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成药的知识讲稿
中成药的知识讲稿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我国劳动人民用中成药来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中成药使用方便,不仅为医生所乐用,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中药制成成药后,服时不必象汤剂那样煎煮,可以立即服用。对患者来说较为方便。中成药的服用量一般比饮片的用量要少,可以节约大量的药材。中成药的容积量小,便于运输和携带。中成药有多种剂型,可以适应不同药物处方特点,也可以方便不同给药途径的应用。
不同剂型的中成药有什么特点?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造了多种剂型,如汤、散、丸、膏、丹、酒、露、锭、饼、条、线、浸洗、搐鼻、坐药、导药、熏剂等。近年来,又创制了片剂、冲服剂、针剂、海绵剂、油剂、气雾剂、胶囊剂等。这些剂型,各有其治疗特色。如:
1、汤剂:吸收快,易发挥效用,并能结合辩证施治,随证组方,能全面的照顾各种病证的特殊性。
2、丸剂:丸者,缓也。多药力持久,服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储藏。适用于病情稳定,尤其在疾病恢复阶段或需要巩固疗效者(也有用于急救)。但是不能随病情变化如汤剂那样灵活加减。3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及携带,节约药物,但是内服较汤剂吸收缓慢。
4、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药可长期应用,滋补药多采取膏剂外用膏剂,一般称膏药,适用于外科疮疡肿疖或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疾病。
6、丹剂:是指含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使之变成剂量少,作用大的一种制剂。但由于临床运用的习惯,对一些较贵重的药物,或有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成的其他剂型,也称“丹”。遂使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6、酒剂:一般指用白酒或黄酒浸制药材所得出的浸出液。适用于补养体虚,风湿疼痛及跌打损伤等证。
7、片剂:体积小,成本低,储运方便。
8、针剂:运用迅速,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
在使用药物以前,要根据不同的药性和病情来决定选用不同的剂型。一般地说,凡起病急骤,欲取效迅速,多选用汤剂,针剂。中成药注射剂在使用时应注意合理应用;慢性疾病宜于缓治久服,多用丸剂或膏剂,但是有些丸剂如安宫牛黄丸等,也可以治疗急性病;散剂的功效,较汤剂徐缓,比丸剂迅速;风湿痹痛多采用酒剂。
中成药的选用原则
要正确无误地选用中成药,就必须对中医辩证施治原则有初步认识,对中成药的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事项有所了解。例如,感冒病人如有怕冷发烧,怕冷比较明显,鼻流清涕,舌苔薄白,小便色白等症状,这是风寒感冒;如果感冒病人有发烧怕冷,发烧比较明显,咽喉肿痛,小便色黄,舌苔薄黄等症状,那就是风热感冒。前者是风寒感冒,当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后者是风热感冒,当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否则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这就是说,选用中成药治病,首先要辩证,在辩证明确的基础上选用相适应的中成药治疗。例如临床常用的银翘解毒丸,为辛凉解表药,治疗风热感冒最为适宜。如属风寒感冒,用银翘解毒丸就没有疗效了。另外,还要注意各种中成药的功效、使用要点、禁忌证等。
综上所述,为了使中成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辨病,选用与病情相适合的中成药,如法服用,才能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
中成药和西药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具体的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若主治功效互补或可以增效减毒,则可以考虑联用。应用时根据中西药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时间、剂量、和途径。
口服中西医联用时,应选无明确禁忌的药物。副作用相似及有明确不良作用的药物避免联合使用;且注意给药时间,尽量分开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使用,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用。尽可能减少联用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使用时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严禁混合配伍。
中成药的储藏
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做好防霉变、防虫、防鼠。发现外包装破损、渗漏、霉变不得使用;内服要和外用分开;毒性药、贵重药要单独储藏;另外还需注意药物的生产批号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1、一般是一日2-3次,按剂量温水送服。小儿或年老体弱者需减量。药性猛烈的还需注意“中病即止”的原则。
2、用药时间根据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病在胸膈以上者一般饭后服;病在心腹以下者饭前服;驱虫药需在晨起空腹服用;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滋补类宜空腹服;苦寒伤胃宜饭后服;慢性病需长期定时服。急性病需按需要服。
服用中成药的饮食禁忌
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在服药期间,凡属辛辣、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的食物都应忌口。再者,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饮食禁忌也有所不同。如服清内热药时:不宜服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在治疗寒症时,禁忌生冷。脾虚者忌油炸粘腻不易消化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鱼、虾蟹等;服人参、西洋参等不宜吃萝卜、。
第二篇:中成药手册
目 录 总论 14 内科用药 54 第一节 解表剂 54 一、辛温解表 54 1.九味羌活丸(颗粒)54 2.感冒清热颗粒 55 二、辛凉解表 57 3.柴胡注射液 57 4.银翘解毒丸(颗粒、片)58 三、表里双解 60 5.防风通圣丸(颗粒)60 四、扶正解表 62 6.玉屏风颗粒 62 第二节 祛暑剂 64 一、解表祛暑 64 7.保济丸 64 8.藿香正气水 66 二、健胃祛暑 68 9.十滴水 68 第三节 泻下剂 70 润肠通便 70 10.麻仁润肠丸(软胶囊)70 第四节 清热剂 72 一、清热泻火 72 11.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72 12.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75 13.牛黄上清丸(胶囊、片)77 二、清热解毒 80 14.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80 15.银黄颗粒(片)83 16.板蓝根颗粒 84 三、清肝解毒 86 17.护肝片(胶囊、颗粒)86 四、清热祛湿 88 18.茵栀黄颗粒(口服液)88 19.复方黄连素片 89 第五节 温里剂 92 温中健脾 92 20.附子理中丸(片)92 21.香砂养胃丸(颗粒、片)94 第六节 止咳、平喘剂 97 一、散寒止咳 97 22.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97 二、清肺止咳 99 23.蛇胆川贝液 99 24.橘红丸(颗粒、胶囊、片)100 25.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102 三、润肺止咳 103 26.养阴清肺丸 103 四、清肺平喘 104 27.蛤蚧定喘丸 104 第七节 开窍剂 107 一、清热开窍 107 28.清开灵颗粒(胶囊、片、注射液)清开灵颗粒(胶囊、片)107 清开灵注射液 109 29.安宫牛黄丸 111 二、化痰开窍 113 30.苏合香丸 113 第八节 固涩剂 116 补肾缩尿 116 31.缩泉丸(胶囊)116 第九节 扶正剂 118 一、健脾益气 118 32.补中益气丸(颗粒)118 33.参苓白术散(丸、颗粒)120 二、健脾和胃 123 34.香砂六君丸 123 三、健脾养血 125 35.归脾丸(合剂)125 四、滋阴补肾 128 36.六味地黄丸 128 五、滋阴降火 130 37.知柏地黄丸 130 六、滋肾养肝 132 38.杞菊地黄丸(胶囊、片)132 七、温补肾阳 135 39.金匮肾气丸(片)135 40.四神丸(片)137 八、益气养阴 138 41.消渴丸 138 九、益气复脉 140 42.参麦注射液 140 43.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生脉饮(颗粒、胶囊)142 生脉注射液 144 第十节 安神剂 147 养心安神 147 44.天王补心丸(片)147 第十一节 止血剂 150 一、凉血止血 150 45.槐角丸 150 二、散瘀止血 151 46.三七胶囊(片)151 第十二节 祛瘀剂 154 一、活血祛瘀 154 47.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血栓通注射液 154 48注射用血栓通(冻干)155 48.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157 49.丹参注射液 159 二、益气活血 161 50.麝香保心丸 161 三、理气活血 162 51.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162 52.血府逐瘀丸(胶囊)164 四、滋阴活血 166 53.脉络宁注射液 166 五、化瘀宽胸 168 54.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168 55.速效救心丸 170 56.地奥心血康胶囊 171 六、化瘀通脉 173 57.通心络胶囊 173 第十三节 理气剂 176 一、疏肝解郁 176 58.丹栀逍遥丸 176 59.逍遥丸(颗粒)177 二、疏肝和胃 180 60.气滞胃痛颗粒(片)180 61.胃苏颗粒 181 三、理气止痛 183 62.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183 63.三九胃泰颗粒 185 第十四节 消导剂 187 消食导滞 187 64.保和丸(颗粒、片)187 第十五节 治风剂 189 一、疏散外风 189 65.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189 二、祛风化瘀 191 66.正天丸(胶囊)191 三、平肝息风 192 67.松龄血脉康胶囊 192 四、祛风通络 194 68.华佗再造丸 194 第十六节 祛湿剂 196 一、消肿利水 196 69.五苓散(胶囊、片)196 二、益肾通淋 198 70.普乐安胶囊(片)198 三、化瘀通淋 199 71.癃闭舒胶囊 199 四、扶正祛湿 200 72.尪痹颗粒(片)200 五、化浊降脂 202 73.血脂康胶囊 202 外科用药 204 一、清热利湿 204 74.消炎利胆片(颗粒、胶囊)204 二、清热消肿 205 75.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205 三、清热解毒 207 76.季德胜蛇药片 207 77.连翘败毒丸(膏、片)208 78.如意金黄散 209 四、通淋消石 211 79.排石颗粒 211 五、软坚散结 213 80.内消瘰疬丸 213 妇科用药 215 第一节 理气剂 215 一、养血舒肝 215 81.妇科十味片 215 二、活血化瘀 216 82.益母草膏(颗粒、胶囊、片)216 第二节 清热剂 219 83.妇科千金片(胶囊)219 第三节 扶正剂 221 一、养血理气 221 84.艾附暖宫丸 221 二、益气养血 223 85.八珍益母丸(胶囊)223 86.乌鸡白凤丸(胶囊、片)225 三、滋阴安神 227 87.更年安片 227 第四节 散结剂 230 消肿散结 230 88.乳癖消片(胶囊、颗粒)230 眼科用药 232 第一节 清热剂 232 清热散风 232 89.明目上清片 232 第二节 扶正剂 234 滋阴养肝 234 90.明目地黄丸 234 耳鼻喉科用药 236 第一节 耳病 236 滋肾平肝 236 91.耳聋左慈丸 236 第二节 鼻病 238 一、宣肺通窍 238 92.鼻炎康片 238 二、清热通窍 240 93.藿胆丸(片、滴丸)240 第三节 咽喉病 242 化痰利咽 242 94.黄氏响声丸 242 骨伤科用药 245 一、活血化瘀 245 95.接骨七厘片 245 96.伤科接骨片 246 97.云南白药(胶囊、膏、酊、气雾剂)云南白药(胶囊)248 二、活血通络 254 98.活血止痛散(胶囊)254 99.舒筋活血丸(片)舒筋活血丸 256 100.舒筋活血片 257 101.颈舒颗粒 259 102.狗皮膏 260 三、补肾壮骨 262 103.仙灵骨葆胶囊 262 总 论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一、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 (一)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品种繁多,掌握其命名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成药。通过药物名称可了解该药的处方来源、主要药物、主要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方法等某一方面的特点,方便文献查询及临床用药。中成药的命名规律介绍如下。
1.以处方来源命名:此种命名方法便于查找中成药处方的来源。如金匮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局方至宝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等。
2.以药物组成命名:多以方中主要药物命名,若为单方制剂或药味较少的小复方则以全方组成命名,便于医师根据药物功效合理选方。如麻子仁丸、人参败毒胶囊、板蓝根颗粒、黛蛤散、良附丸等。
3.以药味数目命名:如四君子丸由四味药物组成,六味地黄丸由六味药物组成,八珍颗粒由八味药物组成,九味羌活丸由九味药物组成等。
4.以功能主治命名:此种命名方法比较直观,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如开胸顺气丸,功效为顺气化滞,消食逐水,宽胸散结;
清音丸,功效为清凉解热,生津止渴,润喉开音;
寒喘丸,主治肺寒哮喘;
白带丸,主治赤白带下等。
5.以其他方法命名:除以上常用命名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较少的命名方法。有以成药性状命名的,如紫雪散,药品色紫,状如霜雪等。有以服用剂量命名的,如七厘散,每次服用剂量为七厘等。还有以服用方法命名的,如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服等。
(二)中成药的分类方法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满足临床用药的需要。其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按功效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如解表剂、祛暑剂、泻下剂、温里剂、止咳平喘剂、开窍剂、固涩剂、扶正剂等。
2.按病证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对证应用。如感冒类、咳嗽类、头痛类、胃痛类、食滞类、便秘类、腹泻类、眩晕类、失眠类等。
3.按剂型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经营保管。如蜜丸、水丸、糊丸、散剂、膏滋、膏药、药酒、片剂。
4.按笔画、拼音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查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5.按管理分类:此种分类方法便于加强临床医师用药的规范性。如处方药、非处方药、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物。
(三)中成药的处方来源 1.传统方指源于古典医籍,方证明确,组方严谨,疗效可靠的著名方剂。如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
2.经验方包括民间流传较广的有效经验方,著名医师的经验方,医院根据临床医师的经验由名家集体拟定的处方。如白带丸。
3.科研方通过研究试制,经国家或地方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中成药处方,如银杏叶片。
(四)中成药的处方结构中成药的处方是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而成。
1.君药(主药)是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药物。
2.臣药(辅药)是辅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含意。
(1)佐助药,即协助主、辅药,以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主、辅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即在病重邪甚,产生拒药时,配用与主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到相成作用的从治药物。
4.使药有两种含意。
(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中成药处方的构成包括君药(主药)、臣药(辅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典型处方君臣佐使悉俱,但由于病情繁简不一,药物功效多寡不等,亦不必概全。然而,每一处方中主药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整个处方的核心。另外,有些药味繁多的中成药,君、臣、佐、使难辨,则按其药物功效分出主、次部分即可。
二、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剂型,是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主要包括两类:①中药传统剂型,如丸剂、散剂、内服膏剂(膏滋)、酒剂、露剂、胶剂、膏药等;
②中药现代剂型,如颗粒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合剂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的剂型日益丰富,其剂型选用常遵循三效(速效、高效、长效)、三小(剂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五方便(生产、运输、储藏、携带、使用方便)的原则,目前主要常用剂型如下。
(一)丸剂 系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因赋形剂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不同种类。
1.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重量在0.5g(含0.5g)以上的称大蜜丸,每丸重量在0.5g以下的称小蜜丸,如河车大造丸、柏子养心丸、乌鸡白凤丸、牛黄清心丸等。
2.水蜜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按适当比例混匀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因制成后经过干燥,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如补中益气丸。
3.水丸系指药材细粉以水或黄酒、醋、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一般较蜜丸崩解快,便于吸收。如逍遥丸、牛黄上清丸、防风通圣丸等。
4.糊丸系指药材细粉以米粉、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如犀黄丸、小金丸等。
5.蜡丸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蜡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蜡丸是中成药的长效剂型之一,溶化极其缓慢,可延长药效,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起强烈的刺激作用。处方中含较多的剧毒或强刺激性药物,都可制成蜡丸。如三黄宝蜡丸、黍米寸金丹等。
6.浓缩丸系指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浓缩后,与适宜的辅料或其余药材细粉,以水、蜂蜜或蜂蜜和水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所用黏合剂的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和浓缩水蜜丸。
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含量大,易于服用,贮运方便。如六味地黄丸、安神补心丸等。
(二)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后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剂中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滴丸易服用,在体内溶化快,奏效迅速,可以含化或吞服。如复方丹参滴丸、清咽滴丸等。
(三)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治疗范围广,服用后分散快,奏效迅速,且具有制作方便、携带方便等优点。如碧玉散等。
(四)颗粒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既保持了汤剂吸收快、起效迅速的特点,又具有携带、运输、贮存方便的优势。按形状分为颗粒状和块状两种;
按溶解性分为可溶型、混悬型、泡腾型;
按辅料不同分为有糖型、无糖型等不同类型。如感冒清热颗粒等。
(五)片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成片状制剂,有浸膏片、半浸膏片和全粉片等,是常用的现代剂型之一。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另有含片、咀嚼片、口服泡腾片、阴道泡腾片等。中药片剂具有体积小,用量准确,易崩解,起效快,且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服用及储运方便的优点。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银黄含片、清开灵泡腾片等。
(六)煎膏剂系指药材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体制剂,又称膏滋。具有作用持久,便于服用的特点,并有滋养补虚、润肺止咳的作用,用于治疗慢性病和久病体虚者,如琼玉膏、八珍益母膏等。
(七)贴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科疾病。贴膏剂包括橡胶膏剂、凝胶膏剂和贴剂等。如伤湿止痛膏、祛风骨痛巴布膏等。
(八)胶囊剂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用。中药胶囊剂品种很多,其中以硬胶囊为大多数,临床常用的有牛黄解毒胶囊、血府逐瘀胶囊等。常用的软胶囊有藿香正气软胶囊等。
(九)酊剂系指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分内服和外用两种。酊剂制备无需加热,杂质少,有效成分含量高,剂量准确,吸收迅速。如藿香正气水、灵芝酊等。
(十)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它既可以内服,也可以经皮或黏膜给药。适用于皮肤、黏膜及腔道用药,目前常用于抗炎镇痛、抗病毒、止痛等方面治疗。如舒康凝胶剂等。
(十一)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注射剂药效迅速,适用于急救。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注射液包括溶液型或乳状液型注射液,可用于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等。如参麦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十二)眼用制剂系指由药材提取物、药材制成的直接用于眼部发挥治疗作用的制剂。眼用制剂可分为眼用液体制剂(滴眼剂)、眼用半固体制剂(眼膏剂)等。也有以固态药物形式包装,另备溶剂,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制剂。
(十三)搽剂、洗剂和涂膜剂 1.搽剂系指药材用乙醇、油或其他适宜溶剂制成的供无破损患处揉擦用的液体制剂。其中以油为溶剂的又称油剂。搽剂溶媒有水、乙醇和油。含乙醇制剂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不用于破损皮肤或创伤。如妇洁搽剂、骨质宁搽剂等。
2.洗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制成的供皮肤或腔道涂抹或清洗用的液体制剂。洗剂一般以水为溶媒,用于创伤和腔道清洗的洗剂应注意无菌。用于阴道冲洗的洗剂易改变阴道的正常菌群和pH值,临床上应慎用。如复方苦参洗剂等。
3.涂膜剂系指药材经适宜溶剂和方法提取或溶解,与成膜材料制成的供外用涂抹,能形成薄膜的液体制剂。其优点是作用时间长,且可以在创口形成一层保护膜,对创口具有保护作用。可经口腔、眼结膜、阴道、皮肤等途径局部给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眼科疾病、鼻腔疾病、妇科疾病、烧烫伤、皮肤炎症等。如痤疮涂膜剂、疏痛安涂膜剂等。
(十四)膏药系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宫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称为白膏药。如祖师麻膏药等。
(十五)气雾剂、喷雾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制阀门装置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其中以泡沫形态喷出的可称泡沫剂。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喷出的制剂称为喷雾剂。
气雾剂和喷雾剂按内容物组成分为溶液型、乳状液型或混悬型。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或腔道给药等。气雾剂具有抛射剂,罐内压力恒定,每喷(揿)剂量较准确。喷雾剂的每喷(揿)剂量不太准确,一般外用的较多。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心痛舒喷雾剂等。
三、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由于中成药剂型多样,药性各异,主治病证各不相同,故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亦不相同,因此正确地掌握中成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剂量,采取合理给药途径,对保证安全有效地使用中成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成药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有内服法、外用法、注射法等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1.内服法中成药中内服剂占绝大多数,但由于剂型、药性、功效、主治的不同,具体的服药途径也各异。常用的服药途径有直接服用,如口服液、合剂等液体药物;
液体送服,如丸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药物;
含化法,如草珊瑚含片等;
吸入法,如气雾剂;
鼻饲法,常用于神智昏迷,牙关紧闭者,不能正常服药时可将中成药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鼻饲服用。
就服药时间来说,一般内服的中成药,宜空腹服用,但特殊疾病应特殊对待,需根据病情而定。
如补养类中成药宜饭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的饭后服为宜;
驱虫药最好清晨空腹服;
安神药睡前服效果佳;
呕吐者应少量多次服用;
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用;
对于急性病,须遵医嘱,视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用法。
2.外用法中成药外用药中除少数疗伤止痛,息风止痉的药物,如七厘散、玉真散可内服外用外,绝大多数外用药均不能内服,尤其含有汞、铅、砷等有毒成分的外用药,切忌入口。
外用中成药由于剂型多样,治疗目的各异,用药方法也不完全一样,如生肌散、珍珠散、紫草膏、生肌玉红膏等,系将药粉或药膏直接均匀地置于患处;
如意金黄散、七厘散、青蛤散等,均需用适当液体制成糊状外敷,利用辅料作用来加强药物的疗效;
锡类散、冰硼散、红棉散等五官科散剂类药物采用吹入的治疗方法;
眼、耳、鼻科外用药则多用点入法;
膏药或中成药膜剂,直接贴敷患处,可使药物在局部或全身发挥治疗作用,如狗皮膏、养阴生肌散膜等。
此外,洗擦剂煎汤薰洗患处,如骨伤科洗药;
栓剂、坐药将药物置于肛门或阴道中,如苦参栓、野菊花栓等;
线剂结扎痔核漏管;
条剂用于痈疽化脓引流;
钉剂插入痔核枯痔等均属于外用法的给药形式。
3.注射法中药注射法主要分为皮下、肌内、静脉、穴位及患处局部等不同给药方法。其中静脉注射又分推注和点滴两种,运用注射法的无菌操作要求和西药注射剂完全相同。至于中药注射剂用于病灶局部注射给药,系指枯痔注射液消痔灵用于痔核内注射的枯痔疗法,及莪术注射液用于宫颈癌或皮肤癌肿的局部注射疗法。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上市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已明确规定使用剂量,所标剂量是按照国家研发规定严格制定的,有科学可信的试验数据支撑,无论医生临床用药或患者自行购用都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剂量用药。然而由于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病人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不同,医生要因病、因药、因人、因时而宜,合理确定中成药的使用剂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虽然中成药大多数由原生药材中饮片制成,毒性低,安全系数大,但临床报道由于医生用量过大,或长期连续用药而引起中成药中毒的病例屡见不鲜。因此,临床医师必须结合病人的个体特点,确定最佳用量,防止用量过小,药力不足或用量过大,克伐正气的现象;
尤其对含有砷、汞、铅及斑蝥、蟾酥、马钱子、乌头、巴豆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更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免引起过量或蓄积中毒事故的发生;
对于作用猛烈,易伤正气的品种,也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如破血消癥的鳖甲煎丸,破气导滞的开胸顺气丸,峻下逐水的舟车丸、十枣散等。此外,小儿用药剂量要适当减少,除经临床试验确定的小儿用药剂量应严格按其规定服用外,一般情况3岁以内服1/4成人量,3~5岁的可服1/3成人量,5~10岁的可服1/2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四、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多,临床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中成药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关注,但由于对中成药认识不足,使用不当,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受到质疑,为了使中成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证候禁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只有对证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功效和适用范围,对于临床证候都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安宫牛黄丸,功能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属于凉开宣窍醒神救急之品,主治中风、热厥、小儿急惊风证,用于心肝有热,风痰阻窍所致高热烦燥,面赤气粗,舌绛脉数,两拳固握,牙关紧闭的热闭神昏证。若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寒闭神昏者,则当禁用本药,应选用温开宣窍之苏合香丸。再如二陈丸、二冬膏、清气化痰丸、三子养亲丸都是治疗咳嗽有痰的中成药,由于功效不同,主治各异,其中二陈丸以燥湿化痰为功,主治色白成块,湿疾咳嗽;
二冬膏养阴润肺,主治干咳痰粘,燥痰咳嗽;
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主治痰黄粘稠,热痰咳嗽;
三子养亲丸温肺化痰,主治吐痰清稀,寒痰停饮咳嗽,各有专攻,不能混淆。因此,不仅临床医生要严守病机,审因论治,充分了解药物的组成、功能主治,辨证用药;
患者自行购用时,也必须搞清药物功效,主治病证及禁忌病证,必要时须在医生指导下购药。由此可见,使用中成药时坚持辨证用药,注意证候禁忌,至关重要。
(二)配伍禁忌中成药虽然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的特点,但临床证候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中成药在临床具体应用中,需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常用的配伍形式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汤药的配伍、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
中成药配伍使用通常是为了增加疗效,但需要注意中成药也是由单味中药组成,其配伍受中药配伍禁忌的影响。如两个具有相似功效的中成药配伍,可能出现某种成分重复使用,如果是毒性药材或药性猛烈之品,很容易发生毒副作用,如附子理中丸与金匮肾气丸均含有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碱),二者配合应用,相当于增加了附子的用量,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如两个含有“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中成药同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对于此配伍禁忌,通过检索文献、临床实践、实验6研究等方面的探讨,有认为属绝对配伍禁忌的,也有认为合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甚至有增效作用,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应持审慎态度,遵从古训,药典至今还明确规定避免含相畏、相反成分的中成药合用,仍把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
对于中成药与西药配伍,由于中成药的成分复杂,二者合用的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一般应尽量避免配伍使用,若必须合用,建议间隔使用,同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三)妊娠禁忌某些中药具有损害母体及胎元以致引起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使用的药物。根据药物对母体及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可分为禁用药与慎用药两类。凡禁用药妊娠期间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可根据孕妇体质及病情需要审慎使用。
禁用药多是大毒的药物、引产堕胎药、破血消癥药、峻下逐水药,如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麝香、马钱子、乌头、附子、土鳖虫、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商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等。慎用药包括有通经祛瘀类的桃仁、红花、牛膝、蒲黄、五灵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
行气破滞类的枳实、大黄、芒硝、番泻叶、郁李仁等;
辛热燥烈类的干姜、肉桂等;
滑利通窍类的冬葵子、瞿麦、木通、漏芦等。含有上述成分的中成药,也就相应被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
(四)饮食禁忌在服药期间对某些饮食要有所禁忌,简称食忌,又叫忌口。在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甘草忌猪肉、菘菜、海菜;
薄荷忌鳖肉;
麦冬忌鲫鱼;
常山忌生葱、生菜;
鳖甲忌苋菜;
牡丹忌蒜、胡荽;
丹参、茯苓、茯神忌酯及一切酸;
威灵仙、土茯苓忌面汤茶”等。这说明在服用某些药物时,要忌食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破坏药效,或发生不良反应。另外,在服药期间,一般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食物,如热证忌食辛辣、油腻,寒证忌食生冷,水肿不宜吃盐,胃病泛酸不宜食醋,失眠不宜饮浓茶,某些皮肤及疮、疖忌食鱼、虾、羊肉等。
(五)特殊人群禁忌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还包括除孕妇外的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用药时的注意事项。其中儿童应根据体重或年龄计算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避免滥用滋补类药物和注射液;
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毒性较大成分的中成药;
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老人因机体器官组织衰老,对药物的吸收、代谢速度减慢,避免使用对心脏、肝脏、肾脏、血管等组织有损害的药物。运动员因其职业特殊性,应避免使用含有兴奋性成分的药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公布了“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中药品种名单”,含有相应物质的中成药品种的说明书中均已标明“运动员慎用”的警示语,对这些中成药品种应避免使用。
五、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一)辨证合理用药 1.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精髓。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制成的现成药品,作为目前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有的放矢,才能发挥最佳疗效,正所谓药证相符,效若桴鼓。
疾病的本质和属性,往往通过“证”的形式表现,所谓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使用中成药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确立疾病的证候属性,进而立法、处方、用药,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既要看到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
又要看到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
同病异治中医学认为感冒由于四时受邪不同,有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挟暑、挟湿的区分,虚人外感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小儿外感又有感冒挟食、挟惊的不同特点,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必须对证选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风寒感冒者,治宜发汗解表、疏散风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等;
若属风热感冒者,治宜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可选用桑菊感冒片、芎菊感冒上清丸等;
若属感冒挟湿者,治宜解表祛湿,可选用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等;
若属感冒挟暑挟湿者,治宜解表化湿祛暑,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等。若属气虚外感的,治宜益气解表,可选用参苏胶囊等。若属小儿外感挟食挟惊者,治宜解表、消食、定惊,可选用小儿至宝锭丸、王氏保赤丸等。
异病同治急性结膜炎、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阴道炎、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均属西医不同系统的疾病,这些疾病若都属于中医的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治疗,属于中医“异病同治”的范畴,也是辨证使用中成药的方法之一。
2.辨病辨证相结合 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灵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满意的临床效果。目前上市的不少中成药在主治病证的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此类药物可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如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常分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寒凝心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等证候类型,因此临床应用时需在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各证候表现不同对证选药。其中①瘀血阻络证,症见胸部刺痛,痛有定处,心悸失眠,舌质紫暗,脉沉涩。常可选用地奥心血康胶囊、丹参颗粒(片)、银杏叶胶囊(口服液、片))灯盏花素片等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治疗。②气滞血瘀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心悸失眠,舌见瘀斑,脉沉弦等。常可选用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片)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药物治疗。③寒凝心脉证,症见胸闷、心痛、形寒肢冷,舌质淡,有瘀斑;
常可选用冠心苏合滴丸、宽胸气雾剂等。④心气不足证,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刺痛、心悸自汗,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常可选用舒心口服液、通心络胶囊、诺迪康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⑤气阴两虚证,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心痛、神疲倦怠,五心烦热、夜眠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常可选用康尔心胶囊、黄芪生脉饮、滋心阴口服液(颗粒)等。
3.辨病论治 在目前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一些西医疾病,其中医发病机理比较单一,证候属性区分度不强,因此可以采用辨病论治的方法,按照西医的疾病名称、病理状态或理化检查结果来使用中成药,即属于辨病用药的范畴。例如糖尿病,按照中医的证候分型,95%以上是气阴不足证,因此已经上市的中成药品种中多是针对气阴不足而设,那么对于2型糖尿病均可选用此类中成药。如消渴平片、渴乐宁胶囊、参芪降糖颗粒(片、胶囊)、玉泉丸等。
(二)配伍合理用药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常需采用联合用药的形式,合理的配伍常能增强疗效。目前常用的中成药配伍有中成药之间的配伍、中成药与汤剂的配伍、中成药配伍药引子使用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其配伍规律也遵循中药“七情”的原则,即相须、相使者可同用。如中气下陷而又肾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
气血不足、内有热毒的痛经,月经不调之证,可用复方当归四物汤配千金片,疗效显著。外感风寒或脾胃虚寒之呕吐泄泻,常用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中成药,以增强散风寒、和脾胃之功。但配伍应用时,应注意含配伍禁忌的中成药尽量避免同用,如含“十八反”“十九畏”的中成药;
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药亦应慎用,尤其避免重复用药,以免加大毒性成分的剂量,发生不良反应。
此外,为了满足某些疾病在治法上的特殊需要,如妇科、外科、皮科、五官科、骨伤科等许多8疾病常采用内服与外用两种不同使用方法的中成药配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妇女宫冷不孕,需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女万应膏,共奏养血调经;
瘰疬痰核,常需内服西黄丸、夏枯草膏,外贴化坚膏,共收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效;
痔疮肿痛,当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共成清肠泻火,凉血消痔之效;
筋骨折伤,可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合奏活血伸筋,疗伤止痛之效;
火毒上攻,咽喉肿痛,可内服六神丸、喉症丸,外用冰硼散吹喉,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三)安全合理用药 1.正确使用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包含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信息,是指导医师和药师用药的法律依据,如《处方管理办法》第14条指出:“医师应当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中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第33条指出:“药师⋯⋯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同时药品说明书也是广大患者自我药疗,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品的主要依据。
药品说明书作为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对于安全、有效用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医疗实践中,临床医师、药师以及患者都应高度重视药品说明书作为用药依据的重要地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给出的各项信息,学会使用药品说明书,以保证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尽可能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但是目前我国中成药说明书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功能主治表述不规范,用法用量不详细,不良反应不客观,禁忌和注意事项混杂不清,药物相互作用、药理毒理、药动学缺乏等问题,因此,药品监管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中成药说明书,制药企业应积极提供合格的药品说明书,便于医师、药师、患者能够及时掌握正确的药品信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2.恰当选用含毒性药材品种尽管有毒药物使用不当会产生毒副作用,但一些传统品种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满意疗效;
新上市品种都已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实验检验,按常规应用,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而且按中医以毒攻毒的理论,有毒药物,运用得当,同样能够攻克顽疾,从砒霜中提取的有效成份砷剂制成的静脉制剂,称为三氧化二砷或亚砷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恶性疾病,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此,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既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又不能草木皆兵,否定一切,应持科学审慎的态度,权衡利弊,恰当地选择应用,合理地确定剂量,对确保安全有效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品种,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剂量疗程。有毒药、剧毒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是某些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但如果治病求愈心切而一味地提高药物的剂量和延长用药的时间,就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诸多中药的不良反应都与超剂量、长期使用有关。如国家药典规定制川乌的使用剂量是1.5~3g,有学者统计了157例乌头类中药中毒病例,其平均使用剂量为22.94g,超过常规用量7.65~15.69倍。因此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强弱,正确使用药物,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过量和蓄积中毒。(2)注意用药方法。服用含乌头类的中成药时,常因冒受风寒、饮食生冷或大量饮酒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注意服用方法,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避免不良反应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3)注意个体差异。某些毒性药材对特定人群或机体的特定器官具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相关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如雷公藤对生殖泌尿系统有损害,可导致男子不孕,女子闭经。因此,建议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慎用含有雷公藤的中成药。再如含马兜铃酸类药材使用不当可导致严重的肾损害,《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建议在产品说明书的注意项下增补“本品含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儿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妇、婴幼儿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4)注意配伍禁忌。有些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能降低疗效,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必须禁止同用。如含有朱砂的品种不宜与含溴、碘的物质如溴化物、碘化物、巴氏合9剂、三溴合剂等同服,因朱砂含有硫化汞,在肠道内与溴、碘化物生成有刺激性的碘化汞或溴化汞,能引起赤痢样大便,从而导致药源性肠炎;
含有雄黄的品种不宜与含硫酸亚铁的物质和酶类同服,因雄黄所含砷化物可与硫酸亚铁生成硫化砷,使疗效降低;
砷还可与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结构的酸性基因形成不溶沉淀,抑制酶的活性。
3.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药物制剂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产物,是基于长期临床验证的传统中药的一个创新剂型。由于其在继承传统中药疗效的基础上,拓展了中药的使用范围,成为临床治疗危重急症的独特武器。中药注射剂在防治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肿瘤方面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在2003年的全球非典型性肺炎(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和2009年H1N1甲型流感流行中,清开灵、醒脑静、双黄连粉针剂等中药注射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WHO的认同。2009年我国新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共收录8个中药注射剂品种,包括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饮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显示中药注射剂在满足人们群众卫生保健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早期的注射剂品种审批不严格,安全试验和临床试验不够完善,以及由于中药材品种混乱、成分复杂、制剂工艺不规范、质量标准不完善、联合用药不合理、给药途径不正当、患者体质等因素,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频出现。2001~200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占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总数的77.2%,2004~2007年相应数据都维持在80%左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国家药监部门和各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重点把握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和临床使用两个环节。
质量管理方面 为促进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至关重要。2007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从立题依据、原料辅料、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方面提高了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门槛,为确保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临床应用方面 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用药安全,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
①中药注射剂应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购买、使用。
②临床要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范围用药。
③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
④根据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
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必须静脉注射或滴注的应加强监测工作;
⑤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⑥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初次使用的患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对需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⑦加强用药监护。用药前要认真检查药物,如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破损等情况,不得使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合理用药既是一种行业规范,也是一个医疗行为准则。WHO1987年提出合理用药的标准是:①处方的药应为适宜的药物。②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③正确地调剂处方。④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疗程服用药物。⑤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能否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中成药,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而且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兴衰;
合理使用中成药不仅是中医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患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亟待政府、医务人员、患者的共同努力,以提高中成药的诊疗水平。
六、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一)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 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药品时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将药品不良反应定义为: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且与药品有因果关系的反应。在一种新药(或发掘药品新用途)的临床试验中,其治疗剂量尚未确定时,所有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且与药品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也应视为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含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对于已上市的医药产品,药品不良反应是指用正常剂量在预防、诊断及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时发生的有害或不期望的药物反应。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是指药品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临床事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关系。
不良事件包含临床新出现的偶然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某种药物期间出现的病情恶化,并发症,实验室检验结果异常,各种原因的死亡等。在新药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adverseeven,AE)是指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就是指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不包括因药物滥用、超量误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及中成药本身质量问题等情况所引起的有害反应。
因此由于误用,医生不合理用药,药物质量等问题导致的不良事件,不能称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二)不良反应的表现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呈现多样化,常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免疫系统主要出现变态反应症状,如皮肤瘙痒、弥漫性出血点等,严重者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消化系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损害、黄疸等;
心血管系统可有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
神经系统有头痛、失眠,甚至抽搐等;
血液系统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等;
其他还涉及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骨骼系统等。此外,还可出现药物热、静脉炎、药物依赖性、汞中毒、铅中毒等。
(三)不良反应的原因 1.药物质量欠佳质量问题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药物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品种混乱,应用不当,或缺乏药材质量标准,引起不良反应。如龙胆泻肝丸中以具有肾毒性的关木通代替无毒的木通使用,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②炮制时粗制滥造,尤其是含毒性成分的药材,炮制不当,易引起不良反应。③药材成分的理化性质认识不清,制剂选用不当,制剂质量欠佳,出现不良反应。如桔梗、远志含有皂苷成分,有溶血作用,多做成内服剂,不应做成注射剂。④生产工艺不稳,如目前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事件屡有发生,其原因主要是中草药在提取过程中未除尽杂质,残留的杂质输入静脉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引起过敏反应。
2.方药证候不符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长期以来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方法。《内经》中早已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中成药均有其确定的中医证侯及主治,如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则会违反此原则,势必出现药物乱用,药不对证现象,故而达不到其应有的疗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3.用量用法违规超量使用是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药的剂量范围比较大,在常用剂量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少,而加大剂量或长期用药,尤其是含毒性成分的中成药则极易发生不良反应以至中毒死亡。如含有中药材黄药子的中成药,有明显的肝毒性,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导致肝脏损害;
含有广防己、马兜铃的中成药因含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肾损害;
含蟾酥的中成药,使用不当会导致心脏损害和心律失常:含马钱子的中成药,使用过量会11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同样文献上记载无毒的药物,如果过量或长期服用也可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含有大黄、番泻叶等具有泻下作用的中成药,可产生继发性便秘等不良反应。此外,中成药与西药的不合理配伍,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4.个体差异不同性别、年龄、体质、生理状况的患者,对药物敏感性、反应性、耐受性不同。
某些药物的处方剂量虽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因个体差异、年老体弱等因素而致中毒。如有人内服中华跌打丸一粒即出现过敏性肾炎,口服三黄片4片后出现肉眼血尿,口服牛黄解毒片致出血性膀胱炎等。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不论用量如何,只要所使用的方药中有这味药,即发生过敏反应。小儿、老人、孕妇、乳母这类特殊人群较一般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该类人群用药也应特别注意其敏感性和反应性。
(四)不良反应的预防 1.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保证药品质量是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凡与药品品质有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如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均应有具体的规程。
制备中成药时必须严格控制药品来源,遵循中药炮制规范,合理选择中药剂型,严格制定生产工艺;
尤其中药注射剂必须达到安全、有效、可靠、稳定的要求,其生产工艺必须具有严格的技术控制条件和质量控制标准,使临床用药得到安全的质量保证。同时按照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有毒中药的收购、经营、加工、使用及保管工作。
2.药证相符,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措施。临床医生均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辨证用药原则,对症下药,精心设计处方;
根据用药对象的具体情况,审因辨证;
根据证候,确定治则治法;
从而合理处方,药证相符,达到最佳疗效。普通患者更应避免盲目、滥用中成药。
3.严控剂量,规范用法 应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按规定剂量服用,不宜随意变动。尤其对于含有毒性或药性猛烈的药物更应如此。老人和婴幼儿亦不要随意增减用药量。
同时注意避免中西药不合理的配伍使用,并根据药物制剂及主治病证特点,恰当选用用药方法,如滋补药宜饭前空腹服;
对胃肠有刺激或欲使药力停留上焦较久的宜在饭后服;
有些成药在服用时需加药引以助药效,如藿香正气片在治疗呕吐时,宜用生姜煎汤送下,以增强祛寒止呕作用。
4.特殊人群,尤须重视 对儿童、老年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经期妇女分别针对其生理特点,慎重用药。了解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避免使用对其相关脏器有害的药物。过敏体质患者,使用容易致敏的中成药要格外注意,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品种。
5.加强监控,合理用药加强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察报告工作,注重对中药不良反应资料的全面搜集,及时上报给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弄清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的用药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数据。对毒性中成药的化学、药效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等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明确各种毒性中药的中毒作用机制、最小有效量、极量及抢救治疗措施等,做到科学用药。
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产、购、供、销、用、管等多个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中成药管理方面的现行法规及建立配套的具体实施方法,加强对医疗单位,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进药渠道及个体药点的管理与监督,对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严格业务考核,提高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医疗质量,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成药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只有全面系统了解中成药的概况,才能更好地合理使用,使其发挥最佳疗效。总论通过系统介绍中成药的命名分类及组成、常用剂型、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六方面内容,以期使广大临床医师加深对中成药的理解,借以对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中成药有所裨益。中成药的合理安全使用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医疗行业的表现形式之一,将会使广大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
内科用药 第一节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1.九味羌活丸(颗粒)【药物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痠痛。
【方解】方中羌活性味辛温,散风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行痹,为君药。防风辛甘微温,长于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苍术辛苦温燥,可发汗祛湿,二药共助君药散寒祛湿止痛,为臣药。细辛、川芎、白芷散寒祛风通痹,以止头身疼痛;
黄芩、生地清泄里热,生地并可防辛温燥烈之品伤阴之弊,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配伍,共奏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之效。
【临床应用】感冒外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痠楚疼痛,口苦而涩者;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本品用于风寒挟湿、内有郁热证,风热感冒或湿热证慎用。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品。
【用法用量】丸剂: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3次。
颗粒剂:姜汤或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3次。
【剂型规格】丸剂:每袋装(1)6g;
(2)9g。
颗粒剂:每袋装15g。
2.感冒清热颗粒 【药物组成】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白芷、柴胡、薄荷、葛根、芦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方解】方中荆芥穗、防风辛温,祛风解表散寒,为君药。紫苏叶、白芷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葛根发表解肌,清散伏热,以上五药加强君药解表退热之功,共为臣药。
芦根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苦地丁清热解毒,桔梗祛痰利咽,杏仁降气止咳,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解表清热之效。
【临床应用】感冒外感风寒或内有郁热所致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的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风热感冒者,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热痛,咳吐黄痰者不宜用。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3g(含乳糖);
6g(无蔗糖);
12g,一日2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1)12g;
(2)6g(无蔗糖);
(3)3g(含乳糖)。
二、辛凉解表 3.柴胡注射液 【药物组成】柴胡。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流行性感冒及疟疾发热。症见身热面赤、头痛、周身痠楚、口干而渴。
【方解】柴胡苦辛微寒,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善于祛邪解表,退热,为治疗外感发热,疟疾发热的良药。
【临床应用】1.感冒因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头胀痛,汗出,咽干或咽痛,鼻塞流浊涕,咳嗽,咯黄粘痰,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流行性感冒因外感时邪所致之高热恶寒,头身疼痛,口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3.疟疾因感受疟邪,邪伏少阳,正邪交争所致寒战高热,头痛,烦渴。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抗炎、抗病毒、抗惊厥、抗癫痫、保肝等作用。
【不良反应】使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对本药物有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为退热解表药,无发热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应避免与其它药物混合使用。
5.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剂型规格】注射剂:每支装2ml。
4.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荆芥、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热外出,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止咳、清利咽喉;
淡竹叶清热生津止咳,均为佐药。其中甘草调和诸药而兼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感冒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无汗、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心慌、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眼前发黑,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及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丸剂:浓缩蜜丸及水蜜丸,用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浓缩丸,口服,一次0.7~0.8g,一日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5g或5g(含乳糖),一日3次;
重症者加服1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丸剂:浓缩蜜丸每丸重3g;
水蜜丸每丸重9g;
浓缩丸每10丸重1.5g。
颗粒剂:每袋装(1)15g;
(2)2.5g(含乳糖)。
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52g。
三、表里双解 5.防风通圣丸(颗粒)【药物组成】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栀子、石膏、黄芩、连翘、桔梗、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方解】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邪从汗而解,共为君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
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共为臣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
白术健脾燥湿,为佐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备,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1.感冒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所致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浮紧或弦数;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风疹湿疮内蕴湿热、复感风邪所致恶寒发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丹斑隐疹,瘙痒难忍或湿疮;
荨麻疹、湿疹见上述证候者。
3.瘰疬颈部一侧或两侧见结块肿大如豆,或兼见恶寒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淋巴结结核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通便、解热、抗炎、抑菌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性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本品解表通里,清热解毒,虚寒证者不宜用。
2.孕妇慎用。
3.不宜久服。
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油腻、鱼虾海鲜类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6g;
大蜜丸一次1丸;
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3g,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20丸重1g;
大蜜丸每丸重9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6g。
颗粒剂:每袋装3g。
四、扶正解表 6.玉屏风颗粒 【药物组成】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方解】黄芪重用益气固表,实卫而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为臣药。防风走表而御风邪,为佐药。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
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诸药合用,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临床应用】1.自汗多由气虚卫外不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2.体虚易感冒由表虚不固所致的神疲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冒,舌淡,脉虚。
【药理毒理】本品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宜饭前服用。
2.热病汗出不宜服用。
3.阴虚盗汗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之品,忌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5g。
第二节 祛暑剂 一、解表祛暑 7.保济丸 【药物组成】广藿香、苍术、白芷、化橘红、厚朴、菊花、蒺藜、钩藤、薄荷、茯苓、薏苡仁、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
【功能主治】解表,祛湿,和中。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
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方解】方中广藿香芳香辛散,解表化湿;
苍术、白芷解表散寒,燥湿宽中,三药共为君药。
化橘红、厚朴燥湿除满,下气和中;
菊花、蒺藜、钩藤、薄荷清宣透邪,六药共为臣药。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
神曲茶、稻芽、木香醒脾开胃,行气和中;
葛根升清止泻;
天花粉清热生津,七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解表,祛湿,和中之功。
【临床应用】1.感冒外感表邪、胃失和降所致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噎食嗳酸、恶心呕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舌质淡、苔腻、脉浮;
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急性胃肠炎感受时邪、饮食不慎所致吐泻不止、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腹痛或不痛、胸膈满闷、四肢清冷、舌苔白腻、脉濡弱。
3.晕动症乘坐交通工具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
【药理毒理】1.本品具有抗炎、镇痛及调节胃肠平滑肌张力等作用。
2.毒理本品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699.8±30.11g/kg(相当于临床口服量的5000倍)。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解表,祛湿,外感燥热者不宜用。
2.急性肠道传染病之剧烈恶心、呕吐、水泻不止者不宜用。
3.哺乳期妇女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1.85~3.7g,一日3次。浓缩丸:一次1.2g,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瓶装(1)1.85g,(2)3.7g;
浓缩丸:每瓶装1.2g。
8.藿香正气水 【药物组成】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白芷、厚朴(姜制)、大腹皮、生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浸膏。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藿香味辛,性微温,既可解表散风寒,又芳香化湿浊,且辟秽和中,升清降浊,以为君药。辅以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芳化湿浊,为臣药。厚朴、大腹皮行气燥湿、除满消胀,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苍术、茯苓燥湿健脾、和中止泻,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脾胃,并调和药性。诸药相合,内外兼治,表里双解,风寒得解,湿滞得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临床应用】1.感冒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
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呕吐因湿阻中焦所致的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
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因湿阻气机、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
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4.中暑因外感暑湿、气机受阻所致的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舌苔白厚腻;
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促进胃肠运动、解除肠痉挛、抗过敏、镇吐、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紫癜、休克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不宜用。
2.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3.饮食宜清淡。
4.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时摇匀。
【剂型规格】酊剂:每瓶装10ml。
二、健胃祛暑 9.十滴水 【药物组成】樟脑、干姜、桉油、小茴香、肉桂、辣椒、大黄。
【功能主治】健胃,祛暑。用于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
【方解】方中樟脑辛香辟秽,开窍祛暑,为君药。干姜温脾和中,化湿除满;
桉油透邪疏风,清热解暑,二药共为臣药。小茴香理气开胃,辛香止痛;
肉桂温中理气;
辣椒消食解结,辟毒开胃;
大黄荡涤实浊,四药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收健胃祛暑之功。
【临床应用】中暑夏秋季节感受暑湿所致头晕,头重如裹,恶心,脘腹胀痛,胃肠不适或泄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濡缓。
【药理毒理】本品有抑制胃肠运动、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猩红热样药疹、接触性皮炎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5ml。
【剂型规格】酊剂:每瓶装(1)5ml;
(2)10ml。
第三节 泻下剂 润肠通便 10.麻仁润肠丸(软胶囊)【药物组成】火麻仁、大黄、苦杏仁(去皮炒)、白芍、陈皮、木香。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方解】方中以质润多脂的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攻积泻下,更取苦杏仁、白芍,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
二则甘润可减缓大黄攻伐之力,使泻下而不伤正,共为臣药。再以陈皮、木香调中宣滞,加强降泄通便之力,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临床应用】便秘胃肠积热所致大便秘结,胸腹胀满,口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习惯性便秘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通便、促进肠运动等作用。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本品软胶囊后出现腹痛。
【禁忌】1.孕妇禁用。
2.严重气质性病变引起的排便困难,如结肠癌,严重的肠道憩窒,肠梗阻及炎症性肠病等禁用。
【注意事项】1.虚寒性便秘不宜用。
2.月经期慎用。
3.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4.有慢性病史者、小儿及年老体虚者不宜长期服用。
5.服药后大便次数过多,大便偏稀,可酌情减量或停服。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软胶囊剂: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年老、体弱者酌情减量使用。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6g。
软胶囊剂:每粒装0.5g。
第四节 清热剂 一、清热泻火 11.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药物组成】黄连、黄芩、黄柏(酒炒)、石膏、栀子(姜制)、大黄(酒制)、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炒)、川芎、防风、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方解】方中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
栀子、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并可引热毒从二便而出,共为君药。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疏散风热,共为臣药。佐以旋覆花下气行水;
桔梗清热利咽排脓,载药上行。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上通下行,使火热随之而解。
【临床应用】1.暴风客热因风热上攻,肺胃热盛,引动肝火上蒸头目所致,症见眼内刺痒交作,羞明流泪,眵多,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浮数;
急性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2.聤耳因风热邪毒上犯,并肺胃热盛,毒热结聚,循经上蒸耳窍,气血相搏,化腐成脓所致,症见急剧发作,耳痛显著,眩晕流脓,重听耳鸣,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见上述证候者。
3.口疮因风热邪毒内侵,或肺胃热盛,循经上攻于口所致,症见口腔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破溃,渗出疼痛,口热口臭,身痛不适,口干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滑数;
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见上述证候者。
4.牙宣因肺胃火盛,风热内侵,火热蕴郁,循经上蒸于龈所致,症见牙龈红肿,出血渗出,疼痛,口干口渴,口臭口黏,便秘尿黄,舌苔黄,脉浮弦数;
急性牙龈(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5.尽牙痈因风热邪毒侵袭,并有肺胃火盛,蕴热化火结毒,循经郁结牙龈冠周所致,症见冠周牙龈充血肿胀,渗出化脓,疼痛剧烈,口热口臭,口渴口干,张口可受限,便秘,尿黄,舌苔黄厚,脉弦实数;
急性智齿冠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6.喉痹因风热邪毒内侵,并肺胃热盛,蕴热生火相结,循经上蒸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头痛,身热,尿黄便干,舌苔黄,脉弦数;
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及通便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有发生急性肝损害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清实热火毒,阴虚火旺者慎用。
2.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等食物。
5.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或水蜜丸一次3~6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2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袋装6g;
水蜜丸每40丸重3g;
大蜜丸每丸重6g。
颗粒剂:每袋装2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重0.3g(薄膜衣片)。
12.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药物组成】人工牛黄、石膏、黄芩、大黄、雄黄、冰片、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方解】方中人工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心泻火解毒,为君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胃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苦寒沉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通便,开实火下行之途,共为臣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桔梗味苦辛,归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效。
【临床应用】1.口疮因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疼痛剧烈,或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实有力;
口腔炎、口腔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牙痛因三焦火盛所致的牙龈红肿疼痛,发热,甚则牵引头痛,日轻夜重,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面颊红肿,颌下瘰疬疼痛,苔黄,脉滑数有力;
急性牙周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
3.急喉痹因火毒内盛,火热上攻所致的咽痛红肿,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腹胀胸满,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牛黄解毒片后有发生药疹、过敏性休克、肝脏损害、砷中毒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所致口疮、牙痛、喉痹者不宜用。
2.本品苦寒泄降,脾胃虚弱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因方中含有雄黄,故不宜过量、久服。
5.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6.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水丸一次2g,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小粒一次3粒;
大粒一次2粒,一日2~3次。
软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
片剂:口服。小片一次3片,大片一次2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3g。
胶囊剂:每粒(1)0.3g(小粒);
(2)0.4g(大粒)。
软胶囊剂:每粒装0.4g。
片剂:每片(1)0.3g(小片);
(2)0.6g(大片)。
13.牛黄上清丸(胶囊、片)【药物组成】人工牛黄、菊花、连翘、荆芥穗、白芷、薄荷、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石膏、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冰片、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方解】方中人工牛黄性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清热解毒之佳品,故为君药。菊花、连翘凉散风热,清热解毒;
荆芥穗、白芷解表散风,消肿止痛;
薄荷疏风清热,利咽解毒,诸药均有发散火邪之能,有“火郁发之”之意,故为臣药。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凉血消肿,能够清泻三焦实火;
石膏清解阳明经实热火邪;
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凉血活血,上行头目,祛风止痛;
冰片疏散郁火,通关开窍,清利咽喉,聪耳明目,以助清上焦热邪,透发火郁,以为佐药。桔梗轻清上浮,载药上行;
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头痛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症见头痛,伴有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
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见上述证候者。
2.眩晕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症见眩晕,面红,目赤,耳鸣,耳聋;
原发性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3.暴风客热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引动肝火,上犯头目所致,眼内刺痒交作,羞明流泪,眵多,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浮数;
急性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4.喉痹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蕴热生火相结,循经上蒸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头痛,身热,尿黄,便干,舌苔黄,脉弦数;
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5.口疮、口糜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蕴热生火产毒,结聚口腔而致,症见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破溃,渗出疼痛,口干口渴,身痛乏力,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洪数;
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见上述证候者。
6.牙宣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火热相搏,蕴结上犯牙龈所致,症见牙龈红肿,出血渗出疼痛,口干口渴,口臭口热,便秘,尿黄,舌苔黄,脉浮弦数;
急性牙龈(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7.牙痈因热毒内盛,复感风火上攻,蕴热化火结毒,循经至冠周牙龈,症见牙龈充血肿胀,渗出化脓,疼痛剧烈,口热口臭,张口可受限,便秘,尿黄,舌苔黄厚,脉弦实数;
急性智齿冠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镇痛、抗炎、通便和解热的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及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报道。
21【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所致的头痛眩晕,牙痛咽痛不宜用。
2.孕妇慎服。
3.本品寒凉,易伤胃气,小儿、年老体弱、大便溏软者慎服。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5.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6.用本品治疗喉痹,口疮,口糜,牙宣,牙痈时,可配合使用外用药物,以增强疗效。
7.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经常漱口,以减少邪毒滞留。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16粒重3g;
大蜜丸每丸重6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重0.25g。
二、清热解毒 14.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药物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方解】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又可清解心胃之热毒,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良药,故为君药。黄芩苦寒,长于清肺热与上焦实火,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连翘味苦,性微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透表达邪,长于清心火而散上焦之热,二药共为臣药。全方配合,药少而力专,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感冒因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亚甲1型、流感病毒亚甲3型、流感病毒A1、流感病毒A3、腺病毒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皮肤瘙痒、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服。
2.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合剂: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颗粒剂:口服或开水冲服。无糖颗粒:一次5g,一日3次,6个月以下,一次1.0~1.5g,6个月至1岁,一次1.5~2.0g,1岁至3岁,一次2.0~2.5g,3岁以上儿童酌量或遵医嘱。含糖颗粒,服用量加倍。
22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合剂:每瓶装100ml。
颗粒剂:每袋装5g(1)无糖颗粒(相当于原药材60g);
(2)含糖颗粒(相当于原药材30g)。
胶囊剂:每粒装0.4g。
片剂:每片重0.5g。
15.银黄颗粒(片)【药物组成】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
【功能主治】清热疏风,利咽解毒。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肿大、口渴、发热;
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金银花性寒泄降,为花主散,功善清热解毒,又兼疏风散热,透散表邪,为主药。黄芩味苦气寒,既除上焦湿热火毒,又清肺热、泻肺火,为辅药。二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热之效。
【临床应用】1.急、慢乳蛾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肺胃热盛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剧烈,咽痛连及耳根及颌下,吞咽困难,喉核红肿较甚,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连成伪膜,高热,渴饮,口臭,舌质红赤,苔黄厚,脉洪大而数;
急、慢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2.急、慢喉痹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肺胃热盛所致,症见咽部红肿,疼痛较剧,发热较高,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洪数;
急、慢性喉炎见上述证候者。
3.感冒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化热,肺胃热盛所致,症见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黄,脉浮数;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细菌毒素、抗过敏、抗炎作用。
【不良反应】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本品清热解毒,阴虚火旺者慎用。
2.本品苦寒,脾气虚寒,大便溏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腥食物。
【用法用量】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4-8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2~4片,一日4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4g。
片剂:每片重0.25g。
16.板蓝根颗粒 【药物组成】板蓝根。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
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板蓝根性味苦寒,苦能泄降,寒能清热,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能。
火毒内蕴,肺胃热盛所致急喉痹、急乳蛾,瘟疫时毒,热毒蕴结所致的痄腮、咽喉肿痛皆可用之。
【临床应用】1.急喉痹因火毒炽盛,上灼于咽而致咽部红肿、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2.急乳蛾因肺胃热毒壅盛,上蒸喉核而致喉核红肿、疼痛剧烈、或化脓,吞咽困难,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3.痄腮因瘟疫时毒,热毒蕴结所致发热、腮部肿胀,舌红,苔黄,脉数;
急性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抗内毒素、抗病原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吐稀白痰者不宜用。
2.阴虚火旺之喉痹、乳蛾者不宜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10g(含糖型),或一次3~16g(无糖型),一日3~4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含糖型每袋装(1)5g;
(2)10g。无糖型每袋装3g。
三、清肝解毒 17.护肝片(胶囊、颗粒)【药物组成】柴胡、茵陈、板蓝根、猪胆粉、绿豆、五味子。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
【方解】方中柴胡苦辛微寒,疏肝理气,解郁止痛。茵陈苦辛微寒,清热除湿,利胆退黄。
板蓝根、猪胆粉、绿豆均能清热解毒,绿豆且可健脾和中。五味子健脾益气,护肝降酶。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热解毒,保肝降酶之功。
【临床应用】1.胁痛因肝郁脾虚,情志不遂,郁热夹毒所致两胁串痛,舌苔黄,脉弦;
急、慢性肝病见上述证候者。
2.黄疸因肝胆湿毒蕴结所致身目发黄,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
急、慢性肝病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本品药性偏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本品降酶时,一般疗程为一个月,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指标下降时应注意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是否下降,并全面观察肝功能及相应体征是否好转,以免延误病情。
3.如果肝功能全面好转,需停用本药品时应递减剂量,不宜骤停,以免ALT反跳。
4.重症肝炎、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宜用。
5.服药期间应绝对戒酒。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胶囊剂:用温开水送服。一次4粒,一日3次。
颗粒剂:用温开水送服。一次2g,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36g。
胶囊剂:每粒装0.35g。
颗粒剂:每袋装2g。
四、清热祛湿 18.茵栀黄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
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茵陈味苦微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故为君药。栀子苦寒,清三焦火邪,除肝胆湿热而退黄,为臣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胆退黄;
金银花甘寒,清热凉血解毒,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
【临床应用】黄疸因湿热瘀毒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症见身目悉黄,黄色鲜亮,发热,胸闷,胁痛,恶心呕吐,口苦,二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急性肝胆病,慢性肝胆病急性发作期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保肝及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寒湿所发黄疸,症见黄色晦暗,肢凉怕冷,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2.本品不宜用于肝衰竭的黄疸,梗阻性黄疸以及残留黄疸。
3.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黄疸应慎用。
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用法用量】颗粒剂:口服。一次3g,一日3次。
口服液: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3g。
口服液:每支装10ml(含黄芩苷0.4g)。
19.复方黄连素片 【药物组成】木香、吴茱萸、白芍、盐酸小檗碱。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
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本方为中西合方制剂,方中木香行气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盐酸小檗碱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用于多种肠道细菌感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之效。
【临床应用】1.痢疾因饮食不洁,大肠湿热所致腹泻,脓血样大便,里急后重,腹痛,恶心,呕吐,发热;
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2.泄泻因大肠湿热所致大便稀软,甚则如稀水样,次数明显增加,气味酸腐臭,或完谷不化,伴腹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渴;
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忌】溶出性贫血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苦寒,虚寒性泻痢者慎用。
2.妊娠期慎用。
3.本品不可过服、久服。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5.含鞣质的中药与盐酸小檗碱合用后,生成难溶性鞣酸盐沉淀降低疗效。
6.严重脱水者,则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含盐酸小檗碱30mg。
第五节 温里剂 温中健脾 20.附子理中丸(片)【药物组成】附子(制)、干姜、党参、白术(炒)、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方解】方中制附子补火助阳,温肾暖脾,为君药。干姜辛热,温运脾阳,功专温脾暖中,祛寒止泻;
党参甘温,补脾胃,疗中虚,共为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合党参复运化而正升降,有佐助之能,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兼和药性,为佐使药。全方配伍,共收温中健脾之功。
【临床应用】1.脾胃虚寒证因脾胃虚弱,寒自内生,或感外寒所致脘腹疼痛,或隐痛绵绵,得温痛减,口不干,肢冷畏寒,或泻下稀溏,食少,乏力,神疲;
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结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2.胃痛因中虚有寒,不能运化所致胃脘冷痛,畏寒肢凉,喜热饮食,舌淡苔白,脉细弦;
急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因脾胃虚弱,寒邪困脾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手足不温;
急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增强抗寒能力、镇痛、抑制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1.大肠湿热泄泻者不宜用。
2.急性肠胃炎,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不宜用。
3.孕妇慎用。
4.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
5.本品中有附子,服药后如有高血压增高、头痛、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去26医院就诊。
6.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1.大肠湿热泄泻者不宜服用。
【用法用量】丸剂: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水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浓缩丸:口服。一次8~12丸,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6~8片,一日1~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水蜜丸每袋装6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
片剂:每片重0.25g。
21.香砂养胃丸(颗粒、片)【药物组成】白术、木香、砂仁、豆蔻(去壳)、广藿香、陈皮、厚朴(姜制)、香附(醋制)、茯苓、枳实(炒)、半夏(制)、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脘闷不舒、胃痛隐隐、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方解】方中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木香和胃止痛,砂仁醒脾开胃,为君药。豆蔻、藿香化湿行气,和中止呕;
陈皮、厚朴理气和中,燥湿除积;
香附理气止痛,共为臣药。茯苓健脾利湿,枳实破气消积,半夏降逆止呕,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和胃之力。
【临床应用】1.痞满因脾虚不运,胃气阻滞所致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胸脘堵闷,嘈杂不适,苔薄白,脉细滑;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2.胃痛因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胃脘胀痛,痛窜胁背,脘闷不适,呕吐酸水;
胃炎、溃疡病见上述证候者。
3.纳呆因脾胃虚弱,胃不受纳,脾不运化所致不思饮食,食则饱胀,大便稀溏,体乏无力;
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胃溃疡和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胃阴虚,表现为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者不宜用。
2.湿热中阻所致痞满、胃痛、呕吐者慎用。
3.孕妇慎用。
4.过敏体质者慎用。
5.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9g,一日2次;
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8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100丸重20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颗粒剂:每袋装5g。
片剂:每片0.6g。
第六节 止咳、平喘剂 一、散寒止咳 22.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药物组成】紫苏叶、麻黄、前胡、苦杏仁、桔梗、陈皮、半夏(制)、茯苓、黄芩、枳壳(炒)、甘草。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痠痛。
【方解】方中紫苏、麻黄性温辛散,疏风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共为君药。前胡、苦杏仁降气化痰平喘,桔梗宣肺化痰利咽,三药相伍,以复肺脏宣发肃降之机;
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共为臣药。黄芩清泻肺热,以防外邪内郁而化热,并防麻黄、半夏等温燥太过,枳壳理气,使气行则痰化津复,共为佐药。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相合,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咳嗽因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气逆痰阻所致发热恶寒,恶寒较甚,头痛鼻塞,咳嗽痰白,无汗而喘,骨节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明显,微恶风,有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者不宜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7g;
大蜜丸一次2丸;
浓缩丸一次8~10丸,一日2~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9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2粒,一日2~3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蜜丸每100丸重10g;
大蜜丸每丸重6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颗粒剂:每块重9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薄膜衣每片重0.3g。
二、清肺止咳 23.蛇胆川贝液 【药物组成】蛇胆汁、平贝母。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祛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方解】方中蛇胆汁、川贝母性味苦寒,均可清肺化痰,蛇胆汁可清热解毒,川贝母能清热散结,两者同用,用于外感风热咳嗽,痰火郁结,咯痰黄稠,全方共奏清肺,止咳,祛痰之功。
【临床应用】咳嗽外感风热犯肺,或风寒郁肺化热所致的咳嗽,气粗,痰稠黄,咯吐不爽,发热,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止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蛇胆川贝液后有发生全身荨麻疹样药疹、弥漫性红斑型药疹、水肿性紫癜型药疹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风寒咳嗽,痰湿犯肺,久咳不止者慎用。
2.孕妇、体质虚弱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次;
小儿酌减。
【剂型规格】口服液:每支装10ml。
24.橘红丸(颗粒、胶囊、片)【药物组成】化橘红、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苦杏仁、紫苏子(炒)、桔梗、紫菀、款冬花、瓜蒌皮、石膏、地黄、麦冬。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粘稠,胸闷口干。
【方解】方中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浙贝母清热泄火,化痰止咳,共为君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合用,取二陈汤之意,健脾燥湿,理气祛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共为臣药;
杏仁、紫苏子降气化痰;
桔梗宣肺化痰,畅壅塞之气,使气利痰自愈;
紫菀、款冬花、瓜蒌皮、石膏清肺中郁热,加强清热化痰作用;
地黄、麦冬防温燥痰热伤阴,共为佐药。全方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咳嗽因痰浊阻肺,郁而化热,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痰多色黄,不易咯出,胸闷,口干,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急慢性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清化痰热,气虚喘咳及阴虚燥咳者不宜用。
2.脾胃虚寒,腹痛、喜暖、泄泻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1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5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蜜丸每100丸重10g;
大蜜丸每丸重(1)3g,(2)6g。
颗粒剂:每袋装11g(相当于原生药7g)。
29胶囊剂:每粒装0.5g。
25.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药物组成】连翘、枇杷叶(蜜炙)、瓜蒌、枳实、葶苈子(炒)、桔梗、山楂(炒)、莱菔子(炒)、槟榔、蝉蜕。
【功能主治】清热肃肺,消积止咳。用于小儿食积咳嗽,属痰热证,症见:咳嗽,以夜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等。
【方解】方中连翘清热,枇杷叶止咳,共为君药。瓜蒌、枳实、葶苈子、桔梗清肺消痰,为臣药。山楂、莱菔子、槟榔消食导滞;
蝉蜕宣肺利咽,为佐药。共奏清热肃肺,消积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咳嗽由脾失健运,乳食停滞,化热生痰,又外感风邪,肺失清肃所致,症见咳嗽痰鸣,痰粘黄稠,腹胀,口臭;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体质虚弱、肺气不足、肺虚久咳、大便溏薄者慎用。
2.三个月以下婴儿不宜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食品。
【用法用量】口服。周岁以内一次5ml,一岁至二岁一次10ml,三岁至四岁一次15m1,五岁以上一次20m1,一日3次。5天为一疗程。
【剂型规格】口服液:每支装10ml。
三、润肺止咳 26.养阴清肺丸 【药物组成】地黄、玄参、麦冬、白芍、牡丹皮、川贝母、薄荷脑、甘草。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方解】方中地黄养阴清热,为君药。玄参、麦冬滋肺肾之阴,凉血解毒;
白芍敛阴泄热,共为臣药。牡丹皮凉血而消肿痛,川贝母润肺化痰,薄荷脑祛风利咽,共为佐药。
甘草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润燥,清肺利咽之功。
【临床应用】1.咳嗽因阴虚肺燥所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舌质红,脉细数;
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2.咽痛因阴津不足所致咽干咽痛,舌质红,脉细数。
【药理毒理】本品有镇咳、祛痰、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糖尿病患者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3.痰湿壅盛,表现为痰多粘稠,或稠厚成块者禁用。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性食物。
30【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每丸重9g。
四、清肺平喘 27.蛤蚧定喘丸 【药物组成】蛤蚧、百合、紫苏子(炒)、苦杏仁(炒)、紫菀、瓜蒌子、麻黄、黄芩、黄连、石膏、石膏(煅)、鳖甲(醋制)、麦冬、甘草。
【功能主治】滋阴清肺,止咳平喘。用于肺肾两虚、阴虚肺热所致的虚劳咳喘,气短胸闷,自汗盗汗。
【方解】方中蛤蚧补肺益肾,止咳定喘,百合养阴清热,为君药。紫苏子、苦杏仁降气平喘,紫菀化痰止咳,瓜蒌子润肺化痰,麻黄宣肺平喘,为臣药。黄芩、黄连、生石膏、煅石膏清泻肺热,鳖甲养阴敛汗,麦冬养阴润肺,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以上药物寒温并用,宣敛结合,补清兼施,共奏滋阴清肺,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应用】1.喘证因肺肾两虚、肾不纳气,痰热内阻所致气喘,动则尤甚,干咳少痰或无痰,自汗盗汗,不思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喘息型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2.咳嗽因肺肾两虚、阴虚内热所致的虚劳久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白,兼见喘息,动则尤甚,不思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平喘、祛痰、镇咳、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儿童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3.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小蜜丸每60丸重9g;
大蜜丸每丸重9g。
第七节 开窍剂 一、清热开窍 28.清开灵颗粒(胶囊、片、注射液)清开灵颗粒(胶囊、片)【药物组成】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珍珠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用于外感热病、热毒壅盛证,症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咽喉肿痛、舌质红绛苔黄、脉数;
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凉肝息风,为君药。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共为臣药。珍珠母平肝潜阳,镇惊31安神,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
【临床应用】1.外感热病因感受热邪而致发热,烦躁,咳嗽,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数;
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2.病毒性肝炎因湿热阻络所致胁肋胀痛,脘腹胀闷,口苦,恶心,大便不调,小便短赤,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药理毒理】1.本品有解热、利胆、抗炎作用。
2.毒理:清开灵胶囊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112g生药/kg;
清开灵颗粒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57.8g/kg。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2.久病体虚便溏者慎用。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服。
4.过敏体质者慎用。
5.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颗粒剂: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1~2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3g。
胶囊剂:每粒装0.25g。
片剂:每片重0.5g。
清开灵注射液 【药物组成】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粉)、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珍珠母(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
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凉肝息风,为君药。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共为臣药。珍珠母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
【临床应用】1.外感高热因外感温热邪毒所致高热烦躁,口渴饮冷,胸闷咳喘,痰多色黄,甚至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斑疹,吐衄,舌绛苔黄,脉数;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因热毒内盛,痰阻清窍所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
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急性肝炎因肝胆热盛所致高热烦躁,胁痛,口苦,纳呆,腹胀,尿赤,便结,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抗脑缺血(出血)致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细胞、抗内毒素、抗血栓、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实验性肾衰动物肾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以各种类型过敏反应为主,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一般过敏反应,偶见皮疹、面红、局部疼痛等。
32【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2.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
3.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做脱敏处理。
4.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浑浊时不得使用。如经10%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出现混浊亦不得使用。
5.药物配伍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阿拉明、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
6.清开灵注射液稀释以后,必须在4小时以内使用。
7.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儿童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为宜。
8.除按【用法用量】中说明使用以外,还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按每10ml药液加入100ml溶液稀释后使用。
9.本品不能与其他注射剂混合用。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日2~4ml。重症患者静脉滴注,一日20~40ml,以10%葡萄糖注射液200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ml稀释后使用。
【剂型规格】注射剂:每支装(1)2ml;
(2)5ml;
(3)10ml。
29.安宫牛黄丸 【药物组成】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黄连、黄芩、栀子、雄黄、冰片、郁金、朱砂、珍珠。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见上述症状者。
【方解】方中牛黄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息风止痉,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定惊,麝香芳香开窍,通络醒神,共为君药。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雄黄解毒豁痰,共为臣药。冰片、郁金通窍醒神,化浊开郁;
朱砂、珍珠镇心安神,定惊止搐,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
【临床应用】1.昏迷因风温、春温、暑温疫毒,燔灼营血,内陷心包,风动痰生,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喉间痰鸣,痉厥抽搐,斑疹吐衄,舌绛苔焦,脉细数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因痰火内盛,肝阳化风,风阳挟痰,上扰神明所致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脉弦滑而数者;
脑梗塞、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惊风小儿因外感热病,热极生风,兼及痰热内盛,闭塞神明所致的高热烦躁,头痛咳嗽,喉间痰鸣,神昏谵妄,惊厥抽搐,舌红绛,苔焦黄,脉弦数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对多种病因所致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活化中枢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也具保护作用;
以及具有镇静、解热、抗炎等作用。
【不良反应】有使用安宫牛黄丸引起汞毒性肾病或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中风脱证神昏,舌苔白腻,寒痰阻窍者不宜用。
2.本品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神志清醒后当停用。
3.本品含有雄黄,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类同服。
4.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6.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肢寒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由闭证变为脱证时,应立即停药。
7.高热神昏,中风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难者,当鼻饲给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
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丸剂:每丸重3g。
二、化痰开窍 30.苏合香丸 【药物组成】苏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沉香、檀香、木香、香附、乳香(制)、丁香、荜茇、白术、朱砂、水牛角浓缩粉、诃子肉。
【功能主治】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气痛。
【方解】方中苏合香、安息香、麝香、冰片芳香走窜,开窍醒脑,共为君药。沉香、檀香行气止痛,散寒化浊;
木香、香附理气解郁,和胃止痛;
乳香活血定痛;
丁香、荜茇温中降逆,散寒止痛,共为臣药。白术燥湿化浊;
朱砂镇静安神;
水牛角凉血清心;
诃子温涩敛气,可防诸药辛散太过,耗伤正气,共为佐药。全方配伍,共奏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中风因痰湿蒙塞心神所致,症见神昏不语,痰涎壅盛,面色苍白或晦暗,四肢不温,肢体不用或松懈瘫软,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缓或细滑;
急性脑血管病见上述证候者。
2.中暑因感受暑湿秽浊,蒙闭心包所致,症见突然神昏,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苔白,脉迟。
3.胸痹因胸阳不振,痰瘀互阻,心脉不通所致,症见胸痛胸闷,气短喘促,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滑;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4.腹痛因寒湿凝滞,气机不畅所致,症见脘腹冷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等。
【药理毒理】本品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延长动物的耐缺氧能力,以及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热病、阳闭、脱证不宜用。
2.中风正气不足者慎用,或配合扶正中药服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4.本品香燥药物过多,易耗散正气,故不宜久服。
5.急性脑血管病服用本品,应结合其他抢救措施。
6.对中风昏迷者,应鼻饲给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每日1~2次。
【剂型规格】丸剂:每丸重3g。
第八节 固涩剂 补肾缩尿 31.缩泉丸(胶囊)【药物组成】益智仁(盐炒)、乌药、山药。
【功能主治】补肾缩尿。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卧遗尿。
【方解】方中益智仁辛、温,归肾、脾经,温补之中兼有收涩之性,既能温肾助阳以散寒,又能固肾缩尿而止遗,故为君药。乌药辛、温,归肾与膀胱经,辛开温散,疏通气机,温肾散寒,暖膀胱而助气化,用为臣药。山药补脾益肾,固涩精气,为佐药。三药合用补肾散寒而除下焦虚冷,使肾气复而膀胱约束有权,以达缩尿止遗之功。
【临床应用】1.多尿由肾气虚寒,膀胱气化失常所致,症见小便频数,小便清长,夜间尤甚,腰膝痠软,舌质淡,脉沉细弱;
神经性尿频见上述证候者。
2.遗尿由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症见小儿夜间遗尿,伴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脉沉细;
功能性遗尿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利尿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肝经湿热所致遗尿不宜用。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饮酒、辛辣食物。
4.宜饭前服用。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一次3~6g,一日3次,或遵医嘱。
胶囊剂:口服。成人每次6粒,5岁以上儿童每次3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每20粒重1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第九节 扶正剂 一、健脾益气 32.补中益气丸(颗粒)【药物组成】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阴挺,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子宫脱垂。
【方解】本方重用炙黄芪甘温,能健脾益气,升阳举陷,为君药。党参、白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升麻、柴胡辅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当归补血和血,防升阳之品燥烈伤阴,共为佐药。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有佐使之功。全方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临床应用】1.泄泻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大便溏泻,或久泻不止,水谷不化,稍进油腻等不易消化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气短,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证候者。
2.脱肛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肛门下坠或脱出,劳累、增加腹压、咳嗽等均可脱出,伴面色苍白,唇淡,气短,倦怠乏力,腹胀腹痛,舌淡少苔,脉虚无力。
3.阴挺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自觉阴道有块状物脱出,阴道坠胀,活动或体力劳动时加重,白带增多,质稀色白;
伴精神疲倦,面色苍白无华,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小腹下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子宫脱垂或阴道脱垂见上述表现者。
此外,临床尚可用治胃下垂、消化性溃疡、上睑下垂、低血压、头痛、眩晕等辨证属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胃溃疡、调节消化液分泌、促进小肠吸收、增强免疫功能和抗肿瘤、抗突变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阴虚内热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有恶寒发热表证时不宜用。
2.宜空腹或饭前服,亦可在进食时同服。
3.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4.高血压患者慎服。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6g,一日2~3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3g,一日2~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小蜜丸每100丸重20g;
水丸每50粒重3g,每袋装6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
颗粒剂:每袋装3g。
33.参苓白术散(丸、颗粒)【药物组成】人参、白术(炒)、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炒)、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方解】方中人参甘苦微温,主入脾肺二经,为补气要药;
白术甘温而性燥,既可益气补虚,又能健脾燥湿;
茯苓甘淡,健脾利水渗湿,三药合用,益气健脾,共为君药。山药甘平,既补脾胃,又益肺肾;
莲子甘平而涩,补脾胃益心肾,而涩肠止泻;
扁豆甘平微温,补脾化湿;
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四药共为臣药。砂仁芳香辛温,化湿醒脾,行气和胃;
桔梗辛苦而平,宣肺化痰止咳,又可开提肺气,并载诸药上行,二药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脾胃,益肺气之功。
【临床应用】1.泄泻因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所致,症见大便溏泻,饮食不消,或大便稀薄,次数增多,脘腹胀闷不舒,纳食减少,或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萎黄,肢倦乏力,36甚则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濡而弱;
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放射性直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2.厌食因脾胃气虚,升降失司所致,症见厌食或拒食,纳呆腹胀,面色萎黄,乏力,自汗,精神稍差,肌肉不实或形体羸瘦,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舌淡苔腻,脉细弱;
小儿厌食症、消化不良、小儿缺锌症、神经性厌食等见上述证候者。
3.水肿因脾肺气虚,运化失常,水湿停留所致,症见肢体浮肿,面色萎黄或面白虚浮,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
功能性水肿见上述证候者。
4.咳嗽因脾肺气虚,夹湿生痰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痰白量多,咳声重浊,因痰而嗽,痰出咳平,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小儿肺炎或肺门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肺心病、老年慢性呼吸道感染等见上述证候者。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周期性麻痹、口腔黏膜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属于脾肺气虚证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抑制小肠推进、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湿热内蕴所致泄泻、厌食、水肿及痰火咳嗽者不宜用。
2.泄泻兼有大便不畅者不宜用。
3.孕妇慎用。
4.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5.服药期间忌食荤腥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散剂: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丸剂: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6g,一日3次。
【剂型规格】散剂:每袋9g。
丸剂:水丸每100粒重6g。
颗粒剂:每袋6g。
二、健脾和胃 34.香砂六君丸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陈皮、木香、半夏(制)、砂仁、炙甘草。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方解】方中以党参味甘性平,益气健脾,补中养胃,为君药。白术甘温而兼苦燥之性,甘温补气,苦燥健脾,与党参相协,益气补脾之力益著,为臣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前者补中健脾,守而不走,后者渗湿助运,走而不守,二者相辅相成,健脾助运之功益彰;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为佐药。炙甘草味甘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共奏益气健脾,行气和胃之功。
【临床应用】1.胃痛因脾胃气虚,胃气阻滞所致胃脘不适,疼痛胀闷,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37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胸闷嗳气,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细弱;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痞满因脾胃气虚,健运失职,胃气阻滞,升降失司或所致的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胸胁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食少便溏,少气懒言,舌淡红,苔白腻,脉细弱;
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因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所致大便溏泄,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大便中夹有未消化食物,面色萎黄,脘腹胀闷不舒,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
慢性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增强小肠推进功能及解除小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阴虚内热及湿热证者不宜用。
2.口干、舌少津、大便干者不宜用。
3.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大便水泻频频,脘腹作痛者不宜用。
4.孕妇慎用。
5.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用法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9g,一日2~3次。浓缩丸一次12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100粒重6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生药3g。
三、健脾养血 35.归脾丸(合剂)【药物组成】炙黄芪、龙眼肉、党参、白术(炒)、当归、茯苓、酸枣仁(炒)、远志(制)、木香、炙甘草。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头昏,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方解】方中炙黄芪甘微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甘温,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二者共为君药。党参、白术甘温补气,与炙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
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强补心养血之效,为臣药。茯苓、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为佐药。
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之效。
【临床应用】1.心脾两虚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而致气短懒言,失眠多梦,健忘,头晕头昏,肢倦乏力,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慢性疲劳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2.心悸因心脾两虚,心失所养而致心慌不安,失眠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3.失眠因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所致的失眠多梦,健忘,纳呆食少,肢倦乏力,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弱;
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
4.眩晕因气血虚弱,脑失所养而致头晕头昏,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贫血见上述证候者。
5.崩漏因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而致妇女经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甚或血流如涌,38色淡质清,神疲体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功能性子宫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6.便血因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血溢肠内而致便血,血色紫暗,甚至色黑,肢体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
胃、十二直肠溃疡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提高气血两虚大鼠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血清中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改善大鼠运动病条件性厌食,改善正常和记忆障碍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外感或实热内盛者不宜用。
2.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3.宜饭前服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浓缩丸一次8~10丸,一日3次。
合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合剂:每支装10ml。
四、滋阴补肾 36.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生血,为君药。山茱萸补益肝肾,并能涩精;
山药补养脾阴而补肾固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
泽泻利湿泄热而降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健运,与泽泻共降肾浊;
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性,三药称为“三泻”,共为佐药。
诸药相合,共奏滋补肾阴之功。
【临床应用】1.肾阴亏损证因久病伤肾,或禀赋不足,或房事过度,或过服温燥竭阴之品,而致肾阴亏损,症见腰膝痠软无力,眩晕,耳鸣,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燥咽干。
2.眩晕因先天肾阴不充,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精耗,以致脑髓空虚,而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神疲乏力,腰痠腿软,耳鸣;
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3.耳鸣因年老肾中精气不足,或欲念妄动,以致肾阴亏耗,耳窍失养而见耳鸣,眩晕,腰膝痠软;
神经性耳聋见上述证候者。
4.发热因素体阴虚,或病久伤阴,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见午后潮热,骨蒸劳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口燥咽干,腰膝痠软。
5.盗汗因烦劳过度,或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内藏而外泄,以致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五心烦热,两颧色红,口渴咽干。
6.遗精因恣情纵欲,房室劳伤,或禀赋不足,或手淫过度,肾精不藏而致遗精,39并伴头昏,耳鸣,腰膝痠软等。
7.消渴因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或劳欲过度导致阴虚燥热,而见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
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脾虚、气滞、食少纳呆者慎用。
2.感冒者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浓缩丸:口服。
一次8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大蜜丸:每丸重9g。
五、滋阴降火 37.知柏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知母、黄柏、茯苓、泽泻、牡丹皮。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滋阴补肾,益精填髓。臣以山茱萸、山药补肾固精,益气养阴,而助熟地黄滋补肾阴;
知母甘寒质润,清虚热,滋肾阴;
黄柏苦寒,泻虚火,坚真阴,配合熟地黄以滋阴降火。佐以茯苓健脾渗湿;
泽泻利水清热;
丹皮清泄肝肾,三药合用,使补中有泻,补而不腻。诸药配合,共奏滋阴降火之功。
【临床应用】1.阴虚火旺证因先天阴液亏虚,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阴液亏耗,虚火内扰而致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腰膝痠软,小便短赤。
2.阴虚发热因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则阳盛,水不制火而见午后潮热,骨蒸劳热,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
3.盗汗因烦劳过度,或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症见寐中汗出,醒后自止,五心烦热或潮热,两颧色红,口渴咽干。
4.咽痛因素体阴虚或热伤津液,虚火上炎,熏灼咽喉而致咽干不适,灼热,隐痛,咽痒干咳,有异物感,腰膝痠软,五心烦热;
慢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5.耳鸣因年老肾中精气不足,或房室不节,肾阴亏耗,耳窍失养而见耳鸣,眩晕,腰膝痠软;
神经性耳聋见上述证候者。
6.遗精因房室过度,恣情纵欲,或妄想不遂,扰动精室而致遗精,头晕,耳鸣,腰膝痠软,精神萎靡等。
【药理毒理】本品有降血糖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气虚发热及实热者不宜用。
2.脾虚便溏、气滞中满者不宜用。
403.感冒者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
六、滋肾养肝 38.杞菊地黄丸(胶囊、片)【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枸杞子、菊花、茯苓、泽泻、牡丹皮。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方解】方中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益肝肾精血之要药,重用为君药。臣以山茱萸补肾暖肝;
山药味甘,归脾、肺、肾经,性平不燥,作用缓和,补脾益肾涩精,为平补气阴之要药,佐以枸杞子滋阴补肾,养肝明目;
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
茯苓渗脾湿;
泽泻泄肾浊;
牡丹皮清肝火。
诸药配合,共奏滋肾养肝之功。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兼有养阴平肝,滋水明目作用。
【临床应用】1.眩晕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所致,症见头目眩晕,腰痠腰痛,口燥咽干,周身乏力;
原发性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2.圆翳内障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所致,症见视力缓慢下降,视物昏花,晶珠轻度混浊;
老年性白内障初期见上述证候者。
3.青盲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所致,症见视物不清,不能久视;
视神经萎缩见上述证候者。
4.目涩症因肝肾不足,阴虚所致,症见双目干涩,羞明畏光;
干眼症见上述证候者。
5.耳聋因肝肾不足所致,症见耳鸣、耳聋,伴有腰痠腰痛,口干咽燥,潮热,盗汗。
【药理毒理】本品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及增强免疫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实火亢盛所致的头晕、耳鸣慎用。
2.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酸冷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5~6粒,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重0.3g。
七、温补肾阳 39.金匮肾气丸(片)【药物组成】附子(炙)、桂枝、牛膝(去头)、地黄、山茱萸(酒炙)、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盐炙)、牡丹皮。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方解】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益火之源,两药相须,互增药力;
牛膝苦、酸、平,补肝肾,利尿通淋。三药配伍温阳化气利水,针对病机主病,为君药。地黄补血滋阴;
山茱萸既温补肾阳,又益肝肾之阴;
山药益气健脾补肾,培补肺气;
三药肝脾肾三阴并补,可收阴生阳长之效,共为臣药。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
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清利下焦湿热,防熟地滋腻;
牡丹皮清肝胆相火而凉血,制温药化燥。四药甘淡寒凉,与君药相反相成,用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功。
【临床应用】1.水肿由肾阳衰弱,气化不利所致,症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畏寒神疲,腰部痠胀,小便不利,舌淡,脉沉细;
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2.腰痛由肾阳亏虚,腰府失养所致,症见腰膝痠软,畏寒,四肢欠温,少气乏力,夜尿频多,舌淡,脉沉细;
腰肌劳损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作用】本品有提高肾阳虚模型大鼠睾丸及附睾脏器指数、提高血清睾酮水平、促进生精功能及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金匮肾气片后偶可见荨麻疹、心动过缓、胃酸增多。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湿热壅盛,风水泛溢水肿者不宜用。
2.本品含附子,不可过服、久服。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宜低盐饮食。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4~5g;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分次用水送服。
【剂型规格】丸剂:水蜜丸每100粒重20g;
大蜜丸每丸重6g。
片剂:每片重0.27g。
40.四神丸(片)【药物组成】补骨脂(盐炒)、肉豆蔻(煨)、吴茱萸(制)、五味子(醋制)、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方解】方中补骨脂大温,补肾阳以温脾土,治肾泄,为君药。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
吴茱萸辛苦大热,温肝脾肾以散阴寒,配合君药则温肾暖脾,固涩止泻之功益彰,故为臣药。五味子酸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
大枣补脾养胃,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之功。
【临床应用】泄泻因肾阳不足,阴寒内盛,伤及脾阳所致肠鸣腹胀,五更溏泻,久泻不止,食少不化,面黄,肢冷;
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抑制小肠运动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湿热痢疾、湿热泄泻者不宜用。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袋装9g。
片剂:每片重0.3g。
八、益气养阴 41.消渴丸 【药物组成】地黄、葛根、黄芪、天花粉、五味子、山药、玉米须、格列本脲。
【功能主治】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
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地黄甘寒,滋肾养阴,清热生津,以为君药。辅以葛根、黄芪补脾升阳,资生化源,生津止渴,共为臣药。佐以天花粉、五味子、山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固敛阴津;
玉米须利小便而泻热;
所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有降糖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之功。
【临床应用】消渴因素体阴虚火盛,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用温燥之品,或情志郁结化火,或房室耗伤,上、中、下三焦燥热日久,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所致。症见多渴多饮,小便频数,多食善饥,肢体消瘦,体倦无力,睡眠欠佳,腰膝痠痛;
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降血糖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偶见肠道不适,发热,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禁忌】1.孕妇、乳母禁用。
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禁用。
3.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4.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用。
5.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6.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忌肥甘、辛辣之品,控制饮食,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
忌烟酒。
2.服用本品时禁止加服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若合用其他类型口服抗糖尿病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血糖、尿糖、尿酮体、尿蛋白、肝、肾功能和血象,并进行眼科检查。
4.注意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脑病、糖尿病心病、糖尿病肾病等,以防止病情的恶化。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5g~2.5g(约5~10丸),一日3次,饭后温水送服。
【剂型规格】丸剂:每瓶装30g。
九、益气复脉 42.参麦注射液 【药物组成】红参、麦冬。
【功能主治】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机能,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并能减少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毒副作用。
【方解】方中红参甘温益气,固脱复脉,为君药;
麦冬甘寒滋阴,生津利脉,为臣药;
二药为伍,相得益彰,共奏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之功用。
【临床应用】1.脱证因元气大虚,阴液耗竭,真气欲脱而致的卒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汗出肢冷、呼吸微弱、口干舌燥、脉细数或微细欲绝等;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见上述证候者。
2.胸痹因心气不足、心阴亏耗引起的心脉失养,胸阳失于舒展而致的胸闷、心前区刺痛、心悸、气短、心烦、少寐、倦怠懒言、面色晄白,舌红、少苔、脉细数;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3.心悸因心气亏耗,心阴受损而致的心中悸动不安、气短、自汗、胸闷、心烦不寐、耳鸣、口干、烘热,舌红、脉细数;
病毒性心肌炎、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见上述证候者。
4.喘证因气阴两虚所致的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心烦不寐,口干舌燥,舌淡红,脉细数;
慢性肺心病见上述证候者。
5.血劳因气虚阴亏所致的头晕,心悸,倦怠乏力,失眠,心烦,口干舌燥,腰膝痠软,潮热盗汗,舌红脉细数;
慢性粒细胞减少症见上述证候者。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心力衰竭,肿瘤患者化疗、放疗后的辅助治疗属于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休克、抗心衰、抗心肌缺血、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
【禁忌】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禁用。
【注意事项】1.不能与其它药物混用或同时滴注。
2.使用前应对光检查,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不能使用。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次。静脉滴注一次10~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注射剂:每支装(1)2ml;
(2)5ml;
(3)10ml;
(4)20ml;
(5)50ml;
(6)100ml。
43.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生脉饮(颗粒、胶囊)【药物组成】红参、麦冬、五味子。
【功能主治】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脉微自汗。
【方解】方中以红参为君药,味甘性平,归脾、肺二经,能补脾益肺,健运中气,鼓舞清阳,生津止渴。臣以麦冬甘寒质润,入肺、胃、心经,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与红参合用,可使气旺津生,脉气得复。以五味子敛肺宁心,止汗生津,用为佐药。三药配合,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功。
【临床应用】1.胸痹因气阴两虚所致,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舌微红,脉微细;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2.心悸因气阴两虚所致,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夜寐不安,多梦,健忘,口舌干燥,惊悸,怔忡,舌质略红而干燥少津,脉微细;
病毒性心肌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保护心肌、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抗肺纤维化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
2.感冒病人不宜用。
3.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4.宜饭前服用。
5.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物。
6.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若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若见有气促、汗出、面色苍白者,应及时急诊救治。
【用法用量】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3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10g,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口服液:每支装10ml。
颗粒剂:每袋装10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生脉注射液 【药物组成】红参、麦冬、五味子。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脱证,心悸,胸痹,症见心悸气短,四肢厥冷,面白汗出,脉微细;
休克,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以红参为君药,味甘性平,归脾、肺二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健运中气,鼓舞清阳,生津止渴。臣以麦冬甘寒质润,入肺、胃、心经,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与红参合用,可使气旺津生,脉气得复。以五味子敛肺宁心,止汗生津,用为佐使。三药配合,制成注射液应用,效捷而力宏,共奏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
【临床应用】1.脱证因气阴两虚所致,症见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面色潮红,烦躁,口渴,小便短少,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至数不匀;
休克见上述证候者。
2.心悸因气阴两虚所致,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不华或面色潮红,头晕,自汗或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至数不匀;
病毒性心肌炎见上述证候者。
3.胸痹因气阴两虚所致,症见胸闷或心痛阵作,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失眠,舌偏红,脉细或结代;
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心肌缺血、抗休克、抗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静滴生脉注射液后偶见过敏反应、多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低血压及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1.寒凝血瘀胸痹心痛者不宜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4.本品不能与其他注射剂混合使用。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20~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注射剂:每支装(1)2ml;
(2)10ml;
(3)20ml。
第十节 安神剂 养心安神 44.天王补心丸(片)【药物组成】地黄、天冬、麦冬、酸枣仁(炒)、柏子仁、当归、党参、五味子、茯苓、远志(制)、石菖蒲、玄参、丹参、朱砂、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
【方解】本方重用地黄滋阴养血,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
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当归补血润燥,共为臣药。党参补气,五味子益气养阴安神;
茯苓、远志、石菖蒲宁心安神,交通心肾;
玄参滋阴降火,以制虚火上炎;
丹参活血祛瘀,凉血安神,补而不滞;
朱砂镇心安神,兼治其标,以上共为佐药。桔梗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综合全方,共奏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功。
【临床应用】1.心悸因心肾阴虚,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心悸,气短,汗出,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
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室性早搏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见上述证候者。
2.不寐因阴虚血少,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
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记忆力减退见上述证候者。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复发性口疮属心阴不足证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改善记忆功能的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1.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本品含朱砂,不宜长期服用,不可与溴化物、碘化物药物同用。
3.睡前不易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4.严重心律失常者,冠心病发病严重者,心肌炎发作急性期者,当及时做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或采取妥善的救治措施。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6g;
小蜜丸一次9g;
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2~3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片剂:每片重0.4g。
第十一节 止血剂 一、凉血止血 45.槐角丸 【药物组成】槐角(炒)、地榆(炭)、防风、黄芩、当归、枳壳(炒)。
【功能主治】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的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方解】方中槐角味苦性微寒,专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药。地榆炭凉血止血,防风疏风止血,共为臣药。黄芩清热燥湿,当归养血活血,枳壳下气宽肠,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肠疏风,风热湿毒既清,便血自止,共奏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之功。
【临床应用】1.便血因湿热壅遏大肠,灼伤血络所致,症见先血后便,血色鲜红,大便不畅,腹部胀痛,食少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痔疮,便秘、肛裂及其他肛门疾患或结、直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2.痔疮因风邪热毒或湿热壅遏大肠,灼伤血络所致,症见痔疮肿痛,便血,血色鲜红,大便不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虚寒性便血者不宜用。
2.孕妇及三岁以下儿童慎用。
3.失血过多,身体虚弱者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选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5.若痔疮便血,发炎肿痛严重和便血呈喷射状者,应立即采取综合急救措施。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二、散瘀止血 46.三七胶囊(片)【药物组成】三七。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方解】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且能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伤科之要药,凡跌打损伤,或筋骨折伤,瘀血肿痛等,本品皆为首选。
【临床应用】1.血证由各种原因导致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致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
支气管扩张出血、胃及十二肠溃疡出血、干燥性鼻炎、牙周炎、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见上述证候者。
2.跌打损伤因跌扑损伤或暴力、外伤,导致瘀血阻络,症见伤处皮肤青紫,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或胸腹刺痛,或见出血,脉弦或涩;
外伤或软组织损伤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止血、抗炎、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
【注意事项】1.六岁以下儿童慎用。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之品。
3.出血量大者,应立即采取综合急救措施。
【用法用量】胶囊剂: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小片4~12片,大片2~6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含三七0.25g(小片);
0.5g(大片)。
第十二节 祛瘀剂 一、活血祛瘀 47.血栓通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血栓通注射液 【药物组成】三七总皂苷。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
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脑血管病后遗症,内眼病,眼前房出血等。
【方解】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本品由单味三七提取总皂苷制成,其功效为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临床应用】1.暴盲因眼脉瘀阻所致,症见外眼端好,视力急降,两眼疼痛,甚则失明,舌质紫暗;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因暗,脉涩;
中风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调节血管收缩功能,减少缺血致血管损伤、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抗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等作用。
【不良反应】偶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等。
【禁忌】1.脑溢血急性期禁用。
2.对人参、三七过敏者禁用。
3.对酒精高度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用药期间勿从事驾驶及高空作业等危险作业。
3.本品不能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用法用量】静脉注射:一次2~5ml,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一日1-2次。
肌内注射:一次2~5ml,一日1~2次。
理疗:一次2ml,加注射用水3ml,从负极导入。
【剂型规格】注射剂:(1)2ml:70mg(三七总皂苷);
(2)5ml:175mg(三七总皂苷)。
48注射用血栓通(冻干)【药物组成】三七总皂苷。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用于瘀血阻络,中风偏瘫,胸痹心痛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方解】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本品由单味三七提取总皂苷制成,其功效为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临床应用】1.中风因暗,脉涩;
中风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2.胸痹因瘀阻心脉所致,症见胸痹心痛,症见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其甚,心悸气短,舌质紫暗,脉弦涩;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3.暴盲因眼脉瘀阻所致,症见外眼端好,视力急降,两眼疼痛,甚则失明,舌质紫暗;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调节血管收缩功能,减少缺血致血管损伤、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抗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等作用。
【不良反应】偶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等。
【禁忌】1.脑溢血急性期禁用。
2.对人参、三七过敏者禁用。
3.对酒精高度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用药期间勿从事驾驶及高空作业等危险作业。
3.本品不能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用法用量】临用前用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适量使其溶解。
静脉注射:一次150mg,用氯化钠注射液30~40ml稀释。一日1~2次,或遵医嘱。
静脉滴注:一次250~500mg,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一日1次,或遵医嘱。
肌内注射:一次150mg,用注射用水稀释至40mg/ml。一日1~2次,或遵医嘱。
理疗:一次100mg,加入注射用水3ml,从负极导入。
【剂型规格】注射剂(冻干):每支装(1)100mg;
(2)150mg;
(3)250mg。
48.血塞通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药物组成】三七总皂苷。
【功能主治】胸痹心痛、胸闷气憋;
中风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本品由单味三七提取物制成,其功效是活血祛瘀,通脉活络。
【临床应用】1.中风因暗,脉涩;
中风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2.胸痹因瘀阻心脉所致,症见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气短,舌质紫暗,脉弦涩;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3.暴盲因眼脉瘀阻所致,症见外眼端好,视力急降,两眼疼痛,甚则失明,舌质49紫暗;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具有抗脑缺血、抗心肌缺血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偶见有皮疹,个别病人出现咽干、头昏和心慌症状,停药后均能恢复正常。
【禁忌】1.脑溢血急性期禁用。
2.对人参、三七过敏者禁用。
3.对酒精高度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用药期间勿从事驾驶及高空作业等危险作业。
3.本品不能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用法用量】注射剂:肌内注射:一次100mg,一日1~2次。静脉滴注:一次200~400mg,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缓缓滴注,一日1次。
注射剂(冻干):临用前加专用溶剂使其溶解。静脉滴注:一日1次,一次200~400mg,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静脉注射:一日1次,一次200mg,以25%~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稀释后缓慢注射。糖尿病患者可用0.9%生理盐水代替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剂型规格】注射剂:每支装(1)2ml:100mg;
(2)2ml:200mg;
(3)5ml:250mg;
(4)10ml:250mg。
注射剂(冻干):每支装(1)200mg;
(2)400mg。
49.丹参注射液 【药物组成】丹参。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部疼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丹参通血脉,散郁结,去瘀生新,调经顺脉,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本品为由丹参提取物制成的制剂,功专活血祛瘀,主要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
【临床应用】胸痹因瘀血闭阻而致,症见胸部疼痛,痛处固定,入夜尤甚,甚或痛引肩背,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心肌缺血和抗脑缺血等作用。
【不良反应】静滴本品后有出现皮肤瘙痒、红斑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忌】1.月经期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2.对本品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不能与普萘洛尔、维生素C等注射剂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混浊或沉淀。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4.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若出现剧烈心绞痛,或见气促、汗出、面色苍白者,心肌梗死,应及时急诊救治。
5.药物有沉淀、混浊、变质者严禁使用。
6.本品不能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
【用法用量】丹参注射液:肌内注射,一次2~4ml,一日1~2次;
静脉注射,一次4ml(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一日1~2次;
静脉滴注,一次10~20ml(用50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使用),一日1次。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注射剂:每支装(1)2ml;
(2)10ml。
二、益气活血 50.麝香保心丸 【药物组成】人工麝香、人参、肉桂、蟾酥、苏合香、人工牛黄、冰片。
【功能主治】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
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人工麝香活血化瘀,开窍止痛,为君药。人参补气健脾;
肉桂温阳通脉,蟾酥开窍止痛,苏合香芳香温通,共为臣药;
人工牛黄开窍醒神,冰片开窍止痛,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芳香温通,开窍止痛,益气强心之功。
【临床应用】胸痹由气滞血瘀,脉络闭塞所致,症见胸痹,胸闷,心前区疼痛,痛处固定不移,舌质暗或紫,脉弦涩;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降血脂等作用。
【不良反应】本品舌下含服者有麻木感。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中含有蟾酥,不宜过用久用。
2.本品具有强心作用,不宜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
3.心绞痛持续发作,服药后不能缓解时,应加用硝酸甘油等药物。如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应及时急诊救治。
4.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3次;
或症状发作时服用。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丸重22.5mg。
三、理气活血 51.复方丹参片(胶囊、颗粒、滴丸)【药物组成】丹参、三七、冰片。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丹参活血化瘀,清心安神,通脉止痛,为君药。三七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臣药。
冰片辛香走窜,能通窍止痛,醒神化浊,引药入经,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胸痹因气滞血瘀,阻塞心脉所致,症见胸前闷痛,或卒然心痛如绞,痛有出处,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结代;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降血脂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少数可出现胃肠道症状或皮疹,偶有月经过多现象。
【禁忌】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寒凝血瘀胸痹心痛者不宜用。
2.本品含有活血化瘀药,妇女月经期慎用。
3.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
4.个别人服药后胃脘不适,宜饭后服用。
5.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浓茶。
6.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如果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应及时救治。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1g,一日3次。
滴丸剂:吞服或舌下含服。一次10丸,一日3次。28天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32g。
胶囊剂:每粒装0.3g。
颗粒剂:每袋装1g。
滴丸剂:每丸重25mg。薄膜衣滴丸:每丸重27mg。
52.血府逐瘀丸(胶囊)【药物组成】桃仁(炒)、红花、地黄、川芎、赤芍、当归、牛膝、柴胡、桔梗、枳壳(麸炒)、甘草。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急躁易怒。
【方解】方中以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君药。地黄、川芎、赤芍、当归、牛膝活血化瘀,宣痹止痛,以助君药之力,皆为臣药。柴胡舒肝解郁,升达清阳;
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
枳壳升降气机,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胸痹因气滞血瘀,心脉闭塞而致,症见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烦躁,心悸,气短,舌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2.心悸因气滞血瘀,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心悸,胸闷不适,失眠多梦,舌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3.头痛因瘀血阻络而致,症见头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药理毒理】本品有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体弱无瘀者不宜用。
2.气虚血瘀者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4.在治疗期间,若心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如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应及时急诊救治。
52【用法用量】丸剂:空腹,用红糖水送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6粒,一日2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胶囊剂:每粒装0.4g。
四、滋阴活血 53.脉络宁注射液 【药物组成】牛膝、玄参、金银花、石斛。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活血祛瘀。用于阴虚内热、血脉瘀阻所致的脱疽,症见患肢红肿热痛、破溃、持续性静止痛、夜间为甚,兼见腰膝痠软、口干欲饮;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见上述证候者。亦用于脑梗塞阴虚风动、瘀毒阻络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语言不利。
【方解】方中牛膝活血化瘀通络,凉血消肿止痛,为君药。玄参清热养阴,解毒散结,辅助君药散结消肿,以为臣药。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石斛养阴清热,合为佐药。诸药协同,共奏养阴清热,活血祛瘀之功效。
【临床应用】1.脱疽因阴虚内热、血脉瘀阻所致,症见肢体灼热疼痛,夜间尤甚,或见坏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因阴虚内热、血脉瘀阻所致,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偏身麻木,言语不利;
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1.本品有减轻心肌纤维、线粒体、细胞膜的损害,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减少心、脑缺血梗死范围,增加脑血流量、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及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
2.毒理:本品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803.4g/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41~482倍)。
【不良反应】静滴速度快时偶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症状出现。偶见过敏反应。
【禁忌】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性属寒凉,体质虚寒者慎用。
2.本品含有活血通经之品,孕妇慎用。
3.本品不能与其它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用或同时滴注。
4.药液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不能使用。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一次10~20m1,一日1次;
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1稀释后使用,10~14天为一疗程,重症患者可连续使用2~3个疗程。
【剂型规格】注射剂:每支装10m1(相当于总药材100g)。
五、化瘀宽胸 54.冠心苏合丸(胶囊、软胶囊)【药物组成】苏合香、冰片、乳香(制)、檀香、土木香。
【功能主治】理气,宽胸,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疼痛;
53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苏合香辛温走窜,冰片辛凉走窜、芳香开窍、辟秽化浊,开郁止痛,共为君药。
乳香、檀香辛温行散,温经活血,行气宽胸,通痹止痛,共为臣药。土木香健脾和胃,以资化源,调气解郁,散寒止痛,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宽胸,温经,宣痹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胸痹因寒凝心脉,阳气不运,闭阻气机所致,症见卒然心痛如绞,遇寒即发,形寒肢冷,甚则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心肌缺血、降血脂等作用。
【不良反应】个别病例服药后,出现上腹部不适、胃痛、咽痛、胸闷、面部皮炎等轻微副作用,均在开始服药时出现,继续用药则消失。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热郁神昏、气虚津伤者不宜用。
2.本药属温开,阴虚血瘀、痰瘀互阻所致胸痹者不宜用。
3.本品多为芳香开窍药,不宜长期服用。
4.苏合香、冰片对胃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胃炎、胃溃疡、食管炎者慎用。
5.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浓茶。
6.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如果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应及时救治。
【用量用法】丸剂: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1~3次;
或遵医嘱。
胶囊剂:一次2粒,一日1~3次。临睡前或发病时服用。
软胶囊剂:一次2粒,一日3次;
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胶囊剂:每粒装0.35g。
软胶囊剂:每粒装0.5g。
55.速效救心丸 【药物组成】川芎、冰片。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方解】川芎活血化瘀,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为君药。冰片辛香走窜,宣通诸窍,醒神开窍,辟秽化浊为臣药,两药合用,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胸痹因气滞血瘀,心脉闭阻所致,症见胸闷而痛、或心悸、或痛有定处或牵引左臂内侧,舌紫暗苔薄,脉细涩。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1.本品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血流动力、抗缺氧和镇痛等作用。
2.毒理:本品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15.74g/kg。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偶有引发口腔溃疡、口唇肿胀、急性荨麻疹、全身性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寒凝血瘀,阴虚血瘀胸痹心痛不宜单用。
2.伴有中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者慎用。
3.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浓茶。
4.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如果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应及时救治。
【用量用法】含服。一次4~6粒,一日3次;
急性发作时,一次10~15粒。
【剂型规格】滴丸剂:每粒重40mg。
56.地奥心血康胶囊 【药物组成】薯蓣科植物黄山药或穿龙薯蓣的根茎提取物【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
【方解】本品由单味薯蓣科植物黄山药或穿龙薯蓣的根茎提取物—甾体总皂苷组成。黄山药或穿龙薯蓣,味苦,性平;
功能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络镇痛。其提取物总苷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
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主要用于瘀血内阻之胸痹心痛。
【临床应用】1.胸痹因瘀血闭阻而致,症见胸部疼痛,痛处固定,甚或痛引肩背,时或心悸不宁,眩晕,气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结代;
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2.心悸因瘀血闭阻而致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气短喘息,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功能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降血脂、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偶有头晕、头痛,可自行缓解。极少数病例空腹服用有胃肠道不适。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月经期妇女及出血倾向者慎用。
2.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宜加用硝酸酯类药。若出现剧烈心绞痛,心肌梗死,应及时急诊救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含甾体总皂苷100mg(相当于甾体总苷元35mg)。
六、化瘀通脉 57.通心络胶囊 【药物组成】人参、水蛭、土鳖虫、赤芍、乳香(制)、降香、全蝎、蜈蚣、檀香、冰片、蝉蜕、酸枣仁(炒)。
【功能主治】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喎斜、言语不利。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益气以助血行,为君药。水蛭、土鳖虫、赤芍、乳香、降香活血破血、祛瘀通痹,共为臣药。全蝎、蜈蚣通络止痛,檀香行气理气、宽胸止痛;
冰片通窍止痛;
蝉蜕息风止痛;
酸枣仁养心安神,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益55气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胸痹因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心脉失养,胸阳失展所致,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脉细涩,舌淡色紫;
冠心病心绞痛见于上述证候者。
2.中风因气虚血瘀,脉络阻塞不通所致,症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舌斜,言语不利等;
缺血性中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心肌缺血、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抗脑缺血、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损伤症状,降低全血黏度等作用。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胃部一过性不适,宜改为饭后服用。
【禁忌】1.孕妇及妇女月经期禁用。
2.出血性疾患禁用。
3.中风阴虚火旺证禁用。
【注意事项】1.一般宜饭后服用。
2.保持心情舒畅。
3.在治疗期间,心绞痛持续发作,应及时就诊。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38g。
第十三节 理气剂 一、疏肝解郁 58.丹栀逍遥丸 【药物组成】柴胡(酒制)、当归、白芍(酒炒)、栀子(炒焦)、牡丹皮、白术(土炒)、茯苓、甘草(蜜炙)、薄荷。
【功能主治】舒肝解郁,清热调经。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胀痛,烦闷急躁,颊赤口干,食欲不振或有潮热,以及妇女月经先期,经行不畅,乳房与少腹胀痛。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君药;
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柔肝止痛;
栀子清热凉血,泻火除烦;
牡丹皮清热凉血,化瘀止痛,共为臣药;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祛湿,益气和中,扶土抑木,以滋化源,为佐药;
薄荷辛凉清轻,助柴胡疏肝散热,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肝脾并治,补疏共施,气血兼顾,共奏舒肝解郁,清热调经之功。
【临床应用】1.胁痛因肝郁化火,肝克脾土而致两胁胀痛,口苦咽干,胃脘胀闷,食后加重,苔黄腻,脉弦滑数。
2.胃脘痛因肝郁化火,肝胃不和而致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口苦反酸,嗳气频繁,食后痞满加重,甚至呃逆呕吐,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胃下垂、消化不良、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3.郁证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脾不和而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喜叹息,胸闷胁痛,腹胀便溏,心烦不寐,甚至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4.月经不调因肝郁化火,冲任失调而致月经周期紊乱,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经期腹痛,腹胀便溏,舌红或暗,脉弦细数。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孕妇、妇女月经期慎用。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及油腻食物。
3.服药期间保持心情舒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用温水分次送服。
【剂型规格】水丸剂:每100粒重6g。
59.逍遥丸(颗粒)【药物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炙甘草、薄荷。
【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为君药;
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柔肝止痛,共为臣药;
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祛湿,益气和中,扶土抑木,以滋化源,为佐药;
薄荷辛凉清轻,助柴胡疏肝散热,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肝脾并治,补疏共施,气血兼顾,共奏舒肝解郁,清热调经之功。
【临床应用】1.胁痛因情志忧郁,肝郁不舒所致两胁串痛或胀痛,脉弦,舌质淡暗。
2.胃脘痛因肝郁气滞,肝气犯胃所致胃脘痞满,食后胀痛,嗳气呃逆,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3.郁证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而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喜叹息,胸闷胁痛,腹胀便溏,心烦不寐,舌苔白腻,脉弦细。
4.月经不调因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而致月经周期紊乱,经前烦躁易怒,乳房胀痛,经期腹痛,腹胀便溏,舌暗,脉弦细。
5.眩晕因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导致气血失和,脾虚不运,清阳不升而出现头晕目眩,每遇情绪波动则加重,伴心烦不寐,大便溏,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
【药理毒理】1.本品有保肝、抗抑郁、调节内分泌和抗应激等作用。
2.毒理:本品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为268g/kg,相当于人用量的336倍。
【不良反应】连续服用逍遥丸后有出现头昏、身倦、嗜睡、恶心呕吐、心慌、大汗淋漓、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感冒时不宜用。
2.胁痛属湿热毒瘀所致的肝胆病,如急、慢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发热,舌苔黄厚腻者不宜用。
3.胁隐痛属慢性肝病(如肝硬化)症见咽干口燥,烦躁易怒,劳累加重,舌红少津,慎用肝肾阴虚,久而化火者不宜用。
4.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应去医院妇科就诊。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6~9g,一日1~2次。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次;
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50粒重3g;
大蜜丸每丸重9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颗粒剂:每袋装15g。
二、疏肝和胃 60.气滞胃痛颗粒(片)【药物组成】柴胡、香附(炙)、白芍、延胡索(炙)、枳壳、炙甘草。
【功能主治】舒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君药。香附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为臣药。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枳壳行气和中,消痞除胀,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胃痛因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所致胃脘胀痛,痛窜胁背,气怒痛重,嗳气纳少,大便不畅;
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切除术后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胃溃疡、减少胃酸分泌、减慢小鼠胃排空、抑制小肠推进运动和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肝胃郁火、胃阴不足所致胃痛者慎用。
2.本品含活血行气之品,孕妇慎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油炸食物。
4.服药期间宜保持心情舒畅。
【用法用量】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5g。
片剂:每片重0.25g。
61.胃苏颗粒 【药物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枳壳、槟榔、香橼、佛手、鸡内金(制)。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所致的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紫苏梗、香附、陈皮为君药。紫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止痛;
香附入肝,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陈皮理气和胃化湿,宣通疏利脾胃;
枳壳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解胃脘胀满;
槟榔下气利水,调和脾胃,行气消滞,共为臣药。香橼、佛手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鸡内金消积化滞,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胃痛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所致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痞满因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所致脘腹胀满,牵及两胁,嗳气食少,生气后加剧,舌苔薄白,脉弦;
慢性胃炎及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胃溃疡,增强离体肠管运动和收缩力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偶有口干,嘈杂。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脾胃阴虚或肝胃郁火胃痛者慎用。
2.服药期间忌生冷及油腻食品,戒烟酒。
3.孕妇慎用。
4.服药期间要保持心情舒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15天为一个疗程,可服1~3个疗程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15g。
三、理气止痛 62.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药物组成】元胡(醋制)、白芷。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等。
【方解】方中延胡索辛散温通,既善于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为本方之君药。白芷辛散温通,长于祛风散寒、燥湿止痛,为本方之臣药,助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全方合用,共收理气,活血,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胃痛因情志失调,气血瘀滞所致胃脘疼痛,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久,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胃炎、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胁痛因肝失条达,气血瘀滞所致胁肋胀痛或刺痛,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舌质紫黯,脉象沉弦或涩;
肝病见上述证候者。
3.头痛因瘀血停留,阻滞脉络,头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斑;
血管神经性头痛、外伤头痛见上述证候者。
4.痛经因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所致经前或经期腹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伴有胸胁乳房胀痛,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药理毒理】本品有镇痛、镇静、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虚证痛经,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质稀或色淡,伴有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者不宜用。
2.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胃痛者不宜用。
3.方中含有活血、行气之品,孕妇慎用。
4.服药期间忌生冷食物。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
颗粒剂:冲服。一次5g,一日3次。
滴丸剂:口服。一次1g~1.5g,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3g。
胶囊剂:每粒装0.45g。
颗粒剂:每袋装5g。
59滴丸剂:每10丸重0.5g。
63.三九胃泰颗粒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隐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嘈杂纳减;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三桠苦清热燥湿,九里香行气活血,共为君药。两面针活血消肿,木香行气止痛,为臣药。黄芩清热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地黄滋阴凉血,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胃痛因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所致胃脘疼痛,嘈杂纳减,口苦口粘,大便粘滞,舌苔黄腻;
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2.痞满因肝郁气滞,瘀血阻滞所致胃部饱胀,胃痛夜甚,舌质暗红有瘀点;
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服用三九胃泰冲剂后有发生鼻塞流涕、面部潮红、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胃寒患者慎用。
2.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服药期间宜保持心情舒畅。
【用法用量】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20g;
一次2.5g(无蔗糖),一日2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1)20g;
(2)2.5g(无蔗糖)。
第十四节 消导剂 消食导滞 64.保和丸(颗粒、片)【药物组成】山楂(焦)、六神曲(炒)、莱菔子(炒)、麦芽(炒)、半夏(制)、陈皮、茯苓、连翘。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方解】方中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为君药。六神曲、莱菔子、麦芽和胃消食,为臣药。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利湿和中,连翘清热,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导滞,和胃之功。
【临床应用】食积因饮食不节,食积中阻,脾胃升清降浊之功失常所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不欲饮食,大便不调;
功能性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和抗溃疡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哺乳期妇女慎用。
2.身体虚弱或老年人不宜长期服用。
3.因肝病或心肾功能不全所致之不欲饮食,脘腹胀满者不宜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6~9g,一日2次。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4.5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水丸每袋装6g;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颗粒剂:每袋装4.5g。
片剂:每片重0.26g。
第十五节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65.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药物组成】川芎、羌活、白芷、荆芥、薄荷、防风、细辛、甘草。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方解】方中川芎辛温走散,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为诸经头痛之要药,尤擅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为君药。羌活辛苦温,散风邪,除寒湿,治太阳经头项强痛;
白芷辛香上行、祛风止痛、芳香通窍,主治阳明经头痛,二者共为臣药。荆芥味辛微温,祛风止痛;
防风辛甘微温,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薄荷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
细辛辛散力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四药与川芎、羌活、白芷配伍,可治各个部位之头痛。更以清茶调服,既可清疏于上,又可防以上各药之温燥、升散,顺气降火于下,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本方之使药。全方配合,共收疏风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1.头痛因感受风邪而致的偏、正头痛,遇风加重,同时伴有鼻塞,流涕等;
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见上述证候者。
2.感冒因外感风邪所致,伴有头痛,恶寒,发热,鼻塞等;
感冒、鼻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不宜用。
2.方中含有辛香走窜之品,有碍胎气,孕妇慎服。
3.本品药性发散,易伤正气,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3~6g,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散剂: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7.8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g。
散剂:每袋装30g。
颗粒剂:每袋装7.8g。
61片剂:每片重0.48g。
二、祛风化瘀 66.正天丸(胶囊)【药物组成】钩藤、白芍、川芎、当归、地黄、白芷、防风、羌活、桃仁、红花、细辛、独活、麻黄、附片、鸡血藤。
【功能主治】疏风活血,通络止痛。用于外感风邪、瘀血阻络引起的头痛;
神经性头痛。
【方解】方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君药。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附片、麻黄、白芷、防风、独活、羌活、细辛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钩藤平肝止痉,共为臣药。地黄、白芍滋阴养血,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头痛由外感风邪、瘀血阻络而致的头痛,症见头面疼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或局部跳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神经性头痛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性药疹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1.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4.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15天为一疗程。
胶囊剂: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疗程2周。
【剂型规格】丸剂:(1)每瓶装60g;
(2)每袋装6g。
胶囊剂:每粒装0.45g。
三、平肝息风 67.松龄血脉康胶囊 【药物组成】鲜松叶、葛根、珍珠层粉。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镇心安神。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高血压病及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鲜松叶平肝潜阳,镇心安神,为君药。葛根活血利脉,通络止痛;
珍珠层粉镇心安神,共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镇心安神之功效。
【临床应用】1.头痛因肝阳上亢所致,症见头痛,耳鸣,心烦易怒,目赤,口苦,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2.眩晕因肝阳上亢所致,症见眩晕,耳鸣,腰膝痠软,少寐多梦,心烦胸闷,目赤,口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原发性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降压、调血脂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气血不足证者慎用。
2.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高血压持续不降者及出现高血压危象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5g。
四、祛风通络 68.华佗再造丸 【药物组成】川芎、吴茱萸、冰片等。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用于痰瘀阻络之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拘挛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临床应用】中风由痰瘀阻络而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肢体沉重疼痛或活动不利,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瘀曲;
中风恢复期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脑出血急性期禁用。
【注意事项】1.中风痰热壅盛证,表现为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者不宜用。
2.平素大便干燥者慎服。
3.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8g,一日2~3次,重症一次8~16g,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丸剂:水蜜丸每瓶装(1)80g;
(2)120g。
第十六节 祛湿剂 一、消肿利水 69.五苓散(胶囊、片)【药物组成】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炒)、肉桂。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方解】方中泽泻甘淡渗湿,入肾、膀胱经,功善利水渗湿消肿,重用为君药。茯苓、猪苓甘淡渗湿,健脾利湿,通利小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效,共为臣药。白术味苦性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肉桂味辛性热,补火助阳,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
【临床应用】1.水肿因阳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水湿内停所致,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水肿,腹胀不适,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2.痰饮因水湿内蓄于下,挟气上攻所致,症见脐下悸动,头眩,吐涎沫,短气而咳,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3.泄泻因脾胃湿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症见泄泻如水或稀薄,呕吐,身重,体倦,或兼烦渴,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
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湿热下注,气滞水停,风水泛溢所致水肿不宜用。
2.阴虚津液不足之口渴、小便不利者不宜用。
3.痰热犯肺,气喘咳嗽者不宜用。
4.湿热下注,伤食所致泄泻不宜用。
5.本品含温热及渗利药物,孕妇慎用。
6.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和煎炸类食物。
【用法用量】散剂: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5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散剂:每袋装9g。
胶囊剂:每粒装0.45g。
片剂:每片重0.35g。
二、益肾通淋 70.普乐安胶囊(片)【药物组成】油菜花花粉。
【功能主治】补肾固本。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癃闭,症见腰膝痠软、排尿不畅、尿后余沥;
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以油菜花花粉一味单用,取其补肾固本之功。
【临床应用】癃闭由肾虚所致,症见排尿困难,淋沥不畅,夜尿频数,腰膝痠软,舌淡苔薄,脉细弱;
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前列腺增生、抗炎、抑菌、抗氧化、改善微循环和利尿的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感冒发热病人不宜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本品宜饭前服用。
4.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忌烟酒。
【用法用量】胶囊剂: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3~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375g。
片剂:每片重0.5g。
三、化瘀通淋 71.癃闭舒胶囊 【药物组成】补骨脂、益母草、琥珀、金钱草、海金沙、山慈菇。
【功能主治】益肾活血,清热通淋。用于肾气不足、湿热瘀阻所致的癃闭,症见腰膝酸软、尿频、尿急、尿痛、尿线细、伴小腹拘急疼痛;
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以补骨脂温肾助阳、温通命门;
益母草入肝经,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二药共为君药。琥珀利尿通淋,活血散瘀,金钱草、海金沙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为臣药。山慈菇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收益肾活血,清热通淋之效。
【临床应用】癃闭由肾气不足,湿热瘀阻所致,症见夜尿增多,尿急,尿滴沥,伴小腹胀满,舌暗,苔黄腻,脉弦数等;
前列腺增生症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前列腺增生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肺热壅盛,肝郁气滞,脾虚气陷所致的癃闭不宜用。
2.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忌烟酒。
3.个别患者服药后有轻微的口渴感,胃部不适、轻度腹泻不影响继续服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3g。
四、扶正祛湿 72.尪痹颗粒(片)【药物组成】淫羊藿、续断、骨碎补、狗脊(制)、羊骨、附子(制)、独活、桂枝、防风、威灵仙、伸筋草、红花、皂刺、熟地黄、地黄、白芍、知母。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用于久痹体虚,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及类风湿关节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淫羊藿、续断、骨碎补、狗脊、羊骨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止痹通。附子补肾助阳,逐风散寒,除湿止痛。独活、桂枝、防风、威灵仙、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红花、皂刺活血祛瘀,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熟地黄、地黄、白芍、知母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
【临床应用】痹病因久痹体虚、肝肾不足,风湿瘀阻所致,症见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肿胀疼痛,腰膝痠软,恶寒畏风,肢体麻木,手足乏力;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湿热实证慎用。
2.孕妇慎用。
3.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用法用量】颗粒剂: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7~8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1)3g;
(2)6g。
片剂:每素片重0.25g。
五、化浊降脂 73.血脂康胶囊 【药物组成】红曲。
【功能主治】化浊降脂,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用于痰阻血瘀所致的高脂血症,症见气短、乏力、头晕、头痛、胸闷、腹胀、食少纳呆;
也可用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方解】方中红曲性味甘,温,归肝、脾经,大肠经,《饮膳正要》谓“健脾,益气,温中”,《本草衍义补遗》称能“活血消食,健脾暖胃”,故本品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之功。
【临床应用】高脂血症因痰瘀阻滞所致,症见头晕头重,胸闷泛恶,腹胀,纳呆,肢体麻木,心悸气短,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滑或弦涩。
【药理毒理】本品有降血脂作用。
【不良反应】1.本品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胃痛、腹胀、胃部灼热等。
2.偶可引起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可逆性升高。
3.罕见乏力、口干、头晕、头痛、肌痛、皮疹、胆囊疼痛、浮肿、结膜充血和泌尿道刺激症状。
【禁忌】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活动性肝炎或无法解释的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者禁用。
【注意事项】1.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食物。
2.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脂、血清氨基转移酶和肌酸磷酸激酶;
有肝病史者服用本品尤其要注意肝功能的监测。
3.用药期间,如发生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达正常高限3倍,或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显著增高时,应停用本品。
4.不推荐孕妇及乳母使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轻、中度患者一日2粒。晚饭后服用,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3g。
外科用药 一、清热利湿 74.消炎利胆片(颗粒、胶囊)【药物组成】溪黄草、穿心莲、苦木。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胁痛、口苦;
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溪黄草药性苦寒,能清热除湿,利胆退黄。穿心莲苦寒,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苦木苦寒有小毒,能清热祛湿解毒。三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利胆之功。
【临床应用】胆胀因肝胆湿热蕴结所致,症见右胁胀痛,口苦,厌食油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抑菌、利胆、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本品药性苦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2.孕妇慎用。
3.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不属急性发作期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并戒酒。
5.本品所含苦木有一定毒性,不宜过量、久服。
6.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感染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热、黄疸、上腹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请外科处理。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15g,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5g。
颗粒剂:每袋装15g。
胶囊剂:每粒装0.45g。
二、清热消肿 75.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药物组成】人工麝香、人工牛黄、珍珠、炉甘石(煅)、硼砂、冰片。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活血消肿,去腐生肌。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各类痔疮、肛裂,症见大便出血、或疼痛、有下坠感;
亦用于肛周湿疹。
【方解】方中人工麝香芳香走窜,通络消肿,散结止痛,为君药。人工牛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臣药。佐以珍珠、炉甘石、硼砂解毒生肌,软坚散结,收涩止痛;
冰片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止痛。全方共奏清热燥湿,活血消肿,去腐生肌之功。
【临床应用】1.内痔因湿热瘀阻所致,症见大便时出血,有痔核脱出;
Ⅰ、Ⅱ、Ⅲ期内痔见上述证候者。
2.肛裂因湿热瘀阻所致,大便带血,肛门疼痛。
3.肛周湿疹因湿热瘀阻所致,肛门周围湿痒。
【药理毒理】本品外用具有局部抗炎、镇痛和止血作用。
【不良反应】有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后引起月经不调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本品为外用药,不可内服。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2.孕妇慎用。
3.用于痔疮便血肿痛时应将备用的注入管轻轻插入肛门内,挤入2g左右药膏;
用于肛裂时,把药膏敷于裂口内,敷药前应将肛门洗净。
【用法用量】外用。涂擦患处。
【剂型规格】软膏剂:每支装10g。
三、清热解毒 76.季德胜蛇药片 【药物组成】七叶一枝花、蟾蜍皮、蜈蚣、地锦草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毒蛇、毒虫咬伤。
【临床应用】毒蛇、毒虫咬伤因蛇虫咬伤,风毒入侵,内攻脏腑所致,症见局部牙痕,红肿疼痛,或起水疱,头晕,头痛,寒战发热,四肢乏力,肌肉痠痛;
各种毒蛇及毒虫咬伤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惊和镇静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1.毒蛇咬伤用本品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2.脾胃虚寒、体弱年迈、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本品含有蟾蜍、蜈蚣,不可过服久服。
4.用药期间忌辛辣、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口服。第一次20片,以后每隔6小时续服10片,危重症者将剂量增加10~20片并适当缩短服药时间;
不能口服者,可行鼻饲法给药。外用,被毒蛇咬伤后,以本品溶于水外搽,即可消肿止痛。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4g。
77.连翘败毒丸(膏、片)【药物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的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热痛、未溃破者。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为疮疡常用之剂。
以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清热泻火,燥湿解毒,68直折火热邪毒,且大黄、栀子、木通又可泄热通便,使火热之邪随二便而解。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其性疏散,可使邪热透表而除。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凉血消肿,活血散结。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疮疡由风热毒邪蕴结肌肤所致,症见肌肤红赤、肿胀、微热、疼痛,舌尖红,脉浮数;
体表急性感染性疾病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疮疡阴证者慎用。
2.忌食辛辣、油腻、海鲜之品。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膏剂: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制剂规格】丸剂:每100粒重6g。
膏剂:每瓶装(1)30g;
(2)60g;
(3)120g。
片剂:每片0.6g。
78.如意金黄散 【药物组成】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天花粉、陈皮、厚朴、苍术、生天南星、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疡肿痛、丹毒流注,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
【方解】方中黄柏、大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二味共为君药。姜黄破血通经,消肿止痛;
白芷、天花粉燥湿消肿,排脓止痛,以加强君药解毒消肿之效,为臣药。陈皮、厚朴燥湿化痰,行滞消肿;
苍术燥湿辟秽,逐皮间结肿;
天南星燥湿散结,消肿止痛,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1.疮疡因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症见疮形高肿,皮色焮红,灼热疼痛;
急性蜂窝组织炎、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肛周脓肿见上述证候者。
2.丹毒因热毒瘀滞皮肤所致,症见突发全身发热,患部色红如染丹,边缘微隆起,边界清楚,疼痛,手压之红色减退,抬手复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3.流注因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症见疮形高突,皮温微热,疼痛,可见一处或多处发生;
体表多发性脓肿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体外抗菌以及抗炎、镇痛等作用。
【不良反应】如意金黄散外敷有引起过敏性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1.疮疡阴证者禁用。
2.本品为外用药,不可内服。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
2.皮肤过敏者慎用。
3.忌辛辣、油腻、海鲜等食品。
【用法用量】外用。红肿,焮热,疼痛,用清茶或凉水调敷;
亦可用植物油或蜂蜜调敷。一日数次。
69【剂型规格】散剂:每袋装15g。
四、通淋消石 79.排石颗粒 【药物组成】连钱草、车前子(盐水炒)、苘麻子、木通、石韦、瞿麦、滑石、徐长卿、忍冬藤、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通淋排石。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石淋,症见腰腹疼痛、排尿不畅或伴有血尿;
泌尿系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连钱草苦辛微寒,清热解毒,利尿通淋,软坚排石;
车前子寒凉清热,利尿通淋。
两药合用清热利水,通淋排石,功效切中病机,故为君药。苘麻子清热解毒,利湿,合木通、石韦、瞿麦和滑石利尿通淋,增强君药清热利尿、通淋排石作用,共为臣药。徐长卿利尿通淋,解毒止痛;
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之效。
【临床应用】石淋因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所致,症见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
泌尿系结石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双肾结石或结石直径≥1.5cm或结石嵌顿时间长伴肾积水者禁用。
【注意事项】1.脾虚便溏者慎用。
2.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适当活动,忌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20g;
一次5g(无蔗糖),一日3次。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1)20g;
(5)5g(无蔗糖)。
五、软坚散结 80.内消瘰疬丸 【药物组成】夏枯草、海藻、蛤壳(煅)、连翘、白蔹、大青盐、天花粉、玄明粉、浙贝母、枳壳、当归、地黄、熟大黄、玄参、桔梗、薄荷、甘草。
【功能主治】化痰,软坚,散结。用于痰湿凝滞所致的瘰疬,症见皮下结块、不热不痛。
【方解】方中重用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为君药。海藻、蛤壳软坚散结;
连翘、白蔹、大青盐解毒消肿;
天花粉、玄明粉、浙贝母、枳壳化痰散结,为臣药。当归、地黄、熟大黄、玄参滋阴养血,凉血解毒,共为佐药。桔梗、薄荷载药上行,甘草配海藻相反相成,化瘀解毒,又能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全方共奏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
【临床应用】瘰疬因痰湿凝滞所致,症见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或颌下,锁骨上窝,腋部结块肿大,一个或数个,皮色不变,推之能动,不热不痛,以后逐渐增大窜生;
淋巴结结核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70【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疮疡阳证者慎用。
2.大便稀溏者慎用。
3.忌辛辣、油腻、海鲜等食品。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1~2次。
【剂型规格】丸剂:水丸每瓶装9g。
妇科用药 第一节 理气剂 一、养血舒肝 81.妇科十味片 【药物组成】香附(醋炙)、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赤芍、元胡(醋炙)、白术、红枣、甘草、碳酸钙。
【功能主治】养血舒肝,调经止痛。用于血虚肝郁所致月经不调,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症见经行后错,经水量少,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血块排出痛减,经前双乳胀痛,烦躁,食欲不振。
【方解】方中香附芳香辛行,疏肝行气,调经止痛为君药。当归养血调经,熟地黄滋补阴血,白芍滋阴柔肝,三药并用,养血柔肝,共为臣药。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元胡疏肝理气,止痛;
白术、红枣益气健脾,补气生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碳酸钙补充体内钙质。诸药合用,共奏养血舒肝,调经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1.月经失调因营血不足,肝郁不舒,经血不畅所致,症见月经后错,经水量少,色暗,有血块,舌质暗淡,脉虚弦涩;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2.痛经因营血不足,肝气郁滞,冲任二脉失于濡养所致,症见行经小腹疼痛,经水量少,色暗,有血块,块出痛减,月经后错,舌质暗淡,脉虚弦涩;
原发性痛经见上述证候者。
3.月经前后诸症因素体血虚肝郁,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心肝失于营血滋养,肝郁加重所致,症见经前双乳胀痛拒按,经期心情烦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经行后错,经水量少,舌质暗淡,苔薄,脉弦;
经前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感冒时不宜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食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3g。
二、活血化瘀 82.益母草膏(颗粒、胶囊、片)【药物组成】益母草。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症见经水量少、淋沥不净、产后出血时间过长;
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益母草苦辛微寒,主入血分,活血祛瘀,调理月经,为妇科经产要药。《本草蒙筌》载:益母草“总调胎产诸证”。《卫生易简方》云:“治一切血病及产妇一切损伤”。
本品单药为用,力专效宏,总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为要。
【临床应用】1.月经不调因瘀血内停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症见经水量少,淋沥不净,经色紫暗,有血块,行经腹痛,块下痛减,或经期错后,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功能性月经不调见上述证候者。
2.产后恶露不绝因产后瘀血阻滞,胞脉不畅,冲任失和,新血不得归经所致,症见产后出血时间过长,小腹疼痛,面色不华,倦怠神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具有兴奋子宫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益母草流浸膏有皮肤发红、胸闷心慌、呼吸增快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心悸,疲乏无力不宜用。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油腻食物。
3.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药。
4.过敏体质者慎用。
【用法用量】膏剂:口服。一次10g,一日1~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3~6粒,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3~4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膏剂:每瓶装(1)125g;
(2)250g。
颗粒剂:每袋装15g。
胶囊剂:每粒装0.35g。
片剂:每片含盐酸水苏碱15mg。
第二节 清热剂 清热除湿 83.妇科千金片(胶囊)【药物组成】千斤拔、功劳木、单面针、穿心莲、党参、鸡血藤、当归、金樱根。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益气化瘀。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腹痛,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
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见有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千斤拔、功劳木清热解毒,燥湿止带,共为君药。单面针、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止带,为臣药。党参益气健脾,促进水湿运化而止带;
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祛风胜湿;
金樱根固精止带,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热除湿,益气化瘀,止带之功。
【临床应用】1.带下病因湿热瘀阻所致,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小腹作痛,或阴痒,伴纳食较差,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滑数;
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2.妇人腹痛因湿热瘀阻所致,症见妇人腹痛,伴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滑数;
慢性盆腔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镇痛等作用。
73【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者不宜用。
2.糖尿病患者慎用。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厚味之品。
4.青春期少女、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过敏体质者慎用。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用温水分次送服。
胶囊剂: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用温水分次送服。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32g。
胶囊剂:每粒装0.4g。
第三节 扶正剂 一、养血理气 84.艾附暖宫丸 【药物组成】当归、地黄、白芍(酒炒)、川芎、炙黄芪、艾叶(炭)、吴茱萸(制)、肉桂、续断、香附(醋制)。
【功能主治】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经行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痠痛。
【方解】方中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为君药。地黄、白芍、川芎滋阴养血,和营调经,增强君药养血调经之力;
炙黄芪补脾益气,可助有形之血化生,四药为臣药。艾叶炭、吴茱萸、肉桂、续断温暖胞宫,补肾固冲,散寒止痛;
另入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合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理气养血,暖宫调经之功。
【临床应用】1.月经后期因阴血不足,胞宫虚寒,冲任阻滞所致,症见月经逾期7天以上,经血色暗,有血块,小腹畏寒疼痛,腹胀,喜温按,四末不温,面色无华,肢体乏力,舌质淡暗,脉弦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2.月经过少因气血两虚,胞宫不温,冲任瘀阻所致,症见月经量渐少,经血淡暗,有血块,小腹冷痛,得温痛减,腰酸腹胀,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痛经因寒凝胞宫,血虚不荣,气滞血阻所致,症见经期小腹冷痛坠胀,喜温按,经血色暗,有血块,腰痠肢冷,乏力,面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弦细。
【药理毒理】本品有镇痛、改善血液流变性和促进骨髓造血机能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热证、实证者不宜用。
2.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用。
3.治疗痛经,宜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如有生育要求应在医师指导下74服用。
4.感冒时不宜用。
5.服药期间忌食寒凉之品。
6.过敏体质者慎用。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
小蜜丸每袋装9g。
二、益气养血 85.八珍益母丸(胶囊)【药物组成】益母草、熟地黄、当归、白芍(酒炒)、川芎、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兼有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症见月经周期错后、行经量少、淋沥不净、精神不振、肢体乏力。
【方解】方中重用妇科良药益母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是为主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是为辅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之效。
【临床应用】月经不调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内伤太过,气血亏虚,冲任瘀滞,血海不足,经血运行不畅所致;
症见月经周期错后,行经量少,淋沥不断,精神不振,肢体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功能性月经不调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雌激素样作用和抗贫血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八珍益母丸有四肢、口唇、颈部出现大小不等紫红色的斑疹及水疱,局部轻度瘙痒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1.孕妇、月经过多者禁用。
2.糖尿病患者禁服。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肝肾不足,阴虚亏虚所致月经不调者不宜单用。
2.感冒时不宜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生冷食物。
4.过敏体质者慎用。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
小蜜丸一次9g;
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用温水送服。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小蜜丸每袋装9g。水蜜丸每袋装6g。
胶囊剂:每粒装0.28g。
86.乌鸡白凤丸(胶囊、片)【药物组成】乌鸡(去毛、爪、肠)、人参、黄芪、山药、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鹿角霜、鹿角胶、鳖甲(制)、地黄、天冬、香附(醋制)、银柴胡、芡实(炒)、桑螵蛸、牡蛎(煅)、甘草。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痠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方解】方中重用乌鸡,补阴血,滋肝肾,清虚热,为君药。人参、黄芪、山药补气健脾;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养血调经;
鹿角霜、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
鳖甲、地黄、天冬滋补阴液,清虚热,以上为臣药。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银柴胡清退虚热;
芡实、桑螵蛸、牡蛎收敛固涩止带,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气养血,调经止带之效。
【临床应用】1.月经不调因气血双亏,阴虚有热,热扰冲任所致,症见经水先期而至,经量多或经量少,午后潮热,盗汗,腰腿痠软,心烦失眠,舌质偏红,脉细数;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2.崩漏因气血不足,阴虚有热,热迫血行所致,症见经乱无期,月经量多,或淋沥不尽,头晕,乏力,腰腿痠痛,心烦易怒,舌质偏红,脉细数;
功能性子宫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带下病因气血虚弱,肝肾不足,虚热内扰,带脉不固,津液下夺所致;
症见带下量多,黄白相兼,腰痠腿软,虚热盗汗,舌质偏红,脉细数。
【药理毒理】本品具有促进骨髓造血机能、保护肝脏、抗炎、镇痛、调节血脂、抗氧化作用以及类性激素样作用等。
【不良反应】服用乌鸡白凤丸有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气滞血瘀或血热实证引起的月经不调或崩漏不宜用。
2.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用。
3.感冒时不宜用。
4.服本品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及其制剂。
5.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6.过敏体质者慎用。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2~3粒,一日3次。
片剂:口服。一次2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小蜜丸每袋装9g。水蜜丸每袋装6g。
胶囊剂:每粒装0.3g。
片剂:每片重0.5g。
三、滋阴安神 87.更年安片 【药物组成】地黄、熟地黄、制何首乌、玄参、麦冬、茯苓、泽泻、牡丹皮、珍珠母、磁石、钩藤、首乌藤、五味子、浮小麦、仙茅。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除烦安神。用于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症见烘热出汗、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烦躁不安;
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地黄、熟地黄、制何首乌、玄参、麦冬滋养肝肾,补益阴血,清热除烦,为君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健脾利水、泻火降浊,为臣药。珍珠母、磁石重镇潜阳安神,钩藤平肝息风而止眩晕,首乌藤养血安神除烦,五味子、浮小麦滋阴敛汗,养心安神,共为佐药。仙茅壮阳益肾,旨在阳中求阴,阳生阴长,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之效。
【临床应用】绝经前后诸证年龄45~55岁妇女经断前后,因肾阴不足,虚阳上浮所致,症见烘热出汗,眩晕耳鸣,腰痠腿软,急躁易怒,心胸烦闷,手足心热,头痛,两胁胀痛,失眠多梦,心悸,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更年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镇静、抗应激、抗氧化、增强记忆功能、降血压、降血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雌激素样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脾肾阳虚者不宜用。
2.感冒时不宜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4.过敏体质者慎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2~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3g。
第四节 散结剂 消肿散结 88.乳癖消片(胶囊、颗粒)【药物组成】鹿角、鸡血藤、红花、三七、牡丹皮、赤芍、蒲公英、连翘、天花粉、玄参、夏枯草、漏芦、昆布、海藻、木香。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用于痰热互结所致的乳癖、乳痈,症见乳房结节、数目不等、大小形态不一、质地柔软、或产后乳房结块、红热疼痛;
乳腺增生,乳腺炎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鹿角滋补肝肾,调理冲任,化痰散结,为君药。鸡血藤、红花养血活血,化瘀散结,为臣药。以三七、牡丹皮、赤芍活血化瘀止痛,蒲公英、连翘、天花粉、玄参、夏枯草、漏芦、昆布、海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木香行气止痛,为佐药。
全方共奏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1.乳癖因痰热互结所致,症见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肿块,皮温微热;
乳腺增生病见上述证候者。
2.乳痈因痰热互结或乳汁淤积所致,症见产后乳房结块无波动,皮肤微红,胀痛;
急性乳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具有降低血清催乳素、雌二醇含量,增加孕酮含量,抑制乳腺导管上皮增生的作用,以及抑制子宫活动力,抑制子宫肌瘤等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乳癖消片有出现水肿,伴全身不适感和胸闷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乳痈化脓者慎用。
2.乳痈患者应保持乳汁通畅。
3.忌辛辣、油腻、海鲜等食品。
4.保持心情舒畅。
【用法用量】片剂:口服。小片一次5~6片,大片一次3片,一日3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5~6粒,一日3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8g,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1)0.34g;
(2)0.67g。
胶囊剂:每粒装0.32g。颗粒剂:每袋装8g。
眼科用药 第一节 清热剂 清热散风 89.明目上清片 【药物组成】菊花、连翘、黄芩、黄连、薄荷脑、荆芥油、蝉蜕、蒺藜、栀子、熟大黄、石膏、天花粉、麦冬、玄参、赤芍、当归、车前子、枳壳、陈皮、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明目止痛。用于暴发火眼、红肿作痛、头晕目眩、眼边刺痒、大便燥结、小便赤黄。
【方解】方中菊花、连翘疏散风热以明目;
黄芩、黄连清泻肝经实火湿热,四药清热疏风明目,共为君药。薄荷脑、荆芥油、蝉蜕、蒺藜助君药疏风散热;
栀子、熟大黄、石膏、天花粉清入里无形之邪热,合为臣药。以麦冬、玄参养阴清热;
赤芍、当归活血散瘀;
车前子清热明目,引邪热由小便而解;
枳壳、陈皮条达气机,宽中导滞,七味共为佐药。另以桔梗载药上行,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而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散风,明目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暴风客热由肝经风热上扰所致,白睛红肿虚浮,甚则眼睑红赤,肿胀,灼热,异物感,眵多如脓,或有身热恶风,耳前淋巴结肿大,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2.睑弦赤烂由风热夹湿所致,眼睑边缘红赤刺痒,灼热疼痛,甚则眼睑边缘及附近皮肤溃烂,流脓水,睫毛乱生或脱落,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溃疡性睑缘炎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年老体弱、白内障患者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
4.使用本品时,应配合治疗暴发火眼的外用眼药,如滴眼剂、洗眼剂和外敷剂等。
5.有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严重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暴发火眼常并发角膜疾患,如出现头痛眼痛、视力明显下降,并伴有呕吐、恶心,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用与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0.6g。
第二节 扶正剂 滋阴养肝 90.明目地黄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枸杞子、山药、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煅)、牡丹皮、茯苓、泽泻、菊花。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精气充则神旺,神旺则目精光明,故为君药。山茱萸、枸杞子、山药、当归、白芍补精养血,血盛则形强,以充养神光,为臣药。
蒺藜、石决明平肝祛翳,明目除昏;
牡丹皮凉血散瘀,治血中郁热;
茯苓、泽泻清热利湿,引浮火下行,共为佐药。菊花清热散风,除头痛目赤,引药上行,可升发阴精,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可达滋肾养肝,益精升阴而明目之功能。
【临床应用】1.视瞻昏渺因劳神竭视,血少,元气弱或精血亏损所致,眼外观端好,无异常人,自觉视力渐降,矇昧不清;
一些慢性视神经视网膜疾病如慢性球后视神经炎,轻度视神经萎缩、视网膜黄斑部的退行性病变见上述证候者。
2.干涩昏花因劳瞻竭视,过多思虑,或房劳过度,致伤神水,目干涩不爽,视物昏花,甚则黑睛枯干光损,常伴口干鼻燥,妇女月经不调,白带稀少;
角膜结膜干燥症见上述证候者。
3.溢泪症因年老体衰,精血不足,筋肉弛缓,眼液失约所致,症见初起迎风流泪,甚则时时泪下,但冲洗通道检查,仍然通畅;
泪道狭窄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暴发火眼,表现为眼白充血发红,怕光,流泪,眼屎多者禁用。
【注意事项】1.肝经风热、肝火上扰者不宜用。
2.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者宜慎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4.如有迎风流泪,又有视力急剧下降,应去医院就诊。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
耳鼻喉科用药 第一节 耳病 滋肾平肝 91.耳聋左慈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竹叶柴胡、磁石(煅)。
【功能主治】滋肾平肝。用于阴虚阳亢,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阴,山药补益脾阴,二药配伍,辅助君药,滋养肝脾肾,共为臣药。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
茯苓健脾渗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
又配竹叶柴胡疏肝解郁,用磁石重镇平肝,潜纳浮阳,聪耳明目,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肾阴,平肝潜阳,宣通耳窍之功。
【临床应用】1.耳鸣因肾阴不足,阴虚阳亢,肝火上扰清窍所致,症见耳内蝉鸣,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或有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神经性耳鸣见上述证候者。
2.耳聋因肾阴不足,阴虚阳亢,肝火上扰清窍所致,症见听力下降,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不宁,或有手足心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神经性耳聋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突发耳鸣耳聋者禁用。
【注意事项】1.肝火上炎,痰瘀阻滞实证不宜用。
2.注意饮食调理,忌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
3.伴有头痛头晕,血压偏高者,应同时配合服用降压药物。
4.本品只用于肝肾阴虚证之听力逐渐减退,耳鸣如蝉声者,凡属外耳、中耳病变而出现的耳鸣,如外耳道异物等,应去医院就诊。
【用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粒,小蜜丸一次9粒,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9g。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生药3g。
第二节 鼻病 一、宣肺通窍 92.鼻炎康片 【药物组成】野菊花、黄芩提取物、猪胆汁、麻黄、薄荷油、苍耳子、广藿香、鹅不食草、当归干浸膏、扑尔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用于风邪蕴肺所致的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方解】方中野菊花功善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猪胆汁苦寒清热解毒,三药配伍,清热解毒力胜,针对主要病机,共为君药。麻黄、薄荷宣肺散邪,苍耳子温和疏达,味辛散风,通窍止痛,三药辅助君药,增强疏风散邪,宣81肺通窍之功,共为臣药。广藿香芳香化湿,鹅不食草祛湿化浊,以助君臣药物化湿浊之功;
当归和血行血,以防辛温燥烈之品耗伤气血,共为佐药。更加抗组胺之西药扑尔敏。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共达清热解毒,宣肺通窍,消肿止痛之效。
【临床应用】1.伤风鼻塞因风热外袭,上犯于鼻,热毒蕴肺,肺失宜肃,热壅鼻道,风热鼓胀肌膜,鼻失通畅所致,症见鼻塞较重,鼻流粘稠黄涕,擤出不爽,鼻黏膜色红肿胀,鼻道有黄色脓涕积留,伴发热,头痛,微恶风,口渴,咳嗽,痰黄黏稠,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急性鼻炎见上述证候者。
2.鼻窒因风热上攻,热毒蕴肺所致,症见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遇冷则塞减,鼻气灼热,鼻涕色黄量少,嗅觉减退;
伴有头昏不清,咳嗽痰黄,时有胸中烦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有力;
慢性鼻炎见上述证候者。
3.鼻鼽因风热上攻,热毒蕴肺所致,症见阵发性鼻痒,喷嚏,流鼻涕,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过敏性鼻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镇痛、抗过敏作用,以及抑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肺脾气虚或气滞血瘀者慎用。
2.过敏性鼻炎属虚寒证者慎用。
3.孕妇慎用。
4.不宜过量、长期服用。
5.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6.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管理机械及高空作业。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37g。
二、清热通窍 93.藿胆丸(片、滴丸)【药物组成】广藿香叶、猪胆粉。
【功能主治】清热化浊,宣通鼻窍。用于风寒化热,胆火上攻引起的鼻塞欠通,鼻渊头痛。
【方解】方中猪胆粉苦寒清热解毒,为君药。广藿香叶辛散,既可解表散风,又能芳香化湿浊,宣通鼻窍,为臣药。两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浊,宣通鼻窍之功。
【临床应用】1.伤风鼻塞因风寒化热,胆火上攻,鼻失通畅所致,症见鼻塞较重,鼻流黏稠黄涕,伴发热,头痛,口渴,咳嗽,痰黄黏稠;
急性鼻炎见上述证候者。
2.鼻渊因风寒化热,内郁化火,胆火上攻所致,症见前额部或眉棱骨疼痛,鼻流浊涕,不知香臭,头痛剧烈,伴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急性鼻窦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镇痛、抗过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抑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慢性鼻炎属虚寒证者不宜用。
2.脾虚大便溏者慎用。
3.孕妇慎用。
4.忌烟酒、辛辣、油腻食物。
5.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药。
6.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3~5片,一日2~3次。
滴丸剂:口服。一次4~6粒,一日2次。
【剂型规格】丸剂:每袋装6g。
滴丸剂:每丸重50mg。
第三节 咽喉病 化痰利咽 94.黄氏响声丸 【药物组成】桔梗、薄荷、薄荷脑、蝉蜕、诃子肉、胖大海、浙贝母、儿茶、川芎、大黄(酒制)连翘、甘草。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用于风热外束、痰热内盛所致的急、慢性喉瘖,症见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
急、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桔梗辛散苦泄,主入肺经,功能开宣肺气,祛痰宽胸,利咽开音,故为君药。
风热外束,痰热内盛,肺窍壅塞,金实不鸣,故配薄荷、薄荷脑、蝉蜕辛凉宣散,助君药疏散风热,开宣肺气,利咽开音;
诃子肉苦泄酸收,助君药清咽开音,敛肺止咳;
胖大海甘寒清润,助君药清宣肺热,化痰利咽,开音治瘖,兼有润肠通便之功;
浙贝母苦寒清热,助君药清肺化痰散结;
儿茶苦涩性凉,助君药清肺化痰生津,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止痛,大黄清热解毒,攻积导滞,引火下行;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共为佐药,佐助君药发挥活血止痛,通便泄热,疏散风热,利咽开音之功。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之功。
【临床应用】喉瘖因风热外束,痰热内盛,壅结喉门而致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咽干灼热,咽中有痰,或寒热头痛,或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急、慢性喉炎及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初起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无特殊禁忌。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所致急、慢喉瘖者慎用。
2.声嘶、咽痛,兼见恶寒发热、鼻流清涕等外感风寒者慎用。
3.胃寒便溏者慎用。
4.孕妇慎用。
5.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
6.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用法用量】口服。炭衣丸,一次8丸(每丸重0.1g)或6丸(每丸重0.133g);
糖衣丸,一次20粒,一日3次,饭后服用;
儿童减半。
【剂型规格】丸剂:(1)每瓶装400丸(糖衣丸);
(2)每丸重0.1g(炭衣丸);
(3)每丸重0.133g(炭衣丸)。
骨伤科用药 一、活血化瘀 95.接骨七厘片 【药物组成】自然铜(煅)、土鳖虫、骨碎补(烫)、乳香(炒)、没药(炒)、大黄(酒炒)、血竭、当归、硼砂。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用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骨折筋伤,瘀血肿痛。
【方解】方中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续筋,为君药。土鳖虫破血、逐瘀、通络;
骨碎补补肾强骨,活血续伤;
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为臣药。大黄清热凉血,活血逐瘀,通经止痛;
血竭活血逐瘀,消肿定痛,续筋接骨;
当归补血活血,通脉止痛;
硼砂消肿散积,同为佐药。诸药合用,共收活血化瘀,接骨续筋之功。
【临床应用】1.骨折脱位因外力撞击所致,症见伤处肿胀剧烈疼痛,或有骨摩擦音,活动受限,肢体畸形,舌红或暗,脉弦或弦数。
2.跌打损伤因外伤扭挫,瘀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软组织损伤,症见局部疼痛,皮肤青肿,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脉弦涩。
3.闪腰岔气因局部跌打损伤致瘀血阻滞,经络不通,症见腰痛,活动受限或胸胁胀痛,痛呈走窜,胸闷气急,呼吸说话时有牵掣痛;
急慢性腰扭伤。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镇痛、改变局部血循环及氧供给,降低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加速血肿吸收、机化,促使纤维组织增生,缩短纤维骨痂转变为骨性骨痂的过程,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等。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偶见便秘、胃胀气、口干。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有移位的骨折先复位固定后,再用药物治疗。
2.本品含有乳香、没药,脾胃虚弱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2次。黄酒送下。
【剂型规格】片剂:每素片重0.3g。
96.伤科接骨片 【药物组成】红花、土鳖虫、朱砂、马钱子粉、甜瓜子、鸡骨(炙)、自然铜(锻)、海星(炙)、乳香(炙)、没药(炙)、三七、冰片。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壮骨。用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筋伤骨折,瘀血肿痛。
【方解】方中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为君药。土鳖虫破血、逐瘀、通络;
朱砂解毒消肿止痛,为臣药。马钱子消肿止痛;
甜瓜子、鸡骨、自然铜、海星具有散结消瘀,舒筋壮骨之功;
乳香、没药散血祛瘀、消肿定痛;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共为佐药。冰片通诸窍,芳香走窜,散郁火,消肿止痛,引药直达病所,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共收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壮骨之功。
【临床应用】1.骨折脱位因暴力撞击导致筋伤骨折,症见骨折或关节脱位,肿胀疼痛,活动不利。
2.跌打损伤因外伤扭挫导致血离其经,瘀血阻络所致急性软组织损伤,症见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肤青紫,活动受限。
3.闪腰岔气因挑担负重,搬物屏气等所致,症见腰痛,活动受限或胸胁胀痛,痛呈走窜,胸闷气急,牵掣痛;
急性腰扭伤、胸胁迸伤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抗炎、镇痛、促进骨痂内毛细血管再生、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及增殖,补充骨折愈合所需微量元素,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有发生药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十岁以下儿童禁用。
【注意事项】1.有移位的骨折应先行复位固定后,再用药物治疗。
2.本品含有乳香、没药,脾胃虚弱者慎用。
3.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4.本品不可随意增加服量,增加时,须遵医嘱。
5.本品含马钱子,不可过服、久服。如出现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运动员慎服。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4片,十岁至十四岁儿童一次3片,一日3次。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36g。
97.云南白药(胶囊、膏、酊、气雾剂)云南白药(胶囊)【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咳血,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疮疡肿毒及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支气管扩张及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以及皮肤感染性疾病。
【临床应用】1.跌打损伤因瘀血阻滞所致软组织损伤,症见伤处青红紫斑,痛如针刺,焮肿闷胀,不敢触摸,活动受限,舌质紫暗;
也可用于闭合性骨折辅助治疗。
2.吐血因热毒灼伤胃络所致的吐血,血色鲜红,夹有食物残渣,身热,烦躁,牙龈肿痛,便秘,尿赤;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食管炎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咯血因热毒灼伤肺络所致的咯血,血色鲜红,夹有痰涎,咽痒咳嗽,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咳血见上述证候者。
4.便血因热毒壅遏肠道,灼伤络脉所致的大便带血,血色鲜红,肛门肿胀;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肛裂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5.崩漏因热毒内盛,冲任失固所致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漓不尽,血色鲜红或有瘀块;
功能性子宫出血、人流后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6.疮疡因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症见肌肤红赤、肿胀、微热、疼痛,舌尖红,脉浮数;
体表急性感染性疾病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经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服药1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用法用量】刀、枪、跌打诸伤,无论轻重,出血者用温开水送服;
瘀血肿痛与未流血者用酒送服;
妇科各症,用酒送服;
但月经过多、红崩,用温水送服。毒疮初起,服0.25g,另取药粉,用酒调匀,敷患处,只需内服。其他内出血各症均可内服。
凡遇较重的跌打损伤可先服保险子1粒,轻伤及其他病症不必服。
散剂:口服,一次0.25~0.5g,一日4次(二至五岁按1/4剂量服用;
五至十二岁按1/2剂量服用)。
胶囊剂:口服。一次1~2粒,一日4次(2至5岁按1/4剂量服用;
6至12岁按1/2剂量服用)。
【剂型规格】散剂:每瓶装4g,保险子1粒。
胶囊剂:每粒装0.25g,保险子1粒。
云南白药膏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疼痛等症。
【临床应用】1.跌打损伤因瘀血阻滞所致软组织损伤,症见伤处青红紫斑,痛如针刺,焮肿闷胀,不敢触摸,活动受限,舌质紫暗。
2.痹病因风湿瘀阻经络而致关节疼痛,痛处不移或痛而重着,肢体麻木,筋骨拘急。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皮肤破损处不宜用。
2.经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皮肤过敏者停用。
4.每次贴于皮肤的时间少于12小时,使用中发生皮肤发红,瘙痒等轻微反应时可适当减少粘贴时间。
5.服药1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6.小儿、年老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用法用量】贴患处。
【剂型规格】橡胶膏剂:(1)6.5cm×10cm;
(2)6.5cm×4cm。
云南白药酊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麻木、筋骨及关节疼痛,肌肉酸痛及冻伤等症。
【临床应用】1.跌打损伤因瘀血阻滞所致软组织损伤,症见伤处青红紫斑,痛如针刺,焮肿闷胀,不敢触摸,活动受限,舌质紫暗。
2.痹病因风湿瘀阻经络而致关节疼痛,痛处不移或痛而重着,肢体麻木,筋骨拘急。
3.冻疮因风寒侵袭,瘀血阻络所致的局部或全身性损伤,症见局部肿胀、麻木、痛痒、青紫,或起水泡,甚至破溃成疮;
冻伤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酒精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皮肤破损处不宜用。
2.经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皮肤过敏者停用。
4.服药后1日内,忌食蚕豆、鱼类及酸冷食物。
5.小儿、年老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用法用量】口服:常用量一次3~5ml,一日3次;
极量一次10ml。
外用:取适量擦揉患处,每次3分钟左右,一日3~5次,可止血消炎;
风湿筋骨疼痛,蚊虫叮咬,Ⅰ、Ⅱ度冻伤可擦揉患处数分钟,一日3~5次。
【剂型规格】酊剂:每瓶装(1)30ml;
(2)50ml;
(3)100ml。
云南白药气雾剂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肌肉酸痛及风湿性关节疼痛等症。
【临床应用】1.跌打损伤因瘀血阻滞所致软组织损伤,症见伤处青红紫斑,痛如针刺,焮肿闷胀,不敢触摸,活动受限,舌质紫暗。
2.痹病因风湿瘀阻经络而致关节疼痛,痛处不移或痛而重着,肢体麻木,筋骨拘急。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酒精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本品只限于外用,切勿喷入口、眼、鼻。
2.皮肤过敏者停用。
3.皮肤破损处不宜用。
4.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保险液时先振摇,喷嘴离皮肤5~10厘米,喷射时间应限制在3~5秒钟,以防止局部冻伤。
5.小儿、年老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使用时勿近明火,切勿受热,应置于阴凉处保存。
【用法用量】外用,喷于伤患处,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一日3~5次。凡遇较重闭合性跌打损伤者,先喷云南白药气雾剂保险液,若剧烈疼痛仍不缓解,可间隔1~2分钟重复给药,一天使用不得超过3次。喷云南白药气雾剂保险液间隔3分钟后,再喷云南白药气雾剂。
【剂型规格】气雾剂:每瓶重(1)50g;
(2)85g。
气雾剂保险液:每瓶重(1)30g;
(2)60g;
(3)100g。
二、活血通络 98.活血止痛散(胶囊)【药物组成】土鳖虫、自然铜(煅)、当归、三七、乳香(制)、冰片。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方解】方中土鳖虫破瘀血,续筋骨;
自然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共为方中君药。当归补血活血,通经止痛;
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乳香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共为臣药。冰片通窍止痛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跌打损伤因外伤而致软组织损伤,症见伤处青红紫斑,痛如针刺,焮肿闷胀,不敢触摸,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脉弦涩。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六岁以下儿童禁用。
3.肝肾功能异常者禁用。
【注意事项】1.饭后半小时服用。
2.本品含乳香,脾胃虚弱者慎用,且不宜大剂量应用。
3.经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4.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品。
【用法用量】散剂: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分次送服。
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分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剂型规格】散剂:每包装1.5g。
胶囊剂:每粒装0.25g。
99.舒筋活血丸(片)舒筋活血丸 【药物组成】土鳖虫、红花、桃仁、赤芍、三七、乳香(制)、苏木、自然铜(醋煅)、儿茶、马钱子(制)、牛膝、骨碎补、续断、熟地黄、当归、桂枝、白芷、大黄、栀子、冰片。
【功能主治】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闪腰岔气,筋断骨折,瘀血作痛。
【方解】方中土鳖虫、红花、桃仁、赤芍、三七、乳香舒筋活血,散瘀止痛。苏木、自然铜、儿茶、马钱子行血祛瘀,通络止痛,散结消肿,接骨疗伤。牛膝、骨碎补、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利关节。熟地黄、当归补血活血。桂枝、白芷温通经脉,除湿止痛。大黄逐瘀通经,栀子、冰片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舒筋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1.跌打损伤因外伤致肌肉、筋膜、韧带损伤,症见局部瘀血肿胀、剧烈疼痛、关节活动不利;
软组织损伤见上述证候者,也可用于闭合性骨折辅助治疗。
2.闪腰岔气因突然遭受间接暴力引起腰肌筋膜、腰部韧带损伤和小关节错缝所致,症见腰部疼痛、压痛、肿胀或屈伸不利。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脾胃虚弱者慎用。
2.经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不宜过量服用。
4.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用法用量】分次用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重6g。
100.舒筋活血片 【药物组成】红花、鸡血藤、香附(制)、狗脊(制)、槲寄生、香加皮、络石藤、伸筋草、泽兰叶、自然铜(煅)。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活血散瘀。用于筋骨疼痛,肢体拘挛,腰背酸痛,跌打损伤。
【方解】方中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止痛。香附行气止痛。狗脊、槲寄生、香加皮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止痹痛。络石藤、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泽兰叶活血化瘀,通经止痛。自然铜活血散瘀,接骨疗伤,舒筋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舒筋活络,活血散瘀之功效。
【临床应用】1.跌打损伤因外伤致使肌肉、筋膜、韧带损伤,症见局部瘀血肿胀、剧烈疼痛、关节活动不利;
软组织损伤见上述证候者。
2.痹病因瘀血闭阻经络所致,症见筋骨疼痛,肢体拘挛,腰背酸痛。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经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2.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重0.25g。
101.颈舒颗粒 【药物组成】三七、当归、川芎、红花、肉桂、天麻、人工牛黄。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温经通窍止痛。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瘀血阻络证,症见颈肩部僵硬、疼痛,患侧上肢窜痛等。
【方解】方中三七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当归补血活血,温经止痛,共为君药。川芎活血祛风,通痹止痛;
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合为臣药。肉桂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天麻祛风通痹,息风止痉;
人工牛黄清心开窍,凉肝息风,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温经通窍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骨痹因瘀血阻络所致,症见头晕,颈项僵硬,肩背痠痛,患侧上肢窜痛,手臂麻木;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病见上述证候者。
【不良反应】服用本品后偶见轻度恶心。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过敏体质者慎用。
2.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经期及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剂型规格】颗粒剂:每袋装6g。
102.狗皮膏 【药物组成】生川乌、生草乌、肉桂、官桂、羌活、独活、青风藤、香加皮、防风、铁丝威灵仙、苍术、蛇床子、麻黄、高良姜、小茴香、白芷、丁香、木瓜、油松节、当归、赤芍、苏木、大黄、续断、川芎、乳香、没药、冰片、樟脑。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气血瘀滞所致的痹病,症见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脉拘挛;
或跌打损伤、闪腰岔气、局部肿痛;
或寒湿瘀滞所致的脘腹冷痛、行经腹痛、寒湿带下、积聚痞块。
【方解】本品为外用制剂。方中生川乌、生草乌、肉桂、官桂温经散寒止痛。羌活、独活、青风藤、香加皮、防风、铁丝威灵仙、苍术、蛇床子、麻黄、高良姜、小茴香、白芷、丁香、木瓜、油松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当归、赤芍、苏木、大黄、续断、川芎、乳香、没药、冰片、樟脑活血散瘀,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除湿,舒筋活血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1.痹病因风寒湿阻、气血瘀滞所致,症见肢体麻木,肩臂、腰腿疼痛,筋脉拘挛;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2.跌仆损伤因气血瘀滞所致,症见伤处肿胀,活动受限;
软组织损伤见上述证候者。
3.闪腰岔气因经络受损、气血阻遏所致,症见腰胁疼痛不能转侧,或痛连背脊,呼吸受限;
急性腰扭伤、胸胁挫伤见上述证候者。
4.脘腹疼痛因寒湿瘀滞所致,症见脘腹冷痛,喜暖怕冷,或妇女行经腹痛,舌淡苔白,脉迟缓者。
5.带下因寒湿下注所致,症见带下色白无臭,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迟缓。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皮肤破溃或感染处禁用。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风湿热痹,局部红肿热痛者不宜用。
2.经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慎用。
3.忌生冷、油腻食物。
4.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5.本品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用药后皮肤过敏如出现搔痒、皮疹等现象时,应停止使用。
【用法用量】外用。用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
【剂型规格】黑膏药:每张净重(1)12g;
(2)15g;
(3)24g;
(4)30g。
三、补肾壮骨 103.仙灵骨葆胶囊 【药物组成】淫羊藿、续断、补骨脂、丹参、地黄、知母。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用于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所致骨质疏松症,症见腰脊疼痛,足膝酸软,乏力。
【方解】方中淫羊藿辛甘性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共为君药。补骨脂温补肾阳,通痹止痛;
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共为臣药。
地黄、知母滋肾阴,补精血,可佐助君药补益精血,强筋壮骨之能,且药性寒凉,益阴清热,佐制君药温肾助阳,燥烈伤阴之弊,使补而不燥,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之功效。
【临床应用】骨痿因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所致,症见腰脊疼痛,足膝酸软,乏力困倦,骨脆易折;
骨质疏松症见上述证候者。
【药理毒理】本品有增加骨钙磷沉积,增强骨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和提高血清生长激素浓度等作用。
【不良反应】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禁忌】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感冒时不宜服用。
2.过敏体质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4.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4~6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装0.5g。
第三篇:中成药命名原则
中成药命名原则
中成药系指以中药材、中药饮片或中药提取物及其他药物,经适宜的方法制成的各类制剂。中成药名称包括中文名、单味制剂应有拉丁名。
⑪ 中成药中文名
f① 剂型应放在名称之后。
② 不应采用人名、地名、企业名称。如:同仁乌鸡白凤丸、云南红药等。
③ 不应采用固有特定含义名词的谐音。如:名人名字的谐音等。④ 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如“宝”、“灵”、“精”、“强力”、“速效”、等。如飞龙夺命丸、嫦娥加丽丸、防衰益寿丸、男宝胶囊、心舒宝片、软脉灵口服液、治糜灵栓、感特灵胶囊、雏凤精;强力感冒片、速效牛黄丸、中华跌打丸、中华肝灵胶囊、东方活血膏。名称中没有明确剂型,如紫雪、一捻金、龟龄集、健延龄。名称含有“御制”、“秘制”、“精制”等溢美之词,如御制平安丸、秘制舒肝丸、精制银翘解毒片。不应采用受保护动物命名,⑤ 不应采用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内容的用语。如媚灵丸、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
⑥ 一般不采用“复方”二字命名。如:复方丹参片等。
⑦ 一般字数不超过8个字。
⑫ 单味制剂一般应采用中药材、中药饮片或中药提取物加剂型命名。
⑬ 复方制剂根据处方组成的不同情况可酌情采用下列方法命名。① 由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提取物制成的复方制剂的命名。② 可采用处方中的药味数、中药材名称、药性、功能等并加剂型命名。鼓励在遵照命名原则条件下采用具有中医文化内涵的名称。如:六味地黄(滋阴)丸。
③ 源自古方的品种,如不违反命名原则,可采用古方名称。如:四逆汤(口服液)。
④ 某一类成分或单一成分的复方制剂的命名。应采用成分加剂型命名。如 : 丹参口服液、蛹虫草菌粉胶囊;云芝糖肽胶囊、西红花多苷片等。单味制剂(含提取物)的命名,必要时可用药材拉丁名或其缩写命名,如康莱特注射液。
⑤ 采用处方主要药材名称的缩写并结合剂型命名。如香连丸由木香、黄连二味药材组成;桂附地黄丸由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等八味药组成;葛根芩连片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等四味药材组成。
⑥ 注意药材名称的缩写应选主要药材,其缩写不能组合成违反其它命名要求的含义。
⑦ 采用主要功能加剂型命名。如:补中益气合剂、除痰止嗽丸、大补阴丸。
⑧ 采用主要药材名和功能结合并加剂型命名。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琥珀安神丸等。
⑨ 采用药味数与主要药材名或药味数与功能并结合剂型命名。如: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
⑩ 由两味药材组方者,可采用方内药物剂量比例加剂型命名。如 : 六一散,由滑石粉、甘草组成,药材剂量比例为6:1;九一散,由石膏(煅)、红粉组成,药材剂量比例为9:1。
⑪ 采用象形比喻结合剂型命名。如 : 玉屏风散,本方治表虚自汗,形容固表作用象一扇屏风。
⑫ 采用主要药材和药引结合并加剂型命名。如川芎茶调散,以茶水调服。
⑬ 必要时可加该药临床所用的科名,如小儿消食片、妇科千金片、伤科七味片。
⑭ 必要时可在命名中加该药的用法,如小儿敷脐止泻散、含化上清片、外用紫金锭。
⑭ 中药与其它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的命名。
① 应符合中药复方制剂命名基本原则,兼顾其它药物名称。
第四篇:防病知识讲稿
小学生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等。
5、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
6、猩红热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三、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个人的生活用品,如衣服、被子等在天气好的时候要勤洗、勤晒。
2、不乱丢纸屑、果壳,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室、学生宿舍及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以保持空气新鲜、流通。
4、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放松精神,增强体质。
5、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不能过于疲劳,因为疲劳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
6、春季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若骤减衣服,极易降低人体呼吸道 免疫力,诱发呼吸道疾病。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 着凉。
7、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结构合理,不挑食偏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也不宜过食油腻。多摄入不同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平时要多喝水。
8、平时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尤其是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等。
9、根据各人需要,可以去卫生防疫部门接种相应的季节性传染病预防疫苗。
10、对于过敏体质的同学来讲,因为自然界中的过敏源有很多:如花粉、虫卵、动物羽毛、冷空气,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在花粉播散期间要减少户外活动,家里不养猫、狗等小动物,不用地毯,外出时戴口罩等。尽可能减少对过敏源的接触。
春季虽然是传染病的高发期,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第五篇:汽车知识 讲稿
人文讲坛:汽车知识知多少
主讲人:姜旭
一、汽车的发明与发展
(一)汽车诞生之前,马车就是人类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
(二)卡尔•奔驰 就是现今德国大名鼎鼎的“奔驰”汽车公司的第一代祖宗,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被称为“现代汽车之父”。
他在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和德国人奥托发明内燃机的基础上,开始思考把发动机按在车上,代替马。 1878年开始研究新型内燃机。
1879年首次研制成功火花塞点火内燃机。 1882年开始尝试把发动机安装在三轮车上。 1885年他的三轮车研制成功。
1886年1月29日获得专利,被公认为世界第一辆实用的汽车。 德国另一为工程师哥特里布·戴姆勒也同时造出了一辆用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四轮汽车。
1883年,他发明成功了世界第一台高压缩比的内燃发动机,成为现代汽车发动机的鼻祖。
1926年,奔驰和戴姆勒公司合并成为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梅塞德斯-奔驰”牌汽车
进入20世纪以后,汽车不再仅是欧洲人的天下了,特别是美国的亨利· 福特。1908年福特“T”型车问世,福特流水式生产线建成,开始了崭新的汽车生产方式。初期的汽车还有使用实心木轮的,后来使用了自行车所用的辐条式的铁制车轮,外套实心橡胶轮。这种实心轮当车速超过16km/h时,车就会跳起来,使司机和乘客颠簸得无法忍受。英国人邓洛普发明了用于自行车的充气轮胎后不久,1895年,法国的米其林兄弟就制造出了用于汽车的充气轮胎,使汽车行驶的舒适性大大提高。
(三)中国汽车发展历史 1.无汽车工业时期
2.创建阶段(1949~1965年)
3.成长阶段(1966~1980年)
4.全面发展阶段(1981~2000年)
5.飞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二、汽车品牌与文化
福特汽车的标志是采用福特英文Ford字样,蓝底白字。由于创建人亨利·福特喜欢小动物,所以标志设计者把福特的英文画成一只奔跑的小白兔样子的图案。
1873年,担任奔驰发动机厂技术部主任的哥特里布·戴姆勒,在给妻子寄去的明信片上,信手画上了一颗三叉星以代表他当时的住处,并特别声明:总有一天,这颗吉祥之星将会照耀我毕生的工作。1909年6月戴姆勒公司登记了三叉星做为轿车的标志。
奔驰汽车的标志是现在简化成为形似汽车方向盘的一个环形圈围着一颗三叉星。三叉星表示在陆、海、空领域全方位的机动性,环形圈显示其营销全球的发展势头。汽车与体育运动、旅游、影视娱乐等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汽车文化。你能说出与汽车有关的影视作品的名称来吗?
三、汽车的未来
1.新能源汽车将会大力推广,如:油电混合汽车、纯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
2.汽车安全标准将会更加严格。3.汽车排放控制标准将会更加严格。
4.使用更多替代钢、铁的轻质材料,如高强度特种钢、铝合金、碳纤维等,以降低车辆自重。
5.各种电子、电控、智能装置将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汽车上,越来越智能。
同学们,汽车的未来在你们手中。只有刻苦学习科学知识才能掌握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们能设计和研发出完全自主的、高品质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