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反恐现状的问卷设计
中国反恐现状的调研
您好!我是毛概社会实践团队的采访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中国的反恐现状的实践调查,旨在了解我国反恐的基本情况,以分析人们和政府对于反恐的意识与做法。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当你得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事件时,你当时内心是什么感受?()A.很是震惊、愤怒,怎么会在中国反生这种事 B.比较惊讶,但没有重视 C.不在我这儿,与我没关系 2.你了解反恐意识途径是哪些?(可多选)()A.电视 B.网络 C.报刊、杂志 D.专家、教授
3.你是不是有随时面对恐怖袭击的准备?()A.是的,平常经常关注 B.没有,认为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 C.有所准备,但是不太深入 4.当你在公共场所遭遇恐怖袭击时,此时你的身边还有行李物品等,你会()A.大声喊叫有恐怖袭击,让大家都注意 B.带上行李逃跑 C.扔下行李逃跑 D.惊呆了,在原地不知所措 5.当你正在处于恐怖袭击现场时你会怎么逃跑()A.找个隐蔽常所躲藏起来 B.跟着大家一起逃跑 C.自己选择一条路线逃跑 6.当你发现在公共场所有人行为怪异,并确定其为恐怖分子时,你会()A.抓住他并与其斗争 B.报警并不要惊动他 C.自己赶紧逃跑,后事再说 7.当恐怖袭击发生时,你觉得下列哪些地方比较安全()A.就近的公安局 B.人烟稀少的小巷子 C.附近人多的场所
D.附近的店铺并让店主锁好门
8.当你遇到暴力恐怖事件时,你觉得你应该怎么做?(可多选)()
A.大声尖叫,然后逃跑。B.保持冷静,不对视,不对话,动作要缓慢。C.尽可能保留和隐藏自己的通讯工具,及时把手机改为静音,适时用短 信等方式向警方求救。短信主要内容:自己所在位置,人质人数 恐怖分子人数等。D.注意观察恐怖分子人数,头领,便于事后提供证言。E.在警方发起突击的瞬间,尽可能趴在地上,在警方掩护下脱离现场。9.你觉得我们需要增强反恐意识吗?()A.需要的,虽然不一定遇到恐怖事件,但这可以应付一些其他突发事件。B.不需要,这不是我们该做的事,这是警察该做的,有他们就行了。C.了解一下就行了,到时会有警察的。10.这次昆明的3.1暴力恐怖事件的悲剧给中国人民敲响了哪些警钟?(可多选)()A.中国政府建应该立起相应的全国反恐执法力量。B.反恐的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C.在民间社会中建立起反恐的强烈意识,让恐怖主义活动在中国社会无处藏匿。D.中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且流动性极强的国家,仅仅靠地方公安机关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11.当一场恐怖袭击过后,你觉得()A.生活回归正常了,可去一些人多的公共场所 B.应该闭门不出,恐怖袭击随时可能再发生 C.生活可以基本维持原状,但是要少去一些大型公共场所 12.反恐意识不是一天两天就是能形成的,是需要时间的。也不是一个人自发的就形成了,是需要自我和学校与社会等方面相结合的。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你觉得学校与社会怎样做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反恐意识?
13.谈谈你对反恐知识的一些了解
第二篇:中国反恐现状调查
中国反恐现状调查:1年严打不能根除恐怖主义
自今年3月昆明火车站暴恐案至今,短短三个多月,发生于人群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的多起暴力恐怖案件,拉响了中国的“反恐警报”。
恐怖主义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单纯指望阶段性的“侦破暴恐案”彻底清除,还远远不够。反制已经刻不容缓,一系列暴恐案则加速了上至中央、下 至地方的反恐工作布局,官方对于暴恐行为日趋严厉的措辞和极具针对性的机构调整,无不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反恐”将成为今后一项常态性工作,对于恐怖 主义的重视程度,可谓前所未有。一场被允许使用“超常规措施”严打的反恐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反恐依然处于“初级阶段”
“如果今天我们退缩,那么明天他们可能会伤害更多人。”怀着一种复杂却又朴素的信念,新疆6位村民被意外推到了反恐第一线。
5月下旬,新疆皮山县桑株乡6位村民在安全巡查时,发现3名身带管制刀具和疑似爆炸装置的可疑人员,遂上前询问,遭对方持刀袭击。村民机智勇敢、沉着 应对,先后将3名暴恐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收缴匕首砍刀及12枚爆炸装置。在“‘5·22’乌鲁木齐暴恐分子家乡”的新疆皮山县,这一事件背后,暗藏的是 一番堪称惊心动魄的搏斗过程。
令人欣慰的是,最终普通百姓战胜了暴恐分子,支撑他们抗争的重要信念,就是“我若放纵,你(指暴恐分子)就会害更多人。”
这是自5月底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为期一年的“反恐严打”斗争以来,首次见诸媒体的依靠“发动群众”进行反恐的成功事例。
民间反恐,强在团结和勇气。6月中旬,3名手持斧头的暴徒潜入和田市一家棋牌室,突然砍杀无辜群众。多名现场群众与暴徒展开殊死搏斗。附近商户听到警报后,立即拿起大头棒、灭火器对暴徒进行围追堵截,并积极配合闻讯赶来的武装巡逻力量,一举制服3名暴徒。
反恐,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原本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词语,已经悄然逼近普通公民。而关系到“你死我活”的残酷反恐斗争,也早已打响,并在未来可能影响到身边的每个人。
6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和田市、皮山县“勇斗暴徒”群体“自治区见义勇为模范群体”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
“光靠政法专门力量打击是不够的,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义务。”5月25日,在解读新疆《关于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的通告》时,新疆自治区公安厅法制总队副总队长努日曼·肉孜表示,面对恐怖主义,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声援反恐、支持反恐的强大氛围,将暴力恐怖犯罪嚣 张气焰打下去。
这份对恐怖分子的“严打”宣告,绝不仅限于新疆地区,更多地方以实际行动响应,反恐演习此起彼伏。仅在北京,5月份就进行了5次规模不同的演习,各级人员均有参与。
伴随着反恐演习,对恐怖分子的严惩也在快速跟进。6月16日,13名参加恐怖组织及暴力犯罪的新疆籍暴恐分子被宣布执行死刑。
但一项来自BBC的统计数据,过去一年里,有至少180人在中国各地发生的类似攻击行动中死亡。
跟国际上相比,我国的反恐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现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恐怖威胁最严峻的时期。”6月14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齐鲁大讲坛上,反恐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断言,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我国依然任重道远。
今年以来发生的多起暴恐事件,使中国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共识:高压打击恐怖主义,已刻不容缓。
总书记3个月22次提反恐
进入2014年,我国反恐形势骤然趋紧。
根据公开报道,仅今年前5个月,便已发生了至少5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其中发生于昆明火车站的砍杀伤人案,更被解读为“恐怖势力开始向内地渗透”。
日趋严峻的反恐局面引起了高层重视。
据齐鲁晚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至5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重要活动场合或讲话中,至少22次提及反恐,其中针对新疆乌鲁木齐“4·30”火车南站站外爆炸案及乌鲁木齐“5·22”暴力恐怖案,习近平专门做出过两次重要批示。
值得一提的是,“5·22”暴恐案发生时,正值以“安全问题”为主要议题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在上海刚刚结束。
此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新的亚洲安全观,以东道主身份与会的中国领导人在发言中表示,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三股势力”,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次会议是中国在“家门口”为亚洲现存和潜在的安全困局提供破解与防范之法的重要尝试。
但“5·22”暴恐案的突然到来,成为“对中国国家安全观赤裸裸的挑衅”。
类似挑衅不久前便发生过。4月30日下午,新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站外传出一声巨响,两名暴徒在火车南站出站口接人处持刀砍杀群众,同时引爆爆炸装置,造成3人死亡,79人受伤。随后,习近平批示:“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
对于习近平视察新疆,新京报当时曾评论认为,考察“反恐维稳前沿,形势严峻复杂”的南疆,体现了习近平直面问题、对症下药和不回避主要矛盾的态度,向国内外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即中央政府有决心、愿意花大力气解决新疆当前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暴恐分子气焰之嚣张,可能超过了官方的预料。
英国FT中文网新闻援引澳大利亚墨尔本拉筹伯大学汉学家詹姆斯·雷柏德的说法称,过去几年,恐怖主义活动的目标已从警察局和政府大楼转向平民,目的便是为了“制造恐慌。”
“不严厉打击暴恐活动,百姓永无宁日,新疆永无安定。”5月24日,国务委员、国家反恐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乌鲁木齐与社区干部群众座谈时强调。
反恐自上而下
“大敌”当前,一股“同仇敌忾”之势,自上而下加速扩散。
就在郭声琨在乌鲁木齐召开座谈会的第二天,5月25日,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焕宁宣布,经中央批准,国家反恐工作领导小组决定,以新疆为主战场,其他省区市积极配合,开展为期一年的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
以“暴力恐怖活动”为主要对象的严打,尚属首次。据此,香港大公网社评将之认定为“史上首次如此大规模的反恐专项行动”。
5月29日,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议上,使用了更形象也更严厉的措辞:“筑起铜墙铁壁、构建天罗地网”。
一揽子部署措施,直面存在问题、正视薄弱短板,抓住了新疆工作中民众高度关注、亟待加强巩固的关键环节,亦反映了中央对新疆局势的清晰判断,大公报在评论中如此表示。
针对日趋猖獗的暴力恐怖活动的反制措施,并非今日才有。2013年8月27日,国家反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便于“更好协调各个职能部门,调动国家级资源对重点地区反恐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
这个由国务院领导,公安、安全、武警、军队、外交机构等职能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的机构,多部门协同作战,打击恐怖主义的作用不言而喻。
与以往刑事案件不同的是,以家族、家庭为核心的团伙化恐怖组织更难被发现,这给反恐增加了难度。
这并不能阻碍国家层面反恐措施的调整。李伟认为,国家层面的反恐工作领导小组,今后可能会在中央国安委的领导统筹指挥下,结合其他一些部门的工作,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反恐。
国家层面反恐警报拉响,各地亦紧随其后。
国家反恐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江西、山西、广东、云南、河北等地纷纷成立与之相对应的省级反恐工作领导小组,多由地方政法委书记担任一把手,迅速展开工作。
尽管对反恐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能并无多少公开报道,但近期各地组织的各类反恐演习中,屡见反恐工作领导小组的身影。
5月30日,河北组织的“力量——2014”反恐防暴视频演练中,该省反恐工作领导小组高居组织者之首,其后依次为河北省公安厅和武警河北省总队。
4月29日,陕西省公安厅召开的全省处置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演练暨全省公安机关反恐处突工作现场会上,陕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安东,以陕西省反恐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的身份,对反恐工作提出要求。
“地方上的反恐工作领导小组应该不止公开报道的这些,各地应该都有。”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李伟表示,现在作为“全国一盘棋”的反恐工作,需要各地相互协作配合而不能出现“短板”效应。
而其他形式的“反恐”活动亦在展开。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布的2014年招生计划中,“反恐专业”赫然在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成为全国公安系统院校里第一所开设反恐专业的高校。
这项包含了反恐理论及实践的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在公安机关及其他政法机关相关部门从事预防、打击、处置恐怖主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恐怖主义形成原因复杂,如果不做深入了解和研究,很难真正做到‘反恐’。”一位专家在分析该专业时表示。
自6月1日起,85万名志愿者走上北京街头巡逻,这些以退休党员、积极分子为主,年龄多在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妈在执勤时“毫不含糊”,他们与首都的公安等专业人员和街头的修鞋匠、菜摊主等,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反恐网络”。
问题非一年时间能解决
种种迹象显示,持续一年的“反恐严打”将以“史无前例”的力度推进下去,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严打只有一年,一年之后呢?
回顾历史,由于国内外种种复杂的政治、地域、宗教和民族等原因,在此前我国30多年的“反恐”斗争中,肇始于新疆地区的“东突”恐怖分裂势力,从未被彻底根除。
近年来,随着境外势力支持的增加,恐怖暴力活动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从一个地区逐渐蔓延到其他地区,恐怖分子针对的对象,也由公安,政府机关等,转向普通平民百姓。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认为,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的宗教极端主义,在于它不忌惮采取暴力恐怖手段,而且愈来愈倾向于以滥杀无辜的残忍行为危害社会,造成社会恐慌,以扩大它的影响,迫使国家作出退让,以达到分裂国家的目的。
而宗教极端主义的根源不是短期内能消除的,不是一项政策就能解决的,因此,反宗教极端主义的斗争也将是长期的。
李伟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非国家行为体,一个国家如何能够真正全面有效地制止恐怖主义,包括遏制恐怖主义的发展,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很大的空间。
就整个国际社会来看,“反恐”也是一项国际难题,不能一蹴而就。
李伟认为,任何反恐都要经历一个摸索阶段,公众要有适应过程。
“仅靠一年的严打行动,并不能完全根除恐怖主义活动的根源。”李伟认为,反恐还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加强国际合作等一系列“组合拳”,而这些,并非“一年时间”所能解决。
“只有持久的,有了上述重要的依靠力量和基础力量的时候,我们的反恐才可能取得比较大的进展。”李伟表示。(本报深度记者刘志浩实习生黄蓉王英政)
第三篇:供应商反恐调查问卷
瑞泰遮阳制品(台州)有限公司
RHINO OUTDOOR PRODUCTS(TAIZHOU)CO.,LTD
供应商反恐调查问卷
一、常规安全
1.工厂是否设定文件化的安全方针和计划?YES(有)NO(没有)
2.工厂是否成立安全部门并且任命安全负责人?YES(有)NO(没有)
二、人员安全
1.工厂是否制定文件化的人员招聘作业规范,且是否定期评审招聘规范有效地执行?YES(有)NO(没有)
2.工厂是否对仓库,船务和保安人员进行入职前个人安全资料调查及定期的员工背景调查?YES(有)NO(没有)
三、实体安全
1.工厂建筑物实体是否使用牢固的物料建造,以防止未经授权人员进入?
YES(有)NO(没有)
2.工厂是否安排专职安全人员以阻止未经授权人员进入厂区?
YES(有)NO(没有)
3.厂区内外所有门窗,出口和栏杆是否安装足够锁具,并且制定有效的门禁安全管理规范,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员工能安全撤离?YES(有)NO(没有)
4.工厂是否能有效地控制未经批准人员不得进入仓库内的原材料区和成品区?
YES(有)NO
5.厂区内外,包括停车场,是否配足充足的灯光照明?YES(有)NO(没有)
6.私家车辆是否受控而不能随意进入裝柜区和出货区?YES(有)NO(没有)
7.工厂是否保存出货记录?YES(有)NO(没有)
四、仓储安全
1.工厂是否建立程序对货物进出进行管制,以控制授权或非授权物料的进入和避免损失?YES(有)NO(没有)
2.工厂是否指定专职人员监管物料进出?YES(有)NO(没有)
3.工厂是否建立程序规范管理产品的标识,重量,数量和有关产品文件?
YES(有)NO(没有)
4.工厂是否建立程序对货柜车、拖车和机动车上的封条粘贴、更换、纪录、追踪和确认进行管理?YES(有)NO(没有)
5.工厂是否建立程序以监管物料短装/余剩?YES(有)NO(没有)
6.工厂是否建立文件化程序对进出货物进行追踪控制?YES(有)NO(没有)
7.工厂是否区别停放空载货柜和满载货柜,以防止未经授权接触?
YES(有)NO(没有)
8.工厂是否在货物装载前安排对货柜车进行检查?YES(有)NO(没有)
9.工厂是否建立程序以规定在发现不正常或非法状况或可疑状况时,工厂能及时通知海关和当地执法部门?YES(有)NO(没有)
五、分包商控制(包括货运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
2.工厂是否采用陆运、海运、轨道运输及联运等方式或者雇佣三方物流公司出货到美国?YES(有)NO(没有)
六、安全意识培训
1.工厂是否建立员工举报机制,包括保密性举报?YES(有)NO(没有)
2.工厂是否对管理层主管和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内容包括内部阴谋的识别,产品完整性维护,以及授权管制的定义和程序?YES(有)NO(没有)
厂名:(盖章)
厂址:
审核日期: 1.工厂是否挑选和使用一些分包商,且哪些分包商需要进出厂区?YES(有)NO(没有)
第四篇:关于中国知网资源现状调查问卷
关于中国知网资源现状调查问卷 研究对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研究工具:调查问卷
维度:学生的个人信息、学生对中国知网的熟悉程度、学生使用情况、学生使用评价
问卷方向:
(1)个体设置:年级、校区
(2)学生使用情况:学生对中国知网的了解程度、学生的使用频率、学生的目的(3)学生使用评价:学生使用满意程度、建议和意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同学:
你好!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学校的同学对中国知网资源使用的现状,我们将用此次问卷进行较系统的调查,以助于了解同学们对中国知网的使用情况。回答本问卷时,请尽可能做到坦诚和完整,以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问卷的回答方式,采用单项、多项选择答案方式,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勾。个别题目以排序的形式出现。本问卷不记姓名、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对你的答案我们会严加保密,希望你们能将真实的想法告知我们。谢谢!
11教育技术1班 黄允琪 曾颖 第1-3题是个人信息
1、您的年级是: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的校区是:
A、同济 B、本部 C、河滨 D、北院 第4—6题是学生对中国知网的了解程度
4、您知道中国知网吗(http://www.cnki.net/): A、知道 B听说过 C不知道
5、您浏览中国知网的频率是:
A、经常(每周5次以上)B.偶尔(每月5次左右)C.不知道
6、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中国知网:
A、同学或朋友 B、老师 C、宣传材料 D、其他: 第7—10题是学生对中国知网的使用调查
7、您使用中国知网的主要目的是:
A、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应用信息 B、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C、查找文献、写论文 D、获得教学、科研相关的信息 E、其他:
8、您使用的学术文献类型是(可多选):
A、学术期刊 B、硕士论文 C、工具书 D、年鉴 E、图书 F、博士论文 G、会议论文 H、报纸 I、不知道
9、您会阅读以下哪些类型的文献(可多选):
A、基础科学 B、工程科技 C、农业科技 D、医药卫生 E、哲学与人文 F、社会科学 G、信息科技 H、经济与管理
10、您认为中国知网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您的信息需求: A、完全能 B、基本可以 C、不够用 D、不常用、不好说 第11—16题是学生对中国知网的使用评价
11、您认为中国知网使用的易学程度:
A、中国知网比较复杂难懂,不知道怎样使用 B、一般,基本能用 C、简单,都能使用
12、最能影响您对中国资源资源利用到的因素是:
A、查找不方便 B、网络环境不允许或不通畅 C、没有自己需要的资源 D、不习惯看电子版书籍 E、对网站的使用方法不熟悉 F、其他:
13、您认为现在的中国知网的资源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A、资源数量 B、资源质量 C、服务 D、专业覆盖面 E、数据更新及时 F、其他:
14、您可以顺利查找并熟练使用需要的资源吗:
A、完全可以 B、基本可以 C、偶尔遇到困难 D、经常遇到困难 E、不知道
15、使用中国知网遇到问题时,你首先求助于:
A、用户建议 B问同学或朋友 C、找“常见问题解答” D、不管他,去别的网站 E、其他:
16、您对中国知网的建议和意见:
第五篇:中国就业歧视现状问卷调查报告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正在审议的《就业促进法(草案)》,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得到的反馈主要是对反就业歧视的规定不够,鉴于此,立法部门已将原案中的几条反就业歧视规定扩充为专门的一章,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对民意的重视。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的这份调查报告,则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也有助于立法机构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为反就业歧视的立法与制度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就业歧视涉及公民的基本人权和社会公正问题。为了更准确了解当前我国就业歧视的现状,为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推动在我国实行就业机会平等提供可靠的依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于XX年5月和10月,就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在全国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郑州、银川、青岛等十大城市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我们发放了3500份问卷,收回了3454份。
现将这次调查所获得的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一、就业歧视相当普遍且严重
1.就业歧视范围相当广。调查表明,我国当前就业歧视的主要领域有民族、宗教、政治面貌、残疾人、户籍、性别、年龄、健康、外貌身高、性取向等十来种。
根据反歧视定义,在同样的情况下实行差别对待构成歧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差别对待都构成歧视,但差别对待是歧视的重要表现。根据这次问卷调查,我们选择了13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否有差别待遇进行调查。
雇主单位的要求并非都是歧视,但有相当一些是有歧视性的。所以此表能一定程度反映我国就业歧视的范围。如就业中提出学历、工作经验、资格证书的条件大部分可能是合理的,健康有部分可能是合理的;但是,户籍、性别、年龄、外貌身高等要求基本上没有合理性,大部分可认定为歧视;而民族、政治面貌、性取向虽然表中比例不高,但是属于国际标准严格禁止的歧视。还有残疾人和宗教歧视虽然没有列入,却也是法律明确禁止的歧视。所以认为以上十来种歧视为我国的主要歧视领域是合适的,其他学历、工作经验等为非主流歧视,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构成歧视。
2.就业歧视相当严重。在问到“目前就业领域存在就业歧视吗”时,认为存在的被访者,累计占85.5%,认为非常严重和较为严重的占50.8%,认为不存在的只占6.6%。
七成多的人认为在就业中受到歧视。在问到被访者“就业过程中受到过何种歧视”时,有30.8%的人认为曾经在薪酬或福利方面受到过歧视;22.7%的人认为在岗位或工种安排方面曾经受到过歧视;21.3%的人认为在升迁和职称评定方面受到过歧视;17.6%的人认为在应聘时受歧视(以上为多项选择)。在问到受歧视的程度时,有54.9%的人认为受过各种不同程度的歧视,15.6%的人认为受过严重歧视。共有71.1%的人在就业和工作中受到各种歧视。
在求职中受到拒绝的情况,比例最高的是因为残疾,有21.8%的残疾被访者认为自己因为残疾而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其次是因低学历,达18.7%;第三是因为外地户籍,达18.5%;最低的是政治面貌,只有3.4%。
3.就业歧视相当公开。调查表明,就业歧视是相当公开直接的。如在问到“因为疾病而被辞退,是否会直接告知理由”时,有51.3%的雇主会直接告知理由。
二、国家机关在带头歧视
调查发现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和职业中存在相当严重的歧视。有65.9%的被访者认为公务员招录和职业中存在差别对待。
1.公务员招聘中的三大歧视:户籍、残疾人和健康条件。在公务员招聘中,被调查者认为受排斥的情况:学历低占第一位45%,外地户口被排在第二位43%,这是最严重的歧视;残疾人(40.9%)和健康原因(40.7%)分别排在第三、四位。由于学历要求不都是歧视,只有有些情况才是,所以上述三种是最重要的歧视。
2.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也非常严重。公务员招聘时的年龄歧视非常突出。招聘公务员中,要求30岁以下的占42.0%,要求35岁以下的占58.0%。有32%的人遭到性别歧视。由于只有女性才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比例是很高的。
3.歧视主要发生在复试阶段。国家机关的歧视主要发生在哪些阶段?有66%的人认为复试阶段存在歧视;有35.8%的人认为升迁阶段存在歧视;有29.4%的人认为招录体检阶段存在歧视;有27%的人认为公务员招录笔试阶段存在歧视。说明多数人不相信公务员的复试。
4.被访者认为公务员招录对性别、户籍和身高长相的要求是最没有道理的。被访者认为,在招聘公务员中设置的最不合理的条件,第一是性别,占67.7%;第二是户籍,占66.3%;第三是身高,占59.8%;第四是长相,占47.4%;第五是政治面貌,占41.6%。对企事业单位招聘设置条件的看法与上述有所不同,认为企事业单位首先不应设置的条件是户籍,占67.2%,其次是性别,占63%,第三位是身高,占54.5%,政治面貌排第四,占53.4%。这说明公众认为,国家机关招聘中提出性别要求,企事业单位提出户口要求是最没有道理的。还有公众更反对企事业单位招聘设政治要求,这个比例高于对公务员提出此要求的近12%。
被访者认为,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中可以提出的合理条件,排在第一位的是学历,占80.7%;排在第二位的是健康,占59.8%;排在第三位的是年龄,占47.9%。可见,公众比较认同在招聘中,通过学历来筛选应聘者。也有超半数的人认为健康条件是合理的,近半数的人认为年龄是合理的,说明很多的人对健康和年龄歧视缺少意识。
三、就业歧视的几个特点
1.最受歧视的三大群体——残疾人、艾滋病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
根据我们研究,从群体的广泛性和受众面等综合情况看,就业和工作中的歧视最严重的领域是身份歧视,其次是对女性的歧视,然后是对残疾人、年龄、健康和身体特征(身高、长相、体重等)等的歧视。
但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在问到“哪些群体容易受歧视”的问题时,回答后前四位的是:残疾人65.6%,艾滋病患者62.8%,肝炎病毒携带者54.2%,由于学历条件不高构成歧视,所以对农民工的歧视(占45%)排第四位。可见,残疾人、艾滋病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和农民工是最受歧视的群体。
2.最严重的歧视观念是健康歧视。
调查发现,公众在观念上最严重的歧视是健康歧视。在问到“如果你是雇用者,您可能不会招收下列哪些人员”的问题时,63%的被访者表示不会招收艾滋病毒携带者,55.8%的人表示不会招收乙肝病毒携带者,52.5%的人表示不会招收性病患者。在问到“您是否会与爱滋病患者、性病患者、乙肝患者一同工作吗”的问题时,分别有52.5%、51.6%、49.3%的人表示不会。以上调查反映的是人们的歧视观念,艾滋病患者、性病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最容易受到歧视的群体,说明很多普通人都对这些人抱有歧视观念。
女性和户籍身份为什么没有列在前列?是因为许多人主观上并不对女性和农民身份抱有歧视。但是,由于艾滋病患者的群体人数不多,而且这部分人得知患病后去求职的更少,所以从整体上显示并不太严重。但从个体上讲肯定是最严重的,很可能有一个拒绝一个。中国的残疾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但去正常应聘就业的比例也不是太多。而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一定的隐藏性,不提体检要求的招聘不会产生这种歧视。所以,这两种在很多人观念中抱有的、可能是很严重的歧视反而没有身份和性别歧视在就业市场中显示得更为严重。身份歧视和性别歧视之所以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两种歧视,是因为这两个群体被歧视的人数量大,而且公开显示在招聘市场上。
3.公众最反对的歧视是性别和身份歧视。
调查还发现,公众最反对的歧视是性别和身份歧视。问到“对目前社会歧视现状有何评价”时,受访者认为“很不好”的歧视排序,第一位是性别歧视(占29.8%),其次是身份歧视,包括户籍歧视(26.4%)和籍贯歧视(26.2%),还有残疾歧视(26.2%)。被访者对健康歧视和同性恋歧视的反对度最低,认为健康歧视很不好的只有12.3%,认为同性恋很不好的只有14%,说明比较认同这种歧视。
四、关于性别歧视和农民工歧视
性别歧视是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女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在本课题社会问卷抽样调查中显示,在回答“就业时单位或雇主是否提出过性别要求”的问题时,明确要求是男性的占13.9%,明确要求是女性的占7.1%,男女都可以的占32.2%,而无明确说明的占46.7%。可见,有21%的招聘单位明确提出性别要求。而明确提出要求录用男性的高出女性的一倍。
在问到“女性在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是:外貌气质、学历和公关能力,分别有70.1%、67.2%和60.7%的被访者选择了这些选项。而女性认为学历是最重要的,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外貌气质和公关能力,分别有72.6%、70.3%和64.8%的被访者选择了这些选项。在问到“获取工作时是否有相貌和气质要求”的问题时,要求长相端正、气质优雅的,女性比男性百分比高8.3%。可见,对女性就业不是以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貌取人的现象是存在的。
另外,有不少雇主对结婚和生育的女性存在歧视,有的要求不要已婚女性或要生过孩子的。调查表明在订劳动合同时,有15.4%的女性受到结婚或生育方面的限制。
在问到“工作单位已经落实的女性权益”问题时,有52.4%的被访者回答单位落实了怀孕的权益,72.8%的被访者回答单位落实了产假的权益,落实了哺乳期权益的为49.2%,特殊生理期为17.5%,劳动与安全保护为45.4%。换句话说,产假权利落实得较好,特殊生理期的保护最差,还有47.6%的单位没有落实女性怀孕的权益。
关于农民工歧视。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工受歧视的严重程度大概排在第四位,在残疾人歧视、艾滋病和病毒携带者之后。但农民工是受歧视的最大群体。由于农民工的歧视很多是法律化的,所以调查所显示的数字并不充分。
农民工在就业准入时就受到法律歧视性约束,无法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但农民工在就业工作中仍然受到各种歧视。
根据回答,第一是工作和居住条件差,占89.7%;第二是在工种安排(脏、重、粗)方面受到歧视,占84.9%;第三是在报酬方面受到歧视,占36.2%;第四是从业的行业限制占35.3%;第五是医疗和工伤保险占27.9%。
在问到是否“农民工自然比正式员工待遇差”的问题时,有35.4%的农民工认为歧视理所当然,有64.6%的人认为不应该是这样。在问到受歧视时怎么办时?多数农民工(占64.8%)只会选择发发牢骚,35.2%的人不会忍受。
五、对歧视的认同与态度
我们也对公众就业歧视的认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公众对就业歧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力。多数人对歧视的概念是认同的,如表九第1项所阐述的概念,有83.9%的人表示同意和基本同意。公众也意识到平等就业是一项法律权利,如同意和基本同意第8项说法的达86.8%;有61.2%的人不赞成“平等就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说法(第9项)。但是,很多人对歧视现象仍有些模糊的认识,第4项是明显的歧视说法,也有25.6%的人赞成。对第2项、第3项,同意的分别有58.8%,79.4%,把企业的用人权夸大,这种观点是有问题的,企业必须遵守法律,也必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对男女退休年龄的区别对待分歧较大,同意的占38.2%,不同意的占51.5%。
在问到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
时,认为就业歧视严重是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原因,有69.4%选择了这个选项;第二是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选择比例达到46.6%;第三是受效率第一因素影响,选择比例达到45.7%。我们认为,这些认识是非常表面的,有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调查表明,我国的就业和职业中充满各种歧视,而且是赤裸裸的;歧视的名目繁多,有的竟然到了荒诞的地步;歧视不但存在于企业和私人雇用单位,而且在国家机关也相当严重。这表明我们的社会严重缺少平等的就业观念和意识。反歧视、促进就业机会平等,是我们当前迫切、而相当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是我们走向社会公正和和谐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就业和职业中充满各种歧视,而且是赤裸裸的;歧视的名目繁多,有的竟然到了荒诞的地步。歧视不但存在于企业和私人雇用单位,而且在国家机关也相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