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保试点运行的分析与建议
新农保试点运行的分析与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社保股
点击数: 260
更新时间:2011-11-28 13:30:29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逐步建立“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能转移、可持续”的新农保制度。新农保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有一项重大的惠民政策。
一、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切入点可归纳为十六个字:“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基础整合、分类指导”
1.城乡统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最终要与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接轨,因此,新农保制度设计时,又留下“接口”。有必要强调的是,“统筹”不是“统一”和“划一”。统筹既包括宏观决策和政策面上的统一,也包括对不同保障张项目的分类管理、灵活的保障形式和多样化的保障模式及其衔接配套。城乡统筹强调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在制度设计上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2.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本身就是一种重大变革。他要求把过去单向推进、和各自为政的项目,如社会救济、养老保险、由优抚福利等纳入一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中加以考虑,重点协调各内项目之间、各个险种之间的结构性、功能性联系。从近期目标看,无需个人缴费的、财政转移支付类制度,包括灾害救济制度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底盘”。具有选择性特征的新农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重点。
3.基础整合。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制度结构、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是核心。基础整合的目的是合并“同类项”,把过去各个项目分兵把口、实体分立、功能冲突的离散状态,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整合不是简单相加,重点是从农村社会保障的运行基础入手,整合组织系统,整合服务网络和各类项目。
4.分类指导。分类指导的含义有二:一是不同类别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属于缴费性项目的养老保险余属于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的救灾和救助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二是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在财政能力、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上差距悬殊。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不可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拔苗助长。必须在统一立法、统一设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养老保障制度。
二、我县试点运行状况
2011年10月26日,我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精神,为积极稳妥地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我们选择在王庄、赵庄、冯原三个镇通过先行试点、政策宣传、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全力推进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扎实开展。
基本做法有如下几点:
1.广泛宣传动员。在县电视台开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专栏”,县政府网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站发布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动宣传车辆深入乡村宣传政策,采取发放宣传单,车载广播、现场讲解等形式宣传;县居保办设立咨询专线为群众解释政策、解答问题。同时各镇、村还采取悬挂横幅,送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确保宣传工作家喻户晓,不留死角。
2.层层抓好培训。从10月28日起分三个阶段对人社局及县、镇、村各级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就《澄城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施细则》、《澄城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流程》、工作职责及系统软件的操作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培训。3.加强督促指导。及时成立了以人社、财政局领导牵头、包联股室股长为责任人、居保办工作人员为联络员的三个包联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包联一个乡镇。指导协调包联乡镇做好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政策宣传、培训骨干、协调处理信访事件等工作;同时积极配合两办督查室开展督查工作,对各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全程督导,并建立工作通报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4.严格考核奖惩。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提请县委、县政府将各镇承担的工作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认识明确、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积极创新、成绩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重视、行动迟缓、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
目前,三个试点镇正在进行参保、登记和缴费工作,预计11月底可圆满结束。全县2012年将全面开展,实现制度全覆盖。
三、存在问题
1、新农保与相关制度的边界不清晰,如何衔接的政策不明朗。大部分省市已将老农保、农村五保户、被征地农民按相关政策纳入新农保,但是我省目前新农保与相关制度以及政策的边界不清晰。例如,被辞退民办教师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农村八大员”、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还有计划生育家庭、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农保的不同优惠政策,这些项目种类繁多,且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别,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政策上的条块分割,还可能使农村居民产生概念上的误读,乃至互相攀比,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此外,国家和省虽然出台了一些有关新农保和老农保、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险种之间的衔接办法,但仍然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2、信息管理水平不高。新农保管理进入常态化后,参保人员信息变更、生存状况调查、基金运行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但是,由于“金保工程”还未投入使用,统一的新农保管理软件尚未开发,目前的新农保业务仍然依赖与原始的手工操作,劳动、财政、银行、乡镇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也依靠人工传递,导致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差错率不断上升,面对堆积如山的表格资料,经办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清理、核对,使得效率低下,影响了新农保工作的质量和进程。
3、基层财政支付基础养老金压力较大。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财政保障和支持。我市的实施意见规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等缴费困难群体,县级财政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且我县今年属省级试点县,县财政要承担各级财政负担的50%以上。而我县属于省级贫困县,县级财力十分有限,而缴费困难群体较多,县级支付压力较大。
4、基金监管措施不够。根据已经实施新农保工作的一些县市反映,死而不报、冒名顶替等虚假冒领现象屡有发生。虽然在基金监管上,国家和省市都有大的方针,但面对一个庞大的领取待遇群体,如何有效防范虚报冒领,尚无好的办法。2012年,我县将全面实施新农保,很快面临基金监管问题。仅依靠新农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调查走访,犹如大海捞针,效果甚微。
四、相关政策建议
新农保制度制度在试点基础上的全面推进指日可待,配套政策和衔接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既要把握好制度建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又要保证制度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
1、完善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在省级层面出台新农保与相关制度及政策的衔接办法。对于新农保与老农保、农村五保供养、被征地农民等相关政策的衔接问题,建议在省级层面统一出台文件,并且以省级财力进行保障,以防县与县之间执行政策的不平衡,产生其他社会问题。
2、在省级层面出台对缴费困难群体予以界定和补贴的办法,对贫困地区的缴费困难群体省级财政适当加大补贴,将这部分困难群体纳入新农保,以实现应保尽保。
3、数据管理信息化。开发全省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并纳入“金保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市级、省级的集中数据管理。同时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的参保信息。
4、在市、乡、村三级新农保服务平台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能的整合重心应当是在乡镇一级。借新农保服务平台建设之良机,将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成劳动就业、社会保险、职业培训、依法维权“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机构。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全面承接原乡镇新农保工作专业的原有业务工作,使新农保各项业务步入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5、操作流程规范化。确立“进度服从质量,以规范促参保”的工作理念,市、乡、村三级机构及人员在业务经办过程中,确保参保人进入新农保体系的手续齐全、关系理顺、记录情晰,按照“一站式”服务方式,为农民参保缴费实行“一条龙” 服务。
上一条信息: 浅议乡镇财政职能
第二篇:新农保试点(范文模版)
新农保试点:农民60岁后可月领基础养老金55元
中新网9月5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国务院办公厅4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新农保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二、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四、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三)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五、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要引导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规定。
八、待遇调整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新农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农保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试点地区新农保经办机构和村民委员会每年在行政村范围内对村内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
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地区,要认真记录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建立全国统一的新农保信息管理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金保工程”)建设,并与其他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开支。
十二、相关制度衔接
原来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老农保)的地区,要在妥善处理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新农保制度衔接。在新农保试点地区,凡已参加了老农保、年满60周岁且已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可直接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待符合规定条件时享受相应待遇。
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制定。要妥善做好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国务院成立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试点地区也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试点工作。
十四、制定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
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具体办法,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按要求选择试点地区,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试点县(市、区、旗)的试点实施方案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十五、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促进家庭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
各地要注意研究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好事办好。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第三篇:新农保试点情况
松潘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
及政策建议
一、新农保试点情况
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2010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并明确了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助政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州新农保扩大试点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根据州政府关于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我县于2010年6月18日召开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动员会议。县委、县政府正式印发了《松潘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松委办发„2010‟18号)。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10年全县有25个乡镇,11938人进行了参保。新农保参合比例为%。
2010年,各级财政共计安排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45.5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配套新农保专项资金156.8万元、省财政配套新农保专项资金54万元、州财政配套新农保专项资金21.6万元、县财政配套新农保专项资金13.19万元、个人缴费:185.56万元,利息收入1.9万元,2010年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收入总计431.15万元
2010年共计发放6070人基础养老金支出200.5万元,2010年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年末滚存结余232.55万元。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情况
按照财政专户资金管理的要求,县财政对各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个人缴费及时、足额拨付到财政专户进行管理使用
四、当前新农保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1、新农保的推进时间较长。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也就是说,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要用10的时间完成,形成稳定的制度。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农民都希望尽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没有作为试点县的农民,既没有享受到补贴,也没有为养老所作的必要积累,他们老年后的养老待遇,将比试点县农民低很多。长此以往,有可能影响农民的社会公平感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2、基金投资渠道单
一、管理制度滞后。传统农保制度严格限定基金只能存银行,年收益率2%,导致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目前新农保制度在筹资和支付环节的制度规定已经十分清晰,关于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问题还没有制度化的规定,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紧迫。
3、青年参保积极性不高。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44岁以下的中青年参保率只有36.21%,远低于45岁以上的参保率。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对参保关心程度低,存在观望心理。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鼓励年轻人长期缴费,但缴费时间越长、缴费金额越多,得到实惠越多的效果并不明显,长此以往,将影响这一惠民政策的可持续性;再者,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转移接续上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尚未出台具体的转移接续方法,使一些在外务工的农村青年在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上的选择上犹疑不决。
4、试点县地方财政压力大,且新农保基金中的集体补助政策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很难实行。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构成,但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这项政策的落实有难度
五、建议:
一是加快新农保试点、推进速度。首批新农保试点深受农村居民的欢迎和拥护,全国各市县普遍要求参加。从首批试点看,如果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推进速度过慢,还会引起新的矛盾和问题。建议加快推进新农保试点,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覆盖,使广大农民朋友尽早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是加强基金管理和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建议国家尽快统筹考虑包括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等各类积累性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探索不同形式的基金投资办法,在加强监管、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加以推广。银行”。
三要尽快实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接续并轨,调动农民参保热情。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开放兼容、综合统一的原则,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逐步靠拢,相互衔接,逐步统合,防止“碎片化”。要建立与各种现存养老保险制度的动态衔接,以不断扩大新农保的覆盖范围。同时,应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村入户,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四是注重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公平性问题。目前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为55元,东、中、西部地区一样,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此基础上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由地方财政补贴。同时,有条件的村集体要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但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来说,地方财政捉襟见肘,集体经济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导致地方补贴与东部失衡,集体补助更是基本难以实现,成为一句美丽的“空话”。建议中央财政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积极作用,对财政自给率低的中西部地区给予更多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国家支付基础养老金定额,以有效缓解试点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政府财力水平差异较大的矛盾。
五是强化基础,充实队伍,确保经办服务到位。整合基层服务资源,建议尽快建立健全“乡镇有机构、村级有专人、覆盖无死角”的基层经办服务网络;要充实农保经办机构的工作力量,加强对基层社保经办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建议国家统筹考虑农村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保证新农保在信息系统支持下规范高效开展。
第四篇:关于新农保试点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0-42关于新农保试点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2010年11月01日 17:01 文章来源:汉南区政协
汉南区政协主席刘启雄反映:汉南区作为全市“新农保”整区实施启动的试点区,将新农保纳入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于2009年10月1日在全区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户有顾虑宣传力度还需加大
在试点中有五种倾向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一是担心交钱养老,到底安全不安全?现行的“新农保”政策还在探索阶段,不知道政策以后还会不会变?如果变化,会怎么变?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得到保证?二是算帐看是否划算。农户担心现在所缴费用和以后享受的养老金不相符,会像“新农保”之前的“旧农保”,当初每人交纳了3000-4000元不等,到了一定年龄后每人每月才拿到30-40元,使农户有受欺骗之感。三是心存侥幸心理。有部分农户认为现在政策好,即使不参加“新农保”,以后政府也会对自己负责。四是部分农户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参加“新农保”。“新农保”规定要交满15年保费,然后到一定年龄后才能享受,这就意味着那些即将达到养老年龄但以前从未交纳保费的农户,如果想要参加“新农保”则一下子要补交一大笔钱,所以家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户就无法参加“新农保”。五是一些上了年岁的人不入保险,等着拿100元基础养老金,而一些年轻人嫌待遇太低、时间太长不入保,有经济条件的人选择商业保险。
(二)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负担沉重
农保“全覆盖”的前提是地方政府必须有雄厚的财政实力。按照国务院规定:“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中央财政仅仅针对10%试点县市的基础养老金予以补贴,而非国家试点县市推行新农保不给予补贴,这意味着地方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上的巨大投入。
以汉南区为例,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年人共8024人。由于未列入国家试点,60周岁以上人员基础养老保险本应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55元,由区级财政负担,本应由市财政承担支付的22.5元因没及时到位也暂由区级财政负担,每年共需区级财政支付746.23万元。如果仅以此简单地匡算,或许短期内地方财政农保支付压力不大,但是考虑到近年来出台的与民生相关的惠民政策,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如:此次新农保规定市、区人民政府按照1:1的比例对当年正常缴费的参保人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年30元,市财政补贴的16.5万元暂未落实,区级财政又需支付33万元,数目似乎并不庞大,但是在整个社保体系中区级财政要分担的资金并非仅此这一项,根据现行各项政策区级财政分担的比例计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月40元,新农保每人每月30元,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区级分担10%,看起来哪项都不高,但是加总起来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使现有的“吃饭财政”背上一个“大窟窿”,而且要长期背负下去。
(三)农保基金运营与管理手段单一
新农保在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及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创新,依旧沿袭了社保基金的有关管理办法。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展开,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农保基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如何对农保基金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基金安全运营以确保制度的平稳运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按照现行政策,对于集中起来的农保资金,只能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券,这样产生的收益虽然稳定性很强,但抗衡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尤其在消费指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农保基金不具备规避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加大了农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风险。此外,在管理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隐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一是行政管理的风险,当资金的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一致时,经营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投资的冲动,以期获取高额的投资利润回报。二是腐败的风险,如果不严格资金内部管理制度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贪污、挪用资金的恶性事件。
(四)保费征收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
《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地税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资金、其它经济组织资助资金的征收,并将征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及时划入同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办法》试行后,市地税局没有出台相配套的征收办法,在试点过程中,作为垂直管理的区级地税部门并未介入新农保征缴工作,事实上的征缴工作暂由村干部实施,而村组织三年一换届,村干部的变动性将增加资金的安全风险。
(五)特殊案例的解读政府没有明确
一是补贴特困群体的对象标准不一。《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政府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按照最低的保险费标准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对象、补贴标准、资金渠道等由区人民政府确定。”但是区政府确定的具体对象有时和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标准不一致。如,针对独生子女困难户,各个区级政府制定的补贴标准和市计生职能部门制定的补贴标准存在差异,《办法》规定补贴标准由区人民政府确定,但市级职能部门的意见也不能不执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标准不一的困惑。二是新农保扩面难度较大。以汉南为例,全区实际符合参保条件人数为22024人,已参保缴费10871人,60周岁以上人员8024人,目前实际最大扩面空间仅为3129人,但市里下达的新农保扩面新增任务为25000人,工作难度较大。三是六类特殊群体基础养老金发放需要政策界定。对于六类特殊群体(五保、低保、移民、计生、征地农民、优抚对象)基础金在试点中都给予了发放,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于此类弱势群体基础养老金发放政策上未给予界定,区级政府在操作层面上缺乏依据。关于推进“新农保”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加大对各远城区区级政府的资金扶持。区级财政的支付能力对新农保制度的扩展与推进至关重要。《办法》规定:各远城区新农保实行区级统筹管理,这必会对正在由以农业为主向新型工业为主的城区转型,由农村为主向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转变的远城区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尤其是没有纳入国家试点的远城区。汉南区作为全市首个“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有条件也能够在全市甚至是全省、全国率先实现新农保整区推进和“全覆盖”,成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和市政府打造民生工程让利于民的亮点,更需要市政府对养老保险的保费补贴予以分担,加大财政支持。此外,根据调研中反映的市级财政补贴的资金没及时到位的现象,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落实要快要实,确保60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及时发放,做到取信于民。
(二)冷静思考加强对试点过程中薄弱环节的修正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期。武汉市已在贯彻实施“新农保”过程中总结推广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冷静地思考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建议市政府要在充分解读中央精神的基础上,以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案服务参保对象,让利于民。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新农保工作职责分工。特别是基金征收上要明确征收主体,健全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加强人力和社会保障、财政、地税、公安、银行等部门的统筹协作,确保基金发放征收的安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层面上考虑增加丧葬抚恤费,以便及时收集60周岁以上死亡人员信息,注销其个人账户,防止冒领,从而杜绝活人领死人的钱。此外,基础养老金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进行提高,增加新农保的吸引力。三是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搭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按照省鄂编发【2010】3号文件精神“根据乡镇规模,核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事业编制2—3名,所需编制从乡镇财经所调剂解决。同时,实行‘以钱养事’的办法设置公益性岗位2—3个”。但目前一些街道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人员、经费未落实的问题。市政府要进一步落实省鄂编发【2010】3号文件精神,确保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人员、经费、场所、职责四落实。
(三)创新思路强化对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的力度。能否减轻财政负担,盘活农保基金是关键。现行政策规定,基金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保值增值的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随着“新农保”补贴标准的提高,行政成本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同时,数额巨大的“死钱”将引发贪污和挪用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建议市政府将基金的保值增值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可考虑从基金中划拨部分费用聘请金融投资人才,仿效商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作模式,加强农保基金的市场流动性,变“死钱”为“活钱”,并在投资效益与保险金金额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使相对固定的财政补贴增长机制更具市场含义。加强“新农保”基金管理,强化基金监管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监”取决于“管”;“管”得合理,才能“监”得彻底。“新农保”从保费的收缴、存储、移交到保险金的审核、发放,数据信息庞大、经手人员多、手续复杂;而传统的操作模式工作量大、误差率高并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难于监管。鉴于此,建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大对各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即“金保工程”)的建设,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使“新农保”基金的监管更加有效。
(四)弘养传统加快“新农保”与传统保障模式的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以老为尊”,相应的养老文化模式也表现为养老、敬老。赡养老人是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而且成了其人格的一部分。家庭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能减轻财政负担,而且能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和感情上的慰藉,其地位是难以代替的,应继续坚持和优化下去。建议市政府在推行建立“新农保”的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弘养和宣传,以“文明家庭”、“十佳子女”等评选活动作为载体,不断加强市民道德观念,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等新做法。
(五)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农民养老的内生能力。市政府相关涉农部门要想方设法创造劳动就业机会以带动农村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社保资金按时足额上缴,另一方面,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养老防老的现实问题。建议市政府统筹中心城区与各远城区的和谐发展,要着力支持各远城区的经济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以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量。要制定惠民、亲民政策,尤其要发展农业科技园建设,做到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增加对农民实用科技的培训,为农民多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让农民口袋里的钱鼓起来,真正地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关于新农保试点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0-42关于新农保试点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2010年11月01日 17:01 文章来源:汉南区政协
汉南区政协主席刘启雄反映:汉南区作为全市“新农保”整区实施启动的试点区,将新农保纳入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于2009年10月1日在全区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户有顾虑宣传力度还需加大
在试点中有五种倾向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一是担心交钱养老,到底安全不安全?现行的“新农保”政策还在探索阶段,不知道政策以后还会不会变?如果变化,会怎么变?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得到保证?二是算帐看是否划算。农户担心现在所缴费用和以后享受的养老金不相符,会像“新农保”之前的“旧农保”,当初每人交纳了3000-4000元不等,到了一定年龄后每人每月才拿到30-40元,使农户有受欺骗之感。三是心存侥幸心理。有部分农户认为现在政策好,即使不参加“新农保”,以后政府也会对自己负责。四是部分农户由于经济原因不能参加“新农保”。“新农保”规定要交满15年保费,然后到一定年龄后才能享受,这就意味着那些即将达到养老年龄但以前从未交纳保费的农户,如果想要参加“新农保”则一下子要补交一大笔钱,所以家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户就无法参加“新农保”。五是一些上了年岁的人不入保险,等着拿100元基础养老金,而一些年轻人嫌待遇太低、时间太长不入保,有经济条件的人选择商业保险。
(二)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负担沉重
农保“全覆盖”的前提是地方政府必须有雄厚的财政实力。按照国务院规定:“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中央财政仅仅针对10%试点县市的基础养
老金予以补贴,而非国家试点县市推行新农保不给予补贴,这意味着地方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上的巨大投入。
以汉南区为例,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年人共8024人。由于未列入国家试点,60周岁以上人员基础养老保险本应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55元,由区级财政负担,本应由市财政承担支付的22.5元因没及时到位也暂由区级财政负担,每年共需区级财政支付746.23万元。如果仅以此简单地匡算,或许短期内地方财政农保支付压力不大,但是考虑到近年来出台的与民生相关的惠民政策,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如:此次新农保规定市、区人民政府按照1:1的比例对当年正常缴费的参保人给予补贴,补贴标准每人每年30元,市财政补贴的16.5万元暂未落实,区级财政又需支付33万元,数目似乎并不庞大,但是在整个社保体系中区级财政要分担的资金并非仅此这一项,根据现行各项政策区级财政分担的比例计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月40元,新农保每人每月30元,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区级分担10%,看起来哪项都不高,但是加总起来将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使现有的“吃饭财政”背上一个“大窟窿”,而且要长期背负下去。
(三)农保基金运营与管理手段单一
新农保在基金的管理与运营及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创新,依旧沿袭了社保基金的有关管理办法。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展开,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农保基金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如何对农保基金进行有效管理,保障基金安全运营以确保制度的平稳运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按照现行政策,对于集中起来的农保资金,只能是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券,这样产生的收益虽然稳定性很强,但抗衡风险的能力并不强,尤其在消费指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农保基金不具备规避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的能力,加大了农保基金收不抵支的风险。此外,在管理资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隐性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一是行政管理的风险,当资金的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一致时,经营者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投资的冲动,以期获取高额的投资利润回报。二是腐败的风险,如果不严格资金内部管理制度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贪污、挪用资金的恶性事件。
(四)保费征收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
《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地税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资金、其它经济组织资助资金的征收,并将征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及时划入同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办法》试行后,市地税局没有出台相配套的征收办法,在试点过程中,作为垂直管理的区级地税部门并未介入新农保征缴工作,事实上的征缴工作暂由村干部实施,而村组织三年一换届,村干部的变动性将增加资金的安全风险。
(五)特殊案例的解读政府没有明确
一是补贴特困群体的对象标准不一。《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政府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按照最低的保险费标准给予适当补贴。具体对象、补贴标准、资金渠道等由区人民政府确定。”但是区政府确定的具体对象有时和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标准不一致。如,针对独生子女困难户,各个区级政府制定的补贴标准和市计生职能部门制定的补贴标准存在差异,《办法》规定补贴标准由区人民政府确定,但市级职能部门的意见也不能不执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标准不一的困惑。二是新农保扩面难度较大。以汉南为例,全区实际符合参保条件人数为22024人,已参保缴费10871人,60周岁以上人员8024人,目前实际最大扩面空间仅为3129人,但市里下达的新农保扩面新增任务为25000人,工作难度较大。三是六类特殊群体基础养老金发放需要政策界定。对于六类特殊群体(五保、低保、移民、计生、征地农民、优抚对象)基础金在试点中都给予了发放,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于此类弱势群体基础养老金发放政策上未给予界定,区级政府在操作层面上缺乏依据。关于推进“新农保”的几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加大对各远城区区级政府的资金扶持。区级财政的支付能力对新农保制度的扩展与推进至关重要。《办法》规定:各远城区新农保实行区级统筹管理,这必会对正在由以农业为主向新型工业为主的城区转型,由农村为主向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转变的远城区财政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尤其是没有纳入国家试点的远城区。汉南区作为全市首个“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有条件也能够在全市甚至是全省、全国率先实现新农保整区推进和“全覆盖”,成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和市政府打造民生工程让利于民的亮点,更需要市政府对养老保险的保费补贴予以分担,加大财政支持。此外,根据调研中反映的市级财政补贴的资金没及时到位的现象,建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落实要快要实,确保60岁以上老人基础养老金及时发放,做到取信于民。
(二)冷静思考加强对试点过程中薄弱环节的修正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期。武汉市已在贯彻实施“新农保”过程中总结推广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冷静地思考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建议市政府要在充分解读中央精神的基础上,以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案服务参保对象,让利于民。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新农保工作职责分工。特别是基金征收上要明确征收主体,健全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加强人力和社会保障、财政、地税、公安、银行等部门的统筹协作,确保基金发放征收的安全。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政策层面上考虑增加丧葬抚恤费,以便及时收集60周岁以上死亡人员信息,注销其个人账户,防止冒领,从而杜绝活人领死人的钱。此外,基础养老金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的进行提高,增加新农保的吸引力。三是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文件精神,搭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按照省鄂编发【2010】3号文件精神“根据乡镇规模,核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事业编制2—3名,所需编制从乡镇财经所调剂解决。同时,实行‘以钱养事’的办法设置公益性岗位2—3个”。但目前一些街道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人员、经费未落实的问题。市政府要进一步落实省鄂编发【2010】3号文件精神,确保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人员、经费、场所、职责四落实。
(三)创新思路强化对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的力度。能否减轻财政负担,盘活农保基金是关键。现行政策规定,基金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保值增值的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随着“新农保”补贴标准的提高,行政成本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同时,数额巨大的“死钱”将引发贪污和挪用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建议市政府将基金的保值增值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可考虑从基金中划拨部分费用聘请金融投资人才,仿效商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作模式,加强农保基金的市场流动性,变“死钱”为“活钱”,并在投资效益与保险金金额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使相对固定的财政补贴增长机制更具市场含义。加强“新农保”基金管理,强化基金监管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监”取决于“管”;“管”得合理,才能“监”得彻底。“新农保”从保费的收缴、存储、移交到保险金的审核、发放,数据信息庞大、经手人员多、手续复杂;而传统的操作模式工作量大、误差率高并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难于监管。鉴于此,建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加大对各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即“金保工程”)的建设,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使“新农保”基金的监管更加有效。
(四)弘养传统加快“新农保”与传统保障模式的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孝”、“以老为尊”,相应的养老文化模式也表现为养老、敬老。赡养老人是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而且成了其人格的一部分。家庭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能减轻财政负担,而且能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和感情上的慰藉,其地位是难以代替的,应继续坚持和优化下去。建议市政府在推行建立“新农保”的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弘养和宣传,以“文明家庭”、“十佳子女”等评选活动作为载体,不断加强市民道德观念,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等新做法。
(五)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提高农民养老的内生能力。市政府相关涉农部门要想方设法创造劳动就业机会以带动农村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社保资金按
时足额上缴,另一方面,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养老防老的现实问题。建议市政府统筹中心城区与各远城区的和谐发展,要着力支持各远城区的经济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以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量。要制定惠民、亲民政策,尤其要发展农业科技园建设,做到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增加对农民实用科技的培训,为农民多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让农民口袋里的钱鼓起来,真正地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