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上教材培训讲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培训提纲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5.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
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 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品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一、教学内容
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2)减法:云南旅游。(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P18“做一做”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5.练习五
有各种形式的计算,从加数的位数来说,有三位数加两位数的,也有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从进位的次数来说,有不进位的,有一次进位的,两次、三次连续进位的。从形式来讲,有单纯计算的,也有结合实际问题计算的,还有改错题。
第9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如果不考虑路程只考虑路线,可以采用多种走法,然后再根据路程选择最近的路线。要使整个路线最短,就要每段局部路线最短,其中,从家到邮局,从邮局到书店都只有一条路线,而从书店到超市的两种走法中,回到邮局再去超市的走法更近,从超市回家的路线中,不经过学校的走法是最短的。在比较两条路线的路程长短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估算的策略,如要比较75+329和440的大小,可以用80+330估算,要比较410+125与510的大小,只要想410+100=510即可。
(二)减法
1.例1(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1)借助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是三塔、丽江是玉龙雪山。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2)三个插图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图中给出三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及昆明到大理、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第二个图给出故事的具体情境,很自然地提出问题。第三个图是一个线段图,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条件(如行走的方向、昆明到大理和丽江的路程、求的是什么,等等。)(3)也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材上只是给出一种估算的策略,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520-150。
(4)笔算的详细过程教材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退位减法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和加法一样,教材上也没有借助直观的操作和动态的退位过程图来帮助理解算理。
2.P23“做一做”
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加法和减法都可以。
3.例2(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1)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数据。
(2)教材上只列出竖式,具体计算让学生自己完成,编排意图同前,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计算问题。
4.例3(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减)
在这儿,教学的重点不是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的技巧,在这儿不作重点讲解。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算法。
5.练习六
编入了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如第2、3题。第6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三个点相对位置的不同可能情况,根据小明家、小红家在学校的同侧或异侧,可以分别列出减法和加法算式。
(三)加减法的验算 1.主题图
提供了小朋友和妈妈一起购物,通过计算两个物品的总价,计算找零两个问题引出例
1、例2的内容。
把加减法验算同时放在加法、减法后面编排,有利于对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并且验算的方法也可以更加多样。
2.例1(加法的验算)
重点突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三种: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
3.例2(减法的验算)
同例1,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两种: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4.练习七
第8题,鼓励学生提问题,如学生可以提出某两种商品总价是多少,某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贵多少钱。在解决问题时,注意体现开放性,如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时,第一个问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然后再用精确计算解决第二个问题。
(四)整理和复习
1.万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法则的复习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2.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复习。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加以解决,体现开放性。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
教学时,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解决计算问题的欲望。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题材,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情境。
2.放手让学生探索,自己完成计算任务。要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计算问题。
但有一点也要注意,如果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的话,还可以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虽然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教学时还是要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第三单元
四边形
一、教学内容
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3.长度的估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三、编排特点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具体编排
(一)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主题图
提供了一个校园的场景,图中有很多几何图形,其中包括很多四边形,如学校大门的推拉门上有平行四边形,人行道上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篮板是一个长方形,篮板上有一个长方形的框、羽毛球场地上有很多长方形、足球门上有长方形、梯形,远处教学楼的楼梯上有平行四边形、窗户是长方形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进行观察。有些名词,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虽然没学过,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通过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各种四边形。
2.例1(认识四边形)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可以利用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也是合情推理(归纳)的一种体现。
可能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三行第二个图形也是四边形,认识了四边形的这两个特征以后,就能正确地判断了。
通过本例,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一认识。
3.例2(对四边形分类)
(1)例1的目的是把四边形从其他图形中区别出来,例2是在四边形内部进行分类。
(2)教材上给出了三种分类结果:
A.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类,其他是一类。(突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四个角的特征。)
B.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突出所有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C.长方形是一类,正方形和菱形是一类,平行四边形是一类,梯形是一类。(把第二种分法进一步细分,突出正方形和菱形四边相等的特征。)
(3)鼓励学生发现更多的分法,但是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来。(如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矩形和一般平行四边形两类,或分成邻边不相等的和菱形两类。)
(4)通过本例,可以进一步感性地认识和区别各种四边形的特征。
4.“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四边形,可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2题,让学生通过在钉子板上围不同的四边形,可以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矩形四个角是直角等特征。
5.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下面的“做一做”
(1)在前面认识四边形时,学生已经见过平行四边形,这儿是单独对它进行初步的认识。
(2)通过校园里楼梯上和伸缩门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门能伸缩?”去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变形后仍是平行四边形)。(3)下面的“做一做”实际上就是对例1问题的回答。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可变性,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固定,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就稳定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这一特性时,可以借助于生活中当椅子发生前后左右晃动时,只要在凳子腿上斜着钉一根木条就固定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6.围、画、剪平行四边形
(1)前面已经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在这儿也不对平行四边形下定义,只要求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围出的平行四边形,说一说它的边有什么特征,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画平行四边形比围平行四边形稍难,要让学生结合围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来想应该怎样画。(首先确定一个顶点,再任意画出一条边,然后画出相对的两条相等的边,最后再把相对的两条边的两个顶连起来。)
(3)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很多(可以把长方形纸对折多次),教材上只提供了两种,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剪法来,而且要保证剪出来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四边形,不能仅凭感觉剪出来像平行四边形就可以了。
7.练习九
第3题,改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很多,体现开放性。
第4题,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探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特征。但只是初步的描述,以后还要学习更数学化的表述。
(二)周长
1.例1(概念)
(1)给出一组实物图和一组几何图形,实物有不规则的,有规则的。但这些实物图和几何图形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封闭图形。
(2)用描述性的的语言来定义周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和图形的周长,有的是拿绳子把物体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有的是分别测量物体的各条边的长度,再相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求长、正方形的周长做准备。
2.例2(长方形的周长)
体现了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只要理解了周长的含义并会计算就可以了。
3.“做一做”第2题
可以看作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开放性很大,选取的物品表面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不规则,采取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可以直接测量,也可以先量再计算。
4.例3(正方形的周长)编排方式同例2。
5.“做一做”第2题
解决的方式多样,可以看作一个新的2×1的长方形,也可以先算出两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再减去重合的两条边的长。
6.练习十 第3、4题都是实际操作的题目,体现开放性。其中第3题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周长的实际应用,如做衣服时要知道胸围和腰围。
(三)长度的估计
对长度的估计不是一节课上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的长度观念。
1.例4 凭感觉画出8厘米的线段,完全依靠平时积累的长度的表象。画完后再用尺量一量,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正确的长度表象,提高估计的能力。
2.例5(对周长的估计)涉及到对铅笔盒长、宽的估计,周长的估算,对彩纸长度的估计。估计完了以后,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计算一下,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修正自己的估计策略。
3.“做一做”
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估计哪条路线近些,哪条路线远些,再运用数学知识精确地判断一下(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有两条路线是同样长的,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第3题,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估计一下,可以直接估计,也可以先估计出一个人的臂长,再估算出5个同学拉成一圈的周长。第2小题也是同样。
4.练习十一
第2题,利用长度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给人的不同感觉,让学生先进行估计。然后,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
第3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算策略。当长方形的一面靠墙以后,首先要从图上判断是哪一面靠墙,再计算。计算时,可以直接把其他三边长度相加,也可以用计算出来的周长减去该边长度。
第4题,由于学生还没学习24÷2,所以在这儿还不能要求学生用周长的逆运算来解决。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如可以先确定一条边的长,如1厘米,再看另外一边,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通过探究围出一个长方形后,可以启发学生有规律地围出其他图形(一边增加1厘米,另一边减少1厘米)。
第5题,也是一个实践活动的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课堂拓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空间与图形的素材。例如,可以看看教室里有哪些四边形。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几何知识的学习要借助于直观的观察、操作等手段,如平行四边形,要通过观察、画一画、围一围、剪一剪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
对于一般图形的周长的探索,有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长度观念的建立,首先是脑中要有某个长度的表象,而这个表象的建立要借助大量的观察和测量等过程来逐步建立。3.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让学生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至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征,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也只是会计算即可。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五、教学建议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复习。
第五单元
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主题图中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上学路上花费时间的计算。学生的作息时间。商场开门、关门时间。火车晚点。
调查50米跑花的时间等。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和所有计量单位一样,除了重视单位的换算及相关计算以外,要更强调“观念”的建立。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练习十四第3题,第7题。
四、具体编排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教材直接说明要用“秒”来计量很短的时间,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量?”引出钟表上的秒针。教材上呈现了商场里钟表柜台的情景,图中的大部分钟表上都有秒针,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下。
(2)接下来,学生利用不同的计时工具来进一步认识秒,并探索1分=60秒的关系。在这儿,有机械钟表,有电子钟表,还有秒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机械钟表上有三根针,秒针走得最快,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60格)时分针走1格,所以1分=60秒。在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钟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
3.P61“做一做”(感受时间的长短)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要借助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一年级认识的基本上都是时刻,在这儿逐渐渗透时间段的知识,为下面教学时间的计算做准备。
第1题,让学生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一方面可以建立1分钟的长度 观念,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1分=60秒的关系。
第2题,1分钟能做什么,教材中列举了四个平时学生生活中1分钟活动的例子,并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如1分钟能从哪儿走到哪儿,1分钟能拍多少下皮球,游泳能游多远,等等。通过这些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能更真切地体验1分钟的长度。1秒比较短,学生不太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让他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下,模仿着秒针的节奏念一下。
实际教学时,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说开始,你觉得1分钟到了就举手示意,看看谁对1分钟的估计比较准。
(二)简单的时间计算
1.例1(时间单位间的换算)
计算2时等于多少分时,由于还没学习这样的乘法,所以,学生用加法计算即可。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2.例2(一般的计算)
(1)教材提供了学生从家出发去上学的情景图,利用钟面给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让学生计算这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计算时,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看分针走过了多少格,也可以用算式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比如,可以直接数分针走过了多少小格,也可以用3×5计算。
(2)在这儿还只是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师在补充练习时也不要出跨“时”的题目,如6时40分至7时20分是多少分。
3.P62“做一做”
不要求学生用乘法来计算时、分、秒间的换算。(将来修订时能否考虑把这一单元放到多位数乘一位数后面,这样就可以利用乘法来计算了。)
4.练习十四
第1题,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
第2题,判断大小,判断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有的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估算即可。如第1小题,只要知道90秒比1分多,不到2分,就可以了。
第3题,实践调查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许多常识,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第4题,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第5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第6题,估计时间,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
第7题,实际调查的题目,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可以结合电视预告的方式进行调查。而且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喜欢什么节目就选取什么节目进行调查,教材中要求调查起始时刻,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时间段。
第8题,利用学生的作息表进行时间的综合应用。
第9题,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第10题,作为一个常识,使学生知道一般在短跑中运用比秒更小的单位,只要学生能通过时间的比较知道谁比谁跑得更快就可以了,至于这个单位是100进制之类的知识,不要求学生掌握。
五、教学建议
和以前教学时间概念一样。
1.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际的钟观察一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
3.要加强对于一段时间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实践活动:填一填,说一说
一、活动目的
1.巩固时间的认识。
2.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3.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建议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个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2.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的合理之处,从而修正自己的作息时间。通过交流,发现别的同学作业完成得又对又快的原因,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
3.教材上提供的只是其中的两个范例,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别的涉及到时间的活动,如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等等。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A.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B.乘法的估算
2.笔算乘法
A.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B.一次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C.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D.连续进位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E.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游乐园买票问题。计算共有多少枝彩笔。计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
开运动会时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计算运动场共能坐多少人。七仙女摘桃的神话故事。老寿星散步。
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
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这儿,以表内乘法为基础,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这些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如12×3就要用到10×3和2×3的口算),在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中又同时巩固了口算。
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
如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不再出现“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这样的算理叙述,而是以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方式呈现。
再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计算,不再借助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以前教学不进位的乘法时借助小方块,教学进位时用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乘法 1.主题图
呈现了一个游乐园的情境图,类似于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的情境图。图中可以提出许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如可以计算坐小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有多少人,坐摩天轮的有多少人。图中有一个各种游乐项目的价格表,可以计算若干人玩某个项目需花的钱数。提的问题可以很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设定条件,如有15人想玩过山车)。
2.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1)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乘法计算的意义。(2)以表内乘法9×2作为过渡。(3)计算2×10时体现算法多样化。A.10个2直接相加。
B.9个2用表内乘法计算,再加一个2。C.把2×10看成2个10相加。
(4)计算20×3时,只给出答案,没有给出思考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自己归纳出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的结论),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
3.P69“做一做”
把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对照排列,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
4.例2(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2)利用已学的乘法口算进行估算。(3)第一次出现约等号。
(4)一方面要掌握估算的方法,另一方面是用估算的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有32 个同学参观,估算的结果是同样的,但判断的结果却是不同的,所以在估算时还要分析实际的情况后再解决问题。
5.练习十五
第11题,是口算乘法的逆思考,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规律,只要思考哪两个数相乘得24即可。
(二)笔算乘法
1.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重点是教学竖式)
(1)体现算法多样化,有连加,有口算乘法(隐含乘法分配律),还有用竖式笔算乘法。
(2)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所以,在右边的方框中给出了笔算的整个过程,并对每一步计算中各个数的含义进行了说明,使学生看到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左边给出了简写的乘法竖式写法,并标明因数和积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在了解了笔算乘法的步骤以后,可以采用这种简明的形式。
(3)例题中只给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让学生自己类推(下方的“做一做”中就对照编排了一、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三道例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这种迁移类推能力。)
(4)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讨论,掌握竖式的写法。2.例2(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2)计算时,仍然采用多种算法。通过加法进位和乘法进位的比较,使学生掌握乘法时位的思想和方法。
(3)与例1一样,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乘法放在“做一做”中,让学生运用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3.例3(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1)先估算再精确计算(估算出范围)。学生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用减法计算:240-24=216。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计算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例4(三位数乘一位数,三次连续进位)编排思路同前,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
5.例5(0的乘法)
0的乘法编排在这儿,是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做准备的。
九义教材是出示三个空盘。现在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孙悟空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的神话故事来引出0的乘法,由于乘法的意义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学生很容易得出0和任何非零整数的积都得0的结论。至于两个0相乘,无法用乘法的意义解释,只是数学上一种完备的定义,不必向学生解释,只要学生用前面的结论加以类推即可。
在“做一做”中,提醒学生注意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
6.例6(因数中间有0)
(1)多样化算法,可以口算(类似于12×3的口算方法),也可以笔算。
(2)要让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思考当因数中间有0时如何计算。虽然0的乘法 很特殊,但计算方法同前面。
*练习题中也有三位数的个位和一位数相乘不满10的情况(502×3),要提醒学生用0占位。
7.例7(因数末尾有0)
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写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哪种写法更简便一些,再和整十数和一位数相乘比较一下,两者有什么异同点。
(三)整理和复习
重点复习根据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数据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建议
1.结合情境教学计算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许多计算要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来进行学习,教材上没有专门出现计算法则的文字描述,教学时也不要求学生抽象地叙述法则,但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加强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如果学生在理解算理上存在困难,还是应该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3.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尤其是估算,教材中处处渗透估算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这部分内容课时减少了(原为17课时,现为12课时),主要是因为不进位的乘法删去了,教学的步子更大一些。但必要的计算能力还是需要的,因为这是为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做准备的,如果基础没打好,后面就会出问题,虽然现在提倡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但必要的训练还是需要。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2000年以前的义务教材在第五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2000年修订教材时,根据很多人提出的建议(两段分数间隔时间太长),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到第七册,现在考虑到对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下降,课标把它放到第一学段,所以提前教学。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三、编排特点 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
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因此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分数。
教材上提供了一个学生和教师在公园里玩耍、野餐的情境图,图中有许多分数的例子,如苹果一人一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一个月饼平分成了两块,有几个小朋友在折纸,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喂鸽子的器皿平分成三格或四格,远处小朋友在搭积木,也有许多平均分的原型。通过以上素材,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把一个物体平分成若干份的现象到处存在,认识到产生分数的必要性。等学生学会了分数的表示法以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表示一下图中的各种分数。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把主题图中的平分月饼的情境图抽取出来,结合直观图,先出现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的“这块月饼我们一人一半”,小精灵把这种生活语言数学化,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读法),并给出写法。使学生明白二分之一中的“二”和“一”的含义。接下来,把这块月饼进一步平分,平分成四块,让学生根据1/2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自己说出1/4的意义。
然后教材直接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这儿并没有对分数进行文字性的定义。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
在本例中,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可用分数表示。教学时要强调平均分。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4,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2)要利用折法多样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除了教材上的三种,还可以有很多种折法。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借助直观图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 生得出结论:当两个几分之一比较大小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份越小,它所代表的分数越小。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可看成是例2活动的延伸,学生已经理解了几分之一中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再认识几分之几就比较容易了。教材中给出了2/4的含义,3/4和4/4让学生通过类推的方式自己写出来。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在学习了一般的几分之几以后,再出现一条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自行写出其中的若干份所表示的分数。本单元的分数分母一般都在10以内,这儿出现十分之几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小数的认识作铺垫的。
接下来,教材直接说明像几分之几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7.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8.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在这儿,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1)在这儿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2)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9.练习二十二
第1题,涂法不唯一。
第2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是平均分。
第7题,要引导学生发现涂色部分与未涂色部分的两个分数的关系,为后面的分数加减法作铺垫。
第9题,通过三个1/4相加与3/4大小的比较,为分数加法作铺垫。第11题,答案多样,可以是4/16,也可以是1/4。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通过主题图中吃西瓜的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A.通过直观图看到两块西瓜和一块西瓜合在一起是三块西瓜,分别用三个分数来表示,得到分数加法算式。(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B.用说理的方式表示。2.例2(分数减法)
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前面相关练习中已有了一些铺垫,只要把1转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化归为已学过的分数减法,学生学习起来不会太困难。
4.练习二十三
第5题,把钟面的刻度和分数联系起来,如果学生的层次较高,可以在教材习题的基础上增加60分之几的练习。最后一题,可以写出6/12,也可以看成1/2。
第7、8题,从图上都不能直观地看出剩下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求学生抽象地运用分数的意义进行计算。第8题,计算时可以连减,也可以先把红色和蓝色加起来,再减。
第9(2)题,要引导学生把两次对折转化为把绳子平均分成四份。
五、教学建议
借助操作、直观进行教学,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教材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第八单元
可能性
背景:课标把“统计与概率”作为四大内容之一,并在第一学段就对可能性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概率发生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涉及到确定事件(肯定与不可能两种,概率分别是1和0)与不确定事件,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不可分的,在本册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实验数据的统计为基础来探讨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学定义的:某一结果发生的次数占所有可能结果发生的总次数的比。要注意的是,概率是一个人为定义的概念,实验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证明手段,严格的概率只能通过公式求得。
在本册,还不是要精确地计算某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只是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就可以了。
一、教学内容
1.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可能性的大小(两种结果、三种结果)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 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抓阄表演节目的活动。
例2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来体会可能性大小。
摸棋子、摸球活动、转盘游戏、涂色活动、掷硬币、猜硬币游戏、抽签游戏。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一个抓阄表演节目的情境,学生都非常熟悉。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在抓阄过程中,抓到的结果是不定的。如果预先知道哪种节目的纸条多,学生也能初步感知自己表演哪种节目的可能性大。
教师还可以利用买体育彩票、抽奖等现实题材来引入可能性的内容。
2.例1(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通过摸球活动让学生体验肯定、不可能与可能等概念。虽然肯定与不可能都是确定事件,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点,只要能用上面三个词描述一下就可以了。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再用实验验证一下,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判断的理由。
(3)提问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像教材上说的“哪个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不可能摸出绿棋,可能摸出绿棋?”也可以问“第一个盒子肯定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不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第二个盒子不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最后一问也是为后面列出所有可能结果做准备。)
3.例2 借助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的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常识就能判断的,所以教材上只给出一个答案,让学生判断其他几个事件。
4.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两个层次:列出所有的可能结果,比较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2)通过先观察、猜测,再用小组实验验证的方式来展开活动。(3)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实验所用的东西除了颜色以外,其他特性完全一致,否则不能保证结果的随机性。
B.要有足够多的实验次数,这样才有统计学的意义。C.每一次实验的状态都一样(摸出的球要放回去)。
(4)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两点:
一、每次摸出的结果是红色还是蓝色,这是随机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变化。
二、但摸的次数多了以后,在统计上就呈现某种共同的规律性,就是摸出蓝棋的次数比红棋多。
(5)出示两组的实验结果,虽然两组的数据不一致,但呈现的规律是相同的,在这儿,其实也是让学生巩固收集数据的过程。(6)教学时可以问一下学生,为什么都是摸出蓝棋的次数比红棋多,引导学生把摸出某种结果次数的多少和棋子的数量多少联系起来,这就可以了。
(7)最后提问“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实际就是利用前面的统计结果所表现出来的趋势进行判断(在二年级下册的统计部分已经学习了利用统计结果进行预测),虽然摸出蓝球的可能性大,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单次实验的结果是随机的,如果是一个小组摸的话,摸出来的结果仍可能是红球,此时,可以让所有小组同时摸一次,看摸出来的红棋多还是蓝棋多。
5.“做一做”
利用转盘游戏,可以先让学生不转圆盘来判断,通过摸棋子游戏的类推,让学生把指针停留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小和不同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区域大小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发现不了这一结论,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实验时同样要注意几点:圆盘的重心正好在中心,以使转动后停留在任意位置的机会均等,实验的次数要足够多。
6.例4(三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此时,可以不用实验加以验证,直接让学生运用例3的知识加以类推,直接判断。
7.例5(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
通过不同结果出现的次数多少来判断不同颜色棋子数量的多少,主要是让学生作理论的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验证一下,如小组内先由两人把不同数量的两种颜色的球(或棋子)放进纸袋或盒子,让另两人摸,根据摸的结果来判断哪种颜色的球多,再来验证一下。
8.“做一做”
左图每种颜色都在一起,右图中每种颜色进行了分割,此时学生可以用数份数的方法来看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大小。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知识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颜色占整个圆面的几分之几,为以后学习可能性的精确值做铺垫(因为概率与这些分数相等)。
8.练习二十四
第2题,是一种逆向思维。并体现开放性,如第2小题,只要不涂蓝色,就能满足条件。第3小题,只要涂黄色的数量在1个到4个之间,都满足条件。
第3题,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第4题,编排意图和第2题相同。
第5题,通过实验来巩固可能性的大小。
第6题,渗透等可能性,在这儿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而且两面朝上的学生人数不一定很接近,都没关系。(因为掷硬币这一事件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全班每人掷一次和每人掷很多次的效果是一样的。)
第7题,其实是把可能性和某种颜色的球在所有球所占的比例联系起来(第一个盒中是2/15,第二个盒中是9/15),在这儿,两个盒里的球的总数相等,所以绿球占的比例大小与绿球的数量是一致的。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致说出道理来就可以了,不必分析以上原理。
第8题,让学生列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初步体会每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第9题,与主题图相对应,借助于学生熟悉的活动理解可能性的大小,把可能性的大小与每种签的数量对应起来。
第10题,变换形式,让学生巩固可能性的大小,其中隐含了“每个人猜哪个盒里有硬币这一事件是随机的”这一原理。
第11题,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的练习,又体现开放性,只要红色比蓝色多就可以。
第12题,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的练习,又体现开放性,只要保证10张卡片中“1”的张数最多,“5”的张数最少即可。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借助观察、猜测、实验等来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但也要注意一点,虽然在这儿都是借助于实验来验证,但也要逐渐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所呈现的规律性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与某一结果次数占总结果次数的比例之间的关系,逐渐过渡到从理论的角度来加以判断。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只要学生有初步的体验就可以了,对于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等可能性以及概率的具体值,还不要求。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简单的排列组合,这儿学习稍微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
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
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
四、具体编排
1.例1(简单的组合)
(1)隐含了分步计数的原理,但这儿不要求用分步计数的方法(乘法)来求组合数。只要能用图示的方法来求出组合数就可以了。
(2)教材上提供了两种图示表示法,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实际上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每条裙子或裤子分别可以搭配两件上衣(分步时,可以把确定上衣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裙子和裤子作为第一步),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两位数写出来。
3.例2(简单的排列)
学生已经有了拿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经验,摆三位数可以用类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在这儿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学生一开始可能是无规律地摆,但经过一定的观察后,会逐渐走向有序。要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从实际摆卡片到脱离卡片直接写出这些三位数的过程。
4.“做一做”
借助学生喜爱的西游记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找出排列数。
5.例3(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1)利用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题材,除了教学组合知识以外,还可以适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6.练习二十五
设计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巩固排列和组合的知识。
五、教学建议
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
排列、组合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要用操作活动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至于排列、组合等名词,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分类计数原理、分步计数原理等,都不要求学生掌握。
实践活动
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教材培训讲稿
七年级语文教材培训2017.7.17
一、提高认识
这次国家层面统编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是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次统编三科教材,是从国家层面开展的,是落实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由教育部具体操作实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教材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从2011年起,教育部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三科教材的编写申报,组建团队。2012年正式开始启动,历时4年多,到2016年通过审核并批准投入使用。去年在部分地区试行了一年,从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小学从1年级、初中从7年级开始,到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覆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国家这么大力度的教材调整,意义是重大的,我们作为教材的教授者和使用者,只有充分认识这次统编教材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才能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将18大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好地贯彻落实。如果思想认识上不去,执行的时候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6月底,参加省培的时候,省教研员让我们收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在国家统编教材培训班上的讲话视频。目的就是让我们提高认识,朱之文副部长讲话的重点一是强调这次统编三科教材的重大意义,二是强调做好各级培训,贯彻落实。我从中摘录几小段话,大家看一看,要是放视频的话,得放一个多小时。朱之文副部长在国家级培训班上特别指出:这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意思是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践踏其民族历史,结构其民族文化,涤荡其民族自信,破坏其民族认同。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如今日本右翼仍在利用教科书对日本学生进行否认侵略历史的教育、否认南京大屠杀。
强调: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从国家层面必须加强教材建设,特别是三科教材建设,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培育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核心素养。
强调: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沃土,才是种植今日之粮的基础,更是生发明日之花的根基。
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教材,又有着学科的独特属性,更是青少年学生汲取政治营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媒介,在育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使用好。
二、做好准备
对于我们而言,这次的教材改革,既是福音又是挑战。我们之前使用的是语文版的教材,在我省只有4个市在使用,全国也没多少地方用。很多时候,我们上网想去搜点优秀的教学设计啊、课件、习题啊,就会发现我们这个版本的资源太少了,多数都是人教版的资源。另外这些年的使用过程中,我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对我们这个版本教材的编写体系、教材的选文等有很多反面的声音。所以这次使用统编教材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这套教材会让我们耳目一新,全国都一样,很多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
当然挑战也随之而来了,这几天我把新教材反复看了几遍,这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框架体系,包括教材中的很多选文,我们都是陌生的,所以我们得费心思,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熟悉、理解和掌握,才能在使用时统筹兼顾、灵活调控、得心应手。
三、教材篇目
四、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的内容板块:阅读 写作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 名著导读 其他 分别做以介绍:
阅读:六个单元,每单元4篇课文,共24课。其中教读课17篇,自读7课。课外古诗词诵读安排两次,在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后,共8首。
《峨眉山月歌》李白 《秋词》(其一)刘禹锡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夜雨寄北》李商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潼关》谭嗣同 写作:六个板块,每单元一次。
1.热爱生活,热爱写作2.学会记事3.写人要抓住特点4.思路要清晰 5.如何突出中心6.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七八年级是每册3次,安排在2、4、6单元后。九年级是每册安排2次。
1.有朋自远方来2.少年正是读书时3.文学部落
口语交际:由综合性学习过渡到专题训练。七年级不单独单排,穿插在综合性学习和课后的习题中。八年级以后每册安排1--2次。本册中涉及的口语指导有:自由介绍、倾听、发言。
名著导读:每册推荐2部必读。此外本册还有8部9篇自主推荐的阅读书目。
必读:朝花夕拾 西游记
八部推荐书目:林海音《城南旧事》 沈从文《湘行散记》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李汝珍《镜花缘》 泰戈尔《泰戈尔诗选》 冰心《繁星·春水》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康拉德·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 九篇推荐文章:夏丏尊《猫》 靳以《猫》 王鲁彦《父亲的玳瑁》
冰心《忆读书》 冯亦代《书癖》 柯灵《书的抒情》
朱德《纪念白求恩同志》 宋庆龄《我们时代的英雄》
聂荣臻《“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 ——怀念白求恩同志》
读读写写和知识补白:知识补白主要补充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本册中涉及比喻、比拟;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词义与语境、感情色彩、同义词、反义词等修辞、词性、词语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有诸如敬辞与谦辞的介绍。
以上是本册教材的内容板块构成,我给大家作以简要的介绍。下面我要重点讲一讲本套教材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
五、新教材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之处
1.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兼顾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编教材创新设计,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人文主题”,即各单元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如“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力求形成一条贯串全套教材的显在线索。
“语文要素”,是教材的隐性线索。即将构成“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解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均匀地分布在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中。
近几年的课改,过于强化人文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了一个比较严重的 问题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每个单元到底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落实哪些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内容具体要落实到哪篇课文中去实现,都不是很清楚。我不是说在座的我们老师的问题,大家也知道,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所以这套统编教材很重要的一个改进,就是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包括每一课的教学要点都非常清晰。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的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当然,这些语文要素是一条隐性线索贯穿在整套教材当中,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挖掘。要关注这样几个渠道:
教学用书、尤其是其中的单元目标、重点,课时目标重点。教参中在课文研读这个版块中专门有一个专题是“素养提升”,每课都有,重点介绍的就是每篇课文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非常有价值。
再有就是教材的单元导读、课后的思考探究训练、知识补白等等。我认真看了每课的习题设计(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本课相关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来设计的)。我们要把这些隐在的知识体系,贯穿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
人文主题和语文能力点在各单元中的安排
第一单元 四季美景 学习朗读,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汉语之美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 学习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情感基调 第三单元 学习生活 学习默读,一气呵成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第四单元 人生之舟 学习默读,学习圈点勾画,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 动物与人学习默读,学做摘录,把握文章中心
第六单元 想象之翼 学习默读,快速阅读全文,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艺术世界。
1-2单元重点训练朗读 3-6单元重点训练默读
2.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3.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度开发新选文,尤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经典性: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同。
如:《春》《济南的冬天》《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白求恩》
《诫子书》《猫》《皇帝的新装》等。
此外,还涉及到《伊索寓言》《世说新语》《吕氏春秋》《列子》《论语》等古代经典。
多样性:以现代文为主,兼顾古代诗文,外国作品也占一定比重。另有科普文章、实用文本、非连续性文本。
审美性:选美文,值得咀嚼、涵泳,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如《雨的四季》《鸟》《太阳船》《植树的牧羊人》
适用性:以学生为本,难度适中,适合教学。
如《窃读记》,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书的渴望之情。
领袖人物的诗词文章:
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优秀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
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光未然的《黄河颂》 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
如杨振宁的《邓稼先》 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等。鲁迅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
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
单元提示、预习(阅读提示、旁批)、注释、练习、写作技巧的点拨、探究性学习、阅读链接等等。
阅读课中的助读系统的作用及使用建议王威鹏老师会给大家介绍。
本套教材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数量极大地增加。(重点介绍)助读系统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5.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6.合理安排各种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
第三篇:二年级教材培训讲稿
二年级教材培训讲稿
——第四册第五单元
汇龙学校
周艳
众所周知,二期课改的课程与教材,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 的转移,而“学会提问”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宋代学者陆九渊就已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想而知,这种能力从古至今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读课文,提出问题”,即“学会提问”的能力。我想就以单元重点为抓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关于学会提问的好处是勿庸置疑的,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可是由于课堂提问会超出老师的预设,有一定的生成性,会打破老师的教学顺序,它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能会流于形式,草草收场,也可能会绕过学生的问题回到老师的预设而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那也就达不到培养此能力的目的了。
对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首先我觉得有必要认识一下培养学生提问所需的过程。培养学生提问、释疑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发诱导阶段
这一阶段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只停留在不理解词语、故事情节和文章结构方面。
刚开始训练时,我们的孩子正是处于这个阶段,老师会觉得问题比较浅显,也可能会比较零乱,此时就需要老师善于梳理归纳,选择有价值的、归纳出典型的问题,渐渐地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这一阶段,老师应该培养学生“敢问”。第二阶段:促使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的问题己上升为不理解句子及文章中心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上来了。因此,老师要在“敢问”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善问”。老师应善于捕捉典型性的问题,从而牵一发让其动全身。
第三阶段:自我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要重在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坚持性学生往往也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这就更高地要求教师不但要准确传授知识,还要讲清自己是怎样找到答案的方法,也就是要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当然是较高层次的了。
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可能停留在第一、第二个阶段的居多。
其次,我想讲的是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也就是何处着手提问。
一、从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是了解文章的一个窗口,从题目入手是学会提问的一个重要方面。读文先读题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学会在课题质疑,可以使后面的学文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有的课文对题目质疑,就能很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比如第28课《打碗碗花》这个课题就很吸引人,学生对于这种花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会觉得很好奇。我觉得老师可以这样组织教学:出示打碗碗花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信息后,他们会更有兴趣,随后出示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可能会问:打碗碗花长得怎样?为什么叫它“打碗碗花”?它真的会打碗吗?老师顺势让学生整体感知,(可以是听录音、师范读、自由读、有条件的可以多媒体演示等)随后解决问题。其实这三个问题已经将文章的脉络理清楚了。第一个问题就是打碗碗花的外形,课文的第一、二小节,紧抓“异样”一词。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在第三小节,即它名字的由来。最后一个问题是文章的重点,“我”做了一个试验来证明它真的会打碗吗?紧抓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词句“将信将疑”、“忐忑不安”等。(见附媒体、板书)
还比如第27课《一颗希望的种子》一文,其课题就耐人寻味。可以让孩子们读课题,猜想其中的意味,比如:什么是“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会结出什么果实?
从题目质疑是学生首先要学习的提问方式,也是最容易学习的提问方式。老师可以及时总结质疑方法:比如一些故事类的题目往往可以这样想:①XX为什么要这样做?②怎样做?③结果怎样? 比如《徐童保树》一课,可以这样问:徐童为什么要保树?他是怎样保的?结果怎么样?
二、字中质疑
到了二下我们的学字就应该是以新带旧,新旧联系,特别是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要让学生仔细比较,反复辨别,牢固掌握,以减少错别字。《薄荷茶》中的“摊”字为什么是“扌”?而“海滩”的“滩” 为什么是“氵”的?就可以让学生从其部首的不同来辨别,经常让他们对字形提问,比较分析,有利于生字的巩固、少写错字,提高辨析识字能力。《打碗碗花》一课中“忐忑”为什么都是心字底,一个是上,一个是下?其实这两个字是会意字,老师只要讲到心里不安稳,不安定就可以了。像这样的字从其自身就能理解它的意思,上小下大则为“尖”。
三、词中质疑
如《最后的玉米》中“心灰意冷”一词。首先,让孩子们注意到:它失去信心,是因为它始终没有被摘走。在它的心目中,好玉米的标准是:先被摘走。其次,引导孩子知道:它失去信心,是因为它不知道能留作种子的才是最好的玉米,更不知道它要被留作种子,以为自己长得不好才没有被摘走。这是一个误会,这个误会让它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意味自己一无是处。最关键的是,要启发孩子思考讨论:为什么一个误会就让它看轻自己?由此揭示主题:对自己要有信心,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这篇文章我觉得还可以打破常规,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改变文本,当那个玉米连连叹气,老是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的时候,可不可以让玉米振奋一下,主动问问老婆婆,你为什么不摘我?是我长得不好吗?让学生根据原文本的用意使玉米同老婆婆交流一下,消除这个误会,同样能达到文章的意图,同时也给学生塑造一个“坚强”的“玉米”的形象,还能告诉学生遇到挫折不要气馁,要继续努力。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还不成熟。
四、句中质疑
《最后的玉米》中有句话:“这可是今年地里长得最棒的玉米了,有了这么棒的种子,明年一定会大丰收的。”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要把长得最棒的玉米留作种子?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孩子实验。在同一花盆里播上同一种类。不同品质的植物种子,并进行同样的管理。实验阶段,指导孩子们观察,还可以指导他们写最简单的观察日记。
五、篇章质疑
比如31《掌声》,学生会提出这两次掌声的含义一样吗?他们为什么要响起掌声?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想知道自己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又恰恰是文章的主旨。老师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给予掌声的这位同学是个怎样的人?掌声响起前她的表现是怎样的?(立即把头低下去,犹豫了一会儿)(不想引起同学们注意、甚至是自卑的)在第一次响起掌声的时候添加一个想像练习:如果你是范小君,听到掌声你会怎样想?学生很快就能领会第一次掌声是给她信心,鼓励她。第二此掌声后,她又是怎样的?(深深地鞠了一躬,微笑着走下讲台)从小君的变化得知两次掌声对她的作用。这样的点播引导,使学生领悟文章哲理思想,水到渠成。
六、在读中质疑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理解文章思想的载体,低年段学生主要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用质疑来代替教师繁锁、冗长的讲解,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不同、理解程度不同、赏析角度不同、当然导致对文章的疑问之处也不同。因此以读为问的前提是无法改变的。
七、在文章的重复处设问
文章的重复处必有作者的用意,需要好好体会。例《我是苹果》一文中,“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这句话重复出现了二次,可引导学生进行发问:“为什么这句话要重复出现二次?二次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吗?”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现代诗,感受到诗丰富的意象表征即可,进而完成课后“说”的练习:以“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开头,说几句赞美苹果的话。
八、围绕矛盾处质疑
文章看似矛盾之处常常是作者着力的地方,需要仔细推敲咀嚼。如29课《爱写诗的小螃蟹》的最后一节“小螃蟹又哭了,不过这次他哭得很开心。”“又”是再一次的意思,那么小螃蟹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哭”和“开心”是矛盾的,为什么小螃蟹“哭得很开心”?“开心地哭”其实是喜极而泣,第一次为什么是伤心地哭?第二次为什么是开心地哭?像这样看似矛盾的问题,正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最好落脚点。
九、从标点符号着手
文章的标点也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场所,我们不能忽视。例《薄荷茶》中这样写道:“桃花端起小瓷碗,这些人哪,也真是„„”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省略号呢?也真是什么呢?导致她觉得手里很沉很沉?以此深入探究,结合朗读,体会其中的感情。
十、于常规说法不同处存疑
作者写作的妙笔往往在于与常规说法的不同之处,我们要在这些地方细细品味。如《我是苹果》第4自然段中“跳跃的希望”、“凝固的汗水”都不是常规的词语搭配,为什么要这样运用?引导学生存疑,从而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用词之传神。
十一、在中心质点处问疑
《一颗希望的种子》是本单元的打头课文,课后练习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质点提出了两个问题:爷爷为什么要把西瓜搬到地里?爷爷在孩子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以后会结出什么果实呢?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能明白本文的中心。
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向教师、书本质疑问难、向权威挑战,为此,让我们的课堂要多一些质疑问难,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问“十万个为什么”!
以上是我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重点对第五单元进行了一些粗略、浅显的说明,仅是一家之言,肯定还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教,谢谢!
2006年2月
第四篇:部编教材培训讲稿
重视语言实践,提升阅读素养
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编写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阅读则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小学一年级在阅读方面侧重培养孩子: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材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精心设计语言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主阅读,引导初步运用阅读方法,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把握教材特色,提升阅读素养”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
一、阅读——把握教材特色,提升阅读素养 本教材主要体现了五大特色:
1.识字阅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猜读
教材努力引导学生成为主动积极的阅读者。在一年级上下册有计划、有梯度的安排了3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小蜗牛》《咕咚》《小壁虎结尾巴》,课文采用连环画的故事引导学生猜读文中的生字。以《小蜗牛》为例,我们来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而只给少量难字注音.引导学习借助图画认读生字、读通课文,在阅读时尝试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图文结合,将生字与学生熟知的形象联系起来,轻松认字;也可结合词语语境——如: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来认识“芽”;还可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已认识的字推知生字。)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图画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咕咚》一课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引导孩子图文对照,感知字形,认识生字“象”、“鹿”。这些连环画课文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在低年段提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图画理解文意或语意;另一方面,告诉我们,拼音固然很重要,是起步阶段学生识字量不足的情况下自主阅读的重要工具。但是,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更多的方法进行阅读,体现了对于拼音、识字和阅读之间关系的理解——既要充分借助拼音识字、借助拼音阅读,却不应该完全依赖拼音,而是多渠道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有帮助。
2、重视夯实阅读基础,构建朗读要求序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教材对于朗读训练的安排也有梯度和层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拼音这个工具,能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一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出了“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和“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的要求。这些课文的朗读能力要求具体,练习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一年级上册 《秋天》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一”的变调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雨点儿》要指导读好停顿 ; 一年级下册 《端午粽》《彩虹》两课指导读好长句。《我多想去看看》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小公鸡和小鸭子》读好对话; 《要下雨了》分角色读 ;《动物王国开大会》分角色读; 《棉花姑娘》 读好对话。我们来看看这个长句子:30个字,三个标点,三组短语,要注意停顿和几个短语的读法,再如:这个句子也比较长,标点较多,要注意读好停顿。《我多想去看看》要指导学生读出感叹号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指向阅读能力提升,学习提取有效信息
在一些课文的后面,都设有相应的问题,引导孩子从阅读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掌握课文内容,如:《青蛙写诗》一课课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写诗时,谁来帮忙了? 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找出文中其他角色,根据蝌蚪,水泡,荷叶上的水珠 的形状认识了标点符号逗号,句号,省略号,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4.融入学生生活经历,获得真实阅读体验(1)重视阅读与表达的关系: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活动与语言表达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课后练习中,有的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的题目,如《一个接一个》“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一分钟》“一分钟能做什么”;有的是要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表达的题目,如《端午粽》“你知道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有的是让学生尝试进行书面表达的题目,如《我多想去看看》课后,布置学生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
例如:《明天要远足》一课中写道:“翻过来,唉—睡不着。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翻过去,唉—睡不着。那地方的云,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洁白柔软吗?。。”引导孩子体会小作者的心情,说说自己的生活体验。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一课后,可谈谈自己的类似的经历,比如:正在操场上踢球,上课铃响了,心想要是没有铃声该多好啊,可是,听老师朗读,和同学讨论也很开心呀!课后,让孩子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 感受游戏结束时的不舍与沮丧; 朗读带有“唉”“啊”两个语气词的句子。
(2)注意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文具的家》一课,妈妈说,让贝贝的铅笔文具等也要有个家,教育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文具。这样的课文,将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孩子建构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孩子在阅读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发展了能力,激发了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巧妙统一。5.课内课外阅读贯通,打造良好阅读环境
教材重视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教材中的不同板块提供了功能各异的阅读材料,倡导多渠道大量阅读。
语文园地中的专设栏目《和大人一起读》,安排乐意与学生理解的儿歌、故事、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等,这些文章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举措,鼓励亲子共读,鼓励无压力分享阅读,用学生熟知的故事或朗朗上口的儿歌,激发学生阅读书面语的兴趣,是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
教材中安排的《快乐读书吧》,每册一次,对每学期的课外阅读进行系统指导,激发师生共同开发课外阅读资源,把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以期通过提升阅读总量,发展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具体内容是“读书真快乐”,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用几个场景提示阅读的途径和方式: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和小伙伴分享故事,去书店翻阅图画书,在阅览室自由阅读。几个温馨的读书场景,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分享难忘的阅读经历,体验主动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
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希望大家注意重视识字写字、它是阅读的前提,其次要加强朗读指导,还要关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重视阅读方法策略的引导,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课外阅读看做分内之事,作为一个长期的训练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可以在班级里利用好图书角的作用,每日一诵读,每周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还可以请家长来校进行交流,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到阅读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以上是我对本册阅读教学的一些理解,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方面是口语交际。
二、口语交际——情境动心弦,关注启话源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不同于听话、说话,它是由说、听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面向一定对象,以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为目的。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语境适切是判断口语交际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要求在具体的语境中,做到语言得体,行为得体。外在表现是口语表达,实际体现人的综合素养。口语交际就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等。要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口语交际,必须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口语交际目标: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教材充分尊重口语交际的自身规律,在教材中独立编排,自成体系。更加重视“交际”的功能,更加重视交际能力和交际习惯的培养。起步阶段,创造合适的情境,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遵守交际规则,致力于培养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因此“情境动心弦,关注启话源“是本教材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它强调了以下四个关注:
1. 关注整体,三者合一。
教材安排的交际的话题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合乎学生需要的、最有共性的、具有迁移运用价值的课程内容,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交际的内容由指向性的问题式转向温馨的对话提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教材的插图变成了一幅幅表情生动、故事性强的情境图,提供恰当的、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交际情境的设计,强调真实、自然,避免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各种场合的交际行为,从中学会得体地与人交往。
如:上册第一单元“我说你做” 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交际活动。“注意听”,“让别人听得见”——起步阶段的交际习惯培养。彼此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前提。在直观的情境中,既有细微的内容指引,又有清晰的目标导向。三者融合,一课一得。再如:《用多大的声音》口语交际教学。用三幅图—创设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情境,极具现实意义。“泡泡”—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大声说话还是小声说话?帮学生树立初步的场合意识和对象意识。小贴士—交代了交际的目的。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际规则,引导学生做文明有礼的交际者。纠正日常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对既有行为的反思。
例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师:下面有三幅图,请你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分别在哪里? 生:我通过仔细观察,看到墙上有一个“静”字,这儿应该是图书馆。
生:第二幅图是老师办公室。生:第三幅是在教室里。
师:同学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你们再想想,在这些地方说话,我们的声音大小是一样的吗?(同桌讨论)
生:我觉得在图书馆要小声地说话,不能影响其他人读书 生:在图书馆可以用手势来表示,尽量不要出声
生:在老师办公室里,声音也不应该大,老师在办公,而且要先报告才能进去。
生:在教室讲故事时要大声,让每个同学都听到
生:第二幅图是一个小朋友捡到了一块橡皮想要交给老师。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都能说清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课间在教室里说话要小声一点,不然会影响别人休息,也会影响班级的纪律,但声音也不能太小,一定要让对方听清楚。师:在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声音说话,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要大声说话,什么时候要小声说话。
大声说话:上台表演,讲故事,自我介绍。。。小声说话:看电影时、在医院里、做错事时、公共场所。。。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我们分组练习一下书上三幅图的小情境,练习说说“小泡泡”里的话,做到该大声说话是大声说话,该小声说话是小声说。
口语交际教学中,:第二个要关注的是 2.关注情境,迂回交际
(1)借助教材情境材料拓展多个情境,创设丰富的大情境。
一年级上册的《我们做朋友》,提供小学生最有可能遇到的交际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大方与人交往,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打破“自我介绍”“认识新同学”的常规做法。关注学生日常交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鼓励学生勇于交往,自然大方。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提示拓展多个情境。如:打招呼、自我介绍、聊怎么踢毽子?约着一起踢毽子等。还可以谈其他的爱好或共同的话题。《小兔运南瓜》创设的故事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挖掘多个情境材料之间的关联点,串联完整的大情境。《打电话》贴近学生生活,最常遇到的真实情境。在接、挂电话的过程中保持礼貌的态度,有修养、更文明地与人交往。有尊重别人的意识,也有尊重别人的能力。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根据提示想象,为什么给老师打电话?打电话的同学在哪里?爸爸为什么没拿电话,让孩子接住了电话?根据这些问题,串联打电话这一情境。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提示语想象:打电话这一情景产生的原因是:足球迷李亮约张明明天去球场踢足球。第二天,李亮在踢球时扭伤了脚。上不了学,只好向汪老师请假。李亮在家里休养,爸爸和妈妈去医院帮李亮取药,爸爸走得急,手机落在家里。刚好爸爸的同事王叔叔给爸爸打电话,要爸爸火速赶回公司处理事务,李亮赶紧打电话打电话给妈妈,让妈妈告知爸爸。根据材料的关联点,我们引导孩子展开充分的想象,培养孩子创新意识、想象力以及语言标的能力。《听故事、讲故事充》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创设相关联的情境,容易激发兴趣。听故事、讲故事时给扶手、给坡度,注意情境图之间的联系,拓展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勇气和信心。
3.关注神态,培养习惯
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考虑学生起点,着力改进学生日常交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缺少交际意识、不考虑对象场合等不良交际习惯。
教材中的几次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实践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相互尊重。这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点,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比如,在《我们做朋友》这次口语交际中,注意插图中两个孩子的神态,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交流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的两位小朋友是怎样聊天的? 生:小男孩似乎有点害羞。
生:小女孩很自信,在大方的介绍自己,还热情地邀请对方。师:对,聊天的时候我们就要像小女孩一样,自信大方,友善热情。
师:再认真观察画面,他们聊天的时候还有那些表情,动作? 生:他们说话的时候都看着对方的眼睛,都很开心。生:小女孩说话的时候伸出了手指,表示赞同小男孩说的话,他也很喜欢踢毽子。
生:小男孩接受到了小女孩的邀请,非常高兴,张开了双手。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说话的时候,就要像图中的小朋友一样,眼睛看着对方,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如果说话的时候,能用上一些合适的肢体语言,就会更吸引人。同时,我们也要把话说完整,现在请同桌聊聊,好好地介绍自己。
4.关注课外,丰富实践。
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情境,将口语交际中的求助功能进行整合。《请你帮个忙》中要引导学生注意礼貌用语,无论是否帮到,都要表示感谢,这也是基本的交际准则。《一起做游戏》打破单纯地独白式讲解游戏规则的常规做法。教会学生最基础的条理表达。培养乐于交往、友善待人的交往意识和行为习惯。
口语交际教学建议:以心理素质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信表达;掌握一些文明用语等基本的交际准则;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口语表达,将说话是否得体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交际意识和习惯。比如:课前师生互相问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可用肢体语言和口语相结合;课堂上孩子们可以互相评价;每日与家长交流在学校的事情以及学习生活状况。
教材不仅仅将目光聚焦在提升口头表达能力,还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角色意识、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学会遵守交际规则,勇于交际、乐于交际,引导学生主动反思交际效果,逐步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讲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培训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深深的怀念 教学内容:《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 《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的:
1、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 运用。
十六年前的回忆
导入:当我们缅怀先烈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起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在1927年就为革命壮烈牺牲了。十六年后,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来悼念父亲。今天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文章,与作者一起来缅怀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设计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工作忙
被捕时
身处险境
不慌张
被捕后
身受苦刑
心坚定
被害后
慈父遇害
痛断肠 11*
灯光
导入:夜晚,当你走进灯火辉煌的天安门广场,面对灯火辉煌的灯光,你肯定会感到灯光无处不在。但是,在那遥远的战争年代,人们是多么渴望有灯光啊!,《灯光》这篇课文围绕“灯光”为我们讲述了一位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的。板书设计:
“多好啊”
一点灯光
一段憧憬
一点火光
一个壮举
一位英雄
一生怀念 12 为人民服务
导语:同学们,在那么多英雄人物里,你又听说过张思德吗?你了解张思德的事迹吗?今天我要向你们推荐一篇毛主席写的一篇演讲稿,叫《为人民服务》。这篇稿子是毛主席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为张思德写悼念文章呢?张思德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也许这都是你想知道的。那么就赶快读课文《为人民服务》吧。板书:
死的意义
为人民服务
是非标准
(活在人民心中)
具体做法
形成制度 一夜的工作
导语:提起周总理我们都不会陌生,因为我们已经学过的《温暖》《难忘的泼水节》等课文都是写周总理的。周总理关心清洁工人、与傣族人们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依然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么,我们的周总理晚上是怎样工作的,你们知道吗?《一夜的工作》写的就是周总理晚上是怎样工作的。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何其芳,走进周总理的办公室去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设计
工作量大
一夜的工作
工作时间长
工作劳苦(崇敬
爱戴)
陈设简单
生活简朴
夜餐简单
第五单元
科学精神 教学内容:
《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的: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最好的老师
小学毕业总复习提纲
小学毕业班的总复习,怎样才能使学生进行有序的复习,收到良好的效果呢?这些年来,在复习中我采用了以下七个环节来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汉语拼音的复习
汉语拼音是人生中最基础的知识,复习时要求学生会写会背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牢记字母表的顺序,并能写出相应的大小写字母。其中,在复习韵母时指导学生领会6个单韵母,8个复韵母,9个
鼻韵母和1个特殊韵母;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方法,并读准它的音,能正确地区分形近的声母、平舌音和翘舌音,会读轻声和儿化音并能体会它们的作用。
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如:j、q、x和ǖ相拼时,ǖ上两点要去掉;标调时,i上面的点也要去掉,不要写成ī、í、ǐ、ì。
二、汉字的复习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作为毕业班的学生,至少要学会2500个左右的汉字,还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运用;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毕业班学生要能熟练地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从字典里查字或选择字义。
汉字的复习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字的隐蔽笔画或容易混淆的部分。如:“掉”和“悼”的偏旁是不一样的,从而防止学生出现增减笔画和部首变化而出现的错误。
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对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多义字进行比较、区分。例如形近字“梢”和“稍”,“措”和“错”要弄清它们的相同在右边,不同点在左边,以防止学生写错这类形近字、同音字,要加强对字义的理解,如:学生常把:“遵守”写成“尊守”,“克服”写成“刻服”,都是对同音字的不理解。
三、词的复习
毕业班学生词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丰富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造句、写话与写作文。在词的复习中,指导学生运用归类专题法复习。如: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复习,该用“安静”的误用为“宁静”,该用“鼓舞”的误用为“鼓励”,反义词要注意运用意思极为相反的词义。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成语,并且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指导学生运用比赛的方式进行复习,看谁积累的成语多。
词的复习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褒义词和贬义词、中性词。
关联词语的复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关联词,并且能够恰当地搭配。注意在辨析时弄清两个分句的关系,以免误用。如:“不是„„而是„„”应该是并列关系而误认为是选择关系,这一点一定要提醒学生注
意。专题复习的方法针对性比较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地选择复习题,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都能在词的复习上有较大的收获。
四、句子的复习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句子的复习,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还要学生学习说和写这类的句式,并且能够会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句子的复习要使学生会用常用词语和关联词来造句,给指定的句子进行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句子主要的成分添上附加词语,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意思表达更明确、生动。
缩句要能把句子附加成分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简练,扩句、缩句之后句子的意思不能变,会按要求改写几种句子:(1)“把字句与被字句”,(2)“引述句与转述句的互换”,(3)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句子的意思不变,(4)连动句,(5)兼语句,(6)肯定句与否定句。
句子的复习要让学生会仿写几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法。例如:比喻句、排比、夸张、拟人句、反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
复习中,指导学生去修改几种常见的病句,修改病句时必须先找出病因,然后进行准确修改,不然,修改后仍然是个病句。
句子的复习中还要指导学生会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复习时,要让学生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整理混乱的句子,可以按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等来完成这个训练。
五、标点的复习
一句话,如果没有了标点符号,会是怎样的呢?
在复习标点符号时,要使学生知道几种较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准确地读出标点符号的名称,学生还必须知道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格式,会在书面语言中、正确书写,特别是注意分号、破折号的用法,还要注意引号、省略号的作用,表示一句话中几层并列的意思之间的停顿,要用分号;表示文中省略部分、或表示话语中没有说完的部分、表示断断续续话语中的停顿要用省略号;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解释性质的部分和表示声音的延长,要用破折号。
标点符号的复习要注意运用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书写时能够正确地使
用,并且能给文章的某一段话加上标点。
六、阅读的复习
阅读是毕业班复习重中之重,阅读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升学考试,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阅读复习中,有一些普通适用的阅读方法,应当引导学生去掌握。
1、读思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读思结合,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想是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想一想这一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的读思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2、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是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第二段有一句话“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父亲为什么要烧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当时的环境来思考,学生就会明白:“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派人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此时,学生运用这种上下联系的方法阅读起来印象会更加深刻。
3、联系生活实际的阅读方法。阅读复习时,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通的经验和课文联系起来阅读,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再联系自身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思想感情,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加理解到时间的匆匆飞逝,学生就会懂得珍惜时间,也能够从阅读中想开去。
4、阅读时各种综合能力的训练。阅读复习时,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并且能够在阅读完后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要能够根据课文后的阅读要求来解答问题,这种阅读的综合训练在总复习中非常重要,一定要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知识,来认真完成这一复习环节。
七、作文的复习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内容不够丰富,表达能力也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面要拓宽,阅读水平要提高,对写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指导学生的习作复习,是毕业班教师义不容辞的重任。
习作的复习,我亦采用了专题分类复习:
1、应用文的复习,应用文是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文体,它有一定的格式,是有明确的目的和对象。所以,应用文的内容要通俗易懂,格式一定要正确。如:信的格式可以告诉学生一定要把六个部分写好,称呼要顶格写,问候语空两格写在称呼的下一行,正文则要另一行空两格写,署名和日期在正文的右下方表示尊重对方。
2、看图作文要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像,看图作文有单幅图或多幅图,无论怎样,必须区别画面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画的中心思想。
3、命题作文的复习,要注意审题,合理选择材料,写人的必须抓住人物特点,通过事例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写事的要注意有条有理地用文字叙述清楚,并以此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歌颂一种精神,批判某一个问题。
4、半命题作文是有填空部分和文字部分组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在选材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复习时,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理解清楚,要按要求补充题目,接着确定中心,再列出写作提纲,然后作文。
5、想像作文。想像作文是作文的灵魂,没有联想与想像作文就无法进行。想像作文要指导学生要注意合理和情,要合乎逻辑,不可前后矛盾。想像作文给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很广阔,作文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种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只有在想像作文的实践中表达出来。
作文训练应注意开展练笔活动,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是他们自己想写、爱写,教师可以在复习中组织优秀作文让学生传阅,在多种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作文能力得到发挥,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复习的方法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有了这几个复习的环节,让学生能够有序地进行复习,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地巩固与掌握,综合检测时就会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