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小学美术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属于艺术类学科。强化美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激发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亲身实践、因材施教四个方面,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方法措施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加强学生的创造力教育,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此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学习,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美术是艺术,对美术的学习不能墨守成规、千篇一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准则,培养学生拥有较好的美术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一、激发兴趣,化热情为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甜蜜的牵引。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的灌输,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将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小学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事物的看法直接而简单,心态往往“爱憎分明”。喜欢某个教师,连带着喜欢他的课程,反之亦然。因此,教学第一步需要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状态。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属性,教师在教学时,言语要大方、自然、幽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化热情为创造力。此外,还要注重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例如,笔者教学《流动的颜色》时,对学生说:“老师今天表演一个魔术,不用笔也能画画,同学们想不想看?”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笔者用吹墨的方法,简单的“画”出一只小树。此时笔者观察到学生的兴趣很高,跃跃欲试。于是因势利导,教导学生进行创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想象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创作的作品,大多“风格一致”。许多学生的作品,只是简单的模仿事物的表面特征,缺乏形象、生动的内在活力。究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观察”不细所致。如何让学生乐于观察,认真观察并引发联想?相比较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件实物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技术为典型的现代电教手段,更有利于?W生“观察”,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媒体技术,集中图片、视频、文本、动画、声乐于一体。能有效的化抽象为具体,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的缺陷,引导学生“俯仰高山、鸟瞰大地”。例如,教学《恐龙世界》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一小段“恐龙世界”的动画视频。以此“近”距离的欣赏、观看,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效果,从而除去头脑中关于恐龙的模糊印象。观看结束之后,笔者没有要求学生立刻作画,而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讨论关于恐龙的体态、动作、色彩等等。最后在学生创作的作品中,笔者发现学生有很大进步。许多学生已由简单的模仿表面特征,转成对恐龙形象、生动的描绘。一改之前千篇一律的现象,神态各异的“恐龙”跃然纸上。
三、亲身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创造力需要天马行空,但并不等于胡思乱想;需要奇思妙想,但又不能脱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增强学生的亲身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之中有所得、所感、所思。教学中,笔者较为反对始终是“言语”描述的教学模式,凡属于方便携带的实物,笔者均会带入教室。以实物代替图片,多角度的方便学生观察。例如,教学《橘子》时,笔者将橘子展示给学生,问学生:“橘子的形状像什么?”引发学生的形体记忆,学生回答:“像太阳”、“像月亮”、“像皮球”、“像线团”等等。在观察之后,笔者将橘子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触觉提高对橘子的感知。之后笔者将橘子刨开,让学生尝尝,以味觉的形式引发联想。如此“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多维角度开展,远比仅仅观看图片效果更佳。此外,教学中还可以组织亲身实践的小游戏。在教学《泡泡飞呀飞》时,笔者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动手吹泡泡。在学生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形态、颜色、飞行等。学生创作时,笔者鼓励学生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泡泡飞行的千姿百态。
四、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划分。比如,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其他低年级的学生更强,也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而中低年级的学生,其形象思维则较为活跃,虽然审美观念模糊,但有浓烈的创造热情。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倾向”,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喜欢表现,渴望表扬,争强好胜等),教师需要实施“鼓励性”评价方式,以保持学生的创造热情。教育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潜力无限。笔者在教学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学生的作品仔细检查,认真书写评语。其中线条的画法,色彩的使用,只要有可取之处都进行鼓励;而至于不当之处,则委婉的提出。
美术创作,即是一种精神与心智的集合。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力,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新颖、灵活、个性化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客观情况。结合生活、事例、故事、实物开展教学,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以活跃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高效、开放的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凤英.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0年02期
[2]吴章新.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3]高学才.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8年12期
第二篇: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美术的教育过程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文就小学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造力 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260-01
伴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深化,老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效将理论知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丰富的情感环境中培养创造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创建和谐的生活,这些都成了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造力和植物的种子一样,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主要来源于学生,老师在过程中只是为学生构建自由、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学生进入学习当中去,不可以将“干净整洁、像不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尺,老师应该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笔者一直来都不随便评价学生的绘图方式,只有实在需要改善的地方,就用与学生探讨的方式和学生商量。
此外,还特别注重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即使他们的作品不是最佳,但是只要是融合自己的创造力,笔者都会给这些学生的作品肯定。例如,有一次学生在画一幅在太阳底下劳动的场景,绘画需要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热情,但是有一些学生画出来的图画表现的是在太阳低下劳动的人民大汗淋漓,满脸挂着汗珠,劳动很开心的样子。这时候,一个学生问笔者,“太阳这么大,农民伯伯劳动怎么还这么开心啊,我可以画个蓝色的太阳,这样温度就不高了,农民伯伯就不那么热了。”这个学生的想法,笔者给予肯定还进行了表扬。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都让学生自己想象绘图,时间久了,学生的作品所包含的想象力就很丰富。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创作环境,并及时表扬学生,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具备更强的创造意识。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论什么课程的知识,兴趣永远都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指导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就能够准确地给予学生教导。小学生的创造力很强,思维也很活跃,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在,知识的来源方式很广泛,老师的单一讲解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了。
小学生的问题比较多,想象力比较丰富,在他们的意识中,更愿意将绘图作为一种游戏,都希望自己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绘图方式将自己心中的思想展示在图画当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及时鼓励学生的丰富想象,包括他们的绘图出现“造型夸张”,老师也要包容,尝试着理解他们的思想。在小?W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美观的教学工具,再加上形象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学生将自己的美术作品也变为美术道具进行自己的美术演示,急于表现自己的欲望就会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同时,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进行教学,就像讲故事、比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自己的美术绘图兴趣。
三、采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的创造力
媒介的使用可以带给人们感觉的形象化,进而将这种感觉用一种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媒介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多媒体设备已在教学中广泛使用。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媒介也是比较古老的,也就是所谓的“老师+书本+黑板”,在他们的意识当中,美术就是老师画图,学生进行模仿,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但事实并非这样,就像在小学四年级《好人好事连环画》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多媒体的教学软件Flash设计了一个好人好事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自己真切的看和听,认识连环画的主要特征,这样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课本的主要内容,再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脱离课本和其他知识渠道,就会限制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的效果并不好。
四、用自己的想象创造美的事物
创造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前提还是遵照艺术准则的,这样才能称为创造。就像在上《泡泡飞呀飞》这节课时候,笔者让学生亲自到操场吹泡泡、观察泡泡、描绘泡泡。这种亲自实践的方式,学生的想象更大胆,超越了简单的模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充分展示艺术的灵魂。不过一会儿,一幅内容丰富的泡泡图就展示在人们的眼前,每个学生的想象都不相同。让笔者更惊奇的是,学生具有这么强的创造力,创作的美术作品具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五、结语
实践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出的只是一个画匠而已,而艺术作品是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创作出来的。美术自身就充满了创造性,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汪虹如.浅议当代小学美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4).[2]纪博凌.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50).
第三篇:教学幽默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教学幽默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身上有着艰巨的任务,幽默式的教育方式是现在普遍提倡的教育方法,是21世纪老师必备的一种美丽的品质。而对于可塑性做好、创造力最优的中学生而言,二者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教育幽默,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过程中添加入幽默的成分,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试想,如果在长达50分钟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台的后方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本上那些让人看不懂的代号字符,引得底下学生纷纷倒头大睡,这样的教育成果能好的了吗?学生能够学到想要和应该获得的知识吗?不能。而换之,一堂充满幽默因子的课程,自然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深入其中。看来,幽默是21世纪教育的新面孔、新措施。
我也是一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不喜欢严肃、古板、生硬、上课枯燥的老师,学生一般认为这样的老师一般不懂得改变他们一成不变的教育形式,说教,责难是他们遵循的老路。可是,在当今的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思维敏捷的新的教育对象,这样的老招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换句话说,是落伍的东西了。当然,我没有要抨击老师的意思,这只是学生心理上的反应。然后,更多的老师开始运用“幽默”这个妙招。站在学生的立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语言平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们适当运用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的联
想,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在这种良好互动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幽默的确是教育的优秀手段和措施。
“幽默的教学语言像调味品一样,有了它,教学语言才有味道,才不会是一杯白开水,它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性语言,它的外在形式是风趣,内在因素是意味深长,这种形式美和内涵美高度和谐统一的语言,容易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染。”这段话一针见血地诠释阐明了教育幽默的重要性。
那么,又该如何来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教育幽默呢?首先,自然是培养幽默感。幽默可能是与生素来的一种气质,也可能是后天培养的一种品质,如艺术一般润泽生活。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即使只是一句搞笑的话语,也有可能让学生铭记终身;即使只是一个滑稽的动作,一个风趣的表情,也可能让学生对这节课印象深刻。老师不仅仅是需要运用“幽默”这个工具,更是需要将“幽默”历练成一种素质。摒弃自己是绝对权力的地位,融入学生的中心去,用学生的年龄去看待教育他们。有人说,幽默是教育中的一朵“奇花”。那就需要我们的老师用恰如其分的手段更好地浇灌她,让这朵花茁壮成长。
钱钟书说,“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因此,老师们的自嘲,反而是最好的幽默手段,是课堂上最有用的调剂。无论是为了提醒学生还是为了深刻理论,这都是上选。当然了,除了这自嘲,还有
曲解法和比喻法等等。
而这幽默的教育对象正是重点培养创造力的中学生。
在十七大上,我们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需要造就大批创新性人才。因此,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尤其是幽默教育,作为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个会上网的人,都能在百度的强大搜索下,得到如下关于创造力的定义: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创造性人才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具有两个它特有的特点,即新颖性和独创性。新颖性不言而喻就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新奇感,无论是一中观念还是一种事物,在最初总是受到喜爱,这就是源于它的新颖性。在千篇一律的事物的审美轰击下,如此脱颖而出自然能够带动新的一系列的事物的连锁发展;独创性,所说的就是独立地去思考去创造。众所周知,美国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十分重视,因此,从小,孩子们就只是在自己的思考
动手能力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去如何独立地发展。我看过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所写的《美国高等教育》。博克详细论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的三大特点:自治、竞争、对社会的反应能力。我觉得,仅这三点,就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的以及难以企及的,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学生的关键所在。
这里,我们先来大致看看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享有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美国私立大学之所以办的很成功,不得不归功于它们高校的高度自治。这是欧洲很多名校还有我国所不拥有的。美国高校竞争非常激烈,资金、生源、师资等等。任何一所高校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这也许美国高校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吧。对周围环境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迟钝就意味着淘汰,不管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者说,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其缺点是有的,但是与其优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接受这种说法了,能够正视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相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美国的高等教育,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并且出色的培养出影响世界的人才,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对比之下,我也看到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力度还远远不够,院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大,并且难以根据社会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培养出来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
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中学生却在思维最扩散的时刻努力死记硬背着书本上最基础最理论的知识。为了高三那3天最后的冲刺,用整整
三年的时间准备并痛苦着。当然,我并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毕竟这是由国情决定的。那么,在这里,老师就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生已经在茫茫书海中埋得难以喘息,如果老师仍旧沿用上世纪的古板严肃的上课作风,那么无疑是给学生增加精神上的负担和折磨。如此下去,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投入学习,无法正确掌握知识,岂不又是恶性循环。那么,幽默教育与中学生创造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持落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课堂上用风趣的口吻,让学生在课余能有那样的兴趣去探索去发现,能对这位老师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深入下去,独树一帜地创造。老师应该努力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协助学生跳出原本的思维定势,另有一番创造。
所以,老师能做的无非是用幽默更好地开导帮助学生。不要觉得学生的“为什么”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无形的挑战。耐着性子地帮助学生解决基础上理解的难点,方是解决奠定基础的实质做法。同时,也得努力地引导学生跨出常规思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那些普通平常的事物啊。有人可能要问,这与幽默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当然有。灌输式思想已然落伍,一种新的创新式教育站立了起来。试问,旧式的教育方式可能教导出独具创新的创造性人才吗?幽默,有时候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开拓出新的天地呢。而且,幽默既能让听者宽心,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幽默教育越来越占有一席之位。用一种开明现代的方式教育出一批新的创造性人才。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创造力,只有新型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引领时代。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克著:《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
3、斯塔科著:《创造能力教与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4、李泽尧著:《创造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
第四篇:中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培养
中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培养
中学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了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却被很多教师所忽视。当前世界各国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把培养创造精神视为“教育的核心”,把培养创造力视为“国家之宝”。作为数学学科教师,我们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数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说, 创造和创造力真是遥不可及吗? 或者说只是极少数人的天赋吗? 当然不是。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科学家提出新理论或发明新技术, 文学家写出受人欢迎的新作品等, 这是真创造。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定理和公式巧妙解题, 或写出角度新颖、观点鲜明的作文, 都可看着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因其思维产品只对个人来说是新的, 而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 所以称为类创造。下面谈谈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提高教师的相关素养
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紧迫感,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创新精神是很重要的,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其次教师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征,使传统形态的“说教”变为学习者思维形态的感悟,教师应尽可能的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重视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发现创造之美。教师应不求人人语数优秀,必求每生各科合格,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处理好“减负”与全面负责的关系。帮助学生立志、乐学、慎思、立志是学习的动力;乐学可以使学生持之心恒,坚持不懈,慎思能使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二、通过学习数学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现行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经过了反复推敲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为了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把教学内容按定义、定理、证明、推论、例题的顺序编排,缺乏自然的思维方式,对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介绍也偏少,虽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数学知识就是先有定义,接着总结出性质、定理,然后用来解决问题的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教育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将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无法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大都是经过问题、、猜想、论证、检验、完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影响了学生正确数学思维方式的形成。数学史的学习有利于缓解这个矛盾。通过讲解一些有关的数学历史,让学生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史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探索与研究的习惯,去发现和认识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了些什么,哪些思想、方法代表着该内容相对于以往内容的实质性进步。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潜移默化的形成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人只有具备了创造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潜力,做到有所创造。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除少数智力发展较差者外,大多数中等智力水平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具备创造性的,并且初中时期的创造力对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创造性的学习,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探索和尝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开展争论,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要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走向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创造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反映出思维形态的多样性,它要求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突破了思维的呆板性,它是多维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是由发散思维构成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三个特征入手:
1、流畅性: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这是发
散思维的量的指标。
2、变通性: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个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约束,能产生新的构想,提出不同的新观念。
3、独特性:指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鼓励独特的见解,发挥个人特有的才能;讨论中不做定论,允许存疑;要善于引导讨论,使学生思维活化,经过筛选、集中,使思维活动深化,从而提高创造力。而学生,则需要经常地进行自我思维训练,保证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五、采用符合激励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评价方式
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常采用的是外部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如表扬、评分等)是教育成果评价和激励的常用手段,但它在学生创造力评价和激励方面却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在创造性成就上,创造力表现的潜伏期相对较长,而教育评价周期相对较短,导致了外部评价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情况。有关创造性成就的“十年定律”表明,创造性个体一般在开始涉足某一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约10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有重大的创造性产品产生。这样,教育的外部评价作用通常很难等到个体做出创造性产品以后才进行,因而也就失去了评价对学生创造性成就的反映和激励功能。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外部评价有碍创造力,“即使实际的评价是积极的,也同样可能有害于未来的创造性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创造性必定发生在自我评价的背景下,而不是发生在感受到被别人评价的背景下。高中学生在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水平的高度发展也使评价体系的转变成为可能,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独特的可塑性的优势,激励学生的自信自尊。将学习过程的乐趣和对知识、真理的追求作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六、关注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创造心理、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专家周治金认为:高创造者的人格特点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一些研究发现,自然科学家容易接受外部的信息,有创造力、自信、自大、内向、独立等等是自然科学家的特征。社会科学家的特征则是与社会关系和谐,接纳自己,接纳他人。艺术家又不一样了,他们的特征包括寻求新的体验,幻想、冲动、缺乏责任感、敌意,不友好等等。而兴趣广泛、好奇、独立性强、有毅力、喜欢提问题、不随大流等等则是高创造性学生的一些特点。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认为:多具有一下三个令人讨厌的特点:(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这样就使的我们要能够容忍在常规管理中北认为是不受规矩的行为,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不能揠苗助长。避免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听话的同时,也扼杀了他们本来可以发展更好的创造力。
未来世纪衡量一个国家强弱,不只是看资本的多少,更要看人才的多寡。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培养大批有独立见解、有创造力、有赶超世界的雄心和力量的创造性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创造力,是靠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倦怠的思考,而教师只能是加速器,真正的舵桨还是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整个社会都关注创造力的培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更好的为中国四化建设服务。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激励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
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③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造力;培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对语文的迫切需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励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次,六年级最后一学期语文教学一单元“咏梅”时,笔者在黑板上斜着画了一条线,请同学想象?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有的说,一只猴子看见这条线,把它当作一根长长的竹竿,用它打下槟榔树上的槟榔;一只蚂蚁看见这条线,把它看着是一座跨海大桥,沿着这座大桥到达大海的彼岸;有的说是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暴风雨就要来了;有的说是医生手中的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用它给脑瘤患者切除毒瘤。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此刻笔者非常激动,发现如今的学生是这样有才,想象是那样丰富。后面学生们干脆自己站起来抢着说:它是一座友谊的长桥,把我们和世界连在了一起。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太好了,笔者趁机说:同学们这些美好的想象如果能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就是一首首美妙的好诗吗?现在大家先写,看谁写得更好。放学后交来了49首小诗。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我要做:友谊的使者,把抗震救灾精神,向世界传遍;把这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人民的总理;把它献给英勇的子弟兵。看后,笔者惊叹不已,孩子不是很有智慧吗?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多种设想和答案。我在一次作文教学中,看图作文:假文盲。围绕这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从母子上车处→站队的人物→展开联想。联想一:从母子上车处,为什么站着那么多男同胞。联想二:母子俩瑟瑟发抖的样子,反映出了社会的丑恶。联想三:这种视而不见的丑恶现象,不正是我们坚决唾弃的吗?如我们身边有无数垃圾,纸屑随风乱舞,却无人稍微弯腰拾捡……这样从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有来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学生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
②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
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造,无限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着创造能力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