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听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已经听完了,留下的是历史的回响,曾经的松花江盛产大豆高粱,后来人们就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这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九一八事变有关,那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又有怎样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过渡: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学习目标,迅速浏览课本,整体把握本学科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个部分,首先我们开始学习,第一个部分918事变。一、九一八事变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大屏幕上有两则日本侵略中国政策的文字史料,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在这种亡国灭种的政策之下,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以借口制造柳条湖事件,六条或事件,也成为了918事变的导火索,而918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扩大了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请同学们观看一段纪录片,了解一下日军在东三省犯下的累累罪行,和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英姿。视频已经看完了,在视频中,我们了解了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实行奴化教育。这充分暴露了日本凶残的侵略本质而杨靖宇将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黑水之间。更是用行动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 过渡:当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日军侵略形势图了解日本侵略进程。在日军侵略当中,提出华北自治运动,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华北学生更是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这样的口号于是一二九运动爆发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化身小记者,写一篇,有关于一二九运动的新闻稿。哪一位同学愿意分享下你的报道?报道很详细,请同学们根据他的回答明确标记,一二九运动的时间意义。
过渡:民族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成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形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那西安事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呢?接下来请欣赏由六组同学带来的历史短剧西安谈判。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最终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问题。一组的代表。选择的角度很好。西安事变到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那组同学能给他补充一下。五组的代表。补充得非常的完整,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上的答案,再次明确一下。当堂达标:历史事件排序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基本史实,无论是英勇作战的东北抗日联军,还是一二九运动当中无惧无畏的青年学生,抑或是西安事变当中深明大义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而今天就让我们继承他们为国为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课后作业:设计一二九运动的手抄报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三、西安事变 1.原因
1.华北危机
1.时间 2.经过
2.一二九运动
2.经过 3.抵抗侵略
3.原因
第二篇: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_教案1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讲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全过程;知道在九一八事变中东北迅速沦陷的原因;能列举东北沦陷后中国军民抗争的史实;能够正确分析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和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意义。
过程和方法:通过图片展示、文字阅读和视频播放,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概况,通过课堂讨论认识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九一八事变带给东北人民的深重灾难;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学习张、杨两位将军和中国共产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局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警报声响起。
教师: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在我国东北的沈阳、长春等地的城市上空,都会响起尖利的警报声,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为什么?
学生答略。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段已经成为过去、但我们却应该时时铭记的苦难岁月——难忘九一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情景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时代感较强的情景拉近了历史同现实的距离,实现了历史同现实的对接)
(二)新课学习九一八事变
1.布置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九一八事变”部分。教师提示:抓住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历史教学中要教给读书、自主学习的方法。)
/ 3
2.视频播放:柳条湖事件
3.学生思考、讨论: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略。
教师小结:为其侵略行为寻找借口。
4.面对日军的挑衅和进攻,驻防东北的中国军队纷纷要求还击,可作为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最高长官的蒋介石是什么态度呢?
投影出示: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密电。
(视频、史料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历史影像,拓展了历史学习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分析、讨论提供了素材。)
学生齐读电文后回答: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无礼挑衅,蒋介石是什么态度? 蒋介石不抗日,他正在忙什么?对此,我们有什么感受?
5.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亲者痛,仇者快,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就这样拱手让给了日本人,东北数千万的人民就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开始了悲惨的生活。听,这就是东北人民悲愤的呻吟(音乐《松花江上》响起)。
(音乐的使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极大地增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可是东北人民不甘做亡国奴,他们自发组建抗日武装,对日军进行反抗和打击,中国共产党也选派干部到东北地区,领导和组织东北的抗日斗争。
投影出示图片: 东北义勇军抗击日军
东北抗联总司令——杨靖宇将军
(借助图片,学生讲述抗联将士顽强不屈打击敌人的故事,既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展示了学生的历史积累,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小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战由此爆发,九月十八日也由此成为了铭刻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国耻日。在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来让人们牢记历史的耻辱与教训。
西安事变
1.地图出示,教师讲解:占领东北后的日军,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国民党内部一些有爱国热情的将士也纷纷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图片出示:张学良、杨虎城头像
/ 3
设问:同学们认识图片中这两个人吗?他们的名字和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3.布置学生阅读教材西安事变部分。4.视频《西安事变》片段播放。
5.讨论:你如何看待和评价张、杨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行为? 你是如何认识在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定的?
(课堂因讨论而精彩,讨论是思维的碰撞,是看法的交流,讨论使得认识得以统一,观点得以明确。)
(三)、小结全课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揭开了中国抗战的序幕,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升级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而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也使得长达十年的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教学反思
1、本课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课外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可以体现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论的历史学习方法。
2、通过课前的对问题的层层预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基本实现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 3
第三篇: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变化情况及变化因素
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变化情况
及变化因素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战争,制造了民国以降,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中国领土的先例。刚刚完成形式上统一的国民政府在建立伊始,就面临着外族入侵。中华民族的生存开始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为应对这空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对队内对外政策在“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促成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针对此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转变
(一、)对日政策的转变
一直以来,我接触到的历史书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政策的描述就三个字“不抵抗”,对此我也深信不移,并没有更深的探究过,然而经过这一段时间对史实的了解,我个人认为只用“不抵抗”这三个字定性“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是有失偏颇的。“不抵抗政策”这一说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既指军事上的不抵抗也指政治上的不抵抗,可事实并非如此。“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在军事上的确未能积极的抵抗日本侵略,以至东北迅速沦陷,说它奉行了“不抵抗政策”是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此我不再赘述。但在外交政治上国民党虽然对日政策不强硬,但至始至终并没有对日妥协,所以就不能说在政治上国民党也奉行了“不抵抗政策”。事实上,-1-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依赖国联,寄希望于“国际仲裁”,希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这一事件,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却不把国联放在眼里,所以“国际仲裁”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但国民政府毕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没有一味的对日妥协,所以说它奉行了“不抵抗政策”是有失公允的。
综合“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的史实,我认为国民党对日政策应该是:从军事上的不抵抗、治上的消极抵抗转变为对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抵抗。
(二、)对国联及英美的政策转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可以说在政策上,国民党政府是依赖国联调停的。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致电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个签字国,要求有关各方面对日军侵略东北之事“主持公道”。9月20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大会上演讲,要求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里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次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民众书,申明对日政策:“政府现时即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由此可见,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依赖国联,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此次事变。但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事件是不可能的。但日本的步步进逼和国内抗日呼声的不断高涨,国民党
政府见国联调停无望,便转而寻求英美等国的帮助,希望借英美等国对日施加压力,并对中国施以援手,而英美也因在华利益受到威胁也乐于帮助国民党政府。
二、国民党对内政策的变化
(一、)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政策并没有因此转变,还是坚决的实行剿灭政策,对外则宣称“攘外必先安内”。11月31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的宣誓仪式上为“安内攘外”政策辩解说:“安内攘外”政策辩解说:“攘攘外必先安内,统一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敌。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剧,国内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彻底断送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党开始了与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
(二、)国民党对国内抗日爱国人士政策的转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群情激昂,爱国救亡运动此起彼伏,国民党政府坚持“安内攘外”政策,逮捕爱国人士、破坏学生运动,对爱国救亡运动采取了镇压政策。后经宋庆龄等一些民主人士斗争和共产党的努力,这一政策在西安事变之后发生。在国共两党西安谈判中中共要求国民党政府释放政治犯,并最后达成协议,至此国民党对国
内抗日爱国人士政策发生了转变,虽然并没有彻底改变,但至少不再进行公开的镇压。
(三、)对国内经济、工业的调整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威胁国民政府设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又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着手进行国防重工业建设。随着资源委员会在内地的大规模重工业建设,中国工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均发生了最大变化,即有战前的轻工业为主,向着轻重工业平衡发展转型,有民营工业为主,向着国营工业为主转型;由沿海地区为主向内地为主转型。国民政府对工业的调整,使得资源配置向着有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加强理国家对工业的统制,使得国家的经济向着战士经济发展,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实力。
三、促成国民党政策发生变化的因素
(一、)日本的步步进逼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最根本的因素,正是因为日本对中国的进犯,国民党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才对其政策进行了一些列的调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步步进逼,不顾国联的干涉,使得国民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事变的希望破灭,最终转向军事抵抗。若“九一•八”事变日本满足于既得利益,不再进逼,国民党政府肯定会一边与日本政府通过外交交涉,一边加紧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剿,继续实行“攘外安内”政策,而不会转向于国产党合作。
(二、)西安事变的关键作用
促成国民党政策转变的关键因素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爆发是如此突然,甚至连日本也在震惊和茫然之下,对国民政府保持了短暂的平静时期。蒋介石回南京,宣布抗战,许多人欣喜地看到了全面抗日的希望。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了国共合作,致使国民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三、)中共的努力
1936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和反帝统一战线,使得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左”倾关门主义,转而寻求联蒋抗日,中共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以“抗日救国”为准则,同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联合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践行宣言,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并与国民党第二次携手合作,共同抗日
(四、)国际形势的变化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国的掌权,对苏联形成了威胁,苏联的共产国际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口号,为此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1934年11月14日写信给中共中央,要求中共中央在抗日反蒋口号下,积极主动地联合统治阶级内部反日反蒋派别,改变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根本改变“左”倾关门主义,促使中共政策向联蒋抗日转变。
1936年11月,日本与德国结盟,成为远东的战争策源地,更对美、英构成严重威胁。美、英于日本矛盾加剧,鼓舞理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亲英美派,他们重新燃起“联合美英,抵抗日本”的希望之火,自然也影响到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国共两党都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政策发生了转变,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以上四点是促成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当然,促成国民党政策转变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和舆论的压力、中间党派的努力、国民党内部的抗日进步人士的努力、蒋介石个人的因素等,这些还有待于我门做进一步的探究。
第四篇: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之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的点评
在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学校历史组在学校315课改理念指引下,在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对教材的钻研、理解,如何理性地对待教材,如何有效使用教科书,成为我们历史组适应315课改的主攻方向。因为教材是决定课改成功的第一道门槛。就像一项工程,把好材料的质量、拿捏准确材料的属性是建设工程的第一道关。
具体到xxx老师这节公开课。通过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及教学反馈等环节,可以看出xxx老师深入研究了教材,在有效利用教科书上狠下了功夫,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吃透了课标,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的课程标准归纳为:
1、知道一个事变即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结果;
2、了解一个罪行即了解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
3、认识一个意义即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根据这一课程目标科学的设置教学方法,同时也确定了本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把握了教学内容两条主线,化繁为简
本课主要内容有九一八事交、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各部分内容间错综复杂,xxx老师把本课内容分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
另一条主线是张学良将军的三个抉择。
xxx老师以张学良将军的三次人生抉择,映射了张学良将军从家仇到国恨到报国的爱国热情厚积薄发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两条主线相得益彰。
三、核心素养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四、三个问题提纲挈领,总领全课,并巧妙解决
1、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通过自主学习完成)
2、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通过课本剧表演完成)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
五,课堂教学设计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注意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架起现实与过去之间的桥梁。
xxx老师以张学良将军囚居苏仙岭的史实导入新课,这样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谈起,既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又自然而然的切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
这样处理后,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细化、深化教学核心内容,为学生探究活动创造更充足的条件。
几点建议
1、无论是过去老教材,还是如今各个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应该说多多少少存在长期以来扬共(产党)贬国(民党),扬后(敌后战场)贬正(面战场)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增设一个归纳题: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作了什么?中国共产党作了什么?只要阅读教材便可找到答案:
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华北自治运动,扩大侵华战争;
中国共产党: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此时红军尚在长征途中),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领导了一二九运动,领导成立东北抗联,致力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共产党在反抗日军侵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个是侵略扩大,一个是反侵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归纳,有利于学生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2、给学生一点阅读教材的时间
学生接收历史知识的方式主要有:倾听,阅读,考察,阅读教材甚至大声朗读教材内容,有益于学生增强记忆,重新认知教材内容。本课中,个人建议让学生齐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一点感慨
现在的年轻老师不但专业知识扎实,而且接受新事物快,课改理念理解透彻,有活力,做事热情高,值得敬佩。
点评人:xxx
20xx年12月18日
第五篇:从量变到质变感想
紧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调整脉搏
指导完成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十二五”规划战略
汽车零部件公司孙云
汽车零部件公司是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二五”<11316>规划三大业务板块发展战略之一。汽车零部件的冲焊件业务是民品发展最主要方向,同时也将成为工业集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现阶段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激烈,徐斌董事长关于“七个调整”的讲话精神给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通过学习《把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调整脉搏---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跃鸣访谈》找到了进一步强化汽车零部件公司竞争力的方法。个人将做好下一步工作,工作重心从注重量的变化转移到质的转变上来。
一、布置新生产线,完成现有设备的改造,加强与市场的接轨
依照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将新建冲压生产线,组织技术开发部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冲压厂房闲置空间,根据生产加工特点科学布置冲床工位,并积极规划废料输送线布置方案。为了确保冲压、焊接等工作的正常进行,由技术开发部牵头参与焊接生产线的一期投资和1200T冲压生产线1200T、800T压力机投资项目工作,并已经完成招标工作。
由于汽车工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重要产业,其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所以对为其服务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也有着同样的要求。渝北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冲压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设备,无论在产量、维护费用还是设计标准上都已经跟不上
现在的零部件发展;非标的台面设计更是严重的限制了工装的生产互换性。上半年对1台1000T、3台800T、2台400T冲压设备的台面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台面顶杆孔位置为标准的150X150,打破公司承接产品受制于机床台面的局面。
二、积极推进新产品开发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积极跟进长安福特、长安铃木、长安股份等公司新开发车型。按市场化要求,参与整车厂组织的冲焊件竞标,实现自主开发冲焊件。进入了长安铃木的一级供应商,并承接了长安铃木YAE车型的11个供货状态的产品,处在产品工装开发阶段,预计2013年底量产。
三、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实现精益管理的根本,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尤其重要。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约束,才有坚实的管理基础,才能保障技术工作有序开展。公司组织精兵强将,内部调研、外部学习、积极创新,积极编写TQC管理体系所需作业文件和记录文件以及工作范围、职责和权利,便于公司科学管理,为公司提出的2012年底达到Q1质量体系做好准备。
四、推进精益生产、实施物流成本管理
组织技术员学习了IE分析工程,前期从降低换模时间,提高生产率为主题,并围绕换模优化、计划改进、现场管理、库房整理等级方面进行整改完善。通过前期精益生产的推进,公司新承接了R101车型2个大冲件、S101车型14个大冲件、长安铃木两个大冲件等产
品,增加了公司产值。
上半年对运输商和运输方式所做的调整,在运输费用方面已经节省48.7万,为了更好的实施物流成本的管理,将继续保持现有的良好运输管理方式和运输方式,并将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的改进。
满满一槽的水。当你拔去水槽的塞子,水就会开始搅动,形成涡流。涡流发展成为涡旋,像有生命一般成长。涡旋是一种涌现的事物—如同群一样,他的能量及结构蕴含于群体而非单个水分子的能量和特性之中。公司现阶段每个人都已经动起来,将在“七个调整”的统一引导下,步调一致,达到一种涌现的效果,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更好的实施 “211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