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时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15:5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时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时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时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

课时达标1—《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共80分)1.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于()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柳条湖事件 D.八一三事变

2.1937年6月,时任驻北平武官的今井武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那时候,在东京政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之间,私下盛传着这样的谣言:‘七夕的晚上,华北将重演柳条沟(湖)一样的事件。’”材料表明日军在精心策划下列哪一侵略事变()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下列哪一表述反映了中国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时代主题()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4.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主要是由于()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C.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 D.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5.下图是人民军队的臂章,请问这支部队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37年8—11月,国民政府同日军进行了著名的淞沪会战。下列英雄人物与此次会战有关的是()

①赵登禹②谢晋元③佟麟阁④姚子青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与该公祭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七七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南京大屠杀 D.日军屠杀旅顺居民

8.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制造了一系列惨案,被中外舆论界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发生在()A.沈阳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 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三 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万人以上丧生。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是怎样抗日的?写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改编情况。(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

2.回顾1937年的那些事,让我们感受中国崛起的那些艰辛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37年的“摩擦”】

日本所谓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对卢沟桥事变是-这样叙述的:“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1)材料反映了日本所谓的新编历史教科书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歪曲?依据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否真的“希望就地解决”摩擦,为什么? 【1937年的英雄】

佟麟阁在组织部队突击时,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撤退,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头部又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2)佟麟阁牺牲在什么战役中?与佟麟阁一起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是谁?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学习他们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 【1937年的合作】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共两党军队相互配合,并肩战斗……面对民族危亡,曾经的对手捐弃前嫌,共赴国难。(3)“曾经的对手捐弃前嫌”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一例说明国民党的御侮抗战。【1937年的暴行】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_30万同胞遇难80周年纪念日。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1937年12月13日晨,日军进入南京的时候,一切抵抗活动都已经停止了……南京就像落入日军之手的猎物,不仅经受了战火,还经受了日军士兵以取乐和搜刮为目的犯下的无数罪行。……(4)南京大屠杀中,被无辜屠杀的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有多少?从这一暴行中你能感受到日本法西斯的何种本性?

(5)今天,日本国内的某些人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场战争拒不反省甚至颠倒历史真相。你认为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二篇: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简述中国守军抗日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及历史思维能力。认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材料研读》与《相关史事》,分析历史材料和历史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形成历史认知,提高解析历史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七七事变和淞沪会战为例,感受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团结对外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国军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南京大屠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1.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有向华北地区推进。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2、教师展示: 《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并提问:你们能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

学生回答: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便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教师讲述:不久,日军调集大量军队,入侵中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壮烈殉国。

目标导学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教师讲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赴抗日。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生回答: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教师讲述: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教师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目标导学三:淞沪会战

1.教师讲述: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强调中国守军艰苦奋斗。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学生回答: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军在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敌机5架,初战告捷。

4.教师提问: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四:南京大屠杀

1.教师过渡: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南京大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2.教师展示图片:凸显日军暴行

3.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是日军进攻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对象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军警。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30多万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三、课堂总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 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二板书设计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影响:日本全面侵华

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1937年 9月 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2.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淞沪会战

1.经过:守卫宝山、四行仓库保卫战、空军首次参战

2.影响: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一种对历史的理性审视和反思。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去认识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出材料,以材料展开问题,加上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在以后在教学中,要更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自身的教学中的作用,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第三篇: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时作业

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

1.经过: 1931 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 柳条湖 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结果: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 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3.日本殖民东北

(1)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 ,在 长春 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2)殖民罪恶: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 奴化教育 ,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4.局部抗战表现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 抗日义勇军 ,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 杨靖宇 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局部 抗战开始了。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 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5.华北危机:1933年1月,日军攻占 山海关 ,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华北自治运动 ”,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 不抵抗 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6.一二·九运动

(1)经过: 1935 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2)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3)影响: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 西安事变

7.背景:在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 蒋介石 联共抗日。

8.爆发: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在多次恳请无望的情况下,于 1936 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知识分享

教学课件

9.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 周恩来 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10.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 十年内战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

1.下图著作封面中的历史人物是

(B)

A.光绪 B.溥仪 C.杨靖宇 D.张作霖 2.面对日本军队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开始于 A.东北地区 B.广东地区 C.京津地区 D.淞沪地区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3.1935年12月9日,一位记者在北平拍下了学生游行请愿时打的标语。当时拍摄的标语内容最有可能是(D)A.“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摘自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

(1)材料一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具体表现是什么?面对这一局面,国民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表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对策: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材料二 时至今日,一些学校会在每年的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二·九合唱;复旦大学的一二·九歌会,山东财经大学的一二·九长跑等。

知识分享

(A)

教学课件

(2)材料二中的“一二·九合唱”“一二·九歌会”“一二·九长跑”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事件:一二·九运动。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 西安事变

5.王强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通过以下图示概括了这一事件。该事件的发动者是(C)

A.张学良和冯玉祥 B.陈独秀和李大钊 C.张学良和杨虎城 D.叶挺和杨虎城

6.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从此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十年内战基本结束的标志是(D)A.秋收起义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课后巩固提升

1.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百团大战

2.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提出:“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这段话内容的实质是(A)A.不抵抗政策 B.幻想国际援助 C.攘外必先安内 D.等待日本主动撤军

3.蒋介石曾宣称:“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我们应该要负责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诽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惟一要务。”对此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C)A.对于失掉东三省热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愿意承担责任 B.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不是日本侵略者

C.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是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土匪

D.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先清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惟一要务

4.王老师上历史探究课时,展示了以下四幅图片,你觉得这节课探究的主题应该是(D)

A.东北人民抗战

知识分享 B.国民党抗战

教学课件

C.黄海大战 D.局部抗战

5.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的用意是(C)A.帮助华北走向繁荣 B.为了占领东北三省 C.企图变华北为其殖民地 D.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6.某校曾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的大会。下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描述,错误的是(B)A.运动的主力是学生

B.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东北的企图 C.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7.下图是1936年12月30日《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从标题看该报道的观点应该是(A)

A.肯定张、杨的行动 B.批评张、杨的主张 C.反对国民政府 D.保持中立立场

8.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931年,日本关东军炸毁长春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一段路轨,以此为借口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改正:“长春”改为“沈阳”

【√】(2)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改正: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日军进行了长期斗争。

改正:“东北抗日义勇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改正:“第一次”改为“第二次”

9.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风云突变。某中学八年级(1)班对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重温历史】

材料一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这段歌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事件:九一八事变。感情:对日军暴行的斥责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知识分享

教学课件

【感受历史】

材料二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2)蒋介石为何电令张学良对日军的挑衅不予抵抗? 全力剿共,企图消灭红军。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国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

——摘编自张学良、杨虎城《告全体将士书》

(3)张学良发动“兵谏”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兵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目的:逼蒋抗日。成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感悟历史】

(4)从张学良由“不抵抗将军”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转变中,你有何感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分享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直线传播”达标检测练习题无答案新新人教2018

4.1“光的直线传播”达标检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夏日下午,为了防止自行车被曝硒,学校的四层教学楼边有如图的四个露天停车区,你认为停车的最佳位置是()

A.停车区①

B.停车区②

C.停车区③

D.停车区④

2.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A.B.C.D.3.民间俗语、诗词中常蕴涵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应物理知识不正确是()A.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运动具有相对性 4.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传播需要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C.光速和声速一样大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白光是单色光

B.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C.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月亮是光源

D.红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

6.光污染已经称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将照射在墙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将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面,其作用之一可以使照射到墙壁上的太阳光变成散射光,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这时利用了光的()A.直线传播

B.漫反射

C.镜面反射

D.折射 7.下列物体哪一个属于光源()

A.地上的雪

B.月亮

C.通电的探照灯

D.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8.自然界中有许多有趣的光现象,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A.空游泳池中注水后,看起来变浅了

B.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岸边的景物

C.开凿隧道时,工人们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

D.雨后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

9.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 ①研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

②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 ③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④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10.晴天,在树叶茂密的树下阴影处,常可以看到有许多小亮斑,那么这些亮斑是()

#@ A.方形或长方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B.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C.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D.方形或长方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1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雨后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C.人能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自己的脸是光的折射现象 D.同学们发现路灯排列整齐,可以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

12.在下列生活场景中,利用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特点的是()

A.对着平面镜化妆

B.坐在岸边欣赏水中的游鱼

C.在树荫下“躲太阳”

D.用放大镜观察细微处

13.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树荫下圆形光斑

B.幕布上的手影

C.日食的形成 D.水中倒影

1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B.人在河边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

#@ C.“海市蜃楼”奇观

D.太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光斑

1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的是()A.海上出现海市蜃楼

B.日食、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 D.小孔成像

二、填空题

16.人生活在光的世界里,伴随着“影”的存在.“人影相随”中的影是光在空气中 ________形成的;人在水中的“倒影”是光在水面上发生 ________形成的 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若人蹲下来看水中自己的脸时,水中的像 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7.生活中经常提到的“影”与我们学到的光学知识有关.在立竿见“影”和水中倒“影”中,前者是由光的________ 形成的,后者是由光的________ 形成的。18.在模拟日食、月食的实验中,王老师画了图示.

(1)如果地球上观察到日食,这些人应该是位于________(选填“甲、乙”)处,此时月亮在________ 处(选填“A、B、C”).

(2)如果地球上观察到月食,这些人应该是位于________(选填“甲、乙”)处,此时月亮在________处(选填“A、B、C”).

19.请从图中选择一幅图片,根据图片情景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根据物理知识回答.

问题:________; 回答:________ 20.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观天巨眼”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正式投入使用.它的直径约500m,合________ mm.理论上,它能接收到137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接近与宇宙的边缘,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由此可推知光年是________单位.

#@ 21.下雨时,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若某次闪电过后3.5s听到雷声,那么发生闪电处距离我们________ m.(声速340m/s)

22.2016年3月10日天空出现了日全食.日全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的 ________,位于中间位置的是 ________(选填“月球”、“地球”或“太阳”).

23.光在 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________ 米/秒.

24.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这是由于光________形成的,若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填“改变”“不变”).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 现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________而成的像,此时太阳的实际位置是图中的________(选“甲”或“乙”).25.天文现象的日食和月食,实际上就是影的现象.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这三个天体在一条直线或近于一条直线上时,________挡住了________,在地球上的某一部分出现________球的影子,在这个影区里的人就观察到日食现象.

三、作图题

26.(1)成语“坐井观天”青蛙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请你在甲图中作出青蛙看到天的范围。(A点是青蛙位置)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乙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3)如图丙所示,平而镜前的一个发光点S所发出的光经过平而镜反射后的光线已经被画出,请你在丙图中用作图法找到发光点s的位置。

#@

27.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题:

(1)图示为“坐井观天”的示意图,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作出青蛙看到天空范围的光路图.(2)如图所示,一物体AB放住平面镜前,请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四、实验探究题

28.小婷学习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她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甲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针孔相机制作的原理是________。

(2)小婷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乙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图丙中的________。

(3)小婷把针孔相机远离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4)若将针孔相机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再用它看窗外景物,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________(改变/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________(影响/不影响)像的形状。

29.俗话说“坐井观天,所见甚小.”为了说明井底之蛙观察井外范围的大小与井深的关系,甲、乙同学都用画示意图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分别如图甲和图乙所示.#@

(1)请在甲图(a)中代表光线的直线上标出箭头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注意:只要标出一条光线的方向即可)

(2)在你看来,他们所画的图_

_.A.都正确

B.都不正确

C.甲正确,乙不正确

D.乙正确,甲不正确

(3)根据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你在评价他们的示意图画得是否正确时,主要是看

.A.画图是否认真

B.图上是否全面正确地反映了应该控制的变量 C.画图时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是否正确

#@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练习(无答案) 新人教版

30、《诗四首》综合练习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秽()荷锄()

道狭()沾()....征蓬()萧关()燕然()荆门()....帘旌()()吴蜀()徙倚()().....多难()沧波()..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晨兴理荒秽:

2.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 4.但使愿无违:

....5.使至塞上: 6.单车欲问边: ...7.江入大荒流: 8.云生结海楼: ....9.仍怜故乡水: 10.帘旌不动夕阳迟: ....11.徙倚湖山欲暮时: 12.三年多难更凭危: ....

三、文学常识填空。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代诗人。本诗共 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他与 合称“王孟”,是唐代 诗派的代表。本诗选自《 》,是诗人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3.《渡荆门送别》是唐代 主义大诗人 所作,人称他为“ ”。4.《登岳阳楼》(其一)是 代诗人 的作品,《登岳阳楼》共二首,课文节选的是第 首。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1.《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

2.《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3.《渡荆门送别》中形象地描述诗人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看到的长江两岸景色的句子是。。抒发诗人浓浓思乡之情的句子是:。4.《登岳阳楼》(其一)写出岳阳楼的地处形势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抒发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的句子是,;抒写诗人顾影自怜,对自身悲凉身世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五、默写并回答问题。1.请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2.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答:“愿”是指诗人的意愿,也就是 的意愿。

(2)揭示全文主题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答:(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 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六、阅读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

押韵的字有: 所押之韵为:

2.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颔联、颈联为,作者是寓情于景。3.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①征蓬出汉塞。()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 诗的颈联中“征蓬”比喻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征蓬”是飘飞的蓬草,这是诗人的。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就像“征蓬”一样孤独无依,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 的愤懑之情。

(二)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用“/”给本诗划分节奏。

2.这首诗是押 韵,请依次写出押韵的字:。3.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4.《渡荆门送别》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描绘了 的景色,含蓄地表达了对 的依恋之情。

七、比较阅读:

《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从写作特色和所表达的情感上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①相同之处是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 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②不同之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 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 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 的思念之情。

八、拓展迁移:阅读王维的《山居秋瞑》,完成练习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答: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前句写 景,后句写 景,诗人用 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图: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

下载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时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课时达标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