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淮中校史馆解说词(简短)
沧桑砥砺百十载 薪火传承谱新篇
——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解说词(简短)
1.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参观我们江苏省淮安中学校史馆。
2.巍巍文通塔,悠悠运河水,是我们淮安中学的标志。我们面对着的屏幕,我们头顶上的灯,我们脚下的河,都是它的体现。大家右手位置是我们校史馆的“前言”和我们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3.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曹卫星省长、胡金波厅长等多位领导都对我校给予了关照和指导。
4.这里的浮雕、历任校长显示了我校百年办学的轨迹。我校主要由国民政府办的江苏省立淮安中学、淮安县立中学和民主政权办的淮安县中学这三脉传承汇聚而来。这是我们的校史沿革表,这是我们的历任校长。
5.这是我们学校的起源-淮安府中学堂(可读上面的解说)
淮安府中学堂
注意:杨锡绂(fú)对联:
花暖莺捎蜨(dié 同 蝶),溪喧獭趂(chèn 同 趁)鱼。——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一)》 大概意思:春暖花开,黄莺蝴蝶齐飞;
小溪潺潺,水獭追着鱼儿。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之洞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
江苏省立
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补充:这是显示省立淮安中学基本面貌的沙盘,是根据有关资料和老校友的回忆制成的。
淮安县立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淮阜联立中学(可读上面的解说)
补充:当时教材奇缺,语文教材往往就是战报新闻稿和领导同志的文章。
两淮市
关于塑造灵魂部分:塑造灵魂部分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我校坚持了三十多年的“学习周总理,努力创三好”活动,这项活动被《德育报》《新华日报》多次广泛报道,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块德育品牌。二是“自我管理,锻造杰出青少年”活动,这项得到温家宝同志批示和支持的活动在我校开展以来,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三是校园文化展示,我们的校园活动、校园社团、校园刊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的荷韵文学社被“意林中国知名中小学文学社联盟”吸收为联盟会员,我校被评为“江苏省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示范点”。富有新意的校园文化对塑造师生灵魂起到了重要作用。
7.110年来,淮安中学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100位校友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母校成就了校友,广大校友也不忘母校的教育之恩,尽己所能反哺母校,这里的树形灯柱记录了他们赠送给母校的部分礼物和资助母校学子的部分活动。
顶天立地的大树是在辛勤园丁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家左手边的照片显示了我们的名师风采。
8.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未来厅。北面是对外交流的情况,南面是学校获得的重要荣誉,东面是放映区,西面是我们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9.(读后记)光阴荏苒,薪火传承,校史展览馆呈现了淮安中学生命延续的脉络。我们不会忘记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不会忘记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不会忘记四方校友的拳拳反哺。无论是奖杯、奖状,还是图表、照片,都将激励我们高擎创一流教育之大旗,肩负继往开来之重任,同心共进,再创辉煌!
10.感谢各位来宾的参观指导。各位如果有需要表达的心意,请在此留下墨宝!谢谢!
第二篇:华农校史馆解说词
校史馆解说词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校史馆参观.进入校史馆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副对联,上联是“凡民俊秀皆入学”,下联是“天下大利必归农”,这是清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参加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的开学典礼上亲笔题写的,上联表达了他对教育的一种厚望,下联表达了他对振兴农业的一种期待。这副对联体现出他的一个重要思想,那就是“农业振兴,要靠教育,要靠人才”。今天我们仍然为此而不懈努力。
这个校史馆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西面是第一部分“百年薪火”,展示的是我们学校从创办到1985年之前的历史;东面是第二部分“世纪华章”,展示的是1985年至今,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
大厅正面的八个大家“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它一直是我校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巨大沙盘是我们学校的整体规划模型, 占地24平方米。校园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占地面积近5平方公里,校园东部和北部是壮阔的南湖,校园南岸是野芷湖,北面这座山叫狮子山,三面环湖,背靠青山,是理想的教学科研园地。校园建筑总面积近95万平方米,按功能布局划分为五大区域。位于校园中部的是基础教学区。东部是大学生公寓区。南部是大学科技园区。西南部是教工住宅区及配套服务区。位于校园北部的是山体保护区。主楼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我们现在所在的校史陈列馆在这里。
现在,让我们从第一部分“百年薪火”开始。
这是我校的历史沿革表,漫漫百年历史有着清晰地发展脉络。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书光绪皇帝,请求设立湖北省农务学堂,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批准。湖北省农务学堂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也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壮丽起点。这就是那份奏折的抄件。当时有许多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其中包括罗振玉先生,他曾任湖北省农务学堂的监督(校长)。而另一位大家熟知的《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曾任学堂译授(翻译)。学堂还聘请了十几位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农学专家。学堂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是当时学生在外籍教师指导下进行气象观测和蚕桑测验的实习报告。下排陈列的是反映我们学校重大历史变革的官方文件。
(农牧渔业部关于华中农学院改名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批复)
(这三个单体模型:一个是抱冰堂,它是湖北省农务学堂的主体建筑模型;一个是湖北省立农院宝积庵校址校门和主体建筑模型;还有一个是狮子山校址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校门模型。)
1903年,张之洞按照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对湖北省农务学堂进行改制,并更名为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校址在武昌城北宝积庵。这是建设宝积庵校舍时所用的古砖(江夏县知县 邱芝芬承建 窑户李东恒)。在学堂的开学典礼上,张之洞勉励师生要“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办好学堂”。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几经变迁,六易校名。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会为大家一一介绍到。1938年夏,抗日战火逼近武汉,学校被迫迁至湖北恩施五峰山,这是学校水陆两路西迁图。这些图片反映出当时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情况。
因五峰山附近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师生实习不便,学校从五峰迁往金子坝。这是抗战时期缴获的日本兽医解剖器械。
1940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立农学院。这是当时的院歌,歌词中“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华农学子。因此成为现在华中农业大学的校歌,我校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就出自于此。
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词作者是时任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喻宜萱作曲。喻宜萱生于1909年,是我国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首唱者,她是当时公认的四大女高音之一,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的首任系主任,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抗战时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1948年 在湖北省立农学院广场公开演唱《康定情歌》,万人争睹,轰动武汉三镇。这是她2006年元旦赠送我校的近照和签字。这是当年省立农学院校友会为筹集学术研究基金而举行的喻宜萱音乐会入场券。老人于2008年年初离开了人世。
(1945年,抗占胜利。湖北省立农学院迁回武昌宝积庵。1949年5月6日,武汉解放。1950年,更名为湖北省农学院。
管泽良、徐觉非先后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院长;更名湖北省农学院后,童世光任院长。)现在向大家介绍的是我校另一支重要历史源流——武汉大学农学院。她筹建于1933年。这面墙展示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的题词。其中有孙科(孙中山的独子)、孔祥熙(与蒋介石、宋子文、陈果夫兄弟合称“四大家族”。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和陈诚(时任湖北省国民政府主席)等。
这俩边的展板上展示的是当时学校文体活动的情况。这盏煤油灯是在狮子山建校工地上使用的。
这是用狮子山工地上挖出的日本炮弹制成的台灯。这是用 20世纪50年代教职工冬天办公用的火盆。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湖北省农学院和武汉大学 农学院整体合并, 以武昌宝积庵为校址, 共同组建华中农学院。这是中南地区并 入华中农学院的院校和系科一览表。这是当时的一组教学、生产和生活的图片。1954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武汉,宝积庵校舍被淹。
经中央高教部和湖北省政府批准,最终定址于武昌南湖狮子山。
这是建校之初的狮子山,杂草丛生,一片荒芜,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师生员工住在简易工棚中,克服重重困难,开展建校活动,在荒山栽种树苗,在泥泞中铺出道路,在乱石间修建校舍。仅仅一年多时间,一座崭新的大学在荒山野地间拔地而起。
这是狮子山建校工地和建校劳动情况。这是从宝积庵迁往狮子山的场景。这是学校第一、二、三次党代会照片。
这张照片是学校的校门,拍摄1960年,徐特立为学校题写校名“华中农学院”。著名书法家沈肇年为学校撰写的《华中农学院成就颂》。华中农学院校报和学报也在此创刊。1954年的教职工荣获的抗洪奖状。陈文新给毛泽东写的信。
“中国保尔”吴运铎为华中农学院题词。
这是 1963届学生毕业文;这1964年录取通知书。这些是当时的教学科研设备。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曾一度停课。在长达十年浩劫中,广大师生忍辱负重,顶住重重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在各方面做出了成绩。
我校的易伯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淡水鱼类生态学家,当时他参加了武昌鱼的鉴定与命名。下排陈列的是当时老师自己绘制的教学课件,当时的教学条件比较简陋,但可以看出课件制作的相当精美。右边是当时一位学生的论文,分为中英文两版,可以看到字迹相当工整,而且整个论文中没有一处涂改。
(这是文革期间我校重要科技成果,1978年全国和全省科学大会上获得奖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1977年,学校恢复全国统一高考招生;1979年被教育部、农业部列为首批全国重点院校;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位农学博士孟金陵,第一位果树学博士邓秀新。学校的发展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 这面墙上展示的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学校的题词, 这些领导人有国家主席李先念, 国家主席董必武,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李先念主席和董必武主席的题词是原作。江主席的题词是复制品,真迹在学校档案馆保存)。
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接见我校教师以及来学校视察的情况。(陈耀邦部长来视察的照片。胡锦涛主席听张启发院士关于发展生物产业的报告。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1985年, 华中农学院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从此掀开了这所百年老校新的篇章。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世纪华章”。
这一部分向大家展示的是我校1985年之后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
2000年, 学校由农业部直属划转教育部直属;;2005年学校整体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行列。2008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悠悠百年史卷展开了一幅令人瞩目的华美篇章。
在这个展区展示的是我校110周年校庆的盛况。(薪火相传,院士心手相印及原件,校友林)(一)师资队伍建设
这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我校现有教授 255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 5人,美国科学家外籍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千人计划” 2人。
(背面墙)这是我校的杰出科学家、知名学者及国家级专家。(5位院士,以及章文才,刘后利教授, “千人计划”傅振芳,阮一骏)(二)学科建设
这是我校学科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进入80年代以来,学校对学科设置和专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相结合,学科优势明显,新兴与传统学科交融的发展格局。
我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36个。
根据美国数据库 2010年数据,我校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前1%,数量在全国高校并列第 28位。
这张图展示了我校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
(是 20年前学校为了支持张启发等海外归国的年轻教师开展科研而调集的全校最好的仪器)在大家右后方的这台仪器就是我校生物技术中心1987年刚组建时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可以看出当时的实验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但到2004年,该学科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前列。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
(三)科学研究
进入 80年代以来,学校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相结合,围绕国 家目标,瞄准学科前沿,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提升传统农科,取得累累硕果,创 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个一”的标志性成果(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粒豆):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我校被评为实施“ 863”计划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这张图表向大家展示的是1986年至 2005年,我校通过省部级鉴定的112个新品种。我们看这里有几项代表性品种:这是转基因西红柿,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品种。这是生物柴油,是从油菜里提取的环保型燃料;这是BT农药,无毒环保。这是享有盛名的“华农甜玉米”系列品种;这是我校专家研发的转基因棉花标本。(安全等级证书)湖北省优质白猪,又称瘦肉猪,瘦肉含量非常高。(四)教学改革
学校从80年代起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到90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教改成果。这是刘后利教授主持的教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这是傅廷栋院士主持的教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是李守经教授主持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出版白皮书向全国推广;学校大力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11门,湖北省精 品课程 18门,这是部分精品课程网络课件截屏;(立项建设了实验教学中心 24个, 其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湖北省高校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师带头搞教改,院士教授上讲台”,这是傅廷栋和张启发两位院士为本科生讲课的情景。校友区:
陈耀邦-前国家农业部部长 甘霖—湖南省副省长
陈萌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农业部办公厅主任 王生铁,钱运录等(五)人才培养
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他是我校82届毕业生, 他曾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我校一直秉承着百年的办学传统,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迄今为止,我校已经连续18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这是经管土管学院 1999级经济学专业学生徐本禹,他志愿到贵州山区义务支教,当选 CCTV “感动中国” 2004人物。
这是动科动医学院 2000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赵福兵,他志愿服务鄂西山区,昏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被追授“湖北省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宣部把这两位作为突出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
这一位是我校园林院 09级学生张瑜,他为救同伴不幸献出自己的生命,入选中国好人榜。(六)重大典型
这块展板上是师生两代人,这是被誉为“中国柑桔之父”的章文才教授,他是我国果树学奠基人之一,,是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这是他的学生邓秀新,他在柑桔育种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选育的一批优良品种在主产区得到广泛应用,覆盖面积达80%以上。
这是刘后利教授,他是我国“双低”油菜育种的开创者,他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傅廷栋院士和张启发院士就是他的学生。傅廷栋院士发现的油菜波里马细 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被广泛应用,到 1994年在国外育成、注册的12个油菜新品种中,有9个是利用“波里马”不育材料育成的。
这是傅廷栋院士教授1991年被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授予国际油菜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 GCIRG “杰出科学家奖章”。他是该奖成立近20年来国际上获奖6人中唯一的亚洲油菜科学家。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这是自 20多年来我校主办或承办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情况。大家可以看到,随着我校科研实力的快速提高和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我校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我校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第十二届油菜大会、第十一届国际柑橘大会。这是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来校访问的图片。
两边玻璃柜里展示的都是国外友人赠送我校的礼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和我校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校正以更开放的襟怀走向世界,增进国际合作。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校史馆的基本情况就向大家介绍这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校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到建校120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到 2048年(建校150周年),把我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开放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谢谢大家!
第三篇:深大校史馆解说词
深圳大学建校30周年办学成果展 解说词
(开场前言)各位来宾:(可根据参观对象不同改换称呼)
大家好!欢迎莅临深圳大学建校30周年办学成果展现场。我是深圳大学XXX,很荣幸能够陪同大家一起观看展览。
正如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篇宏大叙事,深圳大学的成长则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段精彩章节,我们的办学成果展既是对深圳大学建校30年以来办学经验和发展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深圳大学和深大人艰苦创业、锐意改革、跨越发展奋斗历程的真实呈现。现在就请大家跟随着我一起回顾深圳大学30年的成长故事。(引领嘉宾走至展馆前厅)
这里播放的是我们深圳大学的宣传短片,生动呈现了深圳大学的成长历程。深圳大学是一所“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她的诞生因为一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她的成长依靠一个杰出的城市——深圳。自1983年建校,到如今,深圳大学已经走过了30年的峥嵘岁月。30年来,她风雨兼程,以办新型高水平大学为己任,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实现了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引人瞩目。大家可以驻足观看。
(指展馆前厅的树造型)不知大家是否有留意到,我们这个地方的设计是一棵树的造型。它的设计理念源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寓意,而且这是一棵抽象化的梧桐树。梧桐是凤凰栖息的地方,自古就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说法,这也隐喻着深大的建设和发展汇聚国内外名师,吸引优秀生源。接下来在展区里面,我们还将看到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树。这上面有很多等边的立方体,这些“方方正正”的立方体,象征着深圳大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优良的学风。
(引领嘉宾从左侧通道进入展厅第一部分)第一部分自强不息,其命维新——发展沿革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展区。我们的展览共分为十个主题版块,通过照片、图表、实物以及视频、电子相册等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展现深圳大学的成长足迹。现在让我们从深圳大学的发展沿革开始,走近她,了解她。
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刚创立,百业待兴,特区人高瞻远瞩,提出要创办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是年3月,市委市政府选址后海湾桂庙地段,划地1500亩,成立筹备委员会,创建深圳大学。由此,深圳大学应运而生,当年筹建、当年招生、当年开学,创造了高等教育史上的“深圳速度”。
(指版面1-1小平同志照片,重点介绍)这是1984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时的照片。当时经过南山粤海门,陪同的市委领导告诉小平同志,说这是深圳大学的校园,春季动土,秋季入学。小平同志听后,特别嘱托“要办好深圳大学”。这一年年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同志带着深大秋季开学的录像到北京向小平同志汇报时,小平同志赞叹:这就是深圳速度!深大初创,名校援建,名师云集。当时北大援建中文、外语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学科,学者汤一介、计算机专家杨金标等一批知名学者、专家也齐聚深大。
20世纪90年代,深圳大学着手建立规范的大学本科教学体系,开始从单纯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转型。进入21世纪,深大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向建设高水平大学迈进。95年,深大顺利通过全国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96年,深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07年,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植根特区沃土的深大,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办新型大学。创立之初,深大就率先在国内实行了毕业生不包分配和推荐就业的制度、收费制度、奖学金制度、学分制制度、勤工俭学制度等,并率先在后勤部门推行社会化管理,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此后,深大积极抓住各个关键环节和焦点问题推进改革,成效显著。
(指展出的窗口)我们的图文展板都是置于“窗口”之中,这里也有一定的寓意,主要是重点体现深大作为“窗口大学”的特色。“窗口”的底纹也一律使用深大校园的风光,让观展的人可以透过“窗口”看到深大。
第二部分有教无类,陶铸新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所以,接下来第二部分是深圳大学的人才培养情况。深圳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建校30年,深大的办学规模实现了由建校规划4000人到实际在校生3.2万余人的快速发展。学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分类教育,实行八年弹性学制、免修制、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也不断深化,全程紧张的教学过程,效果良好。(指版面2-4表格)这是国家级教改项目以及获奖的教学成果。
深圳大学一直努力探索大众化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主要有小型化、研究型的学院模式、精选班模式、实验室模式、学术型模式和国际化模式。比如,学术型模式,主要是推行以师生深入学术、思想和情感交流为特点的聚徒教学,促进术业专攻,目前已实施的聚徒教学项目有54个。
深圳大学重视素质教育,建立了素质教育体系,设计了德育、人文、心理等素质教育课程,开展了普通话、英语口语等素质教育测试,建立了军训基地、艺术基地等素质教育培养基地,将素质教育融入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指版面2-6照片)目前,学校设立有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和英语口语测试中心等。深圳大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非常重视。学校每年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立项资助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出资创办大学生创业园,举办特色创业教育活动等,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指版面2-8表格)这是深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情况。其中,2009年7月正式投入运行的创业园,从首批学生企业入驻园区到现在,多家创业园学生企业在各类创新比赛中获得嘉奖和资金支持,发展势头良好。
深圳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同步,教育规模从1985年的两个学科、不足10人,到今天的多学科齐头并进,在校研究生突破6000人大关。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可是说是多元开放、兼容并包。培养的研究生上手快、适应性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曾被誉为“深圳大学的另一半”。深大成教学院于学校同期创办,为深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指展厅的树造型)大家现在可以看到,这里设计了4棵结满果实的树,象征深大30年来硕果累累的成就。这些刻字的方体,象征着深圳大学“文化的果实”,方体上所刻的字,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视野开阔,注重实际,热衷创新,崇尚竞争”,“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等等。在我们的上方,还有一些“鹏鸟”的造型,他们在天空展翅高飞、自由翱翔。第三部分学术为本,开拓创新——科学研究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深圳大学的科研情况。深圳大学坚持科研强校,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积极融入区域产政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近年来,无论是自然科学类还是人文社科类的科研项目,项目和经费都在持续增加,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成果水平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牛憨笨院士、倪嘉缵院士、陈国良院士、李景镇教授研究团队等负责的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产出一批优秀科技成果。深圳大学重视应用研究,以新兴产业为导向,贴近社会需求,紧紧围绕深圳特区和珠三角的产业发展动态,培育出了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范例。(指版面3-8表格)这是深大参展高交会的情况,此外,深大也是文博会的分会场之一。(指版面3-9表格)这是已转化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成果转化案例。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深圳大学也积极发挥出咨政服务功能,成为国家和地方智囊团和思想库。(指版面3-11表格)这是我校的一些重要咨成果。第四部分深耕细作,固本强基——学科建设 展览的第四部分是学科建设情况。学科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载体,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深圳大学坚持学科兴校,以“强化基础学科,支持新兴学科,扶持优势学科,重视交叉学科”为原则,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学科实力。经过建设发展,学校目前有文、史、哲、经、管、法等11个学科门类,建有理论经济学、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批省级重点学科,逐步形成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格局。专业建设方面,成果丰硕:目前建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有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和9个省级名牌专业,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此外,学校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
第五部分引进培养,凝聚队伍——师资队伍 接下来是深圳大学的师资情况。师资队伍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要素。深圳大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两手抓”,深入推进人事改革,努力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环境。2010年10月,深圳大学正式实施《深圳大学人事改革方案》,基本建立以聘任制为核心的新的人事制度。2011年以来,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学校已经凝聚了一支结构合理、高学历、教育背景多元并具有国际化背景、创新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风良好的师资队伍。(指版面5-1图表)这是学校师资队伍机构的一些基本情况。(指版面5-2~5-6)这是学校的高层次人才风采。学校出台对在校教师的培养计划和资助办法,加大在校教师的培养力度。(指版面5-
8、5-9)这是评出的深圳大学首届优秀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
第六部分精心规划,保障有力——办学条件
展览的第六部分主要是介绍深圳大学的办学条件。1983年,深圳大学选址深圳湾畔。一批来自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师,精心规划了校园首期工程。1984年,仅用不到7个月的时间,一座实用舒适的现代化校园便出现在与香港隔海相望的粤海门。当年,作为深圳市“八大文化工程”之一的深大首期工程,被评为深圳市1984年“十大新闻”之一,校园规划被评为全国高校最佳校园规划。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美丽的“荔园”被称为中国十大最美大学校园之一。深大现在拥有后海、西丽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平方公里。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坐落于后海湾的老校区,她的美丽芳容,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新校区位于西丽大学城,即将动工兴建。(指版面6-3,科技楼照片)这就是我们目前所在的科技楼。
深圳大学的教学科研设施等硬件条件非常优良。拥有一批设施先进的教学实验室。(指版面6-4表格第一行)其中,传播学院的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的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非常丰富,现在有南、北两个馆舍,图书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也走在了前列。(指版面6-5表格)这是深大图书馆目前的藏书情况。深大还拥有先进的体育场馆与设施,在大运会期间,学校的元平体育馆和田径场还承担了排球、足球比赛任务。深大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成效也比较显著,率先推出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和多媒体教学等。深圳大学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也一直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是全国第一家荣获建设部授予的“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园区”称号的高校(1999年)。深圳大学目前有10家校属企业。随着2012年资产经营公司的成立,资产管理和运营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比如深圳大学反光材料厂,是中国印刷行业的“十大潜力品牌”,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第七部分观照中外,拓展胸襟——国际合作 这是我们展览的第七部分——国际合作。深圳大学是一所窗口大学,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毗邻港澳,开放是深圳大学与生俱来的禀赋。学校在刚刚建校的三年时间就接待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人员。学校还积极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讲学,聘请国外政要、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学校与境外120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在师生互换、科研合作和学术文化交流等方面联系密切。深圳大学重视留学生教育,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并且全面接受攻读各种专业学位的各国留学生。目前,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深大学习。(指版面7-4照片)这是留学生在深大学习的一些情况。
第八部分积淀文化,营造氛围——校园文化
接下来进入展览的校园文化部分。深圳大学以打造学术校园、人文校园、创新校园、和谐校园为导向,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深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强化人文精神,培植大学文化,形成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新格局。学校构建了以“大德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学生奖助关爱帮扶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网,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创建民主、开放、和谐、生动、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大学作为广东省八所高校征兵试点之一,12年来共有250名在读优秀学生携笔从戎,光荣入伍,表现优秀。第九部分创业创新,奉献社会——校友风采
展览第九部分主要是精彩展现深大校友的风采。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深圳大学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培养了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创新人才,形成了“视野宽广、素质优良、注重实践、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建校30年以来,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在各个领域百花齐放,既有蜚声海内外的科技精英,也有商界、企业界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既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也有教育领域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有无数默默耕耘的劳动者,他们的足迹遍布各地,他们的成就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为特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次展览列举了100位校友作为部分代表。比如:校友周海江在烟雨江南,创造了精彩的红豆王国;校友马化腾的腾讯QQ以可爱的小企鹅风靡四海;校友史玉柱在华尔街为巨人网络敲响了洪亮的钟声;校友史光柱英雄本色是诗人;校友曾德溪受颁联合国维和勋章;梁群、李伟文攀登珠穆朗玛,万众瞩目,其中梁群还是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汉族女性„„尽管这些校友的职业、成就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我们带来宝贵的启迪和教益。广大校友心系母校,建校30年来,很多校友都从资金、智力、技术等物资和精神财富支持母校的改革与发展。第十部分深化改革,一往无前——发展展望
这是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发展展望。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深圳大学与生俱来的使命。站在30周年的新起点,面临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深圳大学将继续坚持“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现代化一流大学”。三十而立,时不我待。继往开来,再创辉煌。30年的办学历程,30年的成长篇章,凝聚着历代深大人的智慧、力量和梦想。改革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新的发展蓝图正在描绘,我们的深圳大学正怀着“高校之林、后来居上”的宏大心愿阔步前进!(引领嘉宾走出至展馆前厅)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建校30周年办学成果展的全部情况,希望通过这次的观展,能够让大家对深圳大学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非常感谢大家对深圳大学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谢谢!
第四篇:村史馆建设
村史馆建设
前言
神农氏诲民耕种,应为农始;有巢氏教民筑居,当为村先。上下求索,追根溯源,村之由来,历史远矣!
上下五千年,浩瀚一史册。朝代更替,沧海桑田;金戈铁马,烽火硝烟。所争者集权,所夺者土地,所害者百姓!生灵遭涂炭,家园遇洗劫。而于刀光剑影中,村却生生不息,绵延永恒。
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确立人民当家作主之地位,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翻开历史新篇章。根本制度的创立,奠定强国富民之厚基。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村的建设,发展之神奇,日新月异不足谓其速;瞬息万变不足谓其新。洋洋大观丰碑处处立,盛世升平村村小康景。
文明远溯“新石器时代”的东台,村之沿革,史之演绎,亦正是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巨大变化之生动缩影。
讴歌幸福生活,记录奋斗历程。特设“村史馆”,择部分史实,立命题数个,展布以志感怀。企求从又一角度反映中国农村在党的领导下,栉风沐雨,开拓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伟大历程。
大连红方块展览展示策划公司在设计策划村史馆时,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策划主题大纲
以乡村历史文化特色为背景,对村史馆主题进行设计。编修乡村大事记、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荣誉展示和视频影像等方面内容,并将重点放在乡村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先进典型、村容村貌、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展示上。
布展设计方案
村史馆内设有村史溯源、发展概况、村内大事记、好人好事以及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实物陈展,集中反映村庄的历史底蕴和在党领导下农村的发展变化的概貌。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用一幅幅图片记录进程,用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注重乡村特色,展示了民促风情、生产建设、经济发展等风貌。
施工展示制作
村史馆主要以搜集村中代表性物件实物、资料、图片等,对于重要事件场景或者代表人物,利用雕塑浮雕进行场景还原。资料展示采用速捷展具,灵活多变的安装形式和创意融洽的造型设计不但美观而且自由组装更换内容,利于后期的展馆维护。以复古风格为主,结合现代化技术,丰富展厅的内容和形式。
第一章 千年的期盼
亮煌煌几册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自夏禹建立王朝至晚清溥仪退位,又历经军阀割据混战,民国不“民”,外侮频仍,乌云蔽日,民不聊生,村自凋敝零落,满目荒芜。
村既在,课税徭赋不绝,横征暴敛,民生愈艰。因之抗争不息,因之起义不断。然,“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或“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等无一得以实现,盖因统治制度弊端所致!
“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共产党是我们引路的人!”《农友歌》气势磅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先辈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农民数千年之期盼变为现实,挺直腰背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主人。
土地改革,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土地改革,华夏农村发展的厚实奠基!
第二章 蓬勃的生机
祖辈,捧一把属于自己的泥土,一任芬芳的气息舒展幸福的笑靥;
祖辈,把梦想用铧犁耕进美好的日子;
祖辈,于是想像人丁兴旺村庄繁盛的往后;
祖辈,以为有了土地即便有了一切„„
然而,“一穷二白”之景况并非一夜之间所能改变。耕畜及农具之缺乏,水利与交通之窒碍,影响着生产与生活。
于是,互助组应运而生。互通有无,合伙生产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协作而获两利,自愿且又团结。
继而,“初级社”发展成为“高级社”。土地无偿归集体所有,牲畜农具作价归公,实现按劳分配。从而,中国农村乡级以下准行政组织形成并建立党支部。
“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之理念从此产生。
广袤的田野,党的阳光普照。
社会主义村庄呈现蓬勃的生机。
第三章 遍地的红旗
三面红旗迎风招展,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然而,人们却走过了一段曲曲折折的道路。
诞生一年有余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呈现出亘古未有之气象:生产迅速增长,群众热情空前高涨。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也使人产生错觉——经济建设速度当可更快!
中共中央八届二次会议召开,根据毛泽东主席提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于是,“大跃进”运动迅速在全国开展。“以粮为纲”,“以钢为纲”,要求于五年甚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十五年达到之钢产量,赶上乃至超过英国!
大潮汹涌,巨涛澎湃。人民公社应运而生。时仅一月,全国基本实现公社化。同年末,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
那时,三面红旗,遍布全国;
那时,三面红旗,群情激昂;
那时,三面红旗,“卫星”频放„„
然而,历史却沉痛地告诉人们,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愿望,其结果只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人民生活遭受严重影响。
第四章 动荡的岁月
文革十年,史称**。烙下印记,且痛且伤。
凡物必论计划,凡事必追“左”“右”。思想束缚,体制单一。于农村,“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扯旗上工,落旗下工。机械遵循,重复劳动;出勤计以“成”,评分划以“等”。“基本粮”、“平均粮”不足饱腹,自留地、“瓜菜代”不够裹饥。一个工日几毛钱,诚惶诚恐惧姓“资”。
红宝书,红袖章,红卫兵,红色风暴,红色恣肆如海洋;
如火如荼,激情燃烧;“造反”夺权,阶级斗争为纲;
最高指示,最新指示;早请示,晚汇报,“斗私批修”,大演大唱;
红色浪潮席卷中国,锣鼓喧天,“上山下乡”;
高音喇叭,沸腾会场„„
葱绿的庄稼地,红旗如织,迎风飘扬;
赤脚的庄稼人,亦为革命战士;广袤的田野,亦当阵地武装!
然而,吃饭穿衣终为赖以生存的要素,农民岂能够不耕地种粮?!
所以,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之精神鼓动下,祖辈父辈以无畏的气概和顽强的意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尤以大寨为最,向黄土地艰难地索取口粮,索取衣装。
第五章 惊天的春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似惊天春雷响彻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决策,一往无前地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按有十八个血手印的契约,揭开了改变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命运的序幕。
从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中国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起步于“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增收减负为主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今天,农村改革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实事求是的哲理格言。
“乡政村治”为架构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兴起发展。“村民自治”标志着农村政治民主化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凸显出农村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
春雷滚滚,春潮涌动。
春雨滋润,春意盎然。
广袤的田野,灿烂的阳光,满目葱翠,茂盛着无垠的希望!
第六章 雨后的春笋
生产力的解放,积极性的激发,机械化的实现,劳动力的富余。等等因素,种种缘由,呼唤着乡镇企业、村组企业蓬勃兴起。
“农业兴村”,“工业富村”——成为目标,成为追求,成为理想,成为迅速的行动。
计划经济解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商品经济引领,智慧的农民懂得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市场经济繁荣,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让中国的建设发展鼓翼腾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乡镇企业、村组企业恰似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蔚为壮观地挺拔在中国大地上。
致富有路,勤奋为本。
品牌叫响,名牌迭出。众多农民企业家于搏击市场的磨砺中,实践着向现代企业家的跨越。
村办企业,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刷新;
村办企业,铸就了农村经济的辉煌!
第七章 希望的田野
减免农业税,种田拿补贴。数千年之农业税赋嘎然而止,这是历史的奇迹,这是世界性创举,这是中国农村走向新辉煌的助推剂!
讴歌党的伟大,欢呼国力强盛。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大成就看农村。农民,最大多数人群,根本利益,体现在广大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
市场的杠杆,成为农产品体现价值的支点;
广阔的天地,自豪着阔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新农民;
希望的田野,骄傲地林立社会主义新农村。
“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带头富”、“带领富”、“带动富”——“双强”型党员干部大批涌现,村级党组织不断得到加强。
于是,郁郁葱葱里,别墅群风格各异地错落有致;
于是,宽阔的村路上,私家车把富庶的好日子测量;
于是,普通庭院中,时髦着应有尽有的时尚;
于是,温馨和睦家家同,村村鸟语伴花香„„
新农村建设,如诗如画。
新农村建设,如咏如歌。
第八章 乡野的新城
古语:七世难修城墙根。
而今,阡陌乡野多新城。
集团公司,产业实体;商场超市,星级宾馆;公寓林立,别墅成群。高楼大厦,湖光塔影;旅游观光,风景叠现;休闲娱乐,度假新村„„
于阡陌纵横之田野上,在袅袅炊烟之祥和中。
一个村落就是一个集镇。
一座庄园就是一座新城。
曾经,“上山下乡”之时渴盼有日返城。
今日,成为村民或许还得带有奢望几分。
农民工进城,浩浩荡荡有如大军。城里人下乡,惊奇羡慕顿生崇敬。擦肩而过或相视莞尔之间,曾经的鸿沟差别正在悄然消失!
时时变化,处处新景。
当然,为先为最者,且看“天下第一村”!
华西,富庶文明天下皆知。
华西,魅力四射遐迩闻名。
第九章 旖旎的风景
改革开放,党的方针政策是胜利的指南。
变化变迁,党的基层组织是率先力行的模范。
譬如舵手,譬如司机。村支部(总支、党委),以无比的忠诚把握着正确的方向。
用信念演绎改变面貌的执着;
用信心鼓舞奋发向上的精神;
用赤诚捧出无怨无悔的奉献;
用朴实宽阔无私无畏的胸怀。
农村基层党组织扛起改变面貌的责任,成为奔向小康的前沿指挥;“双强型”干部大批涌现,成为父老乡亲的领头人。
披荆斩棘,栉风沐雨,踏平坎坷,跨越崎岖,精打细算,精密筹划,勾画蓝图,逐步实现。
艰苦奋斗,大道通衢铺满阳光;
建设家园,农家别墅挺拔自豪;
公司集团,名牌品牌靓丽乡野;
风光旖旎,新农村气象如诗如画!
后
记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似乎波澜不惊,却是风起云涌。
岁月轮转,寒暑易换。恰似白驹过隙,真乃光阴荏苒!
村者,依然号村;异者,变化万端。慨叹多发,思绪万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虽豪气干云,又何能改命运于一二?自“废井田,开阡陌”至“租用调制”、“摊丁入亩”„„或变革或改良,所维系者,皆统治政权之利益,重负仍加于民众。因而村之意在偏僻,农之意指贫穷。几千年如是。
“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胜利,六十年高歌猛进,六十年辉煌征程。六十年“天翻地覆慨而慷”,六十年 “人间正道是沧桑”!
村之复兴,源于新中国之建立;
村之变革,始于三中全会导航;
村之兴盛,功在“三个代表”指引;
村之新史,得益“科学发展观”谱写。
开辟村史馆,实录辉煌成就于万一。旨在感念感恩,以资发扬光大。
时间仓促,难免以偏概全之嫌;水平所限,或有挂一漏万之憾。祈请教正,以便完善。
第五篇:矿史馆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矿组织参观了鸡西侵华日军纪念馆。参观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抗战胜利70年了,但是我们该拿什么纪念抗日战争呢?大道理不用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纪念抗日战争除了纪念这场战争的数千万牺牲者外,更重要的是重新解读这场灾难留给中国人的历史。那场战争留下的历史不仅仅是惨痛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这就需要国人铭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从那场战争中思考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
铭记历史,还原历史。那场战争的硝烟虽已消失,但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却妄想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鸣冤叫屈。他们故意歪曲历史,胡搅蛮缠,试图通过重复一千遍的方式让谎言成为真理。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方式“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让那段尚未被“历史化”的历史昭彰天下,成为无需辩驳的常识,让日本右翼的种种歪理邪说不再有生存的空间。
铭记国难,珍惜和平。在八年抗战中,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及其中国经济实施了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破坏,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间接财产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中国人饱受战争之苦。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锻造民族创造精神的大熔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空前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以卓越的创造力催生出独特的战略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铭记国难,发愤图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面镜子,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弱民穷、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铭记惨痛,提高警惕。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上,恩怨之事无所不在,如无宽恕之心,就会化为冤冤相报。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7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利益驱动仍然存在,国人还需提高警惕。
那场让中国人不堪回首的战争虽已过去整整70个春秋,但在那场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狂热,均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恒久的思索。战争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需要后人反观和阅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拿什么去纪念我们的抗战胜利?应该还原历史、珍惜和平,发愤图强、提高警惕。
还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
心得体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8周年,也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苦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为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在建党“九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矿党委组织一项极其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参观“鸡西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很荣幸参加了此次活动,重温一下鸡西地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深情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整个纪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来到纪念馆,迎面是一座长10米、高2米的大型铸铜浮雕“矿工受压迫的场景”,再往里走,是万人坑和炼人炉遗址以及相关物件和图片。在参观中,我强烈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纪念馆展厅分为万人坑、炼人炉、滴道矿史馆、抗日烈士等四个部分,集中展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残忍,东北抗联、爱国人士和劳苦大众克服重重困难,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同仇敌忾、流血牺牲的壮丽诗篇。在纪念馆中的参观时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一路上听着讲解员非常流利的讲述,虽然略显模式化,但通过展柜里的历史文物和墙上的照片、文字,依然能够让人对70多年前发生在鸡西的那段沉重的历史有非常清晰、非常真切、非常深刻的感受。
滴道中暖侵华日军纪念馆是鸡西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传承革命历史、教育未来一代的重要窗口。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能够到此参观,我相信对于每一个参观者,不管是谁,都会是一种意义非凡的、生动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些话可能说出来会感觉有些俗气,但我依然要说,作为一个和平年代的国家公民,我们能够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曾经真实的历史,要铭记那些英勇顽强、不畏牺牲、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更要随时警惕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侵略历史的歪曲和颠覆。
回来的路上,看着外边的天空,静静地一言不发,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纪念馆中的一切也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一种难以形容的沉重心情一直闷在心中。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现在这头狮子已经觉醒,正在快速崛起,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向前。不过前进的路上我们还是要经常转身看看来时的路,只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能更准确地指引今后该往哪里去!
经过这次参观学习,我受益匪浅,更加深刻明白了没有共产党当年的浴血奋战,何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今天幸福的来之不易,这些都是革命先烈用他们的满腔热血换来的,作为滴道盛和煤矿的一员,我一定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虚心学习知识,为公司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心得体会
2015年9月16日,我们参观了位于中暖的侵华日军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重重地撞入了我们的内心,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受压迫和奋起抗争的场景。许多报道及照片,但当再次看到这些照片和血淋淋的历史时,我依然悲愤难忍。心中对侵略者的痛恨更加深了。
近代以来,中国人饱受了过多劫掠和沧桑,失去了太多尊严与自信。只因我们一时的落后,列强便用血与火来教会我们认识什么叫屈辱,什么叫残忍,什么叫蹂躏,什么叫不平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妄图灭亡中国。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开始。经过14年中华民族的宏伟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3日,日本正式签下投降书。这是近代1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近100年过去了,战争中幸免于难的当事人如今大部分也已做古。然这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战争,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损失达6000亿美元。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悲壮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非常珍贵。
在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表现出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前仆后继,彻底打败了侵略者。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是抗战精神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积累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是抗战历史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参观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我们平时忙于工作或学习,不会刻意去怀念那段历史,然而,纪念馆就像一座警钟,永远的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他们就像一个历史的见证者,用一幅幅直观的图片,一座座雕塑诉说着那段历史,激荡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
那场让中国人民不堪回首的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70个春秋,在那场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狂热,均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我们恒久的思索。战争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需要我们去反观和阅读。今天的我们要尊重和正视历史,更要珍爱和平。
这次活动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深受教育,不仅丰富了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而且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学习,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我所热爱的煤矿机电事业中,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我们走在发展的道路上时,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作为滴道矿的一名员工,要从自我做起,在工作及学习上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干好工作,为更强大的明天做好准备。
心得体会
2015年9月16号,我们参观了鸡西侵华日军纪念馆,借此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那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当我看到每一件物品的时候,第一感触就是国耻难忘,要避免它重蹈覆辙,这就需要包括我们所有在内的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或许如今的有些人从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所以他们才会一味的吹嘘别人的国家有多么先进,咱们的国家有多么的不堪,首先先想想你到底有没有这个资格来对我们的国家指手画脚,你只是在一味的说呀说的,动嘴皮子每个人都会,但关键是你对我们的国家做了多少?要有所改变,就必须得自己做些什么,这才是对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有益的。还有当展示的当年矿工所使用的物品时,让我们感慨同胞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受着外族的欺凌,而与如今享受着革命先烈们用牺牲换来的美好生活的我们相比,我都觉得汗颜,我们都在干嘛呢?
这几天注定不能平静的度过,参观完纪念馆,我内心深深被震撼,于是有感而发。在参观中,我们首先感受了在那个危难时刻,中华民族一致抵御外敌的那种“团结”的精神。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精神,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随着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赵一曼„„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大家的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可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绝不会是在1945 年。今天,当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时,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努力而扎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历史虽已过去,我们不是看看就完了,而是要记住这一段历史,勿忘国耻,将理性的爱国主义发扬光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奋斗。
我深知,如今的幸福生活之来之不易,我们更需要为明天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发生的事既然发生了,就让它成为过去,但我们必须铭记,铭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以避免我们重蹈覆辙,为此,我们需要的是为我们的这个国家,我们所热爱着的土地做点自己该做的,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再是一个说辞,让实现中国梦也不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空想,这就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努力和奋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所以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未来,我将不再沉默,我们年轻人也将不再沉默,因为这终将是我们的时代!
心得体会
9月16日,我们满怀崇敬之情,参观了位于滴道中暖的侵华日军纪念馆,缅怀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先烈们。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景观、炭画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现了鸡西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听着讲解员细致的讲解,仔细观看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追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的同时,更加敬佩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英勇抗敌的不屈精神,更加感慨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近代以来,中国人饱受了过多劫掠和沧桑,失去了太多尊严与自信。只因我们一时的落后,列强便用血与火来教会我们认识什么叫屈辱,什么叫残忍,什么叫不平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妄图灭亡中国。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从民族大局出发,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开始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14年中华民族的宏伟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战争,是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悲壮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现在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是非常珍贵的。
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回想着中国人民曾经遭受的一次次苦难,我的心情无法再平静下来,我的眼泪在眼眶里徘徊。中国人民想活,日本帝国主义不让活!怎么办?中华民族从来是个伟大的民族,热爱和平,但决不允许日本帝国主义的任意屠杀凌辱!面对凶残的敌人,中国人民丢掉了幻想,开始觉醒了!她的优秀儿女开始奋不顾身的反抗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反抗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伟大的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从此告别了这沉重的灾难!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抚今追昔,我们不能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强盗的打!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发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一代的建设祖国的生力军,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和平,开创未来。继承先辈遗志,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为理想奋斗到底,通过这次的参观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感受到做为一个青年人在战争年代要勇于献身、精忠报国,在和平年代要辛勤工作、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周围,为社会主义建设恪尽职守,更好地为员工群众民服务。
心得体会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于9月16日赴鸡西侵华日军纪念馆参观,缅怀烈士英灵,接受党性教育。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来到纪念馆前,追忆革命先烈的光荣历史,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
整个下午参观下来,深受震撼。看到当下的人们,站在和平鸽下幸福的笑着,顿时觉得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而我们的幸福却是由这数不尽的英雄先烈们奋勇捍卫来的,是抗战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抗战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为生活在这个幸福时代的人们,热爱我们历尽劫难的祖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更警惕罪恶的蠢蠢欲动。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事实: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国际世界,适者生存,落后就会被挨打!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侵略的可耻和战争的残酷。仇恨也许可以化解,创伤也许可以弥合,但历史的教训不能被忘却。同时,我们纪念,但决非只为不忘却。抗战精神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正是为了要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伟大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努力奋斗。
自1921年7月建党至今,历史证明了我们的党是正义的、先进的、无私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不仅是抗战中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辉旗帜,而且是今天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光辉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铭记这段惨烈而又光辉的历史,勿忘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滔天暴行,缅怀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激励我们进一步深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作为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应该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遵纪守法、求真务实,继续发扬以拼搏和奉献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的践行群众路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把每一项本职工作做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培养,不辜负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作为一名党员要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潜心修养,努力学习,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总支的领导下,一起与时俱进、发奋图强,为企业的发展而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