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浦东新区石笋幼儿园
朱军妹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內容。其中美术欣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审美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由于对美术欣赏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绘画和手工教学,而忽视和轻视美术欣赏。在幼儿园中,纯粹的美术欣赏活动几乎没有,即使有那么一两节欣赏课,大多也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认为幼儿园只要教给幼儿一些画画、手工的简单的技能技巧,让幼儿自主绘画发展其创造力就可以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本身的底蕴不深,知道美术欣赏的重要性,但对美术欣赏活动却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在农村的一些幼儿园,对美术欣赏这块内容尤其不重视。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欣赏力。”我们认为,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对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生活、激发幼儿对美术表现的向往与追求是大有好处的。
近两年,我园通过对陈鹤琴先生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及南京艺术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根据幼儿园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初步研究和探索,旨在探索如何培养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注重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和能力,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美术欣赏教学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作用,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美术欣赏内容的选择
幼儿美术欣赏的内容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建筑艺术、儿童美术作品和自然景物的欣赏,根据我园“民俗民风教育”的总课题和幼儿园实际情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欣赏的内容。
1、民族艺术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内容
陈鹤琴先生说:“我所要讲的爱国家,是要爱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光荣历史......”,每个国家的艺术都具有民族性,比如我国的水墨画、民间剪纸、各地的代表性建筑、工艺作品中的陶瓷、民族服饰、京剧脸谱等,就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瑰丽的明珠。从小让幼儿接受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从书本上、网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再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年龄特征和各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关的欣赏内容。
如小班,我们选择的是一些形象具体、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与评价,如《漂亮的灯笼》、水墨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美丽的树林》、《有趣的剪纸》、《我评京剧脸谱》等。中大班阶段,我们选择了《金山农民画》、《少数民族服饰》、《京剧脸谱》、《北京的建筑》、《家乡的牌楼、桥和茶楼》以及一些大师的水墨画、山水画等作品,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感受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美,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熏陶,奠定其初步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从而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
我们以欣赏名画作品、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作品、自然景物为主,注重选择选择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园地处农村,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可利用。每当春意盎然的时节,教师们带领幼儿欣赏鸟飞蝶舞、小桥流水、翠柳、桃花和梨花;当秋天来临时,带幼儿欣赏成熟的水稻、果园里的桔子、农民收割水稻的情景等,使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无限风光,丰富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中大班的欣赏名画内容中,我们选取了我国吴冠中的作品《小鸟的天堂》、《瀑布》、《雨后丛林》,徐悲鸿的《马》,密莱的《盲女》,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米勒的《伏乐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又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梵高的《向日葵》和《星月夜》,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等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非常适合给幼儿欣赏。
二、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1、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在欣赏活动开始时,我们老师不是急于做讲解分析,因为这样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其次,注意不做过多多深的讲解分析,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通过提问和对话的方法,对幼儿加以诱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度积极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教师必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教师意想不到的东西。
再次,我们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在对作品某些特色作感受和体验时,幼儿往往受固定画面的限制,不能比较。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欣赏修拉德《大碗岛的星期天》时,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点彩画,尝试点彩作画,我们下载了修拉的多幅点彩画和其他画家的作品,通过比较,让幼儿自主发现绘画的不同方法,在尝试点彩作画时,幼儿的兴趣特别的高。
2、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新纲要》提出:“要让幼儿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通过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加深其对作品的欣赏程度与理解,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如,在欣赏《京剧脸谱》后,我们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合作自制脸谱,幼儿完成作品后相互欣赏,跟着京剧乐曲,像模像样地表演起了京剧动作。又如,在欣赏《哈里昆狂欢节》后,幼儿以色纸剪贴的方式表现植物、小动物尽情狂欢的情景;在欣赏《小鸟的天堂》时,幼儿随着音乐,用舞蹈动作表演各种鸟飞得姿态;在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后,幼儿用棉签点彩的方法合作创作绘画草地和树林。
3、与其它领域的相互渗透
早在1928年,陈鹤琴先生就在南京倡导了“整个教学法”,主张将艺术科和各科联络,打成一片。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们能将美术欣赏较好地与其它领域相互渗透。如,当幼儿在欣赏一幅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时,可以运用具有相似情感表现的音乐作品欣赏、语言技术、肢体动作等方式,来帮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欣赏《盲女》时,我们配上了班德瑞的《迷雾森林》,这首抒情优美、舒缓的乐曲和《盲女》的意境非常的和谐,幼儿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生动的讲解,不由自主地边讲述画的内容,边用动作表演诠释对画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时后,我们让幼儿欣赏歌手麦克莱恩的同名诗歌,当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朗诵时,幼儿都沉浸在画和诗歌既沉静平和又激荡不安的情感氛围中。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1、教师的发展变化
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查阅艺术领域的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充电,充实了教师有关美术教育的理论知识;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教育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前,美术欣赏是我们不敢涉及的领域,一年里,有两位教师为区开放了美术欣赏活动,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也为其她教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树立了信心,更提高了教师开展美术教育研究的兴趣。
2、幼儿的发展情况
(1)幼儿的语言表达力、想象、审美、表达、表现和创造力都提高了。如,在欣赏我们古镇的牌楼等建筑后,幼儿会用绘画、剪贴、语言的方式来表现对家乡建筑的感受和理解。在欣赏《盲女》、《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活动中,幼儿对盲女和吉普赛姑娘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
(2)其它非智力能力也有了提高。如,有的幼儿在家里也会让家长找些名画,然后会给同伴介绍,不明白的地方会向老师提问;有的幼儿在旅游回来后,会把买的丝绸伞、扇子、蓝花布衣裳、陶瓷等带到幼儿园,给同伴欣赏,懂得了有好东西会和朋友分享的道理,幼儿对周围美好的事物也会关注了。这种好奇、好问的品质会对幼儿终身受益。
今天,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审美情感的方式,既是一种熏陶,又是一种积淀。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会继续去发现挖掘幼儿艺术创造的潜力,进一步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创造意识和审美趣味。作者联系方式:***(手机)、zhujunmei2295@126.com(E-mail)
第二篇: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幼儿美术欣赏教案
目的:
1、通过欣赏名画,让幼儿感受美,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让幼儿模仿画面的构图、造型,从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技巧。准备:名画课件,幼儿绘画工具。活动过程:
1、与幼儿回忆画过的人有哪些样子。
2、演示名画《大碗岛的星期天》,引导幼儿欣赏:(1)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
(2)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不能表演一下?(3)这是什么季节?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风光?(4)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5)画面上用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有什么感觉?
(6)画家画这幅画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样安排的?(7)画家是怎么安排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看上去一样大吗?哪个看上去更清楚些?为什么?)
(8)看完整幅画后,你感觉怎么样?给这幅画起个名字。(9)教师配乐朗诵解说词,让幼儿充分感受这幅画的意境。
3、让幼儿模仿这幅画的构图方式绘画〈〈快乐的秋游〉〉。
附解说词: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大碗岛,这里有绿油油的草地,茂密的树林,兰色的、清澈的河水在四周静静流淌着,河面上荡漾着几叶小舟;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男的、女的、老人、小孩,他们有的坐着轻声交谈,有的躺着休息,有的在河边钓鱼,有的在悠闲地散步……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就象躺在柔软的地毯上,舒服极了;我闭上眼睛,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从树枝上传来小鸟动听的歌声,人们隐隐约约讲话的声音,河面上小船划过水的声音……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身上,象妈妈的手轻轻抚摸我的脸,我还闻到了花草淡淡的清香,我全身放松极了,这真是美妙的休息,我想永远逗留在这里。活动观察记录与反思:
这幅名画所传递的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对话也很精彩,特别是在分析这幅画的构图时,幼儿找到了许多的对比关系:大的人在前面、小的人在后面,近的人明显、远的人模糊,明暗的对比,(人物)高矮的对比,多少的对比(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粗细对比,胖瘦对比,直线(地平线)与曲线(河岸线)的对比,绿色和红色的对比……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真令我叹服!到目前为止,幼儿已进行了六次的名画欣赏活动,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有的幼儿还只停留在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注意,有的能较好地描述画面,有的能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即造型、色彩、构图的分析),有小部分的幼儿甚至能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欣赏活动中,有的幼儿只能维持很短时间的注意,有的幼儿却能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实现积极的互动。怎样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相应的指导,是我在以后的欣赏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篇: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美术欣赏与创造力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进一步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地幼儿园对美术欣赏活动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美术欣赏活动。美术欣赏活动呈现出很多不足。本论文主要围绕“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正确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创造力的目的)展开研究。阐述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依据,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手段形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而通过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产生创造的欲望。逐步形成幼儿美术创造的个性,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让幼儿感觉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美。使幼儿头脑中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使幼儿审美素质得到发展,让幼儿自由创作,能使幼儿在头脑中的美的事物的表象被激活,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结论:总之,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教育学原理探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使幼儿快乐地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完善健全的人格。
第四篇:美术教学的“高效”实践探索
美术教学的“高效”实践探索
南墅镇中心中学,杨虎堂
目前,我们莱西正大力提倡推行高校课堂模式,我在教学中向先行的其他学科学习,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践行。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
在上初二年级第一单元《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欣赏▪评述)一课时,我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将美术课堂设计成“美术园”,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一)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美术教室内按高校课堂模式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在活动过程的安排上,我设计为五个环节,并且都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概述,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因素上入手,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猜一猜:内容安排为人物模仿表演与猜测。老师准备一些描述人物的纸条(如“董存瑞炸碉堡”、“年迈的老婆婆”等),让每组代表抽出并且表演,本组同学进行猜测,迎合学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在表演与猜测中体会“形”、“神”塑造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观察力与竞争意识。
2、想一想: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同学表演的好?为什么?引出“形”、“神”,展示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
3、学一学:组织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神”的含义及二者关系,对学生的答案教师一律板书,并引导学生讨论以“去伪存真”;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心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国画作品郑板桥的《竹》和油画作品委拉斯凯兹的《纺织女工》(初一年级第一单元学过)以复习巩固。
4、用一用:
教师用电脑展示以下作品名称,组织学生进行活动:
国内作品:《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李白行吟图》、《蕉蝉图》。
国外作品:、《静物》、《自画像》、《持阳伞的女人》、《格尔尼卡》、《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5、答一答
①必答:每组代表任选一幅作品共同欣赏分析“形”与“神”(不扣分)
②自由答:每个同学均可任意选择一幅作品欣赏分析“形”与“神”(若成功则小组加分,一般不扣也不加,不好则扣分)
(此环节教师注意与学生沟通,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培养的参与意识,创造性思维,表现能力等。部分作品可进行师生活动和表演再现以帮助理解。)这样课堂氛围活了,学生也乐学了,教学多维目标自然也达到了。
此外,我认为初中美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掌握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2)能分析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发现式学习方式的优缺点。
(3)能将新课程理念应用到教学设计、课例分析中去。
常言道:“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教材的使用也正是如此。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交流与总结,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拙见,如有不正之处恳请诸位能批评指正。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和实践,定能使我市的美术教育更上一层新的台阶!
第五篇:幼儿声乐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幼儿声乐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杨桂兰
摘要: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幼儿音乐;声乐教学;理论建构;实践探索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年幼的儿童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是很困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第一,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第二,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演奏打击乐
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三、培养声乐乐感,加强声乐内涵理解
乐感的培养可以从小做起。当孩子进入歌唱状态后,便可以开始演唱一些儿童歌曲。很多孩子在歌唱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音乐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演唱时虽然是唱了,却不知道是唱了什么,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还不能对自己演唱的作品有很深的了解,最多只是从歌词的表面意义上理解歌词的含义,对于小班的孩子能理解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更好地诠释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对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给学生作一个详细的介绍。包括对整个作品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以及风格的把握等等。只有充分理解作品,做到有备而来,才能真正地演唱好儿童作品。一是让孩子们多听故事特别是有趣的童话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丰富情感体验,还可以因此增加对乐曲和歌曲内容的感悟和鉴赏能力。二是让孩子们多听多念儿歌。多听多念儿歌,可以训练他们的咬字、吐字能力,如果边念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则可以培养他们的韵律感、动作协调感和表达能力。三是让孩子多欣赏音乐。平时要让孩子多欣赏音乐,使孩子从音乐中感受乐曲的音准、节拍、节奏、力度、强度、速度、音色等,在孩子吃饭时放一些轻柔的音乐,不要太刻意,要无意识、无负担的让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领会音乐的妙处。如一些钢琴名曲或一些用民族乐器演奏的电子合成音乐,不仅成人爱听,也很受孩子们的喜欢。有些曲子应要求孩子们反复听。
四、要遵循幼儿声乐的教学原则
首先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歌唱训练的基本顺序性原则,在幼儿学习歌唱的最初阶段,对孩子要尽早建立一种良好的发声习惯,孩子应该接受正确的歌唱基本功指导,这对幼儿教师的音乐基本功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其次按照由浅入深的教学基本次序,不要随意插入式、跳进式或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必然会给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很多障碍。幼儿开始学声乐时必须要慢。我们在建立乐器的过程中,必须以乐器各个部分的形状、地位和关系的正确为第一要求,并且每次都能准确地重复它。做到了这些才能渐渐增加速度。第一个练习一般是单音的,用比较容易打开喉咙的母音来练习,顺着半音阶由低到高,慢慢扩展音域。但对于幼儿歌唱教学还要融入到幼儿感兴趣的情形当中,在歌唱中训练,在情形表演中训练,在角色中训练,对于幼儿绝不能像对成人发声训练一样枯燥的进行训练。因此,幼儿教师只有慢慢地摸索,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单音稳定后,我们可以增加音高的变化,音阶的、级进的、跳进的、琶音的、单次的、多次的等。最初用三度以内的,然后慢慢扩展到五度、八度。节奏开始也是简单的,用较慢的速度来练习,再过度到复杂一点的节奏。变换母音最初应该在单音练习上进行,就是在一个音高上从一个母音转换到另外一个母音。母音转换可以用开口母音再变成闭口母音。当孩子的母音练习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唱练声曲,即简化的儿童歌曲,它不同于歌曲的地方就是文字上的变化少些。初期的练声曲应该是音域不宽,节奏平稳,子音母音变化不多的,也可以用一个母音来练习。无论练声曲或歌曲,都应该逐步增加难度,技巧上的问题才能够顺利解决。
结束语:幼儿声乐是一门教学技术,和其它技术一样,有其特定规律,幼儿声乐教学就是要把这一规律传授给孩子。学习声乐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教师应该不急不躁,充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中开发幼儿的歌唱潜能和兴趣,才能使幼儿在学习歌唱的道路上取得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