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农不爱农矛盾的分析及建议
学农不爱农矛盾的分析及建议
我们是华农人,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学子,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学习农科专业的学子,同时我们也承载着未来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希望。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最基础的产业,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有农业为人民提供充足的粮食供给,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在我们身边存在这样的一种现状,那就是很多同学虽然身处农业大学,学的是农科类专业,但并不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甚至是抵触、反感,五个字来总结就是“学农不爱农”。尤其是到了大四毕业时,考研的同学中有不少跨到了其他专业,找工作的同学中有不少是找到了与农业不相关的其他工作。他们的这种表现都是在躲避“农业”。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学农不爱农”的现象,是什么让这些学农的同学不能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踏踏实实搞农业研究呢?我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或者说是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要分析现象的原因,我们先从大环境入手,即先分析社会因素。直击要害地说,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这也是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直接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蛋糕越做越大,但分蛋糕这门差事显然不是那么好做,这给政府留下了一个大难题。收入分配不公平,很多情况下表现在行业的收入差距过大。简而言之,大家都明白,做一名经济金融类的高管年薪几十万上百万十分普遍,做一名机械电子工程师同样也报酬颇丰,而做一些低层次工作的人们的收入就不是那么可观了。反观农业,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政府虽然总是表态重视农业问题、重视三农建设,但在农业科技化、现代化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农业仍然处于低水平、低技术、低工资的状态,直接导致农科类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薪资待遇和上升空间远远不如经济金融类或机械电子类大学生。试想,同样都是寒窗苦读十二春秋考入了大学,而却因为专业的差别和行业的差距使得原本起跑线相近的人最终却过上了天壤之别的生活,这样的情形有谁愿意去接受呢?
而如今中国社会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物质欲望及需求也与日俱增,说白了就是没有钱寸步难行。很多毕业生、年轻人面临着找工作,或者不如说是混口饭吃的巨大压力。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可观的收入,何来安定幸福的生活,何来唯美纯洁的爱情。金钱不能买来幸福,不能买来健康,不能买来爱情,但这个神奇的精灵的的确确可解决众多实际问题。并且在当下,“二八法则”将世人压得喘不过气来,20%的人占据了全社会80%的财富和资源,并且他们正在逐渐缩紧由社会下层通往社会上流的通道,这会使得另80%的人翻身解放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因此,赚钱是永恒的话题,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农业由于其低技术、低工资的特点而沦为劣势学科也不足为奇了。众多大学生们虽然身处象牙塔,但早已为自己未来的路担忧不已。确实,谁不想找一份环境优异、待遇颇丰的工作呢。
从个人因素来分析,大学生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当代大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和平年代,并恰逢改革开放的时代。较父辈优良的生活环境,使我们养成了养尊处优的秉性。面对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大学生们往往迷失了自我,沉湎于外在的种种诱惑。这使得大学生们逐渐变得性情浮躁、急于求成,不肯踏下心来多看看书、搞搞科学研究。不想刻苦努力掌握本领,却想活得出人头地,这便是极大的错误。
发现问题很重要,而解决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怎样才能解决这种“学农不爱农”的社会现象呢?我认为仍然需要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来解决。
社会层面:从根本上,党和政府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同时,要保证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人民的收入需要有差别,但万不可差距过大。过大的收入差别和行业差距只会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另外还要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和鼓励力度,不能仅以达到粮食产量需求为目标,还要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机械化为终极目标,加大对农林类大学的投资,重视培养农业类科技人才,尊重农业科学专家学者。同时,全社会也要转变落后观念,坚信科技兴农的真理,尊重农业、支持农业。
个人层面:我们作为大学生,要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本专业的技能,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农科类专业的同学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要多积累专业之外的技能和知识,用新的理念去改变农业的现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
学农与不爱农的矛盾分析
身在华中农业大学,视线范围内的同学基本都是学农的。华中农业大学从1898建校以来,就为国家输送了很多很多的人才,当然不仅仅是农业方面的。近几十年来,华农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少说也有几十万。这么多学农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农业方面相关工作,并且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却寥寥可数。再加上我们国家还有其他很多农业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等,都是一流的农业大学,也都和华中农业大学一样,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很多一流的人才。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农业高等院校。按理说,中国的农业人才不会紧缺才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应该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才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应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才对。
可是我们来看看中国农业的现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机械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最传统的耕作方式。拿我的家乡来说吧:种植水稻,依然是采用沿用了几 千年的牛耕方式翻地,人工插秧收割,很辛苦。依然维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利用率低,完全靠天吃饭。相信很多地方农村的状况也和我家差不太多。广大农村需要农业人才。
那么多的农业人才去哪里了呢?
因为很多人在农业院校毕业以后就转行了,不致力于农业方面的发展。也就说虽然学农,但不爱农。现在“双学位风潮”便是最好的证明。尤其是我们学校,我们农学植科的同学,基本上每个班都有差不多一半的人涌向武大华科,修金融,修计算机,修心理学,修英语,修会计,只要与农无关的,都有人去修。其实华农也有双学位课程,只不过,没有多少人去修,因为还是与农业脱不了干系。
曾问过很多快要毕业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将来的工作意向。很多人说以后去跑销售,然后转行;很多人已经签约了,较好的签的有苏宁,美的之类的公司;也有一些人去考公务员了,还有的就直接自己创业;或者还有的通过双学位这个跳板,跨专业考研的。安心在农业领域发展,并且准备在农业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大显身手的人,屈指可数。我们学校是这样,其他学校也差不多。这样就导致我们国家农业发展缓慢。
那么,什么导致了现代青年一代学生“学农不爱农”呢? 首先,为什么会学农?
一些人是苦于高考制度,分数不够,读不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只能上华农,无奈而来;一些人考的不错,能上华农,就冲学校“211重点大学”这牌子而来;一些人觉得没有自己很明确的目标,觉得华农“看上去不错”,一些专业“看上去很美”,将就而来;当然,也有为了理想而来的,真真实实想要为农村做点贡献······这种各样的原因,所以大家在华农相聚一堂学农学。
为什么大家不爱农呢?
除去学生本身的兴趣原因,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长久以来社会轻农的风气。两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加上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农民,也是普通老百姓,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最没有地位,辛苦的劳作,挥洒汗水,可是得来不易的劳动成果还得被别人剥夺。农民是弱势群体,可以任人宰割。从来听说的都是做官做得好,受人传颂褒奖的,没见过谁种地种得好,就能光耀门楣的。古时候的人们,都去考科举,中状元,追求入仕为官,以期光宗耀祖。我们现在的高考也是一样,学生,家长,亲戚朋友,都觉得上大学光荣,特别是在农村,觉得大学生高人一等,以后前途一片光明。像我家,爷爷奶奶就是觉得能上大学就是为家里争了光。记得我刚考上华农那会儿,亲戚朋友都来祝贺,但是一听是农业大学,眼神中马上多了一丝苦笑。也就是说,社会的农业颇有偏见,认为农民脏,累,苦,家长们自然不希望孩子们和他们一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辛苦的生活。在社会舆论的影响下,我们一些学生,也觉得学农好像很丢脸似的,好像冠上华农的学生这个名号,就低人一等似的,作为华农的学生不以之为荣,反以之为耻。
另一方面,学农的学生就业问题。因为农业领域需要很多人才,不是说找不到工作,而是通常薪酬都不是很高,而且通常是离开繁华的大都市,去偏远的农村,过艰苦的生活。消费主义时代,工资低,工作又辛苦,愿意干的人不多。所以大学生们为谋出路,很多人挤破去读所谓的热门专业,念不上热门专业念了农学的,又不辞辛苦的去念双学位,去学第二外语。
那么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
首先,政府方面: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
一是应扎实开展“普九”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的水平,才能使农民素质得以提高,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长远高速发展。现在一些农村的学生受教育程度还很低,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还有一定的比例。而学生没能完成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一般的,就没有什么出息,还不如早点回家种地,早种地早赚钱。农民还没能深刻认识到知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社会各界要宣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人们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要让农民认识到学生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和社会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力度。即维护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又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要提高农民科技知识的运用能力。要农民尽快地掌握新技术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和发放一些农业科普知识书籍,让农民意识到科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提高农民掌握农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发展农村的绿色食品农业,形成规模经营农业,逐渐形成农业产业的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投入科技化。开展科技知识运用讲座和农业知识培训班,特别是积极调动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对农民亲自指导,提高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使新型的农业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提高。
三要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以前是“农业支持工业”,现在“工业反哺农业”,应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基本达到旱涝保收的水平,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
四 打开农业发展的平台,多给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像现在国家免征农业税,给农民发粮食补助,定粮食保护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学农不爱农”这种现象的产生。
从社会方面:从文化舆论方面提高农民地位。一个人的社会身份的改变,对人的心态影响十分巨大,起码对人自信心的建立有很大帮助,而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最近听说西安市8个旅游景点对农民施行半价,这举措让人很有些感动。在这之前我们都知道只有退休干部、军人或是学生才能在旅游交通等方面享有这样的半价优惠.,这种优惠在旁的群体看来是一种特殊对待而有所羡慕。现在农民也享受到了这样的特殊待遇,这不能不让人高兴。
重视农业,农民,农村,在政策上不歧视,在文人环境上对他们施以关怀,就象西安市的作法,给农民以最大的尊重.以最大的优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友爱,才是提高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根本所在。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的观念也随之更理性化和更具有人文关怀性。
个人方面:学农爱农,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提高思想觉悟。身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身为学农出身的我们,更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首先,不管你对这个专业有没有兴趣,你应该对农民,农业,农村有一个不失偏颇的看法。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培养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的精神,准备好为农业做贡献。向华中农业大学校友施志敏学习。她在家人的压力下上华科,但钟情于农村,农业。最后辗转上了华农,现在在家乡利用自己所学,发展新型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们都该以他为榜样。
总而言之,现在我们,不管是万不得已,实属无奈,还是别无选择,或这样那样的原因,我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尽力去喜欢这个专业。人生的价值是去发光发热,那么,在哪里发光发热都是一样的,去学农爱农,真正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欢
植科0803班
2008301200411
第三篇:关于“三农”工作思路及建议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xiexiebang.com,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这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三农”工作是极端重视的。下面,我就横店街2006年“三农”工作思路、措施及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街农业农村实际,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发展农业,难以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收入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因此,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发展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机构的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成本;四是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适时举办劳务输出供需洽谈会,定期发布劳务供求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要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五、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近二年,我街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但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这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流动,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街明年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街20多座农用机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大多不能正常运转,水库、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也十分严重,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我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已无财力进行维修改造,近几年,我街虽投入了一部份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力求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的改造,做好集镇新区自来水管网延伸,逐步达到安全用水标准。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第四篇:“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一、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业投入呈倒金字塔结构,中央和省级农业农村投入总量大、增长快,而市、县特别是县一级,农业投入十分有限,农业项目主要是靠上级申请安排。总量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一些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缺乏立项支持和投入保障。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供电等方面建设比重较大,而直接用生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投入的比重较小,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生产性补助、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比重偏小。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由于财政农业投入渠道较多,实行分部门管理,部门分割严重,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的重复和交叉,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强化财政支农投入、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特别要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除了公益性项目外,投资的对象应主要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加大户,把资金真正用实用好。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各种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对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职责、方式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性经常性收入的比重,规范地方政府农业投入主体行为,遏制地方财政对农业“虚投”现象的发生,保障政府财政投入对农业足额、及时和高效的投入。要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提高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用于农业发展资金的比例。
三是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协调统筹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支农资金的项目整合、区域整合和政策整合,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将现有的重大支农政策和以后出台的扶农政策资金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科目,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经营组织形式创新,近几年在我省迅速发展、大量涌现,同步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发展规模偏小,经营实力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刚刚起步发展,初期比较注重数量,从发展的总量来看,已有一定规模。但从入社社员数量、资产总额、经营规模来看,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差比较大,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合作社比重较低。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流动资金,发展后劲乏力。一是农民收入低,出资受限,合作社自有资金本身不足;二是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目前还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放贷,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我省农村信用社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但不仅贷款利率普遍偏高,而且多数合作社还贷不到。
(三)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我省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机构和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未能按“一章三会”制度办事;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普遍未建立成员账户,合作社的公积金没有依法量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没有分别核算,有的未依法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向成员返还盈余。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信贷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放贴息贷款,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研究出台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以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扩展农村信用工程,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安排资金,加大对合作社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
(二)部门联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力度。工商部门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免费提供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取消不合法的前置审批,方便农民登记办社;商务、供销部门要开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活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质检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实行优惠政策,取消除正、副本以外的任何费用;国税、地税部门要尽快出台落实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办法;国土、电力部门对合作社用地、用电要不折不扣落执行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减负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力度。
(三)加强培训引导,规范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一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努力造就懂政策、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二是选树示范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带动更多合作社规范发展。三是帮助合作社按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
理、风险防范等各项规章制度。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
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在培训数量、培训质量、转移组织化程度、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与现实需求都存在着不足和差距,其中培训质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一)培训资金缺口大,补助标准低,培训质量不够高,转移就业竞争能力差。由于资金不足,培训时间短、质量低,导致进城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能力差,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一些简单的技术性工作,抵御经济波动能力不强,就业极不稳定,输出去的多,流回来的也多。
(二)农民工权益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就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有的用工企业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农民工权益;工伤、医疗、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农民工住房贵、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大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双重边缘化,既非工又非农,如果长期不能被城市所“化”,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建议:
(一)增加补助标准,提高培训质量。目前,农业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补助为每人340元,距离实际需要差距很大。在我省每培训一个计算机操作员和电子工最少需要
500元,培训电焊工、车工、厨师等则需2000多元,平均每人需补助800元。
(二)增加保障性投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这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性举措。一个方面,要加大技能的培训和城市文明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农民工能够移得出、稳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另一方面,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新的二元结构。推进重点,要把农民工“市民化”确立为城市公共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推动城乡务工四个“均等化”进程。推进就业均等化,按照从业时间、技能鉴定等为农民工定级定岗,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推进子女就学均等化,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城市教育资源建设,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同等教育机会。推进住房均等化,在城市建设分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时,为农民工划出一定的比例。推进社保均等化,完善农民工可转移的工伤、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制度,按照城市工人补助标准给予补贴。通过推进以四个“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改革,最终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统一、地位平等。
第五篇:农普工作建议
1、认真筹备我县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任务,搞好普查数据处理,认真搞好普查总结与表彰,搞好普查资料后期开发与数据发布。
2、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加强国民经济核算,严格执行统计核算制度,高质量完成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
3、提升统计调查方法与手段,认真搞好城镇居民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工业景气调查、人口劳动力群众安全感调查等常规统计调查和临时性调查工作;认真完成能源统计监测、贫困与小康监测、退耕还林监测、非公有制经济监测等。
4、全面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强统计管理,加大执法力度,营造统计工作良好氛围;
5、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
6、密切监测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加强统计分析与监测,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7、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搞好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新型工业化考核、节能减排考核、为民办实事考核等。
8、全力服务“三大建设”。在加强统计监测的基础上,继续推行班子成员和科室定点联系工作制度,完善实力园区统计服务制度和统计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建立重点企业服务联系制度,开展“三大建设”统计周末沙龙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调查对象、服务民生的水平,加大调查分析力度,提供更多更好统计产品,为县委政府“加快三大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9、加强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定人才培训培养计划,打造一支全县一流的懂专业、有知识、有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统计干部队伍。
总之,十三五期间,通过五年的努力,我们将逐步实现统计工作运行的规范有序、统计信息网络的快捷畅通、统计人员队伍的优化精干、统计信息服务的优质高效、统计人文环境的和谐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