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马加爵杀人案 讲稿

时间:2019-05-14 18: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马加爵杀人案 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马加爵杀人案 讲稿》。

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马加爵杀人案 讲稿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马加爵杀人案 讲稿

一、案例简介

(一)马加爵简介

籍贯:广西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人。1997年考上宾阳中学,为广西重点中学。家境:四个子女,家境贫困。另有一女考上大学。取名:父亲为儿取名马加爵,意喻“加官进爵”

智力: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计划性杀人,化装乞丐逃追扑等行为表明其智力高。

(二)案件梗概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4月22日被判处死刑。

6月17上午9时被枪决。

(三)犯罪起因

邵瑞杰:马加爵大学三年半最好的朋友,因为打牌与马加爵发生口角,批评了马加爵的为人,于是被杀。

马加爵供述:“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们那么多年住在一起,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唐学李:没有在邵瑞杰和马加爵的夺命牌局中争吵,也不曾和马加爵有任何过节。在唐学李女友看来,二人甚至算是不错的朋友,唐平时喊马加爵“马哥”,从来没有言语不慎得罪马加爵,只因为他暂时借住在马加爵宿舍里,那两天又总是睡在宿舍不爱出门,妨碍了马加爵的杀人计划,因而被杀。马加爵亲口承认为什么第一个杀唐:“不是先后的问题,而是下手的机会来了,他恰好那时在寝室。如果是别人,结果也会一样。”

龚博:和马加爵从来没有冲突,来往不多,同样没有参与马和邵的牌局,因为过生日没请马加爵,而邵瑞杰又用此事教训马加爵:“就是因为你人品不好,所以龚博过生日都没叫你”因而被马加爵怀恨,惨遭杀害。

杨开红: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时,恰巧来到马加爵的宿舍找人,马加爵担心事情泄露,杀害了杨开红。

二、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一)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马加爵犯罪心理的“滋生点”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人的犯罪心理的来源同样是对客观世界消极因素能动反映的结果。马加爵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为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从宏观社会环境来讲,尽管整个社会进步在加快,社会更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贫富差距加大”现象、“人生存和发展的不平等”现象、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现象、社会交往中的“市侩化”现象。这些宏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尽管不可能直接对马加爵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的影响会通过与马加爵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社会环境折射出来。马加爵家庭的贫困无法为他提供大学生活的基本物质需要,让他时常感到经济压力和在经济地位上的低人一等,其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较低也决定了马加爵无法在家庭中寻找到能有效与之进行思想沟通的对象,相反他肩负的是家庭希望的重任。在大学环境中,学校对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忽视,让马加爵不能从组织、群体中受惠而产生相应的责任心。大学中的“弱势群体”的主体是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经济上的窘迫妨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不能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不能时常进行精神放松,如看电影、跳舞、参加生日聚会等),从农村中学到都市大学,使许多农村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包括卫生习惯都与大学校园主导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这些处于“弱势群体”中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特别是处于“强势群体”的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显得自强、自负,但事实上内心脆弱而自卑。大学环境中没有及时了解和研究这些“弱势群体”的心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树立自信。相反,在同学关系中存在“恃强欺弱”、“人性谈漠”现象,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是直接引起马加爵不良人格,乃至于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马加爵性格中的不良因素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发生器”。

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利益倾向的差异,都存在获利阶层和失利群体。每一个社会环境都存在着大量的消极因素,而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对个体来讲,它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会强加于个人的心理之中,形成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关于犯罪心理形成的内化机制也充分说明了,主体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指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对外界消极因素的选择性反映,是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马加爵自小形成的内倾型性格,这不是他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甚至不能说是影响其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迄今为止,尚无证据证明,内倾型性格的人容易犯罪,外倾型性格的人不容易犯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特点进行了如下描述。艾森克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特点的描述外倾型特1、老是注意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于冒险;2、无忧无虑,随和,乐观,爱开玩笑,易怒也易平息,不假思索地行动;3、有与别人谈话的需要,好为人师,容易冲动;4、喜欢变化,有许多朋友;5、善于交际,不喜欢独自学习内倾型特

1、倾向于事先计划,三思而后行,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击行为;2、性格孤独,内省,生活有规律;3、对书的爱好甚于对人的交往,除亲密朋友外,对人总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离;4、很重视道德标准,但有些悲观;5、安静,不善交际

从上述描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倾型还是外倾型的性格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它对犯罪心理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其实,致使马加爵产生犯罪心理的主要因素是他性格中的不良因素,即性格中的过分自尊与过分自卑的成分。大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一般都自视很高,不愿轻易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流露于外;另一方面,他们又迫切需要“知音”,需要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理解。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等方面显露出不足而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时,有些大学生就会陷入情绪自我甚至否定自我之中,产生自卑心理。过分自尊的表现之一就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半径画圆。从马加爵的往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存在严重的自我中心主义,一切都须以他为中心。这一点可以从他曾与其奶奶发生的冲突中来得到证明。当他与奶奶在看电视时发生冲突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满页上写”着“恨老人”,而且写了两天。马加爵这种躲在自我中心小圈子里的人,永远都会感到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埋怨、委屈自然会充满心头。过分自尊的人总是需要别人处处维护他的自尊,当自己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自卑便产生了。一般来讲,自尊越强的人自卑感也越强。过分的自尊与自卑,让马加爵特别在乎、特别敏感外界对他的评价,也许别人不经意的话语甚至是玩笑,在他看来则是对他的嘲笑与讽刺,成为伤害他的“利剑”。从马加爵的大学生活中频繁地与同学间发生摩擦的情况来看,他所受到的这种“伤害”是经常持久的,因此,因“伤害”而转化的仇恨情绪一次次积聚起来了,他的犯罪心理也在不知不觉中膨胀了。

(三)被朋友抛弃,丧失精神依托,是马加爵犯罪心理恶化的“导火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越低,满足需要的动机越强烈。当马加爵在自尊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得不满足时,他会产生怨恨,并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他喜欢练肌肉,喜欢动武,他喜欢打篮球,他认为这是他获得尊重的方面。但现实并没有让他的需要得到满足,于是他便退缩到与电脑打交道,把自己封闭起来。这种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对他讲是可以“忍”的,于是他专门收藏了一幅“忍”的水墨画来表达这种心情。但是在大学生活中,他仍有精神依托,那就是如他一样贫困而又不怎么出色的同学如邵瑞杰等,他认为这些与他同处不受重视地位的同学才是他真正的朋友,才是他可以依托的精神支柱。但是,在案发前几日的一天,马加爵与邵瑞杰因打牌发生纠纷,邵怀疑马出牌作弊,两人当众争执,期间,邵瑞杰说:“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邵瑞杰的这句话对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长期以来努力维系而且深深依赖的社交体系骤然崩溃。因为,邵瑞杰是他自认为在班上唯一的知心朋友,两人同是广西老乡,两人同是农村学生,平时又常在一起玩耍。原本同类,同归属于一个群体的人这时抛弃了他,马加爵顿时感到自己的无助、失落,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产生了。他深深地感受到“我觉得我太失败了”。他再也忍不住平时积聚的怨恨,他需要发泄。这时,他的犯罪心理极度恶化,产生了犯罪动机,而犯罪动机的产生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推动力。

(四)凶残的犯罪行为,是马加爵犯罪心理巨大释放的必然

马加爵在发生“打牌”事情之前,早已是“忍辱负重”,无论是自己的贫穷,无法找回的自尊,快毕业的惶然,还是肩负父母、甚至家族的希望重任,他积聚了太多太多的心理压力,有着极其强烈的反抗心理和怨恨情绪,其犯罪意向十分明显。“打牌”事情发生之后,点燃了他仇恨的烈火,他把所有的仇恨都集中在他认为最好的朋友与同学邵瑞杰身上。犯罪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指出,当个体遭受挫折以后常常引起愤怒的情绪,由于认知范围狭窄,找不到自我解脱的方法而迅速产生犯罪动机,引发攻击行为,攻击的对象往往指向使之受挫折者。邵瑞杰就成了马加爵的攻击对象,成为他犯罪心理发泄的指向。在犯罪目的确定以后,他就着手犯罪设计,精心准备犯罪工具,寻找犯罪机遇,连续三天锤杀了四个人,其强烈犯罪心理渲泄的结果就是这种凶残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启示

(一)从小开始,强化责任教育。

当代很多人都会随意地、冲动性地进行行为,毫不考虑行为后果。这些责任丧失的行为表明对人们进行责任教育已刻不容缓。要从小教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自己负责,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不仅是对本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要对与之相关的人和事都要产生影响;要从小教导人们领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真正内涵,逐步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及人类所负有的责任。

(二)强化“尊重生命”的意识。

很多大学生犯罪事件反映出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大学生中缺乏“尊重生命”的意识。在西方一些国家中规定凡怀胎满三个月以上不准堕胎,因为胎儿已“成”人,有其生存的权利。而我们的大学生却任意地将正处旺盛时期的生命杀害或抛弃。“尊重生命”已经被残酷的事实激起强烈的呼唤。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不可再生,每人只有一次生命。必须珍惜生命,因为生命的归属从诞生那天开始早已不完全属于他本人,而是家庭、社会的一部分,一定要爱护生命、保护生命。

(三)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相比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挫折,产生更多的挫折感,因此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高校应该主动地、人性化地去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路人的大致性格中窥见他们见死不救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不该忽视直接促成路人这一行为的具体因素,大家都还记得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吧,之后还是有许多这样的系列事件发生,我们是冷漠吗?我们只是害怕热心太过反而惹祸上身。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路人,当大家对做好事存在风险有共同认识时,我们就会对做好事存在疑虑。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是路人,你会不会毫无顾忌的对小悦悦进行急救?同时,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媒体想要制造的舆论方向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父母对孩子照顾的疏忽,肇事司机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残忍?法律又为想做好事的人做好被反诬的声援的后盾没?我在此不是想为路人开脱,只是希望大家在关注一件事时,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考虑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此而已。

第三篇:《马加爵庭审》观后感[定稿]

《马加爵庭审》观后感

今天,老师在上《思想道德与修养》的时候,为我们播放了马加爵庭审的一段录像。

马加爵的案件主要是以刑事部分为主,附带民事部分。整个庭审过程是相当的严谨,体现了法庭的公平与正义。随着审判长的一声:“带被告入庭。”马加爵被带上法庭,整个过程严格按照法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最后判决的诉讼程序进行。

在严格的审判程序中,更令人感受到法庭审案特有的严谨。审判长,公诉人,辩论人完全依照:公平,公正,公开。整个程序首先是由审判长详细宣布庭审事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名单并告知被告人的诉讼义务和权利,并询问被告是否清楚。之后,公诉人向被告提出诉讼,被告人对公诉人所陈犯罪事实是否有异议;公诉人向被告人发问;辩护人向被告人发问;法官向被告人发问;就证据展开质证;随后开始法庭辩论;在法庭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被告人,公诉人,辩护人分别发表辩护意见,各方围绕前期争议的问题及法庭需要确认的事实和证据,提出自己的意见,反驳及维护自己的观点。辩护人为被告人做出答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于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性。特别是审判长在最后快结束时让被告人做最后陈述,充分体现了当今法律人性化的特征。

对于马加爵事件,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辩护人提出的争议点,第一个:马加爵是否患有精神病?理由是,因打牌产生矛盾导致吵架的这么一件区区小事,而引起杀人事件的发生,实在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所为,因而提出质疑。当然最后检查的结果是马加爵并没有精神病史。第二个是马加爵是否有投案自首行为。辩护人的意见是,马加爵在被抓后,经教育,主动说出了案件的过程。并承认了犯罪事实,这是一种坦白,是一种自首的表现。然而,公诉人说,马加爵在被抓时,还在否认自己就是马加爵的事实,是经教育后承认的,属于被动投案,主观上并非自首。第三个争议是,附带民事诉讼,看见屏幕上庞大的数目,我们不约而同张大了嘴,对于唯一的财产只是一台电脑,经济来源是国家贷款助学金的马加爵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审判长在考虑到受害家属的情况以及被告人自己的财产情况,进行了酌情从宽,每个家属平均两万元赔款。这些让我领悟到,法律是严谨的,是很被需要的。

在马加爵最后的陈述中,我的鼻子好酸。看见他的母亲那伤心至肺腑的表情,真是让人痛心。

听着马加爵的最后陈述,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的21世纪的人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第四篇: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姓名:王钊

专业年级:10级环境工程 学号:2010011011

马加爵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马加爵杀人的动机似乎很“简单”,只因为一句话。

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与邵瑞杰等人玩扑克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作弊,两人便争论起来,最后邵瑞杰十分生气地说:“你连打扑克都玩假,你为人也太差了,怪不得龚博生日都不请你……”虽然这样的评价马加爵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同样的话出自邵瑞杰的口这使马加爵格外生气。马加爵与邵瑞杰是老乡,同窗同寝四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没想到他竟会这样评价自己,而且另一个好朋友龚博也是这样看自己,这让马加爵无法接受。于是,马加爵动了杀人的念头。

经过经心策划,马加爵分别在3天的时间里将4名同窗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工锤砸死。无论什么样的犯罪,一定有犯罪动机,所谓无缘无故的犯罪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马加爵的杀人动机真的只是因为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一句玩笑时的话,就要铤而走险,用年轻的生命作赌注么?

本案例中马加爵采取残忍的杀人手段,将4名同学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杀死。而据其交代,杀死同学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打牌时吵架,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生杀人念头。目前,关于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专家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人格障碍

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但是,他肯定有心理障碍。

最近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加爵与诱杀17名中学生的黄勇和疯狂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多人的杨新海都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梁剑芳:悲剧能不能至此结束,4月5日)。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呢?请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以上九条标准,马加爵一条也够不上。所以说,他不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更象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2)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4)缺乏愉快感;(5)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6)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7)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除了第七条以外,其它全部符合。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2)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3)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4)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5)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6)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7)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前四条完全符合,后三条尚有疑问。

二、家庭教育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童年经历关系密切。马加爵的父母都不善于表达感情,家庭气氛非常压抑,这可能就是造成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爱说话的原因。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在英语中,忽视和虐待(abuse)是同一个词。一般人都把虐待理解为暴力,因此把忽视称为“冷暴力”。

马加爵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一个原因是家境贫寒,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也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即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加爵的人格障碍就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马加爵被捕以后全家出动去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一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偏执”的。

三、言语障碍

周围人都反映马加爵不爱说话。到底是不会爱说话还是不会说话?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试着与人交往,别人在开玩笑时,他也想说几句。但是,他一开口就受到嘲笑,说明他表达能力不好。有的人口语不好,但文笔很好,而马加爵的写作能力也很差。上小学时语文成绩拉了他的后腿,作文能力很差,词不达意,毫无逻辑。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与左脑有关,而左脑又是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的中枢。语言能力差的人控制能力也差,容易冲动,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甚至违法犯罪。马加爵在高中里经常违反校规,给负责政教的老师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有一次他突然离校出走,在另一个城市闲逛而被警察抓了起来。语言能力差和性格孤僻往往相辅相成。马加爵自幼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爱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家中缺乏语言环境,长大以后又不主动与人交往,他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四、意志

一般说来,自我封闭、缺乏交往的人思想都比较狭隘,容易钻牛角尖。如果钻研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马加爵就是如此,上初中时他从成绩平平一跃成为优秀生,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全国物理竞赛第二名,因而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上高中时曾因迷恋电脑而荒废学业,一旦醒悟,只用一个月的苦读又上升到全校第四名,并考入重点大学。

他的犯罪行为也与钻牛角尖有关。他认为同室同学对他不友好而怀恨在心,并制定了杀人计划和逃跑计划。他从容不迫地杀了人,然后逃往天涯海角。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加爵性格中的矛盾:一方面,他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一旦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就会勇往直前(也可以说是“一意孤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五、自卑

马加爵的超强意志力可以用自卑来解释。

马加爵非常自卑,原因是:(1)家境贫寒;(2)交际能力差;(3)长相丑陋。一般认为,长相与性格有关。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都是慈眉善目,性情暴躁、铁石心肠的人总是长着一幅凶相。这是因为,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一种经常出现的情绪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一种经常出现的面部表情会凝固下来而成为面相。马加爵小的时候长得还算可以,可是后来越长越难看,显然跟他的心灵扭曲有关。自卑可以引起两种情绪:怕和恨。心理门诊中经常见到的社交恐惧症就是自卑引起的。病人老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别人看不起,其实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的病人甚至会出现幻听,听到别人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自卑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蔑视,甚至挑衅,因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时刻准备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与人争斗,哪是鸡蛋碰石头也在所不辞。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补偿缺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但是,过度补偿会导致心理障碍。马加爵的意志力就是过度补偿的产物。

六、情商

一位看管过马加爵的警察说:马加爵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不知道他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他是想说马加爵杀人的时候很冷静,受审讯的时候毫不惊慌。难道这就叫心理素质好吗?

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人有感情,遇到某些事情会产生喜怒哀乐。情感反应过强固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感反应太微弱或没有任何情感反应也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称为情感淡漠。

人不但有感情,还能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情商(EQ)。情商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感受比较深刻,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能够适度地予以控制和调节,同时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活动。情商低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缺乏体验,经常把它当作躯体疾病引起的症状,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因此不接受它,从心底里排斥它,但又难以控制和排解,这种情况称为述情障碍(alexithymia),也就是情感失读。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感都读不懂,他怎么能读懂别人的情感?因此,情商低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别人的感受,难以与人产生心灵的互动,容易引起尴尬和窘迫,甚至出现冲突和互相伤害。与之相反的情况称为共情或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例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为演员捏一把汗,看到别人哭泣就忍不住掉眼泪。同理心不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道德感的心理基础。同理心强的人不可能去伤害别人,因为人家一哀求,他就心软了。有的人之所以会杀人不眨眼,是因为他没有同理心,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马加爵就是这样的人。

人们为什么会把冷酷无情当成心理素质好?这可能与英雄情结有关。人人都崇拜英雄,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往往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这样的英雄只能生活在文学作品或人们的想象中,现实世界是容不得他们的。把英雄主义带到现实生活中来意味着把幻想和现实混为一谈,这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

七、教训

马加爵的事件值得我们反思。他的问题固然与他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如果家庭和学校给他更加的关注,悲剧也许能够避免。

他的父母把他的冷漠当成了成熟,认为孩子很懂事。其实,过早懂事不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将来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的成熟期很长。绝大多数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而人直到一周岁才会走。猩猩到了三岁“思想”就僵化了,人却直到十几岁还非常好奇、好学。成熟期的延长使个体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更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

如果说,马加爵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客观条件造成的,那么,马加爵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为什么都没有关注他的心理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起来,1998年国家教委要求有条件的中小学都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不是马加爵就读的学校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显然不是,而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存在误区。据了解,现在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模式基本上都是模仿医院的,工作人员坐在咨询(或辅导)室里等待学生上门求助,就象病人去看门诊一样。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如果不主动求助,工作人员就发现不了他,更谈不上给他提供帮助了。1997年,笔者在景山街道开展社区心理卫生工作时,提出了一个“主动寻找”模式,就是让心理卫生工作者深入社区,走家串户,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主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病人)和可能有心理问题的人(高危人群),对他们做进一步的心理卫生评估,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给他们提供直接帮助(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和间接帮助(培训辅助人员去帮助他们周围的人)。学校心理卫生也应该采用这种模式,只有这样,象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帮助。

在美国,心理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不是专业人员,而是非专业人员(即辅助人员)。对辅助人员进行培训,一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二可以通过他们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间接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人都是潜在的辅助人员。任何一个性格不是太孤僻的人都曾经给别人提供过心理帮助。如果经过培训,助人的效果一定会更好。这是一件“自利利人”的事。

助人就是善待他人。马加爵本来还想杀第五个人,由于这个人过去对马加爵很好,马加爵最后没有杀他。这就是善待他人的结果。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一、一见钟情是存在的。

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一见钟情,第一次约会见面就要选在“危险”的地方,英雄救美容易演绎爱情佳话因为在危机的状态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那么就容易被美女解释为英雄的出现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危险过后,温情和吸引油然而生。因此约会时,如果男生渴望得到爱情,让自己保持空腹;女生要想理性判断,约会前一点要吃饱饱的。道理你一定懂了吧~

二、爱情的本质是资源共享

爱情的本质是自愿共享。对男性来说,他在和你结婚前拥有的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钱。首次见面,他所付出的相对值既是他对你的付出程度。他的付出会遵循“报酬递减原则”。也就是付出只会越来越少,也就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般,开始决定了高度。看到首次见面掏钱就肉疼的不行不行的个人建议就是不要再发展下去了。

三、利用好首因效应

不熟悉的人初次见面时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在形成第一效应时,对方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对方弱对你的某些品种产生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其他品质。最初印象会想光环一样,是其他品质笼着着类似的色彩(光和效应)。因此第一印象多好都不过分。

四、正视排序的结果

每个人对重要的人和事都有一个按重要性的排序。恋爱就是找一个重要的人放到序列非常重要的位置。谈恋爱,其实是在谈位置,恋爱的两个人无形中是要求位置对等的。当你有事儿第一个打电话给他,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来找你,多次,可见位置对等。相反,若多次拖延、找借口,可见,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没有他在你心中的位置重要及排序不够靠前,识相点的也该知道怎么做了。失恋的本质及打乱了你的排序,失恋后一般都会经历悲伤到抑郁这个过程,平均三个月自动缓解,超过三个月请进行心理咨询。

五、重视青春期恋爱

心理、行为的产生都是需要生理基础的,青春期会有恋爱的欲望是正常的。监护人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爱是需要能力的等等。这是人的一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要尊重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当时任何不当扼杀都可能会让孩子成年后付出代价的,现在有很多剩男剩女就可能是当年的乖乖女乖乖男,老师说在学校里不能贪恋哎就不谈了,初中没有高中没有大学也没有,上了社会该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了。

以上是通过最近上心理学课程的一点小总结小认识,欢迎补充、批评、指正。

下载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马加爵杀人案 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心理学角度浅析马加爵杀人案 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对马加爵案件的分析刘格非2012111219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在这个绽放青春的过程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却走向歧途,最终......

    马加爵案件读后感(五篇范文)

    马加爵案件读后感 马加爵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届的学生,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

    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

    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一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们耳边充斥的大多是对马加爵恶劣行为和残忍手段的谴责与声讨;而当媒体报道其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

    读马加爵遗言有感

    读马加爵遗言有感近来闲闲无事便去翻了翻汉语字典,赫然发现,以“自”字为始的词语竟有200多个!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自豪、自傲、自大、自卑、自沉、自暴自弃„„实在是不胜枚举。......

    形势政策 马加爵感想

    8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拿起铁锤结束了四个同学的生命。全国为之震惊,也引发了大家对其犯罪动机的思考。 听了马加爵的遗书,他本可以是个十分优秀的人,孝敬父母,并且拥有惊人的毅力......

    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

    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 一:“马加爵案”回顾 2004年2月23日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 云南省公安厅......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医患关系 当前,各医院都把医德医风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据不少患者的反馈意见表明,患者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评价并没有“水涨船高”,不妨从心理学角度对......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