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教育
谈教育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近日结题,这一研究的课题组在两年多中将研究方向集中在缩小教育差距上,形成的66万字的研究成果报告显示:缩小差距,已成为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教育差距比经济差距更严重
课题组通过两组最能体现教育差距与经济差距的数据,对1995年以来两者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考察。一组数据是居民消费支出与教育支出的比较,一组是人均财政支出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较。
课题组是以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的平均数作为东部水平的代表,以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五省的平均数作为西部的代表,考察的结果令课题组非常吃惊,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许多方面比经济差距更严重。比如说,从1995年到2002年,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2.8倍扩大到3.73倍,但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却从3.71倍扩大到3.88倍。除了地区的差距外,无论在东部还是西部,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大于经济差距,如东部三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差距从1.9倍扩大到2.34倍,人均教育支出的差距则从1.87扩大到2.97倍,而西部五省城乡居民前者的数据是从3.7倍扩大到3.82倍,后者的数据是从4.73倍扩大到5.80倍。另外,考察对相同时期、相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进行了比较,显示出我国地区间、城乡间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同时,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同样拉得更大。如东部三市与西部五省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从1995的3.25倍扩大到2002年3.38倍,同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西部小学从3.23倍扩大到3.85倍,普通初中从2.65倍扩大到3.39倍。
省内教育差距比省际间更严重
课题组以人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这4项基本指标对我国教育经费差距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比如从人均教育经费来看,2001年,东部平均619元,中部264元,西部282元。另外,东、中、西部在其他三项经费指标上的差距同样显著,其中以教育公用经费的差距最大,数据显示如果以东部为1,中部则为0.16,西部为0.25。这些数据在显示地区间的教育差距的同时,还显示出由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教育的发展有所加快,而中部的差距又突显出来,有多项指标呈现出“中部凹陷”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考察结果显示不仅全国有东、中、西,各省内也有“东、中、西”,而且省内教育差距要大于省际教育差距。课题组进行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大型调查充分表明了这一状况。
山东省是一个近亿人口的大省,其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教育发展程度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在山东,人均教育投入总量却呈自东向西递减态势,东部发达的E县是西部A县的4.68倍。从义务教育的完成率来看,西部最低的A县为76%,东部最高的E县为99%。
课题组认为,山东省内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某些省份省内存在的教育差距比山东还要严重。
政策构建是缩小差距的关键
课题组认为,教育差距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很多教育差距的缩小需要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解决,但是在现有状态下,积极进行政策构建和制度建设,是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
逐步弱化并最终消除人为扩大教育差距的有关政策是政策构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不可否认,我国现有的很多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有些政策是在制定的时候就存在偏差,有些政策是制定时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些政策已经不能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些政策经过努力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进。这些,理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课题组认为,在这些政策中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形成的城乡区别对待的教育政策,或可称为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1年颁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其中初中的生师比为:农村18:1,县镇16:1,城市
13.5:1;小学的生师比为:农村23:1,县镇21:1,城市19:1。其实,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学校数量多,规模小,农村教师配置标准应该高于城市才更符合需要。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应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长期目标。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是课题组针对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构建提出的对策之一。课题组的一类主张是中央政府以及省级政府应当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大规模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类主张是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掌握教育差距情况并提供预警是课题组提出的另一个对策。课题组认为,经济学上的基尼系数已被广泛使用于判断和衡量一个国家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产生了良好的决策效果。国际上已有用基尼系数测定教育差距的研究,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在从事这一研究。但总的说来,对于教育差距的科学判断在我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决策部门尚无应用科学方法和工具分析教育差距的意识,也没有从政府的角度对我国教育差距进行科学测量和公告的先例。课题组建议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通过各地、各校与系数的对比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法律或行政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政策构建中还需考虑的因素
在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专家鉴定会上,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郝克明、柳斌、李连宁、顾明远、陶西平、朱小蔓、郑富芝等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实践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课题组把“缩小差距”作为教育的一个奋斗目标提出来,显得很务实,它既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又可以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专家学者们还对缩小中国教育差距的政策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教育差距中隐含着深刻的文化原因。通常人们会认为经济发达的省份,教育自然发达,但是情况并不如此,例如广东和浙江两省经济水平差不多,但是广东省内存在的教育差距问题要比浙江严重得多,而处于“中部凹陷”的湖北省的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甚至比一些东部省份还要好,究其原因,当地的文化观念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女童的教育问题也是一定的文化因素决定的。因此,在政策构建中一定要考虑文化因素。
专家学者们认为关注缩小教育差距,必须关注目前在城市里存在着的基础教育的差距问题,他们认为,由于城市决定着文化观念和文明流向,因此,有效解决城市以择校为代表的教育差距问题,对缩小教育差距至为关键。另外,他们认为缩小教育差距不只是经费投入均衡化的问题,还存在着教育质量均衡化的问题。
法制建设是专家学者们呼吁的最大热点,他们认为在缩小教育差距上,健全的法制是最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谈幼儿园教育
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
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家长的关注。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儿童在幼儿阶段,如果过多地学习了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急躁,甚至厌学等情况。
总之,这样一种以断送以后长远发展为代价的提前发展是不值得的。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家长所追求的片面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贯彻《纲要》精神所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孩子来说终身受益。
希望我们的家长可以积极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断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快乐。
孩子快乐,我们才会快乐!孩子进步,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我们的社会才会进步和发展!
第三篇:教育十八谈
实干创业 牢基固本
鹤壁教育十八谈
鹤玉轩
(一)鹤壁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伴随着美丽的传说,悠悠淇水,巍巍太行,蕴育了殷商文化,传承着华夏文明。
教育家鬼谷子设痒办学,培育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一代名流。追古朔今,鹤壁古之文明,今之振兴,始于 “教”化,源于“育”人,教育之基方兴。
(二)振兴鹤壁,教育先行。鹤壁教育人,一个个,一代代,披肝沥胆、殚精竭虑、伏骥耕耘,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奉献之歌。
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得到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表彰。
基础教育从推进资源整合,到实现均衡发展;从创新教育思想理念,到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从规范办学行为,到推进特色办学;从解决“有学上”,到解决“上好学”……,一次次嬗变,一次次飞跃,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职业教育从单一注重数量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取胜,被列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市;从毕业生计划分配,到围绕市场求发展,围绕产业办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全省一 路领先;从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到职教园区初具规模,实现园区化,集约化发展……,一次次变革,一次次创新,迎来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高等教育从大刀阔斧整合资源,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到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从高瞻远瞩大胆创新,实现企业办校、校企共赢,到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成立,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鹤壁教育人迈过了两道历史性的“门坎”。
教坛改革,奇葩朵朵。生命课堂、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等,一项项教改成果,创新着教堂,创新着教法,创新着学法,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让生命教育绽放异彩。
(三)站在新起点,鹤壁教育人审视着自我,成绩已属过去,挑战机遇并存。面向全省,一个个“何平”之问刺痛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脚踏鹤壁,更有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壮士断腕,豪迈征进。
学前教育悠然起步,路难行艰,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公办乏力,质量差等问题尚待破解。
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教育投入不足,课业负担过重,教师有偿家教,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种种弊端让基础教育尚未走出一个个怪圈。
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底子薄、规模小、条件差、招生难等一个个尖锐的矛盾,犹如一道道绳索捆缚着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先天性不足,起步晚,层次低,数量少,负担重,更需实现突破性发展。
城镇教育大班额、择校热、校际差等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村教育生源过度流失,解决了破桌子、破凳子、破房子之后的内涵发展任重道远。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观念更新,方法创新、手段革新不尽人意。普通高中追求升学率倾向仍很严重,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难受。
个别干部实干精神不强,创新意识不够,“满、懒、低”思想严重。“满”即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止步不前;“懒”即遇难而退、疲沓拖拉、不推不动;“低”即工作标准低、办事效率低、自我要求低。
(四)逆水行航,不进则退;百舸竞流,慢行则后。面对中原教育崛起的咄咄逼势,分析鹤壁教育的历史现状,要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鹤壁教育的腾飞,关键在于加快领导方式的转变,核心在于 “干”字上下实劲,“新”字上获动力,“实”字上求突破。
“干”即:会干,能干,巧干。会干就是思路要新,方法要特,果敢而为;能干就是勇挑重担,负重而行,敢创敢为;巧干就是善于思辩,强于抉择,从容而为。
“新”即:革新、创新、求新。革新就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破除旧观念告别旧体制;创新就是善于标新,敢于立异,树立新理念建立新机制;求新就是精益求精,新益求新,立于潮头行于巅峰。
“实”即:务实,求实, 厚实。务实就是脚踏实地,真真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求实就是尊重规律,坚持真理,一言一行符合客观;厚实就是发展要快,进步要大,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是基础和载体,“新”是动力和源泉,“实”是保障和目标。立足“干”,着眼“新”,落脚“实”是鹤壁市情、教情的现实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选择。
(五)在鹤壁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丁巍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这是目标,这是蓝图;这更是动员令,冲锋号。紧盯蓝图,锁定目标,如何“干”,咋样“新”,怎么“实”,鹤壁市教育局党委依据“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理性思辨,科学决择;围绕“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冷静思索,上下探求,必须把发展和为民作为最高标准,把统筹和协调作为根本方 法,把改革和创新作为动力源泉,把安全和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关注健康,奠基一生;关注生命,奠基未来;关注发展,奠基成长,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
(六)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学校怎么办?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
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育人为本的要求。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让学生“上好学”。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起点。鹤壁市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以普及提高为目标,扎扎实实施幼儿园建设、幼儿园达标、幼儿教师补充、幼儿师资培训和名师培育四项工程,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三年内,新建、改扩建85所幼儿园,基本形成公益、公平、普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2%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以上。
“少不学,老何为?”。中小学时代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鹤壁市将以均衡发展为抓手,以教育公平为目标,大力实施校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班班通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残疾少年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努力实现“四个一样”即:校园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让每名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让每名学生都健康成长。
“德立身,才立名,技立业”。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力推进高等教育。有效整合资源,深化职教改革,强化体制创新,加强实践教学,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特色化发展,实施好“135”工程。“1”即创建一所本科院校,“3”是建设好三所高职高专院校,“5”即重点扶持五所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七)构建“生命课堂”,为学生未来奠基。
课堂是主渠道、主阵地;学校教育没有课堂无从而施,学生培养没有课堂无为能做;提升办学水平创新课堂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改革课堂是首要。
立足鹤壁教学实际,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升华和转变,是鹤壁市教育局党委选准的构建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体系的突破口、着力点,将全力推进,抓实抓好。
构建“生命课堂”,必须实现课堂理念的五个转变即:从“重教”向“重学”转变、从“传授”向“体验”转变、从“课本”向“生活”转变、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从“适应教”向“适应学”转变。构建“生命课堂”,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即: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整合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调控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必须建立课堂运行的五项机制即:多向交流机制、诱思探究机制、自我发展机制、科学评价机制、反馈调控机制。
构建“生命课堂”,必须坚持课堂评价的五项原则即: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多元评价相结合原则。
构建“生命课堂”,必须推进课堂教学的五项创新即:创新课堂理念,创新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形式。
要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全面推进“知识+技能、情商+智商、全面+特长”的“三+”教育,全面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八)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教育之本。教育要发展,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提前;教育要进步,必须以教师成长为首要。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才能为教育固牢根基,攒足后劲。
正人先正已,为师先修德。弘扬“三平”精神,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建立完善师德师风教育有效 机制;实行师德建设承诺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档案管理,开展家长学生评师评教,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打铁先要自身硬,为师应要学问高。以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新课程教师培训为依托,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扎实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培育为依托,造就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精英教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稳定教师队伍,激发教师潜心钻研、务实求进、奉献自我的敬业情感。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任职资格、岗位提高、研修学习三个层次的培训,全面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大力实施名校长培育工程,培养一批懂教育、精管理的专家型、开拓型名校长、骨干校长。
(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鹤壁要率先发展,率先崛起,上游争先,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这是鹤壁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择,也是全市人民的共识。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发展教育在鹤壁已成为众志诚诚之举。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宽松的发展环境,鹤壁教育人将时不待我,奋勇争先,让教 育更辉煌,让人民更满意,为鹤壁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区、实现率先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四篇:谈:赏识教育:(范文模版)
谈“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桂花小学邱 芬
教育离不开“赏识”,“赏识” 离不开教育。二者有着互相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所谓的“赏识”二字有点被贬的意思,给人的印象不太好,但恰似相反,把他融入在教学中它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摸清学生心理,了解学生个性。
弄清学生心理,了解学生个性,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只有弄清学生心里特点才能很好的教学,不然教师合学生就容易唱对台戏,或教师唱独角戏,我认为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二找准原因,给予开导
要很好的找准学生的原因何在,就需要教师很细心的发现,给予学生开导,这年我调刚到桂花小学,担任二年级数学科教师,对班上学生情况不是很了解,再加上一年级时全班成绩不理想,学生们对数学就不是很感兴趣,这让我很头疼,一连两三个周时间,我特别注意班上一位学生,不管什么课他总是心不在焉,想打瞌睡,做题老是做错,以不爱问老师。同学,考试测验最多20----30几分,就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做数学练习,这时这位同学拿着练习本走到我面前,低声细语的说:“老师我,我做对了吗?”我看完了说:“真好,继续这样做。”这时他非常的高兴,接着他做了4个题就问了五次。从那以后他上课很认真,课后他爱问老师和同学了,到第二次测验时就考到62分,我又给了他表扬:“不错,有进步了:”直到第三次,第四次考试每次都少不了80分,所以我觉得赏识就应该赏识到底给予学生肯定的鼓励,让学生在肯定中获得鼓励,在鼓励中获取知识。
三在学习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
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赏识是片面的,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做事等过程中信心十足。就如:一个高子与一个矮子的对话中说到,你有什么了不·矮没有人瞧得起。什么都干不到。矮个子灵机一动:哼,我个子矮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一起到街上定做衣服,裤子时,我可以少用布料,少用布料就少花钱,这时高个子一言不发。我们细想一下,事实就时这样啊,他没有小看自己,以此类推,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鼓足勇气,自己为自己加油,自己学会赏识自己。
总之,现代社会每个家庭中孩子都时宝贝,教师不到体罚和比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我们不防试着给学生多一些赏识,多一些鼓励呢?
第五篇:周国平谈教育
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励志电影)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
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