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加爵犯罪原因分析
云南大学四年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一度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们耳边充斥的大多是对马加爵恶劣行为和残忍手段的谴责与声讨;而当媒体报道其被公安机关缉拿归案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惨案发生后对于马加爵的谴责与声讨,也不仅仅是在马加爵们逮捕归案时的欢呼雀跃。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反思,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加爵”?
导致马加爵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原因,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过程,犯罪手法及其认罪书的分析,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
一、典型的情绪型犯罪情绪型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就是仇恨累积型的。而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仇恨累积型。马加爵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家境贫穷、交际能力差、长相丑陋,且现实不如人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对他的一些表现作出过于简单的回应,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积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马加爵在其于狱中所写文章中多次描述其家庭条件差,生活拮据,对此其有强烈的自卑感,在其潜意识中无法接受生活贫困这一事实。认为由于自身生活贫困、交际能力差、外貌丑陋才遭到周围人的歧视,甚至被恶意对待。另一方面,马加爵是个聪明的孩子,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大学中的学习来摆脱贫困,但其所处的大学环境又与其想象的相去甚远。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也使其极为郁郁不得志。这些都不断的积累着他的仇恨。
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表明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最后马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马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是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认为是对得起道德,社会的。在其遗书中多次出现“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这些都暴露出其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四、人格扭曲由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但是其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由于上述原因,才导致了这个血案的发生。将一个马加爵缉拿归案并非难事,但是,如何将那些将要成为马加爵的潜在的犯罪嫌疑人消灭在萌芽状态,如何杜绝马加爵现象的再生,却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第二篇: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姓名:王钊
专业年级:10级环境工程 学号:2010011011
马加爵犯罪心理案例分析
马加爵杀人的动机似乎很“简单”,只因为一句话。
案发前几天的某一天,马加爵与邵瑞杰等人玩扑克时,邵瑞杰怀疑马加爵作弊,两人便争论起来,最后邵瑞杰十分生气地说:“你连打扑克都玩假,你为人也太差了,怪不得龚博生日都不请你……”虽然这样的评价马加爵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同样的话出自邵瑞杰的口这使马加爵格外生气。马加爵与邵瑞杰是老乡,同窗同寝四年,马加爵一直十分看重这个好朋友,没想到他竟会这样评价自己,而且另一个好朋友龚博也是这样看自己,这让马加爵无法接受。于是,马加爵动了杀人的念头。
经过经心策划,马加爵分别在3天的时间里将4名同窗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工锤砸死。无论什么样的犯罪,一定有犯罪动机,所谓无缘无故的犯罪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马加爵的杀人动机真的只是因为一句话?为什么因为一句玩笑时的话,就要铤而走险,用年轻的生命作赌注么?
本案例中马加爵采取残忍的杀人手段,将4名同学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杀死。而据其交代,杀死同学的起因竟然只是因为打牌时吵架,对唐学礼等人说他打牌经常作弊心生怨气,由此产生杀人念头。目前,关于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尽管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大多数专家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人格障碍
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但是,他肯定有心理障碍。
最近有人在《健康报》上发表文章指出,马加爵与诱杀17名中学生的黄勇和疯狂作案26起、杀死67人、伤10人、强奸多人的杨新海都属于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梁剑芳:悲剧能不能至此结束,4月5日)。
那么,什么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呢?请看《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1)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如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或旷课)、多次无计划地变换工作;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2)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事先未计划的旅行;(3)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4)对他人漠不关心,如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拖欠债务、不瞻养子女或父母;(5)不能维持与他人的长久的关系,如不能维持长久的(1年以上)夫妻关系;(6)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7)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8)易激惹,并有暴力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无故殴打配偶或子女;(9)危害别人时缺少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在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以上九条标准,马加爵一条也够不上。所以说,他不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更象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偏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2)表情呆板,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不能表达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及愤怒等;(3)对赞扬和批评反应差或无动于衷;(4)缺乏愉快感;(5)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6)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7)对与他人之间的性活动不感兴趣(考虑年龄)。除了第七条以外,其它全部符合。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1)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2)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3)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4)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5)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6)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7)具有将其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过分警惕和抱有敌意。前四条完全符合,后三条尚有疑问。
二、家庭教育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童年经历关系密切。马加爵的父母都不善于表达感情,家庭气氛非常压抑,这可能就是造成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爱说话的原因。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在英语中,忽视和虐待(abuse)是同一个词。一般人都把虐待理解为暴力,因此把忽视称为“冷暴力”。
马加爵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一个原因是家境贫寒,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也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即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加爵的人格障碍就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马加爵被捕以后全家出动去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一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偏执”的。
三、言语障碍
周围人都反映马加爵不爱说话。到底是不会爱说话还是不会说话?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试着与人交往,别人在开玩笑时,他也想说几句。但是,他一开口就受到嘲笑,说明他表达能力不好。有的人口语不好,但文笔很好,而马加爵的写作能力也很差。上小学时语文成绩拉了他的后腿,作文能力很差,词不达意,毫无逻辑。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与左脑有关,而左脑又是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的中枢。语言能力差的人控制能力也差,容易冲动,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甚至违法犯罪。马加爵在高中里经常违反校规,给负责政教的老师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有一次他突然离校出走,在另一个城市闲逛而被警察抓了起来。语言能力差和性格孤僻往往相辅相成。马加爵自幼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爱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家中缺乏语言环境,长大以后又不主动与人交往,他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四、意志
一般说来,自我封闭、缺乏交往的人思想都比较狭隘,容易钻牛角尖。如果钻研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马加爵就是如此,上初中时他从成绩平平一跃成为优秀生,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全国物理竞赛第二名,因而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上高中时曾因迷恋电脑而荒废学业,一旦醒悟,只用一个月的苦读又上升到全校第四名,并考入重点大学。
他的犯罪行为也与钻牛角尖有关。他认为同室同学对他不友好而怀恨在心,并制定了杀人计划和逃跑计划。他从容不迫地杀了人,然后逃往天涯海角。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加爵性格中的矛盾:一方面,他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一旦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就会勇往直前(也可以说是“一意孤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五、自卑
马加爵的超强意志力可以用自卑来解释。
马加爵非常自卑,原因是:(1)家境贫寒;(2)交际能力差;(3)长相丑陋。一般认为,长相与性格有关。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都是慈眉善目,性情暴躁、铁石心肠的人总是长着一幅凶相。这是因为,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一种经常出现的情绪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一种经常出现的面部表情会凝固下来而成为面相。马加爵小的时候长得还算可以,可是后来越长越难看,显然跟他的心灵扭曲有关。自卑可以引起两种情绪:怕和恨。心理门诊中经常见到的社交恐惧症就是自卑引起的。病人老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别人看不起,其实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的病人甚至会出现幻听,听到别人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自卑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蔑视,甚至挑衅,因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时刻准备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与人争斗,哪是鸡蛋碰石头也在所不辞。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补偿缺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但是,过度补偿会导致心理障碍。马加爵的意志力就是过度补偿的产物。
六、情商
一位看管过马加爵的警察说:马加爵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不知道他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他是想说马加爵杀人的时候很冷静,受审讯的时候毫不惊慌。难道这就叫心理素质好吗?
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人有感情,遇到某些事情会产生喜怒哀乐。情感反应过强固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感反应太微弱或没有任何情感反应也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称为情感淡漠。
人不但有感情,还能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情商(EQ)。情商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感受比较深刻,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能够适度地予以控制和调节,同时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活动。情商低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缺乏体验,经常把它当作躯体疾病引起的症状,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因此不接受它,从心底里排斥它,但又难以控制和排解,这种情况称为述情障碍(alexithymia),也就是情感失读。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感都读不懂,他怎么能读懂别人的情感?因此,情商低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别人的感受,难以与人产生心灵的互动,容易引起尴尬和窘迫,甚至出现冲突和互相伤害。与之相反的情况称为共情或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例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为演员捏一把汗,看到别人哭泣就忍不住掉眼泪。同理心不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道德感的心理基础。同理心强的人不可能去伤害别人,因为人家一哀求,他就心软了。有的人之所以会杀人不眨眼,是因为他没有同理心,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马加爵就是这样的人。
人们为什么会把冷酷无情当成心理素质好?这可能与英雄情结有关。人人都崇拜英雄,而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往往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如《水浒》中的梁山好汉。这样的英雄只能生活在文学作品或人们的想象中,现实世界是容不得他们的。把英雄主义带到现实生活中来意味着把幻想和现实混为一谈,这是人格不成熟的表现。
七、教训
马加爵的事件值得我们反思。他的问题固然与他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如果家庭和学校给他更加的关注,悲剧也许能够避免。
他的父母把他的冷漠当成了成熟,认为孩子很懂事。其实,过早懂事不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将来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的成熟期很长。绝大多数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走路,而人直到一周岁才会走。猩猩到了三岁“思想”就僵化了,人却直到十几岁还非常好奇、好学。成熟期的延长使个体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更能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
如果说,马加爵的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客观条件造成的,那么,马加爵就读的小学、中学、大学为什么都没有关注他的心理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起来,1998年国家教委要求有条件的中小学都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不是马加爵就读的学校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显然不是,而是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存在误区。据了解,现在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模式基本上都是模仿医院的,工作人员坐在咨询(或辅导)室里等待学生上门求助,就象病人去看门诊一样。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如果不主动求助,工作人员就发现不了他,更谈不上给他提供帮助了。1997年,笔者在景山街道开展社区心理卫生工作时,提出了一个“主动寻找”模式,就是让心理卫生工作者深入社区,走家串户,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主动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病人)和可能有心理问题的人(高危人群),对他们做进一步的心理卫生评估,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给他们提供直接帮助(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和间接帮助(培训辅助人员去帮助他们周围的人)。学校心理卫生也应该采用这种模式,只有这样,象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能得到帮助。
在美国,心理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不是专业人员,而是非专业人员(即辅助人员)。对辅助人员进行培训,一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二可以通过他们给有心理问题的人提供间接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人都是潜在的辅助人员。任何一个性格不是太孤僻的人都曾经给别人提供过心理帮助。如果经过培训,助人的效果一定会更好。这是一件“自利利人”的事。
助人就是善待他人。马加爵本来还想杀第五个人,由于这个人过去对马加爵很好,马加爵最后没有杀他。这就是善待他人的结果。
第三篇:马加爵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
对马加爵案件的分析
刘格非
2012111219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在这个绽放青春的过程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却走向歧途,最终和大家越走越远。
马加爵不得不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现在对此案件的主流观点都是认为马加爵案件的发生都是基于他过度的自尊和社交手段的匮乏,还有自身的贫穷。在此,我也不能妄自推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只是想从这个案件的发生来表达一些对当事人犯罪心理的个人观点。
一、要分析犯罪当事人的犯罪心理,先要从当事人的幼年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入手。我认为,家庭环境及幼年期的学习教育环境其实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非常重要的阶段。在马加爵的成长环境里,每个人都安分守己,父亲沉默寡言,母亲贤惠持家但重心却过多的放在了家务上,马加爵与兄弟姐妹们话也不多,在初中时只专注于学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其实已经初步造成了马加爵的不擅言谈,为以后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但其实一直到高中之前的马加爵都是一个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他体谅父母,热爱学习,逆来顺受,坚持不懈,可以说就是一个成功人士在童年时期的缩影。
其实在家庭物质条件方面对他成长及内心的影响,我比较赞成李玫瑾老师的观点。我曾有幸听过李老师的一次讲座。她认为,那种将“贫穷”归结为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但是为何最终又踉出了这样一出惨剧呢?不得不说转折发生在他人生的第二阶段。
二、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宾中之后,马加爵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马加爵是有着坚定的理想的人,但是他的理想过于狭隘:马加爵认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学习,他把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压力、所有的隐忍都归结到“只要考入重点大学就能解决”。他就像是赌徒一般,把全部的命运都押在“学业”上,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马加爵骨子里的高傲和巨大的心理落差(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他内心充满失望,导致他有意无意地远离群体(例如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只因为同学笑话他“土”和寒酸)。这就使得他在同学眼中变成了孤僻、怪异的代名词。
对于马加爵来说,最大的打击无非是理想的破灭。学业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顺使得马加爵精神恍惚,“无法毕业”更是压垮马加爵的最后一根稻草。理想破灭之后,马加爵自暴自弃,并且选择了“电脑游戏”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长久的沉迷只是马加爵离现实世界以及他的理想越来越远。
马加爵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让家人过上好生活。着理想的背后让人看到马加爵最关心的两件事:尊严和亲情。源自于马加爵的性格,他骨子里就认为只有比别人强、只有受到别人的尊重才叫有尊严;同时,马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家人过上好生活,有义务“不让父母失望”。这就是马加爵的底线。然而大学的经历毫不留情地打响了这两处软肋:学业上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的灾难让马加爵体会到了强烈的羞耻感和愧疚感。
所以,最后惨剧发生了。但这并不仅仅因为马加爵自身的贫穷,而是由许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堆积而成的。总之,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群体和社会而孤立生存,也不能只顾自己的需求和主观愿望而一意孤行。人要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知道如何按社会的客观要求去做,如何顾及他人和群体的利益,并懂得如何与他人协调,从中获得个人的满足。
第四篇: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
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
一:“马加爵案”回顾
2004年2月23日 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接报后,在云南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柜子内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
2月25日 云南省公安厅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15万元人民币捉拿云南大学凶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4受害学生均为马加爵同窗非好友。
2月26日 广西自治区发出通缉令,并悬赏5万元捉拿马加爵。此前,警方查明,马加爵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人。
3月1日 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公安机关悬赏20万元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通缉。
3月6日 马加爵父亲接受记者采访时,写下一封家书,劝儿自首。他在信中说:“你平时都说长大了要报答父母恩,现在从你失踪后,我们每天都放声大哭,你母亲已经病得很重了,她是多么想看见你啊!„„儿子,你从小就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们相信,你不会让我们永远去承受这种痛苦的。”
3月初 公安部统一指挥针对马加爵的全国大排查,全国出现数十名“疑似者”。
警方查明,2月15日,马加爵曾在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2月8日至13日以及2月15日马加爵上过互联网,查询江西省赣州市、湖南邵东县和广州市等地的地理、交通、就业等情况,并浏览了有关身份证的制作、核查等有关规定,访问过互联网上“公安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等网站。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11时至次日7时。
3月12日 广东省公安厅转发公安部查缉马加爵线索的通告:警方调查发现,马加爵极可能于2004年2月17日下午乘火车离开昆明前往广东,所涉车次及时间包括:2060次昆明—湛江,时间为20:41;1166次昆明—广州,时间为23:23。3月15日晚7时30分左右 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落网,当地公安部门正对其进行审讯。
公元2004年6月17上午9时,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核准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判决。宣判结束,马加爵即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4月22日,昆明中院公开审理了马加爵涉嫌故意杀人、附带民事诉讼一案,并于4月24日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认定马加爵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判令马加爵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文杨、唐先和人民币两万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邵渭清、黄燮梅人民币两万元,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绍权、马存英人民币两万元。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马加爵没有提出上诉,昆明中院即依法报送云南省高级法院核准对马加爵的死刑判决。
云南省高级法院经复核认为,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应依法严惩。马加爵的辩护人关于马加爵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的辩护意见虽然符合事实,但马加爵罪行极其严重,对其不予从轻处罚。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遂作出裁定,核准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摘编自人民网《马加爵故意杀人案》
二:马加爵的人格分析
人们按照常规逻辑推导,马加爵的犯罪诱因是:由贫穷导致自卑,由自卑导致极度自尊,当脆弱的自尊受到伤害,就产生疯狂的报复。但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3月26日开始对此案进行独立调研后,逐步得出自己的判断,认为马加爵的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其人格缺陷酿成的,并写出了长达万言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马加爵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只能和自然频率接触较高的少数同学交往。即使和交往最密切的同学、老乡之间,每个月至少有1至2次争吵,这属于较高的人际冲突频率,意味着他在处理人际冲突方面的能力很差。“与他发生冲突的同学大多同他一样,也住在贫困生宿舍。”他还时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出现强烈的反应,表现过分的情绪化。当他少年时代听到父母吵架,甚至动了杀死父亲的念头。他对吵架极为敏感与愤怒,而且漠视生命,很容易引起“杀人”的冲动。他的思维方式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几乎一切都是以“我”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许多犯罪人的突出心理特征之一,是谈论任何事情时,都以“我”为主题词,“我”字的出现频率极高,从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李教授认为,马加爵的个性特征典型地属于,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疏导和控制的“危险人格”。--摘编自《南方周末》第1057期
由此看来马加爵的确是有人格障碍的一位大学生,首先他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处于神经症和未特定的精神病之间,临床描述是极不稳定的、易冲动的人,其人际关系、态度、情感常不可预料地突然改变,及其他特征性的特点:如自我形象和自我感觉的不确定,短暂的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在应激状态下常可从似乎完全正常而突然进入十分混乱的状态,极易爆发冲动、攻击、自伤、自杀行为,有时涉及法律纠纷。
另外马加爵也符合分裂型人格障碍和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对人冷漠、言语表达怪异和可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等;而偏执性人格障碍特征是具有攻击性、脾气暴躁易发火等。马加爵的表现很符合这些特征,而这种人格障碍很大程度是由于自卑或压力导致的。从马加爵有预谋地杀人行动表示,他所承受的压力因长期压抑在心中,没得到及时发泄,最终形成一贯性的性格压抑,致使他必须从杀人等行动中体验到快感。
三:造成马加爵人格障碍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童年经历关系密切。马加爵的父母都不善于表达感情,家庭气氛非常压抑,这可能就是造成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爱说话的原因。
据他父亲回忆,他从来没有跟马加爵做过深入的交谈。在马加爵上大学期间,父亲只给他写过一封信。马加爵自己遇到开心的事或伤心的事也从来不告诉父母,最典型的例子是得了奖状也不向父母汇报,往抽屉里一塞,就象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样。父母对儿子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直到从抽屉里发现了奖状才知道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由此可见,马加爵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在英语中,忽视和虐待是同一个词。一般人都把虐待理解为暴力,因此把忽视称为“冷暴力”。马加爵的父母为什么会忽视自己的孩子?一个原因是家境贫寒,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父母也是分裂样人格障碍,即性格孤僻、情感淡漠。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加爵的人格障碍就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马加爵被捕以后全家出动去向被害人家属道歉一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家人也是非常“偏执”的。
(二)言语障碍
周围人都反映马加爵不爱说话。到底是他不会爱说话还是不会说话?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试着与人交往,别人在开玩笑时他也想说几句。但是他一开口就受到嘲笑,说明他表达能力不好。有的人口语不好但文笔很好,而马加爵的写作能力也很差。上小学时语文成绩拉了他的后腿,作文能力很差,词不达意,毫无逻辑。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语言能力与左脑有关,而左脑又是自我意识和控制能力的中枢。语言能力差的人控制能力也差,容易冲动,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甚至违法犯罪。马加爵在高中经常违反校规,给老师留下了很坏的印象。有一次他突然离校出走,在另一个城市闲逛而被警察抓了起来。语言能力差和性格孤僻往往相辅相成。马加爵自幼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爱交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家中缺乏语言环境,长大以后又不主动与人交往,他的语言能力就得不到锻炼。
(三)性格
一般说来,自我封闭、缺乏交往的人思想都比较狭隘,容易钻牛角尖。如果钻研学习,成绩就会直线上升。马加爵就是如此,上初中时他从成绩平平一跃成为优秀生,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全国物理竞赛第二名,因而带动全班的学习氛围。上高中时曾因迷恋电脑而荒废学业,一旦醒悟,只用一个月的苦读又上升到全校第四名,并以697分考入云南大学。
马加爵的犯罪行为也与钻牛角尖有关。他认为同室同学对他不友好而怀恨在心,并制定了杀人计划和逃跑计划。他从容不迫地杀了人,然后逃往“天涯海角”。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加爵性格中的矛盾:一方面,他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冲动;另一方面,他一旦专心地去做一件事,就会一意孤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四)自卑
马加爵非常自卑,原因是:(1)家境贫寒;(2)交际能力差;(3)长相丑陋。心理学研究认为,长相与性格有关。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都是慈眉善目,性情暴躁、铁石心肠的人总是长着一幅凶相。这是因为人的任何一种情绪都会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一种经常出现的情绪构成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一种经常出现的面部表情会凝固下来而成为面相。马加爵小的时候长得还算可以,可是后来越长越难看,显然跟他的心灵扭曲有关。
自卑可以引起两种情绪:怕和恨。心理门诊中经常见到的社交恐惧症就是自卑引起的。病人老是害怕自己表现不好,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被别人看不起,其实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的病人甚至会出现幻听,听到别人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自卑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把别人的一举一动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蔑视,甚至挑衅,因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时刻准备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与人争斗,哪怕是鸡蛋碰石头也在所不惜。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人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补偿缺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但是,过度补偿会导致心理障碍。马加爵的意志力就是过度补偿的产物。
(五)情商
一位看管过马加爵的警察表示马加爵的心理素质非常好。不知道他怎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他是想说马加爵杀人的时候很冷静,受审讯的时候毫不惊慌。难道这就叫心理素质好吗?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人有感情,遇到某些事情会产生喜怒哀乐。情感反应过强固然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感反应太微弱或没有任何情感反应也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称为情感淡漠。
人不但有感情,还能感受和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情商(。情商高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感受比较深刻,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能够适度地予以控制和调节,同时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活动。情商低的人对自己的情绪活动缺乏体验,经常把它当作躯体疾病引起的症状,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因此不接受它,从心底里排斥它,但又难以控制和排解,这种情况称为述情障碍,也就是情感失读。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情感都读不懂,他怎么能读懂别人的情感?因此,情商低的人不会察言观色,不理解别人的感受,难以与人产生心灵的互动,容易引起尴尬和窘迫,甚至出现冲突和互相伤害。与之相反的情况称为共情或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例如看杂技表演的时候为演员捏一把汗,看到别人哭泣就忍不住掉眼泪。同理心不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也是道德感的心理基础。同理心强的人不可能去伤害别人,因为人家一哀求,他就心软了。有的人之所以会杀人不眨眼,是因为他没有同理心,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马加爵就是这样的人。
四:总结:
从马加爵的成长历程来看,生活的贫困使他自卑、封闭、多疑、敏感且自尊心极强,由此也导致了他在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不善交际,没有朋友。“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在嘲笑我。”这是马加爵后来向警方的供述。从中可以看到,最后血案的发生实际上是他已陷入压抑、痛苦不能自拔心理问题的爆发。
其实马加爵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决大多数的一类人,马加爵个人只是这类人群中的一个代表。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当今社会各种大学生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这只不过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而已,马加爵的心理历程并不特殊罕见,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理经历。造成这种社会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教育的失败,社会教育忽视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社会生活压抑。作为大学生的我深知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从小到大,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从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从不把学生素质培养当回事儿。马加爵案不仅仅是五个家庭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不过,要想改变这个社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能做的又是那么的有限。但是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要客观认识自己,除了要看道自己的不足,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生活中尽量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
3、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对自己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多想象人生中美好的事物,培养自己对人生的眷恋之情,珍惜宝贵的生命。
5、学会关心自己的同时还要学会关心他人,相信只要你付出了,你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6、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防止空虚心理的出现。
郑州轻工业学院
题目:案例分析之马加爵案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学号:姓名:陈丁一
11-01 541102010104
第五篇:《马加爵庭审》观后感[定稿]
《马加爵庭审》观后感
今天,老师在上《思想道德与修养》的时候,为我们播放了马加爵庭审的一段录像。
马加爵的案件主要是以刑事部分为主,附带民事部分。整个庭审过程是相当的严谨,体现了法庭的公平与正义。随着审判长的一声:“带被告入庭。”马加爵被带上法庭,整个过程严格按照法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最后判决的诉讼程序进行。
在严格的审判程序中,更令人感受到法庭审案特有的严谨。审判长,公诉人,辩论人完全依照:公平,公正,公开。整个程序首先是由审判长详细宣布庭审事由,合议庭组成人员名单并告知被告人的诉讼义务和权利,并询问被告是否清楚。之后,公诉人向被告提出诉讼,被告人对公诉人所陈犯罪事实是否有异议;公诉人向被告人发问;辩护人向被告人发问;法官向被告人发问;就证据展开质证;随后开始法庭辩论;在法庭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被告人,公诉人,辩护人分别发表辩护意见,各方围绕前期争议的问题及法庭需要确认的事实和证据,提出自己的意见,反驳及维护自己的观点。辩护人为被告人做出答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于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性。特别是审判长在最后快结束时让被告人做最后陈述,充分体现了当今法律人性化的特征。
对于马加爵事件,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辩护人提出的争议点,第一个:马加爵是否患有精神病?理由是,因打牌产生矛盾导致吵架的这么一件区区小事,而引起杀人事件的发生,实在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所为,因而提出质疑。当然最后检查的结果是马加爵并没有精神病史。第二个是马加爵是否有投案自首行为。辩护人的意见是,马加爵在被抓后,经教育,主动说出了案件的过程。并承认了犯罪事实,这是一种坦白,是一种自首的表现。然而,公诉人说,马加爵在被抓时,还在否认自己就是马加爵的事实,是经教育后承认的,属于被动投案,主观上并非自首。第三个争议是,附带民事诉讼,看见屏幕上庞大的数目,我们不约而同张大了嘴,对于唯一的财产只是一台电脑,经济来源是国家贷款助学金的马加爵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审判长在考虑到受害家属的情况以及被告人自己的财产情况,进行了酌情从宽,每个家属平均两万元赔款。这些让我领悟到,法律是严谨的,是很被需要的。
在马加爵最后的陈述中,我的鼻子好酸。看见他的母亲那伤心至肺腑的表情,真是让人痛心。
听着马加爵的最后陈述,我深刻的认识到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的21世纪的人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