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班级特色教育——茶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谈班级特色教育——茶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当下的中学生喜欢喝五花八门的饮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在班级中开展茶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美育乃至健康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班级文化;意义
我校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学生都是“体育生”。在这炎炎夏日,我经常看到他们汗流浃背的样子。淌汗之际,他们总是选择爽口的饮料,仿佛此时只有将这冰镇饮品一饮而尽,才解运动后的口渴、燥热。但无论碳酸饮料还是功能饮料中的糖、咖啡因,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逞一时之快,也并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特色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学生在如此的环境下会受到班级文化带来的潜移默化,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在一个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班级,在一群“动如脱兔”的孩子们中,在他们谈及可乐、咖啡口若悬河,对中国茶却知之甚少的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本班的特色班级文化应运而生。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以茶作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华茶文化除了物质方面,还包括制度和精神两个层次结构。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茶,水,茶具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茶文化内容。茶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即所谓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包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这些精神活动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文化的制度层面是茶文化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中介。通过茶的法规和礼俗构成茶文化的个性特征。茶文化教育之于班级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茶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当下中学生对于茶文化匮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了解不足。茶文化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都有渗透。茶的种类多样,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滇红、庐山云雾,不胜枚举,而每一种茶都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了解茶文化,可以开拓视野,增加人文知识。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从茶树品种、茶具、茶事活动、茶道等多方面学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比如象征“天、地、人”的三才盖碗,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诗词是我国的经典文化,写茶文化的诗词更是多不胜数。“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描绘的是与知音好友品香茗的情景;“小时冷泉流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眼前浮现的是梅尧臣用紫砂壶烹煮着茶„„光是茶诗,便可令学生长久地徜徉在传统文学之中。学生还可以欣赏了解到茶联、茶画、茶舞、茶书等等,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有人曾总结道“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禅通,通在神和;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儒释道文化等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也是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并掌握的。
二、茶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茶文化将简单的品茗升华到了精神层次上来。唐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其文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引陆羽的“精行俭德”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的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则为:
精
《管子·心术》说“中不精者心不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事不专心一致,那他的心(道德品行)也就无可救药了。陆羽用一个“精”字,说明有关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达到此标准。“茶有九难”包括:造、别、器、水、火、炙、末、煮、饮。从种茶,制茶,鉴别,煮茶器具的用法,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讲究、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饮茶的真香,唯有达到“九难”的精益求精才行。这教给学生凡事皆怕“认真”二字,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这样便会无所不利。
行
“行”,一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活动,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实际地去做,如行茶道等。让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操行端正的人。
俭
《易·否象传》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单非行为而已。《茶经七之事》举例说:晏婴身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恒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对于如今生活幸福,渐渐淡忘“粒粒皆辛苦”的学生而言,要学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
德
不羡黄金罍,不慕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让学生感悟君子的高尚品德,要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对自己的品性规范要求。
三、茶文化规范言行举止
茶文化中倡导礼仪、礼俗,让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养成谦和礼让,敬爱为人的良好品格。比如学生在学习铁观音的冲泡过程中,女生身着传统服饰,端坐于前,“恭请上座-焚香安神-丝竹和鸣-叶嘉酬宾-高山流水-乌龙入宫-芳草回春-分承香露-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若琛听泉-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茶艺人将冲泡好的茶汤至于闻香杯之中,含笑递于品茶人面前,“三龙护鼎-细闻幽香-品啜甘露”,一起沉浸于幽幽茶香之中。每一个举止都优美自然,每一个动作都端庄优雅,每一道程序都款款有序,每一个环节都彬彬有礼、一气呵成。学生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注重了仪容仪表、规范了用语和礼仪,提升了行为习惯。
再如,有的学生在习茶中体悟到:做人,不该在背后过多议论。如同玻璃杯中漂浮的根根绿茶,偶有碰撞,但由于水的磨合,使矛盾的对立面轻轻反弹,没有损伤。唯有互动的动态美,摩擦越来越小,茶叶才终沉淀出一分静态和谐之美。人之间的相处莫不如此,多一些正面的沟通,少一些背后的闲言闲语,时时换位,彼此谅解,共同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四、茶文化是一种处世哲学
《巢林笔谈续编》卷下云:“炉香烟袅,引人神思欲远,趣从静领,自异粗浮。品茶亦然。”闲则静,静则定,对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于是心底渐生出一种悠然自乐的恬怡之情来,恰如宋人释德洪《山居》诗中所云:“深谷清泉白石,空斋棐几明窗,饭罢一瓯春露,梦成风雨翻汇”,吃茶闲暇之中,世间烦恼、人生苦乐乃至什么油盐酱醋柴米,都付之爪哇国去,剩在齿颊间心胸里的只是清幽淡雅的禅意。
茶文化告诫学生:人生之旅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和挫折相伴,要多吃苦,多拼搏。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能抛开浮躁的心情,像那根根而立的茶叶沉于杯底这般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五、茶文化提高对美的欣赏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如茶艺人仪容仪表典雅之美,举止端庄优雅之美;千姿百态的茶造型之美;茶诗、茶联的意境、韵律之美;古香古色的茶具之美;味甜香醇的茶汤之美等。这些,都在向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独特的美。学生在丰富的图片、视频展现中受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育和熏陶。
茶文化之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茶文化之美,能启真扬善。学生在茶文化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诗意,开启心志,怡情悦性。在茶文化中注意仪表美,语言美,行为举止美,把对美的理解带到学校的言行举止中来,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便是茶文化之于学生的美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
六、茶文化具有养生功效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养生功效。其具体功效有: 1.兴奋: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4.抑制动脉硬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8.抑制癌细胞: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只要科学、适量地饮茶,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这正是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茶文化教育是一种渐进的教育,不能期待短期便收到成效。积极地,长期地开展茶文化学习,不仅能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历史、生活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茶香可以飘逸这个校园!
参考文献:
[1] 刘桂华高旭晖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国茶叶加工》,2010.3.[2]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科技文汇,2009.5.[3]程启坤姚国坤张莉颖.茶及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4]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中国茶叶加工,2002.2.[5]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9.6.
第二篇:谈衡水教育特色教育
有衡水特色教育
横城小学李 贞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衡水教育尤其是衡水中学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闯进各地教育行业的视线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教学的领跑者。在学习衡水经验的报告中,原衡水中学校长李金池、衡水中学年级主任、班主任及武邑中学周丙顺校长等结合衡水教育教学的实际给出了衡水教育压倒性优势领先的答案。通过学习,我分析总结如下:
第一、精神文化建设。
勇于进取,顽强拼搏,强力争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促使衡水中学快速平稳崛起。我们常说‘没精神,什么都不想做’,这最简单最通俗的一句话却是一语道破真经。人,连精气神儿都没了,形同枯死的躯干一样,那只有“受冻挨饿”的份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高瞻远瞩的尝试在我国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金池校长在衡水中学的办学过程之中提出了要“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特区”的办学理念同样是科学的、严谨的,也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衡中精神的核心就是该校的校训“追求卓越”。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就等于是把脚踏进了成功的门里。
第二、教师文化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优化教师配置。以优秀教师为龙头组成若干教学团队,合理调整本队师资,及时补充合格教师,吸收借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的优势,嫁接各地优秀教学经验,实行好按校、按片、按学区负责制,确保教师队伍的有序稳定。二要加强师德建设。以“十心”立师德(忠心、爱心、匠心、痴心、童心、虚心、清心、恒心、良心、雄心),学习衡中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科学有序推进创新师德建设。三要提升教师素质。在“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活动指导下,紧紧围绕“十力”(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驾驭力、表达力、亲和力、观察力、反思力、执行力、沟通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四要强化教师培训。衡水中学崛起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外出考察学习、博采众长的过程。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培训、参观、学习各地先进教学经验,这样才能紧跟时代要求,才不会落伍。
第三、教学文化建设。
李金池校长在精英中学提出的“开展激情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办学思路,可以说再一次创造了教育界的奇迹。首先,心理学研究证明,激情能够提升自信,激情能够激发灵感,人在激情状态的时候,能够展现出生命的最大张力(即人的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激情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有激情,创设一种激情文化,在学校逐渐形成争先恐后的态势,让每一位教师能够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一是通过营造激情的氛围,让学生更加自信,能够自我暗示勇于进取、追求卓越,让整个校园都都充满正取向。其次,李金池校长为主导创建的“高效6+1课堂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为依据,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出来,其导、思、议、展、评、检、用七个环节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能力和成绩得到快速提升。
第四、管理文化建设。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一般分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管理是人对人的管理,中等层次的管理是制度管理,较高层次的管理则是文化管理。“对标先进学习衡水”潜意当中就透露出管理的第三层次。衡水各学校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立了“以人为本、文化引领、严格管理、制度立校”的管理模式,教育质量逐年上升,创造出有衡水特色的教育教学,得到各级政府、各地教育行业及社会等的肯定。其中以衡水中学的精细化管理最为突出。衡水中学主要以年级部管理、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为主,其校长、教学校长、后勤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紧紧围绕这三方面,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把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起来,把动脑与动手真正结合起来,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精细化、高效化、人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文化。
质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学校生存的根本。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科学发展、大胆创新,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结合有衡水特色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第三篇:谈班级分层教育
谈班级分层教育
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中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规律岀发,运用一定的教育技巧,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做好工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本人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六年,每个学期所管理的班级都被评为校级或县区级先进班集体,本人也因此连续六年被评为“先进班主任”。在此,就本人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体会来谈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管理教育方法――分层教育法。这里对学生管理的分层,主要是把学生分为新生,优秀生,中间生,后进生和毕业生五个层次,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管理。
第一、新生的教育
班主任在承担由新生组成的班级管理工作时,应注意针对新生的特点做好教育工作。一般而言,新生刚入学,面对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心理上会产生许多不适应,这时,班主任细致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首先,班主任应尽快帮助新生实现角色的转化,使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要求。其次,班主任要做好常规教育,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新生自觉遵守课堂教学常规,遵守“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再次,班主任要组织和建设好班级集体,使新生从班集体中获得温暖,学会关心、友爱、合作和交往,以尽快实现角色的转变。如果不使新生尽快转变角色,对于展开工作会有一定的难度。本学期,我校七年级有个班就出现了个别尖子生(女)带头向校方申请换班主任,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感到惊讶,因为在我们同行眼中,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强,他所管理的班级的学习、纪律在全年级中居第一位,为什么还会出现学生要求换班主任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有适应新的角色,怀念小学的班主任和她们一起唱歌、做游戏的时光,说现在的班主任对她们不够关心,不接近她们,使她们没感到集体的温暖。所以,这个“角色转变”致关重要。
第二、优秀生的教育
优秀生是指班级内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比较先进的学生。这类学生是班级集体的核心和骨干,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和班级活动的积极分子。但是,这类学生的成长由于比较顺利,得到表扬和肯定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他们往往骄傲自满、虚荣心强、抭挫能力差,而且班主任在教育态度和方法上易偏爱和迁就他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优点而忽视缺点。因此班主任对他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绩,学会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以防止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同时,班主任要克服对优秀生的偏爱和迁就心理,对他们的缺点也绝不能袒护和遮掩,并充分发挥优秀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全班进步。2002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时,有两个邻班的学生要求转入我班,问其原因,他们都说那边的班主任太“偏心”,对待他们后进生,凡是出现什么错误,班主任会在班里面“大批特批”,像那天早上他们首次不出操,班主任马上要他们带家长来校协助教育,而对其他几个同样不出操的尖子生,只让他们简单写检讨了事,这两位学生感到无法在这个班呆 下去了。由此可见,班主任绝不能袒护和遮掩优秀生的缺点及错误,不能把优秀生视作“宠儿”,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只是轻描淡写地批评一下了事,不以成绩好坏论“英雄”,校纪校规面前人人平等。否则,就会引起内部管理的混乱和后进学生的反感。
第三、中间生的教育
中间生是指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但由于他们性格平稳、表现一般,在各方面都没有突出的地方,所以经常处于不被别人特别关注的境地,班主任也容易忽视对他们的教育,认为他们既不会为集体增加荣誉,又不给班级带来大的问题,所以往往任其自然发展,而把重心放在教育优秀生和后进生上,希望以两头促中间。我认为这种教育策略是不恰当的,因为中间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总是处于矛盾的状态,班主任一定要对他们做细致的工作。要主动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安排适当的活动和角色,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施展才能,树立自信,产生强烈的表现欲。使他们在优秀生的带动下,在与后进生比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尽快向优秀生转化。2003届我带的初三毕业班有个叫潘树的男生,智力不错,但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等,对待事情的态度一般,不爱与人交往,见到老师只是很小声勉强地问候。针对这种特点,我主动接近他,还让他当了个劳动委员,并指导他如何带领同学们工作。半个学期之后,他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乐于助人,学习刻苦,在2003年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很多老师对他的进步都感到惊讶。
第四、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是指思想品德或成绩相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后进生在班集体学生中的比例一般不大,但他们破坏性很强,自制力差,知识贫乏,生活无目标,无组织,无纪律,往往成为班级的消极因素。因此班主任要花大力气做好生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首先,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要坚信后进生也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可以通过教育作用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变为好学生。同时,班主任还要辩证地看待他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关心、热爱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如果把他们丢在一边,不关心,不过问,甚至嘲讽、挖苦,听任其“破罐子破摔”势必造成“差生”更差,同时也造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及与班主任的对抗情绪,班级工作自然是难上加难。其次,班主任要讲究教育方法,从情入手,对后进生倾注全部的爱,消除师生的心理隔阂和对立情绪,心灵上更加接近。同时,班主任严格要求后进生,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使后进生在严爱相融中不断进步。2005年我担任初三班主任时,班里有个男生叫陈朱兴,该生由于初
一、初二时不爱学习,所以到了初三,除了对体育课感兴趣之外,上其它的科目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逗其它同学讲话。针对其特点,我让他当体育委员,指导他如何组织同学们开展体育活动,就他参与体育的精神来引导教育他对其它科目的学习兴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地,他也强迫自己学习,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最后,尽管他没有考取理想的学校,但也考上了一间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就读。
第五、毕业生的教育
即将毕业的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学生。一方面,对即将离开的 校园,他们会有依依不舍之情;另一方面,即将离校,他们中的部分人会纪律涣散,学习放松,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出现违法犯纪、破坏公物等现象。为此班主任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不能放松他们的道德教育、纪律教育,要教育他们自始至终完成学习任务,自觉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开展诸如“难忘的集体生活”、“站好最后一班岗”等活动,使学生们在积极向上和自豪的情绪中离校。班主任也可以向学生介绍高一级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使学生们向往和憧憬新的生活。对即将踏上社会的毕业生,班主任还要特别注意进行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正视现实,调整自己,完善自己,以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第四篇: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论文
谈谈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信息工程学院 李剑
王衎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相比全日制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强,创业和工作的意识较强,而新生初入院校,在学习、心理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现象。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想道德观念缺乏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
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提倡能够促进学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终身教育。传统的“制度化管理”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多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必须顺应学生需求,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强调独立自主,尊重个性发展的“人本”理念正日渐成为高职院校新生班级教育的主流。本课题强调人本理念,结合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生班级教育管理实践,分析新生班级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通过创设班级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自觉、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人性化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新生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实效性,使新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新生的个人素质,改变其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相关专家学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外教育界提出了多元化教育理念。认为在新时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发展性和主动性。认为现代教育不能固守教师单纯贯输知识和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教育模式,而应在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沟通和教育方式,力求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育和学习主动性。新世纪在美国还提出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核心,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括学生在集体的自我教育和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同时也包含学生相互间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方式,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内在的自主、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从而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中学习和生活,更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世纪,我国针对学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也开展起来。教学专家吴迪认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中树立要强调“人本化”理念,在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更多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从而使学生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在新形势下大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改革班级管理模式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增强教育者教育过程的针对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邓志祥等学者提出,在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新生的管理是一个难题。
高职院校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较多,如一些新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缺乏正常健康的心理排泄方式,学习生活缺乏计划性,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流存在一些障碍。缺乏集体团队意识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据此,他认为要强化入学教育的管理 ,帮助新生树立自信自强的意识,要有意识地开展新生学习生活适应过程的教育。帮助学生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并强化实践过程,以高密度的实践技能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任扬则认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在师生和生生间形成亲切自然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和谐、轻松的教学与管理氛围,采取措施,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全面减轻新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通过规范的评价机制的实施,增强教育过程的科学性,促使学生自我教育,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杨发志提出,要在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中,注重强化理念认同和归属感,通过定期组织健康向上和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逐步提升新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尽可能选派一批德才兼备、事业心和责任心都较强的优秀人才担任新生辅导员。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各个领域去分析和了解新生存在的学习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以便于准确地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和现状,并据此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以上学者专家主要针对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学生自主性不强、心理问题较多、自信心缺乏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的策略,强调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的和谐和自主原则,对于高职院校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主要结合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由于经验及资料收集途径相对狭窄,使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还有较大的局限。未来,随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成熟,关于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如何结合老师队伍建设,在顺应学生个性和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引入个性化班级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促进新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各方面的健康成长,是新生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多元教育理论、学生自主理念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为依据,旨在探索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班级教育管理模式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优化班级管理体制,引导新生积极主动地走向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主动发展,从而实现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健康发展,最终探索出高职院校班级建设的新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侯铁虎.浅论加强和改善高校学生工作.中国高教研究,2001,(01)
2.陈群辉.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03)3.黄金虎.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连云港师专学报,2002,(03)4.涂明亮.做好辅导员工作浅谈.南昌高专学报,2005,(01)
5.吴秀霞.辅导员的“三味生活”.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3)
6.王东.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探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5)7.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陈敬桔.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1,(01)9.朱炜.从中美比较看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5)
10.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103-106 11.邓续周.高校学生事务组织结构的改进与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07,(3)
12方巍.分化与整合.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发展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13.高桂娟.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14.游云福.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与根本内容.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12月,2002(4)
第五篇:茶文化进校园教育纪实
弘扬千秋茶香,争当四好少年
——平水镇中心小学茶文化教育纪实
巍巍会稽山,悠悠若耶溪,青青御茶湾,平水镇中心小学这一座百年老校就座落在这美丽的山水间。近两年来,我校的茶文化特色课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走过的是一条研究探索、实践反思、提升创新、发展共赢之路。
第一部曲——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发茶艺学校课程
(一)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课程主题
2007年7月,我校学校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家访、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期望,以及社区、学校、师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分析,学校将学校课程定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目标锁定在学校附近的青山茶场、鸿华茶厂。让学生利用我镇特有的茶文化学习资源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以上认识,确定了我校第一门学校课程——《少儿茶艺》。
(二)立足学生发展,选择课程内容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知识性与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那些趣味性、实践性强,便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内容。学校制订了《茶艺课程纲要》,并依据纲要编写了《少儿茶艺》读本,设计了45个学生喜欢的活动主题,内容包括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与文化、茶与健康、饮茶与品茶等几大类。为了突出实践性,我们丰富了学生的活动方式。
从学生能力形成的角度出发,设计了10个“我会”,如我会问、我会想、我会尝、我会做、我会观察、我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观察、实验、操练、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和家庭及社区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第二部曲——以师生发展为目标,探索综合教学模式
(一)教法学法综合运用模式。
以《设计茶包装》一课为例。就知识方面涉及到茶艺、劳动、美术、语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就技能方面涉及到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情感态度方面涉及到感受茶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操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应体现综合性原则。既有知识的讲授,又有实践的操作;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实地的考察;既有文化的体悟,又有审美的熏陶;既有资料的整理,又有交流中共享。学生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将搜集整理、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文字表述、设计绘画、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多种学习方法综合应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模式。
学校成立了由茶艺、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茶艺教研组。把“如何实现《少儿茶艺》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们结合茶艺课教学内容,找到能与本学科结合的单元课题,分别承担茶艺课教学。如,《茶艺实践课》中涉及的《茶歌茶舞》
等单元由音乐老师执教,与文学有关的《茶诗》、《茶联》、《茶故事》等单元由语文老师执教,《可爱的茶具》、《探究茶服》等单元则由美术老师执教,《实践调研的统计与分析》单元由数学、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这样的教学,既解决了由于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
第三部曲——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构建特色课程文化
(一)茶文化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学校以茶文化为内容,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茶文化培训模式。概括为:学习沙龙,理论交流模式——老师们阅读茶艺书籍,开展读书沙龙、网上论坛等多种活动。互动分享,亲和共赢模式——学校利用教师会时间,由茶艺专职教师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茶艺知识、茶联的创作、茶与名人等专项培训,并在教师中开展“共颂茶联,共赏美文”等活动。直观感悟,亲历调研模式——学校组织老师们去茶店和茶馆学习茶艺表演,定期邀请国家级茶艺师来校指导,组织教师赴上海、杭州等地参加各类茶文化研讨、观摩活动。
(二)茶文化研究推动学科教学发展
茶文化研究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教师自身丰富的课程文化知识,儒雅的气质就是一种资源,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借助学生参加茶艺实践活动所获取的信息、知识、技能、资源,充实学科课程教学。
第三,茶艺实践课的实操性、情境性、合作性,为其它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茶文化教育创新学校德育活动
学校特别提出了“以茶修德,以茶促规”的育德理念。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在茶艺活动中,感悟和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生多次受邀在中国茶文化节开幕式、市健康消费现场会、县少代会、县城镇文明生活联欢会等活动中,为现场领导、来宾、小伙伴们进行茶艺表演,培养了他们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宣扬健康的消费理念的责任感,也养成了学生文明有礼的好习惯。
(四)茶文化宣传营造高雅校园环境
学校精心设计古香古色的茶文化馆,为学生的茶艺实践活动提供场所。门厅、楼道、宣传窗等地展示学生创作的各类茶艺作品。去年,我校把《少儿茶艺》整本教材的内容做成墙体展板,在学校二楼中厅全部展示出来,分批带领三至六年级学生参观和学习。去年年底,我们邀请了专业设计师,对我校的茶艺室进行了专业设计,并于今年7月全面动工装修了茶艺室,集学习知识、动手实践和涵养情趣于一体,为学生参观学习、实践体验、展示交流提供了场所。
第四部曲——以特色课程研究为依托,全面发展提升品位。
(一)师生水平有效提升。
近两年的茶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观察模仿、参观走访、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筛选整理中领悟习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能够积极的探索研究,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的转变。特别是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们感到开发茶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充满了创新与乐趣。教师们在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二)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这两年多,社区、家长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先后承办了县学校教育工作质量交流会、县少先队活动现场会、接待了市政协、市消保委、市工商局等领导和专家到校开展茶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参与了市、县组织的各种庆祝、实践活动。浙江卫视、绍兴电视台、《绍兴晚报》、《绍兴县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的茶艺活动多次进行了报道。在茶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教师尉卫英等所撰写的案例《莫让绿色宝地中的“黄金”流失》获得县一等奖。尉卫英老师应邀在绍兴市茶文化研究讨论会上作了《弘扬茶文化,争做好少年》的专题汇报。尉卫英老师同时被邀请参加绍兴市少儿茶文化读本的编写、修稿工作。学校茶文化特色课程获县二等奖,茶文化优质课评比获市二等奖,学生茶文化研究成果多次获县一
二等奖,学生与茶有关的习作和活动多次在县市级报刊被发表或报道。
如今,以“茶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已扎根于广大师生的心中,学校正焕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面貌。学校发展没有止境,取得的成果没有让我们沾沾自喜,我们以学校特色为抓手,着眼于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模式,着眼于校园茶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乘势而为,进一步拓展“以茶健身,以茶促智、以茶养性,以茶养德”的茶文化精神,并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提升“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品位,从学校特色转而为创建特色学校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平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