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春季心理健康常识
大学生春季心理健康常识
春天,百花盛开,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季节。然而,春季也是一年当中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最为变化无常的季节。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春季千变万化的气象因素相关,春季是各类心理疾病的多发季节,发病数约占全年的一半。
一、造成大学生春季各类心理疾病多发的主要原因
1、春季日照、气压、气温、湿度变化较大,容易影响人的情绪波动。
2、春季天气转暖,人体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情感、行为出现异常,从而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并增大了引发心理疾病的概率。
3、春季气压较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体内外失去平衡,加剧心理机能的混乱,出现抑郁、躁狂等症。
4、春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同时,春风还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
出现紧张、压抑、疲劳的感觉。
5、春季雨雾蒙蒙的天气、连绵的阴雨天则是抑郁症高发的外部因素;春天多变的气候也会使正常人情绪波动较快,容易烦躁不安,从而增大了引发心理疾病的概率。
6、学生在寒假、春节中作息时间的不合理安排对身心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返校后,在面对新学期的学习生活过程表现出不适应等情况。所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在春季里很容易被诱发或加重。
二、大学生春季调节心理的方法
1、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不要盲目自卑。
2、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有规律的工作和休息。
3、通过爬山、跑步、打球、散步等体育运动舒缓压力,提高个人的心理抗压能力,转换个人心情,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4、可以在闲暇时光看电影、阅读、参加文体活动,转移注意力,消减不良情绪。
5、回忆一些过去闪光、愉快的场景,看看自己过去的照片,自我欣赏,有意识地自我引导,把自己从不良情绪中引导出来。
6、有困惑时,要多与家人朋友或同学沟通,不要憋在心里。
7、要多了解心理知识,学会倾诉,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咨询心理医生予以解决。
8、发现自己情绪低落且持续一段时间时,主动寻求帮助和爱,或去心理咨询室通过咨询心理医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春游须知
1、学生要听从统一指挥,不能擅自离开队伍和规定的活动范围。
2、注意交通安全,统一安排车辆,不要超载。
3、春游时,如在外野炊野餐,要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不要坐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以免受潮致病;野炊时要注意风向,不要随便丢弃火种,要熄灭余火,以免引起火灾。有过敏病史的人,尽量回避有花之地,也可事先口服扑尔敏或安其敏等抗过敏药物,预防花粉过敏。
4、适当预备一些常用成药,如黄连素、避瘟丹等治疗腹泻及消炎的药物。
5、避免过分劳累,春游时要量力而行,不要走得过远,登山过高
6、应注意卫生保健。“春天孩儿脸,一天脸三变”,气候变化多端,时风时雨。外出春游时要备足衣服,携带雨具,以防雨淋,引发伤风感冒。登山下坡,切勿迎风而立,避免受凉。
如何从微博看出个人性格
核心提示:三言两语发条消息、秀张图片,时下,微博成了最火热的互动方式之一。可“说者无心、看者有意”,小小的微博,也能看出你的性格特点。
美国马里兰大学人机互动研究室助理教授珍妮弗·吉尔伯特等对人们一年中的微博使用情况与性格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外向型的人通常关注度较高,拥有较多 的“粉丝”,通常也意味着这样的人比较容易接近。但有趣的是,他们说的话却并非一定特别多,往往保持“有一说一”的态度,而不是拼命地不停发微博。相反,关注度少的人通常做事严谨,中规中矩,甚至有些古板。
喜欢给自己取一些又长又怪异的名字,或者特别爱发微博的人通常性格比较敏感,比较在意他人的看法,容易紧张焦虑,有些神经质。
经常转发别人的微博、但很少发表评论的人通常性格温和,没什么掌控欲,容易迎合别人,自己也容易得到满足。而喜欢发表言语犀利的看法的人则爱憎分明,做事张扬,富有执行力和感染力,但缺点人情味,难以理解他人。
还有一些人会在微博标签里说明自己的爱好、特点,这种人通常做事目标明确、干脆利落,不浪费时间精力。
每天学点心理学
心理学:让内心变强大的5个贴士
①空虚无聊的时候就读书,在低落和空闲的时候,你最能静下心
来学习;
②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③不庸人自扰,不玩弄心计,不打坏心眼,但偶尔可现实虚伪一下,大家谁都不喜欢硬邦邦的人
④懂得倾听别人的忠告懂得分辨别人的赞美;
⑤不要太八卦。心情不好?摄取点快乐因子吧!德国营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愉快的情绪,与大脑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有关,而香蕉则含有这种能帮助大脑产生羟色胺的物质,这种物质不但能促使人的心情变得快活和安宁,甚至可以减轻疼痛,又能使引起人们情绪不佳的激素大大减少。心情不好吃香蕉不提倡空腹食用哦。心理学:控制点理论
挂科之后,有人会说这次运气不好,题太难(外控型),有人会说是我没好好学习(内控型)。外控型的人把挫折归结为运气、智力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能有效减轻愧疚感,可也
会体验到无力感。内控型人认为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支配的,更容易反思和调控自己行为。心理正能量
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心理发现:压力让大脑迟钝
明明演讲稿已背得滚瓜烂熟,上台却卡住了。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汉·贝洛克在《窒息》一书中指出,大脑“卡壳”的秘密在于“内存”不够!紧张、焦虑等情绪存于“工作记忆”里,占了大部分内存,原本储存在大脑里的其他资源,自然没有空间提取出来了。
心理学:给失眠者的10个睡眠小贴士
①少吃多餐。②关掉手机。③清理大脑。④听听催眠CD。⑤生活有规律。⑥把洗澡水温调低。⑦卧室不要刷红色。⑧晚上不玩游戏。⑨保持脚的温度。⑩遵守20分钟规则。如果你躺20分钟都无法入睡,那就起床干点什么,直到有睡意再躺回床上。
心理预示
一、有这10项说明你的心理感冒了
1、情绪低沉,闷闷不乐;2.感觉生活没意思、没劲;3.思维反应比平时慢半拍;4.遇事经常自责、内疚;5.容易疲倦、不愿活动;6.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分散;7.特别容易受惊,容易感伤;8.身体各处疼痛,却查不出问题;9.没食欲或暴饮暴食;10.不注意自己仪表,邋邋遢遢。
二、如果你有4项以下,说明你已经告别青春期了
1、来短信,第一反应不是回短信,而是回电话 2.不喜欢喝饮料,开始喝矿泉水 3.不论上班还是休息,八点之前准醒 4.衣服越来注重舒适度5.觉得父母的话越来越有道理 6.关注自己的健康7.没有梦想了,安于现状 8.开始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三、超过三条以下说明你压力很大,需要休息调整
1、不想工作;2.想骂人;3.想消失;4.不想活了;5.想过从高楼上跳下来;6.想独自旅行;7.想抽人;8.喝几杯;9.想把所有钱花光;10.想大喊;11.抓住某个人猛亲;12.想世界末日;13.想回到过去;14.想一个人独自徘徊在无人的地方。
生活怪现象
第六感的7种表现
1、曾经做过一些梦,梦境真的发生了。
2、曾经到过一个新地方,发现那里的景物熟悉.3、在别人正要开口说话之前,常知道他要说什么。
4、常会有很正常的预感。
5、有时身体会有奇异的感觉。
6、曾经想到一个很久未见的人,果然在两天内就与他相遇了。
7、曾经做过一些色彩缤纷的梦。科学也无法解释: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三件事⒈楼上传来弹珠的声音
⒉常常在做一件事的那一瞬间意识到,现在这个状态,这个事情,在曾经的梦里出现过 ⒊入睡的时候,仿佛马上就要睡着,却突然感觉下坠,然后猛地惊醒。
心理幽默---从幽默中感悟人生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十分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顿悟】 你对事物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2、一个苏格兰人去伦敦,想顺便探望一位老朋友,但却忘了他的住址,于是给家父发了一份电报:“您知道托马的住址吗?速告。当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电:“知道。”
【顿悟】 当我们终于找到最正确的答案时,却发现它是最无用的。
3、饭厅内,一个异常谦恭的人胆怯地碰了碰另一个顾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皮埃尔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啊,”他舒了一口气,“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顿悟】要做到理直气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直的人,往往低声下气;而理歪的人,却是气壮如牛。
4、麦克走进餐馆,点了一份汤,服务员马上给他端了上来。服务员刚走开,麦克就嚷嚷起来:“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重新给他上了一个汤,他还是说:“对不起,这汤我没法喝。” 服务员只好叫来经理。经理毕恭毕敬地朝麦克点点头,说:“先生,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顾客欢迎,难道您„„” “我是说,调羹在哪里呢?”
【顿悟】有错就改,当然是件好事。但我们常常却改掉正确的,留下错误的,结果是错上加错。
第二篇:大学生春季心理健康保健常识
大学生春季心理健康保健常识
春,为四季之首,伴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勃发,阳气升腾,按理说,这是一个最美好最阳光的季节,人们的心情在这样的季节应该最快乐而宁静的,其实不然,古人说“春困秋愁”,春秋两季是心理疾病多发期。尤其在春季的梅雨季节,潮湿难受,人很容易陷入情绪的低潮。有的时候也许自己也不明白原因,就是没来由的觉得不开心,而一旦遇到什么不顺利的时候则更加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念头。这个季节,对人心理来说,是一个更应该注重调适的季节,否则,既影响身体健康,更危害心理健康。
春季容易发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气压比较低,人的感觉比较压抑,身体困乏无力;
二是因万物勃发,生物原始本能反映也更明显,人的心情更容易躁动; 三是自然界在这个季节会发出一种比其它季节更强的次声波,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的激素紊乱,也至使人的情绪烦乱;
四是春天气候变化大,影响人的情绪发生波动性更大。
1、问:为什么春季大学生心理疾病呈现高发现象?
答:每年的3月至5月是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发病数约占全年的一半,俗话说“黄花黄,人发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1)春天气压较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造成心理机能的混乱,从而诱发焦虑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2)春季云雾蒙蒙、阴雨连绵的天气是引发抑郁症的外部因素。
(3)春天多变的气候会使人的情绪波动较快,容易烦躁不安,从而增大了引发心理疾病的概率。
(4,)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大脑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
(5)“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有些人会急于改变自我现状,给自己制定较高的目标,从而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2、问:春季心理疾病发作有没有一些前兆表现?
答:春季心理疾患发病的前兆表现,主要有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如失眠、早醒;情绪不稳、浮躁不安;没有明显原因的持续疲乏感,休息后也难以复原;容易为小事发脾气,或常自责,有内疚惑,自我评价过低等。这时如不加以注意,就会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病”。
3、问:春季,哪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被特别关注?
答:(1)长时间情绪低落的学生(2)多门功课补考的学生(3)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4)失恋的学生(5)特别孤僻的学生(6)特别自卑的学生(7)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8)最近行为反常的学生(9)承受挫折能力特别差的学生(10)有重大身体疾病的学生(11)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
4、问:有没有一些措施可以预防大学生春季心理疾病发作?
答:
(1)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情
(2)及时化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3)维护良好人际关系,完善心理支持系统(4)培养兴趣爱好,发展特长
(5)增强自我意识,制定合理目标,做到自知、自信(5)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
(6)心理问题严重时,自己无法调节,及时联系心理咨询中心。
5、问:如何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情?
答:良好的情绪是保持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因此大学生要注意调节情绪,时常维护良好心情。
(1)遗忘。不要把今天的烦恼带到明天,多想光明的一面,少想阴暗的一面。
(2)宣泄。苦恼时,找可信任的、谈得来的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郁闷及时倾吐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3)转移。当情绪不佳时,可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如写字、打球、唱歌、购物等,从而将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或替换掉。
(4)宽容。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要求别人一定按你的想法去办事,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改错的机会。
(5)陶冶身心。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生活的乐趣。在工作学习之余,应常到公园游玩或赴郊外散步,欣赏乡野风光,体验大自然美景。
(6)运动。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能将由各种压力所致的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上的疲劳。心理疲劳转化为体力疲劳后,会随体力疲劳的恢复而恢复。在体育运动中,还由于人的精神专注于运动中,注意力进行了转移,能暂时忘掉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再者,运动中的竞争和游戏性质充满了乐趣,能愉悦人的精神,调节不良情绪,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7)放松训练。具体做法是:被人激怒后或十分烦恼时,可做深呼吸运动,摒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此法在心理工作者的数次指导后即可自如运用。
(8)确定恰当的目标。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目标,量力而行,不要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只有正确地估计自己,审时度势,客观地确定目标,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上的压力。
6、问:如何及时化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答:持续的心理压力是心理疾病产生的罪魁祸首,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化解心理压力,提高抗压能力。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几个常规步骤和方法。
(1)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
(2)把可能出现的最坏后果列出来,逐个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
(3)接受它并包容它。人生短暂,大学生有更多、更重要的人生任务,不要在一件事上耗费太多时间、精力;
(4)做运动,让自己身体疲劳,心理放松;
(5)积极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去忙另一件事;
(6)学会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比如:自我暗示法、放松调节法、想象脱敏法、呼吸调节法等;
(7)积极从朋友、家庭、集体中寻求社会支持,获得心理帮扶;
(8)不断地自我激励,经常与成功人士交往、看成功人士传记、参加心理素质潜能开发培训班等等。
7、问:如何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善心理支持系统?
答: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完善心理支持系统,是心理健康的坚强后盾。
(1)共情。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沟通,情感的沟通越充分,双方共同拥有的心理领域就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
(2)主动交往。在社会关系中,那些主动开始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特别是当产生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3)换位思考。如果我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样处理呢?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4)给人以真诚的赞美。“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被赞美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当然赞美别人要选准角度,恰如其分,要具体实在,要真诚。
(5)给人以友善的微笑。
(6)记住对方的名字。你的名字被别人记住,尤其是事隔多年还被人记住,这使你获得了一种被人重视的成就感或者被人记住的亲切感,这等于赞赏了你,肯定了你。
(7)保持适当交往的距离。这里所说的距离,主要是指应有的礼貌和尊敬。有些人一旦混熟了,就丢掉了分寸感,进入了所谓不分彼此的境界,到了这种程度,友情就容易走向反面了。
(8)善于宽容他人。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因此在交往中要将心比心,善于谅解和宽容他人。
(9)切忌自我投射。自我投射是指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他人也如此。
(10)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立,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第三篇:心理健康常识
心理健康常识
心理常识
一.什么是厌学症
厌学症与一般的厌学情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造成厌学症的原因很多。从外因看,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教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内因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放纵等。矫治方法,一方面要靠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自身的调节和改变也很重要。
①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
②面对学习上的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
③全面评价自我,恢复自尊与自信;
④扬长避短,重新设计,塑造自我。
二.大学生“心疾”五大原因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从哪些方面引发?北京市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王健中副教授介绍说,从他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工作的实践中看,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学业的问题。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系列问题。有的学生自信心下降,有的学生得了考试恐惧症,每逢考试时就生病或者不敢考试。
二、是人际交往问题。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想着要和别人去交往,在不知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后,而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
三、是家庭教育问题。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家长长期以来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使学生在大学中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过高(尤其是来自工人、农民的家庭),这样导致学生自己的压力过大,心理失去平衡,严重的导致轻生。
四、是家庭环境问题。或是以前曾经受过挫折,或是父母离异,学生长期不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导致学生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因此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有的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其价值观、或对别人的看法产生一定的偏差。
五、是性心理的问题。有些学生在怎么看待性和性在生活中的意义的认识方面有偏差,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半和这方面有关。
三.大学生求职10种不健康心理
转载自《心里互动会》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见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翼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找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前程。
四.心理压力最大的15件
西方医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事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其中令人感到心理压力最大的有15件事,根据其影响力的强弱依次为:
1.配偶的死亡。
2.离婚。
3.家庭成员的死亡,尤其是亲生儿女的夭折。
4.严重受伤,特别是严重的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不可弥补的创伤,如造成破相、残废等等。
5.结婚,尤其是新婚前后。
6.失业和退休。
7.怀孕和生孩子。
8.职业的改变、变换工作单位。
9.被迫抵押或丧失赎取权。
10.孩子离家或分居。
11.参与重大的比赛和竞赛。
12.开始上学或临近毕业。
13.与上司发生不和。
14.搬迁新居。
15.度假。
五.强迫症.强迫症是指病人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抵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的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临床表现主要是在思维、情绪、意向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强迫症状。
(1)强迫观念:明知某些想法和表现,如强迫疑虑、强迫对立观念和穷思竭虑的出现是不恰当和不必要的,却仍紧张不安和痛苦,无法摆脱。
(2)强迫情绪:出现某些难以控制的不必要的担心,如担心自己丧失自制会做出不道德、违法行为或精神失常等。
(3)强迫意向:感到内心有某种强烈的内在驱使力或立即行动的冲动感,但从不表现为行为,却使患者深感紧张、担心和痛苦。
(4)强迫动作:患者屈从或对抗强迫观念而表现出来的重复进行的动作或和行为。
症状与表现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①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②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像、强迫回忆等。
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六.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反应。它的突出特点是心境悲观、态度冷淡、自身感觉不良、多有自责现象。有的还表现为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性欲下降等症状,甚至有的出现自杀欲望及自杀行为。抑郁症的病因一方面与易感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与某些诱因相联系,诸如丧失亲人,事业失败,婚姻不美满,生意失败等因素,都是抑郁症的诱因。
抑郁症有:
(1)心因性抑郁又称为反应性抑郁。外界的刺激比较明显,刺激多种多样,如生活中发生不幸事件,经常痛定思痛,悻悻不平;失业或其他情况,收人减少,常捉襟见肘;病情恶化;慢性病久治不愈;子女结婚后与其分居,顿觉寂寞;家庭纠纷,心中郁结难解;丧偶孤独等等。开始时一般焦虑,情绪沮丧,并伴有前述抑郁症状中的各种症状,甚至企图自杀。若精神创伤逐渐淡漠,病情可渐渐减轻。以后再遇精神创伤,症状会复发。内因性抑郁精神创伤诱因不明显,症状出现抑郁与躁狂交替,亦可不发生躁狂。一般抑郁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躁狂表现较短暂,仅数天,甚或不到一天。亲友看到患者表现为有气无力,行动迟缓,情绪忧郁,或长期失眠,却卧床不起。这类病人也想自杀,自杀常发生在天明之前。在决心自杀前,常显得特别高兴,对于这点亲友宜特别注意。
(2)疑病型抑郁。这种类型的患者开始时身体的某些部位会有症状出现,因治疗无效,慢慢出现疑病与抑郁的情绪。随后病人甚至怀疑自己的所有器官都有疾病,抑郁症状也会更加明显。患者也会有自杀倾向。
(3)焦虑性抑郁。患者的精神创伤可有可无。症状表现为坐立不安,特别容易激怒,焦虑不安,夜间失眠,半夜起床常喃喃自语,惶惶不可终日。
(4)隐匿型抑郁。主要表现为失眠,并伴有身体各部的自觉不适,病人为各种症状焦虑,但思想活动常不暴露,病人也有自杀念头,却不易防范。
(5)假性痴呆型抑郁。病人对周围事物无兴趣,表现为对日期、地点、亲友姓名、生活中事物一问三不知。患者情绪低落、反应迟钝、造成痴呆形象。经过正规治疗,抑郁症状消失,痴呆现象自然也就不再出现。
症状及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幻觉、妄想以及思维和行为紊乱等精神病特征,生活能力未受到严重影响。
临床多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苦闷、沮丧、凄凉和悲哀;感到生活处处不如意,对生活和活动的兴趣显著减退,不与外界的人和事进行沟通,似乎与世隔绝;不愉快、悲观、丧失希望,厌世而不能自拔;说话声调平淡,时时发出叹息,甚至流泪哭泣,自感人生黯淡,对生活甚至生命都失去信心,轻生之感可使少数人付诸行动;自卑、自责、自我贬低、自我评价下降,后悔、内疚。上述表现可概括为没有乐趣、没有希望、没有办法、没有精力、没有意义,真可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七.适应性障碍.人生道路上,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研究证明,适量的刺激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多、过强、过长的心理压力或刺激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导致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症以及诱发或加剧内因性精神病或躯体疾病等。适应性障碍是指遭受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刺激,由于具有易感个性,加之适应能力差,导致适应性障碍。其主要表现为,以出现情绪障碍为主,伴有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而影响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症状与表现
适应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一般是在环境改变(如移民)、地位改变(新工作岗位)、突发事件(患病、离婚、丧偶)等情况下,个体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也可能伴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行为障碍多见,儿童会表现为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吮拇指等。症状通常出现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个月之内。病人一般有个性缺陷,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在半年以内。临床上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以情绪障碍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2)以行为障碍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利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吸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等。
(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患者常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为突出表现,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但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的情况。
(5)以社会性退缩为主的适应性障碍: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有抑郁或焦虑。
第四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可见,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学习生活中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如何界定心理问题的轻重
在心理问题中,程度由轻到重可以划分为“心理烦恼”、“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烦恼:是指在外界强刺激地作用下,个体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
2、心理困扰:一般指主观上产生烦恼,时间持续两周以上,生活工作略受影响,但能忍受。
3、心理障碍:一般指主观上感到痛苦,时间持续一个月以上,不能正常生活或工作,难以忍受。
4、心理疾病:一般主观上对心理异常缺乏自知,言行怪异,有妄想或幻觉,思维反应变慢或变快。
一般的心理问题人人都会有,而且不分年龄大小,它就像小感冒一样,但是这个“小感冒”持续的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人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它就由一般心理问题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哪些人应早看心理医生?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表现:
1、神经衰弱表现: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可持续数周到一年多。
2、强迫症状群:怕脏,怕得病,怕说错话,怕别人看自己,或毫无原因的恐惧,或刻板仪式动作。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3、人格的改变:对人冷淡,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性格反常,无故发脾气,敏感多疑,自语自笑。
4、老是感觉自己的形体变样了,过度地照镜子,好打扮;怀疑自己不健康,反复看医生。
●学会减轻压力,放松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来自学习、工作或家庭的压力,总会人感到焦虑烦躁,对于如何放松身心,解决生活压力必须有实际的方法,以下提供数种实际可行的压力消除法:
1、吹气:深呼吸可以缓和即将爆发出来的情绪反应,你只要从鼻子吸气,慢慢的流经你的腹部,然后到你的肋骨,再慢慢地从鼻子呼出这些气,而且轻轻地说声放松,只要几秒钟的动作就可以你就可以焕然一新。
2、放松肌肉:在三分钟的时间内,可以试着做下面几个动作来放松肌肉。(1)坐下,闭上眼睛。
(2)吸气,约持续吸气六秒钟,一方面尽可能收紧你的肌肉。
(3)发出嘶嘶声地呼出你吸进的气,让身体松弛下来,然后有节奏地呼吸二十秒。(4)再重复二次即可。
3、浸泡热水:热水澡是最古老的镇静剂,要放松自己,最好浸泡在比自己的体温高一些些的热水里,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温水浴有同样的帮助。
4、散步:尽可能不要安排午餐约会,利用午餐时间让自己的心灵休息一下,独自一个人,全神贯注慢慢地享受午餐,之后可以去散散步,一段十分钟的轻松散步,可以让紧张的情绪得以纾解,效果可持续1至2小时。
5、对自己说话:这不代表自己疯了,事实上,这个方法主要是可以让自己有机会去听、发问和思考自己的问题,如此一来,视野才不会变得狭窄。
6、不要过度恐慌:如果你常说一些“天啊!多么惨啊!让我死吧!”之类的话,你可能就是过度恐慌了。
7、打开音乐,随歌而舞:有专家说放松心情的音乐应该由乐器慢慢地、静静演奏出来。无论是何种音乐,只要能让你高兴就好。
8、利用运动:规律性运动可能是解除压力的最实际方法。做四十分钟的运动,可以减少压力长达三个小时。若是愈紧张,运动之后就愈能感到愉悦。
9、什么都不做:现实生活竞争激烈,如果不留些时间给自己,将会使自己显得紧张、烦燥和焦虑不安,相对地也会影响到他人。
10、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承认完美是这个世界里最大的欺骗游戏,我们必须了解100%的完美是不可能达成的,能够达到90%,就已相当成功了。
11、请教专家:所有关于压力解除的观念,强调的就是利用一些技巧来平衡过多的压力,并不是要让自己什么压力都没有。所以若不能自己控制压力,不要一个人默默受苦,找心理医生、老师谈谈会有帮助。
●我们如何克服考试焦虑的心理呢?
1、做好考前准备,如文具、草纸、垫板等。
2、遵守答卷要求,认真听监考老师的说明。
3、通读试卷,认真审题,不丢题,落题。
另外,要正确看待考试,减轻心理压力。平日努力学习,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行”,增强自信。考前一两周可适当做些放松训练。
考试其实就是为了检验我们学习中还存在着哪些不足的地方,做到及时反馈,及时查缺补漏。
●如何战胜心理挫折
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战胜挫折,你才会进步,下面,教你几种战胜挫折的方法。
1、正确认识挫折。人生的道路很长,遇到挫折是避免不了的,有些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如亲人生病、去世,家里遇到变故等;有些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如有的少年儿童受到引诱,威胁,自己意志又不够坚强而做了错事等。既然挫折已成为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和勇敢地去面对它,而且要敢于向它挑战。
2、化悲痛为力量。要知道,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是没有作用的,应该以更大的勇气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重新起步。
3、摔了跟头之后,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为什么摔倒,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这是失败给你的最好的礼物,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败,都使我们更加意志坚强。
4、不必为做糟了一件事而伤心,先去做一件自己拿手的事情,从灰色的情绪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会越走越好。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2005年10月10日是第十四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2.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的主题是”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3.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吗?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经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5.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6.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7.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考试,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3)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4)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5)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或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6)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7)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8)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9)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8.什么叫心理障碍?
理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疾病的某种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思维障碍。另一层含义指轻微的心理失调,可以从一个人行为上的偏离程度来判断这个人的“障碍”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偏离社会生活的规范程度越厉害,那么他的“障碍”程度也就越深。常见的心理障碍有:(1)适应性障碍。由环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失调,表现为不能正常地适应工作、生活和学习,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等。(2)焦虑性障碍。焦虑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达到目标和不能克服障碍时表现的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并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3)抑郁性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持续低落,悲观,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自责,内心体验多不幸、苦闷、无助、无望,总感到活着没有意思。(4)恐怖性障碍。对事实上对人没有多大威胁的事物产生强制性的回避意愿和紧张、焦虑、眩晕等心理反应。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动物恐怖、广场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5)强迫性障碍。做事反复思考,犹豫不决,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复想,不该做的事仍反复做,因而感到紧张、痛苦。强迫性症状中常见的有:①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怀疑等;②强迫意向或强迫冲动等;③强迫动作,如反复检查门锁等。强迫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出现过,但只要不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应算作强迫性障碍。(6)疑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状态过分关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经常诉述不适,顽固地怀疑、担心自己有病,经实验室检查和医生的多次解释后仍不能接受,反复就医,甚至影响其社会功能。这种对自身健康过度担忧的心理倾向就是疑病性障碍的表现。
9.怎样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首先,要对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病”,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不要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对待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同学要多关怀而不是回避和歧视。其次,要了解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基本常识。判定心理疾病可以依据三个标志:一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也就是是否与周围的环境一致。二是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正常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活动都是协调一致的,人的认知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言行,情感也是正常的。如果知、情、意失调,不仅自己总是控制不住自己,而且虽经别人帮助和分析,仍坚持己见,甚至不能照管自己的生活等,那就表明这人已患了某种心理疾病。三是看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人的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一个人的某种个性特征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就很可能是心理病态了。如,一个人本来很活泼,性格很开朗,突然莫名其妙地变得情感淡薄、消沉,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表情呆板、忧郁沮丧,甚至悲观厌世。第三、要坚信心理疾病是能够治好的。尽管心理疾病的原因十分复杂,疗效也比较缓慢。但是,患了心理疾病的同学,不要过分地惧怕、恐惧,只要善于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增强信心,懂得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在心理医生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那么心理疾病就一定能够治好。第四、要坚持心理咨询和治疗。一旦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不要害怕,因为每个人都育可能受到心理障碍的困扰,不要觉得内疚或麻烦别人。及时寻求帮助和坚持心理治疗和咨询有助于尽快恢复健康。
10.如果你的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的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联系。(4)切忌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它有哪三个等级?
心理状态从健康到疾病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意志正常;
3、适应良好;
4、良好的自我意识;
5、良好的人际关系;
6、有良好的人格。
(三)中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1、心理压力问题;
2、自我发展问题。表现在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统一,社会自我与人际自我的统一,生理自我与心理自我的统一。
3、情绪困扰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神经质等情绪障碍问题。
4、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人际交往形式中。
5、网络成瘾问题。网络综合症也称:“互联网痴癖症”,其表现是:无节制地上网、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无愉快无兴趣;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思维迟缓;不愿与人交往等。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是:早发现早节制、理智上网、完善自我、科学用脑等。
6、学习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学习适应性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学习策略问题、考试心理问题等。
7、性心理问题。如早恋、非婚同居、性强暴、性暴露、性自慰、性报复、性犯罪等。
8、心理危机问题。心理危机是多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在不能消除或缓解的情境下瞬间产生的、有严重危害性的突发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杀、自毁、凶杀、恶性犯罪等。
(四)中学生应掌握哪些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
1、微笑,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功;
2、倾听是沟通的一半;
3、认同是沟通的切入点;
4、赞美,一种诚恳的自然的情感流露,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
5、感激,是真情的回报。
(五)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哪些?
1、降低目标的难度,重新审视目标和调整行为;
2、对压力主动进攻或缓解,即运用有效方法对压力进行管理;
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调节沮丧等不良心态。
(六)自我心理平衡术
1、自嘲法。生活中当遇到一些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若一味埋怨和逃避往往会使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坏。不妨自己调侃一下自己,通过自我贬抑而达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心理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平衡。
2、遗忘法。现实中不少人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的痛苦回忆中,反复品尝旧时受到的挫折,陷入恶性循环中,使心理愈加不平衡。因此必须学会遗忘,这是对痛苦的解脱。能使身心获得宽慰,从而激发出新的力量,人性得到了升华。
3、激励法。要走出每日“消沉—后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给自己确立一个值得去追求的目标。出去找个朋友开怀一下、踏踏实实干点活发笔小财、参加一个培训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等。有了成功的经验和自信,我们就能再选择更高的目标激励自己。
4、闲聊法。闲聊对心理调适起很大功效。它可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表达温情、躲避碰撞、化解怨气、发泄怒火。
5、哭泣法。我们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随情绪波动而哭泣。哭能使人产生有益的激素,使人体更加协调反应。
6、移情法。它是宣泄、调节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爱情是他们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
(七)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出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八)人们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做心理咨询
人天生都有一种本能,可以自己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处理自己的内心冲突,但在某种状况下,自己的力量不够,这时候就需要一位专业的人员来协助自己一起来调整和化解,只要你觉得自己不能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冲突和问题,都可以寻求心理咨询。
(九)心理咨询的作用是什么?
在倾诉心声、辨明问题的基础上,咨询师与你共同分析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平衡情绪,使来询者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助人成长,心理咨询不仅能帮你处理好当前的问题,而且能通过处理当前的问题提高你的认知水平,矫正你的错误思路,帮你正确对待自己,增强自信,也能帮你正确对待他人,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你的成熟和成长。
(十)心理咨询的部分原则
(1)保密原则——为来访者保守秘密是咨询人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2)非道德性评价(或价值中立)原则;(3)平等原则——咨询人员与来访者的关系是特定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4)无条件关注原则;(5)助人自助原则——咨询人员的工作要义在于提供一种氛围和积极的引导,使来访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6)预防重于治疗的原则;(7)“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原则;(8)时间限定原则;(9)感情限定原则。
(十一)我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是(5月25日)
(十二)影响自杀的最主要因素是:
(l)(倒霉),命运似乎专门与他们作对,一系列消极事件连续发生,而且似乎不可避免。这些事件可能都是偶发的,但却使个体产生倒霉感,包括受伤、丢失钱物、工作失败等。(2)(无助),处于孤独和个人困难之中时,无助感一般会相继而生。人们认为无法帮助自己的观念会削弱自尊感、个人价值感,以及自信心等有效心理机能,并因而出现抑郁。(3)(绝望),绝望是终止生命的信号,如果一个人经受了一系列的坏运气,并伴有无助和绝望,那么其自杀的危险就很高。特别是当人们表现出以上三种情感时,自杀就很可能出现。
(十三)人际交往的原则:真诚、信赖、同情和理解、尊重。
(十四)人类需要友谊的原因包括:(1)生存的需要。(2)避免寂寞(3)获得赞同的需要(4)社会比较或获得确认的需要(5)个人成长的需要。
(十五)影响成功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请50位成功人士写下影响他们成功的前三个因素。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与自己有关的:(1)对自己的了解、接受、关怀、尊重;(2)在看到与别人的差距时仍能保持自信;(3)对自己的所有行为负责任;(4)对自己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十六)如何防范自杀:
(1)平时注意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密度并具异质性的支持系统,学会和他人交流与沟通,(即:会聆听也会倾诉)。(2)培养参与体育运动或文娱活动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它有助于不良情绪的释放和宣泄。(3)提高自我觉察力,一旦发现产生自杀意念,便及时实施自我救助(如转移注意、避开刺激物等)。(4)必要时可向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士咨询或寻求帮助。(5)公开向试图自杀的人讨论并劝告他停止自杀,并相信这种评论会使对方认清自己的问题,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应该指出如果病人的选择是去死,那么这样的决定就是不可逆的。只要生命尚存,就有机会解决存在的问题;而死亡同时也终止了任何出现转机的机会。同时也应强调情绪低落的阶段是会过去的,情绪低落虽然是对自我的限制,但它也是有其周期的。当抑郁症状再次出现时,人们也应同时看到它不久又会消失。当正处于自杀或其它的情绪危机中时,不能自己一个人单独去面对。当一个人孤立无援或缺乏人际接触时,自杀的危险性会大大提高。
(十七)健康人格具体有哪些标准?
答:(1)和谐的人际关系(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4)正确的自我意识(5)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十八)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哪些心理需求?
答: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的需要。满足尊重的需要。增强信心。增强力量感。促进社会化。
(十九)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的标准有哪些?
答: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条:
(1)反常行为 反常行为主要表现为质量或者是数量上的反常。(2)适应不良 根据适应不良的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人的社会活动、学业、工作或生活,那么,他将被视为患有心理疾病。
(3)个人的忧伤和烦恼 这一标准是根据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如焦虑、悲伤、烦恼等,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不过一般来说这些主观感觉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常常显得更为重要。
(二十)什么是(IQ)和(EQ)?
答:智商(IQ);情商(EQ)IQ(itelligent Quotient)表示智商,它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EQ((Emotional Quotient),表示情商,即情绪智商。
(二十一)什么是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答:“高原现象”,指一种技能动作的练习,经过初期的较快进步后,往往由于练习方式方法、活动结构未及时改进,及练习者兴趣下降等原因,出现某一期间练习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
(二十二)如何消除考试焦虑?
答:(1)认真复习,充分备考(2)增强考试的自信心(3)形成考试的正确认知评价(4)学习必要的应试技能。
(二十三)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空虚、无聊,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摆脱空虚感呢?
(1)调整需求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2)求得社会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只有获得社会支持,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3)博览群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4)忘我地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极好的措施。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5)目标转移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从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心情平静下来。当一个人有了新的乐趣之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二十四)自卑是现在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自卑的浅层感觉是别人看不起自己,深层感觉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们应怎样走出自卑的误区?
第一步,就是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之尽量现实,易于达到,并为自己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一次成功对于有自卑心理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佳的奖励。成功的结果使人的能力得到肯定,可以强化自尊心,形成良性循环;而一味空想,不见行动或计划过于宏大,无法实现,那只能使人灰心,产生自卑。人生在世,需远大理想,但在行动中,必须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一个一个去完成。正像上楼一样,楼梯要一层一层地上,不可能一步登天。
第二步,要重新调整自我评价,认清自己的优点,长处,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成熟的人不会因别人夸一句就沾沾自喜,也不会因别人嘲笑一声而觉得无脸见人,他会很清楚自己既不太 “白”也不太“黑”,从而在社交中学会泰然自若,潇潇洒洒。
第三步要树立自信心。自卑者往往会陷入思维的怪圈难以自拔。其思维模式是,因为我能力不行,所以我干不了,结果我真的什么也干不了,这就会导致更深的自卑。积极的思维方式应是敢于承认自己认识的不足和能力的不足,并能客观地加以对待,一方面积极补己之短,另一方面懂得明智地扬长避短。要走出自卑,就应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培养自信心,这样,才能摆脱自卑心理。
(二十五)我们应如何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
(1)要心怀必胜的信念,有积极的想法。当我们开始运用积极的心态并把自己看为成功者时,我们就开始成功了。
(2)心存感激。在日常生活中,持有消极心态的人常常对生活充满抱怨而不是一种感激。拿破仑•希尔认为,如果你常流泪,你就看不见星光。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心存感激,那样人生就会显得美好许多。
(3)学会称赞别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适当地赞美对方,会增强这种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在生活和工作中,以鼓励代替批评,以真诚的赞美来启迪人们内在的动力,自觉地克服缺点,弥补不足,这会比你责怪,比你埋怨有效得多。
(4)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为什么事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行,再去尝试、再尝试。把“不可能”抛弃,而用“可能”来替代它。
(5)培养乐观精神。生活中的变化是很正常的,每一次发生变化,总会遭遇到陌生及预料不到的事件。不要躲起来,使自己变得更懦弱。相反,要敢于去应付危险的状况,对你未曾见过的事物,要培养出信心来。
(6)经使用自动提示语。积极心态的自动提示语是不固定的,只要是能激励我们积极思考、积极行动的词语,都可作为自我提示语。经常使用,潜意识就会映射到意识中来,用积极的心态指导人的思想,控制感情,决定命运。
(二十六)怎样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
答:(1)了解自己(2)学会思考(3)有创意即付诸行动(4)积极争取高峰体验(5)不要力求完美。(二十七)如何注意用脑卫生?
答:(1)适度用脑(2)保证睡眠,起居有规律(3)注意营养(4)学会科学的休息方法。
(二十八)失眠的四大心理因素: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的睡眠不足。失眠的四大心理因素:怕失眠心理、梦有害心理、自责心理、期待心理;心理学家把失眠分为三类:暂时性失眠、短期性失眠、长期性失眠。
(二十九)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个体的行为。
(三十)心理咨询的面谈时间与次数:心理咨询每次咨询面谈的时间约为50分钟。要想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必须以一定的咨询次数作保证。就一般的心理问题而言,通常4-5的咨询次数,较为有效果。
(三十一)心理咨询来访者有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健康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另一类是心理偏正常的人,来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心理障碍。
(三十二)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是一回事吗?
事实:心理问题是心理学范畴,属于咨询与治疗的对象;精神病是医学范畴,必须药物治疗。两个概念有交叉,但精神病更重一些。“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概念,所以来咨询的人不一定是精神病。
(三十三)心理问题是见不得人的吗?
事实:这是因为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而实际上,心理问题是一个人人独特的心理经历,或脆弱、消极的一面,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发生,懂得接受与面对了,就会“见怪不怪”。
(三十四)心理问题就是无病呻吟吗?
事实:如果心理问题被一再得拖着不予解决,压抑的结果会导致两种可能,一是形成不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并发症。二是终身不爆发,形成性格烙印,影响处事方式和主观幸福感。
(三十五)心理咨询就是“科学算命”吗?
事实:心理咨询师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穿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咨询者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详尽地提供病史,才能帮助医 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才能保证医生 作出 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
(三十六)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吗?
事实:心理咨询是以聊天为主要形式,但不是普通的聊天,是融合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在里面的专业对话。
(三十七)心理咨询可以一次解决问题吗?
事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件事诱发所致,因此,其解决自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十八)心理咨询就是讲大道理,如同思想政治工作?
事实:心理咨询有着严谨的诊疗程序,二者可有交叉,但不能等同。思想工作者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及集体意志。心理咨询则是运用咨询技巧、心理分析等手段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医生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询者进行批评、教育。
(三十九)什么是焦虑和学习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身心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面情绪,也是人面对环境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应激状态。学习焦虑是对学习的恐犋、厌恶、逃避等负面情绪。
(四十)什么是抑郁症? 它有哪些表现?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情绪低落,且持续两周以上为主要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并伴有相应的思维与行为改变,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其表现有:无兴趣,无食欲,性欲减退,悲观厌世,自卑自责等。
(四十一)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高校心理咨询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目标是通过心理咨询使来询者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优化,帮助来访者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归纳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有五个基本要素:
① 心理咨询解决的是来询者心理或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处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② 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它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与方法从心理上为来询者提供帮助的活动。③ 心理咨询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在来询者和咨询人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来询者才肯坦诚叙述自己的问题,接受咨询员的帮助。④ 咨询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这种学习和成长主要表现为人格或个性方面的成长。⑤ 心理咨询是来询者心理需要的自愿行为。
(四十二)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遗传素质—自然前提(物质基础)② 社会环境—决定因素③ 教育—主导作用 ④ 实践活动—根本途径 ⑤ 主观能动性—监督调解作用。
(四十三)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1、主管部门:政工处
专门机构: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现有人员:专职心理教师2名: 兼职心理教师6名
2、学生班级: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委员。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与设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地址:图书馆四楼上楼右拐
1、心理教师办公室(兼接待室);2、个体心理咨询室 ;3、心理宣泄室(正在建设)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服务:
1、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的心理求助
2、网上心理信箱:
3、咨询QQ
4、在线心理服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与辅导员利用心理网站提供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四十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差异吗?
心理咨询(Counseling)与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是正常人或有心理不健康的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却是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非正常人。
(四十五)考试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在考试期间或考试前后,学生出现的较严重的紧张恐惧心理,伴面色潮红、全身出汗、两手发抖、心悸胸闷、头晕头胀、注意涣散、思想迟钝,使原来记熟的复习内容一时无法“回忆”起来,导致考试失败。有的学生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尿频尿急,严重者可大汗淋漓、头脑轰鸣、手指震颤,甚至虚脱、昏厥。
(四十六)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与情绪有关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其发病、演变、预后和转归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四十七)学习要注意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哪些时候不宜立刻看书?
①疲劳困倦时不要看书;②饭后不要马上看书;③睡觉前最好不要看书;④剧烈活动或情绪过于激动后,不应马上看书。
(四十八)哪些方法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
①注意集中;②培养兴趣;③理解记忆。④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过度学习的最佳程度是150%。⑤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⑥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的更牢。⑦听、说、读、写相结合。多渠道强化记忆,可以提高记忆效果。⑧科学用脑。
(四十九)在与老师沟通时,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①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②勤学好问,虚心求教;③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④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五十)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良情绪时,如果强行压抑反而会影响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所以当不良情绪来临时,我们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排遣它。具体方法有哪些?
(1)异地发泄
当你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它地方,干一些体力活,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气恼心情随之平静下来,怒气也会消失掉大半。在你过度痛苦和悲伤时,不妨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许多人在痛哭一场后,悲伤心情就缓和许多。
(2)理智消解
很多忧愁、惊 恐、愤怒等不良情绪产生于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对于这类不良情绪,只要冷静地、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确实可忧、可惧、可怒,分析明白了,不良情绪也就不解自消了。
(3)转移
在不良情绪袭来之时,尽量做一些转换心情的事情,可以外出游玩,可以“乐而忘忧”。
(4)心理调整
不良情绪的心理调整方法比较多,如自我鼓励法---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同痛苦和逆境进行斗争;语言暗示法---语言暗示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在松弛平静、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语言暗示,往往对情绪的好转有明显作用;疏导法---人的心理压抑时,应当有节制地发泄,可以找同事,找亲人,把自己的心思倾吐出来;环境调节法---有些人在受到不良情绪的压抑时,喜欢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散散心,这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好的效果。
(五十一)与陌生人交往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最困惑的,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和陌生人交往?
(1)我们必须有一个同陌生人交谈的愿望,使自己乐于同陌生者交谈。这是解决好同陌生人交谈这一难题的关键。许多人对参加有陌生人在场的谈话,都有一种畏怯心理,有的人甚至见了陌生人一言不发,这其实是不明智的,如果拒绝同一切陌生者谈话,我们怎么会有自己的朋友呢?
(2)同陌生人交谈的最大困难就在于不了解对方,因此同陌生人交谈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便是尽快熟悉对方,消除陌生。你可以先行自我介绍,再去请教他的姓名,然后试探性的引出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事先就知道将要同一个陌生者见面,则在见面之前通过别人打听一下这位陌生者和情况,这对于就要开始的彼此的交谈是十分有利的。
(3)在同陌生者交谈时,要特别表现出对他的职业、性格、爱好的兴趣。在对方谈话过程中,不时地插入一两个小问题,或由衷地表示你的赞叹、感慨:“啊,这太有意思了。””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吗?”让对方觉得你很愿意听他的谈话并因此在第一次谈话时就把你看成他的知已。
(4)同陌生人交谈,要努力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首先从你自己做起,你同他谈话要直率而坦然。最要紧的是使对方不感到拘谨。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害羞,很不习惯于同陌生人谈话的人,你一定设法使他放松,可以先同他谈些零碎的无关紧要的事,越随便越好。不要以为你感兴趣的对方也一定感兴趣。对对方的兴趣,你倒是要充分尊重的。当对方谈兴正浓时,你千万不可打断他;而当对方兴趣转移时,你则不要纠缠原来的话题,而应随机应变地巧妙地引出新话题。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讲话。
(5)如果有机会去参加一个有许多陌生者在场的集会,你首先要去寻找哪怕唯一的比较熟悉的人。这对于消除你的紧张心理、稳定情绪很有好处,万一找不到一个熟人,你也不必紧张。此时要做的事是先别忙开口,而只用耳朵和眼睛去听、去看,去仔细打量第一个每个与会的陌生者。如果你发现在场的陌生者中,有一个和你一样没有熟人而且比较胆怯,孤单单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你要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你可以主动坐到跟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同他低声交谈几句。一般情形下,你这时准保会受到他的欢迎,最重要的是,这时无论他,还是你,都为摆脱了当时窘境和孤单而感到高兴。
(6)第一次同人谈话,要绝对避免同别人在任何问题争执。不管是由于你,还是由于对方,只要引起争执,那就等于宣告谈话的失败,而且也可能就此宣告了你同他今后再也谈不到一起了。
心理专家经典语录
心理咨询是自己的需要,不是别人的需要,如果你认为你的朋友应该去咨询,那是你的问题,不是朋友的问题。
心理学不从你所讲述的别人的故事来推导别人发生了什么,如果要分析,也只能分析讲故事的人。
你如何宣泄和表达你的情绪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干扰他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周期性的情绪低落,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生物钟,每个人的生理、心理活动都有其周期节律性,而且这种节律性明显的话,正说明这个人健康。
在心理学没有真正的好坏,只有被认为的好坏,所以心理学关注的是判断好坏的标准,而非被标定为好人或坏人的人。
自卑和自信是同时存在的,他们可能会表达成一种对称关系,没有谁只有自卑没有自信,也没有谁只有自信而没有自卑,这是两种重要的内心力量,离开谁你的生活都将出现麻烦。
人际关系不协调,主要原因是过于自我中心。因为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们喜欢一个人就跟他交朋友,跟他交朋友的时候,就得要深入他的内心,替他着想,如果你是自我中心,你老以自己的想法为重,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别人就没有兴趣继续跟你交往。因为人际交往要满足交往双方的心理需求,所以我觉得要想搞好人际关系,首先要破除自我中心。第二,是具体的技巧问题。比如说你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别人就倾向于多跟你讲。如果你不善于倾听,人家跟你讲话你漫不经心、心不在焉,别人就不想再多跟你说。另外,如果你要是说话带有命令式,别人容易拒绝,如果带有商量的口吻,别人就容易接受。
看心理医生是否有效,跟心理医生的水平关系不大,跟你是否准备好改变关系更大。当你要去面对心理医生的时候,你是否做好了重新选择的准备?你是否愿意自己来承担一些责任,而不是希望别人或者环境来帮助你承担?你是否愿意接受不同的内心体验而把它们看成是人生必须的东西?这些东西更能决定你咨询是否有效果。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较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生物性个体,也是社会性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作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也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
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健康心理活动的良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各类标准
论及心理健康,自然要涉及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这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确定一个严格的界限;另一方面,心理正常或异常的现象总是客观存在的,它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各种形态的心理症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认识的角度不同确定的标准也就不同。
(一)经验性标准
经验性标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如个体基于自身现有的知识经验,对自己某方面心理的变化感到烦恼、不适应,难以自我调节,因而认为自己心理不正常,寻求他人帮助;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如一个人面对父母伤亡无动于衷,尽管本人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正常,然而根据观察者的经验,这可能恰好是判断其心理异常的标准。
一般来说,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差异性。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但专业的观察者对多数心理异常现象还是能够取得一致看法的,因而经验性标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意义。
(二)社会规范标准
社会规范标准是在社会规范的基础上来衡量、判断行为是否异常。一般来说,个体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个体依据社会生活的需要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因此,他们的行为是根据社会需求和道德规范行事,是符合社会准则的。所以社会规范标准是从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体的适应程度为出发点的。研究者主要考察当事人对自身与他人的态度、在群体中的表现、与他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
社会规范标准为较多的临床心理学家采用。但由于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时间、地区、习俗、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因此,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张伯源、陈仲庚编著:《变态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及其影响,如同性恋,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被看作是纯粹个人的正常生活方式而受到法律保护,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则被看作是一种变态心理和行为;(2)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对社会的影响,如推动社会前进的开拓者,尽管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规范不相容,也不能把他们看作心理异常者;(3)要注意细心观察,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有时是很缓慢的、不明显的和渐进性的,要细心观察并作出确切的判断。
(三)临床诊断标准 这种判断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标准。临床诊断标准认为,个体的心理出现异常,其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系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未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化过程不存在。随着现代科学和诊断技术的发展,这种变化过程一定能被测定。人体这种生理病理性变化的存在,是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标准。
一般来说,临床诊断标准对于大脑及其他躯体病变导致的伴发性心理障碍及癫痫、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查非常有效,而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诊断则无能为力。
(四)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大样本统计中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必须指出,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某些心理症状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不一定都达到异常。一般偏离的程度超过一个半或两个标准差以上才判断为异常。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而且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便于分析比较。但该标准是以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为依据的,心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局限性。
(五)心理学标准
心理学标准实际上就是社会规范标准的具体化,是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水平及其功能的角度提出若干为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所认可的条目作为评定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由于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因而提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1. 马斯洛等人提出的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2. 亚霍达提出的标准
亚霍达(m.jahoda)综合了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观点,归纳了六项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自我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与意见的程度(自我认识);能整体接纳自己优缺点的程度(自我悦纳);能统整自己的各种属性,并明确地加以认识,能区别自己和别人承担的角色责任(角色认同)等要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这些要素方面表现出较优秀的水准。(2)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坚定不移地朝向自我的目标迈进,尽全力采取积极的行动以达到自我实现。在生活中对工作、对别人关心,愿意为工作与他人献身,并能与他人产生共鸣。(3)整合的人格。人格是由三个层面整合而成的:第一,“心力的平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的人格结构;第二,“对人生的统一性态度”,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一致性;第三,“对压迫的抗衡”,即对挫折的忍受程度或自我强度。(4)自律性。自律乃是个人能否独立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能否自己作出决定。如果缺乏自律性,个人只能对环境的刺激作出被动的反应。反之,个人如果能自己作出决定,以及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状态下展开行动,那么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5)对外界环境知觉的精确程度。它是指个体对于周围环境了解的程度,或能否使自己认知的误差缩小到最低的限度。一个人如果对其处在的环境没有精确的认知,便无法采取适当的对应行动,容易陷入不适应的状态。因为潜存于个人内心的欲望、愿望、焦虑、不安等情绪因素,会扭曲人所知觉到的事实。因此,一个人假如能了解到这一点,并能将自己所认知的内容与现实环境作一番对比,以修正自己的认知,或能采纳别人的意见,即使他面对压力,也能依据较正确的认知而采取更适当的反应行为。(6)支配环境。这是指人不仅要适应环境,还要能主动地向其所处的环境挑战,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3. 舒尔兹提出的标准
舒尔兹(schulth,1977)归纳出以下五项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人无法永远保持理性,但起码应该能够有意地引导自我的行动,并能接纳自己的命运。这与亚霍达综合的第一、第四项类似。(2)能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强与弱、长处与短处,要悦纳属于自己的一切,让自己保持本来面貌,而不加以伪装。这与亚霍达综合的第一项相近。(3)能正视现实。人虽然或多或少要受到幼儿时期经验的影响,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并非像弗洛伊德(s.freud)所说的,“对于过去,人是一个无力的附庸者”。其次,人固然应放眼未来的目标,或怀抱远大的志向,但是目光的焦点也应该关注现在正在进行的事务。(4)能向新目标或新经验挑战。(5)独特性的人格特质。4. 王效道提出的标准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教授提出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项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原则。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无论其内容和形式总能和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失去了同一性,就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就是不正常的表现。(2)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性原则。一个正常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所引起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和意志行动总是完整的、协调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这种统一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活动的心理学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不一致、不统一,就属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3)人格的稳定性原则。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区别于他人心理特征的总和,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特征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没有重大变故或特定环境的长期影响是不容易改变的,如果一反常态,就要考虑其人格是否出现了异常。
王效道教授认为,上述三项原则单从外显行为表现来评估个体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他根据区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七条标准:(1)适应能力;(2)耐受力,即对精神刺激或心理压力的承受力、抗御能力的统称;(3)控制力,指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4)意识水平;(5)社会交往能力;(6)康复力,指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7)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5. 林崇德提出的标准
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一,敬业。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智力和能力,并将智力和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和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具体表现为:(1)成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乐群。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具体表现在:(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与义务;(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3)关心他人的需要;(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5)积极地沟通;(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第三,自我修养。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主要表现在:(1)善于正确评价自我;(2)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3)及时正确地归因;(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6)具有自制力。
6. 陈永胜提出的标准
我国学者陈永胜把心理健康标准归纳为以下十点:(1)认知健康适应;(2)情感饱满适度;(3)意志坚强可控;(4)个性和谐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杜绝心理异常;(7)自我意识客观;(8)社会适应良好;(9)人生态度积极;(10)行为表现规范。
三、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我们在讨论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社会对人有不同的要求,如安贫乐道在封建社会可能是一种理想的保持心理平衡的观念,但在现代社会,则会使人不思进取,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遭到淘汰。制订心理健康的标准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要体现时代性,当然也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
许多学者在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将社会适应作为重要的指标。适应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适应,指个体被动地适应环境;一种是积极的适应,指个体一边调整自我的需求,一边试图改变环境的条件,改造环境。心理健康不只是个体的问题,也是群体与社会的问题,我们不能认为适应于病态、不健康社会中的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人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具有自主发展的主体,人不但要积极适应环境,还要勇于改造环境。有人强调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兼顾。生存标准是个人生命存在,更强调适应环境,顺应社会主流文化;而发展标准则着眼于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追求最有价值地创造生活,强调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通过开掘个人最大身心潜力,求得身心满足,成为崇高、尊严、自尊的人。
(三)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过程
心理健康是人的知、情、行统整的过程。目前,心理辅导比较注重人的情绪层面和行为层面的问题,更重视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认识观等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标准若不把道德标准纳入进去,实际上是一个有缺陷的、不健全的心理健康标准。
(四)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人的一生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尽相同的,社会化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心理健康标准可能不会完全划一,而是各有侧重。其次,由于文化差异,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心理健康标准,需要结合我国实际。
据此,我们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可作如下描述:(1)具有良好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心态和意识;(2)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和平静;(3)能承受挫折,具有较强的耐挫能力;(4)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5)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品质;(6)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7)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8)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师心理健康
成果: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那么,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呢?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生素a——豁达
上中学生物课时,我们曾在显微镜下观察过一滴水中的万千小生命,个个都那么生机勃勃,自得其乐。如果从遥远的外太空看地球,不也就是一滴水吗?哪个“小虫”又是你和我呢?在广袤的宇宙和浩瀚的时空中,我们真的很渺小。你明天早上可以不起床,但太阳会照常升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存在同样只是短暂的瞬间。认识到我们只是比我们更重要的事物的一部分,就会感到“自我中心主义”多么可笑,就会拥有更大的心理容量,不再为身边的琐屑小事而耿耿于怀。我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有许多“无比严重 ”的事情,放在大尺度的背景下看,其实也不过是“茶杯里的**”。而今天有些“决不能善罢甘休”的事,五年后也许就已经微不足道。因此,有了宽阔的眼界和博大的心胸,我们往往就能经得住一些事情,少一点“忧谗畏讥”、“叹老嗟贫”,多一点“穷通不较”、“宠辱不惊”。遇事拿得起,放得下,在顺境逆境下都保持更高的境界。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谁都知道中头奖的概率太小了,只有几十万分之一。然而,我们每个人却都曾经中过一次比彩票困难千万倍、昂贵千万倍的头奖,这个奖就是我们的生命。每个人的孕育,都是几十亿精子中唯一优胜者的凯歌。再说,你的父母亲在茫茫人海中结识的概率又何等微小。如果更往上推,倘若不是一千年前那场农民战争中,你的祖先侥幸躲过了敌人的长矛,他身后的绵绵子孙便都会一笔勾销了。所以,请牢牢记住,你的出生绝对是世上莫大的奇迹。不管你长得高也好,矮也好,单眼皮也好,双眼皮也好,都是大自然妙手偶得、独一无二的佳作,都值得千般庆贺和万般祝福。“上帝记得每个人的名字。”认识了这一点,就会悦纳自己,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现有的一切。决不因艳羡别人而妒火中烧,也不为取悦别人而奴颜媚骨,更不会在遇到挫折和不幸时自暴自弃,甚至一念轻生——那真是最不可饶恕的罪过和对自然最大的忘恩负义。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生素b——正直
小孩子看电影虽然不懂,但总忘不了问父母亲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在世为人,先不说当不当得了伟人、富人、名人,至少也应该做个好人。古人说的“大德必寿”虽未必可信,但道德修美、品德端方的人由于自身行为和社会规范相一致,因此不需要有那么多矫饰和掩盖,心理负担于是就小得多。心境也平顺、松弛得多。而伤天害理则是一种恶性循环,干了不义的事需要用更多的不义来掩盖,内心世界总是充满紧张而惶惶不可终日的。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原因。其实人往往很复杂,小偷、强盗很少有希望后代子承父业的。强盗白天杀人越货,晚上还要到教堂忏悔一番,企图卸掉心理包袱。所以,“清白的良心是一具温柔的枕头”这句话乃是至理名言。一个人能达到的道德高度与他的权力、地位和财富是无关的。对于我们,即使看见坏人得了再大的便宜,也不必为自己做了好人而后悔。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生素c——快乐
快乐的时候,我们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入最佳状态。有益的化学信使成群结队沿着大小血管痛快奔忙,为我们清除废料,修补损伤,恢复疲劳,贮存能量。“快乐”真是一种建设性的情绪。但“快乐”究竟有没有客观指标?譬如说,是不是根据你的财富多少和权力大小,就能对应查出你的“快乐指数”?这样的标准看来是没有的。多少人顿顿玉盘珍馐,但却没有好胃口;住着金窝银窝,可惜彻夜失眠;身边偎红依翠,但偏偏暗疾缠身;一个贫苦农民有了一万元的时候会在梦中笑醒,而一个亿万富翁只剩下一万元时却会跳楼自杀;我们常常“只眼红人家鞋好,不知道人家脚疼”。有句话说得好:“我平凡,但我快乐。”当然,快乐也不能说完全靠主观心理体验,基本的条件还是需要的。有人概括为“有事干,有钱花,有人爱”,倒也通俗简洁。特别把“有事干”列为快乐之首,很有几分见地。人的快乐首先来自创造。工作应成为生活的第一原则,而“忙”则是保持健康和快乐的灵丹妙药。一身娇肉懒骨,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必定百病丛生。不少人退休后就是因为不适应角色转换,心理失去了寄托,一下就“闲”病了。因此,生活永远不能失去目标。同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时时领略生命的快乐和酣畅,不要等到实现了目标后才去享受生活。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生素d——爱心
人性最深刻的需求是对爱的需求。当我们的心温柔地一动,浸沉在浓浓的爱意中时,我们大脑中的上万种神经肽就会闻风而动,热烈呼应,调整它们复杂的配比,营造出体内理想的生化环境。而这种爱又常常和感激交织在一起感激养育我们的父母和社会,感激那些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大众,感谢为我们的成功播下最初种子的人们。当我们带着感情看世界,心理的体验就常常会不同。当我们春风得意、百事顺遂时,脾气总会特别好。这是因为自觉命运待我不薄,便产生了回报世界的爱心。而憎恨和愤怒则是一种暴烈的破坏性情绪。就有这样一个人,饭里的砂子硌了他的牙,竟然气呼呼地非要翻箱倒柜找一把老虎钳把这颗砂夹碎不可。强烈的敌意和报复心首先会啮噬自己的健康。常年在暴跳如雷、恨意难平的情绪中度日,生命是短促的。这不仅是一个脾气和性格问题,还是一个人生姿态问题。留心一下会发现,我们一个时期的心情大致都有一个“背景色调”和“衬底音乐”,爱就是温热的暖色和深情的旋律。我们的心理若能常常陶融其中,真是如鱼得水了。特别当这种爱化为对别人的帮助和对社会的奉献时,我们从中获得的美好感觉往往胜过其他的心理愉悦。行善是快乐的最可靠源泉。对于我们的心理来说,做好事不仅是很高尚的,同时也是很“滋补”的!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生素e——宽容
我们所谓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我们的烦恼也大半来自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宽容则是处好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它的要义是体谅,理解,讲与人为善。你生活,让别人也生活。清代有个张英的人在京城做官,老家的人因为砌墙和邻居寸土必争,去信向他告状。张英提笔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很惭愧,也让了三尺,于是家乡就有了六尺巷保存至今。好好琢磨一下这个故事会大有心得的。
每个人的认识角度,利益取向,成长经历,文化背景既然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事事处处都对自己的心思?善于委屈求全显然是一种美德,老虎并不介意于被划归“猫科”的。再说,人非圣贤,谁能无错?自己今天否定昨天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所以,只要不涉重大原则,完全用不着过分较真。为人尖刻不等于深刻,“彰人之失,显己之明”并不能让人产生敬意。红楼梦里有句话说“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这些前人智慧看来并不过时。因为“一口闲气咽不下”,“一时面子放不下”而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放纵体内有害的激素狂奔疾走,只能有损健康。
安装一套火灾报警系统,如果灵敏度过高,哪里稍微有点烟它就会拉响警报,这会让人不胜其袭扰的。唯有把它的灵敏度调低一些(合适的程度),这样才能使大家安宁。我们讲宽容,也是想把自己应激系统的“灵敏度”调低些,触发的“阈值”提高些,让身体这座“大楼”更平静安宁。如果你确实是一个很敏感的人,那最好把敏锐用于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一言一行之美,一技一能之长。
需要特别提醒的,我们说宽宏大量是一副良药,还应该包括对自己的宽厚。既要能“大赦别人”,也要会“豁免自己”。人的一生充满了失去的机遇和错误的选择,工作失误,行为失当,用人失察,有时在重要场合说了句不得体的话,失手打碎了一件贵重东西,都会久久地陷入懊悔和自责中难以释怀,其实在认真总结了教训后就应该原谅自己,让自己尽快解脱和“过关”。有种值得特别警惕的“灵魂毒药”便是嫉妒。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可以容许一个陌生人发迹,但不原谅一个身边的人上升。如果说宽厚是强者的心态,嫉妒便是弱者的激情。当嫉妒唤起的有害激素在体内潜滋暗长,我们的各个器官将浸泡在它持久的文火煎熬中。因此,陷于嫉妒的人是比被嫉妒者更加可怜的。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生素f——坚强
从科学的角度看,坚强是我们耐受强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量度。人生百年,谁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社会动荡的严酷岁月自不必说,就是平常的日子,我们也难免“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总是好时光和坏时光的交替与混合。挫折和失败对于一个人不仅不可避免,甚至不可缺少。“没有挨过饿的人不会有深刻思想。”“人生的交响乐只有加进痛苦的低音才浑厚丰满。”“一个跟头跌出强人。”“少年得志,人生之大不幸也。”人们竟然用千百条谚语赞美挫折和失败,可见它具有特殊的价值。许多企业在招收雇员时就更看重有无失败的经历。不谈“文王拘而演周易”等历史故事了,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中老一辈领导人的坎坷失志,就不会有今天的改革开放。所以,“一个人在困境中能比顺境中学会十倍的东西”,这的确不是夸大其辞。
有副对联说,“能受天磨为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我相信坚强的人永远不会有山穷水尽的时候。人类意志中最可敬的品质,便是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失败甚至苦难,都能指挥自己沉着迎战,蹶而复起、越挫越勇。我们的心理大厦不管多么高大华美,如果没有足够的抗灾抗震能力,都是不能算合格的。
以上我把心理品质的诸多要素比做维生素,然而,人的心理总有四季变化,晴雨交替。再健全的心灵也难免会有“感冒”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适时进行自我调节,缓解紧张,释放压力。
那么,应该寻找什么途径来缓解紧张、释放压力呢?
我想,第一应该是学会“放弃”。
有句著名歌词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实生活中也常常需要“该撒手时就撒手。”我们的烦恼常常来自期望值过高。大家都爱引用一句话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生活里的将军却是一万个士兵里才出一个的,其他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如果都天天叹息“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就更谈不上成为好士兵了。不能每天光想当伟人而不想洗碗。天下之大,能人之多,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何况“形势比人强”,许多成功需要机遇,也就是各种客观环境因素排列组合中偶尔出现的有利空隙。“竖子几登青史,英雄半在红尘。”这话并非完全是失意者的牢骚。我不同意“命里八尺,难求一丈”的消极思想,但“事到难图念转平”却是讲求现实的。完全被虚幻的抱负所吞没,经常处于遗恨终天的巨大失落中。其实未必值得称道。
此外,人生的目标也不能太多。同时抓两个兔子往往一无所获。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生命的能量是一个定数。让它发出一片散光不如用凸透镜聚焦成一个亮点,庶几更能够点燃成功。目标改变太快也会如同不断揉掉一张稿纸重写,而要想“水滴石穿”就不能老去“重滴新坑”。与此相对应,悬梁刺股式的过度疲劳和透支体力则是绝对有害的。当我们的手被火烧住时,脑子会接受手的信号,马上反射般下达“缩回”的指令。但困倦、疲劳同样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我们不仅置若罔闻,还要反其道而行,不惜动用最后生理储备,把身体推到极限。现在终于开始知道人是会“过劳死”的了。
我最敬重的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了。然而鲁迅先生却是在55岁上去世的。我常痛惜地想,他是一根两头点燃的蜡烛。如果先生过得稍微从容些,是否不一定会死于盛年?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无限的事,永远都会忙不完。重要的是学会运筹、取舍和张弛有度。“腾不出时间休息,就要腾出时间生病。”现在许多人年轻时用健康换钱,老了再用钱换健康,这笔帐怎么算才更合理?我们过分强调了“成功是苦根结出的甜果”,其实许多成功都是快快乐乐做出来的。对于立身要路的忙人,我的忠告是要学会放权和授权,集中了权力就集中了麻烦。决不能靠自己团团转而要把人用得团团转。
第二应该是懂得“忽略”。
要为心理“减负”,首先得砍掉一批貌似合理而实际并无意义的东西。“成事不说,既往不咎。”不去为“定局”再过多操心。有篇文章的作者曾这样说,“飞机猛烈颠簸时我不着急,飞行员拿那么多钱应该由他着急。动手术前我不着急,医生待遇那么高该他着急。只有接到账单后才真正轮到该我着急了。”许多事情,如果着急确实于事无补,倒真不如泰然处之的好。
还不妨合理“忽略”对事物的负面思考,也就是学会用正面、积极的眼光看问题。有位母亲,晴天担心卖伞的大儿子生意不好,雨天担心烧砖的二儿子淋湿了土坯。于是没有一天快乐。后来得人指点,晴天为二儿子高兴,雨天为大儿子高兴,于是天天快乐。80岁的人伤感于来日无多,然而,你所盼望的长寿不是已经实现了吗?那些令人羡慕的青年人能否“登上银色年龄的峰颠”还未可知。你应该感到欣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福兮祸兮,依伏难料。能从负面事物中找到并抓住正面因素,的确是重要的人生智慧和心理对策。
第三应该是适度“宣泄”。
有些日本企业,深知想揍老板一顿的人不在少数。便索性把董事长,总经理的头像画在沙袋上,一任职工拳打脚踢来出气。这种办法未免太“卡通“了点。我们有时也需要合理地使用愤怒,在正当场合直抒胸臆,一倾积愫,敢怒敢言,给满腔郁闷一个出路。不要让它存在心中憋出毛病来。
哭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宣泄通道。女人普遍比男人长寿,大约和女人哭泣的次数更多有关。男人尽管同样“泪腺饱满”,但却不能哭,这是出于文化的原因。“男儿有泪不轻弹”,一句话就剥夺了大自然送给男人的宝贵礼物,让他们“有眼泪往肚里流”了。分析因洋葱刺激而流出的眼泪和情感原因流出的眼泪,会发现其化学成分迥然不同。当我们心底涌出的“生命之盐”夺眶而出并在脸上形成“径流”时,便带走了应激产生的诸多毒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同时,眼泪也是对心灵的测试。流泪往往因为真诚。
宣泄的最有效通道大约莫过于“倾诉”了。有个童话叫《国王的耳朵》,故事中的理发师知道国王长了一对驴耳朵但却不能说,他的肚子都要憋破了。后来在医生建议下,理发师到旷野上挖了个洞,终于对着洞口痛快地喊出“国王长了个驴耳朵”。中国有句古语叫“观棋不语真君子”,可见心里有话而口不能言是一种折磨。“洞见一切又守口如瓶的只有月亮。”那些从事秘密工作的人因此需要特别强的心理素质。倾诉就是倾倒心理垃圾。在这方面女人似乎又多了一个法宝“唠叨”。许多自杀者如果最后时刻有一个好的倾诉对象,也许就会让生命出现全新的转机。
其实,一本归宗,“修身”和“养性”从来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自觉选择了科学的生活方式,随时不忘“储蓄健康”,并牢牢抓住心理这匹“天马”的缰绳时,我们便能达到“身心双健”的人生境界。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有真正的心理安全,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