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

时间:2019-05-12 02:0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

第一篇:《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09年新闻业务培训班材料

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

决策委员会的委员弗里兹·克罗普博士

非常感谢大家在周六的下午参加这样的讲座,大家也可以说牺牲了休息的时间,我觉得非常地高兴。今天下午我觉得有这样一个题目,就是美国的娱乐节目,娱乐的频道对新闻的播出,对新闻内容的影响,以及他们之间的融合。一会儿我有一些阐述性的东西要阐述,另外还要给大家播放一些例子,但是都是以美国的内容为主的。当我差不多讲完的时候,也希望大家看看有没有你们的观点和问题,我讲课的时候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今天下午我的主题发言也讲到,对密苏里新闻学院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方面,一是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老师专家走进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另外与此同时,也从我们国家的很多同行中获取经验。我们在讲到新闻和娱乐的时候,我觉得对它们下一个定义很困难,但是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有如此多的交织和融合。我们可以用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问题。

美国的文化充满了对娱乐对明星的崇拜,几乎被娱乐和明星所包围,这是美国文化的特点。美国人对小甜甜布兰妮,对她的关注要比对国际新闻的关注更多。美国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美国新闻的播出,内容的趋势,大家可以发现,新闻的价值观或者新闻的播出方式,从以前固有的像cnn那种标题式的方式,慢慢地离去,已经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而且新闻主持人本身也变得越来越明星化。其实新闻跟我们收视率的关系,收视率跟经营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经营会使我们的台在经济方面做到非常强大。所以有关明星和娱乐方面的新闻主持人,有助于使新闻更加具有吸引力,让人们更加爱看。

拿昨天的新闻举例,昨天在纽约一起疑似的恐怖主义活动,同时也有有关甲型n1h1流感的情况,同时也有戛纳电影节的情况。然而我们知道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大面积的报道却是有关戛纳电影节的情况。

我们去过的很多电视台,和新闻频道一样,都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报道,我们在找新闻素材方面,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大家都觉得节奏很紧张。在人们想到做不间断新闻报道的时候,人们就想把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加大。这仅仅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是更重要的,我们把一些比较普通的内容,我们给它寓于更多内容量上的加大,和播出时间的加大。我们在美国加大娱乐的量,同时使娱乐对新闻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年轻人他们喜欢有关娱乐方面的新闻,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肯定的说美国的年轻人他们是喜欢娱乐新闻的。美国的年轻人长期有一种传统,他们对于社会的情况,他们抱着不在乎的态度,而对明星他们却非常感兴趣,被他们所吸引。更加使人觉得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年轻人对娱乐节目的爱好,产生了一种驱使力,使得美国的新闻朝着迎合年轻受众的方向去发展。美国著名的mtv频道,在世界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们已经日益成为网络式的大的电视台,以他们的形式把新闻和娱乐相结合。实际上,mtv在发展他们的播出方式当中,在采集他们的新闻内容当中,他们甚至为美国其他的新闻单位,新闻电视台,为他们的播出方式和内容采集方式作出了值得拷贝的典范。

我们回过头来看,在美国的电视新闻领域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像mtv这样度身定制,针对某些特殊的受众的特别节目。另外,我们说直播的本身也充满了很多娱乐的含义,这跟主持人的风格也有关系。所以现在在英语里,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词,也就是把资讯、新闻和娱乐结合在一起,称之为为infotainment,这个使得美国早间的新闻除了英语新闻之外,有很多新闻的脱口秀节目,同时在早上起到一种垄断的地位,同时在晚间新闻里也占到了垄断的地位。在娱乐的过程当中,它的这种标准,甚至影响到了美国电视新闻,影响到了对政治新闻相关的报道和覆盖。在报道政治新闻和政治人物的时候,美国电视新闻不光是报道他们严肃的一面,而是试图去找一些活动当中,性格当中有娱乐元素的事情。所以我们在美国政治新闻中,对美国大选的报道称之为赛马,走马灯式的,给它这么一个本身就具有娱乐意义的名称。我们拿奥巴马跟麦凯恩来举例,一会儿奥巴马在这个州获胜,一会儿麦凯恩在那个州获胜,他们就像两匹战马一样参加竞选。批评家也指出,这种电视新闻,这种赛马式的报道,会对人们政府解决某些问题

的能力,对政府的信任度产生一定的疑问。

我们刚才说的娱乐对新闻的影响,我们讲了一些基本的情况,我们会有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我们主要强调,怎么把infotainment的意思说清楚。我们一会儿就举一些例子,看看新闻报道里有哪些娱乐的元素,或者它是一半一半,或者它是用娱乐的方式来播新闻,我们来看一看。我们讲到美国的电视新闻,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最近二十年来,美国电视新闻政治方面的内容越来越趋于党派之间的竞争,你争我斗的现象更加地明显。媒体的批评家们批评有一些电视台,根据背后的党派倾向来对某一些政治家的政治观点和他们的派别,来进行不公正的,带有偏见的报道。我们说这种新闻报道充满娱乐意味的现象,不仅在电视上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电台、广播里也有这样的现象,进一步促使了在新闻播出里面跟脱口秀紧密相连,或者说使新闻报道更加趋于谈话的方式,用谈话的方式来播出。有一个节目叫做《今晚娱乐》在美国非常地流行,在这个节目里面,就把娱乐的元素和传统新闻播出的技巧和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一下三分钟的片段。

(短片)

这个新闻里就讲到哪个明星怀孕了,谁离婚了这样的八卦的内容,自从娱乐的元素和传统的新闻播出方式的结合,虽然这是一个八卦新闻,甚至把它当成是突发新闻来处理,这里面我们说它是新闻,实际上它充其量只是一个明星到底是怀孕了还是没怀孕,只不过是这样的八卦而已。这里是说她怀孕的消息不想过早地透露,不想失去参加某些活动的权利。下面这些是有关于某些人离婚的消息。大家可以看到,et电视台的处理把这个处理成为新闻,如果说价值的话,无非就是某位明星是真怀孕还是假怀孕,哪些人结婚,哪些人离婚而已。我们看到屏幕上左边这一位是米歇尔,是美国的电视明星,右边这位是nba马刺队的球星安东尼。我们提到,mtv在上个世纪八十时代只不过是对一些碟片进行介绍,这些年来,它越来越infotainment,就是新闻和娱乐的结合,有了mtv的新闻,无非就讲到谁跟谁约会类似这样的一些花边新闻。大家不妨注意一下,主持人穿着的方式和主持节目的说话方式和他周围的背景,和我们通常的报道方式和背景有

什么不同。

(短片)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首先播了一个新片上映的消息,《变形金刚》上映的消息,还播了一些《变形金刚》的一些制作,大家可以看到b2轰炸机的情况,还有前副总统戈尔的儿子的情况,最后是有关于《哈利波特》的主角参加首映式的情况。我们互动一下,请大家指出来,这种新闻的播出方式,包括主持人的形势举止和我们通常新闻的背景、神态有什么样的不同。我曾经读过一个大学老师的文章,大学老师在跟学生提问的时候,要等八秒钟,希望大家能够参与互动,我不想等。我看着在座的同时,但是有的同时不看我。

与会者:我觉得这不是在演播间,是在幕后的操作台,她的着装也比较随便一点,简单的t恤和牛仔裤。

您说得对,不管是穿着很休闲,还有她讲话的方式,一些肢体的语言,辅助的语言,比如我们播正经新闻的时候,我们都是正襟危坐的,不怎么动,因为动了别人觉得你不庄重。至于是不是在直播间里面,我们先不说,一会儿我们看一下就知道了。感谢你的回答,你没有让我等更多的时间。刚才是一种方式,我们同时都看到,是一种比较休闲的方式,说的是两个人的婚礼动用了23人来服务,现在用一种新闻列表的方式来播出新闻。mtv的这档新闻在每天晚上都有一个新闻环节,是采取倒数的方式,从最不重要的新闻开始播。这也是mtv的一个例子。(短片)

这个歌可能有人听过,这里充分利用了倒计时这样的方式和相关的列表和画面。大家听过这首歌吗?我也没有听过,我认为自己的岁数是在mtv的目标之外的。刚才讲的是mtv,讲的是infotainment娱乐新闻的情况。下面我们看看美国主流的新闻电视台的播出方式,以cnn的主题新闻为例。cnn的标题新闻是针对一些人,他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他们在运动当中,采用一种主题新闻的方式来让他们获得比较多的信息量。一般十五分钟是一个轮回,这里面有新闻、有体育,还有天气情况,十五分钟更新一次。这里就针对一些生活节奏比较快的人,他们早上一起来就很容易看到十五分钟的新闻提要,然后他们就赶赴飞机场了。但是

标题新闻的播出方式这几年有了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它在模仿《今晚娱乐》和mtv的做法、播出方式和内容。这里两条新闻实际上是用模仿的方式,至于模仿什么方式一会儿再讲,一个是有关于《变形金刚》上映第一天的票房就是2470万,另一个就是《欲望城市》从电视剧上了大屏幕,以及它首映的情况。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通过cnn的片段,和《今晚娱乐》和mtv的播出方式有没有什么相似或者不同之处?

与会者:内容差不多吧,没有主持人。

你没有注意到先播了《变形金刚》和《欲望城市》,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吗? 与会者:应该是把重要性给倒过来了。我还有一个问题问一下,刚才说到了mtv的倒计时地播放新闻,我想知道,用什么的标准,把什么样的娱乐新闻放在最后一条?他们判断娱乐新闻最有价值或者最有娱乐性的标准是什么?

问题提得很好。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从一个非常不经意的角度来说,没有人关注到底第一条新闻不重要还是最后一条新闻最重要。实际上mtv当它对于它的新碟或者新影片倒数的时候,他们是有投票的,可能会在某个时间段打出一个投票的链接,再一个就是说,人们不在意什么样的新闻排在什么样的位置,他们就是用一种卖关子形式,你听了第十二个,无非就想听第二个是什么,所以就把你留住,让你别走开,无非是这样的留住观众注意力的方式。在这里我们还注意到,它的共性是男性都是很潇洒、很帅的,女性都是很漂亮的,用的方式来吸引受众。另外下面的字幕用得比较好,这里有道·琼斯指数,还有一些八卦的简明新闻,上面第一条则是新闻的副标题,这就是cnn与et、与mtv的不同之处,是有浓重的新闻趋向,下面的这些相关的字幕图标在et和mtv都是没有的。我们再来看看cnn,是美国典型的新闻频道的代表,cnn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情景屋》,在这档节目里面,他们是如何用他们的方式来展示那些有政治色彩的新闻,我们来看一下。

(短片)

大家可以看到,在无线上网刚刚投放市场的时候,一下子就卖了几十万台无线上网手机。同时就引起了无线手机黑客们的关注,他们用锤子和螺丝刀把这个

手机敲开,看看无线上网是什么样的构造。还有一个画面是两个画面重叠在一起,一个画面是几个人喋喋不休在说话,下一个画面就是白宫的镜头,这里有一个隐含的意思在里面。大家可以看到,这里衔接是有一定的趣味性的,一个是对无线手机的黑客的做法,再一个就是对长舌妇这样的人,这里是一个调查,在一定的时间里面进行统计,是男人说话多还是女人多,大家都知道,白宫是美国首脑所在的机构,每天有很多政治性的谈话在进行当中,在进程中把这两个场景串成一串。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刚才居然有人想用锤子把无线手机砸开,这个画面是受众发过来的手机照片,这里又增加了另一层娱乐新闻的含义在里面。刚才已经说了,中间有一段节目故意没放出来,根据调查,到底是男人说话多,还是女人说话多,先请大家猜一下。这个回答没有标准的回答,只不过想知道在座的诸位你们是怎么看的。首先觉得男人谈话多比女人多的请举手;有多少人认为女人比男人谈话多请举手。十个人当中有七个人是认为女人说话多,而三个人认为男人说话多。那在美国公认是女性比男人说话多。

(短片)

这里可以看到播报的内容是今天非常热,而且会很危险,从早上的时候华氏已经达到了91度,而最高的温度会达到华氏111度。我们曾经讲过主持人一定要给人一种公正的形象,也就是说主持人在主持新闻节目的时候一定要很公正,而且对新闻的意见一般是不参与的,但是这里的主持人已经成为了新闻的一部分。我们大家对帕丽斯·希尔顿都很熟悉,熟悉的请举手。听说过希尔顿的请举手。不知道她不是一种耻辱,不知道她是正常的。希尔顿她是一个明星,她刚生下来就是明星,她不用工作、不用劳动,因为他们家族拥有希尔顿连锁酒店,她之所以成为了好莱坞的明星,就是因为她整天在好莱坞吃喝玩乐,大家都知道她了。那我们正儿八经的新闻记者可能就会说,对她肯定不报道,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他们报道她,就是因为希尔顿一些特殊的行为举止方式,而且希尔顿频频地触犯法律。

(短片)

大家看到这里模拟法庭对希尔顿的宣判,判希尔顿入监狱56天,这里用戏

剧化的方式描述希尔顿的情况,等到她出狱的时候,又动用了直升飞机进行了现场直播。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依然用了倒计时的方式,这是微软和全国广播公司的合作台nbc,这里每天都对头五条新闻进行倒数,就把希尔顿放在头五条当中。实际上这是一种幽默的方式,刚才用主持人的话来说,希尔顿是一个故意使自己表现得像虐待狂的人物,照理说主持人是公正播报新闻的人,不应该对相关的人物和事情加入自己的评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希尔顿当时在美国各个大台都成了新闻,本身就可以说明娱乐对美国新闻的影响,在这里福克斯又对两个主持人设计了辩论的环节,当然是故意的辩论,因为福克斯新闻本身是比较保守的,居然这样保守的新闻台也把这个当成大事,刚才说的微软nbc则是比较自由的电视台。

(短片)

在这里似乎电视台对希尔顿的情况进行了过度的报道,这两个主持人之间的争论的焦点是在对希尔顿的判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符合了法律的什么方面,两个人的意见不同,这也是故意设置的,也是福克斯新闻频道常用的方法。这里我把后面讲到希尔顿出狱的时候动用直升机的报道略去了,因为我对这个新闻比较感冒。我们看看下个片段,然后再来讨论。大家仔细看。

(短片)

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东西?发生了什么?这是发洪水,街道被淹了,记者在做一个实况的直播,在现场跟主持人连线,她在划船。

与会者:刚才一个人走过去,说明水一点都不深,也许是故意设置这样的情节吸引观众的注意吧。

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报道的出错,这个地方是主持人拿他们开涮,因为他们不让主持人去深的地方划,所以她在这么浅的地方划,这实际上是出了一个纰漏,这也是故意安排,让大台播新闻的时候,增加了娱乐的因素里面。美国全国性的大台都在使早间新闻的播出慢慢地往生活的方向过渡,这个是叫《今天秀》,是nbc的早间新闻。

(短片)

实际上就我们刚才所说的,早间新闻一开始突发新闻不多,在正常的情况下,慢慢朝着软新闻的方向过渡,几个台早上都是这么做的,cbs、nbc他们都是这么做的。那晚间新闻也有这样的情况,这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凯蒂他本来是abc的主持人,后来他跳槽到了cbs去了,人们说他把使新闻软化的习惯带到了cbs,但是凯蒂本身已经成为了明星式的人物了。

(短片)

刚才我们也问了大家,亚利桑那大学对四百个学生进行了调查,数学生一天内所说的单词,女性是16000多个单词,而男性是15000多个单词,中间的差距是几百个,从统计学上讲,几百个单词是没有重要意义的,它是故意这么说,就产生一种娱乐的效果。你说女性比男性饶舌,但是在统计学上也不过多几百个单词而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几百个单词不具有统计学的重要性,那你有什么新闻可说呢?就没有什么新闻意义,就如同我们刚才请大家举手也没有什么意义而言,这就跟凯蒂使新闻软化的评论相吻合。这里面我们还要说,把政治新闻和娱乐新闻相结合,使政治新闻娱乐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先问大家一下,大家认为这个新闻是严肃新闻还是一个花边新闻?(短片)

对于同样一个新闻可以看看另外一个台是怎么报的。这里说的是戈尔的儿子被南加州的警方抓住了,戈尔的儿子是24岁,在开车的时候被警察逼停,发现他在车里抽大麻,然后戈尔就出面说这个事件是他们家庭内部的事务,那新闻记者就把它报道出来,这个事情到底是你家庭内部的事务还是已经触犯了法律。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福克斯做的好像很热闹,请出了两位专家来对这个事情来进行评论,换句话说这件事情本身值得不值得做。

(短片)

他们这种持续不断地争辩下去,到底对戈尔儿子的逮捕公平不公平呢,就这样争论下去,下面我们再给大家播一个片段。在娱乐里面也出现了一些性的话题,甚至跟政治事务结合在一起,这里又产生更强的娱乐因素。这里我们有两个吸引人的因素,一个是政治,一个是性方面的问题。

(短片)

大家可以看到,刚才是有关洛杉矶的市长安东尼奥和一位电视台女主持人的暧昧关系,而这个关系导致了市长和他妻子的离婚,出现了这样的丑闻,甚至还有一个调查,有47%的人认为这样的丑闻不会影响到市长领导全市的能力,有43%的觉得会有影响,有9%觉得这个负面事件会对市长产生积极的意义,有1%的人说不知道。实际上我是大学老师,我也是很需要做科研的,也做过相关的定量分析、统计分析,这里对500人进行了调查,这里有47%的人说没有什么影响,43%的人说有负面影响,实际上47%和43%的差距并不是太大,这里就产生了在娱乐新闻中赛马式的,总统竞争式的、故意的一些报道。我们说9%的人,也就是500人的9%是45人,这些人说有这个事会更加有利于他的工作。所以我们今天总结了一下,美国的新闻机构,他们正在通过种种方式,使他们的新闻报道里有相应的娱乐元素,为的是吸引受众。到底在电视新闻里,我们要加入多少娱乐的影响或者娱乐的元素,或者说在什么程度下是少了还是太过了,这是值得讨论的。时间差不多了,我留下一点提问的时间,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与会者:我想问一下,刚才看到最后一个新闻里有一个调查,如果作为一个电视台或者一个电视的机构,是如何实现对新闻事件观点的调查,是否说这种调查是通过专业的机构来做,还是由自己来做,这种调查的范围是如何定的?

他们自己不做调查,是用相关的公司来做调查的。你说的范围是统计学上的原理问题,至于什么样的问题一般就有一个量,达到这个量使你统计出来的结果,就产生统计学上的重要性,如果500人就可以达到统计学上的重要性的时候,就不会去找600个人、800个人、1000个人,因为你调查的范围越高,你的成本越大,所以这个范围是这样来确定的。

与会者:我想问一下,中间有一段记者的报道,就是女记者在划船,用一些比较夸张的手法来报道突发性的新闻,这种作秀的方式来报道新闻你赞同吗?如果你赞同的话,那什么样的尺度是我们记者可以把握的。

这个问题应该是我提出来的问题才对。洪水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比如像我们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话,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我想对于

这个问题的话,如果想去开玩笑的话,一定不能够混淆严肃新闻和开玩笑这样的界线,至于说能不能开现场的玩笑,后方的主持人和前方的记者连线的时候能开什么样的玩笑,一定要试情况而定。但实际上这个事件本身大家都看见了,虽然街道被淹了,但是人们依然可以行走,说明这个洪水本身不是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开一些玩笑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洪水跟卡特里娜飓风事件是两码事。如果说当这个洪水有很多生命的丧失,有很多财产的破坏,而且水又很危险的话,那就肯定不能开这样的玩笑了,那就更加要体现很多人互相帮助的场景和镜头。

第二篇: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之比较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之比较

英美是当今世界新闻业发展最强盛、最富盛誉的两个大国,英国赫赫有名的“舰队街”、世界上最大的报纸生产基地沃坪、美国享誉世界的“普利策新闻奖”、世界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因秉持客观公正报道而闻名遐迩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无不隶属于这两大国的门下。英国和美国的媒体更是代表了西方媒体的精髓,英国是近代报业的发源地,美国媒体更加是代表了当今世界新闻传播业的前沿。同属西方新闻世界的英美媒体在新闻的选择和制作上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因着不同的文化与历史,以及对新闻本身的不同理解,而表现出种种的不同。本论文就是在这苍茫海域中撷取其中的一朵浪花:英美媒体

新闻报道风格上的异同。

[关键词]:

“客观”报道 无冕之王 新闻娱乐化

引言

2006年3月8日,两个很受欢迎的中国媒体人博客——《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王晓峰的“按摩乳”和中国博客圈中的著名娱乐记者袁蕾的“奶猪”,突然变成空白页,上面只能看到一行字:“因为众所周知不可抗拒的原因,本博客暂时关闭。” 而其中所指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实只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但一位路透社记者却把这与我国正在进行中的两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即便向全世界发布了:中国两个言辞大胆的博客“按摩乳”和“奶猪”被政府下令关闭,这是中国在控制整肃互联网的新一轮行动,尤其目前两会期间。于是,西方各大新闻媒体如BBC、“美国之音”等,也都一窝蜂地跟进报道1。

这所谓的“中国博客门”(China Blog Gate)事件虽然是西方媒体“自摆乌龙”,大名鼎鼎的路透社连“查证新闻事实”这个基本功都没有做,就向全世界发布了假新闻。但身为一个中国人却怎么也乐不起来,为什么西方媒体对中国负面报道的炮制是如此迅速而不假思索?是不是中国的 “媒介外交”做的不够到位?《新共和》的国际版主编约瑟华•科伦兹克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可以失去数百万的收入,但是有一点我们决不放弃,那就是影响政策2。”我们的媒体在对外报道和宣传本国文化上确实有些不够周到,不该等到西方媒体已经把中国的形象做了定势之后,才想着如何改变这种误解和歪曲。

美国总统布什可谓利用媒介运筹“公共外交”的专家,2006年7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和《人物》杂志的记者、白宫的工作人员一起度过自己的60大寿,即拉拢了媒体又很好的塑造了自己亲民的政治形象。公共外交是政府影响海外公众和舆论的一种手段,这种软力量在整个世界舞台能够发挥武装力量、经济手段和精英外交所无法发挥的作用

3。

如果说英美媒体恶搞的“中国博客门”事件本身,是对英美媒体对华的不实报道敲响了警钟,那这又何尝不是对我国目前新闻报道态势的预警?英美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的热衷,似乎古已有之,但我们却一直都不曾找到有效的应对机制,通常只能很被动的做一些解释、澄清类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当今媒体应该反思和引起重视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措施,捍卫住自己新闻媒体的尊严?“我的地盘我做主!”是时候把我们的舆论主动权从英美等西方新闻媒体手

中夺回来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图书馆、在各知名学术期刊上、在各大新闻专业类网站上,笔者找寻所有有关英美新闻媒体的信息,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后来,渐渐的有些蛛丝马迹开始展露头脚,却总是不能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直到有一天,读了周乃菱女士《用历史的眼光探寻新闻》这篇文章,里面对比了路透社和美联社在新闻报道和选择上的差异,寥寥几句话,却让我有种拨开乌云见天日的感觉,这就是我一直要捕捉的口子——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异同。

第一章 英国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简析

1.1 以《泰晤士报》为例

《泰晤士报》,由约翰•沃尔特创办于1785年,原名《每日环球纪录报》,以“历史纪录报”自称,是全球最负声望的大报之一。绰号“大雷

神”(Thunderer)。

在英美狼狈为奸的伊拉克战争之后,英国首相布莱尔5月25日又匆忙飞抵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布什就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问题举行会谈。对于此次访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布莱尔堪称是一个“双面人”。在美国人看来,布莱尔是一个眼光犀利的勇敢者,在“9·11”袭击后立即与布什站到了一起,并与他一起发动了战争。但是在英国,布莱尔却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个忠实追随布什的“狮子狗”,并因此以

谎言玷污了自己的首相生涯1。

由此可见,英国媒体并不总是跟随政府的利益摇摆,对于战争这个异常敏感的领域、对于首相的执政行为,也是敢于提出异议。其中的讽刺与挖苦意味更体现了英国式的幽默。

1.2 以路透社为例

路透社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数据公司,是全球主要的财经新闻和信息的提供者。总部位于东伦敦船坞区金丝雀码头的路透社,是早期创办的世界通讯社硕果仅存的一个,素以新闻报道迅速和准确闻名。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使得路透社声名鹊起: 1859年,法国和奥地利关系恶化, 路透社驻巴黎记者抢先拿到了拿破仑三世的演讲稿,并高价包租海底电报公司的电报传送线路,在演说开始时通过电报线路向英国传送,再由翻译人员将其译成英文,仅仅两个小时之后,伦敦各报的编辑们就看到了拿破仑三世警告奥地利的报道,《泰晤士报》也全文刊载了路透社提供的拿破仑演讲内容。

及时、准确、客观而充分的新闻报道风格:在路透社的《采编人员手册》中,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其采编人员要把准确性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路透社还对新闻写作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如新闻报道必须交代消息来源及事实出处、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尽可能地使用中性词汇

等等。可见,路透社一贯是秉承“迅速、准确、客观、公正”原则的,所发表的新闻报道简明、清晰,自成风格,在世界新闻领域都极富盛名。

1.3 以BBC为例

有媒体称BBC是“吃着皇粮数落政府”的特殊机构。历史上,曾有英国内阁官员大骂,BBC是“激进左派的温床”、“狭隘的保守派恐龙”等

等。

BBC历史上几次关键场合,都曾采取与政府不尽相同的立场,包括丘吉尔的收购计划,对苏伊士运河战争的报道与马岛争端上,最终都化险为夷。最激烈的一次是2003年科学家凯利之死,尽管BBC一直监守“保护消息来源”的原则。但凯利的死仍然掀起了BBC历史上

最大的**。

事后BBC公开道歉。但BBC同时认为,正是这一事件使人们深思,一个强大而独立的BBC正是英国的长期价值所在1。

可见,BBC并不会因此而偃旗息鼓。《纽约时报》报道了BBC的一个独特现象,BBC的节目组可以就这次BBC危机2采访其总经理,并就此提出难题。由于BBC的新闻理念中坚持公正和平衡的报道,它对自己引发的新闻也不会回避不报。BBC的广播原则一向是“有利于大众”,财政来源绝不依赖商业广告。正是因为在财政和制作理念上都离不开一个“公”字,它的新闻品格就很高,地位也非常的独立。

1.4 对华报道的态度和取向

近年来英国媒体对中国的发展有了较客观的认识,并倾向于承认中国的发展,英国《泰晤士报》于2005年初发表的一篇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的文章,可以说很好体现了这种观点。

相比较其他西方媒介而言,英国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能秉持中立态度的较多,这一方面与其向来的均衡报道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英媒体已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蓬勃的发展势头。

第二章 美国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简析

2.1 以《纽约时报》为例

《纽约时报》自1851年创刊开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罢工以及多次的家族危机,历经百年,长盛不衰。1912年4月,因报道“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声誉鹊起。而且以其客观严谨的报道态度,庄重凝练的大家风范,赢得了“档案纪录报”的美誉。该报还有一句被浓缩了的编辑方针,置于报头左侧:刊载一切适于刊印的新闻。

举世闻名。

2005年12月16日,《纽约时报》首先披露了“窃听门事件1”。报道称,在“9•11”事件发生后几个月,布什曾秘密授权在未经法庭许可的情况下,在美国境内监听国际长途电话和偷阅电子邮件,以收集恐怖

活动的证据。

对此,布什政府极力开脱,称监听计划合法、合宪。媒体这一行为等于给敌人通风报信,无视公共安全,应该受到谴责,甚至应该负法律

责任。

新闻自由在美国宪法中占据中心地位,但涉及到政府的内政外交,这所谓的“新闻自由”便失去了原有的色彩。《纽约时报》表示:我们坚决拥护新闻自由这一原则,哪怕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被打上“不爱国”的标记2。

《纽约时报》无疑是美国人心目中的“第一”,但这主要源于其大受欢迎的讣闻报道,铺天盖地的超长报道,以及别出心裁的纠错更正制度。“窃听门”事件只是让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稍稍的见了些阳光。

2.2 以美联社为例

作为美国新闻业的供稿支柱,美联社一向以报道特写类新闻和突发性新闻见长。报道内容丰富全面,包罗万象。

在美联社的文化中,消息汇集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对某些人来说新闻报道就好比是呼吸——必不可少,但绝非是那般复杂或有趣1。

“胡锦涛穿着黑色西服,看上去比他2002年就任国家主席时放松许多。他神色愉快,从不失态……在西雅图,他对比尔盖茨说:„我每天都在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华盛顿,他更像一个强硬但开放的领导人……在耶鲁,他用诗歌般的语言说,中国的发展依赖人民,也服务于人民2。”

这是今年年初,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美联社的一篇稿子。一方面体现了美联社在报道国家政要时的独特角度,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其中的娱乐化、亲民、迎合广大受众口味的风格。

2.3 以CNN为例

CNN,全称为Cable news network(有线电视新闻网),是美国最大的专门播送新闻的电视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际电视频道。

2006年1月14日,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驻德黑兰记者因误译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的讲话 “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为“拥有核武器是伊朗不可剥夺的权利”而造成重大政治错误,从而被禁止在伊朗从事新闻采访活动,CNN总

部为此向伊朗表示道歉3。

CNN在提供最新消息上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新闻的准确性、严

谨性上略显不足。

2.4 对华报道的态度和取向

我想大家是不是都还记得被诬为“中国核间谍”的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文和诉美国能源部、司法部“侵犯个人隐私”一案?

虽然这个案子最终达成和解——美国能源部、司法部,以及可能被连带的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美国广播公司,共向李文和赔偿160万美元,开了美国主流媒体因“新闻来源保密权”而向受害人高额赔偿的先例。其中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是惟一未能与李文和达成和解协议的主流媒体。CNN发表声明说:“我们不知道向李文和赔偿的做法是否合适,所以我们不同意和解1。”CNN还表示,它已经为托马斯与李文和官司掏了100万美元的律师费,因此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其实这很能说明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五大媒体坚称:“报道没有问题”。五大媒体所属的公司就与李文和庭外和解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它们之所以同意支付李文和赔偿金,为的是避免记者被判入狱,而更重要的是保护“新闻来源”。

倘若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没有偏见,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的科学家,含冤入狱6年半,竟换不回美国媒体一句诚恳的道歉?

第三章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相同之处

3.1 重拳出击,全方位突出

世界杯是全世界球迷的节日。英美主流媒体借助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人力资源,打造了一支支“报道铁军”,杰出的运作能力一览无余。不仅在报道篇幅和版面上,乃至其报道的深度、广度以及分析性、解释性和人物传记性报道都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以2006年世界杯报

道为例:

n 版面特点:篇幅大:整版、专版、巨幅赛事照片。

n 调查性体育新闻报道:在各场赛事进程中,英美媒体都会就双方球队以往的赛绩以及双方球员组成进行的逐一介绍,体现出了媒体细致

深入的调查。

n 更多场外的信息:对休息室、会议室、餐厅、球场、草皮的描述;赛前的战术、阵容分析和赛后分析评论;

n 对细节的关注:裁判有争议的判罚、球员的恶意违规、球迷的狂热反应、警方的严阵以待、球赛的门票问题以及赛事收视率等等事无俱

细。

总之,英美主流媒体的报道风格有其一致性,如尚趣味、求客观、重深度、追效应。以上虽是对体育新闻的报道风格,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英美媒体对于新闻角度上和立场上的倾向,那就是对重大新闻,新闻价值大的新闻报道,不遗余力,重拳出击,全方位突出。

3.2 擅长运用“客观报道” 西方媒体一直标榜所谓的“客观报道”:不偏不倚、纯客观报道、无任何主观倾向性。但事实上新闻报道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任何一个新闻成品的出炉,都需要经过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编辑的修改、配照片、拟标题等工序。这样一来,客观事实难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

响。

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是英美媒体灾难报道的一次集中演练。

《时代》周刊:黑色封面极具视觉冲击力,标题引自德莱塞的著名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内文的一篇《后果》叩问当局:政府都在干什么,纳税款都到了哪儿;《新闻周刊》:一个黑人母亲抱着两个孩子让读者直击飓风灾难里的百姓,题目“为美国祈祷”直指报道的亲民走向,内文《失落的城市》着重描写灾难的前前后后以及灾后重建工作;英国《经济学家》则把飓风掠过的地带形容为“沉寂的城市1”。

不需要更多的评论声音,画面和对真实场景的再现说明一切,很多叩

问是潜在的,无声的。

英美媒体运用细心挑选、剪裁过的“事实”,包括引语、细节背景材料的提供,很好的掩饰了新闻的主观倾向性,给读者以亲临新闻现场的感受,将已经被媒体精心摆布的新闻当成了最纯粹的“客观报道”。

3.3 标榜“第四权力”,“无冕之王”

一直以来,英美媒体对“新闻自由”旗号的追逐都不遗余力。“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

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发生马岛战争的时候,BBC因为在报道中偏袒战争对手阿根廷而遭到“铁娘子”撒切尔的强烈谴责;1991年海湾战争中,BBC由于偏袒伊拉克,被人们称为“巴格达广播公司”;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BBC又因为偏袒前南斯拉夫被戏称为“贝尔格莱德广播公司1。最严重的要算BBC对爱尔兰各派冲突的系列报道,当时英国工党首相威尔森据报甚至威胁将对BBC当时在1970年代的报道提出法律限制。

伦敦城市大学新闻系主任罗德•艾伦表示:“比起其他任何事情来说,每个(英国)政治家都更想驾驭BBC2。”

“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为了抓住本•拉登,即将攻打阿富汗。此时的美国之音不顾政府的劝阻,坚持播出阿富汗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讲话录音,对美国政府的战争动员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惩戒美国之音,政府削减了它的经费,撤消了台长,就连主管美国之音的广

播局长也受到牵连3。

英美高调谈论的“新闻自由”却屡屡触礁,这一方面体现出英美媒体对于“第四权力”的不懈争取,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英美政府对所谓“无冕之王”的虚伪认定。在新闻自由与政府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媒体的报

道终究是无法“自由”的。

3.4新闻报道风格渐趋“软化”

软化历程

1981年,新闻集团的鲁珀特·默多克以1200万英镑收购《泰晤士报》后,曾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干涉报纸的编辑方针,不降低其历史积淀的品质和风格,但《泰晤士报》仍发生巨大变化:在编辑风格上,图片新闻更多,社会新闻的比例在加大;在政治倾向上,出现了亲美国政府的趋势。这个“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也不忠实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装备,传媒业的硬件越来越„硬‟,但与此同时,传媒的内容却越来越软了4。

一些新闻批评家抱怨说:“真正的新闻被„非新闻‟或„软新闻‟排挤出去,然而看来这些被称为„生活方式‟的报道将保持着或增加了它们的新的声誉,她们拥有新闻最重要的素质——影响力1。”

标志性事件:

因为一度坚持严肃的风格而拒绝使用彩色印刷,被人们戏称为“灰色贵妇”的《纽约时报》也于2006年7月18日宣布:其版面宽度将从现在的13.5英寸缩小到12英寸(1英寸=2.54厘米),即宽度缩小了

约3.8厘米。

2003年到2004年期间,英国《独立报》与《泰晤士报》发行量锐减,减少多少?分别是50%和24%——如果是炒股的话,这个负增长足够某些人去跳楼了。两报瘦身运动之后,版面规格缩减,发行量回增,“报纸变小,生意就好”——这就是报业的key,《纽约时报》并不是弄潮儿,它是在赶末班车2。

报纸变小对美国人来说有一道心理上的屏障。连英国的大报在瘦身之后也不会称自己为“小报”(tabloid),而是用“紧凑”(compact)一词。“小报”一词听起来档次比较低,散发着血腥、色情、饕餮的气息。“紧凑”则让人们想到迷你奔驰车,迷你美洲虎攻击机。

小结:

综上所述,英美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或者新闻价值高的新闻事件时,会运用报纸版面上的大标题、粗字体、通栏、破栏等方式突出新闻主题;较多进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以及背景材料的广泛运用;在题材内容上,包罗万象;语言生动犀利,细节突出;典型人物、事件能广泛吸引眼球,甚至是耸人听闻。

擅长运用“客观报道”,精心打造一个“看起来真实”的新闻事实。

开门谈政治,不惜与政府作对。很好的利用“小骂大帮忙”来塑造自己“不偏不倚”的形象:不为政府歌功颂德、高调娱乐化、商业性、迎合大

众口味。

随着世界市场对新闻行业整体性、大范围、深层次的进犯,英美新闻媒体人竟也渐渐的漠视新闻与广告、新闻与炒作、新闻与娱乐的不同,新闻报道越发的变得“软”了,这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新闻媒体,一直都存在、却愈发不加掩饰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的不同之处

4.1 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同

美国媒体对新闻的选择比较功利,有时效、趣味性、轰动效果,就报;没有明显的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就压下来。

英国媒体则秉持全面、负责任、均衡报道的原则,较官方、顾全大局、看重公众的利益,姿态较高。就对比CNN和BBC在报道伊拉克战争上的差异,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出CNN的私营性质和BBC的公营体制在新闻报道上的不同追求。

“在两次伊拉克战争期间,CNN每天都是新闻、新闻、新闻,而BBC则提供了更多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深度分析。”其中,BBC的公众电视台的身份决定了其新闻制作的特点,更多的为公众利益服务。

欧洲报纸是靠卖报纸挣钱的,美国报纸则是靠广告挣钱,因而美国报纸里总是夹着丑陋的广告页,欧洲报纸则做得非常漂亮。

第三篇: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魏晋风度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影响

摘 要: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气势奔逸的风格。关键词:魏晋风度 李白 诗歌 风格 影响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中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由于士人开放浪漫,个性发扬,对魏晋风度尤其怀有浓厚的兴趣。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杜甫早已指出了这一点:“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史》也说“江淹云:„蝴蝶飞南园。‟李白云„春园绿花蝴蝶飞‟,语意相似。”而赵翼也认识到李白诗未脱古诗遗风——“梁陈宫掖之风,究未扫尽”。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下面就来探讨一下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与魏晋风度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自然清新

魏晋人一反两汉时以学问为本,尚苦节,重章句,论世事,矜容饰,持典而乏通,拘礼而不达的风气,宗老庄,喜清谈,崇尚自然,不饰仪表而贵在得神。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举止上,也表现在他们的审美观上。魏晋人在品藻人物时,常用自然、玄远、超逸、高、深、简、约等概念。他们在评论文艺作品时,也把 “自然”、“清”作为高标准。由此可见,自然清新之美在魏晋时以为人们所崇尚。所以,宗白华先生曾指出:“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李白正继承了魏晋以来以自然清新为美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小谢诗风的继承。李白经常在诗中提到谢朓,并对其人其诗大加赞赏,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王渔洋在《论诗绝句》中说:“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虽然言过其实,却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谢脁对李白的影响之大。

李白在诗里经常使用“清真”、“清芬”等词来赞美美好的人及事物。在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上,他也以清真、自然为标准。在《古风》第一首里他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这里,他反对“绮丽”,提倡“清真”。王安石曾说:“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由此可见,魏晋人的审美观是他自然清新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一往情深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世说新语·栖逸》》)

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晋人富于这种宇宙的深情,所以在艺术文学上有那样不可企及的成就,文学的抒情性日益得到加强。

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李十二白二十韵》)。李诗之所以撼人心魄,动神荡情,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歌中强烈的抒情性。他的诗歌有着最充沛、最饱满、最深厚的情感。读他的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情感脉搏的跳动和变化,喜怒哀乐、长吁短叹无不可见可感。他狂放起来就“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消沉起来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苦闷起来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无论爱情、友情、亲情,还是爱国之情,李白皆有可叙,皆写得情真意切,在歌咏情性这一点上确实深得魏晋风度之精髓。

三、光洁虚灵

魏晋时期,玄风大炽,文人学士企慕隐逸,寄情山水。他们不仅发现了山水美,而且以玄学的眼光看待山水。他们不只把山水当作一种客观欣赏对象,而且把自己与山水同样地当成了自然的表现。他们“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他们的审美观对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的诗:“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晶晶川上平”(《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巳酉岁九月九日》)。

都写得空阔湛明,体现了诗人高旷清虚

第四篇: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偏好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在课堂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于课堂,睡觉等现象。这些现象需要我们老师重视,应该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在讲授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异,学生会有喜欢与讨厌的区别。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师的教学风格

正确的态度有利于人们对客观世界保持正确的知觉与判断,促进人们朝有益的方向发展。反之,错误的态度导致错误的知觉与判断,挫伤人的积极性,使人的行为产生恶性循环。教学态度是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这种心理反应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联系、交往接触而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力,使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在学生中产生心理效应,而学生的这种心理效应的产生就是教师影响力作用的直接效果。

关于教学态度,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儒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诸如:“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躬行身教”等教学态度的至理名言。在西方存在着“人本主义”“合作教育学”流派等不同流派。

与新课程相比,传统的教育束缚了教师个性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而新课程强调个性化的教育,呼唤教师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教师的个性特色是教师在本人个性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性的个体特征。

教师的个性特色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有着很大的教育影响力,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未来个性和现实的教育成效。其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是其教师个性特色主要内容。

(一)教师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形成了理智型、情感型、情理结合型、幽默型、典雅型、直观型、奇异型等不同的课堂类型。不同的课堂类型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行为包括:唤醒、赏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互为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形成教学行为,实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教师的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学主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一般的主客体关系,是双边和多边的关系,是“你和我”的平等的主体性关系。教师主体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体学习,起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教师主体的客体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主体的客体是教师,学生也要认识教师,根据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改变学习策略。两者在“你和我”的对话中寻找现实和未知意义,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古人云:“与人善意,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处于特殊境地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尊重、信任和体贴。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进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如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受到感染、鼓舞,进取心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反之,如果老师厌恶、嫌弃学生,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最后导致不求上进、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作为教师,如能经常地给学生以情感激励,就更能促进学生进步。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我经常找“问题生”聊天。在交流中,我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和家长沟通,缓解了学生的顾虑,学生变得开朗起来,自信起来,成绩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愉快,对工作、生活会信心倍增,从而奋发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样,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求得到赞扬。而激励学生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从教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看,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能对学生产生积

由此,极的影响,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是教学主体、影响学生的内部动力源。

三、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日常实践过程中,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自己在课堂上讲清了所有知识点,技能练习也认真讲过、练习过,可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是不近人意。于是有的教师便把此现象归因为现在的学生浮燥、懒散,不爱学习、不用功等,深究问题的结症在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态度:即没有真正认识、理解学生——讲请不等于听清,听清不等于会做,会做不等于做对,做对不等于会用。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说,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诸能力,主要决定其能否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技能、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其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如前所言,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必须做到: 1.教师对学生要持尊重理解的态度

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情感的标准来看、听、接触、谈论学生,并产生相应的体验。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能使教师摆脱固定的先入之见,能够容纳学生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等,尊重的态度构成了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知道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情绪反应。以便使教师超越学生表面的水平作出更深入、自发的反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教师要善于移情理解。移情作用中有两种状况应引起注意。首先,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情感,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移情作用是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师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连结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移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双方。如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一些教师拖课现象,他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不息以牺牲学生的课间活动、休息为代价,其实是缺乏对学生权利的起码尊重。这时,不拖课的教师就反映出他们对新课改中“规范教学行为”的全面理解,显示了他们为学生考虑的教学态度。

2.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喜欢哪一位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就偏不好好学习他所教的课。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感情迁移现象。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无论性格多么怪、多么偏激的学生,我都能随时注意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发现其在学习方面的闪光点。比如,发言声音洪亮,作业写得工整,成绩有所提高等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批评时考虑场合,注意语音的适度,特别要尊重事实,使之心悦诚服。对待差生与优生,学习上要求不同,但态度一样亲近。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李洋同学只得了45分,后来经过多次谈话,使他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信心也足了,课堂上积极发言,而且常得到鼓励和表扬。他说:“以前我不愿上学,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只是个观众,多半是看热闹,现在老师喜欢我,我也喜欢老师,慢慢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他随着兴趣的产生与保持成绩也渐渐提高,学年期末考试获得了90分的好成绩。同时由于老师对他智力的肯定和能力的相信,其他各科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行为表现也有很大的进步。

3.教师对学生要有唤醒赏识的态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唤醒意味着正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永不言弃。因为那些不懂事的、只知调皮而不愿意学习的学生,甚至那些一意孤行、不思进取、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暂时“睡着了”的学生,他们一旦醒来,就是懂事的、渴求知识的、奋发向上的学生。唤醒需要用赏识、鼓励来持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而不是讽刺、打击、渐渐抛弃。我以前教过的班级有一位被认为“问题生”的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和我近两年的教育中,利用师生共读共写、持续的激励,最后中考取得了班级第一名的好成绩。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就不能生长。”我在对学生亲切和蔼的同时,根据教学学科的特点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和做出积极的评价,力求对学生的一点一滴都有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表扬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如平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经常用到“表扬”、“你真棒”„„这样的词语。经常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这样说:“你的前面回答得多好„„请再想一想,继续往下说。”“这一步你是答对了„„”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时,我表扬他:“声音真响亮,老师很喜欢。”而当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小时,我会鼓励他:“你回答得很正确,如果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就这样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及时鼓励,遇到困难时教师真诚帮助,出现错识时循循诱导予以纠正,要使学生感到老师和大家在一起想,一起学,老师是他们学习中的伙伴,而不是领导者、指挥者。在这样的肯定和表扬声中,对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学生不但十分容易接受,而且会成为推动学生深入学习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既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尊敬。从而既促进了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也促进了师与生的“情感共鸣”。保持这种愉悦的学生情绪,为优化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由此也说明了教师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深刻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有许多问题吸引着我,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则是教师的个性问题”,“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因此,教师的风格一旦和学生的个性培养联系起来,就显示出其不可忽略、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风格的观点,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是人际关系、情感态度。他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经验开放、保持生活充实、信任自己的机体、有自由感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成为自己,塑造个性、优化发展。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要善于发扬自己之长,形成和保持个人教学特色。从教学实况来看,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激情洋溢,那么,就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备课讲课中大胆地备出情来、讲出情来,点燃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诗一般的意境中得到陶冶教益,从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洗礼。有的老师沉着稳健、明思善辩,有的老师细腻入微、长于诱导,那么,讲课时,便可以娓娓点拨,启发学生探幽寻微,发现真谛,在课堂上不断变换提问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荡学生的心灵,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有的老师擅长旁征博引,妙趣横生,那么,就应以知识性、趣味性、条理性相结合,让学生倘佯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的教学风格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重要,教师应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以学论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加以确认。此外,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取向、态度和教学效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才能建立威信,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有力保证。

教学风格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师应掌握教育学、教材教法理论、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等学科知识,自觉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育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组织管理好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一个教师应具备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能汲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并有机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提高,从而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知识修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能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也关系到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教学风格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教师的教学风格往往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思想倾向、审美情趣以及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个性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含教师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是教学风格的另一个突出的重要因素,对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也是巩固教师事业心的根本保证,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教师独具魅力的个性是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

教师的教学风度是教师个人品质和文化修养等内在素质的表现。风度蕴含着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艺术修养,是教师教学修养的集中体现。教师的风度对发挥和完善教学艺术,建立教学风格十分重要。与教师风度有密切联系的是教师的艺术修养,它要求教师从种种艺术中汲取有益于教学活动的素养,不断丰富自己,提高教学的感染力。教师的艺术修养、教学风度是建立个性化教学风格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结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开创教学新局面。

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三)教学态度和风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教师职业之重要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可替代的。它不但教育人,传授知识,而且塑造人,完善人格。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过渡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现代发展心理学认为:“人格的重要变化在儿童后期或青少年时期发生,学生都有向师性,即模仿教师行为的自然倾向。这种向师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满足与教师交流的需要转变为满足求知欲和完善人格的需要。”因此教师不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要完善学生的人格。然而,人格的发展不是靠循循的说教,它是师生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学态度和风格中渗透着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教学内容的评价,对善、恶、丑的分析,都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痕迹,这些痕迹,逐渐加深,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影响着学生。我**爱教育的倡导者、特级教师斯霞曾深情地说:“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还可以使他们从自己的感受中陶冶良好的情感,使他们从中知道应怎样以高尚的情感去对待别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形成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及在这个基础上培养爱人民、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态度和风格体现了教师的人格,并对学生人格发展起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无数典型教师为教师的优良人格树立了榜样。如教育家叶圣陶以其光辉的一生铸造了教师的理想人格: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革新创造,时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正是他的这些优良品质影响着学生,才塑造出众多社会栋梁之才。

事实上,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受到教师的启发影响,决定自己的志向,奋发前进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完善人格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得到: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为学生竭力模仿。

多年来,在教学中,我坚持用自己的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体会到了态度的效应和甜头。既培养出了大批尖子生,又使中等生和差生有了很大的提高;既教书又育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满意。

第五篇:设计风格及包豪斯对其教育的影响和贡献

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及包豪斯对其教育的影响和贡献

所谓的”现代主义“风格,主要指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德国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建筑设计为标志的设计风格。该学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强调突破旧的传统,创造新的建筑,并反对多余的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重视建筑结构自身的结构形式美。在包豪斯的影响下,当时的欧洲形成了造型简洁,功能合理,布局以不对称的几何形态为特点的建筑设计风格及与此相对应的室内设计风格。这是一种与现代建筑形体最接近的室内构成手法。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使产品批量化、模数化。建筑设计作风的变革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设计的倾向,为了便于机械化施工,为了与现代工业产品造型作风协调,简单的矩形、三角形、圆形的室内空间在世界各地出现,有人称之为”国际式“。用这种手法来处理室内空间,构造简单,空间结构清晰,有一种”机器美“的意味。但由于这种风格过于强调几何的形式和简洁,空间效果有时显得太冷静,缺少”人情味“。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到广泛的批讦,但它具有关注功能问题等合理的内核,使它一直影响着不少室内设计师。

这种设计手法可视为对”现代主义“风格倾向的反动。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出现丁一种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并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室内设计强调室内空间的表现性和个性,强调设计中应当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执意追求地方特色或者在室内空间中再现有典型性的历史场景,并十分注重利用非工业化材料和非标准化构件来构成个性鲜明的室内空间。这一风格的设计常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或断裂的拱券等,或将古典建筑的构件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采用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室内环境。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并不能仅仅以所见到的视觉形象来讦价。这些风格的代表人物有P.约翰逊(P.JOhnsOn)、M.格里夫斯(M.Graves)等。这并不是一种限定很明确的设计风格,一般泛指在设计上倡导”回归自然“,在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在当今高科技、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只有回归自然、结合自然,才能使人们的身心取得平衡。为达到室内环境中的自然效果,在设计上多采用天然木材、石料、藤竹、织物等材料,尤其突出材料的天然肌理。

追求室内空间朴素的自然风格是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活动中很值得研究的创作手法。现代设计运动搞了近百年。工业产品遍及世界市场,讲究”机器美“的艺术效果有时太冷漠,讲究室内空间”戏剧性“效果有时也流于俗套。现代人既想挣脱机器生产所带来的单调的生活模式,又离不开便宜而又适用的现代工业产品,于是,易与现代室内空间结合的,更单纯、更朴实的民间艺术、原始艺术等便成了设计师们追慕的目标。所谓朴素的自然风格并不是以牺牲现代技术成果,现代人生活环境舒适度为前提的。它是现代工业产品、工业材料与原始、自然材料的结合,是现代构造技术与粗犷的构成手法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朴素、自然的设计风格造就了接近自然、宜于人们生存的室内生活环境。

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讲究技术美的表现也是一种颇有生气、不同凡响的设计手法。人类生活在探索太空奥秘,运用人工智能来辅助工作的时代,民众与室内设计师的自我意识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强。现代的运载工具为人们了解周围的世界提供了更快的速度、更多的视点与更宽阔的角度。人们受其影响就会对室内设计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设计要求。太空飞行舱、新技术实验室中设备、管道、电缆、金属部件的暴露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室内设计师的创作思维。

室内设计中的”高技风格“主要受到建筑设计中的”高技风格(十ch tech)“的影响,以崇尚现代技术与机械为其美学特征,设计上突出当代工业技术的成就,并在建筑与室内环境中加以表现。这一风格的典型实例为法国巴黎的蓬皮杜展览中心及香港的中国银行楼等。在这些作品中基本上都是以暴露建筑的梁板、网架等结构部件及风管、线缆等设备和管线,强调工艺技术为特征。

除了在与技术有关的室内空间里充分体现一种技术的神秘感之外,在一般公共建筑中电缆、风管、结构部件(尤其是金属结构)都被涂上漂亮的颜色,并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室内设计师运用这种手法既表现人类的求知欲,又表现这种求知的能力,所谓”时代感"是这类室内空间的主要特色。

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一所艺术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学院。包豪斯的创始人是德国著名的设计师、艺术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用“包豪斯”来命名有两层意思:第一,狭义地讲,格罗皮乌斯把艺术设计和建筑看作是同源的,艺术设计应该像建筑一样,把各种空间艺术统一于一体,恢复、重建艺术和技术、艺术创作和生产的联系;第二,广义地讲,“建筑之地”作为“大厦”是一种理想、象征和隐喻。各种艺术设计力量围绕建造“大厦”这项共同任务联合起来,通过艺术手段来塑造完整的、符合人性的环境。可见,从其命名的意义来看,包豪斯的思想、宗旨就已经显而易见了。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继任。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包豪斯虽然仅仅在14年时间,但它却对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包豪斯的历史贡献体现在它的艺术设计思想、一系列的艺术设计实践和它所开创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等方面。

早在包豪斯建立之初,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宣言》中,就明确强调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思想、宗旨就是要使艺术与设计达到新的统一。而这个新的统一,实质上是建立“一幢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将之屹立在云霄高处”,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艺术与手工艺紧密结合的统一体。包豪斯强调艺术设计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和艺术设计的自然属性,以及艺术设计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等思想、精神,深深地凝结在其设计的产品体系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了“与传统学院教育不同的‘双规教育学制’,即由一名形体师傅和一名技术师傅同时从艺术与技术两方面教授学生,使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实际制作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创造力”的教育精神。就其倡导的“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精神来说,包豪斯继承了莫里斯以来的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思想,而又把其发展到了更加理性的高度,并在实践中具体运用,这不仅使包豪斯成为欧洲现代艺术设计的集大成者,而且影响到整个20世纪,乃至当代的世界艺术、艺术设计。

包豪斯开创的一整套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史无前例的,它对20世纪,乃至当代世界

艺术设计教育的深刻影响也是不言而喻。包豪斯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的称号,当之无愧。包豪斯的艺术设计思想、精神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对绘画、雕塑、电影、摄影、新闻出版等纯艺术、实用艺术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等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包豪斯的出现,是现代工业与艺术走向结合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建筑史、工业设计史和艺术史、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包豪斯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随社会进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创立新思维。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为现代设计思想的拓展和完善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和准则,使现代设计思想更趋于系统化、规范化。包豪斯所提倡的功能化的设计原则,使现代设 计对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重新加以探索,有效地利用载体,使载体多功能化,对材料、造型、使用环境等诸要素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包豪斯的发展是坎坷的、短 暂的,但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巨大的,我们在吸收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同时,应该结合现实中具体的问题,将科学探索精神及现代审美意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包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国际主义艺术风格也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国际化的过程。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从莫里斯领导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酝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成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高峰,以包豪斯为象征符号。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机器大生产的时代到来,全球化、工业化、标准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工业化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院校顺应时代潮流,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相关技术专业人才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艺术设计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豪斯作为第一所专业设计院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对时代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包豪斯独创的教育体系为当时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设计人才,并对当今社会的设计教育有很大的启迪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同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交流日趋频繁。设计在生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外观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生产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

包豪斯对现代艺术设计贡献 :

(1)强调集体工作方式,用以打败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强调标准,用以打破艺术教育早成的漫不经心的自由化和非标准化。

(3)设法建立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新的教育体系,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以上几个要点,已经将教学的中心从比较个人的艺术型教育体系转移到理工型体系的方向上来了。

(4)把设计一向流于“创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转移到“解决问题”上去,因而设计第一次摆脱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5)在比利时设计家亨利•凡•德•威尔德的试验基础上,开创了各种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纺织、摄影等。团结了一批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与设计家介入到设计中来,将设计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6)打破了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员、色彩专家约伊腾创立预科,在此以前是没有所谓基础课之说。同时创造了结合大工业生产的方式,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培养了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有了结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与设计规律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一种简明的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美学风格,将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尽管包豪斯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包豪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对现代设计的卓越贡献。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

下载《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