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探张爱玲小说中的食物意象
初探张爱玲小说中的食物意象
【摘 要】张爱玲在描写饮食男女生活中,穿插着诸多对食物及饮食场面的描写。本文从食物意象出发,探讨食物意象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
【关键词】食物意象;小说;作用
张爱玲,1920年生于上海,20世纪40年代,她凭借着对饮食男女俗世生活的描写“青云直上的坐上上海文坛金字塔的巅峰”①。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是一时的。八十年代夏志清推崇其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②张爱玲的“重要”和“优秀”突出表现为她在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感官描写艺术。这样一种特殊的描写艺术如王德威先生所说是“极富讨论余地”③的,而其衍生出的感官意象也极具研究价值。在所有的感官意象中,食物意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究张爱玲作品食物意象在其作品中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描写的中心。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常用食物的外观来描写人物的外貌。例如在《雷峰塔》中,把国柱的姨太太形容为“油炸麻雀”,将琵琶父亲的姨太太比作“盐腌青蛙”;《金锁记》将长安形容为一棵“较嫩的盐腌过的雪里红”……除了擅长用食物的外观来描写人物的样貌之外,张爱玲还擅长用饮食的场景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生存状态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张爱玲以公寓对门邻居的阿妈“吃粥”这样的一个饮食场景刻画旁观者阿小的情绪、生活状态。公寓中对门邻居的阿妈带着孩子们在后阳台上吃粥,天太热,粥太烫,撮尖了嘴唇凋嗤凋嗤吹着,眉心紧皱,也不知是心疼自己的嘴唇还是心疼那雪白的粥。从表层看,阿小是深深地厌恶在炎热的天气,“眉心紧皱”凋嗤凋嗤吹着并吃着粥。但结合下文,从深层看,阿小实际上是在厌恶她不得不在烦闷的状态中,无奈地应对来自男性的重压以维系生存。通过对“吃粥”这样一个饮食场景的描写,作者在极为成功地为我们展示了阿小当天的心理状态的同时还为我们展示了阿小的生存状态与性格特征。综上,通过对食物意象的书写,张爱玲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外貌、心理、生存状态和性格特征。
二、推动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生动性的集中体现。人物活在行动中,一连串的行动反映在小说中就是情节。情节是“人物之间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的历史”④。什克洛夫斯基曾经将小说叙事区分为“故事”(story)和“情节”(plot),前者是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对事件创造性的变形,即“陌生化”。根据法(Freytag’s Pyramid),情节由以下三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组成――第一个过程是攀升过程(Rising Action),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的计划遭遇障碍并引发冲突;第二个过程是高潮(Climax),在这个阶段各种线索汇合在一起,情节完成了转化;最后一个过程是回落过程(Falling Action)。
图1 弗赖塔格塔式图
通过对张爱玲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食物意象在作品故事情节的推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殷宝滟送花楼会》为例,笔者将具体分析食物意象对情节的影响。《殷宝滟送花楼会》讲述的是“美丽”的女学生殷宝滟与有妇之夫罗潜之教授“相爱”的故事。宝滟常常应时按景给他们带点什么来,火腿、西瓜、代乳粉……有一天她给他们带了螃蟹来,亲自下厨房帮着他太太做了。晚饭的时候他喝了酒,吃了螃蟹之后又喝了姜汤。单她跟他一起,他突然凑近前来,发出桂花糖的气味。她虽没喝酒,也有点醉了,变得很小,很服从……现在他天天同太太闹,孩子们也遭殃。宝滟加倍地抚慰他们,带来了馄饨皮和她家特制的荠菜拌肉馅子,去厨房里忙出忙进。选文中三次送食物,推动了情节的“攀升”、“高潮”以及“回落”。第一次送食物,殷宝滟成功地介入到罗家关系中,并挑起夫妻的争吵。第二次送食物殷宝滟在厨房帮助罗太太做饭,实质上是取得了和罗太太平等的位置。“酒为色媒人”,借助于酒,殷宝滟与罗潜之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三次送食物,殷宝滟彻底占据了罗家厨房,以女主人身份自居。透过三次送食物,张爱玲凸显了殷宝滟的伪善、自恋和控制欲。在这三个场面中,食物意象有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隐晦地揭示了文章的创作宗旨,意象虽小,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却意义巨大。
三、渲染故事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场所,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土壤。以食物为媒介,张爱玲展示了故事发展的环境。美国人真会做广告……“四玫瑰”牌的威士忌,晶莹的黄酒,晶莹的玻璃杯搁在棕黄晶亮的桌上,旁边散置着几朵红玫瑰――一杯酒也弄得它那么典雅堂皇。(《鸿莺禧》)外国菜比较清淡些,中国菜要油腻得多。刚回来,连着几天亲戚朋友的接风,很容易的就吃坏了肚子。(《金锁记》)士洪继续说下道:“他们华侨,中国人的坏处也有,外国人的坏处也有。跟外国人学会了怕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动不动就吃泻药,糖还是舍不得不吃的。你问她!你问她为什么吃这个,她一定是说,这两天有点小咳嗽,冰糖核桃治咳嗽最灵。”振保说道:“的确这是中国人的脾气,爱吃什么,就是什么最灵。(《红玫瑰与白玫瑰》)在以上三段选文中,食物的描写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使得中西文化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是中西方审美文化融会的结果。从“洋食品” 的广告和童世舫的话语我们知道,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西方文化以强势的姿态力压中国文化。但是,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王娇蕊就在是吸收西方文化(减少饭量)的同时还保留着对糖核桃(传统文化)的热衷。由此可见,当时沪港的“都市人”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像其对待饮食一样――经常处在这种矛盾之中。
作为一位喜爱吃食、了解食物的专家,张爱玲把具体的食物赋予文化的涵义并加以艺术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描写风格。在她的作品中,食物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形成了意蕴深远的食物意象。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食物意象要么被用以刻画人物形象,要么被用以推动故事情节,要么被用以渲染故事环境。张爱玲对食物的书写超越了酸、甜、苦、辣等感官滋味形成了独特的食物意象,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注释:
①于青.张爱玲传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②夏志清,刘绍铭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③王德威.落地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④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美]朗格(Langer,S.K.)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美]勒内?韦勒克(Rene Wellek),[美]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第二篇:试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
张爱玲善于在小说里描述各个层次中的颜色,无论是
对人、景、物,她都调动了大量的色彩手段,他曾说过: “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有颜色的时候是凄惨,但凡让人 注意到总是可嘉的,更为真实,有了颜色在那里了,使人 安心。”
对色彩的极端敏感使她的小说或阴暗亮丽,或明艳阴
郁,或苍凉暗淡,从而为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心理等创造了恰到好处的铺垫。
一、色如其人
在表现文明与落后、真实与怪诞、欲望与妥协、华靡的生活场景和凄惨的人物命运的时候,张爱玲选择了把人 物放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用不同的颜色刻画不同人物的 外貌、心情、处境、命运等,从中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冷 淡关系、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无奈、欢笑和哭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金锁记》中的一幕:
“冷盘撒了下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站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着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 捧着大红热水袋,身后夹峙着两个高大的女仆。门外月色 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色花姑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 去,通向没有光的所在。世舫直觉的感觉到那是疯子—— 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长白介绍道:‘这就是家 母’。”
在这里,青灰、暗绿、大红这些犯冲的色调,以及
两个高大女仆夹峙着一个矮小身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 森寒、恐怖的气氛,把曹七巧变态、荒唐、阴毒的心理 抖落出来。她被黄金枷锁囚禁了的美好岁月,也被黄金枷 锁腐蚀了美好的爱情。“那份腐朽的遗产抚育了她,也葬 送了她,连同着那遥远而陈旧的光芒,那美丽而苍凉的生 命。”可现在她又把悲剧转移到女儿身上原原本本的重 演。“虎毒不食子”,曹七巧却亲手埋葬了女儿的幸福,此时曹七巧人性的扭曲也快到达了巅峰。
二、以色绘景
张爱玲不但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善于
调配色彩,用色彩表现人物的精神,在描绘景物的时候,更是不吝使用色彩,有的热闹;有的暗淡;有的鲜明。一 幅幅五彩缤纷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画面常常使人难以忘怀。首先,用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白流苏到香港 的时候,她眼中的香港是:
“那个火辣辣的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
列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 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 下,在水底下斯杀得异常热闹。”
在这里,作者用红绿两种色调绘出一幅杂乱无序的色
彩图来表现触目的海边景色,这些不协调的色彩不但逼真
地再现了香港的繁华、紧张、凌乱,同时也表现出了白流
苏内心抑制不住的好奇、兴奋和不知所措,也把她将要在香港这个被夸张的城市遭遇的结果做出了形象的衬托,而
香港杂乱的色彩就是白流苏心灵的写照。
其次,在斑斓的色彩描绘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草坪上的一角,栽下了一棵小小的杜鹃花,正在开
着,花朵儿粉红里略带点黄,是鲜亮的虾子红,墙里的春
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天燃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地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吹枯拉朽烧下山坡去了。”
这样色彩分明的景物描写,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似乎不
是简单的文字了,倒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一幅立体
逼真的油画。
三、浓淡相宜
张爱玲常常用色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色彩
中深化主题。她曾在《童言无忌》中说道:色泽的调和,中国新从西洋学到了“对照”和“和谐”两条规矩——用
粗线的看法,对照便是红与绿,和谐便是绿与绿。殊不知
两种不同的绿,起冲突则是非常显著的:两种绿越是只推
动一点点,看了越使人不安。红绿对照有一种可惜的刺激
性。可是太直率的对照,大红大绿,就像圣诞树似的,缺
少回味。
试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
邓育桂*
(湖南邵阳县塘渡口镇玉田中学,湖南 邵阳 422100)
摘 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性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不仅在人性方面有深刻入微的挖掘,更令人惊
叹的是她小说的语言特色。华丽、精巧的叙述语言中那色彩斑斓的意象尤为突出,在她的笔下,再好的月色也凄凉,再艳
丽的阳光也孤独,各种不和谐的色素,谱成了人生的悲大调。本文试着从色彩的角度来分析她小说语言的深层寓意。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意象
*作者简介:邓育桂,女,湖南邵阳县塘渡口镇玉田中学,中学一级教师。244
这使得她在作品中表现出非常独特的色彩心理和纯熟的色彩组合与相互作用的原则。
另外,张爱玲的色彩具有暗示性。通过这些色彩语言的层面,可见“色外之色”,可闻“话外之音”。以绿为例,她小说之中有关绿的词汇出现最多的是墨绿。《金锁记》中
曹七巧在楼上窗子里看姜纪泽最后一眼时是:“她到了窗
前,揭开了那上边缀有小绒球的墨绿色窗帘”,此处的墨绿
蕴涵了曹七巧无尽的痛苦,也暗示了曹七巧后来的刻毒、阴
险、冷酷,在这里的墨绿预示的就是生命的委顿。
四、别番滋味
张爱玲的天才艺术感觉使她对色彩的把握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让读者在每个色彩字眼中都会“别有一番滋味 在心头”。而这主要体现在张爱玲本人对故事中人物命运 的同情和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所产生的苍凉之感。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强留已婚的儿子为她烧烟
灯,并向儿子打听儿媳的隐私,在此后的描写中共出现了 两次“白太阳”似的月亮,这是她占有儿子的一种欲望和 乱伦的想法所点燃的“白太阳”。当芝寿受不了疯子一样 恶毒的婆婆曹七巧的精神折磨,晚上独守空房时,却发 现: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 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 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体的颜色,她想死。她怕 这月光,又不敢开灯。
这里既有作品中人物的苍凉,又有作者的叹息、无奈
与同情。
张爱玲倾心于色彩语言,但在大量使用华丽语言的同时也有非常朴素的色彩语言。她童年时代的孤独感,遗 弃感和失落感形成了她的“悲剧气质、苍凉心态和感伤情 调”。
除去大红大紫的浓艳语言,单是灰白色彩就已经使
得红尘繁华的表象全部溶解于张爱玲式的独特的苍凉之中 了:白玫瑰孟烟郦给人的印象总是“笼统的白”、“空洞 白净”、“苍白脆弱”,让人感觉这仿佛是一个纸糊的 人;玉青出嫁的时候:半闭着眼睛的新娘像是复活的清晨 还没有醒来的尸首。
通常意义上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
美丽的时候,张爱玲却将之比着令人作呕的白色的尸首,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白色进行了恶意的运用。
张爱玲是一位热爱色彩且技艺超群的画师,她赋予了
色彩以生命,用色彩表达了她对往事、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另一种情境。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2]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3]吴福辉.新市民传奇[J].东方论坛,1994.[4]费勇.张爱玲传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6]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 出版社,1992.[7]陈子善.私语张爱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试____豞B论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斑斓的意象__
第三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目 录
一 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一)《金锁记》的曹七巧.............................(二)《沉香屑•第一炉雪》中的葛薇龙..................(三)《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四)《十八春》里的顾曼贞...........................二 张爱玲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分析......................(一)心里变态型....................................(二)交际花类型....................................(三)甘为囚鸟型....................................(四)懦弱女型......................................三 小说中女性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特殊的时代....................................(二)个人的性格原因................................(三)女性的社会地位................................四、结语..............................................注释:................................................参考文献:............................................后 记(致谢)........................................浅析张爱玲小说女性人物的形象
(姚青青)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大都以沪港洋场为背景,内容多为旧式家庭发生的琐琐碎碎的婚恋小故事。张爱玲以“参差对照的手法”,塑造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她们或甘做欲望的奴隶,或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驱动下进行反抗和挣扎,或为身份的模糊而尴尬着;张爱玲透过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亮色。
关键词: 女性 欲望 悲剧 意识 人性
美国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曾评价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张爱玲的小说善于用古典的故事外壳,通俗的故事形式表现现代人的主题。她站在女性的独特立场,以大量的笔墨对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生存价值、生存现状、出路等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她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
一 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一)《金锁记》的曹七巧
曹七巧出身麻油店家庭,在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里,曹七巧这样的出身,纵然其有倾国倾城的惊艳美貌,也难以与“士”为主体的官宦之家联姻,何况,曹七巧只是个相貌平凡的异常普通的女性。曹七巧嫁进姜公馆时,姜家虽然已经没落,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大族,出身麻油店的曹
看见别人幸福,包括自己的儿女。女儿长安的婚事,她从中作梗,最终把长安变成了第二个曹七巧,对于儿子长白,她更是变态地占有着,因为妒忌长白与芝寿有正常的夫妻性生活,便想出种种法子加以干涉。让长白彻夜为她上烟抽鸦片,当着芝寿的亲妈谈论他们的闺阁私生活“轶事”,最后逼死了芝寿。“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2]作为欲望的奴隶者的七巧,她是冷血的,可悲的,同时也是可怜的。
(二)《沉香屑•第一炉雪》中的葛薇龙
葛薇龙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之家,因“上海传说要有战事”才“一家大小避香港来”。薇龙之所以没有打算跟着她的父母回上海,是因为她想在香港完成她的学业,她不想因为回家转学堂要吃一年亏。家里经济拮据,眼看在香港支撑不下去才准备回上海去,怎么办呢?她一个女孩子能想什么办法,在香港没有朋友,自己又没有挣钱的本领,要留在香港完成学业,她只能投奔她的姑妈————梁太太。
梁太太的名声,薇龙是知道的,她早在她的父亲的口中点点滴滴地知道一些,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将来遇到真正喜欢我的人,自然会明白的,决不会相信那些无聊的流言。”此时的薇龙,不乏现代女性的某些特征。但入住梁太太家不久,虚荣的薇龙便在她姑妈的物质诱惑下渐渐失去自我,成了小有名气的交际花,不断以青春和美貌来为姑妈弄人,以至于将自己的男友卢兆麟也“奉送”给了姑妈。
在浮浪子弟乔琪的爱情攻势下,薇龙爱上了乔琪,“她明明知道乔琪不过是一个极普通的浪子,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他引起的她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薇龙和乔琪结婚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了给梁太太与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薇龙虽然和乔琪喜结连理,但她却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意识,她不是为她自己而活着,她只是梁太太勾引男人满足性欲的工具,只是乔琪挣钱的工具和发泄性欲的玩物,薇龙变成了一个出卖肉身、没有灵魂的交际花,她和她姑妈的关系,和丈夫乔琪的关系,愈来愈模糊和尴尬,连薇龙自己也承认,和妓女没什么分别。
和挣扎无疑是更有力和更具时代特色的。
曼桢出身于普通市民阶层,家境贫寒,她的姐姐曾以做舞女来养活全家。姐姐顾曼璐的舞女特殊身份,给全家人造成了无形重压,对于直接受惠于这种特殊家庭收入的曼桢而言尤其沉重。这团阴影在曼桢心头久居不散。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笼罩在这团阴影下的曼桢都非常敏感,自尊又自卑。小说几次写出她对于家庭身世的不愿触及,她素朴的装束,都映现了她内心深处的苦恼。
顾曼桢在与同事沈世钧的相处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正当他们准备订婚时,他们的婚事受到了各自家庭的其他成员的影响,加上他们之间的一些误会和世钧的懦弱,他们的婚姻之梦破灭了。曼桢和世钧之所以没能结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以世钧家庭为代表的传统男权社会的压力和曼桢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世钧父母对于曼桢身世的猜测、怀疑,甚至不信任,都表明了传统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枷锁是十分沉重的。曼桢对此是十分不满的,她不愿为了要嫁给世钧而接受他提出的否认与她姐姐的关系。一来是因为她觉得姐姐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她不能这样对待姐姐。二来是她想以平等的身份嫁给世钧,她更不愿意屈就。正如曼桢所说:“我几时看不起他了,是你看不起人!我觉得我姐姐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谁更不道德!”这是曼桢公然对以世钧的父亲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控诉和反抗。她的这种女性自我立场的坚定性使得她在寻找自我的归宿上更加艰辛。
曼桢的不幸并不在于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过于高昂,而是在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挣脱传统的女性思维模式对她的控制。从而使她曾一度地失去了自我,向生活妥协,向责任低头。当然,是曼璐成功设置的圈套,毁灭了世钧和曼桢本为幸福的情缘,但最终决定曼桢生活之路的仍是她传统的女性思维方式。被祝鸿才强奸后,她感觉到自己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世钧,因为舍不得儿子,她又回到祝鸿才的家,过着一种不堪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本不是曼桢所想要的,但她骨子里的母爱逼她走上了这条路。
显然,作为经济已独立的现代职业女性,曼桢可以放弃对男人的依赖,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她也完全有能力逃离祝鸿才的恐怖世界,但她还是陷入其中。这是曼桢的无奈与悲哀,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职业女性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职业女性,注定要经过一翻挣扎,才能重新找回被遗忘的自我。值得庆幸的是,曼桢最终从祝鸿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她勇敢地与祝鸿才离婚,找回了自我的生存价值,拥有了自我的生活。曼桢的挣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职业女性寻找
[4]
这一系列反常行为似乎不可理喻,其实都是根源她不幸的婚姻及由此导致的变态性格。
(二)交际花类型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这是一个豪华奢侈而荒淫无耻的地方,梁太太整天忙着找男人,和丫头、婢女争风吃醋,她给薇龙出学费是为了把她作为招引男人的诱饵。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然而那些美丽的衣服、漂亮的青年、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等等,对她太有吸引力了,三个月功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她的生活准则一次次打折扣,她既经不起物质享受的诱惑,又无力抵抗自身的“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终于成为第二个梁太太:自愿的妓女。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象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对于她,未来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畏缩不安的心只有在眼前的琐碎物质享乐中深深地埋没,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
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 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薇龙的悲剧来自于她自身的弱点,她无法抗拒物质的诱惑,一步步走向堕落,体现了人的意志力量的脆弱无力,她无法战胜自身的弱点,对于物质的诱惑和情欲的主宰,人的意志努力总是归于失败。而这正是导致悲剧的原因。
(三)甘为囚鸟型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在骨子里面仍是浓厚的封建意识,逃脱不 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旧式婚姻模式,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资产阶级的金钱观、价值观与封建婚姻观竟然奇特地吻合了。她与浪荡公子范柳原邂逅而坠入爱河。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狡猾凶残的婚姻场上的赌棍,他只是想寻找情妇偷欢,而不愿承担丈夫的责任,而白流苏则是觊觎他
说中灰暗、虚无的氛围。
(二)个人的性格原因
生活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不是出身于下流社会,就是已衰败的贵族,即使属于中产家庭,生活也是相当拮据。所以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物质的享受成为她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曹七巧出身于贫寒,小商贩精明的性格自然在她身上有所表现,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嫁给了名门望族,甘愿去伺候一个残废的男人。低贱的出身与生活的环境,形成她自卑而又不甘的心理,一味地对金钱的追求成为她想把握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嫁到姜家目的就是为了钱,这个目的她达到了,但她毕竟出身于低贱,不可能有淑女风范,泼辣、刁钻、善于调情的生活习性都是市井生活在她身上种下的痕迹,这也是情欲在她心中嚣张的原因。这种“欲求不满”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回忆的姑娘变成了一个阴险、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的姜老太太,情欲就是这样折磨着她。“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执着于人性的探索,人性的真实,人性的畸形、扭曲、变态也尽收眼底,她小说中展现的都是人类性格中的劣性,自私、虚伪、贪婪、软弱就是她所塑造的人物的特性。尤其是女性,有人说女人生来就是弱者,但弱者背后好似有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自我拯救而是毁灭。女人大多数的嫉妒心里很严重。古希腊戏剧中的美狄亚正是因为嫉妒,疯狂到杀死自己的孩子。不能说张爱玲受到希腊戏剧的影响,但嫉妒确实是她笔下女性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最可悲的是这种嫉妒通常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长时间的积累就变成了杀人的工具。七巧因为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就嫉妒别人的和睦的婚姻,甚至无法容忍儿女的婚姻。儿女的幸福在她的眼里成了对她的恶毒的嘲笑。承受不了怎么办?她诱使儿女吸毒,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来锁住女儿;她还通过逼新婚的儿子供出床上之事,折磨死儿媳妇。在情欲的折磨下,她不仅毁了自己的生命,还拉上子女作为自己的殉葬品。当她向30岁的女儿长安最佳的求婚者-------暗示长安有烟瘾的时候,我们不仅不寒而栗,一个极不正常的人丑陋的站在我们面前。
(三)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几千年男为尊传统的压抑下,中国女性自身带有很深固的奴性,尽管五四以来一直提倡妇女解放,但仍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张爱玲小说中的
在张爱玲后期塑造的女性人物曼桢身上,鲜明地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坚强的抗争。她们的挣扎、抗争,相对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而言,相对那根深蒂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文化而言,都是微弱无力的。作家通过书写这些女性的挣扎,揭示了现代女性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肯定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存现状抗争、挣扎的重要意义。
张爱玲塑造的少数的健康完人形象,虽然是少数,但这些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张爱玲小说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虽然身世遭遇各异,个性经历迥然,但她们大都有个共同点:要么在物质生存世界中苦苦挣扎,要么在情欲世界中苦苦挣扎,要么在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透过这些以“苍凉”为基调的有着悲剧色彩的故事,我们可以洞察出作家对于现代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作家在揭示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压迫女性身体和灵魂的同时,也以悲剧精神揭示了一种属于社会,属于时代,属于整个人类的深刻悲哀。
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苍凉而复苍白,安命而又怨命的女性悲运,在张爱玲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呈示,并且总以纤毫必露的显微效果,把女性异化的真相展示了出来,给人以“凉入骨髓”般的审美感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外表上,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但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这些女性,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征。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她们全被一只巨手遏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世代因袭的女性生来是男性附庸的意识,她们演绎的正是个体生命在时代的变化中为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时由于传统重负的因袭及对世界的茫然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时的悲剧。这些人生所演绎的,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后
记(致谢)
时间如梭,转眼毕业在即。回想大学生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之情。感谢母校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陶冶情操。谨向我们的论文指导老师致以最真挚的谢意!本文的写作直接得益于他的悉心指点,从论文的选题到体系的安排,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恩重于山,师恩难报。我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做出一点成绩,以博师恩一笑。
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的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使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为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以偿完成我的大学学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最后,我必须感谢我的朋友们,正是由于他们在电脑技术上的无私指导,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改论文。
第四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 名:刘汗青 学 号:***65 年 级:2013春期 学 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3(三)懦弱女类型 „„„„„„„„„„„„„„„„„„„„„„„„„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9 结语..............................................................10 参考文献..........................................................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封建家长制和金钱的双重压迫,使七巧丧失了人的常性,沦为金钱的奴隶,扭曲了她的人格。她以近乎残酷的报复从中获得压抑的宣泄及感官的快慰,殊不知她为自己戴上了黄金枷锁,最后变成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变态的女人。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人。”[1] 鲁迅这样评价她。她开始疯狂报复。在“灭人欲”的封建文化禁锢下,七巧心理扭曲,终于从被害者变为害人者。她一手导致了儿子长白婚姻的悲剧,一手摧残了女儿长安的爱情白日梦。母子的情意、人性的良知,对于曹七巧来说却早已灰飞烟灭。如果说这时的曹七巧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的话,那就是她对小叔子姜季泽的痴情与渴望,她憧憬从他身上得到温情与爱意,体验一下爱情的喜悦。当她最终明白季泽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对金钱的欲望时,她暴怒了,彻底
抿灭了残留在她身上的最后一点人性,戴上了沉重的黄金枷锁,她终于成了一个幽灵,“ 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曹七巧的婚姻悲剧发展成为人生悲剧,心理变态与人性泯灭是深层的原因。她的疯狂来自金钱与情欲的双重压迫,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她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
曹七巧由一个纯真少女变成一个疯狂报复者, 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不正常人, 由一个知廉耻的人变成一个寡廉耻的人,这不是曹七巧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女子由于封建的门第家族观念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被迫走进畸形的婚姻,最终成为社会的悲剧。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逼良为娼的——葛薇龙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而其中的葛薇龙一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写了一段自甘堕落的纯情少女凄艳的爱情故事,女主角葛薇龙处在等级森严、人情冷漠、人人逢场作戏的一个特殊的早期香港时代, 社会风气影响了她的人生选择, 贪慕虚荣使她走向最后的堕落,最终被逼良为娼。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完整人格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致人格的丧失,不管她如何挣扎,终究是别人棋盘中的一枚棋子。纯洁的青年就这祥自甘堕落,最终为污浊的环境所吞没,陷入那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造成葛薇龙的悲剧原因有多方面的:姑母阴险、冷酷、狡诈,给她设圈套,逼良为娼。遇人不淑:本想投靠姑母,不料姑母把薇龙当
成满足自己私欲的一个工具; 本想找一个可以寄托终生的男子,却碰上了乔琪这样的花花公子。她曾一度想离开姑母的寓所,不巧又天降大雨,自已生了病,耽搁了行程。大多数评论家认为: 葛薇龙是个单纯的少女, 是为了爱才掉进陷阱走向堕落的[2]。有的认为: 薇龙的堕落与那个浪荡子乔琪乔有很大的关系, 是他玩弄了薇龙的感情才迫使薇龙不得不走向淫靡的生活[3]。这些都是造成葛薇龙悲剧的原因,然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自身人性上的弱点,主要体现在她对物欲、情欲的痴迷上。姑母逼良为娼的陷井从一开始就已明确摆在葛薇龙面前,是葛薇龙自己清醒地一步步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可以说物欲是走向人生深渊的动力;对一个热衷声色犬马的花花公子,葛薇龙从一开始就知道,但葛薇龙却愿意牺牲自己来供养他,爱到迷失了自我,她为自己选择了绝路。张爱玲以非理性的情欲和物欲来解释了葛薇龙这个上海小女子的悲剧,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在物欲、情欲、性欲的碾压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变得令人不寒而栗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这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与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产生情感共鸣,透过这些人物,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关注,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获得全新的认识。
(三)懦弱女类型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典型的柔弱女,她的懦弱心理让她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许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故事发生在春节的第四天,许与沈到一家小饭店吃饭,遇到顾曼桢也在小店,此后三个人就常一起到饭店吃饭,外出游玩。顾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只红手套,沈不声不响,独自冒着雨,踏着泥路去找回来。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递给了顾。顾因受伤风感冒没有来上班,许、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顾遣弟弟到办公室送抽屉的钥匙,请许帮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两个男人吃饭时,就谈到了顾叫弟弟送钥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对她的家庭有一种神秘感。顾病愈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饭,许因另有应酬。席间,顾坦白的告诉他:家里有祖母、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姐姐因负担家庭生活,先当舞女,后做交际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现在将要嫁给一个吃交易饭的祝鸿才,搬出去住。沈也说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亲和年轻的寡嫂带着三岁的侄子,开一家皮货店。父亲和一位从良的姨太太,带着娘家母亲及三个小孩住在南京。沈的父亲病重,将事业交给沈接管,要他辞职回家,沈回南京后想念顾,请许陪顾同到南京来玩。沈的父亲,见到顾很像他在上海认识的一个舞女,他认为她们俩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顾,就将父亲的话告诉顾,引起顾的愤怒和误会,她认为姐姐逼于生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顾虑,趁早算了,两人闹
得不欢而散。祝鸿才婚后发了不义之财,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于自己堕胎二次,不会生育,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为恐沈来找曼桢,立刻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说妹妹不愿见他,退还他私订之戒指。曼桢住院生产,将不幸告诉同产房的产妇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帮助她逃出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来相求,仍不为所动。有一天路上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说是曼璐病死,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这附近。于是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见鸿才老家带出来的女儿招弟,也看见自己的儿子。另一天,她看到从鸿才家出来一口小棺材,原来是招弟得了猩红死了。她进屋去看她的儿子也得了猩红热。鸿才不在家,女佣告知鸿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在鸿才家中照顾小孩十多天,最后,决定嫁给她最恨的鸿才。婚后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桢母子。有一天曼桢在诊所发现鸿才带了情妇和孩子也在看病,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这时沈父死分家,婚后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桢。出国十年的许叔惠从美国回来,沈去许家找叔惠,不意遇见曼桢也在。二人一起离开许家,在一家饭店谈谈别后,沈才说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给母亲的侄子张豫瑾医生。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俩见面,对望半,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又半,她方道:“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
“怎么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结婚,没有爱,相爱的人不能结婚。论学历,她是大学毕业,不比其他女人差。其他方面也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她懦弱的性格,却注定她悲剧的一生。有些东西,比如爱情。一旦错过了,就不再。她与沈世钧如此相爱,原本排除万难在一起的。在她姐姐嫁人后,她承担起家庭重担,就觉得自己不应该拖累世钧。此时,已心生退意。再加上沈家对她的偏见,让世钧夹在中间,不知如何面对。后来,被祝鸿才强奸,让她觉得配不上世钧。种种误会,让他们越走越远。一次误会的决定:嫁给祝鸿才,更是让她悔恨终生。即使,最后她终于下定决心,选择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但年华已逝,爱情早已在岁月中褪色。多年后,与心爱的人相遇,心中有再多的相思,也是回不到过去了。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总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面临着生存与婚姻的困窘与危机。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张爱玲是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的。在张爱玲看来, 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与以下四点有关: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首先,它与时代相关。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所说的,我写作的便是这么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乱世”, 一个“大而破”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个时代是沉重的,它象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所有的人都是这个
时代的负荷者”。[4]对于这个时代的名门闺秀来说,不仅负荷的是一个没落的封建时代,另一方面是破落的封建旧家庭套上的种种禁忌, 同时又要在社会上应付各种人事纠纷,身出书香之家的名门闺秀闲在家里有许多不是, 出了差错又要被家人指责, 真正的两难境地,对于广大的小市民来说, 他们负荷的时代充溢着战乱、沦陷、封锁、物价飞涨,然而致使这些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和危机,当之而然的与这个时代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张爱玲认为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是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自母系制被父系制代替后,千百年来,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利,这就决定了她们一生可悲的命运。正如张爱玲在作品《张爱玲文集》中所写:“她一辈子也想不通,但是她这世界里的事向来是自管自发生的,她一直到老也没有表示意见的习惯。”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很多女性没有人格,没有自我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曾一度相信超越经济利益的所谓的爱,但梁太太和乔琪的世界终于让她醒了梦。张爱玲对女性的缺点常抱一种嘲讽的态度,以为她们“小性子,矫情,作伪,眼光如豆,狐媚子”,同时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环境所致,以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张爱玲认为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与人性的自私有关。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人与人互相倾轧、互相猜疑, 就连最可靠的亲情也不可靠。
无爱的世界使原本荒凉的女性世界更多了一份苍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姑母梁太太不过是利用侄女薇龙的年青美貌拢络她有钱的情人们。《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害死了儿媳, 霸住自己的儿子, 又用疯子的审慎和机智葬送了女儿长安的爱情。亲情何在? 人性里有的只是自私, 在这样无爱的环境里, 什么都是苍凉的。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表达:女人的情感本能比之男人而言更圣洁,更简单。她对女性的情感本能似乎是赞赏的,但这种赞赏里无疑含有悲悯的成份,因为女性的情感本能带给她们的往往是恶果。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 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 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冲击下, 形成了一些女性的惘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素,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人生价值的思考。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独特、鲜明的女性形象, 她用局外人观俗世的故事,采取旁观者式的客观写作角度,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的黑暗,揭示了人生在现实重压下的脆弱与盲目,控诉了封建旧文化、旧道德对人性的残害。
结语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思想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新文化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女性渴望从禁锢中解脱出来;由于有机会体验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使得她能够了解到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貌,也使得她能够对进步的思想有所吸纳,当她拿起笔来描写这样一群人时,能够把她们表现得更加的深刻。张爱玲认真的书写着女性命运的血泪史,让我们感到了女性在生存层面上无奈的挣扎,今天我们继续对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到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还能够对当今社会地位提高给予文化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集《灯下漫笔》.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2] 金宏达,《回望张爱玲—— 镜像缤纷》.北京: 北京文化出版社, 2003。
[3] 周芬伶,《艳异—— 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5。
[4] 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 卷[C].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5。
第五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亲情的迷失及其成因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亲情的迷失及其成因
引言
张爱玲,现代著名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上海成名,是当时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特殊的时代,造就了张爱玲的辉煌,她的小说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张爱玲的小说通过对人生独到的观察,对人性深刻的解剖,对心理的深层分析,以颠倒的姿态塑写了众多亲情形象。其小说中的人物透露出一种异样的冷漠:没有亲情,没有热情,只剩下一下孤独的自我。她的小说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金钱、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本文试图就作者这方面的描写展开论述,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一、亲情的迷失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以家庭做为叙述背景,所以亲情关系是她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的命题。其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是现实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她笔下的亲情被还原为最原始的人性,而在她眼里,人性都是自私的,就算亲人也不能幸免。
1、母爱的消失
母亲这个形象历来是文学作品所讴歌的对象,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母亲的形象却被彻底的颠覆。
“我们文坛最美丽的收获之一”(1)《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本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她哥哥因贪图钱财将七巧嫁给了大户人家的残疾儿子做少奶奶,可是她对金钱的追求却使她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主谋。在曹七巧的眼里,只有钱才是最贴心的,对于儿子和女儿,母爱已然消失。她告诉长安“男人„„碰都碰不得!谁不想你的钱?你娘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是容易守得住。轮到你们手里,我可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们上人的当——叫你以后提防着些,你听见了没有?”她送长安去读书并不是因为爱她,只是因“姜家大房三房里的儿女都进了洋学堂读书,七巧处处存心跟他们比赛着,便也要送长白去投考”。长安上学了,“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可是就因为长安时常在学校丢失东西,曹七巧就去学校兴师问罪,弄得长安自觉没脸见人,再也不想去学校念书了,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时曹七巧首
先想到的是学费总得想法子拿回来,白便宜了他们不成?于是带着两个老妈子大闹学校。长安的学业就这样结束了,“她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的思想,安分守己起来。”一次长安生病了,七巧却不替她请医生,只让她吸鸦片,病好了,长安却已经上瘾了。因为七巧的脾气,加之长安又吸食鸦片,长安的婚事也就因此搁住了,谁敢娶,哪个敢做媒呢?然而“七巧见女儿注定了是要做老姑娘的了,便又换了一种论调,道:“自己长得不好,嫁不掉,还怨我做娘的耽搁了她!成天挂搭着个脸,倒像我该她二百钱似的。我留她在家里吃一碗闲茶闲饭,可没打算留她在家里给我气受!”当长馨给长安介绍了出国留学归来的童世舫时,七巧却又见不得自己的女儿幸福,故意在童世舫面前讲长安吸鸦片成瘾,破坏了女儿的终身幸福。对于儿子长白,“她眯缝着眼望着他,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于是她成天拉着儿子抽鸦片,拼命从儿子嘴里打听小两口的私房事,并把儿媳和儿子闺房之间的事当笑话讲给别人听,最终使得两个儿媳妇一个郁闷而死,一个自杀身亡。最后,“长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长安更是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
小说《花凋》中的郑太太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而放任女儿病死。在《十八春》(又名《半生缘》)中曼桢的母亲在曼桢被姐姐姐夫奸淫囚禁后,拿着暴发户女婿女儿给的钱,把家搬到世钧找不到的地方,任由曼桢的命运被改变。
2、父爱的沦丧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父亲总是用金钱来衡量子女之间的关系的。所谓父爱,一到了钱的事上便荡然无存。
小说《多少恨》中家茵的父亲和《花凋》中川嫦的父亲便是这类代表人物。家茵的父亲——虞老太爷,落魄的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在家茵年少时就与家茵的母亲离婚,对于家茵他不但没有尽到父亲应有的责任,反而借着女儿混吃混喝。看看他第一次出现时的情景吧!“是她父亲来。家茵最后一次见到她父亲的时候,他还是个风度翩翩的浪子,现在变成一个邋遢老头子了,鼻子也钩了,眼睛也黄了,抖抖呵呵的,袍子上罩着件旧马裤呢大衣。”张爱玲从外表上就表现出了虞老太爷的猥琐。当家茵得知父亲想留在上海找事做时,便劝父亲回去,上海的事
并不是那么好找的。虞老太爷当下表示白跑一趟,连回去的盘缠钱都没有,家茵就将自己辛苦省下来的五万块钱拿给父亲买船票。虞老太爷当时还不太相信家茵只有五万块钱,四下打量了之后才拿着家茵给他的钱消失了,他答应家茵拿钱买船票回家的,可是他并没有回家。第二次找家茵时他知道已有妻室的成功商人宗豫喜欢上了自己的女儿家茵,他就像找到了一座金山,不断上门要钱、要工作,在费尽心机得到了那份工作时却仗着所谓老丈人的身份跟宗豫又是借钱又是预支,最后竟挪用公司的公款,导致宗豫的公司名誉受损,虞老太爷最终失去了这份工作。然而虞老太爷并不放弃任何捞钱的机会,又跑去找宗豫的太太,表示他可以说服家茵做小,但是夏太太得帮他还一笔钱。无奈的家茵终于无法忍受这样的父亲,放弃了她和宗豫的爱情离开了,像这种自私自利的父亲怎能不断送女儿的幸福呢?
张爱玲的笔触洞晓世事,能透过事情表象剖析事件内在的根源,她的笔下一切都那么明白现实。《花凋》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十九岁毕业于宏济女中,二十一岁死于肺病。„„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这段文字是川嫦去世后她的父母给她写的碑文,然而事实是相反的,爱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儿。郑先生是个遗少,有钱的时候在外面养姨太太,生小孩,没钱的时候就在家里生。“过年的时候他领着头耍钱,做庄推牌九,不把两百元换来的铜子儿输光了不让他歇手。”但他其实是个极吝啬、极自私的人。川嫦病了,一病就是两年,他怕传染,从来不大到她屋里去。当川嫦需要钱买药治病的时候,郑先生睁眼诧异道:“现在西药是什么价钱,你是喜欢买药厂股票的,你该有数呀。明儿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你的钱你爱怎么使怎么使。我花钱可得花得高兴,苦着脸子花在医药上,够多冤!这孩子一病两年,不但你,你是爱牺牲,找着牺牲的,就连我也带累着牺牲不少。不算对不起她了,肥鸡大鸭子吃腻了,一天两只苹果——现在是什么时世,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她吃苹果!我看我们也就只能这样了。再要变着法儿兴出新花样来,你有钱你给她买去。”看看这父亲的嘴脸吧,有钱可以养姨太太,生小孩子;有钱可以打牌,不输光不歇手,钱对于他来说是用来寻开心的,虽然钱来得并不正当。然而川嫦的生命抵不过他 3 的开心,他是不愿花钱在一个将死之人的身上的,川嫦终于在这冷漠的亲情中死去。
3、兄弟姐妹情的泯灭
连父母之爱都被金钱左右,更何况是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之情,张爱玲的小说不动声色的把一层层虚伪的亲情慢慢撕碎给我们看。
《十八春》讲述了少女顾曼桢和青年沈世钧相知相恋,最终却被姐姐一手葬送的悲剧故事。小说中曼桢的姐姐曼璐因为父亲早逝,中学还没有毕业就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只因没有什么文化,只好做了上海滩的一名舞女。曼璐在人老色衰之时嫁给她的一个客人——没什么钱的祝鸿才做姨太太,然而祝鸿才娶了曼璐之后突然转运,发了财了。从此,祝鸿才越来越嫌弃曼璐,成天在外鬼混,不愿回家,但是祝鸿才看上了曼桢。为了拴住祝鸿才这个笑起来像猫,不笑时像老鼠的不但可憎而且让人恶心的丈夫,曼璐想到了妹妹„„“她母亲那一套“妈妈经”,她忽然觉得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有个孩子就好了。借别人的肚子生个孩子。这人还最好是她妹妹,一来是鸿才自己看中的,二来到底是自己妹妹,容易控制些。母亲替她出主意的时候,大概决想不到她会想到二妹身上。她不禁微笑。她这微笑是稍微带着点狞笑的意味的,不过自己看不见罢了。”于是装病、说谎,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曼桢和世钧的爱情就这样被葬送。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亲情和金钱总是脱不了干系的。《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在娘家住了八年,但是这八年并不是白住的,离婚时的赡养费都被哥哥嫂嫂们拿去投资了,可结果亏了钱,却全赖在了流苏的头上。离了婚的女人是晦气的,她的钱也连带的晦气起来了。于是,挖苦、冷嘲热讽全奔流苏去了。当徐太太给流苏介绍一门亲事时,他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为了宝络的婚事却是忙的人仰马翻。白流苏的哥哥嫂嫂们原是极会见风使舵的一群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怎能令人心安,就算后来范柳原没有给流苏一个明确的名份,可流苏迫于家庭的压力还是和范柳原走到了一起。
4、夫妻情的虚伪
张爱玲笔下的夫妻都是貌合神离。在那个时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夫妻间大抵是没有什么感情的。
《鸿鸾禧》中的娄先生是个出了名的好丈夫,“除了他,没有谁能够凭媒婆娶到娄太太那样的女人,出洋回国之后还跟她生了四个孩子,三十年如一日。”然而他和娄太太是貌合神离的,张爱玲一开始就从他们的生活习惯、情感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来突出娄先生和娄太太的不配对。所以“娄先生娄太太这样错配了夫妻,多少人都替娄先生不平。”作者说娄先生“最会敷衍应酬”。于是这敷衍应酬也就用在了娄太太身上,无论娄太太怎样故意欺凌他,生他的气,他当着人也是让她三分的,“索性好丈夫做到底。”小说结尾娄先生问了新媳妇一句话,“一屋子人全笑了,可是笑得有点心不定,不知道应当不应当笑。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了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作者就通过这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出夫妻间的虚伪以及陌生。
张爱玲她一点一点不厌其烦地写给我们看的不是亲情的爱心,而是彻底的自私,自私到能够冷静地设置和实行伤害自己的骨肉或同胞的阴谋。如同她在《金锁记》中深刻剖露的一种病态的自私,从未享受过家庭婚姻爱情幸福的曹七巧,因为嫉妒颇费心机地把女儿和儿子的婚姻和爱情的幸福全部毁掉了,在这种丧失亲情与人性的破坏中她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满足。在她的笔下,亲情被撕破的背后就是人性的丑陋的一面的暴露,人性的尖酸、刻薄、阴毒和势利,对人有形无形构成的威慑和侵犯,使人产生一种彻骨的寒冷。
二、张爱玲的成长环境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大臣,祖母李菊藕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女儿,但是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已是大不如前。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遗少,娶小妾、抽鸦片、赌钱,花天酒地一样不少;母亲黄素琼深受新思想影响,孤傲睿智,最终毅然离婚走出家庭;而后母是庸俗残暴、自私专横的。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确定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1、母亲对张爱玲的影响
张爱玲四岁时母亲出国留学了,此时的爱玲尚年幼,母亲的离开对她并没有什么的缺憾。此后,父亲将外面娶的姨奶奶带回家来照顾张爱玲姐弟的生活。八岁那年母亲留洋归来,父亲生病痛改前非,一家人终于团圆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母亲终因与父亲性格不合,于爱玲十二岁那年与父亲协议离婚,并再度出国,直到爱玲十七岁时方回国。这次的离开对爱玲是个打击,虽然她在母亲的面前并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但当母亲转身离去时,“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母亲走了,但是姑姑的家里留有母亲的空气,纤灵的七巧板桌子,轻柔的颜色,有些我所不大明白的可爱的人来来去去。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都在这里了。”(2)
母亲在张爱玲的心里是美丽而优雅的,她虽生于官宦之家,却相当的特立独行,与当时的传统女性大不一样。对于这样的母亲,张爱玲是充满钦慕之情的。她后来写到:“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3)在母亲那里她得到了西方文化的教育和西方现代文学的熏陶,得到了文明的教养和气质的培育。
后来的张爱玲终于来到母亲的身边,可是在母亲身边的生活并没有让她体会到母爱。对于她,母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喜爱之意,加之母亲的生活过的并不宽裕,为着钱,也要时常的同爱玲发脾气。
正是因为张爱玲童年时对母亲的爱是如此痴迷,因此她敏感着母亲对孩子的漠然。她把亲情的冷酷、自私写进小说,实是一种大爱大怨后给亲情找了一个渲泄的出口。
2、父亲对张爱玲的影响
张爱玲在《私语》中写到“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4)张爱玲的父亲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遗少,娶小妾、抽鸦片、赌钱,花天酒地一样不少,“在他寂寞的时候喜欢我”。(5)可是父亲与母亲离婚之后又结婚了,爱玲有了一个后母,在爱玲和她的后母起冲突时,父亲坚决地站在了后母那边,并为此打伤了爱玲,父亲还“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虽然爱玲知道父亲决不能把她弄死,可是父亲把她关了起来。爱玲在软禁中生病了,“沉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我父亲不替我请医生,也没有药。病了半年,躺在床上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哪—朝、哪一代——朦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6)被软禁了半年之久的爱玲终于逃到母亲身边去了,而“我后母把我一切的东西分
着给了人,只当我死了。”(7)因此,就算父爱曾经存在,也是千疮百孔,不堪回首。
3、金钱对张爱玲的影响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抵是为钱而生的,而现实中钱对于张爱玲来说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童言无忌》中专门有一节谈“钱”,其中公然宣称 “我是拜金主义者”。(8)张爱玲对钱特别看重与她幼时的遭遇有关:在向父亲和母亲“要钱”的过程中,她都有过屈辱的经历“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后来我离开了父亲,跟着母亲住了。问母亲要钱,起初是亲切有味的事,因为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9)“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10)这使她自幼就对钱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知道钱既能使人拥有也能使人丧失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安全和尊严。于是,对金钱的拥有和追求反映到她的作品中,就成为表现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就是爱——二十多年前的,绝望的爱。二十多年后,刀子生了锈了,然而还是刀。在他母亲心里的一把刀,又在他心里搅动了。”(11)对父母的复杂的感情于张爱玲或许就像一把刀,它在她心里时时搅动着,通彻骨髓,令她品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以至于亲情在她的笔下变得不堪一击。
三、张爱玲的写作背景
张爱玲生逢乱世,加之童年的不幸,使她的作品整体基调染上一种深深的苍凉感和无奈感。“家是寒意彻骨的家,世界是弃儿们互噬求得一己生存的世界”,(12)张爱玲用她的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畸形扭曲的社会。
童年的生活留给张爱玲的记忆是不幸多于快乐,这使她成为一个早熟、敏感、内向和沉默的少女。“作为作家,她一直用深邃的冷眼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13)这使她的作品局限于家庭这个小环境,然而她又不甘于这狭小的题材。“她写作品的目的就是要剖析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14)于是,在张爱玲的笔下,人性中最根本的亲情、爱情在金钱的作用下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她告诉我们这就是生 7
活,真实的生活,无需战争的洗礼,也不用炮火的渲染,只要钱,就可以还原一切。
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而上海是沦陷区,正处于日本人的统治下。所以“张爱玲的作品与当时的血与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日寇的侵占香港和上海的沦陷也不大沾边,作品中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是讲述沪、港洋场高等华人的空虚、腐烂、堕落、变态的灵魂。这种故事一方面能为日伪统治的文坛所见容,另一方面也给当时的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15)在张爱玲眼里“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16)
结语
张爱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她“善绘画,又好音乐„„新旧文学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也成为作者特殊的风格。”(17)张爱玲在写作技巧上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为此,她熟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这潜心借鉴与切磋中,张爱玲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她的小说“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18)
张爱玲凭借着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特殊的经历,对现实的人、情、物有着精细入微的体察,能够看穿人与人的互相利用,人性中的猥琐粗鄙的一面,看穿了善良与真挚之下的虚伪和无聊的一面,并且她相信这种利用、卑琐和无聊,就是人无可更换的本质,是具有普遍现象的。张爱玲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她不仅给你讲述苍凉的故事,还让你品味人生的悲凉、生命的苦难。因此,在她的小说中没有大起大伏,只是从容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进行抽丝剥茧的描述。作者并不批判什么,只是当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其小说中被亲情利用、压抑的人物最终没有作出任何反抗,这是那个时代使然,也是人性使然。在她看来“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只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19)诚
如《金锁记》的结尾所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20)
注释:
1、(1)傅雷
《论张爱玲的小说》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2、(2)、(4)、(5)、(6)、(7)张爱玲
《私语》
3、(3)、(8)、(9)、(10)张爱玲
《童言无忌》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4、(11)张爱玲《茉莉香片》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5、(12)、(13)、(14)、(15)、(17)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6、(16)张爱玲 《到底是上海人》
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7、(18)、(19)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 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8、(20)张爱玲 《金锁记》
安徽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参考书目
1、《张爱玲文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 编辑:金宏达、于青
2、《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编辑:吴宏聪、范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