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虚词复习讲稿
虚词复习讲稿
一、考点说明
1、题目设计具有综合性、易混性和技巧性。
2、常见题型:
①辨识正误(这种考查形式现基本不用)。②选择填空(现主要与实词选择填空合为一题)。
二、复习指导
㈠掌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㈡掌握关联词语表示的语义关系
联合:并列、承接、选择、递进
偏正: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
㈢掌握虚词使用的错误类型
1、误用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93全国)
参加研讨会的全体学者对英语或.
法语都很精通。(93上海)这哪是雨点?这分明是雪珠吗.
!是的,是雪珠!(93上海)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97全国)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99全国)
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对于..人民负责。对于..招生问题,招生办有个详细说明。她把.平时做衣服剩下的碎布给孩子们做了书包。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它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有拿定主意学历史或者..学地理? 他一意孤行,不听劝告,以至..
犯下这样严重的错误。他的方言很重,何况..
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单调枯燥的生活,非但..没有难住他,却.磨练也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
2、搭配不当
只要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篇两千字的文章,虽然..够不上发表水平,也.可以录用你。(即使)
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
整个社会的事。(而且是,更是)只有..阳光充足,禾苗就.会长得旺盛。(才)只要..充分发动群众,才.
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有)
3、位置不当
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
很不错,也是要不得了。他因为..不喜欢和人交往,所以班里很少有同学了解他。尽管..
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当时,他为什么把自己的想法不.
直接说出来呢? 现在绝不会因为年纪小而被人不.
重视。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04北京)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04湖南)
4、滥用 ⑴赘余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
重视。当某一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而.原来一些还没有出现的薄弱环节,也就相应出现了。
本品是用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眼看离考试没几天了,我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把.
二十四小时都扑在学习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实施道路运输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车辆超载运行的.,应当立即予以制止,并安排旅客改乘或者强制御货。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05全国)
⑵重复
我们一贯认为,应在联合国框架内政治解决伊拉克问题,诉诸于.武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凡事要依靠群众,否则..单靠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88全国)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
是一个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春全国)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03全国)
这场比赛,场上竞争非常激烈,我市各队惟一..杀入“四强”的只有队员身材高大、获得篮板球最多的“前卫”队。
我爱中国的整个,不仅爱她的美德,而且甚至....也爱她的贫困和不幸。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⑶造成主语残缺
为什么对于..
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92全国)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全国)
关于..食物的种类、成分、烹调方法及进食习惯,目前都已成为胃癌病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⑷强加逻辑关系
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如果..一个人经常看外国小说,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品质肯定好不了。⑸造成歧义
大家指出,贺大海利用职权包庇那流氓的儿子,情节是恶劣的,性质是严重的。
5、残缺(在病句中考查)
我校是×××捐资百万美元跨省办起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本书的作者希望这本书对读者学习英语句型方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她光芒四射,无论是表演艺术,知名度的覆盖率,都远远超过前者。
散文作家总是选择正义的、进步的、美好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很少有把恶事物作为描写对象。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06浙江)
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可见削价销售的妙处在于,它貌似不应有的亏本,获得了更大的盈利。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为朝鲜问题纳入和平解决的轨道做出努力。
㈣善于辨析常见的易混虚词
1、对—对于
凡用“对于”的地方均可用“对”,但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当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思时,不能用“对于”。如:
小李对我笑了笑。我们要对人民负责。他对孩子很严厉。
2、对于——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对象,“关于”表示关涉的范围。如: 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对于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我们都要认真考虑。
有时,即非单纯指出对象,又非单纯表示范围,而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则二者可通用。如:
对于(关于)这个问题,我没什么意见。
3、从而——进而
“从而”用来引出目的或结果,表相因相成关系;“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表示递进关系。
4、不免——难免——未免
“不免”,免不了;“难免”,不容易避免。二者意思相近,但“难免”后多接否定式。“未免”,实在不能不说是„„,表示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5、尽管——不管
“尽管”表让步,与“虽然”近,引出的内容是事实,若内容有多项,其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不管”表条件关系,所引出的内容是假设的,若内容有多项,其间的关
系是选择关系,后边常有表示任指或选择性的词语呼应。
6、而且——反而
“而且”表同方向的递进,“反而”表反方向的递进,前边常有‘不但不”“不仅没有”等呼应。
7、以至(于)——以致
“以至”多表示由于程度很深形成的结果;“以致”则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不希望出现的)。
8、况且——何况
“况且”用于陈述句表递进,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递进。
9、虽然——即使
“虽然”只表示让步,引出的情况是事实;“即使”既表示让步,也表示假设。
10、逐步——逐渐
“逐步”指一步步地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人的有意识而又有步骤的变化;“逐渐”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多用于事物缓慢的、自然而然的变化。
11、按照——依照——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用之;“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
12、本来——原来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13、必定——必然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14、曾经——已经
“曾经”表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表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可能还在延续。
15、何曾——何尝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16、何必——何苦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17、几乎——简直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18、基于——鉴于
“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经验教训的事。
19、继而——既而
“继而”表情况或动作紧紧相接前往往要有“起初”、“始而”、“先前”等词与之呼应;“既而”表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
20、径直——径自
“径直”表示直接到某处或做某事,不间断,不停留,不绕弯;“径自”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21、恰好——恰巧
“恰好”,正好,强调“好”;恰巧,凑巧,强调“巧”。
22、往往——常常
“往往”表示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常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常常”则单纯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
23、一定——必定
“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的确定;“必定”重在表示判断或推论的客观、确凿和必然。
24、一齐——一起
“一齐”强调时间,表在同一时间,即“同时”之意;“一起”强调空间,表合在一起,含“一块儿”之意。但有时动作行为既是一块又是同时的,则可通用。如:
天文望远镜跟着地球一齐(一起)在转动。几个领导一起(一齐)去参加庆功会。
25、一向——始终——从来——一直
“一向”“始终”“从来”表时间只适用于从过去到现在这一时段;“一直”既可用于过去、现在,也可适用于将来,且“一直”还可用于较短时段。
26、暂且——姑且——权且
“暂且”,暂时,重在强调时间短暂;“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
27、并且——而且
“并且”多表并列关系;“而且”多表递进关系。
28、不止——不只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表示“不限于”;“不只”表递进,与“不但”“不仅”义近。
29、一再——再三
“一再”含有“一次又一次”意;“再三”含有一遍又一遍”意,但表示动作行为在过去时间里的重复进行只能用“一再”。
30、因为——既然
“因为”侧重表示原因,“既然”侧重于理由或依据。
31、因此——因而
“因此”侧重于引出结果,“因而”侧重于推导。
32、因为——由于
“因为”所在的偏句可在正句前后,而连词“由于”所在的偏句不能放在正句后。
33、立刻——马上
“立刻”表时间很短,“马上”表示的时间伸缩性较大。
34、一概——一律
均含有“适用于全体,无例外”之意,但“一概”只适用于物,而“一律”既可适用于物,也可适用于人。
35、只要„„就„„——只有„„才„„
“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关系,“只有„„才„„”表必要条件关系。
36、还是——或(或者)
“还是”用于选择问句,“或(或者)”用于陈述句。
37、再——又
均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继续,但“再”多用于未然,“又”多用于已然。
38、和——或(或者)
“和”表并列,“或(或者)”表选择。
39、和——及
均可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但“和”也可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及”连接的各项之间,常有主次、轻重、前后之分,而“和”无此限制。
40、而后——尔后
“而后”,连词,“以后,然后”之意;“尔后”常作副词,指从此以后。
41、尽量——尽快
“尽量”,尽可能;“尽快”,尽量加快。
42、毕竟——究竟
二者都可表示强调事物的本质或特点,但“究竟”可用于追究语气,“毕竟”则不能。
43、毕竟——到底
二者都可表示强调事物的本质或特点,并都可作“终于”讲。但“到底”可用于疑问句,表示追究,“毕竟”则不能。
44、不如——莫如
二者都可表示对事物的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选择,但“不如”除了比较得失之外,还可以比较高下。
45、历来——向来——从来
①“从来”较“向来”、“历来”语气重;②“历来”多用于书面语,余二者口语、书面语均常用;③“历来”后一般接肯定形式,“从来”后常接否定形式,“向来”后肯定、否定形式均可接。
46、更加——越发(愈加)
二者都表示程度加深,“更加”可用于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的比较,而“越发(愈加)”只用于同一事物的比较。
㈤方法探讨
1、养成语感。
2、辨识题对号入座查病因。
3、选择填空题:
①综观全句,把握句间的语义关系。②先易后难。③细辨易混词的差别。
④注意关联词语成套使用的特点。⑤试读检验。
㈥高考题例。
第二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
一、引入
二、重点
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分析
(一)而 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B表示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表示承接,译为“就”“接着”,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D表示转折,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E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也可不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2、用作代词:只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主语,译为“你的”“你”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置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其
1、用作代词
A第三人称,代人,代事物,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第三人称,代人,作主语,译为“他”“它”,例秦王恐其破壁 C第一人称,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指示代词表远指,译“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E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待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用作连词,A、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为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译“替”“给”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C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待到”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D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着”“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E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F表被动,译为“被”,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用作动词:译为“做”“治理”“作为、当作”“认为”“是”“担任”
(四)以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用”“拿”“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提宾作用,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译为“在”“从”例:余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E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也可译“率领”“带领”例:天下有变,王 割汉中以楚和。
2、是以、以是: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作连词,相当于“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A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而”“又”“且”“并且”或不译。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作《师说》以贻之 D表因果,译为“因为”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E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不译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以为:
A译为“认为”例:皆以为美于徐公
B译为“把……当作……”例:相传以为雁荡
5、用作动词,译为“任用”“当作”
(五)于
A、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5、故燕王欲结于君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答案]:
1、在;
2、在……方面;
3、向;
4、到;
5、跟、同;
6、在……中;
7、从、自;
8、对、对于;
9、给
B、表比较,译为“比”,例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表被动,译为“被”,格式:“于”“受……于……”“见……于……” 例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于是 :
1、表原因,译为“因此”,例1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例1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译为“在这职业上)例14: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译为”在这时)
(六)则
1、用作连词
A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或译为“那么”“就”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表转折让步,“则”表转折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让步,“则”用在关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用作副词,且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或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七)之
1、用作代词
A代人(第三人称)代物代事,例:作《师说》以贻之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A定语标志,译为“的”或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补语标志,译为“得”,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顷之,烟炎张天
3、用作动词,译为“到”,例:沛公引公之薛
四、总结
五、练习
第三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1、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虚词的用法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教 学
过
程
第一 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之”“而” “以”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及方法介绍
解决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3个要点
1、重点关注常考的文言虚词
从2008年-2010年的文言虚词考题可以看出,“以”三年共考19次,“而”三年共考14次,“之”三年共考13次,“其”三年共考9次,“于”三年共考9次,“乃”三年共考7次,“因”三年共考6次。这些虚词考试频率最高,掌握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可以说最为重要。同时,“为”、“则”、“所”、“因”、“者”、“乎”、“也”等虚词也不可忽略。
2、考前复习要掌握方法。一是要结合例句去理解和记忆18个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要做到能看着虚词的每个用法说出或写出一两个例句。请注意,在掌握一般用法后,要特别整理出每个虚词中自己最难掌握的词义和用法,理解并熟记相关的例句。二是熟读课文,熟记课内古文名句,围绕常考的18个虚词,选取那些意义与用法没有争议的句子,认真归纳相关虚词。这样做,对应考有最直接的帮组。大家都知道,高考文言虚词题的四组八句中,一般有四句是直接取材于课本。
3、在考场上要善于联系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如何才能融入语境以正确辨别呢?一是用语境推断法,即借助上下文的语义来理解虚词的含义和作用。如2010年湖南高考题7题B项考“孔明移军且至”的“且”的理解。查前文,有“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位垒(仲达知道孔明的军队还没有逼近渭水,就带兵先渡渭水,依渭水而筑成营垒)”等表述,据此可以推出“孔明移军且至”的“且”是副词,译为“将”二是整体感知法。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局意识,只有依据对全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它的意义和用法。如语气助词“也”,在疑问句末就是疑问语气词,在感叹号末 掌握虚词“之”“而”“以”“因”“乃”用法
授课时间
就是感叹语气词,它始终与整个句子密切相关。三是用位置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乎”,在句中多为介词,在句末则为助词,表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四是用代入检验法。将被考察的虚词放入句子,结合上下文来默读,感觉到语意流畅,那么便可以说明理解是准确的,反之,则理解有问题。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作《师说》以贻之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之二虫又何知!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4、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6、顷之,烟炎张天。
1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8、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1、夫晋,何厌之有。教师明确: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13—1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7—19定语后置的标志;20—21宾语提前的标志。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补充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四)音节助词。3 用作动词(实词)课堂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6、温故而知新
7、蟹六跪而二螯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吾尝终日而思矣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23、既而儿醒,大啼 教师明确:
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连词,表因果“因而”;22代词,通“尔”,“你”“你的”;23时间副词词尾,助词。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补充
1、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
2、也可作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
3、助词,副词词尾 课堂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
1、连词,并列关系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连词,递进关系
5、连词,修饰关系
6、连词,承接关系
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复习“其”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秦王恐其破璧
6、独其为文犹可识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则或咎其欲出者
9、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0、距其院东五里
1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3、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4、其皆出于此乎?
15、子其勉之
1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7、国无主,其能久乎?
1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9、吾其还也
20、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1、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2、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3、路漫漫其修远兮 教师明确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
5、6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7第一人称代词“我”;8—11指示代词“那”“那些”;12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19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19表 示商量语气;20表示假设“假如”;21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2表示让步“尚且”; 23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规律总结
A 代词,代第三人称,他(它),他(它)的
B 代词,代第一人称,我,我的 C 作指示代词D 作连词 E 语气副词
第四篇: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宋何罪之有?()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久之,目似瞑()
6、(陈涉)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9、马之千里者()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小大之狱 C.布衣之怒 D.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夺而杀尉()
4、人不知而不愠()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必以情 B.以残年余力 C.徐喷以烟 D.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胡不见我于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不求闻达于诸侯()
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
4、若为佣耕()
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
7、或异二者之为()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久而乃和()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第五篇: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教学目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重点:掌握“之而其为以于”的常见用法。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虚词“之而其为以于”使用频率高,是武汉考纲要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二、考点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2010年武汉中考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其为以于”的意义和用法
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3.题料来源: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三、复习方法:
①掌握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四、复习常用虚词“之、而、其”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菊之爱,陱后鲜有闻。水陆草木之花。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菊,花之隐逸者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渔为甚异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辍耕之垄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泉香而酒洌
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日出而林霏开
呼尔而与之
朝而往,暮而归 面山而居
人不知而不愠
其(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屠大署,恐前后受 2
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 舍其文轩 望其旗靡 不可知其源 增其旧制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西南诸峰 其喜洋洋者矣
五、完成《能力训练》相应题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常用虚词“以、于、为”
以
教师讲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意义
以光先帝遗德
以咨诹善道
无从致书以观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于
教师讲析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意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苛政猛于虎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为
教师讲析
㈠动词wéi(1)“做”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3)“说”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4)“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⒉“被” 例: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练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为我为云梯之械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弃其杖,化为邓林 以牒为械
知之为知之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此为何若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贤能为之用
二、小结
三、完成《能力训练》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