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中药种植 振兴农业特色村(演讲稿)
发展中药种植 振兴农业特色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2011年的6月,我怀着一颗扎根家乡,服务家乡的赤子之心,参加了选聘村官的考核,经过层层选拔,荣幸地成为一名“村官”。在上任之时,谈一谈我对振兴本村经济的一些想法。
从目前情况分析,我们***村不是靠近乡镇中心或者靠近商业地段,不适宜发展商业。现阶段水果市场反应波动比较大,近年来天气反常,而且种植水果病虫害较多,投入比较大,因此也不适于发展水果种植。从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来看我觉得我村应该依托山林优势,间隔种植中药材,发展本村的农业特色经济。
近年来,国内对中药材—“金银花”的开发利用进展很快,在制药、香料、化妆品、保健食品和饮料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资料显示,全国金银花产量仅为500万公斤,而市场需求在1700万公斤以上,干花收购价最高达240元/公斤,供需矛盾突出,这就为种植金银花创造了商机,是本村脱贫致富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好项目。
金银花每亩栽植约200株,当年栽植当年见效,3年进入盛产期,亩产量达260公斤以上,一年开5茬花,亩投资300元左右,亩效益达4000-6000元。无论山区、平原、堤
坝、坡地,还是房前屋后、沟渠路旁、林果间隙,它都能花繁叶茂,生长旺盛。引进种植金银花不仅短期内有丰厚的经济回报,而且还能利用山林、保持水土、绿化山川、美化环境,改善生态,造福后人。
我村集体共有山地共80亩,南方典型的黄土石山混合结构,多是野生繁殖松木和阙类杂草为主。发展种植金银花项目,计划先期开发40亩黄泥地为主的山地,计划投资15000元,以集体集资形式入股(不入股则收成后可分得少量地租),组织部分入股人员将林木减疏、铲除杂草。在6米间隔的林木中间种植金银花,一年施肥两次,除草2次,金银花在移栽后第三年开花,一般在5月中下旬采摘第一茬花,隔1个月后陆续采摘第二、三、四茬花,采摘及晒干金银花所占用劳动力不多,时间不长段,基本不影响农务。
计划在未来3年,成功收获金银花后,与本省或者意向收购本村金银花的制药(或凉茶饮料)企业签订长期收购合同,并开发剩下的其余山林,将以种植金银花为主要经济收入,发展我村特色农业经济。
村官虽小,但同样肩负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光辉使命。作为一个纯农业村,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特色。在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我们要客服重重困难,转变观念,推陈出新,顺应潮流,我们村干部更要发动党员带头作用,踏踏
实实为老百姓做实事。籍此,为提高本村农民经济收入,需切实做好发展中药种植,振兴农业特色村的工作!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1
年7月10日星期日
***
第二篇:发展中药种植意向
关于发展中药材种植的设想
近几年,随着人们自我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渐渐的意识到天然植物药的重要作用,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纯天然的中药材制品,这使得中药材市场发展十分迅猛,平均每年都在快速度增长,中药材市场发展的空间逐渐变大,所以中药材种植的前景非常看好。
我部对景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进行了细心地勘察,并咨询专业人士,结合当地野生药材资源认为:柴胡、远志、桔梗、防风、射干、白术、黄氏、黄芩、知母等几种中药材是最适宜品种。这几种中药材,既有观赏性极强的花卉,又是市场用量较大、销售畅快、经济效益可观的大宗药材。它们不仅可以药用,而且有保健、食用功能。我们可以更据它们花色、花期的不同,进行规划种植。这样可以美化景区环境,给游客视觉的震撼,又能激发游客的玩赏兴趣;药材本身还能作为当地特产,对游客销售,如果公司今后建设酒店,所产的药材产品为酒店经营特色药膳提供了原材料。建议在我公司已流转的土地大段试点种植,由于该区域内核桃干果树分布较多,而且大部分在盛果期,农作物耕种收获较少;果树下进行药材种植,合理的利用了耕地,上下为立体式经营;并且此区域近几年工程占用的可能性小,因此建议该区域做为药材示范区来管理。由于我部缺乏药材种
植技术和经验,所以需要和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有广泛销售渠道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开发;这样我们不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到了技术、经验,又获得了一些经济收入,并为景区今后其它区域自行种植药材奠定了基础。
我部多方联系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合作伙伴;经人介绍,介休市地满春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搞农业标准化种植多年,尤其在中药材种植具有丰富的经验、精细的专业技术和广阔的产品销路,愿意和我公司合作,并详细的计算了多种药材种植投入的费用和收益。我部计划双方共同在大段种植药材100亩,总投入预计75万元。平均第一年每亩种植费用在7500元左右(其中包括耕地和用水的费用),如果药材当年不起挖,以后每年费用在3000元左右,多年生药材每年的产量在前一年的基础上递增30%,时间越长药材品级越高相应的价格就越高。以射干为例:每亩种植的费用在7500元左右,当年亩产量约为500斤,以目前市场保守价格每斤20元计算,总收入为10000元,去掉成本的投入,净收入为2500元,如果当年不起挖,二年以后进行起挖销售,目前市场保守价格每斤25元,去掉总成本的投入,净收入共计为5750元。
我公司和对方合作期间,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因种植中草药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双方一起承担,费用的支出需双方共同认可,方可进行。生产中草药产品的收益,按双方投入费
用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我方负责提供耕地、用水、用电和无偿提供所需工作场地、库房以及临时住所,我部在实际操作中进行监督管理与学习;对方负责提供中草药品种的种植信息与品种的选择,提供中草药种植所需用的种子、苗木、微量元素添加剂、农药,种植技术等,并负责全程田间经营管理和中药材产品的市场销售工作;在合作期间,如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突变,造成的损失由双方协商处理。
以上是我部发展中药种植的初步设想。
附:合作模式一
合作模式二
生态经管部二0一三年一月二日
第三篇: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13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4日
第四篇:走进特色农业了解科学种植
走进特色农业了解科学种植
——集贤县第一实验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为切实加强小学生社会实践和道德体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培养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并使其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为此,我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当地特点,发挥当地优势,于本学期开展了“走 进特色农业了解科学种植”的社会实践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视野,了解家乡的种植产业,领略家乡与众不同的现代特色农业,感受家乡的秀美景色,感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感悟劳动光荣的美好情操,接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社会实践体验,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一次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意义:
1、让小学生们亲近社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
2、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3、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体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5、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三、活动时间:2011年9月9日
四、活动主题:“走进特色农业了解科学种植”
五、活动地点:笔架山果树生态基地
六、参加人员:5年级学生
七、出行方式:步行到达,步行参观。
八、安全负责人:班主任及政教处老师,影像师邹老师
九、领队: 总领队: 张 志
各班领队:班主任
十、社会实践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准备充分:
1、依据笔架山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学期初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
2、通过校委会及召开班主任会议对活动进行宣传,并强调相关安全要求;
3、学校领导多次商讨,考虑细致,为活动做准备;
(二)、组织有序:
1、活动前集中强调相关要求,使学生有秩序地行进;
2、班老师跟班,学生一律排成两列行进,使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到达目的地;
3、到达目的地后又集中强调要求,带队讲话使得学生更为有序;
(三)活动有效:
1、活动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且情绪高昂;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真观察,并做了记录;
3、有一些学生,在活动前就准备了相关问题,记录在小本上;
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好多同学,每到一处都要询问果农问题,如,什么时间给果树剪枝,多大的果实采摘,如何施肥,等等问题;
5、活动中,通过观察果树,采摘果实,品尝果实等活动使同学们对果树的了解更深刻,更直观。
6、活动后,学生写了观后感,不论是篇幅,还是内容,都充实了许多。
7、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各班主任及各教师的配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顺利进行,且所有学生安全回校。
十一、需改进的地方:
1、今后在开展活动时,还要在活动前进行更为详细的实地查看,以备活动更为顺利的开展;
2、今后还需与班主任多接触、多商量,更好的管理学生。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同
时也充分展示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我校教学风采,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家乡的特点特色,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一实验学校政教处
2011.9.9
第五篇: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项目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在新、特、优、大上求突破,在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及特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畜水规模养殖、林业苗木、葡萄规模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6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22个;百亩以上连片规模高效种植基地23个,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畜禽养殖小区16个,各类规模专业户达2580户,畜水规模养殖比重50%左右,全县特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化特色不断彰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注重培育地方特色。我们确定了特色蔬菜、设施蔬菜、林业苗木、畜水养殖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至2012年底,全县发展优质粮160万亩次,特色瓜蔬40万亩次,特经6 万亩。全县培育和形成了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设施蔬菜、木材加工、畜牧养殖、蔬菜养殖等特色专业村287个,2006年冯屯镇被评为“中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2006年5月份,茌平圆铃大枣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茌平县已发展“圆铃大枣”20万亩,年产枣5.6万吨,产值近3亿元。全县先后形成了以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30多家大枣深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小作坊。开发出枣汁、枣脯、红枣咖啡、红枣巧克力、红枣杏仁露等三大系列、11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为提升发展效益,提高竞争能力,我县坚持“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的集约发展,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科技含量处于全市领先位臵。近年来,全县建成5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五百亩以上连片大棚设施栽培高效示范园区,62个百亩以上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带动示范作用的特粮特经科技示范园区 4个,特色家畜禽养殖基地32个,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淡水养殖基地35个。
三是外向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牢固树立“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招商”的观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全县新建扩建农业外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2个,全县拥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的企业5家。茌平圣康食品有限公司是鲁西最大的专业从事各类脱水蔬菜的加工及贸易外向型企业,每年脱水蒜片、蒜粒、蒜粉5000余吨,脱水洋葱片、洋葱粉1500余吨,脱水胡萝卜粒等其脱水他蔬菜1000余吨,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农业的推进工作,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推进措施等进行研究部署,并及时制定下发关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将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对乡镇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年初工作目标的落实,通过组织召开特色农业推进会、督查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参观全县各类农业发展典型,进行交流、督查、点评、竞赛、评比,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层层传递压力,形成了“你追我赶抓项目,奋勇争先创高效”的农业发展热潮。
2.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为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助推高效农业 快速发展。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环节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我县出台的《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意见》,对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按后墙长度每米补贴26元;新建栽培面积1000m的立体层架式食用菌棚,每棚补贴2000元。新建占地1亩以上的大拱棚,每亩补贴500元;新建金针菇棚,单棚面积0.5亩以上,每亩补贴800元;对内新开发一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县财政给予6万元资金补贴。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的积极性。
3.强化规划引领,做强高效产业。为有效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们组织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按照“调优结构、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科学制订了《茌平县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010年-2012年》、《茌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努力培育特色果蔬、设施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等一批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24.强化产销衔接,拓展流通环节。我县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基金和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基金,全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助、优先信贷等途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级别一次性给予1-10万元奖励,对当年应税销售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也分别予以1-3万元奖励。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产业化开发的紧密型结合,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发展园区订单生产,扩大当地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5家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49.4万亩次,带动农户3.5万户次。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鼓励组建以普通农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户统一作业,联合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拥有专业合作组织700多家,带动农户近3.2万户。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牵线搭桥作用,把镇村田头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大城市批发市场与设施农业园区有效地连接起来,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开通新的销售渠道。全县现有各类农民经纪人4500人,其中年运销额50万元以上的近1000多人。
5.强化服务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科技服务。我县建设了农业信息网,开通了“远程教育”服务项目,为 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近五年来,全市培育和引进新品种超过150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超过70项,全县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农业科技贡献率接近60%。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三年来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1000场次,受训人数达20万人次。二是狠抓产品质量。建立了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全县有23个品牌的45类通过国家、省级无公害认证,1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碧馨”牌冬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A”级认证。三是发动农户创业。强化“传、帮、带”。通过干部抓典型、技术部门抓示范、科技部门抓培训、组织农户学典型等措施,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局面。为真正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折价入股、优先雇用失地农民等办法,让农民获得土地分红、劳务工资等多种收入。另一方面,在积极发展大棚的同时,引导农户发展中小棚、喷滴管等多种设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我县的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的高效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地制约因素比较突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块地如有一户不愿意,土地难以流转成片。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目前农民“惜地”现象比较突出,土地流转难度加大,这是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是项目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多是以农副产品速冻加工包装为主,农产品加工模式单一,精深加工项目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力不强。对产业全局具有牵动性的基地型、龙头型农业项目仍然比较缺乏。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基层站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技推广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农技队伍素质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农业向更高平台跨越。
四、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突出园区建设、特色蔬菜、大枣、大蒜等特色产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全特色农业发展进程。
1.切实加大特色农业建设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农业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特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对高标准粮田建设、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生态养殖等富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应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特色,着力培育,壮大规模,形成集群。要积极引导各地以重点农业生产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的再分配,实现农民收入的快增长。
2.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相关政策。为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目前土地难集聚的实际,应制定有利于土地集约的政策机制,对亩均投资量较高的现代设施农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流转土地给予一定补贴,以减轻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同时,根据特色农业园区生产管理实际需要,在规划前臵的前提下,适度划定一定面 积用于生产性管理用房用地,其地类性质应仍属于农业用地,以促进高效农业亮点的形成,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示范,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3.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针对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缺的特点,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扶持促进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板块,壮大区域经济规模。
4.致力提高特色精致农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尽快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在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园林式、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型的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