时间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会议期间,一般不存在时间保障问题。闭会期间问题则较为突出。
《代表法》规定: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参加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安排的代表活动,其所在单位必须给予时间保障。这就有利于人大代表和其所在单位处理好执行代表职务与本职工作关系。
3、物质保障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单薪制,人大代表的经济来源是其本职工作,而不是代表职务。这就存在一个工资待遇和补贴的问题。
《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其所在单位应按正常出勤对待,享受所在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和其它待遇。无固定工资收入的代表由本级财政按有关规定给予补贴。
4、经费保障
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2004]22号文件规定,要逐步增加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经费,并将人大代表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保证开展活动的需要,代表活动经费应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5、组织保障
《代表法》规定要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同本级人大代表的联系,这是做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础,也是发挥代表作用,使之更好地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的重要保证。
(四)人大代表的辞职、监督和罢免
1、代表辞职,指的是代表在任职期间自愿申请终止自己代表职务的行为,在代表任期内有几种原因,可能导致代表辞去职务,如工作调动、因身体原因不能履职或由于违法、失职、引咎辞职等。
2、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人民有权监督自己选出的代表,是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每位人大代表都要深刻理解自己权利的来源,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监督的形式可采取听取代表的工作汇报,向代表提出批评、意见等。
3、对人大代表的罢免。一般说来只要代表失去了选民或选举单位的信任,就可以罢免,既可以是代表有违法犯罪行为或工作严重失职,也可以是代表未能很好履行职责。由于罢免代表是最严厉的监督手段,法律规定了相对严格的程序(一般很慎重)。
(五)、关于代表执行职务的几个问题
人大代表执行的职务是政治性职务,是一种常任务性职务,是一种兼职职务。因此,代表在执行职务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要处理好参加代表大会与开展闭会期间活动的关系
《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在本级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和本级人大闭会期间的活动,都是执行代表职务。人大代表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大会议的,其代表资格终止。这就要求代表要认真参加本级人大会议,依法行使代表职权。而闭会期间的活动是参加会议工作的准备和基础,又是会议工作的继续和延伸。活动和工作是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二要处理好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关系
人大代表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承担一定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都是法定的,不是个人赋予的,也不能被任何人剥夺、被割裂。三要处理好集体行使权利和发挥代表个人作用的关系。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细胞,每个细胞充满活力,代表大会才会有生机、有活力。全国400多万代表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对国家的稳定、发展作用巨大。
这就要求人大在决定问题的方式上,必须采取合议制的方法,集体行使权力,经过来自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代表以民主的方法充分讨论,最后按少数服从多数集体行使权力。
第五篇:《人大监督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 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 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
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必然是和谐的、比较温和的,是工作支持和搭台,而不是简单反对和撤台。所以人大在选举干部、表决任命干部时,都极少有意外情况出现,充分体现了党委的意图。人大的监督,提出的审议意见、工作建议比较委婉,始终把理解和支持融入监督工作中。)
2、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2条作了规定)一是职权法定,二是程序法定。
3、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监督法第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4、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20条、第27条等都规定,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项报告及审议意见、作出的相关决议,应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我们现在是按月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编辑成常委会公报,按季度把公报发
给县代表,在常委会审议议题时每次邀请6名乡镇基层县代表列席,以此保障代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5、坚持向社会公开原则。监督法第7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行使监督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
三、人大常委会监督的七种形式
宪法和有关法律作了明确规定,内容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监督法规定了七种形式: 一是对“一府两院”专项工作的监督; 二是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三是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四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五是询问和质询;六是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七是审议和决定撤职案。
四、监督工作计划制定
制定监督工作计划的目的,在于提前明确下一监督议题、监督方式、承办机构、实施时间等内容,保证监督工作依法按程序开展。(监督法第8条、第9条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确定原则、议题计划制定作出了规定,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的计划制定也参照这两条规定确定)
1、监督工作计划的制定。依照监督法第8条的规定,人大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确定每年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与执法检查等监督议题。监督议题建议由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办事机构,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每年11月底前提出。根据需要,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监督议题的建议。
2、监督计划的通过和公布。依照监督法第8条第2款规定:监督计划需提请经主任会议通过,印发常委会组成人员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部分 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监督法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对七种规定监督形式作了详细规定,下面具体学习:
第二章 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听取和审议
一、具体工作的程序(要把握7点)
1、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第10条作了规定)目的是充分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审议的质量。
2、常委会办事机构汇总各方面的意见,提供专题材料,交换意见。监督法第11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3、报告的主体。依照监督法第13条的规定,具体报告的主体是本级政府对某一专题所作的工作报告,本级法院或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
4、审议内容。审议重点内容是报告机关是否依法开展有关专项工作;报告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工作的成效、存在问题和原因;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措施。
5、审议意见的处理。依照监督法第14条第1款的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一府两院”应当对审议意见进行认真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把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的,“一府两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6、工作评议。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必要时,可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对报告机关的专项工作进行评议。经测评,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未超过半数的,应当责成报告机关重新报告。
7、督办。常委会可以对审议意见和决议执行情况组织跟踪检
查,也可以委托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实施跟踪检查,督促执行反馈。
第三章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的具体形式包括: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以及审计工作报告。
一、预算监督
(一)预算、决算监督的重点内容。按照监督法第18条第1款规定,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监督以下7个方面的情况。
1、遵守预算法律、法规和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执行。
2、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不列赤字。就各级预算而言,预算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是否存在虚假平衡。
3、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财政资金不能满足所有的支出需要,必须统筹兼顾并保证重点支出。
4、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5、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6、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以及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7、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及其使用情况。今年县人大常委会率先在全市区县人大成立了预算工委,并制定了《 隆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预算审查监督办法》。
(二)预算监督的主要形式
1、审查和批准决算。监督法第15条规定,国务院应当在每年6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将上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听取和审议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监督法第16条作了具体规定。
3、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的审批权在本级
人大常委会。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通报预算调整的有关情况。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
监督法第16条、第17条、第20条、第21条规定对计划监督主要内容和形式作出了相应规定,监督程序与预算监督程序基本相同。具体监督形式有4方面:(一)听取和审议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二)审查和批准计划调整方案。(三)听取和审议中长期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监督法规定,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这是一个新的监督形式。(四)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
三、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监督法第20条规定,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执法检查作为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保证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依法正确行使,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执法检查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执法检查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执法检查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和案件。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和案件,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由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提出意见,交由法律实施机关依法办理。
第二,执法检查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常委会。
第三,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是法律实施机关。人大执法监督 的特点则主要是同级监督,执法检查的监督对象应当是本级法律实施机关,本级法律实施机关除“一府两院”,还包括相关的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的直属机构。
第四,执法检查既是法律监督也是工作监督。
前面学习了监督计划的制定,执法检查工作的开展在监督法第24至27条有具体规定,这里重点学习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的处理。根据监督法第27条规定:一是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对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应当研究处理并提出报告;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在收到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后,应当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整改措施,改进工作。二是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执法检查的后续跟踪是执法检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执法检查工作,往往容易忽视执法检查后的跟踪检查。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一、备案审查的含义和分类
1、备案审查的含义。是指规范性文件在生效之后,要按法定期限报法定的机关备案,由接受备案的机关进行分类、存档,在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间,依法对其监督审查的活动。关于规范性文件的范围监督法第28条有明确规定,监督法29条把制定相关备案审查工作规定的权力,授予了省级人大常委会。
2、审查分为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主动审查,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国家机关和公民提出审查要求或建议的情况下,由专门委员会或者法制工作委员会主动开展的审查工作。被动审查,是以某些国家机关和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提出审查要求为前提。从实际情况来说,审查工作是以被动审查为主的。依照新规定,四种情形可以主动审查:一是对于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的;二是涉及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利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
组织义务的;三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的;四是其他认为需要进行审查的。
二、备案审查内容和范围
审查内容:(监督法第30条作了规定)一是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二是是否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抵触;三是是否有其他不适当情形;四是是否与上级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相抵触;五是是否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就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六是是否违反法定程序。
审查范围:在《四川省〈监督法〉实施办法》中,县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范围:一是县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二是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政府工作部门规范性文件审查明确为由同级政府负责。对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收到的对同级政府工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要求或者审查建议,转送同级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认为各级国家机关创新的基础是依法履行职能职责,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于人大工作创新,就是用足、用好、用活监督法规定的监督形式,更多的监督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收集到的群众对“一府两院”的具体工作意见,就可以采取提出询问和质询的形式及时解决。最近城区一些街道在搞绿化,群众意见反映到了人大,就可以通过询问和质询的监督方式,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就绿化方案作出说明、解释,假如人大组成人员认为绿化方案不符合实际、不科学或者耗资极大,就可以对绿化方案提出意见建议,要求重新答复。这比采用听取政府城区绿化工作情况报告的监督形式更
加及时和有针对性。)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一、询问和质询的性质
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政府及其部门、法院、检察院工作中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有关机关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询问和质询的目的,是为了获知“一府两院”的工作情况和其他有关情况或者对“一府两院”的工作提出批评,以督促他们改进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高依法办事水平和工作效率。所以,询问和质询虽然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个人行为,但其性质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是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一种独特运行方式。监督法第3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二、质询案的提出与答复
1.质询案的提出。监督法第35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5人以上联名,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第2款规定:“质询案应当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根据上述规定,提出质询案,必须符合以下六项要求:
第一,提出质询案的主体,必须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二,质询案必须符合法定人数,即: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质询案。第三,质询案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如果以口头形式提出,应当按照询问处理。第四,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对象。一个质询案,应当只针对一个质询对象,以
便明确答复机关。第五,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要质询的问题。一般来讲,一个质询案应当只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多个问题需要质询,可以分别提出几个质询案。第六,质询案必须明确所质询的内容。
2、质询案的答复。监督法第36条有规定,质询案的答复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由主任会议决定交受质询机关答复。第二,口头答复的,必须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到会答复。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负责人签署。第三,质询案答复后,主任会议认为必要时,将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常委会会议。
3、对质询案答复不满意的处理。监督法第37条规定:“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山的过半数对受质询机关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监督法总结实践经验,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范围、调查委员会的组成和权限、调查报告的提出和审议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39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规定包括两层意思:第一,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需要。对于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第二,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应是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无法胜任完成的重大问题。
一、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织
1、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提出。包括两种:一是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提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议,监督法第40条第2款规定:“五分之一以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
2、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审议和表决。提议由主任会议决定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由主任会议提出关于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决定草案(同时提出调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名单),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进行表决。
二、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的提出和审议决定
监督法第43条规定: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监督法第八章,第44条至46条作了具体规定。
1、撤职适用的对象范围
监督法第44条规定撤职对象分三类:一是个别政府副职领导人员。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由人代会选举产生的政府副职领导人,本级人大常委会也是可以决定“个别”撤职。二是政府正、副职领导人员以外的其他组成人员,包括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等。根据地方组织法第44条第(十)项的规定,对于上述人员,本级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免,因此也有权决定撤职。三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外的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审判、检察人员。因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决定撤职的对象范围不包括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撤职案的处理。撤职案提出后,其处理程序有两种:一
是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撤职案,由本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直接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二是对于撤职案指控的事实是否成立,证据和事实尚不清楚的,由主任会议决定向常委会提议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3.撤职案的审议和表决。列入常委会议程的撤职案,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审议。撤职案经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如果没有对撤职案提出相反的事实和证据,意见比较一致,主任会议应当将撤职案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表决撤职案,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本次学习内容到此结束,由于自身在监督法学习中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错误,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