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天目之行
周恩来天目之行
1939年中国革命的杰出领袖,深受人们爱戴的周恩来曾专程来到西天目山,给这座古老名山,增添了辉煌的色彩。周恩来这次天目山之行,可不是来赏景养性,而是为了民族存亡,抗日大计而来的。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当时抗战的局势说起。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在国民党战场,继北平、天津撤退后,广州、武汉又连连失守,华北、华中与东南沿海各省大片国土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中央于1938年秋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了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副部长的公开身份,来到烽火弥漫的东南前哨视察。
周恩来是1939年2 月从重庆出发的,2月23日到达安微泾县茂林的新四军军部,向项英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新四军的战略方针。当时杭州已沦陷,浙江省政府已迁至金华。周恩来又辗转来到金华。这次周恩来的东南之行,在桂林逗留时,曾在白崇禧公馆中与当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黄绍竑会过一面;由桂林入浙,又与黄同乘一列火车来的,同行的还有新四军军长叶挺。在与黄绍竑的交往中,他了解到黄绍竑是有抗战的激情和收复国土的决心的,但心中尚存疑虑。他本想到金华与黄绍竑作更进一步的商讨,黄恰在此时赴天目山主持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会议,周恩来就决定去天目山。他不辞劳顿,不畏敌寇,穿越封锁线,于3月21日到达於潜,翌日抵西天目山,受到各界人士二千多人的隆重欢迎。
他于“留椿屋”会晤了黄绍竑,向他解释我党的政策,宣传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共议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国共两党需要精诚合作,团结抗战。他的话,使黄绍竑打消了疑虑。周恩来又在第二天与黄绍竑登临天目绝顶,东望钱塘,西指黄山,又进一步慷慨陈言:你看,这东南形胜,山河锦绣,此处地灵人杰,自古便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的历史,我们岂能容忍日本侵略者蹂躏;炎黄子孙理当团结一致,共御外侮!周恩来那些富有感染力的话,那种坚毅的神情,深深地感染着黄绍竑,使他为之心动,为之激昂,写下了《满江红》词一首,以表明他抗战的决心。
周恩来天目山之行历时五天,逗留期间,他除了与黄绍竑共商国事外,还广泛地接触了轿夫、茶客、僧侣、农民和学生;他到浙西行署干训班宣传抗日,对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询问,还亲自指挥学生唱抗日歌曲。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带来活力和生机。3月24日,周恩来应邀,到设在禅源寺白子堂的浙西临时中学的开学典礼上作了演讲。浙西临时中学是省府和行署为“抢救沦陷青年”而创办的一所完全中学,沦陷区的有志青年绕过敌军封锁线,长途跋涉,蜂拥而至,学校有学生一千四五百人,租用寺房一百多间,禅源寺左侧的“白子堂”是一个能容千余人的大殿,为学校的膳厅兼礼堂。那天,百子堂布置一新,临时中学的全体师生、行署干部训练班学员、政工队员共一千五百余人,整齐地集中于堂内,连门外走廊也坐满了人。周恩来一身戎装,显得十分英武,在黄绍竑的陪同下进入会场,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讲演。他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肯定了浙江的抗战工作,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特别宣传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那高瞻远瞩的思想,精辟入理的分析,慷慨激昂的语调,亲切和蔼的姿态,无不吸引着人们。会场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直到结束,全场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周恩来又领头高呼抗日口号,并高唱抗日歌曲,全场群情激昂,豪情冲天。
周恩来于3月25日离开西天目,转道去绍兴。作为一个我党我军的杰出领袖和共和国的缔造人之一,在西天目的活动只是他辉煌一生的小小插曲,然而对于当时浙人民却是莫大的鼓舞,对于亲聆他教诲的人们,更是永世难忘。他讲演的那个“百子堂”虽然不久便惨遭日机轰炸而化为一片灰烬了,然而周恩来的天目山之行却给这座古老的灵山打下永远的历史印痕。在原“百子堂”遗址,如今建有“周恩来讲演旧址纪念亭”,亭内立有纪念碑,以示天目山人民对周恩来同志永久的缅怀!
周恩来1939年3月摄于天目山。宋子亢摄
杜立特得救天目山
1942年4月18日,夜色刚刚降临天目山区,人们忽然听到有飞机声,飞机似乎在东西天目山间盘绕。当时,由于日本飞机对浙西署所在地西天目山轰炸不久,听到飞机声便又忙于躲空袭了。可这次,大家看到只有一架飞机在东西天目山间盘绕,也没有投炸弹。一会儿,只听得“轰”的一声巨响,飞机坠适应症西天目山西麓的山中了。当地军民拿起武器去搜山,抓到了跳伞的士兵,一看,却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他举起手,放下枪,叽哩呱啦地边比划边说什么,这些山民从来没见过洋鬼子,心想不管是东洋鬼子还是西洋鬼子,反正都是来炸咱们中国人的,先宰了他再说。人群中有人端起了枪,有人举起了刀。正在这时,有个略懂英语的小学老师朱学三赶到,听懂了他的话,原来他是美国第一次轰炸日本东京的指挥机的机枪手劳昂埃德(P.J.LEONARD),这次行动的指挥官杜立特中校及其他机组成员也降落在附近。杜立特,这位曾轰炸过轴心国首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家喻户晓的空中英雄,就这样偶然地与天目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四个月前讲起。1941年12月,日本突然袭击了设于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正式开始对日宣战了。在中国战场,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十分嚣张,攻占了京、津、沪、宁、穗、汉等大城市。继东北、华北失守后,东南、华中、华南的大片国土也相继沦陷。不仅如此,日本还大举南进,攻占了南洋的许多国家。当时轴心国的德、意、日三国曾设想争取打通欧亚战场,日本驻德国使馆的武官就曾将这些计划与纳粹德国商讨。为了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信心,牵制日军的有生力量,美国决定轰炸日本首都东京。这次空袭行动是由空军中校杜立特指挥的,于是就称它为“杜立特行动”(Doolittl.Raid)。
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行动,美国早几个月就着手准备了。但飞机如果在陆上基地起飞,无论是在中国、苏联,还是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因为航程太远,都很难实施。当时一个海军上校提出了一份看似天方夜谭式的轰炸计划:由航空母舰运载飞机在靠近日本的太平洋起飞,完成攻击。这个计划在极秘密地酝酿进行,其困难是极大的,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飞机如何起飞。美国人把“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进行了改装,选择了“B—25”轰炸机,并卸去一切可卸的东西,以方便起飞,增大航程。其次是安全返航的问题。由于“B—25”轰炸机着陆速度太快和尾翼过长,不可能回到航空母舰上,只能到附近国家着陆。第一个对象是距日本最近的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但由于当时苏联没有与日本宣战,苏联政府拒绝了美国的要求,美国便决定在中国着陆。当时,在中国的陈纳德将军的空军基地距日本至少有1200英里,这势必要求“大黄峰号”必须靠近日本海岸,这是很危险的。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有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技术高超的飞行人员,于是杜立特成了最佳人选。
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James.Harold.Doolittle)1896年12月出生于加里福尼亚州的一个海滨城市阿拉美达。他自小喜欢运动,爱冒险。后来进入加州大学学习航空工程技术。毕业后一直在空军中研究飞机上的武器技术,并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竞赛选手。他曾驾机以不到24小时的时间横穿北美大陆,获得加州大学航空机械学士学位和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又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他在“壳牌石油公司”任职期间,曾帮助改进飞机燃料,这对美国参加二次大战影响很大。他还做过空军技术学院的校长。他很早就支持空袭东京的计划了,并且向他的好友,美国陆军的空军司令H.阿诺德将军要求参加这一行动。空袭东京的计划被定为“特别空中行动一号”计划,自制定到实施,杜立特自始至终都是参与者。
杜立特等80位志愿者,经过一段时期极为秘密的训练,于1942年4月18日在东京以东400英里的海面上起飞了。杜立特驾驶着一号机,另外十一架编队尾随其后,向目标飞去。下午三点多飞抵东京,要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成功地对军港、机场、工厂等目标实施轰炸。这是首次轰炸日本,其影响是极大的,特别是精神上、心理上对日本及其盟国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无不欢欣鼓舞。
轰炸成功后,按预定计划在浙江衢州机场降落。但当飞机进入衢州机场上空时,已是傍晚,天气突变,浓雾弥漫,与机场联系不上,飞机无法着陆,杜立特便命令各机向浙江沿海自找目标降落。杜立特地指挥机飞抵西天目山上空时,因燃料耗尽,故弃机跳伞,同机的驾驶员、领航员、报务员、射手共五人,空降在碧淙、东社、白;鹤等地后,均被地群众营救,及时送至西天目浙西行署,飞机则坠毁于天目山西麓。杜立特等人在西天目受到了隆重的欢迎,行署主任设宴招呼招待,举行欢迎晚会,杜立特通过翻译介绍了轰炸东京的经过。当晚,还观看了民族剧团演出的话剧《雷雨》。杜立待等人在西天目山休息一周后,取道衢县回美国。
这次行动后,杜立待晋升为准将,后来又历任第十二、第十五、第八航空联队司令,在欧洲战场重创德、意法西斯。他还亲自驾机轰炸过意大利首都罗马和德国首都柏林,为反法西斯战争立下殊功。为此,他晋升为空军中将,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召见他,亲自把一枚“国家荣誉勋章”佩在他的胸前。战后,他虽然离开军队又回到了“壳牌石油公司”任职,但这位美国人民心中的反法西斯英雄,地直受到尊敬和爱戴;而天目山人民谱写的这一曲中美友谊的篇章,也业已载入史册,它将永远铭记在中美人民心中。
时隔48年,当年生还的美军人员特组考察团,于1990年9月9日到达临安,重访旧地,又增添了一曲中美友谊的新篇章。
在浙江西天目山浙西行署会合的杜立特5个机组成员全家福
第二篇:周恩来万隆会议之行
周恩来万隆会议之行
薛斐 建环九 2009013145
会议前奏,暗流汹涌
亚非会议召开的提议,最初是由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于1953年8月倡议的。1954年4月底至5月初,缅甸、锡兰、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在锡兰首都科伦坡举行会议,表示支持印尼总理的这一倡议,准备正式发起亚非会议。之后不久,印度总理尼赫鲁与周恩来会晤,提到了召开亚非会议的问题,引起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看到: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不仅在亚非历史上,而且在现代国际关系上都是划时代的创举,标志着亚非国家自己掌握命运的新的历史时代的来临,中国应该积极出席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将使向无往来的亚非国家能够会面,即可增加了解,消除误会与隔阂。这正是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增进国际交往和广交朋友的又一个好机会。于是周恩来便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这年12月底,科伦坡国家5国总理再次聚集在印尼,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定于1955年4月的最后一周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因此此次亚非会议又被称为“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而又亚非绝大多数国家所举行的国际会议。大多数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平、要求独立、要求发展本国经济的共同愿望。但是亚非会议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并非易事。由于会议的宗旨同美国扩张侵略、称霸全球的国际策略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害怕亚非国家和人民的觉醒,他们必然会站在敌对立场上想方设法阻止万隆会议的召开,并且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新中国和共产党。而建国初期,参与会议的29个国家中只有小部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外交关系,其余国家多数还同台湾国民党有外交关系,而且有的国家在政治上还受着美国的影响或控制,与社会主义国家有对立情绪,对周恩来等人的到来并不持有好的态度。
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要完成祖国和人民托付的神圣使命,困难之大,不了解内情的人是想象不到的。为此,周恩来从2月开始就立即着手会前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中国政府还通过外交途径向具体筹备亚非会议的印尼政府,就在亚非国家实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交换了意见,并建议把五项原则作为亚非会议的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也紧锣密鼓地策划破坏活动,计划对周恩来乘坐的包机进行破坏,谋害周恩来等人。于是便有了震动一时的“克什米尔公主”号包机爆炸案。
4月11日,台湾国民党特务机关指使在香港启德机场工作的特务周驹,预先在中国代表团包租的一架印度国际航空公司C—69型星座式客机,即“克什米尔公主”号右翼轮舱附近,放置了定时炸弹。
这天中午12时15分飞机飞离香港约4小时后,在大纳土纳群岛附近的南中国海上空,炸弹击穿第三号油箱,从而引发无法控制的大火、迅即飞机坠毁。中国和越南代表团工作人员以及随同前往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罹难
由于周恩来应约去缅甸仰光同尼赫鲁、吴努、纳赛尔、范文同、纳伊姆汗举行非正式的6国会谈,事先改变了出国路线,才得以幸免于难。而面对“克什米尔公主”号凌空爆炸,周恩来处之泰然,并明确表示:临阵不换将。按照原定计划,出征万隆。会议伊始,一平**
1955年4月18日上午,万隆会议在独立大厦隆重开幕。
与会代表共计340人,分别来自29个不同的国家。这29个国家,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三
分之二和世界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他们彼此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也不同。他们身着风格迥异的服饰:利比里亚人和黄金海岸人身裹着整幅五彩绸缎,头戴绣花小帽;沙特阿拉伯人身披黑纱长袍,头顶用金箍罩住的白纱巾:缅甸人身穿马褂,头戴沙帽;菲律宾人身穿薄纱绣花衬衣,领口系着小领结;也门人身上裹着紫色布长袍,身插腰刀;印度人身着高领制服,衣服长到膝盖且扣子多;中国人则身穿中山装„„
在世人们的记忆中,还不曾有过聚集这么多已经独立的种族、民族、肤色、语言和文化等各不相同的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9时15分,在印尼国歌的伴奏下,神采奕奕,身着白色制服,头戴黑帽,手持短手杖的苏加诺总统和副总统哈达在五个发起国总理的引导下步入会场,就座于主席台。随后,会议主席沙斯特格阿米佐约举捶一击,宣布:“亚非会议开幕了!让我们请会议主办国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博士致开幕词。”
在一片热烈掌声中,苏加诺发表了精彩的题为《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开幕词。发言中,苏加诺情绪激昂,号召亚非各国不仅取得谅解,更要团结起来,为了新非洲和新亚洲团结起来。苏加诺总统长达50分钟的开幕词,精彩异常,道出了亚非人民的共同心声,引起了各国代表的强烈共鸣,迎来一阵热烈的掌声。
下午的会议上,各国代表团团长相继发言。绝大部分代表的发言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向心愿:世界还不稳定,殖民主义还没死亡,会议应守有助于因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有助于消除殖民主义。
会场上充满着友好和睦的气氛,可是好景不长,很快会议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当天最后一个发言的伊拉克外交大臣贾马利大唱反调,公然声称:“世界上有三股势力扰乱了和平和谐”,那就是“老式的殖民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污蔑“共产主义”是一种“压制反对意见和宗教信仰”、“在其他国家进行颠覆活动”和“在阶级和各族人民之间培育仇恨”的学说,是一种“新式的殖民主义”。蓄意挑拨与会各国的关系。
对贾马利的表演,美国国际新闻社远东分社社长马文·斯通在当天发回美国国内的新闻稿中,倒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报道:
当尹拉克外交大臣贾马利指着周恩来并把世界上的共产党说成是“新殖民主义者”的时候,周恩来交叉着双手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昂着头……
贾马利(他的声音发抖)看着周恩来大声叫道:“我们相信自卫,直到共产党改变他们的腔调为止。”
正如美国记者所报道的那样,众人瞩目的周恩来,却显得是那样的镇定自若、不急不躁,显示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家风度。他静静地听着、思考着。周恩来意识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下,巧妙地运用外交艺术已经成为会议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他分析,在亚非会议上不宜采取那种揭露批判、置之绝境的斗争办法(哪怕是对其中的个别国家),而只能采取消除分歧、化解矛盾的求同存异的和解办法,才能实现会议的既定目标,即团结与会的所有亚非国家,为达成—致协议而奋斗。
第二天的会议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和矛盾,有三位代表的发言偏离了会议的议程,企图劝说亚非人民不要向殖民主义进行斗争以争取独立,二是要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会场气氛陡然紧张起来。有的代表幸灾乐祸,更多的代表则是同情和焦虑。他们心里当然清楚,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就必将使会议陷入混乱,形成分裂之势。
而不管与会代表心态如何,他们的目光都始终注视着周恩来。人们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恩来的发言:这一时刻终于来了。下午4时45分,大会主席宣布:“我现在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发言”。话音未落、会场就响起了—阵哗哗的热烈掌声。
周恩来身着浅灰色的中山装,从容不迫、步履矫健地走上讲台。在极为简短的说明后,马上转入正题。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周恩来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了这句话。会场顿时一片寂静。
紧接着周恩来一席话娓娓道来,表明了中国代表团的诚意,也同时为解决会议分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求同存异。又利用以事实服人、以理服人的方法,心平气和地解释了各国代表对中国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最后又发出了对各国人民团结一心求和平求发展的殷切期盼,打动了全场听众。
周恩来这篇避免陷入意识形态争论的引人入胜的发言,只有短短的18分钟,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劝说服力.成为两天以来会议的高潮。发言一结束,会场立即就爆发出了长时间的掌声与欢呼声,这个会议大厦都沸腾了。
会后各国代表无不对周恩来的此次演说交口称赞,包括对中国一直抱有对立情绪的代表团。就连美国记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次演讲是“中国以和解态度与会的绝好说明”。也正是从这次演讲开始,有利于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开展外交活动的良好环境已经基本形成。求同存异,再平分波
4月20日,万隆会议转入实质性讨论阶段。政治委员会在离市中心6公里的红白旗大厦召开。它要讨论以下三项议程:人权和自决问题、附属地人民间题、促进和平和合作问题。经济和文化两个委员会讨论的关于经济合作问题和文化合作问题的结果也将由政治委员会批准。这样,政治委员会是3个小组委员会中最重要、最有决定权的委员会。
会议的视线随之从独立大厦转移到了红白旗大厦,而与此同时,一只无形的黑手却企图将会议拖向相反的方向。
20日,万隆传来了来自华盛顿的消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特别咨文,要求通过一笔数额巨大的援助计划,其中将有21.4亿美元拨给14个亚洲非共产党国家。极少数国家代表经不住“美援”的诱惑,在万隆会议上再次掀起波澜。
巴基斯坦代表要求与会各国“注意艾森豪威尔总统建议扩大对亚洲援助的价值”。锡兰代表团团长科特拉瓦拉总理将台湾问题提上台面,继而再次节外生枝,再一次发言中公然将共产主义诬为“新的殖民主义”。随即《9国提案》被抛出,妄图把会议的锋芒从反对西方殖民主义转移到反对共产主义,进而导致会议分裂。
许多代表目睹了这一僵局,认为会议再也达不成什么协议了。
面对眼前的险恶形势,周恩来对会议前途仍然充满乐观情绪。他认为只要沉着冷静,继续坚持求同存异,耐心说理,是完全有可能继续改变少数国家不合作立场的。
4月23日上午,这时几乎已经赢得所有与会国家代表信任的周恩来,在政治委员会上再次发表了后来被某些代表称作“亚欧会议上最重要的讲话”。周恩来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下,以平等协商的口气,心平气和地阐明了中国代表团对达成一致协议的坚定原则立场。然后提出了中国代表团起草的议案。这个议案将连日来各国代表发言中能为大家所同意的共同点,归纳成了七项原则,而正是这七项原则最终成就了会议后多年来广为人们称赞的《关于世界和平合作的宣言》。宣言中包含了十项原则。这十项原则是:
一、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言和原则。
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四、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五、尊重每—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六、(子)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
(丑)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七、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
独立。
八、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九、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十、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周恩来的发言持续了1个半小时。他的发言吸引了会场内的每一个人,结束了在“和平共处”问题上的纷争,为会议达成一致通过的最终协议扫清了道路:这是他出席会议以来最长的一次讲话。
会上,尼赫鲁总理发言说,中国总理今天的发言应该受到最大的重视,他的话是权威的。
更有人为此感慨道:周恩来“那准确选择时机的外交才能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会议“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40年来,这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友好合作和团结反殖、反霸的伟大事业,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广交朋友,果实累累
万隆会议为所有与会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接触交往的机会。周恩来频频的会见接触与交往,和他无时不在的深深蕴含内涵的微笑,使他几乎结识了所有国家的代表团团长,甚至很多对中国有对立情绪的代表团团长都同周恩来建立了亲密朋友关系。
开会的头一天,各国代表团都在会场外排队等候入场,突然,周恩来问翻译浦寿吕:站在咱们旁边的身着白色西服的那位代表是谁?当浦寿吕打听到他就是柬埔寨代表团团长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时,周恩来随即过去同他攀谈起来。虽然这时柬埔寨同新中国并未建交,而且还与台湾国民党当局有领事关系。
周恩来和西哈努克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认识。随后周恩来设宴款待西哈努克。西哈努克从大国总理尚礼好客、对小国领导人格外尊重的举动中,深深感受到:“无需担心他们会来干涉我们的内部事务,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于是,他明确表示:柬埔寨拒绝接受任何附加条件的外援;柬埔寨承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严守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柬埔寨政府决定不同台湾国民党当局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正如大家所周知的,后来,西哈努克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外国领导人。
在会议期间,周恩来还主动接近日本代表团团长高碕达之助,进行了两次使对方终身难忘的会谈,并最先对日本关于和平的宣言给以坚决的支持。高碕达之助在周恩来逝世15周年所写的《在亚非会议上见到周总理》文章中说:这次万隆会议,使我的一生发生了转变;我对政治、外交产生兴趣,实际上是从这次万隆会议开始的。”
万隆会议以后,高碕达之助与周恩束的友谊逐步加深,成为中日经贸交往的日方负责人,为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和正常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会议期间,周恩来十分重视把出席其他国家代表举行的宴会与会晤和邀请其他国家代表出席自己举办的宴会与会晤,作为消除隔膜与融洽感情、增进了解与友谊的一种好形式。因此,他总是尽可能多地山席—些国家代表团邀请他参加的宴会;同时,他也在短短的几天内尽可能多地举办一些宴会,邀请其他国代表参加。这些活动早的在清晨7点半就开始了,晚的到凌晨一二点还未结束。在许多场合中,周恩来还对许多国家的代表做出了友好的保证和承诺。另外,周恩来对弱小的国家也一视同仁,非常尊重。这一系列的诚挚而友好的举动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信赖和友谊。
据不完全统计,周恩来先后邀请了20余个国家的代表团参加他举行的宴会,其效果远
远超出预期想象的。的确,这种随便、轻松和惬意的会外接触与交往,往往能够获得正式会谈所不能获得的效果。
连美国记者鲍大可也赞赏道:周恩来之所以能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形象亮相世界舞台,这是“因为他的国家不但是共产党的国家,而且也是孔子的国家”。
1955年4月24日晚6时35分,万隆会议在独立大厦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
在暴风雨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会议一致通过历史上第一次以亚洲、非洲29个国家的名义发出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晚9时30分,获得巨大成功的亚非会议,在众人雷鸣般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亚非会议的胜利成果,使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新中国的企图遭到破产。虽然会议从始至终仅个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是局面却一下子打开了。新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形象突出了。各种舆沦纷纷认为,会议获得重大成功的—个重要原因,是与周恩来这个中国革命神话般的领袖人物,作为新中国优秀代表的参与分不开的。
一位路透社记者曾经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承认和平攻势像用这样逐步推进的艺术以及非凡的天赋施展出来,是从未有过的。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能够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
美国记者鲍大可也在报道中惊呼:‘周恩来在万隆的表演完全证明了他是世界上最有经验、最有才干的外交家之一。”“他确确实实以他的才干和个人‘通情达理’的态度,给哪怕是反共国家的领导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万隆会议之后,周恩来辗转雅加达、昆明,稍作停留。5月7日中午11时45分,满载着在会议期间所取得的累累果实,周恩来一行乘坐的专机在和煦的阳充光耀下,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国驻华使节早已等侯在那里了„„
第三篇:绍兴之行——周恩来祖居
绍兴之行——周恩来祖居
3月24日的那天,天气晴朗,我们寝室一行人踏上去绍兴的旅程。此次,我们社会实践的目的地是绍兴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恩来祖居。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周总理对中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自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一例外。周总理为人艰苦朴素、勤勉自强,在工作上实事求是、严谨细致、勤政为民,以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甘愿当人民的公仆,基于此,才有后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周总理的事迹,认识周总理,我们四人毅然决定去周恩来祖居,去亲近这位历史伟人。周恩来祖居之行,使我们意思到周总理也只是一个真实不过的常人,唯一不同的是他能做到真正的舍小我顾大我,让我们理解奉献的涵义。
进入周恩来的祖居,那个老式的房屋装潢仿佛又带领着我们回到了那个风风雨雨的年代。那个年代里,人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国家处在危及的时刻,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出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他说他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他说他要做人民的公仆。
我们一行人进入“百岁堂”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个屹立在堂中央的周恩来的雕塑,它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仿佛那个和蔼可亲的总理依旧在这个堂中。在堂的墙上挂着几张周总理的照片,穿着军装的周总理显得特别得意气奋发。正因为这股意气奋发的气势,领导着众人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正是这股意气奋发的气势,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正是这股意气奋发的气势,成就了他一代伟人的形象。
离开大堂,我们来到的是周恩来祖居的院子里。这个院子与别处相比并不是特别得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摆设,但那唯一的几棵茶花却开得异常的绚烂、茂盛。这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院子让人不免联想到了周总理的一生不也是这样一个样子吗?简朴的周总理对自己的衣食住行没有太大的要求,一心只为天下百姓而发光发热。
接着,我们来到的是位于周恩来祖居东侧的新建的风范园。风范园主要是由展览厅、缅怀厅、党课室、留言壁四部分组成。进入展览厅里,里面布满的是周总理的照片,还有一个放映的屏幕。这种现代化的技术,通过视频的放映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周总理的生活事迹。眼前的周总理的身影还未离开,在我们的耳边又响起了由音响所播放出来的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的声音。
有一次,周总理在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时,一个美国记者伸出手来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总理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都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听到这儿,带着自豪感的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要为这个充满智慧、拥有骨气的总理拍手鼓掌。随着这个声音方向,我们离开了缅怀厅。缅怀厅之后是党课室,这里摆设着,周总理的生活用品,从穿的鞋子到穿的衣服,再到吃饭的碗,无一不体现着周总理朴实的生活作风。这样子的总理不免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铸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拥有着许许多多人的好评。最后我们进入的是留言壁,在那条楼梯的两侧,挂满的是国内国外对周总理的评价。这些评价的来源和周总理一生的无私奉献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参观了周恩来祖居后,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对于周恩来总理,我都是以一种神的存在来仰望,现在就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他的真实,感受他的铮铮铁骨。仿佛能感受到他在书房那为了中国的未来而紧皱的眉头,仿佛能感受到他在床前“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时”那认真的表情,仿佛能看到他在那褪去朱红的过廊上匆匆的身影。在祖居中深刻真实的领略了他的生活,他那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为祖国的忧心忧虑,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沉重起来,仿佛往事被揭开,历史在我们眼前重演,历历在目。
克林顿曾说过:“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燃烧成灰烬。”这么高,这么真实的评价,这样的周恩来总理怎么不让我们对他的能力、品格而崇拜,怎么不让我们对他这么忘我而心疼,惋惜。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代伟人的身影早已消逝在匆匆岁月中,只剩下往昔的剪影,我们在这里走过,带着来时对心中伟人的探究,走时却屡屡徘徊于这简单古朴的屋子,留恋于那扇推开就能看到碧蓝天空的窗,那张似乎灰旧不堪的木床,甚至那算不上精致的一桌一椅,因为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总理,一个时代的伟人过得生活是如此充实却也如此平淡,在脑海中,周恩来总理潇洒随风飘逸的衣角依然清晰,但那日日夜夜伏案操劳的身影却忽然定格敲进了我们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转身,踏入落日的余晖里,我们欣然而归,心里充盈着因为周来恩祖居之行带来的满满感动。
我想,这是一次领悟颇多的旅行,虽然经历了几个小时的车程,在拥挤的人群里穿梭,带着一身的汗水与疲惫,却依然觉得很满足,从没想过曾经仰望过,崇敬过,伸手总觉得很远很远的人会离自己如此的近。也许,有很多东西可以隔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是一颗总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死而后已的心,即使隔着再远的时光,也可以触摸的到。
我们骄傲,因为这样一位智慧、淡泊的伟人领袖而涌出许多对未来拼搏的动力,我们会永远铭记,有这样一位总理,以光辉与质朴的形象永驻人间。
第四篇:红色记忆:——周恩来天目山之行
红色记忆:——周恩来天目山之行
周恩来,深受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佩与爱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多年前,周恩来总理曾秘密到达天目山,并在天目山游览与演讲。
1939年3月17日傍晚,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到达金华,意欲会晤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当获悉黄绍竑在於潜西天目山国民党浙西行署,周恩来一行于3月19日上午离开金华,乘坐军用卡车,途经兰溪、建德,夜宿淳安,20日抵达分水,22日傍晚到达西天目山。当天,周恩来与在西天目山主持召开浙西行署第一次行政会议的黄绍竑会晤,阐明我党抗日主张,敦促黄绍竑积极抗日。在随后的几天里,周恩来积极接触在西天目山的社会各界人士,宣传抗日形势,号召大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起来争取抗战胜利。
24日上午,周恩来来到禅源寺百子堂,参加浙西临时中学开学典礼。周恩来向前来参加会议的浙西临时中学的全体师生、浙西行署成员、行署干部训练班学员、政治工作队队员、民族日报社部分工作人员共1500余人作了题为《抗战的现状与展望》的长篇演讲。
演讲中,周恩来在分析全国抗战形势中讲道:“浙江省在抗战20多个月中,处在东南战场的先锋,过去表现了许多英勇的事迹,现在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在长足进步中。”就如何全面向日寇反攻,他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表了精辟的意见。他指出,在军事上,要积极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在经济上,要积极开展生产,抵制日货;在政治上,要粉碎敌人妄想分化我们的团结,制造各党派摩擦等阴谋。要组织政工队,文化宣传工作要打入敌人心脏里去,要打入汉奸组织里去,肃清和纠正敌人的荒谬宣传,使敌人无汉兵可用。最后,他号召大家积极投身抗日,“收复我们的杭嘉湖,保卫我们的大浙江,争取我们的最后胜利,完成历史上的伟业”。周恩来那高亢洪亮的声音,坚强有力的手势,像拨亮茫茫长夜的一盏明灯,驱散了人们心头的阴霾,使人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许多热血青年从此走上抗日的革命道路。同时,也促使天目山的抗日救亡组织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西天目山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浙西抗日中心。
周恩来西天目山之行,给临安地区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迄今为止,天目山仍保留有周恩来演讲旧址。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天目教案
《天目》※
(明)袁宏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2.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颠:同“巅”,山顶。)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县:同“悬”,高悬。)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直:同“值”,价值。)【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鲜:稀少。骨:骨架。毛枯:草木枯败。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直:同值,价值。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出缠:出尘,超脱尘世。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本体:云海;喻体:绵;
喻词:如。明喻。)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
喻词:如。明喻。)⑤尽大地作琉璃海
(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
喻词:若。明喻。)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
喻词:如。明喻。)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