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的性质【讲稿】

时间:2019-05-14 18:3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的性质【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的性质【讲稿】》。

第一篇:第三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的性质【讲稿】

第三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的性质

社区从自身角度来定义社会问题,就像每个国家对本国社会问题的认定一样。所以首先要提升社会工作者对问题的理解,特别是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解决社区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界定:

第一,客观性的事实依据。

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某种具体的客观事实,而不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臆想。

第二,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

个人麻烦(private troubles):产生于个人性格,也同别人的直接接触有关,但它发生在有限生活领域内,烦恼属于个人的私事,通过个人的行动加以克服。

公共麻烦(public issues):是属于大众的事件,它的产生并不是少数人的责任群体性,与社会结构失调有关、行为规范失范、社会运行失控引起。

第三,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和社会规范。

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成为判断社会问题的标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候;以人为本以后,农民工成为社会问题。

婚姻应该是永久结合的,离婚成了社会问题;封建社会,女性平等,种族歧视不是社会问题;早期西方社会,贫困不是问题,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被普遍接受以后才成为社会问题。

第四,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

主观因素:把动人神经、易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视为是社会问题。严重的自然灾害、车祸问题、人才浪费、心脏病;

抢劫、杀人、吸毒等犯罪问题: 你更倾向于哪个? 第五,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力量解决)

但有些社会问题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改善、解决,提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人清醒地看到社会问题。

问题的特性:

1、问题的变动性

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社区问题,这些问题的界定都是处于变动之中的。比如:不育、意志薄弱和更年期都是直到20世纪才被认为是社会问题。当然,另一方面,以前我们认为是社会问题的,由于时代的变化等其他因素,现在也不是社会问题了。

2、问题的不确定性

第一,确定是否是问题。我们教材上表达的为:认为不是问题和不认为是问题。对于“认为不是问题”,书上举例了一个男性留长发的现象,这个本不应该是问题的现象,却被认为是社会分裂的表现。而社会分裂,简单点说就是长期的历史和地理等原因造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统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而“不认为是问题”则是说某种现在已经存在在社会和社区的现象,人们却没有把它当做是问题。【个人举例子,中国人注重家里整洁而忽略社区干净】

而影响我们确定是否是问题的因素主要就是意识形态和感受性认识。同时,我个人认为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也有一定影响。第二,确定是否需要解决。这也就是我们课本上提及的,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对其采取行动。比如现在我们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但是社会各界却并没有采取具体的有效的行动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而更多是还是当事人——我们的大学生靠自己去解决。

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即社会病理学)(Social Pathology)从社会病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社会问题就是违背了道德期望。造成社会问题的最大原因即是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社会化失败的结果造成道德腐蚀,而解决办法则是施以道德教育。社会病理学观点是美国早期社会学者对社会问题思考后作出的整理,它来自于有机体类比,基本上关心的是社会的疾病或社会的病态,认为凡是妨碍正常社会机能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

二、社会解组论(Social Disorganization)

社会解组就是失去规则。解组的三种形式是:无规范,即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现存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动;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有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规范和规则同时并存,使人们无所适从;崩溃,即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行动或者符合一方的期望,却也可能同时违背另一方的期望。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变迁,最强有力的变量是工业化、都市化、移民、科技发展等。

三、价值冲突论(Value Conflict)

社会问题是某些群体的价值不能肃容共存的社会状况,而这些状况使群体中的成员认为有必要发起大众来采取行动。这一观点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区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兴趣,他们发现彼此是相互对立的。一旦对立具体化变成了冲突,社会问题便因而产生。

四、行为偏差论(Deviant Behavior)

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违反规范期望,其行为或状况脱离规范者即是偏差。偏差行为的原因是由于不恰当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初级群体中。限制学习所谓传统方式的机会,增加对偏差方式的学习,限制获取合法目标的机会,产生紧张、压迫感,并且导致以偏差方式来解除这些感觉,这些是造成偏差行为的重要背景。其主要代表是罗伯特.墨顿。

五、标签论,亦称标示论(Label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某些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是因为受到大众或社会控制机构的注意,而社会反应只有在宣称的行为或状况被确认之后才可能发生。标签论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一是改变定义,二是消除指称所能带来的利益。

六、其他

批判视角,要求我们退一步,反思假定,并寻找究竟是谁从维持某一特定问题中获利。同时,要求我们反思社会矛盾,看待问题需要发展“批判意识”。

与社会工作者的联系:

1、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

社会工作者每天都需要与问题家庭打交道,为什么他们还要知道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更多的相关知识呢?作为社会工作者,因为我们常常从事多学科工作、团队实践和为代理机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灵活对待其他专家看待问题的理论视角,我们也有必要了解社会问题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

书本上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引用了马卡尼·森巴的一段话,具体解释起来就是说如果产生了某个问题,例如社工经常处理的青少年暴力的问题,究其责任,一方面枪支的政策和影视暴力对这一问题有影响,而另一方面教育等其他方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一个问题的产生,是由社会各个因素导致,这就需要我们社工拥有更多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2、形成我们自己的看法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可能有多种因素存在,影响社工自己的判断,最终影响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仅是要坚持价值中立原则,同时也要学会避免他人的压力和支配。

3、避免归咎受害者 所谓的归咎受害者就是人们不公正地把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举例说明:强奸犯常常以受害者的穿着作为犯罪的借口,他常常表现出一种无辜,这种时候就是将责任归咎给受害者了。社会工作者有时也会陷入这样一个境地,社会——社区问题的构建 干预性问题框架的6要素:(1)规范性行为的界定

(2)相关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结构(3)社会原因的视角(4)范围(5)社会成本

(6)被提议的补救模式 分析社会问题的组成因素

第一,规范和越轨。如果某种情况被贴上问题的标签,那么对于进行问题界定的组织来说,它必定严重偏离了实际或理想的标准和规范。

第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意识形态是一套一致的内在价值和统一的信仰体系,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决定了问题界定者的想法。第三,社会原因。公众把大部分问题归咎于社会因素。这主要是因为物理或生物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比如干旱是自然作用的结果,但紧急供应则是社会的责任。第四,范围。范围与条件的社会性质有关,即社区内有多少成员及哪些部分受到这一问题的影响。

第五,社会成本。社会成本的前提假设是:一种条件如果不被关注,就会造成经济、个人、人际、心理、自然或文化成本。

第六,补救。要进行干预,必须存在一个可以将条件转变为问题的认定组织,同时还应该具备条件是可改变和修复的信仰。

其他模式,见教材:群体赋能框架

提出社会——社区问题

权利要求——当问题界定组织确定一个已经使人无法忍受的状况,同时创造环境使得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被认为有提出要求的权利,这样的行动就是权利要求。

社会问题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众发现问题的存在并要求通过随后的讨论予以解决。第二个阶段:让政府有所作为。第三个阶段:要求的重申。第四个阶段:要求者出于对政府代理机构反馈态度的失望而离开,并由此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举例:

老年人自杀率比较高的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和看书质量问题挂钩的话,那么分析这个社会问题的演变到解决的四个阶段:(1)虐待证明

(2)形成居民和消费者组织以及政府反馈机构

3(3)倡导者和相关联邦代理机构之间的持续冲突(4)社区和州一级的重新倡导

问题界定的参与者:

受害群体、挑战群体、社会运动参与者、政策制定者和新闻记者。

当代中国面临十大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举目共睹。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走到哪里跟随到哪里。这些问题值得政府部门思其执政思路,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极大地困惑我们的社会。这些问题就是食品安全、房价、物价、腐败、教育、裸官和投资移民、恶性车祸、环境保护、事故、强拆。

食品安全

近来引起了政府高层密切关注的食品安全,应该是目前中国面临最大的社会问题了。可以说,食品安全是一些带着脸谱的无差别袭击活动。这样的袭击活动,不分男女、贫富、地位、城乡等人群,见一个袭击一个,借用一句国歌里的唱词,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了,因为在这样的食品安全恐怕活动中,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都在大幅度的下降。

房价

和食品安全一样引出了温总理的怒喝:“你们专业工作者身上有无道德的血液”的地产商,他们所恶意炒高的房价,是目前中国的第二大社会问题。许多地方政府喜欢用推高地价的手段来增加GDP收入,其实通过推高房价来增加GDP收入,不过是在饮鸠止渴罢了,因为房价的飞速上涨,全面推高了物价的飞升,地方政府在看到了直升天空的GDP之后,很快就将被飞速上涨的物价弄得焦头烂额。

物价

物价的上涨,既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也和房价牵连在一起。诡异的是,物价当然不仅仅是在上涨。最近媒体广泛报道的“卖菜难”,也是物价上涨的伸延问题。政府对房价调控制乏力,对一般农副产品的调控却相当给力,但因为太给力了,隔山打牛,受伤的几乎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一方面是农民深感“卖菜难”,另一方面是城市普通居民感到“买菜贵”。卖与买的不和谐声音,是物价上涨之后的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腐败

腐败虽然是一小部分特权官员的特殊表现,但腐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却从多个方面印证了时代的特色。没有房价和物价的飞升,腐败的官员也许就不会这么大无畏地前赴后继。房价和物价所引发的社会不安定因数,加速了腐败分子的滋生。虽然造成腐败的土壤,是因为太多有了缺乏民主监督的集权的自留地。不受约束的特权,和未来社会的物质条件的不安定因素,是催生腐败的温床。

教育

对未来社会的不信赖因素,是教育走向了急功近利的歧途。教育为了钱,为了钱而接受教育,是教育彻底的变味了。最近一个音乐学院的大学生,疯狂得杀害了一个车祸的受害者,让很多人感觉到了非理性教育的可怕。以前我们常常把一些恶性犯罪归纳为“罪犯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现在很多恶性的犯罪,罪犯恰恰都受过精英般的高等教育。学子的疯狂,其实是教育本身的疯狂的一个侧面反映。

裸官和投资移民

腐败和教育的问题,又派生了“裸官和投资移民”这样的社会问题。表面上看,裸官和投资移民是两个极端不相等的问题,但它们几乎一致的地方,都是把在国内积累的社会财富转移到国外。裸官把财产转移到国外,是为了避免腐败的下场。投资移民,是因为对国内的未来社会投了不信任的一票。裸官和投资移民更相一致的地方,是他们因为都找到了一条可靠的后路,从而对目前的聚富手段非理性和非合法性完全没有过虑。因此,使得前述的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房价物价以及腐败等问题更加特出。

恶性车祸

以上的这些社会问题,归纳成一点社会伦理后,就是“有钱的人是爷爷,没钱的人是孙子”。爷爷和孙子的辈分,取决于每个人的钱包之厚度。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中,恶性车祸就集中地爆发了这个社会所抱有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几乎很多时候,那些车祸都会引发全民的辩论,比如七十码、我爸是李刚、药八刀等等,甚至南京的一个徐老太,其实也是一件车祸引发的社会问题。那些普通的车祸转变成恶性车祸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普通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的速度。不亦悲乎?

环境污染

同样,环境保护在中国也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的集中聚焦点。房价活动物价的上涨,使地这社会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不拘手段聚财。不拘手段的聚财方法,其中之一是罔顾道德的腐败,或者是无视基本道德的产生非安全食品,在腐败分子和无视食品安全的富人都成为“爷爷”之后,谁还会在乎环境保护呢?但那些惨不忍睹的环境破坏,最终都要由我们的后代来埋单。

恶性事故

恶性的土木工程事故,和恶性的矿难,多发性的工厂事故,甚至消费场所的火灾事故,凡是有经济利益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恶性故事的源头。这些事故的背后,一方面应该和恶性敛财的手段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无视人命关天的基本道德。无视人命关天的基本道德,又和教育有关,而恶性敛财手段,仔细想想,又和腐败房价物价等问题密不可分。

强拆

强拆是腐败和房价高涨后的派生问题。强拆问题的背后,是“经济利益大于人命”的执政思路。封建社会的君王,尚且知道“社稷为轻民为重”的道理,但现在的很多GDP执政官员,根本就不相信“民为重GDP为轻”的民主理念。他们在实施强拆的同时,当然忘记了“权为民为赋,权为民所用”的党的基本方针了。

在这十大社会问题中,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应该是食品安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我们所食用的食品都成为有问题的食品了,那么,也就是说这天不再是安全的天了,“解 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这样的红歌唱词,就真正成为了讽刺艺术。当天都不再安全时,那么许多社会问题当然也就不是“杞人忧天”的问题了。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都和漠视人命有关。因漠视人民的利益,从而漠视人命;因漠视人命,从而造成大量的不安全食品的泛滥。因不安全食品的泛滥,一切基本道德完成被经济利益所冲垮。

第二篇:社会抚养费征收性质

征收性质

应当明确其不是一种行政处罚,而是一项行政性收费。一些干部、群众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明确,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对待超生者采取经济制裁上有一个变化过程。可以说社会抚养费是从过去的计划外生育费演变而来的。

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之初,各地对超计划生育的人多是给予罚款处罚,1994年以后,一些地方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倡导性义务,对超计划生育不适宜给以行政处罚,因此,陆续将罚款改为了收费,1996年《行政处罚法》出台后,进一步明确对于超计划生育的不得给予罚款,但可以征收“计划外生育费”。2000年3月,中央8号文件明确规定实行征收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同年,财政部、国家计生委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将“计划外生育费”改为“社会抚养费”。本法规定的社会抚养费是一项行政性收费,不是处罚,但具有一定的补偿和强制作用。因此该条第2款规定,“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应当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第3条第2款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分别以当地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计征的参考基本标准,结合当事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情节,确定征收数额。社会抚养费的具体征收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征收数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收公民的收入差异,没有明确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具体征收数额,而是规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2002年8月2日,国务院根据该法的授权出台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对社会抚养费征收问题作出了进一步具体的规定,但是对于社会抚养费征收的标准也只是作出了一个原则规定,仍然没有作出十分具体的规定。

征收对象

征收对象应当是不符合我国生育政策超计划生育子女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的规定,我国的生育政策是国家规定基本原则,具体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因此,这里的超计划生育子女的人,就是指违反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生育法规规定条件超生子女的人。需要指出的是,在该法出台之前,一些省、市在工作实践中除了对超计划生育的公民征收社会抚养费外,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经批准生育二胎的公民也征收一定的费用,叫做“社会补偿费”,征收数额少于违法生育的公民,一般为300元至800元不等。该法出台以后,征收对象应当是不符合我国生育政策超计划生育子女的公民,因此,对符合法定条件生育二胎的公民不应再征收社会抚养费。

第三篇:我国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按照这个理论,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胜利,资产阶级专政必然为无产阶级专政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思想、政治、文化的巨大进步,最后必然发展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必然同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联合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有可能首先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人类社会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并进一步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三个依次出现的社会形态。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

1·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在一起,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在一九四九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3·一九五四年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3·一九七五年的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阶段主要有两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形态放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前,资本主义社会(在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四个依次出现的社会形态。

4一九八二年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规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发明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个阶段,所有制形式不同于一九七五年的社会主义宪法,而与一九五四年的新民主主义宪法相近。因此,我个人认为,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归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范畴,并将新民主主义社会命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依次出现的社会形态依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总结了巴黎公社经验;列宁实践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早期建设;毛泽东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领导实践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强调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并领导实践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自1949年始,中国的社会性质历经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当前正在重新回头进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修订的新党章规定“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应该自觉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成为这一事业的合格的先锋队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四篇:社会保险法讲稿

社 会 保 险 法 讲 稿

云南法瑞律师事务所律师

普安其

各位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首先要非常感谢华宁县人事局的领导组织这么一次有意义的法制学习培训活动,使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就法律的学习使用做一个交流学习,作为一名律师崇尚和相信法律我的职业的基本要求,我始终坚信,法律是靠实践来确定权威而不靠学习讲课来推广的。尽管如此,利用适当的时间来学习点法律知识,也是用法、守法的前提。由于在坐的都是文化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的人事系统精英,我想就今天所要交流学习的社会保险法尽量讲深一点,多和大家从理论进行些探讨交流,希望今天的课讲完后,大家说我是讲法律的,而不是这个家伙是来念法律条文的,耽误浪费大家时间的。同时,在交流中我有什么讲的不对的地方,也希望大家给我多提点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0月28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获得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实施,这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首次就社保制度进行立法。法律着力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从1994年被纳入国家立法规划,2007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社会保险法》此后三年审议四次致2010年才最终出台,整个立法过程长达17年,这部法律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在、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大法,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鉴于时间的关系,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就该法与大家作一个学习和交流:

一是国内外社会保险法发展及教训 二是中国制定出台社会保险法的历史背景 三是社会保险法的突破和亮点 四是社会保险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国内外社会保险法发展及教训 

一、)简要发展历史

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最初是社会成员之间自发地进行互助互济,然后产生了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政府的一项社会政策。最早的社会保障法,可以追溯到 1601 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当时规定通过征收济贫税对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

2、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伴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在1883 年的德国产生,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保险即社会保险法律。德国于1884年又颁布《劳工伤害保险法》,1889年颁布《残废和老年保险法》,之后相继在欧美国家得到确立。3、1935 年美国国会制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险法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为了减少社会冲突,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都在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立法。以英国、瑞典、德国为代表的西欧北美一些国家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 或“从胎儿到天堂” 的福利政策。当代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现在已经有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社会保障立法。从以上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其诞生到逐步得到确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同社会保障立法相伴相生的。可以说,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当代各项法律制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过度的社会保险要导致很多的弊端:一是导致国家企业负担沉重,一些国家甚至因为高额的社会保险费用面临财政破产,典型的“福利国家”英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福利制度黄金期的70年代,其社会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80年代,这一比重继续升高,1983年,已增至527亿英镑,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1951年至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达1209亿英镑。政府财政近乎破产[。二是挫伤国民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缺乏活力。如瑞典在高福利制度下,人们工作和不工作的收入相差不到20%,所以躺在高福利“摇篮”中的瑞典人,工作积极性较低,对请假和缺勤抱轻率态度,正如瑞典人自己所言,他们创造了“两个新高”,即人的寿命最高,旷工、病假率最高。如今,不愿就业、厌恶工作在瑞典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现象。三是过度追求社会公平,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效率。如加拿大有10%的国民依赖福利金过活。由于免费医疗,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把看病当成一种社区交往生活,政府在医疗上的开支失控。失业率的高涨与太过容易领取失业保险金有着必然的关系。有这样一件事,在非洲索马里 一大军阀的太太,带着4个孩子来加拿大充当难民,政府每月给她1500加元的福利金;一群索马里难民看到加拿大的福利金这么容易拿到,便一个人化六、七个名字来多伦多市社区申请,居然也一一得手。如此一来,这种靠伸手维生的人呈上升趋势,国民的谋生斗志日薄西山,国家的经济自然一蹶不振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1、从新中国成立到80 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效仿前苏联实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以 1951 年政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试行)》 为标志,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从新中国成立到80 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职工个人不缴纳社会保障费用,但却享受较全的社会保障项目,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靠国家,社会保障基本上属于企业保障和国家保障,远远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

2、从80 年代中期到 1993 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从80 年代中期开始了初步的探索。在改革步骤上,首先从改革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入手,陆续制定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改革措施。在养老保险方面,国家从1984 年起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 的原则开始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试点; 1991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失业保险方面,1986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3 年国务院又对此规定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待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从80 年代中期到1993 年,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社会保险模式选择、保险费用分担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改革目标、方法等方面还有许多局限性。

3、从1993 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积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明确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事分开、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在养老保险方面,1995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决定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随后在全国进行了制度模式的试点; 1997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方面,从 1994 年开始,国务院组织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的医疗保险试点; 1998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模式和改革方向。在失业保险方面,国务院对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进行了修改,进一步明确了覆盖范围、筹资办法、缴费比例、享受条件和保障水平,并将规定上升为法规,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在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方面,国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和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国家加强了立法,国务院在 1999 年相继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将社会保障立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外,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务院在2000 年出台了《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明确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在辽宁省和其他省份部分城市进行试点,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累经验。上述一系列社会保障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

二、中国构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各种社会矛盾日趋积累,必须制定一部社会保险法,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稳定器。社会保险制度为社会保险的被保险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安全感,解决被保险人的实际生活困难,解除可能出现的焦虑心理,有利于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同时,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千百年来第一次解决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共产党人执政的庄严承诺,这也是党和政府推进社会保险立法的重要动力之一

2、人口背景: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险法,是我国面对社会老龄化,解决老有所养的必须举措。

3、经济背景: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险法,是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实现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两大国情。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增加了建立统一社会保险体系的难度,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庞大农民工群体和失地农民群体,因为无法越过城乡壁垒,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成为社会保险制度设计的一个难题。但毕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3、法律背景:原来相关的立法层级过低,因人定规,操作执行不便

三、社会保险法的亮点与突破

我认为,社会保险法有五个突破、六个亮点

一是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大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二是明确了各社会保险项目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法》将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纳入了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如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项目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项目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被征地农民按照国务院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项目;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也应当参照该法规定参加我国的社会保险。

三是规定了社会保险的筹资渠道。《社会保险法》明确了用人单位、个人和政府在社会保险筹资中的责任,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保险缴费;居民社会保险基金主要由社会保险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社会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给予补贴等等。

四是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险逐步要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制度。在《社会保险法》正式通过之前,有关社会保险法规的最高法律层次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且都是将五种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俗称“五险”)单独分别作出规定,每种险的覆盖面相对较窄。《社会保险法》通过以后,是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这对于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全体公民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到2009年底,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都制定了省级统筹的制度。经过评估,已经有25个省级单位达到了省级统筹的标准,还有27个单位正在评估。但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还有较长的路,好在此次《社会保险法》已经就此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五是规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可以实现异地“漫游”,改变了养老保险“带不走、挪不动”的现实积弊。长期以来,由于统筹层次不齐,流动人员的社保跨地区转移和衔接一直不通畅。在2009年国家专门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基础上,这次《社会保险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同时还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六个亮点是:

亮点一: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继续缴费,社保缴费实现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规定,职工退休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必要条件是个人缴费年限满十五年,如不符合此项要件,将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其本人。而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最初他们社保缴费的年限都不长,同时,某些城镇职工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时间较晚,所以按照原规定,这些人就会因缴费时间不足十五年而很难享受到缴纳社会保险应有的待遇。

由于原社保规定不尽合理,实务中很多地方规定允许退休时缴费不满十五年的个人一次性补缴或继续缴费至满十五年。例如,北京市《关于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未达到规定缴费年限的本市城镇参保人员可以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时,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5年和累计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本人自愿,可以按本通知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但北京的规定限定为具有北京市城镇户籍的职工,实际上还是排除了缴费不足十五年的非京城镇户籍职工在北京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能。

为了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畴,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此次《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由此可见,《社会保险法》取消了缴费不足十五年的职工一次性提取个人账户,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规定,有利于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也符合社会保险追求公平性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功能。

亮点二:社会保险缴费机构定期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情况

关于社保缴费的知情权问题,在实务中很多地方本来也有相关的规定,例如,北京市社会保险中心每年都会发布《养老保险缴费情况公告》,公告中称:参保 6 职工与参保单位就上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及缴费金额产生争议的,参保职工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所属社保经办机构稽核部门投诉举报。但这一做法只是每年一次以公告的形式作出的声明,并且限定职工在规定时间内投诉举报,容易诱导参保单位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职工及时了解社保缴费情况,并及时主张权利。

所以,为了充分保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知情权,《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依法按时足额征收社会保险费,并将缴费情况定期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

这一条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应当定期将缴费情况以书面形式告知用人单位和个人,不得拖延或者隐瞒情况。同时,征收机构将缴费情况定期告知职工本人,使职工可以将征收机构告知的情况与用人单位告知的情况进行对照,便于职工监督用人单位缴费和代扣代缴是否真实合法,以有利于职工及时维护社保权益。

亮点三:社会保险费征缴强制手段增加

社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的问题,但由于社保费征缴缺少强制手段,社保费征收机关对恶意欠费单位往往也束手无策。有鉴于此,《社会保险法》强化了用人单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并规定了对用人单位不缴费或欠费可以采取的强制措施:

例如,《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用人单位处应缴社会保险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六条规定:“对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 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查询其存款账户;并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签订延期缴费协议。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未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

亮点四:强化对社保基金安全的监管

截至2009年底,社保基金会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到7766亿元。近年来有关社保基金的大案频发,社保基金的安全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此,《社会保险法》就社保基金监管作出了原则规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特别是《社会保险法》专设第十章,对社会保险监管作出具体规定: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掌握、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实施社会监督等。为了保障监督委员会的中立性和独立性,有效发挥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监督职能,《社会保险法》特别限定了监督委员会的组**员上,包括用人单位的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而不包含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代表。

亮点五:社保争议可以寻求司法救济

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因社会保险发生的劳动争议适用该法,但在实务中往往认为,用人单位不为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属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处理,并且因涉及缴费基数核算等事项,司法部门也无法处理,因而不予受理。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一条: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 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此次《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三条明确规定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和诉讼。当然,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部门依法处理。

《社会保险法》从保护劳动者社保权益出发,将选择权赋予劳动者一方。总之,《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是以法律的名义对社会保险的相关事宜作出的规定,尤其应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毕竟将来如果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到,那就不再是违反了法规、条例,而是违反了法律,必然会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

四、社会保险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条文太过简约(全文仅12章98条),授权性规定太多(13项授权),操作性不足,从根本意义上说,社会保险法更像一部社会保险宣言。

二、社会保险费该由哪个部门来收取的问题没有明确。” 社会保险费征缴是形成社会保险基金的入口,如果入口不畅,此后的基金管理、社会保险费发放都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财政税务部门之间关于征缴问题的长期博弈。

在《社会保险法》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五十九条中,仍然是一个不明不白的授权性条款:“社会保险费实行统一征收,实施步骤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同样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在不同地区分别由不同的机构征缴,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不同的国家或者由完全财政税务部门征缴。或者完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缴,中国这样在征缴环节的“一国两制”已经被诟病多年,由此而带来的财政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之间的推诿、扯皮,也严重影响着基金的征缴效率,成为基金监督管理环节的一个顽疾: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如何去监督在政府序列里强势的税务部门的征缴工作?

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现在不解决,会越来越难以解决。但如果中央政府下决心,还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的。就如同前几年的公路养路费改为燃油税的改革,由于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实现了十几万养路费征收人员的分流,最终还是解决了养路费改革的重大问题。

三、《社会保险法》也有一些规定被公众所质疑。如公职人员的参保问题有将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之间悬殊的不平等待遇合法化之嫌,而国务院自行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也使人颇感疑,这些规定,破坏了社会保险法覆盖的统一性。

《社会保险法》第十条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下称“参公”)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缴费义务与养老权利相对应,各地统筹时间早晚不一,最早的已经20多年了。但公务员和“参公”群体(即“干部”们)一直被“恩准”在尽义务的范畴之外,既不要个人缴费,也不用单位缴费(尽管都是财政出钱,也应该“各账各清”、桥归桥,路归路),干部们平时与社保完全无关,退休后却领取着比一般人高得多的养老金,引起普罗大众的诟病。有人会认为各级财政为公务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可能会有困难,但实际上改革30多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增幅远远大于GDP增幅,财政根本不差钱。一些地方大搞“政绩工程”时有的是钱,怎么到了尽社保缴费义务的时候就困难了呢?难道只有企业和职工不困难?公务员群体作为政府的精英群体和人民的公仆,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起带头作用,而非继续拖后腿。当然,很多国家的公务员参加社会保险,时间一般晚于普通工人,但最终绝大多数国家都进入同样的基本保险制度,公务员的优待可体现在补充养老保险如职业年金方面。美国加州就有专门的可投资股市的公务员养老金。

四、事业单位职工的参保问题。按照现行规定,曾经与公务员同属国家工作人员,享受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职工,将与企业职工一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个规模庞大的高知识群体将面临一场制度改革的阵痛。

第五篇: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党课讲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主讲人:于璟志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关于党的宗旨,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规定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言简意赅地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建立这样的党是为了什么!处于新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应当自觉地以此为出发点来增强党性并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政党的性质。政党的性质决定其政党的本质和生命,同时又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自己定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并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作为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并全心全意为之奋斗不息,使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条件、面临的新考验和挑战,对党的性质作出了新的概括,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党的先进性或先锋队性质置根于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我国的工人阶级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工人阶级一样,它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中国工人阶级与其它国家工人阶级相比,所独具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之深重,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中国工人阶级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性。二是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虽不多但分布比较集中,集中在沿

1海、沿江大中城市和煤矿、运输、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这一优点使得工人阶级便于组织起来,形成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三是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同广大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而农民占了整个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使中国工人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的形成、壮大和政治上觉醒,是建党的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之后,始终保持着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在二〇〇一年“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新。把握这一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辨证统一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可以从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两方面理解。首先,党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政党是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为实现其根本利益,以取得政权和巩固政权为主要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可否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了较大变化、经济运行形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部分工人群众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而且这种工作岗位的变动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体优势的发挥。他们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必须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其次,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指党由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新时期,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形成很多新的阶层,工人阶级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特别是作为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江泽民在二〇〇一年“七一”讲话中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

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党的群众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割。如果否认党的阶级性,那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和历史使命;如果否认党的先进性,也就否认了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整个理论。同时,党在社会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党的群众基础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扩大。因此,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一致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她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由此决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不仅要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唯其如此,中国共产党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成熟正是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生死存亡之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全民族的抗日中坚,全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并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华民族解放,推倒三座大山压迫,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建党八十多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以实际行动表明,党始终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解放的最前列,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

当人类历史的车轮驶入二十一世纪时,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各个国家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来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了完成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党面临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并带领人民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成员就业情况的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流动的周期将越来越短,社会身份的变化频率将越来越快。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大多数人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勤奋工作,或合法经营而为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同样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作为领导人民进行伟大而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理由不代表他们的利益。同样,他们当中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只要承认党的纲领、章程,自觉地为党的路线、纲领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党组织就应当向他们敞开大门,并通过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允许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意味着党员成份的多样性变化。党员成份与党的性质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的性质。同时,党员成份不是影响党的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的党员,都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这是党的一贯原则和要求。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很久一个时期里是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党员,但是由于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从思想上建党,党的特有性质和先进性并没有蜕变,党的特有的阶级基础也没有改变。

这样做,可以不断地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同时也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有信心有力量有前途的表现。因此,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会使党更好地保持先锋队的性质,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下载第三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的性质【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章 社会和社区问题的性质【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普法教育讲稿

    法律进社区 婚姻法 ..............................1 一、夫妻财产...........................1 二、离婚时的相关纠纷...........................2 1、婚姻关系终止的形......

    **社区社会治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康乐社区社会治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康乐社区基本情况:东至青海民族大学东墙及其延长线(东川工业园区界)、西至湟中路、南至果洛路延伸段(湟中路和博文路之间)及昆仑东路、......

    社区问题

    社区背景作用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它是城市的“细胞”。 我国现在既是处于......

    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5篇材料]

    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看一下上海高中政治教材第六课的标题就可以知道,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同属于经济制度,社保制度单列。那么,社保制度从性质上属于什么?为什么放在和经济制度放在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范文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所谓半殖民地,就国家主权、国家地位而言。 为什么近代中国是......

    社区社会工作总结

    社区社会工作SQ社区社会工作一、腾尼斯1发现并阐述了人类群体活动赖以展开的两种理性的组织类型2开创了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社区共同体这一人类组织的先河3揭示工业化......

    社区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社区”无论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理解,还是作为一个区划来解释,都有其道理。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就如何搞好社区建设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那么我区的社区建设情况如何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