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
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
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
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2.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5.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
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
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 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
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
1.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
2.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
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
就业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
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
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
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完能干什么”。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提高自我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学会处理好同一宿舍里的同学关系,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做起。新东方的俞敏洪谈及自己的成功:因为大学四年给宿舍打了四年水,结果同宿舍的同学都很信任他,最后投奔他共同创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要学会和班级同学、同年级同学,上下届同学沟通,通过社团、协会等组织的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要学会和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沟通.老师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很好地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后,要利用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修正自己,树立信心。
六.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现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现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才紧缺时代了,大学生不再是“稀缺”资源,就业机制也由计划机制过度到“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所以大学生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基层教育中以升学为导向所灌输的“考上大学等于找到好工作”、“上大学就是出路”等错误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降低就业的期望值,调整自己的收入预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其次就业不能光选择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小城镇、新农村、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等更需要大学生发挥才能,要踊跃到基层就业。最后应有自主创业的精神,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四、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
作者: 郑炜
作者单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龙岩,364021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11(2)
2.通过校企深度融合 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任波1 李环1 梁爽2
沈阳理工大学装备工程学院 沈阳 110159 2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抚顺 11312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21-0042-02
3.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
胡海杰1 邱雪婷2
(1.呼伦贝尔市人才流动人事考试中心 内蒙古 海拉尔区 021008)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1)03-0059-03
4.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作者: 苏静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河北,秦皇岛,066004
刊名:
教育教学论坛
英文刊名: JIAOYU JIAOXUE LUNTAN
年,卷(期): 2011(3)
5.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要“苦练内功”
作者: 王满良
作者单位: 沈阳工程学院技术经济系
刊名:
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 FORTUNE WORLD
年,卷(期): 2010(6)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取向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1.前言
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
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
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阎小平(2010)的研究中指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就必须从事一般性工作。然而,传统的就业观难以很快转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较高[4]。从学者的调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就业更偏向于客观条件的优劣,他们从未吃过苦,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不愿从基层的工作做起,不愿意去小单位,不想去小城市,也就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就业空间。
2.1个人因素方面
王文仁(2011)研究中提到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着其就业行为,眼高手 1
低的就业心态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广泛存在,受精英意识的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取向上呈现趋向性[5]。一些高等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缺乏全面的评价,所以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能够朝哪个方向发展。在求职择业时盲目提高期望值,把工薪报酬是否优厚、上下班交通是否便利、员工宿舍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更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由于毕业生求职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必然出现在择业和求职时要么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丁俊峰,韩文英(2008)在《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中也提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若能够消除浮躁的情绪,树立起良好的心境,正视现实,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6]。
王妙真(2009)的研究中提出当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时候,不少大学生并没有顺应社会变化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没有把接受大学教育看成是一个现代社会劳动者必备的条件之一,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社会劳动者,一味向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盲目追求高薪职业[7]。
从很多学者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取向更倾向于客观条件的优越,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问题。一些大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有了“身价”、“地位”,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去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他们在就业时选地区、选单位、选工作、选待遇,如果有一项不如意,宁肯不要工作也要继续选下去一些大学生总觉得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荣耀,希望到感觉体面的单位工作。而同时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到基层吃苦,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自己却没有清楚认识到社会的变化,他们还一味地希望到国企、到国家机关、端上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2.2高校方面
王妙真(2009),仇静莉,晁怀翔(2010)的研究中都提出大学职业生涯辅导的思想要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金兹伯格根据实证材料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8]。他指出,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时刻一下子完成的“决定”,而是基于人们的选择观念所作出的,而这种选择观念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形成,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成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必须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及考研与就业的选择。
2.3政府方面
颜秉新,尹延彦(2010)提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9]。各级政府要完善社会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公益性中介服务机构,减轻高校的就业责任,让高校专心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学校主要是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如果政府
把学校少量的就业经费集中起来,建立健全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公益性中介机构,不但可以优化、集中有限的资源,建立合理的人才就业市场,同时还减少学校的额外压力,专心搞教学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竞争力和自信心。
3.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的问题,学界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也呈现出从单一方面向多方向转变,从个人方面向制度政策等宏观方向发展、紧随时代步伐,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等特点。但是,纵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首先,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片面追求功利化的倾向,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忽略了主观条件对就业取向的影响。就当前就业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取向选择应该更为关注职业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提供,应当在职业生涯中更多地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应将薪水和福利因素排列在个人发展机会和胜任能力之后,理性地做出职业选择,这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其次,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其路径和研究方法的实践操作性。目前不少学者都对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路。但问题在于,在实践中每当大学生的择业期望与国家需要相冲突时,能否引导或如何具体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这一具体操作性问题在众多学者的论述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4).[2]孙明亮.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3]何渊.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状况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6,(1).[4]阎小平.就业取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D].2010.[5]王文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理性思考[J].科教纵横.2011,(05).[6]丁俊锋,韩文英.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7]王妙真.大学生就业工作途径取向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8]颜秉新,尹延彦.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政经视点.2010,(9).[9]仇静莉,晁怀翔.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第四篇:文献综述: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谈大学生就业心态
摘要: 就业心态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等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促进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转变, 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心态;就业难
正文: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时代走进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1年是117万,2002年145万,2003年是212万,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38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是495万,2008年是559万,2009年611万,到2010年已经超过630万,十年间翻了近六番。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与前景令人堪忧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本来就存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和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鼓励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各界的努力固然重要,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有良好的就业心态,也是极为重要的。
时下,许多毕业生只愿留在大城市、大单位,似乎这样才有面子,才能体现价值,对于人才需求很大的民营企业、农村基层等,则很少甚至不予考虑。前不久,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对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想留在城市就业。有的毕业生脱离实际,对薪水期望值过高,希望毕业后两三年就能买房买车。有的毕业生自身不努力,总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关系”上,找不到工作便干脆自暴自弃,当“啃老族”,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拼搏进取精神。
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总是想着自己是“天之骄子”,对自己期望过高,放不下身价。经过多年的持续扩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也要相应的转变观念,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好高骛远,眼睛只盯着大城市、大单位、高薪水,往往会落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导致一毕业就失业。
与大城市、大单位相比,基层是苦一点、累一点,但其广阔天地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在人才缺少的基层有大显身手的舞台;国家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的优惠政策,比如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名额,从服务基层的大学生中选拔公务员;有些地方还专门设立了“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基层的磨炼可以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促使自己早日成才,早日成就事业。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大学生太多,供过于求。实际上,我国培养的大学生虽然总量较多,但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我国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比例是30%到40%,加拿大更是达到了5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不但没有过剩,比例还十分低。广大基层、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只要转变观念,树立良好的心态,把目光投向中小企业、投向民营企业、投向基层、投向农村,大学生们总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实
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整并不仅仅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在它背后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制度的保障,需要大学生、高校、社会三方的紧密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共同完成这一转变。
1.调整心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型,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而社会所提供的所谓精英岗位毕竟是金字塔的顶端,数量有限,大学生不可能都到精英岗位就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岗位和新兴的产业、行业所产生的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 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普通劳动者,摈弃精英心态, 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敢于从基层做起,到相对更大众化的就业岗位层面上就业。
2.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信心,勇于面对挑战大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薪酬, 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并没有什么不合理的,那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但作为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人的价值并不仅从挣钱多少上表现出来, 而应更多地看自己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兴旺联系在一起,要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青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只要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不管大学生在什么行业中工作,只要用心去做,总会获得成功的。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理性选择第一份工作上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的出现, 与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理性分析, 职业意识淡漠有相当大的关系。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潜力如何、擅长什么、喜欢什么、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都了解甚少,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也缺乏思考和规划。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 就极易出现求职时的盲目性以及跟风现象。因此, 大学生应有就业危机感, 要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通过心理咨询等途径学会理智地分析自己,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形成自己的职业锚,找准自己的求职方向, 为成功求职做好知识、能力、智慧、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 力争找好、找对第一份工作, 为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第一块基石。
(二)高校要进行教育改革, 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
1.改革高校培养模式,向市场需求靠拢
我国目前的高校培养模式仍是扩招之前的精英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仍集中于社会的精英,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职业需求也就
集中在所谓的精英位置上。但随着制造业的大发展,我国近几年社会急需的人才却集中在技术人员身上,而且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处于社会职业构成金字塔顶端的精英岗位的数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 高校应尽快转变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调整和设置, 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和方向, 从而避免盲目追求精英岗位的不良心态的产生。
2.多与企业、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状况,降低就业期望值
很多大学生根本不了解社会职业发展现状, 所提出的就业期望和薪酬要求只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出现过高的期望也就在所难免。因此,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与社会沟
通的力度, 帮助他们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各种职业薪酬的现状, 对于他们合理降低就业期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3.改革就业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形成学生健康的择业观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健康择业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目前多数高
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成效并不大。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 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非常低, 表对于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 大学生是最不感兴趣的。这个调查结果也与笔者在与诸多大学毕业生及在校大学生的交谈中所得到的印象相符合。因此, 多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做好一对一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他们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 了解职业,进而形成健康的就业、择业观念, 是高校扭转学生不良就业心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 1 ]熊述清:《大学生就业指导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版。
[2 ]谭坚: 《大学生就业心态析论 》, 《求索 》, 2004年第 10 期。
[ 3 ]庄晓芹 ,庄娱乐:《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
态及自我调适 》, 《中国电力教育 》, 2008年第 12 期。
[4 ]徐凯: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 2008
年第 6期。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
本小组于2013年5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经过小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这9篇论文之中有7为期刊论文,2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篇为文科类的论文,1为理科类的论文。这9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年到2011年。
2.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
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2]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 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首 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然后介绍 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以留京就 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 比较分析,预测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精度;论文根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优化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 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3]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 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 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 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立 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4]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5]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6]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要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宏观就业指导与微观就业指导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朱绵庆等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7]中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特点和原因,阐述了转交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并提出了转变就业观念的措施。
刘金升在《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8]中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供需不平衡,专业、就业领域不平衡,现实与期望不平衡。解决三大不平衡,大学生应该就业方向多元化。
李玉芳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9]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如下三点: 1.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2.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3.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3.文献观点的总结与提升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表现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 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二是局部高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 太合理。客观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结构性矛盾是造成就 业难的根本原因。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大学 毕业生的心态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学毕业生存在不良就业。一是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消极等待观。二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和盲目攀高的求富求稳观。三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专业性的大学教育,并且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专越好,无形中为各专业之间画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客观上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强调“专业对口”,导致大学生对大量工作机会的冷然相对。
政府积极实行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2、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确实解决“三农”问题,走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大西部开发力度,走经济平衡发展道路
3、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加速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大学生合理流动,深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限,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中心,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促进就业信息畅通。4.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使得实现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高校应该采取扩大大学生就业的如下政策。一,要调整专业结构,按需培养,高等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对不太紧缺的专业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二,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应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主办人才交流洽谈会,而应系统地给学生开设就业方面的有关课程、讲座,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应聘知识和技巧。三,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既让学生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又要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冷静地对待就业。学生在应聘时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增加被聘的机率,减少受挫的打击,使学生满怀希望与信心去择业、就业。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方法来看。仝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中提出三个贴近[10]。
一、必须注意贴近社会需要实际,贴近学生特征实际.贴近社会需要实际就是说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要深入研究社会形势,特别是就业形势的变化,准确分析社会有关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
二、贴近学生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要注意研究大学生所具有的身心特征。不但要了解大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就业指导理论能够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三、近学校实际,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不但要研究高校就业指导的共性问题。还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实际进行研究。
从本小组查找的9篇论文来看.虽然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在研究内容上,针对某类型、某地区、某所高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论文只是泛泛而谈的规范分析,概括了一些观点。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个人、学校、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 关注与参与,积极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现状。
5.成员及分工情况
小组成员姓名:吴锦涛、汪竹清、王润芝、王淑仪、蒙根、艾海涛。分工:艾海涛等上中国知网查找相关论文以及写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的综述。其他成员负责修改和润色本篇论文综述。文献类型:期刊论文。检索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信息源:一次信息源、文献信息源。
参考文献:
[1] 俞晓勤、周莹莹等.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0,422.[2] 王娜.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3]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4] 赵明君.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J].才智.2010, 1:262-263 [5] 慕丽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4:69-70 [6] 吴宜.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1,12:311
[7] 朱绵庆、黄金辉.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观念的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2:11-13
[8] 刘金升.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3-74 [9] 李玉芳.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5,1:98-99 [10] 仝辉.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献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