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乱象背后的问题
食品安全乱象背后的问题
08021624 余霞
2011年以来,各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群:双汇瘦肉精事件,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牛肉膏事件、黑芝麻浸泡成“墨汁”事件、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件、染色馒头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为何频频上演?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食品安全法》存在漏洞,对于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过低,也没有对某些违法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应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限制食品添加剂厂商的数量,并对其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渠道进行严格监控。
(二)中国官僚制度的腐败。近日有媒体曝光,一些监管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其工资福利竟然从收费和罚款中抽取,形成了“养鱼执法”。如此行径,与监守自盗有何区别。“走后门”的贿赂现象更是常见。一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者,只是在问题出现了以后,才开始形式式地对当地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甚至在检查前提前通知食品生产方。更加纵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这类问题,执法部门总是被动执法,问题出现了才来解决,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道德教育问题严重。一些企业为了追逐个人利益,不顾公众及社会利益,追求其利润最大化。道德滑坡问题日益严重。但是要对现行企业的管理者进行道德教育,未免已经为时过晚。除了利用社会舆论对企业道德滑坡问题进行声讨,对企业施加压力外,更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顶梁柱,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改善社会道德风尚。
(四)对过期食品缺乏明确的处理途径。企业对过期食品的处理,除了一些企业能自觉的将过期食品销毁外,很多企业利益熏心,将过期食品回收,重新包装处理后再一次上市。这无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埋下了后患。国家应专门设立过期食品处理部门,设置专项资金,将快要过期或已经过期的食品回收。将快要过期的食品,发放给灾区,并提醒其过期的日期;或将过期后不影响牲畜健康的食品粉碎作为饲料。将过期食品进行销毁。虽然成本大,但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并对企业社会道德有了一个很好的引导。
第二篇:食品安全乱象
食品安全乱象
1.绝育黄瓜:被涂避孕药吃了会绝育市场上卖的头顶鲜花的青瓜都是用避孕药、雌激素涂抹的瓜,人吃了就会出现不孕不育甚至绝育等可怕的后果。
2.“自杀”西瓜:使用“膨大增甜剂”膨大剂,化学名称叫细胞集动素,属于激素类化学物质,对植物可产生助长、速长作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危险,能造成儿童脑炎,发育不良,痴呆等。此外,使用膨大剂后的果蔬味道变淡,吃起来口感不好。3.染色花椒:含有害物质“罗丹明B”“罗丹明B”,俗称“大红粉”,呈红色粉末状,部分不良商贩将其作为苏丹红替代品,属于非食品原料,会导致人体皮下组织生肉瘤,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2008年,我国明确规定禁止将其用作食品添加剂。
4.毒血旺:加“福尔马林”防腐保鲜“毒血旺”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盐、水、猪血按照一定比例勾兑,在铁盒内放置15分钟至30分钟不等,再切成块放入水泥池里浸泡加温,其间还会加入用于防腐保鲜的“福尔马林”。
5.染色豆瓣:加“胭脂红”和“日落黄”按照食品法规定,“胭脂红”和“日落黄”是不能添加在豆瓣中的。经检测,被查厂家每公斤的豆瓣中最高含有0.05克“胭脂红”和0.047克“日落黄”,豆瓣中的大肠菌群也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10多倍。
6.毒豆芽:用尿素兽药催生黑加工点使用了至少4种添加剂,其中尿素严重超标,恩诺沙星是一种兽用药,6-苄氨基腺嘌呤是一种激素。人食入后,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
7.牛肉膏:对食品多些敏感没坏处“牛肉膏”作为一种添加剂是否经过了批准,这是一个问题。经过批准的“牛肉膏”能够被使用于哪些食品的加工过程,这是另一个问题。
8.毒生姜:危害等于在食用慢性毒药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熏制,熏过的“毒生姜”与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
9.染色馒头:香精加多少凭手感现场一名女工表示,这些都是和面时直接加入的。“柠檬黄”、“玉米香精”和成的面是用来制作玉米馒头的;为增加甜度和香度会加一些糖精和香精。10.瘦肉精:18道检验管不了一头猪以济源市为例,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执行。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猪,只要其提供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并且耳标齐全,一般不再检验。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依靠企业自检。11.回炉面包:到期面包掺入配料“重生”“每天15家分店退回的满满10箱面包,除大约3箱无法回收外,其余全部回炉制成新面包。”甜心客所属的广州市新甜主义食品有限公司员工小文透露。
12.假葡萄酒:万瓶假葡萄酒“傍名牌”河北昌黎县一些葡萄酒厂家,用酒精掺添加剂、香精、色素等调制后做成假冒葡萄酒,有的甚至根本不含一点葡萄原汁。
第三篇:论文查重乱象背后的“生意经”
论文查重乱象背后的“生意经”
大西瓜 绘
本报记者 刘博智 宋伟涛
每到临近毕业,学生手中的一纸论文都要面临一场“毕业大考”——论文查重。所谓查重,就是通过软件检测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和相似度,如果重复率过高,学生就将面临延期答辩、取消答辩资格等处分。
为了让论文能够一次过关,不少毕业生都会在网上购买软件“自测”。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论文查重”进行搜索,会出现100多页产品,价格从1元至几百元不等。按照销量排序,一个月内成交量上万的就超过10家。
一方面论文查重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已渐成产业。另一方面,这里又缺乏监管,暗渠密布。尽管如此,学生仍对此趋之若鹜,其中的魔力到底是什么?用机械检测能否遏制论文腐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由查重牵出的利益链
从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论文查重,到盗传论文牟利的“暗渠”被挖通,再到淘宝网店一系列的“改重”售后服务,至此,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正清晰可见,而潜藏在背后的利益链条也若隐若现。
一次网上的论文查重,将王芳(化名)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拖进了深不见底的旋涡,用她的话说,“我的毕业、工作都被它毁了”。
不管在导师还是同学眼里,王芳都是一名标准的“学霸”,导师对她的评价是“做学术踏实认真,又不失灵气”,她有关“元语言学的社会认知”的硕士论文在开题时也被专家一直看好。为了精益求精,确保自己的论文达到优秀毕业论文对重复率的要求,她自己花了250元在淘宝店上进行了论文查重。
4月份,她的论文被抽中外审,但结果却让所有人愕然。外审报告中称她“涉嫌全文抄袭”。这份报告提供了一份在“道客巴巴”网站上与她相同内容论文的截图,同样的论文也被上传到了百度文库。她仔细比对后发现,这篇论文并没有署名,而且跟她之前上传给网店的毛坯版一模一样,证据指向淘宝店主。
为了摘掉抄袭的大帽子,还自己一个清白,她多次找到店主交涉,但淘宝店主一口咬定不是自己所为,几次交涉之后她发现自己已被店主拉黑了,“24小时开机”的手机也只有嘟嘟的忙音。无奈之下,她报了警,在警方的帮助下,网站撤销了网上的同篇论文,但要证明这些文章就是淘宝店主上传的却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要消除抄袭的影响却并不容易,如果她被认定为抄袭,则有可能面临延期甚至毕不了业的危险。
学校和学院的听证会从4月一直开到6月,一轮轮的举证几乎耗尽了她所有的精力和耐心,尽管最后她证明论文为她原创,也顺利毕业,但是她却因此失去了找工作的黄金期,与好工作失之交臂。
王芳的遭遇只是揭开了论文查重黑幕的冰山一角,背后是一条已经发展完备的产业链。
“快去搜一下自己的论文,看看有没有中招?”8月15日,刚刚毕业的小李所在的硕士同学群里炸开了锅,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硕士毕业论文被传上了网。在这个名为“文档投稿赚钱”的文档共享网站上,小李也发现自己的论文难逃厄运,被挂在同一个的账号之下,他还发现这个账号已经上传了9万多份本科、硕士论文,这些论文下载标价分别在10到30枚金币不等。“是在7月给学校提交的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目前在中国知网都检索不到的,这些人是如何得到我们的论文?”小李一肚子狐疑。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小李想起自己在答辩前曾和同学到一家淘宝网店上购买查重服务,而在一些毕业生论坛,经常能看到那些苦于自己的论文被贱卖,又没有证据的帖子被顶上头条。
对此,一家自称“自己相当正规”的淘宝店主并不感到惊奇,他坦言,虽然他不做这种生意,但是目前这种“变废为宝”的论文盗传已经成了这些店的重要副业,为他们带来了不少的利润。
在小李论文被上传的“文档投稿赚钱”网站,记者发现用户只要上传一篇文档可以获得20积分,1000积分可以兑换1元人民币。如果用户上传的文档质量较高,网站还会提高文档的奖励积分数。这些文档被标上100-300积分不等的价格供人下载,每下载一次上传者就能从中获得80%的收益。
在该网站的上传排行榜上,常年盘踞榜首的用户大多是论文上传者,上传数量以万计。因为人手有限,对于这些来源可疑的论文,要一一审核网站有心无力,更多靠上传者的自律。该网站在显眼处发布公告,称“请勿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上传任何涉及著作权侵权的文档”。
很多知名上传网站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形同虚设的监督使得这里成为论文盗传的重灾区。
而对于初次接触查重系统的大学生来说,危险不仅是自己论文存在被盗卖的可能,更大的隐患是在于那些层出不穷的山寨查重检测,如同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大坑,只要跌下,面对他们的或许将是无法按时毕业。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馆员王启云说:“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核心在于其巨大的资源库,一般来说,高校会选择像知网、万方这样拥有庞大数字资源的数据商提供的检测系统,相对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网上的很多查重没有庞大的数据库支撑,只能检索网络资源,一些抱着侥幸心理的学生即便能通过网上的山寨检测,在学校那一关也容易露馅。”
6月25号,烟台大学的大四学生史垣在淘宝上搜索“查重”,在弹出的4892件宝贝中,他选择了销量排名第三,价格也相对便宜的“papertest”,价格仅为万字3元,和动辄上百元的知网检测相比,便宜得有些离谱。可在这之后的两个月里,他无数次为自己当时贪便宜而感到悔恨。
这家网店自称拥有“强大的比对指纹数据库和市面上最严格的检测,还有自建库功能”,但是在它的评价区却是抱怨声一片,这个“史上最严的检测系统”让很多学生在学校查重那一关中枪。
“被害惨了,参考文库基本上都是网络资源,和学校里的参考文库差别很大。7%的重复率到知网变成了70%,3个舍友全军覆没,都是超过60%”,史垣和他三个室友将面临延期毕业的处罚。
几经咨询,记者才找到这些山寨检测系统的本尊——paperpass,在这家检测系统的官方网站最显眼的位置赫然写着,“PaperPass从未更名,团队也没有任何人离开去做其他品牌,其他均为山寨,谨防被骗!”
网站宣传的产品特色也与papertest网店的宣传口号如出一辙。当然李鬼不光这一个,诸如Paperrate之类以paper打头的查重系统鱼龙混杂,难辨真假。
这些论文查重卖家“宰”学生的方法是“明里一刀、暗里一刀”。如果说论文盗传和李鬼查重是“暗里一刀”的话,那么一些店家为拓展自己的下游产业,而推出售后服务——专业人工改重则是明晃晃的搂钱。
如果你的论文查重没有通过,自己改又来不及,他们也有办法。在一家自称业界龙头的论文修改网站“ZD论文网”上,记者看到了“5年论文修改经验,7位资深教授,260位各领域签约硕博士,368门学科,服务修改论文11601份”这样的宣传语。
“跟那些淘宝的小作坊不同,我们是专业化、流程化的生产线,有着强大的专家资源库。”言语中,网站的客服人员透着自豪,他说,为了保证论文质量过关,除了有资深编辑操刀修改以外,还有学科主编对论文进行润色和检查。他告诉记者,这些学科主编都是来自“985”高校的教授。
在客服人员的指引下,记者将自己的论文输入网站的“一分钟自动估价系统”,系统在根据论文抄袭程度和修改要求进行估价后,得出的价格是2340元,如果想24小时内交货,则需要多加500元。
从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论文查重,到盗传论文牟利的“暗渠”被挖通,再到淘宝网店一系列的“改重”售后服务,至此,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正清晰可见,而潜藏在背后的利益链条也若隐若现。
学生为何掏腰包“自查”
一些高校只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检,比如1000个毕业生抽检100篇,那么剩下的900篇名额,闲置可惜,很多掌握子账号的教师嗅到了这其中的利益,就拿到淘宝上高价出售,或者向学生收费后提供检测。
面对这滩浑水,为何还有这么多学生争相往下跳呢?
“很多同学提前自查是为了消除抄袭的痕迹。”今年即将毕业的某大学机械学院研究生小赵直言不讳。据小赵介绍,他们认识的同学在一个月之内把论文写好,但是害怕学院的查重检测无法通过,于是自己花钱在网上自查,拿到结果后他就将标出的重复的地方调整修改,使其符合检测要求,这样可以顺利过关。
“通过修改,我的论文重复率从22.5%降到了8.5%,所谓‘修改’,说白了就是调整语序,甚至加几个空格就可以通过检测。”某高校历史系的李涛(化名)告诉记者,他因为忙于实习找工作而落下了论文,最后不得不赶工凑了一篇,为了能够答辩他花钱在网上检测了几次,终于把重复率降了下来。
记者从CNKI(中国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采用了论文查重系统。今年1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办法规定,学位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范围为上一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10%左右,硕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比例为5%左右。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高校都在答辩前进行一次论文查重,如果重复率过高就面临修改甚至延期答辩的危险。北京师范大学规定,复制率不大于15%,视为通过,可定稿后送审。大于15%小于30%,则视为未通过检测,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导师签字同意送审后方可送审,否则不予送审。而如果复制率大于30%,则直接不予送审,不予答辩。“很多学校都有类似规定,如果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能被取消答辩资格延期毕业,甚至被取消学籍。”小赵告诉记者。
如果学校能够提供论文自查服务,为什么不能向学生免费开放呢?
据了解,数据商提供给学校的查重服务并非免费,无论知网还是万方、维普,会根据年费的多少,给高校等机构用户提供数量不等的子账号,分配给图书馆、教务处或者各院系。很多学校不向学生提供查重服务在王启云告诉看来,主要是基于成本考虑,如果每生查重一次,核算起来是笔不小的花费,他告诉记者,“价格最高的时候一份博士论文的查重成本大约在80元左右”。
据了解,目前一些学校是按照1∶1.2和1∶2的毕业生比例将查重机会分配给教学单位的。像王启云所在的淮海工学院会为毕业生提供两次查重的机会。但是也有很多学校并不提供给学生免费查重服务。
无奈之下,学生只能舍近求远,花大价钱从网上购得查重检测。吊诡的是,很多论文查重系统都是以团体账户的形式提供给高校和研究机构内部使用,并不出售给个人。中国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2012年也曾经发布公告,与淘宝上热销的论文查重撇清关系,“所有在淘宝等网络交易平台提供所谓‘知网检测服务’的行为均是违规假冒行为”。
那这些检测账号是从哪里来的呢?记者带着疑问与淘宝店主进行了交谈。
在网上记者找到了一家信誉较高的卖家,以消费者的身份与店主攀谈。“请问你们这里是和学校知网检测是一样的吗?”记者问到。“是的”,店家回答。“可是知网声明说只提供给学校,淘宝上的都是假的。”记者进一步追问,店家的回答是:“我们就是学校的。”“你们怎么拿到这个检测账号的?”记者再次询问,得到的回答却是:“无可奉告”。看样对如何得到账号,该店家讳莫如深。
记者又联系上了其他卖家,他们表示出售的知网论文检测系统账号来源于高校拥有论文检测权限的老师,是最新的系统,在线检测,同步更新。除了每次检测有14000字的字数限制,检测报告和查重率和知网官方检测基本没有区别。
“以前检测任务在研究生院学位办,现在下放到院系,由院系管教务的教师负责,基本上每名学生一次机会,检测账号如何流入社会,我真不清楚。”华东师范大学的院系主管教务的教师告诉记者,“不过我们在检测过程中,的确发现有系统提示该篇论文已经检测过了,说明他们的确是用知网检测的”。
一些高校只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检,比如1000个毕业生抽检100篇,那么剩下的900篇名额,闲置可惜,很多掌握子账号的教师嗅到了这其中的利益,就拿到淘宝上高价出售,或者向学生收费后提供检测。
湖南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陈成武(化名)就曾经帮助学校的一位教师打理过网店,他说:“老师碍于身份不方便出面,当时我以自己的名义申请网店资格,负责联系买家,将买家发过来的论文汇集到老师那里,他再拿到教务处进行查重检测。虽然最后大头被老师拿去,但是跑腿费也是非常可观的。”
这里面的利益空间有多大呢?陈成武告诉记者,“快毕业的时候每月的销量都在300份左右,每份论文单价为250元,这样一月算下来就有75000元,而且这个是空手套白狼,用学校的资源开辟出的一条生财之道”。
失灵的“测谎仪”
查重系统设计初衷虽然充满了预防学术不端的“正能量”,但在发展中它逐渐走入歧路,一方面,它已沦为学生抄袭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它的工具理性对于学术活力的迸发造成了戕害。
最近发生的一起抄袭事件给原本就饱受诟病的查重系统又增添了一层乌云。
8月17日,学术月刊《国际新闻界》近日发布公告称,经编辑部仔细比对,于艳茹发表在该刊2013年第7期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大段译自尼娜·基尔巴特1984年的《18世纪70年代的新闻业投石党运动:法国革命前的戏剧批评和激进政治》一文,多个段落甚至一字未改,原文照译,甚至直接采用基尔巴特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该公告还附上了两篇论文全文,并用黄色标注了于艳茹具体抄袭的内容。
反抄袭软件中收录的外文资料有限,将外文资料翻译为中文就能躲过查重系统的“火眼金睛”,也正是因为查重系统存在这样的漏洞,很多像于艳茹这样的论文才能安然通过杂志和毕业的查重检测。
人大教务处的一位教师介绍,“这种英译汉的论文写作法隐蔽性很高,已经成了学生中公开的秘密了。比起单纯的抄书显得‘高级’了很多。而且导师也鼓励学生多借鉴和吸收国外文献和研究方法,但如果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借鉴和抄袭只有一步之差”。
如今随着高校需求量的增加,论文查重已形成一个产业,在被滥用的同时,其反抄袭的功能已被异化。“这个系统说白了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软件虽然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整体来说作用不大。
“我工作三年以来没有遇到一名学生因为查重不及格而推迟答辩的情况。听说以前有学生不通过,但是现在逃避方法太多了。”华东师范大学院系主管教务的李雨(化名)告诉记者,“网上流传的‘查重攻略’还有很多,比如将引用的外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将抄袭的文字转换成图表,或者图表转换成为文字;将重复部分加几个空格,或者干脆将重复部分先拿下来,等答辩时再加进去,人对付机器真是绰绰有余”。
记者将一份用几篇期刊文章临时拼凑的论文发给一家名为“论文检测一条龙服务”的淘宝网店,检测结果为40%,在店家发回的检测报告中,记者也收到了一本pdf版的“论文修改秘籍宝典”,在这本“宝典”里面,有数十种针对查重系统漏洞的降低文章重复率的方法。
这家店主的店主告诉记者,这种“修改宝典”在学生中很有人气,很多学生在宝典的指导下拼凑论文,店主甚至夸口:“要是能熟练运用这本宝典,就算全篇都是抄的,系统也查不出来。”
店主的吹嘘并非空穴来风,目前市面上的检测软件都对系统检测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阈值,以中国知网为例,其阈值为5%,以段落计,低于5%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很多学生抓住这个漏洞,东抄两句西凑两句,用多篇文献攒出一篇论文照样能安然地躲过“学术测谎仪”的检测。如今在精明的商家和学生那里,查重系统已经成了不设防的区域。
“大陆的学生抄袭香港台湾的文献,香港台湾的学生抄袭大陆的文献。”曾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的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目睹了这一“怪现状”,他说,因为目前的检测系统没有检索港台的文献库,因此这种港台大陆的“学术交流”便已经成了他们通过论文检测的捷径。
浙江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赵美娣说:“现在有了所谓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一些管理者好像找到了法宝,但该系统的缺陷其实非常明显,一是无法判断那些仅改变了个别用词或句式的实质性抄袭。至于思想或idea的剽窃就更难以判断和认定了,二是会把正常的引用误判为抄袭。说实在的,检测系统其实给作者投稿和学生做学位论文都设置了许多障碍。”
查重系统设计初衷虽然充满了预防学术不端的“正能量”,但在发展中它逐渐走入歧路,一方面,它似乎已沦为学生抄袭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它的工具理性对于学术活力的迸发造成了戕害。
对于查重系统的“工具理性”,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深有体会,他的一名博士生的论文在申报优秀博士论文的时候,因为重复率太高被取消了资格。陈平原说,“这位学生的论文是古文献专业,自然要引述文献,但是查重系统用一刀切的方式将引文也算在总复制比里面是非常荒谬的。如果按照这个原则,对擅长写读书笔记的周作人的文章也进行检测的话,都是抄袭。”
像这样被查重系统的“流弹”误伤的学位论文并不在少数。在陈平原看来,查重检测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它的本质是工具,应该为人所用,而不是成了“奴役学术思想、囚禁学术自由的绊脚石和牢笼”。
王启云说,“学生时期是科学精神培养及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的黄金时期,经过学术不端检测一番‘调教’,莘莘学子的学术规范教育被严重扭曲,可谓矫枉过正,背离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本意。”
在很多专家看来,任由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来“规范”学术规范不靠谱的原因是其依据的“界定标准”就不靠谱。
查阅目前的所有的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基本上每一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各自有其自身标准。教育部虽然出台了各种各样规定学术行为的意见办法,如《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等,但是涉及如何界定学术不端行为的却没有相关规定,这意味着目前市面这些标准仅仅限于行业规则,暂未正式成为法规或标准(国家、部委或行业)。
而在实际的应用中,随意性也很大。以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的《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稿)》为例,该标准使用的相关概念主要有:对比范围、重合字数、文字复制比、单源复制、多源复制、前部重合度、后部重合度、段落抄袭、整体抄袭等。但是具体对比范围,重合字数多少才算抄袭,这个按钮是控制在学校手里的。
王启云说;“界定为学术不端需要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应该容许一个可以接受的度,而不是随随便便上纲上线。”
第四篇:教辅乱象问题研究
教辅乱象问题研究
摘要:教辅乱象由来已久,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每年都下文严禁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擅自编印、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印发教辅材料《推荐目录》,搭售教辅材料以及强迫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等,却屡禁不止。应试教育是教辅乱象问题的根源,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使教辅问题一直延续至今,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解决教辅乱象的措施亟待商讨。
关键词:教辅乱象经济链条学校教育部出版
教辅乱象由来已久,教辅乱想问题也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杜绝校园教辅搭售、低价高回扣、教辅材料散滥现象,教育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每年都下文严禁任何部门、单位或个人擅自编印、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印发教辅材料《推荐目录》,搭售教辅材料以及强迫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等行为。但质量低劣的教辅材料仍如冰河下涌动的暗流,变相“溜进”学生的书包。教辅乱象屡禁不止,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解决教辅乱象的措施亟待商讨。
早在2001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就印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2009年4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再次下发文件,要求“严禁将教辅材料纳入《教学用书目录》、印发教辅材料《推荐目录》、搭售教辅材料以及强迫学生购买教辅材料等违规行为”。然而在此期间,违规案例依然不断被曝光,上海、湖北、广东、安徽、湖南等地都曾曝出“教辅乱象”。
有规不依,有令不行,“教辅乱象”何时了?越打越乱,越乱越打,原因何在?
一、经济利益驱使
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关部门早就有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禁止越权干预教辅资料市场,学校和老师禁止要求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甚至老师自发或自觉地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之势,与某些书商互相勾结、沆瀣一气,使得学生征订教辅完全“被自愿”,出现“书商逐利部门分肥”的怪现象,共同赚取学生及其家长的钱,让自己的腰包肥起来,弄得民怨沸腾。有的学校甚至借口教育经费不足,说是将教辅回扣入账以弥补经费不足,而事实上,这些回扣大多落入了个人腰包。
教辅书并没有原罪,让教辅书变成吸金石的,是从出版商到学校的一个庞大利益链条。如果说这个利益链条,是以教辅书为媒介进行着利益输送,那处于末端的学生,无疑是所有利益的输出者,是一种“基础资源”。
教辅书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也使得一些人千方百计把学生变成资源。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教材和教辅的出版产值达500多亿元。庞大的市场,巨大的赢利,催生了利益的进入;同时,这种利益链条各个环节的合谋,也使得定价越来越高、销量越来越多,让教辅书乱象愈演愈烈。
目前教辅资料进入学生书包主要有如下几种渠道:一是少数地方教育部门仍然在统一推荐和统一组织征订,新华书店或书商发行;二是新华书店大量向学校独自征订发行教辅或随
教材搭售,这是主渠道;三是个体书商直接向学校推销发行教辅;四是学生和家长在学校或老师的“指引”下到书店、公司购买;五是学生或家长随意到市场购买。
(一)学校和老师低买高卖
老师从书商那里低价购买教辅材料,然后再高价卖给学生。学生的教育成本增加了,老师、出版商和相应的主管部门却牟取暴利。学校和老师推荐学生购买教辅书,由老师统一征订,扬言老师统一订购教辅书,优惠多多;又或者学校和老师指引学生和家长到指定的书店购买,说是该书店与学校有合作,折扣多多。这是学生购买教辅书常见的现象,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却是收入多多。
在学校和老师看来,这是名正言顺的。学校指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购买教辅书,自然是学校本职所在。而赚取差价,不过是利用了自己的关系,而且书上本来就有相关部门审定的标价。这种行为的界定,是一个问题。是变相的回扣,是商业贿赂;也可以如部分教师所想,是正常的“教学行为”。界限的模糊,给“教辅吸金术”以滋生温床,甚至演变成行业潜规则,披上了合理外衣。
(二)教育部门违规推荐
对于教辅乱象,教育部门并非视而不见,恰好相反,教育部门发现了这种巨大的商机,把这种教育完全做成产业了,而且去把学生当做可开发的资源,当然这里的学生可开发的资源,不是把我们的学生当做可开发、可培养的人力资源,而是把他们当做一种可以开发的商业资源,来用他们做摇钱树。比如说在郴州,不仅仅教育部门知道这种情形,而且专门编制了一个《推荐书目》,再如,安徽省教育厅定期向全省公布《安徽中小学学生作业目录》。而这种推荐书目是教育部,还有七部委在2009年的时候明令禁止的。
以安徽省教育厅的《安徽中小学学生作业目录》为例,安徽省教育厅定期都要向全省公布《安徽中小学学生作业目录》,并规定目录之外的教辅资料一律不得进校入班。因此能否通过审查并登上“目录”对教辅书出版商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个前提是必须由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表面看是为了选择更加优质的教辅书,但实际上就是一些省教育厅下属的教研机构利用自己的权力分了一杯羹。想要通过审查,教辅书名义上必须是安徽本省的出版社和安徽省教育厅下属的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来编写的,代价就是出版社要付出大约5%的利润给上述研究所。
(三)出版者争相出教辅
现在的教辅市场,出版社做,新华书店做,还有大量的书商在做,这是一块肥肉。出版社是企业,要逐利,教辅书有巨大的市场,所以大家都争相出教辅书。凡是有出版权的人都有资格出教辅,因为教辅不像教材,要教育部专门来审订,通过之后才能编写,教辅所有人都可以编写。只要有个书号就可以出,所以说这个资格就相对比较宽,因此出教辅的,有出版社,也有民营公司,民营公司虽然没有出版权,但它跟出版社合作出版或买卖书号来出版,因为教辅利润比较大,所以全国的出版社极少有不出版教辅的,民营出版教辅的也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二、应试教育根源所在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目的,这决定了学校和教育部门在教辅书的编订、发行和选购上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学生家长好像一群羊,而教辅书流通环节的各个利益集团则像一群狼,无论家长选择县教育局推荐的书还是选择省厅推荐的书,其实被赚取巨额利益的结局不会改变。
在学校系统中,学生是利益链的末端,也是权力链的末端。目前,学生和学校,不仅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也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这使得学生在校园中难有话语权。就教辅而言,学校、教师不仅拥有指定教辅的权力,还拥有给你穿小鞋、让你不方便的权力。即使明知道一些教辅书不好用、不需要,在这样的处境下,学生也不敢不买。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问题。在西方一些国家,根本不存在教辅书,自然不会有教辅书引发的利益链条。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学校、家长、学生为了升学、择校,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教学辅导。
事实上,应试教育的根不除,教辅书腐败的果就无法从根本上铲除。
如何破解“教辅乱象”,改革中考、高考体制是一个方面,那是长远的问题。要治理教辅乱象,要从制度和道德两方面来思考。
一、严管利益链条的各个环节,让看不见的手拧干教辅书的水。
要治理“教辅乱象”,还必须从制度上来保证和有力执行。相关制度每年出台,但教辅乱象依然屡禁不止,只能说明执行力度不够,制度不够完善。从教辅书的出来来说,教辅书人人都能出,这是一个大问题,导致教辅书杂乱不堪,盗版无数,如果出教辅书也必须如同出教科书一样,必须经过教育部专门来审订,通过之后才能编写,并且大大提高教辅书出版和书号的成本,将教辅书的利益讲到最低,那么也许就会对教辅杂乱的现象有所遏制。其次就是要完善教辅书管理制度,落实教辅书选题报备制度等制度。
二、提升道德素质,别让利益污染了道德的血液
加强新闻出版业诚信体系建设,通过采取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及时记录并公开有关行政处罚结果,推动全行业增强诚信意识,营造依法经营、有序竞争、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抹去教辅书上的权力印痕,赋权于学生和家长,以“自由选购权”遏止其负面影响。无论是出版方、发行方还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施行者,都要时时检视自己,别让利益污染了道德的血液。
第五篇:问题背后的问题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主要讲了员工怎么样在企业中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读了以后颇有体会。我认为书中谈到的主人翁精神是相当重要的,它既是员工其他素质的基础,也是动力。缺乏主人翁精神,就很难有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
人具有社会属性,通常都不可能孤立的生活。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就要承担家庭中的责任;作为企业中的一员,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无论处于哪一个圈子,只有尽了自己的责任,才能享受的利益。家庭和睦平安,个人才会有幸福感;企业发展顺利,个人的事业和薪水才可能会水涨船高。一个企业就像一台机器,每一个员工都是机器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零件,只有每一个零件都达到最佳状态,机器才能完美的运行。要想具有主人翁精神,首先要认识到个人和企业是一体的,才会有主人翁精神,才会积极主动、尽职尽责地去工作。
平时我们在企业中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
“这不是我我负责的事情。”
“这个问题和我没关系。”
“为什么这件事让我坐不让别人做?”
诸如此类的言语,其实也是因为缺乏主人翁精神的一种表现,没有把自己融入到团队中去,把自己看成团队中的主人,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局外人,没有认识到团队中的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一份,团队的好坏都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这样的人常常牢骚满腹,工作消极、等待,推一推动一动。只有具有主人翁精神,才会有团队精神。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摊子事情,还要关心团队中的其他事情,从整个团队的全局出发,去发现团队中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并且勇于承担团队中的任务,把自己的工作置于团队中,和其他人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为团队的发展添砖加瓦。
我作为ECC和机房管理工作人员,尤其需要责任感。这个岗位通常都是每日例行的检查、巡视和登记,繁杂而细琐。假如工作没责任心,只是应付应付,很容易出纰漏。因此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放松,不能偷懒,必须始终兢兢业业。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这个岗位看似不如其它岗位重要,其实要做的事情很多,责任也很大,一点都马虎不得,假如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个工作,很容易产生怨言的。但是只要具有主人翁精神,发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会发现这个岗位不是那么枯燥的,不断地会有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出现的,就看你是否能用于接受、勇于开拓。只要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工作,一定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