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黄西(Joe Wong)演讲看英语学习方法范文
2009年4月17日,大卫莱特曼(David Letterman1)邀请了一位嘉宾,黄西(Joe Wong)2。黄西非常消瘦,戴着副眼镜,一脸木纳。可他一开口只一句话全场已经笑翻。
接下来的六分钟里,一个又一个的段子(翻译成中文就失去了味道的美式笑话)让在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数次掌声雷鸣。到了最后,连他的沉默都成了笑料——这可是大师级的表现。这位一炮而红的黄西,1970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本科就读吉林大学化学系,1994年赴美留学,1999年获得莱斯大学生化博士学位。黄西讲着一口浓重中国口音的英语征服了美国的观众。这在绝大多数国内正在拼命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从小学起,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主流的看法就是“发音一定要标准”。无数的老师以自己被认为能够讲一口“标准”的美音或者英音而自豪、而被羡慕。学生也好、老师也罢,常常相互争论应该学习“美音”还是“英音”,甚至为此面红耳赤。
中国学生往往不是不会说英文,也不是不愿说英文,更不是不能说英文,基本上都是不敢说英文。为什么不敢呢?很多原因。其中有一个是最普遍的,害怕自己的发音不标准。可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发音不准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就算是母语,我们都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可以做到基本上说清楚的。当你能够用母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时候,多大了?那凭什么一个人可以从一开始就能用第二语言做到清楚准确表达呢?并且还要“发音标准”?
不妨试一下,以下十个中文词汇,你能够读得标准的有多少?答案参见脚注3。标识、绯闻、嫉妒、潜力、勾当、慰藉、连累、卑鄙、情不自禁、人才济济 睁开眼睛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吧。事实上,绝大多数母语使用者的发音都并不标准,不信的话,你可以先审视一下你自己,然后再看看身边有多少人平卷舌不分?多少人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即便你身处北京(据说是祖国的心脏,中文的“标准发音”据说以北京话为准),你每天还是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口音。在我们国家,究竟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够讲一口标准且悦耳的普通话?有1%么?去广播学院看看吧,那些专业主持人(毫无疑问都是母语使用者)需要花费多大的时间精力才能把自己训练到达标的地步?中国如此,外国在这方面也不应该有太大的差别。在英语国家,同样也只有1%不到的人能够讲一口标准且悦耳的某种特定腔调。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是如此,每种语言都有各种各样的口音。英语也许是地球上口音最多的语言。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和北加利福尼亚的口音就已经非常不同,大 抵上相当于在中国山东人之间山西人讲中文的差异。纽约人和底特律人的发音当然也非常不一样。在伦敦,东部和南部的口音差异就已经非常明显。更不消说还有 “苏格兰口音”、“加拿大口音”、“澳大利亚口音”、“新西兰口音”、“印度口音”„„
这个人叫Paul Meier4,是享誉全球的语音培训专家,很多到好莱坞打天下的演员都要求助于他,经由他的训练把自己的“外地口音消除”,说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语。他的学生包括(这里所罗列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John Ales, Jonathan Brandis, A.J.Buckley,Jewel Kilcher, Jim Caviezel, Simon Baker Denny, Peter Coyote, Stewart Finlay-McLennan, Louise Fletcher, Bill Irwin, Gabrielle Fitzpatrick, Diana Hardcastle, Tom Hulce, Kris Kristofferson, Elizabeth Lackey, Tobey Maguire, Stephen Mailer, Terrence Mann, Callum Keith Rennie, Jonathan Rhys Meyers, Kim Myers, Mark Ruffalo, Skeet Ulrich, Celia Weston, David Wenham, Valerie Wildman, Peter Wingfield, Tom Wilkinson, Jeffrey Wright„
在Paul Meier的网站上,有一个页面,http://这个页面上也可以找多种方言的语音示范,读者也不妨去仔细听听。然后再仔细想想,有必要一定“标准”么?就算真的有必要,又应该使用哪一个“标准”呢?
显然会有很多人不同意“发音其实没那么重要”的观点,但这并不妨碍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及其重要意义。英语课堂上,老师过分强调“标准发音”,甚至不惜嘲弄一些“典型”,其实是在扼杀学生进步的可能,尽管这并非那些老师的本意。首先,所谓“标准发音”可能并不存在。每个人的声线、音色都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一致地标准”?尤其又是在使用外语的情况下。其次,又因为英语本身是世界上“口音”最多的语言(没有之一),如果发音不“标准”就不可以说英语的话,那爱尔兰人、加拿大人、印度人都不要讲英语了——因为他们用的既不是“标准美音”,也不是“标准英音”。
我并不是在说发音并不重要,而是在说它只不过是良好表达的众多因素之一。某种意义上,那些发音并不好(更谈不上标准)但是却可以自如表达的人更值得羡慕(比如黄西),因为他们早已经上路,而非像大多数人那样“永远”徘徊在起点。
所以,作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不好听、不清楚感到自卑,因为那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而语言使用,本质上以沟通为目的。要知道仅仅发音标准,并不意味着说就肯定可以有效沟通。有效沟通还需要用词、文法、逻辑、内容等等更多因素,而后面提到的所有这些因素,无一不比 “标准发音”更重要。想像一下吧,联合国开会的时候,难道每个国家的发言人都用的是“标准英音”?或者“标准美音”?尽管每个国家的发言人都要用英文发言,但全都用掺杂自己特定口音,可是从未影响有效沟通。
作为英语使用者,也不要被英语老师所迷惑。作为老师,教育产品的一部分,他当然会强调“正确”、“准确”、“标准”——无论他们自己是否真的“正确”、“准确”、“标准”。有时候想想挺悲哀的,大部分老师不得不抬高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出于对进步的渴望,而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上并不合理的期望,英语老师也是人,于是其中的大多数有着与其他大多数人一样的心理局限或者说人性局限。一个人做不到的时候,就会装,一直装到自己都信了为止 ——之后就不用装了,因为已经到了“真诚地虚伪”的境界。那些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标准发音”的老师(就算他自己竟然真的“标准”),其实并没有认真想过他们那么做的副作用——吓倒了学生,自己倒是获得了“敬重”或者“敬畏”,而后这些学生一生都对说英语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让我们再看看科学事实。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语言,无从得知,保守估计应该有6700种以上的语言,这些语言所使用的语音全部加起来大约6000种左右。Patricia K.Kuhl博士5 是华盛顿大学听说科学系(Department of Speech & Hearing Sciences)的教授,她的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实际上有能力习得地球上的任何一种语言6 ;也就是说,刚出生的婴儿实际上是“世界公民”(Citizens of the world),他们的大脑有能力处理那6700多种语言所用到的大约6000种语音中的任何一种。
而大约到了6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对母语更为关注,Kuhl教授的解释是这样的:
这个时候,这些婴儿并非是“失去”了语音分辨能力,而是他们的大脑开始发展出一套过滤(filter)机制,能够把那些与母语无关的语音过滤掉,或者,把那些与母语中存在的语音相似的语音归为同一类。于是,最终的表现是他们无法分辨某些语音以及某些语音之间的差别了——当然是与母语无关的语音。后文还会提到,大脑需要这样的过滤器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还要把不同的音色的人发出的同一个语音归为一类,大脑才能不出错地理解语言。
实际上,每一种语言所使用的语音都是有限的。瑞典语使用16个元音,英语使用8个元音,日语只使用5个元音;而中文使用6个元音——比日语多了一个,这也能从侧面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学英语的语音要比日本人稍微容易一些。在我们国家,有些地区的人分不清楚“r”和“l”的区别,在他们(成年人)的听觉中,“row”和“low”、“rake”和“lake”都是没区别的。大约到了婴儿11个月的时候,他们的大脑中那个过滤机制已经非常健全了,于是他们就从“世界公民”变成了“某一语言的公民”。到了18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多多少少开始 关注语法现象、语言模式了,例如他们可以猜得出来“-ing”和“-ed”结尾的词大抵上是动词了。
Kuhl教授的研究中更为有趣的是她进一步调查了多语环境中成长的婴儿的大脑发育过程。地球上有一些区域是“天然的多语区域”,比如欧洲的卢森堡7、再比如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8。在这样的区域中长大的孩子,真正受到影响的应该是他们大脑中的那个“过滤机制”。由于他们从小接受多种语言的刺激,于是,他们的“过滤器”与单语使用者不一样,因此他们能够识别更多的语音。这样的研究结果,显然会被“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支持者当作支持自己看法的论据。因为,事实摆在那里——又有一个研究表明成年之后第二语言习得难上加难。但,同样的研究结果也可以证明“我们原本有能力习得任何一种语音”,“我们现在也有能力习得任何一种语音”,只不过,我们要花时间修正我们的“过滤器”,甚至,我们可以干脆重建我们的“过滤器”——因为大脑是可塑的,大脑甚至是可以重组的。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
“语言习得关键期”滥用者最大的谬误在于他们把“语音”等同于“语言”——明摆着是两回事儿的东西竟然分不清楚。事实上,尽管关键期真的存在,但它所影响的准确地来说,是“语音”,而非“语言”。语音只不过是语言的一个方面。年幼的人更容易习得的其实只有语音而已,而语言的其它方面并非都是如此,比如,词汇的习得,显然是越学越快,青年人强过少年,老年人(那些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强过青年人;本质上来看,一个人知识越渊博,对他来说习得新概念和新词汇就越容易。再比如,逻辑能力是文字运用的重要基础,缺乏逻辑训练的人,能够使用的和接触到的语言文字范围就要狭窄许多许多,语音再“标准”又如何?学外语不简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又没有难到不可能学好的地步,说穿了,不就是说话、识字吗?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无数没文化的人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语音几近完美的母语,可是,仅仅靠语音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语音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两回事儿,退一万步讲,仅仅语言本身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它最终只不过是记录、传递、交流思想的载体和媒介而已。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一门技能,本质上来看就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退休名誉教授Michael Merzenich9 认为,每一项新技能的习得,都需要在大脑神经细胞之间中建立亿万个新的连接。这样艰巨的任务当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在这耗时费力的过程中还存在所谓的“平台期”——即,某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研究
10的鼻祖,Paul Bach-y-Rita 教授认为,“平台期”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改装”自己的语音过滤器绝对是有可能的,甚至连“重建”自己的过滤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相对清楚的线索,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坚持六个月以上。更为可惜的是那些坚持了五个月的人,因为他们明明快跨过平台期了,但由于提前那么一点点放 弃,于是,“前功尽弃”——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可不知道惋惜,它们只有一个原则:“不用即弃”。如若想要重建,对不起,还是需要至少六个月——而且这个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长。
不敢开口说英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担心,被周围的人所嘲弄。这确实令人厌烦。可是,想想吧:一个正常的人会嘲弄婴儿蹒跚的脚步么?不会。一个正常人会嘲弄残疾人么?不会,也不应该。那么再看看,有人讲外语发音不标准或者难听却会招致嘲弄,有道理么?有人讲外语一辈子带着口音并且改不过来而招致嘲弄,有道理么?
每个人身边都一定有喜欢嘲弄别人的人。可是,嘲弄他人是愚蠢的。如果仅仅因为某个人在某方面比另外一个人更好或者做得更好就可以嘲弄对方的话,那么,此人终究也会被其他人嘲弄,有谁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更好呢?嘲弄他人对他人来讲永远是破坏性的,对自己来讲也不可能是建设性的,因为嘲弄他人本身并不会提高自己的水准,顶多获得一些快乐的幻觉。
婴儿是先学会听后学会说的,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说”比“听”难多了——“听”也许只需要“分辨”,可是“说”则要在“分辨”清楚的基础上再运用另外一个器官发出声音,并且还经常需要矫正和调整。所以,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只要多少有点基础就可以分辨出别人的外语发音好不好,无论自己的发音怎么样。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嘲弄恰恰来自于这种“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感受而已,本质上来看毫无价值,即便是发出嘲弄的人获得的也只不过是虚假的幻觉而已。
真正文明的人,是不会嘲弄别人的。文明的人可能处于愤怒而说粗话、脏话,但他们不会随便骂人,更不会随意嘲弄他人,因为他们早就学会了建设性批评,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只有不文明的人才会嘲弄他人。随意嘲弄他人的人是可耻的,比随地吐痰更不文明。
凡事做得好的人,也很难去嘲弄他人。因为他们都知道做好一件事情究竟有多难——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有一学生曾经问大提琴大师Pablo Casals11 怎么还在天天长时间练琴,大师说:“因为我每天还在进步啊!”很难想象这样的大师有什么心思和欲望去嘲弄别人。梅兰芳先生晚年教弟子唱戏,从不批评他们。每当他们犯了错的时候,梅兰芳先生总是说,“再练练就好了,练好很难的„„” 所以,真的不要意来自他人的嘲弄。如果犯了错,改了就好。如果改不了,只要没有伤害他人就好——其实你根本无法仅仅用带点口音的英语伤人。英语发音差一点,带的口音重了点,根本不是你的错,你也从未、也不大可能因此伤害任何其他人。嘲弄你的人应该被你嘲弄,只不过因为你是文明人,所以没办法跟他一般见识而异。对于来自他人的嘲弄,如果你竟然在意了,那就真的让人家得逞了,因为你受伤了,他幸灾乐祸了。如果你全然不在意,他就没劲了,因为无法因此获得快感了——脆弱的家伙就只能自己生气了,或者生自己的气了。
重塑自己的语音,应该从“改建”或者“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开始。我们必须重新习得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因为我们很难 说清自己分辨不清楚的语音。去报各种各样的口语培训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
我们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听觉几乎是全天接受母语语音刺激的,可是学外语的过程中相对来看却少得可怜。据我观察,大多数大学生,尽管声称自己已经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可实际上每天英语听觉输入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并且,从未持续输入很多天。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必须保证大量输入,并且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起码要持续如此六个月才行。
很多人也许没有想到的是“是否听懂”在这里并不重要。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的目的在于重建语音识别能力,重点并不在于文字理解能力。婴儿在18个月的时候,已经构建好母语的语音过滤器,可是他们其实并不能全然听懂他们每天听到的内容。Kuhl教授的研究结果启发我们,其实英语幼教是可以不花钱的:父母不会说英语没关系,只要在孩子活动的环境里不停地播放各种英语语音(童谣、小说、电视剧等等),并长期持续。只要这么做,小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上什么培训班,到小学入学的时候,孩子的“双语语音过滤器”早就应该固化了。事实上,我很怀疑各种英语幼教占用了太多原本可以用来习得其它技能的时间,进而限制了幼儿大脑的发展。不过,不能指望只听听录音看看电视,孩子就可以学会外语——刚刚已经说过,语音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两回事儿。语言学习还需要很多其它方面的刺激和努力。对于成年人来说也一样,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是为了迅速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在此之后,想要获得进步,“听得懂”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只有听得懂才可以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前提。另外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事情是“循序渐进”不一定是好策略,至少在“重建语音过滤器”时不是好策略。应该从一开始就听正常语速的材料。美国之音(VOA)有个著名的节目,叫做Special English,是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入门”或者“中级”学习资源。曾几何时,无数的人冒着可能被扣上“偷听敌台”之罪名的风险去收听这个节目,只为了学好英语。我相信这个节目的设计初衷是好的,它认为人们学英语应该“循序渐进”,正常语速、正常措辞的英语对初学者太难了;所以,它只使用大约1500个左右的“基础词汇”、只使用最初级的语法结构,并且以刻意降低的语速播音。但我很怀疑它的真正作用。我的观察是很多人一旦开始听VOA SE,没多久就放不下来了——因为“能够完全听懂”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过一段时间转头去听CNN或者其他的正常语速的材料,马上就觉得吃力,而后“觉得”自己“基础还不够好”,于是又退回VOA SE,转眼许多年过去了,还在听VOA SE。最重要的理由和上一点一样:这个时候,是否听得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负责听觉的那部分大脑长期持续接受足够多的英语语音刺激。
还有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建议是“不要只听标准录音”。很多人的学习之所以事倍功半,就是因为他们的做法与“语言自然习得方式”相左。婴儿的大脑之所以要发展出“母语语音过滤器”,除了这么做会更容易理解母语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脑要处理很多同一个语音的许多变体——因为婴儿每天听很多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语音,而每个人的音质、音色、音调都可能是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所以,大脑必须要有这样的过滤器,能够将输入的同一语音的不同变体归为一类 ——只有这样才能不出差错地处理语音输入。所以,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觉输入量之时,要涉猎不同的音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调,甚至不同的口音才对。这个意义上来看,广播剧要比课本录音强出不知道多少倍,因为有好多个人在说话,而非从头至尾只有一个“标准”声音。进而,我常常建议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输入材料只限制于“标准美音”或者“标准英音”;其实无所谓的,连颇具特色的“黑人英语”都可以听,甚至,越杂越好。我常常推荐的是CNN的广播12,里面有各种各样腔调的英语,真的可以大开“耳”界。二十多年前,学英语的设备很落后,全班用一个台式录卡座音机,一学期就那么一盘磁带翻过来掉过去地放。现在的学生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可以装载无数材料的MP3播放器,甚至,随身携带的手机就可以播放MP3,实在是方便。我自己近十来年里每天都听audiobook,设备换过不少,从新加坡创新出品的32M播
13放器开始,到后来的惠普PDA,再到最近的HTC智能手机。有一个小技巧,听英语音频的时候不要两只耳朵全都戴上耳机——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因为自然语音输入和耳机输入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听到的语言语音从来都不是“单独”的——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音。戴着耳机的时候却基本上就只有“纯粹的语音”了,这对我们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来说并不是好事。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经常换着耳朵听,不至于损伤耳朵。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至少要坚持六个月,我个人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要低于四个小时——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听不懂都不太容易。当然,即便是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识地渐渐提高文本难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读。这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觉没什么进步,但是,这种“感觉”是不靠谱的——事实上,我们的感觉几乎总是极不靠谱。看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 感觉上当然是下面第二条直线更长,可实际上这两条直线是一样长的。有些人甚至觉得上面的两个方块比下面的两个方块更小,那也是错觉;有些人觉得下面那条直线比上面的直线更粗,那还是错觉。每当因觉得自己毫无进步而觉得气馁的时候,不妨想想这张图片,提醒自己“感觉并不靠谱”,而后再回想一下刚刚Paul Bach-y-Rita教授对“平台期”的解释。而后尽快恢复心平气和的状态,接着干活就是了。
另外,如果熟悉计算机操作的话(其实也必须熟悉才对),还可以找一些音频编辑软件作为辅助工具,如Cool Edit,Audio Edit Deluxe,Audacity等等。这些软件对用户来说相当于“音频视觉化”,可以通过音频图谱清楚地看到语音之间的空隙、音量的大小强弱等等。并且,用它们很容易做到把某一段音频(比较精确地定义起点和终点)反复播放无数遍
第二篇:黄西的演讲
2010年3月17日,黄西Joe Wong受邀在美国记者年会晚宴上表演脱口秀,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如何在美国的记者年会上,用幽默征服了全场美国人,并当面调侃美国副总统约瑟夫·拜登(Joseph Robinette “Joe” Biden, Jr),而他用这种幽默也带给我们思考,中国和美国到底差在哪里?中国又将怎么进步?!My name is Joe Wong.But to most people, I am known as “Who?” which is actually my mother’s maiden name, and the answer to my credit card security question.我叫黄西,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叫“Who”(HU),这实际上是我妈妈的娘家姓,也是我信用卡密保问题的答案。
(开场先是自嘲下自己默默无闻不为所知,然后利用中英文谐音,再联系到信用卡密码保护,因为网上注册时选择用于取回密码的验证问题里,最常见的就是妈妈的姓氏是什么。)Joking aside, I want to reassure you that I am invited here tonight.抛开玩笑,我想重申今晚我的确是受邀而来的。
(因为前一阵子白宫举行一个活动,美国一对夫妻混过白宫层层保安,装作是白宫邀请的贵宾,还跟这些政客合影留念并发到网上,其中就有坐在边上的副总统Joe Biden,被曝光后,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白宫的安保问题被质疑。)I grew up in China.Who didn’t? 我在中国长大,谁不是呢?
(装作无知,认为每个人都是中国人,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以为世界就是美国。)Most of my childhood memories are ruined by my childhood.When I was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 worked at a rice paddy next to a quarry where they use explosives to break rocks.That’s where I learned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which is almost as slow as a flying rock.我童年的大部分记忆都被童年毁了。我上小学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我要在稻田劳动,旁边紧挨着一个采石场,他们常常要用炸药来炸开石头。我就是从那里了解了光比声音传播速度快的,因为声音总是和飞石差不多一样的速度。
(主要是用生动而夸张的语言形容小时候生活环境的恶劣,光速比声速快,后者跟石头飞散的速度差不多,就是远处一道闪光,几秒后隆隆爆炸声伴着小石子飞溅过来。)
My dad was a grumpy guy.But occasionally he tried to cheer me up with jokes.When I was 7 he said to me, “Son, why is tofu better than centralized socialist economy?” 5 minutes later, I said, “Why?” He said, “Because I said so!”
我爸爸脾气暴躁,但他偶尔会开个玩笑,给我点鼓励。我7岁的时候他跟我说,“儿子,你知道为什么豆腐比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好吗?”5分钟后我问“为什么?”他告诉我:“因为是老子说的。”
(形容父亲脾气暴躁,毫无逻辑,颐指气使。5分钟后是笑点,如此荒谬的问题还想了那么久。这两段就是夸张描述下自己的童年,因为跟美国人的经历完全不同,观众会因为新鲜荒谬而发笑。)In 1994, I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study at Rice University in Texas, that wasn’t a joke, until now.I was driving this used car with a lot of bumper stickers that are impossible to peel off.And one of them said, “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 And I didn’t notice it for two years.1994年,我来到美国在德州的莱斯大学学习。此处不是笑话,现在是了。我开着一辆二手车,保险杠上贴满了撕不下去的标签,其中一个写道“如果你不会讲英语,滚回家吧!”我直到两年后才明白它的意思。
(That wasn’t a joke, until now.这句是临场发挥,效果很好。bumper sticker这个牌子的内容和所用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We always wanted my son to become the president.We try to make him speak Chinese at home and English outside in public.Sometimes I had to say to him in public, “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 He said, “Why do I have to learn two languages?” I said, “When you become the president, you will have to sign legislative bills in English, and talk to debt collectors in Chinese!”
我们总是幻想有一天自己的儿子成为总统。我们给他双语的教育,让他在家讲中文,到公共场合说英语。可有时候我不得不在公共场合对他说,“如果你不讲英语,滚回家吧!”他就会说,“我为什么要学两种语言呢?”我告诉他,“当你成为总统以后,你必须要用英语来签署法案,用中文和你的债权国对话。”
(此处用到了刚才sticker上的话;委婉表达了中国是美国的债权国。)
After I graduated from Rice, I decided to stay in the US because in China I can’t do the thing I do best here, being ethnic.In order to become a citizen, we immigrants had to take American history lessons with questions like: Who’s Benjamin Franklin? We were like, “Ahh.., the reason our convenient store gets robbed?” What’s the second Amendment? We were like, “Ahh.., the reason our convenient store gets robbed?” What is Roe vs Wade? We went, “Ahh…, two ways of coming to the US?”
从莱斯大学毕业后,我决定留在美国,因为有一件事我在中国肯定不如在美国能做得更好——具有民族特色。为了成为美国公民,我们移民必须要学习美国历史,很多问题诸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谁?” 我们想“啊...导致我们便利店被劫的原因?” “第二修正案是什么?” 我们就“啊...导致我们便利店被劫的原因?” “Roe vs Wade是什么?” 我们又“啊...来到美国的两种途径?”
(用同一个答案回答了两个美国历史问题,非常有笑果,用移民的角度“误解”美国的著名堕胎案判例,是一般美国人无法想象的视角。)
Later I read a lot about American history.So much so that I started to feel white guilt.In America,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but after birth, it depends on their parents’ income for early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之后我读了很多关于美国历史的书,以至于我都产生了白人负罪感。在美国人人生而平等,但出生后,就要看父母对子女在教育和医疗上的支付能力了。
(这段看上去很诡异,作为一个黄色人种,怎么会有这种优越感,去产生white guilt,实际上在为后面跟总统比做铺垫。)I read on Men’s Health magazine that president Obama every week has two cardio days and 4 weight lifting days.I don’t have to exercise because I have health insurance.I live in Massachusetts where we had universal healthcare and then elected Scott Brown.Talk about mixed message!I think there was a movie about him.It’s called “Kill Bill”.我在《男人健康》杂志上看到奥巴马总统每周都有两天做有氧运动,四天做举重锻炼。我不用健身的,因为我有医疗保险。我住在马萨诸塞州,提供统一医疗保险,之后Scott Brown当上议员,说得有点乱,我想有部电影是关于Brown议员的,叫《Kill Bill》。
(这段是一种很微妙的搞笑,如果奥巴马那天不是临时有事,在边上坐着的话会很有意思。kill bill的bill不是指克林顿,应该指法案。Scott Brown是共和党人,刚当选麻省议员,反对全民医保。所以说他kill bill “扼杀了(医保)法案”。)
We have Mr.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here tonight.I have read your autobiography and today I see you.I think the book is much better.They should have cast Brad Pitt, or Angelina Jolie.拜登副总统也出席了今晚的晚宴。我曾经读过您的自传,现在终于有幸见到您,我觉得还是书上的更好看一些,他们应该让布拉德·皮特或是安吉丽娜·茱丽来出演您的故事。(美国政客是要被随时拿来开涮的,其他的comedian讽刺起来比黄西狠得多。)We have many distinguished journalists here whom I consider as peers.I once wrote for the campus newspaper.Journalism is the last refuge for puns.Only in a newspaper can I say,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horse, that’s why I’m a neigh-sayer(nay-sayer)”
今晚还有很多著名的新闻界认识,我把你们看做我的同事,因为我也曾经为校报写过报道。我认为新闻媒体是双关语最后的避难所。只有在报纸上我才可以说,“我出生在马年,所以我是个反对派。”
(马叫声英文是neigh,neigh-sayer就是发出马叫声的人,谐音nay-sayer,后者是总说反对意见,投反对票的人,nay这个词常用在现场口头投票,如果反对,一般说nay,不说no。在座很多记者,我认为是我的同行,还有上面的自炫比奥巴马优越,因为不用健身,都是一种比较难解释很微妙的幽默,可以理解为对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一种讽刺。)This is my first time on CSPAN, a channel I obvious always watch when I couldn’t handle the demagoguery and sensationalism of PBS and QVC.If I still couldn’t go to sleep after watching CSPAN, there are CSPAN2 and 3!今天我第一次上CSPAN频道,当我受不了PBS和QVC频道太过煽动的节目时我常常要看CSPAN。要是看完CSPAN我还睡不着觉的话,还有CSPAN-2和CSPAN-3嘛!(PBS有点类似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弘扬主旋律为主,QVC是电视购物频道,所以说这俩的审查和煽动性比较强。明知自己的演讲时CSPAN在直播,但还讽刺一下这个电视台,美国人很喜欢这么干。CSPAN相当于美国国会的监控录像,全天直播国会的各种会议,听证,刚开始看了新鲜,时间长了就很无聊。)
I was just thrilled to be invited to tonight’s event.I showed the White House my jokes about the president, and that’s when Obama decided not to come and started the immigration reform.Take that Stephen Colbert!Obama has been accused of being too soft.But he was conducting two wars and they still gave him the Nobel peace prize, and he accepted it.You can’t get more bad-ass than that!The only way you can be more bad-ass than is that if you took the peace prize money and gave it to the military.我受到今晚活动的邀请的确很激动。我曾在总统面前表演过我的笑话,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总统决定今晚不来了,据说他都开始考虑移民改革了。Stephen Colbert,看到了吧!奥巴马被批评过于软弱,但他正指导着两场战争,还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而且他竟然还接受了。没有比这更滑稽的了!或许要做到比这更荒谬的事只能是把得来的和平奖金再捐给军队吧。
(奥巴马没到,但也没忘调侃一下他,反衬自己写的那几个笑话的威力。提到Stephen Colbert,因为几年前的记者招待会,他当着bush的面羞辱了bush,那次bush脸色很难看,劳拉甚至骂了粗口,但就是当面很尴尬而已,而我把奥巴马吓得都不敢来了,还开始考虑是否该让这些移民来到美国。相当于说:怎么样Stephen Colbert,我比你牛吧。)
I finally became a US citizen in 2008.Thank you!America is number one!That’s true!We won the World Series every year!我终于在2008年成为了美国公民,谢谢各位!美国是老大,这是真的,我们每年不都是联赛冠军嘛!
(讽刺了美国国内的各种职业联赛冠军头衔都叫World Champion。)
After becoming the U.S.citizen, I immediately registered to vote for Obama/Biden.(Turn and face Biden)You are welcome.You had me at “Yes we can” That was their slogan.成为美国公民后,我立即注册投票给了奥巴马和拜登。(对着拜登说)不客气。你们那句“Yes we can”打动了我。这是他们的竞选口号。
After getting them elected, I felt this power trip and started to think maybe I should run for president myself.I have to explain a little here.I had always been kind of a morose and pessimistic guy.I feel that life is like peeing into the snow in a dark winter night.You probably made a difference, but it’s really hard to tell.Now we have a president who is half black half white.That just gives me so much hope because I am half not black half not white.Two negatives make a positive.帮助他们获胜后,我内心的力量涌动,开始思考或许自己也可以角逐总统这个职位。我需要在这里稍作解释下,我一直是个抑郁悲观的人,我认为人生就好像在漆黑的冬夜在雪地里小便,你或许能做些许变化,但真的很难预言。现在我们有了一位一半白人血统、一半黑人血统的总统,这给了我很大希望,因为我是一半非白人血统、一半非黑人血统,负负得正嘛!(Two negatives make a positive,还有下一句的,这次没说出来,就是two illegals make a legal,指只要在美国境内出生就自动获得美国国籍,无论父母身份。)
So my fellow Americans, you may be thinking what is your campaign slogans? You see, I spent 10 years in the past decade.You too? I understand that Americans are suffering.My campaign slogan will be, “Who cares!”
所以我的美国同胞们,你们或许想知道我的竞选口号是什么。你想,我在过去的十年里度过了整整十个春秋,你们也是啊?我知道美国人日子不好过,因此我的口号就是“Hu cares!(Who cares!)” If elected, I would make same sex not only legal, but required,that would get me the youth vote.You see that I am married now, but I used to be really scared about marriage.I was like:”Wow!50% of all marriages end up lasting forever!”
如果我当选,我会让同性婚姻不仅合法,而且必须,这样我会得到很多年轻选民的票。我现在已经结婚了,但我过去真的很恐惧婚姻,我常常想“天哪,竟有一半的婚姻最终是走过一生的!”
I will eliminate unemployment by reduc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merican workers so that two people have to do the job of one, just like the vice president and the president, the Olson twins.我会设法减少失业,方法是减少美国人的生产效率,让两个人干一个人的活,就像副总统和总统这样,或者是Olson双胞胎这样。
(不断地调侃总统和副总统。Olson twins是著名双胞胎,童星。曾经两人演一个角色,在full house里。)
Despite heart diseases and cancer, most Americans die from natural causes.If elected, I will find a cure for natural causes.It may not be covered by insurance because of pre-existing conditions.除了心脏病和癌症,大多数美国人都是死于自然死亡,如果我当选,我会设法找到治愈自然死亡的方法,当然这是无法获得医疗保险的,我们会在你买保险前检查你的身体状况。(pre-existing conditions是指购买医疗保险前的身体状况,保险公司会相应的拒保或者提高保费。)
I have a quick solution for global warming.I will switch from Fehrenheit to Celcius.It was 100 degrees and now it’s 40!You are welcome!I’m great at foreign policy because I’m from China and I can see Russia from my backyard.我有一个解决全球变暖的最快办法,我会要求将华氏温度改为摄氏温度,原先100度,现在变成40度啦。不客气。我在外交方面也有一套,因为我来自中国,我可以在后院监视俄罗斯。
On foreign policy.I believe that unilateralism is too expensive;open dialog is too slow.If elected, I will go with text messaging.I’ll text our allies just to say hi;and text our enemies when they are driving.“OMG you are making nuclear weapons!But U R doing it wrong, LOL!”
提到外交政策,我认为单边主义代价太大,开放对话进程缓慢。如果我当选,我会采取发短信的方式。我会给我们的盟国发去短信,简答的打声招呼;给我们的敌人发去短信,当他们开车的时候,“哦天哪,你正在制作核武器,但你做得不对,大笑”。
I would like to thank Radio and TV Correspondents’ Association for giving such an incredible honor!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wish my 3 year old son knew what I was doing.Thank you.我要感谢美国记者协会今天对我的邀请和给予的殊荣,这是我第一次希望我3岁的儿子能知道他的父亲在做什么。谢谢大家!
第三篇:从黄文演讲看记者素质条件
从黄文演讲看记者素质条件
从一个图书编辑的角色变成一名知名的摄影记者,从一个被认为没有天赋的新闻记者变成专业的摄影记者,从简易拍照到主动请缨远赴南联盟战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乐于改变,勇气,以及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是黄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的学生。这个不起眼、身材瘦小的人,却是科索沃战争的战地记者。而也是一篇黄文的演讲《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让我走进了黄文„„
这篇看似精炼短小的演讲,黄文却逐一揭示了作为一名记者,不仅仅是摄影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条件,一个个案例后面是记者要求的提炼。
勇敢、坚强、强大的内心是记者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黄文在科索沃战争中,是主动请缨奔赴战场,一般来讲战场是不会派女记者去的,但是由于她对地区熟悉程度的了解,便有了这样的机会。但不管报社是否想让她去,是否准派她去,主动请缨就已经足够证明她的勇气了。记者应该做的,是把他应该报道,应该拍的东西拍下来,心中有了这个信念,想必就是勇敢、坚强的源泉。新闻事件报道中,难免会有许多意外事故发生,只有抱着一颗决心,才能足以面对任何新闻带来的精神压力。这是必须。可以说记者每天都在接触着不同的新的事物,要拥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战胜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带来的压力。遇事处事不惊,做事从容又有效率,都需要强大的内心做支撑。
记者的工作技能,我认为又是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另一大特质。拥有强大的工作技能,不管是采访技能,还是新闻摄影水平,都应该有技能的指导。在我看来,技能从另外一方面说,也是常识的一种表现。比如你拥有开车的技能,其实现在已经是常识的一种体现了,现在会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大家普遍掌握的技能的。记者应具备些基本技能,比如:拍照、会其他语言或者方言、开车、熟练运用电脑知识、能对图片做简单的编辑等等技能。这些技能让你在采访过程中更加顺畅,如黄文所说:“这并不是一种本事,而是一种必须的前提条件”。我想,就算不当记者,我们也需要运用这些东西到其他工作岗位去。你上班需要开车,工作需要开车,旅游也需要开车,这并无本质区别,换在任何地方同样适用。再例如熟练掌握一些电脑里的程序软件,不仅当记者需要,当老师要做PPT,影楼要用Photoshop,哪个工作岗位不用这些简单又基础的软件。所以这些早已变成了我们应具备的技能,这些已经不能构成优势,更多的是基本能力。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是第三点。只有在心理准备好了过后才能真正的去进入采访状态。而心理准备的意思是在突发危险的情况下,你不会惊慌,在极度恐怖的事情在你眼前展现的时候你能够不害怕。记者是一个压力很大的职业,不管这个压力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
黄文让我看到了作为记者的执着与坚持,不管以后我做什么工作,这种精神都会让我坚持着走下去的!
第四篇:从乔布斯演讲看如何写作英语演讲稿
从乔布斯演讲看如何写作英语演讲稿
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接触或用到各类英语演讲,小到课堂作业和工作汇报,大到会议发言和职位竞选。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一篇精彩的英语演讲稿呢?下面苏州英语培训的沃尔得小编就以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稿为范本来具体剖析一下英语演讲稿的写作要点,帮助大家了解其基本写作要领。
结构清楚,逻辑清晰
由于公共演讲的听众一般有数十人甚至数百、数千人,再加上演讲环境的不确定性(比如观众的欢呼或者抱怨),演讲者最好在进入主题之后马上给出所讲内容的框架结构,使听众能跟随演讲者的思路,更好地预判整个演讲内容,以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比如,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开篇稍微寒暄之后就进入正题:“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three stories from my life.That’s it.No big deal.Just three stories.”听众马上能对演讲内容做出预判——今天会听到乔布斯谈三点,然后他们会关注具体是哪三点。这种演讲就具备了“以观众为中心”的特质。乔布斯在随后的演讲中分别提到,“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由于演讲思路非常明晰,听众在听完之后也会记忆犹新。
当然,演讲稿在结构方面的逻辑顺序有许多种,乔布斯的这篇演讲是按照话题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安排的。除此之外,还有空间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等。大家可以根据不同演讲内容的需要来安排自己演讲稿的逻辑顺序和整体结构。
开篇出彩,吸引听众
演讲稿的开篇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去设计。在写作开篇时,演讲者需要结合听众特点、演讲场合和演讲主题等因素,争取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下面苏州英语培训的沃尔得就介绍一下基本的演讲开篇模式,供大家以后写作演讲稿参考。
演讲稿开篇的目的是吸引听众。乔布斯在他的演讲稿开篇使用的是“关联话题与听众”的方式。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人们一般对自己的事情都很关注,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也会格外留意。乔布斯在演讲开篇说道:“I a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for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Truth be told, I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And this is the closest I’ve ever gotten to a
college graduation.”高度赞美斯坦福大学——这就是在与听众发生关联。乔布斯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听众一开始就对自己产生好感或对自己的演讲内容产生兴趣。当然,乔布斯还用了适当的幽默,更好地融洽了与听众的关系。
除了乔布斯的这种开篇方式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他一些开篇方式:①指出演讲话题的重要性。比如要做一场关于“英语演讲的艺术”的演讲,演讲者在一开始就可以指出该演讲对于听众今后的学习、工作将会有很大帮助,甚至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和实例,让听众明白不听这个演讲将会是一个损失,这样听众就会乐于认真听演讲了。②使听众感到震惊。例如要做一场关于“生活方式与疾病”的演讲,开篇就可以给出一组极具冲击力的数据,让听众看到生活方式不健康将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这样的震惊能够使听众快速调整状态,投入到听演讲中去。③引起听众的好奇心。演讲者可以在开篇指出一种特别的现象,听众出于好奇就会认真听演讲,想知道演讲者如何分析或解释。④向观众提问。演讲者可以在开篇提出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听众的思考,也会引导他们去听演讲者如何解答问题。此外,也可以在开篇引用一段
名言,或是讲述一个故事等,这些基本的开篇方式被无数的演讲证明是实用而且有效的。
观点明确,支撑有效
毫无疑问,在演讲稿中,主体段的信息量最大,写作量也最大。如何清晰地阐释演讲者的观点或演讲要点,如何用相关事实有效地支撑演讲者的各个论点或要点,是演讲稿主体段写作时应该把握的关键。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中明确给出了三个要点:①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② 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③ 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为了清晰、有效地阐述自己想要表达的这三个要点,他运用了以下三种手段:首先是举例子。乔布斯在演讲中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他怎么对待学习、工作和死亡。比如他说自己读书时旁听有意思的书法课程,这些课在当时对他没什么实质帮助,但是十年后在当他设计第一款Macintosh电脑的时候,这些东西全派上了用场,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他演讲的第一个要点——串起生命中的点滴。另一个手段是引用。乔布斯在演讲中引用了一些名言警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到死亡时,他引用了一句格言:“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看法,使听众印象深刻。第三个手段是数据支持。在讲第二个故事——关于爱和失去时,乔布斯用了一系列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Woz and I started Apple in my parents’ garage when I was 20.We worked hard, and in 10 years Apple had grown from 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rage into a $2 billion company with over 4000 employees.We’d just released our finest creation—the
Macintosh—a year earlier, and I’d just turned 30.”数据很直观,能让听众更直接地认识和理解演讲内容。
结尾有“道”,画龙点睛
演讲的结尾往往需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尽量做到意味深长、启发思考。开篇和正文再好,如果结尾过于平淡,整个演讲的精彩程度也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做到结尾有“道”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乔布斯的这篇演讲稿,他的结尾比开篇更加出彩,采用的是“引文结尾”的方式,达到了引人深思的效果。他在结尾说道:“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ssues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ssue.It was the mid-1970s, and I was your age.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ssue was a phot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Beneath it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ssage as they signed off.Stay Hungry.Stay Foolish.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Stay Hungry.Stay Foolish.”乔布斯不仅在演讲结尾引用了这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虚怀若谷),而且重复三遍,强化了听众的印象。这句话后来也被广泛传播,被誉为该篇演讲的精髓。
除了乔布斯这种“引文结尾”的方式,常见的演讲结尾方式还有如下几种:①总结演讲。对演讲中的各个论点或要点进行简单总结和梳理,加深听众的印象。②强有力的陈述。这种方式不同于引用他人之言,往往是演讲者自己的总结和心声。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是Patrick
Henry的演讲“Liberty or Death”。他在结尾时说道:“Is life so dear, or peace so sweet, as to be purchased at the price of chains and slavery? Forbid it, Almighty God!I know not what course others may take;but as for me,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③首尾呼应。在演讲结尾对开篇提到的主题和重点进行重新阐述,这是体现演讲内在统一性的经典形式,值得借鉴。
为了更加有效地掌握文中讲到的写作演讲稿的要点,作为苏州商务英语培训的沃尔得建议大家做到以下三点:①多看。多看一些演讲素材,比如名人演讲、演讲比赛优秀选手的演讲等,积累大量的一手素材;也有必要阅读一些关于英语公共演讲的书籍,笔者在此推荐
Stephen E.Lucas的《演讲的艺术》(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一书。②多想。学会分析这些演讲之所以精彩的原因,可以从笔者上面讲的几点入手分析。③多练。在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要大量练习写作演讲稿,话题可以从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选取,这样练习起来会更有兴趣和成就感。
第五篇:黄西在白宫演讲文稿
Hi, everybody...so aah, I am Irish...I read a report saying that a man reach their sexual peak at the age of 18...but I didn't know this, until I was 25...so the world will never knew what a stud I was...nobody took a bite out of this peach when it was ripe...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我曾经读过一篇报道说一个男人在18岁的时候就有了性高潮,我竟然一直都不知道,直到25岁……所以全世界都不知道我有多性感,桃子熟了都没人咬一口……
I am not good at sports, but I love parallel parking...because unlike sports...whenever parallel parking, the worse you are...the more people they have rooting for you...我不擅长运动,但是我喜欢平行停车……因为和运动不一样,不管什么时候你做平行停车,都是你停的越烂,越多人给你叫好。
parallel parking是美国考驾照路考的一个部分,意思是平行停车,就是让你把车停到平行的车的后面。
I am an immigrant...and I used to drive this used car with a lot of bumper stickers that impossible to peel it off...and one of them said...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go home...and I didn't know this for two years...我是个移民,我曾经开着这辆贴了很多贴纸撕都撕不下来的二手车开了很久。其中一张贴纸写的是……如果你不会说英语,滚回家吧……我两年以后才知道写的是这个。
I tried really hard to become an US citizen, and I had to take this America history lessons...where they ask us questions like...who's Benjamin Franklin...well, I like aah...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what's the second amendment...well, I like aah...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what's the row(Roe)vs Wade...like aah...two ways of coming to the united states...我曾经很努力的想成为美国公民,为此我不得不去上美国历史课。课堂上他们问我,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谁?呃,我就说,这就是我们便利店被抢的原因……宪法第二修正案是什么……呃,这就是我们便利店被抢的原因……Roe vs.Wade是什么……我当时想……来美国的两种方法么?
这个笑话可能不太好理解,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的内容是: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也就是保障了美国人持枪的自由,所以说是便利店被抢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便利店被抢的原因呢?还记得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九道题的第五道题吗?一百美元的钞票上,印的是哪一位美国总统的肖像?答案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便利店被抢当然是为了钱啦。
Roe vs.Wade,罗伊诉韦德案在美国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案件。众所周知美国每次总统大选都有一个话题会被拿出来讨论,就是堕胎。早先美国刑法规定,除了依照医嘱保障母亲的身体安全之外,所有的堕胎行为都属违法,1969年,一位化名简·罗伊(Jane Roe)的妇女向德克萨斯州刑法提出了挑战,而韦德是审理这个案子的法官。联邦最高法院在此案中首次认可了堕胎权,这个案子对美国的司法影响深远。而这段话中,笑料在于Roe和row同音,row有划船的意思,wade有涉水的意思,所以说是来美国的两种方法,也许其中还隐含了有偷渡的含义。
I have a family now, but I used to be really scared of marriage...I was like...wow...50% of all marriages end up lasting for ever...我现在成家了,不过我曾经很害怕结婚,我那会在想,哇哦,有一半的婚姻竟然以长相厮守到永远作为结局……
I just had my first child last year...and aah...I was really amazed by it...you know...I was at the delivery room...holding on my son...thinking to myself...wow...he was just born...and he is already US citizen...so I said to him...ah...do you even know who's Benjamin Franklin...去年我刚有了第一个孩子,我真的很惊喜,我在产房,抱着我的儿子,脑子里想,哇哦,他才刚出生,就已经是美国公民了……所以我对他说……喂,你已经知道本杰明·弗兰克林是谁了么……
Now I have a sign on my car...it says...ah...baby on board...this sign is basically a threat...it just says I have a screaming baby and a nagging wife...and I am not afraid of dying anymore...现在我的车上有个标记,写的是车里有个孩子,这个标记基本上就是一威胁——意思是,我有一个哭闹的孩子和一个唠叨的老婆——我再也不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