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 光 明 带 给 盲 童(演讲稿)
把 光 明 带 给 盲 童
13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他双目失明,在黑暗中,他进入宝鸡市自强中专学习盲文、按摩等专业。1984年毕业后,张群玉成了陈仓特殊教育学校唯一的盲人教师。他教学勤恳认真,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因此深受同事的好评和家长的赞誉。
张老师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明白教育对视障儿童的伟大意义和作为教师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常常告诫自己说:“教师是引导盲童走向光明的指路明灯,教师的每一点疏漏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知识或人格的缺失”。也正是这句话时刻鞭策着他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不能耽误给孩子上课”
清晨 6时准时出门,晚上 8时才能回家,每天需要乘坐公交车 112站,中途换车两次,还需再走 4公里,穿越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这就是盲人教师张群玉每天的工作之路。来回整整 60公里,相当于一个半“马拉松”的路程。对一个正常人来说,这样艰辛的上班之路也是难以承受的,然而,整整 27个寒暑,张群玉老师却每天奔波在这条纵贯宝鸡东西的道路上。27年来,他的行程超过 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12周!
27年的坚持,源自他心中一个朴素的信念:“残疾孩子上学不容易,不能耽误他们。”
2008年春天的一天清晨,公交车驾驶员疏忽大意,没等张 老师下去,车子就启动了,结果张老师脚被车门卡住,人被车往前拖了2米多才停下来。看到这一情景,义愤填膺的乘客纷纷声援,支持张老师讨个说法。张老师站起来后,活动了一下关节,发现只是擦破了点皮,没有什么大碍。就对大家说:“没事,我还要去上课。”说完后消失在了另一辆开往虢镇的公交车中。
每当遇到天阴下雨的时候,路上有障碍物的时候,张老师经常摔倒,有时裤子摔破,上面沾满血迹,但他一直坚持,从未动摇。
27年,一路艰辛,但张群玉从来没有迟到过,因为他知道,学生在教室里等着他,所以再累再苦也要坚持。
“不能放弃一个孩子”
李亚宁是陇县的一个学生,在陇县残联资助其杂费、交通费的情况下来校学习,即使这样,坚持了一年后,家长仍准备让孩子退学,原因是家庭实在无力支付孩子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在知道这一情况后,张群玉老师毅然决定每月替李亚宁交100元钱的生活费,直到李亚宁完成学业。张老师说到做到,这一坚持就是3年时间,三年间,张群玉老师共为李亚宁支付了3000余元的生活费。
张群玉家共有4口人,妻子下肢瘫痪,没有工作,两个孩子,大女儿当时正上大学,小儿子也已经上了幼儿园,全家就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计。因为这个原因,这3000元的额外支出,3年来张群玉与妻子没少吵架,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劝妻子,想开一点,我们能过得去。他只有一个想法,不能放弃一个孩子。
“教书先育人”
张群玉的课堂,常常以生动的理想教育、前途教育、励志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德育内容作为开篇词。
盲童大多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家里的累赘、包袱。一些人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也不敢去想今后的前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盲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比对健全中小学生的理想教育更重要。”张群玉说。
新生一入校,他就给他们讲旧中国盲人音乐家阿炳的故事,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对比新旧社会盲人的不同遭遇。让学生体会到还是新中国好。
张群玉在音乐课上还常常给大家讲中外音乐家的故事。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国际音乐大师当年也都贫病交迫,莫扎特、舒伯特都是在贫病中30来岁就死去。他说:“你们不一定个个都成为音乐家,可以在酒吧演唱,也可以做按摩医生,但身为残疾人,我们一定要自强自立,要从现在起认真学习一门技能。”
盲童比较敏感,容易钻牛角尖。今年开学初,在饭厅打饭时,聋生班新来的保育员,在管理聋生时说了一句“盲生看不见,你们也是瞎子吗?”刚好被前来打饭的盲生听到,他们感 到接受不了,于是几个学生就商量,要给华商报记者打电话,要求报道此事,眼看着一个无意的失误就要酿成一个大的群体事件。这时,张老师知道了这件事,他找到这几个学生,和他们谈心,安抚他们,并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要正确的、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要抓住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就认为自己被别人看不起,被别人挖苦。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强自立,另外,宽容也是一种美德。经过张老师反复做思想工作,才平息了这件事。
盲童因为生理缺陷,变得非常敏感、也导致有些人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张群玉用自己的乐观、大度、直面缺陷的勇气去感染学生,开导学生,使他们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生活中有了笑声,笑声中充满了阳光。
“教好他们是我的责任”
张群玉老师一贯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他对教材理解深刻,掌握扎实,运用熟练,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他还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老师带过的班学生成绩优异,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
为了上好每堂课,张老师都花大量时间精心备课。对一个盲人来说,这无疑要比常人多付出数倍的精力。一学期下来,教案总要厚厚几大本。
张群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盲师对盲生,示范动作怎么办?张老师创造了一种“触摸式教学法”,比如音乐课唱歌吸气示范时,让学生摸他的肩膀、摸他腰的两侧;学生做时,他再摸学生的肩部、腰部,检查动作对不对。演奏乐器时摸摸学生的手、臂姿势是否正确,唱歌时摸学生的嘴,看口型对不对。学生在课上也同样可以摸老师,师生互相摸。孩子们说:“这个法子好,我们一摸就明白了。”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张群玉老师以自己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塑造着学生良好的品行,受到师生赞扬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张老师所做的工作是平凡的,教学的态度是务实的,为人处世是谦逊的,对待学生是充满爱心的,对待教育事业是充满激情的。他的精神与性格感染着一届届学生,他(她)们都在张老师的影响下,也将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学生用一首歌表达他们对张群玉老师的敬爱:“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第二篇:把信带给加西亚
华 为 文 摘
刊号:第3期
标题:
17、把信带给加西亚
作者:(美)卡内基
内容:
【编者按】每个华为人是否都有责任心,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值得我们反省自察。我们是不是在“一转身之后”就忘了自己的责任,分不清尽心与尽力之间的区别?是不是轻飘飘地以流程和狭隘的本位观念遮掩自己的缺乏责任心?本文中的送信人如果害怕危险拒绝送信,或者把信信手扔进小河里,或者在途中
走进一家酒吧喝上两盅,都有理由,但战争将是另一种局面,一个国家可能也 就完了。
让我们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责任心,努力做实,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把信交给加西亚”。
感谢山西广通公司杨继超同志为我们推荐了这篇文章。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物中,有一个最让我忘不了。
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取得联系。加西亚 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写信或打电话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 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他装进一个油布制的袋里,封好,吊在胸口,划着一艘小船,四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在古巴上岸,消逝于丛林中,接着在三个星期之后,从古 巴岛的那一边出来,已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了加西亚 ——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麦金利总统把一封写给 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像他这种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
所需要的不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是要加强一 种敬业精神,对于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 信带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间,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凡是需要众多人手的 企业经营者,有时候都会因为一般人的被动——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 —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 态;除非苦口婆心、威迫利诱地叫属下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上帝派一 名助手给他,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试验:你此刻坐在办公室里——周围有六名职员。把其中一名叫来,对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哥立奇的生平做成一 篇摘录。”
那个职员会静静地说:“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吗?
我敢说他绝不会。他反而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下列的问题:他是谁呀?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
这是我的工作吗?
你不是指俾斯麦吧?
为什么不叫查理去做呢?
他是过世的人吗?
急不急?
我是否把书拿来,由你自己来查?
你为什么要查他?
我敢以十比一的赌注跟你打赌,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怎么 样去查那个资料,以及你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找另一 个职员帮忙他查哥立奇的资料,然后又回来对你说,根本查不到这个人。当然,我这个打赌可能会输,但根据或然率,我还是会赢的。真的,如果你是聪明人,你就不会对你的“助理”解释,你会满面笑容地说:“算了”,然后自己去查。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心灵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都 在把这个社会带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危险境界。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 1动自发,你又怎么能期待他们为别人采取行动呢?
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而应征者中,十之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 们甚至不认为这些是必要条件。这种人能写出一封给加西亚的信吗?在一家大公司里,总经理对我说:“你看那个簿记员。”
“我看到了,他怎样?”
“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不过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可能把任
务完成,但也可能就在途中走进一家酒吧,而当他到了闹市区,可能根本忘了 他的差事。”
这种人你能派了送信给加西亚吗?
近来我们听到了许多人,为“那些为了廉价工资工作而又无出头之日的工 人”,以及为“那些力求温饱而工作的无家可归人士”表示出同情,同时又把 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
但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一直到年老,都无法使有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做 点正经的工作;也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长久而耐心地想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 就投机取巧的“员工”。在每个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过程。公司 负责人经常地送走那些显然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 进来,不论业务怎么忙碌,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景气不佳,就业机 会不多,整顿才会出现较佳的成绩——那些不胜任没有才能的人,都被摒弃在 企业的大门之外。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 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没有自己创业的能力,而对别人来说也没有 一丝一毫的价值,因为他老是疯狂地怀疑他的雇主在压榨他,或存心压迫他。他无法下命令,也不敢接受命令。如果你要他带封信给加西亚,他极可能回答 说:“你自己带去吧!”
当然,我知道象他这种道德不健全的人,并不会比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更 值得同情;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情那些努力去从事一项大企业的人,他们不会 因为下班的铃声而放下工作。他们因为努力去使那些漠不关心、偷懒被动、没 有良心的员工不离谱太多而日增白发。如果没有这份努力和心血,那些员工将 挨饿和无家可归。
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也许是吧;不过,当整个世界变成贫民窟,我要为 成功者说几句同情的话——在成功机会极小之下,他导引别人的力量,终于获 得了成功;但他从成功中所得到的是一片空虚,除了食物外,就是一片空无。我曾经是为了三餐而替人工作的人,也曾经当过老板,我知道这两方面的种种。贫穷是不好的;贫苦是不值得推介的;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就象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良善者。
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 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存心 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文明,就是为了焦心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 长远过程。这种人不论要求任何事物都会获得。他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 —每个办公室、公司、商店、工厂,都会受到欢迎。世界上急需这种人才,这 种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选自1997.5.28第52期《华为人》报)
第三篇:把爱心带给他人
把爱心带给他人
神木一小六一班敖雨萌
爱心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能驱散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汉的一场甘露,能滋润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种航标,能指明获取新生的希望。
有人说,太阳无语,却带来温暖;大地无语,却显示广博;海洋无语,却孕育生命。我要说,爱心无语,却造福人间。
那是五月的一天下午。和煦的暖风,和着道边花的清香,轻轻的吹拂着路人的面脸颊和发鬓,吹拂着人们的胸襟,温柔的抚慰,有如慈母的双手。真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啊!我的妈妈坐在广场的台阶上,看着广场上的人潮涌动。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奶奶。当老奶奶走近了一点儿,我看到老奶奶满头白发,想必已经年过花甲了吧。皱纹遍布整个脸庞,面如土色。手上拿着一个小碗,手背上青筋突起,看得出来是要乞讨。整个人瘦的只剩一把骨头了,可称得上是骨瘦如柴啊!
老奶奶拿着小碗,向我旁边的一个女人乞讨,那个女人毫不理睬,瞪了老奶奶一眼,就嫌弃地把老奶奶推开。
老奶奶没办法,只好到我身边来乞讨,我注视了她一会,就把我身上仅剩的十块钱拿出来,小心翼翼的放到她的碗里。我抬起头来看着她,她的眼里充满了感激的神色,嘴里不停的说着:“谢谢、谢谢„„等老奶奶走远了。妈妈对我说:“你这傻孩子,把十块钱给她干嘛,怎么不自己花呢。”可我心里没那么想。
我没有反驳妈妈,只是一言不发地始终垂着头。我的脑海里一直反复回映着刚才老奶奶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老奶奶那感激的神色和苍白的嘴不住的吐出来的字:“谢谢!”
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爱心带给身边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将得到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指导老师:李新爱
第四篇:把梦想带给花季
把梦想带给花季
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
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而理想的少年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花季中,我正做着一个美丽的文学梦。我喜欢诗歌的清新、散文的隽永、小说的新奇,还有杂文的深邃。我欣赏汪国真《感叹》的含蓄,朱自清《匆匆》的深刻,琼瑶《烟雨蒙蒙》的浪漫,鲁迅《“友邦惊诧”论》的犀利。萌生了文学梦,我的花季更充实。
花季中,我真做着一个美妙的名人梦。我幻想自己能拥有国学大师钱钟书的渊博知识,茅盾的满腹经纶和那些超人的记忆力;我幻想自己能拥有比尔盖茨那旷世的经济头脑;我幻想自己能成为21世纪的杨振宇、李政道,为中国21世纪的科学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才华;我幻想自己能拥有F4、谢霆锋那高超的演绎才能„„如果能同时拥有这些,我就成了无师自通、无所不能的博学者了。做个名人该不是一直奢望吧?
花季中,我正做着一个五彩的教师梦。我渴望拥有教师那一颗绿色的心,浸染着春天的颜色,生机勃勃,希望无限:我盼望着拥有教师那颗属于春天的心,在这颗心里,生长着一棵棵枝繁叶茂、蓬勃向上的大树;我希望拥有教师那颗再现春天的心,有明媚的阳光,也有飘逸的雾霭;有吐绿的新芽,也有绽放的花蕾;有怡人的和风,也有连绵的细雨。因为有这个梦想,我的花季便永远沉醉在一个出来的日子„„
第五篇:把信带给加西亚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物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
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
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吊在胸口,3个星期之后,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像他这种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要加强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地完成任务――“把信带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间,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凡是需要众多人手的企业经营者,有时候都会因一般人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叫属下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上帝派一名助手给他,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试验:你此刻坐在办公室里――周围有6名职员。把其中一名叫来,对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某某的生平做成一篇摘录。”那个职员会静静地说:“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吗?我敢说他绝不会,反而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他是谁呀?他过世了吗?哪套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放在哪儿?是我的工作吗?为什么不叫查理去做呢?急不急?你为什么要查他?我敢以十比一的赌注跟你打赌,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怎么样去查那个资料,以及你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找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会再回来对你说,根本查不到这个人。真的,如果你是聪明人,你就不会对你的“助理”解释,某某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满面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心灵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有可能把这个社会带到危险境界。
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能期待他们为别人采取行动呢?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之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不认为这些是必要条件。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在一家大公司里,总经理对我说:“你看那职员。”“我看到了,他怎样?”“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不过如果我派他进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可能把任务完成,但也可能就在途中走进一家酒吧,而当他到了闹市区,可能根本忘了他的差事。”这种人你能派他送信给加西亚吗?
近来我们听到,许多人为“那些为了廉价工资工作而又无出头之日的工人”以及“那些为求温饱而工作的无家可归人士”表示同情,同时把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但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一直到年老,都无法使有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做点正经的工作,也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长久而耐心地想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的员工。在每个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显然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进来。不论业务怎么忙碌,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公司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整顿才会出现较佳的成绩――那些不能胜任,没有才能的人,都被摈弃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
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文明,就是焦心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远过程。这种人不论要求任何事物都会获得。他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都会受到欢迎。
世界上亟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