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白岩松主持风格的解析
对白岩松主持风格的解析
摘要
随着社会大众对电视节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思想深度等方面的不断追求。电视节目的风格日渐成为决定该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正是凭借其突出的个性魅力和深厚的知识素养所折射的风格特色吸引着受众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风格辐射出特有的光彩,其主持艺术、直播艺术、采访风格、评论艺术和生活艺术因为独具特色而备受好评。
关键词:白岩松,主持风格
一、白岩松风格的构成要素
反应机敏、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突出的主持风格,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而自成一派,严谨、睿智是人们对白岩松一贯的印象,能做到温和而严肃,不怒而含威,恭敬而安详,这实在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智慧的高度修养。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所从事的工作是集选题、构思、采访、写稿、编辑、播音于一体的高难度职业,与播音员的照本宣科以及记者的单纯采写有着明显的差别&,他们从事的是一种新闻有声语言创作。因此,必须要熟悉电视节目流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并且要做到“三到位”(选题到位、采访到位、评论到位),另外,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知识应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方面,要当一个“杂家”(只有博学多才的主持人才能在应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物和问题时得心应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要想真正树立起来,就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
1、题贴近时代脉搏
白岩松的选题反映出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同时,选题也贯穿了他对人和人性的关注,正因为如此,节目主体内容才极大的感染了观众,唤醒了人们的良知,使他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比如,选题中时效性强,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时事,也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环保、经济等)。还有对大众百姓生活哲学的思考,如面对贫困、体验幸福、敬业精神成功与挫败等。
2、材料运用得体
在议论的切入点上,他往往从贴近性、相关性、体验性几个角度入手,从老百姓身边的事谈起,因而显得亲切自然;能从本次节目内容中找到的内在逻辑角度,或由当天某一重要新闻引发评论,顺应观众的思路和感受,显得流畅统一;能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体验做引子,易于引起共鸣,显得真切感人。白岩松很少就事论事,即便是一事一议也绝少泛泛而论。对具体的新闻事件,他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去探究,其视角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都令人信服;对错综复杂的事物#他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那种多事一议的论述,有许多新鲜的信息,为观众提供事件的大背景,给人以开阔的视野#使你尝到一种俯瞰的快乐或警觉、眼界的提升,使人学会以理性的目光透视事物,追求哲学的思考就是寓于在这样直白,或易于接受的形式里。
3、语言表达生动
白岩松的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流畅,还特别注重具体和抽象的结合,故事与哲理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他介绍所见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不刻意渲染,对观众所熟知和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予以强调,重视变化和矛盾%,善于对比和类比。在新闻事实中发现疑问,引导观众思考。
二、白岩松的直播艺术
现场报道是最能真实地展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报道形式,无疑是最具时效性和竞争力的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同时又是最能体现出镜记者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一个环节,它由于传播方式上的贴近感和亲和力而备受观众欢迎。在现场报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的今天,作为出镜记者,要增强自身的“软实力”,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天赋以外,取长补短并善于“借题发挥”,保证现场报道的质量和出镜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白岩松的现场报道之所以精彩生动,还在于他善于从细节入手来拓展自己的表述空间,因之其新闻现场报道总是别具一格,亮点突出,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又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中, 白岩松在绵阳九州体育馆采访灾民临时安置点时,出镜现场抓住了场馆外墙上贴满“寻人启事”,这个最有说服力的“信息物”引出现场报道话题,向观众描述道:“地震不仅震毁了我们的房屋建筑,还让灾区无数个家庭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精神煎熬,在那个特殊时刻、特殊地点,这样的”寻人启事”所负载的信息意义非同一般!它不正是汶川地震这场巨大灾难留给我们的巨大伤痛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即兴发挥充分体现了白岩松思维的敏捷和对新闻事实的准确把握!
姓名:肖飞 班级:电气2012级3班 2013年11月8日
第二篇:主持艺术白岩松
简介白岩松
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79年就读于海拉尔第二中学;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初(3月份)经崔永元推荐 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 人至今。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
1997年开始,白岩松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还多次担任神舟飞船发射报道的主持人。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由于他亲自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及撰稿,他的主持节目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告别了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之一。
1968年8月20日,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草原。从小,白岩松就迷上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天空,总是那样幽蓝,就像一面由许多蓝宝石镶嵌成的湖,美得让人神往;草地上的白云,远看像银色的蒲公英,近看又像一只只顽皮的小白猫;家门前的两株苍松,似乎想要攀上天空,拜访那面嵌满宝石的湖。
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2007年白岩松主持了《焦点访谈》连载节目“岩松看香港”,以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2008年白岩松和敬一丹主持了《感动中国2008》。2009年白岩松参与主持转播国庆60周年庆典。2009年华语主持群星会获终身成就奖。
皱着眉头,表情凝重,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白岩松睿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表面上,他的语言更华丽,更有诗情画意,但藏在一副眼镜后的小而明亮的眼睛告诉我们:他思想更深邃,更沉稳。2000年,他在悉尼奥运会的直播,他的即兴直播,甚至丝毫不逊于体育频道主持人。朴实无华、一身正气,对祖国,对人民真诚的爱;决不哗众取宠,真实做人,在做事中踏踏实实做人,这就是白岩松。
白岩松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名人,他敢于说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深受观众的喜爱。每十年出一本书,在白岩松过去的二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里他已经出了两本书。无论是《痛并快乐着》还是《幸福了吗》都让我们看到了白岩松对生命的思考,看到了他人生中的经历,给予我们启迪。
第三篇:白岩松的主持技巧
浅析白岩松的提问技巧——
以《新闻周刊》为例
白岩松的提问技巧
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主持经验的主持人,白岩松一直是教科书级的主持人,他的风格一直很有特点。
善用反问、设问,修辞技巧丰富
在语言的设置上,常常使用反问、设问的修辞,善于利用被采访者的话语进行反问。我们看白岩松的节目,经常会听到他这样说:“难道这样就可以把„„当做„„?我想这并不能„„,我们的老百姓需要的是„„”,这样的语言习惯也成为了白岩松的个人标签,反问设问的设置,容易把观众带入到节目当做,随着主持人一起思考,一起去评价,同时也是对问题的强调,让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11年7月针对高铁事故播出的《新闻周刊》里,白岩松有如下点评: 怎么说呢?今天我们都得到了这样一个消息,铁路7月23号的事故段落,可以说今天恢复了通车。但是恢复的仅仅是通车,由于近一段时间以来,接连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铁路事故,让我们对铁路的信心和信任恢复起来那可就大大需要时间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昨天(7月24日)晚上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帮他统计了一下,他向所有的记者和在场的人员提出这种反问,你们相信吗?一共提出了不少于三次。他的回答是我相信。是,我相信他必须得说“我相信”。但是你要问我呢?我的答案是,一个多月之前我愿意相信,但是现在我不敢信,不能信,我就简单地信了,对铁路纠错也不一定很好,要想真信,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他善于利用别人和被访问者的发言说话进行发问,并且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发问。从他们自己的话语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除了需要留心他人的言行外,还需要把这些言行进行分析综合,找出有用的材料,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有计划的访问,让被访问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自己已设好的问题中。
含蓄发问,绵里藏针,直击要害
白岩松也有很亲和的一面,或者说他一直保持一种自信的微笑,这样的微笑也是他主持样态一个外在表现。新闻节目有时会让人觉得无聊、刻薄、呆板,很多观众往往会才看一会就换台。可是白岩松会让自己的微笑结合话语,对一些事件进行嘲讽,这种方式不是直接的责问,却依旧让人思考。
比如在2009年6月13日《新闻周刊》---”沦陷的高考”这期节目中,我们可以看见,白岩松并没有如我们猜测的,可能会非常的激愤,新闻记者报道了很多关于高考的新闻,有交通疏导,孩子吃到家长下跪,走后门等等,当时地方台有一个主持人做了一期高考天问的节目,在网上广为流传,慷慨激昂,让许多网友跟着一起咒骂制度、体制、官员。后来白岩松在央视新闻里评论高考时,轻描淡写,却更加让人信服,他认为高考在现阶段依旧是最为公平的制度,他让很多孩子有了改变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在人口13亿的中国;同时,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冰冷的,报道却可以是温暖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搭建一个让所有机会更加公平的平台,的确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多。
他善于运用比喻暗示想要问的内容,这样即可以避免直接问对方一些对方认为很直接的话更加的亲切,深动,也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两人达成共识,在外界看来,好像与采访所需材料并无多大关系。然而,恰恰在这时能够获得被采访者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纯粹个人的观点看法,而且这些看法也是最大限度的真实。
视角独特,思辨色彩强烈
我们来看看2006年9月23日播出的《新闻周刊》中的一段评论: 在本周SKⅡ化妆品是一个热点,先是有不合格成分被查出,最后演变为SKⅡ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直至将来一切符合规定。按理说这一切进行的很正常,处理和出台政策很迅速,其中有一个细节有点耐人寻味,在SKⅡ被查出有违禁成分之后,几位曾经为SKⅡ做过形象代言的女明星们纷纷跳到前台,宣布将继续使用SKⅡ。这样的举动很像是拿了人家钱财要替人消灾。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反正因SKⅡ形象代言挣了广告费,这次人家出事了我一定得仗义呀。但是如果仅仅是个人行为,你用砒霜做化妆品都没人管,但是SKⅡ已经被证明有问题,这几位明星仍然是挺身而出,就不再是个人行为了,而是对公众的误导。这样的举动是否违反公德之心?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2006关于SKⅡ的确有太多的评论,按照常理主持人会在节目中对这一事件本身做一些相关评论,白岩松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SKⅡ的质量问题上,而是从明星形象代言的角度出发,引出个人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两个关注点让人思索。白岩松语言视角的独特还不只这些,在引出节目内容上,他的语言设计的也是丝丝入扣,入手处新颖别致。比如,2012年9月1日播出的《新闻周刊》的开场白和他的评论:
提到奥林匹克,大家会想到竞争激烈的奥运会。不过,今天我们要关注另一个奥林匹克,它不是体育比赛,但同样、甚至更加竞争激烈。它的全名叫“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数”。这边伦敦残奥会开幕,但在北京,奥数却似乎要闭幕了。本周,北京教委叫停所有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而且从即日到10月31日,全市所有涉及奥数的培训也先暂停。政令一出,即被称为“史上最严厉驱逐奥数培训措施”。奥数可能真被停了,但小升初时,学生家长还会拼什么呢?奥数走了,问题就真能解决了吗?《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停了奥数,然后呢”? 奥数是一个“进口”的产品。1956年由大数学家华罗庚从前苏联带回中国,目的很单纯,普及数学科学。但是几经波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奥数突然变了味,一方面变成商机,另一方面也非常关键,那就是成为各种升学的“敲门砖”。这样一来,原本单纯的奥数复杂化了,中间也屡屡经历被叫停或责难的境地,但总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直至近来彻底被当成小升初入学时作恶的元凶,终于到本周遭受严刑。但是,奥数委屈吗?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叫停奥数背后的理由应当充分,为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减负,营造更公平的小升初环境。但是,真的叫停了,最担忧的竟不是以此为商机的培训机构,而是那些面临小升初的家长们。他们会疑惑地询问,以前吧,有个奥数还知道自己该干嘛,现在叫停了,让孩子学什么?去拼什么?拼爹?还是拼艺术,拼外语,或拼其它什么培训?因为名校就这么几所,总得有个敲门砖或卡尺吧?这一次叫停奥数后会带来什么? 有人说得好,奥数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万恶的。奥数在某个特别阶段,扮演了升学敲门砖的角色,也是一种让奥数无可奈何的尴尬。之后,奥数能回到单纯的与数学有关的快乐中去吗?但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本次叫停与升学有关的奥数培训,同时还宣布,市教委将重点推进小升初入学办法改革,目前已开始着手研究更为完善的入学政策。好,今年已马上开学,明年的小升初可以因此更公平吗?可以把相关改革更早出台,让公众议论、考量一番吗? 白岩松在节目中的开场白往往出人意料,因为他最初说的和节目的重点往往不是一回事,但却丝毫没有赘余之感。就像这期节目,这些都是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一条一条理清楚了,白岩松就能够用这样一条线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白岩松曾说:“采访或是访谈中,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要能做到“我的提问,你无法删掉。”确实是一件不易之事。这也足见提问技巧的重要。本文以《新闻周刊》为例,总结出白岩松提问技巧主要有以下特点:善用反问、设问,修辞技巧丰富;含蓄发问,绵里藏针,直击要害;视角独特,思辨色彩强烈。提问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着访谈的效果。
第四篇:浅谈杨澜主持风格
浅谈杨澜主持风格
熟知杨澜是在《杨澜访谈录》,并且喜欢上了她。《杨澜访谈录》是一档秉承着“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宗旨,以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为访谈对象,以名人的故事抓住观众的心,与他们畅谈个人成长经历和感受。它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下面我们通过《杨澜访谈录》这个窗口来看看杨澜的主持风格:
一、绵里藏针,温和而深刻
杨澜认为,自己是一个“认真而有韧性的人”。作为一个职业的主持人她对节目的品质有很高的敏感度。对于她本人的主持风格,曾经有这样的评论:杨澜是中国的华莱士。但事实并非这样,杨澜本人不喜欢华莱士的主持风格:“他(有时)问问题显得有些生硬”。杨澜形容自己的主持风格:“绵里藏针”。“观众要看的是内容,而不是两个人吵架”。
《杨澜访谈录》目前走的路线是“温和而深刻型”。提及当初节目制作组在风格取舍上的抉择,杨澜说:“到底是开着轰炸机把这块地都炸平,还是钻井取油?”后来我们认为,深刻的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温和的形式提出来。
对于节目风格的取舍和杨澜的性格息息相关。“平时就不是一个凶巴巴的人嘛!”杨澜对自己的定位在她的每一次采访中都表现无遗。《杨澜访谈录》采访周国平时——杨澜:对啊,那你怎么一会儿又要伴侣了?一会儿又要爱情了?周国平:那你说最好的结果是什么呢?杨澜:我没有答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杨澜善于把问题敏感化,用反问对方观点,或是故意把对方置于主流价值判断之外等谈话技巧,来刺激嘉宾的叙说欲望,用叙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问题,既显示了自己的个性,也把对方的个性激发了出来。在采访国际影星章子怡时,杨澜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欲望比较强的人吗?”章子怡:“没有”杨澜:“没有?人家说这个章子怡一看就是很有野心的一个女孩子”章子怡:“我的‘野心’在哪里?” 她的话如果在合作氛围不够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触犯别人,激怒对方,但她把握得比较有分寸也很谨慎。
二、善于应变,得体到位
人物访谈节目是对话式的人际交流,访谈能够自然流畅、深入地进行下去,与主持人是否能够善于提问、善于沟通、善于倾听至关重要。
杨澜采访过很多社会名流,她很注意对不同的人选用不同色彩的形式交流。如在《杨澜访谈录—— 一个公主的奉献》采访英国公主安妮一期节目中,由于杨澜知道由于安妮公主英国皇室身份的限制,访谈内容是会受限的。并且杨澜知道安妮公主是一个不喜欢向传媒坦露心扉的人。所以在长达40多分钟的访谈过程中,杨澜大部分的时间是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身份,只问了一些关于儿童慈善工作的简单问题。而在采访李敖时,她用了武侠色彩的“快意恩仇”为题,表现这个生活在口诛笔伐斗争中的特立独行的奇人,开篇用“一脸杀气”、“有仇必报”和“响马”生涯几个词,把李敖江湖斗士的浪漫气质和传奇色彩凸显了出来。杨澜注意到李敖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 就马上改变开场白: “李先生, 你好, 我发现你特别喜欢用红颜色。”接着她问: “你是不是这辈子经常在与人相斗, 所以有一种红色的气焰? ”她把红色提升到斗争的气焰, 找到了开展话题的导火线, 体现了主持人独有的观察力和新颖的角度。
三、认真,不做门外汉
自 1998 年到现在,《杨澜访谈录》已经采访了各界精英近500 人,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前广东省长卢瑞华、经济学家郎咸平„„都曾作客《杨澜访谈录》,如何和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喜好的 500 人进行良好的交流,杨澜自然下了不少工夫。她说:“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每次采访前我的团队会帮我做一些前期准备,包括资料收集,但我自己一定会全部阅读,我会通过做功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做到不说外行话”。因为在一次成功的采访,最重要的是要让被采访者知道,你明白了他在说什么,而不是把一个问题扔给他,得到答案后又接着问采访提纲上的另一个问题。“毕竟,我不是采访的主角,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以此,才能够挖掘出被采访者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
杨澜曾经两访基辛格。“今年初我又访问了基辛格, 想起自己1996年的采访, 真是太小儿科了, 问的问题都是八杆子打不着的, 无一例外地在结尾希望人家对中国观众说几句话, 你在外交事业中感到最骄傲的是什么等等: 都是对任何人都可以问的问题。”6年以后的杨澜, 同样是访问基辛格, 问的是“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东战争)后, 你也在中东有外交
梭„„”(因为访问时正值鲍威尔的中东之行), 这样的问题具体、有针对性。基辛格谈兴很浓,采访过程很顺畅。采访结束后,基辛格对杨澜的评价是“令人惊奇”。基辛格哪里知道,杨澜为了这次采访,事先几乎通读了他的全部外交著作,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是这份“笨功夫”,换来了采访时的机敏。
四、善于抓住被访问者的心理冲突, 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趣
问题提得好坏有一定的标准和技巧, 但一定的问题还要看在什么样的语境下问, 必须考虑受众和嘉宾的个性。
杨澜有一次采访龙应台: “那在这个当中,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在性格上有没有什么缺失或者说是缺憾? 其实过去你是单打独斗的, 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愁的这种感觉在文化上, 但是现在你要深入到一个机构当中, 跟很多人在一起工作, 而且你是一个组织者的时候。”(做请的手势)龙应台说:我自己的缺点, 你可能是一语中的„„”杨澜紧紧抓住了传统文人江湖与庙堂的文化矛盾和现代社会个体与政治群体的心理冲突, 找到了开启她生活酸甜苦辣的钥匙, 又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典型性。好的问题就是让被提问者觉得有说话的欲望, 有话可说, 更深层次的好, 是让对方说出他的困惑和思考, 说出真话和细节, 说出精彩和深刻。谈话是交谈双方以及和听话人的碰撞, 只有对主题有足够高度的把握和对嘉宾有深切的体察, 才能提出好问题, 让主持人和嘉宾都展现个性。
《杨澜访谈录———王小慧》中杨澜在有了比较好的谈话氛围和铺垫之后问了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 “有一些人,当他们心爱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去世以后, 那个活着的人, 为了要忘记过去, 重新开始生活, 会有很多的挣扎。比如说, 他可能觉得, 我今天过得很快乐是对已经去世的、非常爱我的人的一种背叛, 会有很矛盾的心理。”王小慧答:“我没有, 我觉得我没有。我和我先生的一张合影一直挂在我的书房里边。我后来也有男朋友, 我也会很快乐。我总是说, 包括对我后来的男朋友也那么说, 俞霖那么爱我, 他的在天之灵一定特别希望我会幸福。”杨澜接道: “但是你会把现在的男朋友去跟他比较吗? ”王小慧说: “可能会有, 也许是一种不自觉的比较吧。”杨澜: “那你觉得对后来的人公平吗? ”王小慧道: “不公平, 肯定不公平。但是我这个人一直要求比较高, 比较完美主义。”表面看起来杨澜的问题比较尖锐难回答, 但是这样的问题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然的毫不做作的王小慧。
第五篇:撒贝宁主持风格
撒贝宁主持风格分析
他是那个在舞台上唱着《小白杨》的幸运男生。外形俊朗帅气的他文艺特长出众,而且天生一副好嗓音。一路走来的他,可谓一帆风顺。1999年开始主持
[1]《今日说法》法制节目红遍大江南北,并被大众所追捧。小撒主持央视全新娱乐节目《我们有一套》一改往日严肃镇定形象,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尽显,颇受好评。
主持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关系到主持人的自身条件,又关系到他所处的外界环境,由于主持人思想感情、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及知识层次的不同,在理解和表达上也必然各不相同,再加上时代的需要,民族的习惯及生活的特点,必然对主持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决定了主持人独具个性的主持风格。
他严肃认真。《今日说法》作为一档法制类节目,法律是严肃的。撒贝宁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主持法制类节目,正好学以致用。正是这样的专业背景,使得撒贝宁在主持节目时,可以保证语言的丰富,严谨,严肃。
他阳光平易。也许这就是他与同为《今日说法》主持人张绍刚的差别。他是如此的受到眷顾,童年的撒贝宁调皮是出了名的。在幼儿园里,经常带着小朋友去抓毛毛虫,被弄得浑身疙瘩,经常带着小朋友玩打仗,把人摔得头破血流,老师拿他没办法,只有将其“遣送”回家。这样的童年性格造就了他阳光的一面,配上俊朗帅气的外表跟一副好嗓子。着实征服了无数的观众。
他诙谐幽默,能歌善舞。主持人应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语言要通顺流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主持人要口齿伶俐,表达清楚,尤其较长篇幅的串场词更要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才能让观众有信服之感。父母是军人,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给撒贝宁栽下了艺术的种子,初中的是区里的演讲新星,高中的他活跃在各种舞台晚会。这些使得他在主持《我们有一套》时一改往日严肃镇定形象,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尽显,颇受好评。撒贝宁被誉为“中央电视台的帕瓦罗蒂”,更有“综艺小王子”的雅号。
一个节目的风格应该是个综合体,法制节目不仅仅只有严肃,也需要撒贝宁的阳光。撒贝宁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兴趣和专业的契合点,虽然从小就热爱艺术的他选择了相对理性的法学专业,但在他眼中,法律同样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纠纷,用来平衡整个社会的艺术。
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形成和成熟,主要靠自己摸索。天赋条件固然重要,取人之长也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本人要经历一个思想和精神的成长过程,经历一个对技巧逐步掌握到熟练的过程。这是节目主持人追求个人风格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养、自我升华、自我完善的过程。童年的调皮,父母的文艺熏陶,演讲的才华,幸运的一生以及自己对于语言和艺术上的追求,这些构成了那个在舞台上严肃认真,阳光可亲,诙谐幽默,才华横溢的撒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