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节——我的家乡
毕节——我的家乡
小平小学演讲稿
谁不说咱家乡好?在我的心里,生我养我的家乡——毕节是最美的。这里有闻名遐迩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气势磅礴,流光溢彩;素有“天然花园”之称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灿若织锦,百里飘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碧波荡漾,鹤鸣鹭飞。还有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的大方“九洞天”,被称为“乌江第一漂”的纳雍“总溪河”等自然风光,加上赫章“可乐遗址”,毕节市“大屯土司庄园”等国家级重点文物,美不胜收,使人流连忘返。这就是一块孕育着希望,充满着激情与活力的土地——毕节。
其实,家乡也曾贫穷过。20年前的毕节,我们的先辈吃的是粗杂粮,穿的是破衣裳,住的是茅草房,多数人家一年没有半年粮。就在先辈们忍受着贫穷与落后之时,忽如一夜春风来,毕节大地放光彩。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爷爷,为生活在这里的几百万人民指明了生存发展的出路,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构想。毕节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年来,全区人民一直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充分发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使毕节逐步走出困境,走向辉煌„„
如今的毕节,历经数十载的风雨历程,从泥泞和坎坷中走来,正抖落一身的风霜,微笑着前行„„江河在奔腾中书写着它的恢宏,蓝天在宁静中袒露着它的旷远,而岁月就在悄然中见证着它的历史。
如今的毕节!依旧铿锵前行!杭瑞高速、夏蓉高速、成贵高铁、以及 “飞雄机场”都在为毕节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我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排礁远航。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的,我们含泪,是因为我们对比、惊叹、感恩;我们深沉,是因为我们思虑、开拓、创新。二十余年的脱贫史、发展史告诉我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将会使毕节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第二篇:毕节,我的家乡
毕节,我的家乡
毕节,我美丽的家乡,您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地美丽。春天,“世界天然大花园”——百里杜鹃五颜六色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延绵百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夏天,九洞天是人们旅游的首选。在五公里的腹流洞腔上,九个天窗各具特色,集腹流、峡谷、洞天、天桥、天坑等多种典型的岩溶形态为一体,被中外岩溶专家誉为“中国岩溶百科全书”。“洞上桥,桥上洞,洞洞桥桥别有洞天;山中山,水中山,山山水水独占山水魂。”正是九洞天的全面写照。这里非常凉爽,放舟洞中,给人们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快感,使人流连忘返。秋天,农田里的庄稼连成一片,金灿灿的,给家乡披上了金色的纱衣。冬天,大雪纷飞,给大地换上了洁白的棉袍。连绵的乌蒙山宛如一头沉睡的雪豹,在等待春雷将它唤醒。
毕节,我富饶的家乡。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乌蒙山。你看,滚滚的麦浪,一望无边的稻田,漫山的果林,处处都是人民的希望。人们笑呤呤地在农田是收庄稼、在河里捕捉鱼虾,好一片丰收的景象。那菜市场的叫卖声络绎不绝,各种新鲜的蔬菜满目琳琅。
毕节,我繁华的家乡。三农政策,使我的家乡改变旧模样。超市里,各种新型手机,电脑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大树下,一位老爷爷正在与远方的大儿子通话,在询问那里的大米行情,了解今年水稻良种的更新情况。电脑旁,阿姨正在浏览Internet网,准备查找西红柿的无土栽培要点与绿色蔬菜的市场。客厅中,小孩坐在液晶健康彩电前,在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的实况。
毕节,我永远可爱的家乡!
第三篇:我的家乡——毕节
我的家乡——毕节
我的家乡——毕节是一个有着许多名胜古迹的城市。这里山美,水美。朴实的毕节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发展家乡,并利用科技为家乡创造富裕的生活。
说到山美,我先介绍“花的海洋”——百里杜鹃。
百里杜鹃是国家森林公园,每年三四月份是盛花期,漫山遍野都是杜鹃花。让人目不暇接,花香芬芳扑鼻。色彩各异的花有红色,紫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其中包括:马银杜鹃,秀叶杜鹃,大棵杜鹃„„姹紫嫣红,争香夺艳。看到这繁花似锦的场面,你一定会气定神闲,让你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全新感受。“花的海洋”——百里杜鹃如一个天造地设的大花园,装扮着延绵起伏的群山,也孕育了一方纯洁的民风民情„„
说完了山,说水吧!毕节,在倒天河的下游新建了一个人工湖——碧阳湖。湖的旁边有一个美丽的广场,广场的中心有几个雕像,它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看书,有的在骑车,还有的„„,漂亮极了,在湖的四周的石栏上,把毕节地区所有风景名胜都雕刻在上面,比如织金洞、百里杜鹃、九洞天、草海等等,好象一个毕节风景名胜区的档案馆。湖水清清的,在微风的吹拂下,一波又一波的荡漾开去,那湖里的水草在小中飘荡着,好象在跳舞,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湖中间的有一个“小岛”,岛上长着一棵棵苍天的大树,大树上停留着一群群白色的小鸟,美丽极了,象是给小岛披上一件白色的衣裳„„
我爱我的家乡——毕节!
贵州毕节地区毕节市毕节市实验学校六年级:倪雪寒
第四篇:贵州毕节我可爱的家乡谢江梅
贵州——毕节,我可爱的家乡
织金六中九(12)班
谢江梅
贵州高原的民族风情,它是那样的古朴浓郁,它是那样的婀娜多姿,如天河的星光璀璨夺目。
——题记
如果你的家乡是在城市,会有很多企业,各种建筑和人文资源。可是,我的家乡却不是如此,我的家乡最突出的特点是走过路的脚底沾满了肥沃的泥土。
正是因为如此,我为我的家乡自豪,为我的家乡而感到骄傲!古人讲:“人文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每个地域的开发,都是人文资源开发的结果。贵州就是凭着老天“得天独厚”的资本,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去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避暑之都”,除此之外,贵州有大至赤水风情,苗寨风光,小至都匀毛尖,茅台名酒、、、、、、贵州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来吧,远方的朋友,让我带你走进那些精美多情的风雨桥,银光流淌的苗族文化,神奇古老的水书文化,令人神往的“四月八”天赖之音的侗族大歌、、、、、、来吧!远方的朋友,让我再一次带你走进歌的世界,舞的海洋,那里,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毕节。
在那里有“贵州屋脊”之称的“韭菜坪”,“天然花园”之称的“百里杜鹃”,有“高原明珠”之称的“草海”,还有著名的“织金洞”、、、、、、来吧!远方的朋友,难道你还是无动于衷吗?哦,你错了,你应去,将这些风景尽收眼底。现在的我们,正承载着先人的梦想,继续着过往的神韵,演绎着明天的传说与光辉。来吧,远方的朋友,让我再一次带你走进歌的的世界,舞的海洋!
“一百里杜鹃花,歌唱的地方;一千只黑颈鹤,跳舞的地方;我的高原花海,我的青春摇篮,毕节啊毕节,我可爱的家乡!”
第五篇:毕节十二五
“十二五”毕节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央及省对试验区的倾斜支持、东部沿海产业升级转移三大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依托交通条件改善发展新兴工业,紧紧围绕把毕节建成全省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坚持按照“园区化承接、集群化推进、循环型发展、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的思路,千方百计扩张规模做大总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把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全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2、总体目标。到2015年,工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大,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总产值在全省位次提升1位,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3倍,年均增速3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8%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家要求,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实现“两个千亿”:“十二五”期间,累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2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
——壮大“五个支柱”:到2015年,煤炭、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烟酒等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1600亿元以上,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形成“五个百亿产业集群”:到2015年,形成能源、装备制造、化工、轻工、建材及新材料等五个产业集群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其中能源产业集群超过1000亿元。——打造“五个基地”:力争用5—10年时间,把我区建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
3、发展原则
——立足资源、突出特色。立足各县(市、区)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统一规划,重点扶持,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形成规模效应,使其迅速成为各县(市、区)乃至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或支柱。
——集聚发展。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聚集园区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建设投资和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产业的集聚优势。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可持续发展。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择优扶强、壮大支柱。遵循经济规律和竞争法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突破所有制限制、突破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域界线,真正做到谁有能力就扶持谁,谁有优势就扶持谁,大力扶持并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品,壮大支柱产业。
(二)“十二五”园区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循环发展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能耗物耗较低,产出高,产业链较长,产品附加值较高,产业布局相对集中,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生态环境良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经济带动能力较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到2015年,全地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00亿元以上,占全地区GDP比重42%
以上,年平均增长20%以上;累计工业投资近2000亿元。全地区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空间分布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竞争能力显著提高。
2、承载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全区已规划建设的三大基地和九个工业园区,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工业园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结合我区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力、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新兴产业等。具体到每一个园区来看:
3、超常规思维选择速度。我们常规的思维就是根据今年的完成情况制定明年的计划目标,这种常规的做法很难创造速度。毕节试验区要实现跨越,就必须要有超常规的思维。例如某企业今年赢利100万元,明年计划120万元,如果提出明年要实现1000万元,大家就撒眼了。
第一,要明确发展需要1000万元,市场份额也超过1000万元。
第二,根据1000万元的目标,倒算帐配置资源。
比如:需要增加厂房和设备——如何解决、谁解决、什么时候解决;
需要增加购置原料——如何解决、谁解决、什么时候解决;
需要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如何解决、谁解决、什么时候解决;
需要增加多少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产业工人——如何解决、谁解决、什么时候解决;
把以上四个环节做好了,1000万元目标实现了,用这个思想来武装头脑,我们促跨越、提翻番,反对的人可能就认可了。我们的基数小,去年没有力帆二期,没有织金煤化工,今年我们有了,明年后年就会投资陡增、产值陡增,这就是跨越。
4、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通过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通过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我区服务,打造一支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壮大企业家队伍。二是要用好各类人才。要创新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范围,大胆提拔懂工业、懂经济、会管理、善服务的人才,充实到工业经济管理干部队伍,切实增强政府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展示其才能的平台,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类人才的潜力,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拓宽渠道促进就业。一方面一些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出现招工难现象,另一方面贫困地方的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招工难主要是用人企业用工待遇低,符合从业条件人员少,而就业难主要是用人岗位短缺,现在劳动力过剩。随着“工业强省”、“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和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区内吸纳就业岗位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全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富余劳动力素质不高,很多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用工要求,因此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工作应该尽早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范围。既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从根本上增加有效就业岗位,更要加强劳动者素质培养,通过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用人保障提前做好准备。
6、舞好龙头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可形象地称之为“发动机”与“加速器”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地推进城市化。就我区而言,把毕节
大方规划为双百城市,主要解决好扩大消费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企业进入、有人进入、有企业家进入。仅规划一个小区,如果产业不进入,农民不仅不能致富,政府投入(启动资金)还亏损。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并不是完全城市化。传统认为城市化就是盖房子,其实盖房子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并不大,统计资料表明,一般房开周期为2年,第一年对GDP的贡献率在5.2%左右,第二年房子售完后GDP的增量与物业管理消耗持平,这就是繁荣并不等于经济增长的道理。如80年代北海修了那么多房子,看似十分繁荣,实际上是一种泡沫经济,并未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可以支持地区的增长,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只有体现不受属地需求约束才能促进增长。这就是著名的短期抓需求,中期抓供给,长期抓协调的理论。
7、要中间带动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要“抓中间,促两头”。某一产业要获得健康发展,离不开以种养为基础的基地——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一一拓展市场获得效益这么三步曲。现行的思路是从头抓到尾,结果是建了基地没有加工厂,建好了加工厂产品已失去了市场。我区烤烟生产从八十年代起就领衔主演全区经济二十年,就是我们在种烟前期率先建设了复烤厂和卷烟厂,发挥了加工企业对烟基地(烟农)的拉动作用和对全国烟市场的连接、辐射作用。否则全区烟农都到省外市场去卖烤烟,肯定不行。九十年代,全区煤炭产业跨入主导产业地位,也是因为大部分县市成立了煤炭集团公司这样一个集约化经营的企业。建一个核桃基地,必须先建一个核桃加工厂,建一个养畜基地,必须先建一个畜产品加工厂。加工厂(含大型批发企业、市场)好比是管道上的“活接头”,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农户),企业抓信息、品牌、技术、资金、生产销售,农户抓种养,提供原材料,一活皆活,这就是“抓中间,促两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