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明德修身
论修身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个人的一生有三件事情:学习,工作,做人。
修身明德,是我们拥有成就伟业的必要素质。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告诉了我们,一个人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成功,就必须要能够做到修身明德。中国历史上拥有的几百位皇帝哪一个不是想要做到平天下,可是又有几个真正做到了呢?想要做到治国平天下,就要做到修身明德,可是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但看中国的几百位皇帝有几人是拥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大多甚至是全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极力想要达到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不顾他人的想法和生死。中国的皇帝,没有一个人手上是没有鲜血的,更要甚者,他们的地位是由鲜血所堆积而来的,他们的脚下是无数的尸体。别说是皇帝,即使是一个小官,手上也是沾染了鲜血的。从这里看来,想要做到修身明德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这是否就说明了修身明德是无法达到的呢?不是的,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人做到了修身明德的,而那些做到了的人,无一不是名垂千古,万古流芳。孔子修身明德,拥有极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创立太学,教授众人读书做人,他创立的儒教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甚至是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受其影响,而今儒学更是影响到了整个世界。或许会有人会说孔子是圣人,他要做到修身明德自然是很简单的事,可是孔子他也是由一个普通人蜕变成圣人的,他也是一步一步地做到修身明德的。所以普通人也是能够做到修身明德的。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以载物。”所谓修身明德,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要明白事理,要讲道理。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明德,就是要明白为为什么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家人负责,为自己负责。
修身明德是一种信念,一种感觉,是一种社会行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圈子,这里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冷漠与无情。快步前进的科技改变了社会,改变了生活,更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情变得冷淡,心与心的距离越拉越远,即使信息技术能够让人不出门即可交流沟通,就像那句话说的:距离近了,心却远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总是在追逐各种利益,急速追赶上社会的脚步,忘却了要停一停,倾听花开的声音,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修身明德。修身明德是一种信念,一种让我们变得美好的信念,遵循这种信念并努力的实践它,它让人变得美好,让生活变得美好。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修身明德,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自身的责任感,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能够兼顾到社会利益,回报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为大学生,作为上海金融学院的学生,“立诚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应该要铭记在心中,时时提醒,刻刻注意,我们要正确理解修身明德的含义,了解其中的深意,更要努力地去实践它,磨练自己,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具有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问,才配得上拥有巨大的财富与权力,才能给社会带来财富,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篇:论修身
《论修身》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二、阅读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3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对每段话的理解: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2(“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4(“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对每段话的理解: 1(“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23(“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4(“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5(“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对每段话的理解: 1(“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3(“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4(“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5(“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对每段话的理解: 1(“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2(“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3(“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4(“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5(“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123
4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欲穷千里目(用尽)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12与同学交流。
对《论语》修身思想点滴认识及其现代价值探讨 铁笛书生
少年时正赶上“传统文化热”,坊间“白话××”、“××精选”大行其道,彼时闻得宋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平天下治天下之说,余亦不疑。现在回想颇觉可笑,那不过是赵普的托词而已。孔子之时,诸侯纷争,兵戈四起,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为各国见用的是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说,其后是苏秦、张仪等纵横家得宠。孔孟之时,王道不行。
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自此取得历朝的官学地位,其间虽有反复,但大体如此。但又何曾有过王道呢?无非是“儒表法里”,不以“万物为刍狗”就不错了。
宋末理学与明末心学越发展,越拿金、元及清没有办法,江山却落入异族之手,真可是“愧无半策纾国难,只余一死抱余恩”。所以儒家政治思想从来就没有平过天下,也不可能,到现代社会就更不合时宜了。《论语》不能平天下,若用于修身则于国于己善莫大焉,也算是一种“平天下”吧。
现代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以宪政为基础的民主法制社会,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法治社会的有效运转,仍然要有赖于社会成员个人道德主体的挺立意识。“没有充分深厚的个人美德基础,任何普遍社会规范都不能内化于人的实际行动,现代西方伦理学家如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引自万俊人文《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论语》语言质朴,义理深远,内涵丰富。比如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有诗的美,依己见,且达到了诗的最高境界。但在《论语》中,还是有关修身的道德学说之义最为殊胜。康德说,“由于道德学优越于理性的一切其他工作,所以古人用‘哲学家’这个词时,总是特别指道德学家说的;而且就是现在,如果某人在理性指导下显示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由于某种类推,也称他为哲学家,而不问他的知识如何的有限。”(《纯粹理性批判》韦译本)《论
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语》中的修身思想影响到了中国人几千年,是我国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所给予我们的往往会大于我们所期望的。
《论语》可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本土伦理资源”,这也是今天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我认为,《论语》中的修身学说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为了避免歧义,修身这里指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不碰“福德两难”这个千古无解的难题。
1孔子的道德学说中心概念是“仁”,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仁”是个很复杂玄妙而难以达到的东西吗?其实很简单。“仁远乎哉?我欲仁,仁至矣。”(《述而》)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在于个体认识到仁,即人皆有耻辱之心。并要主动追求实现仁,仁在人的主体自由活动中体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卫灵公》)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实现在于实行,不是华丽的言辞。故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孔子对空言“仁”极为痛恨,“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废也”(《阳货》)。所以儒家的精要在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那么,谁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呢?“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他们都会说,没有提到曾参。我们看《论语》中这样一段,“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一个“唯”字有一点后来中国禅宗不立文字以心证心的味道。曾子不但意识到“仁”,而且身体力行。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怎样做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确实到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地步。所以,曾子才是孔子的真正传人。现在有的学者论证《论语》为曾子的门人所作,道理是在此吧。2的是,儒家更强调“诚意”,孔子的“仁”是从人性基本情感出发,情理交融。只有从儒家的情理结构出发,才能理解《论语》中的仁、义、信、忠、恕等概念。
关于儒家的情理之间的关系,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有精辟的阐述,抄录如下:
宋儒的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家思想,则更看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着重理知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与欲。中国儒家,极着重情欲之分开,人生当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以至无情。”(转引自李泽厚《探寻语碎》)孔子认为,“仁”的实现要从人的基本亲情出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学而》)还有,“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将以观之哉?’”(《八佾》)这里也是从基本的人之常情出发,而不是用抽象的“仁”。这个概念去套。因此,孔子提倡仁义要出乎真情,不要假仁假义。“匿怒而友起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他的门人也继承了这个思想,“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再举个例子,《阳货》中有这要一段:“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他认为为父母守三年丧太久了。孔子没有讲什么大道理或世俗规矩这些东西,而是问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不守三年丧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告诉他:“女安,则为之!”你如果心安,就不要守三年丧了。当然,孔子是讲原则的,比如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注意,孔子对宰我的谴责是从人伦亲情出发的,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你从出生起,至少要在父母怀中呆三年,你就不能有同样的爱吗?为父母守三年丧。孔子反对矫情,假仁假义:“乡愿,德之贼也。”(《阳货》)孔子的道德学思想后来被孟子所继承,并且从人性论出发作了更深刻的哲学论证,标志着儒家思想的基本成熟,所以后来的儒生都以孔孟门徒自居。当然,由于孔孟的道德学形式与质料不分,且与政治学说交织在一起,从历史的角度看可能是合理的,但若与现代价值来判断,有些论断不止是偏见,简直就是荒谬了。在阅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注意鉴别,仔细分析。不要去学那个台湾的南怀槿,牵强附会,强作解人,徒添笑柄。影响中国人思想的,除了儒家,还有道家、释家等,但以儒家为主。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正是儒家积极进取,“知不能为而为之”的精神,中国近代历经磨难,多少次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是儒家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儒家思想激起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尽忠,这在世界历史上看也是罕见的。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恐怕即使目不识丁的山野樵夫也有耳闻吧。学习《论语》不能指望人们就因此成为君子圣人,但《论语》中的思想毕竟契合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儒家传统,于文明中国的建成不是没有裨益的。
熊十力先生在《佛家名相通释》中说,读古书要“根柢无易其故,裁断皆出己见。”
《论语》作为一部已经距离我们年代很遥远的语录体著作,“根柢无易其故”是很难的,“裁断皆出己见”是否合理就要看个人的学识高低了。我想,无论后人如何解说《论语》,都不会有损于这部著作的伟大,都无损于孔子的伟大。海德格尔于1942年致友人的信中说,“每一篇对我的哲学之陈述,都必将导致不幸,亦至对《存在与时间》本身亦然矣。”今日说《论语》,幸哉?不幸哉?
第三篇:明德修身 笃学成才
明德修身 笃学成才
“厚德,博学,求真,至善”这八个字乃我们南阳理工学院经久不衰的校训,它是一把圣人君子剑,折射出异彩神光,笃驶这我们走向明德之路,君子之路。
修身明德,让多少仁人志士奋斗终身,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提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南阳,繁华富饶却不失典雅的地方,此乃诸葛孔明的故居。在这里,到处可见的是诸葛先生的明德之印,吸一吸空气,一股明德之气荡气回肠,记得儿时崇拜他,着迷他,民间将他神化,丞相一挥手,掐指一算,能知上下五百年。“明德”语出《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乎至善”。此句古训良言,意在告诫当代大学生要读书修身,知荣知耻,笃学至善,创建优良学风。我们生于90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耳熟能详的古训,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不免有点夸夸其谈。生日呢戒指自勉到:“芳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之道,不为穷困而改节”。圣人难做,但自有那些满腹诗书,学富五车的人来当。而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气概磨练,是做不出惊功伟业,也干部出惊世骇俗的。修身立志,只能源于生活,趋于生活。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至善至美的精英。要本着“人助、自助、他助”的宗旨,创造“满堂花醉三千荣,一剑光寒四十州”境界,驰骋于校园这一方修身净土,在诸葛修身的熏陶下,告别陋习,从我做起,明德修身,笃学成才,达到,修身至善。
“吾日三省吾身”寥寥数字,但对我们大学生却是难上加难。谈到此,言语间不免有些鄙夷。是的,我们熬过了酷暑严寒,告别了死板教条的高考,来到大学,本该是以修身养性之所,却被逼上梁山,逼着上课,跑操„„但同学们换个角度想,如果学校没有这种激励机制,若我们的生存环境太安逸了,就像扔进冷水里的青蛙被一点一点的煮死,却不知道跳出。人固有一死,试问:你是希望被空虚无聊安乐死了,还是博学多才的老死呢?答案可想而知。请大家记得,学校的招牌—图书馆,永远是莘莘学子“博学”之所。
“求真”乃讲究诚信的体现,无论是助学贷款不还所带来的大学生诚信危机,还是论文抄袭成风的不良风气,一切都指向了处在象牙塔尖的我们,因此很多人不仅没有成为社会道德的捍卫者和弘扬者。反而湮没于道德缺失者之中,没有道德,没有诚信,没有荣辱观,这终会将我们推入堕落庸腐的深渊。学以
《大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各位南工的同学,治国平天下,天从修身起,让我们正心,诚意、团巨额、友爱、自助、助人,使明德的文化和南工的理想,能够永远传承,让明德南工永远保持她的强大的向心力和生命力。南工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论修身.教案
《论修身》教案
豫海中学语文组
马旭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穷、过、患、兴、滥、诛,诸、也、其。
二、着重理解课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和坦荡的胸怀。
三、难点:文言语句的翻译、理解,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历史的局限等等。
[教学方法]
在学生反复诵读、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提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朗读、翻译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初中时同学们学过《论语》的选段,此外,大家还通过书刊、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同学还能背诵《论语》中的不少经典语句。首先,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还可以谈谈你对《论语》中的某句话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可让同学们放开讲,不必作过多评论。
教师归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
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他说得很多话,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种教学观念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二、阅读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分别找不同同学将每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纠正,老师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用法。
全文分为四节,每节有五段话。
1第一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能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
不逾矩:逾,超越;矩(jǔ),规矩。
朝闻道,夕死可也:朝(zhāo,不读cháo),早晨。
莫能兴:兴,起来。
君子固穷:固,坚持,坚守;穷,困窘,走投无路。
小人穷斯滥矣:滥,过度,没有限制。这里是无所不为的意思。
幼而不孙弟:孙,通“逊”,顺从长辈;弟,通“悌(tì)”,尊敬兄长。
长而无述焉:述,无可称道,指无所作为。
2第二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还要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患,忧虑,担忧;其,这里可译为“自己”。
“不己知”,是宾语前置,应译为“不了解自己”。
君子求诸己: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于予与何诛:与,语气词;诛,责备。
内省不疚:疚(jiù)忧苦,内心痛苦。
3第三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巧言、令色、足恭:令色,满脸堆笑的样子;足,过分,过度。
左丘明耻之: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以直报怨:直,公正无私。
4第四节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质胜文则野:质,朴实,与“文”相对;文,文采,指对仪容举止进行雕琢修饰;野,缺乏文采,鄙陋。
文胜质则史:史,虚浮。
君子泰而不骄:泰,平和;骄,自高自大,盛气凌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宽广的样子;戚戚(qī):忧愁,悲伤。
居处恭,执事敬:恭,恭敬,端庄,这里可理解为守规矩;敬,谨慎、认真。
虽之夷狄:之,动词,到„„去。
三、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诵读课文。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大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感悟。
四、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二、五、六题,并思考第三题,准备第二课时讨论发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感悟,提高完善个人道德的自觉性。学习辨析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可找多名同学朗读课文。
二、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可在若干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准确、比较一致的意见)。
(一)第一节主要内容: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坚定的信念。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表现孔子从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思考、奋斗的过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逐渐转化的过程,直至最终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一个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的境界。
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人的一生,学习、思考、道德完善都是没有止境的,对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以达到与外界的融合。
2第二段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
3第三段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比喻的说法,说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的意志。孔子是第一个用松柏这一形象来比喻具有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的“君子”的,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4第四段话(“在陈绝粮”),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君子即使在极其困窘的处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正是对这段话的诠释。
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第五段话(“原壤夷俟”),以一段尖锐的语言和一个形象的动作表明孔子对没有修养的人的极度蔑视,从而树立起一个嫉恶如仇的君子形象。应
当注意的事,孔子对原壤的谴责是从他“幼而不孙弟”说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二)第二节主要内容:主要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那么怎样实现“仁”呢?孔子说“为仁由己”。也就是说要实现“仁”,还得靠自己。修身的本质就是不断进行内心反省的过程,孔子称之为“内自省”、“内自讼”、“躬自厚”、“求诸己”等。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不患人之不己知”),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2第二段话(“君子求诸己”),以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应自强、自省。
3第三段话(“宰予昼寝”),以“朽木”“粪土”两个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自己不觉悟,不奋发努力,教育的作用就将是有限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到底如何,不仅要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的实际行动。
4第四段话(“过而不改”),说的是一个人要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孔子认为有过失是难免的,但要勇于承认,更要勇于改正;如果坚持错误,不肯改过,错误就真地成为错误了。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修身的方法,更强调了修身的一个重要原则。
5第五段话(“司马牛问君子”)中“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当遇到批评、诽谤时,孔子要求首先是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过错,但如果经过认真反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问心无愧)时,就不必有什么忧虑和惧怕的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品德!既严于律己,又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决不盲从或屈从外界的否定和压力,做到这一点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三)第三节主要内容: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以“忠恕”二字概括孔子的“道”,这个道就是“仁”。忠,就是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原则;恕,就是宽容之心,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强加于人,正直宽容之心,就是忠恕之道。忠和恕是辩证的关系,既要坚持理想,又不能为所欲为。忠是对己,恕是对人。
2第二段话(“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它既是对
“仁者”自身的约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第三段话(“巧言、令色”),是从反面告诫(“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决不能虚伪谄媚,而应当光明磊落,是非分明,不应掩饰自己的好恶。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忠恕”的内涵。
4第四段话(“人而无信”),是讲“信”的重要性。“信”是孔子道德范畴乃至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中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到了今天,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外贸易与交流,诚实守信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5第五段话(“以德报怨”),主张公正平等。孔子虽然主张“恕”,但绝不是无原则地宽容忍让,甚至委曲求全地“以德报怨”。他主张“以直报怨”就是坚持原则;他主张“以德报德”就是公平公正。这表明孔子在真理面前时不退让的,是不提倡以牺牲原则来求得友谊和睦的。
(四)第四节主要内容:通过与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气度、胸怀和表现。
对每段话的理解:
1第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是讲“质”与“文”的关系,即仪容举止与内在素质的关系。孔子认为君子要讲究仪表,但又不能过分修饰,要做到“文质彬彬”,即既朴实又有文采,达到内在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直到今天,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第二段话(“君子泰而不骄”),以“泰”与“骄”的对比说明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泰”与“骄”似乎只是一种表象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内在本质的不同。“泰”,即平和、安适的样子,表明君子的旷达,虚怀若谷,胸有成竹;“骄”是骄狂,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但其内心却很空洞,很虚弱。所以,真正有知识、有内涵的人常常显得很平静,甚至“大智若愚”;而愈是表面张狂、骄纵的人,愈是无知浅薄的人。
3第三段话(“君子坦荡荡”),是君子与小人心理状态的不同:君子胸怀宽广,无所掩饰,不追求虚名富贵,因而是坦荡的,豁达的;小人总是考虑个人利益,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言行不一,心胸狭隘,因而总是忧愁、悲观的。
4第四段话(“樊迟问仁”),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应当就是儒家提倡的“慎独”。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虽之夷狄,不可弃。”即使到了荒蛮之地,也绝不改变做人的准则。“不可弃”三个字,表现出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
5第五段话(“子夏曰”),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评价。“三变”,表明孔子在弟子心目中的印象:他既是温和的,又是严肃的;他既充满情感,和蔼可亲,又严格要求,坚持原则。这是一个令人可亲可近,又令人敬畏的长者形象。
三、请同学们谈谈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应让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发表独到的有深度的见解,可就某段话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不要求全面)。
四、处理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让学生结合课文逐一解释“兴、固、滥、诸、诛、恭、耻、友、德、泰、荡荡、戚戚、即”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题,了解掌握“过、患、也”等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第四题,让学生以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语言特点。
1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说明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运用对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第五题:“之”“其”作代词的用法。
举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其,他的(指刘邦)。
天下皆叛之(《鸿门宴》):之,他,代秦王。
第六题:“穷”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举例: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穷尽)
欲穷千里目(用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五、课后练习
1选择背诵课文中的几段话。
2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加强个人修养的认识,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第五篇:组织部明德修身演讲比赛
艺术设计系2010年“明德修身”系列活之
“ 明 德 杯 ” 演 讲 比 赛
艺术设计系
2010-10-31
艺术设计系2010年“明德修身”系列活动之
“明德杯”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配合全校范围内开展的“明德修身”系列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形象,培养学生明德、自律、责任、争优的思想品质,我系决定以“明德修身”为主题,开展此届“明德杯”演讲比赛,“演讲是科学,是艺术,是展示个人文化素质修养的窗口。举办此次大学生明德修身演讲比赛,目的是让我们在兴趣中求知,在激烈中求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在全院范围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和风气;引导和激励大学生奋发有为,自觉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演讲内容及要求
演讲内容范围:以“明德修身”为主要内容,以“尚德慎思、自律笃行、完善人格、争当先锋”为主题,结合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自由发挥即可。
要求:自由命题,思想健康、眼光独到、思路鲜明、题材新颖、主题突出。
三、组织领导小组
组 长:何云亭 副组长:石建华
成 员:宋 弘 聂冬栋 李 欣 李春燕 张 睿 张世强 承办单位:艺术设计系学生会组织部
四、参加对象
艺术设计系各年级全体同学
五、比赛安排
11月20日,有各班班干部负责将参赛选手名单以及演讲稿交到艺术设计系学生会,由组织部负责统计,演讲材料打印规格:A4纸、宋体、班级姓名写在标题下方,标题小二号,正文四号。比赛采用抽签制,按参赛号依次进行比赛。
11月22日,在艺术设计系8#101教室进行初赛。11月26日,在艺术设计系8#101教室进行决赛。
六、评分标准
1、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立意新颖,文字优美(4分)
2、表述清楚,语言流畅,声情并貌(2分)
3、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流利(2分)
4、服装整洁,仪表端庄(1分)
5、演讲时间规定在10分钟以内,要求脱稿。(1分)
七、奖励办法
本次演讲比赛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6名。
一等奖:荣誉证书+ U盘1个 二等奖:荣誉证书+精美钢笔1支 三等奖:荣誉证书+精美水杯1个 优秀奖:荣誉证书
艺术设计系
2010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