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讲话: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讲话: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讲话: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曾有学生戏言: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为什么文言文的学习会成为大多数同学语文学习的一道坎呢?老师这里先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达,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古人说话和写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样的。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口头表达就是“吃饭了吗?”而书面表达就变成了两个字“饭否?”大家会发现,书面表述要简省的多,这无形当中给我们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同时文言文在句式表达上也和白话文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就给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迈过这道坎呢?下面,老师就根据自己学古文及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方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要大声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最妙之法。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的情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读,而且要高声诵读或者吟诵。我国近代政治家、文学家曾国藩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一大乐趣。他说:“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意思是:读书要高声读出来,读书的声音就像钟、磬这两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一样,非常美妙、动听,让人进入一种飘飘然的境界。而我们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朗读,甚至在早读课上,我们也很少听到那琅琅的书声,有的同学宁可在那儿默读,也不愿意读出声来,还有同学觉得读出声来很难为情。殊不知,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声诵读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老师建议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够做到大声诵读,甚至可以摇头晃脑地读,做到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出感情,进而能够熟读成诵。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学习中,有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疏通文意,即我们常说的翻译。有的同学,提到翻译也是直挠头啊,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掌握一定方法,翻译起来也是很容易的。这里老师就教大家几招: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同学们学习古文会发现,古文中有很多的单音节词,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把这些单音节的词变成双音节。比如,七年级同学学的《郑人买履》里“宁信度,无自信也”,“宁”这个单音节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把它变成“宁可”,“信”变成“相信”;再如,八年级才学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将使楚”,将,变成“将要”使,变成“出使”楚,变成“楚国”,连起来就是“晏子将要出使出国”。
2、联系旧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同学们把每篇古文都当作第一篇古文来学。即使是以前学过的文言实词或虚词,在我们眼里都当成是新的,它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七年级同学才接触文言文,可能积累的文言词汇比较少,但八、九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学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学们学习翻译古文的时候,我就会问同学们,这个词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学过没有,在那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用在我们这儿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调”的“既”,“掷地云”的“掷”“月余亦卒”的“卒”,这些词,同学们会发现,在七年级的《赵普》这篇课文中都学过,“既薨“的”既“,“已经”;“碎裂奏牍掷地”的“掷”,“扔”,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终于”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虽然行不通,但是我们在比较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积累,知道“卒”,除了做“终于”来解释,还可以解释为“死”。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巩固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有培养了能力,真所谓“温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语文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考课内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实词却全是来自课内的,如果同学们能够做到联系旧知识,学会迁移,就算是考课外的,又有何难呢?
3、成语解释法。我们现在的不少的成语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词语还保留这原来的意思,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成语去理解。比如,《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谋之”的“谋”和成语“不谋而合“的“谋”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意思一样。
再次,归类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主要在词汇上的积累,同学们可以准备一本笔记本,有重点有针对的搜集、整理、积累。如古今异义的积累,通假字的积累,一词多义的积累等等。
最后,老师想说的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决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曾有人质疑过:我们都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了,学习文言文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呢?殊不知,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凝聚着历史、文话、前人智慧的经典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因此,学会了文言文,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领悟前人的智慧、品味古人精妙的遣词造句,从而让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学生为文言文阅读而苦恼,怎样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呢?这是不少学生都想知道的,其实只要多背诵,多练习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们来就来谈谈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三篇: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
高中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
杨志学
近几年,高考宁夏卷文言文试题类型相对稳定,选文以史传为主,几乎都考查的是实词、虚词、人物形象、内容分析和翻译。如何使学生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拿高分,我以为文言文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尤为关键。
一、夯实基础,以本为本
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首先建立在实词虚词的大量积累上,教学中要以本为本,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尽量布置多背诵,以提高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课堂教学,要落实字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下注释,引导学生自主口头翻译,教师重点讲解,注重方法指导,对学生的疑惑,可进行交流探讨,并借助语法和文本语境进行推测,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课下安排独立书面翻译,教师抽查,发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每课学完后,要求学生对本课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文化常识等进行书面分类整理,并形成习惯。单元结束,教师带领学生巩固单元重点知识,并进行单元检测,以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这样设计安排,虽然显得繁琐、“笨拙”,但实用有效,因为语言文字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应付,只有脚踏实地,举一反三,夯实基础,才能由浅入深,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加强古典文学名著阅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教材中选择的经典文言作品固然需要精讲多练,但要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仅靠学习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篇目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量的积累,无法发生质的飞跃,只有课外大量阅读文言名篇和名著,大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化常识,扫除文字障碍,才能提高语感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近几年,高考古文阅读材料以史传文学为主。如2008年18套试卷二十四史10篇、先秦散文4篇、作家作品4篇;2009年高考史传8篇、作家作品10篇。因此可推荐学生业余时间阅读先秦历史散文、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尤其是《史记》和《资治通鉴》中的典范篇目一定要安排学生通读,如《史记》中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孔子世家》《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资治通鉴》中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教师还可安排时间对重要篇目进行讲解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清时期的文言白话小说尤其要阅读,如三言二拍、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布。每个假期都可布置阅读一部文言名著,并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文学评论,开学后进行交流评奖。一旦形成了阅读氛围,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就不言而喻、水到渠成了。
三、归类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学习古文,需要掌握大量零散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系统化,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框架,为灵活运用知识做必要储备。为此,我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本,设计了实词专题、虚词专题、文言句式专题、词类活用专题、文言断句专题、古代文化知识专题等,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明确各类知识的具体内容。如18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学生要了然于心,“之”包括三大类:代词、助词、动词;“以”包括三大类“介词、动词、连词。每一类又有几种用法都要熟悉。
四、总结规律,用已知解决未知
1、语法分析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名词放在介词结构后,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樵”,“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舍”。名词放在能愿动词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项羽”中的“刃”,“假舟辑者,非能水也”中的“水”。名词放在主宾之间,活用为动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的“军”,名词+宾语“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名词放在“所”之后,活用为动词,如“乃书帛曰:置所罾鱼腹中”中的“罾”。
名词做状语规律。如果名词放在谓语之前,表示时间、方位、处所、工具、情状、态度等,则做状语。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南取汉中,西举巴蜀”的“南”,“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中的“目”“耳”,“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人皆得以隶使之”中的“隶”,“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
2、比较法。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中的“先”“后”,前一句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后一句是形容词做状语。方位名词
“顺流而东也”与“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东”,前一句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后一句放在动词之前,做状语。
“其”做副词副词多在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多放在句首和主谓之间,表示推测、商讨、感叹、反问等语气。
1、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虚词“而”的两种重要用法
1、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泉涓涓而始流。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忌不自信。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也。疑问句的谓宾前置
1、彼且恶乎待哉?
2、沛公安在?
3、夫晋,何厌之有?
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5、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筛选法
从积累的一词多义中寻找最适合语境的义项
如“以为”通常翻译为“认为”“把„„当作”“任命”。如果是个人的主观看法和认识,就解释为“认为”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于将相乎?”如果是划分、安排,就可解释为“把„„作为”,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以为”放在官职之前,可解释为“任命”如“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帝以(周)访为振武将军”。
“坐”古代有三个含义与今不同: 1.通“座”;
2.“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作“因为”解;
3.“何坐?坐盗”中的“坐”当“犯„„罪”解,也可以引申为“治„„罪”、“触犯”等。
“以”的意义和用法
1、以勇气闻于诸侯。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城。
4、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作《师说》以贻之。
6、木欣欣以向荣。
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8、皆以美于徐公。
“见”的常见意义和用法有:通“现”、表被动、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对我怎么样、让„„拜见。1.图穷而匕首见 2.徒见欺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4.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3、“瞻前顾后”法
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十六、(08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涂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四、结构呼应法。
关注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如对偶句、排比句、结构相近的句子,就可以推测出语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的“用”和“以”相对应,“以”就是“任用”的意思。再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的“固”与“浚”“积”对应,因此“固”形容词或用为动词,“使„„稳固”。“追亡逐北,付尸百万”中的“亡”“北”相对应,又是互文现象,故“北”可解释为“败逃”;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见”和“被”相对应,故“见”是“被”的意思。
虚词“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而”对应,因此“以”就是“而”的意思。“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中的“因”和“乘”相对应,“因”就是“趁着”的意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中的“矣”“思”对应,故“思”是句末语气词。
五.借助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不同语素解释 •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2.良庖月更刀
3.陛下初嗣大宝,望敬守祖宗成宪.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虚词“之”做助词的意义和用法: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6、顷之,烟炎张天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学生为文言文阅读而苦恼,怎样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呢?这是不少学生都想知道的,其实只要多背诵,多练习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们来就来谈谈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第五篇: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因课时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差,学生对课文朗读得很不够,对课文太陌生,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因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多是记录古代的生活,现代人多比较陌生,加之语言的变化,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
三、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四、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