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国梦 我们在行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国梦 我们在行动
珲春市第一小学 六年五班 江南 指导老师:郎雪梅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年五班的江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国梦 我们在行动》
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这曾经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财富的渴望,我们变得疯狂而不计后果。
就说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那曾经是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就说今年北京的雾霾,北方的大水等等都是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而由此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我们不仅要建设富强中国,更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国家在行动。当前各级林业部门将采取四方面措施:确保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50%以上可治理的沙地得到有效治理,60%以上的天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珲春在行动。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你看,现在的防川风景如画,濒江临海,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防川美丽的自然景观。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好,每年候鸟迁徙,敬信、防川就成了鸟的天堂。还有春化境内原始森林保护的好,频频出现野生东北虎,前几日还现身了珍贵的金钱豹身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还会远吗?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一小在行动。我校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地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现在的一小校园绿草茵茵,鲜花怒放,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营养午餐,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午餐是经过国家级营养师认证人员精心搭配的,不仅美味,而且搭配合理,营养均衡。身为一小的学生,是幸福的,幸福就是梦开始的地方……
身为小学生的我,又能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做出什么贡献呢?其实,我也在行动!同学们!我每天节约一张纸,假如全中国的人们每天都少用一张纸,那一天就可以节约十三亿张纸,相当于少砍多少大树呀!而树,又是环保中很重要的一项。它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抵挡沙尘暴,还可以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清新空气;同学们,我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假如每一个人每天都少用一个塑料袋,那一天就可以减少十三亿个 “白色污染”,贫瘠的土地就可能焕发生机;我每天都喝掉饮料瓶中的最后一滴水,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喝完饮料瓶子里的最后一滴水,就可能换回一条又一条清澈的小河……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呀!同学们,老师们!为了未来的家园能够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们美丽的中国梦!谢谢大家!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流泪,这种气体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如今,汽车尾气的治理已取得很大成功,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环保出行;再者就是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拒绝过分包装;不追求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的志愿者;要认识到草原危机,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等等。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向往、充满期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应同步进行。可持续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让我们携手共建,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努力建成环境友好的美丽家园。
第三篇: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摘 要] 党的十大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 “四位一体”上升到 “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这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它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纳入“生态文明”的视域,并且上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共继往开来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 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制度设计;环境保护
引言部分:
1、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正是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以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诉说着13亿中国人的向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永续发展”。①川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这个小康中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即在建设目标上,既要建成/小康中国,也要建设美丽中国,使两者成为科学发展的两翼,两翼齐飞,发展的路子才能更坚实!更迅猛”。
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 ①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一9(2).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里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则是从更高的层次论证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问题,作为研究人、人类社会、自然界辩证关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科学的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
1、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
这首先表现在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 “历史
①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马克思认为,人不应该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 界的一员。恩格斯更为直接的指出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人对于大自然的依赖性,大自然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能够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人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一方面,人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大大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自然界处处都烙上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128.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 74. ③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84. 了人类的烙印。另一方面,人能够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3、改造自然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在自然界面前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关键。恩格斯告诫的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恩格斯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界应该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参见第三页上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二)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这是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这是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吨,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这是我们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样的结论,不是来自某个危言耸听的环保组织,而是来自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②不断加剧的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纪的后40年里,日本对外转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美国转移出去的高污染产业占40%左右。发达国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向世界转嫁危机,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有类似的可能。
本世纪最初10年是160年来最热的10年,全球温室气体含量今年5月达到数百万年来的最高点。尽管人均能耗远高于我们的欧美国家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内心深处的环境压力始终挥之不去。发展的权利不容剥夺,但发展的目的,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烫③。
“美丽中国”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涨起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2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517.任仲舒.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N].人民日报,2013-07-22 容。”刚刚闭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总书记在贺信中掷地有声的坚定话语,传递了中华民族向污染宣战的坚强决心。
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措施
(一)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意识基础。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实际上也是生态文化的缺乏。因此,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应大力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的生态文化导向,从而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经
①济社会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
马克思认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就必须好好保护大自然,少向大自然索取,不干蠢事。为此,他提出了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的科学构想。第一,采取有组织的共同劳动和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第二,改进劳动资料与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马克思指出:“撇开现有的劳动资料在细节上的不断改进不说,旧的资本也会以生产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第三,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变废为宝,走循环式发展道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合理利用废弃物提供了现实性途径与可行性方法。所谓废物,不过就是生产排泄物与消费排泄物的一种俗称。其实,废物并不废,它们只是暂时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马克思指出“:所谓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②。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并且用推动科学发展来衡量和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发出号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③现实的基本国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都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吸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新的“生态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要积极稳妥地执行科学的核算和考评制度“要抓 ①② 仇竹妮,赵继伦.增强全民生态意识[N].人民日报,2013-08-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117页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 -11 -18.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五)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人类之所以遭致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最根本的还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恩格斯在谈到要对人给予大自然的影响予以调节时指出:“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①。马克思也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资本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个荒唐的私有制。马克思指出,我们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种种批判,包括对它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批判等,归根到底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尤其是其土地所有制的批判。因此,他主张必须废除这个荒唐的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在《资本论》中,他曾设想将土地交给社会,由全社会成员来共同占有与平等利用,并要求他们“像好家长那样”,好好爱护土地,保护生态。
五、结 语
1、“四位一体”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调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亮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深化,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未来的征途,我们相信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昭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12 -11 -09 [5]宋福范. 党的执政理念[J]. 学习文选,2010(46).
[6]张多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N].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520页。南华大学报,2007 -10 -39(03).
[7]吴妙丽. 关键词———生态[N]. 浙江日报,2008 -01 -22(01). [8]郝洪.“环境敏感期”的新考题[N]. 人民日报,2012 - 07 - 30(09).
转型,首先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节能环保技术成本,逐渐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赋予环保部门有力的强制执行权,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层级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转型,核心在唤起全社会参与。归根结底,环境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几十年来,“环保靠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克服环保领域的市场失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单纯的行政措施,不仅边际效益递减,而且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的弊端。只有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综合施治,美丽中国才可能由愿景化为现实。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二、中国梦的含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三、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四、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论述。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政治方面的意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90多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口号。这两次理论上的飞跃,都是为了解决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六、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社会方面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期待安居、乐业、增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不仅期待殷实富庶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注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为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也为子孙后代永享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顺应时代潮流,契合人民期待。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七、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经济方面的意义。随着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生态的具体状况相适应,否则,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生态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生态问题、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对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八、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文化方面的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深化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推进“中国梦”在文化方面的进步。
结束语: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发展的目标,其中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同时,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
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梦
一、国际背景意义
我们现在在国际上介入的工作比较多,大家知道千年目标就是2000年联合国首脑会议制定的千年目标到2015年终止,2015年以后的新千年目标或者是发展目标、发展进程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我们中国现在的这样的地位跟2000年的地位,已经是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了,那么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预期加高了,中国自身的责任感也加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确实要花很多精力来分析和探讨中国在2015年以后国际发展进程中间,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
不仅仅是这样,在去年联合国多哈的气候会议上提出要在2015年完成一个国际协定,就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要达成一个协议。中国现在不是简单的树大招风,我们2011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超过美国和欧盟27国排放总量的总和,而且这样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差距在进一步拉大,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然现在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应该都是史无前例的,也可能是后无来者,我们每年一个百分点就是1400万人口,这些年每年都超过1500万人口,即使是这样,我们还需要至少是20年时间才能够完成的我们的城镇化进程。大家说可能印度有可能要超过我们,但是实际上印度超过我们短时间还不是那么简单。我们2012年的钢的产量是7亿1500万吨,印度钢的产量是7600万吨,也就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印度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现在基本上都和我们八十年代的水平差不多,所有的这些都消耗大量的能源。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我们中国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历史和战略意义,更重要的应该说它有一种叫普实性,普遍的实用性,有普世价值,那么,生态文明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样一种社会文明形态,不仅仅是中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全世界都应该向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
中国这些年,要实现一种民族的伟大的复兴的话,仅仅有GDP显然是不够的,日本处于世界第二经济体这样一个地位,有20多年时间,但是它并没有大的软的实力,因为它没有一种引领世界的价值理念,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国际上做工作,希望能够把生态文明构建一种话语体系,能够在世界的治理中间能够体现出来。
那么现在我们说这个生态文明这个是属于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从现在我们在国际的交流的情况来看,也应该说国际社会表现了一个比较积极的认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国内的生态文明的认知和实践,应该说在世界上有一种引领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我今天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战略地位,这样的演化的进程关于它的学术、认知,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相应的建设实践,这些方面跟大家一块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一)基本国情迫使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在两会期间,生态文明、中国梦、美丽中国,特别是在我们雾霾重重的北京,大家对这个中国梦的解读,更多的就跟生态文明结合在一起了。而且习近平同志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就生态文明问题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是应该说是最直白的、最有说服力的生态文明的行为和社会选择:
有一个人在海边晒太阳,旁边有一个人催他说:“你太懒惰了,赶紧去干活吧!”然后这个人说:“为什么要去干活?”他说:“你干活才有钱,才可以挣钱”。“为什么要有收入要挣钱?”,“挣钱了,你才能有好生活嘛!”,“好生活是什么样子?”,“好生活就是在这晒太阳”,既然这样的话,已经在这晒太阳了,为什么要去重复这么一个过程?”
现在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像太湖治理,本来太湖就是一池清水,结果把它全部污染了,现在花巨资来治理,何必当初呢?我们说的美好的生活就是属于天蓝、水净、地绿,本来我们就天蓝、地绿、水净,结果我们偏偏要非常勤奋的去把它破坏了,然后非常勤奋的加以改善,像这样的折腾,就显然我们是在与自然作对,不是属于一种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我们想通以后,确实很多我们在做的无用功,我本来在这享受着蓝天、白云、沙滩、阳光,结果的话我去发展,最后把污染了,再用来治理,最后还是要回到这样的原点。
所以说生态文明,为什么说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个是属于一种根本的理念的思想,世界观认知方面的,不是属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现在我们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但是现在我们说生态文明,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建设返璞归真,在那晒太阳要是没饭吃,显然是不可能的。
2009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4月份丹麦政府开了一个高层次的会议,这个会议我也去了。在这个会议上科菲安南去做了一个演讲,他讲了一个故事说: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位置上,整天忙忙碌碌没有一点空闲,整天关在火柴盒的办公室里面,基本上享受不到自然。他说退休以后和妇人一起到了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一个森林里面,30公里的森林里面,没有电、自来水,完完全全的绿色,周围也基本没有人,那是非常清新、非常的安静,没有手机、电视,电灯都没有。不到一个星期就感觉到这个太枯燥了,跟世界有点脱离了,在第五天的时候他说不行,像这样一种生活不行,跟现在的生活脱离了太远了。第六天他就步行30公里跑出来了,在附近买了一份报纸,把手机全部拿回去了。
所以我们现在这样的生活,我们不可能属于返璞归真,不可能回到原始,只是我们生活品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所以说李克强同志在3月17日答中外记者问的时候说:绿水青山、贫穷落后,那不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需要的,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在北京,现在的生活跟30年前我们当时出国的时候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现在感受我们这个世界比他们还先进、发达,这是另外一个环境的根本的改变,但是从这样一种生活的便捷,从这样的资产占有的富足程度,从我们现在对国际资讯的了解,应该说在很多方面我们并不亚于发达国家。
但是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我们现在的交通拥堵,就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失去了一种理性的,就是习近平同志讲的,我们本来就蓝天白云,有沙滩阳光能够与自然和谐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把自然破坏了,所以我们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应该是一种被迫、无奈,而不是一种主动,在工业文明里面应该说这是一种必然,因为工业文明就是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以我们李克强同志说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生态形势的严峻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这成为我们发展的短板了,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打破这个瓶颈的制约。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顺便来搞这个建设,而是属于我们现在发展阶段,我们现在的基本国情迫使我们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现在从这个操作层面来讲,李克强同志讲的也很清楚,要提高门槛也要还旧账,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没有总书记所描述的这样一种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轨迹,我们现在是一种被迫、无奈,这个被迫、无奈选择生态文明也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因为我们要说生态保护,我们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农业学大寨以后就开始强调生态文明,但是当时的生态文明是因为农业学大寨毁林开荒,将森林、草原、湿地变为农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当时的生态退化,我们要生态平衡没什么环境污染,并没有环境毒化,所以是一个不同性质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不断提升
应该说在二十世纪的改革开放那些年代里面,我们确实也是面临了很多,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性质变了,从自然环境的恶化、生态失衡变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毒化,环保部说现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数据是保密的,甚至美国大使馆在进行PM2.5监测的时候说它是违法的,所以性质变了,我们由于在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人口压力大对自然的破坏主要以生态破坏为主,那么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间,城镇化的过程中间,由于我们发展速度快,对大量的污染物、重金属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毒化。
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到议事日程,那么在2002年的时候当时非常明确的提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在十年前,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面就把这个生态良好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那么在2005年生态文明在我们官方文件中间第一次提出来,当时提生态文明也还是一个比较狭义的理解,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因为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那么在十六届的四中全会,就把这个生态建设作为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的到生态文明变成四位一体,所以从这个发展过程中间生态文明的地位不断在提升,我们现在说的五位一体在2008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了。大家可以看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十八大上面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总体布局。而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所以这个地位不光是一种突出地位,而且还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一种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应该是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这样一种社会文明生态,但是我们党的十八大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应该说还是非常谨慎,也是非常睿智的,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因为在马凯同志主持的会上面,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他也是非常明确说我们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属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城镇化还要加速推进,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工业文明,工业文明还要兴起,但是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那么在十八大两会讨论中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应该是非常明确,因为它的重要性关乎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这样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说四大文明古国,世界上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二千多种文明,现在真正能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的就只有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能够永续发展,不光是出于中华民族的问题,而且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这是中国的责任、义务,特别现在是美国的一些智库、国际的一些结构对中国的预测说应该是2025年前后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应该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当然中国要真正从这样的一种社会、国际第一政治的影响力上面超过美国可能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
(三)国际社会指责中国是“新殖民主义”是污蔑
中国的发展显然不光是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全球的生态安全,现在国际社会指责说中国是属于新殖民主义。
哪有穷人殖民富人?
我们是2011年在赞比亚,当时希拉里在那访问,就明确的指责中国在赞比亚开采铜矿,利用当地的资源在非洲开采石油,说中国是新殖民主义。不光是非洲是这样,就连巴西,我是2010年随外交部,因为我是外交部的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到巴西去访问,巴西的这样智库甚至外交官就明确指出,中国在巴西的经济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新殖民主义行为,当时我们都感觉到很奇怪,我说你说的不对。巴西人均的收入超过中国的一倍,当时他们是人均超过一万美元,我们也就只有五千美元,说哪有穷人来殖民富人的,这是第一。
哪有殖民主义者把定价权交给被殖民主义? 所有的这些资源产品的定价权全部在巴西人手里,他们淡水河谷的铁矿石说涨就涨,我记得是2004年涨78%较上一年,说涨多少就涨多少,我们都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年铁矿石涨了五六倍,我们没有这样一种定价权,哪有殖民主义者把定价权交给被殖民主义者,这不和逻辑。
没有中国的市场需求,他们怎么拉动经济增长?
巴西南美的大豆等都靠我们对他们资源的需求,每年要出口50万吨大豆,是他们的经济支柱,后来商务部长陈德铭到访阿根廷,要没有中国的市场需求,他们怎么有可能经济增长?怎么保证他们的经济活力?但是现在社会上就这样认为,国际社会就是这样一种误解、曲解,就是这样蛮横不讲道理,给他做了贡献还骂你。所以这个是我们要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话语体系要推向世界,要为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那么这样的一种生态安全格局显然要以人口资源环境必须要处于均衡状态,经济社会生态这样的效益要统一,给自然以修复空间,给子孙以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小的时候挑回来的水是直接喝的,没有要烧开喝的,什么问题都没有,现在基本上就不可能了。我是长江边上了,现在他们说长江水都不喝,因为他们有的说: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君的下水道,我的自来水。现在长江被污染的成为一个下水道了,长江水都不喝了。
三、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当然还有国家能源安全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能源安全是属于非常迫切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很多会议上国际上提这样一个命题,水是生命之源是一个生存的问题,没有水就没法生存,生源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是生活质量的问题,没有能源我们的生活质量都不可能保证,冬天不可以供暖,夏天不可开空调,所有的电器都不能使用,交通不可能便捷,所以能源是我们生活品质保证,水是我们生存的保证,后来有人说不对,这个能源才是最根本的,道理很简单只要有能源难道不会有水吗?我们可以海水淡化,没有水我们可以把水远距离的通过能源的消耗来加以重新调配。所以能源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个说的是太夸张了,不管能源怎么充沛,我们也不可能把撒哈拉沙漠变成绿洲,不可能按照工业文明的思路来改造自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我们怎么可以去改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源安全对于我们保证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我们1980年全中国的能源消耗在6.5亿吨标煤,过了20年到2000年我们才13.5亿吨标煤,20年时间增长了7亿多标煤,我们现在是36、37亿吨标煤,我们要2015年控制在41亿吨标煤以内。我们说我们是属于富煤、少气、缺油,但是我们现在天然气是进口,石油我们进口是属于2.87亿吨,自己生产才2.05亿吨,我们的煤炭现在也是进口国,去年我们就进口了2亿多吨原煤。我们雾霾天气实际上就是我们化学的能源消费的直接结果,本来我们华北地区这样的天气整个京津冀工业发展的规模,河北省是属于全国的第一产钢大省,全国是7.2亿吨钢,河北就生产了2.3亿吨钢,就河北省,一吨钢是现在是需要0.67吨标煤,大家可以算,都是要靠能源把这个钢给炼出来的。本来是环境的容量都已经是属于到了极限,甚至超过极限了,这个冬天突然之间这么冷,我们市政府又非常明确的要大家关注民生,下文件要保证所有的供暖不低于16度,结果暖气烧的热,现在我们的统计数据是2100万人口,实际上超过2300万人口,因为北京流动人口特别多,没有办理登记人口也特别多,这么多人要供暖,而且这个温度低于常年,那么这个大量的煤炭、天然气和超过五百万辆的机动车,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雾霾天气,应该属于冬天的寒冷是属于雾霾天气直接的诱引,要是暖冬的话就不需要消耗这么多,不会发生的这么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源的消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保证能源安全,如果许多能源的供给的话,我们靠什么供暖?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能源问题上,在十八大中间非常明确的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不是变革,不是改进,而是革命。
当然我们水安全、粮食安全,用水总量这个也是非常明确的,北京应该说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水环境的容量,正是因为超出了水环境容量,我们才可以采取周边的水要供北京,不仅仅是周边其不够,还要南水北调从长江调水,那么通过这些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够进入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的时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意义应该说是属于不断的凸显,也是带有一种被迫的性质。
四、生态文明的学术认知的演化进程
(一)文明认知过程 1.最早认知
因为我们党的五年中间也没有界定什么叫生态文明,只是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什么叫生态文明,生态和文明是两个词,生态很简单,就是一种生物和它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生态,它是中性的,并不是一种褒义或者是贬义。我们的文明按照我们中华文明传统记载里,在《周易》中间都有出现将“文”和“明”两个字连在一起,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如果在字义上面来讲,如果是属于农耕文化中间,因为龙是我们的一种吉祥,一种权威,田是我们农耕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天下有这样的文化。
2.明确解释
直到唐代对这个文明才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经天纬地叫“文”,照临四方是“民”,经天纬地是物质财富,照临四方是一种精神财富。文明是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积累。
3.西方认知
那么对于西方话语体系中间,这个比较简单因为西方的文明相对来讲比较短,他们有个人聚集一起就是有市民成为城市这就是文明,因为人在一起之间有交流、文化、有社会规范,有财富的生产,这就是文明了,所以西方的这样的理解相对来讲,他们更强调人的本身。
(二)生态文明的认知过程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为我们现在说生态文明,追溯最早的就是老子、庄子,中国古典哲学中间对于天、地、人的这样一种关系的认知,应该说就是我们生态文明的认知的基础或者说是理论的基础。把这些东西和欧美人一讲,他们不知道中华的文明在这个公元前五百多年前,公元前六世纪都已经将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哲理上讲的这么清楚,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时这个就很清楚,我们人、土地是属于财富之母,我们就依靠于土地而生活,但是这个土地收成确实是靠天,天公不作美,地也没有收成,天公不作美,也应该有自己的规律,春夏秋节日变化,不是使我们想改变就改变的,所以这样的道,这样的规律、规则,这就是自然体系,这就是我们一种自然。
2.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的生态文明应该说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都已经把它讲的非常清楚了,庄子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我们这个古代的哲学家、哲学理念,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得以延续中间也正是由于我们这样的一些哲学理念、思维、理论的传承,西方相对来讲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要短多了,因为我们现在说生态文明对自然的约束,人与自然的和谐。我现在所看的文献最早的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他们对工作文明的反思。
3.稳态经济
在十九世纪的中叶英国有一个古典经济学家叫穆勒,他提出叫稳态经济,因为在当时工业革命英国特别强大,它就可以征服世界,它就认为经济是一种没有边界的,我只要有劳动力投入,只有要资本的投入就可以无限的扩张你的经济,穆勒在这个时候就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做这样无限的扩张,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没极限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把每一寸土地都开发了,这些小草,小的生命他们也很美好,我们人口也没有必要永远的增长,经济也没有必要永远的增长,所以穆勒说我们就应该整个经过处于这种稳定的状态,没有必要去扩张,应该说这是属于欧洲文献中间最早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人可以改造自然,但是没有必要去改造自然,我们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
4.宇宙飞床经济学
后来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鲍丁提出一个要求叫宇宙飞船经济学,他认为我们的地球跟古典经济学家不一样,我们是边界的,不是没有边界的,是有约束的,地球就是一个宇宙飞船,在这个宇宙飞船里面,我们能够获取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样一个宇宙飞船它能够容纳的废弃物是有限的,非常明确的承认,与古典经济学家不一样,他不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有边界,鲍丁他认为是有边界的。
5.工业文明的阶段性 随后,西方也有经济学家,他认为工业文明也应该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业文化的阶段性就在于化石能源的阶段性,因为我们化石能源是经过几亿年的地质过程而形成的,我们在短短的一二百年时候把化石能源全部用完,工业文明也就寿终正寝了,所以有人就认为工业文明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间一个非常短暂的阶段性的场面,工业文明也就是不过区区百年时间真正的能够享受工业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工业文明基础就是化石能源,一旦化石能源消耗殆尽,我们工业文明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工业文明之后就应该有一种新的文明来取代,显然不是化石能源。
五、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
还有一种伦理道德的政治的,就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这样的能源危机,由于这样的环境污染,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将生态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那么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干什么,他们主要是从制度上对资本主义加以批判,认为我们现在所有的这些生态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必须要粉碎我们才可能摆脱生态危机,他讲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有这样一种资本主义制度追求着保障的是利润的最大化,是一种利润动机。他们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生态危机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可以将经济危机转变成为生态危机,这就是国际上的不公平,也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应该要用生态理性来取代经济理性,因为这个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是完全相矛盾的,经济理性由于利润最大化、生产财富、财富的积累,而生态理性是寻求的是和谐、协调和可持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马克思主义强调我们必须要打碎社会主义的制度枷锁
六、生态文明的界定
实际上应该说生态文明这样的界定没有那么复杂,它的就是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成果。我们来说文明,文明是和文化连一起的。在一千多年前我们就非常明确的界定文明就是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一种总和,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那么我们讲生态文明的话就是指出我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这样一个规律,所能够取得这样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这样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样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而且要以人的发展为宗旨。那么我们现在就涉及到,就是说和我们十八大中间的定位,我们究竟把生态文明看成我们临时演化竞争中间的社会文明形态,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因为从这个社会形态的角度看有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文明,从生态方式上面来看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我们怎样来看待究竟它是一种社会文明形态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
因为我们说这两个接近都应该对,大家知道在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的翻译让外交部翻译为难了,最后他们翻译了叫生态进步,他们翻译以后很多西方的学者也很关注中国,说这个翻译不对,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提出来的,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否定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改进,不是一种生态本身的进步,所以后来李克强同志发现这个事情以后,非常明确的要求生态文明英文的翻译就叫生态文明,不要叫生态进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态文明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明形态,社会文明形态,不仅仅是一种要素。
那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十八大报告中间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要素,五位一体中间的一个内容,同时也从社会文明形态中间要求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要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这个价值取向从理念上来讲显然应该是一种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从价值观上面看应该是寻求公正,这个公正是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公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还要寻求生态公正,保护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要寻求效率,这么一个效率要有社会效率,这是一种制度、体制上面的要有这样一种生态效率,使我们生态环境的容量能够发挥到极致,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能够保持在良好的、较高的状态,经过效率这是一种市场性的。
那么生态文明价值观必须要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工作也好,效率也好,和谐也好,最后还应该是属于我们人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
有人说生态文明跟工业文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工业文明它的价值理念就是从功利主义或者是叫效用主义,工业文明伦理基础就是讲功利、效用,只有有效用就是属于有价值的,由于工业文明的伦理基础,所以它的一种生产取向就是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来讲是利润的最大化,对于资本家、个人来讲就是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那么消费也应该是属于一种大额消费。
我们说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一个美国经济学家叫罗斯托,他写了一本书叫《非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宣言是说的我们人类社会进步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他说不是,他写的叫《非共产党宣言》,他写的是社会发展阶段是从农业社会、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这样的按照工业发展的阶段来界定,那么到最后是一种高额的消费的一种社会阶段就是后工业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我们可以高消费,但是工业文明它是不承认有这样的发展边界的。
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来增长的极限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它不承认有边界。我们生态文明显然尊重自然增长是有边界的,是有约束的,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文明显然是一种线性的从原料、生产、产品、废物。那么生态文明属于我们承认是有边界的话,就应该是一种循环的,我们的消费方式工业文明应该是寻求一种物质的占有和大额的浪费,那么生态文明显然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减少对自然的影响。那么我们现在说要建设生态文明,实际上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的压力和阻力很大,正是有这样的一种压力和阻力迫使我们,就像李克强同志说的一样,要通过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来破解我们发展的瓶颈。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阶段,作为一个后来者,我们有一个叫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相对来讲比较发达,比较富有,农村相对来讲比较贫穷、落后,所以这么一个叫城乡二元结构。
我们经过这些年的城镇化,像这样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一种城市内部的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二元结构。就使得我们现在中国的城镇化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形成一种非常明确的中国特色,我把它叫三轨并行的城镇化,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一步到位的,我们现在是属于三轨并行,哪三个轨道?
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这样的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只要你城市里面生活居住超过半年,那么你就是属于城市人口,我们每年都是应该是属于超过一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意义上的。
第二个意义上的城镇化叫市民化,就是将转移到了城市,但是不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原来我们讲2.3亿,李克强同志在几次讲话中间说了是2.6个亿,叫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或者是转移人口。我们想要把这2.6亿人口一年消化1亿3000万,我们也要20年的时间,我们从当前的52.6%到70%是新增的人口应该是有3个亿,这就是美国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果我们现在把这2.6亿再加进来,这就是属于5.6亿人口,这就是属于欧盟27国的总人口,所以这个市民化是第二个的城市化。
第三是我们没完没了的城中村,李克强同志也特别强调现在老城区的改造,因为我们老城区没有城市基础设施,没有社会服务设施,所以必须要改造,这个改造也是我们城镇化过程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说所有这样一些城镇化都需要消耗能力、资源,就使得我们这样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我们现在生产、生活方式,都形成一个非常明确的挑战。
七、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的是一个农业社会没有什么化学能源,没有工业,基本上没有排放,大跃进的时候在1958年有一个小的高峰,排放比较多,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排放又降下去了,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对中国人也有一些影响,所以这个排放和能源消耗有所下降,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就一路的高歌猛进,现在我们排放是美国和欧盟27国的总和还要多,2011年按照现在的统计,中国的2011年的排放占全世界总量的28%,美国只占16%,欧盟加在一起11%,美国和欧盟加在一起也就是27%,中国是28%,那么2011年这一年我们中国的排放增加、增量是9.9%,从人均上面看我们现在已经是接近欧盟的平均水平了,应该来讲是2013年达到欧盟的人均水平是没问题,因为我们现在是人群排放也已经是到美国的水平是不可能,没那么多能源。
所以从现在这个情况看中国现在这样发展,如果不转变方式的话,我们不仅对中国自身,对全球的生态安全也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在2011年中国新增的排放量占全世界新增排放量的80%。我们现在的消费方式,北京大排量的车应该比伦敦、巴黎都要多,我们到欧洲去很多两厢车,我们现在从工业化水平,我们北京、上海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阶段。工业发展空间应该不是属于特别大的,我们现在大家看手机2011年生产超过11亿部手机,还有多大的空间,没有多大的空间了,所以客观上我们也是需要建设生态文明,也有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我们确实是需要加大力度来加速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我们从历史的看,在工业革命以前1850年基本上都是属于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初,工业革命以后煤炭、石油,现在大家看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水电、核能占地比重都在不断的增加。因为我们现在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以前我们是没有化石能源,少则30年再过50年我们可能没有化石能源,最后还得要走向可再生能源。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的产煤的大省,像苏北、山东、河北、辽宁现在基本上煤都没有了。按照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我们现在煤炭储量只够我们开采38年时间,所以我们现在煤炭必须要大量进口。
那么这个能源建设的转型也成为一种必然,中国的人均现在接近欧盟,但是我们城市的排放,像天津已经达到美国的人均水平,这个帐算起来就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在全国人均现在是2吨标煤,我们的能源结构是92%,城市的人均的能源消耗是农村的3到4倍,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现在在大力的推进低碳,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出形成的减排目标。现在讲集约、绿色低碳、智能的城镇化,什么集约?就是要有高效率,集约就是要怎么来度量集约,如果是高耗能,高碳排放也谈不上集约,如果是绿色,我们如果讲以高碳的形式来实现绿色也不叫绿色。
这些年我们说叫环保不节能,这就不是绿色的环保,把污水处理很大的管网最后集中到一起,像高配电100万吨这样的一个日处理,处理后要消耗能源返回,这些都是能源,结果就是我们这个也环保,能耗也高、排放也高。所以我们环保实际上也可以是一种低碳,如果不低碳的话这个环保也不是真正的绿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低碳应该说是我们集约、绿色、智能一个最终的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管是生态也好、循环也好、绿色也好都需要有这么一种低碳。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