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时间:2019-05-14 17:0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宁乡县大屯营乡中心校

汤永兴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教师要给予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是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的问题、思考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时,教师决不能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教师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教师应确立“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语,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时,我们可以模拟到商店购物时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也可以让学生当营业员。

顾客:巧克力怎么卖?我要买0.5千克。

营业员:巧克力每千克15.26元,请您付7.6元。顾客二:作文选一本多少钱?我买一本。

营业员:每本12.6元,八折后每本10.08元,请付10.1元。……

有的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该付7.63元的,只要付7.6元,而付10.08元的却要付10.1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疑惑。教师抓住了时机,适时地引出了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反倒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鼓励质疑问难,形成创新意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例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四人小组讨论,顿时课堂热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老师点拔,要求各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和9),合数和合数如(4和15)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和6,8和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老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1、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思路,学会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诱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也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无限延伸”。教师就应该这样抓住机会帮助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活跃又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2、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3、教给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善于创新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数学教学一个十分薄弱的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试一试”、“画一画”、“换一换”和“摆一摆”、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变一变”等创造技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断探求知识,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动手活动,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与底、宽与高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中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相应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中,去动手拼拆,进行“举一反三”。

五、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张奠宙教授他认为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援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五环节稍有变化,但总体精神没有什么改动。新授课都必须用这个模式吗?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一词,明显是“注入式教学”的前奏,何不使用另一种说法“创设情境”呢?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当然可以起“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又如,“新授”改成“探索与讨论”,“巩固”换成“实践与反思”,“布置作业”表述为“练习与质疑”等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教学环节,目的无非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获得更好的统一。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数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日益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将大有可为。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就一定能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作者单位:宁乡县大屯营乡中心校 作者姓名:汤永兴

通讯地址:湖南省宁乡县大屯营乡中心校 邮编:410617 联系电话:*** QQ:535612348 邮箱:tyx2038@163.com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作者:汤永兴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第二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友谊中心小学周永萍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造力 创新 质疑 交流 想象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造,而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我国教育部曾指出:“面对到来的21世纪,中国要抓紧进行教育的改革,其中的重点就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只应针对少数优生而言,其实这是认识上的差异。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儿童均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但是如果不去开发,那它永远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甚至有时会被扼杀,也会自行消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1

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替学生“包办”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从原来的直接出示,让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转变为教师演示推导过程,学生依然死记结论,套公式;有些老师虽然和学生一起动手推导过程,得出结论,这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了,然而还不够,我们指导学生推导的公式是千篇一律,说明教师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沿着一条路走的思想依然是“包办”。为此我注意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劲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0÷2×5=7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二、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1.一题多解,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突破难点,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

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三、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教学组合图形体积时,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学生的解题思路几乎都是圆柱体的体积加上圆锥的体积。这时教师启发:“同学们先观察一下这个圆锥与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求?”这时一个学生小声说:“这个组合体积是上面圆锥体积的4倍。”这个学生的发现是智慧的闪光点,是创造性的想象。我及时鼓励他大声说一遍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1/3×3.14×(20/2)2×15×4。老师的鼓励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想象。一个学生抢着说:如把这个组合体看作一个高为30cm的圆柱体,它的体积可这样求:3.14×(20/2)2×(15+15)-2/3×3.14×(20/2)2×15。还有一解法更有趣,假如可以像揉橡皮泥一样把圆锥的高缩小3倍,把它想象成一个高为15÷3的小柱,这样组合体就可以看作一个高为(15+15÷3)=20的圆柱体了,它的体积:3.14×(20/2)2×20。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如教学了比的应用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班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6∶5。这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抓住男生这个不变量,求出转进2个女生前后,女生各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再进行求解。这样较为复杂,我引导学生用份数进行巧妙求解。我先让学生分析,这题中,谁的人数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学生显然能说出,男生人数在女生转进2名学生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我再请学生思考,在转进2名女生前后,男生和女生的比各是几比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又为6∶5。4∶3 = 12∶9;6∶5=12∶10,原来男生12份时,女生是9份,现在男生仍为12份时,女生则为10份,这是因为女生比原来增加了2人,正好增加了1(10-9)份,因此可得这个班原来的学生人数为:2×(12+9)=42(人)。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总之,我们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人才,我们必须立足课堂,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2007年第3期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斯苗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篇: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2(修改)

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甘肃省敦煌市东街小学 田生荣 邮编736200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造力;创造兴趣;乐于提问;讨论操作;求异思维;联想类推;健全人格

内容提要: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只要我们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开发,学生的素质一定能得到提高。

钱学森同志去世前最最忧心的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核心和实质。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这种挑战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因此培养一代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以上认识,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一、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而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对数学特别喜欢,学习起来也乐此不倦,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造、除旧布新的历史。每一个人都是有创造潜能的。对于这一点,刚开始时同学们听了都不大相信,认为发明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一个普通的学生是发明不出什么东西的。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前几年,我校五年级的蒙涛同学,看到同学们课间用吸管喝饮料,喝完后把吸管放在瓶子里,下次喝时不好取而且不卫生,他想能否发明一种吸管开启瓶盖后就能自动出来。他想到了水的浮力,于是他在吸管的底端套了一个软木塞,解决了这一难题。这项小发明在全省中小学生创造发明竞赛中获了二等奖。以后经常启发学生从身边所熟悉的事做起,从一件日常生活用品、一件文具中,指出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找出克服缺点的改进办法,使日用品和文具更趋完善,并指出:这就是一种创造,一个发明。

二、鼓励学生乐于提问

人类生来就有求知欲望,儿童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教学中创设悱愤心态,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爱因斯坦对他何以能成功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学生是否具备提出问题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而且也是提高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疑难和矛盾,提出并解决问题往往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正因为这样,数学家们都深深懂得问题在数学发展和个人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外活动教学中,更要结合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释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引导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笔画”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什么样图形可以一笔画成?”“一笔画有哪些判别的依据和方法?”学生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个同学进一步提出:“一笔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究竟有何应用?”我出示一个迷宫平面图,要使探险者能够走遍迷宫中的每一条路且不重复,出入口应设在哪里?根据一笔画原理,就能很快找到出入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组织学生讨论与操作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信息多向交流,有助于开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好讨论时机,那么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巧算乘法"的教学,我先出示了如下题目:11×12、12×12、13×12、15×14、16×18……让学生笔算同老师口算比赛,结果学生每题必输。学生不服气,大喊“老师作弊”(认为老师提前背下了得数),我让学生再出同类型题目几道,结果依然,学生茫然不解。这时我告诉学生,老师有“秘诀”,你只要能找出其中规律,就可找到取胜方法,并让他们再次练习,注意观察,同时做出记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记录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寻找规律。在讨论中同学们为了赢得胜利,都会积极、活跃地思考,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思考的欲望与积极性。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机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动手实践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它能把人们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起来,使之和谐发展。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先出示6根小棒,拼了两个正三角形,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少用一根小棒搭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行了,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一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有条边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接着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3个三角形。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从而总结出规律是:所用小棒总根数=三角形个数×2+1。教师这样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发现规律。萌发创造的灵感。

四、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它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思路开阔,变通流畅,寻求变异等。在解决难题时,学生感觉思路不畅,教师要提示学生改变方向,突破原有思路,另辟蹊径,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人们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历史上有名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例证。在培养创造能力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突破定型思考的习惯,否则就会影响知识的更新,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启发学生联想与类推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与它相类似的事物、根据客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从鲁班由齿状草割破手指一事得到启发而模拟它的特性发明了锯子,牛顿在创造力作用下注意到了苹果落地和行星运行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等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推思维方式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练习,加强这方面思维方法训练。

在二年级的一节“巧添运算符号”数学活动课上,有一个问题是在四个2之间的适当位置添运算符号,使它的结果是1,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位小同学的解答是“22÷22=1”。这两位小同学并没有学过除数是两位的除法,但他们由所学过的知识。(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为1)产生联想类推出22÷22=1,这不能说不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就应该善于捕捉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把它发扬光大。

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只有自信的人,才敢提出异见,敢于创新。富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独立性,他们不随大流、有较强的自我决断力和毅力,一旦选定了目标,就会锲而不舍付之于行动直到成功。不怕失败和挫折,故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时有必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对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娇骄两气,要经过适当的挫折教育:例如设关卡智力登山,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独立性。

第四篇: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更有效地表达情感,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 美术教育 创造力

摘要:美术教育是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化意识人才的重要学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从被动的、被改造的、被教育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具备应有的要素,在教学中讲求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指导儿童绘画创作,很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可以“异想天开”: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与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象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如一竖是身体,二横是手臂,手掌不清楚,但五个手指头是不会弄错的,两腿和脚就只有两竖和两个小圈儿了。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像,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忆起去年学校中曾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象教学楼、篮球架、双单杠和降国旗爱祖国有什么关系呢?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出外写生,到公园儿童游乐场、动物园、马路、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儿童时期要以学文化为主,每天可有一定时间画画,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熟悉儿童的美感情趣。

儿童崇拜英雄,崇拜解放军,哪个孩子不喜欢学解放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在画着:五个孩子骑着马,一个举着红旗,第二个吹喇叭,第三个提着小木枪,第四个端起步枪瞄准,第五个还高举着大刀!嘴里还喊着“达、达底达、冲呀!”这不是一面在游戏,一面在创作吗?我们的责任就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平线,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的改这改那,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很多教师却因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都比较重视技能训练和学生的模仿能力的培养。而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以下我就少儿美术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其次,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再次,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作。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美术作品中呈现儿童的聪明才智和富有个性的创造,充分发挥其想像,对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儿童的创造性,启发式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挖掘和发展,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使其创造力得以诱发和培养。由于儿童的控制力弱,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喜欢用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象世界,有着天生的探索欲,我们应启发他们,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高尔基说过:“一个艺术家在其艺术加工的各种手段中,想象力是重要的环节,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技术中最本质的技术。”培养儿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表现才能,使儿童多思,多想,多问,自觉养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夸张想象,极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吸取素材,从生活中学习,要把瞬息变化,美丽多姿的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去。观察是重要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能够直接认识和理解,再描绘想象,建立起明晰的知觉形象。对物体的质感,形状构造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造型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儿童观察周围的一切,了解所要表现的物体的形状,质感,颜色等,训练他们的眼睛,调动他们的观察兴趣,让自然界来陶冶其情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和写生,积累表象材料,从而拓宽想象,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参考文献: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第五篇: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齐晓光 2009级 音乐

【内容提要】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为主线,有益于开发人的创作潜能。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并具有独特思维特性的人,其思维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广,范围更大,思维更加新奇独特。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音乐教学工作者面前必须研究的课题。文章介绍国内外有关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及在培养音乐创造力中音乐教师应建立的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 创新精神

【正文】

: 创新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事实上,“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

人类自觉关注自身的创造行为,如果从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70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算起,也只有100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沿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强调创造性才能中思维品质的重要性。(2)深入进行创造性才能培养的实验研究。(3)注重研究吉尔福特强调的与创造性才能密切相关的人格品质、教育、动机、环境等因素。

对于音乐创造力的研究,最先开始于国外的各种音乐教学法实践中,随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把培养音乐创造力列入到本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大纲中并进行了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人人都能进行音乐创造的教学思想。(2)通过唱歌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创造。(3)强调学生即兴演奏和即兴表演能力的培养。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处于对国外教学法的学习和优秀课例的借鉴上,在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工作。

近30年来在世界上出现了“促进创造性教育”的热潮,9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标准》音乐课程中将即兴与作曲纳入计划,在强调其教育价值的同时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近些年来,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通学校教育将音乐创作的学习纳入学校音乐课程,各国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战略的时候,都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作为首要的任务。《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把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能力的核心是创造能力。我国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为主线,有益于开发人的创作潜能。以音乐创造力的教学实验为手段;以音乐创造力评估和测量的数据为标准;以发散性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突破点,对音乐创造力的构成、发展、培养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及相关因素做量的分析,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但这些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中,且主要集中在音乐教学过程和音乐教学课例的创新研究上,对音乐创造力的内涵、音乐创造性思维的机制、音乐创造力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音乐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估标准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验。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

事实上,从诸多的音乐家的创作过程来看,他们都是在大量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上,创作出经典之作。研究表明,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心智活动的倾向和特点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丰富经验。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青少年时代,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又如何起到一种健康的引导,更高层次地挖掘潜能呢?创造力思维高度发展的人一定是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表现出用词的流畅性、联系的流畅性、表达的流畅性、观念的流畅性等特点,总是能在既成常规的模式中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并具有独特思维特性的人,其思维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广,范围更大,思维更加新奇独特。“创造性这一特质是具有不寻常的思维方式,能够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关系,对于各种观点和事物能够想出新颖别致的用途。”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做到自身基础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随时关注时下新的音乐元素的思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应当认识到音乐中的创造力多属于个体的心理品质问题,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开放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学校与老师应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脱节,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变革现有封闭的音乐教学模式,构建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开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营造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要积极改革班级授课形式,针对音乐教学特点,尽可能限制班额,以小班教学为主,与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活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加强参与音乐教学的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发挥。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与创造。让学生在弹性环境中自然发展和创造。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必须改革音乐课程教材的内容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课程教材设置(尤其是基础教育)上明显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堂模式单一等弊端。因此,必须扭转课程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时代社会发展的局面,突出课程教材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既重知识积累、又重能力培养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音乐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文学、生活、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

三、必须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今天,我们许多老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可贵的创新意识早就被扼杀掉了,学生最多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情与向往。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流失,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思想守旧、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即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培养不出多少英才,这实在是教育的失败与悲哀。因此,大力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要坚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原则实行改革。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争辩、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大胆思维、大胆实践、大胆发现、大胆创造,通过设立各类音乐比赛奖项,正确引导、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甚至是冒险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化品质,不拘一格育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放手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只有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提高、创新精神才会发扬,才能不断迸发创造的“火花”。同时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积极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科学的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包括观念、品质、情感、习惯、态度、个性、创造力等的评价。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不能完全用一首歌、一张卷子的形式来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应在教学中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凸现创新素质为主的评价标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出正确的导向功能。往往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采取师生互评、学生互评,个体评估、群体评估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和体验学习音乐的喜悦和成功,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刘沛译.音乐教育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尹红.音乐创作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1993.4.[5]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95.10.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

    浅论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正处于一个创造和发展的时期。我们应为他们打开创造的大门,培养他们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广阔自由的天地里进行创造。使他们渐渐从无到有,从潜在到......

    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 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需以学生兴趣为指导,以教师技巧为支撑,因此开展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练习方法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幼儿......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除了意愿画以外,基本模式是这样的:限定题目、出示范画、教师讲解,然后幼儿作画,结果谁画得最像范画,谁往往就会得到最多的夸......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的创造力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秋莲内容提要: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发明千......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倘若能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比较法,就能使一些表似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

    2、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浅析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儿童创造力 摘要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坏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