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学风教育会上的讲话
在学风教育会上的讲话
(2012年10月17日)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在我们的学生教育大会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在场各位同学两个问题:第一,有多少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学习过?第二,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是考试及格?拿到奖助学金?还是只求不挂科,保证顺利毕业?还是学到真本领,以求将来找个好工作?
你可以不用口头回答我的问题,只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一下。
学风是高等院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学风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经管系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精神面貌、考风考纪等方面加大力度,使广大学生逐步树立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坚持学习的观念,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我们在部分学生的身上还是发现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1、丧失学习动力;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从小学时代就幻
想自己的理想,到中学时代不断憧憬自己的将来,到高中时代在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导中盼望自己的大学,真正到了大学,却开始迷茫,不知道每天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就是因为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所以做起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意志消沉、精神懒散、学习被动、不求上进。
2、没有学习目标;还有有这样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习目标,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学习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部分学生宁愿在宿舍睡觉,也不愿参加各种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有的学生承担着因逃课而被处分的风险,也不愿到教室听课;有的同学在网络游戏里迷失自我,在烟雾缭绕中麻醉自己,却忘记远在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父母。
3、缺乏学习热情;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个和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90后学生特殊的活成长背景,以及优越的生活条件,使这群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他们看来,什么东西很轻易就能得到,因此很多学生对什么看起来都不在乎,对学习成绩不屑一顾,对综合素质考评的结果也无所谓,对班委的竞选淡然处之,对奖助学金的评定也漠不关心。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效基础性工程,也是大学理念和精神的体现,它需要教学管多管齐下,近年来经管系立足实际,全体动员,通过召开评先评优表彰大会,以表彰为契机,激励更多学生向优秀看齐,朝先进努力,加强学风建设;科学指导学生制定大学生职业规划,以职业规划来带动学习规划;开展学风教育主题班会,使学风建设深入人心;召开
考风考纪教育会,以考风来带动学风;召开学习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但是加强并落实学风建设仅仅这些工作还不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更需要全体在座的11级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此,我郑重向大家提出几点要求:
1、坚定理想,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成才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时代我们很多同学的理想就是考上大学,等到考上大学之后,我们依然要确定和追寻新的理想,中学时代的努力学习并不是为了换取大学期间的安逸生活,人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一段人生旅途的结束意味着另一段征程的开始,如果你在人生最重要的求知阶段迷失了自己,那么你必将会错过下一段人生的精彩。所以,我们衷心地希望同学们努力践行经管系的“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素质培养目标,努力争取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提升素质,才能成人,提高技能,才能成才,两者兼具,方可成功。
2、明确目标,端正态度。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有所建树,不管你是把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作为你的长期目标,还是把通过学习能够获取奖助学金,作为你的短期目标这些都有助于你的学习。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热爱学习,并把学习饿热情保持终身,大学不比中学,大家接触到到都是语数外等的理论知识,而在大学我们学习的是专业知识,掌握的是专业技能,这些专业知识很可能与我们以后的岗位息息相
关,这些专业技能很可能也就是我们的求生饭碗,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还有这样一句话,青年人成才,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智力因素,而在于80%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大家的学习能力基本相同,为什么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就在于这80%的非智力因素,有的学生对学习“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并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而是因为丧失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热情变得不愿意学、不想学,这里的“不为”就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态度问题,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该首先端正态度,因为学习态度决定你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甚至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高度。
3、培养兴趣,循序渐进。歌德说:“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论语》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要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是改变自己学习状态的根本着眼点,兴趣是一种动力,对我们所从从事的事情起着支持、推动和促进作用,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你就会持之以恒地接触探求你所学习的各门学科,你不仅会付出极大的热情去投入到学习中,并且还会最大限度的发掘自己的创造潜力,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再者,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习既要知难而进,又要做到从易而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要处理好它。有的学生喜欢向困难挑战,在战胜困难时感到其乐无穷,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不喜欢困难重重的感觉,那就可以在学习中选择从易而难的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让自己在没前进一步中都体会到一种那个成就感,这样同样也能培养学习
兴趣。任何学科都有它的乐趣和意义,可是真正学习起来都有枯燥的一面。学习要有耐心,也要有吃苦的精神,能做到这些,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提高。
4、严于律己,坚持不懈。良好的学风总是和严密的管理制度紧密相连,在这次的奖助学金评选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那些平时纪律抓的严、量化考核成绩较好的班级,这个班里学生的整体成绩就会相对比较优秀。在你们大二学年,经管系针对11级学生,将把“抓纪律,促学风”作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以严明的纪律带动优良的学风,这就要求学生们严格遵守学校和系部的规章制度、按时上课、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溺网、不打架斗殴、考试不作弊,树立“诚信考试、杜绝作弊”的观念、不管在学习还是考试中都要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特别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本年度评选出来的素质之星、奖助学金的获得者要起到榜样作用。以少数激励多数,以部分带动整体,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在一个班全一个专业乃至一个系营造学风建设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见贤思齐,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学风建设作为常态化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大学的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需要老师、辅导员密切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以期抓出成效,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的兼具的任务,更需要全体同学持之以恒,顽强拼搏需要付出精力、汗水、努力和毅力,经管系优良的学风需要你们
去营造、去培养、去珍惜、才能得以形成并不断地延续,发扬光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早日形成经管系优良的学风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济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学风建设座谈会,就是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分析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先后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然而,高校学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学术失范现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当前,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国高校正在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教育部党组明确要求各高等学校,把学风建设作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学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谈的许多体会意见和建议都很好,使大家很受启发。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是没有出路的,也是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就是科学研究的规矩。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科学发展、学术繁荣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基础上。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进入了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进入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创新拔尖人才,这是高等学校首要的核心任务,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教师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品德、教风和学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诚信是一代新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诚信,首先教师要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学术风气端正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才有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才有保证。如果教师品行不端、学风不正,就会误导学生、贻害无穷,培养诚实的劳动者无从谈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无从谈起。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强调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我们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学风是校风、社会风气的引导力量,学风既受社会风
气的影响,又影响着社会风气。通过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服务并引领社会,是社会主义大学和广大高校师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人民教师要爱国敬业、志存高远,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推动者、示范者,成为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和人格尊严的社会道德楷模。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风气的表率和典范,道德标准应该更高,要求应该更严。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防线,学术道德出了问题,社会道德和国家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切不可等闲视之。
从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要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快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尽快将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建立起来、有效运转起来。当前,要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水平。增强自律意识、严守学术诚信是开展学术研究、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自觉维护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人格尊严,努力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以诚实守信和严谨治学精神走在社会道德的前列。要坚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反对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坚持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反对心浮气躁、粗制滥造;坚持尊重劳动、客观公正,反对虚荣浮夸、徇私舞弊;坚持甘于奉献、尊重他人,反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要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徇私情,彻底杜绝权学、钱学交易,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要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高校要大力宣传优良学风和高尚师德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一旦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要高度重视,及时处理,公布于众,使之产生警示教育作用。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对于新聘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要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一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律;一方面也要使他们知晓学术规范,自觉遵守,防微杜渐。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是保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学风制度,对规范学术行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
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同志关于制度建设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学风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要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加强对学术出版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在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筑起防火墙、把好出口关,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总之,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高等学校对本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
第三,加强社会监督,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环境。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和学术团体的监督作用,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使大家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是非清楚,旗帜鲜明;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使违规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使更多的人引以为戒、自尊自律。
三、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培育优良的学风,倡导严谨规范的学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者自律是根本,制度建设是基础,社会监督是保证。高等学校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力求在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方面取得实效。
第一,要认识到位,切实增强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高校要站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要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事关维护学校声誉,确保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全局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实。当前,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分析检查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学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高校各级党组织都要召开学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切实提高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要组织到位,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的体制机制。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了学风建设委员会,作为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多年来在学风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对推进高校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党委和行政部门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学风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学风监督专门机构。没有学风建设专门机构的高校,要尽快成立;已经建有专门的学风监督机构的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并完善加强学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领导有力、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监督到位的学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第三,要措施到位,确保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各高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正确把握受到处理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其它学术失范行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要把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思想道德和其它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之中。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而共同奋斗!
(2009年3月15日)
第三篇:在全县教育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今天上午,县四套班子、县直相关部门领导专门到教育部门进行调研,了解教育近期发展的情况,同时,通过这个调研了解教育部门、各个学校有哪些需求,以便于县委、县政府今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把我县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这项调研活动坚持了好几年,每次调研对教育的发展、面临的形势都作了认真分析和估价,对存在的问题都逐一进行了解、解决,每一次调研的结果都会大大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刚才听到教育局和相关学校的座谈汇报,对教育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存在的问题提的也实事求是,方县长代表县委、县政府从五个方面一一作了解答,对有些问题作了全面阐述,我完全赞成。我再补充强调三点:
一、充分认识教育在我县跨越式发展当中的战略地位。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对县一级来说既是责任,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责,又是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对县发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并不突出,但是要看到教育对宏观发展,对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意义。教育的投入,收获可能不是直接,但要看到培养的人才从宏观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对县里的直接意义也非常明显。农村的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可以影响一家人,可以使一家人摆脱过去的状况,这比任何形式对农村的扶贫支持都直接,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改变一个家庭命运。对一个县,教育直接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芜湖县这几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包括教育始终和各项事业同步,我们的教育同样走在全省前列,为全县的发展争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使得我们社会环境得以改善,我们之所以拥有天时地利,关键在于人和,优质的教育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教育,把教育事业办好了,是造福全县人民的民生工程。物质条件可以简陋一些,生活条件可以艰苦一些,但是我们就是要体现人民受教育特别是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充分的,是均等的,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全县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就必须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凝聚全县人民力量,有效地推动全县跨越式发展。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把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位置,没有这样的决心,就难以理解县委、县政府这么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关注教育,紧盯教育每个进程。尽管这个过程是在争论当中推进的,但县委、县政府始终不懈地把教育作为推进全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志,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同志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真正把教育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来考虑问题,来解决问题。推进全县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要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上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同时,要用跨越式发展的手段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讲到底,就是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能用常规办法解决特殊时期的问题,教学有自身的规律,但有很多与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相一致的地方,刚才大家总结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还是物质上的,这就是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一中的发展就抓住了机遇。我们要始终不停地创造性地工作,充分利用空间和张力,同时,我们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一步一步务实地解决问题。
三、实现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成为全县精神灵魂和脊梁。广大教职员工要成为全县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成为全县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要积极支持全县经济发展,要关注全县的改革与发展,而不是做旁观者、说三道四者,或者牢骚满腹者,要成为文化建设急先锋。教育战线要大力倡导国策县情教育,使广大教职员工成为良好县域发展环境的维护者、鼓劲者。我们要鼓励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同志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走上行政领导岗位,为全县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加强管理。县有关部门凡涉及到教育方面的事情,能快办尽快办,加快节奏,解决到位。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是经过市教育局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教育科研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市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分析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推动全市教育科研深入开展。下面,我代表市教育局先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安排部署教育科研工作时参考。
一、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简要回顾
撤地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作出了“科教兴市”的英明决策,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教育科学研究自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教育科研成果逐步凸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机构,状大队伍。1998年,市教育局组建了XX市教科所。机构改革期间,市教育局正式向市编委申报,作为事业单位独立建制,不久即可具有“法人”性质。继XX区成立教科所之后,XX区、XX县、XX县也相继成立教科所;今年4月又传来好消息,商城县教科所宣布成立。1999年,XX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要求市直各学校、中小学成立教科室,文件精神得到了较好的落实。目前,市直学校和重点高中均成立了教科室;一般高中设有教科室的达75%;初中达35%;小学达10%。XX区14个乡镇教管站、24个区直学校和9所企业学校全部成立了教科室。未成立教科所的县,教研室主任双肩挑,并委派专人负责教育科研的具体工作。市教科所还与群众性学术团体XX市教育学会紧密结合,发挥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状大教育科研队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教育科研机构基本健全,教育科研网络基本形成,为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领导带头,躬亲研究。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必须率先垂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个道理。市教育局胡局长、曾局长亲自几次到市编委做工作,积极争取市教科所的编制,胡局长还几次给市教科所批办公经费,环境十分宽松。XX教育学院的王承训院长、XX师范的梁其贵校长、潢川师范的韩勇健校长、XX电大的原校长李昌文同志和现任校长何中喜、XX高中的邱萍校长、平桥区教育局杨春泽书记、潢川县教育局阙群中局长等都承担有“九五”、“十五”国家级或省级重点研究课题,有的已经结题,有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比如,王承训院长主持的素质教育问题研究,其研究成果获省科研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梁其贵校长主持的德育研究成果,在全国会议上交流;XX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探讨研究成果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上刊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中小学校长承担有国家级子课题或省市级课题研究。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市直学校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在全市起到了龙头、榜样作用。相对地讲,他们的研究力量比较强,成果也比较显著。2004年,全市共承担省级重点课题20项,市直学校就占了8项;2005年全市承担省级重点课题40项,市直学校就占了16项。《XX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为全市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为教师发表研究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园地。教育科研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搞好教育科研,“有权之士”(领导)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有志之士”(教师)、“有谋之士”(教育科研人员)。
3、课题带动,分类推进。一是以课题为龙头,推动教育科研工作。各县区、市直各学校都积极组织了课题申报工作。2004年,全市承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7项,其中重点课题20项;一般课题37项。2005年,全市承担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7项,其中重点课题40项;一般课题27项。市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4年下达48项;2005年下达52项。各县区都把申报课题过程当成学习、普及教育科研知识的过程,层层举办培训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掌握教育科研方法,致使全市的省级立项课题率达到85%以上。除此之外,有的县区、有的学校还积极参与了一些“九五”、“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比如:XX区参与的《中小幼科技活动》实验研究、《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小学生的个性、品德发展和教育》研究,淮滨县和XX师范参与的学校德育途径和方法研究,潢川县参与的快速阅读研究等,都有较高层次。二是建章立制,规范课题管理。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XX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关于立项课题研究结题的通知》等文件,对课题申报、课题操作、成果鉴定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促使课题研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三是组织了教育科研成果评选、认定工作。从1998年以来,市教育局每年都组织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绝大部分县区对此项工作很重视,把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文件分别转发至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申报。仅去年,全市除市直学校外,获省级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39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76项。通过评选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四是注重了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市教育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科研工作要突出应用研究,紧密与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县城以上学校,校校有课题(含子课题)、人人有专题;县城以下学校,校校有专题,人人都参与。实践证明,市教育局的决策是正确的。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消除了,对课题研究不陌生了,对教育科研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整体教育科研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4、建立基地,典型引路。为了更有效地探索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路,增强科研的实效,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市教育局在全市命名确定了首批教育科研基地24个,并提出了具体要求。XX市九中等3所学校还被命名为省级教育科研基地。这些科研基地都承担有省市级课题研究任务,有的已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市起到了龙头和幅射作用。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科研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只能纵比,不能横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行政领导对教育科研缺乏深入认识。尽管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全市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意识,但是仍有一些领导同志对教育科研工作认识肤浅,不能足够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仍然存在着“说起重要,抓起次要,忙起忘掉”的现象。二是教育科研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有些县机构尚不健全,教育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教育科研知识普及还缺乏力度,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教育科研工作的需要。三是研究领域狭窄,不利于教育科学的繁荣和发展。由于受种种条件制约,目前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多停留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范围内,对教育行政管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涉足不够。研究领域尚须拓展,研究层次尚须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如果再不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就会犯象“人口问题”那样的历史性错误,愧对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
二、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十六大是我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十六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十六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阐述了教育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战略地位和世纪初教育的目标、任务及要求,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含着对于“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新定义;对于“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的新要求;对于“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消除文盲”的新部署;对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构想;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展望。这些任务和要求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指针,当然也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行动指南。教育要优先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科学。这是因为:第一,教育要优先加快发展,教育规模就不断扩大,教育质量要不断提高,逐渐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高,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要完成这种质的飞跃,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而揭示这些规律,提出具体的决策和办法,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第二,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的教育目标,教育必须创新。教育体制要不断完善,运行机制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而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的支撑。第三,教育内部、教育外部,有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个过程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的支持。因此,正如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样,教育科学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要发展,必须贯彻科研兴教思想,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这种观点切切不可动摇,更不能怀疑。只有坚持并实践这一思想,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顺利发展,才能更辉煌。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教育科研工作是一项繁重而又艰苦的工作,经过同志们的艰苦努力,潜心钻研,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尚未形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局面。因为,我们的教育科研基础比较薄弱,起步比较晚,整体上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这就是我们的市情,对此,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必须开发领导层。象江苏省南通市那样,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抓教育科研的局长,是不称职的局长;不抓教育科研的校长,是不称职的校长。“有权之士”必须认识到位。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必须充实力量。目前,我市科研、教研队伍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很难担负起教育科研的重任。尚未成立教科所的县、教研人员配备不齐的县区,要利用机构改革的机会,争取编制,选调科研、教研人员。成立教科所,有困难的,可搞一个单位两个牌子,明确专人负责,不能把教育科研工作棚架起来,紧密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科研、教研是孪生兄弟,密不可分。科研根植于教研的肥沃土壤才有生命力;教研溶于科研,才能上档次,提升品位。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尤其是创新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理论等,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努力提高自身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二是要大力普及教育科研知识。从事教育科研工作,需要有极大的热情,但仅此还不够,还要掌握从事科研的规律和方法。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许多教师不会填写课题立项申评书,不知道什么是课题论证,不会书写结题报告和研究论文,不会编制研究方案,对数据的搜集和处理缺乏经验等,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着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今年,市教育局已决定在全市开展“教育科研知识普及年”活动。为配合这次活动,市教科所、市教育学会作了一件很有益的工作,编写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问答》,为广大教师认识教育科研,从事教育科研提供了很好的帮手,希望同志们广为宣传一下。同时,各县区、各学校都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举办不同类型的教育科研培训班,普及教育科研知识。在这方面,光山县、息县、新县等地方做得不错,他们利用节假日、教研活动时间,结合科研、教研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有理论,有实践,效果不错。我省焦作市教育局规定,校长、局长每年要对教师做两次教育科研的学术报告,教师每年要读两本以上教育科研理论书籍,要写专门的教育科研笔记。前不久,他们组织全市3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知识考试。全市共设考场1000多个,局长考、校长考、教师考,并将成绩公布于众。焦作市把教育科研是一把手工程落到了实处,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是要积极支持、服务课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按照上级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去年,罗山县被列为省级实验区;今年秋季,平桥、XX两区及一些县的部分学校都将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到2005年以前,全市所有中小学起始年级都要使用新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育科研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任务,同时,也给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支持课改、服务课改方面要着重抓好三项研究工作:其一,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程标准,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和体系,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师资培训方面有所作为。其二,积极参与课改各项措施与制度的调研与制定,追踪课改的全过程,收集有关资料数据,并进行科学地分析,在提供理论指导、教学咨询方面有所作为。其三,配合新教材的改革,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在教育资源的拓展方面有所作为。
四是要加强学科研基地建设。建立科研基地,是教育科研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基地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开拓思路,使基地工作更加活跃,真正发挥龙头、样板、辐射、中介作用,成为教育科研的人才、智慧集聚地。基地的科研工作要做到:有规划、有项目、有目标;有人员、有经费、有条件;有落实、有检查、有验收。对市教育局先期命名的24个学科基地,今年要进行中期评估,对评估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再不符合要求的要摘牌,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对基地采取动态管理。今年,市教育局向省推荐申报的科研基地,要抓紧调研、论证,按要求上报。各县区可推荐1-2所市级科研基地学校,待考察后再命名10所左右的市级科研基地,各单位要抓紧申报。
五是要搞好课题申报和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工作。对现有的省市级立项课题,一定要按照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要求,组织力量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对立项课题没有实质性进展研究的,市教育局要下文取消课题立项。课题周期已到的,要及时进行总结,申请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今年省教育厅已经下发了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各县区和市直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课题申报工作,尤其是积极创办规范化管理的学校、创办示范性中小学的学校,要积极申报省级课题。创办标准中,对教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占有很大比重。学校没有课题研究,就不可能创名校;教师没有课题研究,就不可能成为名师。省市每年都进行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工作,有些县区做得好些,有些县区做得差些,许多教师想申报,不知道申报渠道和申报具体要求,这样会挫伤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今年,各县区和市直各学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广为宣传,把好事办好。
六是要把课堂教学与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研究的焦点。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教学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已成为共识。无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课改,无不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教学质量上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力量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新标准。在这方面,如何提出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更具操作和推广的先进经验,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要贴近教学,从课堂找课题,以课堂为抓手,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同志们: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本想请各县区主管局长和市直校长参加会议,但他们最近一段时间开会时间太多,没有请他们来。与会同志都是代表局长、校长参加会议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任务明确了,更有利于工作。希望同志们回去之后,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教育科研会议精神,结合各自实际,把教育科研工作部署好,安排好,推动全市教育科研工作普遍地、深入地、卓有成效地进行。
寄希望于大家,拜托了。
第五篇: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延东(2010年3月3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总装备部、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的负责同志和部分专家学者代表参加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联合行动,共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构建良好学术风气,向社会展示科技界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展现科技界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科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际行动。
一、深刻认识加强我国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纵观科学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
我国科技界素有高尚精神境界和良好道德操守。新中国60年来,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心怀崇高理想,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在建设国家、造福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他们胸怀追求真理的勇气,不畏艰苦、不怕挫折,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勇往直前;他们秉持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密切配合、共同奋斗,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合力攻关;他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攻坚克难。60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练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看到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毛泽东同志要求在全党树立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强调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江泽民同志强调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科技工作者树立踏实认真的作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勇于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经历磨炼。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第一,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深远意义。现代化强国首先应当是创新型国家。只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迈进。当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危机中孕育,全球进入了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大国都力求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真正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作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涵,渗透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层面。如果不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摇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阻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第二,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研究自17世纪走出传统经院以来,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因此,科学探索往往伴随着荣誉、地位和商业利益,科研诚信问题开始浮现出来,一段时间暴露出来的学术不端和欺诈行为令全球科技界为之震惊。然而,求真求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注定与科学无缘,缺乏诚信的学术更是没有希望。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讲:“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没有诚信,就会破坏科学研究的秩序,就会影响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力,科学事业将无法向前发展。
第三,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精神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科学家是全社会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能够产生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但她仍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其人格魅力令世人钦佩。我国知识界历来被视为社会的良心。近代以来,科技界的优秀前辈以良知良行感召和启迪社会,得到了全社会的崇尚和尊重。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同样有责任在社会变革中严于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先锋和表率作用。
二、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推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既重视思想认识和诚信文化等软约束,又重视监管和惩治的硬措施;既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构建长远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科学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
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一些人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薄弱,有人甚至利用科研管理漏洞和机制的不完善谋取个人利益。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提升科学道德素质,是解决科研诚信问题的基础性举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要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科学道德教育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以此引导学生领会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突出教育这一环节。要将科学道德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生导师更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科研机构、科学组织和相关单位要将科研诚信内容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与思想政治、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相衔接,与科研实践和创新方法教育相融合,与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让学术诚信深深根植于科研人员的头脑,内化为精神追求。
二要广泛宣传模范事迹。我国科技界曾涌现出大批的先进模范,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带给科技界和全社会深深的震撼和教育,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学习。比如,钱学森同志的贡献不只是在科学技术上,更在于他忠于祖国、尊重科学、不慕虚名、求真务实的精神。钱老的一生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诚信是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每一个迈入科学殿堂的人都应当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要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宣传他们的坚定信念、执著精神、踏实作风,感染和激励年轻一代,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从根本上净化学术风气。
三要发挥科研学术机构的自律功能。科研机构和学术团队要制定道德准则,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要提高科研活动的透明度,倡导学术争鸣,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公众对科技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使科学研究始终处于同行的检验、批判和监督之中。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让求真务实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科技工作者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牢记社会责任,坚守学术道德。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需要高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学家要有高水平的精神境界。只有坚守爱国报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的情怀,才不会让名利动摇诚信。现在外面的世界诱惑很多,但科学界要永远保持一片净土。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要秉持科学精神,对待科学问题始终保持严肃认真、周密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要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诈剽窃等行为,尊重他人劳动,维护知识产权,做科技创新的先锋、学术道德的楷模、社会诚信的表率。
第二,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引导学术诚信的良好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一要加快完善开放合作的机制。科学间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新学科、新领域往往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是竞争最为激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最大的高地。目前少数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之间存在相互封闭、分散分割现象,甚至近亲繁殖。这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也可能成为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要制定促进科技系统内部开放的政策,逐步实现研究人员之间、专业领域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建立共享平台。重大科技计划和科学工程要大胆引进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要真正建立起公正、公平和透明的用人机制,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选聘优秀人才。要通过建立一个海纳百川、开放互动的科技工作格局,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
二要加快完善学术平等的机制。科学研究需要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才能迸发,浮躁之风和学术不端行为才没有生存土壤。现在,一些研究机构和学术领域缺乏平等的学术争鸣和批评。我们必须在学术管理、资源配置、人才选拔与使用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制度层面上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要扶持和提携青年学者,鼓励他们敢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求实创新,敢于面对失败。真正的学者是不怕后学超越的,因为只有后人不断超越前人,科学事业才能发展。
三要加快完善评价机制。科研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国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必须按照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要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基础研究要更加体现鼓励瞄准重大学术问题前沿和自由探索的导向,评价周期不能过短;应用研究关键要看解决了什么重大技术瓶颈;公益性研究要看社会效益如何。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也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对创新性强的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在评价方式上,要公开透明,接受学术界的监督,以增强公信力。总之,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形成正确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力戒浮躁,集中精力于科学本身,专心致志于创新活动,这样才能造就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
四要加快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于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支持作用,但科技经费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研究持续稳定的支持还不够,而这些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有的项目布局不切实际,申请程序比较繁琐。要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特点和经费需要,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有的项目要形成稳定支持的机制,有的项目要形成充分竞争的机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也要强调诚信原则,规范资金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决不允许个人或小团体从中谋取私利。
第三,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
加强科研诚信既要靠自觉自律,也要靠监督管理。从世界范围看,加强科研诚信正从单纯依靠道德约束,向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转变。近年来,我国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都有相应的条款。许多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问题发现了但查处不力,这实际是容忍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道德底线的突破,对整个科技界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科技事业的整体利益和科技界的整体声誉出发,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强有力的监管,抓住最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加大监管力度,不留漏洞和死角。要采取“零宽容”政策,严格要求,严厉约束,有一个处理一个,并公开曝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
三、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形成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合力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科技界形成了高度共识,要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尽快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公众,使科技界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声誉发扬光大。
第一,强化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宏观指导。科技部等十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这是在宏观层面上协调和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积极行动。要落实相应的责任,形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组织等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格局。教育部门要全面推行研究生阶段科研诚信课程教育,科技部门和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符合不同科技活动特点的科技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结构。各成员单位要在完善和执行相关政策、沟通信息等方面协调互动,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强化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各学术团体要建立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
第三,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建设。要对科研诚信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划清学术不端行为的界限,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明确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完善学术论文发表评价的制度。同时,通过培训和宣传让广大科技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规范和要求。
第四,积极推动科研诚信立法。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等,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志们,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共同肩负起责任,积极行动起来,促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