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时间:2019-05-14 23:5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第一篇: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摘 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

引 言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 文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一、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由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灾难性新闻事件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但是在新闻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为观念、立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从非人性、猎奇角度出发,只关注灾难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与灾难事件伴随的往往是人身的伤害,如:洪水中漂浮的尸体,大火中烧的面部,车祸中残缺的肢体,被犯罪分子烧伤、砍伤的面孔、躯体,等等。这些血腥、恐怖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力,一些记者片面认为,这些画面才是好新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些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二)“为新闻而新闻”的强盗式采访。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特殊性,灾难事件的当事人往往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目的,或者因为过于伤心、悲痛,一般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有些记者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用尽浑身解数展开“强盗式”的掠夺采访,硬逼迫当事人或者其亲人开口叙说不堪回首的灾难,特别是提问方式冷酷、轻浮,对当事人或者亲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无异于在正流血的伤口再撒上一把盐。

(三)追求“纯客观主义”,无视当事人的隐私保护。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在有闻必录、“眼见为实”的纯客观主义理念的误导下,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无视当事人隐私保护的现象十分严重。常见的表现主要有:未经许可,在报道中使用当事人及其家属的详细背景材料,如公开被伤害者的病例记录、相关个人档案;不加任何处理地对伤亡者身体特殊部位损伤的影像画面进行展览,如头面部毁容性损伤、女性特殊部位损伤等;暴露未成年当事人的姓名、影像;直接出现未遮盖脸部的死亡者尸体的画面等。

(四)用词轻薄,缺少人文关怀。由于灾害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景,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而这种“非常态”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景的公开展示将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伤害。所以,媒体在报道用词上,应该庄重、客观。然而,有些媒体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却极尽渲染之能事,用词轻薄,玩弄辞藻,对受害(受伤)者缺乏起码的同情,甚至幸灾乐祸,浅薄、低俗、下流,对生命极不尊重。对灾难性事件报道的种种不良表现,使媒体公信力、美誉度下降;形成信息误导,不利于社会稳定;侵犯公民隐私,容易引起法律诉讼;缺少人文关怀,对当事人及其亲人,特别是未成年人造成难以消除的人生阴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

实际上,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然性灾难;也不论是什么国家,不论其科技多么先进、发达,管理多么科学和完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性灾难。就拿2003年5月,非典阴云持续弥漫在我国的上空,和2008年1月,我国南部一些地区遭受的五十年不遇的冰灾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偶尔发生一些天灾人祸的灾难性事件也是较为正常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尤人。关键是面对灾难性事件,我们的新闻媒体究竟该如何去报道它,以达到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化解矛盾和情绪,稳定社会秩序,尽快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的目的。

二、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在我国,新闻媒体承担着上情下达、反映社情民意的任务,发挥着舆论向导、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作用。也就是说,大众传媒既要发布党和政府的重要信息,也要及时传播社会公众所需信息,特别是一些有关公众利益及公共安全的信息。

以前的灾难性事件报道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作报道”。孰不知,这样做会失去报道的最佳时机,不仅使新闻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严重后果。2007年11月10日上午,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店发生一起因争抢特价促销食用油而造成的踩踏事故,导致3人死亡,31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就属于一起典型的社会性灾难事件,新闻媒体反应迟钝,报道滞后,显得被动。二是由于灾难性事件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消极性的后果,从表面上看这种报道与我们提倡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所抵牾,因此,有些部门以“容易引起人心动荡和社会恐慌”为由对灾难性事件信息进行限制和封锁,从而使此类报道“胎死腹中”。三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作祟,一些地方行政官员对于发生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灾难性事件,往往采取文过饰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生怕有损于自己的政绩,影响到头上的那顶乌纱帽,于是千方百计地阻挠新闻媒体的调查采访,甚至编造和发布虚假信息,欺上瞒下,对付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我们认为,作为负责任的新闻媒体,一事当前,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新闻报道的着眼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关键时刻保持缄默不等于就一定是维护稳定,相反容易引发不稳定。因为这样做往往只会加大政府的工作成本,加重群众思想的负担,加剧社会矛盾,于社会安定不利。再说,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要封锁消息只是“一厢情愿”,当人们无法从大众媒体上获取信息时,自然会转向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甚至域外媒体。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时下的新闻媒体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封锁”。正确的做法是,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和采取的措施,使群众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宣传科学的态度方法,使群众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即使解决突发事件在短期内有一定的难度,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使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共渡难关。青岛石油在这次突发的冰灾事件中,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以更加开明和务实的态度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抗击冰雪灾害天气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灾情的通报上赋予新闻媒体极大的报道自主权,新闻媒体及时、详尽地对受灾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从而充分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三、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舆论学认为,新闻作品不同于文艺作品,人们需要它主要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解除对环境的困惑。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龚文庠教授所指出的:“人的一个基本心理功能是对外部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见,失去了这种理解和预见能力,人就会感到不安。”这在舆论上便表现为惶惑。因此,要引导舆论,新闻媒体首先要满足受众认识环境、确立观念、自我寻因的需要,特别是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时期,人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大,及时、具体、详细地提供信息,对于防止社会舆论走偏意义重大。换句话说,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过程,既是一个进行信息确认、材料收集的过程,同时也是新闻报道影响着他们已有观念的一个过程,而这正是新闻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直接方式。不仅如此,受众接受新闻信息一般还不是单一行为,而是带有连贯性的,甚至形成一定的接收习惯,以便通过连续的接收而减少对于自身环境不确定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新闻信息的出现必须前后衔接,既不能中断,更不能前后矛盾。因此,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采集和提供充足、连续的信息,让受众以正确的思想认识所处的新环境及其行为规范,这本身即是一种很重要的对舆论的引导。

受众知情权原先是个法学概念,后来又被新闻学所接纳,又称知晓权、了解 权、获知权等。它是指受众享有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其欲知、应知而未知事实的法定权利。对于灾难性事件来说,无论是自然性灾难事件还是社会性灾难事件,都会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这种事件的本身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很容易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在灾难新闻中,知情权一般有两方面的体现:一是受众作为新闻接受的主体所具有的对灾难有关情况了解的权利;二是遇难者亲属和灾难受害人对事件全部真实情况与细节了解的权利。因此,灾难新闻应是对灾难性事件的全方位的报道,它包括灾难形成原因的分析、抗灾救灾、责任追究、经验教训等。一般来说,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拥有三个可资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而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受众均具有知晓的权利,新闻媒体应满足大众这种知情权的需要。

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意见权应当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这次抗击冰灾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拿出黄金时段或黄金版面重点报道这一重大灾情的真相,起到了化解情绪、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应该说,在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作用功不可没。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南卫视、湖南经济电视台等,分别对冰灾作了专题报道,并进行整点及字幕滚动式播出,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四、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这里实际上就是指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

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主义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新闻传媒所倡导的一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困难群众的权益。同时,“人文主义关怀”还不忘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具有人情味,充满感情地关注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由于“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虽然绝大多数灾难性事件无不为受众所广泛关注,但过去新闻界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却往往忽视对社情民意的反映。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使得这些灾难本身带给人们的警示作用丧失殆尽。正确的做法是,新闻媒体应该更加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并且在报道中充当谴责肇事者、哀悼遇难者、抚慰遇难者亲人的角色。

(二)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生存状态。近几年来,对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性事故,新闻媒体大多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综观这类报道,我们总感觉到仿佛缺少点什么。问题恐怕主要在于新闻媒体自身的报道方法。一些灾难新闻报道大而化之,没有充分地起到呼唤同情、促进救灾、警示社会、推动预防的作用。那些获得成功的、社会反响比较好的灾难新闻,往往都是记者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到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上所作出的报道。

(三)弘扬灾难中的人间真情。谁都不愿意世上发生事故,特别是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然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往往又难以避免包括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尤其是在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发生的刹那间,人的求生本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爱等等,都会有瞬间的表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重要的是记者在采写这些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报道时,如何去进一步发掘灾难事件中所蕴含着的更新鲜、更美好的主题。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则要求记者,勇敢地直面人生,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生死死,对处于极度状态下的人类给以人文主义关怀,让健在的人们体会到人的崇高与尊严,唤醒人类的良知与道德。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积极地、及时而充分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件,是灾难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又必须稳妥地、慎重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件,这是灾难新闻报道的又一个原则。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既要考察宏观 6 形势,注意传播环境,争取最佳的社会效果,又要防止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而大量刊播刺激受众感官和心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龚文庠:《说服学——攻心的学问》,东方出版社,1994年1月。

[2]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7月。[3] 季寅妮:《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缺失》,新闻窗,2005年。

[4] 王欢院: 《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负面影响》,人民网,2007年12月。[5] 郭晋嘉:《盘点 2007国内十大灾难事件》,中新社,迈视网,2007年12月。

第二篇: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

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换句话说,应对危机忙公关,不如把善后工作做实在。出现故障并不奇怪,让人担忧和后怕的是事故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铁路的运营管理究竟以公众利益为重,以乘客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只维护铁路本身的利益,尽心竭力围绕着不可能完美无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故障的高铁打转,以至于面对问题时甚至不惜文过饰非,拖延塞责。进入“后高铁时代”,相关部门要做的是给中国高铁开一份体检报告,正面回应和消除公众对高铁安全的担忧。

政府在灾难事件中的积极作为,是灾难新闻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这

些报道,缓解了灾难带给公众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也使社会舆论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二)灾难性报道要平衡正负面宣传

在甬温动车事故报道的新闻话语运作中,绝大部分是“正面宣传”的角度,以发挥“喉舌”的舆论导向功能,灾害报道,包括政府的重视、采取的措施、干群的奋战等都从这种角度的切入。例如:《全力做好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处置工作》、《温家宝到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和《第一批冲上去救人的大多是打工者》。但同时也体现出了监督功能的缺失。关于动车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个事故给死者家属带来的创伤报道的都很少。有些人认为,正面宣传不能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否则有损正面宣传的效果。实际上,这种想法恰恰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增强宣传效果。记者和编辑忽视事物的两重性,只讲好的,不提问题,即只颂扬人生之善和党领导如何抢险救灾,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使新闻的可信性降低。《南方都市报》的《动车荒唐追尾,三问出事原因》、《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莽断》、《谈判格局不对等,霸道赔偿何谈抚慰人心》等深度灾难报道不仅展现出了人文关怀,还显出思考的深刻。而且这一事件中,很多人包括普通老百姓和一些社会精英,都不再盲目相信媒体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无数的网友在微博上、论坛上发帖发图片关心事故的处理,对政府部门的处理方式和事故原因尖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有人甚至直接高喊“铁道部要给我们一个交代”。就连一向以冷静著称的白岩松,在提到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我反正信了”的说法时,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不敢信,不能信!不能说这种“本意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不好,但肯定是不真实的报道。真正的好报道应该是真实的报道,真正反映人们内心的报道。正确的批评、保持情况透明、舆论监督及时并没有导致什么悲观情绪,也没有干扰救援大方向,反而提高了效率,让救灾保持清醒,令公仆处于千万双眼睛之下,还可以迅捷发现问题,快速解决矛盾,及早惩治贪腐。

(三)灾难性报道应彰显人文关怀

尊重生命是人类共性,灾难新闻大都是展示人的不幸。那么在生命遇到灾害时,新闻传播流溢出人文精神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如美国学者迈耶斯说的那样:“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新闻价值,而未关注道德价值”,这样的描写不但会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新闻作品的美感,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更是受到广大受众的怀疑。著名传播学者李普曼也认为,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灾难报道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在悲剧和灾难中是人最脆弱的时候,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从而帮助受害者获得新的希望,重树生活的信心。人文关怀,从伦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注、看护和尊重。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就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难及精神状态。

以人为本思想对新闻报道工作,不仅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更具有针对性意义。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往往也是灾难的承受者,是抗灾赈灾的主体,灾难新闻责无旁贷地应当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英雄业绩。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灾难新闻中,并不仅仅只要求报道感人事迹,而是时时处处都要体现对群众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我国传媒对灾难新闻报道受历史和传统新闻观念的影响,从传播态度和传播内容到传播方式都缺少人文关怀。灾难发生后,集中报道领导表现的多,聚焦在受灾群众状况的少;描写抗击灾难、歌颂英雄的多,直面叙述灾情、深入民众内心的少;按照“报喜不报忧”的报道模式和“轻描淡写的灾情+党和政府的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的写法来进行传播,见事不见人,见物不见人。例如在这次甬温动车事故中各种“指示”、“委派”“慰问”和“踊跃”等词语在报纸上屡见不鲜。尽管《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新闻话语在注重灾难本身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但在党性原则的要求下,大部分新闻话语更多地还是凸现出政治宣传的功能取向,突出了灾害新闻传播的教化意义。

这就需要大众媒体能自觉地承担起一个关怀者的角色,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在对灾难新闻的采访、报道用语、图片选择等环节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对灾难性新闻的传播,最终需要唤起人们尊重自然与认识自然的热情,提醒人们树立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注意预防和减轻灾害,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对媒体人文关怀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三篇: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2013年04月23日11:05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建峰

手机客户端 打印 字号 保存到博客

正文

我来说两句(7人参与)

原标题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媒体责任]

摘 要:不论是自然性灾害还是人为性灾害,灾害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做好灾难性新闻报道,应把握哪些原则?肩负怎样的媒体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每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灾难性;原则;媒体责

社会生活不可能总是平安无事,自然现象也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灾害性突发事件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不期而至,它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的损害和扼杀、对物质的破坏和改变、对环境的摧残和毁灭。更带给人悲痛、恐慌、焦虑和不安。面对灾难,媒体该以什么样的心理,担当什么样的责任,把握什么样的原则,做什么样的报道,这是每一个采编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灾难性报道

所谓灾难性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类无法防止的自然性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旱灾、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一类是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交通事故、凶杀、矿井瓦斯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二、如何把握灾难性报道

灾难性报道不同于时政、财经、文化、体育等新闻报道,它既具有一般新闻的特点,更具有一般新闻所没有的特殊性。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媒体作为灾难情况公布的平台,政府和群众交流的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具体操作上,要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及时性原则。灾难性事件发生突然,不可预料,令人毫无思想准备,往往引起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大的社会影响,也同时带来来自各种民间渠道的信息,且传播性强、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极易引起受害者家属朋友的不满和敌对情绪,引发出事方和受害方的对立和矛盾,进而造成社会局部的不稳定。因此,媒体面对灾害性事件,要第一时间派记者深入事发现场,尽快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原因、现场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事件进展及善后情况,并和当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核实事件中的各种事实,按宣传部门新闻发布的统一口径,及时准确、有序有节的进行。

二是准确性原则。准确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就是说新闻事实要真实,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事实都要符合客观实际。李希光在谈到好新闻时说:“好新闻首先要准确,所有的新闻都要核实。”这就要求媒体记者要对报道中的每一个人物、地点、数字、细节都要认真核对,报道由政府发布的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和新闻现场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做到如实地反映事实。

三是真实性原则。灾难性事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都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从舆论和政治影响看,还是有损于政府形象,不利于当地的安定团结。因此,每当辖区发生灾难性事件,一些行政官员往往想方设法封锁消息,遮之盖之,敷衍塞责,欲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掩盖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信息,隐瞒或减少死伤人数,欺骗媒体和舆论,欺骗上级组织,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媒体要有追求事实真相、为受害者主持正义的强烈的责任心。2006年5月18日山西左云煤矿有关负责人恶意瞒报,最初煤矿上报5名矿工被困,最终核实57名矿工被困,17人遇难。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特大矿难,如果不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媒体记者冲破各种艰难险阻,一层层撕开这起被严重捂掩的特大事故的沉重黑幕,这个“惊天大案”的真相将“沉水底”。

四是一致性原则。伴随着灾难,有关灾难的传言和信息通过手机、网络等载体及口口相传,海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不断涌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就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采集的新闻要有可靠的新闻源,发布的信息要有对外一致的口径,对来自政府的部门的信息不能随意改变,对来自当事人、受难者及亲属、目击者的说法要有甄别、分析和核实,不能在报道中掺杂记者个人的思想和情绪,使记者成为新闻的主角,要出于对政府、对受害者、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将客观准确的事实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受众,而不能提供前后不

一、模棱两可、互相矛盾的信息,误导受众。

三、灾难性报道的媒体责任

灾难性事件往往涉及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全局,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做好灾难性事件报道,媒体最重要的是要肩负自身责任,担当社会责任,也就是不仅仅是报道事实的责任,还在于配合支持当地政府有效处置事件的责任。同时,媒体还要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为公众还原事实真相的同时,把如何将事件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如何有效地应对事件、如何使事件较快地得到解决等信息传递给受众,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是守土有责,发出主流声音。人们常说:“大道不畅,小道必猖。”灾难发生后,由于其固有的社会关注度,容易多渠道传播各种版本的信息,造成判断上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给灾难的救援处置带来很多障碍。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担负着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布事件实情,满足公众和遇难者、受伤者和家属的知情权,使事件在阳光下真实健康地传播。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主流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屏蔽各种小道消息。比如,西安市灞桥区发生山体滑坡事故后,作为在市民中有广泛公信力的《西安晚报》,按照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新闻,及时在次日报纸封面版头题刊登,突出事件的严重程度,突出救援和省市区领导的重视。在随后的几天中,晚报每天都有事故救援情况的报道,死亡人数、失踪人数、伤者治疗情况每天都有变化。由于报道及时、准确,使一些传言没了声音。

二是遵从有责,守则但不刻板。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领导都对此极为重视,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为救援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维护一地的和谐稳定。因此,宣传部门往往从新闻宣传口径上从严把握,从版面安排上要求淡化,尽可能突出领导的重视和相关部门及时组织的救援。但对读者来说,这些的报道还远远不够,读者更多关注的是事故中人员的伤亡、事故中生命的抗争、事故的进展、事故的影响、事故的善后、社会各界的关心等。因此,媒体在报道时,既要按上级对报道的要求去做,但遵从并不盲从,应在发通稿的同时,积极争取通稿外灾难救援现场艰险的、惊心的、感人的相关新闻的报道,增加新闻的人文含量和情感力量。当然,一切报道都应是积极的、建设性的。

三是把握有责,掌控报道度量。灾难性事件往往受到公众的特别关注,一方面是人们对生命的关注而产生恐慌、同情等心理。一方面是事发地政府希望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救援,妥善善后,为事件的处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是遇难者、伤者的家属由于悲痛、焦虑所致的逆反意识。这时,稳妥地把握报道原则,理性恰当地采写和编发灾害性新闻,就可以平衡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为政府救援和处置事件赢得主动,并使受害者一方稳住情绪,得到理解,促进事件救援和善后处理。

四是关心有责,彰显人文情怀。面对灾难性事件,媒体要突出对人的生命、人的生存、人的尊严、人的知情的关注。首先是关注因灾遇难受难的人。我们在对灾难性报道的阅读中看到,那些能打动读者心扉、社会反响大的灾难报道,往往都是记者把饱含深情的笔触投到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上所作出的报道。如《中国青年报》7月27日对“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报道的通讯《永不抵达的列车》,就是一篇对几位大学生不归旅程生动记叙的催泪之作,悲情中充溢温情和真情,令人不忍卒读。媒体在灾难性报道中,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在报道生命个体的同时,媒体还要关心受难者家属,采访要尊重家属的意愿,给予家属精神安慰和道义支持的同时,关注他们灾后的生存状况。向受难者和遇难者的亲属及时、准确、客观地传递其他信息,使他们了解事件发生的过程,清楚事件进展的情况,知晓事件善后的处理。通过向他们传递政府积极救援的信息,传递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的温情,传递媒体人文化的报道理念,抚慰受害者和遇难者亲属受伤的心灵。其次是关注受众,满足读者的知情权。灾难性事件的发生,肯定牵动读者敏感的神经,他们需要及时知道事件更多的信息。在这个时候,媒体就要发声,而且要及时准确地发声。如果在关键的时候弱声、失声或是短声,就会大大地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网络、微博、手机信息快捷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不能及时准确为受众传递信息的媒体终会被受众所遗弃。因此,媒体要对事件始终保持追踪状态,做到不瞒报、不断报、不浅报,让受众每天都能得到最新信息。

五是引导有责,突出建设功能。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来自手机、网络、微博的各种信息很多,社会上的传言也不少,这大量的信息难免真伪混杂,虚实并存,容易造成信息传播混乱,滋生谣言,扰乱对事件的判断,引发社会矛盾。特别是,在一些媒体放大和张扬事件悲惨场面报道,引发受众不满情绪时,作为传播主体的主流媒体,就要做传播的主力军,一是通过报道加以引导。从积极的方面着笔,通过及时报道政府全力救援,社会各界倾情关心的信息和事迹,救援人员昼夜奋战等,引导舆论从对事件悲情场面的过度渲染转入对积极救援的及时报道上,以此来消除公众的疑虑,使之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二是通过言论加以引导。言论代表媒体的立场,有些报道因为题材所限,不能完全清楚地表明媒体态度,这时,评论的适时配发就可明确判断,深化报道,从积极的角度消除某些报道的消极影响。

六是道义有责,尊重逝者生命。在灾难性事件中,不幸突然间降临,留给家人和朋友的是无尽的悲痛和思念。在关于遇难者的报道中,尊重生命,敬畏人的尊严,考虑人的感受,是灾难性报道的伦理。记者要尊重逝者,尊重逝者家属,不干扰抢救和治疗,不随意曝光死难者遗体和遗物。要注意在细节描写中回避血腥、悲惨的场面,回避有关逝者及家属不愿公开的隐私,不将灾难作为“猛料”报道,进行炒作和煽情。前方采访的记者应这样,后方的编辑部门或制作、播出人员也如此。媒体工作者只有遵循灾难性报道的伦理,才能传达出爱与信心,才能懂得怎样与受灾民众一起面对灾难,并战胜灾难。

作者简介:李建峰,男,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任编辑,硕士,主要从事传媒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雷刚,张真真.灾难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C].第九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大会宣读论文,2005.[2] 沈正赋.灾难性事件报道方法论初探[J].新闻战线,2003(9).刘文蓉.灾难报道新闻伦理问题初探[J].青年记者,2011(24)

第四篇:新闻报道应把握三要素

新闻报道应把握三要素

新闻,指对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如果捕捉到了新鲜、真实的新闻素材,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标题新颖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标题如果能够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有吸引力,则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如这个标题:

某学校小学师生“火灾逃生”长见识

这个标题简练地交待清了具体事情及结果,让读者一目了然,且很想知道:火灾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火灾逃生”要加上引号?这样就能引导读者看下去了。

二、导语简明

一条新闻能否抓住读者,往往取决于它的第一段、第一句,这就是导语。新闻导语应该是对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概括,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有趣。《某小学师生“火灾逃生”长见识》是这样写的:

11月6日下午,某小学师生参加了区消防大队的消防演练。忽然响起了尖利的警报声,通往安全地带的出口一时间烟雾弥漫„„

这篇报道开头极为精练,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完整地交待清晰了,还逼真地描绘出惊心动魄的消防演习场面,引人入胜。

三、主题明确

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可以以翔实的场景描述和细节描写莱逐步揭开“谜底”。“发生紧急火灾,同学们不要慌乱,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疏散标志从最近的安全出口撤离。”广播骤然响起,一时间,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书包捂鼻,有秩序地向空旷的操场安全区域疏散。历时不到2分钟,一场消防“火灾逃生”演练顺利完成。

这样,一篇完整的新闻稿就“出炉”了,你掌握其中技巧了没有?

第五篇:了解新闻报道特点 把握新闻报道规律 (精选)

了解新闻报道特点 把握新闻报道规律

做新形势下合格的基层通讯员

各位领导,各位通讯员:

上午好!首先感谢孟镇长的关心、器重和帮助,给予了我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的的机会。感谢霞阳镇党政领导对宣传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说实话,由于我本人能力有限,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新闻宣传工作,我确实做得很不够,还有很多地方得向大家学习,还得继续向我的师傅孟镇长学习,所以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课的,是来学习的。下面,结合我自己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就新形势下基层单位通讯员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对之处,请孟镇长和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

今天,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一是我想与大家一起简单地谈谈新闻的定义及特点,二是想与大家一起谈谈,怎样写好新闻稿件;三是想与大家一起谈谈,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

一、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就是新消息;指刚发生的事件。不妨查查字典,便可发现新闻的定义是,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或过去不为人所知的信息。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理解这一定义,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

“新近发生”是个很容易理解的话语,新闻的“新”主要就体现在这里。

新近发现,“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这一话语。现代新闻报道的对象未必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件。有些早已发生的事件,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当时不为人们所知,虽已时过境迁,但一旦发现它的时候,它仍然有很强的报道价值,这样的事件仍然可以被作为新闻报道出来。例如二战期间日本海军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一些详情细节直到80年代才被报刊披露。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副总统戈尔正努力角逐民主党总统提名时,美国报刊突然披露“戈尔年轻时嗜大麻”,把几十年前的往事也抖搂出来了。1970年中国云南发生强烈地震,当时为了粉饰太平,只报喜不报忧,2000年初还有报纸载文报道其详情。这些事件差不多算是“旧闻”了,但由于是刚刚发现的,仍能给人以新鲜感,所以新闻报道也少不了这样的类型。

2.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值得报道,我们强调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有价值的。

一是有教育作用。就像美国《现代新闻报道》的作者华连所说的那样“教诲”“鼓舞”读者,也就是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是有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有怡情作用。这里所说的怡情,不包括低级趣味在内。那些对影视明星的私情家事不厌其烦地加以报道的所谓新闻,实

在是把肉麻当有趣。我们所说的“情”,是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趣。

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是各级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

二是新鲜。“新鲜”的事实要具备两个基本因素: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它是人们欲知的事实。

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二、怎样写好新闻稿件

写作新闻稿有别于普通的文体,它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形式,即把最重要的东西写在前面。先是新闻标题,然后是导语,然后才是事件的叙述。

因此,在新闻稿之前,要抓住这个新闻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把它浓缩成一个标题,并且要设法让这个标题容易吸引人。然后把这个新闻的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写成导语,之后才铺开写事件。

一、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必须将此次新闻主题简单扼要地说明出来,才能吸引记者的注意,不至于成为垃圾桶内的废纸。比如,我去年就写了一篇旅游方面的文章。这个题材不好写因为以前县里在旅游方面发的稿子真的确实很多。那么标题就更难拟

了。开始我想了一个这样的标题:炎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后来想想,觉得没新颖,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于是改成:全党参与 全民动员,炎陵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后来又改成:炎陵县依托“古红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最后想想:精心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后花园”—— 炎陵县依托“古红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又如:炎陵做好发展“加减法”。刚开始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写炎陵如何保护好生态,做到工业、生态同步发展,于是起了一个“炎陵发展工业不忘保护生态”的标题,后来想想,太普遍了,于是换成“发展中的炎陵做好生态文章”,炎陵发展极力作好生态文章,最好改成“炎陵做好发展加减法”

二、导语。开始,我就说了,一般新闻写作最典型的就是所谓倒三角形的“倒金字塔式”。也就是越重要的越放在前面,因此最重点的内容当然要放在第一段的导语部分,导语不宜过长,一般不会超过一百个字。一份报纸厚厚的好几十版,每天见报的新闻上百则,读者不可一一看完,因此必须以最简短的方式让读者立即明了最重要的内容,如果读者有兴趣就继续阅读,否则即可就此打住。比如:我在写“炎陵三绝冲刺省遗”一报道中的导语就是这样写的:昨日,从炎陵县文化体育局获悉,该县正在整理炎帝陵传说、客家山歌、红色歌谣相关信息,近日将向有关部门递交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此前,该县“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龙”分别入选“国遗”、“省遗”。用了70多个字就把文中要写的主要内容写出来了。

三、正文。关键是内容要充实,要有事实,要有说服力。新闻作品不能材料化、散文化,不能像写汇报材料一样,尽是一些理论的东西,十分空洞,一定要有具体的数字,具体的人,具体的做法,具体的事例。比如,我在写“炎陵做好发展加减法”一文中,就有2006年广东一电子器件厂到我县投产被拒之门外的事例,有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拒之门外的企业的个数103家,关闭了30多家企业,包括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做好发展加减法的措施,从而得出我县保护生态的决心。如果没有这些数字,那就真的显得很空洞,有可能就是纯粹的喊口号了。

举例:《炎陵客家山歌对起来》

这是一篇典型的按照倒金字塔格式写成的新闻稿; 这篇稿子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标题,并且标题很容易抓住人。

它的导语给出了一个基本事实,突出了它的新闻着眼点。

它的新闻稿在一开始就很明白地回答了新闻的五个w.(什么事情what,谁举办的who,什么时间举办when;什么地方where;什么举办why)

在叙述完基本事实以后,记者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向深度发展,给出了几个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把一个简单的小新闻做成了一个有深度的报道,使读者从中间了解到了很多背景信息。

三、新形势下如何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

一,必须具备新闻敏感,善于运用“新闻眼”去发现和捕捉新闻

新闻敏感性是作为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之一。著名报人穆青曾经说过:“记者的新闻敏感,归根结底在于思想解放,多学习,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人民,才能发掘很多新闻题材。当然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要不断地努力”,新闻界的老同志把它归纳为“五多”: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作为从事基层新闻宣传的人员,要时刻不忘政治理论学习,注重业务钻研,争作一名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通讯员。正如俞柏鸿老师说的:“发现新闻要用脑子,写好新闻要讲政治”。

举发现刘朝华这一重大典型的例子。

二、平时要有“四心” 一是要有热心。要有这个热情。二是要有耐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三是要细心。(举光明日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唐湘岳采访刘朝华的事情)。四是要有信心。其实我们平时的新闻素材很多,可以宣传县里、镇里单位发展的新思路、新成效、新举措、新风尚;可以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挖掘、发现先进典型。去年县里就发现了刘朝华这一重大典型,镇里前年就发现和推介了山垄邱厚福这一典型。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

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平时要多问、多听、多看、多动脑,多动手,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人,多留心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新闻敏感就会一触即发,闪闪发光,从而写出篇篇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

下载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新时期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摘要] 随着社会舆论对我们公安工作的影响日益加大,使我们公安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而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方向标,如何在新闻媒体的影响......

    浅析新闻媒体对企业品牌宣传的意义

    浅析新闻媒体对企业品牌宣传的意义 成功的品牌宣传既要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还要靠广泛的媒体宣传和广告来打响知名度。期望短期内树立好企业品牌是不现实的。国际知名的电子公......

    对民生新闻报道角度的几点思考

    封面 目录 摘要 ............................................................................................................. 1 1.正文 ................................

    《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09年新闻业务培训班材料 娱乐节目对新闻报道风格的影响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密苏里新闻学院 决策委员会的委员弗里兹·克罗普博士 非常感谢大家在周六......

    浅析新闻媒体对电影的宣传报道2(优秀范文五篇)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新闻媒体对电影的宣传报道 学院: 文史学院 班级: 07级新闻一班 姓名: 李 兆 森 指导教师: 王广飞 职称: 副研究员 完成日期: 2011 年 5 月 17 日 浅析......

    论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共5篇)

    论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大众化的传媒时代,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实施监督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恰当处理二......

    对新闻媒体行业现状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对新闻媒体行业现状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中国传媒行业有着与西方乃至世界不同的行业管理体制,被陈力丹教授总结为“一元体制,二元运作”[①]。根本体制的不同导致了中国传媒业不同......

    我对组织与新闻媒体关系的看法

    我对组织与新闻媒体关系的看法通过《应不应该拒绝媒体》这段材料,我觉得可以把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关系归结为两点,第一点就是不要与新闻媒体树敌,不要有恐惧感。第二点就是,如果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