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二讲)(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18:0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二讲)(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二讲)(小编推荐)》。

第一篇: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二讲)(小编推荐)

第二讲 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

一、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的概念

农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可以概括为:某一地区的某一栽培作物,为获取预期产量指标和经济效益所制定的一系列技术指标或标准。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可以叙述为:在总结农民科学种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多点多因子的科学试验所获取的农作物生长发育、形态生理和产量结构指标以及生境指标,采用系统工程原理和微机运算,建立农作物生长发育轨道和综合栽培技术模型。概括来说,就是优选、组装、配套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建立一个可以控制和调节的整体系统,充分发挥良种、肥料、机械以及生态环境的生产潜力,从而使作物栽培管理实现指标化、规程化和模式化。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栽培技术规范化有如下几个作用:

一是为栽培实践指出方向。单项技术一般只解决个别或局部问题,综合技术则是显示连续效应最终的总体表现;

二是为各项技术奠定了实践范围,并显示出它在总体设计中的预期效果。一旦规范化技术体系形成,就意味着各项措施相关联的技术总体结构的确定;

三是为栽培实践提供了行为方式。规范不是抽象的规则或概念,而是具体行动的范例和纲领。它告诉人们在农作物某一发育阶段,根据某种技术原理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可能实现的技术目标。规范化技术的任何延伸或改变.都将影响所预期的栽培实践的效果。

二、作物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特点

农作物栽培是借助植物的绿色器官,把日光能转为化学能的生产事业,它受制于自然界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工业技术规范不同,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实践性。首先,栽培实践是规范化技术产生的基础。农业技术来源于生产实践,实践对技术规范和规范化有决定和支配作用。一项栽培技术能否成为规范化的内容,取决于这项技术一定时期在技术系统中的典型性,尽管某项栽培技术在生产上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并不一定都可能成为制订规范化的内容。其次,栽培实践是技术规范化不断完善发展的源泉。任何一项规范化技术,初始阶段总是粗糙的和不完善的。经过多阶段、多层次和多地区的示范验证,逐步具有普遍的适应特性,同时通过实践反馈,对规范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继承性。农业技术具有相对的较长时期的稳定性,但发展变化是绝对的。也就是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成果的出现,技术规范的保守性终将被打破,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或修订。因此,又可以把栽培技术规范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即处在相对地不断变革演化进程之中,把传统的行之有效的适用技术继承下来,把新的先进技术补充进去。

三是地域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大,技术规范化必须随地区而适当调整。在一个自然类似区内,规范化技术覆盖面要大,技术指标相对说来偏于宏观指导;具体到一个县、区、乡,规范化技术覆盖面逐渐变小,要求技术指标精细度增高,具体到某一地块,则技术指标要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在较大的自然类似区内,对作物品种、种植密度、土壤类型等;相对说来变幅较小,这要强调规范化技术的统一性;而对播期、施肥、灌溉等具体技术等变幅较大,则应强调其灵活性。但要指出,对农作物栽培来说,试图寻找一个用之四海而皆准的技术规范是不可能的。

四是整体性。技术规范化即某种作物栽培技术的综合措施或整体措施,亦即从播种出苗到收获贮藏全过程技术的系统组装,并将它们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最大限度的缓和,强调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品种、肥料、灌溉等单项技术和成果的综合效益。各学科的发展是综合的基础,但它对各学科成果并不提供直接的新的东西。从“综合出效益”,“综合即创造”的观点出发,它主要是根据生产力经济学原则,因地制宜优化组合生产力的诸因素,把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总体功能。

五是社会性。栽培技术规范化适应社会化专业生产的需要,它的制订和实施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农作物产量水平取决于品种、密度、施肥、灌水等直接技术的规范,同时也取决于社会经济状况、科学管理水平以及物化技术的数量和质量。它们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农阼物产量和品质。因此,规范化技术体系不是对一个或几个要素提出标准,而是对全部要素都要求制订和执行较严格的标准。例如,要求优良品种及其种子纯度,肥料种类、品位及其施用方法,灌溉方式及其保证率,等等,这些都取决于某一地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物质生产和农民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

三、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70年代开展农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连用,80年代已成为现代农作物栽培管理、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苏联研究农怍物按程序设计产量的方法,已制订20多种农阼约的管理规程和实施方案。例如,全苏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在摩尔达维亚研究建立的玉米、甜菜、蔬菜等作物栽培规范技术体系,运用微机确定作物品种、机械、灌溉、排水、防病等技术指标,一般使作物增产30~40%,成本降低30~50%。美国 W.SPlinter主持建立的“内布拉斯加玉米生长模型”,可以预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土壤和气候变化,施肥、灌水定额、以及预期的产量指标。J·T.Ritchie教授主持建立的CERES 8种农作物数学模型,采用人机对话形式,只要按提示输入有关的参数和天气状况、土壤类型,施肥水平、灌水定额、播期和前茬等数据,即能迅速计算出来某种作物的生育轨道和预期产量,可以在较大范围地区进行咨询服务。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获得一定的成果。现今世界许多国家把农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的研究和推广,视为衡量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标尺。

我国80年代开展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的研究和应用,逐步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粮食作物发展到经济怍物,发展迅速,效果显著,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国际或同内的先进水平。我国现今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有以下3种:

1.指标化栽培。在总结农作物多年大面丰产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育进程优选不同产量水平的植株形态和生理指标,采取有效栽培措施,实现各项指标以获取预期产量。例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研究杂交稻叶龄指标化栽培,根据水稻器官发生的同伸规律、肥水促控效应,以主茎叶发生顺序作为高产管理指标,1983~1986年累积推广面积26方亩,单产增加1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小麦叶龄指标促控管理技术,根据小麦生育中器官同伸规律和对应关系,以主茎叶片数作为外部形态指标,以叶龄作为肥水效应的管理依据,1984年在全国累积推广面积4500多亩,增产小麦10~15%。山东省烟台地区开展百万亩玉米指标化栽培,以叶面积指数为标志,按程序设计8项技术指标,400万亩夏玉米连续3年亩产超过400公斤。

2.规程化栽培。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舰律和科学栽培经验,优选生产上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组装配套,进行大面积开发示范,实现预期的产量指标。例如,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协作,在黑龙港地区研究冬小麦耕作、施肥、灌水基础上,制订冬小麦“一优、二促、三适、四管”综合配套规程,开发区250万亩小麦增产80%以上。内蒙占自治区哲里木盟实行玉米“六统一分”规程化栽培,即统一畦式、品种、机播、灌溉、施肥、治虫和分区责任管理,1988年全盟300多万亩玉米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规程化栽培具有覆盖面积大、措施可以灵活调节的特点,是现今生产实践中推广面积最大,涉及怍物最多的一种受欢迎的形式。

3.模式化栽培。在多年试验基础上综合单项成果和技术,运用系统工程和电算技术,建立农作物生育轨道和高产模式,为指导大面积农作物高产稳户提供咨询服务。

农业模型的种类: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农业模型,它们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农业系统的模拟模型 这是农业模型的主要形式,农业模拟模型要求对农业系统进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建立各个子系统的模拟模型,并且将它们组装起来,农业模拟模型建立的难度较大,但其功能相当强。

(2)农业经济模型 这是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模型,它应用各种数学优化方法(如线性规则,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层次分析等)进行农业的最佳决策。这类农业经济模型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是由于这种模型对农业系统并没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对农业生物、环境、技术等因子缺乏全面的考虑,因此其应用性受到限制。

(3)农业农业专家系统 这类模型以农业专家经验为基础,建立知识库与推理机理以指导农业生产。农业专家系统也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农业模拟模型尚未建立或难建立的情况下,农业专家系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但是由于它是依靠专家的经验,缺少模型的机理性,并且专家经验本身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农业专家,他们的经验往往局限在一定地区与一定品种,因此当专家系统在更大的范围内,或当作物品种更换时,应用就有困难。

(4)农业综合模型 农业综合模型将以上不同的模型相结合。当然,其工作量比较大.但其功能也比较强。

以上各种农业模型各有具优缺点。从发展的趋势看,农业系统的模拟模刑是农业模型发展的主流。因为在各种模犁中,只有农业模拟模型能揭露农业各种过程的内在规律。而人们只有掌握了农业发展的规律后,才能真正的认识农业,并且能举一反三地指导农业,也就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品种指导生产。当然,其他各种农业模型都有其价值,都应当鼓励其发展。

例如,湖府省涟源地区农业判·:芦讲究所1982年劭:究建立“农艺系统有限单元组合结陶模型”,“漠糊综合评审及结构优化”,“生产函数模型及其计量经济分析”等24个程序,提出了6个水稻品种的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在全区推广面积 1200万亩,水稻增产“.6%。甘肃宙农业科学院组织多学科协作,研究春小麦综言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在河西地*15十县、市按统一·方案开展380多项次田间试验,编写出29个阼物栽培BASIC程序。1987年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小麦增产33.7%,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

上述3种形式的内容和f故法虽略有差异,但其实质和目的完全相同,也可以把它们视为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的不同层次。相对诫来,模式化栽培综合性较强,精确变较高。但建立模型不是目的,也不是模型愈复杂愈好。评价其科学水平仍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标准。其获得的最终研究结论仍然必须以通俗的语言和形式普及到实践中去。例如规程丧、模式田、调优盘等,科大m度地提高科学技术普及的入 深化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的方向

农业科学是生命科学,又;乏综合性极强的科学。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多因素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生物、环境和社会因素交织的复合系统。农作物栽培的实质就是在认识环境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对生物和环境进行调控,使之充分地利用光热资源,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随着农:臣观代化的发展进程和新技术的应用,启发栽培学家逐渐改变单一·的,局部的思维习惯,而借助于新兴技术,采用整体、系统、宏观、多维的思想方法,把阼物栽培研究引向综合的发展方向。这是oo年代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农业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表明,开展作物规范化栽培,对加速科技成果推广、促进技术进步和降低经营成本均超重要作用。

为深化作物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重视作物栽培理论基础研究。作物栽培学科是建立在作物生理学、生态学和形态学基础上的。为不断提高栽培技术规范化水平,对基础研究提出了高要求。一是研究农阼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二是研究各项栽培措施对作物的彰响机制及其调控,三是研究措施之间的交互作用。基础研究耍具有超前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针对农业生产发展前沿提出研究重点课题,为制订规范化技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有人错误地认为提倡综合研究谊否定了墓础研究和单项拄术研究,相反;而是耍加强。要把它融汇贯通在综合措施之中,显示多因子的整体效应。

第二。在规范化研究中运用现ft科学技

术。长期以来,作物栽培研究较多地依靠*一把尺,一盘秤”,停留在“看天看地看庄稼”的定性水平,单纯靠实践经壬和直观判断进行决策,被称之为经验科学。作物栽培科学著作中常出习大量的似是而非的含:昆术语。例如小麦栽培中所说的起身、拔节、挑旗,玉米栽培中所说的孕穗、喇叭口、抽拒等。在栽培措施中笼统提出的所渭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适炳灌水、看苗追肥、团地蹲苗,等等。这些定性的概怨;都需要栽培学家深入研究并重新赋于定量指标。随着利·学技术的研究发展,研究手段亦将逐步实现现代化,例如宅耳技术、系统工程技术、数理统计以及自动分析仪器等。新技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逻辑思维的沾确表达形式愈辛愈多地在作物栽培上应习,将显著过促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要强调在定性准确的基础上的定量,定性不准确,定量就戌了哗众的数学游戏。

第三,大面积推广规范疤栽培技术,耍实行多学科、多部门的协怍。规范化栽培是个级大面宽的:[作,从技术上它涉及到品种、土肥、植保、灌溉、施肥等多再学科,从组织上它关系到种子、肥料、机挂等冲质供应等许多部门。因此,么:须依靠之,线行政的领:导和支持,组织多学科的科技协作.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技术承包,兰厂S实规詈。保证物质供应,实行责、权、孓:;含,发挥规范化技术的作用。特别星要敢圮声关标准化部门的支持和合作,把制订规范之哉培技术正式以标准化规程形式发布实施,可次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新珊址否尔自治区标准局委托新噩作柯学会邀清有关专家,制订并发布了冬麦、春麦、玉米、水稻,棍花辞五大作物栽培技术标准化规;是。宜湾贯彻,监督拽行,促进农作物连年增产,此法旋得瞄鉴仿效。

第二篇: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一讲)

第一讲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一、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

作物栽培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作物栽培的漫长历史中,由经验记载、农艺探索到对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而逐渐演进形成的。

据在浙江姚河姆渡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村对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资料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我们祖先已经在长江流域开田种稻,在黄河流域辟地植粟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黍、稷、禾(特指粟)、粟、耒、麦、菽、稻等作物名称,甲骨文中还有畴(田地)、疆(边界)、井(一种土地制度,因将土地划作井字形而得名)、圳(田边水沟)、圃等有关农业生产整治土地的文字记载,说明那时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予以记载和论述。在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已有农业文献。距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和已经散失的古农书共有500多种,《中国农学书录》中收编的有376种,至今保存着的有310多部。其中比较著名的如: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14年)中的《上农》篇提出重农理论和政策;《任地》篇提出利用土地的原则;《辨土》篇强调根据土壤性质进行耕作;《审时》篇讨论耕作及时与否对作物的影响。这4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是我国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学著作之一。它论述了西汉时代粟、黍、麦、稻、稗、大豆、小豆、大麻、瓜、桑等农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生产过程的农业技术,并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总原则,即掌握农时、耕好土壤、施用肥料、灌溉保墒,适时中耕和及时收获等,这些技术要点至今在农业生产中应用。

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书》(公元534年)是我国和世界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1部农书。该书总结了西汉末年至北宋时期500多年间黄河领域农业生产经验。其主要技术经验有:耕耙耱抗旱保墒、绿肥轮作用地养地、良种选择和繁殖、林木的育苗和嫁接等等。对种植作物强调“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本原则。

南宋的陈旉《农书》(公元1149年)是一部总结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书中记述了南方稻麦、稻豆、稻菜等一年两熟的复种经验,讨论了水稻培育壮秧的技术。

元代的王祯《农书》(公元1313年)是综合了黄河流域旱作区和江南水稻区农业生产经验而写成的。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公元1639年)是一部70多万字的农学巨著,该书重点论述 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内容丰富,堪称我国近古农业生产的一部百科全书。系统总结了棉花、甘薯的栽培经验,如“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秆,稀棵肥壅”等14字诀的棉花栽培经验。

清代的《授时通考》(公元18世纪)是乾隆年间由官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农书,内容是前代农书的节录和汇集,共90余万字,是汇总了古代农书的大成。

但解放前我国只有《作物学》, 如 本世纪20 年代,原颂周参照英美各国的作物学教材,编著了《中国作物论》(1923)。该书论述了30种普通作物和特用作物的性状、来历、用途、耕种法,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作为栽培学各论,黄绍绪采用美国农学会专家所拟定的作物学教学大纲,根据我国国情编写了《作物学通论》(1925),内容包括作物起源、分类、作物与气候、作物与土壤、种植制度、整地、施肥、播种、播后管理、杂草、作物病虫害、收获及收后处理等,共计21章,该书奠定了后来的作为栽培学总论的基础。

30年代至50年代初,我国有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大学丛书。各论有:《实用小麦论》(金善宝,1934)、《稻作学》(彭先泽,1935)、《中国实用作物》(孙醒东,1936)、《棉作学》(孙逢吉,1948)、《普通作物学》(张金相,1951)等;总论有:《作物学概论》(翁德齐,1937,1947)、《作物学通论》(周长信,1950)、《作物生产通论》(陈鸿佑,1954)等。而没有《作物栽培学》。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学科分工越来越细, 内容越来越深, 原有的《作物学》已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 从中相继独立出了《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

新生的作物栽培学一开始并没有统一的内容和研究方向,50 年代曾将苏联雅库什金的《作物栽培学》翻译成中文, 并向全国农业院校推荐作教材,1956 年我国集中了高等农业院校的一些著名专家和教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由李竞雄等主编, 于 1958 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作物栽培学》通用教材。1959 年相继出版了《中国棉花栽培学》、《中国水稻栽培学》、《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玉米栽培学》等, 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从50年代开始我国的作物栽培学才开始逐渐走向正规,从此时开始到现在,我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年代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重点是作物生育的各个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如何通过肥水运筹和其它措施来造就一个最理想的生育环境,使作物能够实现合理的生育进程而取得高产。代表这一时期作物栽培科学的主流方向是总结和推广劳模经验,主要是总结我国传统的种植经验、施肥技术,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看天、看地、看庄稼”。对提高产量曾起过一定作用,但由于大多是经验性的模糊概念,推广应用范围一般都不大,2 所谓“高产田”的标准大致为亩产350±50kg。

年代初至70年代初,在研究总结劳模高产经验的同时, 各地农业科学工作者从分析高产田长相模式入手, 开展 了土、肥、水、光、气、热等生态因素的综合研究和生理生化内部机理的研究, 揭示了作物高产的内在规律, 明确了在不同条件下作物高产形成过程中看苗诊断技术, 以及积极促进、适当控制的理论依据及运用原则。也就是说,作物栽培界的注意力由环境因子转移到了对作物本身外部形态指标的研究,重点是株高、分蘖、叶面积、叶色变化规律及其与栽培措施的关系,目的是协调田间苗、株、穗、粒和粒重的关系,培育结构合理的群体而取得高产。代表这一时期作物栽培科学主流和方向的是全国性的群体结构研究热和关于合理群体结构的大论战。通过群体结构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使高产田单产提高到了每亩450±100kg的水平,但群体结构理论有它的局限性。

输入 处理 输出

可控因素 正输出(农产品)(技术、能量、物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

不可控因素 负输出

(天气、地力)形态建成、物质生产、产量形成(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作物生产系统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三大部分,其中输入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由于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作物生产系统内各种关系多呈强非线性关系,如施肥与株高、施肥与分蘖、施肥与穗数、叶龄与叶面积、叶龄与群体大小、施肥与产量等等,所以说,合理的群体结构受空间和时间的严格限制,并不反映普遍规律。因此,这类研究成果不能使大面积生产达到高产和超高产效果。

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又兴起了生育规律、指标化栽培、高产数学模型以及模式化栽培研究热潮,研究深度和单产水平都有较明显的提高,但并未摆脱经验模式。研究成果在推广应用时,只要不是田间试验所具有的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当时作物栽培科学中最热门的模式化栽培为例,其基本途径是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取得不同处理的产量数据,然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作物产量与多种相关因素的经验关系式,再用电子计算机对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筛选,确定高产模式,并用于大田生产。但是数理统计常识告诉我们,所谓高产模式受到经验公式不能外推规则的严格制约,所以成果覆盖面必然不大,重 3 现性自然也很差。国外在数学模型方面的研究是这样的,原苏联农学家热衷于从大范围天气土壤带来研究和解释作物产量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欧美学者则偏重从作物生育模拟和环境模拟角度出发,采用模拟模型来解释高产栽培问题。作物生长模拟是今后作物栽培应用方面的一个发展方向。(七八十年代不仅开展了多种作物高产规律的研究 , 而且进行了稳产、优质、低 成本、高经济效益的研究 , 有效地促进了作物生产的发展。此外 , 还针对干旱、盐碱、渍害、冷害、冻害等产量障碍因素进行抗逆栽培研究 , 提出保温栽培、地膜覆盖栽培、节水栽培等有效技术措施。)

八十年代以来, 主要开展了作物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 明确了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农作物产量形成规律与源、库、流的关系, 研究了农作物群体结构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 农作物需水需肥规律。近几年, 对作物高产和超高产群体结构调控机制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提出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组合;农作物节水技术有明显突破;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农作物高产水平下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 配套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作物栽培学不断吸收其它学科新思想、新技术成果, 使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 ,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 , 作物栽培学已经建立了能反映自身本质内容特征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已从经验为主走向了科学, 从定性研究转向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只注重农产品生产转向了商品生产, 从仅注意产中转到了注意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 从只注重作物产量转向了质量、品质、效益和环保的统筹兼顾, 使作物栽培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作物栽培取得的技术成就

1.土壤耕作技术的演变

我国地域辽阔, 物种多样, 耕作方式迥异, 经过研究、改进、提高, 各地基本上形成比较稳定的农田耕作技术体系。①水田耕作。南方稻田采用冬炕田和冬泡田两种耕作方式。冬炕田是晚稻收获后干耕晒垡, 使翻转垡片架空,经干湿冻融交替, 耕层土壤松疏细碎。冬泡田是蓄水防旱的丘陵山区, 收稻后干耕干耙, 翻茬入士后浸泡半月,临冬再耙一次。两种方式均在春季施入基肥后灌水浅耕, 粗肥沤田, 插稻前, 再犁浅耙。②旱地耕作。东北地区采用垄耕法为防旱抗涝; 长江流域雨水较多地区采用自主作耕法为排水散埔; 西北旱地采用砂田耕作, 渗透雨雪, 增埔保温。③深松耕法。东北地区在垄作耕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机械耕作法。其特点是分层深松 , 不乱土层 , 耕种结合 , 上虚下实 , 起到抗旱防涝、增温保埔 之效。其他农田耕作法还有少耕法、免耕法等, 但仅在少部分 地区采用。确定土壤耕作所依据的基本原则: 一是根据作物特性、前后作关系和农耗时间, 合理安排耕作方式、深度、时间、次数以及相应的表土耕作措施。二是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壤特点, 有针对性采用不同耕作方式。三是在满足作物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下, 尽量减轻农机对土壤的破坏, 减少消耗 ,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2.育秧(苗)移栽技术的发展 农作物育苗移栽可以集中育苗, 适时移栽, 合理安排作物在口, 调节劳力 , 提早播种 , 充分利用农时季节 , 是获取高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水稻、棉花、玉米以及经济作物育秧(苗)有很大发 展。例如 ,50 年代水稻育秧实行 “ 三改” 技术 , 即改大秧板为盒式秧田 , 改落谷密为落谷稀 , 改水育秧为湿润育秧 , 有效地防止烂秧 , 培育壮秧。60 年代随着双季稻的发展 , 开始推广薄膜育秧等多种保温育秧技术 , 争取积温 , 防止烂秧 , 早育早插。70 年代采用两段育秧以及温室育秧、工厂育秧等 , 对培育壮秧、延长生长期、增产稻谷起重要作用。棉花育苗移栽 50 年代始于长江流域棉区 , 随着塑料薄膜的发展应用,80 年代棉花育苗移栽面积扩大到 2000 多万亩 , 约占棉田总面积的 1/4, 使棉花增产 20%以上。玉米育苗移栽 70 年代开始在东北冷凉地区推广 , 有效地减轻低温冷害 , 延长生 长季节。80 年代玉米育苗移栽在高寒冷凉地区、丘陵干旱地区推广面积达 1700 多万亩 , 增产达 30%~50%。蔬菜作物采用育苗移栽技术更为普遍, 是解决蔬菜多茬种植、周年供应的重要措施之一。

3.施肥技术的改进

农作物科学施肥是保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营养需求、培肥得力、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的重要措施。50 年代农作物以施用厩肥、堆肥、饼肥等有机肥料为主 , 总结了 “ 以有机肥为主 , 无机肥为辅结合深耕改土, 不断提高肥力” 的施肥原理;60 年代化肥用量逐步增加;70 年代以后, 在化肥供应较充足的条件下, 在旱地上总结了重施底化肥的“ 一炮轰 ” 经验;80 年代痛薄地上提出 “ 化肥起步 , 增加投入 , 氮磷协调 , 以无机促有机 , 有机无机相结合” 的快速增产和培肥地力的经验。80 年代增施化肥和改进施肥方法在农作物增产诸因素中起 20%~40% 的作用。经济合理的施肥管理有助 于增强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80 年代以来开展了配方施肥 ,1990 年全国农作物采用配方施肥面积达 4.8 亿亩 , 一般增产 8%~15%, 高的在 20% 以上。

4.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主要是节水灌溉技术和农艺节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在研究查明作物吸收水分机理和需水规律的基础上,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 减少水分的田间渗漏和蒸发损失 , 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节水灌溉技术包括丰产灌溉技术、节水灌溉制度、限量灌水原则以及节水措施的综合配套应用。

4.1 水田灌溉 50 多年来研究建立了四种节水型稻作 ①水层湿润与晒田结合灌溉型。此技术 60 年代研究推广 ,80 年代在杂交稻推广后获得广泛应用的水稻高产灌溉技术。②长期水层与晒田相结合的灌溉型。把长期水层管理同晒田技术相结合 ,使水层深浅变动符合水稻生态生理要求。③长期水层灌溉型 , 使水稻在整个生育期中处在水层覆盖之下 , 根据不同生育阶段适当调整 , 形成长期浅水、先浅后深和浅深浅几种灌溉方式。此法适宜在 水源不足的丘陵地和盐碱土稻田中采用。④干干湿湿灌溉型。在水稻返青后间歇供水 , 使稻田长期处于干干湿湿状态。

4.2 旱田作物。

地面灌溉占旱田作物灌溉面积的 90% 以上。研究推广的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有: ①小畦沟灌。实行 “ 四改” 灌水技术 , 即改漫灌为沟灌 , 改深灌为浅灌 , 改长旺为短旺 , 改宽旺为 窄旺。据测定 , 春耕地灌水定额可减少 25%~50%F 作物生长季灌水定额可减少 15%~30%。②间歇水流灌溉。又称涌流(或波涌)灌溉。据试验测定 , 涌流灌水比普通灌水节水 20%~30%。③膜侧灌溉。农作物覆膜田间在膜上轧沟开渗透水孔 , 利用管道行水 , 膜孔渗透水。此法比沟灌节 水 70%。④微灌技术。包括喷灌、滴灌、雾灌技术。采用管道系统输水 , 通过喷嘴或滴头把水均匀 送往田间 , 省水省工 , 保水保肥 , 增产增收 , 是 80 年代开发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

在改进灌溉技术基础上, 把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有效集成 , 形成不同区域、不同作物配套 的节水高产技术体系, 尤其在优化灌溉制度和提高农艺节水效率方面进展显著。如华北平原小麦节水高产技术 , 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为突破口 , 把2m土体当成一个地下水库 , 通过播前灌底埔水调整土壤贮水及应用喧土保埔技术减少无效降水 , 增大实效耗水比例;小麦生长期间减少灌水次 数和总灌水量 , 迫使小麦利用消耗土壤水 , 最大限度腾出土壤库容 , 以接纳雨期降水 , 减少径流和 向深层入渗损失。在减少灌水的前提下 , 通过品种、播期、密度、施肥技术的组合效应 , 确保小麦 产量潜力发挥 , 该项技术使两米土体的有效贮水利用率提高了 483%, 比常规麦田节省灌溉用水 150Om/hm , 水分生产率达 15kg/hm以上。

322 6 5.旱地农作技术

我国无灌溉条件的旱作面积约占耕地的一半 , 年降雨量仅 250-500 毫米。蓄住天上水 , 保住土中摘 , 最大限度地蓄水保埔和提高水分利用率 , 是早作农艺增产的关键。围绕旱作栽培的蓄水和用 水过程 , 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 研究形成了以蓄纳雨水为主的耕作技术。主要早作农业 技术措施有: ①修筑梯田。在坡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 用里切外垫法修筑梯田, 接纳雨水 , 减轻径流 , 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②深层来巴压。在麦收后浅耕灭茬 , 伏前抢时深耕纳雨蓄摘。雨后浅犁粗犁 , 立秋前细犁带来巴 , 播种前只耕不犁。③节水播种。通常采用的有深播浅盖法、沟播法、造墒播种法。④合理轮作。禾本科作物与豆科或牧草作物轮作。改善土壤结构 , 增加根系营养。⑤ 应用化学抗旱剂。如抗旱剂、保水剂 , 增温剂等 , 抑制地表水分蒸发和叶片蒸腾 , 改善植株体内水 分状况 , 增加地温 , 并缓慢释放水分供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需要。其他旱作方法如砂田、淹子 田、丰产沟、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以及耕祀盖升德整地保埔技术和旱作综合栽培技术。6.农作物覆膜栽培和设施栽培

农膜覆盖栽培 70 年代引入我国 , 首先在园艺作物上应用 , 使果菜产量倍增 , 并为冷凉地区和 大城市缓解了瓜菜周年供应。80 年代覆膜栽培扩大到粮食和经济作物 , 有明显的增温保士商、防虫灭 革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产增收的效果。据农业部统计 ,1990 年全国农作物覆膜栽培面积 5000 多万亩 , 成为现代农业中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综合运用的典范 , 其发展从高寒丘陵发展到沿海平原 , 从北方向南方推进。特别是在无霜期较短的西北和南方丘陵地区 , 农作物覆膜栽培增产在 1 倍 以上。被国家列为实施脱贫致富“ 温饱工程” 的重要措施。

设施栽培包括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和工厂化栽培等 , 它是人工控制自然条件创造作物良好生长环境的一种集约化程度很高的栽培形式 , 能显著增加光热资源和合理利用季节 , 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设施栽培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资金、资源、技术、智力、劳力高度密集型的产业,一次性投入和经常性投入均比较高。二是要求技术的严格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是脱离了自然环境而进行的“反季节栽培”,实行产期调节和周年供应。三是在人工控制下对作物的抑制和促进,使产品精致、品质优良、无公害,实现农作物高产和优质,提高商品率。设施栽培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自90年代以来设施栽培在我国发展迅速,已从城市郊区发展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园艺向工厂化农业发展。

7.农作物化控技术

该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从而达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一项技术。例如使植株矮健,控制徒长,防止倒伏,去叶疏花,抑制衰老,减少花荚脱落以及贮藏保解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一项常规措施纳入种植业,已与良田、良种、良制、良法等诸多因素组成新的农业技术体系。

农作物化控栽培有三个特点:一是措施的可调控性,可根据施用时间和剂量实现促进或控制的目的。二是技术的综合性,化控并不是作物增产的灵丹妙药,必须同其他耕作栽培技术密切结合起来。三是使农业更接近目标设计可控程序的工程。通过化控栽培弥补传统栽培方法的不足,塑造植物的理想个体造型和群体发育过程。例如高杆变矮杆,晚熟变早熟,促进花芽分化,疏花疏果等,从而突破速生、密植、多熟的极限。近年来,各种化学及生物调节剂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如水稻生产中应用的各种生长调节剂已多达十余种,小麦、棉花高产的“全程化控”技术得到应用,成为质量群体控制栽培的重要途径。

8.农作物规范化栽培和模拟技术

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是指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微机模拟技术,组装配套最佳栽培技术措施,按程序设计实现作物最佳形态生理指标,以获取预期产量和经济效益。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是试验、示范推广完整的技术体系,把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科研成果组装在一个栽培系统之中。它标志着我国作物栽培从以经验指导转向以科学指导为主;从侧重单项技术转向运用综合栽培技术;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注意宏观控制与微观调节结合,从而使作物栽培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有三种形式:①指标化栽培。在总结多年大面积丰产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作物生育进程优选出不同产量水平的植株形态和生理指标,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各项指标以获取预期产量。②规程化栽培。根据预产指标将优选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在大面积上应用。如内蒙哲里木盟农业局局推行“六统一分”规程化栽培。即统一畦式、品种、机播、灌溉施肥、治虫和分区责任管理,全盟300万亩玉米亩产达500公斤。近几年,为迎接入世挑战,提高农产品品质,对主要农作物的优质专用品种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关键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实现了大面积示范和开发应用,并为产业化开发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对食用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因子、吸肥特性、稻米形成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以及生态环境对优质食用稻产量与米质的研究,提出了优质稻“三高一少”调优保优高产栽培技术。饲用稻提出了“三壮三高”超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即“壮秧、壮秆、壮籽”和“高 8 产、高蛋白质、高出糙率”的综合配套技术。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大豆等同样在筛选品种基础上,形成了适合基地化、规模化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③模式化栽培。综合作物生长发育指标和单项技术,运用系统工程和电算技术,建立农作物生育轨道和高产栽培模型,为指导大面积作物高产咨询服务。如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建立的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甘肃省农科院建立的春小麦综合农艺教学模型等。其他在棉花、大豆、油料等作物也建立了模拟模型。

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建立农作物生长动力学模型,模拟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等过程,解释农作物生长与环境的数量关系,接着开展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的研究。90年代以来,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开展农作物栽培技术信息系统的示范应用。其中的“小麦栽培专家管理系统”、“玉米栽培专家管理系统”、“棉花栽培专家管理系统”和“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专家系统”等的开发与应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栽培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技术(GPS)和遥感技术(RS)也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推进了农作物生产管理的“精确”程度。

三、作物栽培技术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育秧(苗)移栽的研究成果

育秧(苗)移栽是农作物栽培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取得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成果:①水稻培育壮秧机理及防止烂秧的措施;②农作物工厂化育秧(苗)生态因子的调控;③玉米、棉花营养钵育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移栽技术;④育苗和移栽机械的研究。我国农作物育苗移栽技术及其研究成果在世界农业科技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

2.施肥原理的研究成果

①主要农作物的需肥规律,作物对营养吸收的动态和数量;②施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包括肥料性质、土壤肥力、水分状况以及气候因素等;③施肥时期、次数和方法,确定农作物施肥的基本原则:无机与有机相结合;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根据不同作物、地力、品种和密度灵活进行掌握;④从经济学角度看,作物施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最佳施肥量可能低于最高产量的需要量,但要接近更大的经济利用量,即最佳产量施肥管理技术。⑤配方施肥。即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成份,设计获得预期产量所采用的施肥量和氮、磷、钾最佳配比。3.农作物覆膜栽培技术研究成果

①覆膜栽培的生态效应。包括热效应,覆膜土壤比露地一般增温2~4℃;水效应,覆膜 栽培有良好的保墒、提墒以及稳定土壤水分的效果;二氧化碳效应,覆膜栽培地比露地表面二氧化碳含量高1倍以上;养分效应,覆膜栽培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矿质营养转化为速效可给态。②覆膜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各类作物一般增产300%~50%,高的在1倍以上。③探查不同海拔高度覆膜栽培的适应范围。④铺膜机械的研制,提高覆膜质量,节约用膜数量,减轻劳动强度。4.农作物化控技术的研究成果

①重点研究了化控对植物器官的影响、生理过程的变化、促进和控制的机理以及生长调节剂对作物专属性的筛选;②:将化控调节与作物品种、株行配置、肥水管理等结合起来,纳入农作物高产化质综合栽培技术体系。5.农作物高产栽培及其机理的研究成果

①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研究在高产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叶面积的动态消长、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器官建成的同伸关系。80年代在此项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后研究出水稻叶龄模式调控、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玉米按叶龄促控管理技术等。

②农作物产量形成规律与源、库、流关系的研究。研究作物产量形成过程的生态环境条件,群体穗、粒、重决定时期和促控调节。近几年,从作物的光合生理、栽培生理、生态因子调控等角度,探讨了农作物超高产的生态生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原理。如玉米高产栽培研究中,发现库是高产和超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尤其在高产条件下,籽粒库的增加速率远远小于“源”的增加速率;随密度增加,收获指数下降,源库比例失调是玉米超高产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扩库、限源、增效”为主体的玉米超高产理论,实现了春玉米单产1000kg/667m2以上的目标。

③农作物群体结构及提高光能利用率的研究。重点研究作物群体发育的自动调节和反馈机理,群体冠层结构(株型、叶面积、叶角、叶片空间取向及发展动态等)与光能利用效率,群体整齐度对个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农作物合理群体结构的生理指标及其人工控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农作物合理密植提供了依据。通过合理密植,协调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个体生长与群体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以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近年来,围绕农田群体生产力与个体生产力协调、高产群体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有:1)针对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条件和生态条件的高产与超高产形态指标、生理指标,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与示范。2)针对作物阶段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在协调个体和群体、地上与地下、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方面取得进展。3)群体质量栽培理论得到拓展和深化,并逐步成为重要的作 10 物高产栽培技术原理。4)农作物需水需肥规律的研究。研究农作物高产需水特点和需水规律,作物对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积累和动态分配规律,作物高产需肥指标和比例研究以及高产栽培的营养诊断技术。5)研究了农作物落花、落果、落铃的机理和调控技术。6.初步提出农作物信息栽培的理论框架

信息栽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作物生长发育的信息表达与信息调控角度,对农作物生育进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实现优质高产目标;另一方面,应用计算机和农作物生产系统信息分析,进行管理决策和技术调控,实现优质高产目标。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研究中,各种化学及生物调节剂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另外,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建立了农业生产智能化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等,从品种选择、施肥与灌溉、病虫害防治到产量预测与决策优化等方面的技术不断成熟。农作物信息栽培理论的提出,为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开拓新的途径。

但是,也有人认为,作物栽培科学发展到今天,由于理论、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国内外高产、超高产的事例年年有(水稻高产记录1097kg/亩(澳)、1089.6kg/亩(美国)、876.6 kg/亩(日本)、900 kg/亩(徐州);小麦940.5 kg/亩(美国,灌溉小麦)、607.5 kg/亩(美国,旱地小麦);玉米1554 kg/亩),但真正按照预订方案实施而成功者为数极少,高产经验移植推广成功率很低,大大降低了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所以说,人们认为作物栽培科学的研究出现了危机。危机的根源有二:

(1)研究对象的不可知论阻碍了栽培科学的发展

栽培科学研究成果为什么覆盖面不大?高产记录为什么难以重复?高产经验为什么不能移植?人们往往理直气壮地用农业科学是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生产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加以解释,这严重地阻碍了栽培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生命科学是不是一定受地区性和季节性的严格限制?同属于生物科学的医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作物栽培所面对的是植物,而医学所面对的是人,二者有天壤之别。但是二者同属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研究对象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始终与环境保持密切联系,而且生长发育都具有连续性、不可逆性和难控制性。相比之下,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比人要简单得多,人具有思想、意识、情感,其生理、心理上的难控制性比植物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医学可以做到的,作物栽培学却做不到。比如医学可以超越地域、国度、人种、性别、年龄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同,迅速而准确的对人体的病情作出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而作物栽培学却严格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地域或天气的变化,甚至品种的 11 不同都可以使“高产栽培技术”成果变成低产。可见,作物栽培学落后并不是研究对象不可知,也不是因为环境因素太复杂,而是由于栽培学家思维方式所致。

(2)作物栽培科学没有形成本学科的方法论

作物生产系统是由“天-地-人-作物”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内既有生物因素又有非生物因素;既有确定因子,又有很多难以控制的随机因子;系统内的各种关系多呈强非线性关系,作物生产过程牵涉到许多生物学过程,内部结构、机理难以揭示清楚。对于如此复杂的问题,作物栽培学尚未形成一整套研究方法和完整的软、硬件配套技术,大量进行的是简单对比试验和单项研究,或把多学科研究成果简单叠加,停留于现象的描述,无法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

四、未来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栽培科学现代化

1.未来栽培学的目的

(1)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的遗传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最大限度地克服天气和地域变化的影响,定向控制植物生理代谢过程,实现稳定增产和高产、优质、抗病、抗倒四大目标的有机统一。

(3)彻底克服盲目性,实现栽培管理程序化、自动化和数量化,提供人人都可以掌握的作物增产高新技术。

借鉴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来改造和提高作物栽培科学的水平,未来栽培学研究的重点和管理的依据是作物本身。因此,未来栽培学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最新成就对作物生育状况进行快速、精确的诊断,并按预订的指标定向控制作物生育的一门高新技术。其主要内容,近期是以作物对环境条件所作出的内在反映为依据的栽培技术体系,将来则是以作物生理代谢指标为依据的栽培技术体系。

2.栽培科学现代化要解决的理论技术问题(1)必须以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

作物生产系统是由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变换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结构、具有生产功能的有机整体。田间生长的作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动力系统。在该系统内变量极多,众多变量中又有可控的和不可控的,每个变量本身的变异有的是连续的,有的是不连续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若明若暗的。具体地讲,作物生产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但最优的天时、恰当的地利、合适的人和并不一定是清晰的、唯一的和单目标的,而往往是灰色的。要弄清作物生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的机理就离不开天气、土壤、田间生长的其它有关生物学实体(杂草、病虫害等)以及人类所进行的耕作管理。因此,土壤-大气-农作物-管理就构成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要实现作物栽培科学现代化,必须以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重新认识作物生产系统的本质特征,探讨高产栽培研究方法论,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否则作物栽培科学的总体水平将不会有重大突破。

(2)用正确的方法处置不同性质的问题

按处置方法的不同,现代科学问题包括:正问题,即首先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型,然后输入参数得出相应的输出。信息、机理已弄清楚的问题,可采用此种方法。反问题,在未弄清楚作用机理的情况下,先通过输入和输出的统计数据确定模型和参数,然后就已知的输出反推出与之相应的必须的输入。农业生产问题、作物栽培问题就属反问题,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农学家却习惯于按照正问题的方式处置该问题。因此,对高产栽培中的同一问题,同一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的研究者会得出互相矛盾的结果,其根源就是未弄清问题的属性。

3.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

建国以来,虽然作物栽培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作物栽培面临着加入WTO后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面临着种植业增效增收的现实困难,面临着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约束加剧的形势。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发展走向、生存空间与地位。因此栽培学界应瞄准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动向,紧紧抓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超前进行攻关研究,不断创造与推进适应不同地区多样化优质农产品持续增产增收的栽培新技术、高技术及其理论,源源不断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必需的技术支撑,这应当成为新世纪作物栽培学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方向。

当代农业科学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随着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主导的宏观系统科学的发展,农业科学进入了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迅速拓展的新时期。一是原有的学科继续分化,新兴的学科不断产生;二是农业科学的一般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过程又趋向于交叉和综合。

作物栽培学科必须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的新形势,采用整体、系统、宏观、多维的思路,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密切注视基础自然学科研究进展,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引进新理论、新思维;同时,特别要适应我国商品农业发展形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视野,延伸研究领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

13(1)高产栽培技术向节本增效和提高资源效率方向发展。

在近年来作物栽培研究领域取得的大批成果中,大批综合技术成果中的创新点多集中在节本增效上,节水高产栽培与节肥增效技术方面尤其突出。从发展势头看,农作物生产“以高效促持续”的思想逐步得到认可,也成为农作物栽培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2)栽培技术研究由单纯高产向优质栽培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迫切需求,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无论是在大宗农作物,还是一些经济作物上都呈现出强劲的需求趋势和应用前景。尤其加入WTO后,提高农产品品质已迫在雕,发展优质专用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栽培技术需求强烈。因此,作物栽培技术发展方向需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尤其在适应农产品产业化开发方面,农作物品质的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

(3)技术创新从单项技术突破向配套技术的集成方向发展。

随着作物栽培科技的发展,单项技术突破贡献份额不断缩小,愈来愈多的是依靠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在新品种应用基础上,栽培技术多数作为配套技术应用的。因此,在农作物生育与产量形成调控中,综合应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优质高产目标是现代栽培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4)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变得更为重要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对农作物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技术要求日趋强烈再从加入WTO后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角度出发,进行基地化生产是必然趋势。“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体系已在一些发达地区开始应用,反映出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基本趋势。农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必然要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特点,根据市场、农产品加工需求,建立各类作物的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化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这是农作物栽培发展的重要任务。

(5)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的需求增加

目前,我国农作物的设施栽培面积已接近200万hm2,设施作物栽培技术的生产需求愈来愈大。然而,与大田作物栽培相比,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对设施栽培条件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显得更重要。包括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品种搭配、作物轮作技术、生态因子控制与协调技术及信息管理技术等理论与实践将得到不断深入的发展。

(6)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变得愈来愈广泛。

利用新型生物制剂、生物技术手段及产品提高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以及广泛应用现代 14 信息技术,开发实用的农业信息技术系统,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发达国家的农作物栽培趋势看,一方面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新成果,如新品种、新制剂、信息技术等;另一方面也要挖掘出传统技术的潜力,如覆盖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这种发展趋势反映出,作物栽培的传统技术需要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提升和改造。

第三篇:精华讲稿:第二讲 饮食民俗

第二讲 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1)定义:指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礼仪、节日和仪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保存、禁忌等。

(2)火与饮食文化的产生

饮食文化的起源,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人类文明包括饮食习俗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发展阶段

从饮食习俗的产生、发展来看,经历了生食、熟食、烹饪三个阶段。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中国各民族的饮食习俗,不难发现以上习俗在民间仍有传承。

二、饮食的惯制

(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

岁时节日不同于寻常日子,原有的生活常规会被打破,饮食内容、饮食仪礼等也会发生变化。

(3)礼仪饮食惯制。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在一些特殊的时机,必然会有些饮食往来,而在这时候就有一定的仪礼。

(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一些少数民族因为信仰的原因,在饮食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惯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三、中国汉族饮食民俗——以“八大菜系”为例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其中四大菜系影响力最大:川菜、粤菜、江浙菜(淮扬)、山东菜。安庆地方菜:擅长烹调家禽、河鲜,如老鸡汤泡沙米、剑毫鳝鱼、石塘甲鱼、油淋回鱼 等位列安庆十大名菜(其余六道名菜:米粉肉蒸蓬蒿、山粉圆烧肉、蓠蒿炒腊肉、雪湖贡藕、蒿尔菜烧豆腐、酱汁肉)之列,此外,安庆烹饪中的烟熏技术也别具一格,最著名当属蓠蒿炒腊肉,那独特的烟熏风味在腊肉中尽得体现。

四、中国饮食民俗多样性原因

中国的饮食民俗其独有的民族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造成多姿多彩中国饮食民俗的原因,综括起来,主要有 4 个方面:(1)经济原因(2)政治原因(3)地域和气候的原因(4)宗教信仰原因。

五、饮食民俗功能

(1)生存功能(2)礼仪功能(3)社交功能(4)保健功能

六、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 性饮食观念,重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重味道。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 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 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以素食为主,西方人以肉食为主。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的,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3)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4)中西用餐餐具的差异

(5)中西饮食归属及性质的差异

饮食观念的不同,使西方饮食倾向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第四篇:第二讲 蔬菜、食用菌讲稿

第二章 蔬菜类

一、特点:为作为副食的草本植物

1、“凡草菜可食者通名曰蔬”

2、“蔬者”疏也,以通利为主,少补益作用。分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二、作用:和中健脾,消食开胃,清热生津,通利二便。

三、应用:脾胃失调,食少腹胀,食积,倦怠。

四、现代研究:

1、一般蔬菜含水分在70%以上,尤以新鲜者水分含量更高,味道更鲜美。

2、是人体所需维生素、无机盐、果胶、糖的主要来源,可提供食物多种变化的食感、香味和色泽等。

3、蔬菜的最终代谢产物呈碱性,可保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街,将蔬菜与粮、豆、肉、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酸性食品混食,使血液的PH值稳定在7.35~7.45之间。所以,蔬菜又称“碱性食品“。

4、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能刺激胃肠蠕动,保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减轻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5、部分蔬菜中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机酸和一些特殊成分,具有调味、解毒、杀菌等作用,能开胃口、增食欲。

因此,当人们久不食蔬菜便会感到胃中不适,或食饭无味。中国饮食讲究的色、香、味、形,其主要是蔬菜。

五、分类:

1、甲类蔬菜:所有绿色叶菜类、野菜类,其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含量较为丰富。

2、乙类蔬菜:以豆类、胡萝卜、大葱、辣椒、芹菜等,主含维生素B2及维生素C等。

3、丙类蔬菜:瓜果类及土豆、芋头等,含少量维生素,含多量的淀粉。

南 瓜 甘温,脾胃

(北瓜、倭瓜、香瓜、麦瓜、饭瓜)

一、补中益气:脾虚气弱,营养不良。与大米做成南瓜饭。

二、解毒杀虫:肺痈(与牛肉煮食),烫伤、下肢溃疡(用南瓜瓤捣汁或晒干研粉外敷)

现代应用:

1.抗病毒及解毒:果胶能粘结和消除人体内的细菌毒素以及铅、汞等有毒金属,中和食物中的毒素,如灌服能解鸦片中毒。

2、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南瓜所含果胶可以保护胃肠道粘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3、糖尿病:轻度患者在控制饮食时,每晚8时半吃半斤煮熟的南瓜,五天后早晚各吃半斤,可使尿糖基本稳定。为低糖、低热量食品,植物纤维素,维生素A含量较高。所含大量的果胶与淀粉类食物混食时,能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使碳水化合物吸收缓慢。果胶在肠内充分吸收后,可形成胶状物质,减少肠道对糖及脂肪的吸收,起到控制血糖升高,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能促进人体胰岛素分泌,有较好地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等。

4、促进生长发育:南瓜中含有丰富的锌和钴,参与人体内核酸、蛋白质的合成,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固有成分,为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物质。

附:南瓜花—素雅清丽 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被营养学家誉为“全能蔬菜”。

南瓜子—杀绦虫。

苦 瓜 苦寒,脾胃

(凉瓜、癞瓜、锦荔枝、红绫鞋、君子莱)

一、清热解暑:用于热病烦渴引饮,中暑。水煎或代茶饮。

二、解毒:用于痈肿、痢疾。外敷或捣汁。

现代应用:

1、糖尿病:降低血糖,苦瓜的鲜艳汁液,含有苦瓜甙和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2、疟疾:从中提取极苦成分奎宁(金鸡纳霜),是抗疟特效药物,能抑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解热,对疟疾有特效。

3、防癌抗癌:

①苦瓜蛋白质成分及大量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具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

将该种蛋白质注射到患癌的老鼠体内,能促使老鼠体内的免疫细胞去杀灭癌细胞。

②苦瓜汁含有类似奎宁的蛋白成分,能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临床上对淋巴肉瘤和白血病有效。

③苦瓜种籽中提炼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蛋白酶,阻止恶性肿瘤生长。

4、促进食欲,消炎退热:苦瓜中的苦瓜甙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使用注意:

1、脾胃虚弱者慎用。

2、食用时,焯水,去苦味。

黄 瓜 甘凉,脾胃大肠

胡瓜、刺瓜、王瓜

清热、利水、解毒:用于热病烦渴,咽痛,目赤火眼。用嫩黄瓜切条加水煮沸,去水加 蜂蜜调服。

现代应用:

1、干燥症:含水量达96~98%,居蔬菜之冠,生津解渴作用极佳。

2、预防结肠癌:含纤维素非常细软,易消化吸收,能促进肠道内腐败食物的排泄。

3、减肥:含丙醇乙酸,能抑制体内的糖转化为脂肪。

菠 菜 甘凉,肠胃

“红嘴绿鹦哥” “赤根菜”

胡萝卜素转化为VitC、A、钙、铁。吸收率50%。

养血止血:

1、用于肠燥便秘,肛裂,痔疮出血:沸水烫后,麻油调食。(生者:性寒凉而润滑,有热者宜之(凉拌);熟者性平和,胃虚弱者宜之)。

2、用于消渴多饮:菠菜250克,煮汤,鸡内金10克研末,用汤吞服。

3、用于肝虚目昏,视物模糊:与猪肝同用。

现代应用

1、肛裂、痔疮:含大量的粗纤维,和抗菌二皂甙,可使大肠通畅,缓解症状。

2、夜盲症。菠菜中含有胡萝卜素,在体内转变成微生素A,能维护正常视力。

3、促进新陈代谢:菠菜中含氟生齐酚、6 羟甲基喋啶二酮及微量元素物质,能促人体新陈代谢,增进健康,大量食用菠菜,可降低中风的危险。

4、光洁皮肤:菠菜提取物具有促进培养细胞增殖作用,我国民间以菠菜捣烂取汁每周洗脸数次,可清洁皮肤毛孔,减少皱纹及色素斑,保持皮肤光洁。

使用注意:

1、不宜于豆腐同煮。含草酸,与豆腐中的钙质结合,形成草酸钙沉淀,不利于吸收利用,服用菠菜时先用开水烫一下捞出,80%以上的草酸都留在水里,然后再烹调菠菜,即可。

2、肾炎、结石者不宜用(同上)。可使肾炎患者的尿色混浊,管型及盐类结晶增多。

3、脾虚便溏者不宜多食。(性滑利而滑肠)

茄 子 甘凉,脾胃

又称“落苏”。紫茄含P量更高,一、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皮肤溃疡等。捣泥或研末外敷。性寒凉,解热毒、虫毒,用于蜈蚣蜂蝎咬伤。

二、活血消肿:用于血热便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研末,酒调服。

总之,夏季食茄对易患痱子、疮疖和便秘、痔血者为宜。现代应用:

1、黄疸肝炎:紫茄数斤同米煮饭,连食数日。

2、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溢血等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佳蔬。含丰富的VitP,能提高微血管对疾病的抵抗力,防止小血管破裂,降低胆固醇,常食茄子,可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不致升高,有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的功能。

3、治胃癌、唇癌:印度药物学家从茄属植物中研制出一种药物(含龙葵碱),对66名癌症病人接受治疗调查,疗效显著。用于癌症化疗后发热,用菊花30克,煮水蒸茄,不但味美可口,而且退热。

4、痈肿:可用茄烧煅成性,研成细末,加入凡士林(痈疽、乳腺炎)或冰片(溃 疡)混匀,外敷或外撒。可防治坏血病及促进伤口愈合。茄子鲜叶晒干研末外敷治疗乳癌溃烂,疗效极佳,上药十分钟后即显疼痛减轻。

“酱爆茄子”“鲳鱼煮茄”“糖醋茄饼”“蟹肉烧茄”“油焖茄子”“煮茄子”

辣 椒 辛热, 心脾

秦椒、辣子、海椒、尖椒、团椒,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症。常作为佐餐食 品。

现代应用:

1、胃肠道疾病:本品有强烈的局部刺激作用,口服能增进食欲,促进胃肠道消化功能,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并能促进肠蠕动。

2、防治冻疮:使局部血管反射性扩张,血液流向体表,从而使人感到热乎乎的,并能强烈刺激末梢神经。(取丁头辣椒6克,切碎,加60度烧酒30克,浸泡10天,去渣 过滤频擦患处,1日3次)。

3、风湿性关节炎:辣椒汤浸洗。(辣椒膏药)

4、减肥防病:辣椒素能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防止体内脂肪积存。减肥制品。

5、皮肤感染、溃疡:用老红辣椒焙热后研末,撒在疮面上,其杀菌力较强。并可以杀死一些寄生虫。毒蛇咬伤后可生嚼辣椒,能消肿止痛,创口起水泡,出黄水而愈。

6、预防癌肿:辣椒的有效成分辣椒素,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它可使体内DMN化学物质突变作用消失,阻止有关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终止癌细胞组织的癌变过程,降低癌细 胞的发生率。

使用注意:

1、食用宜选用味不甚辣,辛香微甜而油滑多肉者。(去籽)

2、不宜多食。有刺激性,过食致头昏,眼干,口腔、腹部及肛门有灼热感。

3、痔疮、阴虚火旺者禁食。

萝 卜甘凉,脾肺 “土人参”

含糖化酵素、芥子油,能助消化,增进食欲。

一、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性凉而清热凉血,味甘而生津止渴。用于消渴口干,衄血、咳血等症。

二、行气消胀,消食化痰:食积胀满、泻痢、咳喘、咽痛失音等。吃油腻食物后,可吃些生萝卜帮助消化。

现代应用

1、矽 肺:每日不拘量的吃鲜萝卜、鲜荸荠,日久黒痰减少,咳嗽必轻。

2、抗癌:含生物酶类,木质素,及大量维生素C,能破坏亚硝胺的致癌作用,阻止癌症发生。

3、戒烟:切丝加白糖,每次一小碟。(因叶酸的作用)

使用注意:

1、服人参,不可服用本品(服人参或当天24小时内不宜吃萝卜,以免影响或降低人参的药力

2、生食为好,其中的淀粉酶不耐热,加温至70℃时使被破坏。

3、维生素C含量高于梨和苹果的8~10倍,用之代替价格昂贵的水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月的萝卜小人参”

胡萝卜 甘平,肺胃

一、健脾化滞:脾虚食积不化,饭后食用。

二、润肠通便:肠燥便秘,用胡萝卜汁和蜂蜜调服。

三、明目:用于夜盲症。与猪肝、黑芝麻、苍术同用。

胡萝卜素可在人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维持皮肤及眼正常生理功能。还有加速 排出人体内汞离子的功能。

使用注意:

1、胡萝卜不宜多食或过食。

2、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不宜生食,最好是油炒肉炖,以便于人体吸收。

3、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要加醋,以免破坏胡萝卜素。

山 药 甘平,脾肺肾

“长寿因子” “怀山药” 五谷不收也无患,只要二亩山药蛋

一、补脾益胃: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腹泻带下等。和大枣、粳米煮汤。(作用缓和,为老幼均宜的食疗滋补品)。

二、益肺补肾:用于肺虚久咳,肾虚遗精。与甘蔗汁炖热服食。

现代应用:

1、糖尿病:有降血糖作用生山药120克,水煎服。或与大米煮食

2、保健:

①防止心血管疾病 山药中含有大量的粘蛋白(为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能防止脂肪沉积在血管内壁上,保持血管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

②减肥(减少皮下脂肪)。

③ 预防胶原性疾病的发生 因所含粘蛋白能防止结缔组织的萎缩(如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④ 保持呼吸道、消化道及关节腔的润滑,防止疾病发生。

⑤ 使软骨保持较好的弹性,(粘液多糖物质与无机盐结合可形成骨质)。

⑥ 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的分解,促进消化。

3、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鲜品60~90克,杜仲6克,苎麻根15克,(后两者用 布包煎),糯米适量共煮粥服用。

4、再障:山药70克,大枣10克,紫荆皮9克,水煎服。

使用注意:烹调中忌反复加热或过分煮熟(否则其营养成分会遭到极大破坏,怕冷怕冻)。

山药富含薯蓣皂(天然的抗衰老激素脱氢表雄酮—简称DHEA),内含有各种荷尔蒙基本物质,有促进内分泌荷尔蒙的合成作用,作用于皮肤时,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 肌肤保湿功能并改善体质。

薯蓣皂(DHEA)——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保湿功能并改善体质——皮肤变得白净、滋润——骨质流失减缓——抗衰老。

法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对于女性因荷尔蒙减少所产生的肌肤老化现象,如果使用含有山药、大豆蛋白素、深海褐藻等天然成分的植物性荷尔蒙复方,有改善的效果。

大 蒜 辛温,脾胃

含大蒜素,微量元素锗、硒等。

一、温中消食:胃脘及腹中冷痛。

二、解毒杀虫:痈肿疔毒、肺痨、痢疾、泄泻、钩虫、蛲虫等。

大蒜为广谱抗菌素,对细菌(杆菌)、真菌、病毒、滴虫等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将0.5%大蒜溶液倒入细菌培养皿里,五分钟后,细菌或死、或停止繁殖。

现代应用:

1、抗癌:

①大蒜素及其同糸物能有效的抑制癌细胞活性,使之不能正常生长代谢,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②大蒜液能阻断霉菌使致癌物质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防治肿瘤。

③大蒜中的锗和硒等元素有良好的抑制癌瘤作用。

④大蒜素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人体免疫机能,预防癌症发生。

2、降低胆固醇: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大蒜中分离出六种能降低血液胆固醇的含硫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肝脏的合成及刺激胆汁的分泌,从而促进胆

固醇排出体外。

动物实验发现大蒜可以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50%。大蒜中所含的高活性物质(三硫化物)能防止血小板凝集,降低血中胆固醇,并能强心,促进血液循环。

3、肺结核:用紫皮大蒜30克,糯米60克,煮粥食用。咳血者加白及。

4、预防流感、脑炎:生食或用醋泡后食。大蒜挥发油所含大蒜辣素尤其对上呼吸道和消化道有明显的抗炎灭菌作用。使用注意:

1、过食动火,耗血、有碍视力,阴虚火旺者忌用。

2、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病患者慎用。

3、一般的大蒜及大蒜油中均含有三硫化二丙烯和蒜臭素,而去除了大蒜味的大蒜制品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含三硫化二丙烯和蒜臭素。

香 蕈 甘平,胃

(花菇、冬菇、薄菇)

有“素中之肉”之称,蛋白质含量很高,占干重的粗蛋白17.5%,脂肪8%。特别是含一般米、面、蔬菜缺乏的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食用菌所含的蛋白质中都有。另外,含三十多种酶和VitD2(成骨因子)。

一、补脾益气: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少气等症。(清香鲜美,增进食欲。炖鸡,炒肉丝)

二、托痘疹:有托疹外出之功,用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

现代应用:

1、佝偻病:是小儿软骨病的良好食品。(香菇中的麦角醇无论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均可转为维生素D2,是补偿VitD的要剂)

2、高血脂症:能有效地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如:

3、肿瘤:含1.3-β-葡萄糖苷酶等多糖抗癌物质,能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刺激抗体形成,激活巨噬细胞,抑制癌细胞生长,延长生育期。

4、抗艾滋病:英国从培养的香菇菌丝中提取到一种物质,可使因艾滋病病毒感染的T淋巴细胞复原,刺激巨噬细胞,增加Ih-I因子的活性,有助于产生抗体治疗艾滋病,且安全无副作用。

黑木耳甘平,肝脾

木耳、蕈耳、木菌

主含铁、磷、钙及维生素B

1现代应用:

1、抗血小板凝聚:木耳多糖有抗凝血、抗血栓、降血脂作用,尤其能对抗人体脑部血栓的形成。在体内有降低血液凝块的作用,对脑和心血管病患者均有效。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将黑木耳煮1小时,浓缩为1.0克1毫升进行试验,可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凝聚。

2、清理消化道:黑木耳所含的胶体可把残留在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排出 体外,是矿山、冶金、纺织、理发等行业职工的保健食品。

使用注意:

1、干木耳烹调前宜用温水泡发,泡发后仍然紧紧缩在一起的部分不宜吃。

2、鲜木耳含有毒素不可食用。

3、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孕妇不宜食用,含抗凝素。

洋葱 辛温,心脾肾

理气和胃,健脾进食

洋葱几乎不含脂肪,却含有前列腺素A、二稀丙基二硫化物及硫氨基酸等成分。

前列腺素A是一种较强的血管扩张剂,可以降低人体外周血管和心脏冠状动脉的阻力。

一般冠心病患者每日食用50克~70克洋葱,其作用比降血脂药还要强。

洋葱还含有一种天然的抗癌物质—栎皮黄素,经常吃洋葱的人,胃癌的发病率比少吃或不吃洋葱的人减少25%。

注意:炒菜时不要炒得过熟,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第五篇:舆论学讲稿 第二讲(共)

第二章 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和功能发挥

舆论客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即对于广泛的社会成员而言的公共利益的相关性。那么舆论在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决策当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的意义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先来学习第一节《舆论的社会角色》。

第一节 舆论的社会角色

一、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关于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有很多种说法,其实归纳起来无非是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怀疑——否定学派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李普曼

核心思想:舆论是一个意见的大杂烩,公众不能理解政府运作,其发表的意见是可疑的,价值是有限的。

2、肯定学派

代表人物:马基雅弗利、洛克、卢梭、边沁、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马克思

核心思想: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比较多的肯定。可以说,关于舆论的作用的观点泾渭分明,那么我们对舆论的把握会不会由于认识的模棱两可而导致行动的无所适从呢?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把握舆论、利用舆论的行动依据是什么?接着来分析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1、首先,无论是怀疑——否定学派还是肯定学派,这两个观点都有其合理性。①从怀疑——否定学派的理解来说

一方面,舆论是建立在公众对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具体情况不能完整准确地认知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决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如果一个受过专门训练来处理当前社会事务的官员尚且不能理解和把握政府运作的全过程,那么,普通公民就更不会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是说,公众无论如何努力,由于其视野和经验有限,都不可能理解政府工作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舆论的存在形式是众说纷纭的,有各种各样的意见,这其中真理性和谬误性的说法就难免混杂在一起。

怀疑——否定学派以这两个角度为出发点,认为舆论对于社会的管理者而言,它的意义是很低的。

②肯定学派

肯定学派则主要是从公共决策的来源和合法性依据的角度出发,在这个基础上来探讨舆论。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它的中心意思是,国家之所以有力量,是由于决策者有权力。而决策者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通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授权程序而完成的,比如说通过政治选举。也就是说,作为管理决策者,你是一个受委托的权力执行者,那么,你的权力行使一定要代表民意,代表老百姓的意愿来行使。如果不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和意志,不能很好地完成这种委托的时候,老百姓随时有权力把这种授权撤回。也就是说,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者要有一个目标,就是按照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这样一个方向来操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舆论确实会对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实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其次,怀疑——否定学派和肯定学派都正确指出了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不同层面上的内容。

①怀疑——否定学派

这一学派将重心落在了社会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上。具体来说,操作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专业过程,并不是哪一个人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对相关的东西没有切实的把握就能完成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由有专业能力的人来完成的管理决策过程。既然这是一个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的过程,一般公众对于这一操作过程本身而言,应该说其能力是很低的。

②肯定学派

肯定学派将民意的重心落在社会公共管理目标上。这一学派实际上指出了公共管理决策的目标是由民意来决定的,并不是由操作者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目标取向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民意对于社会管理的目标起着决定性的“定位”作用,离开了这一目标,任何社会管理和社会操作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因此,可以这样说,再高明的社会操作,只有当它符合民意的价值取向所确定的目标时,它才具有正面价值;反过来说,如果将社会管理简化为简单的公众表决,那么公众的利益也不一定能具备有效实现的保障。因而,社会管理和决策的确是一件极为复杂因而需要具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人来操作的事情。

总之,否定与肯定这两种学派都指出了民意与社会管理所构成的整个链条的某一个重要方面,都有不完善的一面,如果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比较完整一些了。

把握了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分析后,接着来分析一下第二节《舆论的功能》。

第二节 舆论的功能

一、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的三个环节

为了进一步理解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关系,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举例:一个人到酒店去吃饭,这个需求是谁提出来的呢?是由顾客提出来的。我到了这里,是想吃点儿爽口的,还是想吃点儿清淡的,或者说多少天不沾荤腥了,就想吃点油腻的。你提出要求之后,再由厨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来为你提供这道饭菜。如果这个厨师从厨房跑出来说,如果要吃清淡一点儿的话,这清淡一点儿的菜应该选什么菜?怎么烹制呢?那么,客人会有什么反应呢?那还要你厨师干什么?作为客人,我就提出这个要求,做菜这件事情是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的。等端上菜之后,好吃不好吃就不由厨师说了算了,而必须得客人说了算。客人吃得好了,说明厨师的厨艺高;客人说,不好吃,说明你的厨艺有待提高。(如果按市场经济的话就该换人了;按民主政治的话这个领导人就该下台了,就是这样的一种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包括三个环节:口味需求——厨师主理——顾客反馈 如果我们探讨一个社会公共管理决策问题时,其过程也可以分解为三个环节,即:社会目标——管理决策(过程)——社会效果

首先,就是社会目标,也就是说,社会公共管理到底要实现什么?要作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去?这是社会目标问题。

其次,在社会目标确定之后有一个操作问题,也就是管理决策问题。最后,决策操作之后,这种操作本身是否实现了这样的目标?社会成员本身对这个决策本身的效果有什么样的看法评估?这是决策效果、社会效果。

事实上,怀疑——否定学派强调这样一个过程:管理和决策的过程是专业化的,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没有专业能力的人是不可以简单地来发表意见和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肯定学派而言,它则正确地指出了,这样一个社会公共管理的社会目标是由民意来决定的,而通过管理决策的操作是否实现了社会目标也是由民意来予以评价的。

总之,民意提供的实际上是两种东西:一是建立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决策的目标取向;同时,对于这样的社会管理、社会决策的操作后果,或者一个相应的效果评估也提供自己的反馈意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舆论功能的发挥。

二、舆论功能的发挥

1、舆论设定社会目标

对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的探讨,是我们对舆论作用诸多认识的客观梳理,而舆论作用的明晰则恰恰是我们认识舆论、引导舆论的前提。但是,对舆论把握并不仅止于此,具体而言,既然在社会公共管理的三个环节中,舆论设定社会目标,那么它是如何设定的?

我们常常把舆论比作一种“社会口味”,它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喜欢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口味本身有哪些特点?这种口味由什么决定的?

⑴社会目标设定的动因

我们说,峰顶是登山者的目标,此时,目标是自己想要达到而没有达到的地方。诺贝尔奖是科学家的目标,那么,目标又成为自己想要探求而还没有获得的结果。可以说,目标就是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地方。举例: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即使有再辉煌的奖杯摆在面前,或许它也无心领略,此时,他的目标无非是旁边一块能果腹的面包;而对于一个极度困乏的人,就算有再丰盛的美味佳肴端上来,恐怕也无力品尝,目标对于他来说竟成了美美的睡一觉。也可以说,目标就是表明了人自身在某个方面的需求匮乏状态。

关于人如此多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单子。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将人的多种需求纳入到一个等级表中,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体来说,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高一级的需要就立刻出现了;而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又会出现了。

事实上,在一个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情境中,人同时会有多种需要。人们有衣食住行的需要,同时还希望被尊重等等。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着的,即使某种需求满足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又对这种需求内涵本身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就最简单的“衣食住行”而言,现代人也不仅仅只满足于“衣能遮体,食能果腹,屋能避雨,车能代步”的境况了,更多人已经把目光投向怎样使生活变得舒适、健康、营养、时尚这些方面。

因为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现实状态与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因此人总是有未满足的需求,这种未满足的需要就会以意愿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具体的、多元的,因此,需求的意愿是“散乱”的,众人的目标也不是一种整合的状态。但当对某一具体的物质生存条件,或是精神发展状态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时,也就是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共同希望达到的状态,民意或者说舆论就该问题设置了社会目标。

⑵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

社会需求作为动因导致了舆论对社会目标的设定,但所设定的目标就一定有效吗?如果需求是不现实的,那么无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本身有多么完美,恐怕也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也就是说,社会目标要想真正的进入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衡量标准,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

那么,社会目标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①理性与非理性

既然社会需求决定了舆论的“社会口味”,需求本身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需求也是可以用理性与非理性来分辨的。

举例:我们每一个人,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比如从健康饮食的角度,人们会注意饮食的荤素搭配、科学进餐,甚至有人通过服用复合维生素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这是人理性的需求。但有时在饭桌面前,明明知道酒肉过量对身体健康有害,麻辣口味容易上火,可是人们偏偏嗜好大鱼大肉或者又麻又辣也在所不辞,此时,理性的饮食观念就被抛在了脑后,非理性显然占据了上风。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当中也有类似的社会本能。根据人的文化水平不同,心理反应的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心理反应更带有朴素的性格,有更直接、更实用的特征。因而遇到事情后更多的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而文化程度高的人,科学意识渗透到了日常生活,重理性作用,遇事多考虑,比较深入一些。

因此,如果社会目标的设定与表达反映了人们一定时期的利益获得,无论是物质生存条件还是精神发展条件,也就是把社会需求与满足的目标紧紧联系起来。此时,可以说,社会目标的设定是具有理性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目标存在着统一性。

但有时,社会需求与社会目标存在着内在矛盾,二者之间是相脱节的。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社会目标所夹杂着的一些非理性的成分。

举例:记得一位研究英国政治选举的学者曾经说过,实际上,梅杰政府(保守党)并不是被布莱尔政府(工党)选下去的。在工党和保守党的角逐中,梅杰政府之所以失败而工党政府上台,并不是因为保守党政府把英国的社会经济本身搞得很糟糕。事实上,从某些数据来看,那个时候是保守党政府执政效果比较好的时候,失业率比较低,经济状况比较好,社会治安状况也比较稳定。但问题是,保守党政府在英国的政坛上执政已经接近二十年了,人们看着这几个人已经觉得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很需要一些新的因素,所以就选了一个更加年轻、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工党候选人布莱尔。

那么,在这样一种评价当中,它有理性的成分,但可能也有一些东西应该属于非理性的,比如说“想换换口味”。

②合理性与非合理性 由于社会目标的满足是依靠公众的外部条件来实现的,因此,就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实现条件的对应关系,即合理性与非合理性。

如果所设定的社会目标与实现社会目标的外部环境不矛盾,那么,这种社会目标就具有合理性。

举例:比如申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北京市民的心愿,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就历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来讲,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各方预测:中国经济将因此每年提速0.3-0.5个百分点,其对GDP的累计贡献将达到1.4-1.6万亿元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讲,举办2008年奥运会时全体国民设定的社会目标。那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恰恰说明,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认真、细致的考察,中国北京具备了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即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一个合理的社会目标。

而当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条件存在着矛盾性,换句话说,在目前的情境下,尚不具备实现该社会目标的客观条件,比如说,如果在20年前提出申办奥运会,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自然是不允许的,事实上,在北京奥运会以前申奥的失败,就已经印证了这一社会目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比如,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都市中的住房建设和交通建设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又比如,对于北京市民来说,交通拥堵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那么,可以说,交通通畅是北京市民的社会目标,但北京城市规划的滞后性,以及众人对汽车拥有的期望现实,使交通方便、快捷的社会目标与其他社会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致使该社会目标在短期实现具有非现实性和非合理性。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来讲,社会目标的设定是从舆论主体——公众自身意愿与行为选择是否统一,即自身的矛盾性出发的;而就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则是舆论主体——公众在自身意愿与行为选择一致的基础上,社会目标与所实现的条件之间是否和谐,相对于前者,是外部矛盾。因此,理性与否、合理与否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考量标准。

⑶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

正因为理性与否、合理与否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考量标准,从逻辑上来讲,社会目标所设定的空间也就更复杂一些。①理性——合理

在此空间,舆论公众设定的社会目标特点是,无论从公众的物质生存条件还是精神发展条件来看,符合该社会群体的公众利益,由该社会群体明确地表示意愿并加以选择。同时,就外部社会环境来看,具有实现的条件。

比如:有一个生活社区的居民,希望在小区中央开辟中心广场,用来供居民休闲健身。事实上,该小区确实有闲臵场地,那么,建立休闲广场作为该社区成员的社会目标,具有理性和合理性。

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北京市民或者是全国人民的社会目标,因符合公众意愿选择,同时条件成熟,所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是理性——合理性的社会目标。

②理性——不合理

这个空间的特点是,从公众利益来讲,是符合公众意愿的,但条件不允许,也就是说不现实。

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建休闲广场是符合公众利益的,公众也是愿意的,但由于不具备闲臵场地,因而是不现实的;假如说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那在其它任何一个除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纵然公众有心愿,也不一定可行,因为不具备申办的条件。

③非理性——合理

这个空间的特点是,就实现的条件来讲是允许的,但未必符合公众的利益、心愿,即舆论主体——公众内部存在矛盾。

比如建休闲广场的空地是有的,但有人提出,人们的娱乐场所已经很多了,再修建广场只是留给了宠物散步,是人力、财力的浪费。虽然合理,可以建成广场,但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一种浪费的成分在里面,因而又是非理性的。

④非理性——不合理

这个空间的特点是,既不符合公众利益和意愿,也不具备现实条件,纯粹是空想。

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仅仅在逻辑上展示了社会目标的多种可能性,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可能性都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社会目标才能真正纳入到社会管理决策过程中,成为社会管理决策的目标。

2、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

目标的实现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有多种可能性,这就意味着社会操作过程并不是单一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不是冲着目标而去的直线性过程,社会管理决策要根据社会目标的具体情况给以区别对待。

如果面对非理性——合理和非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就需要社会管理决策者用专业人士的角度进行鉴别,由于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选择或者是属于空想社会目标,就应该当作无效目标加以剔除。

如果面对的是理性——合理的目标,社会管理决策相对比较容易作出决定。只要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以专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就可以达成。

事实上,社会管理决策更多的情况面对的是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理性,说明该目标符合公众利益与意愿;不合理,说明目前条件不现实,但却恰恰是社会管理决策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是简单决策的社会目标,社会管理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也主要体现在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上。那么,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①专业水平、科学意识

无论是理性——合理的社会目标,还是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专业水平和科学意识是基础和前提。

比如通过民意测验,我们了解到某一个传播市场格局中,老百姓到底有哪些需求,哪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哪些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哪些需求可能还是一些空白,没有某个媒介去做,这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目标的一种明晰。

也经常有媒介的负责人提出要求说,如果能够在作完调查之后,替他们把整个媒介的行动方案都提出来,这样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民意本身只能告诉你,我喜欢什么,我读什么,我需要什么,即设定社会目标。但它不能告诉你,我需要的报纸应该如何去采编,我喜欢的电视节目如何去生产制作,这是公众力所不能及的。

所以,这种专业的解读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把调查结果真正地提升为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说,社会目标的实现、操作过程渗透着专业水平和科学意识。

②利益平衡、轻重缓急

由于社会目标的设定,是社会群体的需要决定的,是以该社会群体的利益为依归的,既有理性的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既有合理性,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合理性,而社会公共管理者承担着这个社会的利益安排与利益分配,那么在为社会管理决策过程中,在以社会目标为取向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的局部利益,还要兼顾整体利益;不仅要照顾到眼前目标还要兼顾到长远目标,因此,在社会的管理决策中,注意利益平衡,考虑轻重缓急是必要的策略。

在政治管理决策过程当中,邓小平同志对市场经济的概念和中国国情的把握,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政治智慧。

举例: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基本特征,而把计划体制、计划经济视作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来加以认识和维护。在当时,无论是在“资本主义”还是在“社会主义”名下去提市场经济,都是要背上搞“资本主义自由化”的罪名。可以说,无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在国内搞市场经济都是绝无可能的。怎么办呢?实际上,我们最终是采取了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把它引进来。所以,当时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所谓的“为主”、“为辅”的概念逐渐被淡化,民营经济力量和外资经济力量逐渐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得到了提升。实际上,就是要先通过一个经济的实体性成长,让中国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市场经济到底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让他们对计划体制下得一些状况大致有一些体验,有一些比较,以便于更加全面和客观地来认识市场经济。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一些成分和要素在国民经济生活当中的作用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时就顺其自然地把姓社姓资这样一种理论上的“谬误”给抛弃掉了。

所以,在政治领域,就社会目标而言,求发展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就管理的途径和手段来说,由于历史与现实利益的错综复杂,社会群体在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疑问。因此,在政治决策过程当中,既要考虑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承受能力,又不能错失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发展现实和社会效果来印证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3、舆论反馈社会效果

民意不能简单地应用到社会公共管理中去,它只是提出了社会目标,但是,经过社会管理决策之后,某一社会目标操作实施之后,对于社会“口味”——舆论而言,人们到底感到实现了没有?也就是说,舆论在为社会公共决策提供设定目标之后,还会提出效果反馈。

民意的效果反馈是由公众对社会管理决策的结果与当初所设立的社会目标进行对照,来考量二者是相距不远,还是相距甚远,抑或相吻合?由于反馈结果最终还是要提交给社会管理决策者,重新纳入到社会管理决策过程中,以此来进一步调整或微调社会管理手段、方法与社会目标之间的距离,那么,如何有效地把握评价的结果呢?

⑴定性与定量评价

对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社会目标是否达成,总是将社会管理决策实施的结果与个人的需求、利益联系在一起,如果需求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就会对相应的社会管理决策给予肯定评价,反之,则做出否定判断。大体来讲,人们是以一种感性、直觉的方式来评价,如感到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合适不合适?因此,由公众进行相关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出的。

那么,仅仅根据或肯定或否定的定性评价,社会管理决策者能将其客观采纳吗?如果评价是满意的,满意度是多少?如果评价是不满意的,社会效果与社会目标之间的“缝隙”又是多大?由于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众多的定性评价以一种散乱、无机的形式存在着,要想使社会舆论真正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尚需对诸多散乱的定性意见进行整合,也就是通过专业的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的方式将众多个体“无机”的意见进行系统采集、科学分析,并以客观数据定量地体现出来,从而整合为社会群体、公众的“有机”意见。

定性的效果反馈意见仅仅为社会管理决策者提供了调整和改善管理的方向性意见,而只有定量的社会效果评估才会成为社会管理者科学决策的客观尺度。

⑵动态评价与反馈

当然,人的需求总是变动的,对社会效果的反馈评价也会随时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心理的变化,曾经满足了的需求,又产生了新的意愿;曾经实现了的社会目标,也意味着改写。正由于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效果的反馈在满足——不满足——再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的发展,随之,社会目标不断地重新设立,管理决策不断地推陈出新。由于整个社会公共管理链条是在动态地运行着,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是否有效,社会目标是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效果的动态追踪,适时评价,因此,建立稳定的社情民意的评价系统,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将社会效果以数据的方式客观地呈现出来,对社会公共管理链条有序化地良性运行特别重要。

关于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虽然怀疑——否定学派和肯定学派的观点是不同的,但当将这些貌似差别很大的观点穿插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链条中,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双方都局部地,正确地指出了其中的某些环节要素。当然,弄清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令肯定与否定的观点都能各得其所,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我们的目标所向还在于摆脱舆论上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让舆论在社会目标的设定和社会效果的反馈上更具有建设性,让整个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更民主、更通畅。

下载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二讲)(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级作物栽培学课程讲稿(第二讲)(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概论》课第二讲讲稿(推荐五篇)

    第二讲: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讲稿) 一、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享年83岁,湖南湘潭韶山冲人,字润芝,乳名石三伢子。母文七妹,父毛顺生。生日:1893年12月26日,生肖:蛇,身高:186厘米,逝世时......

    课程讲稿格式

    巅 峰 执 行课 程 目 的 4层角色+6项技能+8类工具=18般兵刃 升级1:由原来的个人执行力四大要素模型提升为总体执行力三角模型(角色——技能——工具); 升级2:由原来的四要素逐次分......

    陈勤健中国民俗第二讲讲稿

    陈勤健中国民俗第二讲讲稿 (未删节版) 我们今天将第一章,民俗的概念 昨天晚上在请两个外教吃个便饭,因为他们来了以后还没有和他们好好聊聊。两位外教在在饭桌上一个是谈笑风生......

    模电第一讲和第二讲讲稿

    2011年刘刚模电教案 1 第一讲课程概述 1、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2、学时:授课56学时,3.5学分,必修,考试,平时成绩占30%。实验24学时,1学分,独立设课,必修,考查。 3、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

    高级培训课程

    《高效的会议管理技巧》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十项管理技能训练》 《双赢谈判》 《中国式管理》 《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 《目标管理》 《卓越的客......

    高级操盘手课程

    《高级操盘手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稳健获利法则 1、百年不败的投资法则 2、“底和顶”的最简单法则 3、股市的基本运行规律 4、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 5、年收益20%的必胜法......

    学宪法讲宪法讲稿

    《学宪法讲宪法》讲稿 正如我们所知,法律是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准绳,依法治国也是我们国家坚持的治国政策之一。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当中,法律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学讲计划讲稿

    “学讲计划”的解读与应用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 — 一、何为“学讲计划”? “学讲计划”是徐州市教育局为在全市中小学更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行“学进去,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