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足口健康教育讲稿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
主讲人:王浩伟
举办单位:丰台镇卫生院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 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 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 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问: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小学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
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消毒方法
一、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二、常用消毒方法
1.一般物体表面(生活用具、玩具、交通工具等):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消毒,小件物品可浸泡消毒,作用时间均30分钟。
2.地面: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喷用量200ml/m2。
3.食具、饮具则用含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或用高温(气或煮沸)消毒10分钟。
4.患者的衣物、毛巾、被单等可用煮沸消毒20分钟或用含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5.饮用水应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并定期做好水质监测。在无法提供达标自来水情况下,如使用井水应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进行消毒,加氯量1-3mg/L有效氯,作用30分钟。不能喝生水。
6.书籍可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或太阳暴晒1小时。
一、婴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如有下列情况之一,及时送县医院就诊: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之内;
2、发热伴精神差;
3、疱疹性咽峡炎。
二、婴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预防肠道传染病必须做到:
1、勤洗手
2、吃熟食
3、喝开水
4、多通风
5、晒衣被
三、婴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预防肠道传染病家庭及周边卫生环境必须做到:
1、清理粪便和垃圾
2、清除杂草和污泥
3、厕所消毒灭蚊蝇
4、家禽家畜要圈养
5、生活用水须干净
2016-05-05
第二篇:手足口病讲稿
第七章 第五节 手足口病
【目的要求】
1.熟悉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及特征。2.熟悉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
3.掌握手足口病的诊断要点与辨证论治。4.掌握手足口病的隔离、预防等措施。【概述】
定义: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臀部及口咽部发生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该类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度可存活1年,但不耐强碱,高锰酸剂、甲醛、碘酒可使其灭活。
发病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最多;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以婴幼儿儿为多 见,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性极强,易引起爆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为患儿及隐性感染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传播,人类是其唯一的宿主。成人通过隐性感染可以获得相应的抗体,所以以儿童为主。患病后只获得该型病毒的免疫力,但是持续时间不明确,对其他型病毒积极交叉感染者无免疫。
预后:一般预后较好,无合并症患儿一般5-7天自愈(不留瘢痕),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邪毒内窜出现邪毒犯心、邪陷心肝等变证)。
【病因病机】
本 病由外感时行邪毒所致,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肺主宣发肃降,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为水之上源;脾主四肢肌肉,司运化,开窍于口,为水谷之海。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内犯于肺,下侵于脾,肺脾受损,水湿内停,与时行邪毒相搏,蕴蒸于外,则发生本病。分为邪犯肺脾、心脾积热之轻症和湿热蒸盛、气阴两伤之重症。
另外,素有脾胃积热者,更易受到时邪疫毒侵袭而发病。
西医认为,手足口病特别是EV71感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致认为是肠道病毒由消化道或者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粘膜或者淋巴组织中增值,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并可以随血流播散至脑、脊髓、心脏、皮肤等靶组织继续复制,引发炎症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儿由于自身的防御机制,可以控制感染防止继续发展,成为表现轻者甚至隐性感染者;若患儿机体抵抗力差,可使病毒载靶器官广泛复制,侵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发展成为重症感染。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4岁以下小儿多见。
2.潜伏期2~7天,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3.主要临床表现 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在口腔疱疹后1~2天可见皮肤斑丘疹,呈离心性分布,以手足部多见,并很快变为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米粒至小豆粒大,质地较硬,多不破溃,内有混浊液体,周围绕以红晕,其数目少则几个,多则百余个。疱疹长轴与指、趾皮纹走向一致。少数患儿臂、腿、臀等部位也可出现,但躯干及颜面部极少。疱疹一般7~10天消退,疹退后无瘢痕及色素沉着。
重症病例:
少数发展迅速,1-5天后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存活病例可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多出现在病程1-5天内,患儿持续高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如精神萎靡、嗜睡或易惊、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谵妄或者昏迷、惊厥等。颈项强直在2岁以上的儿童中较为明显,可出现巴彬斯基征阳性。
2.呼吸系统----呼吸增快或者浅促,呼吸困难或者呼吸节律的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加重,咳白色粉红色或者血型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等。3.循环系统----心率增快或减慢,面色灰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等。
5.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危重者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高。
有经验的大夫可根据起病情况及皮疹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断,但是临床中不乏有不典型的病例,诊断困难,因为需要结合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2.病原学检查
鼻咽拭子、气道分泌物、疱疹液或粪便标本中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相关肠道病毒可确诊。3.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具有以下表现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危重病例:1.持续高热不退; 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呼吸、心率增快; 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高血压;
6.外周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7.高血糖。
二、鉴别诊断
1.水痘 由感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多在冬春季节发病,以6~9岁小儿多见,有水痘接触史。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疱疹多呈椭圆形,较手足口病稍大,呈向心性分布,以躯干、头面多,四肢少,疱壁薄,易破溃结痂,其长轴与躯体的纵轴垂直,在同一时期、同一部位斑丘疹、疱疹、结痂三形并见。
2.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和手足口病邪毒是亲戚),亦好发于夏秋季,5岁以下小儿多见。起病较急,常突发高热、咽痛、流涕、头痛,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周围红赤,1~2天内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伴流涎、拒食、呕吐等,皮疹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齿龈以及口腔以外部位皮肤。(有种说法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没有表现完全的手足口病)。【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方法以脏腑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根据病程、疱疹特点以及临床伴随症状以判断病情轻重,区别病变脏腑等。严重者可因邪陷心肝,或邪毒犯心而出现心经、肝经证候,均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治疗原则。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治以清气凉营,解毒祛湿。出现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者,又当配伍清心开窍、熄风镇惊,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三、证治分类
1.邪犯肺脾
证候 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约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手足口病轻证,由时行邪毒侵于肺脾所致,以手足肌肤、口腔部疱疹,全身症状不重为特点。
治法 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清热解毒,宣肺透表;白蔻仁、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滑石、茵陈蒿清热利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解毒利咽,化痰止咳。
药物加减 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
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
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
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
恶寒加防风、荆芥祛风解表胜湿;
若发热、口渴、恶心呕吐、泄泻、舌红苔黄,合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化湿和中。
2.心脾积热
心烦躁扰,口舌干燥,疼痛拒食,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手掌、足跖、口腔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辩证:本病为手足口病轻症,多见平素脾胃积热的患儿,以口腔部疱疹为主,并伴有心烦躁扰,口舌干燥、口痛拒食等症。偏心火旺可有心烦躁扰,小便黄赤;偏于脾胃积热者,可有齿龈、上颚等处疱疹较多,伴有大便干结。若高热,易转为重症。
治法 清热泻脾,泻火解毒。
方药 清热泻脾散合导赤散加减。
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疱疹溃烂不愈者,加五倍子生肌敛疮;高热可用、羚羊角粉、柴胡、青蒿等解肌退热,湿重者,可用藿香、滑石化湿利湿。
3.湿热蒸盛
证候 身热持续,热势较高,烦躁口渴,口腔、手足、四肢、臀部疱疹,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疹色紫暗,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混浊,口臭流涎,灼热疼痛,甚或拒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手足口病重证,多见于年幼儿及感邪较重者。因邪毒炽盛,燔灼气营所致,以疱疹量多、色紫、分布较广,并且全身症状显著为特点。
治法 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 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祛湿;生石膏、知母清气泄热;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清热;板蓝根、紫草解毒透疹;菖蒲、茵陈蒿、车前草清热化湿。
药物加减 偏于湿重者,去知母、生地黄,加藿香、滑石、竹叶清热利湿;
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
腹胀满加枳实、厚朴理气除胀;
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
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
瘙痒重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
4.气阴两伤
见于恢复期,伴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唇干口躁,或伴低热,舌淡红,苔少或薄腻,脉细。
辩证:以疱疹减退,全身症状好转为特征。偏于气虚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偏于阴虚者,唇干口躁,或伴低热。
治法 益气健脾,养阴生津。
方药 生脉散加味。
常用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麦冬五味子玉竹养阴生津。
低热反复者,加地骨皮、青蒿滋阴退热;食欲不振加焦神曲、炒麦芽和味消食。
若失于调治,可出现邪毒内县之变证。
(二)变证 1.邪陷厥阴
高热持续,头痛烦躁,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甚至神昏谵语,肢体抽搐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有力
辩证:本病以邪毒炽盛,内陷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所致。以病情突然加重,高热、烦躁、嗜睡、易惊、抽搐、神昏等心肝二经症候为特征。若失于救治,易出现内闭外脱证。
治法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 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泻火解毒;羚羊角、钩藤、将禅平肝熄风;石菖蒲、浴巾开窍豁痰。
高热不退者,加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抽搐重者,加紫雪镇痉息风开窍;昏迷重者,加至宝丹涤痰安神。
2.邪陷心肺
壮热不退、胸闷心悸、咳频气急、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咯吐白色或者粉红色泡沫痰,舌紫暗,脉沉迟。
辩证:邪毒伤及心肺,损阴伤阳,水汽上犯所致。临证以胸闷心悸、咳频气急、鼻翼煽动,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咯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舌紫暗,脉沉迟为特征。
治法 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 己椒苈黄丸和参附汤加减。大黄、葶苈子泻肺逐水;桑白皮前胡素肺化痰;防己、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人参、附子温阳扶正。
咳血重者,加青黛、栀子、瓜蒌清热凉血;高热不退,加青蒿、葛根、柴胡解肌退热。3.湿热伤络
以肢体痿软无力,活动受限,肌肉松弛,甚或瘫痪、吞咽困难及呛咳,或伴低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辩证要点。由于湿热毒邪浸渍经络,络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
治法 清热利湿,疏通经络。
方药 四妙丸加味 常用苍术、黄柏、防己、薏苡仁清热除湿;木瓜、牛膝、当归、威灵仙等舒筋活络。
低热起伏者,可加青蒿、银柴胡清退虚热;胸脘痞闷可用藿香、厚朴、茯苓等化湿和中;小便涩痛可加竹叶、栀子、小级清热利尿通淋。【其他疗法】
一、中药成药
1.清热解毒口服液 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2.双黄连口服液 每服5~l0ml,1日2~3次。用于邪犯肺脾证。
3.穿琥宁注射液 每日10mg/Kg,分1~2次,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湿热蒸盛证。
4.双黄连注射液 每日60mg/Kg,分1~2次,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湿热蒸盛证。
二、药物外治
1.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 任选1种,涂搽口腔内患处,1日3次。用于口腔疱疹。
2.锡类散 涂搽口腔内患处,1日3次。用于口腔内疱疹破溃者。
3.如意金黄散、青黛散 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手足疱疹患处,1日3次。用于手足疱疹。
4.金银花15g,板蓝根15g,蒲公英15g,车前草15g,浮萍15g,黄柏10g。每日1剂。水煎,外洗手足疱疹处。用于手足疱疹重者。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EV71等肠道病毒的感染(与水痘的鉴别)
1.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发现疑似病人,应及时进行隔离。对密切接触者应隔离观察7~10天,并给板蓝根颗粒冲服;体弱者接触患儿后,可予丙种球蛋白肌注,以作被动免疫。
2.注意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和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等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曝晒。
二、调护
1.患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房间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新鲜。
2.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
3.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溃破感染。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撤布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邪毒内陷及邪毒犯心等并发症。
第三篇: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性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5-7月份是发病高峰。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7、9、10型,B组的2、5、13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71)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肠道病毒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对婴幼儿危害较大,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少数孩子病情加重,甚至会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健。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消毒,轻症儿童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患儿隔离期满后凭当地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返校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教育和卫生部门报告,根据疫情的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诊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物品,仪器均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8.向发热、出疹儿童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健康宣教育传材料。
第四篇: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健。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消毒,轻症儿童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教育和卫生部门报告,根据疫情的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诊患儿到专门诊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物品,仪器均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第五篇: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资料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肠道病毒EV71防控知识问答
问: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答: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问: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答: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5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不良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以及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容易引发此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问: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怎么传播的?
答: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问: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答: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黏膜疱疹。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等感冒样表现。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掌和足底,也可以出现在臀部。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
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问: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答: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置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问: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问: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问: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小学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消毒方法
一、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二、常用消毒方法
1.一般物体表面(生活用具、玩具、交通工具等):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消毒,小件物品可浸泡消毒,作用时间均30分钟。
2.地面: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喷洒用量200ml/m2。
3.食具、饮具则用含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或用高温(蒸气或煮沸)消毒10分钟。
4.患者的衣物、毛巾、被单等可用煮沸消毒20分钟或用含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5.饮用水应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并定期做好水质监测。在无法提供达标自来水情况下,如使用井水应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进行消毒,加氯量1-3mg/L有效氯,作用30分钟。不能喝生水。
6.书籍可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或太阳暴晒1小时。
7.室内空气(如: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消毒:在无人情况下进行,用二氧化氯消毒液500mg/L或0.5%过氧乙酸溶液,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消毒,1小时后通风换气。有安装紫外线灯的场所,作预防性消毒时,可于无人时开灯消毒30分钟。
8.垃圾:用含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60分钟,并即时清理。
9.生活污水:用漂白粉或优氯净按50mg/L加氯量投加,作用120分钟后排放。
10.人畜粪便:可按漂白粉∶粪便以1∶5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或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12小时。
11.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12.杀灭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按
50~100mg/m2量喷洒,或使用其他杀虫剂,则按说明书使用。
婴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肠道传染病预防要点
一、婴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如有下列情况之一,及时送县医院就诊:
1、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之内;
2、发热伴精神差;
3、疱疹性咽峡炎。
二、婴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预防肠道传染病必须做到:
1、勤洗手
2、吃熟食
3、喝开水
4、多通风
5、晒衣被
三、婴幼儿(特别是5岁以下)预防肠道传染病家庭及周边卫生环境必须做到:
1、清理粪便和垃圾
2、清除杂草和污泥
3、厕所消毒灭蚊蝇
4、家禽家畜要圈养
5、生活用水须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