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新时期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摘要] 随着社会舆论对我们公安工作的影响日益加大,使我们公安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而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方向标,如何在新闻媒体的影响下使得公安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公安人员素质,加快公安队伍建设,建立起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执法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 警察 媒体 影响 监督
如何看待警察与媒体的关系,是警察公共关系能否收到显著效益的重要前提条件。过去,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科还没有被广泛重视,尤其是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还没有深入警心和民心,一些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往往动把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媒体记者专门挖警察违法违纪的猛料予以曝光、炒作会破坏人民警察的形象。
一、新闻媒体对警察工作的积极影响
1,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 我国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刑事犯罪、处置突发事件和同自然灾害事故作斗争等各项工作中,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树立典型,宏扬正气,对公众深入了解警察工作,消除对警察的误解甚至对抗情绪,赢得公众对警察的信任和肯定改善警民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江西省的邱娥国,广东的麦杰俊他们爱岗敬业,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维护一方平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除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警察的良好形象。树立他们为典型,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基层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作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通过记者采访、制作电视专题新闻、撰写通讯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使邱娥国、麦杰俊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其优秀事迹也得到广泛流传。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更加了解警察队伍,更加关心支持警察工作,真正认识到警察队伍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大大拉近了警察和群众的距离。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
新闻媒体的介入能改变以往“关门办案”的状况,凡不涉及到党和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在国家、法规的允许条件下都可以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进行。由此对警察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尤其是民事纠纷案件)的态度如何,是否公正合法,认定双方承担责任是否合理都一目了然,对于妥善调解双方的矛盾,协调双方损害赔偿也更公正。同时也教育了关注案件发展的群众。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
近年来,新闻媒体的监督促进了各地公安机关将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公开化,户口的迁移、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出入境签证的办理、机动车年审等工作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将办事条件、收费标准、服务时限和违法投诉方式全盘端到群众面前,有效的减少了钱权交易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产生。另外,新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二、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负面影响
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但由于我国现行新闻媒体自身的性质、体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加上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导致新闻媒体在对公安工作进行监督、报道时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腐朽思想腐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思想上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执法不学法、执法不懂法、执法不守法、执法违法、执法犯法、执法犯罪,其至把执法活动置于社会上不正常的关系网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为害人民群众。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既破坏了警民关系,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整体形象,也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世界上唯有中国的警察前而冠以“人民”二字,说明了公安机关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公安机关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题教育,始终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但目前,有的民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工作方法简单,态度行为粗暴,刁难欺压群众,引起群众反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先后进行了执法规范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但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在执法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重关系轻法制、重人治轻法治等行为屡禁不止;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搞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随意侵犯人权。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
由于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在为“扯眼球”的新闻而忙碌,很多新闻媒体都采取提供线索有奖的方式来收集“新闻”和“报料”。但极个别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所谓的群众提供线索不加甄别,不深入走访调查,偏听偏信,为“新闻”而“新闻”,把一面之词当成热点,把夸大事实作为卖点,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提高所谓“影响力”。原本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此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公安工作和形象,没想却被个别新闻媒体杜撰、编造以及刊登出与事实严重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为地造成了公安机关形象危机。
三、警察队伍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互动
仔细分析新闻媒体监督对公安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后。本文认为,新闻媒体监督公安工作应确立如下一些规则: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
传媒对于公安工作的监督主要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公安机关内部机制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内部制约机制上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监督;二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三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客观公正
媒体要做到客观公正就要坚持“四性原则”。一是真实性。传媒所报道或监督的事实必须绝对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把握正确监督,防止不正当干预的基本原则。二是严肃性。传媒介入司法所使用的资料必须严肃。不能“捡到篮中就是菜”,要进行认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写作中不能只追求“惊心动魄”或“趣味盎然”而忽略了它的严肃性。三是准确性。新闻报道不仅强调选用事实的客观真实,同时也强调报道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和法律用语准确无误。四是公正性。要学会让诉讼双方说话,让第三者说话,以免造成当事人话语权的不平等。
3、遵守司法特性
要明确监督的目的,从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的目的出发,监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当服从于这个出发点;要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界限,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具体案件,不搞夹叙夹议,不做不切合实际和煽情性的评论,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来展现司法工作的客观、真实。
4、善意和建设性 刘祖禹先生认为:“我们在新闻传媒上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恪守以下一些原则:与人为善,要批评、解决的问题必须是上下都认为要解决而且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事实准确,出以公心,不感情用事等等。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内参反映,不是所以问题都得通过传媒公开的舆论监督不可。这些,都是保证舆论监督正常、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对舆论监督进行控制的底线所在。”
媒体介入司法还应当是建设性的。所谓建设性,是说不是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而是就司法实际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盲点、普遍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剖,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参考文献:
1、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2、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3、(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群众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第39页
4、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83
5、徐迅.以自律换自由[J].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
6、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⑤
第二篇:论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论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
摘 要:在当今信息化、大众化的传媒时代,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实施监督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安机关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恰当处理二者关系,成为公安机关为实现自身目标和使命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公安工作 新闻媒体 作用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职责有着不同于其他部门的特殊性,其中公安工作具有特定的广泛性和公众参与性,公安机关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提升警察的公信力和塑造良好形象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实践公安工作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是群众的耳目口舌,他们向群众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公安工作中必须持有沉默和谨慎,公众的猎奇心理促使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表现过于“热情”,致使双方在相关事件上的理解和处理产生较大差异甚至冲突。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安机关主动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积极作用
(一)传播信息,配合公安工作的开展
民主社会公民的知情权是通过新闻等传播方式得到实现的,公安工作需要借助传媒将警务信息传递给大众满足其知情权。当然在警务工作的实践中,民警也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布告等形式来发布警务信息,但这些方式在现代化信息时代都只能是辅助手段。新闻传媒具有及时、快捷、受众广、影响大等特点,公安机关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信息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传统公安工作中的神秘主义和与世隔绝的思想同现代公民要求的知情权存在冲突。公安机关要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同社会公众沟通信息。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使公安信息为公众所接受,增进公安工作的效益。过去,公安机关出于社会稳定,避免增加社会紧张气氛的考虑,在案件没有侦破之前,一般不会将重大案件的信息公之于众。现在,随着形势的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为了更有效的打击犯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协助公安机关破案,各级公安机关在发生重大案件后往往会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刊登相关信息,加快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
(二)引导公众舆论,创造有利于公安工作的良好环境
大众传媒时代,新闻媒体是公众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的报道不仅仅是事件简单的描述,更重要的它是法律、伦理和各方意见融合的产物,能全方面、多角度引导公众。另外,新闻媒体能有效向公众传达我党方针、政策、法规等,正确引导舆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也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以国家颁布公安法律及实施为例,《道路安全交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改体现了民主社会以人为本、尊重人权,新闻媒体为各方提供了议论、交换意见的平台,并将权威部门的分析论证的过程及结果公之于众,为法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宣传警队先进事迹,树立良好形象
在公安工作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警队英雄,例如:“女包公”任长霞、“鹰眼神探”童光明、“独臂英雄”尚成书等。虽然警务人员知识水平、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长治久安。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公安队伍的印象和评价。公安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与新闻媒体恰当配合,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公安工作获得更多民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动员群众,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
维护社会安定是公安机关的职责和义务,国家赋予人民警察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权利。公安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公安机关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只有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稳定。如2007年厦门“6.16”强奸幼女案,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厦门各大媒体上及时通报了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发出悬赏通告,动员群众提供破案信息,经筛选获取100多条有价值的线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犯罪嫌疑人彭登抓捕归案。再如:前段时间校园恶性案件在全国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社会上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为此,学校自身增加防范措施如加高围栏,加派保安人手,民警进驻学校等。同时,各地市公安机关动员出动警力,并号召群众自发组织护卫小组,在学校门口和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有效预防了校园恶性案件的发生。
二、消极影响
由于公安工作中充满了特殊、新鲜、刺激、悬念和惊险等因素,公安工作自然而然成为新闻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虽然新闻媒体拥有积极的舆论导向和外部监督作用,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本身特有性质和新闻监督机制 的不健全,二者之间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相互之间依然存在着许多矛盾与弊端。新闻中的负面报道和新闻炒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公安机关的公信度,一定程度上严重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报道失衡、不实报道和刻意引导,影响民警工作情绪
新闻报道应讲求报道新闻的平衡性和客观性,而当前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报道有时过多集中于负面的新闻报道,更有甚者会出现一些不实报道,违反了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使新闻失去了生命和价值,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工作形象。如:2002年,一则没有经过任何调查核实的虚假新闻——“派出所所长自杀”的离奇故事竟然在几家公开发行的法制刊物上畅通无阻的发表,使公安局不得不将有关新闻媒体机构告上法庭。
新闻媒体的刻意评论将加深公众对公安工作的误解,有时还会出现抵触情绪,加大公安工作的难度。这不仅挫伤了广大民警的工作热情,还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严重阻碍安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引导社会边缘人群,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由于发行量和市场的需求,使得新闻媒体对涉警案件过于敏感。所谓“后续报道”、“深度报道”、“揭幕报道”等,将犯罪人的作案动机、过程、造成的影响和被害人的情况等进行详细报道。许多有着不幸遭遇的人有可能对号入座,认为用同样的手段可以解决自身的问题。如:在南平惨案发生后,全国各地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多起类似案件。似乎是新闻媒体为这些社会边缘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闻媒体无意识的引导刺激了社会边缘人群脆弱的神经,增加了社会的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也给公安工作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同时还可能使无辜的民众受到伤害。
(三)暴露侦破过程,增加公安工作侦破难度
有些新闻媒体以专题、连载或者其他形式对一些已经侦破的案件进行报道,并附有专家的详细分析、讲解,无意中暴露了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使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手段更加高超,增加了民警侦破案件的难度。如:杀人凶手在作案后将受害人身上遗留的物品、指纹、血迹等证据销毁,不给公安侦查人员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等等。新闻媒体对一些案件的剖析令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上面临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获得充足的证据,犯罪嫌疑人很可能逍遥法外。
(四)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阻碍公安工作的进行
当今新闻媒体对一些新、奇、特等新闻兴趣浓厚,想对这些案件的发生、发
展、结果一探究竟。他们利用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采访,但每一次的采访很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一些敏感类案件的报道。如:湖北武汉某少女被邻居囚禁在地牢达一年之久,年仅19岁的她遭到犯罪嫌疑人惨无人道的对待。此外,一同关押的还有另一位少女。当她们被公安机关救出时,大批记者纷纷赶至案发地进行采访,对受害人及家属、犯罪人相关案件信息进行曝光。各大新闻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对其家人同样也是一种伤害。这样的做法使受害者及家人对外界格外敏感,甚至出现一些抵触的情绪,直接阻碍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获取案发情况,延误破案的最佳时机。
三、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公众的好奇心
公安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它的所有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新闻媒体则不然,它需要用新鲜、诱人的新闻来吸引读者、招徕赞助商,确保整个新闻媒体集团的正常运营,同时满足读者对事件的知晓欲与跟进欲。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公安人员身份的保密性,使其拥有足够的新闻素材吸引公众眼球,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卖点。然而,公安工作有其法定的程序性和法律性,一些重大案件的线索不能第一时间公开,因此新闻媒体就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便只能对整个事件的性质、进展情况等进行猜测,以此来锁定读者对新闻持续报道的关注度。由于公安机关对外界信息的不公开与“沉默”,加上新闻媒体的失真报道与渲染,信息的不对等直接影响公安工作的下一步开展,并且降低公安机关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度。
(二)利益的驱使
由于各大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使得部分新闻媒体为利益不择手段,一些“不实报道”、“低俗报道”等干扰司法部门执法工作,有时甚至引发民愤。如:杭州飙车案热议的“七十码”,部分新闻媒体有意引导,在对嫌疑人的家庭背景、个人资料、事发情况等进行报道时掺入较多虚假、主观感情,引发强烈的民愤,民众要求严查重判。
(三)公安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新闻媒体的作用
以往的公安机关为避免引发社会恐慌,对于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件采取事后公布的方式。随着网络等新兴新闻媒体的出现,公众可以更快得知案件的信息,只言片语的信息给公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加上新闻媒体的评论引导很容易使公众对公安工作产生误解。这样一来极易引起公众的热议甚至将事态扩大,然而
许多事件均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解决的:先从网上提出,再由公众热议,之后由各种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最后政府部门出面解决,这样解决问题的程序使公安工作的滞后性与被动性表露无疑。当代新闻媒体不仅要见证历史的进程,更要强化其行使新闻监督的职能,公安机关对其作用的忽略很容易引发二者的冲突,不利于双方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
四、缓解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之间冲突的措施
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二者相互依存各取所需,这是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双方都希望能达到双赢,为实现这个目标,应从多角度着手、多方面努力。
(一)从公安机关自身出发
公安机关应转变工作思路,正确认识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宣传与推动作用,全面贯彻和落实警务公开制度,积极与新闻媒体互动,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同时欢迎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执法工作进行监督,增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民警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规范执法行为,在案件中促进公正执法,加强民警规范言行的意识,塑造良好形象,提升队伍的战斗力和亲和力,不给新闻媒体留下负面报道的机会,避免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涉警新闻的恶意炒作。
2、正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敢于面对新闻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公安机关对于新闻媒体和公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包庇和隐瞒,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防止矛盾恶化造成更为恶劣的负面影响。
3、加强网络监管、网络公关的建立
公安机关要注重网络公关建设,正确看待网络这种新兴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网络监管,对于不实报道要及时进行相关事件的公开说明,向公众传达真实情况;同时与其他相关执法部门联手打击不实、低俗等不良报道的出现,规范网络报道,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另外,定期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素材,有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持续。
4、建立宣传危机预警制度
一个健全的宣传危机预警制度的建立对于公安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它可以在重大负面报道出现后,使公安机关处乱不惊,同时做到未雨绸缪,主动引导新闻媒体向积极的方向报道。
(二)从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的互动关系出发
1、出台新闻媒体监督的专门法律
截至目前,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关于新闻、舆论与大众传播的法律。我们在保护新闻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防止新闻监督的滥用,要明晰其权责。通过立法对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的关系作出程序性、法律性的规定,明确公安机关的法律权限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限,保证新闻媒体监督的有效性。
2、加强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当负面报道出现后,公安机关要及时与相关新闻媒体联系,通报有关案件的真实情况和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处理意见,积极采纳公众的意见,以争取公众与新闻媒体的谅解与支持。
3、遏制恶意炒作
同一事件不同新闻媒体相互转发,同一新闻媒体的连续跟踪报道,都会将负面影响扩大化,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公安机关应尽快出台整改措施,使新闻媒体失去炒作的前提;与当事人取得联系,进行解释说明,取得其谅解,使新闻媒体失去炒作的主体。恶意炒作一经发现,应协同其他相关执法部门严厉查处,防止恶意炒作损害公安机关的社会形象。
4、跟踪报道,消除影响
对于一些已经引起负面影响的报道,公安机关应主动出击,积极整改,树立正面形象。通过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使公众了解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同时对事件的继续发展、结束、处理进行跟踪报道,让公众可以深入的了解事件情况。对确认的不实报道要及时澄清,消除不良影响,必要时也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渠道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形象。
五、结语
公安机关应加强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宣传与推动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消极影响,强化二者的相互沟通,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提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加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支持,积极配合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杜津丰,高潮主编,警方与媒体【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24
【2】徐建,公安机关如何应对媒体的警务负面报道【J】,法制与社会,2009-4 【3】刘乐,试论公安机关与媒体产生冲突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5
第三篇: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
新时期公安工作要突出五个意识
做好前新时期下的公安工作,要深刻意识到公安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队伍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要切实将党建工作扎实到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去,努力做到公安工作与社会经济建设步调一致,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一是要强化主动服务的意识。作为维护一方平安的职能机关,服务意识要放到首位,不断深化“为民服务”,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公安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职能。特别是公安系统,与群众打交道多,因此更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服务群众,主动贴近群众,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好,让群众更加满意。
二是要强化规范执法的意识。作为执法部门,要紧紧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力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紧紧围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秉公办事的要求,注重加强监督治安民警对法律法规、条令条例、>规章制度的学习,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等思想教育,牢固树立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切实打牢思想基础,强化规范执法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把执法为民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头脑与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到公安执法的各个环节之中。
三是要强调“民生”“民本”意识。将扎实践行民生警务作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重要精神的切入点、落脚点,将党建工作用于日常公安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至上”的工作理念,针对岁末年初社会治安案件高发的季节性特点,瞄准春节、元宵等重点节点,提前谋划,精心组织,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举措、夯实工作基础,确保在黄赌管控、场所治安安全管理等方面不出现有影响的安全事件,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对工作中摸排的涉及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线索认真核查,全力保护一方百姓的食药安全。
四是要提升创新意识。深化打防管控一体化工作格局,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为突破口,集中整治社会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统筹推进各类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提高打击质量和效率,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广泛组织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整体能力。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当前影响社会稳定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公安队伍建设新机制,积极探索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五是突出“党建带队建”意识。党的绝对领导,关键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队伍十分敏感,接触社会面多、阴暗面多,面临的诱惑也很多。要认真落实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落实从严治警的各项制度规定,教育民警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增强鉴别力,管得住自己,经得起考验。持之以恒地开展廉洁执法教育,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监督。
公安部门在维护社会建设健康稳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具有特殊的职责,能够也必须大有所为。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担负的职责使命任重道远。)
第四篇:浅谈新时期公安工作与媒体
浅谈新时期公安工作与媒体舆论
内容摘要:本文从新时期社会媒体舆论对公安工作的影响,所产生的原因为切入点,浅谈了本人对提高公安机关舆论引导能力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公安工作 舆论引导
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也相应增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公安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导舆论、维护稳定的任务也因此尤为艰巨。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普及互动的趋势下,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民警执法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公众和媒体的视线之下,稍有不慎就会被抓住不放,夸大炒作。近年来,国内涉警负面新闻报道已出现多起,如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邓玉娇”事件,尤其是近来重庆市扫黑除恶,牵扯到以文强为首的公安机关高层人物事件,全国各大媒体均乐此不疲的全面报道,无不吸引着亿万人民的关注,冲击着人民群众的固有思维。在这种大的舆论氛围下,我省乃至的涉警负面报道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信息化条件下思想宣传工作规律、特点,切实提高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和公共关系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警民和谐、有利于公安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现笔者就公安机关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做一浅议。
一、当前易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公安机关负面事件分析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作为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密切、接触最为广泛深入、老百姓最爱评议的一个群体,自然而然也成了新闻媒体挖“新闻”的一个源泉,先进典型、英雄模范等警察英雄事迹容易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对涉及公安机关及警察事件的负面新闻,更是令部分新闻媒体和记者津津乐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腐朽思想腐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思想上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执法不学法、执法不懂法、执法不守法、执法违法、执法犯法,个别人甚至把执法活动置于社会上不正常的关系网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为害人民群众。这既破坏了警民关系,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整体形象,也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目前,有的民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工作方法简单,态度行为粗暴,刁难欺压群众,引起群众反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公安机关先后进行了执法规范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但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在执法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重关系轻法制、重人治轻法治等行为屡禁不止;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搞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随意侵犯人权。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易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由于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在为“吸引眼球”的新闻而忙碌,很多新闻媒体都采取提供线索有奖的方式来收集“新闻”和“报料”。但极个别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所谓的群众提供线索不加甄别,不深入走访调查,偏听偏信,为“新闻”而“新闻”,把一面之词当成热点,把夸大事实作为卖点,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提高所谓“影响力”。原本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公安工作和形象,没想却被个别新闻媒体杜撰、编造以及刊登出与事实严重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为地造成了公安机关形象危机。
二、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
出现上述现象,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民警自身因素;既有个别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弱化和一些群众的猎奇心态等因素,也有对舆论导向认识不深、应对措施不力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综合因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沉淀、积累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转型加剧,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社会成员结构调整,利益重新分配,各种矛盾此起彼伏,公安机关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管理范围和打击犯罪的力度,使得公安民警与违法犯罪分子的矛盾冲突更加直接、尖锐。二是非警务活动增加,许多诸如城市拆迁、土地征用、上访等原因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作为公安机关毫无选择地站在维稳的“风口浪尖”,直接面对应付矛盾冲突行为,衍生了极少数人不满和对立情绪,借助媒体对公安队伍进行“舆论攻击”。
(二)自身综合因素。一是公安机关在执法执勤、办案或在接受救助、处警等方面未按程序办案或工作中存在问题,授人以柄,媒体却紧盯不放。二是机制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缺少应对力。一些部门在应对媒体炒作涉警新闻事件时,经验不足、应对失当,造成被动,给了个别媒体炒作的空间。
(三)信息网络因素。当今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特别是个别人借助互联网具有互联互通、藏身匿名、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加之公安工作具有特殊的政治性、敏感性,具有天然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容易成为网上舆论关注的“焦点”。庞大的网络规模,发达的网络平台,众多的网民,使得网上一旦出现涉警舆情事件,极易引起铺天盖地的“舆论风暴”,呈现出“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严重损害整个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对公安机关舆论引导工作能否快速反应、有效应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公安机关引导涉警网络舆情应坚持的原则
(一)自觉接受批评监督的原则
网上舆论引导并不是要提倡网上一片赞歌,应当允许群众开展网上批评和监督。对于贪污腐败、不公不义、恃强凌弱、嫌贫爱富、不讲诚信等社会现象,对与人民利益关系最直接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以及地方和部门的工作失职、渎职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都应该旗帜鲜明地批评和揭露,以形成网上监督氛围,这是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所必须的。
(二)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
准确的事实是确保有效处置危机的必要前提。对危机爆发的时间、地点、性质、损失都应准确无误的了解清楚,才能制定正确有效的处理方案,分析危机的发展趋势,以便加以控制。
(三)坚持积极引导的原则
危机爆发后,不能消极悲观、等待、观望或存在侥幸心理,这时应主动引导舆论。警方要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以此来增加信息的保真度,从而主导舆论,避免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发布的信息要强调全面和真实,越是隐瞒真相越会引起更大怀疑。
(四)坚持维护形象的原则
这是形象危机处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处理危机时,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警方的声誉。要坚持维护大局,把握局势,正确引导和趋利避害。
四、提高公安机关舆论引导能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正面宣传,提升公安机关形象。由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相对滞后,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形象的宣传报道五花八门,虽然主流新闻媒体对于树立公安机关正面形象做了大量工作,但宣传的深度、广度仍与队伍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往往为时一年的正面宣传不如一篇负面报道的影响大,究其原因,是宣传的典型性不强,缺乏家喻户晓的典型。因此,公安机关应充分重视典型宣传,始终围绕能高度体现警察精神、集中体现公安形象的“警察英雄”来开展传播沟通工作,以典型形象铸整体形象。一方面,利用报纸、电台、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公安队伍中的英雄人物和好人好事。善于开展全方位的公关宣传攻势,注重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效应,努力使自己的优秀民警走出警队,使广大群众通过这些先进典型更多更直观地了解公安队伍,认识公安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警察形象的推广活动,以制作民警与群众的互动节目为载体,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沟通,增进理解,实现警察形象的“软着陆”工程。
(二)加强公安新闻宣传纪律,主动把握舆论导向。遵守公安新闻宣传纪律是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正确把握公安舆论导向的客观要求。目前,不少公安机关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公安新闻宣传纪律。基本内容都相同,如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提供新闻线索,随意发表评论或私自接受新闻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未经公安纪检监察部门或公安宣传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界提供涉及民警违法违纪案件内容的文字和音像材料,避免新闻媒体炒作,造成不良影响。公安宣传部门和宣传干部要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公安报刊、公安网站、公安电视栏目以及提供给新闻媒体的稿件、节目的审核把关,及时跟踪和分析新闻媒体和网站关于公安机关的舆情动态,发现危机苗头立即采取措施,确保舆论导向正确,防止因时机把握不当或对案件进行过度报道而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三)抢占高地,牢牢掌握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主动权。
公安机关要畅通与宣传主管部门的联络沟通渠道,及时向宣传部门汇报公安新闻宣传方面的安排部署。要切实转变理念,善解媒体、善待媒体、善用媒体;要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主要新闻单位定期交流、良性互动,主动向新闻媒体通报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方便;对涉及公安机关并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案)件和问题,要善于用事实、数据和实例说话,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型传媒手段,加强“第一时间”的权威信息发布,用客观、公正的报道先声夺人,真正抢占先机,占领舆论制高点,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同时要组建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正确引导网上舆情导向,正本清源,堵住谣言的传播,还群众以事实真相。要加强网络监控,对恶意炒作的网上重点人或活跃分子,要迅速组织力量落地查人,查明身份后予以教育、控制,配合开展舆论引导控制工作。
(四)建立公安机关形象危机机制,减少新闻媒体报道的负面效应。当前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热点以及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更多的是公安机关形象出现危机的情况,把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上升到对民警群体形象的错误评价上,把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放大对整个公安机关和队伍的不信任上。由于新闻媒体的巨大影响,扩大和加剧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危机,其危害性不容低估。公安机关应对新闻媒体的报道做出积极响应,当客观、真实的公安机关形象危机被新闻媒体披露或报道时,公安机关应当主动出击,引以为戒,进行认真总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对照查摆存在的问题,深挖根源,敢于直面新闻媒体的“亮丑揭短”,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通过强有力的整改措施回应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质疑,树立起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化“危机”为动力;如果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公安机关同样也要主动应对,采用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对此澄清或纠正。
建立公安机关公共关系形象危机机制有两个重点:一是预警,即防患于未然。二是有效处置,消除影响。同时又应分为内、外两方面。对外危机处理主要是应对新闻媒体。在危机爆发时,面对新闻媒体的关注甚至诘难,应该本着诚恳、公开、透明的原则,尽量取得新闻媒体记者的理解和支持,及时控制影响,消除影响,将危机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同时,危机预警处置机制还应该建立在公安机关内部,主要是对民警执行高危险任务或民警由于某种原因出现较大的违法、违纪现象时进行危机心理疏导,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维护民警心理健康,保持群体积极昂扬的斗志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各种因素诱发的公安机关形象危机仍会出现,新闻媒体在面对涉警事件时反应的立场、态度,对公安机关形象的影响将会更加突出和深入。作为公安机关,只有充分树立危机公关意识,正确面对新闻媒体的“双刃剑”作用,从源头入手,有效沟通、妥善应对,坚持正确导向不含糊,正面宣传不放松,主动导控不动摇,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负面报道,尽最大努力保证不发生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和队伍形象的舆情事件,努力为公安工作的发展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五篇: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必须坚持执法为民
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必须坚持执法为民
通过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和***同志的报告、讲话,深受启发和教育。其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批示、报告、讲话中通篇贯穿着一条主线: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必须坚持执法为民。坚持执法为民是公安机关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对公安工作具有基础性、统领性作用,是公安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因此,如何践行“三个代表”思想,真正做到执法为民,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坚持执法为民是公安执法思想的一场革命,对公安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方略,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省的公安法制也有了长足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我省的公安法制工作在整个公安工作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忽略了或者没有明确提出并认真解决“我们执法的权力从哪里来?我们为了谁执法?我们靠什么执法?”这些事关公安工作全局和工作方向的重大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执法的指导思想问题,而执法为民恰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一)执法为民回答了“我们执法权力从哪里来”这一执法主体产生的根源和权力属性问题。我们执法权力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按照宪法的规定,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是人民的权力。从法理上说,我们权力的属性是公权、民权,而非私权、部门权力。如果我们背离了执法为民,甚至把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化为个人、部门的权力,这就颠倒了警察权力的源泉和属性,人民就应该以其特有的方式收回权力。因此,公安工作必须坚持执法为民,这是公安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执法为民回答了“我们为了谁执法”这一执法的目的和价值取向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公安执法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取向是要通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执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象古代封建社会所说的“驾民”、“管民”、“治民”,或者是受利益驱动,滥用强制措施,侵犯人权,这就偏离了执法的目的,扭曲了执法的价值取向。因此,要解决公安执法中“为了谁”的问题,就必须坚持执法为民。
(三)执法为民回答了“我们靠什么执法”这一执法的依据和方式问题。我们靠什么执法,是靠领导旨意、朋友之情、家庭意见,或者是靠行政命令、上下级关系,还是靠法律、法规?答案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靠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这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对执法者起码的要求。
二、坚持执法为民必须转变错误执法观念,树立正确执法意识
(一)破除重指示、轻法律的观念,树立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相统一的意识。法律是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规范化、定型化,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对法律负责,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真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最大的负责。一些执法民警之所以不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知道对长官、单位负责,而不懂得对法律负责,在工作中以权代法,权大于法,或者自觉不自觉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因此,坚持执法为民,就必须破除重指示、轻法律的观念。
(二)破除重处罚、轻服务的观念,树立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统一的意识。多年来,我们公安机关对执法中处罚手段的运用较重视,有的甚至错误的认为上限处罚或超限处罚就是严格执法,而对如何把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把执法寓于服务之中考虑不多,甚至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对立起来。应该说,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并不矛盾,严格执法是热情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热情服务也是严格执法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高德林
(三)破除重打击、轻保护的观念,树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相统一的意识。当前,我们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比较到位,但对在具体执法工作中如何保护当事人特别是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重视得不够。准确掌握法律政策界线,既要积极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又要严格依法保护公民包括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教育、挽救,是法律对公安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
(四)破除重权力、轻监督的观念,树立行使权力与接受监督相统一的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对权力看得比较重,运用到位,但在行使权力时如何自觉接受监督做得不够。耍特权,抖威风,滥用职权,特权思想,就是重权力、轻监督旧的执法观念在执法活动中的表现。公安民警只有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自觉地为民尽责,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造福于民。
(五)破除重公平、轻效率的观念,树立严格公正执法与提高执法效率相统一的意识。我们许多民警在工作中比较注重追求公平,力求案件办得好,但对在工作中如何提高执法办案效率重视不够。有的基层民警为了追求所谓的“公平”,不惜违反法定办案时限,超期羁押,严重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还有的缺乏效率意识,管理手段落后,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注重公平的同时必须重视效率。实现公平的前提是严格执法,而执法的效果在于及时、准确。提高执法效率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六)破除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树立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相统一的意识。我们通过近几年执法检查发现,程序违法问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程序的合法才能保证实体的公正,完备而良好的程序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机制。严格执行程序法,就能弥补实体法控制权力的不足,达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实体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统一,避免发生执法犯法的行为。同样,严格执行程序法也是实现权利平等的基本前提,是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保障。
三、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强化执法行为管理,规范执法活动
强化执法管理非常重要,尽量减少随意、无序现象,是提高执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们对如何进一步按照职责分工,给民警的职位划分执法的权限,明确责任,建立起严格的逐级负责的执法责任制,原则性强调的多些,而对具体执法民警、所、队、科长的具体责任是什么,如何量化、细化,违犯了怎么处罚,规定的还不明确,操作性不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规范执法活动,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规范执法文件。当前,一些单位擅自违法制订出台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在规范性文件中违法设定行政处罚事项、行政强制措施、超越职权的行政许可事项。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全省各级公安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都必须遵循国家法制统一原则、除有法定依据或者国家另有规定以外,不得在规范性文件中设定行政处罚事项、行政强制措施、超越职权的行政许可、收费事项,或者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规定的事项。其次,各级公安法制部门要认真履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核、备案、监督管理的职能。再次,各业务部门在制订规范性文件时要自觉主动接受法制部门的法律审核,认真听取法制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二)要规范执法主体。当前,困扰公安执法中执法主体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相当一部分民警根本不具备从事公安执法工作所必须的法律常识,一些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合同制民警、联防队员等辅警人员也在执法。因此,规范执法主体首先要解决公安民警在执法活动中的法律资格的认证问题。要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对在执法岗位和不在执法岗位的民警加以区别,全面实行民警上岗执法法律资格考试认证制度,严格考试发证。对未取得上岗执法法律资格的,一律不得上岗执法。同时,要做好没有执法主体资格人员的清理工作,确保执法主体的合法性。
(三)要规范执法行为。这是加强执法管理的重点。当前,在执法活动中职责任务不清,操作规程混乱,执法责任不明,随意执法问题较为普遍。因此,首先要明确各级公安机关、业务部门、警种和每个执法民警的执法权限。其次,要按照不同的职责权限,针对不同的执法部门和岗位,制订为达到各自目标所需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再次,将执法责任量化、细化,分解到人。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执法工作的实际问题,注意发现、培养和扶持规范执法的样板和典型,号召广大民警学习仿效,形成一种正面的规范执法的品牌效应,要通过这种品牌效应带动和促进整个队伍执法工作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加强对执法行为监督制约,防止权力滥用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了对执法权力的监督制约,但执法监督仍然是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外部的监督强力不足,内部的监督合力不够,已出台的监督措施落实不到位。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内外两个方面的监督:
(一)积极拓宽外部监督渠道
一是主动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要积极主动地向人大汇报工作,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监督。二是主动接受检法部门的监督。各级公安机关要对检法部门在法律监督中指出的问题认真整改,并在举一反三,完善各种执法措施,提高办案质量上下工夫。三是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要建立新闻曝光案件追查制度、监督查处结果发布制度,实现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与促进公安机关提高整体执法水平的“双赢”。四是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通过主动受理和办理好公民检举、揭发、控告案件,开展听证活动,群众评议公安执法工作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群众监督力度。
(二)强化内部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努力形成内部执法监督合力。为了加强监督,把有监督职能的部门整合起来,可以叫公安执法监察委员会,这样执法监督就有个部门统领,就可以在内部形成党委决策、各执法部门执行、监察委员会监督的格局,从而从制度上、体制上理顺了内部监督体制。在此基础上,法制、督察、纪检监察、审计、人事和控申等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着重解决发现错案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人的责任难的问题。
二是强化公安系统内的上下级监督,以确保警令畅通。目前,有的公安机关从地方利益出发,对上级公安机关的执法监督决定和命令,拖延执行,打折扣,甚至不执行,严重违反纪律,影响警令畅通。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的监督力度不够、权威性不强,警令不畅固然有体制和立法上的原因,但其中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问责到位的工作制度落实不力,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不力,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完善一整套问责到位的工作制度,确保警令畅通。同时,要通过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查处重大执法过错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指导、监督、检查。
三是充分发挥法制部门的内部执法监督职能。各级公安法制部门要充分行使职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严格把关,要有效地开展对所有执法部门办案、办事各环节的监督,特别是对基层相对独立的执法单位的执法行为进行重点监督。
五、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加强对执法者的教育培训,提高执法能力
(一)要从思想教育入手,解决好各级领导和民警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要有的放矢地开展宗旨观念和群众观念教育,采取“思前、想后、换位思考”等方式,使广大民警在灵魂深处真正打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所谓“思前”,就是要对民警进行不忘本教育,使民警真正懂得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能因为我们是警察,就可以随意欺压百姓。所谓“想后”,就是要对民警进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教育,使民警真正认识到,只有顺民意、谋民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对民警进行人民群众艰辛生活的感同身受教育,使民警真正看到,还有许多无钱、无势、无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如果我们象他们那样生活在社会底层,我们最需要什么样的警察,最盼望什么样的警察,最担心什么样的警察,最痛恨什么样的警察。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思考、换位工作,我们就会关爱百姓,真正打牢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就不会再去滥用权力,乱罚滥没了。
(二)培养全体民警和领导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严格执法的内在力量。各级公安机关要把道德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范畴,结合队伍管理和执法实际,从点滴抓起,逐步形成对法律忠诚的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公安机关民警的执法能力。首先,要从一线执法民警抓起,提高民警依法办案、办事能力。其次,从所队科长抓起,大力推行领导责任倒查制,实行一岗双责,管人与管事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进一步提高所队科长依法运用法律法规解决执法办案中问题的能力。再次,从省、市公安领导机关抓起,提高依法决策、对下指导能力。省厅和市地两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战略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通过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把所学理论、法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依法决策指导能力,畅通警令,进一步增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的统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