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
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 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第二篇: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案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象,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盲童学校,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真如到了一座大花园,看到盲童在这里的学习生活,处处有人照料,健康愉快地成长。更使孩子们惊奇的是他们还能以手代目,进行雕塑,刺绣等艺术创作,甚至还能学习推拿医疗技术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在祖国的怀抱里,残废人生活幸福,使孩子们很爱感动。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推拿》、《勤学苦练》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第三篇: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石凤艳
满城县神星镇神星幼儿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初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多年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和本次培训学习,本文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创新的快乐;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之前我对孩子的创造力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认为孩子的聪明才智都是天生形成的,但是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
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幼儿教育策略,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1 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
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当别人问他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
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
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4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5、通过解难练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使幼儿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又须付出力气进行思考或操作。幼儿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过程,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向幼儿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哪里有空气?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幼儿顿时十分活跃,列举了生活需要空气的东西,如口琴、风琴、气球、吹肥皂泡、吹喇叭、救生圈、吹塑玩具、气垫船、动物生活等等。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
短短的培训转眼即逝,但来自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来自各地辅导员的倾情相助汇成了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
第四篇:美术课堂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毕业论文
美术课堂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创造力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追求,这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在儿童时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绘画作为儿童们感知世界、抒发自我、表现自我的方法,在美术课堂中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该去了解儿童美术创造力的表现方法、缺乏原因,学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画,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美术创造力。本文将具体从影响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来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保护孩子们珍贵的单纯、自在和率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追求。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好奇心;感受生活
The Children's art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of training Abstract: Creativit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human pursue, this uniquely human ability when in children have gradually taken seriously by people place.While painting as children perceive the world, to express yourself, realizable method of self, in the fine arts classroom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children in creativity is ignored;So we should go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s art creative ways of expression, lack of reason, learn to use appreciation reasoningly look on children's painting, cultivate the curiosity of children, thinking ability, to cultivate children's art creativity.This paper will affect children's art creativity concrete from the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to elaborate, the purpose is to let the children's creativity liberated, protect the children precious pure, comfortable and frankness, let themselves to explore and seek.Key words: children's art education;creativity;curiosity;Experience life
引言
回忆早期儿童美术教育,现如今所重视的主流培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正被人们不断的重视。关于对儿童美术创造力培养的发展来看,目前尚未被全面重视和普及。本文目的是在于让更多人们走出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一系列误区,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深远性。在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具体探讨在课堂中,对于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正确解决方法,为科学地安排课堂教学与创造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人类因为创造而伟大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实生活中,创造对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追求来说,变的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也是人类文明进化实现的有利条件。
1、艺术创造力精神的真正含义
艺术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促发艺术家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是精神思想和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在艺术创作时一种自由和自信的传达。“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创造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是人类脑功能的外部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反应。创造是人类的本质特征。”[1] 回忆童年,看看儿童绘画,就会发现我们所丢失的东西。随着生命的进程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我们似乎成为了一个具有表现能力的成熟的小艺术家。但是,在真正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所丧失掉的一种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和表现。
在我们的现实中,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都误认为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经体现出很好的传达技巧,把某种技巧表达到高妙,看作是个人创造能力的体现,混淆了艺术创造力精神的真正含义。只有很少数的艺术家,我们称其为伟大的艺术家,就在于在他们的艺术表现中,个体精神和鲜明的创造活力,超越了所描绘的对象的外表成面,突破了一般常规化的创作手法,将个人的艺术传达幻化为自我精神的一部分,然后这一精神的促发,构建出一个个人艺术表现的自由王国。
2、艺术创造力精神的重要性
艺术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生活中不和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艺术家来说缺乏艺术创造力精神的传达,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则是一种没有激情,没有意义,只限于对技法规范化的一种表现,这样便极大的限制和削弱了艺术家的创造个性。而当我们还是天真烂漫时,美术的创造培养便不是如同以往年代时那么忽视了。
过去,有人认为创造发明活动,只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事情,大多数普通人好像不会有什么发明创造,其实,广义的创造力,任何一个很小的孩子都能有。比如,一个小孩子想要够到放在柜子上的糖果,他就会踩着板凳或者拿个长杆子去够。例子虽然很不起眼,但是我们确实会觉得诧异,难道这不是一种创造?
当然,狭义的创造力并不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它是儿童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降生时的第一声啼哭,一个人便有了属于他自己的表达,人有着共同的人性本质,身体中却又蕴含着各自不同的基因密码,这异于他人的基因密码是生理的也是心理和精神的,它决定了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3、儿童美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儿童最初的涂鸦是生命个体的宣誓。绘画是儿童们感知世界、抒发自我、表现自我的手段,是他们喜爱的游戏。自由、放松、无拘无束、真诚而且不加掩饰是孩子们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复杂的外部世界,孩子们有自己特定的概括形式,他们感知世界,在他们的绘画中,充满了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符号式、抽象式的表达语言。我们不能无视这种伟大的艺术创造力,现代绘画所提倡的是真诚、直率、自我表达。这对于已经习惯用理性和经验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的成人来说,儿童时期的创造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啊。正因为缺乏理性和认知的能力,儿童比大师们更加注重主观感受。所以,从孩子们拿起画笔的时候起,我们就要培养孩子们的美术创造力。
4、美术创造力的核心——思维
思维是创造的前提,在儿童绘画中,其创造力较多地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孩子们把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思维的加工,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在作画本上勾画出自由的色彩。少了特定的概括形式和丰富的技法技巧,这样才可以做到原创和创造。让孩子们善于“胡思乱想”,这样,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儿童美术创造力的表现与缺乏
1、儿童美术创造力的表现
比较儿童绘画与成人艺术家的绘画表现而言,最大的不同是随意性、想象力、单纯性、夸张性、大胆以及不受规律制约的表达特点。
儿童在绘画涂鸦中能够传达出自己内心中所要表达的真正的事物,畅所欲言的大胆的创造性的表达。这是因为儿童在绘画时还没有受到过所谓技法技巧的一些限制性影响的缘故,因此能够尽情地自由发挥、想象和随意表达。儿童的心灵很单纯,没有复杂和矛盾的思想,也使得他们能够在最真诚的状态下,将自己的想法完全地表达在画面中。还有一点,那就是儿童在绘画中,表现的都是自己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现象,他们画这些内容故事时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也无法用理性来解读,是发自内心表达欲望的创作,正是由于这种令其感到有趣和快乐的内容,才使得他们的创作活动持续下去,反之,他们的创造性表达就会停止。
对于儿童来说,画画是一种乐趣,快乐的游戏。虽然儿童绘画按照专业眼光来看有很多缺点,不如说造型上的不准确,比例上的不协调和色彩上的胡涂乱抹等等。这些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艺术眼光越来越局限的关系,我们没有用极为宽广的眼光去正视这些自由创作的表达精神。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创造精神的独特价值,以这种自由自在的表达,来创造出现实中本来并不存在的样式和形式,从而在艺术世界中真正的实现和体现自我。
2、孩子们为什么缺乏美术创造力
很多家长也许会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创造力这么差。创造力包含美术创造力,甚至是更多的单方面的创造能力。曾在一份报纸上了解到一个现象,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外国的学生,10个人能讲出20种答案。尽管很多想法很离奇,很多普通人想不到也很难理解。虽然有些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是他们有创新和冒险精神,所以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奇迹。
孩子是最有创造力的,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孩子缺乏创造力?实际上,大部分孩子失去创造力的原因是因为大人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很多知识,但是,却很少教给孩子正确思考方法。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常常压抑孩子的创造意识,使原本具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变的墨守成规。
近来几年,越来越多的幼儿美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一般,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都在马不停蹄的给孩子们报各种培训班,孩子们一岁多就开始被送到一个“小牢笼“里,却不确定这样打着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的旗子,是真的能帮到孩子不输到起跑线上,还是会让孩子失去原本的天真睿智。父母们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让孩子中很多孩子们不喜欢做的事情,这样肯定会让孩子们失去越来越多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快的和创造性思维说再见。家长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的时候不要只想着那些答案,关键是在于怎么启发孩子找到答案,而且不要拿着书上所谓的脑筋急转弯去混淆孩子的思维。总之,孩子的创造力是非常珍贵和脆弱的,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谨慎小心地对待它,不要早早地把它破坏掉,更不要把它扼杀在不科学的教育中。
孩子们在绘画中,正因为和大人们相比多了份自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随意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一些家长为孩子们报考国画班、油画班、水粉班等等,小小的年龄,内心里便有了技法技巧等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复杂事物,老老实实的画完老师要求的画,认认真真的画像每一笔,一丝不苟的调对固定的色彩。这样长久下来,孩子是会画出很具象的小猫,小狗,小兔子。但是他们失去的比他们得到的多的多。
所以请家长们放手,让孩子们自由,请老师们明白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儿童的创造力精神的枯竭。
三、怎样才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造力
1、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涂鸦
当幼儿还无法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想要告诉我们的一些讯息的时候,通常会无厘头的涂鸦,会由不同的线条与色彩,以绘画“说”出来。而大人们只有正视这些“语言”,才能够发现出不一般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
当儿童摆弄笔,发现可以画出各种不同的印记时,他们就有了“画画”的意识。当然,他们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意识,没有目的,没有内容,没有要求的,只是随意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最初的“画画”只是一种涂鸦,在孩子的眼中是一种“玩耍”,画面上是乱七八糟的点、线、面,但是,大人们千万不要制止或者责备他,在他们的世界里,那些画面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它,询问孩子所画的意义,他们便会告诉你,那些用语言表达出的含义。
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产生动人的作品。大人看不出,是因为大人们注重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知识掌握水平。而孩子则完全不是为了这些,他们作画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为了乐趣,为了表达出自己想象的东西。很多家长在孩子们专注且认真的创造时,以为孩子不会画,在旁边指手划脚,或者送孩子去兴趣班进行所谓的培养。其实,在孩子两岁到四岁的这个阶段是“命名涂鸦”的时期,所画的画虽然一片混乱,只有孩子自己看的懂,但是只要大人一开始插手指导,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便宣告中止。
孩子的创造力是不能从外部获取的,而是要从内在启发,大人们应该打破“画的像,才是画的好“的迷思,让孩子们尽情的涂鸦。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释放,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体现着自信与个人独特性的逐渐形成。对与孩子来说,如果大人们能欣赏他的创造,并对他们的想象感兴趣,就会大大的激发孩子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孩子会变的更爱思考,爱动脑筋。
2、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思维力
幼儿时,孩子们的好奇心就表现出来了。画小蝌蚪的时候会想为什么它们的妈妈和它长的不一样;为什么花朵是红色的,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前提,而知识的积累却是儿童进行创造必不可少的基础。在美术教育中,我们把最大的自由都给孩子,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自己的梦幻世界,画出自己不懂的想不明白的事物。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注重了他们的独立动手能力。在我认为,创造的时候不能考虑太多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要有心理准备被别人取笑和批评,在别人的一番“指指点点”后继续勇敢的创造着自己的创造,不要轻易让别人打碎你的精神。在绘画中,画面上的点点滴滴都能够表现出你内心的想法,由不得半点虚假,就像一个人的小动作和眼神一样,别人自然就能看出那个人的个性和小心思,有时候用不着去解释那么多。所以,在创造艺术的时候,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诚实,勇敢。所以孩子们好奇了问你很多问题的时候,你的回答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思维力,简单点说就是“想”。“在绘画中,很多人关注的是如何“做”而不是如何“想”。很多人想了很多,最终还是迁就着做,做不好再重新想,将原本的概念打破。但是如果你连想都不想就做的话,谁又能知道你做的是什么呢。没有了“想”也就没有了艺术。只有想到才能做得到。”[2](106)孩子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在他们的脑海中想到的和大人们脑袋里塞得东西是大大不同的。看到钱,大人们想象出的也许只有柴米油盐,而小孩子也许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纸张一样,多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会培养孩子们从多方面去看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会变得不是只有那么唯一的一种。
想象本事也是绘画,让孩子乘着想象的翅膀,在色彩、线条、笔墨的大家族中,描绘想象,制造想象,传递想象、超越想象。在这个绘画的游戏中,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自己破坏规则,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不要让任何人来打扰或者强迫他们做他们不想去做的事。
3、先学看,再学画
“看”的狭义可以理解为“观察”,我想强调的是观察是观看,认真地观看、仔细地观看、带着浓厚兴趣地观看,这样才能激发我们去思考。避免只是看到单纯的现象,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孩子们看到太阳会知道太阳是圆的,看到星星会知道是一点一点的很多个,在花园里会看到绿色的是小草,红色的是小花,在这些很简单的事物中,孩子们模仿着大人们一点点的丰富自己的认识。在动画片《小鹿斑比》中,小兔子指着花朵刚出生不久的斑比,那些是花。而当斑比再看到一个从花丛中钻出脑袋的小动物的时候,大叫一声,花。让周围的小动物们不禁大笑。
起初让孩子多接触新鲜事情,比如告诉孩子梵高的故事,梵高的画,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画面的事物,去思考画面所要表达的意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来判断、理解并最终掌握和运用一些绘画关系,而不是通过别人的画,别人的眼睛去观察、判断事物的颜色和形状。从表面是看,老师告诉孩子太阳是如何如何画出来的,颜色是如何如何用红加黄变橙色的,起初,效果是还不错,孩子能在纸上画出规定的物体,而不再是随意的涂鸦。然而这样的话,孩子从学习绘画的开始便被剥夺了自己的观看,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权力,依赖从画册和别人的作品中得到的经验和方法去表现所看到的事物。这样必然会造成画面“千篇一律”,更谈不上创造了。
4、感知生活,用心创造
我们常说,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更是这样。他们每天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做很多自己第一次做的事,看到很多让他们感兴趣的物,幼小的婴儿通过声音、气味来识别自己的爸爸妈妈,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他会记得爸爸妈妈的基本形象特征,而对爸爸妈妈的性格等其他特征容易忽略。美无需专门去寻找,只要孩子留心,就会发现身边的美。自然界的事物是丰富和广阔的,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感受下,会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只要让孩子们全心全意地区感受、关注他们身边的世界,它就会呈现出它的美。然后用心、用情去感受、去体验。记下闪现在心中的生活印象,创造出只属于孩子自己的绘画作品。
从身边的点滴开始,引导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心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得到无限的乐趣并积聚创造的热情,他们在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注视、理解这个世界,用各种造型语言来表达由观察和体验得来的感受的同时,创造出具有自己个人意义的美。创造就和我们的呼吸是一样的,是自然的流露,是内心的需要。形象存在于意念之中,手随心出,无需借助笔、墨具体的某种工具来表达,用心创造,美便同在。
随着人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儿童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能和一般的表现方法,而是一种对儿童未来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孩子们拿起画笔的时候起,我们就要培养孩子们的美术创造力。当我们发现和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而且能够极大的发展创造力时,就应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成人艺术家们所具有的严谨的技巧和苦心的营造,孩子们所具有的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与原滋原味。看过成人世界的虚饰时,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孩子珍贵的那份单纯、自在和率真,在他们还没有失去真正创造力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们自由勇敢的探索与追求。
随着人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儿童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能和一般的表现方法,而是一种对儿童未来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从孩子们拿起画笔的时候起,我们就要培养孩子们的美术创造力。当我们发现和认识到儿童有创造力,而且能够极大的发展创造力时,就应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们找不到成人艺术家们所具有的严谨的技巧和苦心的营造,孩子们所具有的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与原汁原味。看过成人世界的虚饰时,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孩子珍贵的那份单纯、自在和率真,在他们还没有失去真正创造力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们自由勇敢的探索与追求。
结束语:如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被捧在手心里生活,童年时期的教育被无数的人关注和重视,多少家长在数不胜数的幼儿培训机构,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地方,这无非会成为一个片面的社会现象,可对可错。选择一个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并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幼儿教育方法是对孩子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反之,如果耽误了培养孩子的最佳时期,那么便会使孩子的未来成长道路走上更多的弯路。至今读过很多名人事迹,他们在很小的时候也没有上过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然而为什么会成为一代名人,为世界创造知识财富呢?我认为在生活中学会思考和创新对他们的帮助是很大的。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更多的使儿童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把生活和课堂结合在一起,让儿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去思考,习惯去思考。这是我在论文的中心思想,我所阐述的主要意义,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培养一个有能力的儿童是不容易的,更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所以我希望天下每位父母都可以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段,都应该认真的去思考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喜欢的是什么,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去探索,让孩子在成长中能学到东西,让自己的创造力能在成长的道路中可以正确的成长和发挥,特别是在美术中,孩子是天真纯朴的,一定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去感受,孩子们自己的美术创造力就是这么培养的,再通过课堂中正确的引导方式,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创造力丰富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崔华芳、李云.《培养孩子创造力五十种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P32 [2]钟跃英.《艺术创造力的突破》[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P106
第五篇:父母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父母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民族要进步,家庭要致富,个人要发展,离不开民族的创造力,家庭的创造力,个人的创造力。我们平常说的创新意识、新意、灵感、发明、杰作、成功案例等都是创造力的范畴。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发展,没有创造力就没有幸福。就拿苹果手机来说,它是乔布斯的创造力体现,也是苹果团队的价值与结晶,它让乔布斯名垂千古,让苹果团队的人致富,让全世界手机用户得到惊喜体验„„小的创造力,获得小的发展,大的创造力拥有大的成功。无论是国家、社会、企业、家庭,这个世界需要有创造力的人。唯有创造力强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价值感与社会资源。
什么是创造力?我们看一下百度百科的解释: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其实说的有些复杂,创造力就是人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创造才是真正的能力。在《孩子独立“靠”父母》中,我提到过“能力在于运用,情感在于表达。”只有运用了,或者说参与实践了,才能证明拥有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创造了才能证明具有创造力。就像米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但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教曲唱不了曲“。你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创造力很强的人,为什么他能想到这个?为什么她可以完成这个策划案?就算你一味地的询问与模仿,总是不能把创造力学来。因为创造力是人的恒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存在是长期习得、培养与内化的结果。我非常否定”成功可以复制“这一反动言论,人和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社会关系全不一样,你去模仿简单的行为或生活方式,可以获得同样的成功么?我敢说,创造力是个人历史的产物。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历史,也就拥有了不同的创造力。究其源头,在于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儿童是天才,是教师,是发明家。他们本是有无限想象力空间与无限创造力的,但是有一部分是合乎社会规律、合乎逻辑性、合乎个人发展特点的,另一部分是无拘无束的、异想天开的、过于偏执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全面而正面的了解孩子,合理又合情地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个供创造力扎根发芽的土壤。
创造力不是学来的,也不是教来的。它天生是一种表达。你可以看看儿童包括大人的创造力都是各种身体器官的表达,包括歌曲创造及演唱、绘画、发明制作,舞蹈、运动„„各种人有各种创造的潜质与发挥,但归根结底是人的表达。你的表达出于你的梦想、愿望或想象。没有梦想、愿望或想象的人,就没有创造力。而有意思的是,人的梦想、愿望与想象也不是现实中说有就有的,还是源自儿童时期,尤其是亲子教育时期。
无论从能力的层面,还是表达的层面,创造力的培养就是要回到儿童时期,家长才是儿童创造力课的老师。我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跟学生家长交流过一个能力与性格的产生过程,如下图:
性格的养成我们今天不去谈,能力的出现是源自个体行为的。个体行为恰恰是在亲子时期进行培养的,在建立好了这种意识,我们来看看和创造力最相关的几种基本训练——看、听、想、问、做、说。也许你会惊讶,创造力这么高端的字眼怎么会和这么简单的动作有关系呢?其实不然,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基础功课做好了,能够组合起来,创造力的产生便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概念——创造力就是综合能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会发现这些简单的动作(或说能力),是与创造力如此息息相关,他们的确是创造力的源头。
第一,多看。视觉本是感统能力(视觉、听觉、本体觉、触觉、运动觉)中的第一位,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孔子曰,察其言,观其色。说的就是多看。在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眼睛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任务。在各个阶段,看的内容有所区别:
0-3岁看是为了训练视觉,为将来获取信息打造良好基础。我们可以使用黑白棋布、太极球进行训练,也可以通过观察鲜艳标准的颜色,进行视觉锻炼。一般来说,孩子会对红色最先适应,因为红色波长,容易被眼睛捕获。(紫色 400-423 蓝色 424-490 绿色 491-574 黄色 575-584 橘黄色 585-646 红色 647-700)我们可以根据由长到短让孩子逐渐接触各种颜色。此时的训练为日后的观察力提供了保障。
3-6岁
可以说,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视觉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展开深入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包括很多种,亲子阅读、亲子沟通、亲子运动等,这里当然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的好处,第一,提供良好话题,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训练儿童情商,提供人际交往技巧。第三,获取独立意识,提供适应环境的方法。第四,获取信息,激发想象力,提供创造力源泉。
前三点我在以前的博文中说过,不再赘述。第四点是阅读对于创造力的贡献。无论儿童,还是大人,我们获得直接经验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读书是获得经验与方法最捷径的方式。无论你想从事什么行业,读书是让你告别门外汉的捷径。除了亲子阅读,还有亲子游览。其实,游览或参观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呢?有一个词叫做“见多识广”,还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你看的多了,你的创造力地基就会越深,你的创造力大楼就会越高。多带孩子见识大好河山或大场面,一定会对她受益终生。另一方面,对生活中的小细节的观察也是对孩子很好的训练。灯管为什么会一闪一闪的?家里的花木为什么会长出蘑菇?天上为什么有的星星大有的却小?如果你对这个感兴趣,你一定会驻足观看,同时也会影响到你的孩子。
第二,多听。听谁不会?一般人都不会听。在如此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容易去说,说自己想说的,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倾听”是一种心理咨询技巧,现在更多人把它视为一种美德了。听与看一样,是获取信息的源泉。不同的是,听比看要高级些,为什么这么说?看是主观的表现,听却是客观的表现。听的人,是求学的人,是被人喜欢的人。听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经验,并且是被总结的经
验,这是宝贵的。
胎教的时候,医生总是让我们和孩子对话。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意义不大。我的想法是,胎儿的倾听还是对孩子有所帮助的,这个帮助不是获取信息(一笑)。而是受到一些初期的听觉训练。需要注意的是,胎儿需要接触不同的声音,母亲的、父亲的、规律的、不规律的、大声的、小声的„„这是很好的训练。
0-3岁,听觉训练也是感统训练中的重要一项。不过除了一些先听畸形或器质性病变,听力在父母简单的游戏中,可以很好得到锻炼,为日后获取信心创造基础。
3-6岁,听显得非常重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会听的孩子,才会说。”在亲子教育中,我们逐渐教会孩子们“听”这项基本的生存技术,主要的方式是亲子沟通。听与说共同构筑了沟通。就像现在有本书,叫做《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真的是这样,你的说有时候很大程度决定孩子听的水平。孩子该听些什么呢?
其一,共同的话题。发现孩子的感兴趣的话题,并和孩子深入探讨。
其二,鼓励参与陌生的话题。主动要求孩子来听一些陌生的话题,而不是轰走他。孩子天生的猎奇心理会让他们更爱通过听关注更多领域。当然,这也包括多带孩子去拜访朋友。
其三,故事或典故。饶有兴趣的在孩子的周围念叨故事或典故,耳濡目染,形成习惯。
其四,音乐与各种声音。学习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体验的越多,素材就越多,为创造力一蹴而就的产生增砖添瓦。古典、流行、中国、西方„„都可以让孩子去接受。要知道,人是记忆的动物,幼年时期的声音会储存在神经细胞的深处,直到成年再一次听到便会产生“似曾相识”的喜悦感。
第三,多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思考是学习的助力。古代有很多人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诸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云云。这是对于学习的错误认识,对后世的影响很坏。孔子的话应该需要从积极的一面去想,即“学而思则不罔,思而学则不殆。”叔本华曾经说过“从事与精神、文化相关职业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也就在于他们认为人在获得信息之后,要经历转录、、加工、存储、转出的过程。“转录”、“存储”与“加工”是脑生理结构决定的,而“加工”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这个环节。想或者说思考,可以让我们获得学习乐趣,促进我们的学习行为;可以让我们学有所备,为今后“学以致用”做好充分准备;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失,就像胡适先生说的“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可以促进想象的产生。
想象是创造力之母。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拥有傲人的创造力。之前,我写过一篇博文《用愿景点亮亲子教育》。讲的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具有想象力,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美好愿景,让愿景成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创造力是盖好的一栋楼的话,想象则是钢筋结构。一旦拥有了良好的想象,你的创造力发挥就有了方向。对于孩子来说,家长需要注意一下内容:
其一,带孩子去体验各种活动,不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比如在商场做一次沙画,玩一次滑雪,参观一次画展。有些家长容易把功利的想法掺杂在教育当中,这是急于求成的表现。想象力的形成很多是多次体验相结合的成果。
其二,分享感受。家长可以适当做一些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目的性的,而是知识牵引性的。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当孩子看到了黑猩猩,你可以说,“宝贝,你看这和刚才我们看到什么动物比较像啊?”“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动物呢?”针对一个问题,要问得深入而生动,激发孩子深入而生动的思考。当儿童在想问题时具有一定的“黏性”时,想象力自然会轻松的迸发出来。“妈妈!我觉得猴子和黑猩猩是一家人!”
其三,鼓励思考。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经常提到“精神奖励”的问题。很多年前,我们采用物质奖励,之后专家否定这种做法;又过了一段时间,专家认为应该提倡“精神奖励”,认为这对于儿童有更多的好处„„在我看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奖励过多同样会出现依赖。我提出过“学习不需要精神奖励”,很多表示疑问。学习本是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鼓励呢?该鼓励的是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学习本身。除了努力之外,值得鼓励的美好的品行和思考——因为这对于儿童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其四,支持表达。多想会带来烦恼,唯一的出路便是表达。很多家长鼓励孩子思考,却停止于此。殊不知想是创造力的分水岭,但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创造力,我们会在后面的“多做”中具体来讲。
第四,多问。多看,多听是获取基本感知信息的环节,而看一个儿童的智力发育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或者说思维是否达到较为理性的层面,还要看她“问”的水平。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计划,“问”让儿童离“成功”又进了一步。在“想”的基础上,“问”变得更加地具有个性化、具体化与指向性。如何指导孩子发问呢?
其一,鼓励孩子在各种场合、各种地点发问。这让我想起了孙中山小时候读书的那个故事,老师只是要求孩子们背书,却根本不给孩子们讲。所有的孩子“看了”,“听了”,也“背了”,不能说没有获得一点收获,然而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庸才,而培养不出人才,因为他们拥有模仿力,而没有创造力。孙中山在不怕老师体罚的情况下,问了老师书中的意思,这可以验证孙中山是一个多看、多听、多想的人,而且是一个勇敢的人。后来孙中山这句话也成了一句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其二,对于提问的训练。记者这个职业,最靠的是“问”这项基本功。你如何以最轻松、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问出对方最真实、最充足的信息。我们应该早教时期,对儿童进行“问”的训练。比如面带微笑、表现亲和,提问要开放式,积极关注对方等等。
其三,为儿童增加提问的机会。在得知孩子对某方面感兴趣之后,要为孩子引荐这方面成功人士或有经验的人士。人们总会对信服的对象有更多的访问欲望,儿童也是如此。
第五,多做。创造力的归宿依然是“做”。多看、多听、多想,多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很多也是交替而反复进行的。创造力最终需要体现在多做上,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说之前的内容是在处理理论上的问题,多做才是开始实践的环节。很多儿童,甚至我们家长有一种“成功怪圈”。大家总是认为做一件事情必须把“成功”设定为目标,或者说一个计划只有成功了才算胜利。这是不太合理的,因为同时参与这件事情的对手也会很强大,我们也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干扰因素,我们可以把“接近成功”设为目标,这样一来,功利心态会下降一些,我们也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进行调整。比如儿童学习钢琴,你不必给她设定今年必须考过2级,但是我们可以朝着2级去努力,我们的重心要放在儿童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欣赏上;儿童学习绘画,你不必要求她今年在哪里展出,但是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重心也是放在儿童对于绘画的兴趣与尝试上。做是为了今后做的更好,我们要有意识提前做,要有意识多做,要有意识等待迟来的成果。这种心态对于儿童的创造力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对此,有一下几点“做法”供家长参考:
其一,记录。很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她当时聪明的要求我们写“随笔”,而不是写“日记”。随笔可长可短,贵在随时随心。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问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在大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付诸笔端留下一手资料,为日后创造力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亲子互动。之前我们提到了亲子沟通、亲子游览,这里的互动主要是指一些有目的的活动。与孩子一起做拼图游戏、搭积木,与孩子一起绘画等,用我们的激情调动孩子的激情,用我们的执着促进孩子的执着。其实,每一种“做”的尝试,都是对于孩子创造力灵感的积累。我们可以在与孩子的各种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势与特长。
其三,鼓励孩子独立的“创造”。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她总是允许我在很白很好的本子上乱写乱画。其实,这些涂鸦是孩子创造力的雏形。乱写乱画中,他们在摸索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心理学上,非常看重儿童的绘画表达,认为是最接近内心世界,最体现心理渴望或困惑的表现形式。除了绘画,孩子也可能会哼哼歌曲,做个小发明,甚至用石子摆出简单的造型——这些做法都是创造力的体现。
其四,指导。当你发现儿童有某些创造力表现时,一定加以格外格外的关注。一方面要表示欣赏,另外一方面需要找一些有经验的人进行指导,看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潜质,是否可以继续“深造”。
第六,多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创意与想法,这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表达的过程中,理清自己的“创造思路”,并且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建议与意见,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此外,对于创造力的展示亦是对儿童创造力的鼓励,鼓励他们可以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拥有更新更好的作品。可以尝试以下经验:
其一,家庭会议。开一些有趣的家庭作品分享会,家庭读书茶话会,让孩子当着家人面表达自己的创造成果,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当然,有些作品可能是亲子共同完成的,那样就可以一起分享,增进亲子沟通。
其二,让媒体说话。前一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关于新媒体教育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家长、老师的好评。新媒体应该成为教育的补充资源,家长、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的作品推荐到媒体上,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还有社会良好氛围的建立,都有积极有利的作用。
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多说,就可以做到会看、会听、会想、会问、会做、会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整体性,即这些基本训练项目并不是割裂而独立的,他们是以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有着密切地联系。他们整合在一起,就叫做“创造力”。站在创造力培养的高度,我们可以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们。
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机会,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强大;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空间,他们才可以比原来更爱思考;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平台,他们才可以具有更多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