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师第一讲讲稿
第一章
城乡规划行政法学基础
第一节
行政法学基本知识
行政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研究对象为行政法,范围比较广。行政法是政府行政管理和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依据,也是我国走上社会主义法制轨道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学习行政法学基本知识的目的是推进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法制化。
一、法律与法律规范
1、法律的概念
法律泛指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一般指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实施的的反应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而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专指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的基本特征:(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则(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法律与权利、义务的概念不可分。
(4)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规范。违反了它,就要受到国家的制裁。这是法律规范区别与其他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重大特点。
2、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构成法律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遇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形式上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实施的保证。
法律规范不同于法律条文。法律条文是法律规范的文字表现形式,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构成要素,但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3、法律规范的组成要素
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定由3个要素: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是适用规范的必要条件,即实施某种行为可以适用法律规范;
处理是行为规范本身的基本要求,即以权利和义务的形式规定人们应当作什,不能做什么。制裁是法律规范中规定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接受何种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
假定、处理和制裁三要素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法律规范。4、法律规范的效力
法律规范的效力,也成为法律效力,就是法律的约束力。法律效力包括:等级效力和效力范围。等级效力:是指法律体系中不同渊源法律形式的法律在规范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一是,法律效力的等级首先决定于其制定机构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法律规范效力的等级越高。二是,同一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中,按照特定的、更为严格的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其效力等级高于按照普通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三是,同一制定机关按照相同的程序就同一领域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法律规范时,后来的法律规范的效力高于先前制定的法律规范,四是,同一主体在某领域既有一般立法又有特殊立法时,特殊立法通常高于一般性立法。五是,某国家机关授权下级国家机关制定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法律、法规时该项法律、法规在效力上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制定的法律、规范。
效力范围:指法律规范的约束力所及的范围,包括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和对人的效力范围。
时间效力范围:即法律何时生效,何时失效以及是否溯及既往。我国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即对法律规范性文件生效以前发生的事实不适用该法律的规定。如有例外,必须说明。
空间效力范围:即地域效力范围,是指从地域范围上确定法律对人、对事的效力。
对人的效力:中国公民在国内一律适用我国法律,在国外,原则上仍然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在我国的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员以及他们举办的企业组织或社会团体,同样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如我国另有规定,则依该法律办理。
二、行政法学基础
1、行政法学的概念、作用和调整对象
概念: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利的手语、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利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居于各子法之首。
作用:行政法保障了行政政权的有效行使;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
调整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包括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行政关系:是在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主体与其它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监督行政关系:是国家权利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关系。包括:国家权利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司法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行政监察机关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渊源也就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在我国,行政法一般来源于成文法。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构成了我国的法律体系,成为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在法律渊源体系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是行政法最根本的渊源。
(2)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适用全国范围,是制定行政法规范和其它法规、规章的依据。法律的地位和效力次于《宪法》,但高于其它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法最重要的渊源之一。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适用全国范围,是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及规章的依据。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数量大,是行政法的主要渊源。
(4)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其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5)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法规只在民族自治机关的管辖区域内有效。在我国的法律渊源中同地方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6)行政规章。行政规章分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制定,地方规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性政府规章作为法律渊源,其数量大大超过地方性法规。但其效率不及其它法律形式。在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中,只具有参考价值。
(7)有权法律解释。有权法律解释是依法享有法律解释权的特定国家机关对有关法律文件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主要有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8)国际条约与协定。由签约国制定,适用于条约和协定涉及国内规定的范围
(9)其他行政法渊源。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法律文件、行政机关与有关组织联合发布的文件等。
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使用的法律渊源有其特殊性,只适用于该特别行政区。3、行政法的分类
(1)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将行政法分为: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监督行为法。(2)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将行政法分为:一般行政法、特别行政法。(3)以行政规范的性质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原则:
行政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它规定行政法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根本性质。另一类是一般的行政法原则,即基本原则。位于政治原则和宪法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所有的行政法律规范。在一类是行政法的特别原则,这类原则位于基本原则之下,产生于行政法并指导局部行政规范。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它贯穿于行政法关系之中名具有其它原则不可替代的作用。①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废止工作。②行政法治原则有助于人们对行政法的学习、研究及解释。③行政法治原则可以指导行政法的实施,发挥执法者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发生执法误差或执法偏差。④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弥补行政法规范的漏洞,直接作为行政法适用。
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
(1)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必须服从法律的基本准则和法制、民主及人权原则在行政领域的运用和体现。即合法性原则是以法制、民主和人权原则为基础的。
行政合法性,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包括:
1)行政主体合法。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主体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并应具备相应资格。行政主体合法是依法行政的基础,也是依法行政必不可少的条件。
2)行政权限合法。行政权限,指行政权力的边界。行政权限合法是指行政主体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活动进行调整的行为应当有法律依据,应当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包括:时间、空间范围限制;手段、方法限制;权力运用程度限制;目的、动机限制等。超出授权范围的行政是越权行为,而越权行为是无效行为。3)行政行为合法。即行政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手段、方式、程序进行。行政机关作出对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4)行政程序合法。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行政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公正的保障。侵犯公民的程序权力,同样是为法。程序的作用是有效防范行政权力的专断和滥用,保障行政机关作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公民接受行政决定的能力。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多的行政决定是无效的。
5)其他原则。例如:法律优位原则、法律保留原则等。强调依法行政并非限制行政活动。现代行政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如明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等。这类行政应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可以说“没有法律规范就没有行政”,称之为消极行政。第二类是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和义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如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咨询、行政建议、行政政策等。这类行政则要求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限内积极作为,称之为积极行政,或“服务行政”。(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出现和运用是行政法的一个重大发展。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制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公平正义的法律理性)。合理行政,是指行政主体在合法的前提下,在行政活动中,公正、客观、适度地处理行政事务。行政合理性原则应该包括:
1)行政的目的和动机合理。行政行为必须出自正当合法的目的;必须出于为人民服务、为公益服务;必须与法律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相一致。
2)行政行为的内容和范围合理。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被严格限定在法律的积极明示和消极默许的范围内,不能滥用和擅自扩大范围。
3)行政的行为和方式合理。行政权特别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符合人之常情。包括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日常生活常识、人民普遍遵守的准则和一般人的正常理智的判断。
4)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合理。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特别是作出对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行政处罚,面临多种行政手段和措施时,应该按照必要性、适当性和比例性的要求作出合理选择,则其合理而从之。
合理性原则的产生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其合理的判断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形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法律没有规定限制的条件下,行政机关在不违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措施。2)法律只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的合理解释,采取具体措施。
3)法律规定了具体明确的范围和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
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承认和保护行政自由裁量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应当对其行使加以控制。
合理性原则与合法性原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合理性原则只适用于自由裁量权领域。通常,一个行政行为触犯了合法性原则,就不再追究其合理性原则;而一个自由裁量行为,即使没有违反合法性原则,也可能引起合理性问题。随着国家立法进程的推进,原先属于合理性的问题,可能被提升为合法性问题。
一般认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对待。行政主体针对多个相对人实施行政决定时应遵循的规则。行政主体面对多个行政相对人时,必须一视同仁,不得歧视。行政主体先后面对多个相对人时,对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变更和消灭,应当与以往同类相对人保持基本一致,除非法律已经改变,对不同的情况要求区别对待。
2)比例原则。行政权虽然有法律上的依据,但是必须选择使相对人最小的损害方式来行使。比例原则和平等对待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行政决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正常判断。对于行政决定合理与否,难以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只能用大多数人的判断为合理判断,即舍去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判断,取两者中间值即为合理判断。
4)没有偏私。行政决定上的内容没有偏私的存在,而且要求在形式上也不能让人们有理由怀疑可能存在偏私。这就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决定时不受外部压力的干扰,对所处理之事没有成见,在作出决定之前,未私自与一方当事人接触过等。
行政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则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一方。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在行政中应该保持一致;合法性原则必须讲求“合理性”的度,与合法性原则相协调。
(3)行政应急性原则。也称行政应变性原则,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处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依据相抵触的措施。应急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例外。应急性原则并不排斥任何的法律控制。一般而言,应急性原则应符合以下条件:
1)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危险;
2)非法定机关行使了紧急权力,事后由有权机关确认; 3)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监督; 4)应急权利的行使应该适当,应将负面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内。
5.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依法行政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和行政监督,都要依照法律进行。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行政执法。
(2)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和社会以事务管理,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能依法进行。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国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因为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主要是依靠各级人民政府进行的。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这样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不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根本就谈不上依法行政;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
(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的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但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
3)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组织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行政职责,与行政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4)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5)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发布的行政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理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进行,对因此受到财产损失的行政相对人,应依法给予补偿。
6)权责统一。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有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不正当行使职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第二篇:茶文化第一讲讲稿.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一讲 茶文化总论
教学目标:1.了解茶文化的概论。
2. 掌握茶文化的内涵。
3.感受和体验中国深厚的茶文化
教学重点:掌握茶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茶文化的道(茶艺的理念)
教学过程: 引言:配乐散文《悠悠茶韵》
北方人爱酒,辛辣、烈性,那直呛嗓子眼的老白干一喝下去,两朵红云飘上了脸,人就变得俊美,豪放。南方人喜茶,大街上随便走走,五步一阁,十步一轩,售茶、泡茶、品茶,随处可见。我曾留心过厦门的茶室,装修多古色古香,名人手书的招牌镶嵌在门脸上,风格独具。木格门,小轩窗,各式瓷瓶、书画点缀其间,自是端庄典雅,别有洞天。有茶室处便芳香四溢,有茶室处便风韵别致古风犹存。
初来厦门串门儿,看到主人盛情烫杯泡茶,总有些受宠若惊。殊不知这是闽南最常见的礼节,寻常巷陌,妇孺皆会。看到人们用那小如美女薄唇的茶杯盛茶,心中常不免暗暗叫苦,那么一点点,哪儿够喝呀。其实这“喝”字理解得极不准确。闽南人泡茶不是为“喝”,而是为“品”。小心翼翼地捧起一盅茶,缓缓送到唇边只那么轻轻一啜,悠闲洒脱,幽雅之至。品茶者的感觉大约也赛过神仙了。在厦门,泡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倒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一道风景。
无论盛夏的傍晚还是秋风萧瑟的黄昏,都能看到店前树下,朋友三五围坐,泡茶聊天,一边是主人尽心尽力地添茶续水,一边是客人的频频品茶,此起彼落,唇齿留香伴着神采飞扬地“神聊”,天南地北,喜乐悲欢,就统统都涌上这小小茶桌,茶香缕缕驱散了人们的辛苦疲劳,忧愁烦恼。品茶品到路静人稀,万籁俱寂时分也是司空见惯的场景。
北方人泡茶,可没那么讲究。客人进得门来,主人抓一撮茶叶放在杯子里,开水一冲,大功告成。全没有烫杯,续茶的繁琐。仅从这一个生活细节也可以看出南方人活得细致,透着精致,那养成的性情自然也就比北方人细腻委婉得多了。
说到茶道我是一窍不通的。但自从观看了茶道表演,就颇感儒雅优美,不愧是一种国粹。记得那天的表演者都身着唐装,三男品茶,三女续茶,详细环节已记不太清楚了,但泡茶女子那份从容娴雅的神情,一双纤细灵巧、技艺纯熟的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身着蓝底素花袄的女孩儿,那精美绝伦的茶具,那舒缓轻松的古乐,把人带到了遥远的古代,让人如梦如幻,难以忘怀。
在厦门似乎哪条街道都有茶室,但我一般不去那儿品茶,总觉着自己是个门外汉,去那样专业的地方,未免太正式也太奢侈了,不如去海边泡茶,来得轻松自在。同家人在黄厝海滩上泡茶,那真是一种享受呀。撑起一顶太阳伞,面对着茫茫的大海,一盅香茶在手,可以细细品味.同起伏的大海一道呼吸,望飞鸟上下盘旋,名山大川,影片歌舞,家常儿女,自是无话不谈,妙不可言,幸福须分享,千真万确呀。亲友难得相聚,转眼又各奔东西。眼前香茶热气缭绕,让人感到生之美好,生之可贵。
于是,在南国海岛,我爱上了茶。香茶在手,可以忘忧,这来自天然,连接亲朋的茶哟,让人品尝到了生活的味道。但愿生活里总有茶叶飘香,茶韵悠悠„„。
一、总论
说到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直到今天,在中国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同样是一日不可无茶,乾隆皇帝也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梁实秋在《雅舍怀旧》里这样说道,不喝茶还能成中国人?早在唐朝的杨华更是累日不食犹得,不可一日无茶也。
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经历了药用---食用直至成为人们喜欢的饮料,已经有数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饮、应用,以及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上,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追本溯源,世界各国引种的茶种,茶叶加工的工艺,茶叶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等,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国传播出去的。
茶虽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但茶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不仅仅简单作为一种饮料而存在,茶与琴棋书画一样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数千年来,茶不醉人人自醉。人们用文言,用白话,为茶作传,为茶礼赞,孕育出灿烂的中国茶文化,从作为物质本体的茶叶,到古朴典雅款式优美的茶具,景致优雅的茶楼,以及给人享受的茶诗、茶书、茶画,还有渗透到国民精神中的种种茶礼茶俗,都是茶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茶文化既包括了茶又包括了饮茶之人,更包括了饮茶本身的行为,以及茶人所成就的一系列物质和精神上的成果。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中,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古代为数众多的文人士大夫对茶和茶文化的倾心于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给塑造中国茶文化的内在品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种特定的茶文化又对文人士大夫内在性格与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古代文化的发展,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不可少的,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困之户,是上层社会或平民百姓,也不论是社会活动或闲散家居,莫不以茶为礼。中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叶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叶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专著,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唐代以前已经出现不少茶叶文献,到了《茶经》问世以后,茶叶专著更是不断出现,到近代为止超过200种,与此相呼应,历代文人,为茶作传,为茶礼赞留下了数目巨大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仅仅现代依然流传于世的茶叶诗词就达到2000首以上,真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茶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茶与婚礼、祭祀、佛教、歌舞、戏曲、美术、小说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茶作为中国的国粹已经走出国门,饮茶习惯已经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沏上一壶清茶,在悠扬的古乐声中,让我们回味令人神醉的茶文化。
二、什么叫茶文化?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俗、茶艺、茶道是我们探寻茶文化内核的三条必通之途,是中华茶文化这只“传世宝鼎”的并立三足。我们若要真正得中国茶之至醇韵味,就非对此茶俗、茶艺、茶道做一深究不可。掌握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犹如把住了中国茶文化的枢机,以次为纲,中国茶、中国茶文化脉络尽知。
茶俗是指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事实上,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茶,只是将其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茶客医疗疾、果腹、止渴等,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了茶与大众生活的息息相关之处。茶俗正是茶文化殿堂的第一重大门,只有开启了这扇大门,才可能真正迈入神圣的茶文化宫殿。
若从茶俗、茶艺、茶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说,茶艺则应当是茶文化的形象表述,使其表层意韵。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还是深奥玄妙的茶道精神都必须通过茶艺这扇玲珑剔透的茶文化之窗来展示。
然而,若是光有“原始存在”的茶俗、精致美妙的茶艺,而不将茶文化的内核进行系统化,凝炼化,从而提出形式上的“茶道”的话,我们中华茶文化就不能征服得了那麽多的人们。正是由于有了这让人捉摸不透确有实实在在的“道”,茶才从平凡走向经典,从粗鄙走向了典雅,从遥远的远古走向了绚丽的今世,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从大的方面着眼的话,则一切茶艺地无非是茶俗二字。茶俗或者说大众的茶事活动,就是催生茶艺的土壤,也是培育茶道理论的基础。分说之后,在合而为之。“俗”为根本,“艺”为表征,“道”是精髓,至此,中国茶文化逐稳健、精实地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更加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的殿堂。新的世纪,中国茶文化将以更为深邃的内涵、经典的思想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三、内容安排:
(一)茶知识:
1、说古论今----知茶史(饮茶发乎神农,用于印上,历经唐代的发扬,宋代提升为评赏意境。在由明代的演进推广,迄今,“茶”早中国至少吟咏三千年以上了。
2、草木仙骨----说茶类(六大茶类)
3、注春啜香----讲茶具
4、汲泉扫雪----说选水(三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5、雅室清供----看茶馆(乐茶之要,在与清闲,因此品茗场所,清幽二字是真谛。原则风格统一、基调典雅、布局疏朗、点缀合度、功能全面、舒适实用。
(二)看茶艺
(三)评茶诗
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醉前岂堪夸。注:这是一首有名气的《一言到七言诗》(又称一七诗)————
[作者简介]元稹(779-831),河南洛阳人。八岁丧父,少经贫贱。公元802年与白居易同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不畏权奸,敢于向皇上进谏,其后遭贬,又官至宰相,再遭贬,出任绍兴浙东观察使。与诗人白居易友善,其诗世称“元白体”,诗歌通俗易懂,对社会矛盾多有揭露。其名篇《莺莺传》,成为元代著名戏曲《西厢记》蓝本。
[赏析]这首诗原题为《一字至七字诗》。作者白注云:“同王起诸公送白居易分司东郡作”。可见,这是一首实塔形送别诗,因为白居易要升任东都洛阳,作者与王起诸公举行欢送会,宴席上各以“一字至七字”作一首咏物诗,标题限用一个字。笔者查阅《全唐诗》,获知当时白居易本人亦当场写了一首《竹》诗作答,那作诗场面是非常热烈而奔放的。
通过《茶》诗,今天我们尚能窥见唐代茶道盛行状貌。作者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总用茶自身视角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你看它:
“香叶,嫩芽”,又专爱与“诗客,僧家”为伴,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忘却 世的烦恼,在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其后的两句“碾雕”与“ 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比壶高,有柄、)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 花之类。
末四句,极言饮茶乐趣,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邀陪明月”与“晨前命对朝霞”两相对仗工整,从时间跨度上,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夸张手法运用恰到好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既能拂去过去的不称心事,又会在忘却中“人不倦”,醉中有醒,警觉日后行为的指向,鞭策前进。
小小一首《茶》诗,贯穿着中国儒家积极入世的传统文化意识,怀抱着“以天下为已任,为生民立命,为天地安心”--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与友人共勉,也隐含对白居易此去东郡的希望。
七碗茶
唐代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把饮茶之妙写得淋漓尽致,堪为千古绝唱,故为历代尊为茶圣。这是唐代品饮生动写照,每喝一碗都会产生新的灵感,茶饮到了第七碗,便会两腋生风飘飘然,若腾云驾雾登仙界去了。这般境界,真是诗人对茶叶功能和饮茶乐趣神韵的极尽夸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因其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所谓茶联,即指与茶有关的对联,可以认为是我国对联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对偶工整,联意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精华。
菜在街头摊卖 茶在壶中吐香 香飘屋内外 味醇一杯中 客至心常热 人走茶不凉 美酒千杯难知己 清茶一盏能醉人
•茶联:
1、松风煮茗,竹雨谈诗。
欣赏:在幽雅的环境中煮茶论诗,是一件多么惬意的雅事。
2、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欣赏:茶与书同样令人陶醉,可见它不仅是满足人们一种生活需要,它实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1、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
欣赏:北京名茶馆的名联,道出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与我文明古国相称。中国才是茶的故乡。
四人小组合作,创作关于茶的诗歌或对联。
(五)精行修德----说茶礼论茶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特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有传统的精神。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些属于中华文化的行谊,自有其成为中国茶道的文化背景。)对茶艺的理念: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结束语
人生如茶,生命的清茶浮于命运的清水上。茶已尽,而余香犹存。茶,品不尽,道不完。在茶香幽幽中,请同学们去慢慢回忆自己的生活。
作业:
1、茶文化的概念
2、通过学习,结合自身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
第三篇:城市规划师复习题
城市规划师复习题
考试类型
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多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符合题意。少选、多选、错选都不得分)总分100分,及格线基本在60分左右
该套模拟题中,涉及较多建设部最近几年出台的文件等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施行)《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规[2002]218 号)《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 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 年3 月1 日起施行)《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11 月1 日起施行)《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 年2 月1 日起施行)《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 年3 月1 日起施行)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 号)
1.下列选项的表述中哪个是不确切的?()
A.经济发展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B.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是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D.城市基础产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解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生活方式是一种以非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方式,人口向城市集中是为了满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要而出现的。因此,经济学家把城市化看作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据此分析可知,城市经济快速增长才是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的区域分布分析,60%的流动人口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1/4强流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仅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5%,足以证明上述结论。
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A.城市房地产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B.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弱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C.城市主导产业的多样化有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
D.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由于老年群体生活方式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交往更多地依赖地缘关系,因而城市人口的老龄化将强化地缘性的社会交往。
3.对城市化的提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城市化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B.城市化必然引起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C.城市化是城市空间不断扩展的过程
D.发展村办企业不一定能实现城市化
答案:A 解析: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而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可见,城市化并不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步发展的。
4.下列哪项对城镇体系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 .社会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城镇群不属于城镇体系的范畴
B .城镇体系中城镇的等级和规模结构是会发生变化的C .城镇体系发育和完善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D .城镇体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
答案:D 解析: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据此分析,A、B、C答案是正确的。虽然目前做城镇体系规划是按照行政区域(如省、市、县等),但并不是说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城镇均构成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比如部分城镇可能与区域以外的城镇发生更加密切的经济联系。因而,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的空间范围取决于行政区域范围的大小是不正确的。
5.唐长安城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格局,其特征中不包括().A.中轴线对称
B.三套方城,宫城居中 C.规整的方格路网 D.居住区采用里坊制
6.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巴黎改建对城市结构进行了重组,这项重组是通过()来实现的。A.工人住宅的建设 B.道路系统的改造 C.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 D.市政建筑物的建设
答案:B 解析:该题的答案在教材中比较明确。豪斯曼对巴黎进行的改建以道路系统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时,结合整治街景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从而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方面的基础。
7.《马丘比丘宪章》将下列哪项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的出发点? A.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
B.城市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C.人的需要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D.城市规划应当包括城市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C 解析:《马丘比丘宪章》正是看到了《雅典宪章》功能主义对城市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割裂,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8.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发展效应的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 .城市之间跨地区甚至跨国的横向联系更加密切
B .城市与城市之间形成垂直性的地域分工体系
C .全球化主要是对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产生影响,对中小城市的影响很弱
D .全球化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答案:C 解析:全球化对中小城市影响很弱的说法是不妥的,有很多中小城市(如江苏昆山、东莞虎门)由于跨国公司的进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
9.城市规划以区域规划为依据的主要理由是()A .区域规划的空间范围比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大
B .区域规划的内容比城市规划的内容更广
C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
D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离不开生产力的布局和地域分工
答案:C 解析:应该说这四个答案都是正确的,但城市发展离不开区域或者说城市规划离不开区域规划的主要理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将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空间结构等众多方面。打个比方,离开了区域,城市则犹如“无水之鱼”。
10.对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哪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对土地资源的安排与使用都是这两个规划的重要内容
B.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相同年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C.城市规划主要涉及城市范围土地的合理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涉及城市范围以外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D.两个规划都应以规划期内市域及中心城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为依据
答案:C 解析:根据两个法律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而“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答案C强调了城市范围内外的差别,表达不正确。
1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核心是()A.具体落实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
B.确定预期的环境目标,具体制定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 C.保护城市规划区内的自然环境免受城市建设的破坏 D.结合城市设计,布置廊道、节点等生态基础设施
答案:B 解析: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即在所确定的环境目标和策略指导下,具体制定的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措施。答案A、C、D是实现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些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12.根据国家标准,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的总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应控制在()。A.50-65% B.55—70% C.60-75% D.65—80%
答案:C
解析: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第4.3.5条,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其中居住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工业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5~25%、道路广场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8~15%、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8~15%。
1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与潜水相比,承压水不易受地面污染,水质更稳定
B .在同等地震烈度区内,地基越软,造成的震害越严重
C .为了节约城市建设投资,城市中不同的地区不一定采用统一的防洪设防标准
D .膨胀土和湿陷性黄土受雨水浸泡后,土壤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上部建筑的下沉
14.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A.公共服务设施 B.人口密度 C.土地区位 D.用地结构
答案:C 解析: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近期内建设和改进的可能,以及它们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其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经济构成方面,其中第三个方面包含了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因此,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不包括土地区位。土地区位的评价应含在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中。
15.下列表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受日照辐射影响,空气从山坡吹向谷底,形成谷风
B .受地势影响,在山谷地带比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逆温层
C .在山地背风面,受涡流影响,大气污染要比迎风坡严重
D .盆地城市静风频率要远高于平原城市
答案:A 解析:如图是谷风的形成示意图。
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叫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这种风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焚风
京报网 www.xiexiebang.com 2007-03-28
新华社讯台北消息:台湾台东地区昨天出现罕见的“三月焚风”现象,当地最高温度短时间内蹿升至37.4摄氏度,打破了台东百年来同时期的气温纪录。
根据岛内气象部门的资料,台东27日上午9时48分开始刮起“焚风”,直到13时43分才退去。突如其来的高温使原先穿着长袖衣服的当地民众赶紧换穿短袖衣物,原本尚未开放冷气的办公室也纷纷打开空调制冷,农民忙着浇水帮农作物降温。
“焚风”是指暖高压气流受到山脉阻隔,迅速挤压,产生瞬间高温、干燥的天气现象。台东气象站主任林寿赐表示,“三月焚风”相当罕见,主要是受到锋面前缘的西南气流影响。台东从1901年至今,3月份气温大部分都在20至25摄氏度左右,这次飙高至37.4摄氏度打破了百年纪录,此前的3月份高温纪录是1996年的37.2摄氏度。
飑(biao)线
所谓“飑”,是指突然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的大风现象。“飑线”是指风向和风力发生剧烈变动的天气变化带。
沿飑线可以出现雷暴,大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剧烈的天气现象;飑线是强对流系统中破坏性最强和最大的系统之一。
飑线多发生在春夏过渡季节冷锋前的暖区中;此外,台风前缘也常有飑线出现。
16.就某一具体地块而言,它的区位就是指()。
A.它在城市内的地位
B.它在道路交通网中的具体节点位置
C.以经纬度表示的地理位置
D.它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根据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土地区位应该包含派生因素层的“繁华度”和“交通通达度”,而这两个派生因素层又包含了众多的因子层,即商业服务中心等级、道路功能与宽度、公交便捷度等,可见答案D的表述更为准确。
17.在进行城市工业布局的时候,下列哪项并不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A .用地要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
B .职工住宅要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服务
C .相关企业要有较好的联系,便于开展相关协作
D .要选择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地区
答案:B 解析:城市工业布局更多的是考虑A、C、D的内容,虽然B也很重要,但不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
18.根据所给的风玫瑰图,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城市机场的跑道方向应为西北一东南向
B .居住用地布置在西南向,工业用地布置在东北向
答案:C 解析:根据所给的风玫瑰图可以判断,该城市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根据风向知识,机场布局应与风向基本一致,即其跑道方向应为东北-西南向;工业用地应该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即布局在西南方向;楔形绿地从东北方向引入,便于将新鲜的空气传输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19.城市体育中心的布局要充分考虑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相互关系,一般而言,必须与下列哪个等级的道路相联接?()A .城市快速路 B .城市主干路
C .城市次干路
D .地区的步行路
答案:B 解析:该题如是多选题,那么正确答案就是A和B。作为单选题,其答案只能是B。由于体育中心需要快速的人流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网络支撑;而人流的集散更多的是在城市的生活性主干路上活动,故其答案应该是B。
20.我国居住用地分类中,下列哪项不是构成二类居住用地的条件?()
A.市政公用设施齐全
B.布局完整,环境较好
C.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
D.有较好的绿地生态环境
21.下列哪项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危险品仓库的布置应与使用单位的位置方向一致
B.蔬菜交易市场应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干道入口
C.油库的布置应远离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
D.供应仓库应尽量布置在城市郊区的独立地段
22.下列有关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描述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 .近期建设规划应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
B .近期建设规划只需要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
C .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分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
D.近期建设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答案:B 解析:近期建设规划除了需要安排城市近期建设项目以外,还要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等。
23.下列哪项描述是不正确的?()A .工业区布局应考虑企业间的生产协作
B .危险品加工企业不宜布置在城市的上风向
C .加工业企业应尽量在市区内集中安排
D .城市水厂不宜安排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24.下列哪种规划可以作为城市当前开发建设及管理的直接依据?()A .详细规划
B .分区规划
C .总体规划
D .城镇体系规划
25.下列哪项对城镇体系规划的认识是不正确的?()A.城镇体系规划的范围应与中心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一致 B.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导区域城镇协调发展的规划
C.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26.下列哪项属于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的内容?()A.城镇空间发展轴线 B.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C.城镇的职能分工
D.城镇等级和规模结构
27.下列哪项涉及城镇体系规划物质要素的规划内容?()
A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B .确定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C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
D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8.规划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时,通常将城镇划分为不同的职能类型,以下哪种具体划分是不妥的?()
A .工业型的城镇
B .商贸型的城镇
C .旅游型的城镇
D .生态型的城镇
29.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预测规划期城市人口规模的主要依据是()。
A .可以准确预测规划远期的人口数量
B .在某一时间段内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时间,是一组相关的线性函数关系
C .城市人口遵循直线增长的规律
D .已掌握了充足的城市人口历年变动的资料
30.某适度发展的城市在未来发展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采用平均综合增长率法(自然增长+机械增长)预测规划期的人口规模,下列哪项数据是适宜的?()。A.自然增长率1%、机械增长率7%左右 B.自然增长率0.5%、机械增长率0.5%左右 C.自然增长率3%、机械增长率0.5%左右 D.自然增长率0.5%、机械增长率3%左右
31.与大城市相比,我国小城市人口最突出的特点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流动人口数量多 C.农业人口比重大
D.城区人口密度高
32.下列哪项是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A.确定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论证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
B.确定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论证城镇体系结构
C.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
D.论证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原则问题
33.下列哪项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近期建设规划,一般是城市建设五年期实施性规划
B.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宏观目标下的分期实施具体要求
C.近期建设规划是在空间地域上落实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D.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中各专业规划近期建设的汇总
34.下列哪项是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A .确定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界线,规定其适建或不适建要求
B .对城市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城市基础设施配置作进— 步安排
C .规定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要求
D .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
35.下列哪项关于分区规划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 .大城市、中等城市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编制分区规划
B .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C .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分区范围进行规划
D .根据近期建设与开发要求编制分区规划
36.下列哪项不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收集的基础资料?()A.土地利用现状
B.产业结构现状 C.人口分布现状
D.土地经济分析资料
37.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表述,下列哪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A.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 B.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结合当前需要进行建设的项目和地区进行编制 C.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D.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房地产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38.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本中要求有容积率奖励与补偿的规定,指出下列哪项符合容积率奖励的规定?()
A.规划地块增加了公共开放空间
B.规划地块增加了对土地的投入
C.规划地块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
D.规划地块被相邻地段高大建筑物遮挡
39.下列哪部分内容不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规定的内容?()
A.总则:规划的目的、依据、原则等
B.建设条件分析
C.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的规定
D.奖励和惩罚
40.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需要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下哪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
A .燃气设施(煤气调压站)
B .电信设施(电话局、邮政局)
C .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
D .小区服务设施(居委会、派出所、商店)
41.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下列表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自然环境调查的主要方法是地形图判读
B.经济环境调查的核心是了解城市建设资金状况
C.生态环境调查要重点摸清环境容量
D.历史环境调查主要是了解历史文物的分布情况
答案:D 解析: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很多,不仅仅是地形图判读;同样,城市建设资金状况也是经济环境调查内容的其中一项;生态环境调查的重点是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排放情况,而环境容量是根据现状与规划情况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而了解历史文物的分布情况是历史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
42.确定旧城改造回迁率的首选方法是()。A.类比法
B.问卷调查 C.房屋普查
D.德尔斐法
43.在城市规划调查研究时,下列哪项不需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A.城市环境质量
B.城市性质
C.城市的历史沿革
D.城市产业结构
44.下列说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A.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该立足于争取跨流域调水,同时做好本地的开源节流工作
B.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C.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城市,多年平均开采数量不应该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
D.在夏季出现供水紧张局面时,应首先满足居民的生活用水
45.小区规划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是()
A.生活居住用地
B.小区用地
C.居住区用地
D.新村用地
46.下列哪项是中高层住宅的层数?()A.7-9层
B.10-11层
C.11~12层
D.12-16层
47.居住区用地内,计算道路用地面积,下列哪项是不符合规定的?()A.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 B.组团道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C.宅间小路按实际用地面积计算
D.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停车面积,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答案:C 解析:《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对居住区用地内道路用地面积的计算做出下列规定:(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按红线宽度计算;(3)小区路、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人行便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居民汽车停放场地,按实际占地面积计算;(5)宅间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面积。
48.指出下列哪项是关于城市交通系统基本概念的正确选项()
A .城市交通系统支撑着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B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
C .对外交通设施布局是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内容,不需在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考虑
D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应该考虑城市交通组织管理问题
答案:A 解析:首先排除C和D。由于城市交通系统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城市道路系统(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三个系统组成,故答案B也是不准确的。而城市的用地布局、规模,甚至城市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的支撑,可见A是正确的答案。
49.城市中心地区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可以按下列哪项指标规划?()A .市域机动车辆数的15--20% B .市区机动车辆数的15--20 %
C .规划城区机动车辆数的15-20 %
D .社会拥有客运车辆数的15-20 %
50.指出下列哪项是—般中、小城市干道网密度的建议值()A .1.5—2.5 公里/平方公里
B .2 -3 公里/平方公里
C .2.5—4 公里/平方公里
D .5 -6 公里/平方公里
51. 交通出行调查的目的是()A .了解现状城市交通的分布
B .分析现状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C .得到现状城市交通的流动特性
D .计算交通模型的参数
52.下列哪项可以作为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政策采纳的要点?()
A .不鼓励发展私人小汽车
B .优先发展自行车交通
C .在现代化程度高的发达城市或发达地段要充分考虑私人汽车的发展趋势
D .在城市市区内要建立货物联运中心
53.大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标准—般为()A .500-700 人/ 辆标准车
B .800-1000 人/ 辆标准车
C .1000-1200 人/ 辆标准车
D .1200-1500 人/ 辆标准车
54.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城市的高压送电线路不宜穿过城市的中心区和人口密集地区 B.高压架空线路的电压越高,高压走廊的宽度越宽 C.高压线路转弯次数越少越好
D.市区高低压配电线路不能同杆架设
55.城市热电厂的选址不需要考虑下列哪项条件?()
A .位于城市河流下游
B .接近热负荷中心,减少输热管网投资
C .交通便捷,便于燃料储运和灰渣排除
D .地基稳固,避免占用耕地
56.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中不包括的内容是()。
A .向所有居民提供住房
B .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C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经济发展导致的污染效应
D .提供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
57.从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垃圾容积的角度考虑,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的选择顺序是
()。A.堆肥、焚烧、热解、填埋 B.焚烧、热解、堆肥、填埋 C.热解、焚烧、堆肥、填埋 D.焚烧、堆肥、热解、填埋
答案:B
焚烧、热解、堆肥、填埋
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前采用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
焚烧法是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该方法占地少,处理量大,在保护环境、提供能源等方面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焚烧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的容积——在四个答案中首先排除A和C。
在B、D中就要判断热解、堆肥两个方法对垃圾容积的影响程度。热解是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高温(500-1000C)加热,使之分解为气、液、固三类产物;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并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是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有效的技术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从理论上判断,热解与堆肥两个方法相比,热解对垃圾容积的影响程度可能更大一些。
58.城市居住用地,适宜规划的最大坡度不得大于()
A.5%
B.8%
C.10%
D.25%
5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包括下列哪几个层次?()
① 总体规划; ② 分区规划; ③ 控制性详细规划; ④ 修建性详细规划; ⑤ 城市设计; ⑥ 总平面设计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③④⑤⑥
D . ①③④⑥
60.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一般不包括()。A.防洪工程
B.抗震工程 C.人防工程
D.防疫工程
61.从抗震防灾角度,下列表述中哪个是正确的?()
A.疏散通道的选择应该保证两侧没有建筑物
B.疏散通道应该保证至少一侧为开敞的空间
C.疏散通道的宽度应该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仍不至于阻断通行
D.疏散通道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应该不超过通道的宽度
6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中,下列哪项做法是正确的?()
A .规划各种工程管线可采用自定的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
B .管线综合布置应与总平面布置、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进行
C .各种工程管线考虑在道路用地范围内对称布局。
D .各种工程管线在同一空间内应尽可能分散布局。
答案:B 解析: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基本原则包含:采用统一的坐标、标高系统;与总平面(不影响远期使用)、竖向设计和绿化布置统一规划;干管应布置在用户较多的一侧或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等。
答案A自定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显然不对;各种工程管线的“对称布局”、“分散布局”也是没有依据的。
63.根据建设部的有关规定,下列哪项是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包括的指导性内容?
()A.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安排 B.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C.城市住宅建设的规模和实施时序 D.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
答案:B 解析: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规定,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指导性内容包括:
(一)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二)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三)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四)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64.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首先应()。A.向全社会公布并征询意见
B.征求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C.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D.组织专家论证并报同级人大批准
答案:C 解析: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了近期建设规划的审批程序。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报城市人民政府;
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近期建设规划前,必须征求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意见; 批准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其中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报建设部备案;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一定的传媒和固定的展示方式,将批准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向社会公布。
65.下列哪组是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层次?()A.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B.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重建历史文化遗产;维修历史文化遗产 C.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传统历史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D.调查历史文化遗产;报批历史文化遗产;公布历史文化遗产
66.下列哪种颜色线是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界线?()A.红线 B.绿线 C.蓝线 D.紫线
答案:D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城市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红线则指道路范围。
6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下列哪项说法符合规划编制的要求?()
A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文物古迹或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规划
B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制定保护框架、确定建筑控制高度的规划
C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带有全局性、专业性较强的规划
D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的规划
答案:C 解析: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包括:保护城市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制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要注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扬与继承;突出保护重点,不提倡文物古迹重建等。答案A、B、D均有所片面,不能涵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所有内容,只有C是较为准确的。
68.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下列表述中哪个是错误的?()
A .城市边缘的菜园、果园等生产性的园地属于其它用地
B .生产苗木、花卉的圃地属于城市绿地的范畴
C .宽度小于8 米的独立绿地不计入城市绿地
D .生长乔木或灌木的防护林带不计入城市绿地
69.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绿地系统规划必须确定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和主要功能,其中一般不包括()。
A.生产绿地
B.公园绿地 C.防护绿地
D.专用绿地
70.城市污水排放系统规划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A.划分排水区域
B.确定排水制度
C.污水处理厂布局
D.排放口选址
71.根据经济基础理论,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基础产业?()
A.钢铁企业
B.自来水厂
C.建筑装修公司
D.软件开发公司
E.大型水泥厂
72.下列有关《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的描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雅典宪章》认为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根本依据 B.《马丘比丘宪章》认为《雅典宪章》提出的基本原则仍然是有效的 C.《马丘比丘宪章》认为要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D.《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布局中要考虑经济效率 E.《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布局中应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73.在预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时,下列哪些属于评价城市社会发展的指标?
(A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
B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C .平均每万人口中小学生在校人数
D .旅游人数与收入
E .老龄人口的比重
74.下列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表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B .中心城市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
C .大城市所辖范围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D .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较密集的地区
E .城市与区域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75.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及其理论是(A .柯布西埃的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
B .戈涅的工业城市设想
C .索利亚· 玛塔的指状式规划
D .西谛的线性城市
E .格迪斯的城市—— 区域思想
76.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盛行风向
B.下垫面
C.地质构造
D.工厂数量
E.建筑密度
77.根据《城市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长途客运站属于公共设施用地
B.交通指挥中心属于公共设施用地)))。
C.城市快速路属于道路用地
D.规划区内的村镇与城市之间的公路用地属于水域或其他用地
E.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属于居住用地
78.下列表述中哪些是不正确的?()
A.组团式城市是小城市最佳的空间布局
B.组团式城市应当在每个组团内安排适宜的居住和就业岗位,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
C.组团式城市与集中式城市相比,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本较高
D.组团式城市的每个组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E.组团式城市的每个组团应在各方向上都有一条以上的道路与其他组团相联系
79.下列哪些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A.基本农田保护区
B.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
C.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D.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E.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和开发强度
80.下列哪些项的描述是正确的?()A.城市步行商业街不宜在城市干道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B.居住区是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C.城市道路红线是指城市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控制线 D.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E.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81.下列哪些选项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关于人口规模专题研究的工作?()A.调查市区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职业构成B.根据城镇化战略,论证实现市区人口增长的途径
C.采用区域分配法,研究市域人口在各城镇之间的分布变化
D.基于市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预测市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E.根据市发改委提供的国有企业发展计划,确定基本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并据此预测市区人口规模
答案:A、B、C、D 解析:前四个答案均是在人口规模专题研究中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答案E实际上探讨了劳动平衡法是否还适用的问题。
劳动平衡法依据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将城镇人口划分为基本、非基本人口两个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进行项目分配,在此背景下,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划分是相对确定的。因此,采用劳动平衡法就能较好地预测城镇人口规模。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城市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是市场竞争(招商引资)的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仅仅依靠国有企业发展计划中基本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是难以预测全市人口的发展规模的。
82.根据各地城市规划实践经验,下列哪些选项是当前我国城镇体系规划应强化的内容?()
A .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 B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C .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D .完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防止重复建设
E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空间管制范围
83.下列哪些图纸属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提供的成果?()A .县域综合现状图
B .县域人口与城镇布局规划图
C .近期建设和发展规划图
D .基本农田保护范围规划图
E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图
84.在预测建制镇的用地规模时,下列哪些项的人均用地指标符合建制镇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单位:平方米/人)A .>40 一 ≤60
B .>60 一 ≤80 C .>100-≤120
D .>120 一 ≤150 E .>150-≤180
85.根据建设部颁布的《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的规定,以下哪些属于近期建设规划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A.近期建设重点 B.近期发展规模 C.近期发展区域 D.城市主干道走向
E.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布局
答案:A、B、C 解析: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规定,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二)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三)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D和E不属于强制性内容。
86.在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影响地块容积率的主要因素有()。A.现状人口密度
B.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 C.规划范围的基准地价 D.地面建筑的质量 E.城市景观的要求
87.容积率与地块面积、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总面积、建筑基底面积等指标有密切关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下列哪些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容积率是地块建筑密度与建筑层数的乘积
B.当地块面积不变时,容积率与地块总建筑面积成反比 C.当地块建筑总面积不变时,容积率与建筑密度成反比 D.在一定的容积率规定下,建筑层数与建筑密度成反比 E.当地块面积与建筑层数不变时,容积率与建筑基底面积成正比
答案:A、D、E 解析:容积率是地块建筑总面积与地块用地面积的比值,建筑密度是地块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地块用地的比率,建筑层数是总建筑面积与基底总面积的比值,三个概念经过换算,可得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可见A是正确的;B、C应该是成正比;根据上述概念,可知D、E是正确的。
88.居住区用地范围内绿地率的计算,不应包括()A.公共绿地
B.道路绿地
C.屋顶绿地
D.单位所属绿地 E.晒台绿地
89.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居住区规模划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规模,其主要依据是下列哪些因素?()A.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要求 B.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 C.可与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
D.考虑到水域、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 E.适应居民出行要求
答案:A、B、C 解析:主要依据包括:
(一)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组团级),如组团绿地、便民店、停(存)车场库等;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小区级),如小学、社区服务等;对一整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
(二)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即配套公建的设置,对自身规模和服务人口数均有一定的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以上,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
(三)能与现行的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即组团级居住人口规模与居(里)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一致,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0~50000人一致,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90.下列关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叙述哪些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善的?()A.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具体化
B.修建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 C.由于面对市场,应对整个城区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D.修建性详细规划要在用地范围内,把所要建设的建筑,道路、绿地及有关设施,都做出具体布置、安排
E.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制定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基础
答案:B、C、E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而“上一层次规划”即指控制性详细规划,故B是不准确的;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主要是针对当前或近期要进行建设的地区,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故不需要对整个城区都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制定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基础,故E也是不正确的。91.下列哪些选项不属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A .建筑空间组织,环境景观规划,总平面图布置
B .各地块使用性质划分和适建要求
C .各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D .计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
E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规定
答案:B、C、E 解析: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建筑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
B、C、E属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92.下列哪些选项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A.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B.确定合理的城市交通结构
C.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D.提出恰当的城市交通政策
E.通过交通投资提高交通可达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答案:B、D、E 解析: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包括: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率;确定城市合理的交通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联合运输潜力,使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成相对完善的交通设施;通过交通投资提高交通可达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满足各种交通方式合理的运行速度的前提下,把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拥挤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的财政补贴和科学的、多元化交通经营,并尽可能使价格水平接近经营成本。A、C属于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作用。
93.指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城市交通政策是用以指导、约束和协调城市交通观念和行为的准绳
B .城市交通政策是关于交通技术和交通经济的政策
C .城市交通政策是制定交通法规的基本依据
D .城市交通政策是关于城市交通管理的政策
E .城市交通政策应随城市交通状况变化而适时修订
94.在选择排水体制时,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虽然合流制的总造价低于分流制,但是— 般而言排水体制的发展方向是分流制
B .干旱地区的旅游小城镇宜采用合流制排水体制
C .合流制管渠中的水量比较稳定,有利于泵站的稳定运行
D .分流制管渠中的水质变化不大,有利于污水处理
E .分流制将污水全部集中至污水处理厂,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
答案:A、D 解析:答案A正确,是因为分流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污染问题;答案B不对,“干旱地区”如采取分流制,还可以通过集水的办法解决部分用水问题;答案C中“合流制管渠中的水量比较稳定”不一定,因雨量大小并非人为可以掌控;答案D分流制管渠中要么是污水、要么是雨水,其水质变化不大,有利于污水处理;答案E分流制难以有效地解决初期雨水的污染问题。
95.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燃气工程规划时,须完成哪些工作?()A.预测城市燃气负荷 B.选择城市气源种类
C.燃气厂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D.确定燃气配送管网的压力等级 E.计算燃气管网管径
96.管线共同沟的敷设应该符合哪些规定? A.热力管道不能与通信电缆共沟敷设 B.电力电缆不应与通信电缆共沟敷设 C.热力管道不应与电力电缆共沟敷设 D.煤气管道不能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 E.排水管道应该在热力管道上部敷设
97.下列哪些工程管道布置在车行道下面?
A.给水输水管线
B.燃气输气管线
C.雨污水排水
D.电力电缆
E.给水配水
98.在各类城市中,下列那些消防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A.消防指挥调度中心
B.消防站
C.消火栓
D.消防水池
E.消防望塔
99.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定,下列那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能够反映历史风貌的建筑和街道
B.能够反映城市历史典型特色
C.街区视野所及的历史风貌基本一致
D.如果历史街区已破旧,不能带来旅游、商业价值,就不能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E.具有外国建筑风格或中西合璧混合地区,能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答案:C、D、E 解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基本特征有:风貌完整性——有一定规模,较为完整,在地区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真实性——有一定比例的真实(有形)遗存及无形文化资产(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生活延续性——仍然是具有活力的社区。答案C“历史风貌基本一致”不一定,只要能够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即可; 答案D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设立,着重看其历史、文化价值,而不仅仅是“旅游、商业价值”; 答案E中,“具有外国建筑风格或中西合璧混合地区”还要根据以上基本特征中的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来予以综合判断。
100.在进行城市景观系统规划时,常常需要规划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比如()
A.城市背景 B.城市对景
C.重点视廊
D.城市门户
E.户外广告
后记
本套模拟题很难,本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答案与解析做完后,不禁长嘘一声,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述100道题相当的不容易,稍稍能给我们以安慰的是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的及格线基本在60分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套题没有标准答案,本人给出的答案和解析仅供各位考生参考,如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
第四篇:注册城市规划师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2008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 P13 代表教材13页,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首先是精神准备,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物质准备,应该准备两只以上的2B铅笔和准许带入考场的计算器、橡皮等。铅笔要事先削好,铅笔头呈扁片状,以便于涂抹答题卡,计算器用于客观题中的计算题。
(二)答题原则。单项选择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指的是最正确最全面的选项,例如,若A、B两项都是正确的,但是B项的内容覆盖了A项的内容,则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最正确答案。
(三)掌握速度。每科的考试时间是2.5个小时,应根据题量,事先有大体的答卷速度安排。如果遇到一时答不上来的题,可以暂时跳过,先答其他题目,等卷子基本上答完再回过头来重新考虑。切勿在个别题目上耽误过多的时间,影响整个考试。
(四)减免差错。一是每题都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二是注意填涂答题卡时不要错行,最好每隔五道题就核对一次题号;三是要注意在考卷发下来时首先填写姓名、考号等项,并且在交卷时再核对一次;四是在答题完毕后浏览全卷,检查是否有漏题未答。
(五)答题技巧。考试中合理运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与题目无关或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分析作答。考题选项中有时存在两个矛盾选项,尤其在多选中,矛盾选项至少有一个是错误的。另外合理的猜测也是答题的技巧,因为答总比不答强,所以每个考题都应该作答,一定不要漏答或不答。还要会用单选的唯一性。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与另一个属性不一样,那这一个就很可能是答案。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复习技巧。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与乡村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3)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
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新)P9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3)经济与技术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
第五篇:认知语言学讲稿(第一、二讲)[模版]
《认知语言学》讲稿
参考书目: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德)温格瑞尔/施密特《认知语言学导论》(中译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王寅,赵永峰《认知语言学著作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 概述
第二讲 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第三讲 主体与背景 第四讲 意象图式
第五讲 认知模型理论
第六讲 隐喻和转喻
第七讲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第八讲 整合与关联
第九讲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
第一讲
概述
一、认知、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认知语言学的特点
一、认知、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或认识(Cognition)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认知过程可以是自然的或人造的、有意识或无意识。
认知: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现汉第五版》
认知:直接依靠主体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不借助实践手段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田运 “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语言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被称为认知科学。认知科学包含的范围广泛
根据《MIT认知科学百科词典》(1999)的定义,“认知语言学”并不是指一个独立或统一的语言理论,而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其中包括多种不同的理论和研究项目。这些理论和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调对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相当广泛的理论运动(movement)的总称。它包含许多不同的途径、方法、研究重点。这些不同的途径、方法和重点由共同的理论假设统一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假设是语言是人类认知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任何对语言现象的真知灼见的分析都必须包含在人类认知能力之中。
也有人认为它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即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有时并称cognitive-functional approach。认知语言学的同盟军包括(Bybee):
功能主义研究: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美国西海岸的功能类型(functional-typological)研究(也被称为话语研究);前者大家很熟悉,后者考察话语对语法的影响,主要人物有T.Givon、S.A.Thompson、P.Hopper、J.W.Du Bois等,他们奉自然产生的语料为圭臬。
社会语言学:考察语言使用的差异,研究者如Labov、Sankoff 和Poplack等,他们也都以自然产生的话语为语料。
语法化研究:研究者如J.Bybee、P.Hopper和 E.Traugott。他们认为,语言使用中用例的不断重复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得以形成的前提,语言变异是基于使用的。
语料库研究:从大量语料中挖掘语言使用的倾向性特征、模式乃至规律,研究者如J.Sinclair、D.Biber等。
计算语言学研究:研究者如D.Jurafsky等。
用概率或随机方法考察语言:研究者如 Pierrehumbert。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研究者如 Tomasello。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 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 以意义研究为中心, 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 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
二、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研究历史上的几次重要革命 传统的语言研究在西方被称为“语文学”(philology),在中国被称为“小学”。在古代,研究语言的目的是为经学服务,因此还称不上是独立的学科。直到18世纪中后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在欧洲的兴起与发展,语言学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开始有自己的理论目标和研究方法。此后,语言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一直都受到某一特定的有关语言本质的观点的影响,而有关语言本质的观念上的变革促使了种种独特的语言学科学范式的形成,甚至影响了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20世纪初索绪尔(F.de Saussure)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很快就被应用到神话分析、文学批评以及其它许多人文学科领域,改变了原来的人文科学研究的范式。语言学史上可以被称为具有“革命”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传统还有“历史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和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认知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观可以用一个隐喻来概括:语言是一种有机体(organism)。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看来,因为语言是有生命的东西,因此也就有一个生老衰死的过程。语言研究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追溯语言变化的轨迹,寻找语言变化的规律,重构原始共同语(protolanguage)。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观也可以用索绪尔的一个隐喻来概括:语言是一盘棋。语言中的所有成分都处于一种关系网络中,语言单位的意义取决于它在这一关系网络中的值。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研究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语言成分组合的各种规律。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把语言看成大脑中的一种特殊的机制,或者说是一种语言蓝图(blueprint),语言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人类共同拥有的这一语言机制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如何起作用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科的流派的形成都是与本学科的传统、当时的科学思潮以及研究者个人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语言学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流派都是如此,以上提到的三次革命也是这样。而目前语言学界正在悄然兴起的又一场新的革命,即认知主义的思潮,也与这三种因素有关。
(二)认知科学的兴起
认知科学是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跨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生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大脑。以前各学科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主要是从各自的角度进行的,很少借鉴其它领域的成果和方法。而现代认知科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跨学科性。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图灵(Alan Turing)发明的计算机为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通过模仿人类心理过程来试图理解人类大脑的本质和特点。到了60年代,Allen Newell和Herbert Simon编写的“一般问题解决程序”(General Problem Solution,简称GPS)已经可以与人下棋、证明数学定理等。而一些心理学家在Newell和Simon的启发下,开始把人类的大脑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来研究。他们把大脑活动描绘成一种操作结构,用于建构和转换内部表征,并为严格说明和科学证明大脑内部活动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正是由于这一被称为“认知革命”的科学范式的变化,信息加工理论已经完全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主流。
但是,人们发现,要让计算机理解人类语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计算机可以胜任人类几乎无法想象的复杂的计算,但一些在人类看来非常简单的生理现象,如视觉过程等,计算机却很难模仿。
与此同时,哲学家们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启发下,对心智(mind)与大脑(brain)之间关系这一历史难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他们用程序与电脑的关系用来比喻心智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心智被看作是在大脑中运行的一种程序。这一比喻使得哲学家对人类大脑活动的性质重新展开了辩论。涉及的问题包括计算机是否真的能够理解语言,是否会因为安装了“正确的程序”而获得有意识的经历。
根据Searle(2003)的观点,早期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大脑计算理论(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the mind)。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心智之于大脑就如程序之于硬件。大脑计算理论的基础包括:
运算法则:如果你遵循运算法则中的步骤,你保证能获得运算法则所专长的问题的答案。
图灵机器:图灵机器有一个程序,该程序使得它能进行某些操作。该程序的形式完全是“如果C,那么A”,如果符合条件C,执行命令A。
丘奇-图灵机器原理:任何可计算的函项都可以通过图灵机器计算。
图灵定律:有一种通用的图灵机器,对任何特定的图灵机来说,该通用图灵机可以模仿其行为。人的大脑就是这样的通用图灵机。
描述层次:在某一层次,我们可以描述其硬件层次,在另一层次,我们可以描述其执行的程序。多重可实现性:我们可以想象同一种程序在不同的硬件中实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在执行某一认知任务时将在我们大脑中运行的程序放到一个商用计算机上运行。
递归性分解:复杂的认知操作可以依次被简化为非常简单的认知操作,直至最低层次的简单双数操作:是,否,flip-flop,零,一。
图灵测试:如果机器的表现可以达到让专家分辨不出到底是机器还是人的表现,那么我们就说该机器具有与人一样的认知能力。(Searle, 2003:4-6)
Searle(2003)用一个著名的“中文房间实验”(The Chinese Room Experiment)来说明语言意义对语言研究的重要性。所谓的“中文房间实验”,就是把一个不懂中文的人关在一个房间里,通过训练,接受汉语的指令。最终,这个不懂中文的人可能学会非常熟练地接受有关句法构成的指令,但他还是不懂中文,因为他并不知道那些通过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汉语句子的意义,而表达意义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功能。
Searle(2003)指出,计算机的魅力在于它完全依赖句法运行。但句法不等于语义。模仿不等于复制。他赞同心理学家提出的“平行分布加工”理论(Parallel Distribution Processing,简称PDP)。PDP模式不是一种按先后顺序线性运作,而是在某一系统内的互相联结的节点网络中运作。它有一个信号输入层面和经过转换的信号输出的层面。它还具有一系列所谓的隐含的层面,而这些层面就是信息处理的场所。Searle因此指出,“我们目前正逐渐摆脱认知科学的计算机范式,迈向神经生理范式”。(Searle,2003:11)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些实证研究也开始挑战原有的符号运算的理论范式。人们发现,颜色和颜色范畴独立存在,它是人类视角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基本层次范畴通过格式塔式感知、大脑图象和运动图式而构成。语言和认知是以视觉和运动为基础的。
同时,神经生理学家由于新技术的诞生而得以能够对大脑作为一种信息加工过程的机制的研究。CT(大脑辅助X光断层摄影术),MR(磁共振),PET(正电子发射X光断层摄影术)等使得科学家可以对人类大脑内部的活动过程进行前所未有的直观的观察。
在此过程中,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开始互相接触。各领域的研究者发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开始互相交流。他们之间的互动标志着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正式诞生。1977年,《认知科学》杂志创刊;1979年,“认知科学学会”成立;1981年,美国Sloan基金会拨款资助一项大型认知实验项目。这些都对认知科学在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美国的许多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都开设了认知科学课程。它正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根据Lakoff(1999)的理解,认知科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英美哲学基础上的认知科学,另一种是独立于任何事先就决定研究结果的哲学假设的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旨在适应主张形式主义的英美哲学;受此影响的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上的信息加工理论等都把大脑看作是对无意义的形式符号进行运算的工具。这一传统的特点是精确;但缺点是它以先验哲学为基础,任何与该哲学假设不一致的结果都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指的是不受任何哲学假设限制的研究大脑的经验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家们有三个主要结论:(1)大脑是被体现(embodied)的;(2)大部分思维是无意识的;(3)大部分抽象概念是隐喻性的。(Lakoff, 1999: 75-77)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系为例,这儿的认知科学家们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感知与注意”、“记忆与思维”、“语言与概念系统”。重要的项目包括:“世界颜色调查”、“自动交通工具控制”、“语言学习的连接模式”、“语言和思维中的隐喻”等。按照Lakoff的定义,这些研究显然属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话题。
(三)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Chomsky(1957)年发表的《句法结构》标志着语言学领域认知主义思潮的诞生。Chomsky提出了一种用“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观点来解释语法的思路。这种转换的形式结构与计算理论中的有限规则生成无限结构的理论以及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不谋而合。在《句法理论面面观》(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Chomsky指出,仅仅把语法看作是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装置(device)是不够的,语法在人的大脑中存在。因此,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人们是如何“拥有”自己所说语言的语法的?Chomsky特别强调,这靠的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学习过程,如演绎或概括。人们大脑中存在一个与生俱来的语言蓝图。只要给予有限的语言素材,这一蓝图就能帮助人们获得某一特定语言的语法。这一蓝图后来被称为“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从这一角度来看,有关语言形式的理论就变成了有关大脑的认知理论。因此,Chomsky认为他自己的语言理论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
Taylor(2002)指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与有关大脑的研究原则上可以有两种互动的形式: 已知的有关大脑的知识可以帮助和限制人文和社会科学所提出的理论。既然大脑是如此这般,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以这些认知结构为基础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或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论。
有关社会和人类现实的理论为大脑理论提供依据。既然人们可以承担这样那样的任务,他们的大脑必须具备支持这些结果的特征。
Taylor认为,Chomsky语言学理论采取的是第二种策略。他不是用大脑理论来限制语言理论,而是利用语言理论为大脑理论提供依据。
目前人们一般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对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处理完全不同于Chomsky。认知语言学不承认语言是大脑中的一个自主的组成部分。相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是,语言最好被看作是认知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语言学研究应该借鉴有关大脑的理论,不管是通过实验,还是通过内省,甚至是一般的观察。
Taylor(2002)提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与其他语言学并无不同,也是句法、词法、音系学、词义、话语结构等,但是,认知语言学的目标是努力使有关这些理论与已经经过经验验证的或不证自明的认知特点相吻合。这些认知特点也完全可能体现在非语言活动中。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对语言事实进行描述并将此形式化,它还希望对这些语言事实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因此,虽然现代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最初诞生于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框架中,但后来的发展使它采取了与乔氏理论相反(尤其是反转换)的立场。Chomsky认为句法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与意义、语境、记忆、背景知识、认知过程、交际目的没有关系,但是事实上句法和语义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些短语和语素的句法呈现就与语义和语境等有关。认知语言学反对语义的组合观(anti-compositional view of meaning),主张对词汇范畴采取一种不太严格的路子。它同时也反对有关语言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模型真值理论,认为语言意义是人类与世界互动过程中经验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学校的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起到了特别的作用。根据Lakoff(2005)的回忆,197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暑期培训班(summer school)上有4篇论文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篇论文是Paul Kay有关颜色词的研究。他发现,尽管各种语言中颜色词的数量不一样,但是说不同语言的人对每种常见颜色的典型的认知却几乎没有区别。这表明颜色是普遍的,对颜色的认知是普遍的,这是由物理和生理因素共同决定的。
第二篇论文是Eleanor Rosch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例如,“椅子”是一个基本层次的范畴,但“家具”不是基本范畴,“摇椅”也不是基本层次范畴,“家具”是“椅子”的上位概念,而“摇椅”是“椅子”的一个种类。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椅子”的意象,但却无法形成“家具”的意象。基本层次范畴跟人类与世界的互动有关。
第三篇论文是Leonard Talmy关于各种语言中空间关系表达方式的讨论。Talmy 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不同的描述空间关系的词语,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一种对应关系。例如,英语中有in, through, on等,汉语中也有一些类似的介词,但它们之间并不完全对应。Talmy认为,每一种空间关系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基本的空间关系,而这些基本空间关系在不同的语言中是一致的。
第四篇是Charles Fillmore的一篇关于“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的论文。例如英语中有buy, sell, goods, price这四个词,它们同属一个“事件框架”。在一次“购物事件”中,有四样有关的东西:买主、卖主、钱和商品。在任何一次“购买”活动中,都有四个角色和三个阶段。四个角色就是“买主”、“卖主”、“钱”和“商品”。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买主需要货物,准备了钱;第二阶段,卖主有货物,想把它换成钱;第三阶段,买主拿到了货物,卖主拿到了钱。Fillmore发现在所有语言中,任何一个事件都相对于一个框架而得到定义。这样的框架成千上万。框架与逻辑无关。在“购物”框架中有“要”(欲望)、“有”(拥有)这样的谓词。“欲望”和“拥有”都跟身体有关。最终所有的框架都预设其他的框架,最终都被“体现”。
到了20世纪80年代,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Lakoff等人的隐喻研究等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Langacker(1987,1991)的两卷本《认知语法基础》(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被人称作“认知语言学的圣经”;而Lakoff和Johnson(1980)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石(cornerstone)之一。另外,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Fillmore和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等也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89年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成立,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90年起开始出版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国外语言学界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发展动态并在一些重要的语言学刊物上介绍国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到了90年代后期,认知语言学已在国内成为一门有相当影响的语言学新兴学科。国内目前已经有一大批的学者和博士研究生选择认知语言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国内语言学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呈稳步增长的趋势,部分出版社还引进或翻译出版了一些认知语言学经典著作,国内学者撰写并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专著也已经有20多部。
进入了21世纪以后,认知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更为迅速。2001年10月,“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和“认知语言学和汉语研究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
2002年10月,“第二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心理空间理论”的创始人Gilles Fauconnier应邀出席了大会并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2004年堪称中国的“认知语言学年”。3月,本书作者主编的《语言的认知研究—中国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出版;4月,“第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认知语法的奠基人Langacker和“构式语法”的重要代表人物Goldberg应邀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同年4月,隐喻认知理论的奠基者George Lakoff应邀在我国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高校进行了为期两周左右的巡回演讲。5月,神经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Sydney Lamb应邀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认知功能语言学讲习班”,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2006年5月,“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上,“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正式成立。
这一切表明,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与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互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总体来说,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可以分为三块。第一块是汉语界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汉语界对认知语言学研究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国外的一些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著作的介绍,第二阶段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第二块是外语界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第三块是从认知的角度对部分特殊语言现象,尤其是隐喻、转喻等的研究。
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1)涉及范围广;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的讨论到具体的语言认知现象的探讨都有;(2)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有理论的介绍和评价,还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特别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长期有争论的语言现象来进行讨论。当然,国内的认知语言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说来,表现这样几个方面:(1)研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种研究的特色;(2)不够深入,尤其是外语界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还主要局限在介绍和引进国外的相关理论上,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缺乏对具体语言现象的进一步挖掘与解释;(3)缺少相互的交流和互动,低层次的重复劳动多。我们认为,中国学者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还是有很多事可做,例如,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研究方法应用到汉语语法、语义的研究中,进一步揭示汉语本身的特点,这方面国内汉语界已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汉语和印欧语以及其他语种语言的对比,揭示语言结构和使用中人类认知过程的作用及其方式的共同特征和差异,这方面的研究外语界的学者大有用武之地。
狭义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广义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三、认知语言学的内涵
(一)“心寓于身”的经验哲学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一种“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embodiment)的认知观。按照这种观点,心智和思维产生于人跟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经验,这种经验用“体验”称之最为恰当。例如,婴儿通过呼吸、进食、排泄而体验到“里”和“外”的概念对立,通过不断的抓起玩具而又放下的身体动作而体验到“控制”和“被控制”的概念对立。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植根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心寓于身”还有一层意思是概念和概念系统的形成要受人类身体构造的制约,例如人对各种颜色的分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体视网膜的生理构造决定的。
这种认知观跟“身心分离”的认知观相对立。按照“身心分离”说,心智和思维独立于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也不受人类身体(如知觉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任何限制。人的心智和思维就是通过逻辑规则操纵一些抽象的符号,就像计算机操纵抽象的符号一样。这些符号跟客观世界的事物有直接的、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这就是符号的全部意义,或者说符号的意义跟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无关。
Lakoff和Johnson《体验哲学》将体验哲学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性(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2)认知的无意识性(意义的体验观)(3)思维的隐喻性(跨域认知)
(二)代表人物及其成果
Joan L.Bybee(1945–)University of Oslo研究兴趣:typology, usage-based model, emergent grammar主要著作:Frequency and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2001)19
Ronald W.Langacker(194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研究兴趣:grammarcognitive 主要著作: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1987, 1991)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2008)George P.Lakoff(194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研究兴趣:metonymy, embodied metaphor, mind 主要著作:and Dangerous Things Women, Fire,(1987)Metaphors We Live By(1980, co-author)11
Leonard TalmyUniversity at Buffalo研究兴趣: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ualization, conceptual domains主要著作: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2000)22
Adele E.Goldberg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兴趣: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grammar 主要著作: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1995)23
William Croft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研究兴趣:typology, universals主要著作:Cognitive Linguistics(2004, co-author);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2001)24
目前,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研究方向包括R.Langacker等人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L.Talmy等人的“认知语义学”(Cognitive Semantics),C.Fillmore、A.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以及S.Lamb的神经认知语言学(Neurocognitive Linguistics)等。下面我们分别予以简要的评述。
第一:Langacker的“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早期被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为Langacker和Croft等。他们主张用语义概念来定义语法概念。他们认为,用语义概念来定义语法概念之所以可能,取决于我们对场景的“组构”(construal)。这一认知方式指的是说话者在大脑中对某一词语的语义内容的勾勒:成分的相对显著程度,其抽象性和具体性,还有说话者所采取的视角。许多传统上被认为“不会影响意义”的语法区别被认为反映了认知方式的微妙差别。
与传统的语言理论相比,认知语法在目标、语言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和证据的可靠性方面都很不相同。Langacker(1987:2)提出了认知语法的以下三大原则:
(1)语义结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语言而异的;而且,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基础上,根据知识结构而得到描述;
(2)语法(或句法)并不形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相反,语法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由语义结构的规约性象征过程而构成;
(3)语法和词库之间不存在任何有意义的区别。词库、词法和语法构成一个象征结构的连续统,它们在某些参数上有所区别,但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却完全只能依靠任意的标准。
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认知语法反映了在语言和大脑分析中一种放弃机械的观念而接受一种更符合生理系统特点观念的趋势。认知语法认为,建立在必要和充分条件基础上的分离范畴从认知角度看是不现实的。认知语法强调“原型”或“中心趋势”模式,反对“字面”(literal)和“修辞性”(figurative)语言的区别,认为用形式逻辑来模拟一般思维特别是语义结构是不合适的。它认为意象和隐喻并非我们大脑活动的边缘现象,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
认知语法中还有一个近年来引起人们较多关注的流派,那就是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代表人物有Fillmore(1981),Lakoff(1987),Goldberg(1995,2003)和Croft(2001)等。构式语法认为,语法结构本身也是语言单位,动词所出现的结构对决定论元结构和意义发生影响。
构式语法最早是因为一些语言学家想为“惯用语”(idioms)在说话者的语法知识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位而形成的,是对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各种语法理论的一种反应。因此,构式语法特别关注特殊的句式,强调某些特定词、语法语素的语义和分布,其主要理由是,一旦这些句式丰富的语义/语用和复杂的形式限制得到解释,其方法便可用于更一般、更简单或规范的句型。构式语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框架语义学”和经验主义语义观。(Fillmore 1975,1982,1985b,Lakoff 1977,1987)该理论有关语义的观点充分考虑以说话者为中心的语境的组构(Langacker1987a, 1991).根据Croft & Cruse(2004),构式语法目前可以分为三大流派,一是Fillmore和Kay(1993)的“构式语法”(Cognitive Grammar),二是Lakoff(1987)和Godlberg(1995)的“构式语法”以及Croft(2001)的“激进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其中以Goldberg有关构式语法的讨论影响最大。我们这里主要介绍她的一些有关“构式语法”的观点。
Goldberg(1995)对构式的定义是:
凡某一语言型式(pattern),如果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些部分不能严格地从其组成成分或已知的结构中得到预测,就可称为是一个“构式”(construction)。(Goldberg,1995:4)
Goldberg指出,每一个基本的句型皆可理解为与构式有关,也就是说,其主要动词可以理解为与一个论元结构构式结合(如及物、不及物、双及物结构等)。换句话说,某一语言中的基本句型取决于主要动词所表达的语义/句法信息。“动词保留了中心意义,而论元结构提供了表层形式和理解的一般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表层形式通常与细微的语义和功能上的差异有关。”(Goldberg,1995)
与生成语法不同的是,构式语法不认为某一句式由其他句式衍生而来,某一实际的表达或句式由至少6个以上的构式组成。
例如,在[What did Liza buy the child?]中,就由以下几个构式构成: Liza, buy, the, child, what, did 构式(即词)a.双宾结构 b.问句结构
c.主语-助动词倒装结构
d.VP 结构(通过buy the child 体现)
e.NP 结构(由 What, Liza, 和the child体现)
构式是通过积极的输入学会的,语言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每种语言中都有一些无法通过一般的、普遍的或内在的原则得到解释的句式。而生成语法认为这种情况是“另类”,是少数,不是语言学理论或语言学习理论的核心,但构式语法认为我们所用于学习这些句式的手段完全可以用来解释所谓的“核心”现象。
构式语法还认为,句式的分类以及制约条件的解释应该从语法之外去找,如普遍的功能压力、象似性原则、理解和学习过程的限制等。
在同一语言内部,句式间的概括通过继承网络得到说明。高度的概括通过被许多其他结构继承的构式得到说明。限制性强一些的句型可以通过处于层级网络中间的结构得到解释,特殊的句型通过低层次的构式得到解释。
构式语法认为,我们所有的语言知识可以通过构式网络得到解释。根据构式语法,某一特定的构式的存在通过如下方式定义,如果其某一或某些特征不能严格从有关该语法中的其它构式的知识中获得预测,该构式就存在。
C 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配对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简单句的结构直接与反映人类基本经验的语义结构相联系。
构式语法有两大研究兴趣:(1)对构成语言的整个结构类别的特点进行说明,而不仅仅是被定义为“核心语法”的那些结构。这一兴趣来自以下信念:通过研究这些非核心情况,可以获得基本的看法,因为可以解释非核心情况的理论机制也可以用来解释核心的情况。(2)解释某一特定结构可以有效使用的条件,由于这被认为是说话者语言能力或知识的一部分,由于这一兴趣,我们相信微妙的语义和语用因素对理解语法结构的制约十分关键。
在构式语法中,词汇与句法不严格区分。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在内部复杂性上不同,在语音形式的说明程度上也不同,但是词汇和句法结构本质上属于同一通过事实性知识形式表征的数据结构类型:两者都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
构式语法反对的另一个概念是对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严格区分。有关焦点成分、话题性和语域的信息与语义信息一起被表达。
构式语法具有生成性,因为它试图解释语法允许产出的无数表达式的同时,也试图解释语法所排除或不允许出现的无数其他表达式。
构式语法不主张转换的概念。不预设句法或语义形式的底层结构。
Goldberg(2003)最近还把“构式”的概念扩展到了句子以外的层面。她指出,现在构式语言学研究在很多方面回归到了更为传统的语言观,其中大家一致的看法包括:
1)所有描述层次都被认为涉及形式和语义或话语功能的配对,包括语素或词,部分由词项填充的或完全抽象的短语结构;
2)重视我们对事件和事物状态的感知方式的微妙部分;
3)对句法形式采纳“你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态度:不设置任何句法的深层结构,也没有语音实现的成分。
4)构式是在输入和一般认知机制的基础上习得的(是构建的),因此语言之间的差异是预料之中的。5)对不同语言进行的概括通过一般认知限制和所涉及的构式的功能而得到解释。
6)具体语言中有关构式的概括通过继承网络获得解释,这与用于解释非语言知识的继承网络十分相似。7)我们的所有语言知识可以通过构式网络得到解释。
“构式语法”最近的一个发展是Croft(2001)提出的所谓的“激进式构式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以下简称RGG)。
Croft(2001:4)指出,之所以提出激进构式语法,是为了解释某一语言句法事实的多样性以及世界句法多样性的。作者认为语法结构的形式表征的所有方面都是因语言而异的。作者甚至扬言激进构式语法是终结所有句法理论的句法理论。
激进构式语法之所以被称为激进,还因为它回到了句法的基础,一切从头开始。它所描述的分布方法和语言事实与认为句法结构或构式是由原始的句法成分构成的假设是不相容的。这些原始句法成分是其他的句法理论的基本成分。RCG提出构式是句法表征的基本单位,范畴是从它们出现的构式中衍生来的,这也是分布法所隐含的结论。
构式的原始地位以及认为原始句法范畴不存在,是RCG的重要主张。因此,与以前的句法理论相比,RCG是一种非简约主义(non-reductionism)理论。因此,RCG 在构式中不设任何句法关系。构式唯一的内部句法结构是它们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构式的句法结构只是由它们的成分(有可能也是复杂成分)及其在构式中的功能组成。
Croft 还认为构式本身是因语言而异的。RCG作为一个句法表征理论,与语言学田野工作者和类型学理论的发现是一致的。(Croft,2001:6)
语言的多样性是基本的。RCG提供了一个将共时的语言内部的差异与类型学思想相结合的方法。
类型学家寻找语言普遍现象时应该意识到并承认语言中存在着任意性。语言中不是任何东西都能够或应该得到解释,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功能方面的一般原则,抽象的概括角度。如果是的话,所有的语言都会是一个样,所有的语言内部都不会有什么差异,也没有一种语言会发生变化。
RCG不仅仅解构我们所认识的句法, 它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用一种比较的可信的方法把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作为说某一特定语言的说话者的知识模式表征出来。最近,类型学家开始对语言变异的普遍规律语境下的特定语言的语法知识的表征模式产生了兴趣,这一模式是一个语义地图模式,其中特定语言的范畴的分布规律被影射到概念空间上,而概念空间的大部分结构被认为是普遍的。
一个形式主义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都接受的有关语法的事实是:形式-功能之间的映射至少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因此形式的表征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功能。形式主义理论句法非常直接地把语言的任意性结合进了它们的模式中,但功能主义者几乎没有涉及到话语的形式结构是如何表征的这个问题。
构式语法作为语法(不仅仅是句法)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语法表征的统一的框架,同时还比语法的成分模式理论涵盖了更多的经验事实。正因为如此,构式语法也提供了对分布法进行描述的最普遍、最中性的方法。
构式在构式语法中不是没有结构的简单的列举。它们形成一个有关说话人语言的规约的知识的有结构的库存。这一库存通常被构式语法家们用分类网络的形式得到表征。每一构式都在构式分类网络中构成一个节点。
构式理论近年来还得到了一些心理学实验的支持。实验发现,当你看到某样东西时,你的大脑的某一部分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说,这一地区的血液在流动,神经元在发射。你也可以想象你看到了某样东西,例如你可以想象有一把椅子,你想象把它倒立过来,这时,你大脑的某一部分也处于活跃状态。而且这一部分与你实际看到事物时的部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想象看到某件东西和实际看到某件东西使用的是大脑的同一部位,同样的神经元。动作的处理也是这样。实验发现手“握”一个瓶子与想象自己手握一个瓶子时,同样的神经元在发射。做梦也是如此。假如你做梦你在跑,发射的神经元与你实际在跑的时候是一样的。
据此,Lakoff提出一个所谓的“Cog假设”:语法的语义由与基本大脑结构相关的第二性大脑结构组成。当你使用基本大脑结构时,你的第二性大脑结构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如果我要拿起一个瓶子,前运动皮层和运动皮层都参与了。这意味着在前运动皮层的次要结构是拿起一个瓶子的一部分。这也意味着概括在大脑的某一特别的位置。你给别人东西时,负责所有移交的概括也在大脑中负责这一次的转移。讲给某人听也是一种转移,不过是隐喻性的。“告诉”和“给”是同样的语法。如,I told him a story与 I gave him a book共有一个构式。
第三:Lamb的“神经心理语言学”
S,Lamb.(1999,2004)上世纪60年代曾是“层次语法”(Stratificational Grammar)的创始人。“神经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在层次语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语言学学说。Lamb反对大脑中有一种符号性的表征系统的观点,认为大脑内部并不存在一种表征词或语素的象征性符号系统,大脑中只有表达这些形式的手段(means)。也就是说,我们的语言知识是以网络联结的方式储存在大脑中的。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假设,因为神经科学中,人们普遍认为大脑皮层确实是一个网络系统,网络中的学习就是网络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的过程。根据这一观点,人们的说话和理解过程就直接在网络中进行,它们通过网络中的线路和节点所形成的路径激活网络。学习也直接可以解释为联结关系的一种加强过程。熟语和构式也通过这种方式等到确立,因为所有的信息都存在这些联结中。Lamb认为,连通说(connectionism)实际上在索绪尔的著作中就有所体现。但是,尽管索绪尔的思想广为人知,可人们还是倾向于用象征符号(symbols)来表达他们的研究和发现,好象象征形式就是语言事实一样。
Lamb提出,从说话和理解的角度看,关系网络学说(Relational Networks)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理论。对听话者来说,网络的激活在网络中是从词语到概念;对说话者来说,激活从概念开始,然后沿着网络的路径到词语表达,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根据关系网络理论,意义存在于说话者的大脑中,不同的说话者大脑中的意义各不相同。在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必须有某种东西来表征形式和意义。那么这两种不同的表征,即语音和概念表征系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然不可能是其中一个包含另一个的关系。Lamb认为,一个词项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连接关系—一种相互的连接,从形式的表征到意义的表征和从意义的表征到形式的表征。例如,英语中的bill有两个意义,一是“帐单”,一是“鸭嘴”。在关系网络中,这一关系被处理成一个形式与两种概念表征的连接。下面一个“双关语”就涉及到对两个路径的同时激活:
(1)A talking duck goes into a bar, orders a drink, and says “Put it on my bill.”(一只会说话的鸭子走进一家酒吧,要了一客饮料,说:“把它放在我的嘴巴上”(记在我的帐上。))
再如,像“中国”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而这两个字又与其它的词连接。“中”与“国”在形成“中国”这一词语时,除了“中国”本身的基本意义被激活外,同时被激活的还有“中”和“国”的其他意义所形成的网络。不过,这一“影子意义”被激活的强度不如“中国”的基本意义。
一个复合词素:其基本意义和影子意义同时平行激活
关系网络模式也为解释典型(prototypicality)现象提供了可能。例如,bird(鸟)这一范畴包括了robin(知更鸟),sparrow(麻雀)这样的典型成员,也包括了emu(鸸鹋),penguin(企鹅)这样的非典型的成员。许多心理学实验都证明了典型现象的存在。关系网络理论对此的解释非常直接和简单。只要运用连接的密切程度(strength of connections)和最低标准满足程度(variation of degrees of threshold satisfaction)这两个工具就能解释心理学中的典型现象。例如,“会飞”这一特征就与“鸟”的范畴联系非常密切。激活的力度、连接的密切程度、被激活的连接的数量,都对最低标准的满足的速度和程度产生作用。Lamb还列出连接的部分其他重要特征:
连接的强度有差异。
连接通过成功使用(学习过程)得到加强。某一强度的连接承载不同程度的激活。节点的激活有不同的最低标准。某一节点的最低标准随时间而变化。连接有两类:刺激型和抑制型。
刺激型连接是双向的:向前(feed-forward)和向后(feed-backward)刺激型连接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远距离的。抑制型连接只能是局部的。
抑制型连接可以连接到一个节点或一线路-阻塞成分附于某一线路。在早期(学前)大多数连接很弱(潜在的)。
一个节点(至少是部分节点)必须包含一个内部等待(延迟)成分—用于音节或结构成分的排序(sequencing)。(Lamb,2004:12)
Lamb的网络关系理论实际上是试图对语言使用的心理表征作出解释。如果我们把语言研究分为理论层次(讨论语言的本质、功能、起源、发展等)、加工层次(讨论语言的实际使用等)和神经心理层次(讨论语言的神经心理基础)的话,Lamb 的理论实际上是对原有的语言理论研究的一种补充和论证。任何一种有说服力的语言理论都必须得到神经心理学的支持,毕竟大脑是人类语言生成、储存和使用的场所。
第四: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
Fauconnier(1985,1994)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空间理论被用来解释传统语法中的时态、状语成分、预设的投射等问题。近年来,Fauconnier(1997,2002)又提出了“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和“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关注说话者构建的各种心理模态的成分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些关系与范围歧义、否定、反事实句和晦暗效应等有密切关系。
心理空间是我们思维和话语时构建的小概念包,以实现局部理解和行动为目的。它是由“单元”(element)构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集合体,按照框架和认知模型构成,在思维和话语过程中不停修正、增生,能够表现经细致分割的话语和知识结构。可以用心理空间来模型思想和语言的动态映射。简单的说,心理空间就是由某个论证直接间接所必需的多个概念彼此关联而构成的知识结构。说话就是建构若干有内部结构的域并用“连接词”(connector)使之彼此连接;就是在语境和语法的制约下连续产生一系列认知完形,它们使信息与不同的域关联,实现对信息的分割。这样形成的动态域就是空间。本质上,心理空间是认知“域”(domain)。但二者不尽相同:前者是即时的、不完整的,是对后者进行局部选择的内容;由对一个认知域的重现能够建立各不相同且不兼容的若干心理空间。功能上,心理空间是我们说话和思维时无意识的用来组织后台认知运作过程的手段:在话语过程中以多种方式彼此映射、扩散、增生,为变化的参照点、观察点和焦点提供抽象的心理结构,使我们在任何时间都能够把注意力指向局部的、简单的结构,同时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保留复杂的联结网络。语言工具如“访问原则”(access principle)、“空间建构者”(space builder)、“跨空间算子”(trans-spatial operator)、名称和描述语(语法上指名词短语)、时态和语气、预设性的结构等可以引导心理空间的建构和连接。对此,我们只有对语言形式的意识和对“意义”的体验。
但是心理空间不是整个认知,并且人们对心理空间的认识还不全面。为了要通过语言研究解释人类认知,Fauconnier强调映射和联结的重要性,考察了空间之间的结构投影(structural projection)的各个方面,并发展出合成理论(blending)。两个心理空间的成分概念投射(conceptual projection)到中间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类属空间是各输入空间成分的交集,独立于其他空间存在,反映输入空间共有的角色、框架和图式。合成空间既有各输入空间共有的内容,又有各空间专属的内容,还有不存在于输入空间的新显结构。合成空间的内容整体既大于又小于各输入空间内容之和:通过对各输入空间局部结构的投射及背景框架的嵌入,在合成空间生成创新的结构,产生新的行为、概念、情感和理解。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尽管语言提示能提示结构分解,成份关联等信息,但是同个语法结构能建立多个不同的心理空间结构体,无法由语法结构规定对应心理空间结构的各个细节。于是Fauconnier(1994)提出一个有关后台认知系统的设想,语义建构依赖后台认知这一扩展型的系统填充语法所不能规定的细节,包括分解、映射、结构投射和动态心理模拟等认知内容。概念整合理论就是用来探寻人类信息整合、描述后台认知系统的理论框架。它使用一组操作来连接一个心理空间网络内部的各动态认知模型,连接话语的指示表征的各分割部分。该操作在意义的创造性建构、在理解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运行,以投射映射和动态模拟等手段在合成空间形成新显结构,促成新概念产生。
Figure 1所示的四空间模型是多空间图式的典型模型,也是概念投射的典型表现。空间合成过程是投射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完整地归纳概念投射的特征必须形成系统的关于概念合成的理论。四空间模型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它们共有的元素投射进类属空间,类属空间较之两者更抽象更概括,还有内容最丰富的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除了有输入空间选择投射的内容外,还有独特的新显结构。图中,各空间用圆形表示;新显结构在合成空间内,用方形表示,里面既有输入空间元素在合成空间里的对应物——匹配的,不匹配的,也有输入空间没有的元素。
Figure 1四空间模型
在思维过程中,这四类空间都是相对的概念,中间空间可能成为下一个环节上的输入空间,产生新的合成空间和新的类属空间继续送入下面的环节。特定语义建构的概念整合过程以上图为基本框架,可能有若干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合成空间的先后参与才完成,语义就存在于整个整合网络中。合成是一般认知过程,输入空间的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就是合成过程。与类推、递归、心理模型、概念范畴化和框架等认知过程一样,它也主动地、动态地和流畅地服务于若干认知目的,普遍存在于各种人类经验中。它具有如下特点(Fauconnier & Turner, 1996):(1)合成过程依赖于各输入空间元素的配对联结,由既有的基本图式激活;(2)合成过程可能产生多种结果,如:生成新概念,多个相关事件合成一个复杂事件等。(3)合成空间的存在是建立中心语义、推理、结构和激发情感的必备条件。(4)合成空间和输入空间都动态重现传统概念结构及其联结。通过固化作用(entrenchment),合成过程产生的创新又会影响和修正传统结构、传统联结。(5)合成过程中的概念排列可能都需要概念运作。空间、框架和域能够增生和修正、连接与使用合成。新显结构和心理空间是概念整合理论的两条重要原则。新显结构只存在于合成空间,主要通过组合、完备、扩展三种途径产生:从输入空间投射来的各元素在合成空间里组合,使彼此的关系明晰起来,而这些关系在单个输入空间里并不存在;熟知的背景框架结构由完备过程带入到合成空间里重现出来,某具体的结构可以看作熟知的背景框架中被突显的部分;根据合成空间的原则和逻辑,用模拟和想象等方法扩展结构框架。扩展本身能产生新的原则和逻辑,也能同时使完备过程呈现新的原则和逻辑。在合成空间运营时,不同空间要素间的对应关系仍然被无意识地保留下来,合成空间的结构特征能映射回输入空间。概念整合理论可以统一运作于各抽象认知层面上,各表面分离的语境上,有多层运作梯度。
合成空间在多大程度上由输入空间的结构激活,取决于必须与它和谐共生的背景和文化结构,并且受到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的限制,最终实现其局部相关的功能目标。主要有六条优化原则(Fauconnier & Turner, 1998):(1)整合(integration):合成空间里必须包含一个经过整合得到的、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运作的场景;(2)构造(topology):输入空间里的元素与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里的元素最好要有匹配关系;(3)网络(web):将合成空间作为一个单位来运行必须维持它与输入空间之间适当的网络关系;(4)解包(unpacking):合成空间必须使理解者能够重构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类属空间以及所有这些空间之间的连接网络;(5)充分理由(good reason):假如一个元素出现在合成空间里,那它就必须有出现的充分理由。包括与其它空间之间能建立相关连接,在合成空间运行时必须要能执行相关功能等;(6)转喻投射限制(metonymic projection constraint):当一个元素从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时,与它同属一个输入空间并与之有转喻联系的另一元素也被投射,在合成空间里两个元素的对应物间的转喻距离需紧凑或缩近。这个限制过程有助于建立一个更紧密,更易操作的单元,实现整合的最优化。各个优化原则彼此有对抗性,于是可能在较低层次上出现如不分裂性、不移置性、不干扰性、单值性等较低层次上的更多的优化限制。
经过几年的尝试与发展,Fauconnier提出了有关概念整合网络的系统理论(Fauconnier & Turner, 1998;2002)。整合网络的形成包括建立心理空间、跨空间匹配、向合成空间的选择投射、类属结构定位、向后投射到输入空间、新结构的纳入以及在合成空间的各种操作运营,以实现网络动态平衡为趋向。四空间模型是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网络本身可以存在大量输入空间和若干中间空间。概念整合网络有四个特性:(1)变异性:网络里的任一空间在任何时间都是动态变化的;(2)固有性:合成空间吸收传统框架和概念,合成产物也能够部分进入传统结构;(3)事件整合性:合成运作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把多个事件整合成一个,合成也是事件整合的主要工具之一;(4)广泛应用性:概念整合是基础性认知操作,有多种用途。由于世界的极大丰富性和连续性,概念整合网络也是各类合成结构的连续统,Fauconnier经过不断修正,认为主要有四中概念整合网络:简单网络(simplex network)、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单域网络(simple network)和双域网络(double network)。简单网络的一个输入空间有框架,另一输入空间是多个子元素,属该框架。该网络不存在两个组织空间的对立,具有角色凝缩的作用。镜像网络里各空间共有一个组织框架,换句话说,只要共有一个框架,多个输入空间就能够在镜像网络里被整合,产生内容更为丰富的框架。单域网络的输入空间有不同的组织框架,对其中一个的投射生成合成空间,另一个空间是理解表达的关键。单域网络的区别性特征是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的延伸。双域网络包括两个有不同组织框架的输入空间,一个有组织结构的合成空间,包括各输入空间的内容和新显结构。各网络都有具体的冲突性特征(clash),输入空间的关系有对称与不对称之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主张
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在研究目标、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可以说,认知语言学是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语言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的挑战。这些基本假设包括:
(1)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2)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3)如果意义在语言分析范围内,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Langacker, R.1991:1)
与此针锋相对的是,认知语法对语法和语言意义的本质的看法是:(1)语言既不是一种自足的系统,也不能不参照认知过程得到描述;
(2)语法结构并不构成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或表征层次:它们本质上是象征性的,为概念内容的组构和规约象征化服务;
(3)词库、词法和句法形成一个语言单位的连续统,它们被任意地拆分为组成成分;分析语法单位不参考其语义价值,就与编词典但不提供对词条的解释一样荒唐。此外,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形式语义学用于描写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不合适的。原因之一是语义结构与知识系统相关,而知识系统的范围本质上是开放的。原因之二是它们的价值不仅反映了某一被感知的情景的内容,而且还反映了这一内容的结构和观察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人类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是跟一般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对应或“拟像”关系。句法并不是一种自足的系统,它与语言的其它部分,词汇和语法密不可分。语义不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
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认知能力与词汇语义和语言结构有关。其中包括:
1)某些经验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可以感觉一系列的颜色、声调、味道、气味和触觉。我们有空间延伸的概念,我们看到时间的流逝,我们经历各种各样的感情;这些经验领域可以看作是人类认知的基本领域。
2)可以应用于任何经验领域并对特定概念的出现有重要作用的各种认知能力(在更高的组织复杂性层次上)。例如,人们可以对两种经验进行比较,记录它们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我们可以用某一结构来作为对另一结构进行范畴化的基础,我们有抽象的能力(图式化),因此可以对某一情景作出不同程度的细化。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注意力,可以把场景分为前景与背景,两者之间可以调换。3)建立关系的能力:在事物之间发现联系,而不是作为独立的经验。
4)将某一组事物归类的能力—根据相似性、相临性或其他关系—并为更高的目标对这一组事物作为整体进行操作。这一双重过程(分类和作为统一的实体进行操作)就是概念物化(conceptual reification),它在我们大脑中创造了许多由名词表达的抽象事物。
5)心理浏览的能力。有了这一能力,我们可以在一个复杂的结构中找到路径。对此,我们表现出巨大的概念灵活性:我们可以对某一静止的结构进行分段浏览(例如寻找从城市某一部分到另一地点的最近的路),可以对某一正在变化的情景进行全景式的浏览,即统览(例如我们可以对某一运动的物体各个运动位置进行总览,将它们看作具有某一特定“形状”的的路径式的事物)。
6)意象图式和隐喻。意象图式包括如下概念:来源—路径—目标,容器—内容、中心—边缘、联系、力和平衡。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基本上是具有结构的,根植于我们的日常身体经验,对我们组织心理世界有重大的影响。这些图式的概念出现在物理经验中,为隐喻性地映射到其它概念领域提供了基础。隐喻被认为对认知发展非常关键。渗透在人们的理解中,独立于特定的语言表达。隐喻被看作是某一目标领域是以另外一个更基本的源领域作为参照得到理解的概念现象。(Langacker, 1999: 2)
Langacker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目标就是研究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与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按照Croft & Cruse(2004:1)的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三大假设:
1)语言不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能力(faculty); 2)语法就是概念化;
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使用。
显然,第一个假设针对的是生成语法的有关语言是一种自主的,甚至是内在的认知能力提出来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知识与其他概念结构的知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语言知识使用的过程与人们语言之外使用的认知的能力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二个假设是Langacker提出来的一句口号,它与真值条件语义学所提出的句子的意义通过句子所描述的事态与世界(或世界的某一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到定义的观点截然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需要交流的经验进行概念化(以及对我们的语言知识进行概念化);概念结构的所有方面都与构建方式有关,包括范畴的结构和语言知识的组织等;第三个假设与生成语法和真值语义学追求对语法形式和意义最大限度抽象和概括表征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句法、词法和音系中的范畴和结构是我们从具体使用场合的话语中抽象而成的,而生成语言学认为高度抽象的语言规则具有先天性(innate),一些特殊的句式属于语言的边缘现象,不在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之内。
目前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从认知科学的发展来看,认知科学需要对一个有关人脑的工作机制的模型,因此重新使人们认识到“语言分析中大脑为何不可或缺?”这一问题。
语言观:认知语言学崇尚体验哲学,以建设性心智主义、互动论和联通论为心理学基础。它批判语言天赋说,坚持从体验性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
语义观: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表达意义,语义必须置于语言研究的首位。意义即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客观现实、身体体验、认知方式、知识框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强调认知方式和主观性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重视社会文化和百科知识对于语义解读的必要性。
语言是行为,而不是实体。语言知识的形成基于使用。按照Langacker的观点,语言一直被误以为是一个物理实体,而事实上它只是人的一种行为(activity),即“说话”(talk)。一般语言(language)寓于(immanent)个别语言(idiolect)之中,就像一个汉字寓于很多人的手写体之中。个别语言实际上是千差万别的,但规约性(conventionalization)决定了这些个别语言具有相当大的共核,否则人们就无法用语言进行交流。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忽略个别语言间的差异,通过共核部分达成交际。(一般寓于个别,抽象寓于具体,共时包含历时)。
王寅: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非天赋性、非普遍性、非自治性、非模块性、非形式化,这与转换生成语法的主张争锋相对。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认知能力
和其他语言学理论一样,认知语言学也是研究句法、形态、音系、词汇意义、语篇结构等具体内容,但不止于此,而是将以上研究纳入到人类认知的大视野下。这样做,就超越了对语言事实的描写与理论表述的形式化而已,而是对语言事实做出更赋见地的解释。那么,语言运用中所包含的认知能力就成为了认知语言学中的主要内容。Taylor(2002)列举了以下认知能力:
1)范畴化能力。所有动物都具有范畴化的能力,虽然强弱不一样。人类的范畴化能力特别强,可以创造和驾驭无数的范畴,无论是十分细微的还是很一般的,无论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世界还是抽象的精神世界。人类还可以修改现有范畴以适应新的经验,或者创造新的范畴来表达新的经验。这表明范畴化能力具有灵活性。无论是在语言中还是在其他认知活动中,范畴化无处不在。
2)图形-背景组织能力。视觉感知是图形-背景组织能力的最佳范例。在事物的感知过程中,某些方面会凸显在视觉范围内,而其他方面则处于背景的地位。如在观察一个人时,你可能只注意他的脸部,而身体的其他部委不在仔细观察的范围之内,那么,脸部就是图形部分,身体的其他部分就是背景部分。图形-背景组织能力受注意的影响,图形与背景可以随注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图形-背景组织能力也具有灵活性。图形-背景组织能力还具有层次性。高一级层次的背景可以充当低一级层次的图形。图形-背景组织不但在感知系统存在,在思维和概念化活动中照样存在,因此,它对研究语义具有关键的作用。如(8)虽然描写的是一个相同的事件,但(8a)强调“他”是行为的主体,而(8b)强调的是他老婆的遭遇:
(8)a.他打了他老婆一顿。
b.他老婆被他打了一顿。
3)心理想象与识解能力。识解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想象能力(imagry)。Lakoff指出,思维的想象性能让我们进行抽象思维并让思维超越我们的所见所感。识解作为一种想象能力与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将某一领域的内容用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将概念内容以不同的结构或途径组织起来, 能灵活地、创造性地构造语言单位及其语义关联的合成概念。那么,事件的语言编码方式取决于事件被识解的方式,如(9a)是从“胜”的角度来看待比赛,而(9b)是从“败”的角度来看待比赛:
(9)a.中国队大胜韩国队。
b.中国队大败韩国队。
由此看来,图形-背景组织能力也是识解能力的一个方面。
4)隐喻与体验主义。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根本假设之一就是,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工作的机制,即用甲来理解乙。它实质上也是一种识解能力。通常情况下,隐喻是通过物理的、身体经验来理解抽象领域的经验,即以具体的来理解抽象的。Johnson(1987)说,概念世界的大部分内容是由为数不多的意象图式来结构化的。意象图式是出现在许多领域里的有关身体经验的普遍的、反复出现型式(patterns),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目的地图式、平衡图式等。人类认知的许多内容都是身体经验为基础的,同时也表现在语言中。
5)概念原型。概念原型主要说明人类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既对立又极端的观点。一是以笛卡尔和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理性注意主义。该观点认为,人脑中具有丰富的内在结构,控制知识的获取。语言习得由语言习得机制来完成。人类大脑中长有一个普遍语法。二是实证主义观点,即人的大脑本来是一块白板,认知的发展完全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样人类获得的概念就没有初始的限制,不同的语言就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采取了折衷的观点。认知语言学家观察到,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是惊人的,尽管相似性可能存在于比较抽象的层次。Langacker(1999:9)将这种抽象的相似性称之为“概念原型”(conceptual archetypes)。如“物”的概念,“行为、事件”的概念便产生了句法中的名词和动词。
6)推理能力。作为惟一理性的动物,人类具有很高的智商。在思维与交际过程中,可以根据一定的信息,补充出细节、不足的信息,推导出隐含的话语意图,进行因果推理或者预测后果等。因此,语言的理解就必须大大超越所说所写。反过来,概念的表达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可以只说显要的部分,其余留给听/读者自己去揣摩就行了。这样一来,语言的意义就很少是“合成性的”(compositional)了,那么也就不一定能通过计算各部分的意义之和得到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了,有时可能更丰富,有时可能出现偏差。
7)自动化(automatization)能力或固化(entrenchment)能力。人类很擅长于学习复杂的技能。熟能生巧一点也不错,学习运动神经(motor)技能更是如此,如弹钢琴、打乒乓球等。学习之初,可能需要有意识学习,并且效果也不一定好,甚至还可能出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的增加,这样的神经运动会逐渐的自动化和程式化,有意识学习减少,错误逐渐消除。但这样的运动神经技能也是认知技能。很简单,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所做的打球动作是业余爱好者做不来的。专业运动员与业余爱好者的差别就在于控制运动神经运动的神经-认知程式(routines)。语言中,同样存在自动化,如发音器官的控制,说话时快速地使用语言预制件(短语、惯用语、套语等)来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等。
8)存储与计算能力。人的大脑有两个特征:容量大,智商高。从理论上讲,人的大脑可以储存无限的具体信息,同时能够根据指令进行复杂的运算。存储和计算相互相成。以乘除运算为例。熟记各种数的平方是存储,根据乘法规则得出结果是计算。显然回忆已经存储的数据比根据规则计算要快,要省事。如15×15=225。当我们熟记了15的平方等于225后,我们可以直接提取该数据,当我们运用算式进行计算时,速度要慢,费时更长,也更费劲。存储的知识是学习的结果,计算是规则运用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存储和计算都在起作用。说写者存储了大量的预制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直接运用。当然,语言学理论可以尽可能地为语言建立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使用语言是总是运用原则而放弃存储的现存知识。如动词的屈折变化形式,我们开始可能是运用规则,构成屈折变化形式,但当学习者学会以后就可能变成知识存储起来,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提取而不再运用规则了。
9)聚焦形式的能力。语言的想象功能,可以离开语言的意义,而只关注其物质外壳,如声音、词形(edifices of words)、诗歌、谜语、韵文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宗教、社会的各种仪式实际上就是人类聚焦形式的认知能力的体现,语言也不例外。语言中形态学研究的内容实际就是聚焦形式的反映。
10)社会行为能力。语言使用与社会因素戚戚相关。语言使用者都是社会人,语言使用的动机往往来自于社会交往。人都有结为群体或圈子的倾向,语言习惯是最好的媒介。语言可以成为人们身份的标志。这就是说,认知语言学也十分关注语言的社会认知功能。
11)符号行为能力。近年来,关于人类认知与非人类动物认知的根本差异究竟在哪里,讨论很多。高度复杂的思维能力并不是区别性特征。举例说,老鹰从天空俯冲下来捕捉快速跑动的兔子时,也需要类似火箭专家一样的计算能力。二者的差别在于,老鹰的计算是在线的,即根据兔子的速度与位置的变化而实时计算的;而火箭专家的计算是离线的(offline),因为所有的计算都是在火箭飞行之前完成的。所以,Bickerton声称,只有离线思维才是区别人类认知与非人类动物认知的根本特征。离线思维依赖的是对符号系统的控制。符号系统(语言是个符号系统)提供了离开外部实在环境进行思维并将思想内容表达出来的手段。有了符号系统,我们可以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虚拟世界,识解世界,交流思想与感情。语言把我们的思想物质化并固定下来。
从以上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认知语言学在探索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追求的是认知与心理上的普遍原则,而不是语言系统内的普遍原则。这是与生成语言学在探索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的根本差异。也更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内省法与实证相结合
认知语言学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的式内省法。Talmy指出,要研究概念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必须找到意义的处所。这个处所就在心理经验(conscious experience)之中。虽然语义具有不同特征,达及意识的程度也不同,但都必须通过内省的方法才能获得对概念内容及其组织结构的认识。但内省法使用时也必须受到限制,如对语言材料操作的控制,内省法获得的发现还必须与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发现联系起来。这样的方法有其他内省报告的分析,语篇与语料的分析,跨语言和历时的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估价,心理语言学的观察与试验技术,神经心理学对大脑损伤的研究,神经科学的仪器探测等。神经科学对大脑功能的分析能够对内省发现提供坚实的科学证明。
(五)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特征 1)以语言的实际用法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是在语言的实际用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语言习得的输入就是实际的语言接触的内容,那么,语言习得是由语言经验驱动的从下到上的过程。
该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涵义:
第一,一个人的相当部分的语言知识可能存在于相当具体的、实际的语言表达式中,或者说以某些具体例证的记忆痕迹的形式存在。以英语的eyes为例。操英语者能够根据复数规则构成该形式,也有可能是他多次接触后存储了该形式。这后一种可能得到了心理语言学的证明:学习者确实会存储经常出现的形式,不管这些形式内部结构多么复杂或者是多么符合规则(Taylor 2002:308)。
第二,语言知识是个动态系统,会随一个人的语言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会不断学习新的语言表达式,而增加语言单位的存量。相反,学到的语言知识如果久弃不用,也会逐渐从语言知识系统中消失。这表明,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个变化的动态系统。这意味着,操同一语言的人不一定共享完全相同的语言系统,他们对语言的词、短语、惯用语等的熟悉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他们在做合乎语法判断时,差异很大。
第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抽象都是根据语言事实的表层形式得出来的,不承认有深层结构。Goldberg(2002)说,今天的许多理论模型都回避了所有的转换或推导的要求,如 Bresnan(1982,1994),Fillmore, Kay, 以及Michaelis,Lakoff(1987);Langacker(1987a,1991), Pollard and Sag(198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表层形式往往含有典型的、强有力的理论抽象,因为这样的表层形式比转换或推导形式涵盖面更广。Goldberg将这样更广泛的理论抽象称之为表层抽象。Langacker(1987:46~47)早就有这样类似的主张:语法结构几乎全都是显性的(overt),表层语法形式并没有掩盖一个更“真”、更深的语法结构;相反,表层形式代表着语言在结构与表达语义内容时的常规手段,如(转引自Goldberg 2002):
a.Mina sent a book to Mel.b.Mina sent a book to Chicago.c.Mina sent a book toward the front of the room.d.Mina sent a book through the metal detector.如果用能否被动化来检验,只有(a)转换成被动语态以后,是可以接受的句子。但是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双及物的,可以抽象为“致使性运动”(caused motion)构式.2)语义处于显要的地位。认知语言学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解决转换生成语法难以解决的语义问题。因此,即使在认知语法研究中,语义都处于显要的地位。语义的重要性在词汇语义学、词类范畴、句法型式(patterns)等层次都有直接的影响。词汇意义的研究必须考虑词汇意义对词在句法环境下的用法的影响,如多义性的研究。事实上,早期的认知语义学与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词汇多义性问题。语义在界定词类范畴时也起重要作用。通常,词类是根据词的分布来划定的。但Langacker(1987b)在界定名词与动词时指出,真正决定词类范畴的是范畴的图式意义,而不是分布,图式意义构成分布的理据。在句法层面,Langacker也认为,句法形式是由构成成分的语义驱动的,句法结构本身具有意义,如被动语态(be+过去分词+by短语)、双及物构式、论元结构、回指、各种类型的提升(raising)等。这一观点在Goldberg(1995)构式语法里得到充分的证明。当然,语义处于显要地位并不意味着将句法学还原为语义学,而是认为,句法(包括形态)往往具有语义的理据。
3)综合性与概括性。如前所述,认知语言学将词库、形态和句法看成是一个连续体。这就是说,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分野。所有的语言单位,无论大小,都是一个符号单位,因为它们的内在运行机制都是相同的(Taylor 2002:30)。那么,形态与句法就是更加普遍的组合关系——横组合(syntagmatic)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即使词库与形态和句法的界限也不见得清楚明了。学习者在学习一个词汇项的时候,不但只学习了这个词汇项本身,还学习了大量已经定型的短语。形态与句法虽然比词汇结构复杂一些,但这种复杂性也只是内部复杂性的程度问题和图式问题(Taylor 2002:30)。语义学和语用学在认知语言学中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因为,语用意义约定俗成后就成为了语言表达式的稳定的规约性意义。况且,约定俗成是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程度的变化,因此语言意义与语用意义的差别也只是个程度问题。
Talmy(2000: 3~4)也强调了认知语言学的综合性特征。语言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途径:形式途径、心理途径和概念途径。形式途径以生成语言学为代表,主要研究语言形式的结构型式(patterns),主要涉及形态、句法和词汇结构。它与其他两种途径的联系很有限。
心理途径界乎于形式途径和概念途径之间,将语言看作是一般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主要从感知、记忆、注意与推理角度研究语言,既关注形式特征也关注概念特征的研究。概念特征像语义记忆、概念的关联性、范畴结构、推理生成、语境知识等。
概念途径,即认知语言学途径。如上所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是语言中概念结构化的综合(integrated)系统。包括这么几个方面:概念内容的语言组织模式与方式,如空间与时间,场景与事件,实体与过程,运动与方位,动力与致使力(force and causation)等;情感范畴的内容结构化方式,如认知主体(agents),注意与视点,意志与意图,期待与情感等;在语言本体内,形态与词汇形式、句法结构的语义结构;概念结构的相互关系,如隐喻映射之间的相互关系、语义框架内的相互关系,文本与语境的相互关系,概念范畴组合成更高层次结构系统的关系。
那么,怎样理解认知语言学的综合性呢?首先,它从概念途径的角度关注语言的形式特征,它研究语法结构是从语法结构在表征概念结构的功能时的作用入手的。其次,它将自己的研究发现与概念途径的研究内容结合起来,从心理结构入手来解释概念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反过来根据语言体现概念结构的方式来揭示心理结构的特征。正是由于认知语言学与心理途径的紧密结合,才使它有别于语义学。
4)学科交叉性。认知语言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决定它必定要与其他学科交叉。如前所述。认知语言学最初的启发来自三个领域:Rosch等人的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的本质的新认识,Kay等人的关于颜色词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及语言学内部关于意义的新发现。后来,Lakoff和Johnson又认真研究与批判了西方的分析哲学传统,提出了与理性主义哲学不同的体验哲学思想。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同奠定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发展与验证阶段,语言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又走进了认知语言学家的视野。Lakoff和Johnson(1999)大量引证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了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和体验哲学的生理基础。Lakoff(2005)指出,认知语言学的未来研究走向之一就是神经生物学。如果说认知心理学有利于证明认知语言学假设的心理现实性,那么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能够证明认知语言学假设的生理现实性,从而使认知语言学具有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认知语言学与人工智能、文学批评等学科也具有紧密的联系。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语言也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即:现实——认知——语言(从左向右是决定关系,从右向左是影响关系)
因此,认知语言学着力描写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研究语言象似于认知方式的机制。
预习:
查阅资料,结合具体语言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范畴化与范畴?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有哪些区别? 什么是原型?
什么是家族相似性?
颜色词研究支持原型范畴理论吗? Labov和Rosch的实验是什么? 什么是范畴的基本层次?
如何运用基本层次对比英汉构词?
原型范畴理论在音位和词法层面上有何解释力? 原型范畴理论在句法层面上有何解释力?
第二讲
原型范畴理论
一、什么是范畴化与范畴? 范畴即概念。
范畴化即人类建立概念框架和语义系统,从而赋予世界一定结构,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认知过程。范畴化是范畴形成的基础,范畴是范畴化的结果。
二、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有哪些区别?
经典范畴理论:从亚里斯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2000多年间,人们认为范畴就是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的组合。并认为特征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明确的,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
原型范畴理论:维特根斯坦认为,范畴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集合,范畴成员并不具有所有共同特征,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不等的。
三、什么是原型?
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可以作为识别范畴其他成员的参照点。
四、什么是家族相似性?
一个家族成员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情况和程度不一样。
五、颜色词研究支持原型范畴理论吗?
Berlin和Kay系统研究98中语言的颜色词后,提出两个著名概念:“焦点色”、“基本颜色词的蕴含等级”,并得出观点:
(1)每个颜色词不管在什么语言里,其所指的颜色焦点区是相似的。(2)颜色词的边界是模糊的。
(3)一个语言系统中所有颜色词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和边缘之分。(4)人类语言11个基本颜色词在不同语言中遵循一个较一致的蕴含等级。(5)颜色焦点区的恒定性是以视觉神经和周围环境作为基础的。
11个基本颜色词的蕴含等级
(黑、白)——(红)——(黄、绿、蓝)——(褐)——(紫、粉红、橙、灰)
说明各民族对颜色的表达虽然有差异,但不是任意的。人们总是以焦点色为参照点来对颜色连续体进行有理据的切分和范畴化,同时对颜色词的择用顺序也不是任意的。
六、Labov和Rosch的实验是什么?(1)show me a color 游戏(2)color-matching 任务(3)快速准确记忆焦点色(4)优先习得焦点色
七、什么是范畴的基本层次?
范畴结构的三个层次:上义层次、基本层次、下义层次 基本层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完形性)
(2)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最大的区分性)
(3)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中心地位,范畴化的基础)(4)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一致的联想)(5)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行时简短、最早习得)
(6)相关线索的有效性(向上、向下、向外扩展形成上位范畴、下位范畴、抽象范畴)(7)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组织认识和思维)
八、如何运用基本层次对比英汉构词?
英汉对比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说明两个民族对范畴或基本层次的概括和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构词方式的差异相关。
九、原型范畴理论在音位和词法层面上有何解释力?(1)音位、音节和升降调(2)词与词缀(3)多义词(4)词性
(5)时态和语态
十、原型范畴理论在句法层面上有何解释力?(1)所有格构式(2)句型
(3)主谓宾构式(4)主从复合句(5)SVO顺序
预习:
查阅资料,结合具体语言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意象图式?
什么是动觉意象图式与形式空间化假设?
Langacker是如何运用弹子球和舞台模型论述句法成因的? 什么是认知模型和理想化认知模型? 如何运用ICM解释“父、母”的多义性? 什么是事件域认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