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知能演练提升
1.“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首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A.长春 B.北平
C.沈阳
D.上海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3.如果你是一位社会学家,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你会发现九一八事变后,当时中国的社会浪潮是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抗日救亡 D.维新变法
()
4.右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该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半殖民地化加深 B.巴黎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 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
5.下图是号称“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迁徙路线图(局部)。东北大学迁入关内的原因是
()
A.积极参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D.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形势所迫
6.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的直接目的是()A.加紧准备全面侵华战争 B.驱逐英美等国在华北的势力 C.扶植国民党内的亲日派 D.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7.在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提出的要求是()A.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8.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时中华民族面临“最危险的时候”是指()A.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B.日本侵略热河、察哈尔等地 C.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吞并华北 D.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吞并全中国 9.下列人物中与西安事变有关的是()A.左宗棠 C.张学良 B.林则徐 D.张謇
10.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市民王大妈出门买菜,看到报童沿街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该新闻反映了()A.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B.西安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2.2018年是西安事变爆发82周年。小明同学在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后,写道:“一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方的五个大字‘历史的转折’。”(见下图)“历史的转折”是指()
A.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人民解放战争转为战略进攻 D.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1)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发生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
材料二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材料三 我跟蒋先生(指蒋介石)两个人的冲突……就是冲突这两句话: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
(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当时起调停作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主要是谁?
(3)有人认为张学良“捉蒋”是英雄,可敬;“放蒋”太轻率,可惜;“送蒋”更是误了自己的一生,可叹!你的意见如何?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安事变中与蒋介石谈判,周恩来仍照以前的习惯,称蒋介石为“校长”,寒暄道:“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蒋介石点了点头,说道:“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周恩来顺着蒋介石的话,转向了正题:“只要校长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你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你的指挥。”
——摘编自叶永烈《西安斗智》
(1)导致周恩来和蒋介石“有十年没见面了”的原因是什么?
(2)蒋介石说周恩来“你是我的部下”,这是怎么回事?
(3)红军从“打倒蒋介石”到“也可以听你的指挥”,从中我们感悟到的基本认识是什么? 答案:
1.C 由“九月十八”“日本兵”可以判断此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2.B 3.C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4.D 5.D 观察图片可以看出,东北大学自1931年9月开始离开沈阳进行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因此东北大学内迁是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形势所迫。6.D 7.B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8.C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此背景下,一二·九运动爆发,故“最危险的时候”是指C项。9.C 10.B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36年12月13日”和材料中的“张、杨发动兵变”,可联想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11.C 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题干材料“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表述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A项是“东北易帜”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B项与题干不符;C项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因此正确答案是C项。
12.D 根据题干材料“西安事变纪念馆”“历史的转折”,可知这是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D项。13.参考答案(1)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2)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
(3)参考示例:我认为张学良“捉蒋”是英雄,可敬;理由:张学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身负国难家仇,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对外,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利益得失的宽阔胸襟,令人佩服,可敬。
14.参考答案(1)因为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叛变了革命,成为镇压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刽子手,而周恩来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坚持走革命道路。
(2)在黄埔军校中,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3)中国共产党视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篇: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时作业
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
1.经过: 1931 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 柳条湖 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结果: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 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3.日本殖民东北
(1)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 ,在 长春 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2)殖民罪恶: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 奴化教育 ,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4.局部抗战表现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 抗日义勇军 ,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 杨靖宇 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局部 抗战开始了。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 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5.华北危机:1933年1月,日军攻占 山海关 ,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华北自治运动 ”,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 不抵抗 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6.一二·九运动
(1)经过: 1935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2)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3)影响: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 西安事变
7.背景:在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 蒋介石 联共抗日。
8.爆发: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恳请无望的情况下,于 1936 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知识分享
教学课件
9.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 周恩来 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10.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 十年内战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
1.下图著作封面中的历史人物是
(B)
A.光绪 B.溥仪 C.杨靖宇 D.张作霖 2.面对日本军队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开始于 A.东北地区 B.广东地区 C.京津地区 D.淞沪地区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3.1935年12月9日,一位记者在北平拍下了学生游行请愿时打的标语。当时拍摄的标语内容最有可能是(D)A.“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摘自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1)材料一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具体表现是什么?面对这一局面,国民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表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对策: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材料二 时至今日,一些学校会在每年的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二·九合唱;复旦大学的一二·九歌会,山东财经大学的一二·九长跑等。
知识分享
(A)
教学课件
(2)材料二中的“一二·九合唱”“一二·九歌会”“一二·九长跑”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事件:一二·九运动。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 西安事变
5.王强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通过以下图示概括了这一事件。该事件的发动者是(C)
A.张学良和冯玉祥 B.陈独秀和李大钊 C.张学良和杨虎城 D.叶挺和杨虎城
6.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从此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是(D)A.秋收起义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课后巩固提升
1.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百团大战
2.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这段话内容的实质是(A)A.不抵抗政策 B.幻想国际援助 C.攘外必先安内 D.等待日本主动撤军
3.蒋介石曾宣称:“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我们应该要负责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诽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惟一要务。”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C)A.对于失掉东三省热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愿意承担责任 B.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不是日本侵略者
C.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是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土匪
D.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先清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惟一要务
4.王老师上历史探究课时,展示了以下四幅图片,你觉得这节课探究的主题应该是(D)
A.东北人民抗战
知识分享 B.国民党抗战
教学课件
C.黄海大战 D.局部抗战
5.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的用意是(C)A.帮助华北走向繁荣 B.为了占领东北三省 C.企图变华北为其殖民地 D.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6.某校曾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的大会。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B)A.运动的主力是学生
B.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东北的企图 C.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7.下图是1936年12月30日《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从标题看该报道的观点应该是(A)
A.肯定张、杨的行动 B.批评张、杨的主张 C.反对国民政府 D.保持中立立场
8.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长春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一段路轨,以此为借口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改正:“长春”改为“沈阳”
【√】(2)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改正: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军进行了长期斗争。
改正:“东北抗日义勇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改正:“第一次”改为“第二次”
9.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云突变。某中学八年级(1)班对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重温历史】
材料一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这段歌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事件:九一八事变。感情:对日军暴行的斥责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知识分享
教学课件
【感受历史】
材料二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2)蒋介石为何电令张学良对日军的挑衅不予抵抗? 全力剿共,企图消灭红军。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
——摘编自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3)张学良发动“兵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兵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目的:逼蒋抗日。成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感悟历史】
(4)从张学良由“不抵抗将军”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转变中,你有何感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分享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知能演练提升
1.1920年5月以后,北京、上海等地创办《劳动界》《劳动音》等刊物。这些刊物宣传的主要内容为()A.三民主义 B.维新思想
()C.马克思主义 D.民主与科学
2.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提供了干部和组织条件
B.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和思想基础 C.不断注重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提供了阶级基础 D.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为党的成立提供了群众基础 3.下列文章中,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有()①《敬告青年》 ②《狂人日记》 ③《庶民的胜利》 ④《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A.①② C.①③ B.②③ D.③④
4.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经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无产阶级在这里首次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开始踏上革命征程。这座城市是()A.上海 B.重庆
C.天津
D.北京
5.“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A.中共一大 C.巴黎和会 1921年()A.爆发了五四运动 B.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C.发动了辛亥革命 D.建立了中华民国
7.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不包括()...B.中共二大
D.中华民国成立大会
6.“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历史时期的开始。”这是因为A.打倒军阀 C.统一中国 A.吴佩孚 C.段祺瑞 B.推翻帝国主义 D.领导工人运动 B.张作霖 D.冯国璋 9.1923年2月,调动军队镇压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制造了“二七惨案”的军阀是()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一中,中共一大提出的党的奋斗目标和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各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党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C 2.D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故D项不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3.D 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4.A 5.A 6.B 7.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8.D 9.A 10.参考答案(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2)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能演练提升新人教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能演练提升
1.与前四次反“围剿”相比,红军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在军队数量上占优势 B.中共中央推行“左”倾错误主张 C.革命根据地力量弱小 D.国民党武器装备好
2.“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摘自《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主力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A.准备北上抗日
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与敌人决战
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3.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A.1933年10月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4.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遵义会议 C.中共二大 B.中共一大 D.八七会议
()()5.“1935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一向发言很少准备提纲的毛泽东这次却破例了。他不仅说明军事失利问题的原因在于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而且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以下说法与这次会议相关的是()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6.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A.强渡乌江 C.四渡赤水 B.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7.下列毛泽东诗句中,与下图有关的是()
A.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下面是新中国的将军外交家黄镇在1935年创作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定格了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下列诗歌与之反映的史实相符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9.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实地考察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该有()①井冈山 ②瑞金 ③遵义 ④南京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③④
10.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场景发生于()A.吴起镇 B.井冈山
C.遵义
D.南京
11.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1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力量之源。下列不属于长征精神的是()...A.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 C.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为人类和平正义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13.学习历史要学会进行总结,学完本课后,我们应知道:红军从被迫战略转移到长征胜利,这一历程说明()①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是失败的 ②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 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 ④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①③
长 征 ★14.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2)“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军事行动?
(3)“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军事意义?
(4)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中,你受到了哪些革命传统教育?
15.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长征组歌》中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片段二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片段三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片段四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片段五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片记录了长征的经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2)根据材料一,分析红军长征过程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3)长征是一个壮举,它以红军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归纳出长征胜利的原因吗?
(4)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至少两条)答案:
1.B 题目中四个选项都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左”的错误。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红军以自己的劣势对抗敌人的优势,第五次反“围剿”注定要失利。
2.B 长征主要是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目的是保存红军的实力。3.B 4.A 解答本题可以从时间“1935年”入手。1935年召开的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C、D三项中的会议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21年、1922年、1927年。故选A项。
5.C 1935年1月召开的会议是遵义会议,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6.C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展示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其是一座铁索桥,故B项符合题意。8.B 漫画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画面。A项描述的是秋收起义,B项描述的是红军长征,C项描述的是渡江战役,D项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
9.C ①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②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③遵义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召开的地方;④南京是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10.A 11.D 12.D 长征精神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但不包括国际主义精神。
13.C ①的说法是错误的,②并非是长征的经验,③④是正确的。
14.参考答案(1)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3)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4)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的精神等。15.参考答案(1)B(2)军事: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自然:恶劣的自然环境。
(3)原因: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二是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三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答出两条即可)(4)如《锄禾》;居安思危,戒奢从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10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 和“焕然一新” 的历史结论。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结束于1935年红军长征的胜利。(3)本单元的主题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2.以五四青年和党的生日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建议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激发他们探究“五四爱国运动” 和“中国共产党诞生” 的动机。如设计“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 的动机;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好联系当地的标志性变化加以说明)。当时她是怎样诞生的?”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的动机。
3.“五四爱国运动”一目,应讲清几点:(1)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参加者、斗争口号及领导者);(3)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4)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说其“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说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①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教学课件
在本目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表象,建立历史概念。
(1)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设问:这些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
(说明这些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见问题探究)
(2)阅读正文和第二段小字,设问: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见课文相应内容)
(3)运用教材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三则材料,加深对五四爱国运动过程的印象。
“还我青岛”影印材料:
设问:①你知道青岛问题的由来吗?②从当时爱国学生打出这一旗号,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具有为收回青岛主权而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图片:
设问:①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公元哪一年?②从图片中可得到哪些信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爱国压力,释放被捕学生;间接说明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反动行为;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在场学生均为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感到自豪和骄傲)
“五四”传单:
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目,应讲清几点(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和会议的主要议程);(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4)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然后,运用教材有关中共诞生的三则历史材料,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1)《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设问:①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哪些地方?(国外有东京和巴黎;国内有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等)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了哪些地方的党员?(上述国外和国内的党员)
(2)参加会议的三位代表人物像:
教学课件
设问:①这三个人是哪些地方的代表?有何共同点?②完成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见问题探究)
(3)“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
设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见课文小字)
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示意图”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三则材料均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关。
5.在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之后,可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进行知识巩固。
(1)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间有何联系?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揭示历史事物间的联系,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和领导,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所以,五四爱国运动属于中共诞生的原因之一)
(2)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者,你如何向社会报道中共一大情况;如果出一期庆祝建党八十一周年的黑板报,请你写一篇介绍中共诞生的短文(口头或书面),并说出你这样写的理由。(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3)如何向同学解释“五四精神”“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的含义?
三、学法指导
1.本课可以问题入手,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境、充分运用图表等历史材料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2.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图片史料的方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等,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建议在教学相应环节中,设计如“观察图片史料分为几步”等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步骤,以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课件
2.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