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极地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冰雪覆盖的大陆 教学目标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谈话、阅读与讨论、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 极地地区
讲授新课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读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也可用挂图或教师画板图)。
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
(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
(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
(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
(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呈逆时针方向;图10.2呈顺时针方向)
(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
(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
(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B两组各以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好记录,然后就上述问题分别逐个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
1.位置与范围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
(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度最高。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以什么颜色为永恒的基色?(白色)与其他地区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冰雪覆盖)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102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2.自然环境
(1)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
企鹅——南极的主人、(北极)北极熊的故乡
扩展探讨: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讨论下列一个问题:
(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
(2)假设你在南极地区生活,清晨直接操斧头砍柴,会出现什么现象?
(3)有人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
(4)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固定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会发生什么变化?
汇总点拨:在各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后,汇总点拨讨论结果。
(1)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降雪为主,蒸发极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斧头会折断。因为南极地区非常严寒,这时斧头失去了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很容易折断。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在-50℃,最低气温达-88.3℃,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寒极”。
(3)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内陆极点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还要少,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盖,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胜过沙漠,被称为“白色沙漠”。
(4)不到第二天就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南极地区,风速常达30米/秒至50米/秒,这已经比我们所知道的最大风力12级台风(32.6米/秒)大得多了,而其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这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大风速,这种风可以把2000千克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把装满汽油的油桶卷到10千米外的冰山上去,是地球上风力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库”。
课堂小结
据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共同比较、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一、冰雪覆盖的大陆 1.位置与范围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
(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2.自然环境
(1)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3.通过保护两极地区环境重要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学生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2.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因为那里是:
板书: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
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
(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
(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
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
观察回答:读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
(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
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教师板书:1.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
(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观察课文1~4自然段、课本P105图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P106图10.8“北极地区海洋取样”和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以及课本P107活动2中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
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
(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
(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北极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比南极地区更具有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场所。因此,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样,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扩展探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把南极地区称为人类巨大的固体淡水库,为什么?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给人类带来什么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读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思考:南极地区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在图中找出南极地区最高峰的名称和高度。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学习小组边讨论、边交流、边评价点拨。
(1)南极地区93%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3,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
南极大陆海洋上的冰山是由于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冰川,成了南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景观。并让学生阅读课本P102阅读材料“南极冰山的形成”的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冰山的形成。
众多的冰山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也可介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的情况,让学生探讨冰山的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等的解决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漂移在海洋上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如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就是撞上冰山后沉没的,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难。
(2)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锰、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
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说明南极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南极地区的最高峰是文森山,海拔5140米,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山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上插上了五星红旗。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读图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105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
(2)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甲乙文森峰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
教师板书: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阅读讨论:先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P107的新闻报道和课文第1自然段,以及P108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然后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并结合P108活动1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
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订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如《南极条约》的签订;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对两极地区环境的保护,进而上升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板书:1.签订条约,和平利用
2.共同保护,持续发展
扩展引导: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讨,看看南极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南极科考队员热爱大自然,精心地保护着南极不受污染的环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不随地扔塑料袋、不随地吐痰等等,保护学校、社区和家乡的环境。
课堂小结
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尽管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它还是有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它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极大的科研价值。板书设计
第十章 极地地区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签订条约,和平利用
2.共同保护,持续发展 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以后的地理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篇: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极地地区两幅图的内容为中心,将教材文字内容逐一落实到图上,将两幅图的各个自然要素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教师出示地球仪。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
极地地区
[讲授新课]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第四,需要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图10.1“北极地区”和P101图10.2“南极地区”(教师画板图)。
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北极点;图10.2——南极点)(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
(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1——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2——内南外北,顺东逆西)
(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1呈逆时针方向;图10.2呈顺时针方向)
(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1——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2正好相反)
(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
(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B两组各以学习小组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好记录。然后A、B两组各推荐一个代表同时上讲台就上述同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分别边补充,教师边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板书: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
1.位置与范围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度最高,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观看录像:组织学生看录像,感性认识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或者展示几幅有关两极地区冰雪世界的景观图片)。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录像,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以什么颜色为永恒的基色?(白色)与其他地区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冰雪覆盖)
点拨板书:大家说得很对,白色是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这里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景观;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终年银装素裹,并板书:
1、冰雪覆盖的地区
实例感知: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102阅读材料“南极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104活动2中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 程度。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2.自然环境
气温低
(1)南极地区
降水少
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风力强
(2)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
分组讨论: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103图10.3“南极的暖季”和图10.4“北极景观”景观上的差异。再让各组1名同学模拟企鹅和北极熊作自我介绍。然后就两极地区各自的生物资源状况、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各组选派1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点拨板书:教师对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进行评价,适当点拨。使学生知道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构成了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板书:
企鹅——南极的主人
(北极)北极熊的故乡
扩展延伸: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
(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
(2)有人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
(3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条件,简要说明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 因?
汇总点拨:在各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后,汇总点拨讨论结果。
(1)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降雪为主,蒸发极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内陆极点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还要少,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盖,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胜过沙漠,被称为“白色沙漠”。(3)北极以海洋为主,南极以陆地为主;南极表层覆盖厚厚的冰雪折射反光,得到热量更少。
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
板书: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
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
(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
(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
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 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
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
(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教师板书:1.长城站和中山站
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
(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观察课文1~4自然段、课本P105图 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P106图10.8“北极地区海洋取样”和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以及课本P107活动2中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
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
(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
(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北极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比南极地区更具有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场所。因此,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样,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4)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的一些方法和基本过程,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以及科考工作的艰辛。
教师板书:
扩展探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把南极地区称为人类巨大的固体淡水库,为什么?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给人类带来什么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2)读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思考:南极地区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在图中找出南极地区最高峰的名称和高度。
(3)展示从网上下载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以及在近几年对两极考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和信息。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学习小组边讨论、边交流、边评价点拨。
(1)南极地区93%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3,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
南极大陆海洋上的冰山是由于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冰川,成了南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景观。并让学生阅读课本P102阅读材料“南极冰山的形成”的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冰山的形成。
众多的冰山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也可介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的情况,让学生探讨冰山的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等的解决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漂移在海洋上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如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就是撞上冰山后沉没的,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难。
(2)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锰、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
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说明南极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南极地区的最高峰是文森山,海拔5140米,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山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上插上了五星红旗。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3)对于学生介绍近几年我国赴两极地区科考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应以评价为主,适当点拨补充。
读图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105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
(2)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甲 乙 文森峰 阿蒙森—斯科特站 东方站 和平站)
(3)在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遇到了什么困难?
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
评价点拨: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一方面用投影或画板图(上图)指导学生辨别国际科考队前进路线方向的变化。一方面结合在科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南极做考察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承转过渡:两极地区是世界科研的宝地,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在北极也建立了许多陆基综合考察站、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2003年8月22日,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过程中,考察队员们成功地将第一套极区海洋水文卫星跟踪浮标布放在北纬78度24分、西经149度05分的一块3米厚、350平方千米的浮冰上,实现了中国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那么,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洁净的土地呢?
教师板书: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阅读讨论:先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P107的新闻报道和课文第1自然段,以及P108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然后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并结合P108活动1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
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订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如《南极条约》的签订;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对两极地区环境的保护,进而上升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师板书:1.签订条约,和平利用
2.共同保护,持续发展
扩展引导: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讨,看看南极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南极科考队员热爱大自然,精心地保护着南极不受污染的环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不随地扔塑料袋、不随地吐痰等等,保护学校、社区和家乡的环境。
[课堂小结]
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尽管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它还是有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它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极大的科研价值。
第三篇: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教案(第一课时)碧塘学校欧卫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会阅读两极地区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辨别方向的能力;
3、了解两极地区是科学研究的宝地,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和平利用两极地区资源的前景,加强保护两极地区的环境意识;
4、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两极地区》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的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堂设计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假设我们要建一座四面朝北的房子,应建在何处?(南极点)
2、观察地球仪,说出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海陆分布有什么不同。(最北端是海洋,最南端是陆地)
3、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北冰洋和南极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地球上这两个神秘地区吧。(首先同学们看到书本60页,讨论完成活动题1、2、3)
北冰洋的位置特点是位于地球的最北端,是纬度最高的大洋。南极洲的位置特点是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纬度最高的大洲。
北冰洋周围的大陆是: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南极洲濒临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永兴县的纬度是北纬26度。(距离北极点大约7104千米,距离南极点大约12876千米)。下面我们去探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里和我们不同的世界,极地冰雪,极昼极夜现象,北极的北极熊,南极的企鹅。
(板书)
一、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多媒体展示)北极地区地图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面积约为1310万平方千米。问:北极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
不是,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比北冰洋大。
就好像我们碧塘中学是不是碧塘学校呢?碧塘学校包括碧塘中学和下面的小学 阅读:北冰洋
简单介绍因纽特人和拉普人。几千年前,人类最后的一支迁徙大军从亚洲出发跨过白令海峡向美洲腹地进发.他们哪里料到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围追堵截和残忍杀戮!因纽特人且战且退,最后终于退至北极圈内,时值寒冬,印第安人以为因纽特人不久便会被冻死,便停止了追杀.谁料,因纽特人在北极奇迹般生存了下来,他们创造了人类生存的奇迹.历史:因纽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北极,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拉普人被日耳曼民族和芬兰民族驱逐 问:南极地区就是南极洲吗? 不是,南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多媒体展示)南极地区图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南极洲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跨经度360度,位于三大洋之间。
读南极洲地形剖面图,归纳南极洲的地形特征:南极洲海拔高,约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阅读)南极洲
目前,南极洲没有定居人口。→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63页活动题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归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思考)思考:两极地区酷寒的原因
(1、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很小,太阳辐射弱
2、表面冰雪覆盖,反射了大部分太阳辐射。
同学们想一想南极洲除了上面两个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南极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海拔高)阅读:海上冰山
海上冰山是怎样形成的?
极地冰川受重力作用,从高处向低处缓缓移动,冰川移到海里,形成数量众多的冰山
为什么说冰山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部分体积小,不易被发现,但 在水下的部分体积庞大,船只很容易被巨大的冰 山撞毁而沉没。阅读南极冰盖
1、你知道南极大陆的自然环境如何吗? 冰雪覆盖的大陆
2、海平面上升会产生什么后果?
世界上许多沿海平原、岛屿和低地将被淹没,如东京、纽约、上海、天津等城市。
2、北极地区是否也如南极地区一样酷寒?(寒冷程度不同)
3、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
(板书)
二、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特征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对极地地区产生兴趣。学会在两极地区辨别方向。
学生通过看图,并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
学生结合实际,思考计算,加深对两极地区位置与范围的理解。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如“冰雪覆盖”、“人烟稀少”等,锻炼表达能力。
学生借助各方面材料进行自主分析、小组讨论,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指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影响气候的因素”,对南极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的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海陆分布的不同,以及两地在降水量、风速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篇:第九章 极地地区----教案
第九章
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 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法制教育要点 《极地地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师生活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几组图片,猜一猜图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展示极地区的景象图片)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 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 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
(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 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 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
(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板书设计:
第九章
极地地区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冰雪覆盖的地区
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丰富的自然资源、天然实验室。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南极条约
第五篇:极地纪录片观后感
极地纪录片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极地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极地纪录片观后感1于2019.2.19看完了中国纪录片《极地》,原本是根本不知道这部片的,是通过寒假青年大学习的推荐才得以饱眼福,给心灵带来触动。一开始以为它讲述的可能是北极地这些地方,看进去才知道原来是西藏,但又不知道为什么称它为极地。说实话,在看之前我是对西藏印象不好的,是被列到我一生不想去的地方里的,但是,随着七集的各种触动,我逐渐被这个地方吸引住了,也渐渐明白为什么称之为极地,当然,这里面讲的不是西藏城里的生活,而是在深山荒漠这种各种条件都不好的地方。每集都以三个故事构成还有剧尾的拍摄过程剪辑,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讲它对我的触动。
一方面,是它的拍摄技术。从它刚开始就是一帧又一帧的美景进入我的眼帘,撞进我的内心,因为我是一个本身就很喜欢拍美景照片的人,平时自己走到哪里只要看到令我很舒服的风景我一定会好好拍下来,而这部剧里更让我见识到美丽风景的魅力,无论是拍摄角度,构图,还是光线,都是很出色的。,超级想向他们学习这里面的技术,当然西藏本身的美是肯定的,也是他们的拍摄一点点弄掉我之前对西藏的偏见,原来西藏是如此清纯的地方。看着这些画面,会让人们不自觉的慢下来,想静下心来去欣赏它,这也正是我们大部分人所缺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感受那心灵净化的过程,聆听这片神圣的土地带给我们的衷言。
另一方面,便是它的故事了。一共二十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当然他们也都有一个点,便是这里人们的纯朴。
当看到电影放映员跋山涉水给深山里的人们带去精神物质的艰苦和再看到人们观看影片时露出的笑容嘴角的轻轻上扬形成对比时,也就明白了他这样做的原因,也同时让我看到这种品质的可贵。
当看到驮盐队的爷爷对队员的严格要求和对盐湖女神的敬仰以及对孙子的谆谆教导,深切领悟到对大自然的尊敬是我们所缺少的,也许我们课本上学习了应该适度从大自然取物,但现实中因为我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好像没有得到重视,剧中的老爷爷严肃地对孙子说我们不能贪得无厌,取够我们需要的量就可以了,临走时,会对盐湖女神表示浓浓的谢意,感恩大自然给予他们的一切。这种感恩也是我们缺少的,越来越不慌表示感恩了,然而这偏偏是很重要的。
当看到三公主相互搀扶去山上采药,嬉戏打闹,一起制作成卖相很不好的护肤品,一起来到有很多游客来来往往的大桥,心地单纯地想给每一位过客涂上,怕他们晒伤。当然,有很多人会以为她们是骗子要钱的那种,这和我们在那个四初都需提防的城市脱不了关系,如果有机会以后遇见她们,一定要留下来让她们涂,她们会很开心的,就像小孩子一样充满童贞,得到认可。
还有就是他们对传统文化遗传下来的那种坚定,哪怕他们已经老了,仍旧想尽力把那些展现给人们,留给后代,真的有很多宝贵文化都是因为这些人的坚守才能让我们见识到真心向他们表示敬意,为他们感到骄傲!
极地,等我!
极地纪录片观后感2纪录片《极地》,讲的是生活在西藏人们的故事。唱了三十六年藏戏的藏戏团长,在新建的寺庙里和徒弟们为寺庙画佛的画师,为藏族同胞解除病患的医者,还有那位为孩子们买来钢琴的年轻教师。他们都是平凡普通的人,他们的生活同样的清贫和寡淡,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是十分的富足。
藏戏主要给人们传播幸福和平安,演员们每次演出,需要边唱边跳四个小时,他们的收入却少的可怜。辛辛苦苦的两天演出,换来的是几桶酥油,几箱啤酒。演出结束后老团长和大伙推心置腹的说——我们的演出越来越入不敷出,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一天至少有200元收入,而我们的收入还不够租用拖拉机的钱(一天150元)。演藏戏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给村民们祈福,带来幸福安康,这是我们演藏戏的目的。
画师和他的十位徒弟整整几个月和僧人们一起吃住,一起生活,才完成寺庙的所有佛画。画师很少回家,过着和僧侣们一样的日子。他必须耐得住寂寞,将每尊佛像烂熟于心,用心作画,他希望他的画可以留存很多年。
医者仁心,每一位医生都是怀着一颗仁爱的心,为大众解除病痛。尤其是西藏的医者,他们开始从医时,致力于治病救人,不计较收入,不计较得失。其中一位医者,他掌握了一种专治风湿病的秘方,为了缓解每一位患者的病痛。他每次出门会诊,都会买一个很大的澡盆,将熬制好的药倒入盆中,患者将身体泡在盆里,因为风湿病是个慢性病,长期伴随着患者,而且不是一两天就能治好的病。患者按照医生的嘱咐,需要每天泡药澡,医生奉献有多少只澡盆就不得而知了。
年轻的老师为山里的孩子们购买了一架钢琴,想让琴声伴随着孩子们的歌声,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那种魅力和快乐。钢琴已经寄到了,由于山路崎岖,钢琴只好被搁置在山脚下。老师找来了专门从事运送货物的脚夫,他和脚夫们小心翼翼的抬着钢琴,他们跋山涉水,他们走过坑坑洼洼的山路,钢琴终于到了,孩子们兴奋地围在钢琴周围,老师弹起那首新教的歌曲。孩子们的歌声和琴声在山里飘荡着,传的很远很远。
世世代代生活在西藏的人们,被紫外线照射的高原红,印在了每个人的脸上。他们适应了高海拔,适应了冰冻和严寒。他们依水而居,过着简单的生活,吃着糍粑,喝着酥油茶。他们敬畏各种神灵,珍爱着大山,湖水,珍惜每一个生命。每次向大自然取水取物时,都会先朝拜神山圣水,祈求它们的庇佑。
人们向往西藏,向往着拉萨,那里有蓝天白云,那里有冈底斯神山,纳木错湖,盛开的漫山遍野的林芝桃花,那里有无比虔诚的朝圣者,人们希望去西藏可以净化心灵,找到自我。只有适应了那里的高寒缺氧,只有适应了那里的清贫和寡淡,你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
和很多工作在西藏的人们一样,那些戏曲的传播者,一生以戏曲为伴,唱念坐打,日日月月年年,重复着这一件事情,将古老的戏曲一直传承下去。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根,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是戏曲传承者裴老师的真实写照。
那些将青春奉献给绿色军营的军人,永远怀着一颗年轻的心,简单的心,火热的心,赤诚的心,保家卫国,无私无悔、无无惧无畏。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的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你永远怀着一颗执着的心,一颗虔诚的心,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并且善待所有的人,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