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暴力——台湾民主政治的尴尬
一、台湾民主政治中的语言暴力 台湾2004年的“总统”大选,陈水扁大打“认同”牌,以认同台湾与不认同台湾,以“爱台”与“卖台”的二分法割裂族群的对策打击对手,用极端意识形态取代台湾社会与民生议题。四年来,陈水扁政绩平平,他意识到靠民生政策之争无法获得选举胜利,于是通过“认同”牌来转移民众视线,以致造成意识形态泛滥,偏离了台湾社会正常的发展。他声称,谁不支持他谁就是“不爱台湾”,谁不支持“公投”谁也是“不爱台湾”,一种话语霸权和语言暴力甚嚣尘上。这不禁让人想起大陆的十年“文革”,在那个年代,也是各种帽子满天飞,“走资派”、“保皇派”、“牛鬼蛇神”、“资本主义的毒草”、“汉奸”,所谓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今天,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台湾也实行了台湾式文革,台湾的民主政体被这种语言暴力严重污染。从“外省人”、“中国人”,到“爱台”、“卖台”、“中共同路人”、“台奸”,再到“流产的七日政变”和“流产的军事政变”,台湾社会遭到了语言暴力前所未有的摧残与破坏,台湾民众遭到了语言暴力空前的凌辱与虐待。整个社会人为地撕裂为两大阵营:不是“爱台”,就是“卖台”;不是“台湾人”,就是“中国人”,他们甚至要外省人(中国人)滚回大陆去,这是台湾民主政治的尴尬。政治意义上的暴力既包括有形的暴力(如肢体冲突,武装政变),还包括无形的暴力。语言暴力就是一种无形的暴力。相对于一般暴力,语言暴力杀人于无形之中,而且破坏力更强更持久。价值的沦丧,正义的失范,社会的沉沦,人心的冷漠,伴随着婚变、家庭破裂、移民、自杀,形成台湾政治生态的另一个切面。语言暴力真像一种“政治病毒”,人们一旦“中毒”,就会“失去理智”,“即使是亲朋好友同事,一旦立场不同,就是非我族类,一概吠之咬之,非置于这些异类于死地不可”。在这场运动中,最大的赢家却是那些语言暴力的操纵者。他们垄断了“爱台湾”的“专利权”。本来,“爱台湾”是民进党赖以起家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确定了台湾的主体性,肯定台湾文化的尊严,“但在这些价值论述被民进党发展到极致后,却形成了垄断与专利,爱台湾与否被操作为是否支持民进党的指标”。这样,“爱台湾”也就由一种价值观变成了一种语言暴力,成为打击异己、党同伐异的工具。
二、语言暴力:民主政治的病变 从本质上看,民主政治与语言暴力是不相容的,而语言暴力在台湾的发生至少说明,台湾的民主政治正在发生病变。民主的精髓是调和与包容。在罗伯特·达尔看来,民主政治必须有一个前提:宪法对待它的成员应当把他们当做具有同等资格参与决策过程,制定社团未来决策的平等个体。民主政治承认社会的多元性和利益的分散性,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对于政治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也就是说,民主政治已经包含了平等、公平、包容的价值取向。更确切地说,民主就是一种调和机制,它综合和协调多元的利益、政策和主张。有些理论家甚至认为,民主就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使其避免多数人暴政的侵犯。一个真正的民主政体,不仅要保障多数人的权利,更要保障少数人的权利。而在现今的台湾,动不动就扣帽子,将所谓的对“国家”的忠诚代替了民主的价值,要想取得民主的权利,必须先通过主政者的“政治法庭”,“主政者透过‘政治法庭’,任意抛出几句‘形容词’,就操纵了一切黑白是非”。“在一个民主社会,公民之间是建立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政府对民众是建立在责任政治基础上”,这与爱不爱台无关。凌驾于一切国家体制的“政治法庭”违背了民主的价值关怀。作为一个民主政体,它不能因为一部分人的“不爱台”而对他进行歧视。即使他真的不爱台,社会公共权威也必须同等地保护他的合法权利。“在自由主义国家,只听说人民有不爱国的权利,没有听过国家有不爱人民的权利”。[!--empirenews.page--]语言暴力是言论自由的死敌。言论自由并不是一个独立概念,而是一个关系范畴。言论自由也只有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理解,才具有意义。言论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是以不侵犯别人同样的言论自由为前提的。因而每个公民的言论自由是对称的、平等的。而语言暴力则是一种非对称的、不平等的言论自由。在台湾,爱不爱台的解释权垄断在一部分人手里,他们不容别人质疑和反对,否则就会上纲上线,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质疑总统玩弄公投,就被指为‘反对公投就不是台湾人,而是中国人’;质疑政府的法案或预算案,就被指为‘唱衰台湾’;如今,质疑三一九枪击案、主张以验票澄清大选结论,又被指为‘政变’”。似乎唯一的法典就是:“反对我者,就是不爱台湾,就是国家的叛徒。”就连民进党立委沈富雄也遭到民进党的语言暴力。沈富雄不满陈水扁把“爱台湾”作为选战主轴,道出了自己的社会良知,这实际上代表了台湾社会的理性声音,因而得到了国民党、青年学生、许多台湾民众的支持和响应。民进党上下却对他进行谩骂、侮辱,容不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一切反映了台湾社会民主的病变。
三、民粹政治:语言暴力的根源 台湾出现的语言暴力,其实质是一种台湾主义,“福佬沙文主义”,台湾民粹主义。亨廷顿认为,当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严重滞后于被广泛动员的政治参与时,社会秩序就会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台湾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滞后的,比如还没有建立反族群分裂的法律和制度,而政治参与却在政客们“精神分裂”式的动员和操纵下空前高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对总统进行直选,实行公民投票等。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失序也就容易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台湾社会还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认同危机。“爱台湾”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选战“论述”,是因为台湾还没有解决核心价值观之争,这样选战不是民生政策之争,而是核心价值观之争。这种核心价值观就是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与其说,陈水扁撕裂了族群,不如说,他反映和利用了撕裂的族群。民主政治必须首先解决核心价值观,即自我认同的问题,这是目前台湾政治症结的所在。这种自我认同不解决,民主政治也就难以发展,也将是台湾民众永远的痛。沈富雄有掩盖之意,但掩盖并不代表现实。李登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坚持将台湾认同进行到底。国亲企图回避这一问题,结果在选举中失利。政治制度的滞后和政治认同危机的加深,使台湾的民主政体发生了病变,民主政治堕落为民粹政治。“民族主义者要求他人承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或种族。所有这些人要求获得认可的形式由于都建立在神灵和世俗之间或者人类社会之间的主观歧视之上,因此相对于自由国家的普遍认可就显得不尽合理”。国民党主席连战也看到,在台湾运动史上,“‘民主’与‘台湾人意识’是两个纠结在一起的推动力量。在党外时期的造势场合中,‘台湾人出头天’可以说是最平常的口号。但由于本土化与民主化互为表里,才会形成以本土化来主导民主化的形象,而造成台湾民主相当程度地扭曲,使很多人无法了解,对其它意见的排挤,与民主的精神并不相容;同时也使很多人误解,将‘爱台湾’与‘民主’划上等号”。[!--empirenews.page--]民粹政治就是籍民主的形式与外衣,来行专制与集权,而台湾民众在得到民主形式后,欣喜之余,忽略了民主的真正内涵,以及追求民主的核心价值。因此,在民粹政治的条件下,语言暴力也得以发生,因为民粹取代了民主,成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的政治标准,语言暴力是这种政治标准的实现形式,因而民粹政治是语言暴力产生的根源。
四、民粹极权:语言暴力的可能趋势 语言暴力是在民粹政治的条件产生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民粹政治对民主政治的离心力,民粹极权是语言暴力发展的可能选择。在一个成熟的民主政体,民主更多地是一种理性,而在一个不成熟的民主政体,民主更多地是一种激情,也恰恰在这时,民粹政治会填补理性的真空,尤其是在外力因素的影响下更是如此。法西斯政权正是民主政体在内外各种危机的压力下发生的病变,其实质是民粹极权。当前台湾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民粹极权的形成。就其内部来看,存在着深刻的认同危机和族群撕裂。就其外部来看,有大陆的打压,国际空间的萎缩。这使得民粹政治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如果得不到有效扼制,将可能变成民粹极权。台湾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民粹极权的危险。学生的“野百合”运动和“孤挺花”运动,“民主行动联盟”的成立,都表明了他们对于语言暴力的厌恶,对民粹极权的憎恨。“民进党一旦一党独大,绝对比国民党厉害。国民党被指为外来政权,背负原罪,民主无量,独裁却无胆。民进党头顶本土光环,俨然独占谁爱台湾的诠释权,真要蛮干滥权,也自居主流民意,谁反对,就送上帽子一顶”。在短期内,民进党还不会放弃语言暴力,还不会放弃爱台湾的“专利权”,因为这是民进党赖以执政的本钱。“民进党以及陈水扁是以族群的论述来掩护它们在治国与操守的瑕疵,因此,一旦自宫,拿掉了‘爱台湾’的论述,民进党岂不成了一个空心政党,甚至有崩盘的危机”。要避免民粹极权,就必须终结语言暴力,构筑“中道力量”。台湾从1980年代末开始的民主化之所以被称为“宁静革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强健的“中道力量”。“这个力量反映了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多数人获得物质的利益,也反映了多年的省籍融合使得人们拒绝激进的族群诉求”,“中道力量的优势是它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许国民党亲民党代表着这种力量,它“对于台湾的民主政治稳健发展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要防止中道崩殂,让中道选民有一个选择的机会”。
第二篇:台湾民主政治乱象丛生
台湾民主政治乱象丛生
乔国智
台湾,乃东海之弹丸之地也,自四九年以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卧薪偿胆,励精图治。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经济,政治上从严治党,打击台独分子,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政治上相对清明,使台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亚洲四小龙,成为多少大陆商人茶前饭后谈论的话资。
而今台湾又是怎样的呢?经济衰退,人民怨声载道,政治上,泛滥为灾,台独势力猖獗,国民党势气低落,萎靡不振,四分五裂,以宋楚儒为代表的深蓝自立门户,成立亲民党,以郁慕民代为代表深蓝也独挡一面,成立新党,使中国国民党百年巨人从此大伤元气。许多新党派在九十年代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多处牛毛,仿佛又到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有人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有利于台湾的民主政治生态建设。结果又如何呢?
台湾的民主政治果真是良性发展吗?只要时常关心国际大事的好事者,时常会看到,在立法院,两大政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一项法案,不分青红皂白,反对派就罢占主席台,扑辣椒水,扑大粪,男女拳脚相加等卑劣手段应有尽有,无奇不有,阻止法案的正常通过。就如前年,太阳花运动,《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立法院讨论投票通过,民进党就背地里鼓动一些青年学生冲击议会,罢占会场等恶劣手段,阻止协议通过。其实这个协议平等互利,更多的是对台湾有利,但民进党为了一党之私,扇阴风点鬼火,不以二千三百万台湾同胞的福址为最大利益,污蔑国民党,导至协议折弋沉沙,胎死腹中,使台湾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每四年一度的所谓总统选举,才是台湾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才能真正体现出其民主政治乱象丛生。在上个世纪未,国民党一党独大,总统宝座非国民党莫许。但在这个世纪初,国民党在日本皇民李登辉的带领下,百年政党走向分奔离息,自立门户,元气大伤,民进党异军突起,为为台湾政坛上的一匹黑马。从此台湾出现了政党轮流执政的“荒唐”时代。
政党轮流执政是美国等西方政治模式,漫画家把美国两党竞选称为驴象之争。随着代表台独势力、以街头暴力起家的的民进党力量日渐壮大,如洪水猛兽日益腐蚀冲刷着中国国民党坚于磐石的根基。百年招牌终于在二零零年选举前夕,因街头突然一粒冷枪子弹翻转了选举结果,使民进党以微弱的优势获胜。
二零零四年、二零零八年,二零一六年这三次的总统竞选,仍然是民进党和国民党的对绝,就好像是农材的泼妇骂街,沒有一点君子风度,是一场小人与小人的战争,因此双方就不顾礼义廉耻,扯下遮羞布,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捏造事实,污蔑对方,派出各自阵容中能舌战群儒的选手报料,进行不择手段的攻击对方,进行人生攻击,为了把对方揭露的体无完肤,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甚至连祖孙十八代的事情,都要从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抖落出人来,让先人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真是荒唐透顶了。
这就是台湾的民主政治,也是对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西方民主的极大讽刺。对手之间为了神圣的总统宝座,首先双方不是制定明确的竞选纲领,而是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地先搞臭对方,比看谁搞臭对方的本领最强,实力最大。其次,双方不以人民的福址为最大最根本出发点,而是自私自利,以本党的利益来制定二千三百万台湾同胞的利益,鼠目寸光,他们明知道台湾同胞需要的是经济民生海峡稳定,但民进党却否定九二共识,搞一中一台,国民党虽承认一中各表,但软弱,马英九提出“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不痛不痒,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遭其乱,最终得了谈统色变的癌症。这样狭隘的利益观,不以大局为重,坐井观天,化地为牢,怎能使台湾同胞心悦诚服地选择自已的掌舵人呢?俗话说水能载舟也能覆丹,从二零零年后的政党轮替不也就说明了这点吗?
台湾的民主政治路在何方?首先不搞台独,承认九二共识,使台湾海峡变成和平之海峡。两岸之间建立经济政治军事互信机制,不要因搞台独而剑拔驽张,制造两岸紧张局势,破坏两岸己签订的各项条款,这对台湾是极其不利的。其次,各党派之间,应和平牵制,相互沟通,共商“国事”,制定出台湾发展远景规划,不要因政党轮换而使以有的好政策而断代,半路夭折,而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微调,与时俱进,大刀阔斧,乘风破浪,使台湾经济实现第二次腾飞。第三,各党派应走出去,和大陆进行多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博采众长,坐下来,互相倾听对方心声,找到一条捷径,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不应闭门造车,局限在孤岛文化,导致思想僵化固直,走向极端,这是拿二千三百万台湾同胞的生命当儿戏,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这样英雄守旧、孤注一掷政党,我们要其何用,不如赶快随暴风雨而消逝吧!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零一六年二月一日
第三篇:关于台湾的语言
关于台湾的语言
这几天琢磨着写关于台湾的论文,细想讲什么文化政治经济什么的未免太落俗套。作个没怎么去过台湾没怎么研究过台湾的只上过几节有关台湾的公选课写这些也太不切实际了。其实我选这们公选课,有很大的一方面是因为我觉的自己跟台湾特别“亲切”,这个亲切感来自于言语。闽南话。我是温州苍南人。浙江最南是温州,温州最南是苍南,作为于福建接壤的浙江的南大门,苍南本地是真正的一半浙江人,一半福建人,当地很大一部分也是说闽南话,也就是福建话。虽然我是讲温州话的,但是家里人,邻居都是讲闽南话的,可笑的是我至今还未学会闽南话,但是至少我是听的懂的。但是上课上的一些视频,和以前在电视上看的那些,里面的台湾的明星和政坛的人物时不时蹦出的闽南话却和我所听到闽南话的腔调有很大的不同。自己也十分好奇台湾当地的语言习惯和这些语言的起源,自己也查了很多资料。
总的来说,台湾有语有国语,闽南话。客家话,还有一些原住民的各种原住民语。
就以官方语言来论,台湾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国语,国语和我们的普通话是一回事。拼音方案不同,那是用来注音的工具不同,按我查到的资料所说, 共和国推广的普通话就是民国政府推行的国语是一回事。但是,国语还有新老之分。“老国音”包含一些吴语的特征,“新国音”纯粹以北京话的读音为准。制定老国音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政府机构,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为主。大约70年代,赵先生还在大陆录过“老国音”——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会说的人工语言。这个“老国音”后来作废了。所以,蒋介石时代,全国推行的就是“新国音”,也就是“国语”,也就是我们后来改了名字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是国民党退到台湾以后强行推广的。大陆的推广普通话是延续了以前的推行国语。以,按我总结来说现在台湾的国语主要延续了民国时代推广的国语,而我们大陆的国语是之后推广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了。大部分台湾人能够使用母语及“国语”。“国语”是岛内各族群的通用语,是学校教育使用的正式语言,是新闻、出版和公文中使用的官方语言。一般来说,越是都市地区,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使用 “国语”频率越高,越是农村地区,越是经济落后地区,闽南话使用频率越高。年龄越小,使用“国语”频率越高,年龄越大,使用闽南话频率越高。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使用“国语”。
闽南话其实是正宗的中原古语。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明清时期一些大陆移民渡过海峡,又把这一语言带到台湾,因此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语”。后来,台湾闽南话演变出“台南腔”、“台北腔”和“宜兰腔”等,其中以“台南腔”最具代表性。因为台湾大部分是讲闽南话的,所以很多台湾人和以前统治台湾的日本人把台湾本地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了。
台湾语言与族群密切相关。按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可分为4大族群,其中闽南人约占74%,客家人约12%,外省人约 13%,原住民为1%左右。闽南人以闽南话为母语,客家人以客家话为母语,外省人以国语为母语。原住民分为11个民族,分别使用不同的原住民语,并把它们当做母语。按一些台湾本地的网友介绍, 台湾其实不分地区基本上都会说国。台语的,只是生活上使用的比例多寡北部地区还是以国语沟通为主,中南部的人是能用国语沟通的。
我在找这些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很重要的一点,台湾教育局很重视语言的传趁,09年, 继原民语、客语后,闽南语能力认证也要登场,也就是说,在台湾,这些方言是可以考证的。反观大陆的一些方言,流失的很厉害。虽然说鼓励用普通话交流,但是我认为,失去方言这种具有浓厚乡土情节的语言文化,确实是很可惜的事情,我自己看到温州本地也举行了很多温州话传趁学习的活动和节目,确实感到很欣慰。所以,自己的孩子的学的第一门语言,一定会是温州话和闽南话而不是普通话。
第四篇:家庭的语言暴力
家长最伤害孩子的话 潜伏在家庭的语言暴力
不知道以下的声音你是否熟悉—— 父母之间相互指责
“你怎么这么没眼力劲儿,没看见被没叠,地没擦呀?你说你,一个大男人成天待在家里,有什么出息?一瞅你我就来气,外面不成,回家也不干呀?你说,我哪儿指得上你……”
“怎么了,又喝酒了吧?你说你跟你那帮狐朋狗友成天混在一起有什么出息?我看着他们没一个顺眼的,你呀,这辈子算没什么指望了!”
“就不爱跟你回去,一看见你爸妈我就来气,上次我就嫌有一道菜不好吃,这下他倒没完了,唠叨了那么多,你爸还添油加醋,哦,来你们家我就是受气的呀?”
“哪儿那么多废话呀?!”
“我就讨厌你成天挞拉个脸,跟谁欠了你似的,有话就说,有屁快放!”
——母亲:“你成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从来不管儿子,现在他几门功课不及格了。”
——父亲:“养这个家容易吗?我没日没夜地忙,为了什么?叫你少打打牌,多管管儿子,一上牌桌就下不来。”
——儿子:“别吵了!你们看看人家的爸爸、妈妈,谁像你们只照顾自己!我不及格就是你们害的!”……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从而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就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对子女来说,更会形成一种只知道埋怨外界的人格特点。
宋老师特别提醒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许多家庭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家长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所以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话不要乱说如:
侮辱讽刺型语言暴力的施暴者通常会对施暴对象使用一些蔑视、侮辱、讽刺性的话语,他们的本意是希望以此激起孩子的羞耻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典型的话语如:(1)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白痴!
(2)你可真行/真不简单/真厉害!(用其反语义)(3)你这个无用的东西/不孝顺的孩子!!(4)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长记性,你的脑袋长到屁股了去了吧?
但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对施暴对象的伤害最为严重,矛头直指施暴对象的自尊}L}和人格,从最本质的层面对施暴对象造成伤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受到这种语言暴力以后,激起的却是施暴对象对自我和他人的敌意,而且会产生自我谴责、自暴自弃或以过激行动反抗、抵制教育,严重影响了施暴对象的心理健康。
贬低压抑型有些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时,其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发泄对施暴对象的不满,尤其是在批评的过程中,总爱加用“从来”、“每次”、“总是”等夸大的字眼来表示全面而彻底的否定。典型话语:
(1)你根本不是读书/画画/弹钢琴的料!
(2)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重点班/研究生,太阳从西边出来!(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
这样做的后果,会让施暴对象形成一种低能力的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使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得了,长大以后也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施暴者带给施暴对象的无能力感会毁掉其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经常会在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中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典型话语如:“你们班的某某同学都不学习比你考得好,看来你就是不行!”“某某人都是个弱智,人家还会这些题目呢,你怎么就不会?我看你比弱智都傻!”等等。利用身边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孩子造成贬低压抑,比单纯地进行贬低压抑更能打击孩子的情绪,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方式一般是找一个在某方面在这个小区或者班级已经很差的孩子来进行比较,自己的孩子本身已经认同了对方的低评价,而家长对其进行的更低评价会让他们产生自己是最差的这种感觉,长期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彻底从内心丧失了在某方面赶超的希望,从而造成终身的伤害。
因此,施暴者对施暴对象的这种武断而粗鲁的态度,会给孩子或学生的生命首先涂抹上了一层沉重的“黑色”。
威胁恐吓型有些施暴者常用威胁性的话语恐吓施暴对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很小、对语言缺乏判断力的幼小孩子。典型话语:
(1)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
(2)告诉你,你再不听话/再不睡觉/下次再考成这样,我就不要你了。(3)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如果施暴对象只是偶然听到父母讲这类话,精神压力会很快解除,对孩子的危害比较轻;但是,如果父母的语言习惯很难改变,常常是在教育过程中已习惯于使用这类威胁性的语言,这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形成长期的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不敢积极地行动,对其生命潜能产生了终身压抑,将来面临单位的上级、权势部门等等也会产生精神压力和主观上的害怕情绪,将会严重影响其将来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抱怨哀求型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犯错误时,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无力的心态来,尤其是一些在施暴者看来无可奈何的错误。典型话语如:(1)求求你别这样行吗!
(2)求你让我们省点心好不好?
(3)我走/求你转个学,行不行?我实在教不了你了!(4)你太不懂事了,太不听话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倒霉鬼?!(5)妈妈打你,都是为了好!
(6)妈妈生你的时候,别提多受罪了,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7)这孩子就这样,什么都听不进去,还跟我撒谎,你说,我养他/她有什么用?
这类话语对施暴对象的心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这类情况相当多见。我们认为,这类语言在当时或许能够起到一点作用,尤其是对已懂事的孩子,但施暴对象难以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因而无法发自内,L}地对父母或者老师表达自己的歉疚,这会让施暴对象体验到一种无力量感,无法知道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强迫关怀型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主要发生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目前,我国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在城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表现为时时刻刻都要用语言将孩子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时时处处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从而使孩子失去了主体性和自我选择的权利。父母用自己的理性干预孩子自然发展,依其经验、理念去建立孩子的生活,用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孩子的发展方向,剥夺了孩子切身体验生活的权利,将来孩子步入社会会难以真正独立。
——“反正我尽到我的责任了,你爱学不学!”有这么一句话,前面所有的教育都白搭了!孩子可能反而在心里反弹一句:“我就不学了!看你把我怎么着!”
——有的母亲批评了孩子之后叹口气:“哎,都怪你妈命不好哦!”这下孩子更有借口了。
——有的父亲教育完孩子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另外,类似的话还有:“爱管闲事”、“傻瓜”、“没用的东西”、“去,上一边去,快点。”“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怎么这么烦?……”这些话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
七成家庭存在子女成长问题
据统计显示,约有73%的中国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子女成长问题。而不善于与孩子对话,是中国近3亿家庭所共有的问题。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子女大量的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并且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代沟问题应引起家长重视
为解决教育的代沟问题,宋承昊说,采用″情感牵引教育法″能够改善并促进沟通。他以曾辅导过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式的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换句话来说,对孩子怎样说、说什么,这是沟通的重点。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且家长应该积极看待教育问题,并把教育孩子看成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成长机会。情感牵引教育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不让孩子形成任何不良的情绪习惯,要让孩子保持心情轻松,心态平和,随时都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眼前的行动中去。这就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有时无声言语胜过有声说教,教育不在于话的多少,关键在于说出的话能否对孩子的内心真正产生影响。近年来,宋承昊按照“情感牵引教育法”已为近十万名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为近千个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宋老师总结说:“家长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伤害”以后,施暴对象会显出多方面的变化。语言暴力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学习成绩下降。受到“语言伤害”的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会不能集中精力,出现精神恍惚的状态,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大部分无法继续全身心投人到学习当中。尤其是如果语言暴力是对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负面评价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前景等出现怀疑,进而对语言暴力所描述的内容产生认同,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升学困难,流入社会成为问题青少年。
2.出现逆反心理。在语言暴力的干涉下,施暴对象会对施暴者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对家长或老师的语言暴力所干涉的事情做出与家长期望值相反的举动来,甚至完全走向家长或老师初衷的反面,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老师成为学生眼中无法亲近的对象。尤其是某学科老师的语言暴力直接会浇灭学生对这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对这门功课失去兴趣。
3.导致自闭倾向。语言暴力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平时说话带有讽刺挖苦的语气,或者长期和一些“问题孩子”不说话,有意识地冷落他们,将会对孩子的自尊,合和自信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隐性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孤独,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会造成“精神刺伤”。
4.影响将来的身心健康。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却可能刺伤了学生的心灵,这种伤害比较隐蔽,其实质是对孩子精神的虐待,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惩罚。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够尊重,出言不逊,恶语伤人,那么很难想象孩子日后会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对待社会。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会表现出两方面的倾向。有的性格偏执、语言张狂,有的极度自卑,畏首畏尾。
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好好说话”,达到良好沟通呢?宋承昊提出“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的主张。他说,家长本身必然也会有缺点,随着孩子降生,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宋承昊通过解答家长们提出的诸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间关系紧张、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问题,解析了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无意中常犯的错误。他认为,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式的阳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智慧教育和注意力的养成。而且家长们又都过于高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隔阂,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第五篇:关于语言暴力的感想
关于语言暴力的感想
我听说行为暴力却没有听说过语言暴力这个术语。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一直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只知道有这种事件就不知道如何描述。不管这件事情从复了多少次,只知道说事情的经过动作却不能用专业的述语来说明,以致于让专业的人员也无法明白事情的真相导致费时费力,事情也没有解决。
当我看了一篇关于家庭伤害的新闻之后,才听到专业人士说出来的。新闻报导说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因为家里父母亲为了不让他痴迷上网而对他说:“如果你再不听话而去上网的话我们就挑断你的手筋和脚筋让你永远都不能出去玩。”就因为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孩在家里的油里放了药而导致一家人食物中毒。这就是语言暴力教育引起的后果。当记者问小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小孩子的回答令人惊讶,“如果我把他们都毒死了就没有人来管我了,我要干什么都可以了。”原来家庭中使用的语言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