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道在日本园林建筑中的影响
浙江农林大学
《中华茶文化》
期末论文
题
目
茶道在日本园林建筑中的影响
班
级
集贤创新实验121班
学
号
201203040118
姓
名
赵 佳 茜
完成时间:2013年 12月
茶道在日本园林建筑中的影响
摘要:茶道与园林建筑在许多层面都有共通之处。古代文人的饮茶生活对园林空间的构筑与功能带来直接影响。而在日本,为满足茶道仪式而精心设计了一个环境——茶庭。它引导人们渐入闲寂、优雅的氛围。本文从日本的茶道与茶庭,分析了茶道的精神一一清、静、和、寂。
关键词:茶道 茶庭 建筑 园林 影响
茶道是日本传统艺术,人们以沏茶、品茶为手段来联络感情和陶冶性格。但茶道渊源于中国一一茶的故乡。在这里, 茶文化的背景是近2000年漫长岁月中“ 士人文化”的发展。以隐逸思想为主导的“ 士人文化”构筑了一个以琴棋、书画、谈玄、斗禅、品茗、园林等为内容的高度完善的体系。而其中,沦茗、造园是较为突出的两项活动,彼此影响关联,成为文人隐逸生活的重要寄托。茶饮以其清韵历来为古代文人雅士所好,而园林则是文人闲雅丰富的隐逸生活之空间承载,文人于园林中“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寓意奕棋”[2],不亦乐哉。对士人园林有突出贡献的白居易, 在诗中也详细描写了居身园林之中烹茶品茗、林之中烹茶品茗、玩赏器具的怡然。至此,茶道的宗旨意趣已有体现。白居易的思想与生活对后世士大夫们乃至日本的园林都有着深远影响,例如,桂离宫中的一些茶庭的造园法则便直接源于白氏思想理论。至宋代,饮茶之风更是大盛。诸多文人的诗词、文字都表露了当时饮茶艺术对园林艺术的依赖。茶叶虽早在汉末即传人了日本, 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人,饮茶才在日本普遍流行。
日本是个酷爱自然的民族,自然气息弥漫在他们生活的每个方面•庭园是全,亡全意与自然贴近融合的最好中介。虽说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可是善思考的日本人却在园林的经营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幽静、神秘、耐人寻味是其共性。从形式上说,日本园林有3种类型:
1、池泉庭园,以水为主体;
2、枯山水庭园,是以白沙替代水来造景;3茶庭,更确切的名称是 1
“露地’。茶庭是茶道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修茶道主要在茶室中举行,而茶室前21设附属园林作为人们进人茶室之前收敛心情、培养情绪的过渡空间•桃山时代的千利休创造了草庵式风格的茶庭.既有中国士大夫所追求的山野隐逸之气又有日本的风土之情。江户时代(1603一1868),著名的造园家兼茶人小崛远洲(1579 = 1647)按茶道的要求和参加者的心理状态把园林的规范、内容和布局大致确定了下来•随着茶道的兴盛,茶庭在社会上大量兴建,且大体遵循小崛远洲的模式而渐成气候。这种观点来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抱的心态。
茶道建筑是供茶人举行茶事的场所,主要由茶室与露地两部分组成。其中,茶室是“前座”、“后座”进行的场所;露地是“中立”进行的场所。茶室建筑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茶人的宅邸相连,主要由茶席和水屋(茶室的厨房)两部分组成。露地是进入茶室前的庭院。由垣摒、露地门、腰褂、蹲踞、雪隐、步石、石灯笼、尘穴和植栽等景观元素构成。
茶道建筑的美学源自于茶道的美学,即“诧”或“佗”。“佗”是以对美的否定为前提的,是在否定了世俗的普通意义的美之后而产生的无一物的美。从结果和现象来解释,“佗”是对以下事物的否定:富贵、华丽、优美、豪华、复杂、琐屑、纤细、均匀、明澄、典雅、崇高。可以用以下词汇来表示“佗”的概念:贫困、朴质、谨慎、节制、枯萎、老朽、古色、寂寞、稚拙、简朴、野趣、自然。“佗”的内核是禅。禅的“本来无一物”的思想使“佗”否定了一切现有的美的形式,与此同时,禅的“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使得“佗”获得了创造各种美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茶道建筑的美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不对称
“不对称”是相对于“对称”而言的。茶室建筑构图灵活,变化多样。露地的布局也是自由、随意。
(二)简朴
“简朴”是对“精巧”、“绚丽”的否定。茶室建筑多为单色,颜色偏灰。茶室里的装饰一般都少而精。
(三)枯高
“枯高”可以解释为:遒劲、古老、阑珊。主要体现为茶室壁皇的柱子一般选用某个名寺拆下来的材料,茶室内的色调以朽叶为主,露地里的蹲踞多用古寺 2 的基础石或旧桥墩做成,露地里常常种植姿态遒劲的松树等等。
(四)自然
“自然”即不造作,顺其自然。茶室的茅草屋顶、竹制的吊顶、弯曲的中柱,露地中没扫的落叶都是茶道建筑自然美的体现。
(五)幽深
“幽深”即不一览无余,藏一部分让人回味。这一点特别体现在露地的景观设计与布局上。露地面积小,但是幽深,能令茶人流连忘返。
茶道建筑的这几个特点不是一个个拼凑的,而是相互关联,具有同一属性的。它们都是由茶道的思想核心—禅派生出来的。
在日本建筑史上,茶室建筑凭借其独特的草庵风格,影响了日本书院造建筑。书院造建筑结合茶道建筑的草庵风格产生了数寄屋建筑,数寄屋是以茶室的样式建造的住宅,是日本的一种住宅别墅风格。最为典型的实例是京都桂离宫的书院,它是数寄屋风格的书院造建筑,是现代和风住宅的前身。
在日本造园史上,露地是一种区别于枯山水的全新的禅宗园林形式,这种园林形式以一种自然而纯净的格调对日本后世的造园活动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茶道建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体验过程之美
日本古代茶道建筑通过自身形式的规划与设计,强调了人对建筑参与和体验的审美活动过程,将茶道的精神体现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使用者进入建筑后因建筑形式产生的各种行为当中。茶道建筑的布置与建造,与参与其中的人的行为合而为一,并因此促进了人在其中体验活动的形成,将复杂的茶道精神蕴涵在主体审美活动过程中,让人充分体验建筑的过程之美。
随着近代建筑思想的发展,在讨论建筑形式美与艺术效果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人在建筑中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现象和趋势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及人的生活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而这正是建筑走向过程的真正起点。因此建筑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是不可分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主体以全面的感觉去面对世界。
(二)自然变化之美
茶道建筑的自然之美,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一种对变化的追求。这种趋向,来 3
源于禅宗“无常”的思想。一切的物质在茶道中都只能表现瞬间的美,即茶道中“一期一会”的来源,而永恒的,只有超出物质之上的“禅”的精神情趣。
在建筑材料上,茶室使用木材和茅草这种极有时间限制的材料,着力强调“时间”和“循环”的观念,体现一种从自然中来、最后复归自然的趋势。在建筑结构上,茶室追求的也是让人在极简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细微注意力,从茶室中的挂轴、插花、风炉、茶具等道具,以及主人烹茶奉茶的席位动作中,甚至是炉灰排列的纹理之中,找寻美感。带入禅宗“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思想。此外,茶室建筑还在开窗的设计和室内挂轴以及插花的装饰,甚至茶点和器皿使用搭配上特别留意引入自然界的时序特色。
(三)细节精致之美
茶室建筑在精神上追求禅宗寂灭之美,结构和材料上追求删烦就简的朴实,是为表现世外的清贫,让人在物质极简的环境中,体验内心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强大。但从之前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清贫的表象是以更为细腻的匠心去规划设计,以倍于宫殿寺院的花费去建立的。它的任何一个细节背后,都有着对外形、工艺的研究和计量,对文化内涵的思考和探索,以及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熟练地运用。每一处都体现着远胜于茶道礼仪的繁复和细腻。
参考文献:
[1]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2]陈继儒.小窗幽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冯可宾.芥茶笺[M]//朱自振,沈冬梅,增勤.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452-456.[4]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5]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刘庭风.日本小庭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7]官晓晶.传统草庵风茶室意象在日本现代建筑中的继承〔D].同济大学,2007: [8]张晓光.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J].当代小说(F半月),2009,(02): 42^43 [9]施悦.日本茶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O1):152一156 4
第二篇: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茶道的礼仪
日本的茶道品茶是很讲究场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茶室多起名为“某某庵”的雅号,有广间和小间之分。茶居室一般以“四叠半”(约为9平方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称为广间;小于“四叠半”的称为小间。茶居室的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由专门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依次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茶师将茶献给宾客时,宾客要恭敬地双手接茶,致谢,而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动作轻盈优雅。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和礼仪,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最后,客人离开时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茶道品茶还分为“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礼仪。“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保持冬暖夏凉,室内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等
第三篇: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
中国人不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华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成为人民生活中很平常的一部分,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日本承袭我国茶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甚深。但与中国茶文化相比,日本茶道追求各种极端的境界,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以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程式
中国人饮茶自然,惬意、自然、朴拙,而日本茶道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日本茶道的仪式都是严格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简练的动作。如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当然,现今茶道已不强调这些,但进茶室仍有诸多规矩,比如不能交头接耳,不能衣冠不整,因为茶会必须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日本茶道的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此茶室不仅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茶客进入茶室后,态度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
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接着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就结束。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
日本人茶道的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日本茶道的重要流派
从昭和时代以来,不少知识分子认识茶道,罔仓天心的《茶书》被广泛阅读,与此同时茶道人口趋向女性化,茶道成为现代女性的一种修养,在妇女中普及。
现代日本茶道由数十个流派组成,各派都推举了自己流派的家元(茶道的继承人只能是长子,代代相传,称“家元制度”)。其中最大的流派是以千利休为祖先的三千家,此外还有薮内流、远州流、宗偏流、江户千家流、大日本茶道学会等流派组织。要学茶的人在各自流派入门,跟有教授资格的茶人不断修行,到一定年限从家元那里领得证书,认可各种门第资格。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的茶道组织,全国有三分之二的茶人参加,在国际上有六十三个“同好会”,有专门的出版社,对日本文化、经济有很大影响。
但是以禅的意义来说,茶道本身毫无意义,因为禅的特色是喜悦、诚摮、自由。茶道仪式,完全违背这种本意。日本茶道,流派虽多,但受陆羽《茶经》影响仅仅是花在仪式器具布置上做工夫多,对茶本身研究极少,在根本上已是舍本逐末。更由于日本将茶道视为婚嫁习尚。女子多习茶道禅的意义更为消失,在今日,日本茶道只剩下学习礼仪维护传统两种目的。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
茶是唐代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通过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又称传法大师)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天台宗经典,而且从中国带回茶籽,栽于近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是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人,从此揭开了日本植茶的历史序幕。与最澄同期来华的空海和尚(又称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且带回了中国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815年,中国唐宪宗时,中本平安朝嵯峨天皇临朝,空海上了一份《空海奉献表》,其中说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还有一位留唐归来的永忠和尚当815年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兼任两寺的大僧都永忠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非常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茶室——草庵“四鋪半草庵茶”,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村田珠光还他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他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他将茶道從单純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外,村田 2 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继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绍鸥,他对村田珠光的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还把和歌理论输入了茶道,将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使日本茶道进一步的民族化了。
真正将日本的茶道推向平民化的却是他的高足千利休。千利休被称为“茶道天才”,他于16世纪将以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并推广贯彻成为“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它是指审美观。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追求“佗”的审美意识,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这种美意识引进“茶汤”中来,使“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不是沱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故此,茶道之茶被称为“佗茶”(不是喝的沱茶)。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日本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象中国茶文化那样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综合影响。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 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行并行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
(一)和敬清寂;
(二)一期一会;
(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对日本这个邻国加深了了解。以前对日本没有太好的印象,毕竟他们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国家,而我唯一对他们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动漫产业。当初选修这门课也是想了解一下这个经济大国,对于日本的文化我也没有太多重视。我想日本的文化大多是从我们古代传过去的,并没有重视。但经过老师的讲解,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出来在我的面前,日本发展出了具有他们民族特色的文化。日本人非常爱护他们的文化,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许多历史遗迹,供人们参观与学习,在这门课上,我知道了日本不同类型的文化,比如艺妓文化、茶道文化、庙宇文化以及具有特色的武士道文化等等。日本艺妓文化非常具有特色,据说以前的艺妓都是由男性来扮演,然后才逐渐由女性来代替,而且艺妓都是拥有高超的表演艺术,卖艺不卖身,这让我发现以前对艺妓的认识有许多的错误,通过这几节课让我对艺妓大大的改观,让我又学到了许多知识。茶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但中国的茶道却没有日本的茶道有名,日本的茶道与佛理相映衬,通过品茶可以探索佛家的境界。从这学期的日本文化史课,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让我更加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许对以后的学习或生活有许多帮助。这学期的课对我的影响很大,也让我对日本有了兴趣,渴望进一步了解日本。
第四篇: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日语一年级一班 崔蕊 学号13100722
日本的茶道缘起于中国,却不同于中国茶文化的以“饮”为主。中国人将饮茶融入生活,没有任何仪式,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疲惫于劳乏的都市生活后,静下心来,沏一壶茶,或携二三友,在个安静淡雅的地方小聚闲谈。中国茶讲意境,却也是人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道虽承袭中国茶文化的种种,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颇深。但日本茶道追求的是更加极端的境界。赋予给茶道更繁杂的过程,及更庄重的意义。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是从唐代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的。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经典,也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载于近江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成为了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者。
与最澄同一时期来华的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宗言,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从中国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中本平安朝的时候,弘法大师上了一份《空海给奉献表》于嵯峨天皇,其中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
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时,留唐归来并兼任两寺大僧都的永忠和尚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很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15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领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将军义政的推崇使草庵茶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继村田珠光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注入茶道中。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茶道的形式样态。
二.日本茶道的规程
日本的茶道仪式繁杂而且庄重。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为体现茶室中人人平等,在过去要把象征阶级地位的如宝剑,佩刀,珠宝等物品留在室外。茶室不仅讲究室内布局与装饰,也要室外有幽雅环境。室内布有古董玩物等,典雅大气。茶客进入茶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茶人要身着和服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位,然后接着献茶。
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这就是普通茶道的全过程。
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待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致菜肴。
三.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和敬清寂”。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这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此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四.日本茶道的流派
日本茶道的重要流派从昭和时代以来产生的。不少知识分子认识茶道,罔仓天心的《茶书》被广泛阅读,与此同时茶道人口趋于女性化,茶道成为现代女性的一种修养,在妇女中普及。现代日本茶道由数十个流派组成,各派都推举了自己流派的家元。其中最大的流派是以千利修为祖先的三千家,此外还有江户千家流,送偏流,远洲流等流派组织。
要学茶的人在各自流派入门,跟有教授资格的茶人不断修行,到一定年限从家元那里得到证书,认可各种门第资格。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组织,全国有三分之二的茶人参加,在国际上有六十三个“同好会”,有专门的出版社,对日本文化,经济有很大影响。
日本是礼仪之邦,日本人民的严谨,庄重,谦和,淡雅,从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都能体现出来。而茶道这门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的艺术,足以体现大和民族的优良传统。茶道的一招一式都蕴含着茶人的智慧,静静品茶,用心对话,美轮美奂之中,品茶者的心更近了。细品茶中滋味,如人生,品在嘴里是苦涩,但却仅是表象。品茶,更品茶中韵味。
参考文献: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1992年出版 作者 滕军 《说茶——日本茶道》 2005年出版 作者 蔡荣章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2004年出版 作者 滕军
第五篇:茶禅一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范文模版)
试论“茶禅一味”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及“和敬清寂”茶道四谛的形成欧阳勋 段肇红--2016世界禅茶大会论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交流始于隋唐时代。
公元607年遣隋使小野妹子持日本国书拜见隋炀帝,中日两国首开国交。隋文帝开皇年间,茶叶开始向日本输出。
据可靠文字记载,最早把中国茶文化带回日本并广为传播的是最澄和尚。804年7月最澄和尚随遣唐使从日本佐贺出海,经50多天的海上颠簸抵达宁波。最澄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和尚学习天台教义。后来,天台山佛陇寺的行满座主巡锡来到修禅寺,看到最澄慧根非同寻常,便将其带至佛陇寺,亲自传授牛头禅法及天台教籍82卷。行满大和尚在任座主之前曾是佛陇寺属下的智者塔院的“茶头”,有丰富的茶学知识和茶事实践经验,他不仅传给了最澄佛法,也传授了茶文化知识。805年春,最澄辞别天台山,随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最澄回日本后,开创了日本天台宗。最澄不仅带回了中国茶种,在日本种活了第一批茶树,而且以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大力传播从中国学到的茶文化。
与最澄同年从唐朝回到日本的还有两位高僧:空海和尚和永忠和尚。三位高僧从我国带回茶种茶文化后,在嵯峨天皇的大力支持和身体力行下,日本上层社会饮茶成为时尚,因当时处弘仁年间,所以史称弘仁茶风。
晚唐、五代、北宋期间,日本商船来华几乎是零。这一时期,日本饮茶处于衰微或停滞的状态。
我国南宋时,中国禅学进入昌盛时期。禅学主张“不立文字,立即成佛”,重视坐禅、作务等实践性的修行。这一时期包括了由新兴武士阶层源氏家族掌握的整个镰仓时代。源氏政权积极地引进中国禅学,其实力派首领北条时赖等都归依禅门,并把禅学作为武士阶层的思想支柱和必修课。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茶人是荣西,被称为日本的茶祖。荣西生于1141年,多次来华,接触到蓬勃发展的南禅宗,回日本后仍潜心钻研禅宗。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荣西在1214年完成他的著述《吃茶养生记》,被称作“日本的《茶经》”,《吃茶养生记》推广南宋新茶法,一度衰退了的日本饮茶走上了复兴之路。
13世纪初,隶属禅宗之临济宗的径山寺名震江南。径山寺遵循临济禅“不应文字,教外别传”的教法,倡导“公案禅”,强调“顿悟”励行“棒喝分明”的参禅方法。这些都恰合当时刚处于统治地位的日本武士阶层的需要,掌握了镰仓幕府实权的北条氏十分仰慕径山寺,不断派日僧到径山求取禅理。在众多的访径山日僧中,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最大作用的当数圆尔辨圆。圆尔辨圆于1237年起,在径山寺第三十四代十方住持无准师范处修习禅宗临济杨岐派的禅法,历时五年得受印可。在径山的五年里,圆尔辨圆全身心地吸收领会中国禅法,除此之外,他对径山寺独特的禅院生活文化不遗余力的去观察学习。他不仅样样都学,而且样样学有成效,而其中最有成效的恐怕是茶。圆尔辨圆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他更细心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当时中国的禅院里都施行一套有严格法式的茶礼。圆尔辨圆从径山回国时带去《禅院清规》一册,以此为蓝本,结合日本的实际,制定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就有仿效径山茶宴仪式的茶礼,此茶礼至今在日本东福寺得以遵守。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在1404年至1523年,明朝与日本足利幕府之间有过百余年的朝贡贸易,明政府所赐唐物完全控制在足利幕府手中。对这一唐物宝藏的鉴赏、应用孕育了日本茶道的前身——书院茶道。村田珠光(1423一1502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被拜为日本茶道之开山。珠光因精通唐物而扬名。珠光曾在名盛一时的一休宗纯处参禅,并从一休处得到一份珍贵的宝物——圆悟克勤所书的“禅茶一味”墨迹。“禅茶一味”始于善会,成于圆悟克勤,经两位禅师的悟道,参出了茶禅一味的新境界。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湖南省常德市的石门县的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唐咸通11年,公元870年,朝廷派高僧善会和尚来此开山建寺,善会和尚在夹山寺,聚二百众,首倡茶禅境味之说,千古流传的夹山境名偈:“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道出了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机缘之境,为夹山“茶禅一味”奠定了基础。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以理念上发扬茶禅文化的,则是圆悟克勤。圆悟克勤于成都从圆明禅师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处修行,蒙五祖印证嗣其法,成为一代宗师,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入住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品味茶之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一休大师将“茶禅一味”墨迹传至村田珠光。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成为了茶道界最高的宝物„„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对圆悟的敬意。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珠光悟道后试图按照禅宗的思想,参照禅寺简单朴实、沉稳寂静的饮茶方式制定“茶法”。
村田珠光去世后,发扬光大其理想,完成“草庵茶道”创建工作的是武野绍鸥。武野绍鸥精通连歌,并以歌道理论的基础,开创出一派新的茶道,他选用了藤原定家的一首和歌来说明茶道的艺术境界: 望不见春花,望不见红叶。海滨小茅屋,笼罩在秋暮。
武野绍鸥将日本生活文化中独特的素淡,典雅的风格再现于茶道。反过来他又使得经茶道提炼出来的高雅的生活文化艺术还原到了一般生活当中去。
促使日本草庵茶道全面形成,并使之成为日本文化之代表的壮举,是绍鸥的大弟子——千利休完成的。千利休生于1522年,卒于1592年,享年70岁。其父是堺市屈指可数的富豪,千利休异常聪慧,少年时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17岁拜绍鸥为师学习了草庵茶,并曾跟随大德寺和尚大林宗套、笑吟宗诉参禅,24岁获得“宗易”道号。在千利休生活的时代,茶道是日本武士的必修课,对于提着脑袋南征北战,不知自己将在何日命丧何方的武士而言,宁静的茶室是可以慰藉心灵的最好道场。在武士们的推崇下,日本茶道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千利休顺应时代的要求,集日本茶道之大成,被尊为茶圣。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可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茶道的精神追求是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千利休在《南方录》的卷头说,“草庵茶的第一要事为:以佛法修行得道。„„家也不漏雨,饭也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第二,茶道的秘诀是还原淡泊寻常生活的本来面目。他在《南方录》中写道:“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千利休的弟子问什么是茶道的秘诀时,他回答:“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得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
千利休的茶道美学境界,是积极的去发现美,去创造美,它也援引一首和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莫等春风来,莫等春花开。雪底有春草,携君山里找。
千利休70岁剖腹自杀时,日本茶道已完全成熟,后来千利休的法统由他的弟子和后人代代相传,并形成了由千利休的三个曾孙传承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至今还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流派。
千利休还提出了以“和、敬、清、寂”茶道四谛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
与圆尔辨圆同时期的日本僧人南浦绍明(1235~1308年),25岁时入宋,参禅于径山寺住持虚堂智愚,在华八年。1267年,南浦绍明辞别径山时带回来的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具。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先生考证,在南浦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制述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轨章》和《四谛文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由此“茶禅一味”的精神便为人所知。据《茶道经》记载,刘元甫长老为白云守端禅师的门下。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了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正式提出以“和敬清寂”四字为茶道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表示和谐与和悦,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二)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是指参与茶事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禅宗认为,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三)清
清即清洁整齐。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四)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槃”、“无”的意思。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参考文献:
[1]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林治·《中国茶道》·西安:世界图出出版公司,2009 [4]李丹·《茶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赵国栋·中国茶叶的传入与日本茶道的确立·中国茶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