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前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之一)
5(总2179)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03年1月16日
关于当前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摘要(之一)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邓楠
一、关于研究制定新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这是对新时期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经向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汇报,将尽快着手研究制定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科技规划和计划都是影响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具有特定的目标和条件、有组织地进行实施的行动方案,是一个国家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关于规划的作用,大家的看法可能还不尽一致,有人认为规划“太虚”,没有多少用处。规划到底有没有用,我认为,关键要看制定一个什么样的规划,一个好的科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的。建国以来,我国共制定了七次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总的来看,前三次规划,包括了要实施的重大项目,是一个规划和计划融为一体的实体性规划,实施效果较好。特别是《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发展规划》,它的实施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臵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形成和发展,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整个科技体制的形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深远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1982年,国家正式出台了《“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标志着我国的科技计划已从科技规划中分离出来,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形式。正是因为规划与计划的相对分离,后来的几次规划内容相对全面,重点不够突出,操作性较弱,特别是规划对计划的超前性不够,对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规划的指导,只依靠科技计划来部署科技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计划的时限短,不利于长远科技工作的安排,如对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学科调整等需要长期稳定支持的工作缺乏总体设计,造成科技工作的短期行为。近十多年来,由于规划指导作用的弱化,对科技工作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是规划、计划并存,但规划和计划要有各自的定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此,要根据规划的作用和特点来研究制定规划。这次的规划制定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规划要适度超前,发挥其指导作用。这里的超前有两层含义,既包括科技对经济要先行,也包括规划对计划要适度提前。科技要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优先发展,体现前瞻思维,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层次确定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点。这次的中长期规划之所以具有紧迫性,就是必须要在制定“十一五”计划之前完成,从而指导“十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是要重点研究科技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意味着GDP将增至35万亿元左右,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可能进入世界前三位。这个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而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大幅提高的综合体现,必然需要科技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来看,据2002年度《洛桑报告》显示,在参评的49个国家中,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排第31位,科技竞争力排第24位。这表明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从整体上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向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汇报时,大家认为这个分析是实事求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无疑将对科技能否有效支撑“小康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制定规划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竞争力水平和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提出既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又能起到增强信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加快发展作用的战略目标。徐部长在报告中提出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将结合规划的制定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
三是要真正抓住战略重点,增强可操作性。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中长期规划中涉及的问题更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中长期规划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涉及,着重是要提炼出非常明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重点,提出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工程。战略重点明确了,才能在计划中集中力量,集成资源,办成大事,这样规划和计划才能做到比较好的衔接。 四是要系统地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突出制定过程的开放性。规划不是“闭门造车”写出来的。要组织专门的队伍,深入开展扎扎实实的、系统的前期研究,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规划研究制定的过程本身就是形成共识、统一思想的开放过程。有了好的共识基础,对规划的实施也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关于这次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制定,朱总理特别强调,要周密研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另外,要提高规划的指导作用,还必须加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权威性,通过适当方式,确立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加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徐部长在报告中已经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了重要的论述和全面的部署,在此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认识,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着重强化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系统组织,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如科研院所的改革稳步推进、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企业的科技活动能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的任务是要找出这些差距,并切实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提出要将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从国家的层次和战略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系统地、全面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臵,提高效率,增强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能力。
第二,我们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科技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有具体切实的措施来进行推动。徐部长在主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具体任务,特别是针对薄弱环节提出了切实的改进措施,如今年将重点加强对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的支持,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建设等,今后也还将进一步地深化和完善具体措施,我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第三,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包括创新人才、科技投入、科技基础设施等。关于创新人才问题,徐部长在报告中就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做了专门的论述。关于科技投入,当前一方面仍然要加大国家财政的投入,发挥政府资金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关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一方面要加强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科技基础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及网络科研环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新型机制,激活已有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打破条块分割,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的合理转移和优化组合,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第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科技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就是通过整合科技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臵,激活整体科研队伍,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科技国际竞争力,建立起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院所改革决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减少机构和人员,而是为了理顺机制,为将来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创造环境和条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当前,推进开发类院所和公益类院所改革,要多从机制和政策上下功夫,使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能在一个更和谐、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第二篇:周伯华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周伯华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在履行法定职能上有新认识
2007年总局党组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工商行政监管要努力做到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四个统一”,这既是对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不仅成为全系统广大干部的共识,而且得到了各地党委、政府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一年来,全系统通过认真学习、深入研讨,深化了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职能作用的理解,对履行法定职责有了新的认识。一是更新了监管执法理念,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强化了监管职责,拓展了职能空间;三是创新了监管机制,提高了工作水平。各地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特别是紧紧抓住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建设队伍这三个关键,在履行职责和创新监管体制机制上有新思路,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有新突破,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有新举措,进一步开创了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实践证明,努力做到“四个统一”,较好地解决了加强市场监管与服务发展和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关系,充分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与加强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对法律负责与对经营者、消费者及广大群众负责的统一,营造了内和外顺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了执法效能,提升了服务水平。
认真贯彻国务院的部署 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在监管执法水平上有新提高
一年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国务院的部署,深入开展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依法保护消费者、经营者合法权益,取得了新的成效。
——流通环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地认真贯彻国务院的部署和《特别规定》,深入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特别是经过近四个月的集中专项行动,全面完成了整治目标任务。据总局检查验收统计,截至12月15日,全国县城以上城市17.3万个超市、食品市场已100%建立索证索票制度;全国乡镇、街道、社区269.69万个食品经营户和食杂店已100%建立进货台账。全国共取缔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县城以上城市无照经营食品的小食杂店、小摊点10.72万户,无照经营食品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提前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工商部门牵头的“两个100%”和“一个彻底解决”的目标任务。全系统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共出动执法人员410万人次,取缔无照经营19.24万户,查处制售伪劣食品案件2.98万件,退市和销毁不合格食品及假冒伪劣食品267.2万公斤,移送司法机关案件90件。“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行动成果公认,促进了农村食品市场经营秩序的进一步好转。加大了猪肉市场监管力度,对查获的945吨未经检疫、检疫不合格以及病死猪肉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明显提高,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有效地保障了食品市场消费安全。
——广告专项整治成效明显。积极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作用,加大对广告发布源头和媒体发布环节的治理力度,在查处违法广告的同时依法延伸了对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强化了对媒体单位的管理与责任追究,对违法情节严重的广告活动主体采取了行政强制措施,及时将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移送司法机关惩处。违法率高、违法量大、群众意见最为集中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得到有效治理。截至11月底,全系统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5.65万件,责令更正3864件,责令停止发布1.69万件。
——商标注册管理与行政保护推出新举措。采取提前审查、限制注册等措施,初步解决了恶意申请、恶意异议和恶意转让等问题。推进改革创新,强化绩效管理,加快了商标审查进度。截至11月底,商标注册量同比增加29.19%,我国商标注册总量已达301.37万件。今年已认定驰名商标197件,总局依法认定的驰名商标已超过1000件。推广商标授权经营制度,加强商标行政执法区域协作,加大对涉嫌商标犯罪案件移送的力度,开展了保护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行动,进一步加强了对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保护。截至11月底,已查处商标侵权案件4.1万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43件。
——治理商业贿赂取得实效。总局印发了在治理商业贿赂中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力度的指导意见,全系统案件查办力度加大。截至11月底,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7432件,案值11.8亿元。
——打击传销工作成果显著。认真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和集中行动,对异地聚集、拉人头式传销活动给予重拳打击,组织重点省市工商机关打掉了莱科萨斯、洛阳卢荟等一批影响大、发展人数多的传销组织。截至11月底,共查处传销案件3747件,取缔传销窝点4.11万个,教育遣散传销人员90.45万人,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753起、3648人。全国传销相对集中的省市,已基本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的打击传销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中央综治办将打击传销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畴,由总局对各省打击传销工作进行考核评比。总局还与公安部、教育部建立了执法协作和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机制。各地广泛开展了创建“无传销社区(村)”活动,河北省还开展了“打击传销十万名志愿者在行动”活动,新疆工商机关派出6000名干部深入社区、牧区开展打击传销宣传教育。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直销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大直销监管力度,直销监管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批准的直销企业中,已有18家完成服务网点备案开展直销经营活动。——打击各种违法经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系统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力度,截至11月底,共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4.43万件、垄断行为案件239件。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傍名牌”、商业欺诈和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从事不公平交易的行为。开展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取缔“黑网吧”2.02万户。在依法取缔无照经营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和规范,共查处无照经营案件75.7万件,引导办照21.96万户。福建、广东、陕西、辽宁、黑龙江、河南等地工商机关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配合,探索形成了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加强对粮食、棉花、成品油、汽车等重要商品市场以及节日市场的监管。积极参与油气田及输油管道安全保护、危险化学品经营、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等专项整治,认真开展打击走私贩私、打击拼装车、打击非法证券经营等专项斗争,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扫黄打非”等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消费维权工作深入开展。全系统以强化商品质量监管和规范服务领域经营行为为重点,深入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各地针对消费者投诉比较多的电信、家电维修等问题集中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手机售后服务、快递行业的专项治理行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快速检测全面展开,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5亿元,为基层工商所配备了快速检测设备,快速检测商品740多万批次。截至11月底,全系统共查处消费侵权案件12.34万件,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76.38万件,调解消费纠纷68.48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12亿元。
自觉服务大局 改进管理方式 在服务改革发展上有新举措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监管方式,改进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取得新成效。各地通过依法规范登记行为,建立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支持公有制企业改组改制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指导外资法人银行登记改制工作顺利进行。截至11月底,全国实有内资企业873.5万户,注册资本(金)30.4万亿元,其中私营企业552.2万户,注册资本(金)9.3万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8.7万户,注册资本(金)1.1万亿美元;个体工商户2706万户,资金数额7435.8亿元。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新开拓。全系统认真落实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型流通企业优先发展;参与制定促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积极支持发展连锁经营。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全系统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自觉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滨海新区建设、浦东新区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重庆、成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等。积极参与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突出。各地以整顿农资市场为重点、以农资打假为手段,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认真清理农资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违法经营行为,农资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积极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截至11月底,全系统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3万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9亿元;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85万户;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40多万户;审查地理标志注册申请251件,已注册的地理标志总量达288件;合同帮扶涉农企业12.8万多户,签约农户1057万多户,签约金额3246亿元。
——促进就业再就业效果显著。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真贯彻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提供政策支持、放宽市场准入、实行收费减免、引导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措施,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积极鼓励以创业实现就业。截至11月底,全系统共引导、支持211.61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和30.99万名高校毕业生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落实优惠政策免收工商管理行政性费用10.13亿元。从清理“四小企业”入手,集中整治非法用工,保护了劳动者正当权益。
——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收效良好。切实做好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反洗钱、反假币等专项斗争。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扫黑除恶以及禁毒防艾等工作。
坚持与时俱进 加大改革力度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进展
——法制建设加快步伐。总局积极参与《反垄断法》、《商标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商标代理管理条例》、《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制定发布了《药品广告审查发布标准》、《药品广告审查办法》、《企业动产抵押登记办法》等规定,研究上报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等部门规章。
——监管制度改革有效推进。一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改革五年目标基本实现。今年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力度大,成效明显。全国基本实现了五级联网和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总局通过联网共拥有888.91万户企业的基本信息和475.8万户注销企业的基本信息。二是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扎实推进。12315集中受理中心和数据分析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国有11个省市、422个地市工商局建立了集中受理的12315中心,有15个省市已经或正在建立省级12315数据分析平台。12315进村镇、进社区、进市场稳步推进,“一会两站”建设进度加快。目前,12315进社区、进村镇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64%,进大中型商业企业和市场覆盖率为38%。三是商品准入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进一步规范,实施商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的地区范围和商品种类不断扩大,食品、农资等商品普遍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四是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果。各地结合实际,完善了具体的分层登记和分类监管办法。山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黑龙江通过细化登记层级和监管措施,增强了分层分类登记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今年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金信工程一期项目立项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信息化网络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商品质量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年检全国推开,内资企业网上名称核准、网上年检和网上登记范围进一步增加,商标注册网上申请系统试用范围逐步扩大。
——新闻宣传推动工作有新贡献。宣传工作呈现传统媒体宣传与信息网络宣传、国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相结合的良好局面。总局和各地工商机关围绕不同时期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重点任务,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继续扩展。市场主体准入、竞争、消费者保护、商标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展。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开展了交流合作,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商标法新加坡条约》,参与了国际消费者保护与执法网络框架下的“反欺诈月”、“网络清扫日”活动,成功举办了世界地理标志大会、反垄断执法研讨会。积极探索实践 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在加强队伍建设上有新办法
——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总局和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狠抓领导班子建设,积极配合地方党委优化班子结构。今年以来,31个省(区、市)工商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当选为省(区、市)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6个省级工商局主要负责同志实现新老交替,省级工商局班子领导干部调整41人,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基层建设取得新成绩。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全系统掀起了新一轮重视基层、加强基层建设的热潮。各地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工商行政管理基层建设的关心和重视,从机构设置到经费保障等多方面得到了有力支持,广东、河北把工商所统一升格为副科级,目前全国已有50.6%的工商所行政级别为副科级。近年来全系统新建工商所1765个、改造2099个。首次组织了全国基层先进模范代表到北戴河疗养。
——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明显。总局召开了全系统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全系统认真落实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任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格局基本形成。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的要求,继续认真落实中央《实施纲要》,扎实推进工商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廉洁从政教育,促进工商干部廉洁自律。二是深入推进总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总局原有行政审批项目再次进行清理,对保留项目制定配套办法,规范审批程序,对取消项目加强后续监管。三是深化政务公开,推行局务公开。着重从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三方面继续深化政务公开,总局在全系统建立80个政务公开示范点。四是推行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接受监督,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在总结先期开展这项工作的河北省工商局等单位经验的基础上,总局制定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接受监督,向监管服务对象代表述职述廉实施意见(试行)》,20个省(区、市)工商局全面启动了试点工作,10个省(区、市)工商局已全面铺开。五是运用信息化技术规范行政审批和执法行为。
——工商形象继续稳步提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大力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围绕加强监管、服务发展、消费维权、关注民生,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以良好的工作成效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不少省、市工商机关在当地组织的行风评议中名列前茅。
一年来,各级协会、学会、培训中心、研究中心、服务中心、报社、出版社等单位,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行业自律、舆论宣传、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回顾总结三十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进一步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1978年恢复建立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前进的。这不平凡的30年,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30年,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得到党和人民充分信任的30年,也是我们加强自身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30年。
1.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建立30年来,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工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了以《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商标法》等法律及一大批行政法规、规章为主体的比较健全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共有104部法律和264部行政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法职责,总局单独制定和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行政规章有101部,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依据。
2.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体制、机制。1978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建立时,机构体制不够健全,主要职责是“四管一打”。30年来,历经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市场办管脱钩、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国家工商局升格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逐步确立了工商行政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定位,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指挥通畅的由总局到基层工商所的五级分层管理体制,建立了布局合理、管理比较规范的基层监管执法体系,创新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管理、商品市场准入制度、12315行政执法体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改进了监管手段,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
3.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工商干部队伍。1978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建立时,全系统只有10万人。1995年12月,国务院重新核定了36万工商所行政编制,是基层工商所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工商所人员列入公务员序列的历史性举措。十多年来,历经改革分流、加强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全系统共有42万多人,已成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行政执法和服务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基本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历史使命,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要从回顾历史中启迪智慧,从展望未来中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把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推向前进。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 进一步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四个统一”把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起来,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做到“四个统一”,在监管执法水平上有新提升,在服务大局上有新局面,在维权能力上有新突破,在依法行政上有新成果。
1.创新和完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市场监管执法水平。
一是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要在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在规范、提高上下功夫,结合《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深入贯彻国务院《特别规定》,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
二是加大整顿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力度。要继续把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广告作为整治重点,进一步加大广告监测力度,强化对广告发布环节的监管,有效遏制和查处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广告。
三是加强商标行政保护工作。加大对奥林匹克标志的保护力度,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进一步加强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涉外商标保护等工作。进一步研究定牌加工企业监管机制。以商品批发零售市场为重点,遏制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加大涉嫌商标犯罪案件移送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商标专用权。
四是加大打击传销工作力度。集中力量查办大要案件,严惩传销组织者、策划者和骨干分子。组织开展区域联合执法,解决传销活动此消彼长问题。依托禁止传销网上工作平台,建立完善全国传销组织者、骨干分子和参与传销人员档案库,实施精确打击。
五是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深入开展。要在巩固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查处大要案件为重点,推进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特别要注重查处制假售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事件背后存在的商业贿赂问题。
六是加强竞争执法工作。深入研究当前仿冒等不正当竞争案件的特点、成因及法律瓶颈,继续开展打击“傍名牌”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利用境外登记的企业名称并以合同、协议、委托加工、授权使用、监制等名义加工生产“傍名牌”产品的行为。在积极做好《反垄断法》实施各项准备的同时,继续强化反垄断执法工作,严厉查处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强制交易、强制服务等行为。继续运用行政建议和行政告诫等方式,制止和查处地区封锁、地方保护等行政性垄断行为。
七是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要逐步建立政府组织领导,工商部门牵头,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无照经营查处、规范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小煤矿、食品经营、网吧、学校周边等重点行业和地区无照经营取缔力度。
八是继续加强对合同、经纪和拍卖行为的监管。充分发挥行政调解作用,确保当事人合法利益。严厉打击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活动的行为。加强对拍卖活动的监督管理。研究制定《经纪人条例》,进一步规范经纪行为。
九是积极探索网络市场监管机制。研究网上违法经营行为的特点,丰富监管手段,严厉打击网络经济中的违法行为,推进网络商品交易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对电子商务、广告等经营行为,进行探索和研究,切实加强监管,拓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空间,维护良好的网上交易秩序。
2.创新和完善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一是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积极促进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支持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安全生产等目标要求,依法做好有关企业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等工作。
三是积极支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支持区域经贸合作与交流,建立和完善工商区域合作机制,参与主办和支持举办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经贸活动,促进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四是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积极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是继续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红盾护农”行动工作重点由农资打假为主向建立健全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转变,由培育规范农村经纪人向提高农村经纪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能力转变,由倡导发展合同农业到制定推行适合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急需的农业合同示范文本转变。积极开展“农村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加强宣传和引导,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加强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广告协会、商标协会等协会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各类协会组织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规范行为的作用。
3.创新和完善维权体系,切实提高消费维权水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着力创新和完善维权体系,把消费维权工作与服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定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的总体规划,探索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的整体优势。
4.创新和完善执法体系,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规范执法行为的力度。三是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四是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调研和宣传工作。
积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
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是抓手,也是进一步开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的关键。要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需要,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切实做到高效、高质、高水平监管,充分展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新水平、新面貌、新形象。
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要与履行职能和推动工作紧密结合。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制度化建设。各地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基础和重点,注重创新性和实效性。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三是进一步深化商品准入制度改革。四是进一步完善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五是加强消费维权制度建设。六是加强登记服务制度建设。七是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制度建设。八是深入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九是加强商标审查制度建设。十是加强各级机关和基层制度建设。
2.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范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登记行为。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范的监管模式。编制并公布《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目录》,制定《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研究企业住所登记办法等。加强企业登记管理工作自身规范化建设,在全国推广企业登记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二是规范公平交易执法工作。针对目前公平交易执法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出台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行政处罚公示、执法办案奖励、执法过错追究等制度,对自由裁量权行使、区域协作等作出原则性规定,减少主观随意性,提高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水平。三是进一步提高商品质量监测工作规范化水平。研究制定《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快速检测办法》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数据直报点工作规范》,加强对商品质量监测和快速检测工作的指导和规范。四是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规范商标代理行为,保障商标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五是进一步规范服务发展的行为。服务发展,既要从实际出发,自觉服务,又要坚持依法办事。
3.积极推进程序化建设。一是严格登记管理程序。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登记注册等事项,防止随意增减程序。二是严格市场监管程序。要建立健全日常巡查、检查程序、专项整治工作程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并认真贯彻执行。三是严格执法程序。从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实践看,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时有发生。四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高素质的人才加上高科技的手段,才能创造监管的高水平和服务的高质量。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与创新监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融合起来,依托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程序化建设。
4.积极推进法治化建设。在基本法律制度日臻完善的情况下,要特别注重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加大法治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一是加快立法立规步伐。这是推进法治化建设的基础。加快《商事登记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修订等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反垄断法》的相关配套规章。及时开展法规清理,做好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的建章立制工作。二是强化执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加强执法检查,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和《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依法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为促进依法行政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强基层执法行为的监督和规范,全面提升工商行政管理队伍整体的行政执法水平。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基础。广泛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经营的观念和意识,营造建设法治工商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在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附件2:
在全国县(市)科技工作
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李学勇
同志们:
经过两天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就要闭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县(市)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对县(市)科技工作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徐冠华部长作了题为“全面推进县(市)科技工作,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的工作报告,对县(市)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下一步的工作做了整体部署。会议还表彰了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15个单位代表作了生动的大会典型经验交流。同时,今天上午还召开了省长座谈会,代表们分组进行了讨论,刚才七个小组的代表又作了很好的发言。会议充分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效,获得了圆满成功!下面,我着重谈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会议的特点与成效
这次会议是近20多年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一致反映:这次会议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开得非常有成效,体现了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代表们感到“收获大、体会深、任务重、信心足”。
1.本次会议的基本特点
大家认为会议具有鲜明的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准备充分。科技部党组在年初的全国科技工作会上把今年确定为县(市)科技工作年,把县(市)科技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之后,围绕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组织了50多个调研组(次),分别由多位部长带队,分片到各地做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较好地了解了情况,既有成绩,也有困难和问题。这些对于我们凝炼思路、部署工作以及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主题鲜明。大家都谈到这次会议的主题鲜明,会议聚焦在县(市)基层科技工作,较大范围地直接听取县(市)党政领导和各级科技部门的意见,把加强基层科技工作重心放在富民强县上,对加强县(市)的科技工作进行部署和落实,应该说具有开创性。有的同志希望今后制度化,定期地召开县(市)科技工作会。
三是经验丰富,可学可用。两天会议听取了15个大会典型经验交流,加上47份书面交流,这些经验非常珍贵,确实是宝贵财富,使人感到很受启发,也很受教育。这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直接推动下,特别是在县(市)一级党政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包括人大政协的支持,县(市)科技部门组 — 2 — 织广大科技人员和各方面的力量,通过艰苦努力、坚持不懈地创造才取得的成效,丰富的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应该说县(市)科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大方向,这是主流。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不是说县(市)科技工作一塌糊涂,而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形势对县(市)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县(市)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是求真务实。这次会议不单谈成绩、谈经验,还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我们感到,无论是省市的领导、省市的科技主管部门同志,还是我们基层的同志们很多问题提得都是一针见血,非常中肯,这些意见非常重要。同时,不但提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务实。昨天南平市在交流科技特派员经验时,讲到六个“针对”。针对具体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作做得很扎实。我们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能真正地求真务实,把县(市)科技工作搞好。
2.会议的主要成效
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进一步深化了对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认识。陈至立国务委员对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作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会议通过认真学习至立国务委员的讲话和广泛的交流、深入的讨论,对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不仅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而且有所深化和提高。
首先是对县(市)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认识。通过这几天的讨论,大家已形成了共识:抓小康,首先得抓科技。科技兴,则县市兴;科技强,则县市强。正如有些代表在发言中所说的“向科
— 3 — 技要发展,兴科技奔小康”。同时,从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全局来看,大家也进一步明确了在抓好国家重大创新活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要抓好基层科技工作。“两条腿”都要长,真正把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去,使广大基层群众、中小企业受益。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不是为了加强而加强,而是要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恩惠”。要从提高执政为民的高度来认识;要带着感情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要了解农村,了解基层;要加强农村,加强基层。
其次是对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紧迫性统一了认识。很多地方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源源不断地把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方式送入农村,注入新的增长要素,才能尽快解决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等瓶颈问题,带动县域支柱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才能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协调发展。县(市)这个层面矛盾比较集中,这个层面的工作加强了,可能对于推动整个地方科技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许多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抓好县(市)科技工作迫在眉睫,已到了不抓不行,非抓不可,必须抓实、抓好的时候了。
再者是对县(市)科技工作的艰巨性加深了认识。正如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同志在会上又反映的,县(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矛盾仍很突出,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求,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县(市)科技工作覆盖面大、内容广,各地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涉及到政策、体制、机制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县(市)— 4 — 科技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总结和交流了县(市)科技工作值得推广的经验。在大家的交流和以往的调研中,很多好的经验经常让我们感动和振奋。县(市)科技工作的实践为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下一步如何做好县(市)科技工作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让我们体会到了抓什么、如何去抓。这些经验教给了我们思路,教给了我们办法,教给我们如何把陈至立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和冠华同志的工作报告真正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我觉得这就是经验的作用所在,这一条是不能忽视的。这次会议有两本材料,一本大会书面交流材料,一本是大会典型发言材料,这些是大家真正在基层干了十几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这些经验,徐部长的报告已作了深刻的阐述。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再谈几点从这些实践经验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只有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才能做好基层科技工作。这一点,通过这次会议,已形成高度共识,也需要将其作为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正如昨天上午醴陵市委书记在发言中所说的“县(市)科技工作只有深深扎根于基层的土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主导产业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强劲的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
只有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责任到位,才能有效推进县域科技工作。这是贯彻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要求,也是大家在实践中的重要经验。浙江在全省全面推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
— 5 — 进步目标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已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下一步要进一步在更大的范围推开。
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机制,才能形成基层科技工作取之不竭的活力与动力。来自基层的经验已显现了机制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潜能。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都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的成功模式,找到了科技与经济、科技服务和市场机制的结合点。南平和宝鸡的经验已在全国推开,许多地方主动学、自觉学,并从中受益。各地还要进一步研究创新和推广这些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
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开拓基层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人才稀缺、流失严重一直是基层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从政策、机制、环境等方面拿出硬措施打破这个瓶颈,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大家谈到了很多通过效益分红、股权激励、奖励等多种灵活机制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措施。往往是一个科技能人盘活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我们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把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
只有注重加强基层科技能力建设,才能保证科技为经济的服务能力。近年来,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县(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显示出科技能力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的良好前景。广西田阳通过县、乡、村、屯、示范户五级构建科技信息技术推广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产销信息不畅、农民增产 — 6 — 不增收的突出矛盾。河南新郑、海南琼海等地探索了农技110等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为各地学习和推开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第三,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县(市)科技工作的思路和措施。陈至立国务委员的讲话对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徐部长的工作报告已对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作了全面阐述,这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总体动员和部署。新时期对县(市)科技工作的部署突出了几点要求:一是从国家科技工作的整体部署角度看,要将各级科技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根本解决长期以来重科研、轻应用,对基层群众科技需求重视不够的问题。二是从基层科技工作的重心来看,要紧紧围绕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避免科技工作游离于经济工作之外。三是从基层科技工作的主线来看,要牢牢抓住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和产业化,改变科技成果与基层需求脱节,县(市)层次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能力差的局面。四是从近期的工作重点来看,突出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有效改善基层科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科技服务体系弱化的困境。五是从基层科技工作的主体来看,要充分发挥好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作用。同时,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这次会议的召开和有关措施的出台就得益于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有关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徐部长也已作了全面部署。下面,我着重强调需重点落实的六大新举措。一是进一步推行好一把手考核。就是要抓好加强领导这个关键环节,把一把手
— 7 — 考核的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开,切实落实好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二是明确和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职能。科技部门只有明确职能,找准定位,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三是抓好县(市)科技工作试点。充分发挥试点示范作用,树一批典型,抓一批试点,全面提升试点县(市)科技工作能力。四是加强县(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要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以此带动面向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用技术转移和传播、技术培训和技术普及等工作,切实提升基层科技服务能力。五是大力推广科技特派员等新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把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好的机制推广开,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进行新的探索。六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县(市)科技工作,切实加大对县(市)科技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同时,这次会议既讲成绩,也讲到问题,各地、各单位、各位代表对进一步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会后,科技部需要认真地研究、分析和梳理,逐条落实。一些好的建议将直接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采纳。
二、关于会议精神的落实
落实这次会议的成果,重在学习、贯彻;开会重要,落实更为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也是徐部长在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的。在这里,我再从五个方面谈谈具体要求:第一是贯彻;第二是加强;第三是提升;第四是创新;第五是落实。
1.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为契机,全面推进县(市)科技工作。全面推进县(市)科技工作,首先要深入贯彻、领会会议精神。贯彻的重点首先要抓好学习。只有学习到位,推进县(市)科技工 — 8 — 作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学习到位,推进县(市)科技工作才能有一个高的起点;只有学习到位,推进县(市)科技工作才能有一个新的局面。要进一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各地要专门组织学习陈至立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要深入学习徐冠华部长的工作报告,也要学习会上交流和尚未来得及交流的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县(市)基层科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会后请各地方、各部门的代表务必及时向本地区、本部门传达、宣传,并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会议精神。
全面推进县(市)科技工作,必须要做好统筹部署。各地要形成整体的部署,系统地结合区情、县情进行部署。在统筹部署县(市)科技工作时,既要理清思路,更要有实际措施和具体的行动;既要有明确的工作内容,更要有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既要注重落实已有的政策措施,更要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
2.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大力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关键是要把科技工作摆上位臵。陈至立国务委员指出,要把县(市)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臵、摆在突出位臵;我们要切实把县(市)科技工作摆在当地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臵,摆在事关全局工作的位臵,摆在关系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位臵。大力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关键要落实好陈至立国务委员提出的“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给科技以地位。科技部、省、地、县,— 9 — 各就各位,各负其责,一级抓一级,共同来加强县(市)科技工作。
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各省市要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各省市要将县(市)科技工作放在本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位臵,切实加强对县(市)科技工作的支持,把县(市)科技工作纳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制定本地区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具体方案。各地(市)要切实发挥枢纽作用,上引下联,加强协调,引导和推进本地区的县(市)科技工作。
加强县(市)科技工作,要把工作真正落脚到县(市)。县(市)是科技工作的主战场,县(市)党政领导要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敢于向科技部门交任务,压担子,在“人”上面要切实加强,要派更多、更强的人才充实到科技队伍中去。要加强投入,虽然目前投入有限,但要增加投入的比重,逐步改善基层科技工作的基础条件,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切实强化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县(市)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求有为,谋有位”。
加强县(市)科技工作,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指导作用。科技部要把县(市)科技工作放在突出的位臵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加强宏观指导和支持,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与县(市)基层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县(市)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升县(市)科技工作。提升县(市)科技工作,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不断 — 10 — 地提高县(市)科技工作的水平,提升工作能力。
提升县(市)科技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要树立依靠人、用好人的思想,不断提高科技队伍素质,增强服务能力。科技局长要选强的,要提高素质,要加强培训。我们已经办了十七期西部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培训班,培训了1600位学员,这个工作还得继续抓好。其次是科技队伍,科技队伍要充实、要稳定、要壮大。特别是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引入新的机制,充实一线的科技力量,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宏大的基层科技大军,一支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科技大军。再者就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思想,服务大众需求,不论哪方面的工作,都要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小康目标上。
提升县(市)科技工作,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城镇与农村的协调、科技与经济的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发展产业很重要,但是不能一代人发展产业,造成几代人都无法修补的生态环境。要注意形成一些长效的机制,不能为短期目标而造成整个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要依靠科技把协调发展的要求落实到县(市),特别是落实到欠发达的地区。要依靠科技广开思路,走上良性循环。
提升县(市)科技工作,必须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合作,统筹发展。东部与西部之间要加强科技交流与协作,东部支持西部,西部完成有效承接,东西互动;倡导县与县之间、区域之间的互动,取长补短,共谋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方也希望科技部能够在促进东西互动上有一些大的举措,这些我们会后还要认
— 11 — 真研究考虑。
提升县(市)科技工作,必须坚持进一步开放。加强学习、加强交流、加强互助。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坚持进一步开放的思想,大胆地走出去、引进来,不但招商引资,而且招财引智,利用各方科技资源,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县(市)科技工作。每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型科技型企业、重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都要重点联系、支持一个县(市)的科技工作;鼓励全国经济百强县和科技进步示范县实行“一帮一”工程,即每县都要带动一个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
4.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创新县(市)科技工作的局面。县(市)科技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陈至立国务委员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县(市)科技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各地要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不求路径的统一,只求目标的一致,把工作切实抓出成效。
以创新的思路推动县(市)科技工作。创新的思路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途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东部县(市)可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引领战略高技术产业方面找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东北部县(市)可从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找到科技工作的着力点;中部县(市)可从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竞争力找到工作的发力点;西部县(市)可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找到工作的切入点。
以创新的机制拓展县(市)科技工作。各地要进一步探索并逐 — 12 — 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引导科技资源下基层,结合本地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模式,更加有效地服务和支撑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农民、中小企业这些服务对象和群体的特殊性,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空间。
以创新的体系保障县(市)科技工作。县(市)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地要把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要优化配臵人才、信息、投入等创新资源,培育和壮大企业、广大科技人员、农民等创新主体,建立和完善推广、服务的创新机制,营造和改善政策等创新环境。只有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才能保障县(市)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5.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落实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
应该说我们开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议。因为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实实在在的措施。会后更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实实在在的作风,求真务实地做好落实工作。近期重点要做好五件实事,即“五个一”。
制定一个文件。即“关于加速县(市)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会上已进行了初步讨论,大家都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需要认真地研究制定好。代表们希望政策要有力度,建议会同有关部门会签,由国务院或国办转发。经我们几位部领导商量,我们想再给大家两周时间,希望大家认认真真地研究,进行修改,提出书面意见反馈科技部。同时,各地也都要参照制定相关措施。
推行一项制度。即大力推行一把手科技进步责任考核制度。大
— 13 — 家都觉得把这项工作要真正做实了,县(市)科技工作没有钱的会有钱,没有位臵的可以有位臵,没有条件的会有条件。现在已经有15个省实施了由组织部门和科技部门共同考核的一把手科技进步责任制。我们要进一步延伸这个做法,提升这个做法,推广这个做法。在已有的浙江等地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同时,进一步推动“科技兴市县”工作。
推广一套新机制。好的机制非常重要,我们要善于创新,要敢于走出新路。科技特派员南平先做起来,现在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这就走出了新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推广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新的长效工作机制,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在全国推广开来,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深入推进基层科技工作的机制与体制创新,并努力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抓好一批试点。即抓好一批科技工作的试点县(市),试点县(市)不是挑选最好的、最强的,而是选择欠发达地区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让它们先走一步,让它们在加强县(市)科技工作中能够有所创造。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我认为这一点十分重要。科技部将结合面向基层的科技计划和专项工作,下大力气抓好试点和示范。除了部省联动共抓的试点外,各省(市、区)也要抓一些省级的试点县(市)。会后,科技部将尽快确定首批100个左右试点县(市)。明年、后年再各启动100个左右,并争取将试点工作持续 — 14 — 进行若干年,使相当一批县(市)科技进步能直接纳入试点县工作。对于启动的试点县(市),应从机制、能力建设和重点项目等方面全面推动工作,对试点工作将加强监督、动态管理;通过三年工作试点,国家还将组织评估、验收。
建设一个平台。就是建设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的基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上游,重点要集成部门和地方科技资源,遴选适于在农村和中小企业推广转化的先进技术,形成面向基层服务的、综合性的科技信息库;在末端,县(市)根据各自情况,建立不种形式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负责上游信息的中转、识别与应用。国家主要负责总体规划和资源集成,省(市)要统筹协调,配套支持;县(市)要完备设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方式抓好信息应用服务。经过3—5年努力,力争实现科技信息村村通,做到县县有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乡(镇)乡有信息工作站,村村有信息员。
同志们,会议很快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工作会,更是一次动员会。会议的召开只是做好县(市)科技工作的一个新起点,科技部把今年确定为“县(市)科技工作年”就是为了促进这项工作有一个更好、更高的起点。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决不是一年半载的事,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有持久坚持、真抓实干的决心。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县(市)科技工作的信心。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的思路和有效的措施,再加上各地已经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我们完全相信,新时期县(市)科技工作应该有所作为、可以有所作为、而且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 15 —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扭转县(市)科技工作总体上薄弱的局面,到2010年使县(市)科技工作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不断开创新时期县(市)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会议安排紧凑、准备充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同志的讲话,站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高度,对今后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这次会议特别是×××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再强调三点意见。
第一,要准确把握形势,在统一思想中增强合力。这次会议是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基础上召开的,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科技创新工程的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会后,各县区参加会议的同志要向党委、政府汇报好这次会议精神,专题研究讨论,提出具体的贯彻意见。要把学习贯彻好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的重点任务来抓,集中时间进行专题学习。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把科技工作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第二,要坚持有的放矢,在重点突破中整体推进。今年是
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转型跨越、扶贫攻坚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突出科技项目建设。要把项目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盯国家和省上科技项目的支持重点和政策导向,围绕全市中医药、马铃薯、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等工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积极进京上省,捕捉项目信息,加强沟通衔接,力争科技项目争取工作较上年有新的突破。要把前期谋划论证和储备作为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抓紧筛选、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支撑带动作用大的科技项目,进一步充实全市科技项目库。二要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市科技系统和有关单位要按照省、市委部署,积极投身“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组织专家学者、农业科技工作者、科技特派员和机关干部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近距离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科技需求,深入开展农技服务和为民服务,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真正能够进村入户,真正落到田间地头。三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新技术发展创新最为敏感。要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进一步建立向科研成果产业化倾斜的科研立项、成果鉴定、科技成果奖励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要做好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生产力,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第三,要强化工作措施,在完善机制中狠抓落实。今天的会上,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2012年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靠实了今年科技工作主要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要以落实目标责任制为契机,对今年的科技工作重点任务进行细化,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标准,层层分解,做到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人员,努力形成抓科技、促创新的强大合力。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把督查工作贯穿于各项任务落实的全过程,从严考核,奖优罚劣,切实改变重安排、轻督查、落不实的现象。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建立科技进步监测评价体系和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谢谢大家!
第五篇:周济在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周济在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充分认识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是中央的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系统的重点工作,对教育事业发展将产生全局性影响。一是因为这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联面大,不仅是全国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们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因为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好这样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对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治理教育乱收费是教育战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去年初,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和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决定,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2003年全国纠风工作的重点,并且放在专项治理的首位。一开始,有的同志不理解,有的同志感到委屈,还有不少同志忧心忡忡,担心会影响教育部门的形象和教育发展环境,影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面对困难,教育系统的同志们坚决地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开展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2003年底,好消息不断传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乱收费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治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看到了治理乱收费工作的实际成效,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去年底,中央纪委对北京等10个省(区、市)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有53.4%的人认为2003年教育乱收费问题比往年有所减少。在各地的行风评议中,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普遍提高,许多省份达到80%以上,一些省份还高达90%以上。治理乱收费一年来的成绩说明,中央的决策是正确的。中央下决心要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既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也是对我们教育战线的高度信任。现在回头看,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教育乱收费问题的确一度相当严重,群众反映非常强烈,群众不高兴、不满意,教育战线的师生员工也不赞成。教育乱收费不仅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败坏了社会的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干扰了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损害了教育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违背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从老百姓身边的不正之风抓起,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 一位;必须从严治教,强化管理,在治理教育乱收费这样一些涉及千家万户的问题上,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一年来的成绩还说明,教育战线的干部和群众是值得信赖的,只要我们下决心去抓,就一定能抓出成效。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把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问题解决好,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治理教育乱收费是培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一代新人的本质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这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教育乱收费却伤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幼小心灵,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次亲身体会。我在武汉市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乡政府在学校开学时,想把农民应缴的税收通过学校征收,家长不交税就不让学生上学,这叫做搭车收费,结果学生家长群情激愤。有个别的学生家长就做了出格的行动,堵了国道,堵了交通。当然这违反了法律。我们还是尽力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说:“你们因为交费问题就堵国道,对孩子们是怎样的教育?”家长反过来问我们:“你们学校乱收费,对孩子们又是什么样的教育?”这句话对我震动很大。教育乱收费实际上损害了我们崇高而神圣的教育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的日常工作非常平凡,但教书育人的责任却极其崇高而神圣。学校乱收费,对教师的形象是一个打击,对教育的形象是一个打击,对孩子们的心灵更是一个打击,损害太大了。校长乱收费、老师乱收费,本身就是不诚实,就是不讲信用,我们的孩子们怎么能够接受好的诚信教育,又怎么能够形成好的诚信品格呢?我们要从培养一代新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乱收费的危害性,坚定不移地把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推向深入。
第三,治理教育乱收费是确保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公益性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教育事业要发展,重要的是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取得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理解。当前,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得到落实,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理解、支持教育工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形势很好。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 2 们更加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保护好人民群众加快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当前,关于教育乱收费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方面,社会上有些人将乱收费问题的程度任意扩大,将教育说成是“暴利”行业,把我们的战线看得一团糟。对此,我们是不同意的,要予以纠正。另一方面,教育战线的有些同志认为乱收费是“迫不得已”,是“为了事业发展”,把原因单纯归结于教育投入经费不足。对此,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学校乱收费的成因复杂,内部外部原因交织,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要做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生存型”的乱收费。由于教育投入在总体上还是严重不足,在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确实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时,一些校长就想通过向学生家长乱收费来维持办学的基本需求。对这类校长,我们一方面很同情他们,另一方面也不希望他们继续这样做下去。要认识到经费不足的问题最终是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要看到党和人民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看到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是在不断增长的,还将有较大的增长。再困难,也不要搞乱收费;再清贫,也要保持教育的清白。否则,就会让浑水摸鱼者有机可乘,也会影响到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另一类是属于“发展型”的乱收费,这种情况还比较多。有些校长希望学校发展得更快一些,质量更高一些,但是经费不足,因此就乱收费,来搞建设、谋发展。有些同志认为乱收费是为了发展,治理乱收费就妨碍了发展。这种认识要不得。希望这些同志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发展,不能靠乱收费。我们的方针应该是“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辩证法。治理乱收费,不仅不会影响发展,而且还会成为促进发展的有力保障。还有一类是“利益驱动型”的乱收费,我们要坚决予以打击,坚决查处,不能手软。总而言之,要做到令行禁止,坚定不移地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生存型”乱收费的学校,再困难也不要搞乱收费;“发展型”乱收费的学校,要发展再不能靠乱收费;“利益驱动型”乱收费的学校,更要坚决纠正乱收费;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环境。新的形势下再搞乱收费,影响的是教育战线的形象,破坏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不赞同,教育战线的同志们也不能答应。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越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当前,尤 3 其要警惕各种借改革之名,行乱收费之实、谋个人或小团体之利的现象发生,也绝不允许以“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和“学校公司化”等名义搞教育乱收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继续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第四,治理教育乱收费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2003年有关部门共派出近2万个检查组,检查了35万所学校的收费管理工作;查出违规收费8.53亿元,已清退6.39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9550多件,对2488名有关责任者进行了责任追究,其中有395名校长被撤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形势依然严峻,教育乱收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有的学校违反国家收费政策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有的地方通过学校向学生搭车收费和向学校摊派费用,有的学校擅自挪用学校杂费收入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的地方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任意截留和挪用教育收费资金。
当前,要注意纠正有的同志认为治理教育乱收费是拘小节、不抓大事的糊涂认识。什么是大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里面有责任、有大局、有政治。事实上,乱收费背后往往是行为失范,甚至贪污腐败,如不及时坚决纠正,就会毁了一批干部,严重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的学风和师德建设,严重影响教育系统的党风、政风和行风建设。去年,我讲了一句话:“学校乱收费,校长要撤职”。这句话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是支持的,但有的同志认为说重了,打击面太宽了。说到底,这是对治理乱收费没有决心,对我们的干部没有信心的表现。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坚决地执行了这条纪律,结果如何呢?事实证明:一是乱收费和“吃教育”的现象确实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二是“顶风而上”的“害群之马”毕竟是极少数,教育战线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是好的,素质是高的,是听党的话的;三是效果不错,“严是爱、松是害”,严明纪律,严格要求,维护了我们教育的形象,爱护和保护了我们的干部。我在这里再次强调,“学校乱收费,校长要撤职”,对顶风违纪、影响恶劣的乱收费案件,要坚决查处。目的是维护教育事业发展环境,同时也是爱护干部、保护干部。
当前,在治理乱收费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两种模糊认识,一种是“信心不足”的畏难情绪,另一种是“问题不大了”的麻痹思想和“治理多年了”的厌战情绪。对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要认识到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4 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今后一个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体制尚未理顺,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困难将是长期的,任务将是艰巨的,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二是要克服悲观情绪。中央已经下了决心,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战役已经打响,“兵已发之,必能收之。”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把治理学校乱收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二、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以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取信于民
2003年,我们全力以赴,坚持统筹全面,突出地抓了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小学、初中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二是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治理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到年底,全国22个省(区、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小学、初中全部实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据测算,“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推行,实际减轻贫困地区农民群众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17亿元,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对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和遏制教育乱收费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在一定阶段,确定治理重点,集中精力抓落实,以阶段性成果取信于民,是我们治理教育乱收费的一条成功经验。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抓好上述两项重点工作,树立“反复抓、抓反复”的观念,巩固已有成果,确保做得更好。与此同时,我们的治理工作还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务求取得明显的成效。
第一,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办法。国务院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办法。这是一项重大的政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利于增加学校收费管理的透明度,有利于区分合理收费和乱收费政策界限,有利于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解决乱收费问题。各地在实施这个办法时,关键是要把握以下四点:一是可以收费。义务教育由各级政府负责,不收取学费,但可收取适当的杂费。学校可以代收课本费。对此,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国家法规及政策也允许。二是要合理收费。收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5 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制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费标准可以有所不同。各地要按照《价格法》的有关规定,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把政策交给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要实施“一次性”收费办法,所有的行政性教育收费要一次性公布,一次性收取。各地要对实施“一费制”办法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开学时向学生统一收取,做到“学校明明白白收费,学生家长明明白白缴费”。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和“共建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也不得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还要严厉禁止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搭车收费。此外,各地还要制定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四是要公开、公正和透明,将收费办法和标准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
第二,要严格规范高等学校的收费行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收费管理。去年,我们对高校收费问题已经作了明确的政策规定,今年要把它列入治理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收取合理的学费和住宿费是改革的方向,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继续坚持。但是,收费标准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学生家长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搞乱收费。近年来,一些高校收费管理混乱,收费名目繁多,且花样翻新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搞“双轨”收费,有的搞“点招”收费,有的超标准收费,有的学校搞乱发文凭、乱收费,由此引发的种种腐败现象和违法违纪案件出现上升趋势,触目惊心。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危害改革开放稳定大局。我们再次重申,高校收费标准2004年将继续保持稳定,也不再设立新的收费项目。治理工作的重点是规范收费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严禁学校以任何理由搞“双轨”收费和降分高收费,严禁向学生收取“转专业费”、“定向费”和“专升本费”等,也不允许学校以改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学费标准。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把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行为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维护好来之不易的高校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
在治理学校乱收费的同时,还要认真贯彻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严禁截留和挪用学校收费收入加强学校收费资金管理的通知》。坚决制止和纠正一些地方政府截留、平调、挪用、挤占学校收费收入,加重学校办学困难的错误做法,确保教育经费全部用于教育事业。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不能搞所谓的“教育福利化”。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国家不可能包办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阶段实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近年来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方向正确、意义重大,还要继续坚持。二是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强调教育发展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强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使教育成为政府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教育产业化”、“学校公司化”的观念和搞“公办新机制”、卖公办学校的做法,不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必须坚决制止。
我们还要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地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公办教育的平等机会。一是要继续完善公办高校的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进一步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努力实现我们确保公办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二是要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制度,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争取到2007年能够实现让这些学生得到“二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得到生活补助),使孩子们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三、建立和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纠防并举”的方针,促进形成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这里重点谈谈两个“三管齐下”的工作思路。
第一个“三管齐下”,就是要坚持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合理收费和治理乱收费“三条线”作战的思想。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发展教育,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新形势要求,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要切实按照《教育法》的规定,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尤其是要保证各级政府在决算时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还要建立社会投资、出资和捐资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不 7 断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汇聚、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发展教育。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落实农村学校保教职工工资发放、保学校正常运转、保危房改造的“三保”投入机制。
二是规范合理收费。要注意处理好治理乱收费、规范收费管理和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理清什么是合理收费和什么是乱收费的政策界限;要研究出现教育乱收费的深层次原因,分清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导致的乱收费。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具有操作性的办法。既要解决好眼前的问题,也要有长远的考虑;既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要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要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教育经费政府投入不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确实存在,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发展来逐步加以解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克服困难,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向群众乱收费、多收费。
第二个“三管齐下”,就是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教育乱收费体系。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光荣的职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增强纠正和抵制教育乱收费的自觉性。党中央最近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教育战线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两个条例的活动,加强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严明纪律的意识,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二是进一步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制度。要把治理乱收费的关口继续前移,通过制度的办法进一步治理乱收费。要
尽快制定和出台收费听证、收费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收费公示、收费审计和校务公开制度。各地还要加强法规和纪律建设,使查处乱收费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依,发挥法规和纪律的威慑和惩戒作用。
三是加强监督。要完善与收费公示、公开制度相配套的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上下级监督、党内外监督的机制。各地要坚决把住学校春秋两季开学关口,普遍开展学校自查自纠与职能部门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活动,并通过明察暗访、交叉检查和随机检查等方式开展督促检查。要正确认识惩处与预防的辨证关系。预防是为了减少惩处,没有严厉的惩处,预防就没有力量。要切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对相关责任人及时进行处理。
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深层次问题的研究。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是择校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群众不会满意,教育乱收费也难以得到彻底治理。择校问题,一是涉及到公办教育均衡发展;二是涉及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选择性要求。一方面,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学校之间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一部分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宁愿交纳高额学费入学;另一方面,受利益驱动,有的学校擅立收费项目,乱办班、乱补课,向学生多收费、乱收费。解决这个问题,要坚持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的思路。根本的办法是大力促进公办教育均衡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千方百计地缩小公办学校之间的差别,下大力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从根本上满足绝大多数群众对于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同时要开口子,通过新的思路、新的办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满足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对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选择性需求。民办教育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其中可以积极推进的形式是“名校办民校”,以民营的方式举办名校参与的“独立学校”。近年来,高等学校举办“独立学院”的思路,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可以推广到各级各类教育。五年前,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领域坚决制止高校收费搞“双轨制”。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全国各地坚决执行了这个决策,效果是好的。当时,江苏、浙江创造了民办独立学院。如何看待独立学院这个新生事物?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做不符合规定,坚决要求把他关闭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是一种新生事物,可以看一看、试一试,让实践去检验。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独立学院是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新的办学模式,也是群众首创精神的一个成功范例。这种办学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充分结合了社会优质经济资源和名校优质办学资源,发挥了各方面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我们鼓励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乃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可以按照“名校办民校”的模式扩充 9 优质教育资源。“独立学院”与“独立学校”,实际上是民办教育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一种可以积极推广的实现形式。必须强调指出,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那样一股“卖校风”。公办教育的存量部分一定要保住,而且要办得更好,要均衡发展,这是政府的职责。民办教育的发展,包括“名校办民校”、“独立学院”、“独立学校”等都应该在增量部分大做文章。
四、狠抓落实,确保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要思想落实,加强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领导。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需要我们做出巨大的努力,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三月份,国务院要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全面部署2004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党政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真正把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统筹和协调。要落实学校收费管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责任制。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不仅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还要追究直接主管领导的责任。对那些乱收费之风长期得不到解决,屡屡发生问题的单位,要运用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的手段,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是组织落实,进一步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各地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相继成立了由教育、纠风部门牵头,监察、物价、财政、审计、新闻出版单位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强化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有了组织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领导同志,要积极主动地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同时还要加强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相关工作的领导,三是措施要落实。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同志要结合今年的工作实际,全面、认真、深入地总结分析本地、本校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绩与不足,找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努力使2004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这里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深入,二是制度要完善,三是监督要强化。
四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是各行各业中最努力最敬业的一支队伍,我们的校长和教师们真正是全心全意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今年,我们要隆重举行第20个教师节纪念活动。一是要开展“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10 主题活动,宣传新风,弘扬正气,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表彰优秀教师,9月10日教师节要隆重举行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我们也希望各级政府都进行表彰教师的活动。要倡导从严治教,勤勉从教,默默耕耘、赤诚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精神风范。三是要大力宣传先进的典型,特别是宣传一批像焦裕录式的教育局长胡昭程同志那样的先进典型。胡昭程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长期在艰苦的贫困地区奉献,他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胡昭程同志做了很大的事业,但他非常清廉,一尘不染,要求自己非常严格,让我们充分明确了发展与清廉的关系,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各地要将治理教育乱收费和行风建设,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思想教育,讲师德,正教风,激励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育人第一线艰苦奋斗,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五是要加强舆论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树立和推广一批依法办学、勤俭办校、师德高尚、收费规范的正面典型;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警示教育作用,对一些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乱收费案件坚决予以曝光。要主动配合新闻舆论部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收费政策,把政策交给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社会和广大群众了解我们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各种政策,特别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收费政策界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收费政策界限,合理收费与乱收费的政策界限,校内因素与校外因素导致乱收费的界限,形成有利于做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正确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