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进一步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地幼儿园对美术欣赏活动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美术欣赏活动。美术欣赏活动呈现出很多不足。本论文主要围绕“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正确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展开研究。阐述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手段形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而通过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产生创造的欲望。逐步形成幼儿美术创造的个性,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让幼儿感觉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美。使幼儿头脑中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使幼儿审美素质得到发展,让幼儿自由创作,能使幼儿在头脑中的美的事物的表象被激活,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结论:总之,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教育学原理探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使幼儿快乐地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完善健全的人格。
第二篇:《浅谈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秀屿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林秀平
【内容摘要】
幼儿美术创造力是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高层次创造性思维的审美体现。兴趣和思维进展水平是对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评判标准。本文依据幼儿年龄和个性特点,提出培养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基本途径,包括:培养、引导幼儿绘画的兴趣;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理解、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 创造力培养 幼儿美术学习创作过程 【正文】
一、引言
在观摩过园内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之后,陈园长为我们做了一个关于《怎样上美术课》的讲座。我从一个个实例中中了解到《纲要》与《指南》中艺术教育目标的异同之处;儿童美术欣赏的四个不同的阶段;儿童画解读的理论以及儿童画评估的参考维度。并在之后在一次次的学习、参观与实践中,我懂得了美术活动的艺术元素和情感态度是合二为一的,在美术活动中不能用技能来束缚孩子,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此,我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有一些思考,希望能和大家交流交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培养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是时代所趋。幼儿学前期是个人一生思维最为活跃,最具可塑性的时期。创新教育应从学前期开始抓起,从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抓起。美术教育是在观察、理解、记忆、想像和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手的具体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创造表现的过程,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树立幼儿自信心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美术是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幼儿美术不仅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还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并且直观、形象,是最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美术教育最富有意义的,就是发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尽量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幼儿的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关注、认可。事实上,幼儿的日常生活很大不同程度上涉及美术领域,例如教孩子认识图形,或者是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中,感受绚丽的色彩等,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果适当融入具体化的是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形成对事物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
幼儿的艺术感受是指幼儿被周围环境、生活中美的事物、艺术作品等所吸引,从感知出发,以想象为主,从而激发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力。也就是说,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在对象审美属性诸如色彩、线条等直接刺激下,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各种常规的约束,自由的展开想象,产生一种以情感愉悦为主调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幼儿自身的审美感受。而幼儿的艺术表现与创造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意向,并利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艺术的工具和材料将他们重新组合,从而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的能力。幼儿的这种能力首先表现为自发性,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自由涂鸦活动几乎发生在每一个适龄儿童的身上。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怎样以《指南》为宗旨,根据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更好地开展幼儿的各种活动呢?
(二)支持幼儿自主创作的策略。1.培养、引导幼儿绘画的兴趣。
兴趣,科学上讲,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直接联系,也是人的一生中带有目的性、趁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而兴趣是创造力的最直接催化剂。当个人对事物产生兴趣,而学习愿望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没有了这种环境,学生的兴趣、意愿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美术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方式去调动,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例如,可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利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进一步激起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好游戏的难度,有针对性地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要多称赞,多鼓励,不断提高幼儿对美术学习持续的兴趣。
2.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幼儿的情感因素包括其喜欢绘画的积极情绪和对所画内容的真实感受。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对不同事物的兴趣,通过广泛的爱好激发幼儿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绘画作品。幼儿画画,既是内心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抒发,在美术作品中,情感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情感,技巧再好也不会画出真实动人的作品。因此,只有通过丰富的情感引导才能激发出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只有重视幼儿情感因素的发展,才能唤起幼儿想画爱画的兴趣。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要注意对幼儿绘画情感的培养,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美术的基础元素和造型规律,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幼儿的绘画情感,就要从创造性思维能力入手,教师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鼓励幼儿多提问,多尝试,评价时提出多种创造性解决方案并展开讨论,鼓励幼儿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出利于幼儿绘画潜能发挥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3.寓美术教育于游戏之中,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玩不仅是幼儿的天性,更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法和创造的大舞台。在游戏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想象力丰富,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启发幼儿的创新活动,更还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信、勇敢、坚定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品质。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这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探索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活动材料和主题,主动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使幼儿在生动的内容和愉悦的气氛感染之下,产生强烈的美术创造欲望,引起幼儿的情感律动,唤起幼儿的创作灵感,引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在大胆想象和自由思索的过程中,以最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幼儿的创造潜力得以升华。通过这种方式,变注入式教学为探索式教育活动,变模仿为创造,使幼儿在涂涂抹抹,剪剪贴贴,学学做做,添添画画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美术活动,促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提高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和热情,使幼儿在创造的海洋里自由遨游,把幼儿培养成富有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4.鼓励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创新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所谓的“泛灵论”的心理特点,允许他们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倾入生命和热情。同时,还要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鼓励全体幼儿为他们自己敢想、敢画的创新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批评,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无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欲望,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让幼儿依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美术教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上课就应该像是带着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精神旅游,不拘形式,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
5.理解、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条件不同,遗传因素,禀赋天性各异等原因,幼儿在绘画方面有着天生的个性差异,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这一阶段通过美术活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先天和后天影响对幼儿形成的独特性,包括不同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对某事物的不同看法,发现他们对事物的情感。随着这份情感的引导,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分组,将个性不同的幼儿安排在一组,本着近似性,互补性,协作性,自愿性的原则,将幼儿组合成具有活力的差异化的小组,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完成作品,发挥自己绘画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不同个性幼儿绘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用“耳朵”读懂幼儿的作品,耐心去听取幼儿描述他们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对幼儿的作品提出进一步的建议,这样一方面既尊重幼儿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把符合美学特征的绘画技巧传授给了幼儿,既考虑到幼儿个性发展特点,又促进了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绘画是孩子的天性 并且个性,差异性比较大,我们应根据幼儿个体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幼儿发挥其个性特点,利用幼儿对那些五颜六色颜料强烈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自己所画作品进行情节性的语言描述,可利用儿歌,故事,谜语,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和画中找到乐趣,增加兴趣,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也可以就幼儿所处的不同环境,选择适合幼儿的绘画手法和技巧,如体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泥塑,剪纸等,授课中教师要让幼儿充分展示自己的绘画成果,感受自己的与众不同,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信心,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参与作画,从而摆脱幼儿绘画表现方法单一的状态,画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6.学会欣赏,理解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
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画的虽然不美观,却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每次活动结束,将幼儿全部的作品展览,让孩子互相审视、交流,教师欣赏每一幅作品却不必给作品打分,不给作品下结论。但是老师应在心里记下每个幼儿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孩子们经过审视、交流、观摩和学习,他们心理明白谁的颜色配得好,谁的构思有主次,谁画的新鲜有趣,自己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信心会逐步提高,他们的创作情趣会更强烈。创造的火花一旦被点燃,课堂就成了一个喷发的火山,图形光怪离奇,颜色五彩缤纷,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涂鸦,这时你会发现这一刻是我们美术教师中最幸福的时刻。
总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应尽量让幼儿体验多种媒介材料,对不同材料的性质、用途、用法等要有感性认识,对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有充分的理解和感受,为幼儿的美术表达与表现拓宽渠道;其次,教师要多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或欣赏艺术作品,并在使用不同媒介材料、运用不同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让幼儿大胆尝试、发现美、表现美。这样幼儿才会有细腻的感受和大胆的表现,开拓美术创作的思路,为日后灵活运用多种美术形式开展美术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对于幼儿如何画、如何做或者画什么,做什么不予以严格要求,我们要以倾听与欣赏的方式来传递尊重,而非以特定的标准来挑剔和纠正。如此,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才能真正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专注于如何用眼前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挥想象力、发挥潜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结束语
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许多想法都蕴含着明显的创新色彩,创新教育必须从富有幻想和好奇心的幼儿抓起,但幼儿的创新活动也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就如同一棵棵小树苗,还有待园丁的精心培育。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是幼儿充分展示个性,表现其创造性的最佳形式,幼儿需要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吸收充足的养份并自由自在的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情境,开展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为幼儿插上艺术飞翔的翅膀。【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2、土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
3、刘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4、刘晓东:《儿童精神析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曹丽莉.浅谈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教师,2010(10)
6、南国晓.浅谈儿童时期美术教育的价值及科学规律[J].集宁师专学报,2003(06)
7、郑益乐.创新能力从幼儿抓起 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华民族教育,2010(06)
8、陈铿.影响3-6岁幼儿绘画中多维空间表现的因素及其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工作单位:莆田市秀屿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作者姓名:林秀平通讯地址:秀屿区笏石镇秀屿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邮政编码:351146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291290635@qq.com
第三篇:幼儿游戏与创造力培养
在自主游戏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潜力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三种类型,其中角色游戏是最具代表性的、蕴含丰富创造力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儿童期特有的也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象征性游戏,在儿童2、3岁时自然产生,学前晚期达到最高峰。是儿童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研究儿童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途径。角色游戏是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对环境认识的积累而自发产生的,想扮演角色,玩角色游戏的愿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潜伏在孩子心中,一旦认知水平具备,儿童就会把愿望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而不需要成人的激发。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儿童充分独立自主的过程。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主体、分配角色、设想情节、确定规则,自己选择游戏材料,布置游戏环境,甚至可以自主决定游戏的始与终。这是一个让儿童自己大显身手的过程,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不追求游戏的结果,快乐地享受过程,显示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的独立、自由和自主。教师指导好儿童有效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创造潜能。
一、鼓励和帮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应来自于儿童的愿望和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儿童游戏的动机,帮助儿童学会确立主题。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指导,小班儿童要多利用玩具和语言启发他们确定游戏主题,中大班儿童则要鼓励他们独立提出游戏主题;其次,对于儿童提出的主题,教师要热情支持,对其中有些内容不健康的主题,可采取商量、建议或转移的方式予以改变;再次,教师也可以作为建议提出一些新主题供儿童参考,但不能强制儿童采纳。
例如:在小班的娃娃家活动区里,老师看见佳佳和慧慧把娃娃放在一边,只顾埋头起劲地切着菜,互相也不交流。老师知道她们只是对模仿成人切菜的动作感兴趣,对自己在玩什么主题的游戏没有明确意识。于是启发说“你们这样忙着切菜给谁吃啊?”佳佳回答说: 1 “我给娃娃家切菜”,慧慧说“我也是。”老师接着说:“那你们谁是娃娃家的妈妈呀?你们是一人玩万玩娃娃家游戏还是两个人一起玩娃娃家游戏啊?”佳佳说:“我当妈妈。”慧慧说:“那我当姐姐吧。”老师说:“哟,娃娃哭了,该喂奶了吧?”慧慧抢着说:“妈妈做饭,我去喂娃娃吧。”佳佳也说:“好,我先给娃娃热点牛奶。”在老师的启发下,佳佳和慧慧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在玩“娃娃家”这一游戏主题,而且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身份及行为的意义,游戏也开始出现有趣的情节了。
二.指导和帮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分配角色
儿童玩角色游戏最为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了角色,模仿了角色的行为活动为满足。对于大家都喜爱的角色的争抢以及对待次要角色的正确态度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指导中要解决好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儿童采用猜拳、轮换、推选、自报公议、共同商议等方法来分配角色,注意使每个儿童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安排他们尝试扮演不同于自己的角色,以利其个性和谐发展。例如:让某些性格比较安静、内向的儿童去扮演活泼的、活动性强的角色,如警察、运动员等;而建议那些外向的、活动性过强的孩子扮演一些需要耐性的角色如门卫、收银员等;再次,教师要启发儿童理解角色,并会创造性地扮演角色。例如:儿童扮演“售货员”,最初只知道售货、收钱,经过老师的启发,“售货员”会吆喝叫卖,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为有困难的顾客送货上门,还会在没人来买卖东西时忙着重新布置货架等,把“售货员”扮演得生动逼真。
例如:一天,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小个子的浩浩和高个子的毛毛都想当爸爸。毛毛说:“我个子比你高,应该我当爸爸!”浩浩不服气地说:“我穿着皮鞋,应该我当爸爸,爸爸都是穿着皮鞋的。”两人谁也不让谁,其他小朋友也没办法说服他们。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你们俩各自说说你想怎么当爸爸,让大家来评选,大家觉得那个爸爸说得好,就让他来当爸爸。”浩浩先说:“我帮妈妈干活,包饺子给孩子吃。”毛毛接着说:“我也和妈妈一起包饺子给孩子吃,吃完饺子,我再一起去看电影。”结果,小朋友们推选毛毛当了爸爸。
三、引导和帮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需要制定和遵守的规则既包括内在的扮演角色和物品使用规则如医院的护士应该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能擅自给病人打针吃药;已经被用来做围墙的积木就不能随便搬动等,也包括外在的开展游戏活动必须遵守的常规,包括不干涉他人的游戏、游戏结束收拾整理玩具和在游戏过程中友好相处、注意环境卫生等。对于内部游戏规则,教师首先要组织儿童讨论角色任务,明确每个角色该做何不该做的行为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行为方式;其次,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儿童执行规则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再次,注意把握好遵守规则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度,既要督促儿童遵守游戏规则,又不能破坏游戏的愉快气氛;最后,对于外部游戏常规也要引导儿童共同制定和完善。
例如:
中班活动区新开的“超市”很吸引人,有的“顾客”们以为开放式的货架上可以自由取货,是不用付钱的,所以拿了东西就走,“服务员”也没有阻拦。教师见此情景,并不指责这些不付钱的“顾客”,而是同样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到“超市”去拿许多货物,故意对超市“服务员”说:“谢谢,谢谢,这儿买东西不用付钱,太方便了。”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员的注意和异议,从而纠正了游戏中的购物规则。
总之,角色游戏是儿童的一种以想象为特质的创造性游戏。它反映了成人的社会生活,但不是成人生活的真实再现。儿童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无论是对游戏环境的假想,还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无论是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还是对游戏情节的假想,都是儿童充分展开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儿童为本”的原则,处处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和自由,适时适当的指导,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分配角色”和“按自己的意愿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从而使儿童在体验“游戏”真正快乐的同时,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潜力。
第四篇: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力培养1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和培养,对开发幼儿创造潜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创造力不是一种知识可以学习和直接传授,它是人类特殊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因此,创造教育应立足于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如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使幼儿去积极发现、探索、大胆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像、表达自己的认识,这与创造性的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本文就教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更大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进行阐述。
一、形象的贮存是创造的源泉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常常留连于美妙的幻境,譬如:他们充满天真地把天空当成大海,把月亮当成小船,把树叶给小蚂蚁当摇篮;或者坐上蜻蜓“飞机”邀游天空,坐上海豚背去海底探险等等。然而,想象、创造绝不是凭空而来,是源于丰富的记忆表象,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想象的基础。任何创造想象都来源于原型的启发,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是在原型的基础上,才创造出新事物新形象的。正所谓“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幼儿美术创作也一样,即使是想象画,也是以现实生活的形象作为基础的,构成画面的新形象只能来自于自己拥有的生活感受。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越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因此,形象贮存是幼儿创造力得以发展的源泉。基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幼儿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积极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发现生活与美术表现手法相关的事物。如:色彩、造型、线条,为美术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如在《秋的叶子》这一综合艺术活动前,老师先带幼儿观察秋天的自然景象的特征,运用观察手段,丰富印象,积累表象;带幼儿外出写生,加深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和学习表达美的感受.培养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感受生活,认识世界。
写生的过程,是幼儿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锻炼,性格和素质的培养得到了促进和帮助。孩子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地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
二、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美术环境。
美术环境指向幼儿提供的自由欣赏与创造的外部条件,让幼儿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术的教育。活动室是幼儿活动、生活的主要空间,它的布置对幼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展示幼儿智慧和劳动成果的大舞台。所以,在教室里,我总会留出大部分的空间给幼儿,让他们自由设计、装饰、粘贴。例如:在“认识恐龙”的主题活动中,通过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张贴、摆设各种与恐龙有关图片、资料,向幼儿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恐龙,让幼儿感性地认识了恐龙。教师又将幼儿带来的恐龙玩具组织了“恐龙乐园”的游戏,又用各种形式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恐龙,面对生动有趣的活动,幼儿表现出了极浓的兴趣,参与意识非常强。而对陈放的作品,幼儿更是投入了热情的关注。长此以往,幼儿不仅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认同感,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尤其重要的是,在创设活动场地、收集的各种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意识。
三、改进教法,使幼儿创造美
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采用什么样的教法使幼儿创造性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并积极投入创造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活动中一定要实施有利于创造的方法。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启发、诱导创作激情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根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将游戏融入美术活动之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皮亚杰曾说:“儿童不能象成人那样有效的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
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就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在美术活动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做做玩玩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意想。如《小狗找工作》这一活动中一开始便以语言故事导入:小狗乖乖想找一份工作。一天,他来到一家面包店,做了一只又大又香的大面包。可是面包太大了,谁也吃不下。他离开面包店来到了餐具工厂,做了一只又大又圆的大盘子,可是盘子太大了,小动物们都不喜欢,他只好离开工厂,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嘀咕咕”的声音,原来是小猫幼儿园的老师生病了,小猫正吵着要老师呢。小狗乖乖想, 我去试试做小猫的老师吧!幼儿被故事深深吸引,积极地参与设想、讨论,活动结尾教师根据幼儿的作品编成故事结尾,整个活动完整有序,幼儿时而着急,时而兴奋,时而欢歌,他们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
(二)共同讨论做画方法
一般美术活动均以教师出示示范、讲解范例、幼儿创作、评价为一个模式,而让幼儿这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讨论创作方法,则真正发挥了幼儿的独创性与积极性。
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就会对幼儿的具体创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
A:创作前的讨论 :
目的是以幼儿的角度让他们来了解操作内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这种讨论主要伴随着对范例和演示活动的分析进行。如“好伙伴”活动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画人。教师并不急于出示范例,而是请幼儿上来演示:谁会画人?教师则根据幼儿的演示组织大家讨论:请大家看看人还缺少什么?幼儿在讨论中了解了人的外形特征,各部分位置。由于是让幼儿演示,演示的作品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创造新的图式时变无拘无束。就以幼儿画人的鼻子为例,多种不同的造型比单一的形状更富有童趣,更显现出孩子的个性。
B:创作后的讨论:
目的是帮助幼儿将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整理、归纳,从而获得更新的信息。如在活动结束时让幼儿讨论:哪张画颜色搭配的好,为什么?怎么搭配会更好,这张画和其他画有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地方可以学的?
C:创作中的随机讨论 :
这种讨论富有针对性,它能完善和补充教学过程,能引导幼儿更有效的创作。如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幼儿构图呆板,所画图象在一条直线上。教师便随即选取两张作品(其中一张有前有后,一张为一个平面)组织幼儿随机讨论:你更喜欢哪一张?你能让自己的画也变的好看么?怎么变?引导幼儿在后面或前面添加图象,使画面更丰满。总之,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宜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使幼儿有更多的创造思维的机会,促使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四、以正确评价巩固幼儿创造兴趣
1.理解幼儿作品的特点
由于幼儿的认知、情感、视觉、动作技能等与成人不同,故幼儿的作品表现也与成人有着质的区别:如幼儿画的人所戴的帽子或撑的伞,常是漂浮在半空的,画的衣服常是透明的,画的桌子常是四条腿向四方撒开的,画的烟囱则常与倾斜的屋面相垂直的;常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之于生命,给不会说话的物体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按自己的理解去夸张和取舍;经常采用一种符合主观愿望的方法,力图把不同角度,不同时空,彼此无关的东西统统画在一起等,这些都是幼儿稚拙的表现。这种天真无暇、带有许多主观、不合理的形式,但是,幼儿画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每幅画都充满了稚趣,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没有那种概念化、模式化的东西,或者模仿成人画的痕迹。
2、尊重、保护幼儿的作品
正由于幼儿的画有如此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对幼儿的每一件作品都给予肯定的鼓励,从不对幼儿的作品轻易地作一概的否定,或简单地以“像”与“不像”或以成人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幼儿的作品,记得在一次自愿画活动中,有一位幼儿把画面涂得黑
黑的,在黑黑的画面上还夹杂着许多红色的物体和一些不象样的形体。初一看真是乱七八糟,不仅擦脏了画纸,还划破了画纸。然而当我走近他旁边时,他却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是我画的恐龙时代,恐龙们为了挣夺恐龙蛋展开了战斗,这是剑龙与翼龙在搏斗,这是三角龙在保护它的孩子小三角龙,这是„„”。我完全沉入了幼儿津津乐道的讲解之中,这就是幼儿有声的思维,其中充满了想象和丰富的情感,老师不能责备他画的零乱,不能指责他画面脏,更不能呵责他停止作画,扼杀孩子天真的情趣。对于这样的想象,我们要给予鼓励,同时对他的构图与用色提出一些要求,这样既没有扼杀幼儿的创造、想象,又在技能、技巧上有所进步。
总之,教师要用多种手段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同时还要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察觉他们的潜能、理解他们的构思、发展他们的创造、支持他们的努力和意志、欣赏他们成功的喜悦、一步一步走进他们的绘画世界。让美术创作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色彩斑斓的图画一样清纯、一样丰富。逐步成为一个有能力、有信心、有毅力的人。
第五篇: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美术活动中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第三幼儿园:张燕
摘要: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应是不容忽视,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不断地去引导开发,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关键词:美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一、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幼儿创作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必须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入手,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它是幼儿利用线条、形体、色彩等相结合来反映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从而表达幼儿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幼儿天生就喜欢绘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直接去满足他们的欲望,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幼儿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尝试新的创作。这时我们就要为幼儿创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场所,时刻注意对幼儿进行绘画兴趣的培养,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1、提供各种材料,丰富幼儿认知经验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我们要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观察、欣赏,只有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才能让幼儿有所创新。同一样东西,不同的幼儿会画出不同的效果。让幼儿学习使用各种绘画工具,通过实践,让幼儿明白,相同的东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会画出不一样的效果来。不但可以让幼儿从小了解各种绘画工具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我们在上有趣的《脸谱》时,先让幼儿用水彩笔在纸上画脸谱,让幼儿掌握脸谱的绘画技巧时,尝试创作。再让幼儿用胶泥在石膏板上制作脸谱,幼儿可以把脸谱做得更真,更形象,幼儿有了绘画的经验,他们在制作时也就能大胆的进行创新。最后,让幼儿用油彩直接在自己脸上画脸谱,幼儿对画脸谱更有了新奇感,通过幼儿亲身体验,他们知道怎样才会让脸谱更好看。不难发现,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所画的脸谱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2、提供幼儿创造与想象的环境
良好的创作环境是影响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幼儿园和家庭都要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幼儿创造过程必须依靠外界环境的刺激,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孩子创造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想、多说。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开阔幼儿的眼界,从而为幼儿的创造准备了充足的材料。例如:利用春游活动,带领孩子到野外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观察花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当他们用小树叶拼成小鱼、乌龟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每个作品都表现着他们的想力和创造力。我们还可以将幼儿的画贴在活动室内,创办一个幼儿画廊,让幼儿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学会评价别人的作品。在视觉上给幼儿艺术美的体验,让幼儿能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是简单的教会幼儿画一些简笔画,而是有目的、有选择地启发幼儿,帮助幼儿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来,从而提高幼儿绘画水平,实现幼儿自我发展。
3、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但激起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让孩子更喜欢美术活动,在幼儿大胆的描述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同量,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们在画《龟兔第二次赛跑》时,不是教直接教幼儿怎么画,而是给幼儿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因为小兔偷懒,就输给了乌龟,如果他们再重新比赛一次,它们会在那儿比赛,谁会赢呢?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让幼儿自己来编故事的结果,并将故事画出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不管孩子画得好不好,他们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扬,等孩子们都画好了时,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画的画,站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画的故事内容,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二、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
我们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作力,作为教师,在绘画中,必须为幼儿提供条件,让幼儿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允许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己对物象的认识和情感,允许他们大胆的想象,按自己的理解去画,不要束缚幼儿的思维。幼儿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想象,不但可以从外形上进行想象,而且还可以从色彩、线条上进行想象,幼儿的作品,不像我们成人的作品那么规则,他们对事物的特征掌握得不够准确,也正是这些不规则的画体现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作力。有一次,幼儿画《美丽的秋天》我在课前让幼儿的家长带着幼儿去户外看书了秋天的景色。有的画满了黄黄的树叶,有的画的却是满树的红果子,有的画的是长青树,还有的画的是秋天盛开的菊花。让幼儿独立思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他们就能画出一些生动有趣的画。在成人的眼里,有很多东西都是固定不变的,如人的头发是黑色、太阳是红色、天空是蓝色。我们会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自然规律,是不需要去改变的。而在孩子的眼里,他们并不觉得这些是固定的色彩,他们有时会把头发画成蓝色的,会把天空画成彩色的,孩子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孩子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画,就否定孩子的作法,那可是大错而特错的。老师在指导孩子时,不要总是说孩子这样不对,你又错了之类的话,而要用很欣赏的眼光去问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画。有一次,我在美术活动课上教孩子画《在海边》,孩子们画的都大同小异,惟独有一个孩子画着深蓝色的大卷着波浪。我当时还以为他是没有听清楚要求,并要求他重新画一张。但后来我才明白,原来这个孩子画的是《海啸》时的海边,那个时候就只能看到席卷而来的海水。
三、激发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潜能
1、因材施教,及时评价
在我们美术活动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绘画特征,在幼儿刚刚会进行涂鸦之作时,给他们一张纸、一只笔,他们就会涂涂画画,对于孩子的乱涂乱画,我们不要随便责备,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幼儿拿着笔一圈一圈地画着,而他们搞不清楚自己画的是什么时,老师要适时加以指导。例如:“宝宝,你画得线团真好看你画得真好看,再多画一点就更好看了!”孩子听到赞扬后就会越画越起劲。孩子完全把画画当成了自己喜欢的游戏,这些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的画,但却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而我们可以在这种特殊的绘画游戏中逐步培养幼儿的个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绘画也慢慢从涂鸦期发展到形象期,由浅入深,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这时教师就要按照各年龄的幼儿的绘画特点进行施教,幼儿的绘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我们对每个幼儿的要求要有区别的对待,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要适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就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信心也就会越来越高。在活动中,当孩子没有达到你所预想的结果时,老师千万不要着急,而是耐心的给孩子指导。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事物都会作出不同的认识。比如,你给孩子一个圆,孩子就却能说出很多的答案:线团、烧饼、太阳、气球、桔子、棒棒糖。只要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了,孩子的绘画水平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2、用心欣赏幼儿的作品
在美术活动中,很多老师都把临摹看成是评价幼儿美术活动的依据,而忽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更好地贯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综合艺术,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不是要求每个幼儿都要和老师画的一模要样,而是要教会幼儿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同时再加入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在指导幼儿作品时,不要总是责备幼儿画得不好。不管幼儿会不会画,也不管幼儿画得好不好,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多鼓励幼儿,让幼儿有一定的成就感,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不要让幼儿的创造被扼杀在摇篮里。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了绿色,当时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这样画,他告诉我,因为夏天来了天气太热,我把太阳变成绿色的,就不会热了。我当时表扬了这个孩子。果然,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喜欢在绘画中加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四、紧密联系生活,拓宽幼儿创作思路
1、美术教学和日常观察精密结合。
幼儿绘画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该多为幼儿提供直接接触生活的机会,提高幼儿感官认识,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受各种不同的事物,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幼儿只有做到心中有画,才能运用自己已有的记忆和想象作画。如;我们在画《盘子》的饰画时,出果直接给幼儿观看范例之后就让幼儿去装饰,幼儿只会去模仿老师的去画,甚至有些孩子还会说不会画,而不敢动笔。如果让孩子先回忆一下自己见过那么东西是圆的,再让幼儿欣赏很多圆形的图片之后再去装饰,幼儿就会自由自在地画其所爱,很轻松的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绘制出来。
2、美术活动和游戏紧密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如果幼儿能在游戏中把美术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运用美术技巧,制作出玩具和游戏材料时,那么既丰富了游戏的物质材料,又提高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如我在玩《多足虫》游戏时,给幼儿提丰富的材料,让幼儿给自己设计一游戏道具,这时没有一个孩子说不会,而且都很积极的投入到制作活动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幼儿,就一件物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并进行合理的想象。教师要对观察细致、想象大胆的幼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为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天生就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引导和开发,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