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姓和氏(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7:5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的姓和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第一篇: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例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是姜姓,秦、徐等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等等。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的传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面。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现象。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举例来说,一个出生于齐国公族的女子,一般就叫做“齐姜”;若是嫁给鲁国国君,就可以叫做“鲁姜”;死后又可以用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鲁桓公的妻子死后叫“文姜”,“文”是她本人的谥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贵族甚至对买来的姬妾侍女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知道,就用占卜来确定(参见《左传·昭公元年》)。周及鲁、晋等姬姓封国同姜姓齐国有世代通婚的传统,无疑是维系周王朝与异姓封国之间政治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姓与贵族婚姻之间的种种规定,乃是周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来谈谈氏。

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这最常见。

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妇女的称呼可于姓下加“氏”字,如:姜氏、姬氏、妫氏、嬴氏。这种情况下,“氏”之前的称呼代表姓,应与一般“×氏”的“×”表示氏相区别。“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

二、通常情况下氏和族有别,但有时又可相通。《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这里的“族”即指氏。氏的情况较姓复杂,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却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相当频繁。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贵族内部各派力量在政治斗争中的此起彼落。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因而在称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形。春秋中期,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九种之多。九种称谓分别是: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如果不明白这位大夫前后曾有过三个氏,便很不容易弄清这么多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一个人。士、随、范是氏。士,出自其祖先曾担任过士的职务,是以官名为氏。随、范分别是这位大夫先后受封的两个采邑,是以封邑为氏。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懂得这些,就不难理解那九种称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不同叫法而已。又如战国中期的著名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氏族作为周王朝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发展乃至衰落的状况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氏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研究先秦史的一把钥匙。

谈到这里,姓和氏的区别已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正如任何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具有相对的一面。《国语·晋语》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这个古老的传说曲折地反映出:西周时代的一些异姓往远古追溯的话,很可能出于同一个源。如此说来,这些异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当于日后由一个姓派生出来的不同氏。所以,我们又说姓和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联系着一定历史条件而言的。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正因为这样,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已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他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姓子,孔只是氏。这是司马迁囿于当时习惯造成的一个疏忽。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将屈原的姓和氏分得清清楚楚。

今天,离开司马迁那个时代两千多年了。许多人不知道上古时期姓氏相分,自属情理之中的事。但如果我们想学习、研究祖国的历史,那末,弄清中国古代的姓和氏还是必要的一课。

第二篇:古代的姓和氏

古代的姓和氏

秦始皇不叫赢政——谈谈古人的“姓”和“氏” 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面,名在后面,和多数外国人不一样。如今人人有姓有名,有的人还有字,但有字的多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听说有字的。字有可能要归于消灭。姓、名、字这种结构,历史已很悠久,但先秦时期并不如此,中国人的姓名有一个演化过程。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古人的“姓”和“氏”。

先说姓。先秦的姓不是后世的姓,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先秦的姓,很多学者认为与远古的母系制度有关系,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由于它标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生”;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要加上“女”字边,写作“姓”。当时的姓也多有一个“女”字边,如姜、姚、姬、嬴、妫、姒等等。可见,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古代姓的数量并不太多,而且有些在商周时就已经灭绝了。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嬴政,是不符合史实的。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先秦的人除了姓,还有氏。氏是家族的标志。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以什么为氏,有几种办法。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因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魏氏、赵氏。不过,当时人更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就以高为氏。可见,氏和宗法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先秦时,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故名政,以赵为氏,称赵政。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姓氏制度也发生了混乱。秦的统一,基本上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而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处于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司马迁在《世纪·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考证史实,这是司马迁囿于西汉时的习惯造成的疏忽。其实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子姓,孔只是他的氏。后世所说的姓,就是先秦时的氏。批注: 收藏评分分享

第三篇:蒋氏家训,姓蒋的人都要看看!

蒋氏家训,姓蒋的人都要看看!

一、敬天地

人禀天地之正气以生,终身戴天而不知其高;履地而不知其厚。履载之恩,何能酬报。古帝王郊祭天,社祭地,岂敢责之凡民顾不敢祭者,各安其分而不敢不敬者,各尽其心。惟是勿指日月,勿唾流星,勿以晴雨过久而生怨怼,勿以风雷失常而形慢易。曰时曰旦之中,常若有毋敢戏渝,毋敢驰驱者,正不徒每日晨昏一炷香已也。至于天高地下,所称聪明正直之神,亦须虔诚礼拜。是又本敬天地之心,所推而及之者也。

二、爱国家

尺地莫非国土,一民莫非国民。我中华民国纪元二十六年,罚弗及嗣,尝延于世。即如税敛一事,有较诸夏之助、商之贡、周之徹、而更见其薄者,厚泽深仁,沦肌浃髓。愿吾族士者,学优而仕,尝思为国效劳。即农工商业,亦须循名分乐输将,毋犯国律。庻可为盛世良民也。

三、孝父母

父母恩同天地。不有父母,身从何来。幼则三年怀抱,长则课耕读,授室家,爱之无所不至。岂人子而故可漠然于父母乎!如是则安可以不孝?顾孝本可多端,兹举人子所当为所能为者,如下首宜养体,次宜养志。饮食人之大欲。高年之人所需尤甚,因筋力就衰,非肥甘不足以适口。而人往往不能致者,或因兄弟各炊,彼此推诿;或因家计稍促、矫语艰难。独不思父母当初,不以子多,不以家贫而失慈爱。尤宜思独有何推诿乎?今而后,贫则菽水可以承欢;富即鼎烹不为过。此孝之以养而见者也。

养志,如士当思扬名以显亲;即农工商贾,亦当为父母争气,务使人之敬己者,并敬己之父母。重己者亦重己之父母,此孝之以尊而见者也。人子读书明理,幸遇父母贤智,左右就养。固自无方设性情执拗,行事偶乖。为子者当下气怡声,委曲以谏,即挞之流血而不敢怨。又一家之中,有能奉养尽道,父母必钟爱焉。不可以父母所爱之子,视同仇敌。大拂乎父母之心,推而言之。凡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出必告,返必面。奉命承教,总期父母之心怡然快然而后已,此孝之以顺而见者也。人之父母半就襄颓矣,而已之父母康强;人之父母不偕齐眉矣,而已之父母具庆。人子处此幸也何如,若是则孝因喜生。人子强壮之年,岂父母而犹是强壮之日。未几而毛发为之脱落矣、未几而齿牙为之动摇矣。语曰:“风前烛,瓦上霜,诚危之也”,若是则孝以惧迫至。若远遊人万不得已之事,亦必有方,使父母心无挂虑。凡此皆人所当为所能为之事。且尤必励志修业,谨身慎行,慰亲之望、安亲之心。斯为孝子。至扬名显亲,尤人子所当自勉矣。愿吾族为子者,永切望云之念;常存爱日之心。庶不至读蓼莪而陨涕,抚

而兴怀也已。

四、和兄弟

兄弟云者,以同父同母而言之也。同禀父母之气,同分父母之形。难乌乎急,曰兄弟也;侮乌乎御,曰兄弟也。语云,“如手如足”。言其痛痒相关。今人往往异视焉者,或听枕席之阴风;或信宵小之谗间;或因父母所遗财产,彼此争多论少。同居时己不免参商,各爨后遂视如秦越。甚至阋墙衅起,凌暴侵吞。从不念及兄弟,宁不顾于父母乎?此古之人灼艾分痛,大被同眠。今而后兄必爱弟,弟必敬兄。行坐必恭,语言必顺。纵有微嫌小怨,亦当含忍包容手足関情。共效蒸梨之让,毋操同室之戈。则亲爱之情于是乎尽;天伦之谊于是乎敦矣。愿族人其三思之。

五、别夫妇

夫者扶也,扶人道也;妇者伏也,伏于人也。夫妇为人道之始,义顺乃不易之经。宋宏糟糠不弃;桓氏提汲自甘。古人自当效法,鱼水相调尚矣。为夫者教之以孝顺翁姑,和睦妯娌。勤苦自持,恭俭守身。弗任其轻傲,尤其职也。如貌不扬,切莫嫌弃。夫妇总属前缘,断难强求。况妇女以贤德为贵,岂以美丽自求。至内助虽强,亦不可彰其夫短。彼猾妇女,以其夫为无知,颐指气使,不特不敬其夫,反庸奴其夫。不礼翁姑,不和妯娌。诟谇凌嚣之声达于里闬,是谓悍妇。人至中年以后,不幸艰于姒续,势不得不纳宠。而性情执拗,偏为阻挠。又或豪强妻党,反从中唆耸袒护,致其妇倚势骄横,益无忌惮,是谓妬妇。不知世界各国法律,主权仍属之夫。书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可不戒哉。虽然妇人无远大之识,推原其故,实为夫者始。因宴安情欲之不谨,以致暌孤张驰之难制。苟先能以礼自持,何遂至此。若内

婢妾、外枕花柳,风流嫖荡,尤为取戾夫。惟夫和而婉,妇听而顺。夫夫妇妇,家道克成矣。

六、信朋友

朋友为五伦之一,交结以同道而合。圣人以信友为忠;先贤以久敬为善。交友者安可不知此耶。近之交友者,里党相逰嬉。酒食相徵,逐声气相结纳。其始指天誓日,不相背负。泪乎时移世变,转眼若不相识。即或豪侠之徒,挥金如土,动云慷慨。一旦身临利害,遂尔戈予相向。况有淫朋损友,而己反被其累者乎。若此者,穷而在下,不过贻比匪之伤;设达而在上,且酿成朋党之祸。凡此皆友非其友,而误于所信之故也。惟有过必规,有善必劝。一诺千金,久要不忘。则切磋鼓舞,助德行于身心,为益无穷矣。故朋之交,务其敬之信之,凛之慎之。

七、教子弟

父在斯为子,兄在斯为弟。父兄之所望者子弟,子弟之所赖者父兄。古人自胎教,以至能食能言,莫不循步以教之。教之之法,亦惟择术正大而已。正术者何?耕读尚矣,而工商即次之。读者须教其考今稽古,奋志芸窗,异曰身列显达,扬名显亲,封妻荫子,何等荣贵。耕者须教其夏耘秋获,冬趁其时,深耕易耨,劳苦勿惜,即可余一余三。仰而事,俯而畜,皆有资矣。至工商各业,须教以工精于勤。商重在信,尤贵有恒。勿因技小而不为,勿以利微而自弃。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市井之中,良工大贾,亦多成家立业。彼夫邪术小巧,俳优戏局下流之辈。非徒无益,是自误终身者也。他如子弟出入,尤须时时防闲。恐为淫朋比匪所伤,为害靡浅。若狃于姑息之爱,必失之宽责。诸旦夕之间,又病其急。凡此皆不善于教之过也。今而后,务望父训其子,兄勉其弟。以仰付中华民国作人育才之意,岂不懿欤!

八、矜穷民

穷民者何?鳏寡孤独是也。因暮年丧偶,晚景凄凉。垂老无出,宗祀必斩。凡属行路,尚应哀怜。若属同宗,急宜周济。至于孤寡为尤甚。人子百年以还,犹愿依依于膝下,设襁褓甫脱,父兮母兮。一旦见背,其有伯叔可托,基业可守,犹堪自处。否则,彼呱呱者,能保其成立也耶。夫者妇之天,设所天早弃,守志青年有子者,为之保护,无子者急宜继立。其不肖之徒,凌孤而利其有,逼寡而堕其操,则非族类自宜大彰惩戒。凡此,皆天地先成之恨,亦人生不幸之遭。在昔,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况在下之人乎,是在仁人君子,有以矜之而已。

九、崇勤俭

治生之道,以勤为先;居家之法,以俭为贵。仲尼发奋忘食;大禹自惜寸阴。敏则有功,业精于勤。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此其徵也。天下成立之人,未有不勤苦者;天下穷困之人,未有不懒惰者。此一定之理。然勤而不俭,则所入不敷所出,旋得而亦旋失。且先王之制,饮食有节,衣服有章,宫室器用有等。故宜各守其分而不至相渝。若不视其分之所当为,而惟视其力之所得为。一饭十金,一衣百金,一室千金。以先人累世之藏,而尽废于一人之手。至于金尽囊空,谣求诈骗,寡廉鲜耻,可鄙为甚。与其悔之于后而不及,不如约之于前而不难乎!又有因婚姻丧祭诸事,一时好胜,往往过费。典田借债,负累日深。渐至贫乏,可甚慨哉。嗣后吾族,应念祖宗之艰,子孙守成不易。于婚丧大事,及服食器用,俱敦朴素,毋尚虚文。古云:“由俭入奢易,从奢俭难。”又云:“以勤补拙,以俭养廉。”味哉其斯言乎!

十、尚礼义

凡宗族蕃盛,著名于时者,不在富贵赫奕,炫耀乡鄰。惟是子孙兄弟多贤达之人。服习名教,表率门内循理法,不至逾规矩而邻里乡党,薰其德而善良焉。斯望者知为礼义之族保世,兹大方兴正未艾也。若聚族而处,徒恃人众财饶。凌嚣不驯,令人难逢,则与互乡何异?此岂亢宗保家之道哉!吾愿族人无论读书与否,总要讲明礼义二字,内而事亲敬兄;外而应事接物。蔼然釐然,循循雅饬。孟子曰:“义路也,礼门也。”人未有不由门与路者,岂可自外于礼义乎哉!

十一、笃宗族

范文正公尝曰,人家宗族繁衍,子孙虽多,始则一人之身也。我族自百九公由赣迁东以来,迄今六百余年。虽居处不一,而各家祖父子孙,世代往来,犹然无间。俗所谓亲无三代,族有千秋,即此可见矣。所虑者,族大丁繁,莠良杂出,贤愚不齐,往往因口角小忿,驯至于争斗诉讼,视同秦越。祖宗在天之灵,能无痛乎。惟是共体木本水源之意。善相劝、过相规、吉相庆、凶相吊。内患相消弭,外患相捍卫。有无相通,尊卑自尽其礼,长幼各尽其心。凌嚣即化,和气致祥。记有之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此之谓欤!

十二、睦邻里

尝考周礼,司徒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人生斯世,家庭而外。出门即是邻里,其中多系婚姻世好,固应相得无间。即泛常之人,田地相连,樵牧相共。其情亦最宜亲,亦往往易伤。其相伤之故,多起于争好小利之人。凡事自家爱占便宜,立心不平,损人利己以致酿成祸端。不知邻里共在一地,起眼相见。若不知和睦,生出许多不美之处。自今以后,愿吾族人,待邻里亦如待宗族,当须情联意洽,不可口是心非。富贵者勿欺贫贱,强大者勿凌弱小。设有意外之事,公同救护,无告之人,设法扶持。一切应办公事。大家量力出资,不可因以为利,亦不可却顾不前。孟子所谓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庶几近之,岂非仁里之风哉!

十三、谨祭祀

孔子祭如在,非祖宗之真在也,以我之心在也。诚以有其心,有其神;无其心,无其神。古之人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所乐,思其所嗜。何所见而爱然,何所见而忾然。此诚孝子之心,动于不自己,发于不自知也。近有不肖子孙,以祭祀为宴会场,衣冠不整,跛倚以临。故无论祭勿受福,尚有尊祖敬宗之心否,嗣后每当祭期,如有轻言妄动,合座喧哗。或薄责以谢先灵,或量罚以充祭需。务使郑重其事,而我祖亦必默鉴也巳。

十四、培坟墓

坟墓先体所厝也,痛先人已往,惟此坏土,见之如见祖宗焉。我族历五六百年,其坟墓有可知,有不可知。可知者幸而仅存,不知者半就荒芜。累累者且莫辨其谁何矣。程子 曰,人家坟墓惟有碑,始可以垂久远。每当清明省墓,率子弟辈,芟其草荑,补其缺陷。所有坟前树木,尤须用力长禁,否则听其若没若灭,于荒烟蔓草之中。先体不安,后嗣奚赖而犹冀其发福也得乎!用禁嘉植,以培风水。

十五、正名分

圣人为政,必先正名;君子立身,莫如守分。由朝廷以达闾巷闺门,皆有不可越者焉。每见世俗中,或以谑弄为相好,而亲长直呼矣;或以势焰居人前,而伯兄随后矣;或以尊长自怜于亵,而子弟诟谇嚣凌之,无所不致矣。是何以立纲常而振家声乎!我族自敦修以后,务于某祖某伯某叔,即循分事之;为兄为弟为侄各依次称之。自冠婚丧祭及道途邂逅之会,而晋接坐立必逊,进退揖让必严,言语举动必谨。则男正乎外,而妇女之位乎内者,自此肃然有序矣。

十六、肃闺门

治国之理,本于齐家。齐家之道,起于闺门。夫艳色治容未必宜。男受福,幽间贞静,何妨缟衣綦巾。况妇人无别业职,中馈以修内阃,便可称才。惟女子多乖行,罢茧织而干外事,即呼为妬。凡我族内青年少妇,切不可呼类引群。涂朱抹粉,入庙登山,上街看戏。致起抛头露面之诮。务宜男女不杂坐。不同箷枷,不同巾栉,不亲相授爱。惟工是勤不必懒;惟容是庄不必艳;惟言是正不必邪;惟德是柔不必刚。内外有制,而四德克全。则嘻

之象,庶几免焉,务宜慎之慎之。

十七、改过恶

有过即改,不为过也。如小过不改,遂成大过。夫人非圣贤,焉能尽善而无过。但不可以无心之失而不改。玩曰忾月,成为习惯,纵欲改之,势莫及矣。必曰用行为之间,兢焉惕焉。尝存临深履薄之意,偶有不及检之所,即为改图。时怀若饥若渴之心,不畏难不苟安,务期臻于有善无过之地。为人若此,庶几日起有功。

十八、完国课

国课早完,慎勿丢累。食毛践士,当纳粮税,乃分之所宜,故必踊跃输将。领给串凭,便可高枕无忧。故朱子有云,国课早完。即囊囊无余,自得至乐。若抗纳,有催差之需、拖欠受盘算之累,则悔无及矣。

第四篇:龚姓起源和历史

龚氏起源

得姓始祖:共工。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大臣共工(炎帝后裔)专门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后与 兜、三苗、鲧结为“四凶”,被流放到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开始以单字“共”作为家人的姓氏,子句龙继承父职,若干年后,共姓为了避仇,有的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了龚姓,也就是说,龚姓是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中的一字改造而来的。龚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为荣,尊其为得姓始祖。

龚是大陆的第九十九大姓,台湾的第八十七大姓。

关于龚氏的来源,所有古籍的记载都异口同声,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书辨证》指出:“其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汉有龚遂”;《姓纂》则指出:“共工后有共、龚二氏”;《万姓统谱》也指出:“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望出武陵。”一说,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据此,龚氏是以祖先的官职及名的一字组成的。

龚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献看来,是丝毫不容置疑的。同时,在过去漫长的好几千年时间里,也一直未曾发现他们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因此,龚氏可以说是一个一脉相传,血统单纯的大家族,所有姓龚的人,不管身处天南地北,统统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当然,龚姓男女之间的论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许的。

共工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几乎与黄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礼的显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们被列为所谓“四凶”之一,被圣君虞舜流放到现在的河北和辽宁一带,并且开始以单字的“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然后,经过了若干年代,他们为了避仇,又分别巧妙地改变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来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洪氏;有的则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个龙字,成为了龚氏。两个姓氏尽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内,十足显示了他们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们的所自来,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来,长久以来在中国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众,很有名气的龚、洪二姓,实际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异常呢!

龚氏,正跟他们谊属兄弟的洪氏一样,过去的2000多年以来,一直是以较南方的苏、浙、皖、赣一带为繁衍中心,并且很早便播迁到了闽、粤之地。这一点,可以从历史上找到许多具体的证据。1.龚姓说意

龚“字本义不应是指双手共同托起巨龙的解释.从甲骨文的结构上看,龚字上面是龙字,下面应是宗庙烧香进行”敬供“的拱桌才对,龚正治老家的前背扪曾讲过的话也是这个意思.这种图腾文字与我国古代的祈祷祭祀有关.该字龙在上,为恭敬无比的天上之神,共在下,为敬供摆放祭品与香火的案桌属后生黎民百姓之意,而按古代历史的时代看,”龚“字在春秋战国就有,那时的朝拜是”抱拳“或”五体投地“式的,而那时就有了”龚“姓,可见”龚“的来由应是宗教顶礼膜拜的香火情形的图腾化的像形字才对,属孔孟”道教“之前的性质的,而汉朝后才有”佛教“属双手合并朝拜的,所以,解释”龚“的来由的年代就很清楚了!2.龚姓历史

姓氏:【龚】、拼音:Gong、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进湖南溆浦)。东汉移 治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名人:龚鼎孽,龚自珍、胜迹:缺、文献:仁和龚氏家谱;

六 桂:即为”六姓联芳“之誉称,分布于古时的泉州。

3.龚姓图腾

4.有关龚姓起源的其他说辞

4.1起源一 共工

龚姓起源于上古时代部族首领的名字。《姓纂》云:“共工后有共、龚二氏。”《姓谱》云:“龚,其先共氏,避乱加龙为共。”

龚姓的祖先是上古时期与颛顼争帝的共工。《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析,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晨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中,中国居于天地的居中,四边有四根高高的天柱(即高山)支撑着,因而显得空空荡荡,平平静静,日月星辰都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宇宙中固定着。可是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王,被颛顼打败,一怒之下,用头颅撞断了一根支撑天地的柱子,结果,天的西北角倾覆下来,日月星辰都改移了位置,东南方的大地也被撞缺了一个角,天下的河水从此都向东南方流去。共工与颛顼争帝虽然失败了,但他触断天柱,改天换地,打破了旧世界的格局,按照毛泽东的说法,他仍然是个“胜利的英雄。”

中国上古时期的许多古帝王、英雄人物,实际上都是某个氏族、部落的名称。共工氏也是这样,其部族的居住地约在今河南省的辉县、淇县一带。此地上古时有一条河,名叫共水。共工氏部落,因聚居在共水附近,又称共国。关于共工氏的传说,古籍中记载很多,其事迹上及远古下至虞夏之时,涉及的年代很久远,这说明共工氏是那个时代中的一个比较显赫的氏族部落。

古代有关共工氏的传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恭维他,一是诋毁他。但不管是恭维也好,是抵毁也好,共工的事迹总是与古代的洪水连在一起。恭维共工的记载在《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礼记·祭法篇》记载与《国语》大致相同,不过改共工氏占有“九有”之地为“九州”。古时的文字,“九有”、“九土”、“九州”意思是相同的。共工氏是炎帝系统的部族。共工氏及其儿子后土能在当时称雄九州,其实力可能与黄帝系统的颛顼不相上下。

抵毁共工的事迹,记载在《国语·周语下》中,说共工安于淫乐,过于骄逸,用旧法治水,堵塞了众多的河流,削低高山来填平洼地,使天下人受害。《淮南子·本经训》还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造成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其实,这是一个历史冤案。据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的考证,共工氏部族聚居的共地,正当黄河转折处的北岸,这里是黄河水开始为患的地段。黄河从青海高原流出,一路上容纳了不少支流,山西的汾水,陕西的北洛、渭水、沁水,全是大川,所以越到下游水量越丰富。黄河在上游阶段还不致造成水患,等到了平原地带以后,又纳入了共水和淇水,才形成巨流,一旦天降大雨,便奔腾咆哮,形成水患。由于古人对天文气象和水利知识缺乏科学的认识,就认为这是共工氏“振滔洪水”造成的后果。水患产生以后,共工氏又采取将高处铲低,低处垫高的原始治水法,根本没有成效,以致于整个氏族部落常年在水想中挣扎,最后在外族的进攻下灭亡。共国灭亡后,国人即以国名共为姓氏。后来因躲避仇家,一支加水旁改为洪姓,一支加龙头改为龚姓。

共工之裔句龙氏为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作了记载:“共工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句龙死后,被人们尊为后土神,社神,即土地神,成为几千年来人们奉祀的祭主。中国古人将皇天与后土并称,将后土摆在与天帝并列的地位,常常以后土配祭黄帝,说明后土在当时做出过非同寻常的贡献,值得后人永世景仰。4.2起源二 恭为龚

现在也有些姓氏书说,战国时晋国的太子申生死的后谥曰“恭”,古时恭与共通,其裔孙为共氏,后加龙为龚姓。又说,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段发动政变失败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共叔段,其裔有以共为姓氏者,后来有的加龙为龚姓。4.3起源三 由共演变一

出自古共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共国(今河南省共城,一说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共,亦作恭,为商代诸侯国。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讨伐,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共氏。后演变为龚姓。4.4起源四 由共演变二

出自姬姓,为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一个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省辉县),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当时,周厉王在“国人暴动”中被赶出国都,然后诸侯便推举他代行天子的权利,史称“共和行政”,这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国在春秋时被灭后,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4.5起源五 由共演变三

也出自姬姓,为晋献公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晋献公(晋国为姬姓诸侯国)的儿子奚齐即位以后,给其兄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谥号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氏,也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山西龚姓。

4.6起源六 由共演变四

仍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大儿子郑庄公继承了帝位,后来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企图夺取政权,被郑庄公打败后,逃到共,当时在郑国境外,称为共叔段,其后代,或以“段”为氏,或以“共叔”为氏,也有以“共”为氏的,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4.7起源七 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

出自为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叫石敬瑭,因为避名讳,“敬”氏改为同义的“恭”氏,后也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4.8起源八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

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周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为氏,称“翁”氏。至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龚,其子孙也姓龚,此支为其一。洪氏后来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点水,上面加了一个龙字,就成了龚氏。均是为福建龚姓。

4.9起源九 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数民族汉姓而来

① 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

② 土族龚塔氏汉姓龚。

③ 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4.10起源十 三支龚姓

远祖始于上古时期,共工为黄帝时治水之官,共工的后代就姓“洪”(“共”加上“水”)。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句龙,句龙的后代就以句龙中的“龙”字与姓氏中的“共”字合而为一,组成“龚”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另外一支龚姓的来源是,西周时期,宗室中有名“和”的王族被封在“共”地(今河南辉县)。后来子孙就以国名“共”为姓,后来又演变成龚姓。第三支龚姓的来源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后代。晋献公的宠姬郦姬为了自己的儿子奚齐能当国君,诬陷太子申生谋反,逼他自杀。晋献公死后,奚齐即位为晋庄公,他知道申生冤枉,就谥他为“共”,后来申生的后代就以“共”为姓,又逐渐演变成龚姓。此外,四川一带有少数民族巴族,族人中也有姓“龚”的。另外,宋朝时,福建泉州人翁乾度分别给他的六个儿子六个不同姓,其中第五子得龚姓,因此他的后人都改姓龚。龚姓郡望武陵,称武陵望,而由翁姓而来的龚姓,则称“六桂堂”,它指的就是当初一氏分六姓的事。5.迁徙分布

龚氏源头较多,支脉亦繁,早期主要繁衍于华北的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及辽宁等省境。汉后,则以我国南方的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为主要的繁衍地带。魏晋南北朝时,已成为湖南、湖北一带望族。至唐宋,龚姓便大举繁衍称盛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福建、广东的龚姓宗族大多以南宋龚茂良为其始祖。龚茂良的4世孙龚庄有四子:长子龚英居荆山,其后代有的又迁居安海;次子龚沼居晋江沙堤,其后有的又迁居安溪;三子龚徒居福州城内梅枝里。而且宋初,又有翁氏改姓龚姓的,使得龚姓在福建的分居再度增多。明代以后,龚氏有的又移居至今上海、广西等地。从清乾隆年间开始,闽、粤龚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迁往新加坡等国家。

龚氏,是台湾一个较有名气的姓氏。在名次上,排为第八十六。据史料考证,与福建一海相隔和台湾,早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后),便已经有龚氏的先人来到台湾开基。到了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后),还有一位叫龚便的泉州人,与王英、李镜等人入垦台北县石碇乡的水底村,奠立龚氏在台湾的基业,延续至今,使台湾有了许多姓龚的人家。台湾的龚氏,多在南部的嘉义和屏东两地。6.堂号

”中隐堂“:宋朝时候龚宗元任句容县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样。有一次,为政酷苛的杨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视察。但当他到句容边境时,却对人说:”这里已被龚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烦打扰他吗?“于是没入境就到别处去了。龚宗元官至都员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隐堂“。朝野上下都赞他是”耆德“(年高有德)。7.部分龚氏字辈 安徽合肥龚氏字辈 维仁存义,忠孝从之,遵其典则,宏济乃宜。福建邵武龚氏字辈 万原层正端,仲永景贵天,世国应文长,鼎玉兴得元,述作思孔孟,惟士敏茂联,大志承道本,荣宗绍祖华。广西宾阳龚氏字辈 礼义承宗祖,诗书则古先,荣华昌景运,发达庆长年,勤俭生富贵,浩杰保清廉,良民怀盛德,孝顺念英贤。广西防城港东兴市龚氏字辈 明知义有章 广西桂林永福县三皇乡龚氏字辈 祖籍南昌府,字辈:邦世然如寿广西陆川龚氏字辈 元凯济跄仪应运,文章炳海业传家。贵州某支龚氏字辈 启肇代圣天,尚应普学成,大发兴文德,洪云宪丙丁。河南信阳罗山龚氏字辈 学志心思 玉献朝廷 道义光明 安邦定国 永正家身。湖北恩施龚氏字辈 武陵堂,从湖广田四川到湖北荆州,后面在荆州始祖在黄果老家上门,字辈:玉启承家学,传经绍祖芳,仁文亏道德,缀绪发明扬,胜者出门远,诗书由厚昌,强辉光尚国,万世选民扬 湖北武穴龚氏字辈 以必逢应世,材灿奎钧藻,霖蒸起巨源,云勋堂锡泽,生烈在铭濂,彬炽基钟泰,棠辉增锦添。湖南宁乡巷子口龚氏字辈 始祖是明代从江西迁到湖南连源一带,后清代中期迁到安化东山乡,清末迁到宁乡巷子口檀树,字辈:清德荀高后,家传博尚勤 湖南武陵龚氏通行原字辈 武昌宗子荣,文朝百万成,廷大兴世守,国泰定长春,亲德如天重,君恩与日新,能明伦序理,裔载建奇勋。日公房原字辈:日曰奇福泽,允敬凤朝阳。增订字辈:亲德良高厚,家传尚慎勤,尽伦敦爱敬,为学在明新,士慕垂诗教,臣怀立汉勋,先贤均可法,后起益多英。月公房字辈:月敬安湖道,绍仕志丹成,天希文圣祖,良善世生贤,继先思树德,诗礼允传家,立品崇儒雅,观光应国华。暹公房原字辈:昌耐荣进金,正思宗水永,廷朝邦守大,律法正乾坤,文明宏世德,孝友克昌荣。江西抚州龚氏字辈 仲世承家学,传经绍祖芳,人文光道德,天启翼元良,善政昭齐渤,英贤贯楚湘,裕后辅朝堂,泽宜永扬昌,俊硕满际涯,科博遍星宇,海振新兴强,儒能遵孝治。江西进贤龚氏字辈 诗礼传宗宝,简戟树奇珍,子孙隆茂发,科海呈精英。江西南昌龚氏字辈 尚国以大义,仲应懋元鸿,世享绵千代,循良楚汉真。江西遂川龚氏字辈 汤侧朝元宰,天开文运世,宏道为卿相,经邦克字平。刘南武陵堂龚氏字辈 俊秀崇伦起,彩凤贵铭香,高朝开景连,贻厚诏祖光,奎璧聊辉照,堂中耀吉祥,成就千秋业,长发永攸芳。合祠新字辈:同福临喜康,忠孝永继昌,兴旺人才广,富贵发文章。上海南汇龚氏字辈 云台丕显文,炳志仁大可。四川遂宁龚氏字辈 方立体年一成休士本. 重庆某支龚氏字辈 国正天心顺,官清明自安,启行志和少,子孝父兴亮。应大贤仁启,荣发富贵昌,孝祖本元茂,吉地福连忠。重庆巫山龚氏字辈 兆龙启天洪,斯士能绍文,行仁崇正道,德大众明君,孝卓传家典,忠为建国勋,昌隆光太祖,万派一元分。某地龚氏字辈 汉时宣世茂泽金祁显正生诗书家学远庆习国恩云繁衍归益本万载记昌明 某地龚氏字辈 清樟治祥(武陵堂)某地龚氏字辈 光正荣子安 某地龚氏字辈 汉宣世茂泽,金祁显正生,诗书家学远,庆习国恩云,繁衍归益本,万载记昌明。某支龚氏字辈 仲仕添思显,元大阳如应,兴世若方东,佐辅文明运。续字辈:立政兆嘉祥,时升遇盛昌,逢道承先志,修纪定伦常。

27四川某支龚氏字辈 元续世成友,开情万代新,国正天信顺,久接仁具能。

28某支龚氏字辈

作成文朝启永敦 安邦定国佐明廷 大德洪福体玉志 世代芳荣耀长兴

29湖北某支龚氏字辈 仲应懋元鸿,世享绵千代,汉时怡茂泽 30四川广安某龚氏字辈 丕显陈中泽

8.龚姓历史名人

8.1二龚

“二龚”在历史上名气响亮,所有的读书人都知道,指的是汉代的两位著名高逸之士龚舍和龚胜,而这两位深受历来书生心仪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约2000年以前汉哀帝年间的江苏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见龚氏在江苏的悠久渊源。

龚舍是一位精通鲁诗的学者,贤名远播。汉哀帝曾一再征召他出来作官,可是三番两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皇帝特别遣派使者亲自登门请他出来当泰山太守,他也当了不到几个月就“上书乞骸骨”。后来又拜他为地位崇高的光禄大夫,他也一样地不肯接受,视富贵如浮云,为后世读书人塑立了不朽典范。

龚胜,也一样是以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见称。他虽然曾于汉哀帝时应诏为光禄大夫,但于王莽秉政时即悄然隐退乡里。后来,王莽篡国称孤道寡,仰慕龚胜的高名,曾经奉印绥,安车驷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为上卿,可是,龚胜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高洁志行,垂诵千古。7.2其他名人

龚 遂: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龚姓名人。西汉时任渤海太守,敢于谏诤。渤海临郡饥荒时,曾开仓借粮。后世把他和黄霸作为封建”循吏“代表,称为”龚黄“。

龚自珍:龚姓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学、文字学、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学识。为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道光年间举为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他曾预见英国可能侵犯,建议加强战备。其诗、文有较高成就。

龚 贤:清代著名画家。工山水,兼工诗文、书法。其画浓郁苍润,行草雄奇奔放。为”金陵八家"之一。

龚琴徵:著名女画家,以工画蛱蝶著称。9.龚氏慈善基金会在赤壁洪水铺桥傍落成

龚氏大宗祠---龚氏慈善基金会在赤壁洪水铺桥傍落成这是龚氏全族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始祖仕杰公800年前落户蒲坼,现今生活在赤壁、嘉鱼、崇阳、洪湖、湖南一带有子孙两万余人,龚氏历代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为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作出不朽贡献!现重修祠堂,上以纪念先祖,下以启迪后人,慈善基金会旨在团结龚氏族人,互助友善,为共建功立业和谐社会努力!10.龚氏部分QQ群(网上收索)1.龚氏族人:86485907 2.龚氏家园群一:7024560 3.龚氏家园群二:24980840 4.龚氏家园群三:56265852 5.龚氏家园群四:72377254

第五篇:儿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儿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儿字,当词性作为名词时,本义为幼儿,或者指新生儿。百家姓中,儿字还有一个读音ní。朋友们,你们知道儿姓的来……儿字,当词性作为名词时,本义为幼儿,或者指新生儿。中,儿字还有一个读音ní。朋友们,你们知道儿姓的来源吗?那么,儿姓又有哪些历史名人呢?下面,让小编来为大家揭晓吧,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来看看。

一、姓氏渊源

1、相传楚汉时期,吴郡(今江苏一带)有一小儿生下来就能说话。他的后代就改用儿作为姓氏。

2、是以封邑名为氏。

二、历史名人战国时期有辩士儿说(音yuè),西汉时期有儿宽。小编点评:儿姓,古代时男生称儿,女生称婴,如今的孩子都称为儿。

下载中国古代的姓和氏(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的姓和氏(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和氏献璧说课稿

    和氏献璧说课稿 和氏献璧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厉王,玉匠鉴别后,......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和建筑工程专题提示? ?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如大运河、万里长城、都江堰、北京故......

    中国古代的礼制和宗法

    中国古代的礼制和宗法一、礼的概念和内容 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 各个时代或地区的礼是有差异的,这......

    019象征主义和中国古代诗词

    象征主义和中国古代诗词——《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序》学习札记之一 (同026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一) "1886年提出了'象征主义'这个名称,要求诗人们努力探求内心'最高真实',赋......

    刘姓起源和文化(精选五篇)

    刘姓起源和文化 ————————28班刘泓金 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

    中国古代

    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艰辛及启示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

    张姓名人

    张姓名人(部分) 一、古代 张仪(前?~309年),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门生,相秦惠王。后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

    共产党员姓什么

    共产党员姓什么? 小时候,妈妈常常教我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候,我不知道共产党是谁,共产党员姓什么。大学毕业后,我成了光荣的调查人,对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