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会发言稿:走进孩子世界,倾听孩子声音
家长会发言稿:走进孩子世界,倾听孩
子声音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学校参加家长会,您的到来就是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本次家长会我发言的题目是:走进孩子世界,倾听孩子声音,做高品质的陪伴。也是本学期德育处对初一家长学校的第三讲。
问题:孩子进入中学,绝大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前无话不谈的孩子,逐渐变得沉默,越来越不愿意和自己说话,甚至变得不听话了,变得越来越不好管了。一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ipad,反复督促才勉强写作业。
许多家长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实际上,不是孩子变化的错,而是我们不变化的错。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不断进步。有人说的好:当你的成长速度跟不上爱人时,婚姻会出现问题,当你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孩子时,教育会出现问题;当你的成长速度跟不上老板时,工作会出现问题;当你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客户时,合作会出现问题;当你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市场时,公司会出现问题。教育孩子更需要学习,需要提高,需要改变。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大家知道,孩子进入初中,会逐渐进入青春期,或者“逆反期”。心理学上讲,与现实世界(外在)相对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个人世界(内在自我世界)。父母是孩子个人世界的预装系统,是孩子个人世界的第一批客人。如果父母在这个世界中给她温暖,(不是物质的,而是心灵和精神上的)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去邀请和接纳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世界,比如他的朋友、老师、同学、同事、伴侣等。他的个人世界接纳的人越多,他就越有力量。同时它的抗击打能力也就越强,一般的伤害并不能摧毁它,因为他有强大的亲友团在内心支持他,这在心理学领域叫做“社会支持系统”。家长在孩子的个人世界中,作为第一批客人,家长的任何言语和表现对孩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孩子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也倾向于迫切听取家长的建议。可是,家长一旦被孩子踢出自己的个人世界,他们就不在对孩子的任何决策起作用,他们的话在孩子听起来已经成为无臭无味的耳旁风,不管你是苦口婆心还是暴跳如雷,孩子只顾自己玩自己,完全没有把家长放在眼里,这不是孩子自不懂事,也不是什么叛逆期的表现,你已经被孩子踢出来了。孩子一般不会轻易这样做,如果孩子走到这一步,大多数责任在于家长。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有的家长反映孩子不愿跟自己说话,那你得重视了:你们的亲子关系就进入了比较危险的时期。因为你已经或者马上就会被孩子从他的个人世界踢出去了。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
怎样不被孩子从心理上踢出去,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就是需要陪伴,需要尊重孩子,留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而不是只盯着分数,最后可能失去分数。研究结果的确发现,常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比较有安全感,情绪比较稳定,学习动机也比较强。在这一问题上,父母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父亲的陪伴更重要。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前期,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5个一贯在台前光芒耀眼的明星爸爸,却被自家孩子的哭闹折腾到手足无措;5个宝贝个个天真、可爱、活泼,镜头前不是明星胜似明星。节目播出后,立刻引来强烈追捧。
据制片方强调,中国亲子问题是关系到祖国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此话题一出,再次引来吐槽一片:中国的爸爸是全世界最不负责的爸爸!中国爸爸把孩子的养育都推到了妈妈身上!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作战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一个家庭的情况就呈现出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
由于母爱的天性,妈妈一般会不自觉地将更多焦虑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当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时,爸爸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如果夫妻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会更严重、更糟糕。
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过度疏离。妈妈的关注转移了,夫妻间的感情也容易出问题。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或平衡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渐渐地,当爸爸的更觉得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加之,有时女同志到了40多岁,对婚姻不稳定的恐惧使得自己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丈夫继续被往外推。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这是血缘关系,母亲认为这是牢靠的、最安全的。丈夫没有办法作为妻子的重要情感的寄托,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对孩子而言,孩子生长分三个阶段:
一、把我抱紧点;
二、把我放下来;
三、别来打扰我。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把“把我抱紧点”认为是母亲的阶段。“把我放下来”就是他要学走路,他要奔跑,这时候他最需要父亲了。父亲可以带他到草坪上,满足他要运动的需要。如果没有父亲,就是一个空档,孩子运动能力和与自然的接触能力将来就欠缺,而这个欠缺对他将来的交往和他的认识,对自然对社会都是有防碍的。
由于很多爸爸的长期缺位以及因此导致的补偿心理,目前部分家庭已经出现“母亲父性化、父亲母性化”的趋势,很多妈妈不得不承担爸爸的角色。当妈妈把本该由爸爸承担的角色全部担当以后,爸爸出于补偿心理就会去寻找本该由妈妈担当的角色,最终导致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颠倒。
母亲做的多,家务的琐事多,就唠叨和抱怨的多,加之本身有些女性在家里就比较强势,说一不二,男性出于爱也好让也好,不太爱争什么,这样又无形的剥夺或削弱了丈夫在家说话的机会和教育孩子的力量。
这是中国的现状,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在孩子成长中中往往是缺位的。爸爸缺位,妈妈能补回来吗?明显是不行的。
有的家长会说:我要赚钱养家,我要在外应酬,每天回家累的要死,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甚至没有情绪成天呆在家里陪孩子。是的,这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现状“男主外,女主内”。但真是完全是这吗?真的是没有时间吗?
我只是想告诉各位家长,陪伴是一种选择,是在你还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你宁愿跟孩子在一起。明白了父亲在孩子成长陪伴的重要性的道理,如果能改变,希望尽快改变。如果不能改变,妈妈的陪伴就必须是高质量的陪伴。
当然,我们所说的陪伴也不是每天要在孩子身边(孩子也不愿意、不同意),真正高质量的陪伴是:
第一:是自己要活得精彩,要成为孩子的表率。要求孩子具备的那些品质,自己先展示出来,给孩子以精神引领,树立元大理想和人生目标,这叫精神陪伴。人虽不在但精神支柱不倒。(现在孩子的特点,对物质低欲望,精神高欲望,加之生活条件好,学习的动力源就不足),有一些家长很重视陪伴,一些扑在孩子身上,可是自己做得很糟糕,自己没有事业,对生活没有追求,对人生的意义没有思考,虽然整天跟孩子在一起,但得不到孩子的尊重与认同。孩子因此逆反——你自己做不到却要求我去做,我为什么要去做?
第二,不掺杂其他目的。但是如果认为只要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或者以让孩子更优秀为目的、加入过多期待的话,这种陪伴是没有质量的。例如本来是开开心心的出游,就会变得户外教学,大家游完回家,都松一口气,好像都尽了义务。高质量的陪伴就是陪伴孩子的当下,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只需要营造一种氛围,你做你的事情,不需要说什么,就算什么都没做,也不觉得浪费时间。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那就再好不过了。与孩子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跟孩子握握手,拥抱孩子等等,满含欣赏的眼神。方法还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
第三,则是跟孩子建立联结。
还有一些家长自身的事业很出色,对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本质认识也很有高度,可是跟孩子之间的联结不够,或根本没有联结,孩子的心门对他们关闭,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至于最终走进孩子内心的那些来自于教师、社会、同伴的教育因素究竟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只能听天由命。
在家里,你以为孩子都喜欢看电视、玩ipad、手机,其实不是,他们只是害怕孤独而已;在学校,你以为孩子最自豪的是学习成绩好,其实不是,他们最自豪的是人缘好。孩子成长中,你以为孩子进入青春期就与你不爱跟你说话吗?其实不是,他们只是与你无话可说等等。
各位家长,陪伴是我们走进孩子唯一有效的办法。唯有陪伴才能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才能与孩子真正建立链接,才能真正懂得和体会孩子心理的酸甜苦辣,情绪的千变万化,才不至于被孩子从心里踢出来。真心的陪伴会让你有机会观察到孩子真正的个性,在轻松的相处中,亲子双方培养互相的了解和信任。其实孩子需要的是这一刻的感受,父亲只要陪伴、等待,孩子自己会由内而外地生出作为人的心智。这个不需要被要求被教育,尊重他就好。
各位家长,孩子的成长教育如果在早期没有打好基础,青春期是唯一的补救机会,这时候的孩子处于心理发展健全阶段,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千万不要错过这次机会,多一些有效的时间陪伴孩子。
各位家长,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是局限于具体问题(比如:孩子上网怎么办?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方法、窍门、技巧这些都是“术”,是很个性化的,因人而异,别人孩子的成功不一定适合自己孩子。家庭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家庭教育的“道”,而不是“术”,只有关注和认识家庭教育的“道”,大道成大器,才能培养出道德、智慧和幸福的子女。
家庭教育的“道”就是家庭教育的价值和信仰,家长的教育理念,这是根本。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真正懂得了教育的道,术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尊敬的家长朋友,寒假马上来临,对于如何安排孩子假期的时间是一个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害怕孩子整天上网、整天看电视、作息没有规律等等。。希望刚才说的能给您在这个假期如何陪伴孩子有一些启发。《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结束之时,每个爸爸给孩子写了一封让“亿万网友泪奔”的信,我认为书信是家长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的很好方式,建议:把你平时不好表达、不好直接交流的写进信里。我相信在逢辞旧迎新之际孩子收到您的这一封信意义自然非凡!
最后,再次感谢您的光临!新年来临之际,祝您身体健康、平安辛福!祝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谢谢!
XX、1、23
第二篇:倾听孩子的世界范文
倾听孩子的世界
小名人幼儿园张焕君
我曾看见过这样一句话:“儿童的情感更需要沟通,儿童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倾听孩子的心语。”从此我就记住了这句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教师多和孩子们沟通,去倾听孩子的世界,通过倾听来了解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所需要的,感受孩子那幼小的的心灵。特别是其所说的“倾听孩子的心语”。是的,孩子们的心灵是很雪亮的,他们的世界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多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样就能够更轻易地接近孩子的心灵,你会发现很多有趣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倾听,让孩子倾听老师语言指令,如:请你和我一起做?孩子就会根据教师的指令做,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孩子的表达,没有去了解孩子是不是愿意和我们一起做。当孩子哭闹时,当孩子犯错时,当孩子受伤时,当孩子不认真学习时,当孩子大声说话时,当孩子在游戏中破坏游戏规则时,等等这些事情的发生,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我们也许只会责备孩子,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惩罚,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其实,孩子的世界真的很简单的,要靠我们老师来倾听孩子的表达,倾听 1
其所言,倾听其所想,对加强老师与幼儿的交流,培养孩子
良好的情感和个性,以及促进孩子的口语发展等,都有着非
常积极的作用。
教师很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倾听幼儿说话,并
帮助他们扩充词汇、学习句子,引导幼儿完整、丰富和准确
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幼儿有一百种语言,可以使用
一百种不同方式表达出他们对于事物的态度,假如教室文化
允许的话,他们可以使一百种不同的象征符号进行表达,那
么,教师关注幼儿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幼儿的心声,让倾听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态度。
教师需感悟孩子心理。孩子并不是只懂撒娇玩闹的小人
儿,他也有自己的心理世界。如大人一样,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而我们应该做的是时时和孩子沟通,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常常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不能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就不能了解孩子成长路上遇到的问题。因此每天在幼
儿园里,我们可以利用活动休息的时候与孩子们一起聊聊天,无论是什么话题,我们都要像听故事一样倾听孩子们给我讲
他们在幼儿园的感受和事情。每天坚持听孩子们讲述他们自
己的事情,听起来好像琐碎,但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愿
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老师像朋友一样指出她们的优缺
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角色是多样化的,是孩
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更是伙伴与向导。蒙台梭利说过:“唯
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
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用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儿童成长的需要。” 教师的眼里要容纳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成为一
名“”研究者”,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行为意
向,从而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观察孩子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和孩子零距离接触。
孩子是很好学的,他们期待与教师交流,因而,教师一
定是孩子忠诚的听众。教师在与幼儿交往中不断鼓励他们诉
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可让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获得
语言、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当遇到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更多耐心和他们交流,让他们大胆说话找到自信。因为
孩子性格内向、胆小、都是怕与人交往,因此,教师首先要
化解他们的紧张心理,用亲切和耐心的态度,边倾听边帮助
他们放松情绪,使他们慢慢产生想说的欲望,然后再引导他
们说准确。
没有学会倾听的老师,就没有学会倾听的孩子。要想让
孩子学会倾听,老师首先要懂得倾听幼儿。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内心的天堂,和他们
共同生活、共同游戏,真正的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幼教的工
作很琐碎,很细微,但是每天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们一个拥抱、一个微笑,鼓励他们不停向前,和他们共同分享家里或集体
大家庭里的事情都是很开心的事情。孩子们炙热的眼神,期
盼的话语,甜美的笑容会牵动着自己分分秒秒的内心。很想
大声的告诉孩子们“有你们真好!”能够走进孩子内心的天
堂让自己也充满了幸福感。如果想要拥有温暖的幸福,请学
会倾听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内心的天堂,迎接你们的将是
孩子内心温暖的芬芳!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去用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才能更
好的伴随孩子们共同成长。虽让我们会有一些不足,但我们
坚信用我们的爱心与耐心我们终有一天会成功,我们的明天
会做的更好!
第三篇: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的基础。魏书生曾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适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的教育的方法、措施。”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天赋、情感、个性、兴趣、爱好,有特定的品质,班主任必须了解他们,深刻地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特定的学生,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以正确地教育与疏导,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班主任在平时的关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班主任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才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教师,求得教师的关怀和理解,求得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这个时候师生所教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班主任在平时的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准确掌握学生反馈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心声,也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我带过的教学班,有56名学生,按惯例,值日工作便由这些学生负责,学生们分成5组,每组11、12人不等,由一位小组长负责领导。奇怪的是这么多的值日生,卫生总是打扫不彻底,小组长总
是跟我抱怨,谁总是忘记值日;谁只是扫地,不倒垃圾 ;还有的学生,大家干完活了,他才来……最后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把值日工作具体分到同学自己,自己负责自己的工作,不合格自己负责。”听了学生的话,我的眼前一亮,对,这个办法挺好。于是,我就把56名学生合理的分了一下任务,xx负责擦窗台;xx负责浇花;xx负责扫第一排;xx扫第二排……谁的责任区不合格,就由谁负责。果然,这样实行后,不但卫生好了,也没有人抱怨了,大家尽心尽力地干好自己值日工作。
是呀,班级管理不能仅依靠班主任,更不能由班主任包办代替。班主任应当树立民主的观念,变专制式的管理为民主的管理。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其次,班主任还要做到克服“自我中心”倾向,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任翁的地位,正确认识学生,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当老师不能总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情感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各种问题。一天早晨,我一如既往地来到班级,刚一进教室,班长急忙跑来报告:小雷昨天放学后偷偷溜回班级,从我的办公桌里拿了一个本子。我知道那本子是我买来奖励表现好的学生的奖品。小雷呢,是一个纪律不太好,经常不写作业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我勃然大怒,竟然偷到老师的头上了,这真是“在太岁爷的头上动土”。我刚要大发雷霆,眼光触到那个被拿回的“奖品”上。这个小本子并不值钱,小雷家也不缺钱,也不是买不起这个本子,可他为什么要……我认真
回想小雷最近的举动,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却因为没有考虑成熟,欲言又止,耽误时间,被我打断;下课积极抢着擦黑板,发作业,却因为没完成练习被班长赶了回去……原来小雷一直在努力改变,只是被我漠视。我静下心来,把小雷叫到身边,还没等我开口,小雷急忙向我道歉,原来小雷和父亲打赌要好好表现,争取得到奖品。可是努力了一周,还没有得到,他有些心急了。我打断了他的话,温和的说:“老师知道你非常想得到这个奖励,这几天你的表现我都看在眼里,原本老师也想今天把这个本子送给你的,现在你把本子拿去吧!”小雷急忙说:“老师,我错了,你看我以后的表现,再决定送我本子吧!”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后来的小雷真正得到了“奖励”,而且不止一个呢。班主任若只以自我为中心,就不能正确认识学生,就会妨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在思想教育中,我常常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应当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必须这样做,否则如何,向学生晓之以理,晓之以利害。这本来是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由于我们的“自我中心”倾向,就容易形成只是训导学生,而很难听取学生意见的状态。因此,必须在强化班主任主导意识的前提下,淡化教育者的教育形象,以一种民主的观念、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换意见,而且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地给他们表达意见的机会。尤其在师生语言上发生交锋的时候,班主任更一个耐心的让学生把话说完,允许学生反驳,不要轻易反驳学生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话不对,也要事后慢慢疏导,以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最后,班主任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个案找共性,了解学生不需要什么。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但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教师才学生身上获取到更多新的信息,从而影响班主任的思想、行为方式和决策,使自身的工作在民主化、科学化、有效化方面都得到提升,并且可以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一天下午,学校组织学生对老师的师德和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活动结束后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教室不再是往日的宁静,而是孩子们沸腾的喧闹。“老师,小明刚开始给你勾的是差,我看到了,后来他又改的挑。”快嘴的红红一声喊叫,其他的孩子马上此起彼伏地跟着嚷,有的甚至还急切地站起来印证这一事实。“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满心的不快,带着疑问,我把眼光投向小明。在同学的喊叫和哄笑中,小明的脸涨得通红,透着尴尬,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我。此刻我的心是矛盾的:对他的评价我很不满意,可老师的尊严又让我必须忍住,显得若无其事。自习课后,趁办公室里没有人,我笑着把小明请到办公室,轻声地问:“刚才评议的事,可以跟老师说说你的想法吗?”小明低着头,嘟囔着:“老师,我错了,我不该给您评差。”看得出来,他的回答有点不情愿。我诚恳地说道:“小明,老师请你来。不是要你认错的,我想你这样做,肯定有你的理由,能告诉我吗?”迎着我诚恳的目光,小明迟疑了一下,开口说道:“每次上课,您总是点我的名字,要我认真听讲,其实我在听,只是我还没有听懂,这样以来,同学们都认为我是一个笨孩子。”原来是这样。我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你不希望被批
评,不希望被认为是笨学生,说明你很有荣誉感,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这一点老师很欣赏,这么多的孩子,老师却关心你,说明你很有潜力,老师也特别关注你的成长。你上课时,总是歪歪扭扭地坐着,我的本意是担心你没听到我讲课的内容,所以好心地提醒你,没有想到给你带来这么大压力,我向你道歉。”听了我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歉意,小明的拘束消失了,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沮丧和不安了,临走他还主动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地表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明真的变了一个人,上课时做得端端正正,一改以往的趴着或斜着坐着的姿势;面带微笑的看着老师,专注的时候还频频举手,而我也在改变,没有了善意的提醒,而是及时地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并在全班表扬。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某直辖市教委曾在教师中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有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然后向这100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90%和10%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反差。是那100为教师中有人说谎了吗?可以肯定的回答,不完全是。那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教师爱的表示方式出了问题。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班主任在爱学生的同时,还要以一种学生能够感受到、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表达。
班主任要管理的学生很多,每天学生都会对其倾诉各种各样的心事,接受的信息量很大。班主任如果只是被动地去处理,只会疲于奔命。而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但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而且善于听,善于归纳总结,从个案找共性,会主动去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发现具有共通性的并在学生身上极易发生的类型问题,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其精力在同一类问题上的耗损。所以,能听善听,善于总结,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因而,班主任必须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善于倾听,主动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班主任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真诚谦虚的态度总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为老师,我们真的要能俯身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是爱心的体现,也是责任的需要。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提升我们自身,又能成就我们的孩子。
第四篇:走进孩子的世界
走进孩子的世界——参加幼儿园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一、让孩子在数学中玩
在五大领域中,数学活动在幼儿园是最难开展的。数学活动的要领是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认知,学会思维。幼儿园的孩子思维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存在不同的特征。小班以具体形象为主;中班从具体形象思维想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大班的孩子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如何把握各年龄阶段思维的特征并以游戏活动贯穿始终成为数学活动的重点。
陈青老师的两节大班数活动《看看排排》和《图形碰碰乐》对我的印象最深。优秀的教学活动并不在于准备材料的多少、丰富与否,而在于能以最少的教具调动孩子自始至终极大的兴趣。陈老师两节课的精点在于此。这两节课数学性很强,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陈老师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每节课的设计环节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出现困难的地方适时恰当的给予孩子指导,促进孩子思考。《看看排排》中,不仅材料可以排序,身体可以排序,竟然声音也可以排序,这是许多老师都没有想到的。老师的一句点睛,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图形碰碰乐》中,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到拼搭组合的乐趣,在最后的三角形找家中体验到合作游戏的快乐,并明白动手尝试的重要性。
黄瑾老师的精彩点评、抛出的问题更让我们对这几节活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以后设计活动时,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孩子能够学习那些知识点,能不能看到孩子的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特点。对于每节活动及时的给予反思。黄老师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问题与思考进行了专题讲座,从对数学的理解,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再到数学区域活动的创设都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讲解与分析。最后,在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时突出关键的公式:成长=实践+反思
二、让孩子在阅读中乐
近几年,绘本逐渐在各个幼儿园开展。阅读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阅读是一种兴趣,需要激发;阅读是一种状态,需要保持;阅读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阅读是一种生活,需要滋润。海克曼认为对儿童时期进行人力投资,将对他成年后的就业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余耀老师首先讲述了绘本的重要性,针对儿童提出阅读的审美、娱乐、认识和教育四大功能,以及阅读的爱、自然、顽童和成长的四大母题。从一个个生动的实例中娓娓道来绘本对孩子成长中的影响。一个优秀的绘本中能发现挖掘出许多知识点,一天、一周甚至一学期都可能讲不完。在给孩子们讲述绘本时要做到讲述心中有这本书,讲述心中有人,讲述
心中还要有自己。最后,余耀老师结合《动物绝对不穿衣服》这一绘本,从目标制定、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具体探究如何使绘本转换为某一具体活动。
三、让孩子在外出中享受生活
大自然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天堂,孩子的天性属于自然,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外出活动为塑造灵动与丰满的心灵创造了机会。山东科技大学幼儿园梁园长为我们做了精彩的“特色外出活动,让孩子的生活更精彩”的讲座。关于儿童与自然,去自然化的生活、儿童的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代病,而特色活动能让孩子们回归自然。梁园长提出外出活动的三条途径:根据季节特点、结合节日主题活动、利用自然环境社区环境生活环境等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照片、一段段有趣的视频让我们意识到每一次外出孩子更能读懂大自然、老师更能读懂孩子。这是孩子们在童年这一“人生最重要的时期”真正拥有了一段光彩夺目的、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精彩生活。
第五篇:倾听孩子
“倾听孩子、共同成长”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已经工作了2年了,两年中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故事举不胜举,我刚从学校毕业就从事了幼教这份工作,第一次走进教室看见孩子们的我特别开心,充满着激情,满怀着希望,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也充满了热情,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更多的体会到了孩子们的童话世界,我们不能用大人的角度去对待孩子,而是更多的时候要把自己也变成一个孩子去融入到这个小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我更多的是学会倾听,倾听孩子在上课中的每一句发言,倾听孩子在玩耍中遇到了问题和老师的诉说。倾听是一种沟通,在这种沟通中我能更加了解孩子们心里所想的和所要表达的东西,结合我在实际的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新学期刚开始我看到的都是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对于每一个孩子都不熟悉,而孩子们看到我也是一样的,我要慢慢的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给我得印象很深,她不敢直视我得眼睛,可又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在一旁偷偷的看我,我知道这个孩子是胆怯的,我上前摸了摸孩子的头,抱抱这个孩子,孩子明显放松了好多,我得心里也很高兴,和孩子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们个个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在学前班里我与孩子一同学习,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对待孩子要有恒心、耐心、决心、责任心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凡事都要以孩子为主,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让孩子在视力范围内,要以孩子的安全为主。这些真的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真真切切体会到的,我热爱这个职业,喜欢这份工作,我会继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和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