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露》阅读练习及答案

时间:2019-05-14 17: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田晓菲《露》阅读练习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田晓菲《露》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一篇:田晓菲《露》阅读练习及答案

露 田晓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9.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10.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1.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12.仿写。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答案】

9.纯洁,默默无闻,舍己为人

10.拟人

11.(1)正视现实,不自卑(2)尽其所能,不计名利,默默奉献

12.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露”具有的特点。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如“一滴纯洁的甘露/很少人注意我”是写默默无闻,“我不抱怨”是写乐观,心灵纯洁,“我会升华成一朵/美丽的洁白的云”是说心灵纯洁、默默奉献的特点。【10题详解】

考查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全诗运用了女人的手法,露珠消逝在阳光中本来是变得无形无色,而作者却让她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如“张开惺松睡眼”“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等句。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露”的默默无闻,乐观,心灵纯洁,舍己为人的特点。【11题详解】

写启示。露珠黑夜悄然而来,滋润万物,在太阳升起后,又默默离去,即使没有人注意它赞美它,它也没有丝毫的怨意。它不仰慕星星和明珠,而只是真实地生活,珍视自己的本色,它平凡但不卑微,美丽却不骄傲。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应该像露珠一样,悄然来去,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也不乞求别人的爱怜赞美,做到平凡但又不失美丽。【12题详解】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句式结构为“我不是……也不是……我就是我……”。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第二篇:田晓菲谈“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

田晓菲谈“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

盛韵 2010-08-15 东方早报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中世文学的世界:汉魏六朝唐宋研究的新视域与新路经径”中美双边工作坊中,记者见到了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田晓菲。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中世文学的世界:汉魏六朝唐宋研究的新视域与新路经径”中美双边工作坊中,记者见到了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田晓菲。少年成名的她早已完成了从诗人到学者的华丽转身,并在三十四岁时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在新作《烽火与流星》中,田晓菲写道:“也许可以把文学研究者分为两大类:一类通过阅读文学,了解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语言,等等等等;一类研究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语言,等等等等,为了更好地阅读文学。我愿意相信自己写这本题为《烽火与流星》的书,只是为了解读庾信的这首二十个字的诗。”不作虚妄的“假求真”或“求假真”,坚持从文本出发,以理论梳理支撑,兼及社会史、文化史,最终再回到文本,这是田晓菲的治学取径。

您在《烽火与流星》中结合了文化史、社会史的背景,对萧梁时代的整体文学图景进行了极有新意且令人信服的描述,与传统文学史的描写十分不同,可以说处处在与之对话。您与以前的文学史家使用的基本参考文献大体相同,而描绘出的文学图景却如此不同,这种差异背后的学术理念是什么?

田晓菲:我对现代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感到不满足。这个学科是二十世纪初期诞生的,今天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了,可是这个领域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现代学科身份。最大的问题是把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活生生地拆散了。“文学评论”往往和“审美”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比较主观的、浮泛的,评价标准可以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文学研究”被等同于语文学和文献学的考证,和清朝的朴学传统一脉相承,是为“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是“硬功夫”。也可以说前者被视为“文学”,后者被视为“学术”。我觉得这种脱节是古典文学研究的误区。

这个二元框架里的两个概念各有其问题。以“文学评论”来说,要么就是谈论作家的人格和生平,要么就是使用一系列笼统的形容词描述作品,诸如“境界深阔、气象壮美、瑰丽奇崛、情景交融”之类。这样的评论不会加深我们对一首诗的理解,不会改变我们对一篇作品的认识。除了可以帮助学者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写出一篇论文用以评职称、报项目之外,我们实在不再需要这样的评论了。这不是说我们不用再谈文学的美了,但是文学的美是知性的美。这种美藏在文本的细节当中,发现它和解说它,不是靠什么所谓的“天生对文学的敏感”,而需要经过严格的文本细读训练,需要学识、思想、理性。

所谓“文学研究”常常带来更大的问题,因为它披着“客观”的面纱,以“考证”的高姿态出现。但是所谓“客观”,其实就是既没有经过思想也没有思想,只是停留在事物浮表,重复万人皆知的话,编造一个太容易编造的故事,炮制一篇太容易炮制的文章。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已经先有了结论,再去考证。换句话说,脑子里已经“不假思索”地装满了很多“传统智慧”,然后再去读文本,满眼看到的只是对重复了上千年的陈词滥调的印证,再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尤其是对这些陈词滥调不利的证据更是视而不见。这样的考证无异于杀死古典文学的凶手,不考也罢。

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无论国家投入多少资金搞“国学建设”,还是没有办法扭转一种情形:很多年轻人,如果对中国古典文学还感兴趣的话,只不过是出于一种家人似的感情,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一点古典文学是为了增进对本国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不是因为觉得这是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他们只会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里寻找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共鸣的文学作品。古典文学里有那么多深刻、优美的诗文,要是除了“首尾圆融”、“任真自然”之外就无话可说,真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我认为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必须认识到 “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不是分离的。文学研究这个学科具有自己的特性。它和历史研究或者思想史研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要求我们对文本做出“文学阅读”。现在我们对古代文学所作的往往不是文学阅读,而是历史阅读或者哲学阅读。刚才说过,文学阅读是一种训练,而且是一种应该从大学中文系本科就开始进行的专业训练。它和所谓 “天生对文学的敏感”或者一般所说的“文学之美”、“人生感悟”毫无关系。它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文本出发,同时伴随着对理论的熟悉。细读文本,学会就文本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有很不简单的答案。从文本到理论及其他(这包括文学史、社会史、文化史),再从理论及其他回到文本,可以说是我治学的信条。

您在好几本书中都强调了手抄本文化对文学研究的特殊性,特别有趣的例子是十六岁的“韦氏妓”抄写杜工部诗边抄边改还得到了主人赏识。对很多人来说,无法追寻到“原本”的样貌大约是极为令人沮丧的,进一步说,是否考据学家热衷于考证作品的作者、年代,乃至校勘、正误,这些工作统统都没有了合理性基础?或者说,诗文考证在何种限度上说才是有道理的?如果放弃对“原本”或作者、年代之类确切信息(尽管是虚幻的)的追寻,那么应该将许多作者时代模糊的诗歌放在什么框架内讨论呢?这会影响到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吗?举个例子,如果将一首存在多处异文的诗的各个版本并置在一起,不考虑“求真”的问题,那么异文处必然会反映出极为不同的诗意面貌,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判断这些不同面貌呢?

田晓菲:我不认为我们应该放弃对“确切信息”的追寻,但是首先要看你怎么定义“确切的信息”,怎么来定义“真”。比如我们没有陶渊明的原本,我们不确定陶渊明用了“望”还是“见”,这个就是我们唯一拥有的“确切信息”,这才是“真”。我们当然要求真,不求真,算是什么学者呢?但是不应该“假求真”或者“求假真”,不应该在求真过程中自欺欺人。如果已经知道一个东西是 虚幻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承认虚幻就是最大的真。我很重视考证,但是在动手考证之前,一定要先提出一个好问题,否则如果考证的出发点就是错的,考证本身再精细,结果还是不免南辕北辙。

这里你提出来的问题,其实还是要回到文学作品的解读问题。作者、时代,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叙事成分。有的诗歌文本需要一个故事,因此也就需要作者和时代,有的则不需要。比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写偶然,写欲望与暴力,写对比:历史与时间的对比,战争与爱情,锐利、坚硬但是折断或废弃了的铁、铜、锁,与短暂、脆弱但是年年复归的东风、春天,还有短暂、脆弱但是永远在控制把握之外的二乔。它到底是杜牧写的还是李商隐写的,是唐人写的还是清人写的,对我们阅读欣赏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吗?可是相比之下,庾信流亡北方时写的一些诗,如果不知道作者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对这些诗的阅读、理解、欣赏,就会完全改观,而且会肤浅很多。

重要的是记住把“作者”和“时代”作为阅读和思考的框架是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一种特有的人为建构(印度文化就根本不在乎作者和时代),但这不是唯一的阅读和思考框架。即使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作者”也并非一贯具有重要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种类的作品,对“作者”有不同的要求。譬如说今天关于《金瓶梅》作者是谁有四五十种说法,但是,这部书在晚明最高级的文人圈子里抄写流传的时候,甚至在张竹坡为它做评点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苦苦追问它的作者“到底”是谁。现在大家都在追问这部作品、那部作品的“作者”,可是为什么不反思一下“作者”这个概念对文学和文学史的意义何在?在我看来,这正是文学研究者应该做的事情。

手抄本文化的特性在之前的文学研究中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或者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什么原因呢?

田晓菲:是学术传统和文化潮流造成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和欧洲很相似。欧洲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即存在校勘学、语文学,对“真”和“求真”有同样单一的定义,这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才发生改变。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社会结构、知识结构大变革的时代,这个变革是在全世界范围发生的,是和技术革命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可以打开眼界和心胸,这其实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可以发生革命的时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您最早是如何注意到手抄本文化对文学的影响的?

田晓菲:2000年春天,我在康奈尔大学东亚系任教,在为一个研究生讨论班备课的过程中,我重读了陶渊明的诗,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我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采取异文而不是采取已经被普遍接受的正文,不仅会改变整行诗句的意义,而且往往可以改变整首诗作的面貌。比如著名的《归园田居》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作“久在樊笼里,安得返自然?”异文以问句结尾,顿使全诗大为改观。这一发现是我对手抄本文化开始发生注意和兴趣的契机。研究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学者对手抄本文化多有论述,近年来欧洲文学研究界在后现 代语境中产生的“新考证派”也对我深有启发。但是追根溯源,一切都是从细读文本开始的。

从晚明的《金瓶梅》到东晋的陶渊明再到萧梁王朝的文学甚至西班牙南方的赭城,您关注的文学对象似乎都处于动荡的年代,您觉得乱世文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田晓菲:帝国分裂的年代和中央权威分散的年代不一定就是乱世。要是一定得给这些时代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在我看来,这个特点不是动荡——比如说萧梁王朝在梁武帝统治下将近半个世纪相当繁荣和平,民不识兵,何乱之有?——而是它们的复杂多元,是它们在思想和文化上的巨大能量。我喜欢《金瓶梅》,喜欢陶渊明和萧纲的诗,喜欢西班牙摩尔时期的文学,不是因为它们诞生的时代,而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具有魅力。外国文学需要中介,中国古代文学也同样需要代言人。很多古代的东西,正渐渐地沉没在历史的阴影里,和我们隔得越来越远了。无论我们的研究工作怎么做,它的作用之一,而且也是最根本的作用,应该是可以用来照亮一篇逐渐没入历史阴影的作品。我想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基本的任务。■

第三篇:晓露翻译

翻译版小说集《晓露》出场了

维吾尔族女翻译家翻译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晓露》。5月23日记者见到维吾尔族翻译家阿曼古丽·努尔时,同时发现了书桌上由她自己翻译出版的小说集《晓露》。这也是阿曼古丽·努尔翻译道路上的第一个硕果。

至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全区的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这样的好机遇让全区很多基层文化工作者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在喀什地区维吾尔文出版社工作的阿曼古丽·努尔就是其中的一位。阿曼古丽·努尔说:“这三年,我的翻译事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眼界开阔了,想问题的思路也清晰了。”

阿曼古丽·努尔的工作翻译,她也喜欢这份工作。首先是受她父亲的影响,她父亲是一名维吾尔语作家。阿曼古丽·努尔工作之余喜爱读书,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阿曼古丽·努尔说:“从事翻译工作,对我也算是个挑战,因为我小时候读的是汉语学校,对维吾尔文并不算精通。当年我为了自学维吾尔文,也下了不少功夫,那时候我的女儿在上小学,我就每天和女儿一起学习维吾尔文,一起做作业,给女儿听写的时候自己也在心里默默地背记,一段时间下来,竟然学会了维吾尔文。”后来,她开始阅读维吾尔族作家写的维吾尔书,她发现维吾尔族作家的笔下,有许多充满独特风格、浓郁民族气息的好作品,作品中的文字常常让她深深地感动。阿曼古丽·努尔认为好作品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她有了将维吾尔文作品翻译成汉文的念头,想法成熟后,她就很快行动了起来。她从短篇小说开始翻译,翻译的过程中不但没有让她感觉到枯燥,反而让她感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个个字符在她字斟句酌下变得生动起来。她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沙漠回音》被刊登在喀什地区的一本杂志上,阿曼古丽·努尔看到时很高兴,她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业余人员翻译的作品居然能刊登上杂志。高兴之后,经过冷静理智的分析,她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感觉自己知识有限,不能满足翻译工作的需要,非常希望能够有一次学习深造的机会。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2011年“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项目启动,这给阿曼古丽·努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我特别感谢自治区的好政策,同时也感谢自治区文联和我们的社长艾尔肯·艾买提,让我去鲁迅文学院参加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家培训班的学习,这让我走出喀什、走出新疆,我的视野在这一刻也被打开,在北京培训的课程都是由现代文学大家给我们讲解,这也让我的翻译水平大大提高。”阿曼古丽·努尔说。培训完回到新疆后,她对翻译工作更有了信心。阿曼古丽·努尔说:“翻译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我希望能把作者真实意图翻译得更准确、更贴切。”

阿曼古丽·努尔说:“我能够独立翻译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是自治区的好政策给我提供了发展平台,成就了我的翻译事业。”事实也确实像阿曼古丽·努尔说的一样,新疆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狄里木拉提·泰来提说:“三年来,借助着这样的机会,让很多基层的作家、翻译家改变了以往的生存状态,大批少数民族作者的优秀作品也涌现出来。”

有人曾这样说:“衡量一位翻译家的功绩,首要的标准是看他翻译什么内容,其次才是他的译笔如何,一个翻译家的译笔再好,如果一生翻译低级庸俗的小说,这样对培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教养不会有什么益处。”

第四篇:《晓过灵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灵石

赵执信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惊”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诗人在微明中登山启行,途中云雾凄迷,秋寒凄厉,悄无人迹,整个旅途孤独而寂寞。客路迢递,乡心早生,凛冽之早寒更添绵邈之乡愁,戍楼横笛又将思乡之愁推向极致。前路渺渺,漂泊无依:残月西沉,客路茫茫,观残月之凄迷更感前路之渺茫,望惊飞之鸟更生无枝可依之痛苦。

2.(1)描绘了凄迷萧瑟的情景;放眼四望,烟霭茫茫,惊飞的乌鸦散布空中戍楼高耸,笛声呜咽,给行客增添了无限愁绪。

(2)“惊”字绘形绘声,形象地描绘了乌鸦因客至而四散惊飞的情景,移情于景,将诗人感前路之渺茫,处境之悲凉,内心之苦闷蕴含于其中,极富感染力。

第五篇:刘晓菲征文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中国,我为你自豪!“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母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我知道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欢乐和幸福都与祖**亲的安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感到身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是多么的骄傲。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在华夏大地,这片波涛汹涌的大地上,在寒风凛冽的世界第一高峰,插着一面用爱凝结成的,万古流芳的旗帜。它,就是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精神!

面对困难重重而勇往直前奋斗的是民族精神;对死亡的威胁自强不息英勇就义的是民族精神;面对凌辱祖国的列强,挺身而出、维护祖国尊严的,还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它是世界的最高峰,向下方眺望。它看到了祖国雄壮美丽的大好河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中国人……此时,它虽然身在寒冷的峰顶,但它心里却有一颗炽热的太阳为它驱赶寒冷。但是,当它看到人面兽心的侵略者残忍地杀害无辜的百姓,一股憎恨在心底油然而生,就仿佛凶猛的列焰在心头焚烧,久久不息。

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

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爱国是高于一切的传统美德,正是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涌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为中华美德的最高音。屈原因国破而投江明志,张骞出使匈奴、苏武牧羊北海边、文天祥为保国格而心甘受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戚继光率兵抗倭、郑成功挥师收复台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国义无反顾,李大钊、陈潭秋视死如归,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周保中,为还我河山而爬冰卧雪,甘洒一腔热血、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献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稳如泰山……他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着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升起,耳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总会感到热血沸腾,有股发自内心的呼喊:祖国,我为你骄傲。

五十多年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但是,就在这短

短的五十多年里,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如今,改革开放为祖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祖国的强大,香港和澳门才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祖国强大,全世界水电工程规模最大的长江三峡工程才得以建成;由于祖国的强大,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得以在北京举行;由于祖国强大,中国奥运健儿金牌零的突破到雅典奥运会金牌列世界第二;由于祖国强大,“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得以成功发射,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国家,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胜利返回,更是显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系列的成功,不正证明了今天祖国的强大和繁荣吗?祖国,我真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早晨,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朝阳一同升起,飘扬的国旗就像母亲微笑着张开双臂。此刻,我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幸福。

今天,我们应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宏伟抱负,应该有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志向,让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我要深情地说一声:祖国,我为你骄傲.

下载田晓菲《露》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田晓菲《露》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2019工作计划申晓露

    2018-2019学年下学期音乐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音乐课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在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

    晓露工作总结[五篇范文]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不知不觉来外国语学校已经又一个学期了,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五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及音乐学科长职......

    晓至湖上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5篇

    原文:晓至湖①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注】①湖:杭州西湖。②......

    452 蔡晓露 创业总结

    创业实训总结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大部分是选择就业,但也有少数人选择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业需要有周全创业的计划,有充足的资金,有足够的人员,选择地......

    田晓娜 新课标体会

    听《小学英语新课标》讲座体会柳树镇小学 田晓娜 2014年3月5日通过参加《小学英语新课标》辅导讲座,聆听了李静纯教授为我们解读的新课标,使我学习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内容......

    《蝶恋花》练习及答案

    练习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晏殊(991-1055),_____著名词人。字____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谥......

    语病练习及答案

    语病练习 “语病诊断与修改”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学习时应在了解造成病句的原因的基础上,辅以下面几种形式的训练,巩固学习内容。 一、常见病句的分类解析 (一)成分残缺 1......

    丝绸之路练习及答案

    丝绸之路练习及答案 一、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归类。 精神满 丰富多 不其数 如生 绫绸缎 绸之路 山岭 五彩 形容人物神态的: 形容数量多的: 形容山势特点的:二、句子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