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管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应对
学校管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应对
一、注重创新管理
新课程改革要求“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生成和发展”。同时,在课程管理上的指令性减弱,“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必然消解既有管理模式。面对非程序化问题日益增加的现实,学校管理需要创新。
二、注重无形资产管理
学校领导要提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从“姓钱”转向“姓教”;采取切实措施开发学校无形资产,将开设特色课程、培植名师、提高社会声望放到开发学校教育资源的高度去对待;增强依法办学意识,对属于学校专利权之内的教改成果、科研成果,属于商标权之内的校名、校微等要依法加以保护。
三、注重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提倡决策重心下移,决策在基层作出。新课程改革,让地方、学校、教师在课程管理中拥有更大权力,尤其重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人本管理主张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依据,强调人与组织共同生长,甚至提出“员工第一,工作第二”的口号,以课改育“名师”,以“名师”建“名校”,形成改革与发展、个人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学校的首先选择。
四、注重团队协作
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内质的丰富性,反衬出教师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故教师要团队协作;综合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和门户观念,以开放心态进行学科间学习,吸纳和统整;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师培训等唤醒了教师的“学校意识”,激起教师对组织的认同感。
五、注重柔性管理
教师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有主见、善思考、有很强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进取心的群体,对他们管理限制过多、过严,手段过硬,会挫伤其积极性,扼杀其创造性。相反,柔性管理则为他们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明智的管理者应为教师创设探求问题的文化氛围。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提出了一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以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以渔”的智者。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1.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质量是否真正提高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在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忌应付了事。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完成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地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2.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丰厚知识积累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早读课,我会早早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生字、古诗要求会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遍,然后把错的默写一遍,做到字、词、古诗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为升入中学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面对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同学生对话,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特殊优势就在于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得到了深刻的情绪体验。这样的课堂,语文教学与道德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
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得到了道德与美的熏陶。以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写景的文章,可以配以挂图或利用现代媒体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先看图或欣赏录像片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4.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给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4.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时,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让学生即兴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蕴。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连,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4.2.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
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只要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突破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5.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
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肖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OL].[2]张淑香.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OL].
第三篇:学校2012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2012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观念、目标、内容、方法、管理与评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为切实推进课改工作,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为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东风镇东风中心校根据学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纲,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深化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创新地开展课程改革,努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二、东风镇东风中心校新课程改革领导机构
组长林登发
副组长孔德富
成员王燕苏远刚向云祥毛昌荣 李瑜各个教研组长及任课教师
三、主要工作目标
1、为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现有课程设置中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加强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注重学科整合,形成新型的新课程体系。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对生活体验。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3、探索新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4、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课程资源。
三、师资培训
.新课程改革,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新课程改革培训的重点是教师,教师的观念不变那么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教师积极进行培训,我校一贯结合学校实际参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一系列关于新课改教师培训,对全校课改年级教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使每一位教师从思想上对新课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岗中培训”,新课程的内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渗透到教学中去的,因此,岗中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采取边教学,边研究,边培训,使培训工作不断深化,使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题讲座、教研活动、共同学习、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领导积极为教师提供较多的外出学习机会,学习课程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探讨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变革等,不断升华教师的思想认识。
四、实施中的具体工作
抓“课改”之机遇,让教师对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等方面,全
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当然,我们深知,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牵动学校整体的全面改革,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所以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认清形势,实事求是,全员参与,齐心协力。以理论为支撑,以专家为依托,以实践研究为主轴,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正确领导和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好课改工作,实现课改的既定目标,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新的课程与标准,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我校通过开展“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系列校本研讨活动,使每位教师达到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运用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要;、确立课改观念,切实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力争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方面整合,因此,更新课程观念,把握好新课程深刻理解课程功能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
2、在新课程实施中探索学生评价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知识性考试,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实行评价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坚持鼓励性评价、指导性评价,实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心理,真正做到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
熟知课程内容,切实开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源于教材,而优
于教材。在制定学科目标时,做到“知识、技能、能力、情感”,“四位一体”。
3、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更加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在执行新课程计划、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努力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好的为教育发展服务;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教师将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学会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东风中心校
2012年3月2日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农二师二十六团中学
刘长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是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出到进一步明确任务,再到确定改革目标,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足见这次课程改革之紧迫性,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这次课程改革,既见其重要性,也预示着此次课程改革之艰难。从这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已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独自所能做到的,只有依靠政府的权力,号召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方能使本次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有人说,新课改中教师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笔者不否认这一看法,只不过我认为教师教育观念是否转变、转变得是否快、是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上来,不完全决定于教师本身。理由何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学校为分数而管,在这种盛行分数的“应试教育”下,结果自然是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可以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力。长期以来,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疲于应付,“逼、压、跟”似乎已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绝招”和“灵丹妙药”,教师实际上成了监工,成了分数的奴隶。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厌学、辍学、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新课程要得以有效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的 教育理念,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内部,也就是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如果学校能挣脱“应试教育”下管理思想的束缚,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策略,就为实施新课程扫清了方向上的障碍。虽说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但这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是均衡的,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没有更多的理由去指责家庭和社会应负什么责任。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也会使教育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尽管如此,学校和教师是无法去选择社会和家庭的,但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影响家庭和社会。家庭、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属于外部因素,对其要求再多,“外因”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故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策略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应做好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 宗旨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充分突出了人的价值。新课程要求教师目中有学生,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一前提是学校管理者要目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个人所承担的压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心情愉快,从而高效的工作。这样,教师必然会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每位教师都有一个成长过程,需要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没有哪一个教师在进学校工作的那一刻就是很优秀的。领导要坚信“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一至理名言,要相信每位教师都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培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要充分尊重和依靠教师,要让每位教师都知道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具体措施、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统一的目标、一致的方向,才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和能量的内耗,教师工作起来也有信心。要真正实行民主化管理,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哪怕是批评和错误意见,“兼听则明”嘛。民主化管理可以使教师自觉地成为学校的主人,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事。
其次,切实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新课程指出,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教材”的“教书匠”转变为“用教材教”的“研究者”。这一要求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实现的,只有在学校通过教研制度化建设,营造出崇尚学术、崇尚教研的浓厚氛围的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势在必行。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有力的内在机制。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把学校的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心,学校是否发展了是衡量工作成败的重要内容。而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的发展,也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1、教学主管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做好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躬身实践,既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又要在自身实践和全体教师实践中深化和提升理论,使静止、笼统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切忌把理论教条化,僵硬化,脱离实际去指点甚至指责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不是作为对教师某种定性的手段。因此,评价者要具有科学的方法,使被评者在评价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的驱动力。
2、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勤于钻研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骨干和排头兵。一线教师的创新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大多都是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抓好骨干教师的教研工作,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当然,如果教学主管人员以及教研人员能经常结合自己的示范课进行专业引导和理论指导,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年4月上旬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镇北先生来我师讲学时,一堂《散步》示范课,使听课教师对这位古稀老人肃然起敬。他那矫健的身躯,深厚的文学底蕴,坚实的教学内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敏捷的思维,充满智慧的目光,极强的亲和力,令我们深深叹服。从而使我们不认为他那高深的理论仅是“夸夸其谈”之词,而是他毕生教学实践经验浓缩成的精华。从此“武镇北”这个响亮的名字定格在我们听课人的心里,他带领着无数教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课改中。
3、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点做好校本培训。要通过培训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起新课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更是一种教育行动,所以培训的内容及形式要能促进教师对教育思想认识的内化,从而建立起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做新课程的实践者、探索者。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规模可以是全体教师(适合于通识培训)或教研组(适合于专业培训); 培训形式可以是讲座(适合于理论学习)或课例(适合于解决具体问题);培训内容可以是专家理论,也可以是教师体会及教学反思;培训时间可以设定期、不定期两种;培训力量可以是专家、学校领导或一线教师。另外,还要重视和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对教师新课程理念形成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专栏、墙报、板报、条幅等形式不断宣传新课程,内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经验总结,要有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这样使教师一踏进校园就置身于浓郁的课改氛围中,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4、确立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并收集和整理课改实践中的材料,提炼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成功经验,便于指导和改进下一步工作。一提到课题研究,很多教师或哑然失笑,或望而却步。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搞教研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不像大学教师和专家搞教研最终一定要有理论成果。当然,完全可以向上级申报课题(地区级以上),或完成某一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或子课题下的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只有涉入具体的问题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如此不断反复,必然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三,要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地方(可能主要是省级)和学校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权力,国家在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中,给予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比例为10℅—12℅。如果学校每学年上课35周,每周34课时(以初中课时数计算),则地方和学校课程一学年是119—142.8课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据。如何科学地安排好、利用好这些课时,学校要做好统筹安排。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适应和满足本地区教学的实际与需要,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要把开发出来的资源编写成教材,供本地区各学校使用。如兵团开发的地方课程《可爱的兵团》、《兵团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中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公开发行),农二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案例集》(内部资料)等。那么,学校是不是也一定要编上几本书才算是开发了校本课程资源了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要从广义上理解,只要能为教学服务的,就要“拿来”为我所用,校本课程更多的是以活动形态方式进入课堂。比如,校园建筑物及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室、社区活动中心、展览馆、旅游区、工厂、纪念碑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是新课程有力的补充。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灵活地开发它们,用来为教学服务。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小资料卡片保存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这也是编制校本教材非常重要的过程。事实上,以前设计开展的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已经过学校一定的合理性论证的活动课等就已经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已经是校本课程的雏形。因此,学校要建立一种机制,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教师实行过程管理,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将会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学校一定会发展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名校。
(荣获2004农二师中小学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第五篇: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浅谈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今年暑假看了《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就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我从事基础教育多年,发现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其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强;课程结构过于单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评价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使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弊端根深蒂固,非一日之寒,非个人能力能改变,我曾听到有人为之叹息。现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这个新教改理念正是对旧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而树立起来的。所以我深切感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能够清除基础教育课程的弊端,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有所作为。
二、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与教学行为。新课程要求相应的教师角色与之相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因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应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着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而不能自拔。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动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体育课中的‚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动‛、‚身体动‛
这两个方面。‚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身体活动是‚动‛的外在表现。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身体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而是为了教而设计教,为了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以表面的热闹、预先设计好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华而不实地体育教学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分组后就自主活动。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课中的‚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场面上的活跃,而是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三、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但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拿出几个排球和足球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则‚蜻蜓点水‛式地到各组指点一下,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玩‛到底。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引导、不指导。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同时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的火候要到位,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学生嘻嘻呵呵,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就会十分遭糕,学生受害不浅。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还是不免俗套的出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先向参赛选手下发比赛细则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参赛选手在赛前‚千锤百炼‛,严格按照‚标准的上限‛进行准备,以求得课的‚完美无缺‛。评课者见课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含笑点头:‚好课好课‛。其实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适性。它不是摆设,更无须粉饰,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有待于完善的课‛,侧重于课的‚真实性‛。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得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教学中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计学习和锻炼就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后仍由教师来严密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由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去教运动技能差的同学,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学习。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且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合作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学习方式是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每个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现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世界能力。独特性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其独立个性的体现。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破特征。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参与、实践、感悟知识。问题性是现代学习的重要特征。问题时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我通过对现代学习方式的乐解,切实把握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对于我培养学生的现代学习方式很有帮助。我对现代学习方式的几个特征的感触颇深。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教学应改革,因为它违背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意识,有悖于现代学习方式。
这个就是我对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感想。
陈燕妮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